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日本战国史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20:01:58

点击下载

作者:樱雪丸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清日本战国史2

高清日本战国史2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高清日本战国史2作者:樱雪丸排版:HMM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3-01ISBN:9787229112738本书由重庆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话远征朝鲜

小田原会战结束后的第二个星期,也就是天正十八年(159011 公元1590年。括号内均使用公元纪年,后同。

)七月十三日(此处为日本和历,下同),秀吉便立刻开始了论功行赏,这第一个封赏的,便是他的好妹婿德川家康。具体内容如下:将家康原有的五国领地,即骏河、远江、三河、甲斐以及信浓收归丰家所有,作为交换,将原北条家的七国领地,武藏、伊豆、相模、上野、下野、上总、下总封给家康,史称关东转封。

由此一来,德川家的领地一下子上升到了二百五十万石,成为了当时日本仅次于丰臣家的大名。

说心里话,新的领地虽然比老领地多出将近百万石,但家康压根就不愿意去。原因也很简单,原来的地方虽小,但那是革命老区,自己的故乡,群众基础深厚,大家都是自己人,抽个税拉个丁的都好商量,现在给分到了刚刚占领的原敌占区,人生地不熟暂且不去说他,当地民众习惯了北条家的统治,很多武士之前还是在北条公司打工,转眼就失业成了浪人,所以存在着相当的仇恨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家康整治关东,自然是有害无益。

秀吉本意正是如此。他不想让自己的妹婿过于消停,不然不利于丰家政权今后的发展,故出此策。事实证明,秀吉的担忧是正确的,对策也应该说是不错的,可就是没管用。

此时的家康虽不想去却不能不去,他非常清楚,虽然表面上是冠冕堂皇的“封赏”,但是扒开这层金光闪闪的名义外衣,里面的内质是一个叫作“命令”的玩意儿。你不去还真不行。

所以,德川家康一声不吭,对于这份倒霉的赏赐没有表示出任何不满,默默地收拾起了东西开始搬家。

多年的乱世历练已经让他成长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人精,从三河的人质时代便开始忍耐,忍耐中他变成了信长时代的小大名,现在又成为了丰臣时代的大大名,在忍耐中,家康离一个目标越来越近,他知道,当机会成熟的时候,他便会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夺入自己的囊中。这个目标被叫作“天下”。

现在,没差几步了。

秀吉是个考虑问题非常周到的人,既然要将家康给丢到荒郊野外的乡下,自然不能让他把自己费了老大功夫才攻下的坚城小田原城当作大本营安家落户。于是,在地图上好一阵摸索后,秀吉终于指在了离开小田原城更东面的一个靠海的地方,对家康说道:“兄弟啊,你的新居城就在这儿吧。”

他说的那个地方,其实是个小渔村,边上有倒是有这么一座城池,但因为多年战乱没人维护修缮,已经成了一栋不折不扣的危房建筑。

而秀吉似乎也并不怎么为自己的妹婿生命安全做过多的考虑,同年八月,在他的婉转催促下,家康就正式入住了这座看起来非常简陋且摇摇欲坠的城。

城的名字叫作江户,而那片小渔村,就是今天整个地球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东京。

之后,秀吉又将原来家康的领地分别封给了自己的几个得力家臣或者亲戚,其用意不言而喻,都是为了防止家康做出某些不利于丰臣政权的动作而准备的。

这一切都搞定之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毕竟一百多年的战乱总算结束了,整个日本,又恢复了和平,与此同时,所有人又都觉得,丰臣秀吉,这个亲手终结乱世的功臣,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

秀吉采纳了这种意见,自打北条灭亡后,在人前的他,开始变得异常悠闲,天正十九年(1591),他还将关白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养子—之前出场过的羽柴秀次,然后自称太阁。其本人成天不是泡茶就是赏花,小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当然,仅仅是人前。

天正十九年(1591)十月,大明帝国皇宫的文案上,出现了一封浙江巡抚的上奏,上面表示,据可靠情报,发现大洋彼岸的日本国首脑丰臣秀吉在一个叫作名护屋的地方造城。

当时的明朝皇帝是明神宗万历,这位仁兄是个出了名的懒孩子,具有多年的旷工不良史,一切事情都丢给了内阁来管,而内阁的老头子们对于这封从浙江送来的国际新闻一丝兴趣都没有,看过一眼便拿去垫了桌脚,同时遭到同一命运的,还有一封两个月前从福建省送来的快报:根据琉球使节反映,近日突然出现上百来历不明者,前往琉球朝鲜一带收购海图以及船只草图,并大量收购木材火药,用途不明。

内阁大佬们并没有反应过来,这些东西意味着什么,自然也不明白,好好地造什么城。

名护屋位于北九州,大致地点在今天的佐贺县唐津市。

而这座城的具体地点,选在了胜男山的顶上,标高八十米。也就是当地豪族名护屋氏的居城垣添城的所在地。工事由九州各大名如加藤清正,寺泽广高等人来分担,十月开工,每天至少有四到五万人聚集在一起突击工作,仅用了五个月就完成了工程,第二年也就是文禄元年(1592),秀吉还亲自来到了城中进行视察。

整个城池面海而立,并在海边建设了城下町,五层七重的天守阁,带有本丸、二之丸、三之丸、山里丸、水之手曲轮、游击丸、东出丸、台所丸等城郭,结构宏伟壮大之极,总面积达到了十四万平方米。

不仅如此,城外方圆八公里,坐落着以德川家康为首的几十上百家大名阵屋,所谓阵屋,就是行宫。而周围不仅布满了商家旅店,也不乏游廊酒家,极为繁华。

话说到这儿,你也该看出来了,这是一座兼备行宫和驻扎士兵的远征基地两用的城池。

远征的目标,是北方对海岸的朝鲜。

秀吉打算发动一场国际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的缘由,可说是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讲可以归纳成一种说法:秀吉打算征服地球。

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一个极具近现代战略眼光的口号,那就是:“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朝鲜。”

而秀吉之所以会有这么个非常天真烂漫且不美好的梦想,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比较主流的有两个:

其一,秀吉为了继承先主信长的遗志,真正做到天下布武。据说,当年耶稣会的欧洲人曾经给信长送去了一个地球仪,信长非常喜爱,经常把玩在手,久而久之,他看着地球仪不禁深情地表示,世界那么大,日本却那么小,当自己摆平全日本之后,一定要出兵海外看看。所以,自诩继承信长遗志的秀吉,在统一日本之后,出兵朝鲜明国,便成了他完成先主遗志的一个手段了。

这种说法是很没有根据的。

暂且不说秀吉是否真的是那种为了完成信长遗愿就敢去摸明朝老虎屁股的大忠臣,单从信长本人来说,作为一个超级无敌现实主义者的他,也是绝对不可能拥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梦想的。

因为他清楚,自己不具备这个实力。

我们都知道,信长在本能寺死去的时候,已经四十九了,当时的日本仅仅是被他征服了一大半,还剩下的那一半,至少得再花上十年二十年的,在“人生五十年”的那个时代,即便信长真能活上很久,到了那时候也已经是个颤颤巍巍的老头子了,要想出兵海外,是绝对没可能的了。所以,就算他真说过要征服海外出兵海外之类的话,那也就是一纯感叹,绝对不会带上一丝半点的真干劲儿。

其二,秀吉得到了自认为很可靠的情报,认为明国是个大而软的烂柿子。情报来源是一些去过明国打家劫舍的倭寇盲流。

那些人在秀吉面前夸夸其谈,说明国吏治腐败,兵马虽多,但跟日本国内历经百年战争锤炼的武士相比,简直就算个毛线,说到最后,其中的某位仁兄还用上了四字成语来总结自己刚才的演讲,说日本打中国,可谓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无坚不摧。”

于是秀吉大喜,一拍大腿当下就下令发兵了。

这叫一个扯淡。

秀吉所得到的关于中国的情报,是相当精准也非常严肃的,情报的来源,绝非是那些在日本国内混不下去被淘汰掉的过气武士,而是常年以来一直走中日朝三国贸易的商人们,从这些豪商的口中,秀吉知道了相当多的关于明国的信息,对于明帝国的强大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他明白,自己面前的这个庞大的帝国,即便是四五十万大军也不见得能够攻克,但与此同时,秀吉也间接地接触到了当时的天下第一旷工王—万历,对于他多年不上朝不干正事儿懒得管各种闲事儿的情况做了比较充分的了解。然后,在商人们对当时明朝政治以及吏治的精准情报中,丰臣秀吉最终得出了一个看似正确,实际上最终坑害了自己的结论:如果只是打朝鲜的话,明朝不会出兵。

那就,只打朝鲜吧。

于是,秀吉下达了总动员令,在文禄元年(1592)的三月,诸大名们陆陆续续从自己的领地按照动员令上的出兵人数指标,带着人马赶赴名护屋,当然,怨言是肯定少不了的。

比如织田信长的女婿蒲生氏乡就非常直接地表达了他的怨恨之情:“这只猴子,好好的日子不过,想找死么?”

其实也不光是他,几乎所有被动员远征的大名们都不明白,这好不容易安定了日本,太平日子才过了一年刚出头,怎么又要开始打仗了?

确实,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秀吉出兵朝鲜的动机似乎成了一个谜,仿佛朝鲜李家王朝的某位统治者跟他有着血海深仇一般,自家刚刚安定,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报仇雪恨了。

真相有,但只有一个。

那就是,日本快垮了。

或许你会觉得很纳闷,这不刚刚统一了日本,全国人民不正斗志昂扬地要建设祖国前途无限光明么?

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没有了战争,所以首先从作战用的盔甲一直到草鞋,订单逐渐减少,甚至有消失的迹象,至于铁炮大炮刀枪剑戟等兵器的贩卖,那更是因秀吉提出的狩刀令而几乎绝迹。运输事业也变得后继无人;马商人,造城工,木材商人,铁炮制造等原本属于热门的行业,现在也纷纷出现了失业者,变得无人问津。

当然,最大的失业群体还属那些手里拿着刀的职业军人—武士。

而商人们的处境自然也是一团糟,原以为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可以和气生财了的生意人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放出去的债,都收不回来了。

这是当然的。

原本在战国时代,尽管被借走了大额的军资金,可是一旦打了胜仗拿到了封赏的金钱领地,就能立刻归还,现在一下子没仗打了,自然也就不存在类似投机式的领地盈利,那么那些已经被放出去的贷款,别说是本金了,就连利息的索取都变得虚无渺茫了。

最糟糕的还不在这里。

失业率的上涨导致了无所事事的人口增多,虽说这些人尽管整天没事儿干看起来蛮幸福的,可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得饿肚子了。当然,有很多人是不甘心自己就这么被饿着饿着以至于活活饿死的。于是,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那就是治安的恶化。

对于一个刚刚建立的新政权,治安恶化是一个大事情,因为搞得不好就会触动新生政权的根基,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形势,秀吉以及其家臣们,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对策了。

然而,这些只有在和平时代才会出现的不景气,是经历了百年战乱的日本所没有碰到过的,谁都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这个经验去面对它。除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作石田三成。

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三成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要想短平快地摆脱现在的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夺取新的领地。

其实这是一个比较浅显易懂的道理,失业的,都是吃战争饭的,发动战争,就等于让这群没事儿干的人重新有了事儿干,自然也就不会整天想着挖丰家政权的墙脚了。

而夺取领地,也就是当时以及后来在欧洲世界非常流行的一种行为—开拓殖民地。总的来说,在战争期间可以立刻恢复以前的景气,之后夺取殖民地的财富物产,只需一部分便能清算和大商家的残留贷款,剩下的资金可以持续到日本彻底摆脱靠战争景气过日子的局面结束,也就是工矿业农业商业变成和平产业的转换。

最后要做的,就是选一块合适的目标,作为自己战争的对象。

选来选去,选中了朝鲜。

这也是有道理的。

当年放眼整个亚洲,南洋诸国已然有了成为欧洲列强的势力范围的趋势,即便侥幸有几个还没被插上欧罗巴旗帜的,那也多住着生产力低下,不文明未开化的土著原始人,丰臣秀吉再穷再金融危机,估计也犯不着上这群人那儿去抢东西。

而日本东面,则是浩瀚的太平洋,这个不提了。

最后只能看西北方向了,正西面,是当时世界第一强大的明帝国,秀吉只要脑子没烧坏,是不会想到去主动侵略明王朝来给自己做殖民地的。

唯独能欺负欺负的,也就朝鲜了。

当时的朝鲜,已经历经和平时光两百余年,举国普遍重文轻武,据说如果一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学文,一个学武的话,学文的那个会受到全家的疼爱,吃香的喝辣的穿名牌的,而学武的,只能如仆人一般为自己的兄弟端茶送水打扇伺候。

如此一来,鬼才去搞武,而那些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去当兵的家伙,自然也就是图个混饭,素质极差,打仗基本不能。

不过朝鲜人搞政治斗争那倒还真有一套,国家不大,但小朝廷里分成了东人党和西人党,东西对战一段时间后,从东人党内又分裂出了南人党和北人党,着实有将朝廷变成麻将馆的趋势。

而且,在数千百年来中土大唐的熏陶下,朝鲜也算是个比较富裕的小国了,总的来说,还是有点家底可供打劫一下的,更何况,日朝两国相邻相近,真的殖民起来,也方便不少。

一言以蔽之,打的就是你。第二话二世祖立志传

文禄元年(1592)春,丰臣秀吉动员整整三十万大军,陆续开赴远征基地名护屋,然而,真正渡海打仗的,只有一半,另外一半则是以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和伊达政宗等大名为首的后备力量,留守在名护屋城。

同时,日本人还准备了十二个字的作战口号:水陆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

口号创作者:德川家康。

渡海的大军有十五万人左右,被秀吉分成了九个军团。

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九个军团的大致情况以及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军团长。

第一军团,总共一万八千七百人,军团长叫小西行长。顺带一提,此人亦是这场战争的先锋兼任总指挥。

行长不是武士出身,他们家原先是做药材生意的,比较少见的是,他还是一个天主教徒,并且有个教名叫作奥古斯都。

家庭出身的缘故,行长对于粮草计算,金钱调配等工作非常上手,但关于行军打仗,则完全是个门外汉。

不仅如此,整个第一军团除了行长外,还有五名辅佐的副将大名,分别是宗义智、松浦镇信、有马晴信、大村喜前和五岛纯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不会打仗的,但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在战国时代,都跟朝鲜有着或多或少的贸易往来。

之所以将这群门外汉编在一起,组成日本的编号NO.1军团,显然是为了考虑今后能够方便地殖民朝鲜,仅此而已。

第二军团,总共两万两千八百人,军团长是之前登场过的,贱岳七本枪之一的加藤清正,此外还有副将一人,叫作锅岛直茂。

这两个人是属于比较能打的,特别是锅岛直茂,在战国时代,他作为九州豪强龙造寺家的家臣,数次辅佐家主龙造寺隆信击退来犯的大友家侵略势力,在元龟元年(1570)四月,以五千寡兵夜袭大友家六万人,并且取得了歼灭两千人的战绩,轰动了整个九州岛。

顺便说下,加藤清正跟小西行长的领地相邻,同时也是一对大冤家。

第三军团,总共一万一千人,军团长叫黑田长政,也就是秀吉军师黑田官兵卫的儿子,但是长政本人的谋略和气量,是完全不如他爹的。担任副将的则是曾经被岛津家打出恐萨症的大友义统。

第四军团,共计一万四千人,军团长是一个叫作毛利胜信的人。这个人在当时属于名不见经传,虽说是尾张出身,担任过秀吉的侧近,但是至于军功之类,却鲜有耳闻。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个儿子,叫作毛利胜永。

之所以让他担任军团长,那真是不得已。

因为原定的那个军团长迟到了,当大家高唱军歌准备大踏步地踏入朝鲜捞一票大的的时候,他还在自己的领国内处理家务事。

这位无奈的仁兄名字叫岛津义弘。

岛津义弘我们前面简单介绍过了,详细的介绍放在后面,反正今后数十年里,是绝对不会缺少他登场的。

第五军团总计两万五千人,军团长是贱岳七本枪之首的福岛正则。在这个军团中,副将比较多,总共有六名,分别是蜂须贺家政,户田胜隆,长宗我部元亲,生驹亲正和来岛通之,通总父子。

简单评述的话,那就是,除了福岛正则本人和长宗我部元亲,其他的人基本上都不怎么能打。

第六军团共一万五千七百人,是整个征朝九军团中,将领平均水平最高的一个。总大将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毛利两川之一,小早川隆景,隆景打仗虽然还没到百战百胜炉火纯青的地步,跟他死去的哥哥吉川元春也有着一定的差距,但也算得上是一把好手,更何况他还拥有他哥哥所不具备的水战才能以及外交、洞察等方面的能力。

副将一名,叫作立花宗茂。

个人认为,此人是整个征朝日军中,仅有的两个属于“很能打”级别的大名将领之一。

其他的,我的评价大致都是“比较能打”“不能打”以及“你这种货色也敢出来打”三种。

立花宗茂,原名高桥统虎,是九州大友家猛将高桥绍运的儿子。立花这个姓,是因为他后来做了立花道雪的女婿兼养子后改的。

他的养父立花道雪,也是一位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此人一生征战无数,却从未有过一败,几乎就是比上杉谦信还要上杉谦信,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道雪还是个瘫子,确切说来,是下半身瘫痪。

这个瘫痪是他自己给闹出来的。

道雪年轻的时候,有一次走在路上恰逢雷阵雨,望着一声接着一声的雷鸣,一道接着一道的闪电,他突发奇想,打算用手中的刀将这闪电给劈断了试试。

说干就干,道雪来到一处空旷地带,看准了一道闪电便将早已拔出的武士刀给高高地举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武士刀是金属打造,科学上被称之为导体。

所以,道雪没有劈断闪电,相反,他本人被雷给劈中了。

或许是人品好的缘故,遭到了雷劈的道雪并没有丧生,仅仅是下半身瘫痪,而上半身的其他功能一切具备。所以,从此以后,他打仗的时候就坐在一块木板上,由数人扛着冲入战阵中亲临指挥,倒也无往不胜。

比起这个脑子里缺根筋的养父来,宗茂本人则从小就展现出了一种神童般的天赋,而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神童天赋。

他的身子骨特别强壮,而且据说四岁的时候就跟普通的八岁孩子一样了,六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剑道,不久之后便异常精通,往往能将十二三岁的大孩子给打得满街乱跑。

到了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他爹绍运出去打仗,半开玩笑地问儿子是不是要跟着一起去,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武士子弟都被教育要勇敢地上战场,宁可被打死也不能怕死,而这种愣不怕死看到人就敢杀,见到战场就敢冲的二愣子精神,也成了当时世俗评判一个武士是否合格的依据之一。

原本以为自己的儿子会跟其他孩子一样嚷嚷着要一起上战场,不想小宗茂略一沉思,作答道:“如果我现在跟着您一起去战场,多半会像一条野狗一般被杀死,与其这样,还不如等我再练个两三年,那时,一定会成为一个不输给您的武士。”

本想拿儿子开玩笑的绍运听了,不禁也肃然起敬。

长大后的宗茂,成为了大友家的主要干将,驰骋于整个九州岛,在秀吉征讨九州后,他率军攻入岛津领内,击败并包围了岛津家重臣新纳忠元。之后,被秀吉提拔为十三万石领地的大名,并且赐予其光荣称号:刚勇镇西一。解释起来就是西日本第一刚勇之士。

第七军团总共三万人,总大将也是我们的老熟人,毛利家的当家人,毛利辉元。

第八军团军的一万人由秀吉的养子,宇喜多秀家率领。秀家时年二十未满,用今天的日本法律来看,还是一个少年。他上朝鲜,那纯粹是开阔眼界,长长见识的。

第九军团那一万一千五百人的军团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这种货色也敢出来打”级别的家伙,他叫作羽柴秀胜,听名字便知道,是秀吉家的亲戚,具体说来,是他的外甥。秀胜和秀吉另一个外甥—当时的关白丰臣秀次是亲兄弟。这次来朝鲜也是纯粹来看看玩玩长点经验值的。

不过比较悲剧的是,这位仁兄来了朝鲜之后就因水土不服而生了重病,不久后便吹灯拔蜡了。

此外,秀吉还安排了以九鬼嘉隆和藤堂高虎为首的大名率领海军九千两百人以及船只七百艘从海路进军。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日本海军。

从后来的历史看,无论是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以及太平洋海战,日本的海军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作战能力和素质,然而,在战国时代,他们的能力概括起来也就一句话八个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我们之前提到过,九鬼嘉隆的海军招牌武器是铁甲船。

这种船从外形上来看,就是普通的大船上包着一层数厘米的铁皮,再堆上几门大炮,如同一个铁匣子。

这玩意儿在相对风小浪平的濑户内海,或许还能称王称霸,可到了真正的浩瀚大洋之上,铁匣子就立刻成为了铁棺材,不需要什么炮击枪打,只要风浪一大,那便立刻姓沉名到底了。

所以,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九鬼嘉隆所带的海军里,只有安宅船,没有铁甲船。

对于这场战争,作为日本最高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其实并没有过多地为此操心,真正在背后运筹粮草,准备船只,计算预算甚至分摊兵数的,是石田三成。

关于这支十五万人的大军,我再多说两句。

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九个军团的军团长,都代表着日本当时的最高作战水平,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名将中的名将,他们的名字,至少在日本,那是如雷贯耳的。

我想很客观地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当时的日本,是绝对够不着“精英”这个头衔的。

其实想想也明白,战国最精彩的战乱时代早已过去,那些真正的超一流精英大腕儿如武田信玄、上杉谦信、毛利元就等人,早已经不做活人好多年,剩下的,除极少数外,都只是一些二流三流的货色。

至于名将,这个倒是真的,他们都很有名。不过有名的原因并非其他,而是这些人大多都有一个真正精英级别的爹。

黑田长政他爹,黑田官兵卫。

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的养父,以及羽柴秀胜的舅父,是丰臣秀吉。

毛利辉元的爷爷,也就是小早川隆景的爹,是毛利元就。

宇喜多秀家的养父也是秀吉,而他的生父,则是被誉为日本第一谋将的大名宇喜多直家。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很多场合,爹就是爹,儿子就是儿子。有的儿子拼命一辈子,也终究只是个儿子罢了。

所以说白了,其实是一个三流将居多的二世祖军团而已。

要真说精英程度,他们还远不如留守后方的德川家康、上杉景胜以及还在家里处理家务事的岛津义弘。

二世祖军团的正式出发日期是文禄元年(1592)四月十二日。

两天后,大军正式登陆釜山。

两个小时后,釜山被攻克。

之后,日军全面出击,对朝鲜进行了如同汹涌波涛一般的侵略,面对如此虎狼之势,朝鲜的处境只有四个字—举国崩溃。

五月二日,朝鲜首都汉城被攻陷,国王李昖奔逃至平壤。

接着,不依不舍的日本人又于五月二十七日攻破了平壤的门户开城,眼看着平壤也待不下去了,李昖于六月中旬再次出逃。

这一次,他眼光放得很远,逃也逃得很远,一口气到了中朝边界,鸭绿江南岸的义州,并且向自己的宗主国大明王朝发去了求救信。

而在此同时,包括平壤在内的几乎所有朝鲜国土都被日本占领,基本上算是亡国了。

平心而论,远征军在这两个月里,并没有超常发挥,之前怎么打仗,现在还是怎么打,比如说小早川隆景大叔,在攻打已经摇摇欲坠,城里士兵都几乎逃了个精光的汉城之前,还发扬了当年在毛利家的传统爱好—开了个把小时的会。

虽说经过百年战乱的锤炼,日军的兵员作战素质确实相当过硬,但这次的大胜主要原因还是朝鲜太弱。

而另一方面,明帝国的内阁,也收到了来自朝鲜方面的求救信以及国王李昖的个人请求:希望来明朝躲躲,避避风头。

阁老们第一个反应是不可思议。

这好歹也是我们大中华带了好几百年的小弟,怎么说灭就灭了?

接着就是怀疑:莫非,朝鲜跟日本合着伙来要蒙骗我天朝?

在阁老们看来,朝鲜向来是小而彪悍的代表国家,这次短短两个月八道被占了七道半,实在有些难以置信,仔细想想,非常有可能跟日本方面联了手,假装引诱明军驰援朝鲜,再在朝鲜境内将其歼灭。

听到这种声音后,李昖快疯了。

心急如焚的他一边哭丧着脸四处解释,一边派使者到处联系明王朝的内阁阁老以及六部机要官员,请求他们帮忙通路子,早日派出援军帮助自己复国,以便结束这难民生活。

不仅如此,李昖还拿出了早些时候丰臣秀吉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说,自己将要假道朝鲜攻打明国,所以希望朝鲜王李昖届时能行个方便。

这封信是个人都能看出来,是劝说朝鲜投降的劝降信,然而李昖却将其作为秀吉要攻打明朝的证据递交给了大明内阁,其目的不言而喻,是希望能将庞大的明帝国给一起拖上一艘叫作“被日本侵略候选国家”号的船,然后同舟共济,完成自己的复国大业。

当然,内阁的老油子们是断然没可能上这个当的。因为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当年曹操说要来东吴打猎,其最终目的不是打猎,而是东吴,现在秀吉要过朝鲜打明朝,很明显,他的目的是朝鲜。

小子,拉我上船?你还早了几百年呢。

于是,在紫禁城的朝堂之上,以往那种吵成一团的景象不复存在,大臣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如果日本人敢攻入我天朝境内,那就打得他连爹妈都认不出来,可若只是在朝鲜闹腾,那就让他闹腾去,把朝鲜闹腾得连大明都认不出来也无所谓。

不过反对声音终究还是响了起来:“我们得出兵。”

此言一出,无人反对。

说话人姓朱名翊钧,现在也叫万历皇帝。

最终是这几个字,决定了二世祖们的命运。第三话大明出兵

不过话又说回来,万历之所以决定出兵援朝,至少决断的那一瞬间,并没有做什么过多的深思熟虑,他的想法很简单,几个日本强盗而已,出兵赶走了不就是了?也省得李昖这家伙天天在边境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转悠,多损伤国际影响哪。

同年七月,第一拨援军出发,带队将领为副总兵祖承训,目标是平壤。

一个月后他恼羞成怒地战败归来。

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娘的这仗没法打。

这不能怪他,真的。

首先,祖承训只带了五千人不到的兵马,而日军总人数在十五万左右,即便是直接和他面对面的小西行长,军队也在将近两万。

虽说明朝的兵马调动起来比较麻烦,大军开赴前线需要花时间,但也不至于拿着五千人往那十五万人的阵地里砸,再怎么说万把人还是拿得出手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全都要归功于朝鲜同志们出色的情报工作。

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祖副总,平壤日军总数在一千左右。

祖承训还真信了。

于是他带着五千骑兵向着平壤开拔。这天正赶着下雨,道路泥泞,走着异常艰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一直打到平壤城下,日本人都没有进行过任何有效的抵抗,连城门口都没见几个活人。

祖副总也毫不在意,毕竟对方只有一千人,一定是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也没多想就下令入城。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日军确实全部都窝在了城内,但是并非一千人,而是将近二十个一千人,并且还配有了大量的铁炮。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比较熟悉了,无非就是一声令下枪炮大作,打得明军晕头转向很长时间都分不出东南西北。

此战中,副将游击史儒战死。祖承训孤身率残兵数人侥幸逃出。

被人打得都亡国了,却连敌人的大致人数都不知道,怎叫人不光火。

然而,朝鲜同志的杰出表现,还不仅仅如此,上述的,只是其一。

其次,祖承训原本压根就不想在这鬼天气进攻什么平壤。

前面我们说过,他的五千人马是骑兵,骑兵走泥泞道儿,那是兵家的大忌,事实上多亏小西行长太谨慎,才在城内设伏,如果他要真的出城搞圈套,在这样的好天气里估计那也是一打一个准儿。

这些兵法常识祖副总兵当然是具备的,可问题是人家朝鲜同志却是一窍不通。一窍不通也就算了,还偏偏爱专权,他们很明确地表示,即便是天朝来的兵马,在朝鲜的土地上,那也该听朝鲜的指挥。

面对这种胡闹,祖承训自然没去理会他们。可接下来,朝鲜人就开始反复催促祖承训出兵攻打平壤,估计是给弄烦了,祖副总头脑一热,就干了傻事儿。

这还不是最让人光火的。

在攻打平壤之前,朝鲜同志为了表现出和天朝士兵同甘苦共奋斗的热情,特地凑起了一支五百人的军队协同作战。祖承训自然没有理由拒绝。

可当两国联军开进平壤城,日军一出现的瞬间,这五百朝鲜人一下子就逃走了四百多,剩下的百余人倒也干脆,不逃,直接投降。

个人认为,祖承训能够活着回来没被气死,那真是心理素质过硬。

别急,这还不是最最让人恼火的。

在混战中,祖承训发现,很多身边的将士都是被射来的弓箭所杀伤。这本来没什么,但事后仔细一甄别,发现了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这弓箭是朝鲜制造。

这和明军已知的情报相吻合,那就是小西行长军的远程武器里,没有弓箭,只有铁炮。

说白了,这些中国人去救朝鲜人,结果却被朝鲜人帮着日本人给杀死了。

真的过分了。

情报不行,没关系,我们大明有的是快马和侦察精英;士兵不能打不敢打也没关系,你们在一边看着,我们打就行;可你这帮着侵略者一起来打我们算怎么回事儿?

你自己都不帮自己,还指望着别人帮你?

面对举朝的愤怒,李昖忙不停地解释道,朝鲜的军事过于落后,无法进行有效的侦察反侦察,士兵逃走那也是因为两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过习惯了,一下子不能适应现在的战争生活,至于“鲜奸”的问题,他一口咬定,自己的国民个个淳朴善良、忠勇老实,这一定是日本人的胁迫才让他们迫不得已将罪恶之箭射向同志加兄弟的明朝军队。

万历没有听他的解释,因为没必要。

在他看来,这都是小事儿,怎么样都好,真正的大事是,将日本人赶走,全部赶走。

他找来了兵部侍郎宋应昌,告诉他自己这次是认真的。

宋应昌很明确地表示,皇上你再认真也没用,得等。

具体等的是两样东西,第一是火炮,第二,就是得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人马。

好在祖承训的埋伏没被白打,他上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那就是日军的火器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程度了。

所以,宋应昌决定从南方调来大明帝国专门的火枪部队,以此来和日本人抗衡。

至于人数,明朝方面到底还是没敢相信朝鲜人的情报,在一番调查计算后,最终决定派遣总数为四万余的军队作为援军,并且对外号称十万,带队大将叫作李如松。

一切工作搞定后,大军就准备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然后打倒日本野心狼了。

与此同时,明朝派出了一个特使来到义州面见李昖,他的名字叫作薛潘。

薛特使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朝鲜方面准备军粮。

这倒也是情理之中,我帮着你打仗,你不给钱,饭总得管吧?

然而,大明帝国就是大明帝国,虽说管饭是分内事,但薛特使非常高姿态地表示,我们明国军队是自愿来朝鲜帮助你们的,不求任何回报,也不拿你们朝鲜人民的家当,这次要你们出粮实在是因为运输方面太耗时间和成本,但也不白拿,你们给我们多少粮食,我们就按照现价折算金银还给你们。

面对如此够义气的盟友,李昖却脸色异常难看地支支吾吾了一阵,接着告诉薛潘,自己国家的老百姓都是未开化的土民,所以大家都不认识什么黄金白银,也不知道这些玩意儿比粮食宝贵,所以应该都不会换粮给明军。(小邦土地偏小,人民贫瘠,且国俗不认货银之利,虽有银两,不得换米为军粮矣。)

薛潘当场就傻了。

这年头不认字不认爹妈的有,可不认识钱的,还真没听说过。

他断定对方不是在忽悠,就是有所隐瞒。

在薛特使的一再追问下,李昖不得不道出一个残酷的事实:朝鲜境内,能够由自己人掌握的军粮全部加起来,只够得上一万军队消耗一个月,至于一个月过后怎么办,还没想过。

得了,那就自带军粮吧。

估计万历帝也挺无奈的,摊上这么个小弟。不过好在大明帝国地大物博,几万人的军粮那是绰绰有余,最多也就是南粮北调、西米东输之类的费些日子,况且,李如松虽然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立刻从西北开拔出发,但毕竟路途遥远,还是需要花费相当时日才能到达。

在此之前,怎么办呢?

朝鲜还差一口气就要被全灭了,日军自然不会安静地等待明朝援军的到来,所以就需要拖延时间,而在战争中最好的拖时间办法,就是和谈。

这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兵部尚书石星。

在宋应昌绞尽脑汁运筹帷幄的当儿,石星估计正在放暑假,现在也该轮到他干活了。

不过石部长到底是当惯了领导,人脉极广,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他认为非常适合这次谈判的人—沈惟敬。

沈惟敬,祖籍浙江,家中经商,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搞国际贸易的。

他的出生地,是在堺,自幼跟随其父往来于中日两国,所以说着一口不错的日语。而且此人生性油滑,兴趣爱好是钱,习惯且擅长忽悠。

派他去,算是派对了人。

石星以明帝国国防部的名义,给沈惟敬一个游击的军衔,便让他带着随从赶赴朝鲜了,现在,石部长唯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朝鲜还没等沈惟敬赶到就已经被全灭。

他多虑了。

事实上朝鲜虽然被打得国不成国,但离彻底灭亡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那是因为有一个人和一个组织的存在,首先我们来说人,他的名字叫李舜臣。第四话李舜臣

李舜臣,我个人认为是整个朝鲜半岛自这块土地形成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军事人才,当然,仅仅是在半岛的范围内。

他的籍贯是著名的高丽人参产地京畿开丰,不过出生地点却是在汉城的乾川洞。

所以就引发出了一场麻烦。

因为前者属于朝鲜境内,后者是韩国的首都,所以两国至今为止一直争论不休,为的是证明李舜臣是自己国家的人。

由此可见,人才就算死了,那也是有人要的。

他的父亲叫作李贞,生有四个儿子,人从大到小分别叫作羲臣、尧臣、舜臣、禹臣,在中国传说中的帝王名字中各取一字。

李舜臣从小开始,就是朝鲜的非主流,因为他压根就不爱读书,爱练武。

我们前面对于朝鲜家庭中练文练武的差别待遇已经做过介绍,正所谓你知道,我知道,李舜臣也知道。

但阿舜宁可给阿尧、阿禹端茶送水也不肯读书,这就没办法了。

于是,他开始了一边伺候兄弟一边练武的生活,终于在二十岁那年,走上了武科举的考场,然后……他没通过。

落榜的阿舜并没有灰心,他意气风发地第二次迈向了考场,依然失败了。

就这样,一直考了十二年,终于在1576年的时候,考上了。

尽管考上了,但并不代表他的幸福生活已经来临,迎接他的,是去中朝边境当一名下级军官,主要任务是严防当时还基本属于蛮族部落的女真人。

这倒也没什么奇怪,因为虽然合格,但李舜臣的成绩很差。

朝鲜的武科举成绩,分为两大种,也就是合格与不合格,而合格之中,还分三等,从上到下分别是甲乙丙,李舜臣考出的成绩,是丙,也就是传说中的吊车尾。

更糟糕的是,李车尾不但不会应试,还不会做人。

他一上任,就得罪了上司,没几天便被撤销职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普通边防士兵。

然而,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是,在扛了几个月的长矛后,李舜臣如同坐了火箭一般蹿了上去,荣升为全罗道水军节度使,也就是全罗道地区的水军司令。

虽然意外,但也算事出有因。

因为一个人,他叫柳成龙,时任朝鲜领议政,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柳成龙跟李舜臣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讲,叫作发小。

这种破格的火箭式提升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最为不满的是一个叫作元均的节度使。当然,这一切不满,都被柳成龙给压了下去。

终于,在这个职位上,李舜臣找到了自己真正擅长的东西,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同时,他也在这个职位上,迎来了日本的侵略军。

面对来势汹涌,装备相对良好的日本海军,李舜臣挖遍了整个全罗道,也就弄到军用船三十九艘,不得已,他又开始征用起了民船,最终在文禄元年(1592)的五月,凑出了一支包括渔船在内总船数九十一艘的队伍。

他的敌人,是藤堂高虎率领的七十余艘大型舰船。

这种仗如果光明正大地在大海上开打,那么李舜臣就得改名李瞬沉了。

为了保证自己不沉,他决定偷偷地干活,打枪地不要。

五月七日早上,李舜臣率领船队偷偷地摸到了巨济岛玉浦港的藤堂高虎军泊船处,对停泊在那里的五十余艘军舰发起了突然攻击,毫无准备的日军纷纷开船逃走,混乱中,被击沉了十一艘。

当天晚上,朝鲜船队在游走之中再次发现了五艘落单的日军舰船,一阵围殴后,击沉对方四艘。

次日早上,李舜臣得到可靠情报,称在不远处赤珍浦发现了加藤嘉明部的十三艘日本军船。于是他下令全军再次出动,很快就找到了情报里说的那十三艘倒霉的日舰,一阵围攻后,日本只剩下两艘侥幸突围逃出。

连续两天的打闷棍,使得日本方面损失军舰二十五艘,伤亡人数更是过了千,与此相对的是,朝鲜方面连一艘渔船都没沉。

看着胜果,李司令决定再接再厉,继续自己的打闷棍套麻袋事业。

当月二十九日,他于泗川湾攻击了日本的泊船,烧沉打沉日舰十二艘。

六月二日,在唐浦,朝鲜海军围攻了正在停泊的二十余艘日本军舰,击沉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并且还打死了日本海军方面重要指挥官来岛通之。

面对这种无耻的闷棍行为,九鬼嘉隆怒了,而且是恼羞成怒。

想当年,自己跟着信长驰骋日本海域,被誉为海贼大名,无论是能力,名声,都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现在在陆地上拼杀的其他日本将领,面对他们,嘉隆可以意气风发地说上一句:陆地,让给你们;我,只要海洋!

但现实是,以他为总司令的日本海军,被一个武科考试吊车尾的家伙带着几艘破渔船给打得伤亡惨重,而且还是以打闷棍这样不上台面的方式。

这让自己的脸以后往哪儿搁啊?

九鬼嘉隆决定知耻而后勇,他下令手下各部,加强日夜巡逻,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闷棍,并且在六月十四日,召集了另外两名海军指挥官加藤嘉明和胁坂安治和他们的部队,打算集合兵力一举拿下李舜臣。

遗憾的是,李舜臣之所以选择了打闷棍,那完全是因为手头上能用的船实在太少,不得已而为之,他真正擅长的,正是正儿八经的海战。

同月,李舜臣和庆尚道海军顺利会师,就此,他拥有了一支六十艘军舰规模的船队,其中,有三艘比较特殊的船,它们被叫作龟船。

龟船在当时的朝鲜,是一种失传数百年,类似于传说的武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410年左右,当时也被称之为戈船,用来抵御猖獗一时的倭寇和女真人。可在此之后,朝鲜进入了将近两百年的和平期,这种造起来又麻烦又烧钱的玩意儿,也就渐渐地被废弃了。一直到公元1591年,李舜臣担任了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后,他决定为祖国海军事业做出点贡献,比如,将传说中的龟船给重新造出来。经过一年多的苦心钻研,李舜臣和他的手下终于制造出了当时第一艘龟船,并且顺利通过试航。

该船全长在三十米以上,船首树立着龙头一个,该头能散发出硫黄气体,用来扰乱敌人的视线,或者方便自己穿梭于敌阵捞一票之类。另外,龙头的开口处还搭载了一门射程在三百到五百米的大炮,并且在它下面,还附带了用于撞击的武器。不仅如此,在船的四周分布着七十多个火枪口,用来对外发射火枪,从远处打击敌人。

全船有两支桅和一对帆,同时也利用了浆来加快速度;这就意味着,和日军的舰船相比,龟船的速度更快,更灵活。

在防御方面,龟船从船身到船顶,都有铁甲覆盖,并且,为了防止被人接近跳上船实行攻击,李舜臣还非常周到地在铁甲上安装了大量的铁钩铁刺,目的只有一个:谁碰扎死谁。

总而言之,这种东西能轰大炮,能放火枪,能撞,浑身上下带刺,见势不妙还能吐烟逃跑,的确对得起“传说中的武器”这个称号。

当然,也不是说就完美无缺了。

还记得我们之前是怎么说铁甲船的吗?

事实上,一旦碰到大风大浪,龟船依然是铁棺材一副,最多外形独特了点,是乌龟状的棺材。所以李舜臣自己都很少坐这玩意儿,一般情况下他的专用舰是朝鲜传统的板船。

好在上天还是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次行动中,并没有出现什么恶劣的天气。

反倒是日军方面,当得知李舜臣和友军会师之后,急于立功的胁坂安治不顾九鬼嘉隆的劝阻,执意带着所辖的七十余艘舰船开赴战场,准备过一把孤胆英雄的瘾。却不料他的船队到达巨济岛和加德岛之间的见乃梁时,碰到了强逆风,从而无法有效前进,不得不在唐浦暂时停靠。

由于李舜臣一直非常注意有效地利用人民群众,所以,他很快就知道了敌人的踪迹以及船数。

该是下决断的时候了。

随行的元均表示,自己愿意做先锋,突击这股停泊的日本海军。

但是李舜臣表示反对。

他告诉元均,自己早已定下了计划,决定先派出小股部队引诱日军继续前行,然后再包围歼灭。

元均对此表示强烈反对。

李舜臣则更加坚定地表示:反对无效。

因为之前他曾经有过追着日军到处打闷棍的光辉成绩,所以在场的其他朝鲜海军指挥官也表示同意李舜臣的计划。

失去了群众优势的元均只得附议。

但是梁子就此结下。

再说胁坂安治正在抬头望天,等待强风过去自己好继续赶路,眼前却突然就出现了好几艘朝鲜船只,以为是李舜臣前来打闷棍的他立刻跳了起来,指挥船队全力攻击对方,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朝鲜船并没有做任何进攻或者反击,只是在他眼前晃了一圈便走了。

于是胁坂安治断定,李舜臣是个除了打闷棍捞便宜之外一概不会的家伙,一看偷袭失败,便立刻灰溜溜地逃走了。

他自然不能放弃这次绝好的机会,安治再次下令全军,顶着强风开始追击,当日军追到了一个叫作闲山岛的地方时,被包围了。

接下来是朝鲜海军痛打侵略者的时间,内容比较老套也比较血腥,所以我们略过。

面对激烈的进攻,被打得连头都抬不起来的日本人决定逃走,他们的七十艘船里被击沉了五十九艘,而朝鲜方面的损失仅仅为四艘。

这就是差距。

这场惨败,惊动了正在聚乐第的丰臣秀吉。

他在仔细听取了各方面传来的详细经过后,对九鬼嘉隆下达了以下命令:放弃和朝鲜海军的作战。

从此,九鬼嘉隆的海军作战总司令变成了补给线运输负责人,除了给朝鲜的其他远征军送点粮食兵器之类的,尽一切可能地避免和对手,也就是李舜臣发生军事冲突。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太平日子就这么来临了。

在李舜臣的率领下,朝鲜海军不断地骚扰着日军的补给线,这种情况一直到整场战争结束前,都没有中断过。

他的出现,使得日本方面原定的水陆齐下作战计划彻底破灭。

说完了人,我们再来说组织,组织的名字叫作朝鲜义军。

简单地说来就是发动组织群众,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组织的定义也很广泛,只要在当时的朝鲜,自发拿起武器团结在一起打击侵略者的朝鲜人,都能叫义军。

刚开始,日本人对此很是不屑一顾。

正规军都被打得满地找牙了,找几个老百姓组成的游击队还想翻天了不成?

事实上,虽说翻天确实有难度,但是打你一头包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六月中旬,第七军团的安国寺惠琼被原光州节度使权朴率两千残兵偷袭成功,日军损失五百人。

七月上旬,福岛正则在进军途中被权应铢组织起来的游击队给打了埋伏,慌乱之中丢下了大量的兵械物资逃走。

同月,第七兵团的毛利辉元和安国寺惠琼再次遭到了民军首领黄璞及其所辖部队的袭击,伤亡惨重。

其他的如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等人,也不同程度地遭到了义军的攻击,受到了相当的损失。

可以说,因为有了李舜臣和朝鲜义军,日本才无法完全地掌控整个朝鲜,虽然纵观整个战场,李舜臣的影响只在海上,朝鲜义军更是不过小打小闹,但他们依然为挽救朝鲜不被彻底灭亡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然而此时的朝鲜,虽说没死,但也差不多瘫了。

危难时刻,天使(天朝使者)降临了。

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沈惟敬。第五话平壤攻略战

明朝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的七月末,沈惟敬到达了日本侵朝远征军第一军团的阵地,并且见到了军团长小西行长。

两人见面后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一见如故。

出身相同,小时候待的环境也相同,理念也差不多,又曾经是同行(小西行长曾经做过商人),这些种种使得两人聊得非常投机,投机之余,行长也确定了一件事:

明朝真的要出手了。

虽说前不久他打败祖承训的时候,已经有了这样的预感,但是这次并非感觉,而是确信。

这仗,看来是不能打了。

于是他决定谈判。

而沈惟敬则是来拖时间的。

两人从七月末开始,一直谈到了十二月,从光着膀子吃冰棍一直耗到了穿棉袄烤火炉。

最终的结果是,李如松到了。

同时带到的,还有关宁铁骑以及戚家军。

关宁铁骑是当时明王朝所辖范围内实力最为强劲的骑兵部队,由李如松的父亲,明朝名将李成梁一手打造,部队的核心成员不是李家的亲戚,就是李家的嫡系,总而言之一句话,那是自己人,干活绝对靠谱。

戚家军则是老牌的抗日部队了,早在多年前倭寇猖獗的时候,便由名将戚继光经过精心挑选,层层选拔出来的精锐部队。

据说要进戚家军,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臂膀强壮,肌肉结实,双目有神,为人老实,手脚比较长且害怕官府。

同时也绝对不能满足这些条件:有市井混混背景,有官府背景,胆子小,长得白以及心态有问题。

说白了,这支部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具备如下的素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遵纪守法,心态良好。

再加以训练,想不打胜仗也难。

正当李如松见过李昖以及朝鲜各大小官员后,准备跟部下商量如何开打时,下面有人来报说,沈惟敬求见。

来朝鲜之前,李如松已从宋应昌这里了解了沈惟敬的那些事儿,自然也知道他去朝鲜干什么,现在来见,想必是有些什么情报要告诉自己吧?

于是他大手一挥,招之入内。

然而,沈惟敬带来的并非是日军的情报,而是关于谈判的结果。

这就奇怪了,让你沈惟敬去拖时间搞忽悠的,为何你还真把自己当成了外交官,跟小西行长正儿八经地搞起了外交谈判?莫非你有角色扮演的癖好?

沈惟敬当然没有这么宅男的爱好,只是收了钱而已。

收了小西行长的钱。

作为一个混迹市井的老油子,沈惟敬并不怎么具备一颗爱国的高尚心灵,在他眼里,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虚的,唯独白花花的银子才是真的。

另一方面,对于小西行长来说,他一直在努力避免跟明朝扯上战争关系,所以当他看到明朝和谈使者沈惟敬时,便下定决心要促成这次谈判,以保整个日本的太平。

于是,他向明朝政府(沈惟敬)提出了和谈条件:以朝鲜的大东江为界,包括平壤城在内的以西土地,全部归还给朝鲜,并且将已经俘虏的朝鲜国王子也平安送还。

提完条件后,行长给了沈惟敬一笔钱,意思自然不言而明:回去多说点好话,争取早日敲定,实现和平。

此时的沈惟敬不但是外交官,更是一个商人,而小西行长则成了他的客户。

客户给钱了,自然要给予一流的服务和效劳。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忽悠,让李如松甚至是宋应昌接纳日本方面提出的和平条件。

在听完了沈惟敬关于美好和平光明未来之类的讲演后,李如松轻轻地问了三个字:说完了?

说完了。

还有什么要说的没?再想想有没有?

没了,真的说完了。

那就去死吧。

随着一声令下,周围的士兵拉起沈惟敬就往外拖,迎接他的将是一把明晃晃的鬼头斩首大刀。

很显然,李如松对于世界和平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即便有,那也是打算用自己手头上的刀枪来实现的。

就在这生死当口,一位叫作李应试的军参站了出来,挡住了士兵们,并且对李如松表示,可以将计就计,假意同意跟小西行长谈判,伺机以图平壤城和小西行长的性命。

李如松表示同意。

他派人以沈惟敬的名义告诉行长,自己作为明朝方面援军的总大将,非常乐意接受他的和谈条件。

小西行长自然非常高兴,为表诚意,他派出家臣小西如安来到李如松的大营,表示愿意在数日内,将平壤城交出。

约定的日子是文禄二年(1593)一月六日。

这天,平壤城城门大开,日军将领夹道迎接明军的到来,而李如松也慢慢悠悠地率部做起了接收大员。

就在快到门口的时候,他下达了进攻的命令,目标是所有日本人的脑袋。

然而,小西行长虽说不会打仗,脑子还是有的。

他事先就派人做了详细的调查,知道李如松来朝鲜之前正在宁夏平叛,并且杀掉了已经投降的叛军将领全族。

所以他认定,此人的话如果当真,那是要把情人节当父亲节过的。

早有一手的行长一看大事不妙,立刻下令将城门全部关闭,并且让预先准备好的部队登上城门进入作战状态。

无奈之下,李如松只好撕破脸皮下令攻城,结果是没有结果,打了一小会儿知道没希望了只得回家。

当然,他还会回来的。

两天后的一月八日,李如松带领所辖部五万人不到,对平壤城发起了进攻。

平壤城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

而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戚家军)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次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

之后,他又让祖承训所辖部换上朝鲜军的衣服,以去南面的芦门招摇撞骗麻痹对手。

比较戏剧的是,担任芦门防守的,正是投降日本的五千朝军。

最后的东门,李如松表示放弃,留下来给日军作为非常逃生通道。

为了确保战役胜利的万无一失,李如松还扛上了当时在日本非常罕见的大炮。

既然啥都准备好了,那就开打吧。

当天上午,平壤争夺战正式打响。

面对两倍于己的对手,小西行长进行了相当顽强的抵抗,李如松的大炮炮弹都快把城墙给轰塌了,日军却仍然站在墙头照着爬上来的明军乱砍。

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明军攻不破平壤,日军也赶不走对方,整个战场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南门除外。

尽管这场战争在朝鲜打起,尽管朝鲜都被打得快灭了,但对于很多朝鲜人甚至是朝鲜军人来说,这天大的灾难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

西北两口三门打得是头破血流,但这五千南芦门朝军依旧在看着城外的风景。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祖承训所率领部队,接着做出了第一反应—很高兴。

这也不奇怪,因为祖承训部清一色穿的都是朝鲜军装。

要知道,虽然朝鲜人打日本人没本事,但是吃吃自家人还是非常有一套的,南门的朝军误以为来了同胞,认定欺软凌弱的时刻到了,于是大家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打算好好过一把战场砍人的瘾。

祖承训倒也不含糊,一挥手就下令冲锋。

要说朝鲜人脑子真的不错,才一接触就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同胞,而是大明王朝的军队。

那还说什么?散了吧。

这五千人就这么逃的逃,降的降,一点儿犹豫都没有。

此时的祖承训估计是哭笑不得,万万没想到去年自己遭受到的情况,今年元宵都没过完,就同样落在了小西行长的头上。

感叹之后,他毫不客气地拿下了南芦门。

南芦门一失,等于是打开了一个缺口,明军纷纷涌入,开始对日军发起了里外夹攻,知道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在做了最后一阵抵抗后,不得不放弃了平壤城,下令撤退。

撤退的路线是李如松特意给安排出来的东门逃生通道,但当他们踏上逃跑之路才发现,这并非是一条逃生通道,而是一条死亡之路。

那里埋伏了数千人的军队。

又是一阵围殴后,丢下了数百具尸体后的小西军才算突围成功。

行长打算先去平壤西南部的山城凤山城落脚,并且和那里的守将合并一处,一边抵抗明朝军队的攻击,一边等待汉城方面的援军。

凤山的守将就是大友义统。这位仁兄一看到平壤的战火,便立刻拔腿就跑,换句话说,小西行长还在平壤城内跟李如松拼命的时候,凤山城就已经人去城空了。

不得已,只能再退。

这一退,就退到了汉城,而李如松也趁机仅用了二十天不到,收复了凤山,延安(朝鲜地名)以及开城。

现在,朝鲜的首都就在他的眼前了。

虽然他非常想立刻攻下汉城,但李如松心里很明白,这是非常困难的。

攻平壤,他五万,行长两万,都打了老半天,还用上了那么多大炮,现在汉城内的日军有四万,人数大致相当,要想硬碰硬地拿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李如松打算先停下脚步,好好考虑一下对策,思索一下战略。

这本是很正常很正确也很应该的做法,但终究没能做成。

原因出在柳成龙身上。

这位朝鲜时任领议政反复催促李如松尽快收复王京(汉城),好让李昖早日回朝。第六话碧蹄馆之战

无奈之下,李如松下令由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率兵三千骑前去探路,暂时堵上了柳先生的嘴巴。

探路部队没走多久就来到了一个叫作碧蹄馆的地方,并在那里南部的砺石岭,遭遇了日军将领前野长康的部队一百余人。

双方一阵激战后,日军败退,损失六十余人。查大受也不追赶,下令撤出此地,回到碧蹄馆驻扎过夜。

同时,李如松也接到了送来的汇报,汇报上称,探路部队碰到了日本的大军,小试牛刀打了几下,便斩首六百。

看了之后,李如松很高兴,随即他便率亲兵精锐一千,准备亲自去接应并支援查大受,同时又令李如柏、李如梅、张世爵各率军一千共往,最后,他还安排了总兵杨元率部五千做后随应援。

查大受也很高兴,他觉得虽然自己夸大了胜果,但日军确实不经打,如果日本人都是这种战斗力,那么光靠他这三千人,估计都能拿下汉城。

第二天大清早,下着蒙蒙细雨,查大受刚起床,正想打套军体拳然后去吃早饭,却听手下报说,有一股五百余人日军杀过来了。

查总兵非常不爽,虽说送死他欢迎,但不至于那么早那么急吧?

没办法,跳过了早饭的他,也没有多做考虑就率部出战了。

这股日军的带队大将,也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他就是在十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本能寺事变中,将森兰丸一枪刺杀的安田作兵卫。不过因为本能寺这事儿影响实在太坏,所以他只能改了个名字,叫作天野贞成,并且一路逃亡到了北九州,投靠了立花家。

当天野贞成一看到明军出战,二话没说当即带着大伙就开始跑路,而查总兵自然也不多废话,追着鬼子就杀了过去。

要说查大受真不是吃素的,才跑了没多久,他就率领了三千人马将这五百日军追上给团团包围了起来,并且迅速发起了围攻,打算一口气全歼敌人。

巧倒也巧,追上的地方,正好是昨天他打前野长康的砺石岭。

正在查总兵包饺子的时候,又有一股日军出现了,这次的人数在八百左右,带队的是立花家家臣小野镇幸。

包饺子正包得不亦乐乎的查大受,并不清楚这些人的出现意味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