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藏药学(基础藏医药学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8:07:4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智森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础藏药学(基础藏医药学丛书)

基础藏药学(基础藏医药学丛书)试读:

前言

藏医药具有2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两千多年来为藏民族的医疗保健和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绿色”、“无污染”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寻找天然药物的呼声日渐高涨,而藏药以其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等特点,再次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和学者了解藏药、使用藏药,使藏药进一步走向市场,面向国际,并进一步促进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藏药的知名度,我们经过大量努力,理清了以往译文中的紊乱现象,编写了本书。

第一部分主要讲述藏药学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五源与六味的关系、药物的八性、药物的十七效、药物的药力、药物的性味功效对治的疾病的性质、药物的性味功效对治疾病的分类。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矿物类药物。其内容包括珍宝类药物、石类药物、土类药物、盐碱类药物。这类药物在藏医药中使用较多,很有特色,对治疗慢性疾病、疑难病症很有疗效。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植物类药物。其内容包括植物药分类、植物药实践程序、植物药的检测方法、树木类药物、草类药物、田生作物类药物、菌类药物。藏药中常用而且用量大的药物,首推植物药,尤其是草药。

第四部分主要讲述动物类药。其内容包括哺乳类药物、禽类药物、爬行类药物、昆虫类药物。这类药物数目很多,尤其家畜类的奶酪、酥油用途很广,这也是藏药的一大特色。

第五部分主要讲述藏药炮制。其内容包括矿物药和植物药及动物药各自的炮制方法、灰药的炮制方法、人造盐类的炮制方法、油脂的炮制方法、平消剂的炮制方法、清利剂的炮制方法、滋补剂的炮制方法、壮阳剂的炮制方法、香药的炮制方法。

第六部分主要讲述藏药方剂。其内容包括方剂的配伍方法,平消剂的汤剂、散剂、丸剂、糊剂、酥油剂、灰剂、膏剂、药酒、珍宝剂、草药单味方、草药复方;清利剂的下泻方、催吐方、滴鼻方、缓导方、灌肠猛泻方、脉泻方,各种外涂药膏等各种方剂的传统制剂工艺,同时,讲述内服药物的独特服用方法。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教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林超岱教授,学术编辑部华中健主任,青海民族大学林鹏程教授、吉守祥教授等人的大力支持,故在此特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另外,本书援用了部分参考书和数据库中的一些图表数据,特向有关作者致谢。

由于时间较紧,所列药物和方剂都是一些举例,所以有所遗漏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仁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使之在继承传统藏医药学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为人民的健康作出其应有的贡献。王智森于北京大学2011年7月24日上篇基础藏药第一章概述

藏药学据文献可查的历史有2300余年,至18世纪藏药学著作约有120部,《晶珠本草》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现将藏药学划分为几个时期介绍。

启蒙时期(远古—公元6世纪):

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已经认识到动物、植物、矿物的某些部分具有解除人体疾病的功效,认为“有毒就有药”,其后又有用酥油止血,治烧伤、烫伤;用青稞酒通经活络散瘀;用柏树枝、艾蒿熏烟防止瘟疫病等。这些经验都是通过言传口授,世代相传,保存于民间的。这是一个漫长的年代,即藏药学的启蒙时期。

奠基时期(公元629—846年):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书籍和技术人员,其中有医方百种、诊断法5种、医药著作4种。这些医药书籍由汉族僧医马哈瓦德等译成藏文,命名为《医学大全》,这是最早的一部藏医药著作。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再次带去大批医药书籍,其中最著名的译注本当推《月王药诊》,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藏医药经典著作之一。书中收载药物329种,其中植物药21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50种,所载药物具有高原特色,绝大部分沿用至今。

公元8世纪中叶,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云丹贡布(公元729—846年)等人在总结藏医药经验的同时又吸收上述著作中的精华,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编著成《四部医典》,收载方剂313方,单药406种,根据药物的来源、质地、生境、入药部位的不同,分为贵重药类、宝石类、土类、木类、精华类、平?草类(作物类)、旱生草类、动物类8大类。

公元6—9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史上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著作尽管都是医药并存,但它为后来的藏医学和藏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时期(公元846—1271年):

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出现了分裂割据局面,藏药学也随之出现了学派争鸣的局面。到公元13世纪,学派鼎立已形成。

南方学派以宿喀·年姆尼多吉为首,包括加尔布本、宿喀·罗米给布等不同时期的藏医药学家。这一学派主要善于用热性药物,对药物的形态特征、生境颇为注意,绘制了—些药物挂图,并对药物的配伍、炮制提出了不同见解。这一学派的著作有《千万舍利》《答北方学派·人参》《药物问答》《祖先言教》等近20部著作。其中《祖先言教》后来被五世达赖和第司·桑杰嘉措赞扬为佳作,至今这部书仍为名著。

北方学派以强巴·南杰札桑为首,包括米尼马·通瓦顿旦、昏弟·都子吉美、南杰多杰等不同时期的医药学名家。这一学派在教学上总结了“六边四法”的教学法;在药物方面善于应用寒性药物,对高原疾病、风寒湿痹颇有研究。这一学派的著作有《药物问答录》《甘露长流》《四部医典注释》等10余部。

由于南北学派的对立,学术争鸣,药学著作问世甚多(约40部),内容包括药物种类及其鉴别、插图、性味、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等,促进了藏药学向纵深发展。

兴盛时期(公元1642—1750年):

西藏地方当局在此期间,组织南北两派著名医药学家整理刊印了医药书籍约40余部。期间五世达赖又召集了全藏知名画家以《四部医典蓝琉璃》为蓝本,结合全藏采集的藏药标本,于1702年绘制了一套彩色药物挂图(79幅)。以后又根据《晶珠本草》绘制了《晶珠本草药物图鉴丽奇眼饰》的彩色挂图,其种类之多,色彩之协调,形态之相似,在我国药学史上是一创举。与此同时还著有《医药方剂集要》《药物配方》《药物汇编》《札记集要甘露之滴》《水银炮制》等书。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四部医典蓝琉璃》和《晶珠本草》这两部巨著,是藏药学发展兴盛时期的代表作。《四部医典蓝琉璃》是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7年)所著,他根据宇妥的《四部医典》《四续亲阅》,老宿喀版的《四部医典》及宗嘎版、干木保版、德格版、扎当版等的《四部医典》作了对比审阅校勘,对断句、错字及难懂的古词加以改正、注释,于1687年完成了修改注释本《四部医典蓝琉璃》,成为通行全藏的“标准注释本”。药物由原著的406种增至700余种,对六味、八性、十七效作了进一步阐明。此外,他还著有《精义八支秘诀之金钥》等药学专著,在藏医藏药学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晶珠本草》是帝玛尔·丹增彭措通过实地调查,并考证了历代藏药著作130余部,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于1743年编著而成。全书收载药物915味,集藏药学之大成。根据药物的来源、质地、生境、入药部位分为13大类即珍宝类、矿石类、精华类、树类、湿生类、旱生类、作物类、动物类、土类、水类、炮制类、盐碱类、火类。树类又分叶、花、果实、枝、干、皮、树脂7类。旱生类系草本,又分根、叶、花、果实、地上部分和全草6类。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科学,至今在植物和药物分类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现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藏医药事业有了飞跃发展。自1960年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肖培根、夏光成两次进藏调查藏药资源;西北高原生物所潘锦堂等人于1968~1975年,云南药检所杨竞生于1964—1985年,原青海省药品检验药物研究所、现甘肃中医学院藏医系罗达尚于1966~1996年,先后对青藏高原的藏药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为查清藏药资源种类和藏药的开发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藏医药继承整理方面成绩也非常显著,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共发表各种藏医药论文500余篇;翻译出版藏医名著有:《四部医典》《月王药诊》《晶珠本草》《医学四续》《藏医药选编》《四部医典蓝琉璃》《祖先言教》等,新编著有《中华藏本草》《新修晶珠本草》《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四部医典大详解》《帝玛尔·丹增彭措医著选集》《青藏高原药物图鉴》《中国藏药》《藏药志》等大型专著。在药物研制工作方面也已取得了不菲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藏药植物为对象,进行植化、药理、临床研究的约70种,其中有的已广泛用于临床,如山莨菪碱(原料植物为山莨菪)、杜鹃油(原植物为杜鹃属多种植物)胶囊、肝炎注射液、乙肝灵等。在继续研究中的有紫堇属植物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瑞香、雪莲花、独一味等用于早期、中期引产;獐牙菜、虎耳草用于防治肝炎等等。第一节 什么是藏药

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天竺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医药体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

藏药学就是专门研究藏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藏药来源、采集、炮制、性味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藏药原材料的产地,除西藏自治区以外,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所属的一些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原材料的主要产地,据有关单位的调查,藏药资源有2436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青海占据着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的广大地区,据调查,省内有药用资源1294种,其中植物类1087种、动物类150种、矿物类57种。全省常用的几百种藏药中有70%采自青藏高原,据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全州有藏药资源1000多种;甘孜州1127种中药资源中有23%为藏医所用。

传统的藏药包括几个方面:

1.原材料的产地:绝大部分产自青藏高原区,少量的用药来自我国其他地区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2.原材料的采集:药材的采集时间和采集方法对药性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是同一品种的药材,但由于采集时间不同、采集方法不同,药性会有很大的差异,药材的功效也会不同,因此,采集药材必须在各自的采集季节,应用不同的采集方法进行采集入药。

3.炮制去毒:采集好的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按《四部医典》等典籍中的原理炮制去毒,目的是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增加、缓和或改变药性,消除或降低毒性,便于充分发挥有效成分的药效。

4.特殊加工:如金、银的加工炮制,寒性水银及热性水银的加工炮制,佐太的加工炮制等等。

只有符合以上条件,并经过疗效验证的藏药才是真正的藏药,单味未经加工炮制的藏药只能称之为藏药原材料。第二节 正确使用藏药药名

正确使用藏药药名对学习藏药学是很重要的,因为藏药的药名是历代的贤哲们反复商议再三斟酌慎重命名的,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了药物的特色,明确体现了药物的种属。一般是依据特点约定俗成、纪念药物的发现者、美妙的神话故事、借用外来词语等而命名藏药名称的。依据特点约定俗成,是依据众人长期采药等实践活动观察公认的药物特点和采药的方便而命定了药名,大家认可,久而久之,便成了约定俗成的药名。例如要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坡找寻绿绒蒿,看着鲜艳的花朵就容易找到,这类药物的生态极其相似,为同属植物,最明显的特点是花朵的颜色不同,有白、蓝、红、黄之分,于是就以颜色区分其种,分别命名为白花绿绒蒿、蓝花绿绒蒿、红花绿绒蒿、黄花绿绒蒿;而蓝花绿绒蒿有两种,一种全株被小刺故命名为多刺绿绒蒿。于是五种绿绒蒿的名字就约定俗成命定了。纪念药物发现者而命名的药物是指,有些药物是由飞禽野兽发现才被人认识的,为了不忘这些禽兽,就命名了有纪念意义的药名。例如耧斗菜,是母鹿被箭伤后用此草治伤,人才认识了这种治伤退镞弹的草药,故命其名曰“玉毛得金”,其义为“母鹿退镞草”。以美丽的神话故事而命名的药物是指,藏医也可称为佛医,常以美丽动听的神话故事弘扬佛菩萨对人的慈悲怜悯,引导人向善,以这种形式命名的药名很多。例如佛手参,其故事中说:从前,帝释之子旺波多丹的手,被蛇头药叉之子吉介一箭射断,在箭发出之时,旺波多丹挥剑砍断吉介之手。旺波多丹之断手成握剑状掉在地上,由于祈愿,手在地上生根,剑在地面成苗,生成了“旺波拉巴”;吉介之断手成握箭状掉在地上,手指生成根,手指断痕上箭生成苗,生成“吉介拉巴”。所说的“旺波拉巴”义为旺波手,即佛手参;所说的“吉介拉巴”义为吉介手,即玉凤花。又如“常泣草”(优越虎耳草),传说此草为常泣菩萨的泪水滴地而生成的,此草常泣着说:“我的功效虽然无量,但是众生都看不见,真使我伤心!人们找不到滋补药物,却舍弃了我,实在可怜!”由于此草经常这样哭泣,因而称为“常泣草”。另外,还有文殊菩萨常泣草、观音菩萨常泣草、金刚手菩萨常泣草、马头明王常泣草,诸位菩萨为了人类的痛苦流下了悲愍的眼泪,化生成有益人身健康的药草即不同种的虎耳草。其实是这些虎耳草植株都不大,生长在草丛中,常挂着露珠,因此有如此形象的命名,并且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信仰文化。借用外来词语命名的药名是指,有些藏药是青藏高原不产的,但随着外部的医药典籍译成藏文并且藏药中吸收了此味药,由于当地不出产尚无适当的名字于是就借用了外来词语的药名,有些在后来命了藏文的药名,有些一直沿用。例如,“迦若尼杂”之药名,本是梵语的啭音,其义为“手生”或“合掌”,后来命了藏文的名字,称为“坚木斋”,即两种大托叶云实。又如,“亚巴迦卡若”一名,即玄明粉(无水芒硝),至今还在沿用。

学习和研究藏药学,要注意药物的学名和药名的同异,二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尤其在一名多物时运用不当会影响方剂的组成,延误对疾病的治疗。例如,藏药中“翠雀花”之药有“蓝翠雀”和“白蓝翠雀”两味药,而植物学中蓝翠雀有奇林翠雀、单花翠雀、宽距翠雀、宝兴翠雀、川甘翠雀、展毛翠雀、甘青翠雀、大通翠雀、白蓝翠雀、矮白蓝翠雀等几十种翠雀花,真不知用哪一种翠雀花合适。其实配方中如若出现“得木萨”或“夏岗瓦”时,不是指某一种蓝翠雀花而是指所有的蓝翠雀花,因为它们是同属植物,味性功效基本一样,用“蓝翠雀”就可以了;同样,如若配方中出现“洛赞巴”时用“白蓝翠雀”就可以了,不必用大白蓝翠雀或矮白蓝翠雀。其他依此类推。又如,“敦泽嘎波”这味矿物药,其矿石学名为“纤维状硅镁石”,而药名一般用“白赭石”;“敦泽木波”这味矿物药,其矿石学名为“针铁矿石”,而药名一般用“赭石”。由此可见,学名与药名是有明显的差别,除了万不得已,一般还是用药名为好。

药名的命定和使用要考虑到植物的种属和语言的规范,以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混乱。例如,“江才尔”一词分为白黑两种,白者为小蓟(刺参),黑者为大蓟,中药中皆有其名。大蓟这种藏药在汉文药名中称谓甚多,有飞廉、九头妖、葵花大蓟、聚头蓟、黄冠菊等,这些称谓其中心语不一,显得语言不规范,尤其体现不出这几味药的种属性。而在藏药中这几味药的中心语如一,分别称为“江才尔果玛”(青海耆蓟)、“江才尔云瓦”(葵花大蓟)、“江才尔云瓦玛波”(红花聚头蓟)、“江才尔云瓦赛波”(黄花聚头蓟),如是藏文药名中“江才尔”(蓟)一词皆处中心语之位,不仅语言很规范,而且这几味药的植物属种也显得很明确。

药名一旦命定不要任意改变,以免造成人为的混乱。例如,“恰羔素巴”一药,藏文药名的含义是“秃鹫爪”,“恰羔”是形容这种草药的形态如同一只秃鹫落在石岩上,“素巴”是形容这种草药的茎和根如同秃鹫爪,如是将这味药物的形态和它的生境都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此药只生长在高山,低海拔地区不生长,被某些生物工作者发现后命名为“水母雪莲花”,虽然这一名称与藏文的药名含义不同,但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大家接受了这一药名。曾几何时,又命名为“水母雪兔子”,人为地造成了药名的新的混乱。一般来说,一种药的形态比象用一种极其相似的他物比象为好,用这种两物重叠比象,究竟是说像水母呢还是像雪兔子呢,结果成了四不像,很难表达出该药物的形态,这样的命名还有何意义。

总之,对藏药药名用汉文药名表述时一定要慎重。一般是藏汉文中有对应名称的就直接用相应的名称;如若某种药物青藏高原生长并有藏文药名,而海拔低的其他地方不生长这种药物并且没有药名时,则要命名汉文的药名,命名时不要忽略了藏文药名的比象,尤其不可抹杀或阉割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应该遵从“名从主人”的原则,体现藏药药名的本来面貌。第二章藏药学的基本原理

藏药学的基本原理,主要讲述五源与药味、药性、功效、药力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味性功效对治的疾病之性、药物味性功效对治疾病的分类。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是由五源形成的具有五源之性,疾病是由三因与五源、四缘结合产生的也具有五源之性,药物是由五源形成具有五源之性,三者同性,故能治疗疾病。对于药物,应懂得药味、化味、性效和配法等四个方面。第一节 五源与六味

一切药物只能从土等五源中定生而成,都是由各自之因或种子以土为依存之处生化而成,水生湿,火生温,风吹而发育生长,空以长大之机缘。如此,一切药物都以这些条件发育生长。虽然情况相同,但是由于种子的本性和五源相互成分有大有小,因而药物不一定只有一种味。虽然早就有六味依存的一切药物都是由五源聚合而成的说法,但是成分大的并不是一种味,同样成分小的也并不是一种味。由此可知,五源聚合一起时,由于成分大小不同,药物之味也就不一定是一样的。药物之味分为六味,即甘、酸、咸、苦、辛、涩。此外,复合味多达五十七种,但是无数药物之味包括在这六味之中,不必多说。具有五源自性的物质,体现为有方法识别的药物,只要与舌器相遇就具体清楚了。现在看看六味分别由哪些五源成分形成。

土性药物,性重、稳、钝、柔、润而干。其功效是使身体坚实,主要医治隆病。水性药物,性稀、凉、重、钝、润、柔而软,其功效是滋润身体,主要医治赤巴病。火性药物,性辛、锐、干、糙、轻、润、动,其功效是能生火热,主要医治培根病。风性药物,性轻、动、寒、糙、燥、干,其功效是使身体坚实,精气通行,主要医治培根与赤巴并发症。空性药物,统帅其他四大元素药物,遍行全身,主要医治综合性的疾病。

土和水的成分大者,则味甘。甘味与舌相遇品尝时,口中长久甜香,还想再食,此味即甘味。例如甘草、葡萄、红花、竹黄、腊肠果、黄精、天冬、棱子芹、白糖、冰糖、红糖、蜂蜜、肉、酥油、奶等,另外与上述药物中这味或那味药其味相同的所有药物,皆属甘味药物类。

火和土的成分大者,则味酸。酸味入口食时,牙齿酸痒,面部大多紧皱,流口水。例如石榴、沙棘果、木瓜、余甘子、枣仁、五味子、乳酸、酪浆、酒、酵母等,另外与上述药物中这味或那味药其味相同的所有药物,皆属酸味药物类。

水和火的成分大者,则味咸。咸味与舌接触,感觉刺舌,唾液积聚。例如光明盐、硇砂、黑盐、角盐、紫硇砂、杂布如查盐、芒硝、碘盐、硼硝、灰盐、松盐、玄明粉、碱花等,另外与上述药物中这味或那味药其味相同的所有药物,皆属咸味药物类。

水和风的成分大者,则味苦。苦味入口,舌感不舒,但能消除口臭,反胃,败坏食欲。例如山豆根、獐牙菜、甘青乌头、兔耳草、波棱瓜子、止泻木籽、麝香、各种胆、小檗、塞北紫堇(鸭嘴花)、岩精、秦艽、矮紫堇等,另外与上述药物中这味或那味药其味相同的所有药物,皆属苦味药物类。

火和风的成分大者,则味辛。辛味一入口,口舌灼疼,流眼泪。例如胡椒、干姜、荜茇、良姜、阿魏、草玉梅、绢毛毛茛、天南星、葱、大蒜等,另外与上述药物中这味或那味药其味相同的所有药物,皆属辛味药物类。

土和风的成分大者,则味涩。涩味入口后,久留舌腭,感觉干糙。例如白檀香、红檀香、诃子、毛诃子、蓝花绿绒蒿、岩白菜、莎木面、青树脂、水柏枝叶等,另外与上述药物中这味或那味药其味相同的所有药物,皆属涩味药物类。

除了单味药类,还有复合味或混合型的药物,这类药物具有两味至六味不等。例如尊胜诃子全具六味,冰片味苦而辛、涩具有三味,穗序大黄味酸而甘、涩具有三味,酒味甘、酸、苦具有三味。这些虽然是多味复合,但是一般是一种味比较浓,因此往往就归在味浓的一类,譬如,诃子就在涩味药类,酒就在酸味药类等。第二节 药物的三化味

药物和饮食内服后,在胃中遇到胃阳之火,这时依次经过研磨培根和消化赤巴、酶年隆(同火隆)三者的消化后,甘味和咸味最初时化为甘味;同样,酸味在中间时亦化为酸味;苦辛涩三味,暂时在末尾时化为苦味。因此,所说的三化味,就是药物及饮食在胃中经过胃阳的作用,六味转化成甘、酸、苦三味,合称为三化味。

三化味之功效,化味之甘味治疗隆病赤巴病,化味之酸味治疗培根病和隆病,化味之苦味治疗培根病和赤巴病,消化后的每味化味都能治疗两种疾病,这就是三化味的功效。第三节 药物的八性

所谓的药物之性,通常称为药性。藏药中将药性归纳为八性,故合称为药物的八性。八性又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重、润、凉、钝等四性,第二类为与此相反的轻、糙、热、锐等四性,共为八性。两类药性依次相对,如重与轻相对、润与糙相对等。

上面所说的八性,大多是从甘、酸、咸、苦、辛、涩等六味生成的。味是依五源的土水等生成的。因而,咸、涩、甘三味依次是后者比前者性重。同样,咸、酸、甘依次是后者比前者性润;涩、苦、甘三味依次是后者比前者性凉;苦、涩、甘三味依次后者比前者性钝;酸、辛、苦三味依次后者比前者性轻而糙;辛、酸、咸三味依次后者比前者性热而锐。甘味的化味亦为甘,性亦重、钝、凉、稀、润、固等,味、性、化味是一致的,具有任何原味所有之力。如果味、性、化味相同,但各自之味所依的五源成分大小的威力不同,从本性药各自之味转化成其他性和化味。由于汤散等配方不同,治病的威力也不同,有各种各样。

上述八性,第一类性重、润、凉、钝四者,重润两性其功效治隆病、凉钝两性其功效治赤巴病;第二类性轻、糙、热、锐四者,治疗培根病。并且,轻、糙、凉三性生隆病;热、锐、润三性生赤巴病;重、润、凉、钝四性生培根病。第四节 药力

所说的“药力”,是指由于药物生长的境域不同,所生药物的有寒热二力。寒热二力不同,治疗的疾病当然也不一样。由于药物生长的境域不同,同一种药物的功效也有大小强弱之分,疗效也有好坏之别。《根本续》中说:“雪山宾陀月日力,凉热优异谓之力,热力之药治寒症,寒力之药治热症。”如是所述之义是,“岗坚”大雪山的阴山,高寒而具有太阴之力,此处生长的药物具有太阴水性;宾陀山的阳山,炎热而具有太阳之力,此处生长的药物具有太阳火性。两处分别生长着与各自的条件相符合、性效相同的药物,具有优异的热凉之力,因而名曰“力”。这等药物之中,具有热力的药物,一般称为热药,功效医治寒性病;具有寒凉之力的药物,一般称为凉药,功效医治热性病。由此可知,一切疾病无不包括在寒热两类,一切药物也无不包括在寒热两类。

药力关系着药物质量的好坏,非常重要。譬如,同样配方的一种药,有的疗效好,有的疗效差,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是地道药材,药力不足。因此,采药必须坚持药采其地。有些药物生非其地,生长在温暖之地或阳山的凉药不可采集入药,同样生长在寒冷之地或阴山的热药不可采集入药。第五节 药物的十七效

五源形成的一切药物,普遍存在的治疗隆病的五种功效和治疗赤巴病的六种功效、治疗培根病的六种功效,合称为药物的十七效,即和、重、热、润、稳、寒、钝、凉、软、淡、燥、涩、温、轻、锐、烈、动。

隆病的性相为糙、轻、寒、细、硬、动等六性。赤巴病的性相为润、锐、热、轻、恶臭、泻、湿等七性。培根病的性相为润、凉、重、钝、柔、固、粘等七性。共为二十性。治疗疾病这二十性相的功效为:糙与柔对,轻与重对,寒与热对,细与润对,动与固对,润热与寒对,锐与钝对,热与凉对,硬与软对,恶臭浓稠与淡对,湿或稀和泻与干对,润与燥对,凉与温对,重与轻对,钝与锐对,柔和粘与以糙对,固与动对,如是柔、重、热、润、固、钝、凉、软、淡、寒、干、燥、温、轻、锐、糙、动为药物的十七效。隆赤病的二轻对治是一重,培赤病的二润对治是一燥,培根病的柔粘二性对治是一糙,这样药物的十七功效与疾病的二十性相恰好相对应。第六节 药物性味功效对治疾病的分类

藏药的效力有药力的效力、药味同类的效力、气味的效力、对治的效力、同类的效力、同形的效力、缘起的效力、祈愿的效力等八种。汤散药剂等的一切配方是将味起功效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同样,将性起功效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将化味起功效的药物配伍在一起。八性二力十七效大多是从六味生成的,味性化味是一致的,所以药物味性功效对治疾病常以药味为基础分类的。

总之来说,甘、酸、咸、辛四味之药治疗隆病。同样,具有苦、甘、涩三味之药治赤巴病。具有辛、酸、咸三味之药治培根病。

具体来说,甘味药特别适合身体,增长七精,增强体力,对老人、小孩和消瘦、喉闭、肺穿孔等病人有益并特效,发育身体,愈合疮伤,荣色生发,敏锐器官,延年益寿,滋补身体,治疗毒转化之疾病、隆病和赤巴病。但是,服用过量,多生培根,脂肪积聚,胃阳减弱,肉多发胖,发生小便疾病、瘿疣、腺疣等病。

酸味药能增强胃阳,开胃舒胸,适合口味,腐熟食物,稀淡食糜,清除培根病症,消食熟食,涂身解除接触中毒,疏通气滞。但是,服用过量,生血赤巴病,身体松弛即身软无力,眼生翳障,头昏,生浮肿病、皮炎、皮癣、丘疹、烦渴、疫疠病等。

咸味药物能灵活体僵,开通便结,开通气滞,开通脉闭,热熨发汗,提升胃阳,舒胸开胃。但是,服用过量,毛发脱落,头发变白,皱纹增多,减弱气力,烦渴,生麻风、皮炎、血赤巴疾病等。

苦味药治食欲不振、虫病、烦渴、麻风病,解毒,治昏倒、瘟病时疫、呕吐、赤巴病等,燥干腐烂,燥干油脂,干髓,燥干二便,舒心豁闷,治乳房病、喑哑症。服用过量,耗损七精,生隆病和培根病等。

辛味药治喉头疾病、喉蛾、麻风、水肿病等,治疮伤,提升胃阳,消化食物,舒胸开胃,干脂燥腐,下泻,开通脉闭。服用过量,耗损精液,损伤体力,身缩痉挛颤抖,昏晕,腰背疼痛等。

涩味药治血赤巴病,干脂燥腐,治疮养伤,肌肤荣色。服用过量,黏液滞聚,大便干涩,肚腹胀满,产生心脏病,干损精液,闭结肛门。

上述是以药物的性味二者的功效讲述对治疾病的分类的,现以具体疾病的治疗讲述具体药物的分类。

1.三种冰片和白檀香、牛黄、石灰华、克什米尔红花、蓝花绿绒蒿(毛瓣绿绒蒿)等,是解热的药类。

2.獐牙菜类和波棱瓜子、止泻木籽、甘青乌头、凤毛菊、金腰子、麻花艽、小檗等,是治疗赤巴病的药类。

3.红檀香和锦鸡儿、西藏猫乳木类、兔耳草、塞北紫堇(鸭嘴花)类、余甘子、矮紫堇、翼首草、茜草、紫草茸等,是治疗血分病的药类。

4.牛黄和波棱瓜子、甘青乌头、大株红景天、苍耳子、苦檀、角茴香、黄连等,是治疗疫疠的药类。

5.麝香、白黄红三乌头、白紫二钩藤、白黄二商陆、棱子芹、川西千里光、南沙参、棘豆、卷丝苣苔、姜黄、乌奴龙胆、三种贯众、水柏枝、龙胆、翼首草、蔷薇、小檗中皮等,是治疗中毒症的药类。

6.竹黄(天竺黄)、甘草、葡萄、沙棘果、川木香、岩白菜、茵陈蒿、高山辣根菜、宽果丛菔等,是治疗肺病的药类。

7.宽筋藤、悬钩木、沉香、藏茴香、川木香、黑白安息香、大蒜等,是息除隆热的药类。

8.木瓜、藏木香、芫荽、沙棘果、绿绒蒿类、石榴、干姜、余甘子等,为治疗培根热症的药类。

9.高良姜、干姜、阿魏、毛诃子、葱、大蒜等,为治疗培隆并病的药类。

10.石榴、胡椒、荜茇、高良姜、小米辣、草果、白豆蔻、肉桂、大托叶云实、酸藤果、小叶杜鹃、黑种草籽、蛇床子、黑铁线莲、草玉梅、绢毛毛茛、杂布如查盐、硇砂、光明盐、角盐、灰盐等,为治疗培根寒症的药类。

11.肉豆蔻、红糖、三骨营养汤等,为治疗隆病的药类。

12.乳香、马牙冰糖、草决明籽、黄蜀葵籽、西藏猫乳木膏、小檗根等,为治疗黄水病的药类。

13.麝香、阿魏、大蒜、紫铆、莨菪、天仙籽、酸藤果、马蔺籽、田螺、牛尾蒿灰、陕甘瑞香籽、天南星、花椒、羌活等,为治疗虫病的药类。

14.葫芦、木橘、五味子、青子、莎木面、平车前、大车前、紫梗木、羚羊血、翠雀花等,为止泻药类。

15.硇砂、光明盐、金礞石、螃蟹、白豆蔻、冬葵叶等,为治疗泌尿疾病的药类。

16.娑罗籽、卵叶橐吾、刺参、藏菖蒲、丝瓜籽、东方草莓、砂生槐籽、裸茎金腰子、白芥子等,为涌吐药类。

17.尖嘴诃子、巴豆类、腊肠果、漆树干脂、白狼毒、大狼毒、大黄、杂毛蓝钟花、高山大戟、亚大黄、瑞香狼毒、穗序大黄等,为下泻药类。

本章中所讲的内容,五源和药物的味性功效及对治的疾病皆归纳在下面的对应表中,查阅很方便。附表 三因与五源学说在藏医药学中的应用续表第三章矿物类药物

藏药中入药的矿物类药物尤其是珍宝药物,比中医和其他医学的药物中使用较多,此为藏药的一大特点。珍宝类药物和石土等矿物类药物,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各种成分,长期接触空气也难以改变,无论过了多长时间也有功效,所以治疗疾病之效力比植物类药物和动物类药物优越得多。矿物类药物不仅是靠某些成分和味性来治病,而且缘起的性效、祈愿的性效、色泽的性效、光泽的性效等,也能治病驱邪,有防病防邪的效力,所以宜带在或戴在身上。这些药物具有人体非常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所以为治疗疾病的良药。这类药物入药必须炮制去毒,不可原物生药入药。藏医对这类药物的炮制去毒的方法是非常奇特非常有效的,须经过制药老师的亲身指导、亲眼观看、亲手实践,才会掌握这门炮制去毒技术。下面分珍宝类药物、石类药物、土类药物、盐碱类药物等四类,逐类讲述。但是,药物种类多,限于篇幅,只能举其中几种药为例讲述。第一节 珍宝类药物

珍宝类药物,主要特点为质硬、明净、色鲜、稀少,硬度和透明度、色泽鲜艳度越高品位越高。珍宝类药物对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症有奇特的疗效,但价格非常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还是多用草药为好。藏药典籍中收载的珍宝药物,分为不熔珍宝药物和可熔珍宝药物两类。《晶珠本草》中记载:不熔珍宝药物

不熔珍宝药功效:金刚石禳诸病邪;

绿松石功效解毒,并且治疗肝热症;

帝释青即蓝宝石,一切疾病皆能治;

珠宝吠琉璃之类,光和佩戴治诸病;

红宝石治疗诸病,并能防治诸邪魔;

水胆玛瑙防火难,淡青宝石与此同;

黄水晶功效防毒,并且防妖魔鬼怪;

刀拉宝石治疫疠,对于眼病有益处;

祖母绿有益诸病;芙蓉石益地魔病,

并且有益麻风病;胆青玛瑙治肝毒;

匝底宝石能增欲,并且防治小儿魔;

祖达宝石禳梦魔,回遮凶恶之梦兆;

硅孔雀石治热症;蛇宝防毒有益病;

曲益亮波防雷电;玫瑰红色绿宝石,

治疗毒热合成毒,并且治疗肝脏病;

如意宝珠佩戴身,心想之事如意成;

火晶治疗寒性病,并治中风羊痫风;

水晶治疗龙魔病,并且息除诸热症;

百饶宝石防邪魔,并能止住刺痛症;

妙翅玉能解诸毒,治疗诸病上品药;

同心环状花玛瑙,治疗中风降诸魔;

晶石治神志不清,并治昏愦和愚痴;

珊瑚治疗肝热症,并治脉病毒热症;

青金石能解诸毒,并治黄水麻风病;

九眼珠治中风症,降伏邪魔止刺痛;

青白玛瑙祖母绿,功效也同九眼珠;

琥珀治疗白内障;相嘎西拉防诸魔;

冰珠石治诸热症;珍珠治疗脑漏症,

并且治疗中毒症;珍珠母效同珍珠;

石决明的功效是,检验防治合成毒;

豺狼角防兽疫病;海螺干脓穿胀满,

并且清除骨热症;象牙防邪防疫疠;

麝宝防治蛇等毒;鱼脑石分别治病;

温泉舍利治魔病;孤沙盘治疫疠症。可熔珍宝药物

黄金能抗老延年,并能解除珠宝毒;

白银治疗黄水病,并且能干涸脓血;

金银灰能去死肌,并且能除去疤痕;

水银功效能滋补,治病除魔之妙药;

红铜功效能干脓,清解脐肝之热症;

铁能治疗肝毒症,治疗眼病和浮肿;

铁灰功效解肝毒,干涸水臌之妙药;

铁粉治眼病解毒,并治培根瘀紫症;

铁汁功效清肝热,并治眼病黄水疮;

铁落功效泻眼病,治疗肌黄目黄病;

铁沥治疗目黄疸,清除宿热附骨症;

犁铁冷罨止热痛,并且能止血痛症;

铁锈有益肝脏病;霹雳铁类降邪魔,

并且治疗疯癫症;雷铁有益白脉病;

响铜治眼睛燥痛,并且治瘰疬肿核;

青铜锈和黄铜锈,功效治疗眼睛病;

白锡愈疮制水银;铅能解毒去死肌;

白锌烟熏益眼病;锡治疮伤脓疖,

并且能治梅毒症;生铁能镇邪魔痛,

并治虫病中毒症。珊瑚

珊瑚为珊瑚虫分泌的碳酸钙形成的树状体。珊瑚虫为底栖海洋生物,群居在温暖水清、含盐度较低的浅海中,不断繁衍生息,吸收海水中的碳酸钙以形成自身的骨骼,聚结成珊瑚礁。《蓝琉璃》中记载:“本品产自海边的石岩和沙中,状如树。以颜色来分,梢红、根白两种最为驰名,还有黑色的一种,共为三种,现在最驰名者为红珊瑚。”药用珊瑚多呈断碎的树枝状,以内外皆红、体重、坚脆而粗壮者为佳。理化鉴别时,遇盐酸剧烈泡沸,显现碳酸盐和钙盐的鉴别反应。化学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并含几丁质、角质、有机酸等物质,还含有较多的镁及微量的锶、铁、铜、锌等。

味涩,性凉,功效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治肝热病、毒热病、脉热病、脑脉病、癫痫、疯癫,对白脉病和血脉病疗效最好,并且有益合病等。藏药中用的珊瑚,主要产自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台湾、海南、广东。珍珠

珍珠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珍珠贝生活于暖海中,利用足丝附着于岩石或珊瑚礁上。贝壳两片,大而坚厚,略成圆形,左大右小,壳顶光滑、绿色,其余部分呈棘状的同心形鳞片。天然珍珠多在12月份采集,人工养殖的无核珍珠在接种后养殖两年以上秋末采收者为佳。珍珠呈圆球形或不规则的球形,表面半透明,现银白色或黄白色、淡粉红色、浅蓝色,光滑圆润,具有特殊光彩,质地坚硬,破碎后断面有同心层纹。性状鉴别时,用火烧发出爆烈声,在紫外线灯光照射下有浅蓝紫色或浅绿黄色荧光,半周呈半透明状。入药以无臭,味微咸,颗粒大,形圆,珠光闪烁,平滑细腻,断面有层纹者为佳。化学成分,天然珍珠含有碳酸钙、碳酸镁、有机物、氧化硅、水分;养殖珍珠的化学成分与天然珍珠相比,碳酸钙含量大,碳酸镁含量极少;珍珠中还含有铝、铁、铜、锰、钠、锌、钛、锶等元素。药理实验时,珍珠膏可愈合创伤。

味涩,性凉,功效愈伤解毒,主要治疗脑震荡、脑外伤、脑漏、白脉病,解毒,去翳障,愈合创伤。藏药中使用的珍珠,多产自我国的广西和广东、海南沿海及西沙群岛等地。绿松石

绿松石又名松石、松耳石、璁玉,是一种表生条件下由含铜水溶液与含氧化铝矿物及含磷矿物的岩石作用后,在裂隙中沉淀而成的矿物。常与褐铁矿、高岭石、石髓等共生。本品具有玉的性相,形状不一,颜色有绿色、淡绿色、紫绿色、黄绿色、青绿色等。性状鉴别时,属三斜晶系,晶体少见,偶见有柱状晶体,常呈隐晶质致密块状或皮壳状,微透明或不透明,蜡状光泽。由于性脆质松,易被有色物质渗透而变色。由于这种性质可以人工加色,不过这种人工加色绿松石遇水即变色。化学成分为铜铝的含水磷酸盐,含有氧化铜、三氧化二铝、五氧化二磷。

味涩,性凉,功效清热解毒,治肝热病、肝中毒。藏药中使用的绿松石,产自我国的湖北、陕西、安徽等地,西藏的一些地方也有出产,另外伊朗和埃及也出产。第二节 石类药物

石类药物也为自然界的矿物,与珍宝类药物有些相似,但是大部分地区皆产并且产量也多,不能作美饰之品,价格也不高。石类药虽含有丰富的各种成分,但是容易受到空气雨雪等其他因素对药效的侵害或影响。一些石类药物还要用专门的炮制方法去毒,不去毒不可入药。石类药物分为可熔石类药物和不熔石类药物两类。《晶珠本草》中记载:可熔石类药物

磁石功效退镞弹,并治脉病脑骨病;

金矿石和银矿石,功效引出黄水病;

铁矿石滋补延年;铜矿石与铜无别,

功效能引出肺脓;黄铜矿石治眼翳;

花蕊石愈疮益目;锡矿石养疮生肌;

自然铜治疗脉病,并且愈合骨破裂;

银朱固脉固软骨;丹银朱愈合骨裂;

朱砂功效愈疮伤,清解肺肝热脉热;

朱砂灰去疮伤疤,瘰疬疖疮疤死肌;

水银石烙去死肌;硫黄石干涸水肿,

并且能干涸黄水。不熔石类药物

赭石分雌雄两种,雄者为钉头赭石,

雌为肾状赤铁矿,托引并干涸黄水,

并且能固敛软骨;钟乳石和赤石脂、

针铁矿石三种石,功效与赭石相同;

高山风化硬石膏,功效如此清肝热;

寒水石功效止泻,并且治培根热症;

碧玉髓功效接骨,去除疤疣生新肌;

蛇菊石清除骨热;猪头石功效养骨,

并且能引出黄水;石燕如此生新肌;

海螺石功效接骨,并且能够治水银;

密陀僧和金陀僧、玄精石皆荣骨色;

褐铁矿石能养脑,并且能引出黄水;

结核状菱镁矿石,收敛脑漏生新肌;

次生的菱镁矿石,功效能够滋养脑;

结核状铁质页炭,收敛创伤之脉口;

羊角菊石治骨病,并治肿瘤利眼睛;

泉华接骨解银毒;雄黄雌黄除肉疣,

并且能够止腐烂;石炭化食敛脉口;

石墨愈疮干黄水;珠角石以及石棉、

阳起石能养筋络;孔雀石功效同此,

并且治目疾翳障;赤石脂以及赭石,

治疗眼病清骨热,并且能干涸黄水;

石灰石的功效为,治疗培根凝聚症;

滑石功效能泻脉;雌石治疗结石症;

江河白沙通尿闭;石香有益并发症;

云母功效益疮伤,并且制银益脑病;

石绿功效干黄水,并能去除眼白翳,

生发并治阴茎病,也能催吐各种病;

石青功效治肾病,治疗尿涩筋劳损;

白石英功效驱虫,驱除邪魔利毒症;

石花解毒清宿热;矾石功效治寒症,

并且治培根胃病;凝灰岩石治旧疮,

并且能够去死肌;海浮石治热虫病;

水底卵石冷罨疗,能够治疗血刺痛;

白岩石热罨祛寒;酒浸石子热罨疗,

消化未消化之食;细沙罨浴治肾病,

并治关节劳损症;赤沙页岩去死肌,

并去疤痕和瘰疬。辰砂

辰砂为硫化汞类辰砂族辰砂矿石的产物,是分布最广的汞矿物。本品形成于低温热液过程中,并在碱性介质中沉淀,常与辉锑矿、黄铁矿、白铁矿、方解石、萤石、重晶石等矿物共生,色红,有时表面呈铅灰色,条痕红色,半透明,有金属光泽,质脆易碎。有时也有外生的朱砂,形成于氧化带的下部,由黑黝铜矿分解而成。黑辰砂是在酸性介质中形成,颜色灰黑,条痕黑色,金属光泽。《蓝琉璃》中记载:“本品为天然生成,也有说是银雄黄等制成的。性质,颜色红黑,石纤如大针排列,光泽闪烁,分黑白两种。黑白两种皆治脉病、固持软骨;银朱清痘疹热。”本品无臭无味,研成粉末后内无白点者为好,鲜红色为佳品,暗紫色次之。理化鉴别时,本品不溶于水、硝酸及硫酸,但溶于王水和硫化钠溶液;粉末加王水溶解,蒸干,加水使溶,其滤液显汞盐和硫酸盐的特殊反应;少许粉末置于试管中,以火烧之,则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和金属汞球;粉末加盐酸湿润后,在光洁的铜片上摩擦,铜片表面显银白色光泽,加热烘烤后银白色即消失。本品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有时混有硒、锑、碲、铜、雄黄、磷灰石等。其药理作用有:镇静作用,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抑菌作用,外用能抑杀皮肤细菌。

味甘,性微寒,有毒,功效清热解毒,能续筋络,固持软骨,治疗脉热病、恶疮溃疡,脑疾,骨折,创伤,对黄水病和瘟病也有益。藏药中使用的辰砂,主要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石灰石

石灰石为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的石灰石、方解石的隐晶质集合体。本品产于半深至深海相沉积岩层中者,成层状或块状,常含有铁、镁等杂质;产于湖泊相沉积的泥重灰岩及杂有生物残骸者,为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产于河滩山沟者,为高山白石岩或白石山所有的这些石块被河水冲走长久滚磨,表面光滑,成了不规则的块状,形如羊胃,大小不一。由于所含成分和杂质的多少颜色变化很大,有乳白色、淡蓝色、灰白色、淡红色、深青色等颜色。质硬,体轻,不透明,打破有牛羊焦角气味。石灰石煅烧后称为生石灰,生石灰遇水则成消石灰,长期裸露在空气中成不溶状态则为熟石灰,熟石灰年深日久则为风化石灰,生石灰加水搅拌后的澄清液为石灰清液,石灰清液上之浮冰状物为石灰冰。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并含有氧化硅、镁、铁、铝等。其药理作用有:止泻作用,内服后能中和胃酸,减少刺激,收敛黏膜面,减少分泌液渗出;止血作用,经吸收入血液后,能助长白细胞繁殖和增加钙离子浓度,能促进血液凝固,故对各种出血有一定止血效果。

味辛,性温,有毒,功效温胃除痰、化瘀破积,治胃脘病、培根病。白色如羊脸者治肿瘤;鸽嗉色者治铁垢病;胡兀鹫背色者消散寒性肿瘤;马肺色者破除积聚;寒鸦背色者对肺瘤有益;黄色者治肝胆痞瘤。藏药中使用的石灰石,主要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分布很广,出产丰富。朱砂

本品为硫化物类矿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HgS),英文名Cirulabaris。采挖后,选取纯净者,用磁铁吸净含铁的杂质,再用水淘去杂石和泥沙。又称夏合朱砂、蒙砂、大朱砂、湘砂、康砂等。总的来说,只有白、黑两种。朱砂和水银产地的下面,有寒水石和石脂一样的物质,白色的精华,蒸发飞散,红色的外透,覆盖表面,二精凝聚成朱砂,汁液为水银。色紫,状如银矿石,闪光,用黄牛尿炮制后深紫者称为“黑砂”,或称为雄朱砂。色红白,透明,光滑而色淡,炮制后深红者称为“白砂”,或称为雌朱砂,又称为亨苟玛。二者差别很大,但功效相同。用药者要分男女,用药时朱砂相反用为好。《美饰》中说:“朱砂舒脉、清肝肺热时,用黑白二砂,别的病症,二砂不可同用;消毒、解毒用辰砂;黄水、炭疽用银朱。”

味甘,涩,性微凉。有毒。功能续筋络,清热。主要用于脑疾,脉病,骨折,创伤,肺热,肝热。产自印度和加赛尔上部地区、霍尔、前藏、后藏、康木等地。第三节 土类药物

土类药物处处皆有,容易辨认,不需多说。土类药物分为天然土类药物和炮制土类药两类。《晶珠本草》中记载:天然土类药物

金礞石治疗肾病,并能开通尿闭症;

禹粮土清除脉热,并养疮伤干脓血,

治疗火烧之伤疮;黄丹功效止腐烂,

清解肌热和脉热;蓝靛功效利眼疾,

并且治疗火烧伤;海螵蛸清解肾热,

并且能够治脑病;洞土水利合成毒;

漏槽滴水泥功效,治疗疮疖去死肌;

灶心焦土治肠虫;药土治疗转化毒,

并治水毒喉阻闭;观音土的功效为,

剥除附肌附骨病;泥皮功效消热肿,

并且保护小肠液;墙头硝治紊乱热,

并且治疗中毒症;獭洞土的功效为,

熏罨寒性恶隆症;爬岩茸治疗疮伤,

止痛消肿治尿涩。炮制土类药物

炮制干净土功效,白黄硫黄降邪魔,

并且能够干脓血;绿硫治伴行瘟热;

黑硫治邪魔疔毒;新砖瓦汁治喉干;

新砖瓦坯烤热罨,功效治热隆并病。黄 丹

黄丹为氧化物类块黑铅矿族矿物,亦称铅丹。本品分天然黄丹和人造黄丹两类。天然黄丹产于多金属铅矿床的氧化带中,常与方铅矿、异极矿伴生。人造黄丹系金属铅在加热过程中被氧化而成。本品属四方晶系,呈粉末状或鳞片状,现橙红色或红色,光泽暗淡而有金属光泽,不透明,质重,用手指搓揉时先有触及砂粒之感而后感觉油腻,能将手指染成橙黄色。入药时以橙红、细腻光滑、无粗粒、见水不凝成疙瘩者为佳,以天然品为优,人造品次之。理化鉴别时,本品不溶于水和乙醇,而能溶于硝酸;炽灼本品,能放出氧气,一部分还原成氧化铅。其化学成分主要为四氧化三铅。药理作用为能直接杀灭细菌、寄生虫,并有抑制黏液分泌的作用。

味涩,性寒,功效干涸脓水、清热止腐,治积脓、黄水病、恶疮腐溃、肌热病、脉热病。体虚者忌服本品。本品有毒,久服或外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慢性铅中毒。藏药中使用的黄丹,主要产于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区。硫黄

硫黄为自然元素类自然硫之硫黄矿物,或从含硫矿物炼制而成。自然硫常见于地壳的最上部或其表部,其形成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主要有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硫矿床和由火山作用形成的自然硫矿床两类。本品常以颜色分为白硫黄、黄硫黄、绿硫黄、黑硫黄等四种。白硫黄和黄硫黄质坚硬,无杂质,燃烧时有硫黄味,熔化后状如酥油者为上品,次品多混有土、石和雌黄。内服时必须去毒。绿硫黄为绿色,形状同白黄两种硫黄,可用作着色者为上品,不能用作着色者为下品。黑硫黄为一种扁平细长的土生青石,一种为产于山崖岩石的青灰,另一种为产于土缝中扁平如叠纸。在炭火上烧时,晚上起蓝色火焰者为上品,白天冒烟者为中品,仅有硫黄气味者为下品。自然硫直接供药用者甚少,一般经炼制后入药。药用者多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不平坦,常有砂孔、臭气,味淡,以硬度低、体轻、质脆和易熔为主要特点。理化鉴别时,本品不溶于水及盐酸、硫酸,而溶于二硫化碳、醇、煤油及松节油中;遇硝酸或王水则被氧化成硫酸;取本品少许,撒在炭火上燃烧时火焰为蓝色,并有二氧化硫的刺激性臭味。其化学成分主要含硫,还含有少量硒、砷、锶、锰、锌等微量元素。其药理作用为:刺激肠黏膜,增强肠蠕动,导致下泻;如若浓度过大,吸入后可麻痹中枢神经,导致死亡;局部应用有溶解角质及脱毛的作用。

味涩、辛,性平,有毒;功效解毒排脓、助阳通便、杀虫愈疮、燥黄水。治疗邪魔病;外用干脓血,治麻风病、黄水病、疥癣等皮肤病;内服治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与制水银配伍为滋补上品。绿硫黄清瘟热。黑硫黄治疔疮炭疽病。藏药中使用的白黄绿黑四种硫黄,多产自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禹粮土

禹粮土在藏语中称为加措折巴、拉切合巴、察合拉昂居、格刀帕且尔。在青卜泽翻译家的《七章》中,黄丹与禹粮土乃作为一物,但名同物异,功效各别,正好相反。其实物为水锈。产于印度、尼泊尔等处的海边和札热玉措的颇章交合茂宫等地,以及圣地等处的潮湿石洞的边上。凝结如血、味甘、黏牙者佳(在一些秘咒中说禹粮土是天神多吉纳交尔玛的月经,因而,圣地所产者佳。其余的与沤皮池、温泉等处所形成的红黄色皮锈没有区别)。

禹粮土系由高岭石、氧化铁、石英、绢云母等组成,是砂泥质结构的黏土类岩石。红棕色。块状者质脆,断面略平坦,显层次。粘舌。手捻成粉末,染指。嚼之粘牙,微有砂粒感。其中主要含SiO61.96%,Al O17.83%,FeO 9.27%。味甘,性平。功能清脉络223热邪,敛脓生新,清肺止痛。主要治脉热,疮伤,神经系统病,痔疮,尤其对烧伤、烫伤疗效好。第四节 盐碱类药物

盐碱类药物包括在矿物类药物中,形色性相等也与石土类药物相似。其独特的特点是:这些药物大多数由水形成,在空气中凝结成块,变得很坚硬,再与水相遇时即刻溶化,有明显的咸味酸味等。这类药物中含有的化学物质氯化钠、氯化钾等,其性锐而速,遍行人体的血液和身体,故为人体非常需要的上好药材。盐碱类药物的总的功效,如同《晶珠本草》中所说:“功效祛风通二便,化食开胃生血胆。”保存这些药物时,千万不要使其受潮,要放在容器中保存,尤其如像白硼砂等一些矾类药物,放在隔绝空气的容器内密封保存才不会变质。盐碱类药物,分为产自海湖盐矿的天然盐类、人工配伍加工制造的人造盐类,共两类。《晶珠本草》中记载:

盐碱药物总来讲,功效祛风通二便,

化食开胃生血胆。硇砂解毒并杀虫,

泻除脉病治喉蛾,开通尿闭去死肌。

光明盐治未消化,并且治培隆寒症。

紫硇砂提升胃阳,消胀治嗳气胀鸣,

并且治培隆并病。杂布如查盐功效,

与上述紫硇砂同。黑盐同此利眼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