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19 22:28:5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佟家栋《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贸易学的含义(1)国际贸易学的含义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商品和服务跨国界流动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2)国际贸易学的研究范围

国际贸易学包括两个方面的机制研究:①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②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即采取特定贸易政策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的措施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效果及其调整。

2.国际贸易学的特点

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国际贸易学具有以下特征:(1)国际贸易是跨国界的贸易现象;(2)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货币媒介下展开的;(3)国际贸易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4)从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必须考虑到收支平衡问题;(5)国际贸易还常常受到民族主义的干扰。

总之,国际贸易研究跨国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学是研究跨国界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国际贸易有自己的独特的研究领域。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演变

国际贸易学经历了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发展阶段,其中包括重商主义、古典的贸易理论、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相应地,在政策发展方面包括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比较利益下的自由贸易、生产力理论下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凯恩斯主义条件下的保护贸易以及新贸易理论下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1.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1)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反映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15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2)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其中,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17世纪中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即绝对禁止贵金属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中叶)又称贸易差额论,主张减少对货币本身运动的限制,由管理金银进出口改为管制货物进出口,力主奖出限入,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3)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①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②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4)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重商主义有两个致命的缺陷:①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Hume,1752)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认为国际金本位制下,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②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认为,财富的增减变动不是来自于流通,而是来自于物质产品的生产。

尽管重商主义者的贸易思想有不少错误和局限性,但他们提出的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重商主义关于进出口对国家财富的影响,对后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亦有启发。更重要的是,重商主义已经开始把整个经济作为一个系统,而把对外贸易看成为这一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重商主义开始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

2.比较利益理论与自由贸易政策(1)绝对利益理论与比较利益理论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绝对利益理论(编者注:该理论无论从英文原文还是从理论含义来说,都应翻译成“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原因及基础,而不是分析贸易的利益。)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关于绝对利益理论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相关介绍。

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暗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贸易双方各有一种具有成本优势的商品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但是,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双方是否还会进行国际分工、发生国际贸易并能分享国际贸易利益。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利益理论(编者注:同样的道理,该理论无论从英文原文还是从理论含义来说,都应翻译成“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关于比较利益理论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二、三节相关介绍。

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无论是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还是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都把劳动看作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认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就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即分析的过程中假设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2)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出发,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贸易型态。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各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之所以不同从而会产生国际贸易,其原因是各国的要素禀赋不同,而不同产品的生产所要求的要素比例又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国家会集中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

要素禀赋理论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20世纪前半叶到20世纪70年末这段时期内,要素禀赋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关于要素禀赋理论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四章相关介绍。

3.幼稚工业保护论与贸易保护政策(1)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论

美国建国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根据美国需要发展制造业的实际,提出了保护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工业—幼稚工业的观点,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加以实施。关于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论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二节相关介绍。(2)李斯特的贸易保护论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幼稚工业保护的理论。李斯特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程度,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采取的政策也应不同,即不同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

李斯特的贸易保护论是建立在对亚当·斯密自由贸易主张加以否定的基础上的。李斯特认为,亚当·斯密所倡导的自由贸易是在假定世界成为一个大家庭的前提下,认为各国能够获得利益,但是目前各国之间的利益是有区别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相反地,保护贸易制度可以认为是促进各国实现最后联合,也就是促进真正贸易自由的最有效方法。

李斯特还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个人如此,拿整个国家来说更加是如此。”因此,李斯特认为,与其实行自由贸易而获得财富,还不如通过保护发展本国的工业,以获得财富的生产力。关于李斯特的贸易保护论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十章第二节相关介绍。

4.凯恩斯主义与贸易保护政策

凯恩斯主义从经济运行的波动性的角度改变了比较利益和自由贸易的政策选择视角,指出一国不是在所有的时间都应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国的经济并不总是能够保持平衡的。实际上,有效需求常常不能做到与市场供给保持自动平衡。相反,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以及货币灵活偏好的限制,都会使有效需求在某些时期少于供给,以致出现商品的生产过剩。为此需要政府的干预,以补充私人和企业有效需求的不足,使经济保持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政策是在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的贸易保护政策,即是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取的政策,实质上是其“萧条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延伸。因此,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论”。关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十一章相关介绍。

5.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原因不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和技术,而是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的生产、外部规模经济和企业的市场经营战略。它意味着,国际贸易的结构或国际分工不再是建立在比较固定的静态甚至动态的要素禀赋的基础上,而伴随着特定产业生产规模的变化、差异产品的出现,贸易结构呈现出不确定、不稳定性。

新贸易理论必然引出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通过干预对外贸易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以从中获得较多的额外利润。

相对于幼稚工业保护论和凯恩斯主义贸易保护政策而言,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由贸易论的全部“修正”,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体系。事实上,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合理性。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如果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使得贸易各方采取统一行动,共同进行贸易自由化,那么各国福利都会改善。关于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十二章相关介绍。

6.全球贸易自由化与政策选择

1997年,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工作论文上,美国经济学者基勒·巴格威尔和罗伯特·W. 斯泰格发表了题为《关贸总协定的一个经济理论》的论文。他们指出,互惠成为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方面。在各国尚未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情况下,如果一国单独采取贸易自由化行动,将带来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从而是福利水平的降低。因此,为了保持各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条件不变,最好的办法是各国同时采取贸易自由化行动。

在相关观点的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世界性和地区性组织,比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各国在选择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的原则下不断推进自身的贸易自由化,以期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而这种贸易利益的取得是非零和的,这也是在各国内部都蕴藏着同时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动力。关于全球贸易自由化与政策选择及相关内容请参见本书第十三章、第十六章相关介绍。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国际贸易学的含义?

答: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商品和服务跨国界流动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国际贸易学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机制研究:(1)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三个基本问题:①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研究要回答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为什么产生,它产生的经济学基础是什么,或者说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是什么;②国际贸易的结构。国际贸易结构研究的是,在不同假定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跨国界流向和相互依存关系;③国际贸易的结果。国际贸易的结果是研究国际贸易持续展开的效果。(2)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

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三个基本问题:①采取特定贸易政策的原因;②国际贸易政策的措施;③国际贸易政策的效果及其调整。

2.国际贸易的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之间在商品和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是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国际贸易的特征是:(1)国际贸易是跨国界的贸易现象

在一国的贸易中,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有一个统一的市场,本国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的使用,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最大化。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对跨国界商品和服务流动的态度、管理制度安排和政策上有一定的差异,国际贸易是一种商品和服务流动存在主观或客观障碍的贸易。(2)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货币媒介下展开的

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或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活动是在统一的货币媒介下展开的,不存在不同国家之间货币的汇率问题。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必须借助某种可以自由兑换成别国货币的货币,以便各国比较国际市场价格和国内市场价格的差异,确定自己的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3)国际贸易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

在国际贸易条件下,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包括:为开展国际贸易,企业必须有懂得国际通行的商务语言的人才;商品运输距离较长,企业提交商品或服务的风险较大;外贸企业必须能够预见到全球和目标市场的经济前景等。这些都需要增加企业的交易成本或付出一定的资金聘请专门机构提供有关的服务。(4)国际贸易必须考虑到收支平衡问题

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不存在贸易平衡或支出和收入的差额。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必须考虑贸易的平衡问题。对此,政府常常要制定某种政策,通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调整贸易结构,以平衡国际收支。(5)国际贸易还常常受到民族主义的干扰

当今世界,尽管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在逐步加强,但是各国也还是要力争体现本民族的特点,并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另外,为了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在相关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下,政府会采取一些贸易措施,以维护本国的利益。这样,国际贸易政策的实施不得不受到民族主义的干扰。

3.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答: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贸易理论、新古典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四个发展阶段。(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强调贵金属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国可以从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得货币财富。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上,重商主义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形成的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2)古典的贸易理论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3)新古典的贸易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新古典的贸易理论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及其解释的相关理论。(4)新贸易理论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新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新生产要素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等。

4.如何看待国际贸易学?

答: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商品和服务跨国界流动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个方面。国际贸易学包括国际贸易的纯理论研究和国际贸易政策机制研究两个方面的机制研究。学习国际贸易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并且需要有一种高效而扎实的学习方法。(1)学习国际贸易学的意义

①学习国际贸易学就是要学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交往的基本知识。国际贸易学是关于国际商品和服务流动和资源配置的理论和政策。学习国际贸易学,可以了解各国国际贸易所依据的理论和政策背景,了解各国企业的经营战略或对外贸易战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开拓市场的战略。

②学习国际贸易学有助于政府制定适宜的对外贸易政策。政府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需考虑国际贸易环境。比如,当世界各经济体都在实行贸易自由化时,一国制定出显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可能是不合时宜的甚至会遭到报复。因此,学习国际贸易学,有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贸易政策并选择合法的贸易干预措施。

③学习国际贸易学有助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习国际贸易学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对新知识的敏感程度、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全面和客观、科学头脑的形成等。(2)学习国际贸易学的方法

学习国际贸易学,需要掌握以下方法:①学习国际贸易学需要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储备;②学习好国际贸易学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乃至一定的数学头脑;③学习国际贸易学需要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起来;④在学习国际贸易学中,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2章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2.1 复习笔记

一、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比较利益理论中的技术差异论。亚当·斯密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导致同一产品的成本差异,这种成本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理论分析的假定条件(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2)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3)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劳动力在一个国家内是同质的。(4)生产要素——劳动力可以在一国范围内的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两个国家的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6)当生产要素和其他经济资源从一个部门转到另外一个部门时,增加生产的产品机会成本保持不变。(7)商品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不存在商品贸易的人为障碍,如政府干预等。(9)在国际贸易中没有运输成本。(10)两国之间的相互出口值相等。

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

绝对技术差异论是用各国之间生产同一产品的绝对技术差异,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异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理论。(1)生产和贸易模式

根据上述假定条件,中国和美国都生产小麦和布,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由于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产出水平不同。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假设两国有相同的劳动力资源,都是100人)都用来生产小麦,假设中国可以生产50个单位,美国能生产90个单位。如果两国所有的劳动都用来生产布,假设中国可以生产100个单位,而美国只能生产60个单位。两国的生产可能性如表2-1所示。表2-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小麦布50100中国9060美国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中国具有生产布的绝对优势;美国具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表2-2列出了中美两国在布和小麦生产中的劳动生产率。表2-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小麦(人均产量)布(人均产量)0.51中国0.90.6美国

从2-2可以看出,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在中国,1个单位的小麦可以换2个单位的布;在美国,生产1.5个单位的小麦才可以换1个单位的布。由于存在着同一产品在价格上的差别,客观上产生一种商品跨国界流动的动力。(2)贸易所得

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为了方便起见,假设中国和美国都将自己的劳动资源平均分布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那么,中国的小麦产量是25个单位,布的产量是50个单位,美国则生产45个单位大米和30个单位小麦。在封闭经济中,各国的生产量也是各国的消费量。

在两国开放自由贸易和专业化分工之后,依照绝对技术差异论,中国专门生产布,所有的劳动能生产100个单位布;美国专门生产小麦,所有的劳动能生产90个单位小麦。分工前和分工后的产出水平如表2-3所示。表2-3 绝对技术差异论示例分工前分工后小麦布小麦布中国2550100美国453090总产量708090100

从表2-3可以看出,用相同的劳动投入,比分工前多生产了20单位的小麦,20单位的布。两国通过交换,都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对两国都有利。(3)绝对技术差异论主要内容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②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③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④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3.绝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与局限性(1)绝对技术差异论的特点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有力地批驳了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①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理论的基本观点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

②亚当·斯密的比较利益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的,其结论是各国都会实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③绝对技术差异论由于简单直观,其观点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④绝对技术差异论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外一个国家,相应地,另外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但是国际贸易也可以在它们之间发生的情况。(2)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

绝对技术差异论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绝对技术差异论针对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绝对劣势,这两个国家之间是否有必要开展国际贸易。

二、比较利益理论——相对技术差异论

相对技术差异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李嘉图认为,一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的情况下,两国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1.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内容(1)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内容

相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国仍然可以在权衡相对技术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相互贸易,并且从这种分工和贸易中获得经济利益。

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商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因此,他认为国家应该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2)相对技术差异论和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差别

相对技术差异论和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差别在于,相对技术差异论强调两个参加贸易的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绝对技术差异论强调两国生产同一产品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绝对差异,这种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是两国权衡分工的基础。

2.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几何图示

如图2-1所示,假设美国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小麦量是80单位,生产的布量是60单位;中国同样一个单位时间生产的小麦量是40单位,而生产的布量是50单位。从相对技术差异的角度看,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美国可专门化生产小麦,中国可专门化生产布,在进行交换,两国福利都会提高。(A)美国两种产品的生产率   (B)中国两种产品的生产率

图2-1 美中两国生产小麦与布的生产率相对差异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两国技术存在相对差异的基础上也可以实行完全专业化的国际分工(假设机会成本不变),两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有相对技术优势的产品,并且仍然可以实现相互有利的国际贸易。

3.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意义和局限性(1)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意义

相对于绝对技术差异论,相对技术差异论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相对技术差异论指出,即使在两国存在相对技术差异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开展国际分工和贸易,其原因在于相对技术差异的存在和两国从比较(或相对)利益的角度去权衡。(2)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有理论和历史的局限性:

①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假定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这种简化分析影响了对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②在李嘉图的分析中,仍然假定机会成本不变,从而得出两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

③该理论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

三、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扩展

前面的论述中,出于研究的需要,模型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这种简化分析有助于抓住相对技术差异论和贸易的要点,但是和现实差距太大。为了使研究更加切合实际,需要对模型进行扩展,即考察个国家生产和交换两种产品的情况,然后再推广到个国家生产和交换种产品的情形。

在扩展的相对技术差异论中,放松两种产品的假定,使两个国家在生产多种产品时展开国际分工和贸易,进而是多个国家,展开多种产品的专业化分工与贸易。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李嘉图的结论没有受到任何挑战。也就是说,国际贸易是建立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之上的,贸易的结构决定于分工的结构,只要国家之间在产品的生产率方面有差异,从而商品在市场上有价格差异,国际贸易就能够使参加方获得利益。(编者注:对于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扩展,作为初学者,对该部分内容作简单了解即可。)

四、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实证检验

1.麦克道戈尔的检验

麦克道戈尔(G.D.A.Mac Dougall)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他的假设检验可表述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应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麦克道戈尔的研究结果可以用图2-2表示。图2-2 劳动生产率与比较利益:英国与美国

在图2-2中,纵轴表示美国工人平均产量与英国工人平均产量的比率,该比率越高,美国工人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高。横轴表示美国出口总量与英国出口总量之比。图2-2上各点显示,美英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出口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联系。麦克道戈尔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相对出口也较高,占世界市场的比重也较大;②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受来年各国工资的相对比率的影响。

麦克道戈尔的检验证明,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是正确的,即两国相对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模式。后来的学者,如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和斯特恩(R.M.Stelrn)等对李嘉图贸易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样证明了麦克道戈尔的结论。

2.值得澄清的问题

麦克道戈尔的检验只是证明了美国和英国的出口优势有所不同,并没有精确地反映两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检验说明的是,美国占有一些产品的较大市场份额,而英国占有同一产品的另外一些份额。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差异产品的存在。

2.2 课后习题详解

1.用书中的数量关系表达式重述一下亚当·斯密的绝对技术差异论,并指出它的局限。

答:(1)用数量关系表达式描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技术差异论

①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

中国为满足自己小麦和布的需要,将全部的生产要素分配在两个部门同时进行两种产品的生产。根据微观经济学知识,两种产品的国内比价取决于其劳动生产率,即有。其中,表示中国单位劳动生产布的量或劳动生产率,表示中国单位劳动生产小麦的量或劳动生产率。同样,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美国也要通过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满足国内对小麦和布的需要,当。其中,表示美国单位劳动生产布的量或劳动生产率,表示美国单位劳动生产小麦的量或劳动生产率。

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着同一产品在价格上的差别,即当时,客观上会产生一种商品跨国界流动的动力。最后的结果是,两个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分别地将自己的全部劳动力资源投在自己劳动生产率较高或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生产上,即两国都实行专业化生产,再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产品的交换。这种国际分工和交换活动可以使两国福利水平提高,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2)亚当·斯密的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

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局限性体现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技术差异论不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只能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益。该理论不能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外一个国家,而另外一国的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但是国际贸易也可以在它们之间发生的情况。

2.比较亚当·斯密的技术差异论与李嘉图的技术差异论的异同,解释为什么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技术差异论是相对技术差异论的特殊形式。

答:(1)亚当·斯密的技术差异论与李嘉图的技术差异论的相同点

①两者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②两者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③两者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

④两者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2)亚当·斯密的技术差异论与李嘉图的技术差异论的不同点

①假定条件不同。亚当·斯密的技术差异论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而李嘉图的技术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某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

②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亚当·斯密的技术差异论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李嘉图的技术差异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③适用范围不同。亚当·斯密的技术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李嘉图的技术差异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

④亚当·斯密的技术差异论中绝对成本优势包含外生和内生的情况;李嘉图的技术差异论中的相对成本优势是外生的、既定的。(3)绝对技术差异论是相对技术差异论的特殊形式的原因

绝对技术差异论强调,两国生产同一产品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绝对差异;相对技术差异论强调两个参加贸易的国家生产同一产品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相对差异。相对技术差异论将绝对技术差异或劳动生产率差异推广到相对技术差异的层面。根据相对技术差异论,只要两个国家在生产同一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上有差异,就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和可能。因此,绝对技术差异是相对技术差异的一种特殊的、可以直观表现的形式。

3.举例说明,4种产品和3个国家情形下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结构。

答:假设有1、2、3三个国家,生产A、B、C、D四种产品,如图2-3所示。图2-3 4种产品和3个国家情形下的国际贸易和分工结构

从原点、、出发向左方延伸的各个线段分别表示1、2、3国各种产品劳动投入系数的对数,例如,等,其中、等表示每一种产品单位产量所消耗的劳动量或投入系数。两个原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两国相对工资率的对数。如果2国的相对工资率高于1国,即,那么高于;反之,若,则低于。

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取对数,可得,对应图2-3,要求:。由于在图中的位置高于,上式能够得到满足,因此产品将由1国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到2国。

以此类推,可知:国家1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和出口A产品,并同时进口B、C、D三种产品;而国家2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和出口C产品,并进口其他三种产品;国家3能够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和出口B产品,并进口其他三种产品。

4.试举出直观的例子说明李嘉图理论的正确性。

答:(1)李嘉图理论的主要内容

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