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8 23:58:25

点击下载

作者:慕颜歌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作者:慕颜歌排版:KingStar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554604878本书由北京文通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伟大是熬出来的任何时候,拼的都是个人的努力。只有比其他人都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才能在百折不挠后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想得到好运气其实很简单

只要你的付出足够让人肯定你的价值,你就一定能比那些吝于付出的人得到更多。

值得定律告诉我们,只要你的付出足够让人肯定你的价值,你就一定能比那些吝于付出的人得到更多。如果你的所得配不上你自己认为的足够,只能表明付出不够多。

我在周末加班的时候,一个朋友指责我:“公司有给你加班费吗?谁也别想在该休息的时候打扰我,我也从来不会在周末还让员工工作。”

我反驳道:“所以你当不了老板,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把积累自己能力的任何努力,都当成吃亏。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见报酬,才愿意付出一点与报酬不匹配的努力,一辈子也就因此输在了不肯“吃亏”上。

人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品质的证明。

一个脚踏车店的小学徒,每次在为车主修好车后,都要把车子擦拭得漂亮如新。每到这时,其他学徒都笑他多此一举:“前来修车的人只付给了你修车钱,你擦车子又没有报酬,何苦呢?”小学徒并不理会,继续一次又一次为各个车主提供优质的服务。终于有一天,他被一家公司挖走了,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他曾服务过的一个车主。从此,他有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是的,想得到好运气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有一个在著名钢铁集团工作的速记员,每天都会比别人早到一两小时,为的是看公司是否有什么急件需要处理。有一天,总裁先生也早早来到公司,于是知道了这个有责任心的速记员。

当天下午,总裁先生身边多了一位私人助理——那位储备速记员。

速记员吸引总裁先生的地方,并非他的速记能力,而是他愿意多做一点点的进取心。

不要因为害怕吃亏,而失去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所以著名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提出过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叫“多一盎司定律”。盎司是英美重量单位,一盎司相当于1/16磅,在这里以一盎司表示一点微不足道的重量。而约翰·坦普尔顿旨在通过“多一盎司定律”,解释只要比正常多付出一丁点就会获得超常的成果。并且经过他的研究发现,取得中等成就的人与取得突出成就的人做的工作差不了多少——仅仅“一盎司”之别,取得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

人类努力的每一个领域中,都可以用“多一盎司定律”来区别赢家和平凡人。

很多人在工作中,完成的往往只是工作步骤而非任务。让你联系客户,你打了个电话表达做了联系中的某个环节,或者,发了个微信啦,发了条私信啦——你似乎确实联系了,但是你却不会想到,当领导要求我们联系某个人或某类人时,真正的完整表达是“竭尽全力与这个人或这类人联系上,以完成下一步工作计划”,你打打电话发发微信,然后说联系不上,算怎么回事?

很多人一辈子之所以一事无成,往往是因为缺少“多一盎司”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决心、敬业的态度和自动自发的精神,也因此缺少了对工作要旨的真正理解:公司要的是完成任务,而不是浮皮潦草地对付一两个流程环节。

我们要以结果为导向,才能彻底理解任务的要求,然后多用心一点,多搜集一些历史数据,多想一点儿创意,或者为达成任务多想一点方案和可能性……这时候,你已经比别人多出了一个机会——踏实工作、认真做事的人往往更能够发现工作中的机会,同时获得最大的益处还有工作能力的提升。

每天多做一点点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要我们冷静评估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往结果上多想一点,做得比普通人更多一点,你就会比那些敷衍自己人生的人离成功更近一点。

很多时候,那些走好运的人总是比走霉运的人做得更多。于外界来说,勤奋者用自己的行为证明,遇上了事,他们愿意坚持更久,愿意承担更多。而于勤奋者本身来说,每天向前进一步,一年下来,就比那些不肯多努力的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多迈进了365步。

每天多做一点点,最需要的是坚持。不能因为情绪的悲喜而起伏,不能时不时就找个借口中断,每天都要给自己一个雷打不动的任务,雷打不动地完成好。聚沙成塔,一点点并不引人注目的进步,终将托起你理想。沉默会使自己变得更强大

沉默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弱者,沉默只会使他失去信心,看不到光明,永远消沉,直至走向灭亡;对于强者,沉默只是韬光养晦的过程,它会使他变得更加强大。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夏天的某个午后,你正在街上行走或者在操场打篮球的时候,突然发现周围的一切变得安静下来,空气似乎凝固了,连鸟儿也不再歌唱了。几分钟后,你感觉到空气中开始有了变化,一排乌云出现在地平线上。你急忙冲进屋里,险些被瓢泼大雨淋个正着。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暴风雨前的宁静”。世界真是一个奇妙又隐秘的整体系统,人类也往往不自觉地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进行活动。就像北岛诗中说的那样,“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跳高运动员在起跳的那一瞬,都有一个有力的下蹲;温度计被放入沸水中的那一刻,水银柱会先下降,随后才会迅速上升。这种“下蹲”、“下降”,就是人生的沉潜期,也就是沉默。

有个客人郑重地送给主人一个礼盒,主人打开一看,只是三个很普通的金属做的小人。主人很奇怪地问客人,为什么送这样的小人给他。

客人取出三个小人放在桌上,拿出一根稻草。当稻草穿过第一个小人左耳的时候,稻草从右耳冒了出来;客人又用稻草穿进第二个小人的左耳,稻草从小人的嘴里吐了出来;当客人再把稻草穿进第三个小人的左耳时,却被第三个小人吞进了肚子里,再也出不来了。

第一个小人,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思考,更没有付诸行动,左耳进右耳出,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是一种对生活消极处理的情绪,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放纵,对中肯的意见和有建设性的提议都懒得去理会,长期地沉浸在自己固定的思维里面,不想发展,也没有突破,过一天算一天。

第二个小人只是在小处精明,只顾着眼前利益,喜欢到处打听,然后不负责任地乱说。为了显示自己的博闻,喜欢成为闲谈的主角,对看到的、听到的事不去加以分析,说出来的都是对别人观点的简单重复,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出来,让周围的人感到尴尬,甚至弄出许多是非。

很多时候,沉默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有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不是谁想怎样就能怎样的。对那些未经证实的言论最好不要评说,让流言止于沉默,这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第三个小人告诉我们,要学会沉默。

沉默是金。在纷乱的时刻,沉默静守才能让自己保持清醒。当生活的巨浪袭来的时候,语言是苍白的,就算你使尽全力也喊不出和浪涛声相抗衡的音量,所以你只有沉默。沉默不是退让,而是一个积蓄、酝酿、等待出击的过程。

春秋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颁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为什么?”楚庄王答道:“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三年不鸣叫,是要观察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半年后,楚庄王废除了十项政令,发布了九项政令,处死了五个奸臣,提拔了六个隐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业。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沉寂期,没有在沉寂中的反思与积淀,哪有成功者的喜悦,哪有胜利者的欢呼?人们往往只看到人前侃侃而谈的博学者,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沉默和艰辛。

沉默只是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滞。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的文字,而不是和他交谈。为什么?因为人们在写文章前会仔细推敲,然后才落于纸墨,所以清楚、流畅。思想需要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形成更需要经过一个冷静思考和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

德语诗人里尔克少年得名,三十多岁就已声闻欧洲。他在1910年出版《布里格随笔》之后,创作进入了低潮,整整沉默了十年。里尔克静静地等待着,积累着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只要向前迈一步,我无底的苦难就会变为无上的幸福。”他在沉默中这样告诉自己。

1922年2月,豁然贯通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里尔克完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两部巅峰作品——长诗《杜伊诺哀歌》的主体部分和55首《致俄耳浦斯的十四行诗》,它们也成了世界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这一个月,被许多传记家称为“里尔克的mensis mirabili(神奇的月份)”。

有的人在沉默中蓄积力量东山再起,有的人在沉默中沉沦消亡。“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弱者,沉默只会使他失去信心,直至走向灭亡;对于强者,沉默只是韬光养晦的过程,它会使他变得更加强大。以坦然的心情看待挫折和打击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心中充满希望,就能以坦然的心情看待挫折和打击,就能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在绝境中找到出路。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几段晦暗的时期。爱人的远去,至亲的离世,工作和人际上的挫折,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遭遇它们,感到困惑迷茫,忧伤痛苦,感到失去了人生的希望和前行的动力。如果它们在相同时间来临,就会让许多人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俄罗斯导演塔可夫斯基在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念与拯救的故事。

电影的开头,父亲亚历山大带着刚做完咽喉手术的儿子种了一棵枯树。种树的时候,父亲给小儿子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修道士每天提一桶水上山浇灌一棵枯死的树,这样坚持了三年,最后,这棵死树重新开花了。影片的末尾,六岁的小儿子独自提着水桶去浇树,然后他躺在那棵树下,这时候响起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小孩子躺在树下,看着阳光从小树的枝丫间穿过,那枯树真的如同开花了一样。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里告诉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和信心。无论何时,当你陷入绝境的时候,告诉自己:世间只有暂时的艰难,没有永远的绝望。无论遭遇多少艰险,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能走出困境,让生命再次开花结果。

置身于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经历巨大的艰险。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向内观看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触摸心灵深处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触及本质的思考。请正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把它当作造物主对自己的试炼。

西方传说中,约伯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他信仰忠诚,热衷行善,得到了上帝的喜爱。有一天,撒旦对上帝说:“约伯敬畏神,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吗?他所做的事都蒙你赐福。他的家产也越来越多。你可以试试毁掉他拥有的一切,他必定会弃你而去。”

上帝相信约伯不管怎样,都会持守他的纯正,于是允许撒旦试验约伯。

在一天之内,约伯的牲畜被示巴人掠去,羊群被火烧光,骆驼被迦勒底人夺去……然而面对这些遭遇,约伯只是说:“我从娘胎里生出来的时候是赤条条的,去世的时候也必定是赤条条的。”

人生没有绝境,每个看似绝境的境界就是人生的转折点,要坚信心中的信念,就能给绝境的自己重生的力量。

美国总统罗斯福出身政治世家,拥有不可限量的前途。他28岁成为美国海军部助理部长,38岁成为美国民主党的副总统候选人。

但就在39岁那年,罗斯福和家人去了一个小岛避暑后,厄运开始了。一天,罗斯福和孩子们一起出海,看到一个小岛上起了山火。于是,罗斯福和孩子们将船靠到了岸边,他们拿着扎成捆的松树枝扑打了好久,才把火渐渐扑灭。回到家后,罗斯福觉得自己疲惫极了,于是他游了一会儿泳,想借此恢复精神,但没有奏效。返回住处不久,罗斯福病倒了。第二天早上,他起床时发现自己左腿弯曲,已经再也没办法站直了。

罗斯福和妻子慌了,他们请了不少医生来治疗,但无论是家庭医生还是在附近度假的著名外科专家、都没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二十多天以后,哈佛大学矫形外科专家,脊髓灰质炎研究的权威罗伯特医生才确诊罗斯福患上了脊髓灰质炎。这种病在当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罗伯特医生告诉罗斯福,他双腿麻痹的症状将永远无法治愈。

然而,罗斯福展示出了超乎常人的巨大勇气,他在理疗师的帮助下,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逼自己进行系统训练。他躺在一块木板上,通过理疗来舒展已经变得僵硬的肌肉。这个过程很痛苦,一般人一周坚持不了三天,但罗斯福却坚持理疗师每天来帮他进行训练。

就这样,尽管臀部以下已经瘫痪,罗斯福却用顽强的毅力慢慢学会了操纵轮椅,甚至使用拐杖走路。

不久,罗斯福重新回到了政坛,并拖着伤残的身躯,积极工作。他与病魔顽强斗争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他焕发了新的政治生命。

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只要生命不息,希望就不会断绝。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要心中充满希望,能以坦然的心情看待挫折和打击,就能在困难中看到光明,在绝境中找到出路。

当你感到困惑时,当你身处绝境时,要不停地跟自己说:“只要希望不灭,就一定能摆脱现状!”专注于寻找出路,并相信自己必可逃出这个困局,你就会寻找到机会,把危机化为转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沉浮荣辱的人生关口,拥有坚定的信念,以及信念产生的勇敢与智慧,是走出绝境的不二法门。身处绝境,可能会粉身碎骨,但也可能绝处逢生。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人,也一定能做出最不平凡的事来!

每个人都在梦想着品味到获得成功的喜悦,那甚至被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可对多数人而言,成功却是那么遥不可及。有些人相当努力,但机遇好像永远离他很远,他总是抓不住成功的手。怎样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呢?

很简单。想钓大鱼,得到深水去;勇于竞争的人,才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在我看来,不平凡的人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被称为“二代”的人。由于他们的老爸老妈是不同凡响的人,他们大多会不同凡响。比如“富二代”,能穿名牌、开豪车、住豪宅,有大笔的财富等着他们去继承,这一切,注定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不同凡响;再比如“星二代”,生下来就生活在聚光灯下,这辈子注定要熠熠生辉。

有时候我会想,这些人的不凡是不是不可复制?然而,静下心来一想:他们固然有天生的优势,但是后天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很难不同凡响,甚至会把这种优势变成精神的枷锁。“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很容易成为这种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第二种是天生拥有不同寻常的天赋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比如苏菲,天生拥有数学天赋,随便在家看一本数学书,就可以解出很多人学习了几年才能解出的数学公式;再比如莫扎特,天生就是音乐天才。这些人的身上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天赋,他们只需要加上一点努力,一点拼劲,将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便会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生。

第三种是指生长环境并不优越,也没有不寻常的天赋,但却拥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勇于竞争的人。他们的内心对成就自我有着强烈的渴望,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失败,但是失败并不能击垮他们的勇气和动力,他们终将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比如商界的稻盛和夫,演艺界的奥普拉·温弗瑞,还有政界的奥巴马等等。纵然他们也经历过失败,或者曾经败得一塌糊涂,但是只要还有一口气,身上只要还有一毛钱,也要爬起来继续向前,他们可能是“伟人”,也可能是“疯子”或“狂人”,但当自己决心要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时,他们会成为不同凡响的人。

其实这三种人中的前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天时、地利而不凡的,或者说,他们只要有合适的机遇,就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而后一种则需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魅力成就自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虽然他们没有什么“二代”的头衔,更没有被上天赋予什么独特的才能,但依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我想,这就是他们敢于自我期许,敢于去拼的结果。正如歌德所说:“流水在碰到阻碍后,才把它的活力释放。”

可以说,机遇往往和困难与风险相伴,惧怕风险和害怕困难的人把握不住机遇。抓住机遇实现人生飞跃的人,必是勇于挑战风险和克服困难的人。因为不怕风险和困难,他们能够发现掩藏在风险和困难之下的机遇;因为勇敢和毅力,他们可以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挑战。只要能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人,也一定能做出最不平凡的事来。

为自己的梦想在路上奔跑的人是勇敢的,同时也是美丽的。正如一首小诗所说:“生命有多残酷,你就应该有多强。人生是永远的竞争,奋斗是唯一的出路。”

任何时候,拼的都是个人的努力。只有比其他人都懂得努力奋斗的意义,才能在百折不挠后赢得属于自己的天地。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人所要的一切,始终都要自己去争取。有了梦想还不够,还要勇于竞争,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坚持是人生的“复利”

成功之所以难,不是事情有多难或者多单调,而是缺乏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坚持。

爱默生曾说:“人无所谓伟大或渺小。”而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可以说,坚持就是人生“复利”的过程和永久的“享受”。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复利的过程吧!

我们知道,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将所剩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那么,怎样来理解复利产生的效应呢?

以理财为例,假设你现在往银行存入100元钱,年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无论你用单利还是复利计算利息,本息合计都是一样的:110元。

但到了第二年差别就明显了,如果用单利计算利息,第二年的本息合计是120元;复利就不一样了,第二年的本息合计就变成了121元,比单利多收入了1元钱。

你可不要小瞧这1元钱,如果本金或利率再大一点,加上年限再长一些,就无法想象这其中的差距了。

1979年,耶鲁大学的一群毕业生开了次同学会。大家都觉得学校一直对他们挺照顾的,因此商量给学校捐笔钱表示谢意。这个想法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大家纷纷捐款,一共得到了375000美金。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打算直接将钱送给学校,但有人提出:学校不会管理资产,我们可以用这笔钱替学校来理财。大家都同意了这个做法。

25年后的2004年,这笔钱居然增长到了1亿1千万美金——这也是耶鲁大学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综合算下来,这笔钱的基金复利达到了37%。仅仅25年,就从不到40万增长到了一个亿——这就是复利的强大力量。

传说有位印度教宗师向国王献上了国际象棋,国王很快就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十分高兴,决定要重赏宗师,便问宗师想要什么。宗师谦虚地说:“陛下,我不需要重赏,只要你在棋盘上赏我一些麦粒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依次类推,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可以了。”国王哈哈大笑,觉得这个要求简直微小极了,于是便让人扛来一袋麦子。

手下人在第1格内放1粒,第2格内放2粒,第3格内放4粒——还没有到第20格,一袋麦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过来……国王很快就看出,即便把全印度的粮食都搬过来,也远远不够。

原来,所需麦粒总数是:

1+2+22+23+24+……+263=264-1

=18,446,744,073,709,551,615

这些麦子大约有140万亿升,全世界产出这些麦子,大约需要2000年!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每年年底存1.4万元,并且将存下的钱都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上,获得平均每年20%的投资回报率,那么10年后,你将得到36万元。如果存40年后是多少?是1.0281亿元。

要想拥有复利型的人生,首先必须要有目标导向性,而且要可以细化量化。计划的实施者要清楚自己每天究竟有多少任务,要懂得今天的事情一定要今天完成,并且,目标确定得越早越好。

复利是需要在时间的隧道中慢慢产生效应的,如果行动过晚,时间太短,你就不会感受到复利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李嘉诚自16岁开始创业,到83岁时,身家达到了260亿美元。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如果我们有一万美元,每一年复利24.7%,同样67年,就可以拥有和他一样多的财富。

成功的艰难不是在于没赚到暴利,而是在于持续的努力与坚持。当我们拥有了复利的人生,我们才能有机会和资本去享受生活的美好,或者得到人生永久的享受。

坚持,会看到雨后的彩虹;坚持,可以鹰击长空;坚持,可以让自己持续有力地奔跑在岁月中。成功之所以难,不是事情有多难或者多单调,而是缺乏持续不断的努力与坚持。

即使我们只有一点点的投入,也要不断地去复利,让人生进入良性循环中。我们要用多一点点的辛苦来交换多一点点的幸福和享受,受点挫折也不要紧。让我们坦然面对,并且坚信,我们的人生将在复利中摆脱平庸。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人,不要失去以后才去遗憾;更不应该在遗憾中没日没夜地咀嚼失去,那只能是追悔和叹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以主动的姿态抓住了机遇,就会获得成功。

萧伯纳说:“在这个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如果没有机会可抓,他们就自己创造机会。”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失败。于是他开始怨恨这个世界的不公,然后什么事情都不去用心做,渐渐丢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一天晚上他睡觉梦到了一位神仙,于是就对神仙诉苦:“这个世界怎么这样啊,为什么机会不光顾我……”

那位神仙告诉他说:“我教你个改变命运的办法。你明天起床后,到有人的地方,去找一个叫‘机会’的人,找到的话,你就紧紧地抓住他的手不放。”

第二天,年轻人真的出去了,但一直到天快要黑了,也没找到“机会”这个人。疲惫不堪的他在一座桥上坐下休息,这时有个穿得很破烂的老头路过,年轻人想,他这么老,而且还穿得这么烂,肯定不是神仙让我找的人,我再等等……

没想到,年轻人一直没等到叫“机会”的人。

晚上睡觉他又梦到那个神仙,于是质问神仙,为什么要骗他。

神仙说:“我没有骗你,你在桥上坐下时,是不是看见了一个老头?你是不是没问他?但他就是‘机会’啊!”

年轻人问:“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神仙说:“那老头就是我,我的名字就叫‘机会’。机会来了,你抓住了就是你的机会。你抓不住,那就是你失去了机会。”

人生就是这样的。机会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没有去好好地珍惜。一旦失去了,你就会遗憾。

这个年轻人自以为是,并且缺乏主动出击的精神,不经意间错过偶然的机遇。如果他能换一种心态,不是只坐在那里,而是主动去问那个老头,或许事情的结局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一个人如果不积极进取,即使遇到再好的机会,也难以抓住,即使机会就躺在你身边,也还是一样会错过,只会喃喃地念叨:曾经有一个机会就在我的面前,可是我却没有珍惜,当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后悔莫及,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人,不要失去以后才去遗憾;更不应该在遗憾中没日没夜地咀嚼失去,那只能是追悔和叹息。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不少机会,当它来临时,需要你要用积极的思维、敏锐的感觉去发现它,并主动出击,去把握它。

我们从小就都熟知这个故事:

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他在一次上山砍树木时,被一种野草划破了手,鲜血直流。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于是,鲁班便想:要是有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回到家后,经过认真研究,多次试验,鲁班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

人生啊,多一点主动,就少一分遗憾。多一点思考,就多一点成就。

未来社会,最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知识、能力、智力与非智力的复合能力。面对阻力,面对繁杂多变的社会,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面对着残酷严峻的就业竞争,我们一定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长补短,为走向成功积极地做好准备。

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耐心、热心、诚心,这是职场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培养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在挑战面前,要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多做准备,用主动的姿态迎接每一次挑战。

李君是学物理专业的,这样的专业在科研单位很受欢迎,但是在出版社就不占优势。特别是跟那些新闻、中文专业相比起来,就更显得略逊一筹。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什么背景、人际交往能力也很一般的女孩,却在短短半年之内连升两级。

关于她的迅速攀升,各种说法纷至沓来,就是没有人相信她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得来的。同事们更愿意相信,好运气特别青睐于她,才让她获得了别人不敢奢望的好机会。

那么,李君幸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论学历,她没有优势;论口才和交际,比她能说会道,甚至圆滑机智的人多得是。她升职唯一的理由就是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对交代的任务非常认真地完成。再加上偶尔出人意料地表现一下,或是对于同事出现的疏忽大意一声不响地更正过来。

她的努力终于赢得了上司的好感。上司发觉她是一个可以委派大事的人,于是就提拔她,让她担负更重要的工作。

可见,是她自己为自己创造了好的机遇。

所以,我们要以主动的姿态迎接挑战,市场的竞争,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大浪淘沙,不主动努力的人,只能被生活的海洋无情地抛弃。努力让自己更有价值

努力并不是为了明天得到多大的荣耀,而是为了让今天的自己有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努力?

这个智商“爆表”的时代,每个人都那么精明,谁不知道努力的意义呢?努力是所有成功的前提,我们要为了最终的成功而努力。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成功的人还是少数?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做不到努力?最可怕的不是不肯,而是做不到。

有的人也努力奋斗了,并且很顺利地获得了成功,但是,他并不快乐。在他心里,自己并没有获得想要的那种美妙的感觉。

原来,这就是我们的误区:努力是为了他人所推崇的荣耀。

你以为没有获得快乐,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其实,在真正为自己做事的时候,你并不会担心自己不够努力。

所以,别再跟着别人跑了,你得先弄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你想要的,再多的努力都是浪费生命。

不要指望他人会自动满足我们的期待。没有过分的期待,就不会有彻底的失望。当你不再指望别人给你什么,你就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有个穷人,供奉一座木制的神像,天天祈求神为他造福。几年过去了,他反而变得更穷了。一怒之下,穷人就抓住神像的脚往墙上摔去。神像的头被摔破了,从脑袋里掉出了金币。这人把金子拾起来,生气地骂道:“我看你既可恶,又愚笨。我尊敬你的时候,你装模作样,一点好处也不给我;我打碎了你,你却给了我这么多的好东西!”

神像,象征着我们的期待,在生活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期待,我们渐渐习惯把希望放到神像身上,把期待放到别人身上。然而,我们不知道,每一尊神像里都可能藏着金币。只有打碎它,才能获得。每个人都应该勇敢地打破那尊神像,打破对别人的期待,才能拾起属于自己的金币。

努力并不是为了明天得到多大的荣耀,而是为了让今天的自己有价值。这种价值感会促使你不断地努力,即使没有人督促。

这样的一个结论,并不是轻易得来的。作为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我小时候没立下过什么伟大的志向,甚至连一个明确的梦想都没有。老师和同学都在谈论梦想的时候,我说我的梦想就是长生不老。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我的人生多半是为了别人而活:为了母亲的叮嘱而上学,为了父亲的骄傲而努力争第一,为了他们的人生理想而考大学。

真正的我,只想在一个安静的属于我的空间里画画。我喜欢充满线条和色彩的世界,喜欢在那片空白的世界映射出内心的另一种可能,我深深沉迷在那种美妙中。只可惜,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那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

我把别人的理想都一一实现了,可我一点都不快乐,感觉自己是一个空壳,所有人都觉得我应该能做些事情,其实我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感觉总是不断地在我内心中浮现,为我带来莫名的恐惧。

那时候,我以为我还不够认真,还不够努力,所以我期待的美好明天还没有到来。所以我也很努力,可是,我总是做到中途就筋疲力尽,随后,我总在被催促,我感到自己的原动力明显不足。更可悲的是,我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青春在不断地流失,而我却在一天天地走向失败,离那个所谓的成功越来越远。

就在我停滞不前的时候,我无意中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发现,自己有用不完的能量,居然能做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突然意识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才觉得时光的珍贵、价值的重要。

人生其实很简单,只要凡事倚靠自己,学会承担自己的人生,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努力让今天更有价值,你的明天才不至于总停留在一种愿景里,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成功,总有一天会到来。给自己幸福,是我们的权利

接纳自己,是我们的义务;发现自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给自己幸福,是我们的权利。那些给予不了自己幸福的人,别人也给予不了他们幸福。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没有人会活得一无是处,也没有人能活得了无遗憾。比较之心,能把你从天堂拖进地狱,也能把你从地狱拉上天堂,关键看你是俯视还是仰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味比上会痛苦,一味比下会堕落。

我们用不着向别人证明什么,要光顾着看别人,会走错自己脚下的路。不要羡慕你不想成为的那种人,表面的风光背后,其实有着你难以想象的艰难,甚至难以承担的恶果。虚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一个花季女孩,因为羡慕别人的奢华生活,走上了一条错误的路,而今后悔莫及。由于出生于农村,且家境是家乡最贫困的,所以她从来没有穿过新衣服,所有衣服,都是捡姐姐已经穿过的或别人送来的旧衣服。见别人穿红戴绿,自己永远那么老土,她的心里十分痛苦。

后来,她到城里打工,有次去一家服装店看上了一件衣服,由于没有钱买这么贵的衣服,又不舍得脱下,便请求老板,让她为这个服装店工作,以换取那件衣服。老板一眼就看穿了她的浅薄虚荣,告诉她只要愿意与他相好,店里的衣服可以随便穿。这个从来没有穿过时尚衣服的女孩最终答应了这个老板。没多久,店老板就厌倦了,她连生活都没了保障,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委身于男人来换取一些延续性命的东西。

由于长相漂亮,她被一个皮条客相中,于是开始了她游走在高富帅之间的时光。虽然,她并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但生活标准一旦提上去,就很难再降下来。习惯了奢侈生活的她,根本不想放低姿态,过平淡而朴实的生活。谁的青春不多情,后来,她对一个长相俊美心地善良的男孩动了情。可惜的是,当她满心欢喜地筹备自己和心爱之人的未来时,现实却狠狠地扇了她一耳光:由于打胎次数过多,她已经失去了生育能力。由于伴侣过于繁杂,她得了只能从此看着自己青春美丽的皮肤一寸寸慢慢腐烂下去的病。声名狼藉的她,求天不应,叫地不灵。历经万般生不如死的折磨,她才终于明白,自己所挥霍的,不仅仅是一段属于青春的黄金时光,还有不可重获的健康资本。连笑一笑都疼的时候,她才终于懂得,身安、心安即是福。

一个人所有的得到,都是自己付出的回报。

一个人所有的感受,都只有自己才完全知道。

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责任,也都只能由自己承担。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对自己人生责任的担负,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他们之所以把这些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或情感需求等。有的人偶然从事了某种职业,长期从事以后,因为薪资和发展问题,他们不敢改行,把从事这种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他们从来不会尝试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后大肆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成天纠结于别人怎么看自己,终日谨小慎微地为各种评价而活,从来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

生命是场独自之旅,我们唯一能拥有的,只有经历。在这段经历中,只有我们自己去拼、去闯、去发现,去经历、去体验、去承担,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天下所有的励志书,告诉我们的都是去发现自己。

一个生意人,把全部财产投到一种小型制造业,由于战争的爆发,他无法取得工厂需要的原料,只好宣告破产。他大为沮丧,竟然离开妻子儿女,成了一名流浪汉。他无法授受自己失败的事实,有一阵子,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勇气和希望,他觉得能写出这样激励人心的文章的人,必定智慧过人,说不定有办法帮助人走出低谷。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当他找到作者,说完自己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没法帮助你。”流浪汉的脸立刻白了,他喃喃地说道:“这可怎么办呢?”

作者停了一会儿,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东山再起。”流浪汉立刻有了精神,他激动地抓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分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作者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着镜子里的人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走出低谷。除非彻底认识这个人的力量,否则你只能跳湖自杀。因为在你对这个人有充分的信赖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只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行尸走肉。”

流浪汉朝着镜子向前走了几步,用手摸摸自己憔悴的脸庞,对着镜子里的人目不转睛地盯了几分钟,然后,他蹲下身子,低下头哭了。

几天后,作者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他变得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胸脯挺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焕然一新,看起来状态不错。“对着镜子,我找到了我的自信。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工作,老板还预支了一部分工资给我供家人生活。我找回原来的自己了。”他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想告诉你,过几天,我还会再拜访你一次。我会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由你填。因为你介绍我认识了那个‘成功人士’,幸好你让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自己指给了我看。”

接纳自己,是我们的义务;发现自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给自己幸福,是我们的权利。那些给予不了自己幸福的人,别人也给予不了他们幸福。第二章成功学中的成功方法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也许有人会阻碍你成功,但没人会阻挡你成长。克服恐惧,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其实,恐惧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唯心的东西。我们一转念,它便消失无踪了。

我们都听说过“马太效应”这个词,也都知道它的意思是“强者会更强,弱者会更弱”。但知道这个词的人中,有很多人并没看过它的故事原文。为此,我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得到如下资料:

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看完上文后,我们可能就不再关注“马太效应”了。但我莫名其妙地想再看看《圣经》原文。为此,我下载了《圣经》的文本,在《马太福音》一章中找到了这个故事:

一个人要远行,他叫自己的仆人来,把产业交给他们。他按照各人的才干,一个给三万个银币,一个给一万二千个银币,一个给六千个银币,然后就远行去了。

领了三万的人马上去做生意,另外赚了三万。领了一万二千的也是这样,另赚了一万二千。领了六千的人去把地挖开,把钱藏了起来。

主人回来后,领了三万个银币的人拿着另外的三万,说:“你交了三万给我,我又赚了三万。”主人说:“你做得好,我要派你管理许多的事。”

领了一万二千的说:“你交了一万二千给我,我又赚了一万二千。”主人说:“你做得好,我要派你管理许多的事。”

领了六千的说:“我知道你是个严厉的人,没有撒种的地方,你要收割。所以我害怕起来,去把你的钱藏在地里。你看,你的钱还在这里。”主人说:“你这个又可恶又懒惰的仆人,你既然知道我要在没有撒种的地方收割,就应该把我的钱存入银行,我回来时可以连本带利收回。”而后,主人把他的六千银币拿去,给了那个有六万的。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充足有余;而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而后,主人把那个没用的仆人丢在外面的黑暗里,让他在那里哀哭切齿。

网上大多是这么解释这个故事的:一个人在某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了成功,便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这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就叫“赢家通吃”。所以,“马太效应”只不过是“赢家通吃”的代名词。但看过《圣经》原文后,你会发现其中还隐藏另一层面的道理,那就是第三个仆人成为输家的根本原因:一种“收敛性”的心理。这种心理的相关文字在百度百科中被删掉了,即第三个仆人说的:“我知道你是个严厉的人,没有撒种的地方,你要收割。所以我害怕起来,去把你的钱藏在地里。你看,你的钱还在这里。”

第三个仆人的这段话较复杂,而前两个仆人的话则较简单:“你交了三万给我,我又赚了三万。”“你交了一万二千给我,我又赚了一万二千。”

第三个仆人的话中有一种“收敛性”的心理。这体现在两句话中:“我知道你是个严厉的人”。“所以我害怕起来”。“严厉”和“害怕”的本质是“恐惧”。基于这种恐惧,而产生另一种心理:不主动想办法创造价值。这可以体现在这句话中:“没有撒种的地方,你要收割。”

将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是:“你没喂饭给我吃,我就会饿死。”在这种心理的掩护下,产生了他的自我安慰:“你看,你的钱还在这里。”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这个仆人并不为自己没创造价值而感到惭愧,反而因为保住了主人的钱而认为自己有功劳。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种心理,就是“懒惰”。

你想没想过,自己是和第三个仆人一样的懒人呢?

第一步:有多少人在看到“马太效应”这个词后,去查了百度?

第二步:看了百度百科后,又有多少人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去查《圣经》原文?

第三步:查了《圣经》原文后,是否会将它与百度百科的内容做比较,并发现新东西?

没经历这三个步骤,对“马太效应”一词的认识就会停留在原来的层面(比如,只把它当成“赢家通吃”的代名词)。这和第三个仆人说的“你看,你的钱还在这里”是一样的。现在,你是否发现,自己和第三个仆人一样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第三个仆人的懒,只不过懒的程度有差别。但只要略为勤奋一点,在“马太效应”一词中得到的收获,就不仅仅是把它当成“赢家通吃”的代名词。比如这三个启示:

一、对外而言,不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因为自己的弱是自己造成的。

二、对内而言,应该克制自己的懒惰,争取做前两个仆人那样的人。

三、在根本上,懒惰源于恐惧(上文分析过)。

克服恐惧,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

如何克服恐惧?其实,恐惧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是唯心的东西。我们一转念,它便消失无踪了。这有点类似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佛看似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但“放下屠刀”却是一瞬间的事。克服恐惧也一样,眨眼间就能做到。你的“潜意识力量”

激情是剧烈的,它会迅速产生、迅速消失,如同烈火,燃烧起来有燎原之势,熄灭时会烟消云散。

一名青年写了自己学习成功学的过程:

小学毕业后,他第一次买了一名成功学大师的书。周围的同学都说这个成功学大师讲的道理不现实,他当时只是怀疑:“是我错了吗?”

上了高中,他的成绩一直优异,同时深入学习了这个成功学大师的课。那时,很多同学在玩《魔兽世界》、《梦幻西游》等游戏,他还偷笑他们浪费时间。

一个暑假,他去听了一位成功学大师的演讲,并获得了金牌学员奖。高中毕业前,他决定不上大学了,应该早经商早赚钱。

他的父母也是经商的,他跟他们讲了这名成功学大师的光辉事迹,他们非常不认同,认为那都是骗人的。但在他长时间的软磨硬泡下,父母去听了成功学大师的课。后来,他的母亲还交了20万元的学费。在该成功学大师的洗脑下,一年后,他的母亲改行做了直销,父亲差一点也做了这个。

现在,他只想说,这个所谓的成功学大师是个大骗子。

他现在把成功学的整个体系、整套把戏都了解透了,因为他追随了他们8年。在他们的课堂上,会放一些背景音乐,在你激动得不知所措,甚至彻底失去理性时,他们给你洗脑,让你确定远期目标。比如让你定一个10年的目标,让你写下10年内要完成什么。但你心里实际上是没谱的,因为你连明年自己在干什么都不知道,就不要说10年内干的事了,更不要说按他的要求标注每个目标在哪个月实现。

该成功学大师经常说自己从一个穷光蛋变成富翁,他的徒弟也一样。但他们是怎么发财的?都是靠演讲。徒弟们跟他学演讲,而后有人跟他的徒弟学演讲,他们赚钱的唯一途径就是演讲的门票。打着“以最短时间帮助最多人成功”的旗号,一个演讲20万。

这名青年亲眼看到他们让一个打工的女士交20万元学费。人家没钱,就让人家去借。一个打工者怎么将20万还给亲戚朋友?

他们说的成功的“捷径”真的存在吗?他们口中的“快钱”背后,是一群骗子在盯着你的钱包。他们的各种口号,都是教给傻子听的。你每天大喊“我行,我行,我行行行”,你就真行了?大喊“我是世界首富,我是世界首富,我是世界首富”,你就成首富了?成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就像一个好学生整天在玩,一个差学生问他:“你总在玩,为什么成绩好?”好学生答:“这是智商问题,不是努力问题。”实际上,放学后,差学生两手空空回家,回家后还想:“这到底是不是智商问题?”而此时,好学生正打开塞满书的书包,晚上偷着学呢。

这位青年为什么会受害呢?是因为“激情”是一种很能诱惑人的东西,你被它拽着跑,空耗了很多时间、金钱,自己却不觉得哪不对劲。等发现问题时,已经晚了。而成功学的核心就是“激情”。

激情是剧烈的,它会迅速产生、迅速消失,如同烈火,着起来有燎原之势,熄灭时会烟消云散。

激情的反面是习惯。习惯是和缓的,它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一只神经猫被天上掉下的花盘砸到了脑袋,然后立刻变得不神经了。但这种情况太少,可以忽略。

习惯根植于潜意识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我要改掉这个习惯”的想法,但最终大都不了了之。因为潜意识是暗中替你做决定的利益集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才是思想和行为的主宰。它的使命是“干掉”一切与它不同的思想或行为,它会一步步赶走想改变它的敌人。只要它发现了目标,就会想方设法攻击。

如果有什么力量企图改变潜意识,会有几种结果:

一、潜意识也会像电脑上的杀毒软件,以“系统不兼容”的名义直接干掉与它不一样的价值观、行为方式。

比如你是富二代,如果有人告诉你“人生要努力奋斗”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爹的钱多得很,我奋斗与否有什么意义?”

二、如果外来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使潜意识暂时处于下风。但它不急,它开始时会接受被改变的命运。但而后,它会用时间一点点消磨你,让你的努力都白费。

比如,你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一天,你去听了一场极有感染力的成功学讲座。你听得热血沸腾,打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在回家的路上,你兴奋不已,想用最快的速度到家,立即开始学习,决定从今往后,每天晚上都学到零点,早上四点起床看书。

到了第二天早上,你睁眼后的第一个想法虽然是起床看书,但随即便发现自己还有点困。而后,你跟另一个自己展开了斗争。一个自己说“我要从今天做起,立刻起床,绝不拖沓”,另一个自己说“晚起床十分钟,然后再多学十分钟”……

这只是第一天的状态。在第二天、第三天的早上,这样的斗争便不那么激烈了。到了第八天早上,你完全不斗争了。

三、外来的力量可以一时占据主导,但而后,潜意识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机会。

比如,你想变得勤奋,它会随时随地见缝插针:“今天天气不好,所以心情不好,等心情好了再学,效率更高。”“现在还没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学。”“现在有点困,先睡一会儿再学。”“有朋友找我,不去面子上过不去,回来再学吧。”……

四、如果你强行安装某个软件,潜意识会以“内存不足”等名义,先让新软件的部分功能失效,直到你发现软件确实不好用时,你再主动删除这个软件。

比如,你测试过自己的智商,是95分,低于平均水平的110分。你随之产生了一个自我暗示:我比一般人要笨一点点。此后,某天你找到了一个榜样,想照着他的高度前进。但有一个声音告诉你:“他的智商是180分,你才95分,跟他比,你配吗?”几天之后,你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法和他比,便把他扔到一边去了。

可以将潜意识视为另一个你自己。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陪伴对象不是父母、妻子、子女、朋友,而是另一个自己。如果你不喜欢它,人生会很痛苦。因为它不是“别人”,它和你合为一体。你不能不理它,更不能拿刀把它切掉。

潜意识如此强大,是否无法改变呢?也不是。

通常,潜意识会主动攻击直接的敌人,而对间接的敌人的警惕性很低。所以,对付它时就不能太直接、太有激情,此时不能学成功学。你可以像木马程序一样,躲过杀毒软件的扫描,潜伏在电脑中,慢慢制造影响力。

比如你交了一个优秀而勤奋的朋友,两个人天天黏在一起。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干什么,但他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只不过你不知道。

此外,还有一个办法:主动进入有严格纪律的环境中,比如拜到严师名下,严师出高徒。通过外界的“不可抗力”强烈地“摧残身心”,假以时日,收效可观。

如果以上方法不行,还有一个绝招:树立理想。

当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用灵魂望着8亿公里之外的一个目标时,很多东西(包括潜意识)也会让步。但这个方法很不好用,因为这个目标容易被8公里之内的现实生活磨碎。此时,可以用成功学的方法,每次吃饭前对着镜子喊:“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间是检验价值的根本标准

经历过大浪淘沙,最终还没死掉的东西是价值量最大的。

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文讨论一下“时间是检验价值的根本标准”。

某公司里空降了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但他来了之后,始终无所作为,每天到了公司便躲进办公室里,一点也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魄力。

大家在背后议论:“总经理是不是看走眼了,选了这么个人来?”慢慢地,有些员工开始猖獗起来:工作上能糊弄的就糊弄,能偷懒的就偷懒,能占便宜的就占便宜……

四个月过去了,新主管突然下达命令,开除了一些人,并提拔了一些人。他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前四个月简直判若两人。

年终聚餐时,他说:“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我的反差,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某人买了栋别墅,搬家前,他全面整顿了院子,清除了所有的杂草杂树,改种了新买的植物。一天,原房主回访,进门后大吃一惊:那些名贵的牡丹哪去了?此时他才发现,他居然把牡丹当草给割了。两年后,他又买了一栋别墅,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原本看起来是杂草的植物开了花,半年内始终没有动静的小树居然长出了漂亮的红叶。秋天到了,他最终认清了哪些是真正的杂草,并毫不犹豫地将它们铲掉了。”

而后,新主管说:“价值高的东西,要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能辨别出来。”

这个故事与《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相通。“岁寒”就是每年最冷的时候,“凋”指树木落叶。我在百度上输入这句话后,打开了十几个网页,将人们对此话的解释整理于下:

松柏傲寒而屹立、经冬不凋,如同在逆境中保持气节、在困苦中不屈不挠的人;在经受困苦时仍不改本色,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具备不畏严寒的意志,才能获得成功;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才不会改变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在污浊的社会中,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君子;相似的句子有很多,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你从上文中得到多少收获呢?百度虽然什么都能回答,但不能看完就拉倒。不要因为网络发达而失去独立的思考。

对于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读:

一、在逆境中坚守节操,这样的人是高尚的。

二、只有在非常规条件下(如最冷时),才能发现特别的东西(如松柏)的特别之处。而在平时,因为没有充足的条件,这个属性是显露不出来的,就算你眼神再好也没用。所以,不要盲目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睛所见的不一定是真的。火候不到时,最好保持“不动”的状态,也就是“不评价、不总结、不下结论”。

三、高级的价值,要经历时间的检验才能被发现,或被证明。而这个时间一般都是比较长的,这需要耐心等待。经历了足够的时间,当最终揭晓谜底时,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得到了巨大的收获。这让你感到震惊。

第三个道理也可以用在看书上。正在看本书的你,是否想过“书的价值”呢?

看书,有无限的选择。看刚出版的书,可以与时俱进;看100年前写成的书,可以了解历史,但它们可能与我们有隔阂;看2000年前写成的书,是什么情况呢?你发现没有,100年前的书与我们有隔阂,而2000年前的却可能没隔阂。为什么?这涉及一个概念:永恒性。

据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中国历年出版的新书如下:

2010年:18.9万种

2011年:20.8万种

2012年:24.2万种

2013年:25.6万种

如何衡量这些书的价值?似乎没有固定的标准。因为大家的兴趣不同,你觉得好的不等于别人也觉得好。但有一个事是可以衡量的,那就是书的生命周期。现在,大多数书可以活3年,差一点的书1年后就基本不卖了,好一点的会卖5年,特别好的会卖更久。对于一本书,就算你不喜欢它,但它卖了5年还在卖,此事已经证明了它的某种价值。

书的价值可以衡量,那么价值的大小能衡量吗?

乍一看,似乎是没法衡量的。这不像买菜,8元一斤的土豆会比2元一斤的好吃。书不是这样,不能说60元的书比30元的好,也不能说这本书的价值是88,那本书是68。书的价值无法量化,但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用书存活的时间来衡量价值。

很多人认为,古人是落后的,古人的书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但你想没想过:一本书能被留存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原因何在?

现在,每年出版的二十多万种新书中,有多少能留到几百年后?

所以说,经历过大浪淘沙,最终还没死掉的东西是价值量最大的。而其中的价值,表现在“永恒性”上。

什么叫永恒性?简单来说,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有这种性质的东西不会因为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被抛弃。它们被保存在古人的经典著作中,甚至在被我们视为“古人幻想出来的故事”的神话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