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08:24:23

点击下载

作者:余林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试读:

前言

2012年11月1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发表了一篇振奋人心的讲话。讲话不长,却句句真挚感人,字字掷地有声。在说到从严治党,打击腐败的时候,习总书记用一句中国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道出了深刻的哲理:对自身的锤炼,对责任的担当。不论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对个人,这句“打铁还需自身硬”都值得深思,值得警醒。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还深情地说道:“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无非就是追求“幸福”二字。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这幸福可以是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理想的实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都能平安健康。而做到这一切则需要自己做出切实的努力,因为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才能给自己创造幸福,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如果每个人都能成为有作为的人,那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无疑也将更加美好。

从古至今,凡是成大事者,不仅仅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才情需靠读书积累,意志也当有书来勉励。励志,并非仅靠一本书就能让弱者变英雄,而是为奋斗者驱散迷惘之雾,唤醒内心的潜能,使失败之人振奋,使软弱之人前行。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句看似平淡的俗语,话是老话,道理却是实在道理,毫不过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打铁,打的是什么铁,自然是捶打人生这块黑铁。既然来到世上,不管你想要怎样的人生,想要成为怎样的人,都避免不了一番锤炼,这锤炼的过程,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最大价值的过程。

为什么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为一世太长,苦难又太多。人世的艰辛,实在超乎想象,如果没有强硬的自身,拿什么去抵抗一生的冰雪寒霜?

西方的戏剧家易卜生曾说:“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话和本书的题目讲的是同样的道理,胡适也曾说:“人生就像一台戏,既然辛辛苦苦上台,就要好好唱一台好戏,唱个像样子的戏,不要跑龙套。”

有人说,大道理人人会讲,但做到就不容易。没错,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将心中的大道理践行到底。而只说不做的人也永远不缺乏理由:没有时间,不够聪明,先天条件不足,怀才不遇……这样的借口他们可以想出一大串来,但几乎所有的借口又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词语——懒惰。而懒惰的本质就是缺乏意志。

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意志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何强化人的身心,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本书存在的目的。这里没有假话、空话、大话,只有真话和实话;我们不提供发财秘诀和成功之道,而是直面生活的真实和残酷;我们不传授厚黑学和读心术,也不玩弄心经和诡计,只推崇“务实”、“自律”这样最基本的道理;我们甚至不标榜名利就等于成功,哪怕与现世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只求能使一些读者从浮躁的空气中片刻警醒,或者于急功近利的人群中发出一声微弱的呼吁。

声虽微弱,但岂能因此而不呐喊?

一百年前,鲁迅先生曾发出“铁屋中的呐喊”,一百年后,我们仍需要锤打人生这块黑铁,本书或许不能直接给人以打铁之力,但却可以使打铁之人先强硬起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埋藏着尚未知晓的力量,而本书要做的,正是要唤醒这种沉睡的力量,靠着这种力量,我们才能使自己在人世间中百炼成钢,才能使当年的雄心壮志不再只是空想,才能将人生这块黑铁最终锻造成器,打造成一枚犒赏自己的荣誉勋章。

一、责任·有担当才能有作为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每个人都当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对于军人来说,推卸责任是一种奇耻大辱。当国家把安危交付给他们的时候,每一位合格的军人都会觉得没有任何事情能比承担起这个责任更为重要和伟大。

而人生在世,每个普通人也都该有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刻苦学习,是对自己的责任;遵纪守法,是对社会的责任;孝顺老人,是对父母的责任;让自己不断发光发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是对家庭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

美国的西点军校在入校之前,每一位学员都必须宣誓要绝对负责,绝对忠诚。学员接受了与职务相符的所有特权,也必须承担应尽的义务。摆在学员面前的最棘手的问题是“不容忍”条款。这一条款每天都提醒学生记住,要承担神圣的职责,它远高于个人感情。

西点军校的学生必须有鲜明的整体荣誉感,不能容忍或袖手旁观任何学生的任何有损荣誉的行为。容忍某一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与学生的标准不符,也与社会对正直人的要求不符。“不容忍”是全体学员遵循军校座右铭“责任、荣誉、国家”的具体体现。任何违反荣誉准则或军校规定,甚至漫不经心以及找寻各种借口开脱的行为,都是西点所不能容忍的。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地违反规定的行为,有人见到不报告,同样也被视作违反了规定,甚至处罚更重,这就是西点独特的军规。

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如果未向上级报告与荣誉有关的尚未解决的事情,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以“容忍”的方式违背了荣誉准则。这个规定的时间长度被认定为不超过24小时。每个学生都必须牢记,迅速解决问题对所有牵涉其中的人都最为有利。否则,学员就很有可能受到牵连,一并受到严厉处罚。

在别人看来这么做是不近人情,但唯有“不容忍”违反纪律、玷污荣誉、逃避责任的行为发生,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真正军人。

应该说,对于任何一位想要在这个世上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当养成不推卸责任,不逃避责任的习惯,而只有勇担责任、重视责任的人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才可能做出大的成就。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区满目疮痍,但一所镇办初中——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却把孩子们全部安全带到了家长面前,告诉家长“娃娃连汗毛也没有少一根”,这真是一个奇迹!

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叫叶志平,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2200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在地震中安然无恙,桑枣中学被首批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叶志平也被网友称为灾区“最牛校长”,他用自己的责任心换来了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叶志平认为,责任高于一切,责任心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在桑枣中学,我们学校的墙上有句话就是‘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这句话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这句话写得挺好。我认为我们老师是非常非常普通的人,我当了老师,又是校长,要对这个责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责任比什么都高,因为你的责任就是对孩子的生命负责,这是高于一切的责任。同时,这个责任又是对你最基本的要求,孩子到了学校,即便你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你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保护孩子的生命也是应该做的。所以我说这个责任对于我们来说,不但是高于一切的、最高的责任、最大的责任,同时也是对我们老师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保护孩子的生命。”

在大地发出剧烈晃动的时刻,桑枣中学的全体师生,包括22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师,分别从各个教学楼以及各个教室里,全部冲到了操场上,以班级为团队站好,总共花了1分钟36秒。地震发生时,校长叶志平正在绵阳县办理事务,手机没有信号,电话也打不通,他从绵阳县疯一般地冲回学校,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学校外面的房屋全部遭受了地震的侵袭,学校内的八栋教学楼也震塌了一部分,都变成了危楼,最让他担心害怕的、加固了许多年的实验楼,却相对完好。当听到老师汇报“学生和老师们都安然无恙”的时候,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叶志平曾说:“我经常想,如果学生出事了,我们怎么给学生家长交代啊,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大事做不了,你叫我去修三峡电站,我修不了,你给我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也做不了,但是,我一定能够把小事做好。哪一件小事?就是当我发现我们学校有安全隐患,我又有能力想办法把它排除掉的时候,我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做好。”

正是校长叶志平强烈的责任心,才使桑枣中学的2200多名学生以及100多名教师在地震中能够平安生存下来,没有一个人伤亡!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想着能够从工作中或社会上获得什么东西,却很少主动去付出什么。而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做工作,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成就。

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就必须毫不犹豫地承担起来,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就没有任何推卸的理由。

将责任感根植内心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感。”

许多年以前,伦敦住着一个小孩,自幼贫病交加,无依无靠,饱尝了人生的艰辛。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在一家印刷厂做童工。

环境虽苦,志气却不短。早就与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他,常常贪婪地伫立在书橱前,不住地摸着衣兜里仅有的买面包用的几个先令。为了买书,他不得不挨饿。一天早晨的上班途中,他在书店的书橱里发现了一本打开的新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直到把打开的两页读完才走。翌日晨,他又身不由己地来到了这个书橱前,奇怪,那本书又往后翻开了两页!他又一气读完了。他是多么想把它买下来呀,可是书价太高了。第三天,奇迹又出现了:书页又顺序地翻开了两页,他又站在那儿读了起来。就这样,那本书每天往后翻开两页,他每天来读,直到把全书读完。这天,书店里一位慈祥的老人抚摸着他的头发说:“好孩子,从今天起,你可以随时来这个书店,任意翻阅所有的书籍,而不必付钱。”

日月如梭,这个少年后来成了著名的作家和记者。

之所以自学成功,是因为他酷读善学,也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位极富有责任感的人。善良的老人倾注给他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温存怜悯,爱护关怀,鼓舞鞭策。他向身处困境的少年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引导他步入知识的世界,为他后来成为对人类有所贡献、为世人所尊敬的作家而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们、对大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会使一个人认识自己身负的使命以及应该去承担的责任,从而努力对社会作出贡献。

没有责任感的将军不是合格的将军,而没有责任感的人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活着就意味着要不断承担责任,有了责任,才能是一个“大写”的人。

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在做任何事前,将责任深深植根于自己的内心,让责任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自发的意识,在日常行为和工作中,这种责任意识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加卓越。

责任感是不容易获得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的。但是最基本的是做事成熟,无论多小的事,都能够比以往任何人做得都好。

有一次,一个小伙子向一位作家自荐,想做他的抄写员。小伙子看起来对抄写工作是完全胜任的,条件谈妥之后,他就让那个小伙子坐下来开始工作,但是小伙子却朝外边看了看教堂上的钟,然后心急火燎地对他说:“我现在不能呆在这里,我要去吃饭。”于是作家说:“噢,你必须去吃饭,你必须去!你就一直为了今天你等着去吃的那顿饭祈祷吧,我们两个永远都不可能在一起工作了。”那个小伙子因为得不到雇佣而感到特别沮丧,但是当他有了一点点起色的时候却只想着提前去吃饭,而把自己说过的话和应承担的责任忘得一干二净。

使命是需要你自己去寻找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你人生最大的工作,就是去找一份适当的工作;人生最大的使命,就是去找出自己的使命,活出自己的人生。”当你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时候,就可以撒播你的影响力来造福人群,让更多的人跟你一样活得很好。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眼前的责任,认为等到以后准备好了、条件成熟了再去承担才好。在需要你承担责任的时候,马上就去承担它,这就是最好的准备。如果不习惯这样去做,即使等到条件成熟了以后,你也不可能承担起应负的责任,你也不可能做好任何重要的事情。

自发去做,才是真正负起责任

成就大业的人和凡事得过且过的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成功者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得过且过者只知道讨好别人和机械地完成目标,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愿承担任何责任。

不论哪种行业,想攀上顶峰,通常都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如果想登上成功的巅峰,你就得永远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在快速成长中耐心等待更高的人生回报。当你养成这种自动自发的习惯时,你就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那些出色的人是因为他们以行动证明了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和值得信赖。

大部分工作其实很简单,不过在那些优秀的人看来,这些工作却能潜移默化地给予他们宝贵的经验。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都可以学会不少东西。

如果你在每一项工作中都深信这一点,那么你的生活自然会好起来。

从今天开始,从现在的工作开始,而不必等到遥远的、未来的某一天,找到理想的工作再去行动。自动自发的人通常能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他们拥有足够的以目标为导向、不惜打破常规的智慧和判断力。他们工作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公司和主管的目标要求,而是他们心中的最好。

什么是自动自发?

自动自发就是没有人要求和强迫你,自觉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

自动自发的人对待工作是勤奋的,对待老板是忠诚的,对待公司是敬业的,对待自己是负责的。

什么是责任心?责任心很简单,无非就是主动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仅次于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的人,就是当有人告诉你怎么做时,要立刻去做。

次一等的人,只在被人从后面踢时,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这种人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工作,却又抱怨运气不佳。

最后还有更糟的一种人,这种人根本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即使有人跑过来向他示范怎样做,并留下来陪着他做,他也不会去做,大部分时间他都无事可做。

你属于上面的哪一种人呢?

该负责任的时候,不要为自己找任何借口

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任务,而在很多时候这些任务是不断地重复而没有新意的,这会使很多人再也没有激情认真地去承担和完成。但他们会“很合理”地找出借口,例如:“我没有得到指示”,“我没有充足的时间”,“我没有足够的经验”等等。这样的人只能是永远被工作,被任务推着走,而在有所作为的人心中,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任务,而是一种责任。

负责与不负责的人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会为自己应该做的事而找借口。当你为自己寻找借口的时候,你也许会愿意听听这个故事:

时间是一个漆黑、凉爽的夜晚,地点是墨西哥市,坦桑尼亚的奥运马拉松选手艾克瓦里吃力地跑进了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

这场比赛的优胜者早就领了奖杯,庆祝胜利的典礼也早就已经结束,因此艾克瓦里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几乎已经空无一人。艾克瓦里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圈,跑到了终点。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远远看着这一切。接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之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的,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抱怨,职责就是他一切行动的准则。“没有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无论你是谁,在人生中,无需任何借口,失败了也罢,做错了也罢,再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都没有丝毫的用处。人生中许多的失败,就是因为那些一直麻醉着我们的借口。

喜欢足球的朋友都知道,德国国家足球队向来以作风顽强著称,因而在世界赛场上成绩斐然。德国队队员在贯彻教练的意图、完成自己位置所担负的任务方面执行得非常得力,即使在比分落后时也一如既往,没有任何借口。你可以说他们死板、机械,也可以说他们没有创造力,不懂足球艺术。但成绩说明一切,至少在这一点上,作为足球运动员,他们是优秀的,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执行力文化的特质。无论是足球队还是企业,一个团队、一名队员或公务员,如果没有完美的执行力,就算有再多的创造力也可能没有什么好的成绩。

锋士·隆巴第是美国橄榄球运动史上一位伟大的橄榄球队教练,在他的带领下,美国绿湾橄榄球队成了美国橄榄球史上最令人惊异的球队,创造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看看锋士·隆巴第的言论,能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对执行力有更深刻的理解。

锋士·隆巴第告诉他的队员:“我只要求一件事,就是胜利。如果不把目标定在非胜不可,那比赛就没有意义了。不管是打球、工作、思想,一切的一切,都应该‘非胜不可’。”“你要跟我工作,”他坚定地说,“你只可以想三件事:你自己、你的家庭和球队,按照这个先后次序,并为此而承担你的责任。”“比赛就是不顾一切,你要不顾一切拼命地向前冲。你不必理会任何事、任何人,接近得分线的时候,你更要不顾一切。没有东西可以阻挡你,就是战车或一堵墙,或者是对方有11个人,都不能阻挡你,你要冲过得分线!”

正是有了这种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心,绿湾橄榄球队的队员们拥有了完美的执行力。在比赛中,他们的脑海里除了胜利还是胜利。对他们而言,取得胜利就是他们的责任,为了这一责任,他们奋勇向前,锲而不舍,没有抱怨,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不找任何借口。

真正想要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应该明确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并且毫不犹豫地去担当起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轻易逃避和退缩,因为只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成就一段有价值的人生。

二、重塑·重新认识自己

人究竟为何而活,你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从今天起,重新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并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刻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金顶上的一句醒世之言,是世界上最高也最难的智慧之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告诉我们:世界上最难认识的就是你自己。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关爱自己。从不去问“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偶尔想起,头脑中也不过茫茫然一片空白。

人要认识自己。对于那些身外之物我们还是应该去追求的。没有人反对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励人们这辈子禁欲,下辈子进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们鼓励人们去追求现实的“身外之物”,因为毕竟只有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们今生今世过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们这辈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赞同将这些身外之物当做唯一的标准。那些将身外之物当做唯一的人,当追求得到满足后,他又会很迷茫,结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该往哪里去,于是会堕落,寻求感官享受。

人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不但要建设丰富的物质家园,同时还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质,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一定要有精神。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经不起人们的推敲,没有精神,任何物质都无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满足。

首先要给自己一个定位,自己到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干什么来的。否则就会迷茫,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就会在一个个十字路口徘徊。

同时要学会反省自己。哲人常问自己:心中有什么?通过这样的问答,最后达到内心的平静。

人经常用眼睛去看别人,而很少看自己。看到别人有所获得,心中难免有些嫉妒,认为不过是运气罢了。其实运气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的,为什么只有他得到了呢?因此,人要学会将眼睛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不要总是盯着外面有什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你的能力和学识达到那种水平,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实一个人的心中有什么,他的口中就会说出什么。那些口吐善言的人,往往是心中有大善根;而那些口吐恶言的人,往往心中有些缺陷。

我国历史上流传着一个关于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故事。据说有一次苏东坡到佛印大师那里参禅打坐,两个人坐了良久,大师便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当时苏东坡和佛印大师是相对而坐的,苏东坡看了佛印大师一眼,就顺口说出了一句:“在我的面前,我仿佛看到狗屎一堆……不知道大师您看到了什么?”大师听了以后没有改变一点声调,很是沉稳地说:“我仿佛看到了如来佛祖。”

这个回答把苏东坡给乐坏了,心想这回自己可占了大便宜,他有意将佛印说成狗屎一堆,但是没有想到这个傻和尚居然认为自己像如来佛祖,于是他十分高兴地回家,将这件事情讲给了自己的妹妹听。他的妹妹虽然年龄小,但却有大智慧,看到哥哥如此得意,便笑哥哥说:“你还在得意啊,这一下你输惨了。对于佛家来说,讲得最多的是心境,你心中在想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你说佛印是狗屎一堆,自然说明你才是狗屎一堆,而在他的心里你就是如来佛祖,可见他其实才是如来佛祖。”听到这番解释,苏东坡才恍然大悟。

一个人心中有什么,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说话表现出来。如果真是个心怀大志的人,那么自然会表现出孜孜不倦的精神,否则心怀大志就是虚伪。因为心中有什么,人就会看到什么。当然,他们也会因此而得到什么。

既然唱戏,就要唱一出好戏

近代思想家胡适曾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人生是什么?即是人在戏台上演戏,在唱戏。看戏有各种看法,即对人生的看法,就叫做人生观。但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常想,人生的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人生。既然辛辛苦苦上台,就要好好唱一台好戏,唱个像样子的戏,不要只是跑龙套!”

人的一生,其实是个很短暂的过程。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年好像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一生好像还没有开始,也已经结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只有一次,不过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四季也不过更换了几十次。每一天时间分分秒秒不回头,过了今天,今天就永远消失了;过了今年,今年就永远消失了。人生就是如此来去匆匆,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做的,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主角,而不是一个一生看戏的人。如果我们不去主动选择,那么我们必然要接受命运的安排。或者到别人的戏中去演个配角,或者一辈子为别人鼓掌欢呼,这样的人生确实是毫无意义的。人应该树立演员意识,在人生这部戏中,我们自己是戏中的唯一主角。

作为戏中的唯一主角,我们正因为有自我,所以才有意义。显然,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自我。他们或者是臣服于权威之下,或者是卑微地躲在角落里。如果把其人生比做一朵睡莲的话,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在沉睡,而没有机会开花。即使他们也有开花的冲动,但是看到周围姹紫嫣红的花,怕自己开出来的花让大家取笑而放弃了。这种人以为失去了自我,自己就安全安稳了。其实事实刚好相反,害怕被人看不起,而不敢去表现的人,只能更被人看不起。失去了自我的人,别人越是觉得可以忽视。要想赢得成功人士的尊重,绝对不是表现出一种卑微的姿态,而应该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此成功人士才会真正尊重你。

人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考虑自己的定位。比如一户普通人家接待国王,往往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好的东西以博得国王的高兴。其实不论这户人家多么努力,花多大的本钱去找,他们找到的永远也没有国王拥有的好。倒不妨用自己日常所吃的东西招待国王,国王反而会更开心,因为这些可能是国王从来没有吃过的。道理其实就在这里。人因为有了自我,所以才有了意义。

作为戏中唯一的主角,我们应该有切实的行动;作为戏中唯一的主角,我们必须学会规划整部戏的演出,没有人应该或能够为你规划出来;作为戏中唯一的主角,我们必须对自己有要求,最可怕的是对自己没要求,得过且过,有了要求,就有了动力和目标;作为戏中唯一的主角,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在人生舞台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过了这一分钟,就永远没有了这一分钟;作为戏中唯一的主角,我们要学会进入状态,“生活在别处”是可怕的,一个人没有了热情和激情同样是可怕的,行尸走肉似地过了一天又一天,等到暮年才恍然悔悟,会有一种很痛苦的后悔袭上心头。

作为戏中唯一的主角,永远都要珍惜演员的称号。就像《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他什么都没有,只有演戏的热情和冲动,同时还有他十分珍惜的演员称号,在他看来,跑龙套也是演员。确实如此,一个人无论多么卑微,在舞台上扮演多么可怜的角色,那都是自己,都是演员。我们很羡慕别人拥有财富,我们经常把自己比做穷人,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穷,我们拥有知识、有理想、有文化、有人性。真正有理想的人是永远都不会被困住的,困境只不过是茧,总有一天,自己会破茧而出,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而在与困境的斗争中,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锻炼了自己的才干。无论我们处在如何卑微的位置,永远要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角,只有保持这样一种姿态和心态,才能够取得大成功。

作为戏中唯一的主角,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暴自弃。自暴自弃意味着人生这场戏已经提前结束。自暴自弃或许能够得到一时的心理安慰,但是从长远来看,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无论在生活中受到怎样的打击,我们都要坚信打击能够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它并不是负担,也不是让我们消沉的理由。有些人一受到打击,就沉沦,就消沉,这实际上是给自己找借口,以图一时的安逸。受到的打击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借口,而应该成为我们成长的食粮。有些人过了25岁就没有了理想,可能是因为习惯了生活。生活是平淡的,但并不允许我们平庸。能取得大成功的人一定不会在平淡生活中沉沦,他们有信心、有毅力,即使没有观众,他们也专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历史上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他们从来就不沉沦,即使看不到前途,他们也凭借自己的使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正是这种坚持不懈,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作为演员,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要确定自己所想扮演的角色,我们要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要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我们不能浑浑噩噩地站在舞台上茫然不知所措,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风采,赢得人们的喝彩。我们要学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人做事,不要过分看别人脸色。我们要知道珍惜,不要再错过,已经错过的,就让它过去,不要再恋恋不舍。我们要学会把自己一生的时间用于最想做的事情上,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方向的人,而不要做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我们要成为大成功者,这种成功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这种成功和别人的不一样,是别人无法取得的。不要花时间去嫉妒和谈论别人,要用更多的时间努力演出,努力付出,只有这样,才能演好人生这部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充满自信、激情和热情,永远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努力投入地去生活,同时也不要在生活中平庸起来。要学会在生活中找到更正确、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且朝着这些目标不断地前进。

没有理想,我们的人生将何处安放

人该怎么活着是一件大事情,是每一个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只有几十年,这仅有的一次生命,这仅有的几十年光阴该怎么度过,如果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想清楚这个问题,那么毫无疑问他会比一般人多活很多年,而且成就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人生来是要做事情的,百无聊赖的生活其实是过早地宣布自己的死亡。人需要积极地寻求事情来做,要不断地往高处走,要时刻准备着机会的降临,要时刻准备着抓住机会。天上即使掉馅饼,也会砸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人不能浑浑噩噩地过这一生,而应该拿出精神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人生。

人生来是要做事情的,首先就必须活得有尊严,要活得像鹰一样有自己的尊严。

有一只高贵的鹰王年老了,它选择了一座山的最高峰作为住所,在那里独自居住了许多年。突然有一天,它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它把所有的孩子都叫到身边来,鹰王很是深沉地对它们说:“我从小就锻炼你们去看太阳,那些视力不行的孩子——你们的兄弟们很小就饿死了,所以现在你们才有资格比任何鸟类都飞得高。我要让你们成为世界的王者,只有那些想送死的鸟才会去靠近你们的巢。同时,这世界上所有的野兽都应当惧怕你们,对于那些尊敬你们的野兽,你们不要去伤害它们,而应该把你们吃剩的食物让给它们吃。”

孩子们都很听话地答应了。

鹰王最后说:“我想我马上就要离开你们了,但是,我绝对不能死在巢里,我要飞向天空,飞向太阳,就让太阳的光焰来焚烧我的羽毛吧!等我的羽毛燃烧完了以后,我就会神速地冲向地面,一头扎进大海。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我会神奇地复活。这就是我们鹰的天性,也是我们的命运。”

说完了这些,在所有孩子的注目下,鹰王开始了它的复生之旅。

鹰王教育孩子的方式,值得人们去学习。人活着,尊严是重要的,理想也是重要的,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理想。

人生来是要做事情的,因此要学会自己去创造财富。从前有一只孤单的狮子,因为自己跛了脚,所以就不再想着出去觅食,它希望通过自己威武的外表来恐吓其他动物,尤其是恐吓那些正在进食的动物,这样它就可以吃它们剩下来的东西。后来这只狮子死了,它在天堂里见到了自己的父母。然而,它的父母都不愿意再见它,它询问原因。它的父母说:“我们狮子怎么能吃别人剩下的食物呢?从来都只有别人吃我们剩下的食物,你让我们感到无地自容!”

人应该有自己创造财富的精神,而不能只想着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当然,人生和社会都存在着生存法则,必须对此十分精通和适应。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法则就是末位淘汰和适者生存。在非洲大草原上,鹿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奔跑,它的目标就是要比周围的鹿跑得快,因为它知道附近有一只狮子会来吃掉它们中的一个,而这一个肯定是跑在最后的一个,因此只要跑得比其他鹿快就能够生存下来。人类社会同样如此,人们要始终走在别人的前面,这样才不会被淘汰。并且做人也不要太刚、太强,因为整个社会遵循的是适者生存的原则,而不是强者生存的原则。

人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如果整天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那只能表明生命提前结束了。

人们经常会问自己,自己的理想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一天都给每一个人24小时。上天对每一个人又是不公平的,有的人充分地利用了这24小时,有的人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

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每天都会朝着理想和目标一步步地前进,因此,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十分充实。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只是过着惯性的日子,在习惯中度过每一天,最后到老了一无所成。其实,人最可怕的就是梦醒了却发现无路可走。因此,给自己确定正确的目标,每天都按照这个目标来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行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目标会明白无误地告诉自己。

什么是我们该用一生去坚守的

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不是能够轻易被否定的。

要达到这一点,人首先就应该学会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学会自救。天下着大雨,有一个人在屋檐下躲雨,看到一个貌似观音的人打伞经过。于是便请求她度自己一程。貌似观音的人对他说:“你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要我度你?”那人说:“你有伞。”观音立即把伞收了起来,然后对那个人说道:“现在我也没有伞,不要想求人,还是自度吧!”说完就扬长而去。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学会自救,而且也只有自己能够救自己。刘禅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即使有诸葛亮那样的天下第一军师的帮助,他最后也亡了国。

人要信念坚定就应该有傲骨,永远相信自己。同时不管别人怎么说,都永远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曾参是出了名的孝子,他有个老母亲奉养在家。他住的村子里还有一个人也叫曾参,有一天那个叫曾参的人杀了人。人们得到了消息,都以为是孝子曾参杀了人,于是有个好心人来劝他的母亲赶紧逃走。他的母亲听说以后,呵呵一笑,说她了解自己的儿子,绝对不会去杀人。后来又有个人来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这个时候曾参的母亲开始有点紧张了。等到第三个人跑来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了人的时候,他的母亲赶紧扔下手中的纺线,越墙逃跑了。一个人永远相信一件事情是很难做到的,相信一个人也是很难的。如果你永远相信你的朋友心地善良、聪明,并且是最优秀的人,这样别人自然给予你同样的信任。

人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就要求无论在什么时候心中都要充满着阳光。曾经有个企业家,一场大火烧掉了他的工厂,这是他一生的心血。朋友们都以为他会从此消沉,从全国各地赶来看他。没有想到,见到他的时候,只见他很是轻松,一点忧伤都没有,朋友问他为什么遇到这样的打击还能如此释然。他说:“这能算打击吗?大火只是毁掉了我的工厂,而我平安无事,这就说明我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朋友有些将信将疑,但是没过几年,这个人果然建起了一个工厂,而且比原来的要大许多。人只有在任何时候心中都充满着阳光,人才有不断创造成就的希望。

相信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还要学会制定目标,如果目标无法实现,也要在努力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就好像即使摔倒也会抓一把沙在手中。有个老和尚让自己的一群徒弟到山上去打柴,然而通往山上的道路上却横着一条河。当这群和尚来到河边的时候发现由于几天的大雨,桥已经被冲断了,无法渡过河去,和尚们都十分沮丧,只能折回来。老和尚问弟子有什么收获,其他弟子都摇摇头,只有一个小弟子拿出一个苹果给老和尚说:“我看到河边有棵苹果树,反正也不能过河打柴,就摘了一个苹果带回来。”老和尚一听很是开心,后来特别器重这个小和尚。

一个优秀的人,对自己必然会有要求。我们经常给自己制定一些目标,这些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期待去制定了这个目标。这样的目标到最后往往是很难实现的,或者即使能实现,所付出的努力又超过了我们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是抱着目标不放,那么就会犯“撞南墙”的毛病。我们不要过于固执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只要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已经锻炼了自己。

相信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但不要做人偏执。除了事业,人应该还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自己的享受。不要为了结果,将自己推进无穷无尽的痛苦中。

历史上有很多人,本身并没有很杰出的才能,也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机会,但是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会失败,最后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事实上,人生没有成败,如果一个人心中不以成败来定论,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坚定地做自己的事情,最后他又怎么可能不取得大成就呢?

一个人如果能够始终相信自己是最优秀的,那么他必然会在心中聚集起最强大的力量,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久而久之,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从前,有一个人看上了邻村的一个姑娘,准备上门提亲。该村的风俗是求婚要送牛,普通的女孩子送一两头牛就够了,贤惠漂亮的女孩可以送四五头,至于那种非常优秀的女孩可以送九头,但是该村从来没有人家得到过九头牛的聘礼。这个人对那个女孩十分喜欢,于是赶了九头牛到女孩家。女孩的父母一看到九头牛,就立即拒绝了,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根本不值九头牛,如果接受的话,可能会被乡亲们笑话。但是这个人很坚持,最后女孩的父母勉强接受了,他顺利地把女孩娶回了家。

三年后,女孩父母想女儿了,于是跑去看女儿,远远地就看到一个女子年轻漂亮,而且雍容高贵,于是叹道:“这才是真正值九头牛的人啊!”等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个人正是他们的女儿。

父母很惊诧女儿的变化,女儿解释说:“从小到大,所有人都把我当成普通的人,连我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我的丈夫却坚持认为我是值九头牛的人,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学习九牛之人的优点,结果三年过去了,我发现自己还真的改变很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九牛之人去看待,我们必然会更加优秀。

活着就要问一个“为什么”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人生要是有了志向,就要努力去实现它。你要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更要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1925年,他初中毕业后就因家境贫困无法继续升学。1928年,华罗庚在数学老师王维克的推荐下,到金坛中学学习。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这年患了伤寒症,卧床达五个月之久,从此左腿瘫痪,但他并不悲观、气馁,而是顽强地发奋自学。

有一天,华罗庚发现苏家驹教授关于五次代数方程求解的一篇论文中有误,于是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和看法写成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给上海《科学》杂志社。1930年,此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时华罗庚年仅20岁。就是这篇论文改变了华罗庚的人生轨迹。

当时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了这篇论文后,大为赞赏。到处打听华罗庚是哪个大学的教授,大家都说不知道。

当时数学系有位教员名叫唐培经,知道华罗庚这个人。他告诉熊庆来说,华罗庚并不是什么大学教授,而只是一个自学青年。熊庆来爱才心切,并不在乎学历,当即托唐培经邀请华罗庚来清华大学工作。1931年,唐培经到北京前门火车站去接华罗庚。就这样,华罗庚拖着残腿、拄着拐杖走进了清华大学。

开始的时候,华罗庚在数学系当助理员,经管收发信函兼打字,并保管图书资料。华罗庚一边工作,一边自学。熊庆来还让华罗庚经常跟学生一道去教室听课。勤奋好学的华罗庚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大学数学系的全部课程学完了。熊庆来对华罗庚十分器重,有时碰到了复杂的计算也会请华罗庚帮忙共同研究。两年后,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继而升为讲师。

在熊庆来教授的推荐下,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的时间里,华罗庚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1938年,华罗庚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

华罗庚回到清华大学后,开始了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华罗庚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这一件件成就,如果华罗庚没有雄心壮志,一件也不可能完成。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壮志雄心。有志向的人,才能激发无限潜能,才能不畏艰险。雄心壮志是远大的目标与殷切的期盼,不论在什么地位上,不论做什么样的事,只要有了雄心壮志,你才会有拼搏的动力。

毛泽东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拥有雄心壮志才会勇往直前,拥有雄心壮志才会不断创新,拥有雄心壮志才能不断取得成功。

威尔玛·鲁道夫被称为运动场上的“黑色羚羊”,她是三枚奥运金牌的获得者。在她4岁时,患了肺炎和猩红热,左腿因此而瘫痪。在9岁时,她努力脱离金属腿部支架独立行走。到13岁时,她就勉强可以比较正常地行走,在别人眼里,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13岁那一年,威尔玛·鲁道夫竟然立志成为一名跑步运动员。她参加了一项比赛,结果是最后一名。随后的几年,她参加每一项比赛都是最后一名。每个人都劝她放弃,但是她还是跑着。直到有一天,她赢得了一场比赛。此后,胜利不断,直到在每一场比赛中取胜。

志向是一种价值目标,它能够激发人的意志和激情,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以积极、主动、顽强的精神投身于生活,并对人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朱熹曾说:“天下未有其志而无其事者,亦未有无其志而有其事者。事因志立,立志则事成。”有志向的人为了追求和实现远大的奋斗目标,甘愿承担艰难困苦,他们以苦为乐,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而那些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往往会浑浑噩噩地生活,白白地浪费自己的一生。有志者事竟成,要做一个有志向的人,而不能浑浑噩噩,平庸一生。

不去跟谁比较,只要做好自己

有调查表明,95%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一生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

这是为什么?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做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邻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老婆,就连孩子也不能放过,也成了比的牺牲品,“我的孩子班里学习第一名,比你的儿子强”,洋洋得意者说。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趾高气昂,夜郎自大。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聚集于一个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俗话说,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你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吗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做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俗话说:“知足常乐。”做人首先要满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就像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社会上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处世,心态是最重要的,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如果心态不好的话,在困境的时候看不到希望,在成就的时候,看不到隐藏的危机,一骄傲就飘飘然,一低落就感觉前景暗淡……这样的心态显然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变化的社会。

人先独立,而后才成其为人

孩子适当依赖父母亲,乃是成长的必需,但如果事事依赖,时时依赖,丧失了进取的积极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就是严重的错误。

一只狐狸爬越篱笆时,差一点跌了下去,他拼命抓住了一根荆棘。脚被荆棘刺破了,他痛得抱怨荆棘说,自己仅向他求助,而他却比篱笆还坏。荆棘说:“我总是习惯于依附别人,你却来依附我,那实在是太愚蠢了。”

大自然是不断地生成发展着,然而,它的准则是公平严酷的,过分地撒娇依赖一点好处都没有。人类的生存也是如此,若是以一种撒娇依赖的态度,是绝对不会产生生成发展的结果的。

过分的依赖之心,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小时候父母包办过多,没有独立行动、自作主张的训练,吃饭、穿衣及日常起居没有较早地自理而让别人侍候,总是绕着妈妈的围裙转,不敢离开几步,于是直接形成了依赖心理。

有依赖心理的人,遇事首先想到别人、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没有自恃之心,不敢相信自己,也不自作主张,不能自己决断。在家中依赖父母、爱人,害怕爱人出差;在外面依赖同事、依赖上司;不敢自己创造,不敢表现自己,害怕独立。他的人格不成熟、不健全,仍然停留在童稚阶段。

有依赖心理的人,不能独立地做成任何事情,无从谈起操纵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他的命运只能被别人操纵。只有在他具有利用价值时,人家才会利用他。如果他的利用价值消失了,或者已经被利用过了,人家就会把他抛开,让他靠边站。只因为有依赖心的人太软弱无能,只因为有依赖心的人只能相信别人,他不敢相信自己,更不能自信胜于他人。

不要对他人过于依赖。这种过于依赖首先就是迷信诺言。

其实,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只是把诺言当成一个手段,目的是用来激励别人,很多人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兑现这些诺言。被许诺的人往往会将诺言当真,这确实不可取,所以千万不要迷信诺言。

诺言常常是虚构的结果,至于它能否实现,谁也不知道。当别人许下诺言的时候,他自己也无法保证诺言就一定能够实现,即使当时他有实现诺言的心。谁能保证真有那么一天他还会记得那个诺言呢?就像朱元璋的“同生死,共富贵”一样,人是会变的。

人要培养诺言观念,不但对别人的诺言不要过于相信,自己也不要随便许诺。很多事情,即使你许诺的时候认为能够办到,但是很可能情况发生了变化,你到后来什么都办不到了,别人还指望着你的帮助。很多事情,即使你许诺能够办到,最后确实也办到了,别人对你的感激也不会太多。因为这是你许诺能办到的,对你来说,可能就是举手之劳。既然如此,他们自然对你不会有太多的感激。其实人要想避免别人的怨恨,就应该学会许诺少一点,做事多一点。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别人说我只能试试,尽力而为吧,到最后我们把事情办成了,和那种我们刚开始就说没问题,这事情包在我身上,到最后我们也把事情办成了。这两种情况,哪种情况更让人欣喜和感激。毫无疑问是前者,原因是前者向别人展示了这个事情的难度,而后者降低了这个事情的难度。既有功劳又有苦劳,肯定比只有功劳没有苦劳更让人感激。

人不要对别人过于依赖,除了诺言以外,还有不要总是在小事情上给别人找麻烦。有一个人的朋友和电影院老板是好朋友,有一天这个人想去看电影,于是他给这个朋友打电话,问他能不能找那个电影院的老板要两张电影票。朋友爽快地答应了,后来这个人如愿地和爱人一起到电影院看了电影。这个事情表面上圆满完成了,实际上有很多的缺憾。首先对这个朋友而言,他和电影院的老板关系无论好到什么程度,总不至于因为两张电影票而去麻烦他,只是因为这件事情太小,他又不好意思去拒绝他的朋友。但是他很可能会看轻这个朋友,电影票这样的小事情,居然还要走后门。对电影院老板而言,自然会对向他要票的这个朋友也很轻视。票对于他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你拿无所谓的事情来麻烦我,事情未免太小了。即使没有这个想法,如果一个人总是用这样的小事情去麻烦别人,久而久之,别人也会生厌。

不要对他人过于依赖,还在于不要将所有的秘密毫无保留地讲给别人听。秘密只有自己不说出口才没有人知道,只要自己说出口了,就很难保证不被传开。因为当事人都不能保守秘密,又怎么能保证和这个秘密毫无关系的人会保守呢?其实很多时候将秘密讲给朋友听,是给朋友添加了负担,他要时时提防着这个秘密被抖搂出来,如果这个秘密确实事关重大,他自然会更加留意,而越是留意,心中的负担就会越重,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很多人都很想把秘密忘掉,但是越是想忘掉,反而记得更加清楚。等到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将秘密抖搂了出来,两个人的朋友关系恐怕也就保不住了。但是那个人会觉得很舒服,不必再把秘密当成负担了。因此,要想真正地拥有一个朋友,最好不要将秘密告诉他。如果想对一个朋友生怨恨,那么最好是将自己所有的秘密告诉他,然后凑着他的耳边说:“这是我的秘密,我只告诉你一个人,千万不要告诉任何人。”其实自己能告诉这个朋友,也自然能告诉另一个朋友。等到两个朋友碰头一交流的时候,才发现你说的“我只告诉你一个人”是一句多么虚伪的话。

不要对他人过于依赖,还在于要及时回报别人。别人帮助了你,你也要及时回报人家。就好像寒冷冬天的一个房间,如果每回都是一个人往火炉里添柴,那么很快这个人的动力就没有了,房间很快会变得寒冷。如果大家轮流往火炉里添柴,这就能延续下来,房间也会变得温暖起来。

一个人活在世上,既不能像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一样的软骨头,也不能像风雨中的落花柳絮,找不到根基,而是要自立自强。

自立自强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也是力量的源泉。力量是每一个志存高远者的目标,而模仿和依靠他人只会导致懦弱与屈服。力量是自发的,不依赖他人。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我们是无法增强自己肌肉的力量的。没有什么比依靠他人的习惯更能破坏独立自主的能力。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做人,要独立自主,依靠自己。

三、修身·提升锤炼自己

将自己这块材料打造成器

第一件事,要守住自己的良心

要想少栽跟头,做人做事就要对得起良心。所谓良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一个人判断事物正确与错误的底线。说得通俗点,良心就是正义之心、善良之心、慈悲之心、仁爱之心、怜悯之心。良心是发自灵魂的声音,它时时刻刻地在监督和调节着人的行为。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无不受到良心的影响与支配。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良心的法则永远不会休止,良心始终在默默地监督、指挥着人的一举一动。当人有不良的想法时,它就会主动地纠正它,避免自己犯错。当人做了一些缺德事之后,良心就会指责他、审判他,使他感到不安、内疚甚至是痛苦,于是就会真诚地去忏悔,痛改前非。

人就是天使和魔鬼的统一体,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丑恶的一面,这种丑恶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和土壤,就会转化为丑恶的行为。靠什么才能洗涤灵魂的丑恶面呢?要靠自己的一颗良心。

良心是灵魂的声音,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不仅个人需要它,社会也需要它,当社会中有良心的人多了起来的时候,就会无形之中规范人们的言行,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温馨与和谐,就会变得很有凝聚力。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昧了良心,经常干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比如制作假公章、假证件、假发票,在面粉里掺上廉价的滑石粉,用工业酒精兑上水当白酒卖,给陈大米抛光涂上工业油,用化学添加剂把劣质茶叶炒出顶级毛峰的效果来,从地沟里提炼食用油,用废弃皮鞋制作毒胶囊……这些人常常说的是:“什么良心不良心的,良心能值多少钱?”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难道良心真的就如此不堪一击吗?当然不是!那些因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必然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有记者拍摄了这样一幅照片:一个非洲小孩因疾病和饥饿而命在旦夕,在他的身边有一只秃鹫虎视眈眈地盯着他,秃鹫在耐心等待小孩的生命终结。因为小孩的生命一结束,其尸体立刻就会成为秃鹫的一顿美餐。这幅照片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但是,该照片的作者凯文·卡特却自杀了。因为他时常受到自己的良心的谴责:为什么不丢下相机给那个快饿死的小孩一块面包呢?难道一个孩子生命的价值不敌一幅新闻照片吗?

没有良心就不会有平常心,灵魂就不会得到安宁与快乐。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是会长时间忏悔的,甚至像凯文·卡特那样付出生命的代价。相反,一个有良心的人,良心所带来的善良举动会为他带来更多的回报。

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才能问心无愧,自然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做事的机会就越多,成功的希望就越大,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当人们一开始懂事的时候,父母长辈就会语重心长地教诲:“做人得要有良心,要凭良心办事。”

良心其实就是平常心。比如,对不幸者产生同情,对失败者予以安慰,这通常是人们自然而然的想法;欠债还钱、知恩图报,这也常常是人们最朴素的做法;不做坏事、多做好事,这也是人们最常见的选择。这些做法,不正是具有良心的表现吗?因此,要做到有良心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与生俱来的那种纯朴的心态,固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不要因为名利、权势这些东西而昧了良心。

正直之人,永远不缺乏力量

正直的人如高山巍峨,如松柏参天,器宇轩昂,凛然高洁;正直的人心胸似大海,情怀如江河,直面人生,一往无前。正直包含着无私、正义、善良、果敢与坚毅,而与其相反的是自私、卑劣、狡诈、圆滑与怯懦。

近千年来,包拯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形象。

包拯性格正直,对官吏苛刻之风十分厌恶,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他疾恶如仇,但以忠厚宽恕之道推行政务;他从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他虽然官位很高,但吃饭穿衣和日常用品都跟做平民时一样。他曾说:“后世子孙做官,有犯贪污之罪的,不得踏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大墓。不遵从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包拯为人正直,既不两面三刀,更不会搞阴谋。他从不趋炎附势,看颜色行事,更不说大话、假话。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讳,不怕冒犯皇帝。

一次,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谏,公开对皇帝说:“我已经老了,而且没有儿子,如果认为我说得不对,也不要紧,反正我不是为了自己想升官发财。”幸而宋仁宗没有处罚包拯,反而说,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说:“宫内的亲信宦官,权力太大,待遇太多,应该精简人员和开支。”这些话当然会得罪皇帝的亲信左右,招来不测之祸。皇帝说:“忠鲠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设或无益,亦无所害又何必拒而责之。”包拯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贪官为之收敛,有过劣迹的人都很怕他。人们认为包拯做官比黄河水还清,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世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自己的良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没有谁能迫使你按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没有谁能勉强你服从自己的良知。

英国《泰晤士报》的总编西蒙·福格,每年五六月份,都会接到一堆大学的请帖,邀请他去作择业就业方面的演讲,因为他曾在寻找工作方面创造过神话。

那是福格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他为了寻找工作南下伦敦,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他问:“你们需要编辑吗?”“不需要。”“记者呢?”“那么排字工、校对员?”“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结果,福格被留了下来,负责报社的宣传工作。25年后,他已升至总编的位置。

这一美谈见报后,福格就成了各大学的座上宾,每年在学生毕业前各大学都纷纷邀请他给学生们作择业方面的报告。

但每次演讲,他总是避而不谈他的求职经历。他讲得最多的是一位护士的故事。

这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实习期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正式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天,交通部门送来一位因遭遇车祸而生命垂危的人,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该院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这位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的是12块纱布,可是你只取出了11块。”“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一切顺利,立即缝合。”院长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地回答。“不,不行。”这位实习护士高声抗议道:“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12块纱布。”院长没有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这位实习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声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这位实习护士后来理所当然地正式获得了这份工作。

西蒙真是聪明而又用心良苦,他之所以不讲自己的经历,而说那位实习护士,是因为他非常明白,在寻找工作方面,仅有敏锐的头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正直的品性。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它们真正需要的往往是后者。

所以,正直的品性总是为真正的睿智者和成功者所推崇。正直是什么?美国成功学研究专家戈森认为,在英语中“正直”一词的基本含义指的是完整。在数学中,整数的概念表示一个数字不能被分开。同样,一个正直的人也不会口心两面,不会心口不一,想一套,说一套,因为实际上他不可能撒谎;他也不会表里不一,信一套,干一套,这样他才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我们坚信,正是由于没有言行的矛盾,才给了一个人额外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使得我们获得成功。

正直也意味着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许多年前,一位作家在一次倒霉的投资中损失了一大笔财产,趋于破产。他打算用他所赚取的每一分钱来还债。三年后,他仍在为此目标不懈地努力。为了帮助他,一家报纸愿为他组织一次募捐,这的确是个诱惑,因为有了这笔捐款,就意味着他可以结束折磨人的负债生涯。

然而,作家却拒绝了。几个月之后,随着他一本轰动一时的新书问世,他偿还了所有剩余的债务。这位作家就是马克·吐温。

这些事听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当你真正在寻求正直并且开始身体力行的时候,你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令人折服。最终,我们会明白,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都包含有它自身不容违背的正直的内涵。

人要先有信,而后才能立足

在人生的旅途上,诚实是一张可靠的通行证,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诚实也是一张最可靠的信用卡,有了信用,谁也不会对他太过吝啬。人无信而不立,有了信用,才可能在世间站稳脚跟。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处世立身之本。大家都喜欢诚实的人,并且愿意和诚实的人交往。

吉姆和朋友格尔前往一家公司应聘。那家公司待遇优厚,参与应聘的人不少。面试结束后,主考官说还需要复试一次,让他们五天后报到。

五天后,他们早早地就到了公司。公司老总亲自为他们安排了当天的工作——给他们每人一大捆宣传单,让他们到指定的街道去发放。

吉姆抱着传单,来到了划定的地盘,见人就发一张。有的人接过去了;有的人连理都不理;有的人接过去后就随手扔在地上,他只好捡起来重发。忙碌了一整天,可手上的传单还剩厚厚的一叠。

下午五点,吉姆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公司交差。走进公司办公室,他看见其他人都已经回来了。格尔一看到他就说:“你怎么还留那么多传单在手中?”吉姆一看,大家手上都是空的,心头慌了。

老总问吉姆发了多少。他涨红着脸,把剩下的传单交给了老总,难为情地说:“我干得不好,请原谅!”

在回住处的路上,格尔一个劲儿地抱怨他傻,并告诉吉姆自己的传单也没发完,剩下的全都扔进了垃圾桶,其他人想必也是如此。吉姆这才恍然大悟,恨自己愚钝不开窍,心想这份工作自己肯定没指望了。

结果却大出意料。在那次招聘中,吉姆成了唯一的被录用者,这让人感到很纳闷。

半年后,吉姆因为业绩突出,升任部门经理。在庆典晚宴上,他询问老总当初为何选择了他。老总说:“一个人一天能发放多少传单,我们早就测试过。那天我给你们的传单,用一天的时间肯定是发不完的。其他人都发完了,唯独你没有。答案就这么简单!”

吉姆感慨地对人说:“那一次求职经历我始终不能忘记,它让我明白了一个受用一生的道理:诚实是金,别人对你的信任,首先来自于你对别人的诚实。”

一个诚实的人,他的自我是纯真的、稳定的、健康的,体现出一种理想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为他人所信赖。

从前,有一只小狗和一只小兔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常常一起在森林里玩耍。

一天,小狗对兔子说:“兔子兄弟,冬天快到了,我们应该到树林里去砍些木头回来,准备过冬了。”小兔子高兴地答应了。

第二天,小狗和小兔子一起拎着斧头去树林里砍木头。不知不觉,小狗和小兔子已经工作一上午了,他们拿出自带的干粮开始吃午餐。吃完之后,小兔子说:“狗兄弟,我们刚吃完午餐,去找点水喝吧。”“那好吧,我们一起去找水喝。对了,把斧头带上吧,可别丢了。”小狗嘱咐道。

于是,他们扛着斧头就去找水喝,不一会儿,他们就找到了一条小河,正当他们准备过桥的时候,斧头掉进水里了。小狗急了,不禁大哭起来。这时候,忽然从水里浮出了一位小仙女。

小仙女问道:“小狗,你为什么伤心呀?”

小狗说:“仙女姐姐,我的斧头掉进河里了,你能不能帮我捡起来?”

仙女说:“当然可以。”说着从水里捞出了两把斧头,一把是金的,一把是银的。“这两把斧头是不是你的?”

小狗回答说:“都不是!”仙女又捞出一把木斧头问:“是不是这把?”小狗说:“对了,就是这把!”仙女对小狗说:“小狗,你非常诚实,我把这两把斧头也送给你吧。”小狗小心翼翼地拿了过来说:“谢谢你,仙女姐姐!”说完,小兔子就和小狗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狐狸听说了这件事情,马上拿起妈妈新买的木斧头来到那座桥上,故意把斧头扔进水里,然后假装哭了起来。

这时候,小仙女又从水里浮出来了,问道:“你为什么哭呀?”狐狸说:“我的金斧头掉进水里了。”仙女生气地说:“你不诚实,你的斧头是金的吗?”说完,仙女就潜入水底了。狐狸只好哭着回家了。

诚实的对立面是欺骗。骗子有时看上去好像很聪明,其实是最愚蠢的。这种人往往要吃大亏,原因就在于他太不诚实。

十八世纪,英国有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他,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仍然没有回来,绅士就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是我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的。”“你的哥哥呢?”绅士问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走!我们去看看你哥哥!”到了男孩的家一看,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照顾受了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及时把零钱给您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生父母已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诚实,说得通俗些,就是言行一致,心口同一。诚实的人总是能够坦坦荡荡地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因此诚实的人总是能够得到大家的信任。

无知者狂妄,睿智者谦虚

谦让,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文明礼仪的标志,它是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润滑剂”,是构建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谦让能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亲切与温暖,能缓和紧张、消除尴尬、化解矛盾,使可能发生的“干戈”化为“玉帛”。

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问?子贡回答:“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里的“让”就是指谦让。可见,谦让之美可以修身正人。谦让是一种美德,是人类智慧的金石,是和谐社会的调和剂。下面的两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位中年妇女,获悉在外地做工的丈夫出了事故,她便立即直奔火车站,想乘当天下午的火车前去看望丈夫。但售票窗口已排成长龙,面对此景她不知所措,急得禁不住不停地自言自语:“这该怎么办?这该怎么办?”排在她前面的一位老人,知道她的遭遇后,说了一句让她永生感激的话:“您先请!”接着,前面的排队者,也一个个地说出同样让人怦然心动的话:“您先请!”

明朝时,河南洛阳有个叫董笃行的人在京做事。一天,接到母亲来信说家里因盖房砌墙发生争执,让他出面干涉。董寄诗一首云:“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墙又何妨。”董母觉得有道理,于是照办。邻居受到教育,也主动退让。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两墙之间形成了一条通道,被称为“仁义胡同”。

高明的人,懂得谦让的道理,知道生命的可贵,所以他们心胸宽广,生活幸福。恰恰是那些愚蠢的人,才会为了出一口气而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结果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那样做值得吗?

谦让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人的修养、道德、气质和风度,同时也折射出社会文明的程度。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互相谦让,如果每个人都能将方便主动让给别人,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加和谐、融洽、美满。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它具有海纳百川的大度,有着花开花落的旷达,有着春风拂面的温馨。浮华夸耀往往别它而去,悔恨怨憎往往与它无缘,嫉妒猜疑被它化解,纠纷争斗为它平息。

颇受国人景仰的周总理就是一个谦虚的人。世人缅怀总理的时候,说他“谦虚待人,风范垂千古;虚怀兼听,品格树丰碑。”

周总理谦虚待人的风范,感人至深。周总理善于兼听各方面的意见。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务院有两位副总理是民主人士,在政务院各部委的部长、主任中,有将近1/2的民主人士。因此,在政务院召开的会议上,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有资产阶级的、有开明绅士的、有小资产阶级的。周总理总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他对听取不同民主意见的问题讲得比较多,也更为深刻。他说:“既有不同的党派,就有不同的意见。大前提是搞社会主义,具体问题有出入,也允许有出入。共产党清一色,只能有一个意见,只能听一种话,发展会停滞。”

在一次讨论郭沫若的剧本《屈原》的会议时,一位同志说:“没有意见,同意总理说的。”周总理说:“我不喜欢你们一来就同意我的意见,那还要讨论什么?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受启发,才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

周总理对待民主人士方面,格外重视同他们深交朋友。他曾陪同毛主席登门拜访了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一些知名的民主人士。在和党外人士交往中,他诚恳热情、谦虚谨慎、诚以待人、平等协商、推心置腹,关心爱护他们,将他们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被人们赞誉为中国共产党内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凝聚力的“磁石”。

周总理很重视听取反面批评意见。建国初期他就指出:在党和政府中,要制造一种民主空气,使同志敢于对首长提出意见。要是当面不好讲,就写个条子放在他桌子上。对首长的缺点要敢于提出,刺激他一下,搞得他不好受就会改了。他希望别人“将”他的“军”。他还提出要为听到不同意见创造条件,要从各方面发扬民主,唱对台戏,“找岔子”。

谦虚是一种美德,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一个人对自己应该有个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不贬低自己,也不抬高自己,既能坚持正确的观点,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谦虚的人在交际应酬场合总是有许多朋友,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交往中受欢迎的人。

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声誉显赫的物理学家,深受人们的敬仰。但他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谦逊的品质。他对别人把他当成偶像感到无法理解,对报刊上的宣传和赞扬十分厌烦,特别是那些记者、画师、雕塑师来找他拍照、画像、塑像,更使他难以忍受,他说他简直成了这些行业的模特儿了。

爱因斯坦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超人。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发展是在前人基础上开辟的,因此他总是抱着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他知道,在科学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共同奋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贡献,因此他对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对自己的下属和学生,爱因斯坦也没有任何傲慢的表现,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为他的和蔼可亲和平等待人而感动。他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天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真理的忠实而勤勉的追求者。

谦虚的人,就像水一样,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别人只要有一点长处,他马上就可以看到并学到。渐渐地,他的能力、智慧便会聚一起,人生的境界便提升。

谦虚的人能够给别人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不至于让别人感到卑下和失落。由于谦虚,常常可以让潜在对手感到自己的高贵与强大,由此产生他希望获得的优越感。对手的这种优越感,往往会给谦虚的人扫除阻力,形成良好的外部氛围,可以在别人的“忽视”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让正面的意志成为一种习惯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为何会成功?因为坚持不懈;为何会失败?因为放弃。坚持和放弃都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巨大力量,无怪乎有人说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区别来自于不同的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来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坏的习惯如果不及时纠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是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在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学生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试。“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其实,我们的习惯就像是故事中的植物一样,幼苗很容易拔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根深蒂固,越是难以根除。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是积久形成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人怯于尝试改变它。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习惯与习惯之间也存在着不同,其中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改变。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忠诚而牢固。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多,存在的时间也就越长,它们也就越难以改变。

传说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被烧时,只有一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书幸免于难。有一个穷人一时好奇,就花了几个铜板将这本书买了下来。这本书不怎么精致,然而这个穷人却从书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那就是有关“点金石”的秘密。

据书中记载,在黑海岸边,有一块神奇的石头,它和其他成千上万块一模一样的石头混在一起,这块石头看似一般,可它却有神奇的力量,能把普通的金属变成黄金。它和其他石头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唯独这块石头是温暖的,其他普通的石头都是冷冰冰的。于是这个穷人卖掉了仅有的几件东西,准备了简单的行装,来到黑海岸边寻找这块神奇的石头。

到了这里之后,穷人就将他的“寻石计划”付诸行动。饿了,这个穷人就到附近的地方讨点东西吃,晚上他就睡在海岸上,醒来就一块又一块的石头挨个找,他拾一块石头,感觉一下,如果不热,就扔到了海里。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个动作,转眼间,五年过去了,但他还是没有找到“点金石”。可是,他非常确信总有一天自己会找到那块神石的。于是,他还是按部就班地继续着自己的工作,拾一块石头就扔到海里,接着再拾,如此继续……

过了很久之后,有一天早上,他拾起了一块石头,是“热的”,可是他连想都没想就一下把石头给扔进了海里!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可怜的穷人继续日复一日地寻找自己心目中那块神石。而且由于他已经形成了把石头扔进海里的“习惯”,他甚至已经忘记自己扔石头是为了什么。这个穷人的故事岂不令人可悲!

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的行为。

北京有一家外资企业招工,对学历、外语、身高、相貌的要求都很高,但薪酬挺高,所以有很多高素质人才都来应聘。最后有三个年轻人凭着自己的努力,过五关斩六将,到了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

年轻人想,这很简单,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面试环节出问题了。一见面,总经理说:“很抱歉,年轻人,我有点急事,要出去十分钟,你们能不能等我?”年轻人说:“没问题,您去吧,我们等您。”老板走了,年轻人一个个踌躇满志,得意非凡。他们围着老板的大写字台看,只见上面文件一摞,信一摞,资料一摞。年轻人你看这一摞,我看那一摞,看完了还交换意见:哎哟,这个好看。

十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我们还在等您啊。”老板说:“我不在的这一段时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很遗憾,你们没有一个人被录取。因为,本公司从来不录用那些乱翻别人东西的人。”

这些年轻人一听,顿时捶胸顿足。他们为什么这么感慨万千呢?他们说:“我们长这么大,就从来没听说过不能乱翻别人的东西。”

习惯决定你的未来。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如果很不幸,你拥有很多坏习惯,那么当坏习惯的恶果在当时或最后显现出来的时候,这样的苦酒只能你一个人去慢慢品尝了。

学习是一种信仰

人要提升自己,除了学习,别无它法。现代人终日忙碌,空任时光蹉跎,自身的水平却总止步不前,甚至年年倒退。许多人声称,忙还忙不过来,哪里顾得上学习?不学习又能怎么样?不学习,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顶多就是被社会淘汰,被他人超越,被后辈耻笑,被发展迅猛的世界丢到自暴自弃的弱者之列罢了。再忙碌都不能作为不学习的借口,越是在紧张忙碌的年代,就越是要持续学习,学习,应该是一种信仰,一种不想虚度此生,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们的信仰。

学习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不要学那些无用的知识。古时候有一个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他到一个据说懂得屠龙之技的人那里去学习屠龙的本领,他散尽了家里的财产,花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屠龙的技术学到手。结果当他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时,才突然想起来这世间根本就没有龙可杀。

学习当然也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对学习作正确的选择,避免漫无目的地学习。春秋时期的西施长得十分美丽,当她心口疼的时候常常会紧锁双眉,这个时候她显得更加美丽,楚楚动人,令人赞叹不已。邻村的东施看见了,回去立即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然后皱紧眉头。这被村里的人看到了,都纷纷地跑开。这个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是因为西施皱眉才美。

人必须读书正如人必须吃饭,读书越来越重要。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换来谋生的技能,不再像原始时代,会用砍刀杀野狗就可以生活一辈子。现在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有位文化人说过:看一个人看他的书房就够了。一个人的藏书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人的品格高下立现。读书要选择,正如人吃东西要选择一样,吃了坏东西要拉肚子。书也不可乱读。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产出和效用。读了以后写出来或者用出来,就是读书的产出。这种产出是消化正常的表现,也是理顺自己思路的表现。反过来对于读,也更有帮助。

社会上很多人都已经厌恶读书了,他们认为读书是没有出路的。这些人只崇拜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书,却能够大把大把赚钱的富翁们,认为真正成为有钱人的正是那些没有读过书,敢闯敢拼的人。且不说读书是否是为了赚钱,姑且把读书的目的定位为赚钱。那些不读书也能成为富翁的人之所以成功是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环境因素的。偶然性在于没有读过书而下海经商的人很多,他们偶然地成了其中的成功者;环境因素在于我国处于经济起飞发展阶段,那些人所得到的财富大多是在卖方市场时获得的。

现在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读书就没有出路。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不读书,他很难受聘于一家正规的大公司,这样他也很难为自己赢得职位,甚至连谋生都成了困难。

读书并不是以赚钱为最终目的,只有浅薄的人才将读书的目的如此简化。读书的目的在于求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人和人虽然是平等的,但人和人是有区别的,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所能调度的资源也是不同的。人和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后天的学习,后天努力学习的人在困难之时自然能够调度更多的资源,而后天疏于学习的人,在遇到困难之时所能调度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人不能疏于学习,应该不断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更适应现在变化日益激烈的社会。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更是要积极地去学习,这将成为以后一生的财富。

宋朝,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

一天,方仲永哭哭啼啼地向家人要笔墨纸砚,他说他想写诗。父亲感到十分惊讶,他执拗不过儿子,便立即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小小的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同时还给诗取了个题目。同乡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全部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个究竟,他的诗确实写得还不错。很快,这件事就传开了,人们都十分称奇。

从此以后,方仲永家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常常有人来他们家拜访,还有一些文人当场出题让小仲永作诗。然而无论是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意境比较高远,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赏。

方仲永的奇才传到了县里,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没有人不认为他是神童的。很多县里的名流、富人对方仲永也十分欣赏,他们一家的地位提高了许多。方仲永的父亲很是得意,便经常带着自己的儿子到县里去拜访那些名流、富人,总是找一切机会去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这样不但可以博得夸赞和奖励,而且还可以赚到很多的钱。

方仲永从此就再也没有学习,时间一长,神童渐渐才思不济,最后仅仅一味地凭着一点天赋来作诗。结果到了十二三岁,他作的诗已经大不如从前,跟他交流的人都感到十分失望。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所有的才华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了,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候,人们都非常遗憾地摇着头,可怜一个天资如此聪颖的少年最终还是沦为一个十分平庸的人。

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重接受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后面。人要学会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中国古代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做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十分幸运地娶到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他的妻子总是激励他上进,要有抱负。

他的妻子认为堂堂的七尺男子汉,一定要多学习一些有用的知识,将来才好去做大事。于是她辛苦劳作,为丈夫存了一点钱,并让他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

乐羊子听了十分感动,于是听从了妻子的建议,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夫妻分别后,妻子十分挂念自己的丈夫,一天比一天思念,但是想到他在异乡求学,所以她始终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每天都通过不断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思念。这样也可让乐羊子安心学习,而不用记挂着自己和家里。

突然有一天,她正在织布,听到有人敲门。她开门一看,发现站在门口的居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特别高兴,赶紧把丈夫迎进屋里坐下。然而这种高兴没有持续多久,她就开始疑惑了:“你才刚刚出去一年,怎么突然就回来了,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乐羊子看着妻子,很是深情地回答:“其实也没有什么事,只不过离开你的日子太久了,对你实在太想念了,于是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到这番话,什么也没有说,她十分地难过,顺手就拿起剪刀,跑到织布机前“咔嚓”一下把织了一大半的布剪断了。乐羊子很是吃惊,问她这是为什么。妻子回答说:“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着这匹布,它才好不容易从一丝一缕积累起来,逐渐快成为一整匹布,现在我却把它剪断,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它再也不可能成为整匹布了。难道你不明白吗?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需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你现在半途而废,与我剪断布有什么区别,你不觉得可惜,我还觉得可惜呢?”乐羊子恍然大悟,心中十分羞愧,于是他立即离开家继续求学,这样整整过了7年,他才学成而归。

乐羊子的妻子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求学的意志,最后乐羊子也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学业。做学问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收回散漫的心,否则很难成功。

人们一定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学习首先是个态度问题,要明白学无止境。秋天刚到,降了好长时间的大雨,很多细小的水流都汇入黄河。河伯看了以后十分开心,认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不由得他不洋洋得意。于是他随着流水向东漂去,他要欣赏他的杰作。一天,他来到了北海,他努力睁开眼睛向东望去,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远方水天相连,根本就不知道水的尽头在哪里。河伯这个时候不由得发出了慨叹:“我最看不起那些道理比别人懂得多一点就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没有想到,我自己居然就是这种人。”

人们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收了两个徒弟。其中有一个徒弟十分专心,对奕秋的指导特别用心;但是另一个徒弟却总是心有旁骛,看到天鹅飞来,他要立即跑去用箭射天鹅。虽然这两个徒弟都是师傅亲自教的,但是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并不是因为两个人在智力上有任何区别,而是前者能够做到坚持不懈。

人要想有大成就,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下去,人生如同身处逆流之河,不进则退。

真正聪明的人,都不会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是一个人提升与进步的大敌,因为当人开始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种种认知是绝对正确时,那么他也就离愚蠢不远了。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聪明、睿智,甚至堪称伟大的人,都并没有自以为是,而我们也就更没有资格以“吾辈之认知为绝对之是”自居了。《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讲述的是蜀国军师诸葛亮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马谡,他从小就熟读兵书,平时讲起兵法来也总是头头是道。一天,诸葛亮派他去镇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要谨慎防守。他却很不以为然,认为用他守街亭是大材小用,并十分自负地说:“某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结果,骄傲自负的他,在防守布阵时一意孤行,拒绝副将王平的正确意见,被敌军围困而导致街亭失守。由于马谡的狂妄不但使手下兵将损失惨重,而且破坏了诸葛亮进军中原的统一大计。为了整肃军纪,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

骄兵必败,这是亘古不变的教训。为什么会必败呢?道理很简单,傲慢也是无知的一种表现。当一个人自高自大时,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即使真的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也会认为那些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只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罢了。

初秋的一天,十岁的汉斯和他的叔叔一起去钓鱼,这可还是第一次。汉斯模仿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鱼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前来咬食。好一阵子什么动静都没有,汉斯不免有些失望。“再试试看。”叔叔鼓励他道。“这回好啦,”汉斯窃喜,“总算来了一条鱼!”他赶紧猛地一拉鱼竿,不料扯出的却是一团水草……他一次又一次地挥动发酸的手臂,把钓线抛扔出去,但提出水面时却总是空空如也。汉斯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再试一遍,”叔叔若无其事地说,“钓鱼人得有耐心才行。”

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汉斯的钓线,他急忙往上一拉鱼竿,立刻看到一条逗人爱的小黄鱼在灿烂的阳光下活蹦乱跳。“叔叔!”他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还没有呢。”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他的话音未落,只见那条惊恐万状的小黄鱼鳞光一闪,箭一般地射向了河心。钓线上的鱼钩不见了。汉斯功亏一篑,眼看快到手的捕获物又失去了。

他感到分外伤心,满脸沮丧地坐在草滩上。叔叔重新替他缚上鱼钩,安上诱饵,又把鱼竿塞到他手里,叫他再碰一碰运气。“记住,小家伙,”叔叔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在鱼儿尚未被拉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我曾不止一次看见人们在很多场合下都像你这样,结果干了蠢事。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即使办成了,也没必要自夸。”

我们学来的知识会给我们带来金钱和荣誉,而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也会使我们失去得到的金钱、荣誉甚至生命。骄傲自负的人总是把自己摆到不适当的位置上,错误地低估别人,高估自己,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忠告。同时,自以为是的傲态,也会让其身边的人产生反感,甚至会遭人耻笑。这样,谁还会真心地为你出谋划策共同进退呢?由此可见,妄自尊大是人们在事业和生活上的劲敌,是失败的祸根。老舍先生说得好:“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以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

取长补短,是最有效、最快捷的学习方式之一。敏锐地发现人们没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视的某个领域中的空白、冷门或薄弱环节,需要有“慧眼”,需要后来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需要的是对已知的不满足和对未知的强烈好奇。

有些人看起来并不是那种上帝安排的天才,他们起初并不见得就比其他人聪明很多,能干很多。而他们后来之所以能成为智者,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会用巧劲儿。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涌现过很多的巨人,他们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灿烂和辉煌的业绩。他们犹如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昭示着旁人无法望其项背的高度。

汉高祖刘邦由一介布衣变成西汉的开国皇帝,就在于他既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又有识人之明。

刘邦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好逸恶劳,与混混无异,后来从政,仅为泗水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然而,不曾想到的是,他竟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崛起,继而在楚汉相争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论才学,刘邦从小不学无术;论武功,他自然比不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但是,他却成功了。而刘邦的成功,恰恰是他在自知的基础上又知人善任,因而聚集了很多像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超一流的谋臣猛将。

汉朝建立后,在一次宴会上,刘邦趁着酒兴问大臣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我的才学、武功和谋略都不如项羽,为什么最后是我胜利呢?”这时,有大臣站出来回答:“那是因为项羽残忍好杀,失去民心,又嫉贤妒能,自以为是,而陛下您正好与之相反,所以是您打败了项羽,取得了天下。”刘邦听后,却不以为然,他说:“你们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今世上杰出的人才,而我能够信任并任用他们,所以我取得了天下。项羽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所以他的失败也是理所当然了。”

的确,就自身而言,刘邦本是一个庸才,然而他最大的才能,就在于自知而不嫉贤妒能,更在于能知人善任,为我所用。这也启示我们,成大事者不一定要有非凡之才,只要他能自知并且知人,能够巧妙地借用别人的智慧和才能来为自己服务,也能走上成功之路。

安德鲁·卡耐基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钢铁大王,并不是因为他本人有什么非凡的能力,他甚至还坦率地承认自己是一个对冶金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然而,卡耐基虽然对钢铁的生产技术知道得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去寻找那些精通冶金工业技术、擅长发明创造的人才,然后将他们请进自己的公司,将其安排在最能发挥他们才能的岗位上,比如,当时世界知名的炼钢工程专家比利·琼斯,就终日在位于匹兹堡的卡耐基钢铁公司埋头苦干。

卡耐基充分运用其卓越的识人和用人才能,网罗了一大批精兵强将,这些人在技术和业务方面都比他强,但却都为他的公司服务。为此,他曾经非常得意地宣称:“即使将我所有工厂、设备、市场和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技术人员和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然是‘钢铁大王’!”

卡耐基逝世之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了这样一句话:“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这里。”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个体,其精力和学识毕竟有限,不可能掌控一切。聪明的人有自知之明,他们能够明智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且想方设法取长补短,引他人之智而为我所用。

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非拾人牙慧,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有所发明和创造。矮子站在巨人的肩上,就能比巨人看得还远,更何况聪慧过人的你呢?人类生存的意义在于创造,这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极大乐趣。

四、务实·人生在世,“踏实”二字

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人要先自知,而后知于万事

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很难在境界上有真正的提升,因为他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在原野上飞跑的野马通过人的驯养而成为能够驾驭奔跑的好马,溅到熔炉外面的金属最终还是被人放在模具中熔化成可用之物。如果人到了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地步,那么就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白沙先生说:“人有很多毛病并不可耻,那些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毛病的人才是令人担心的。”这是至理名言。

人应该有一种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大成就,知道自己其实不是什么都知道。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往往不会行为太过。他们会把握事情的分寸,会去听取别人的意见,综合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该如何去做。他们会虚心求教,在求教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得到成长。正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所以对别人的意见会格外地看重,这样别人会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同时也是因为自己比较无知,所以不会走极端,不会将事情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往往会比较注重学习,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他们不会太相信自己的经验,他们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得到更大的成长。人是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成长的,苏格拉底临终的时候还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他们往往以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赢得别人的尊重。在很多时候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