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改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6:06:09

点击下载

作者:陈阳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刻意改变

刻意改变试读:

前言

你期待生活中有哪些改变?更专注于工作?更有效地交流?有空静下心来做长远规划而不是每天到处灭火?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对团队及家人更有耐心?更自信?减缓压力?更多幸福感?如果始终能让你用更幸福与成功的方式来掌控命运和改变行为,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你可以变得更好。因为已经帮助许多人实现了日常改变,所以我很确定这点。听到你们说出并实现目标是我最开心的事。一直以来,我致力于如何将人类潜能用喜欢的方式转化为幸福与成功。因此,在过去的14年里,我与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合作过,与企业家合作过,也与上到75岁的老人下至16岁的年轻人合作过。我也写过许多以积极成长为主题的书,同时我在全世界举办关于这些主题的演讲和研讨会。

在工作中,我见证了人们如何更好地处理愤怒、停止忧虑,并成为拥有高情商、关怀他人、更自信和更有力的领导者,以及他们如何更成功地领导与影响团队,收获成长。

通过在工作中的与人交往我深知一个道理,无论你多么才华横溢、聪明伶俐、严于律己,行为上的改变也是很难的。可能你也知道本性难移。你发誓痛改前非,但总是积习难改。因此,你再次发誓说“这次是真的”,但一周、一个月或一年后又重蹈覆辙,再次失望。

我也经历过这些失望,因此感同身受。后来,我读了佛教中关于修心的59行箴言。从第一行开始背诵,直到它嵌入脑中,然后再开始第二行。我想知道它对客户是否有效,但发现这些箴言含义模糊,除非熟知佛法,否则不容易生效。因此,我放弃了这个主意。

但对我确实有效。某天我和一位工作忙碌的主管在一起聊天,他想知道如何不必事必躬亲,这时那些箴言在我头脑中盘旋,于是我吟诵起来。他看着我说:“我很忙,我需要简单的东西。”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说道:“我准备教你一句话。每次你与员工谈话时,对自己说:‘告诉对方事情及原因,不要告诉对方怎样做。’”他答应了。

他的转变持久且惊人。因为这句话简单易懂,他熟记于心且反复实践。每次尝试,他都能适当指导员工而非事必躬亲。他的老板和员工都注意到了这个变化,三个月后他升职为经理,这是他多年来求之不得的职位。当他上完我的课离开时,他满怀感激并觉得这是一门有力量的修正课程,帮他更明确自己的定位。

至此,我意识到使用简单口号可以帮到客户和他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帮助他人改变习惯。我开始设计朗朗上口的口号,然后指导行为,反复实践。不出所料,大家也觉得这样事半功倍。其 他

献给那些想寻找简单方法去积极改变生活的人本书方法的可行性

可能你会问:“简单重复一句话怎么会产生真实、有意义和持续的行为改变呢?”为何这些提示语如此有效?最新神经科学研究给出了解释。为节约能量,大脑创造出思考习惯和行为自动化。习惯的形成来自大脑基底神经节,是大脑中无意识的部分,大部分情况下对本人不可见。这种思考是自动化的,甚至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你刷牙时或开车时,这很神奇。谁会有意识地每天都注意到它?

当提到改变习惯时,无意识却成为一个问题。没有意识,你便无法主动抉择。这就是为什么你总是在事后思考:“下午本来不想吃纸杯蛋糕”,或者“在会议上我本来不准备发言”,或者“我本来不想和她争吵,事情却发生了”。每次总是走老路,不是因为你愚钝,而是因为你是个自动化驾驶员。本书中的提示语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它们颠覆了自动化系统,帮你意识到正在做的事情,同时提醒你想做之事。从脑科学角度看,它们将脑基底控制行为转到前额叶皮质——大脑执行中心。在这个区域里你有意识地做出选择,保持行动与众不同。你也能注意到自己要做什么及想做什么,而不是仅仅受困于积习难改。

主动意识是改变的关键,因为学习首先靠主动意识。“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确定了我们习得新技能的三个阶段。”科普作家约书亚·弗尔在《潜能最大化》一书中提到,“我们始于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将任务知识化,发现能做得更好的新策略,同时也犯很多错误。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行为。然后,我们进入了‘联系阶段’,这时我们犯的错误越来越少,渐入佳境。最后,我们到达‘自主阶段’,这时我们成为自动驾驶员,并将技能后移到心理储备区并不再给予过多有意识的关注。”重复这些话等于进行足够的意识训练,并进入联系阶段,最终帮助新行为达到自主阶段。

印度尼西亚阿撒罗部落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流传着一句优美格言,描述了当学习新技能时我们需要哪些事情:“知识只是谣传,除非它深入骨髓。”我们必须超越梦想,反复更新行为,直到它成为我们骨髓深处的习惯。你选择的改变习惯的箴言将帮助你梦想成真。

当然,意愿也有力量。在里克·汉森和理查德·蒙迪思合著的《佛陀的大脑》一书中提到:“我们的大脑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地进化演变,中央神经系统伴随其中。”当我们产生积极想法时,“它们在中央神经系统上下波动”,通过大脑所有部分达成愿望。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改变习惯的话语时,大脑中启动强有力的机制来创造和支持改变的意愿。如果坚持足够久,我们可以让大脑意愿变得更好且更持久。

坚持多久才足够?直到你处于自主阶段——当你不再有意识考虑它。尽管一些持乐观态度的书中声称“七天改变习惯”,但需要进行大量练习。当然这也因人而异,平均来说,6~9个月能养成新习惯。旧习惯也依然存在,所以当压力陡增时,我们会发自身的行为又重回过去。当压力消失时就是改变习惯的最有利时机——它帮你避免陷阱,并迅速带入新行为。

常有人问我,这些提示语是不是就是肯定自己?当然不是。肯定自己意味着你已经具有期待的品质——“我沉稳”“我自信”等。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句子是无效的,因为你的内心深处早已知悉,它们是谎言——你不沉稳,也不自信。通过自欺欺人你制造了一个更大的失落感,使“改变”这个词更加遥不可及。

与此相反,我把这些提示语叫作能改变习惯的短句,并把它们定义为“一种用有意义的方式引入的、可以改变现有情形或活动的元素”。这些短句与肯定自己的句子不同,它们更像一种警醒——实际上是为改变做指南。它们不是催促你赶紧服药,其本身就是良方。通过思考和表达这些短句,你实际在训练自己实现意愿。我的很多客户把它们叫作箴言。它们是一种神圣的口头表达,是反复吟诵的短句。但同时它们又与真正的宗教箴言不同,这些语句仅仅作用于神经层面,时刻提醒自己如何行动,因此,它更有助于促成改变。如何使用本书

本书已为我的客户带来改变,同样对你也会有所帮助:通过反复记诵这些朗朗上口的箴言,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成效地改变。听起来太简单了,不过确实如此——简单且高效。在本书中,你可以学到81个短句或箴言,我的客户认为它们能解决问题,非常实用。开始阅读前,请先打开目录,它们已集中呈现。先找到你关注的方面。找到一或两个话题,不必过多。一个关注点便可奏效。完成并保持第一个习惯后,你可以继续下一个。

在所选章节中,你会看到它的解释。选择最能激起共鸣的箴言,自觉自愿地去实现它。我注意到客户的不同称呼,如称自己为“我”“你”或“您”。比如,“现在回到我这里”或“现在回到你那里”。统一称呼为“你或您”更实用。也可以把这些箴言变成问句——有些客户曾说,当这些语句被写成陈述句时显得毫无生气,一旦变成问句便让人欢欣鼓舞。这与每个人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听从自己的感觉,因为在这点上并无对错之分。

练习熟练后,可以创作让自己产生共鸣的箴言。我妹妹最近告诉我她是如何使用“一点点来”这个短句的。来自古巴的婆婆告诉了她这个短句,为了提醒她不要被宏大景象吓倒,而是稳健、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当我面对艰巨任务手足无措时,她用西班牙口音对我的耳语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抄写语句,并把它放在随时随地能看见的地方,不要只放在一个地方如镜子上、汽车里或手机上。最初,外部提醒可以帮我们激活意愿并为培养习惯进行足够的训练。

为增加箴言的力量,可以增加视觉形象或手势。以“这位是我的老师”这句话为例,或许它会带给你令人敬佩的教师形象,学习时可以向外稍微伸出手来。对于“愤怒是沸腾的恐惧”这句话,可以在脑海中想象有个正在加热的水壶,然后熄灭火焰。这些只是建议,你可以用任何想到的形象或手势。多一个形象或手势,会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同时激活了三种学习渠道——听觉(词语)、视觉(形象)和触觉(姿势)。许多人自认为是听觉、视觉或触觉型学习者,但实际上三种渠道一起输入效率最高。

最近研究表明,姿势如何极大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保持“神奇女侠”的姿势站立两分钟——手放两侧、双脚分开并保持微笑,可以将荷尔蒙提高20%,同时降低压力荷尔蒙之一的肾上腺皮质醇20%,你会觉得心情舒畅,自信满满。或许你并不需要两分钟。根据科学家帕布罗·布雷诺和理查德·贝迪最近的试验,人们只要直立,肩膀向后舒展,脊柱挺直(我们常说的自信姿态),就会比保持退缩与自我防卫的“怀疑”站姿更自信。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人文发展副教授克瑞斯·奈福进行的关于自我同情的调查表明,当我们把手放在胸前,会觉得被亲人拥抱般舒适。大脑会释放出一种荷尔蒙,即能降低焦虑,并增加愉悦感、稳定情绪和安全感的催产素。

得知这些,你的箴言将更具魅力。它可以为冒险、自信、边界及适应力或任何需要增加几分魅力。把手放在胸前,它也可以为恐惧、忧虑、压力和接受减少几分阻力。

当开始使用这些箴言时,请不要期待过高。当忘记或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时,请善待自己。过于严苛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改变。然而,当愤怒来临时还温文尔雅的确很难。正如奈福关于自我同情的调研所揭示的,人类大脑中的杏仁体和所有爬行动物一样,当遭遇威胁时就会激起“非战即逃”的心理反应。当我们决定改变却没有办法做到完美时,杏仁体区域会察觉到这种威胁,于是提醒我们,以便帮助开启“非战即逃”模式。所以,人们认为严于律己有作用,然而奈福的研究表明,本能反应实际上在与自己对抗。相反,为了产生期待中的改变,大脑的另一个附加系统——大脑中舒缓和同情的倾向最好也参与其中。奈福发现,当我们对自己充满同情时会产生催产素,我们更容易从失败中恢复,并继续期待中的变化。

你会犯错,我也会。来看一个例子,我一直用这句箴言“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来提醒自己,我要对自己的反应负责而不是去责备相关的事情或其他人。因此,在拥堵车流中我更加冷静,对丈夫也充满耐心。我们就这样享受了三个月的美好与宁静。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对丈夫说的话彻底失控。我忘记要关注反应,丈夫的愤怒升级,紧张气氛持续了12小时。情绪平复后,我向他道歉,我必须因为失控和忘记使用箴言而原谅自己,再慢慢变好。

你我都一样,时不时会把事情搞砸。但只要你对待自己像对待一个正学习走路的婴儿那样,鼓励自己并继续前行,新的行为习惯更容易养成。犯过多少次错误并不重要。你越多使用它们,越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记,也越容易实现改变。

主动改变的能力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我由衷希望,无论你想改变哪方面,这些箴言都有所帮助——像给我的那些客户带来转变一样,它们也能为你带来转变,让你变成期待中的幸福、有力、关爱和成功的引领者。“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行动起来!接纳人们总是做经常做的事

当发现身边人和你一样生活一塌糊涂时,你是否会觉得惊讶、沮丧或愤怒?我常常接触团队领导者,他们感觉沮丧,并且为他们的领导及同事的行为感到震惊。每次都是一种侮辱。至少从理论上来说,改变他人费力不讨好,也几乎难以实现,所以何必庸人自扰。多年前为了劝解朋友,我造出这个短句。这位朋友一直苦苦期待他人改变。但我问他,为何不期待其他的事情?人们总是做经常做的事。是的,母亲会批评你的一切;是的,同事每天早上都脾气乖戾;是的,孩子总将垃圾忘在车内。人们通常本性难移,尽管被期待有所改变。当他们做事时,主要源于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不是你的期待。如果他人为我们而改变,那也多是昙花一现。没必要去改变他人。相反,当认识到人们总是做经常做的事时,我们就不必在他们一如既往时那么失望、沮丧、愤怒或烦恼。它让我们接纳,而且内心平静。这位是我的老师——把问题人物当成老师

这是来源于佛教的练习。它是关于当看到众人的恼怒、沮丧、愤怒或其他困扰时,他人赋予你机会成长——你的平静、你的善意、你的耐心、你的境界,你的宽容……到底学到了什么,一切取决于你自己。它是一种方式,不去关注他人的行为如何使你困扰,而是关注自身对外界的反应,关注自己从对方身上能学到什么。我的一位客户,一名勇往直前的年轻领导者,把这点用在一份让人忍无可忍的直接汇报上。起初他很冲动,看到报告就想抱怨。但我建议他把这位问题人物看成自己的老师,他接受了建议并用心体会:“我想他是来提醒我如何在管理上更耐心、更精确的。因为每当我觉得自己已经表述清楚时,他总是让我再讲清楚一些。”这种视角让他明白员工更需要什么,后来他们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这位领导者发现这句话是如此有用,以至于他每每遇到问题就会用它来指导。事实证明,这个方法让他事半功倍。你已经找到归属

罗伯特陷入窘境。因为搬家去另一座城市,他丢掉了之前的工作。为还贷款,他急需找一份新工作,于是慌不择路。后来他告诉我:“那时,连以前从不考虑的工作我都投过简历。”最后,他被一家自己不太满意的公司录用了。“但事实证明,那是我做过的最好决定。它给我稳定感,我在那里工作了10年,它也给了我机遇,我可以在家工作,同时兼顾孩子的成长。我明白‘我已找到归属’。我用这句箴言帮助自己优雅地应对各种状况。比如,我妻子常年上晚班,我每晚与孩子的作息时间一致,包括给他们做饭。再比如,我无数次开车往返一个半小时,去岳母家中帮她修理遥控器。这些时刻,它帮我保持平静。有趣的是,因为孩子们已经长大,工作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它已不再是我的归属。因此,我正在寻找一份新工作。”愤怒愤怒是沸腾的恐惧

和我那些身居要职的客户一样,发怒是我年轻时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只会在家里发脾气,从未在工作中发过火。我会全力以赴做到尽善尽美,强忍不言,可总有事情会使我火冒三丈,进而一发不可收拾。我会冲我的另一半发火。之前有一天,我跟我丈夫发脾气,可他并没有因此生气或出走,他问我:“你在害怕什么?”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其实愤怒之下往往是我们的恐惧。害怕自己的需求不被满足,害怕遭遇失败,害怕诸如此类的一系列事情。这就是为何我在凯特琳·莫兰的小说《如何成为一个女孩》中读到这句话时有着如此强烈的共鸣。自此之后,我的客户都会在发怒时用这句话警醒自己,在他们的愤怒之下实际上是某种恐惧。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甚至能将我们的恐惧而非愤怒表达出来,那么情况就会有所改善。最起码你能够清楚你正设法去满足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举个例子,一个高级主管常常在开会时发怒,每当此时她就会利用这个方法来重新安排所面对的问题,可以告诉她的同事,他们的团队不同心协力、共同进退的话,她是多么害怕遭遇失败。与此前的敌意相比,这些同事更接受她脆弱的一面。这么一来,团队变得有活力了。停下来,深呼吸,倒回去

杰西卡是我其中一个有着发怒问题的客户。由于她爆发得太频繁了,她的同事都威胁说她的事业就要完蛋了。我告诉她,实际上发怒是“非战即逃”机制中的战斗反应,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大脑“威胁”系统的中心杏仁体感知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并操控了大脑中更理性的部分前额皮质。愤怒管理的窍门在于,意识到自己被控制,并且忍住不发作。不过,说比做容易,因为你大脑的杏仁体区域正叫嚣着让你奋起反抗。我告诉杰西卡,当她感到身体发热或紧绷时,那就是她被愤怒控制时的信号,而她要认清这些信号。一旦有所察觉,她就应该想象面前有一个亮起红灯的停止标识牌,然后想着“停下来,深呼吸,倒回去”,慢慢地深呼吸,尽可能放松身体。“停下来,深呼吸”往往可以使她的大脑杏仁体区域放松下来,减少威胁感,从而让前额皮质重新上线,恢复理智。“倒回去”就是回到你开始感到受威胁时的情形,这样你可以更有逻辑地做出反应。对于杰西卡来说,这个方法很管用。自此以后,我也是用这个方法来处理其他客户的愤怒问题。愤怒是错误的信息传达

在我看来,愤怒分为两种。一种是正义的愤怒:当你看到不公正、不正义的事情时,你就有股想要挺身而出、打抱不平的冲动。另一种则是恐惧的愤怒,来自杏仁体的威胁感,这起初是为了提醒你当前存在的物理危险。假如危险是真实的,比如,你在大街上受到袭击,那么这也属于健康的愤怒。但因为威胁机制来源于我们大脑中古老的一部分,所以并不是非常复杂,我曾读过的专著中提到,大脑的这部分在人类两岁时就发育完全。杏仁体区域往往能够感知威胁并切断通往理性思考的道路,即使并不存在真正的物理危险,而只是源自他人的负面威胁。很多时候这对我们十分不利,因为当处理人际问题时,我们并不想按幼时的本能做出反应。这个方法能够帮助你意识到让你生气的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误的威胁。换言之,你并不是真的处于紧迫的物理危险之中,那只不过是杏仁体区域一种错误的信息传达。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必去处理正在威胁你的东西,而是说当你反复告诉自己“愤怒是错误的信息传达”时,你就会意识到面前的威胁并非生死大事,如此一来,你便会冷静下来,并在深思熟虑后做出回应。这个方法帮助许多客户避免了幼稚的情绪爆发,同样也适用于你。真实你就是别人所见的你

我曾经与艾丽斯共事。作为一个领导者,她需要变得更真实。在与人交流中,她总让人觉得虚伪,因此同事不信任她。看过那部讲述女性被机器人取代的电影《超完美娇妻》后,有好些人把艾丽斯叫作“超完美老板”。在同事中得到这种反馈,这引起了艾丽斯的警觉。她不明白为何别人会这样看待她。她总是全力以赴,将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因此也给人留下了刻板的印象。起初,她很想责怪那些给她这种反馈的同事,但因为许多人都这么想,于是她勇敢地接受了别人对她的看法。而我则帮助她弄明白如何改变别人对她的印象,变得更真实。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比阿特丽斯·斯通波克斯。比阿特丽斯是一名营销策略师,她曾说过“你就是别人所见的你”。我给艾丽斯提了建议,让她每次见到他人时都在内心重复这句话,提醒自己究竟想给别人留下怎样的印象。她发现这句话相当受用,你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出现,那么别人看见的就是你想要表现的那个你。随着艾丽斯越发自如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包括对未知事物变现得诚实、坦然,别人逐渐看到了真实的她,而这对她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发挥着积极影响。这个方法能够帮你确定一点:你实际上是在投射你希望别人看见的那个你,因为归根结底,那就是你。走自己的路

索菲亚曾经陷入困境。她确实对某个行业充满了热情,而且还想到一个很好的创业点子。她有足够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在得到了一笔意料之外的遗产后,她也有了创业资本。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她害怕的是,假如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么“他们”会怎么说。你是否也遭遇过类似情境?过度担忧别人会如何看待你或评论你,以至于自己动弹不得,无法付诸行动。那么这些左右我们人生的神秘的“他们”究竟是谁呢?每当帮助那些和索菲亚情况相似的人们处理问题时,我都会首先问他们这个问题。有时候,他们能够指出他们在意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但往往这种恐惧源于一种无形的感觉,觉得别人正在注视着我们的行动,并对此做出评价。我的直觉认为,这种担忧来自我们大脑中幼年即发育形成的杏仁体区域,为了我们的安全,它阻止我们在人群中表现亮眼。遗憾的是,这种本能往往也阻止了我们冒险尝试,使我们无法获得最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当我向索菲亚解释这个问题时,她认同了这一看法:“我需要走自己的路。”我们都认为,在她过分纠结于“他们”对她的看法时,她可以重复这句话,鼓励自己。后来,她坚持走自己的路,创业卓有成效,目前她的公司里已有十名员工。责难先纠正,再预防

露西的案例在我的客户中非常典型。她是一个项目经理人,目前她的团队正赶着在非常紧迫的短时间内开发一个相当复杂的产品。当问题出现时,她总会把整个团队召集起来,表面上是为了解决问题,可她很快就会进入责难模式,试图找出究竟是谁的错。她的队员则会变得防备起来,互相推卸责任来转移她的怒火。这浪费了大量时间。她需要做的应该是解决燃眉之急,之后再倒回去,看看如何预防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这是我之前从事图书出版时学到的一个教训。当危机出现了,就去解决它。不要浪费时间去分析个中缘由,或者追究谁对谁错。之后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避免重蹈覆辙。如果你想同时做两件事,那么哪件事都做不好。我的另一个客户是这么说的:“先纠正,后预防。”对,就是这样!后来我把这个方法告诉了露西。考虑到她的工作性质,出错是常有的事,自此之后,每当工作出现差错时,她就用这个方法来处理。这样一来,她的团队很快就解了燃眉之急,并且预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指责是受害者的标识

我喜欢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这句话,这也曾为我的一个客户敲醒了警钟。杰夫总认为自己不会犯错。不论发生何事,他都不会受到指责。当然,这就意味着他很善于在出现问题时将责任推卸给其他人。他的标准回应就是:“这不关我的事,因为这并不是我负责的。”他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他在一个大型的组织中工作,这就要求人人都分担责任。最初,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问题所在。事实上,每每发生类似的情况,他都认为自己是获胜的一方。有一天,我问他是否听过布罗茨基的这句话。他说自己讨厌任何表现得像个受害者的人,而他最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我反驳道,其实那正是他给其他人留下的印象。他后来决定用这个方法来改变他的习惯,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卓有成效。尽管有时他依然会指责他人、逃避责任,但他已经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会为此道歉,然后明确责任分工,继续前进。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在生气、恼怒或沮丧时认为是别人的错,如果你认为——“就是你让我生气”“让我沮丧是你的错”“当初若不是你……我就不会……”,那么这句话就是为你准备的。尽管接受了多年的治疗和沟通训练,我依然花了几十年才真正明白“我的反应是我的责任”。这并不意味着别人没做过任何让我不快的事情,只有我自己对自身反应负责。相反,如果我被激怒,我需要自己去调整自身反应,直到足够冷静地判断这件事情是否需要和他人一同解决。这是因为只有当我冷静下来,我才能以一种不伤害自身、他人或我们关系的方式去讨论问题,否则“非战即逃”模式中的战斗反应会控制我的大脑,这样的话,我很有可能说出一些刻薄伤人的话来。这句话确确实实改变了我的生活。自从用了这个方法,我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稳定,我也越来越少责怪别人了,这对我23年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奇效!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工作中或在家里喜欢责备他人,那么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你的反应是你的责任,而如何尽可能熟练地做出反应取决于你自己。界限这是谁的事

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要对别人的行为负责?在工作中或在家里,你是否试图去控制别人的行为?你是否试过帮助别人做事来拯救他们,让他们看起来更负责任、更平易近人,听上去更加通情达理?有些客户总喜欢把他们那些棘手的、效率低下的同事、客户或家庭成员的缺点揽到自己身上,然后尽力地去帮他们掩盖、预防或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尽管这在我的女性客户中更为常见,但男性客户也有这么做的。如果这种行为听起来很熟悉,你可能在界限问题上遇到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我都会引用精神导师拜伦·凯蒂的话引导客户。她说世上有三种事:上帝的事(洪水、地震及其他自然活动)、你的事(你及你对生活做出的反应),还有别人的事(别人要处理及做出反应的事)。我女儿在青春期时对于自己在世界的定位感到苦恼,这时我便用这个方法来处理。我提醒自己:我能够支持她,能够给予她深切的关爱,但她的事应该由她自己来解决。我的客户也用这个方法来处理他们同事、上司、配偶及兄弟姐妹的问题。对于任何一段你干涉过度的关系,这个方法都是很管用的。现在回归自我

最近我负责的三位女性客户来自同一个领导小组,她们都太感性了,容易陷入别人的情绪当中。她们三人是一个小的管理团队,彼此亲近,但这种亲密关系对于她们来说实际上是不利的。每当三人中有一人生活中有事发生,其余两人也会受到波及,为当事人操心而浪费一部分工作时间。当其中一人沮丧时,另外两人就会马上去安慰她、帮助她,很快其余两人也会因当事人所沮丧的事情感到沮丧。如果你也在你与同事、朋友、孩子或其他人之间有过类似情况,你就会明白这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了。突然间你就被别人的情绪和担忧所淹没,然后无法看清当前的情形,也不清楚自己的所要所想。因为你活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情绪里,你的生活变得并不真正属于你。根据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院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戴维森的研究,这种情况是由过度活跃的社会直觉与恢复缓慢的还原能力共同导致的。这个方法能够帮助你进行调节,让你可以去照顾你所关心的人,然后回归自我,你就是你,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在你重复这句话时,试着把你的双手放在胸口上,这能帮你更好地回归自我。如果无法拒绝,你就无法答应

我曾经与一个非营利组织的执行董事携手工作。作为训练的一部分,我们要求客户在面谈后试着实践我们讨论过的新行为。可惜我发现在几次面谈后,她就跳过了这一步。每次我们见面时,她都答应去做,可是当我们再次见面时,她并没有付诸行动。我意识到我得温和地跟她提出这个问题来。当我跟她说了以后,她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我这个做领导的感到心烦!我对所有人都这样,我总是答应他们提出的要求,想要取悦他们,可是之后我并没有去跟进、履行,因为我实在是有太多事情要做了!”听起来是否似曾经相识?你是否也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这个问题源于你内心想要让别人快乐并且避免冲突的欲望,而这导致的冲突与不满往往比你从一开始就拒绝产生的要多。现实就是这样:如果你无法拒绝,那你就无法真正答应。那是因为,如果你答应自己无法跟进、履行的事情,你也并不是真的在帮助他人,你不过是在抚慰你身边的人罢了,最终只会导致他们产生坏情绪。这个方法则能帮你扭转局势,我的客户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方法使她记住了答应与拒绝是你能自己做出决定的两个选择。她发现随着自己渐渐学会拒绝,她答应别人请求时就更加全心全意。她的跟进工作得到了惊人改善,而她的团队也越来越尊重尊重她的决定。改变在过去之上建造通往未来之桥

很多人在面临事业岔路口时都会来找我寻求帮助。他们都陷入了“老一套”,希望能够得到支持,从中突破,摆脱陈规。我给他们简要地介绍了我的朋友道娜·马尔科娃博士在其书《我不会从未活着而死去》中概述的一个过程。这是对你的优势、爱好、价值及能激发你潜能的环境所进行的一场测试。只要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一般能够更加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问题就在于,由此及彼的这个过程就如同站在大峡谷的一头,思索着该如何跨越峡谷到达另一头。人们很容易因此不知所措,停滞不前。这时,我就会给予人们这条忠告,那就是发挥已有优势去创造新的优势。我就是用这个方法开启了我现在的事业的。我利用过往从事图书出版的工作经历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执行教练。谁是我的首批客户呢?我以前认识的出版商和作家。同样,我的一个客户也是用这个方法,从承包商转型为计算机网络维护员,给人们提供网线安装及软件安装等专门服务。也就是说,你所做过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白费的,都是构成你未来的点点滴滴。你要提醒自己这点,这将有助于你弄清如何从现在到达未来。与现实停战

这句话出自泰国佛教禅师阿姜·查之口,主要是帮助我们去接受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不是去抵触它。抱怨、否认、哀叹或尝试逃避等对现实的种种形式的对抗既耗费我们的大量精力,同时也浪费我们的时间,因此这些对抗行为的代价对于工作繁忙的主管和企业家来说都是无法承担的。组织理论家表示,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稳定、不确定、混乱、模糊不清的世界里,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导致的。他们认为,要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获得成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一种关键能力,那就是随机应变,能在世界发生改变时快速调整适应。那些能够快速适应的人们比那些仍哀叹过去所失的人们更有优势。接受现实这个方法很管用。我有一个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客户,他就是用这个方法来应对其所遭遇的“晴天霹雳”的。他听到传言,董事会想让他退位。要是以往,他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自责、指责和争权夺利上。但他现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用这个方法在24小时内进行了自我重整,然后向董事会展示了有序退出的方案,这使得他能够体面地全身而退,组织也可进行和平、有序的权力交接。正如这个领导所表现的,与现实停战可以帮助我们最为有效地应对现实。合作格局更大

这个概念来自商业大师川崎,这是对合作这门艺术的一个精妙比喻。很多人认为,合作就是同意他人、取得共识,可实际上,合作是大家一起努力提出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成效、人人得益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们在沟通时能够开诚布公、开放包容,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富有创造性的新方案上。那些善于合作的人们一般擅长提出问题,倾听别人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可惜这些事汤姆一件都办不到。不管何种情况下,他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当感到自己无法获胜时,他就会转而回到互相让步、折中妥协的局面。然而,他的新角色要求他真正与他人合作,开发创意产品,否则公司就会面临倒闭。可是,折中妥协使得公司赶时生产,导致最终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后来,他同意用这个方法来帮自己专注于目标,不是仅仅为了能够快速执行而提出差强人意的方案,而是去寻求那些能够使所有人振奋并且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好方案。每次他的团队陷入困境时,他都会问:“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格局更大?”最终,他们的团队开发出一个全新的前所未见的产品,在行业竞争中一马当先,大获全胜。那这个方法又能为你带来什么呢?不要成为“弗莱德”

我有一个客户,她非常不开心,她向我抱怨她的同事弗莱德。因为新举措,她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都要和弗莱德共事。她说:“他从不听别人说话;他认为自己总是对的;他总是强迫人们执行他的方案,从不考虑我们的方案也许会更好。”我想正是这些问题使得我的客户来向我求助,而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可惜成效不大。理论上,她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消极影响,可她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去做出改变。“所以你不喜欢弗莱德的所作所为?”我问。她回答:“一点都不喜欢。”突然间她恍然大悟:“噢,他现在的做事方式正是我偶尔的做事方式。现在我明白了人们一直以来抱怨什么了,这真让人讨厌。”当她醒悟过来原来弗莱德是她的一面镜子时,我就建议她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要怎样行事。这个方法就如魔法般有效。如果你发现自己所处的情形要求你尽可能高效行事,那么我建议你使用这个方法,不过使用时,可以将名字换成那个让你无比生气的人。即使你觉得自己跟那个人毫不相像,你依然可以将他当作一个反例,激励自己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