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1:48:32

点击下载

作者:(美)文森特·赖安·拉吉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

思考的艺术(原书第11版)试读:

前言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觉得学生通过学习某些学科(尤其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就学会了思考,因此没必要正式地教给他们批判性思维的技能。然而最近风向变了:中学和大学普遍承认了思维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正式教授这些技能的必要性。现在,几乎每个教育协会都在呼吁要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家、政治家、社会学家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明白,言语和影像的诉求在不断地轰炸我们,意图说服我们去相信、去行动、去购买或者去参与。我们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策略,这样才能理解和分析那些诉求。

本书既可以给正式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作为教材,也可以给各个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学科作为教学补充材料。

这个版本有哪些新内容《思考的艺术》第11版主要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鲜内容,比如很多贴近时下社会背景的新应用练习,其主题包括:

1.应用练习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新近发生的一些争议事件,比如:

·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监控

·自己嫁给自己的女人

·处罚使用枪支的行为

·扩大联合国的权力

·财富再分配

·“就地防卫”法

·最低工资

2.第2章增加了一个新的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调查技能,它所基于的原则是:如果你不理解争议的双方(或各方),你就不理解这个争议。

3.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修订,确保所有内容的时效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哪些内容没有改变

就像本书之前的各个版本一样,如下4个前提仍是这一版内容和布局的基础:

1.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强调“要做什么”,而不是“要避免做什么”。思考不是象牙塔中的事业,而是实际问题。思考是积极、动态的,而不是消极、静态的。有效的思考者不会坐在那里批评别人的努力,他们会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表明立场。教思考时专注于谬误,这不会比教音乐时一味强调避免错误的音符更成功。

2.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让读者掌握思考的原则和技巧。过去50年里出版的大量相关文献已经证实,思考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与批判性思维过程相互交织:我们首先产生想法(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创造性),然后对想法进行判断。让读者知道已经形成的问题和争议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学会构造自己的问题和争议。

3.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教会读者怎样评价自己的想法以及别人的想法。人类非常善于自欺,因此对于读者来说,看到自身的盲点、偏见和错误,要比给别人挑毛病困难得多。然而对他们的有效思考而言,最大的障碍恰恰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和错误。

4.一本讨论思考的书应该教会学生怎样说服别人。有很多巧妙的想法从未付诸实践,就因为原创者以为别人自然会认识到其想法的绝妙之处。读者需要学习怎样预测和克服自己的想法可能遭到的反对。

为了支持这些前提,本书将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策略的掌握。

·章节的安排尽可能符合解决问题和分析争议的真实顺序。例如,第7章是表述问题或争议,然后第8章是调查问题或争议,接着第9章是产生想法,而第11章是改进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要有创造性”直接回答了最令读者困惑、阻碍他们思考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我怎样才能更有想象力、更有独创性?”“在遭遇思考障碍时,在我茫然困惑时,或者在我的思考变得僵化时,我应该怎么做?”“顿悟是怎样发生的?我怎样才能激发顿悟?”

·第1章有一节的标题是“让讨论有意义”,专门为课堂讨论提供了指导原则。

·第8章详细阐述了怎样快速、高效、巧妙地调查争议,介绍了11种信息来源(“调查什么”),以及怎样使用互联网和怎样避免抄袭。

·第6章是独立的一章,激励读者把思考技能应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用来解决碰到的问题和争议。权威们一致认为,要想取得成效,思考教学必须同时注重技能和态度。

·第14章和第15章帮助学生有效、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在一本探讨思考的书中大篇幅地讨论写作和演讲似乎不太合适,但是只要你打算传播或实施自己的想法,那么不管你使用什么媒介,表达的质量都有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希望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思想与表达之间的互补关系,以及力求把这两方面都做得出色的重要性。

·在每章的末尾先是简短的“热身练习”,然后才是较长的“应用练习”。尽管“热身练习”可能看起来不太严肃,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游戏心态是“创造性思考的本质特征”(参见第5章中“创造型人才的特征”)。以我的经验来看,“热身练习”有助于营造更放松的气氛,能让你变得更有想象力甚至更大胆,不再感到局促和难堪。尤其是对腼腆或紧张的人来说,在这样的气氛中获得的自信往往能延续到“更严肃的应用练习”中。

·每一章都有较长的“应用练习”,鼓励大家实际应用学到的原则和方法。

更多功能

本书已被成功地用于作文、公开演讲、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课程,以及商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如果教师觉得本书的目录不太符合课程或学生的需求,可以考虑在授课顺序上做如下调整:

用于作文课

第15章“有效地写作和演讲”的前半部分

第1章“培养思考能力:概述”

第14章“说服别人”

第2章“奠定基础”

第3章到第13章

用于演讲课

第15章“有效地写作和演讲”的后半部分

第1章“培养思考能力:概述”

第14章“说服别人”

第2章“奠定基础”

第3章到第13章

其他可选方案

这个顺序适合于已经精通写作或演讲的学生。

第1章到第4章

第14章

第5章到第13章文森特·赖安·拉吉罗第一部分了解思考

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曾写道:“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眼界当成是这个世界的极限。”一个人的视野越广阔,他对日常体验的感知当然也就越深刻、越准确。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拓展你对思考过程的了解,厘清真相、知识、意见等一些常被误解的重要概念,找出那些破坏思考的习惯,教会你怎样成为一个更有批判性的读者。第1章培养思考能力:概述

思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完成的活动吗?我们能否掌控思考?空想算是思考吗?感觉能有效地替代思考吗?优秀的思考者会像普通思考者一样,经历头脑阻塞、心不在焉和思维混乱吗?思考技能是否可以后天习得,还是必须与生俱来?

本章将回答上述问题,阐述其他有关思考的基本事实,让你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本书。

克劳德是一名高中生,他的英语老师之前给全班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读一篇短篇小说。现在,老师要求他们总结那篇小说的主题。眼见没人主动回答,她责备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就没动脑思考啊,赶紧思考!”

于是克劳德皱起鼻子,紧锁眉头,挠挠下巴,抬头盯着天花板。“思考,思考,我必须得思考。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呢?主题,主题,主题能是什么呢?”他左顾右盼,揪着嘴唇,然后果断地翻开书,快速翻看,好像在寻找什么。与此同时,他在脑海里不断地重复着:“思考……思考……主题……”

克劳德是在思考吗?不是。他想去思考,也做出了尝试,但他并没有真的在思考。他的头脑发动机在高速运转,但传动系统挂的是空档。他想往前开,但一动没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阿加莎是一名大学生,她正坐在学校的咖啡厅里喝咖啡。表面看起来,她不仅在思考,而且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想的是这些:

今天事情好多……可得记住6点要见吉姆……很快就得开始动笔写期末论文了……伯莎真是个懒虫,但愿这个学期她能把屋里她那一亩三分地收拾干净……我的发型太难看了,要是能剪成玛莎那样就好了,又爽利又不需要太费心打理……要是冬天到这就算过完了,我不会这么低落的——为什么我的情绪如此受天气左右呢……这杯咖啡够苦的,还以为这儿的员工怎么着也能煮出一杯像样儿的咖啡呢……不知道自己胖了多少,或许慢跑会有用……

阿加莎的心理活动比克劳德更接近于思考。想法、形象、概念一一在她的脑海中飘过,她也用心地在头脑中把这些东西过了一遍。但她的角色是被动的,她只是自己思维活动的旁观者。思考绝不是漫无目的的空想——这是本书的观点,也是大多数权威的观点。什么是思考

那什么是思考呢?首先,思考是有目的性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控制是这里的关键词。坐在驾驶座上并不等于在开车,只有手握方向盘并控制汽车的行驶,这才是真正在开车。同样,只有受我们控制的思维活动才是思考。

当然,像旅行一样,思考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因公出差,也可以开心地在乡间随意兜风。同时,旅途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状况,称心如意的程度也千差万别。旅行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黑夜,速度有快有慢,弯儿转得有对有错,终点可能是预定的目的地,也可能不是,甚至中途发现自己完全迷了路。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在控制自己的头脑,我们就是在思考。

这并不是说思考必须总是有意识的。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潜意识也能够参与有目的性的心理活动。最具戏剧性的例子就是:当我们对一个问题不再冥思苦想,转而去做别的事情时,顿悟往往就会发生。(我们将在第9章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综合上述重要因素,我们可以尝试给思考下一个更为正式的定义:思考是任何有助于明确阐述或解决问题、做出决定或者满足求知欲的心理活动;思考是对答案的探索,对意义的寻求。思考过程包括大量的心理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有细致的观察、记忆、琢磨、想象、调查、解释、评价和判断。当我们解决问题或者做出决定时,其中的几种活动往往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找出一个想法或困境,然后通过质疑、解释和分析等心理活动来处理,最终得出结论或者做出决定。

曾经有很多人试图解释思考的本质,其中最普遍但现在基本上已被推翻的一种观点是:思考完全是言语性的。根据这种理论,思考就是我们在头脑中遣词造句,或者无声地自言自语。但如果事实真的如此,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算不上思想家,因为他的思考包含更多图1像而非言语。当代的权威们一致认为,想法通常以言语的形式在头脑中形成,但这不是必须的。与表达想法一样,除了言语之外,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符号和图像来构思想法。思考的重要性

成功地解决问题和分析争议需要事实性知识,也就是说,要熟悉问题或争议的历史背景,了解相关的原理和概念。但事实性知识是已知的,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解决方案却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我们针对具体的问题或争议量身定制。正因如此,占有事实性知识并不能保证成功地解决问题。事实上,你可以是众所周知的“活百科全书”,但实际表现却不怎么样。要想成功地解决问题,你既要掌握事实性知识,也要善于思考。

要想领会善于思考的重要性,你可以想想自己现在遇到或者以后会遇到的需要你去解决问题、分析争议、做出决策的各种情境。大学读什么专业、跟谁结婚、在哪儿定居、做什么工作,这些只是各种常见情境中的几个。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怎样跟难相处的人打交道、父母生活无法自理时怎么办、怎样当好父母、怎样辨别虚假广告、怎样精明地管理投资。

现如今,雇主越来越希望员工具有解决问题、分析争议和做出决策的能力。仅仅二三十年前,“科学管理”仍然十分盛行。在当时的体系下,公司高管负责思考,普通员工只需执行布置下来的任务。自“质量管理”问世以来,雇主开始重视那些有意愿也有能力为公司发展贡献想法的员工。近年来,知识爆炸、通信技术革命和全球经济的兴起,更加强化了这种理念。

由于研究能力的提高,几乎各个领域的信息库都急剧增大,这使得任何人都很难全部掌握哪怕单一学科的所有知识。此外,新的知识不仅在逐年增长,而且是成倍增长,用不了多久,全部掌握就会变成不可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过去,高中和大学期间积累的知识储备,就足以支撑整个职业生涯,但今后,这样的知识储备可能要不了十年就会过时。

通信技术革命更是引人注目。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个人电脑面世,几百个硬件和软件制造商突然涌现,向消费者提供老一辈根本无法想象的产品。数千亿美元流向微软、英特尔、戴尔以及众多互联网公司新贵,终结了IBM等行业巨头看似无所不能甚至不可一世的时代。对各家公司和整个行业来说,这种变化导致了不稳定性。即便是运营良好的成功企业,也可能经历财富的急剧变化,被迫瘦身和裁员。有能力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员工会更灵活,不容易变成企业瘦身裁员的牺牲品,而且即便被裁掉,也更有可能再找到满意的工作。

全球经济的发展源于电视节目的卫星传输、各个国家开放对外贸易、商业竞争加剧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等新一代贸易协定的签署。应对全球经济带来的挑战,抓住全球经济带来的机会,这需要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跟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员工相比,具备这些能力的员工将享有显著的优势。大脑与思维的运转

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研究不断地加深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认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思考并不是一项神秘莫测、不可习得的活动。思考有模式,而且我们能够研究和比较这些模式,以确定它们相对的客观性、正确性和有效性,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强化良好的思考习惯,克服不良的思考习惯。正如詹姆斯·默塞尔(James Mursell)所说:“认为改善思考从本质上说不可习得、不可教授,这样的观念全都不过是懒惰的谬论,只有那些从未用心琢磨过该怎样思考的人,才会持2有这样的观念。”

对大脑的研究在不断地提供新的认识,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大脑的结构比之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当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用一种新方法治疗严重癫痫时,认识上的第一个突破出现了。这个医生切断了患者的胼胝体,也就是连接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以减轻症状。切断这一连接之后,人们便可以研究两个大脑半球各自的运转方式。现在我们得知,右脑半球管辖非语言的、符号的和直觉的反应,左脑半球管辖语言运用、逻辑推理、分析以及串行任务的执行。

该研究的一些普及者据此认为,人分为“左脑人”和“右脑人”,而且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行当,帮助人们识别自己是哪种人或者会变成哪种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种所谓的识别至少是对数据的过度简化。例如,杰尔·勒维(Jerre Levy)指出,没有数据“支持这样的[1]观点:正常人也会像裂脑人那样,一次只使用一个大脑半球”;她还补充说,正是大脑的这种结构意味着两个大脑半球的深度整合,胼3胝体连通两个半球并促进它们的唤醒。

威廉·卡尔文(William Calvin)说,他和其他裂脑人研究者倾向于对这种普及“怀有一定的戒心,就像天文学者对占星术有所保留一样”。他认为,“行为和心理过程大于和不同于各个脑区的贡献”,这4正是左右脑整合的证据。其他研究者强调,左右脑研究的对象一直都是严重受损或术后改变的大脑,而不是正常的大脑。例如,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就这个主题发表演讲时指出:“在正常状态下,两个大脑半球看起来是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协5作,而不是一个工作,另一个闲置。”

尽管左右脑普及者的说法天马行空,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论似乎与认知心理学家的早期认识一致:思维活动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也就是产生阶段和判断阶段;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这两个阶段互为补充。优秀的思考者需要掌握适用于每个阶段的所有方法,以及在两个阶段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下面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两个阶段,注意优秀的思考者怎样有效地运用每个阶段。

产生阶段

产生阶段与创造性思考关系最紧密。在这个阶段,头脑会针对问题或争议产生各种概念、各种处理方法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回应。跟拙劣的思考者相比,优秀的思考者能够产生更多、更好的想法。他们会变得更善于使用各种创造技巧,这让他们能够发现更多想法。更确切地说,优秀的思考者倾向于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考虑很多不同的调查方法,产生很多的想法,然后再去做出选择和判断。另外,优秀的思考者更愿意理智地冒险,更敢于创新,也更乐于考虑不同寻常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相比之下,拙劣的思考者倾向于从有限的几个角度(常常仅是一个狭隘的角度)看待问题,接受头脑里想到的第一个方法,立刻判断每个想法,只有几个想法便会满足。另外,他们在思考中过于谨小慎微,会不自觉地让自己的想法服从常规、惯例以及他人的期望。

判断阶段

判断阶段与批判性思考的联系最紧密。在判断阶段,头脑会检查和评价产生的想法,做出判断,并适当地加以改进。优秀的思考者会慎重地处理这个阶段。他们会检验第一印象,做出重要的区分,基于证据而不是情感得出结论。他们对自身的局限和倾向非常敏感,因此会反复检查思考的逻辑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找出瑕疵和混乱,预测可能的消极反应,通常还会改进自己的想法。

相比之下,拙劣的思考者会不加批判地过早下判断,忽视证据的必要性,任由情感左右自己的结论。他们看不到自身的局限和倾向,因此毫无保留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力,完全忽视自己的思考存在瑕疵的可能性。

[1] 即胼胝体被切断的人——译者注。优秀的思考是一种习惯

经常有人说优秀的思考者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养的。尽管这种说法有正确的成分,但它在本质上是错误的。跟其他人相比,的确有些人更具思考天赋,还有些人学得更快,因此若干年后,这些人的思考能力可能就强于其他人。尽管如此,有效的思考主要还是习惯问题。研究证实,任何人都能拥有善于思考所需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我们讨论产生阶段和判断阶段时提到的那些素质。研究还证明,独创性也可6以后天习得。最重要的是,成为优秀的思考者不需要高智商。保罗·托伦斯(Paul Torrance)的研究表明,在富有创造力的人群中,至少7有70%的人智商测试的得分低于135。

提高思考能力的难度取决于你的习惯和态度。在此之前,你多半没怎么接受过直接的思考训练,所以你肯定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和态度。本书会为你提供原则和技巧,你的老师会为你提供指导,而你自己必须提供那些最关键的要素:提高思考能力的渴望以及学以致用的意愿。

如果一开始你觉得想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态度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么你应该回想一下,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乍一看根本不可能,但最终你还是做到了,比如走路、吃东西不漏食、游泳、击中棒球、开车。不熟悉的事物似乎常常让人望而却步。本书的结构

熟悉本书的内容之后,你会更有信心地面对本书提出的挑战。本书的宗旨是教你怎样更有创造性和批判性地思考;这一点似乎已经非常明显,但还是很容易跟教你思考什么混淆。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教你思考什么会让你对别人的想法产生依赖,而教你怎样思考则会将你从这种依赖中解放出来,帮助你形成属于你自己的合乎情理的想法。本书会让你了解很多的问题和争议,或者加深你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引导你考虑它们的方法,也就是你运用的策略以及运用策略的方式。但是本书不会替你拿主意,这个任务得靠你自己来完成。

本书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均包含若干章节。第一部分是“了解思考”,帮助你拓宽视野,让你成为一名审慎的读者。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要有创造性”和“要有批判性”,分别阐述怎样有效地产生和评价想法。第四部分是“沟通你的想法”,帮助你更有说服力地向他人陈述你的想法。

在阅读本书时,你不必拘泥于章节的顺序。如果你还没有仔细阅读本书的目录,请现在就通读。要是对后面章节的话题感兴趣,你可以提前阅读。例如,如果你对自己的写作能力缺乏自信,那你可以现在就阅读第14章和第15章并采纳其中的建议。让你的努力产生最大成效

人们曾一度认为,同样的工作时间、地点和条件适合于每一个人。但是如今我们知道,人与人的需求不会完全相同,适合一个人的未必适合另一个人。例如,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是伟大的作曲家,但他们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莫扎特是直接在头脑中想出整部交响曲和歌剧,然后就把它们写到纸上,中间无需借助于音符。而贝多芬则先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个音符片段,之后好多年里反复加工润色。他最初的构思非常粗糙,最后竟能变成如此伟大的乐曲,这让学者们惊叹不已。8

想想看,假如莫扎特和贝多芬互换创作方式,那会怎样?由于创作方式有悖于他的天性,莫扎特的作品无疑会大幅减少,甚至有可能彻底断流。至于贝多芬,他留给这个世界的肯定都是垃圾作品。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这个世界上肯定有成千上万甚至成百上千万的人从未意识到自己取得成就的潜力,更别说开发潜力了,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习惯要么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要么是出于偶然或环境所迫养成的。你最好不要假装你的工作习惯符合你的需求,而要做个小实验,找出真正适合你的工作习惯。最终的结果可能与现状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长远来看,即便是些许的改进也会在未来带给你巨大的回报。

考虑时间。高峰状态下工作一个小时,通常会比低迷状态下工作两三个小时还有效果。你习惯在什么时候完成最重要的家庭作业?一大早,深夜,还是中午?在接下来的一两周内,请尝试在不同的时段完成作业,并记录下效果。

考虑地点。你会看到有学生在各种奇怪的地点学习,比如宿舍楼大厅、嘈杂拥挤的自助餐厅、快餐吧(旁边通常会有一台刺耳的点唱机)等等。你或许也偶尔在这些地点学习过,但那不过是你碰巧要赶作业,并没有其他原因。如果你想要安静、高效地工作,你就应该找一处安静的地方,比如宿舍、没人的教室、公园里的长椅或者停好的汽车。当然,你如果发现热闹的环境实际上更能激发灵感,那么也不用犹豫。

考虑条件。古往今来的思考者偶尔需要一些奇怪的刺激。诗人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的书桌上必须摆满烂苹果,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需要一间装有软木内衬的工作室,塞缪尔·约翰逊博士(Samuel Johnson)要求身边要有一只打呼噜的猫、一块陈皮和一杯茶。但是,你最好不要依赖这些花招或者怪异的工作条件,别的不说,它们至少很难维持。你最好试试这样一些方法,比如先在校园里散会儿步或者轻快地慢跑一会儿再做功课,或者做功课时播放音乐。

这里需要提醒一句,不要把你喜欢的东西跟最适合你的东西搞混。例如,你可能喜欢看电视或者听音响,但是它们只会妨碍你思考或写作。同理,酒精或许能让你感觉良好(至少暂时如此),但它们一定会适得其反。尽管有人坚持认为这些东西能够激发创造力,但研究者几乎一致认为它们会有相反的效果,会让头脑混乱和麻木。利用情感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情感的作用曾受到极大重视。“做你自己的事情”“跟着感觉走”“与你的情感相连”,这些都是那时的口头禅。在之前的几十年里,情感的作用一直被忽视,所以这种重视可以理解,但它往往表现为对思考的抛弃。思考与情感的正确关系是和谐共存而非互斥。

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情感的作用不可估量。情感不但能催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预感、印象和直觉,更重要的是,情感还能带来热情,支撑人们迎接艰难的挑战并坚持不懈。爱因斯坦用7年时间研究出了相对论,托马斯·爱迪生花了13年来改进留声机,哥白尼用了30多年来证明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还有无数人为战胜疾病、贫穷、无知和残暴等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而不懈努力。如果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执着深刻的情感,这样的努力就不可持续。

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艺术家靠感觉,科学家和其他务实的人则像9计算机一样处理问题。这种观点早就受到了学者们的质疑。爱因斯坦本人曾肯定直觉在科学探索中的作用。“发现复杂的科学规律不能靠逻辑,”他解释说,“只能靠直觉,以及对表象背后的秩序的感10觉。”阿瑟·库斯勒(Arthur Koestler)曾研究过无数伟大科学家的人生,他评论说:“在大众的想象里,科学家是清醒、冷酷的逻辑信徒,骨瘦如柴的身子上架着一颗电子脑袋。但是如果不提姓名,让人看看他们写的书信和自传之后再猜他们的职业,最有可能的答案将是11颇为天真浪漫的诗人或者音乐家。”

当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有益的,有些情感会把我们带入非理性的歧途。即使是性情最温和的人,偶尔也会想要粗暴地对待讨厌的人,会非常想跟没有情感共鸣的人发生性接触,或者抑制不住想去偷东西的冲动。正因如此,智慧要求我们不能被情感左右,而应该理性地分析,对有价值和无价值的情感区别对待。

随着对这本书的深入阅读,你要试着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请接受挑战,找出你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让它们成为你的动力。学会专心

很多人认为,专心就是思路持续不间断。在他们的想象里,科学家、作家、发明家和哲学家在思考问题时,都是顺畅地从A想到B,从不分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专心主要不是防止分神和思路中断,而是在发生分神和思路中断时克服它们。因此,专心意味着一走神就12把注意力拉回到正题上。

专心就像开车。老司机开车时不会死死握住方向盘一动不动,相反他们会轻微地左右转动方向盘,保持车辆的行进方向。即便在平整的路面上,车辆也很少能严格按照预定方向行驶,所以司机必须时常调整方向盘,很多调整几乎察觉不到。老司机并不是比新手更聪明,他们只是学会了及时地做出细微的修正。

同样,高效思考者的秘诀不是他们走神的时候少,而是与低效思考者相比,他们已经学会了更迅速、更有效地应对走神。他们的做法中没有魔法,通过练习你也能学会。应对挫折

每个人在思考中都遭遇过挫折:困惑、思路阻塞、出师不利和彻底的失败。然而,优秀的思考者掌握了应对挫折的策略,而拙劣的思考者只是怨天尤人,最后向挫折低头。一项有关学生解题过程的重要研究显示,优秀的问题解决者与拙劣的问题解决者之间存在一些有趣13的差别,具体如下:14让讨论有意义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讨论能够增进理解,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决策。在最槽糕的情况下,讨论让人恼火,制造敌意,使得重大议题悬而未决。不幸的是,作为当代文化中最显著的两大讨论模式,广播和电视往往产生后一种效果。

许多节目主持人要求嘉宾用“是”或“否”来回答复杂的问题。如果嘉宾按要求作答,主持人会批评他们过于简单化;如果嘉宾想给出一个折中的回答,主持人又会大声指责“您没有回答问题”,然后自己作答。嘉宾如果赞同主持人的观点,就会受到热情对待;如果不赞同,就会被认为是无知或虚伪。两个嘉宾在进行辩论时,往往会轮流打断对方,被打断的人会大喊“让我说完”;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学习的意愿。通常,随着节目接近尾声,主持人会感谢嘉宾们的“激烈辩论”,并向观众承诺下期节目会有更多类似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指导原则,能确保你在课堂、工作或家中参与的讨论,比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更文明、更有意义、更有成果。遵守这些原则,你将为身边的人树立好的榜样。

尽量提前准备

不是每场讨论都允许提前准备,但很多讨论确实可以做到。对于商务会议或委员会会议,组织者一般会提前几天下发议程。在大学课程里,作业安排表会明确给出课堂讨论的主题和时间安排。你可以利用这些提前获知的信息作准备。先回顾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然后确定怎样扩充你的知识并付诸行动。(只要在互联网上有针对性地搜索15~20分钟,你就能收集到几乎任何主题的大量信息。)最后,试着预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观点,思考每种观点的相对优势。在这时,你的结论应该是试探性的,这样你才能抱着开放的心态倾听其他人陈述的事实和观点。

设定合理预期

当别人坚持己见,不肯接受你的观点时,你是否曾感到过失望?当别人反对你,或者要求你拿出论据时,你是否曾感到过气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对别人期待过高。人们不会轻易改变想法,尤其是有些想法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在遇到不同的观点时,自然而然想要看到论据。所以,你要预期你的想法会遭到质疑,并且要愉快、优雅地做出回应。

避免自我中心和个人好恶

要想有成果,讨论需要一个互相尊重和文明的氛围。自我中心会导致不尊重他人的态度,尤其是觉得“我比别人更重要”“我的想法比其他任何人的都好”或“我可以不讲规则”。个人好恶,比如不喜欢另一位参与者,或者过分热衷于某个观点,也可能导致人身攻击和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

适度发言

如果你是个健谈的人,那你在讨论中可能会比其他人说的更多。相反,如果你为人沉默寡言,那你可能就很少说话。是哪种人都没问题,但如果大家都各抒己见,那么讨论可能就会更有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健谈者需要克制一点,寡言者则需要承担起分享观点的责任。

避免让人分心的说话习惯

这类习惯包括:一句话没说完突然开始说另一句;口齿不清;每个短语或从句之间都有听得见的停顿词(如“嗯”“啊”)或者毫无意义的表达(如“好比”“你知道”“我说”)。这些讨厌的习惯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要想克服这些习惯,请注意听你自己说话。更好的办法是,把你跟朋友或家人的对话录下来(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然后放录音并留意你自己的讲话。无论什么时候参与讨论,你都要力求说话清晰、直接、言简意赅。

积极倾听

在讨论中,如果参与者不愿意互相倾听,那么讨论无异于轮流地自说自话,每个人按照顺序发言,但其他人充耳不闻。有的时候,这很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一个人的语速再快,也快不过大脑的处理速度。你的大脑可能厌倦了等待,就像松开了狗绳的狗一样,你的思绪开始四处游荡。这时,你不会留意说话人在讲什么,相反你可能在琢磨说话人的衣着和发型,或者看看窗外有什么热闹。即便你很努力地去听,也很容易走神。如果说话人的言语触发了某段无关的记忆,你的思绪很可能就会悄悄地溜到那时那地。如果说话人的观点你不认同,你可能会开始考虑怎么回应。要想保持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警惕并抗拒任何让人走神的东西。尽量走进说话人的思路,理解他说的每句话并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每当你意识到自己在走神,你都要赶快把思绪拽回来。

做出负责任的判断

人的想法有的深刻,有的荒谬,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高尚,有的卑劣。所以,对想法做出判断没什么不妥。但为公平起见,你的判断应该基于对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的仔细考量,而不是基于最初印象或者个人情感。人最容易拒绝公平地听取陌生或者异己的观点,因此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格外谨慎。

克制住叫嚷和打断别人的冲动

你肯定知道叫嚷和打断别人是粗鲁无礼的行为,但你有没有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行为也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是事实。如果你确信自己的观点成立,你就不需要提高嗓门或者让别人闭嘴。即便碰到这样做的人,你也不必以牙还牙,这才是展示自信和品行的最佳方式。就算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也要心平气和地说话,你要把这作为一条准则。预备思考策略

在本书每章的结尾,你都会发现两种挑战:一种是热身练习,让你以轻松有趣的方式验证想法,给你的思维热热身;另一种是应用练习,让你运用学到的东西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争议。

当你读完本书时,你应该已经学会了将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应用于上述挑战的各种策略。然而与此同时,你还需要一些预备策略,因此本章余下的部分将提供7个即学即用的预备策略。由于这些策略大多用到一种你可能不熟悉的写作方法,所以我们要先来说说那种方法。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写作是表达既成思想的一种方式,但它其实也是发现和澄清思想的利器。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以为自己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想法,最后却发现它像一团乱麻。这样的经历很普遍,正如欧内斯特·蒂姆尼特(Ernest Dimnet)所说:

大多数饮食男女到死都没想清楚生死、宗教、道德、政治、艺术等等。就算是现实问题,我们也远远没有想清楚。我们会臆想在子女教育、职业发展、钱财使用等问题上,别人肯定都有自己的主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想象自己与这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之间只不过隔着一层薄薄的迷茫的窗纱。但事实并非如此。别人和我们一样,也生活在永恒的混沌中。别人和我们一样,也傻乎乎地想象着自己在思考什15么重要的问题,其实他们只是在考虑要不要思考那个问题。

蒂姆尼特建议使用自由写作来解决这个问题。自由写作是指专注于某个问题或争议,任由你的头脑产生所有可能的联想,然后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中间不要停下来去评价任何想法(以免过早地打断思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是给别人看的,所以不讲究写作规则,也不必担心错别字或字迹潦草。列清单是自由写作的一种变体;因为只包含单个的词语或短语,没有句子,所以列清单比自由写作更高效,更适合用来捕捉那些突然闪现且转瞬即逝的想法。

把想法记录下来之后,你就可以对它们进行整理和修改,然后以对读者有意义的方式表达出来。一般来说,你要陈述你是怎么想的以及你为什么这样想,并要给出充分的解释,以消除读者可能产生的困惑。

下面是7个有用的策略,它们能帮助你完成每章末尾的练习。

1.如果练习是分析一个陈述,请仔细地再读一遍,确保你理解了陈述的内容。要问问你自己:“这说得通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是”或者“否”,那么你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回答,这往往也就是你要向受众做出的解释。

2.如果一开始没看懂陈述,不要干坐着,傻盯着书本。如果你不小心把车开进了死胡同,你肯定不会干坐在车里盯着“此路不通”的路标发呆,而会掉转车头往回开。遇到难题时你也要这样做。对于有些题目,使用图表是很有效的处理方法。例如,要判断“所有的狗都是动物;菲多是狗;所以菲多是动物”这一推理是否成立,你可以画出下面的图表:

这个图表会让你想到该怎样解释你的分析:

把狗归入动物的范畴是正确的。此外,这不是仅仅适用于某些狗,而是适用于所有的狗。狗不能归入其他类别。把菲多归类为狗是正确的,所以它一定是动物。

3.如果陈述把不是事实的内容当作事实,请指出错误并说明其对陈述有效性的影响。

4.如果陈述混淆了两个术语或想法,请指出混淆之处并说明其对整个陈述的影响。

5.如果其他结论也有可能,但陈述却给出了唯一的结论,请给出其他结论并证明它们也是合理的(或许更合理)。

6.如果陈述(或陈述的一部分)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请使用“如果—那么”的方法来分析。例如,对于“人人都难逃一死”这个陈述,可以这样使用“如果—那么”的方法:

这个陈述本身有歧义。如果它的意思是“目前没有已知的方法能让人类避免死亡”,那么这个陈述属实。但是,如果它的意思是“人类永远都不可能有办法避免死亡”,那么这个陈述就有点儿武断,因为不管永生看起来多么不可能,我们都不能断言它永远也不会发生。“如果—那么”的方法也可以用于不确定陈述是否属实的情况,换言之,你可以说:“我不确定这是否属实,但是如果陈述属实,那么结论就是成立的,因为……然而如果陈述不属实,那么结论就不成立,因为……”

7.如果练习是一段对话,请带着不同的目的多读几遍。首先要让自己理解整个对话的内容,然后分别阅读每个人的评论,留意他们的思路推进和逻辑一致性。最后,把重点放在隐含意义和假设上;这些想法没有直接表述,但仍然可以通过直接表述识别出来。(样题练习2中的对话就包含一个没有言明的想法。)样题练习和解题思路

你将要完成的每个练习都有特定的细节,因此需要特定的解题思路。有鉴于此,完成这些练习没有一个通用的公式。下面的样题练习和解题思路尽管都十分典型,但也只是告诉你如何完成练习,不应作为模式盲目照搬。

练习1

任务:

分析并确定下面的陈述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合理到什么程度。详细解释你的思路。

根据最近一次全美统考的结果,75%的美国高中生阅读能力低于平均水平。

解题思路:

我不知道这个陈述是否属实,但我能说的是,这个陈述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取决于怎么理解“平均水平”;不同的意思会影响陈述的合理性。“低于平均水平”的意思可以是“低于半数高年级中学生在过去几年的平均分数”,也可以是“低于目前公认可接受的最低分数”。无论哪种情况,这个陈述都是合理的,而且很可能符合事实。

但是,“低于平均水平”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定义,是指“低于算术平均值(所有高中学生的分数总和除以总人数得到的分数)”。我不确定“75%的人低于算术平均值”在数学上是否可能,但我感觉不太可能。所以,如果陈述是这个意思,那它就不是很合理。

练习2

任务: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对话,然后确定对话所表述(或暗示)的内容是否有道理,并详细解释你的推理。

约翰:你认为现如今美国的普通大众真的拥有任何权力吗?

比尔:那要看你说的“普通大众”都包括哪些人,包括医生、律师、教师等等专业人士吗?

约翰:教师?他们赚的钱可没那么多。

解题思路:

约翰的最后一句话揭示了“收入决定你是否属于专业人士”的假定,而这个假定没有根据。如果收入是衡量标准,那么一个业务少的小律师就算不上是专业人士,但一个生意不错的水管工就能算得上。如果一个商店里的学徒店员从他姑姑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钱,那么他就会一夜之间从非专业人士变成专业人士。所以,专业人士指的是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人,而且那些领域要求人文或理工科的教育背景以及随后形成的某种专业化。一个人的收入多少与此无关。

练习3

任务:

罗伊娜有3个没刻度的杯子,容量分别为3盎司、5盎司和8盎司,而且最大的那个装满了液体。罗伊娜怎样才能让两个较大的杯子各装有4盎司液体?

解题思路:

一开始你打算只在脑子里面想就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发现那样太困难,于是你画出了如下图所示的3个杯子,作为一种视觉辅助。(你也可以真的拿出3个大小合适的杯子。)

然后呢?你可以向一个空杯子里倒入液体,实际操作或者想象都可以。向哪个空杯子倒呢?没有区别。先行动起来。如果一条路走不通,你就换下一个。

尝试这个方法,看看你能否独立解决这个难题。(答案见本书书后附录)

热身练习

在做本章和后续章节的热身练习时,请记住,它们的作用与赛前的拉伸类似。换句话说,它们是为比赛作准备,但它们本身不是比赛,所以做热身练习没有丢面子的风险。(老师可能也不会点评你在热身练习中的表现。)因此,要享受热身练习,回答问题时不要有顾忌。有些练习可能显得太荒唐、太不严肃,似乎对思考能力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你要记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游戏心态是“创造性思考的本质特征”。

1.1 请确定下面陈述的论证是否成立,并用一两段文字解释你的判断。(如果完成这个练习有困难,请参阅本章前面讲到的“预备思考策略”一节中的建议。)

邮票可能很快又要再次涨价。我现在得囤一些,以免将来要多花钱。

1.2 要求同热身练习1.1。

太阳在过去总是升起,因此它明天也会升起。

1.3 一位小朋友坚信,2点到3点的时间长于1点到2点的时间。请给出一段简短的解释,有没有图表都可以,让这个小朋友明白两段时间其实一样长。

应用练习

1.1 请用一两句话回应下列每个陈述,表明你的立场并解释你为什么持有这样的立场。

a.应对危险局面时,暴力比讲道理更管用。

b.只有好人不长命。

c.贪婪是人的天性。

d.死刑能够震慑犯罪。

e.失业者必定懒惰,真想工作的人总能找得到工作。

f.每个人都有某种价值体系。

g.我们比别人更了解自己。

h.未出生的胎儿是人类。

i.如果拥有枪支违法,那么只有歹徒才会有枪。

j.真相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我认为的真相对你来说不一定是真相。

k.胜利不是所有——胜利是唯一。

l.质疑另一个人的意见是不宽容的表现。

m.无神论者一般品行端正。

n.审查制度是邪恶的。

o.黑人比白人更有运动天赋。

p.石油公司操纵汽油价格。

q.脚湿了会让人感冒。

r.同性恋者就像异性恋者一样,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性冲动。

1.2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对话,寻找可能存在的思维瑕疵。如果找到了一处瑕疵,请指出并足够详细地解释错在哪里,以说服同样读了对话却没发现任何瑕疵的人。如果发现了两处或两处以上的瑕疵,请确定哪个瑕疵最严重,并且只讨论这个瑕疵。如果没有发现瑕疵,请解释你为什么同意对话的内容。(如果完成这个练习有困难,请参阅前文所述“预备思考策略”中的第7条建议。)

莎莉:诺玛,明天要交的作文,你开始写了吗?

诺玛:还没呢,但就这个话题我已经做了不少研究,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事实我打算用上。你读了什么资料没有?

莎莉:我还没,我想写自己的东西,你知道,原创的。

诺玛:真的?或许我也不应该用那些事实,它们可能对我不利,我猜。

1.3 要求同应用练习1.2。

霍默:打扰了,柯林斯教授,我能跟您聊聊吗?

柯教授:好的,霍默,什么事儿?

霍默:就是上周的考试,您给我打了40分。

柯教授:分数不太理想啊,你有没有把三章都认真地读完?

霍默:认真?我每章都读了四遍,还把重要的地方都划出来了。考前我熬了三个晚上,花了十几个小时看书。最后那天晚上我还吃了咖啡因片,直到凌晨四点半才睡。

柯教授:这样啊,看起来考前准备够充分了,那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

霍默:我觉得这次考试不公平……我是说不太……我知道您不会故意这么做。我认为您是位好老师。社会学是您的专长,我不过是个外行,但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假如考试公平的话,我不会只得40分。

1.4 要求同应用练习1.2。

莉莲:你认为,如果十几岁的女孩正在接受堕胎咨询,她们的父母有没有知情权?

罗伊:绝对有啊。父母在子女成年之前要对他们负责,所以有知情权。

莉莲:我没你那么肯定。我明白,不告诉他们侵犯了他们做父母的权利,而且如今家庭已经够脆弱了,再经不起什么风波了。但另一方面,十几岁的女孩也不是物品,而是人,所以她们也有自己的权利,比如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而且很多时候,她们不能跟父母讨论性。

罗伊:胡说。父母都是爱护子女的,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把子女的利益放在心上,尤其是跟那些贪财的医生和支持堕胎的女权主义者相比。如果子女真的想跟父母谈,没什么能阻止他们,除非他们不想听父母的话。

莉莲:还有件事也让我很困惑。为什么这个问题总是集中在十几岁的女孩而不是男孩身上呢?

罗伊:找你们当地的解剖学家问问吧。

1.5 要求同应用练习1.2。

盖伊:想知道什么让我觉得恶心吗?社会对变性人的包容。一个人改变性别,就为了实现同性幻想或者获得更多的性满足,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恶心了。

达雷尔:很明显你对变性人并不太了解。

盖伊:难道你也要为他们的变态行为辩解?

达雷尔:没有什么好辩解的,而且你管这叫变态就不对,这不是变态。

盖伊:不是变态还能是什么?一个男人决定做女人,或者反过来,这是对自然的嘲弄。我们生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接受这一点是我们的责任。像他们这样干预自然,就应该判他们违法。

1.6 下面这段话摘自一名学生的家书。请仔细阅读,然后确定其中的论证是否合理,并用一两段话解释你的判断,其中要包括任何你认为能帮你说服读者的材料。

这个学期的课程安排里,真正让我心烦的是“文学导论”这门必修课。有些同学可能不知道将来要做哪一行,但我知道,爸爸,我要帮您打理生意,然后到时候好接替您。如果我们卖的是书,那我还能看到这门课的价值。但是,文学想必不会让我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家具店经理。

1.7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十几岁的青少年离家出走,那一定是家庭出了问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解释你的看法,认真预测并回应可能的异议。

1.8 “多任务处理”,即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情,常常被认为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但我们又在互联网上看到过这样的视频:有人边发短信(或者打手机)边走路,结果撞到了墙上,掉进了坑里,或者掉下地铁站台;有些司机因为边干别的边开车,结果就出了事故。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有时是个好主意,有时则不是,对不对?请用具体例子说明你的观点。【调查提示:瑞贝卡·克雷(Rebecca Clay)、拉塞尔·波德拉克(Russell Poldrack)和塔玛拉·沃特斯–惠勒(Tamara Waters-Wheeler)针对这个议题做过一些有趣的研究。】

1.9 人之初性本善吗?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哲学家、科学家、最近还有社会学家都为之着迷。传统的宗教信徒,尤其是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他们会回答“不是”;他们声称人天生具有邪恶的倾向,或者至少容易被邪恶影响,因此有时会选择为恶。世俗的人本主义者和人本心理学家则往往持相反的观点,声称人之初性本善,后来所有的不良行为都可以归因于社会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这种观点借自浪漫主义,尤其是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观点。】请根据你的个人经验和观察,结合正反两方的观点,分析这个争议并解释你的结论。第2章奠定基础

在建造房屋之前,你需要确定下面的地基是否稳固。这种明智的态度也适用于培养思考能力。本章将讨论一些重要的问题,帮助你确定是否有必要成为一个审慎的思考者。

例如,你的思想和行动是受你控制,还是由你的基因或外界环境决定?你希望事物是真实的,这就能让它变成真实的吗?是否有可能你明明知道某事却还是搞错?人的记忆可信吗?你有权坚持自己的意见就意味着你的意见都正确吗?

如果我们的头脑完全与世隔绝,是一个知性上无菌的环境,那么本章的预备工作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只要去学习思考的技巧和策略并付诸实践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人是社会性动物,而我们生活的社会并不完美,存在着相互冲突的想法和价值观,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因此,你对自由意志、真相、知识、意见和道德议题的观点,会影响你作为一个思考者的成长。有些观点会强化你的思考,有些则会妨碍它,还有一些可能会让它彻底瘫痪。因此,在继续后面的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审视这些问题,将有益和有害的观念区分开来,奠定一个坚实的概念基础。我们首先来看自由意志的问题。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你阅读本章是出于选择还是受到强迫?这里的“强迫”说的不是老师要求你“预习第2章,为明天上课作准备”;这样的要求是一种温和(且善意)的压力,不是强迫。强迫是指你基本上无法抵抗的力量。有些心理学家会认为,由于你没有自由意志,所以你阅读本章不是出于选择,而是受到强迫。“等一下,”你说,“我知道我有自由意志,因为就在此时此刻,我的朋友那儿正在举行聚会,我得跟自己的良心作斗争才决定留下来阅读本章,不去参加聚会。”心理学家耐心地微笑着说:“对不起,这种内心斗争是个错觉。这不是选择,只是一种刺激-反应关系。你已经习惯了以某种方式行事,所以你会不自觉地以那种方式行事。”“哦,是吗?”你回答说,“那看看这个。”你猛地合上书,朝门口走去。心理学家打着哈欠说:“太没说服力了。你夸张的动作只能表明,你已经习惯了固执地面对令你不愉快的观点。”

这时,你已经握起拳头,咬牙切齿。这是正常的反应。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对了,还有很多其他的心理学家)都会做出相似的反应。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已经明智地放弃了与严格的决定论者争高下,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对手的规则是“无论你说什么都会证实我的观点”,那你就不可能取得争论的胜利,就像跟作弊的人打牌你赢不了一样。

这并不是说理性的人拒绝条件反射的观点,正相反,他们拒绝的仅仅是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受条件反射支配”的极端观念。他们的观点较为温和,认为尽管我们全都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背景的影响,有时影响还很深,但我们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自由意志。理性的人会说,你的确有可能是因为受到某种强迫才阅读本章,但更有可能的是,你这样做是因为你选择留下来看书而不是去参加聚会。条件反射在你的选择中起了什么作用呢?他们会说,条件反射增加或减少了你做出一种选择而放弃另一种选择的概率。如果一名学生已经养成了把自律摆在任性前面的习惯,那么他在任何特定情境下都这样做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接受这种更温和的观点对你来说很重要,原因有这样几个:首先,只有确认人们有控制行为并对行为负责的能力,你才能有意义地讨论道德议题。(如果人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那么探讨哪种行为更可取就没什么意义。)其次,只有确认个人或整个社会有能力改变选择和做出取舍,你才能有意义地探讨核裁军、监狱改革、老年人待遇等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只有确认你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只有相信审慎的思考有意义,你才能有动力学习运用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方法去处理问题。什么是真相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判断真假的测试不仅是学业成绩的基础,也是有奖问答这种最持久(但水平堪忧)的娱乐形式的主要环节。正因如此,关于真相竟然还存在如此多的困惑,这实在很讽刺。甚至是一些原本很聪明的人,居然也会说出“每个人都可以制造自己的真相”“一个人的真相是另一个人的谬误”“真相是相对的”“真相在不断改变”等这样的话。所有这些观念都会破坏思考。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制造真相,那就没有谁的想法会比别人的更好,全都是等同的。既然如此,搞研究还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还要挖地寻找考古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还要探究中东紧张局势的原因?为什么还要探寻癌症的治疗方法?为什么还要探索银河系?不同的答案必须有高下之分,真相必须独立于个人的观点且不受其影响,上述活动才会有意义。

例如,想想这个有趣但不太重要的小问题:美国最常见的街道名是什么?如果此处的真相是相对的,那么所有答案都一样好。有人说是“枫树街”,也有人说是“罗斯福街”,还有人说是“灌木街”,等等。有很多人会说是“百老汇街”或者“主街”(想好你的答案之后,1请翻到本书最后的“注释”)。如果每个答案都同等正确,那就没有几个人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人类的进步靠的就是好奇心和兴趣,是找到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知晓真相的强烈欲望。

真相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它有别于人们对事物的愿望、信念或断言。从另一个角度看,用哈佛大学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Israel Scheffler)的话说,真相是“最终必定会被所有研究者认同”的观点。2“最终”这个词很关键。研究可能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可以流传数年甚至几个世纪。《戴金盔的男子》(The Man with the Golden Helmet)是17世纪的著名画作,经常被复制,曾长期都被认为是伦勃朗的作品,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确认,它的作者其实是伦3勃朗同时代的一个无名画家。尽管历代的艺术专家都宣称它是伦勃朗的作品,但真相始终没有改变。

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都有一些奇怪的观念曾被普遍认为是真相,比如曾有个说法认为,一根马毛放进水里就会变成一条4蛇(连莎士比亚都相信)。人们之所以会误信这种说法,原因很显然:光在水中发生折射,会让水中的任何物体看起来都像是在游动。

同样,还有很多人错误地相信小苍蝇、小蛾子、小蜜蜂是大体型5同类的幼虫。医学史上也出现过很多稀奇古怪的治病土方,例如,要治头疼,就把一个碗扣在头顶,沿着碗口剪掉周围的头发然后烧掉;如果耳朵疼,就让人往感染的耳朵里面吐烟草汁;如果是肺炎,就把一只活鸡一分为二,放在两片肺叶的位置上;还有在耳朵上扎孔来治6疗弱视。

如今我们会嘲笑这些观念,而且理当如此。但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的嘲笑更加凸显了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无法创造真相。如果真相可以创造,科学家还怎么验证理论呢?理论的创建就将是其正确性的证明,因此每个理论都将得到同等的认可。这当然是胡说八道。我们从日常经验中得知,有些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有些则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对理论有效性的验证必须在理论之外进行。

但是如果人们不能自创真相,那能做什么?他们能探索和理解真相,并构造真相的表达,以期如实地反映真相。他们有时会成功,有时会失败。小说家威尔斯(Wells)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总结了这项任务的挑战性和难度:“我们的头脑像一把笨拙的镊子,在夹起真相的7同时也会捏碎一点儿。”

真相会改变吗?不会。真相有时看起来似乎发生了改变,但仔细审视之后你会发现,它其实并没有改变。例如,几年前,人们在太平8洋深处偶然发现了一种未知的鱼类。我们可能会认为,发现它就意味着关于它存在的真相发生了改变。想想这种看法有多愚蠢吧,这是要我们相信,海里原本没有这种鱼,就因为一台深潜设备里的人“看”了一眼,这种鱼就出现了。其实这种鱼一直存在,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而已,这是不是听起来更有道理?换句话说,事物的真相在被发现前后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它的认知。

另一个例子涉及到《圣经》第一卷《创世纪》的作者。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都认为《创世纪》是由单一作者写出来的。渐渐地,这种观点遭到质疑,最终被新的认知取代,人们开始相信它的作者多达5人。随后,有人对《创世纪》进行了长达5年的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