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3:22:1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表0-1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表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表0-3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表0-4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2)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表0-5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表0-6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学的贡献(3)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如表0-7、0-8所示。表0-7表0-8(4)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

①继续整理和汇总前人的学术成果

代表:20世纪30年代曹炳章主编《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集古今中医学大成的巨著。

②中西汇通学派

a.代表人物: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

b.观点:既要坚持中医学之所长,又要学习西医学先进之处,从理论到临床汇通中西医。

c.代表作: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表0-9 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病、证、症表0-10 病、证、症(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证,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表0-11 辨证论治的概念、关系(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表0-12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0.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暨南大学2019研]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战国至秦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答案】C【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或者说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的医家是(  )。[暨南大学2019研]

A.刘完素

B.李杲

C.朱震亨

D.张从正【答案】D【解析】A项,刘完素为“寒凉派”。B项,李杲为“补土派”。C项,朱震亨为“滋阴派”(“养阴派”)。D项,张从正为“攻邪派”(“攻下派”)。

3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暨南大学2019研]

A.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B.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答案】C【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①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②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4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奠定基础的书籍是(  )。[扬州大学2019研]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针灸甲乙经》【答案】A【解析】《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的基石。

5中医学中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  )。[暨南大学2018研]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答案】D【解析】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有效方剂,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为“医方之祖”。

6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医家是(  )。[暨南大学2018研]

A.刘完素

B.李杲

C.朱震亨

D.张从正【答案】C【解析】A项,刘完素为“寒凉派”。B项,李杲为“补土派”。C项,朱震亨为“滋阴派”(“养阴派”)。D项,张从正为“攻邪派”。

7能反映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的是(  )。[河北大学2018研]

A.症

B.证

C.病

D.体征【答案】B【解析】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

8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是(  )。[暨南大学2017研]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答案】A【解析】刘完素力倡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热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其为“寒凉派”。B项,李杲为“补土派”。C项,张从正为“攻邪派”。D项,朱震亨为“滋阴派”。

9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医家是(  )。[统考2015研]

A.朱丹溪

B.刘完素

C.张从正

D.张元素【答案】A【解析】A项,朱震亨(朱丹溪)力倡相火论,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善用“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B项,刘完素力倡火热论,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六气化热化火是外感病的主要病机,而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故在治疗中多用寒凉药,后人称其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C项,张从正力倡攻邪论,主张“病由邪生”,邪去正自安,故在治疗中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代表作为《儒门事亲》。D项,张元素根据经络学说,创立“引经报使”理论。

10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统考2013研]

A.巢元方

B.张景岳

C.张仲景

D.陈无择【答案】D【解析】A项,隋代巢元方撰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系统的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详细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和症状,对后世病证分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B项,明代张景岳著《类经》《景岳全书》,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C项,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D项,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

11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  )。[统考2009研]

A.形神合一的统一观

B.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C.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

D.人体为整体,并与自然界统一【答案】D【解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指人体为一个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即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二是指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地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AC两项,形神合一的统一观和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观,不能包括整体观念的全部,而仅仅是它的一个局部,只是运用了整体观念去认识生命活动的功能特点,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具体应用。B项,只提到了整体观的一个方面。

12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则可见(  )。[统考2008研]

A.如鱼之游在波

B.泛泛乎万物有余

C.蛰虫将去

D.蛰虫周密【答案】A【解析】A项,“如鱼之游在波”,是指春天的脉象,随春生之气逐渐向上的态势,像水中之鱼在水波中游动。B项,“泛泛乎万物有余”,是指夏天阳气隆盛,其脉象洪大浮现于皮表。C项,“蜇虫将去”,指秋天的脉象随逐渐内敛的阳气由表趋里。D项,“蜇虫周密”,指冬天的脉象随内藏的阳气而深伏于里,表现为沉伏之态。

13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下列除哪项外,均对人体产生影响?(  )。[统考2006研]

A.季节气候变化

B.昼夜晨昏变化

C.地区方域不同

D.饮食偏嗜不同

E.阴居以避暑【答案】D【解析】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主要表现在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主动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如阴居以避暑等四方面。D项,饮食五味偏嗜,本是内伤病因饮食、劳逸中饮食不节的一个方面,主要指饮食偏寒、偏热和饮食五味偏嗜两方面。

14《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  )。[统考2005研]

A.人气始生,病气衰

B.人气长,长则胜邪

C.人气始衰,邪气始生

D.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

E.人气抗邪,卫气为固【答案】A【解析】《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因此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轻,夜晚加重。

二、X型题

1下列各项中,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有(  )。[统考2013研]

A.对症治疗

B.同病异治

C.异病同治

D.因病选方【答案】BC【解析】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症是指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证则反映了疾病某个阶段的本质变化,它将症状与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揭示了症与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病则反映了病理变化的全部过程。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是指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2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医学整体观念内容的有(  )。[统考2012研]

A.形与神俱

B.因地制宜

C.同病异治

D.四时养生【答案】ABD【解析】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两个方面。①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形与神俱,反映的是中医学的唯物观。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表现在:养生防病、要注意“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疾病防治要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C项,同病异治体现的是辨证论治的思想。

三、名词解释

1同病异治[暨南大学2017、2019研;扬州大学2019研]

答: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例如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别,治法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

2辨证论治[扬州大学2018研]

答: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通过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某一阶段病变本质(证候),以指导治疗的方法。

3证[暨南大学2017研]

答: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四、问答题

何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何意义?[扬州大学2019研]

答:(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2)整体观念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意义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

a.五脏一体观: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b.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

③诊治(诊断和治疗)上的整体性。

a.诊断: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b.治疗: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第1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 复习笔记

一、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表1-1)表1-1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主要有“有形”与“无形”两种存在形式)。(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①气的运动

a.定义: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b.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②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③二者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气化过程中又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对中医的影响

精气学说对中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事物的阴阳属性

①阴阳划分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水与火是阴阳属性的标志性事物。表1-2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②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a.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b.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

第一,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第二,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三,事物的阴阳属性因比较对象的改变也可以发生变化。

③划分方法:主要有阴阳两分标示法和阴阳三分标示法。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表1-3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①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a.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b.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②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a.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即阴胜、阳胜,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经典阐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表1-4 阴阳偏盛的表现

b.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表1-5 阴阳偏衰的具体表现

c.阴阳互损

阳虚至一定程度,不能生阴,出现阴虚→“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阴虚至一定程度,不能生阳,出现阳虚→“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4)用于疾病的诊断

①分析四诊资料表1-6 阴阳分析四诊资料

②概括病证表1-7 阴阳概括病证(5)用于疾病的防治

①指导养生

a.根本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b.“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②确定治疗原则

a.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实证→“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第一,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

第二,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虚证→“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第一,阴偏衰产生“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为“阳病治阴”。

第二,阳偏衰产生“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c.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第一,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第二,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③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表1-8 药物属性的阴阳属性分类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1五行的概述表1-9 五行的概述表1-10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生克五行模式,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具有对等的既递相资生又间相克制的关系。主要包括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制化、五行胜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几个方面。表1-11 生克五行表1-12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联系与区别表1-13 五行的母子相及(属于五行相生关系异常的改变)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生克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机能及其相互关系(表1-14)表1-14

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a.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

b.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与“相侮”。

③指导疾病的诊断

④指导疾病的治疗

a.指导脏腑用药:药物的色味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结合药物的四气和升降浮沉等理论综合分析)。

b.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c.确定治则治法

第一,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图1-1

第二,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图1-2

d.指导针灸取穴(表1-15)表1-15

e.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以情胜情”“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