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3:40:00

点击下载

作者:陈兰村,娄国忠,邵金生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作者:陈兰村,娄国忠,邵金生排版:skip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8-01ISBN:9787533955304本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为小读者讲好中国历史故事

我们受浙江文艺出版社之约,执笔《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力求在“新编”二字上下功夫。能为小读者们讲好历史故事,既光荣,又有难度。我们尽最大努力把历史故事系统、真实、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给读者提供相对可信、可读、可感的历史信息。不仅让小学生爱看爱听,而且让家长和老师也能从中受益。

一、编写意图《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是怎样的一本书?它是一本给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国历史故事书,讲的是中国从古代直至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读史明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书名为《新编中华上下五千年》,以示与其他同类书的区别。

二、我们对历史的基本认识

1.什么是历史?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件、相关人物的记述、阐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了解过去、借鉴往事、谋划未来的参考,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国历史,就是对中国过去发生的事件、相关人物的记述、阐释和研究。

2.什么是历史故事?我们把历史用故事的形式写出来、讲出来,就是历史故事了。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所以历史故事离不开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事件。

3.为什么要讲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故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述往事,思来者。”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祖国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历尽磨难,从上古走向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讲述或阅读中国成系统的历史故事,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史为鉴,增长我们的生活智慧,珍惜今天,希望创造美好的未来。描述历史故事,就是着眼于给今天的小读者提供系统的历史往事,期盼他们将来创造新的历史。

三、编写指导思想

1.人为本,有依据,有倾向。以人为本,是我们编写历史故事的出发点。人类文明的历史证明,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为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另一方面体现为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入选的每个历史故事都有史籍文献的依据,要求尽可能恢复历史事件的真貌,同时符合今天人们的愿望。

2.小故事,大道理,不过时。每个短小的历史故事,都包含着社会与人生的大道理,即使到现代也不会过时。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入选本书的故事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3.宁精选,减负担,史兼文。我们精选一百个历史故事,减轻学生课外阅读的负担。中国历史上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学习历史,也可以兼顾吸取文学知识。其中特选入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著名文学家的故事,小学生在阅读历史故事的同时,可以适当学习文学知识。

四、编写体例

1.以历史时期分章,每一章下以序数安排故事篇目。每个故事的标题尽可能有趣新颖。

2.每篇故事分若干小段,设置鲜明的小标题,突出故事的情节,不忘生动的细节。

3.每篇故事后设“知识加油站”,补充相关小知识,包括成语典故,起到丰富故事内容、扩充知识容量的作用。

五、编写分工

陈兰村负责编写前言、第一章至第五章。

娄国忠负责编写第六章至第九章以及《中国历史大事简表》。

邵金生负责编写第十章和第十一章。

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学编辑中心的编辑对我们的编写工作从一开始就给予了热心帮助和鼓励。在此,我们深表感谢。陈兰村2017年10月10日于浙江师范大学丽泽花园第一章远古时期第1篇黄帝: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被尊为上古五帝——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之首。黄帝的活动就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就说上下五千年。黄帝初成部落首领

黄帝生活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在先秦时期,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到处流传着黄帝的故事。传说,黄帝是少典(相传是有熊氏部落首领)部族的子孙,本姓公孙;因生长于姬(jī)水(有学者认为在今河南新郑境内),又姓姬;名叫轩辕,因居于轩辕之丘(轩辕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见闻广博,聪明能干,很有魄力,被大家推为部落首领。黄帝自从被先民们拥戴为尊长,还没有一个正式职位名称。古代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为上帝。人们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先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大家尊称他为“黄帝”。“轩辕黄帝”从此就这样沿用下来。阪 (bǎn)泉之战

当时,黄河流域各个部落之间为占有有利的生存环境,经常混战,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中,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chī)尤部落最为强大。

黄帝与炎帝的关系,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们是兄弟关系,都是少典氏的妻子有(jiǎo)氏所生。他们虽同母生,却成长于不同的地方,姓氏各不相同。黄帝在姬水边成长,姓姬;炎帝在姜水(今陕西渭河支流)边成长,姓姜。二人德行也不同,由此经常发生战争。据说炎帝纵火成灾,企图侵犯各部落。黄帝十分不满各个部落之间连年征战,决心统一各个部落。他积极操练士兵,大力推行德政。后来,黄帝统率熊氏族、罴(pí)氏族、狼氏族、豹氏族、(chū)氏族、虎氏族六个氏族为前锋,又命雕氏族、鹖(hé)氏族、鹰氏族、鸢(yuān)氏族四个氏族打起他们的旗帜,在阪泉(今河北怀来)的原野上与炎帝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多次决战,黄帝最后彻底打败了炎帝。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涿鹿之战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流传很广。黄帝打败炎帝后,蚩尤部落仍然继续作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率领各部落的联军与蚩尤在涿鹿(今属河北)摆开战场,经过几次大战,最终活捉了蚩尤,并将他斩首示众。

传说黄帝以应龙为帅,而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发起狂风暴雨,应龙被大雨困住。后来,黄帝派了旱神,才使得雨水停住。传说中的蚩尤是十分凶狠邪恶的,所以,打败蚩尤的黄帝就成了惩罚邪恶的正义化身。

黄帝征服蚩尤后,不断融合中原各地众多部落,被尊崇为不断扩大的华夏族的共同首领,天下从此太平起来。黄帝的发明创造

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制定了一些职官制度,派官员到各地治理天下。黄帝还指导百姓种植稻、黍、稷、麦、菽五谷,使当时的农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的妻子嫘(léi)祖开始养蚕,以丝制衣服。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归于黄帝,如鼓、指南车、医书《黄帝内经》等。

黄帝的后代与其他部落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后来,中华儿女为了世世代代永远纪念黄帝、炎帝,就自称是“炎黄子孙”。三皇五帝

古籍记载,夏朝以前还有“三皇五帝”的远古传说时期。《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皇即伏羲(xī)、神农、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作为历史人物是否可信?

黄帝是远古传说时期的人物,甚至是神话人物,是否作为历史人物存在,有待进一步考证。汉代司马迁以自己在游历过的地方听说的黄帝的事迹为依据,并研读古籍,对有关黄帝的记述,他认为不是虚妄之说。第2篇尧舜让位

尧和舜都是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传说尧在位的时间比较长,有九十多年,尧的时代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尧去世,舜为其守孝三年。舜在位三十九年,推测舜活动于公元前2150年前后,也就是距今约四千二百年。他们的事迹主要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尧的故事

帝尧,号放勋。尧为黄帝的后代帝喾之子,古唐国人。二十岁,尧为天子,定都平阳(在今山西境内)。因封于唐,所以又叫他唐尧。

尧到老年,问大臣们说:“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大臣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未采纳。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位给舜。让位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让舜接班。

尧接受大臣们推举舜接班的建议后,对舜进行多方的考察。先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行。舜让二妃回妫(guī)河的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尧又让舜参与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他接待远方来的诸侯宾客,宾客都恭恭敬敬。尧更认为舜十分聪明,很有道德,就对他说:“三年来,你做事周密,说了的话就能做到。现在你就登临天子位吧。”舜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称为“禅让”。

尧逝世后,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尧。舜的故事

虞舜,名叫重华,冀州(古九州之一,在今山西、河北)人。舜生活在上古时期一个叫虞的部落(今山西运城西南)。他死后的称号叫舜,所以后人称他为虞舜。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还曾经到负夏经商。

舜的父亲有眼不识贤愚,被称为瞽叟,即瞎眼老头,很愚昧。母亲很顽固。弟弟名字叫象,性情暴戾不驯顺。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为兄之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瞽叟曾想杀死舜。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他从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开了,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井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了。

舜执政后,派禹负责平治水土;派稷负责农业,去教百姓播种百谷;派皋陶担任司法官;任命垂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任命益主管山泽;任命伯夷主管祭祀;任命夔(kuí)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开始。

舜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在南方苍梧的郊野逝世,埋葬在长江南岸的九嶷山(即湖南零陵)。后人对尧舜的高度评价《论语·泰伯》中,孔子称赞尧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有“六亿神州尽舜尧”,意思是中国的六亿人(当时人口约数)都是像尧、舜一样才德完美的人。第3篇大禹治水

夏禹,姓姒(sì),名叫文命,史称大禹、帝禹。夏原是禹的封地,在今河南禹县。他是夏朝开国君王,所以又称夏禹。禹是黄帝的玄孙,鲧(gǔn)的儿子,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大的功绩有两件,一是治理洪水,二是划中国版图为九州。据《史记》记载,舜死后,禹为其守孝三年,禹在位十年。推算大禹所处的时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四千一百多年。舜选拔禹治水

当尧在位的时候,滔滔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岳,漫没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尧急着要找能治水的人,群臣、四方诸侯都说鲧可以。尧采纳了四方诸侯的意见,让鲧治水。费了九年工夫,洪水之患没有平息,鲧治水无功而返。于是,尧就再设法寻求人才,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职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他于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太不像话,就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处理得当。舜选拔了鲧的儿子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三过家门不入

禹奉舜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的工作。他随着山势竖立标识,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禹为父亲治水无功被杀而感到伤痛,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三次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去。禹自己吃穿都很简朴,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一心扑在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上。禹说:“我娶涂山氏(涂山在今绍兴北)的女儿,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儿子启以后,我也未曾抚育过,因此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划定九州

禹在治水过程中,吸取鲧的教训,“因水之力”,改堵为疏,实际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他开划九州(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开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防。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人们在卑湿的地方种植,叫后稷在人们难以得到食物时发放食物。禹又巡视各地,以各地所特有的物产定其贡赋。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舜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十七年之后,舜逝世。服丧三年完毕,禹才继承了天子之位,国号为夏后。

禹在长江南会聚诸侯,考核诸侯功绩,死后葬在会稽(kuàijī) 山。大禹治水的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的业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千古传颂,作为一种美德的代表,值得学习和发扬。大禹是传说人物还是历史人物?

由于大禹生活的时代尚无文字记载,关于大禹其人其事均为后世追记。但大禹的故事以治水为基础,同黄帝、炎帝、唐尧、虞舜的传说一样,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司马迁二十岁时“上会稽,探禹穴”,曾经实地考察。他写《史记·夏本纪》给大禹作传,是把他作为历史人物来写的。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第4篇夏桀亡国

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在唐尧、虞舜时期,夏族的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后来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前后约四百七十一年,作为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历法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至今仍未发现夏朝的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只能从后世的典籍及传说中了解夏朝。

近年来,通过夏都遗址(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一些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夏朝已经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夏时”。据说孔子曾校正夏朝的历法。中国农历自夏以来流行数千年而不废,迄今犹称为“夏历”。夏朝的衰亡

夏朝最后的统治者桀,姒姓,名履癸,帝发之子。桀是其谥(shì)号(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史称夏桀。夏朝国都设于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北)。

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

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夏桀哭泣进谏说:“自古帝王,都要勤俭,爱惜人民,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不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给一人的娱乐。这样奢侈,只有亡国。”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心里明白夏一定会灭亡,就投奔了商汤。

大臣关龙逄(páng)也几次劝谏夏桀。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国家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夏桀被商汤打败

夏桀不修德行,滥杀百官,百官不堪忍受。桀召来汤(即商汤,原是夏朝一个部落的领袖,后来成为商朝开国君主),把他囚禁在夏台(夏王朝监狱,又称钧台,在今河南禹州),后来又放了他。汤修行德业,诸侯都来归附,汤就率兵去征讨夏桀。夏桀逃到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夏军彻底溃败。最后夏桀被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灭亡。华  夏

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也可代指中国。“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mò),罔不率俾。”意思是无论中原的华夏族还是偏远的少数民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蛮貊,本指南蛮、北狄,后来泛指四方未开化的民族。华夏文明

亦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第5篇商汤建国

商汤(约前1670—前1587),又叫成汤,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汤是商朝开国君主,所以叫商汤。商朝存在了约六百年。商汤任用伊尹为相

伊尹又叫阿衡。阿衡是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伊尹做了商汤的阿衡,就把“阿衡”作为他的名字了。伊尹起初想求见商汤而苦于没有门路,于是就去给一个叫有莘氏的部族(在今山东省曹县北)做陪嫁的男仆,背着饭锅砧板来见商汤,借着进上饭菜的机会向汤献言,劝说他实行王道,即以仁义治理天下之道。也有人说,伊尹本是个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隐士,商汤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后去了五趟,他才答应出仕,向商汤讲述了远古帝王及九类君主的所作所为。商汤于是举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国政。伊尹曾经离开商汤到夏桀那里,因为看到夏桀无道,十分憎恶,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bó,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商汤有了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指中国夏商之际的诸侯部落与国家)。在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为灭夏做准备

对夏桀劝谏不成的太史令终古逃到了商国。商汤大喜,将此事遍告诸侯。他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做灭夏的准备。

商汤在亳营建新国都、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为灭夏之战创造有利条件。本来商国就曾被夏王朝授予“专征”的权力,他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商国邻国的国君葛伯(葛国其地在今河南)不祭祀鬼神,商汤首先征讨他。葛国是夏桀的耳目,紧邻商国的西部,是阻挡商汤西进攻夏的第一个障碍,商汤第一个就消灭了葛国。乘胜灭夏

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商汤联合各方国的军队,伊尹跟从在汤身边,商汤亲自握着大斧指挥,先去讨伐昆吾,转而又去讨伐夏桀。

商汤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他在战前召开誓师大会,亲自动员民众。他先历数夏桀的罪行,表明自己征讨的正义性。他说:“来,你们众人,到这儿来,都仔细听着我的话: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罪行。我虽然也听到你们说了一些抱怨的话,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

商汤继续揭露夏桀的罪行,说:“夏桀君臣大兴徭役,耗尽了夏国的民力;又重加盘剥,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他接着借用夏民的口气说,“什么时候才能消灭这个太阳(夏桀自称是太阳),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商汤说出了夏民对夏桀极端的痛恨。他又说:“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降下的惩罚,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商汤把这些话告诉传令长官,写下了《汤誓》。

商汤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后被商军俘获,放逐在这里,不久病死。

商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商朝。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商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商汤革命

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了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商朝为什么又叫殷商或殷朝?

商朝自从成汤建国,都城建在亳,但后来因内乱和水灾等原因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以后二百多年没有再迁都。所以,商朝又叫殷商或殷朝。第6篇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秋,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因为生病,派人到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做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中药店,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高价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王懿荣经过仔细研究,进一步断定这是商朝专门用作占卜的甲骨,上面的文字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一科学的鉴定震惊了中外学术界。学界公认,王懿荣是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一人。

据学者胡厚宣统计,从1899年甲骨文第一次被发现至今,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中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到目前为止,已释读出的字有2000个左右。

在比甲骨文年代还早的古代陶器、青铜器上也发现有个别或少量刻画符号,但还处在文字萌芽状态。而甲骨文则是成系统的文字,所以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用处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龟甲就是乌龟的甲壳,刻字的部位在乌龟的腹部;兽骨一般是牛骨,也有少数刻在羊、猪、鹿以及其他动物的骨头上的,大都为肩胛骨。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统称甲骨刻辞或甲骨卜辞。

在商朝,王室贵族经常要举行占卜活动。占卜,就是推断未来吉凶祸福的手法。古人往往认为生活的一切都要听从上天,按鬼神的意志办事。商朝无论是打仗、年成、气候、生育、疾病、做梦等,都要占卜,看是凶还是吉。人们把龟甲或兽骨作为占卜的工具。占卜的时候,把这种加工过的龟甲或兽骨,用火炷烧灼,相应的部位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很像“卜”字的形状。商王或掌管历史的官员就根据裂纹的长或短、倾斜的形状来判断是凶是吉,并且在这裂纹的边上刻上所要卜问的事情。这些文字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意义

商朝甲骨文是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献记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

由于甲骨文的出现,学者们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商朝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朝占卜风之盛。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

中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这些卜辞所记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朝记事文字的原貌。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中国文字的起源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文献上有“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说法,还有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则普遍认为,成系统的汉字不可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有学者提出,远古时期的陶器上发现的各种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到了商朝,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从有迹可循的殷商甲骨文至今,汉字的形体有三千年的历史演化过程,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第7篇周武王伐纣

周朝是继殷商之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奴隶制王朝。周也是一个古老的部族,活动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可能是夏族的一个分支。早在唐尧时代,周的始祖后稷就担任农师,掌管农业生产。后稷的几个后代经过苦心经营,增强了国力。周武王率领天下诸侯,抓住商纣王暴虐无道、丧尽民心的时机,一举灭商,建立了周王朝。

公元前1057年,姬发登上周国的王位,手下有姜子牙(即姜太公,亦作姜尚、吕尚、太公望,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任太师,周公旦做辅相,还有召(shào)公、毕公等人辅佐,以已故父亲周文王为榜样,承继与发展文王的事业,是为周武王。盟津之会

周武王九年(前1048),武王率大军向东进发,来到了黄河南岸的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西北),举行誓师仪式,即“盟津之誓”。这次到会的诸侯和部落首领有八百人之多,所以史称“八百诸侯会盟津”。这是一次灭商的实战演习和总动员,通过这次演习,确定了周的盟主地位。同时,武王认为灭商的最佳时机并未到来,所以引兵暂退。牧野决战

盟津之会后的两年,商朝发生了激烈的内乱。纣王杀了伯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伯父箕子,另一些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与盟的诸侯一起出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指挥周军进攻商纣王,他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bēn,指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周军抵达盟津后,与其他部族会合,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赶来,联军总数达四万五千人。联军布阵未完,天就下雨了,联军冒雨继续东进。周武王庄严誓师说:“俗话说,母鸡司晨,是家中的不幸。现在纣王只听信妇人之言,连祖宗的祭祀也废弃了。他不任用自己的王族兄弟,却让逃亡的奴隶担任要职,让他们去危害贵族,扰乱商国。今天,我姬发是执行上天的惩罚!战士们,努力呀!”联军将士们士气大振,行进至牧野。朝歌城内没有足够的精兵可以御敌,而且也没有可用的战车,单靠步兵,很难和冲击力强大的战车阵相抗衡,更何况联军士气正锐。纣王惊闻联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联军先由姜子牙率数百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

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纣王见大势已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第二天,武王在几个将帅的簇拥下,举行了盛大的“受命”仪式,表示革命成功。分封诸侯

武王命令分封诸侯,颁赐宗庙祭器。武王怀念古代的圣王,就表彰并赐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赐封黄帝的后代于祝国,赐封尧的后代于蓟,赐封舜的后代于陈,赐封大禹的后代于杞。然后分封功臣谋士,其中姜子牙是第一个受封的。武王把姜子牙封在营丘,国号为齐;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国号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弟叔鲜于管;封弟弟叔度于蔡。其他人等依次受封。周朝为什么又称两周?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与东周(前770—前256)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hào)京(又称宗周,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又称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第8篇周召共和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在此以前,贵族召公苦口婆心劝谏周厉王改掉残暴作风,却被周厉王当耳旁风。在国人暴动之后,政权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史称“共和行政”。召公劝谏厉王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周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并告谕全国,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于是,国人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者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则要开导人民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应该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则尽规劝之责,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诸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才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能有多少人来辅助您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斥责他,对这个暴君的不满却越来越强烈。共和行政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国人(西周时居住在都城内的平民)暴动攻入王宫,周厉王逃往彘(zhì)地,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称为共和。始于公元前841年的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共和行政维持了十四年。周厉王死后,大臣们立太子姬静为天子,这就是周宣王。西周怎样灭亡?

西周(前1046―前771)是由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十一代、十二王,历经二百七十五年。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周宣王之子周幽王,宠爱褒姒,想杀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继承人。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打西周,杀死周幽王,西周就此灭亡。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第9篇长勺之战

春秋时期,周王势力衰弱,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齐国与鲁国在鲁国长勺(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打了一仗。鲁国打胜了,齐国被打败了。其中鲁国的曹刿(guì)是关键人物。战前,强调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两国所在地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鲁庄公十年(前684)春天,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齐国是主动攻打鲁国,鲁国是被动迎战。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战时,指挥鲁军战胜齐军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对峙。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后,分析胜利原因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怕他们在路上设有伏兵。后来看到他们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旗帜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齐鲁长勺之战,是鲁国抵抗齐国进攻的一次战役。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从故事中能看出:战前的政治准备,即取信于民的重要;战役中,曹刿抓住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即“彼竭我盈”之时;抓住了追击的时机,即“辙乱旗靡”之时。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编年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讫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说法不一,今多认为开始于周平王元年(前770),即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总共二百九十五年,是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第10篇晋公子重耳在流亡中成长

晋国公子重耳的父亲是晋献公。晋献公娶了骊姬为妻。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便害死太子申生,又进一步迫害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重耳逃到了蒲城,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和介子推等。重耳在流亡途中的遭遇

重耳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娶了女子季隗。他想到齐国去,就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我不回来,你再改嫁。”季隗回答:“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改嫁,就该进棺材了。还是让我等您吧。”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依礼待他。重耳走到五鹿,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了他一块泥土。重耳大怒,想用鞭子抽他。狐偃说:“这是建立国家的预兆。”重耳于是叩头表示感谢,把泥块接过来放到了车上。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待下去。重耳不肯走。妻子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到了曹国,曹国大夫僖负羁在妻子的劝导下,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应以礼相待。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不亢不卑地回答:“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国君

秦穆公把五个女子送给重耳做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也在其中。有一次,怀嬴捧着盛水的器具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便挥手让怀嬴走开。怀嬴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等的,你为什么瞧不起我?”重耳害怕了,赶紧表示谢罪。

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春天,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过了黄河,进入晋国国境。接着,重耳接管了晋国军队,定都曲沃(今山西曲沃),即国君位,史称晋文公。介子推不言禄

晋文公赏赐随从他流亡的人。介子推没有为自己争取俸禄,晋文公也没分给他俸禄。介子推的母亲说:“这样的话,我和你一块隐居。”于是隐居而死。晋文公寻找不到,就用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的田作为介子推的祭田,说:“以此记下我的过错,并用来表扬有德之人。”《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它是儒家经典之一。该书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为研究春秋史和上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关于五霸有多种说法,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史记索隐》。晋文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第11篇弦高智退秦军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或保住自己的国家,相互间经常发生战争。郑国地处今河南新郑一带,它的北面是比它强大的晋国,西面是秦国。晋文公重耳还是公子时经过郑国没得到有礼貌的接待,又因为晋国与楚国争霸时,郑国站在楚国一边,所以晋国为报复郑国,企图联合秦国攻打郑国。后来,郑国的外交官烛之武用分化的方式,拆散了晋国与秦国的同盟关系,保住了郑国。但事后,秦国仍在郑国留下三个将军。等到晋文公一死,秦国又启动了单独讨伐郑国的行动。秦穆公伐郑,遭大臣反对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死,他的儿子晋襄公即位。有人再一次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他们说:“晋国国君重耳刚死去,还没举行丧礼。趁这个机会攻打郑国,晋国决不会插手。”

留在郑国的将军也送信给秦穆公说:“郑国北门的防守掌握在我们手里,要是秘密派兵偷袭,保管成功。”

秦穆公召集大臣们商量怎样攻打郑国。老臣蹇(jiǎn)叔和百里奚都反对。蹇叔说:“调动大军想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筋疲力尽,对方早就有了准备,怎么能够取胜?而且行军路线这么长,还能瞒得了谁?”

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两个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率领三百辆兵车,偷偷地去攻打郑国。郑国商人犒劳秦军

第二年二月,秦国的大队兵马越过周都洛阳北门,从西面向东进入滑国境内(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当时,洛阳牛价高,郑国的牛贩子多把牛赶往洛阳去卖。那天,郑国牛贩子弦高赶着牛,从东面的郑国方向过来,正要到西面洛阳去。弦高刚到滑国,碰到洛阳方向来的熟人,得知秦军准备里应外合偷袭郑国。军情十万火急,弦高匆匆告别熟人,马上派人赶回郑国报告秦军偷袭的消息。同时,他自己冒充郑国使臣,打起犒劳秦军的旗号,选了四张上等牛皮、十二头肥牛,作为劳军礼品,前去面见秦军主将。

秦军正在行进路上,忽然有人拦住去路,说是郑国派来的使臣,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那“使臣”先送秦军四张上等牛皮做见面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我是郑国国君派来的使者弦高。我们的国君听说将军准备行军经过郑国,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本国资财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住下就预备一天的供应,离开就准备一夜的保卫。”

孟明视想,本来打算在郑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袭击,现在郑国使臣竟来犒劳军队,偷袭是不可能了。他故作镇定,收下了弦高送来的礼物,对弦高说:“我们并不是到贵国去,感谢郑国国君送来的礼物。你们何必这么费心。你就回去吧。”

弦高走了以后,孟明视对他手下的将军说:“郑国有了准备,偷袭没有成功的希望。我们还是回国吧。”说罢,就顺便灭掉滑国,回国了。郑国向秦国三将军下逐客令

郑国的国君接到弦高的信,急忙叫人到北门去观察秦军的动静。果然发现秦军把刀枪磨擦得雪亮,马匹喂得饱饱的,正在做打仗的准备。他就不客气地向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说:“各位在郑国住得太久,我们实在供应不起。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三个将军知道已经泄露了机密,无法再待下去了,只好连夜把人马带走。使者辞令

类似现在的外交辞令。春秋战国时期的使者是各诸侯国的外交人员。辞令,即为社交、外交场合中得体的应对言辞。弦高与秦军主将的对话就是很得体的使者辞令。第12篇伍子胥过昭关,一夜头白

司马迁对春秋末期的军事家伍子胥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意志坚强、抱负宏伟的大丈夫。伍子胥的故事要从他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遭楚平王冤枉杀害说起。伍子胥父兄被冤杀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今河南省襄城县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听从楚使者的召唤,回到郢(yǐng)都(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北)。结果,楚平王听到伍尚已到郢都,就把他和伍奢一起杀害了。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不听楚使者召唤他回楚都的要求。楚使者要来抓捕伍子胥。伍子胥拉开弓、架上箭对着使者,使者不敢前进,伍子胥就逃跑了。他决定逃离楚国,最终去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命令各地官吏严查。

伍子胥出逃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属于楚国的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守关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伍子胥独自步行逃跑,几乎逃不脱了。幸亏他遇到了好心人东皋公。东皋公住在山中,他根据悬赏令上的画像认出了伍子胥,很同情伍子胥的冤屈与遭遇,决定帮助他。

东皋公把伍子胥带进自己的居所,好心招待,一连七日,却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实在熬不住,急切地对东皋公说:“我有大仇要报,度日如年,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像死了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我已经为你筹划了可行的计策,只是要等一个人来才行。”伍子胥犹豫不决,夜不安席——他想告别东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是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挨到天亮。东皋公一见他,大惊道:“你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伍子胥一照镜子,果然白了头,不由得暗暗叫苦。东皋公反而大笑道:“我的计策成了!几日前,我已派人请我的朋友皇甫讷来,他跟你长得像,我想让他与你换位,以蒙混过关。你今天头发白了,不用化装,别人也认不出你来,就更容易过关了。”

当天,皇甫讷如期到达。东皋公把皇甫讷扮成伍子胥的模样,而把伍子胥装扮成仆人,两人一路前往昭关。守关的官吏远远看见皇甫讷,以为是伍子胥来了,传令所有的官兵全力缉拿他。伍子胥趁乱过了昭关。待官兵最后捉拿到皇甫讷时,才发现抓错了。官兵都认识皇甫讷,东皋公又与守关长官要好,于是,此事安然过去。伍子胥助吴王打败楚国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hélǘ)。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孙武。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小国。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楚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三百下。“一夜头白”是真的吗?

伍子胥一夜头白的故事带有夸张的成分,主要是为了凸显伍子胥受到的冤屈程度之深。不过,从医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在极度焦虑和烦躁的情况下,确实会影响到人的生理反应,头发会在短时间内变白。第13篇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前571—?),姓李,名耳,又名老聃(dān)。“老”是尊称,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一生经历坎坷,很有传奇色彩。他曾做过周守藏室史,也就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官吏。孔子向老子请教礼

有学者认为,老子比孔子大二十岁。孔子从年轻时起,到年过五十,曾经多次向老子请教。其中一次,孔子曾经从鲁国专程跑到周朝王城成周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礼,指当时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一整套礼仪。跟孔子一起去向老子问礼的有孔子的学生南宫敬叔,即南宫适。

有一天,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国国君昭公说:“请让我与孔子一起到成周去。”鲁昭公就给了他一辆车子、两匹马、一名童仆,随孔子出发,到成周去学礼。据说南宫敬叔陪同孔子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的人的名号,用言辞为你们送行。”老子送给孔子和南宫敬叔的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希望你一定要记住。”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孔子回去对学生说到他对老子的印象:“我见到了老子,他如同一条龙。”孔子的意思是指老子关于道的学问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老子出关写《道德经》

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便决定出走。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就得经过函谷关,这是古代西去长安、东达洛阳的咽喉要道。

守关的长官尹喜,也称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都很高深的人。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瞭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一会儿,就见到一个气度非凡、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地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成语“紫气东来”就来自这个典故,比喻吉祥的征兆。

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就一定要让这位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文章,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于是一部“五千言”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由长官转变为隐士,不知所终。

后人评价老子,认为他主张清静无为却能独善其身,修身正己。老子“道”的基本含义“道”的本义是指路,引申为途径、方法,表示某种主张或学说等;春秋后期引申为法则、天道、人道。老子首次用“道”作为专指,是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14篇孔子:中国人最崇敬的古代老师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之一。创办私学

西周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教育对象不分贵族与平民。孔子的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也有很多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孔子开创私人办学的风气,相传他有三千弟子,其中贤弟子七十二人。周游列国

孔子五十五岁时,因在鲁国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于是带着自己的部分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向所到之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礼教。他游历十多个诸侯国,历时十多年,其间经历的辛苦曲折一言难尽。

有一次,孔子到了宋国,与学生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险遭杀害。又有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学生们失散了,一人独立东门。郑国有人告诉孔子的学生子贡:“东门有一个人,没精打采的样子,像一只丧家狗。”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说:“说我像丧家狗,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孔子和学生,被困陈国与蔡国的边境,断粮数天,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

孔子在困顿中坚持教学,向列国宣教。但春秋时期,各国都想拥有更多的土地,只对战争感兴趣,所以不可能听取他的政治主张,也不会重用他。晚年修订“六经”

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据说因经常翻阅,穿连竹简的牛皮绳子断了三次。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孔子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对保存先秦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

可以说,孔子前期教了很多学生,是对社会的大贡献;晚年修订“六经”,功在千秋。《论语》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第15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越国与吴国争霸。吴、越两国为邻国,当时的国力在中原的影响下迅速发展,都想扩大领土,掠夺财富。吴王阖闾重用伍子胥等人治理国家,打败了楚国,转而与越国争雄。而越国想往北面发展,被吴国挡住。因而两国互相较劲,战争不可避免,胜负取决于双方各自的意志、策略与国力。吴越之间大的决斗,大致有三个回合。第一回合:槜李之战,越胜吴败

公元前496年五月,越王允常去世。吴王阖闾积多年的怨愤,趁越国办丧事,起兵伐越。越王允常的儿子勾践即位,率兵抵御,双方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摆开战场。越王勾践派遣死罪刑徒向吴军挑战,他们排成三行,冲入吴军阵地,大呼着自刎身亡。吴兵看得目瞪口呆,越军趁机袭击了吴军。阖闾身受重伤,在败退途中,临终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槜李之战,以吴败越胜告终。第二回合:夫椒之战,吴胜越败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洞庭山)大败越军。这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不听大夫范蠡(lǐ)的劝阻,决定先出兵攻吴。吴王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五千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包围会稽山。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嚭(pǐ),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国。夫差急于北上与齐争霸,乃听信伯嚭谗言,不采纳伍子胥的意见,与越讲和,并率军回国。第三回合:卧薪尝胆,越胜吴灭

被吴王赦免后,勾践回国,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时时提醒自己:“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不吃肉,也从不穿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曲求全,招待宾客热情诚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在范蠡等众贤臣的辅佐下,定好灭吴的策略,等待时机。而吴王更加骄狂,几次拒绝伍子胥的谏言,听信已被越国收买的太宰伯嚭的谗言,令忠臣伍子胥自杀。

公元前482年,勾践在范蠡的辅佐下,乘吴王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中原诸侯会盟,内部空虚的时机,攻打吴国,杀死吴太子。又过了几年,越军大破吴国,打到吴国的姑苏(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