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工艺杂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5:19:4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工艺杂谈

新版二十一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文库()工艺杂谈试读:

内容提要

中国以“丝绸之国”而闻名于世界,由于浙江、广东、湖南、四川等不少地区盛产蚕丝,从而使刺绣、织锦工艺得到了发展,宁夏、西藏、青海等地又盛产优质羊毛,所以促进了地毯工艺的发展。在近代,烟台、上海、潮州、汕头等商埠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把欧洲的抽纱、花边、绒绣带入中国,并首先在这些地区开始发展起来。

织绣是我国最大的工艺美术行业,它的企业数占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总数的29.3%,拥有的从业人员也是最多的。它具有容纳劳动力多、投资少、收效快、能源消耗低、出口换汇高等优点,产品90%以上为实用品,销售市场极为广阔,仅出口已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织绣品已成为美化人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工艺品。

江南灵秀

——织绣

中国以“丝绸之国”而闻名于世界,由于浙江、广东、湖南、四川等不少地区盛产蚕丝,从而使刺绣、

织锦

工艺得到了发展,宁夏、西藏、青海等地又盛产优质羊毛,所以促进了地毯工艺的发展。在近代,烟台、上海、潮州、汕头等商埠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把欧洲的抽纱、花边、绒绣带入中国,并首先在这些地区开始发展起来。

织绣是我国最大的工艺美术行业,它的企业数占全国工艺美术企业总数的29.3%,拥有的从业人员也是最多的。它具有容纳劳动力多、投资少、收效快、能源消耗低、出口换汇高等优点,产品90%以上为实用品,销售市场极为广阔,仅出口已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织绣品已成为美化人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工艺品。织锦

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南京生产的传统丝织工艺品的总称,色泽艳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由于其纹彩鲜艳,金光闪耀,美如天上的彩云,故民间称其为“云锦”。建国以来,云锦的艺术特点仍大体上保持了明代的风格,花朵较大,色彩明快,退晕自然,富于装饰性。它多用于蒙藏少数民族的衣帽服饰。解放后,不但生产得到了恢复,而且建立了“云锦研究所”,对传统的图案进行研究和整理,并开拓创新。他们曾总结出“量题定格,依材取势,行技趋叶,生动得体,宾主呼应,层次分明,花青地白,绵空匀齐”8句概括性极强的口诀。云锦的图案组织有团花缠枝、散花、满花、锦群等种类。云锦主要是生活用品,如雨花锦、双面锦、凹凸锦等,有的适合做家具面料,有的可作屏风和窗帘,有的则做台毯、椅垫、枕套、提包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蜀锦

四川盛产蚕丝,古代有“蚕丝之国”之称。早在东汉末年,蜀锦的产量已经相当的丰富,三国时,蜀汉的军费开支基本上靠织锦的收入来维持。唐代时,蜀锦除了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西方外,也流传到日本,被称为“蜀江锦”。历史上的成都是蜀锦的产地,是现今唯一用多色经丝与纬线交织起花的一种织锦。

蜀锦图案组织可分为方方、雨丝、条花、散花等几类。方方是在等形的方格中饰以圆形或椭圆形图案;雨丝是在绵缎幅面上有4组对称的由宽渐窄的线条,线条的空间饰以各种图案;条花是在锦缎幅面上有8条不同色彩的条子,每条再饰以连续图案;散花也称为满花朵花,即在锦缎上饰满各种不同色彩的花纹,是图案组织中较丰富的一种,这种用几何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形成了蜀锦的独特风格。此外还有民族缎,是适应少数民族生活需要的一种锦缎。

织锦缎

织锦缎以杭州为主要产地,上海和苏州也生产。它主要分为丝织工艺品和绸缎两大类。它继承了我国织锦的优秀传统,以缎纹为组织,以3种以上彩丝为纬线,织出的图案主要是西湖风景和各地的名胜古迹。近年来,他们的产品彩色锦绣“大富贵”,以花卉、珍禽、异兽为题材,借鉴了中国工笔重彩的手法,盛销不衰。织锦台毯、靠垫、床罩等,色彩富丽,质地厚重。如台毯“大观园”表现了《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贾宝玉观棋、四美钓鱼等生动有趣的情节,很受欢迎。

壮锦

壮锦是我国少数民族壮族生产的一种传统织锦,已约有9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广西。它是用棉纱经线,用彩色丝绒作纬线,织出花草和鸟蝶,并喜欢用几何图案,色彩华丽明快,富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色,为壮族人民所喜爱。

刺绣

在绸缎、布帛和现代化纤织物上,用丝、绒、棉等各种彩色线,凭借一根细小钢针的上下穿刺运动,构成各种优美图像、花纹或文字,这种工艺,被人们称为“刺绣”。我国的刺绣工艺有着久远的历史,它的起源据说与古代的“纹身”习俗有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每个部落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即“图腾”。“图腾”的纹样,开始是刺刻在人的身上的,叫做“纹身”。后来随着麻、毛、丝等织物的出现,人们有了衣服,才将刺在身上的“图腾”纹样,刺绣在衣服上,刺绣据说就是这样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

相传在古代江南一带,常闹水灾,江河泛滥,蛟龙出没,船只被掀翻,船破人亡,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对付这些水中的大虫,聪明勇敢的水乡人民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即利用禽兽同类不相侵的特点,将船身和船头都依照蛟龙模样装饰起来,船上的人个个都把头发截短了披散在肩上,周身皮肤都刺刻图纹,打扮得形似猛兽一般。经过精心装饰的船只,行驶在江河里,犹如一条条色泽斑斓的“蛟龙”劈浪向前,十分威武。这个办法还真奏效,人们又可以出航捕鱼了,从此“纹身”这一习俗,就开始在江南流行起来。后来到了商末周初,有一位贤者名叫仲雍,很不忍心看到人们在身上刺刻图纹,但一时又想不出取代的好办法。一天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地商量着解决的办法,恰好被正在隔壁房间中做针线活的仲雍的小孙女听到,她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兴奋地跑去告诉了爷爷,大家一听都连连称好,并催她赶紧搞出来。于是小女孩花了7天7夜的时间,依照纹身的图纹一丝不差地全都绣到了衣服上,而且是用彩色线绣的。大家看后,无不叫好,都认为刺绣在衣服上的图纹比刺绣在皮肤上的还要好看,从此服饰刺绣取代了纹身的习俗,后人为了纪念她,把刺绣这行手工艺用她的名字“女红”来命名。

据记载,早在虞舜时,祭拜天地神灵仪式的主持人所穿的礼服,上衣的图案是画的,下身的衣服图案便是绣出来的。春秋战国时,连楚庄王所骑的马也“衣以文绣”。还有军旗上的字也是绣的。到了汉代,朝廷派出去的官员,都要穿绣衣,并用刺绣服饰来区别等级和象征权力,还用刺绣来显示财产的富有,无论是皇宫,还是富人大贾的家用都用刺绣品来装饰室内的墙壁。唐代刺绣工艺就更发达了,仅供妃院生产绣品的绣工就有700多人,皇宫内院还设有专门管理刺绣工艺的官员,名为“绣帅”,宋代朝廷还设有生产绣品的专门机构叫“文绣院”,负责监制皇宫所需的御服和装饰品,当时的汴京(今开封)的汴绣,闻名遐尔。元代服装喜欢用金作装饰,所以绣品中多用金线,显得富丽。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百花争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刺绣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挖掘并整理了传统的针法和技法,主要有欣赏品和日用品两大类,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苏州和湖南还设有专门的刺绣研究所。

苏绣

苏绣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江苏省的吴县。它的特点有图案秀丽、色彩文雅、洁净、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等。

苏绣是我国从业人员最多的一个刺绣品种,解放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57年成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著名艺人朱凤发明了散套针,后来成为苏绣中最常见的针法,此外还有齐针、抢针等9类43种,它们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共8个字。“猫”和“金鱼”是他们的名牌产品和代表作,小猫细毛松软,眼光灼灼传神,艺人根据瞳孔受光不同的色彩,要选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

建国以来,苏绣先后参加了100多个国家的展览,评价极高,在1982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评审中苏绣荣获金杯奖,此外,苏绣在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中国刺绣技法研究》、《苏绣技法》、《苏州刺绣图案》等专著。

湘绣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水花鸟的条屏是湘绣的传统产品,用色浓艳,对比强烈。解放前多以白描为主,解放后发展为青绿山水和仿古山水,还有狮虎、松鼠等动物。它的风格较为写实,形象生动,针法多变又善于借鉴国画的长处,线条准确,层次清楚。在针法上除了齐针、牵针外,还新创造了鬅毛针、交叉针等,用这种鬅毛针来表现老虎虎毛刚劲而坚硬,力贯毫端,根根直竖,生动传神。近年来又发展了双面异绣,即在同一底料上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不同画面。

粤绣

粤绣是广州及其邻近的南海、番禹、顺德等县的“广绣”和潮州的“潮绣”的统称。在唐代就已有较高的水平了。粤绣以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金银垫绣、立体感强,形成了富丽堂皇的独特地方风格。解放前这种绣法几乎绝迹,解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百鸟朝凤”是粤绣的传统优秀作品,表现了千姿百态的百鸟聚集、飞翔在凤凰四周,同时陪衬以太阳、青松、翠竹、牡丹、红梅等,寓意吉祥美好,作品气氛热烈,装饰性强。钉金垫浮绣“九龙屏风”是工艺美术家林智成的代表作,九条金龙翻腾出水,气势浩大,在针法上,采用了潮州钉金垫浮绣等针法,龙的鳞片,片片相叠,金光闪耀,高出画面2公分多,微微凸起,富有立体感,海浪则以蓝色作底,上绣银线,浪花又用白银线以垫绣针法绣成,也凸出于海浪之上,整幅绣屏金碧辉煌,灿烂壮观,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潮州刺绣香包的各种动物造形,稚拙可爱,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色彩。这些作品均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蜀绣

蜀绣的历史悠久,清代道光年间,成都就已有了不少绣坊,主要产于四川的成都。蜀绣以龙凤软缎被面最为著名。

蜀绣的代表作《芙蓉鲤鱼》,在洁白的缎料上绣有红色的芙蓉花和几条丰满可爱的鲤鱼,大小参差,正在摇头摆尾,前游后随地在水中嬉闹。仅表现一条鲤鱼,就用了30多种不同的针法。作者用了虚实针来表现鳍、尾轻而薄的透明质感。另一代表作品《公鸡,鸡冠花》,公鸡的尾羽,虽相互交错重叠,但变化有致,运用了晕针排列整齐,顺着物象刺绣,平齐光亮,边缘齐整,充分而生动地表现了闪着蓝黑色光泽的羽毛质感,公鸡厚实的鸡冠和陪衬的鸡冠花,都是用钉子针法绣制,不仅符合物象的质感,而且相互呼应,取得了协调的艺术效果。1982年蜀绣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

绣衣、挑补化

中国绣衣是继承传统刺绣技法,吸收欧洲抽纱服装的长处,经过创新,精工绣制而成的。

潮州绣衣

潮州绣衣是广东传统的出口工艺品。潮州绣衣有抽、雕、拉、垫、平绣等五大类。其中垫绣是潮州绣衣独特的针法。先在图案位置上垫以棉纱,然后再绣,使它具有浮雕的立体感。题材多以花卉为主,近年又发展了仿古绣衣和时装绣衣,而仿古绣衣又分为中、西两种。中式仿古用的是中国传统图案,在设色上更是别致,如在红色面料上,绣以黄绿色后再以金线勾勒轮廓,显得金碧辉煌。或在浅红、黄色的面料上绣以面料色或白色,素雅而洁净,或在本色真丝绸的面料上绣以灰色,娴静雅致,多用于婚服。西式仿古绣衣则多借鉴于古代欧洲的骑士装、贵妇装等,在领、胸、袖口绣以不同的图案,活泼而美丽。1987年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金杯奖。

浙江绣衣

浙江绣衣主要产于海门、临海、宁波等地,创始于1906年。解放后,针法从原来单一的雕、包、绕,增加到抽、拉、镶贴等300多种。近年来又创作了镶嵌缎条乔奇纱的新品种。在布料上,也增加了不少新品种,原来只生产睡袍、长裙,现在发展到多款式的各种绣花的男女绣衣。

其中以海门、临海绣衣的真丝雕绣女衣和宁波华春纺彩绣女衣最为著名。海门、临海的特点是:上棚垫底,绣工精细,图案凸出,立体感强;宁波绣衣的色彩典雅,古朴大方,布局严谨,具有民族风格。1982年他们分别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目前根据市场的需要,浙江绣衣逐步趋向于时装化,并充分发挥了浙江得天独厚的真丝面料和丰富精致的工艺优势。

苏绣与沪绣

苏绣与沪绣是苏州传统的手工艺品,绣工精巧,针法多样,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各种纽扣,如盘秀纽、菊花纽、兰花纽、蝴蝶纽等,近10多种,近年又创作了团花边等新样式的绣衣。上海绣衣有女衬衣、长裙、连衣裙等。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的需要,已发展为时装绣衣。

补花

补花大约始于唐代,现代的补花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堆绫、贴绢等技法。色彩明快,造型简炼,富有装饰性。特别是花卉的表现,由于色织布采用了独特的凤尾纱,色彩由浅入深,有明暗深浅的变化,立体感强,色调和谐而自然。近年来又出现了补花和挑花、刺绣、钩针镶拼等新品种,改变了原来图案呆板的弊病,增加了层次,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北京挑花

挑花是根据布料的经纬纹理,以挑绣十字形的针法而组成的图案,被称为“挑花”或称为“十字绣花”。它在少数民族服饰中,也是非常流行的。北京挑花是在民间挑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题材多为桥、车、马、帆船及各地的名胜古迹图案,造型简炼,色彩对比强烈,图案布局一改过去呆板的堆花式,而发展为对称连续式,在针法上以抽纱的针法作为陪衬,并发展了挑绣、挑补、挑花、钩针镶拼相结合的新品种。它主要有台布、餐具、床罩等日用品。

温州挑花

早在明代,温州人就开始在衣服的领口、裤边、鞋头及枕套、床沿、肚兜上饰以挑花。近年来,他们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进行革新,采用了近百种色泽、粗细不同的绣线,吸收了刺绣、花边、编结的长处,新发明了菊花的针法,提高了挑花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花型生动、色彩淡雅的艺术效果。

绒绣

绒绣是织绣中的新秀,大约在1920年由美籍犹太商人传入上海。绒绣是用绒线在特制的网眼布上绣制的一种手工艺品,它所用的绒线,一般为澳毛,纤维长、拉力好。绒绣的特点是通过自行染色、劈线拼色等工艺,可以表现色调极其丰富的画面,塑造色彩变化极其微妙的形象。由于它可以使色线多到难以计数,所以一般用来复制色调丰富的油画和彩色摄影,包括人物画和风景画。绒绣还有长期陈列而不褪色的特点。

烟台绒绣

烟台的绒绣是本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产品的色彩丰富,针法繁多,不仅能绣制图案富丽的靠垫、提包等日用品,而且还能绣制世界名画、彩色照片、人物肖像等艺术品。

1959年,烟台绒绣厂精心绣制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的绒绣作品“东海日出”,表现了旭日东升的磅礴气势,形象生动,色彩丰富。毛主席纪念堂正厅的巨幅绒绣“祖国大地”庄重肃穆,色彩和谐,生动地表现了伟大祖国锦绣河山的雄伟壮丽,博得了中外瞻仰者的高度赞赏。近年来,人物的绒绣肖像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上海绒绣

上海绒绣闻名海内外,特别是建国后在品种上由原来只能生产拖鞋面和手提包片,发展到今天能绣各种领袖像、人物风景等大型艺术品。在色彩技法上,从原来简单的色彩改进为自行染色,并吸收了刺绣技法的长处,由单色绣改进为拼色绣、彩锦绣、接色绣等技法,画面无反光,风格庄重,非常适宜制成领袖名人肖像。并作为国家级的礼品,或纪念堂、展览厅、宾馆内的陈设品。

著名的上海绒绣“刘氏五姐妹”之一的刘佩珍,13岁时就开始在中国花边厂“谦礼洋行”学习绒绣,已有50多年的丰富经验,她的作品结构严谨,装饰性强。工艺美术家高婉玉的作品,形象准确,善于表现人物的神态。大型绒绣肖像画《孙中山和宋美龄肖像》就是她的代表作。这幅作品给人以深厚、凝重、沉着的印象,它用深色的背景和服装与白色的衣领和袖口,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达到了衬托出人物的效果,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形象丰富的色彩关系和明暗的层次关系。皮肤与衣服的质感表现得也很成功,特别是,整个画面的焦点集中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上,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使人感到它既有摄影艺术的真实性,又具有绘画的艺术性,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无穷的回味。

抽纱花边

抽纱花边是中国主要的工艺美术品,是从欧洲传入我国的,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刺绣的长处,不仅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而且结合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生产出许多新的花色品种。

烟台抽纱

山东烟台是我国抽纱的传统重点产区。它主要有雕平绣、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大套、棒槌花边、网扣、勾针等工艺,技法十分丰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雕平绣主要产于烟台。它是在麻布、棉布上以丝光线,绣制而成,运用了雕、镂、抽、勒、绣等多种工艺,图案严谨,多以牡丹、菊花、玫瑰、葡萄为主,再配以卷草纹。

满工扣锁产于威海市,是在台布、床罩上,用扣针锁好图案的轮廓,再裁去图案以外的布底,形成镂空,层次清晰,立体感强,1981年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奖中,荣获银杯奖。

产于乳山的扣眼大套,它的特点是花中有花、互相衬托、相映成趣。有的还用在妇女的衣裙、鞋帽上的装饰,现已由小花边发展为台布、床罩、沙发靠垫、枕头、门帘等,1980年荣获国家金质奖。

棒槌花边产于烟台。它以“工艺精致”而著称,不仅玲珑剔透,而且挺拔坚实,价格昂贵,常常被视为珍品收藏。

网扣产于招远县。品种有餐套台布、沙发靠垫、窗帘等日用品。多以青松、翠竹、梅花、葡萄等为题材,风格高雅,现已用于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国宾馆、北京饭店等,深受欢迎。

钩针主要产于胶东。它是用一种特制弯曲的钩针,将棉纱拉、缠、绕,结出各种图案,在民间广泛流传。品种主要有盘垫、钱包、手提包、背心、头巾、披肩等日用品,已开始大量出口国外。

青岛墨镶边

山东青岛的墨镶边已有90多年的历史。它的原料是用米黄、漂白的亚麻布和特制的丝光线,以单线织绣花边并通过镶拼将花边和刺绣连缀成套,使两种不同的针法虚实相应和谐统一,以达到层次清晰、色调清秀、有浮有沉、宛如浮雕的效果。在1983年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荣获金杯奖,并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青州大套

山东青州大套主要产于淄博、潍坊。它具有工精、素雅、玲珑剔透的风格,被誉为山东花边之首,品种有台布、床罩、被单套、盘垫、餐套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汕头抽纱

汕头抽纱是广东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其中重工手帕最著名。它以薄如蝉翼的白布作底料,用白纱绣在仅有13寸见方的布上,并运用凸起的垫绣、镂空的花窗等针法,绣工精细整齐,行针紧密,光滑而富有立体感。目前汕头抽纱的日用品已发展为8大类,几千个花色品种。

汕头抽纱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视为珍品,1972年,周恩来总理曾把汕头抽纱重工玻璃纱台布赠给了伊朗王后。立即轰动了皇宫,人们争相观看,赞不绝口。曾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表演,远销8个国家和地区。

1980年,在慕尼黑第32届国际手工业品博览会上,由黄汉通设计、陈振华设色的大型玻璃纱台布“双凤朝牡丹”荣获金质奖章,又在1981年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的评审中,获金杯奖。这套台布以我国传统的凤凰和牡丹为题材,吸收了欧洲抽纱的长处,陪衬以菊花、小野花,组成对称格局的图案。整幅作品线条流畅,有虚有实,色彩淡雅,相互呼应,用了几十种针法,由14名技艺高超的女工在5个月内精心绣制而成,表现了凤凰迎春、百花争艳的景色。

萧山花边

萧山花边产于杭州的萧山县,是浙江传统的工艺品。它具有构图严谨、工艺和针法多样、编结精细、色彩素雅的艺术特色。花边的种类有万缕丝、镶边两大类。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创造出了40年久销不衰的轻工万缕丝的台毯、盘毯。它是以玫瑰花样为主,组合簇花,饰以曲直对比的几何纹样,明暗交错的布局,图案简练,层次清晰,素雅大方。1974年又创作出了富有新意的轻工花边,图案丰满,层次丰富,繁简得宜,美观大方,价格适宜,深受欢迎。现在它已成为萧山花边的主要品种。

1980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设制了窗帘。画面映满了桃花盛开、垂柳飘扬、春燕飞翔的江南春色,洋溢着浓郁的春天气息,象征着祖国四化建设的美好前景。1979年荣获国家金质奖章。

常熟花边

常熟花边以雕绣技法见长。它是以精巧的手工技法在不同的布料上绣制各式图案,然后在有图案的部位剪去底布,使之镂空,衬托和加强主题,使图案形成明暗对比,具有立体感。近几年来他们又增加了棉麻交织化纤等原料,在品种上也增加了被套、床罩、窗帘等,针法也由单一的雕绣、抽包发展到具有浮雕艺术效果的影绣、写实的抢绣、虚实相映的编结绣等30多种针法,形成了常熟花边具有装饰性的风格和原料色泽明快、针法丰富多变、色彩雅致的艺术特点。1980年成立了常熟花边研究所,“A”字牌雕绣台布荣获国家金质奖章,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毯

地毯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中国地毯工艺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多年以前;有实物可考的,也有2000多年。它始于西北高原牧区,当地少数民族为了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利用当地丰富的羊毛捻纱,织出绚丽多彩的跪垫、壁毯和地毯。由于维、蒙、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东各国互相交流,逐渐形成了卓越的古代中国地毯艺术。

地毯采用优质的纯羊毛,再经过选毛、洗毛、梳毛、染色、织毯、剪片、水洗等工序加工而成。它具有毛质优良、技艺独特、图案典雅的特点,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工艺品。

天津地毯

天津地毯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天津历来是一个出口的商埠,又是黄河流域优质羊毛的集散地,同时在洗染、剪片等工艺上也很先进,因而成为我国主要地毯产区。其中以90道高级裁绒地毯为代表,它选用的是优质羊毛,弹性好,编织技艺高超,图案华丽,经剪片后有立体感,化学水洗后毯面有绸缎般的丝光效果。1964年,天津地毯曾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获奖。1972年以来,他们又创制了一批新品种,如古典式120道的图案有青铜、汉画、蔓草、花鸟、锦绣等,投产后,已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名牌产品。特别是1974年赠送给联合国的大型艺术挂毯“长城”宽10米,高5米,重560市斤,形象地再现了我国万里长城的壮丽雄姿,葱茏的群山,阳光普照。象征着中华民族和力量的长城,峰燧挺立,曲折蜿蜒于崇山峻岭之巅,由近而远,时隐时现一直伸向遥远青翠的群山,消失在波涛起伏、云雾回荡、阳光灿烂的无际山海之中。古老的长城,在金色的阳光和翠色群山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壮伟绮丽。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只是古长城的雄姿,而是现代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貌。它是由15名织毯工人用了240多种颜色,六亿五千三百万根毛纱同时操作,花了100余天而完成的,至今还陈列在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厦的休息厅内,得到成千上万的旅游者的赞赏。

北京地毯

北京地毯约始于元代,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据说大约在清同治年间,有一位喇嘛曾带了两个徒弟从西藏来到都城北京,在报国寺设立了地毯织制所,将西北地毯的技艺带到北京。

建国以来,在继承了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先后创作设计了古纹式、锦纹式、民族式、风景式、宫殿式、燕京式、花鸟式、古绣式等新图案,出口很受欢迎。1973年所创作的古纹式图案,吸收了我国古青铜器、漆器、陶器、丝绸、锦缎等装饰纹样而成,在日本和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锦纹式图案,是1974年根据锦缎图案设计而成的。民族式图案是1976年根据我国少数民族蜡染、挑花、刺绣等图案而设计的,纹样夸张而变形,具有独特的民间风格。1981年,北京“天坛牌”地毯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宁夏仿古地毯

宁夏是西北水陆交通的要塞,自古以来就是新、藏、蒙、汉民族文化的交汇地。河套地区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农牧业,又是出产优质羊毛的最理想的产区。仿古地毯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康熙年间,维吾尔族织毯匠师马托来到宁夏,发现了当地优质的羊毛,于是便开始在银川织造地毯,并把技艺传授给了姓邢、唐、呼、胡等四位艺人,从此宁夏地毯开始进贡朝廷,并流传国外。

在工艺上由于使用了植物染料,所以色泽浑厚,久不褪色。在艺术上他们广泛地吸收了新、藏、蒙、汉族和古代阿拉伯、印度、罗马等国地毯的优点,并借鉴古陶瓷、金属器皿、织锦、壁画等传统艺术,形成了古朴、严整而清丽的艺术风格。色彩以蓝、黄、驼3色为基调,采用槐黄、靛蓝、橡壳驼、苏木植物染料染成,经久不变。著名的“白三蓝”地毯,由深浅不同的3种蓝色组成,借鉴了明代青花瓷器的艺术效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传统的地毯产区,品种主要有仿古、天然色、丝毯、盘金毯、艺术挂毯等。它的特点是:织工精细,植物染色,风格庄重,图案典雅,古色古香。在色彩上,由“白三蓝”发展到7种深浅不同的蓝色,有的利用白底色,被称为“青花白地”;有的结合蒙古族特点,创造出加彩的“花红货”。阿拉善左旗的仿古地毯,就是在蓝的基调上配以红、绿等色彩。内蒙古赤峰的天然色地毯,做工精细、配色和谐、自然庄重,深受国际市场的欢迎。1980年荣获国家质量银牌奖。1981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此外赤峰也是当代艺术挂毯的创始地。

新疆和西藏地毯

新疆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生产地毯的地区。在古代文化历史中,它与著名的波斯毯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了以几何形图案为主,色彩艳丽、装饰丰满、宛如繁星的艺术风格。西藏地毯的风格则是粗犷豪放,粗枝大花,浓红艳绿,别具一格。

河北涿县的全丝挂毯

我国生产地毯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河北涿县则是本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金丝挂毯,古代称之为“红绣毯”,它是利用真丝和金银线编织而成的,绒头长,色泽典雅,风格古朴。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丝毯的传统,构图严谨,色彩绚丽,织工精细,图案有绘画式、波斯式、东方式等。有些产品在工艺上可与世界闻名的伊朗丝毯相媲美,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涿县金丝挂毯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获金杯奖。

丝织天鹅绒毯

这是本世纪70年代在江苏南京、苏州等地试制出来的产品。色彩鲜艳,图案具有阿拉伯的艺术风格,并畅销于阿拉伯国家,作为祈祷之用,目前又增加了艺术挂毯、台毯、椅垫等新品种。

编结

编结主要有绒线编结和钩针编结。

上海的绒线编结和钩针编结

在我国,上海的编结最为著名,有棒针、钩针两大类,采用纯羊毛绒线。解放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国外的元宝花、鱼鳞花等新针法,不断创新。上海著名工艺师冯秋萍编著的《秋萍绒线编结法》,共26小册,对绒线编结工艺的普及和新针法的探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的绒线编结主要有传统的英国古典式、北欧式提花等,针法多变,花形立体,式样大方。

上海的钩针编结,是用钩针,手工编结而成。过去多以小件产品为主,如茶盘垫、茶几垫等,现在发明了长针与短针相结合的针法,布局得当,绚丽多彩,具有雍容华贵之感。品种发展为台布、窗帘、床罩等新品种。他们的编结时装也畅销国内外。

黑龙江的钩针编结绣

它是本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品种,1974年由哈尔滨抽纱厂研制成功。从外地的镶拼台布把钩针花边镶拼到雕绣台布上这一方法中受到启发,于是他们将钩针工艺改进为以编结为主、钩针为辅的钩针编结工艺,终于获得成功。由原来单一品种台布,发展为床罩、盘垫、编结女上衣等5大类。形状也由原来单一的圆形,发展为椭圆、正方、长方、月牙等形,图案美观,层次清晰,花型多样,风格素雅。

缂丝

缂丝是中国传统的丝织手工艺品,在宋代极为繁荣,北京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的缂丝龙袍上有以孔雀交织的图案,金翠夺目,十分华丽。清代封建统治者也以缂丝作为服饰。1979年,成立了苏州缂丝厂,艺人们复制了宋代沈子蕃“梅鹊”、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等珍品,他们研究传统工艺,进一步丰富了现代缂丝的织造技艺。苏州缂丝大致分为艺术欣赏品、日用品两大类。艺术品有屏风、中堂、屏条、横幅、手卷、册页、团扇等;日用品有靠垫、台毯、腰带等。它采用了真丝和通经断纬的独特制作方法,作品的反面一样耐用,宜于收藏,而且规格多,大小随意,方圆自如。近几年传统的缂丝和实用相结合,大量销往国外,特别是缂丝和服的腰带在日本深受欢迎。1982年,苏州缂丝又创造了异纬织造法,织出的作品具有正反面两个不同的画面,是缂丝历史上的创举。双面三异缂丝作品“红莲翠鸟”就是他们的代表作,正反两面虽画面一样,但色调却截然不同,一面是浓郁艳丽,一面是清新高雅,荷花退晕的处理,非常成功。由浅到深,由浓到淡,有着中国工笔重彩的味道,制作十分精细,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宛若凝脂

——陶瓷

陶瓷是我国的一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所以古老的中国有“瓷国”之称。特别是宋代的陶瓷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陶瓷业开始衰败,许多名窑已逐渐衰落,洋瓷充斥中国的市场,连最简单的卫生瓷也依赖于进口。新中国成立后,给祖国的陶瓷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停产多年的名窑开始恢复生产,新的瓷区不断地建立,甚至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建立了陶瓷厂。生产的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品种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造型艺术和工艺水平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都得到了创新和提高,除了生产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日用瓷外,还生产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现代陶艺、陈设瓷、陶瓷壁画等,并将陶瓷工艺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中和科学技术的广阔领域中。我国的陶瓷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国,出口换汇率逐年增加。

科学技术的应用,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前那种成型靠手工,练泥靠体力,干燥靠太阳,烧窑靠松柴的落后面貌,手工操作已逐步被机械化所代替,成型、施釉、装饰等生产过程,大部分已实行机械化。印花薄膜、电子喷花等新技术正在广泛应用。单功位和多功位的陶瓷生产自动流水线正逐步建立,烧制陶瓷的旧柴窑已普遍改为煤窑,或隧道窑,有的还采用了石油、煤气、天然气作为燃料。无匣钵烧辊道窑、多孔隧道窑以及快速烧成等先进生产方法,也正在试成投产。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是我国最大的瓷区,远自明清以来它就已成了全国性的制瓷中心,故有“瓷都”之称。今天的景德镇已被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机械化生产、教育、科研等机构比较完备的陶瓷工业基地。不但在日用陶瓷方面,而且在陈设陶瓷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仍然保持了浓厚的传统风格。

景德镇的传统彩绘装饰,主要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一般来讲釉上彩比较适用于艺术欣赏瓷类,而釉下彩比较适应于食品及日用瓷。釉下彩装饰主要有青花,它继承了元代青花的特点,白色与青兰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清新质朴,含蓄,深厚,笔墨潇洒,酣畅。釉里红装饰是在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了青兰色外,还多了一种紫红色,紫红色与青兰色混为一体,色调极为协调统一。青花与镂雕相结合,又形成了独特的青花玲珑器皿。此外还有刻花、素三彩、珐三彩等。釉上彩装饰主要有古彩,它继承了康熙时期的艺术风格,笔线刚劲,色彩浓艳,形象概括,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一般多用于花瓶、挂盘上的装饰。粉彩装饰是景德镇艺术陶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彩绘装饰,它着色用渲染的手法,色调柔和,色彩丰富,线条清晰流畅,韵律感极强。粉彩以其写实和细腻的特点表现对象,刻画细致,格调清新。题材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古彩除此之外,还有墨新、新彩、广彩等。

薄胎瓷器,工艺严格,精巧,胎体薄如纸,薄厚均匀,呈半透明状态,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适宜于制作陈设性瓷器。

宜兴青瓷

江苏宜兴的青瓷是本世纪60年代初期才开始试制并发展起来的。它在继承传统青瓷的基础上,发展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釉色青中泛蓝,透澈清爽。造型以创新为主,由于胎壁较薄,比较适合作日用瓷,如餐具、茶具等多种器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

宣化瓷器

河北宣化瓷器,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瓷质优良,以白瓷为主,色釉浮雕花纹的碗最具特色。宣化釉彩装饰的工艺是:以釉为彩,用笔堆釉描画,色彩丰富,具有水墨画的特点,适宜表现花鸟、山水等题材。主要是用于陈设性陶瓷装饰,其中以挂盘最多。

醴陵瓷器

湖南东部绿水之滨的醴陵,瓷器的原料极好,瓷质洁白透澈,釉面光洁润泽,以釉下五彩装饰而著名。色泽经久不变,是湘瓷的代表。釉下彩装饰的工艺是在瓷胎上进行彩绘后,再罩上一层玻璃釉,然后经过高温一次烧成。画面透过瓷釉,色调典雅温润,清澈柔和,与瓷质相结合显得非常和谐,瓷胎洁白,而有透明感。今天,釉下色料由原来的5种发展到20多种,并通过调配,可以变成上百种变色。此外,它的薄胎瓷器,透明、轻巧,小酒杯只重几克,口径为12厘米的碗,重量也不足50克。它的雕挂盘、宝塔、龙舟、花篮等以素胎见长,玲拢剔透,精细入微。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群力瓷厂创造了高白度的配方,新民瓷厂又创造了釉下喷花,永胜瓷厂还建造了重釉花随道窑等。

本世纪60年代初,群力瓷厂所生产的精美瓷器餐具、茶具,供应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国宾馆等使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一定的声誉。1979年,醴陵釉下五彩餐具、茶具,荣获了国家金质奖。

枫溪瓷器与广彩

广东是我国陶瓷生产发达的地区,其中以枫溪的瓷器最为著名。

枫溪瓷器原料质地优良,瓷质细腻洁白,以陈设陶瓷中的镂雕而驰名国内外。它的工艺是:在坯体未烧之前,按照设计构思,先在器体上雕出透体的纹样,虚实对比,玲珑剔透;还有镂雕与开光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装饰层次丰富,常用于大件陈设性陶瓷,镂雕瓷器的尺寸,最大可超过3尺以上,小的仅有几寸。

广彩,产于广州,大约始于清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也叫织金彩瓷。是在白瓷胎上用釉上彩和金色描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彩瓷艺人曾采用从西洋进口的珐琅料和液体化学金等色料,在彩绘上吸收了中国工笔画和西洋绘画的技法,在装饰题材上,沿用了民间传统的瓜果花鸟图案,并仿照织锦图案,以金色作锦地,浅描与平涂相结合。花纹布满器体,纹饰丰富,构图采用多层次排列,具有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近年生产的“黑地白菊茶具”、“羊城小景瓶”等新作品,获得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和1983年中国旅游工艺品优秀奖。

河北磁州窑

河北磁州窑原是宋代著名的民窑,它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特点,并运用铁绣花、刻花、画花等描绘技法,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纹饰。解放前,这里只能生产粗瓷粗碗,解放后,逐步发展了细瓷,并且保留了传统的磁州窑黑釉刻花、画花、化妆土刻花和画黑花等装饰手法。仿宋瓷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邯郸花釉,色彩斑斓丰富,流动自然便于控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花釉主要应用于日用瓷、陶瓷雕塑、装饰挂盘、陶瓷壁画等。著名的设计师魏之瑜等为继承和发展磁州窑的传统技艺做出了杰出贡献。

淄博瓷器

淄博地处山东胶济铁路线上,现在已发展成为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著名的雨点釉的作法,发扬了宋代油滴的传统光泽,更加优美。新创造的珍珠釉、豹花釉等新品种,更为新中国制瓷工艺增添了光彩。近年来还在淄博地区发现了丰富的优质陶瓷原料,它可塑性强,烧制的瓷胎,色纯而透明,因而被人们称为“透明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