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千灯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04:36:07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名镇:千灯镇

历史名镇:千灯镇试读: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引言

千灯古镇位于昆山市东南13.5公里处,东距上海市区50公里,西距苏州市区35公里,与姑苏城同岁,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境域面积81.59平方公里。千灯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位于太湖流域下游,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为昆南半高田地区。

千灯是昆南的重镇,民康物阜,钟灵毓秀。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地流淌着,粼粼泛动的波光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一条建于南宋的江南最长的石板街,记载着古镇的历史沧桑和人间风情;一排枕河耸立、黛瓦相依的老屋,充溢着安逸和满足;一座玲珑剔透的秦峰宝塔,悠扬铃声飘向古镇的街巷人家。这便是千灯,透着浓厚的古朴韵味的江南水乡,历史上素有“金千灯”之美誉。2001年,获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第一章千灯福地“金千灯·梦江南”,说起千灯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新石器晚期。少卿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千灯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图1)据有关史料反映,历史上吴王寿梦、秦皇嬴政、康熙大帝均驻足此地,使这块热土经久不衰、传芳百世。(图2)千灯原为“千墩”“茜墩”,沿用了2500多年。现在这个“千灯”的名字,虽然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她却为古千灯增添了光辉的色彩,带来了格外的繁华。(图3)图1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图2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图3 古镇牌楼第一节 镇名由来

千灯古代称“千墩”“茜墩”。五千多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清陈元模著《淞南志》载:“昆山县东南三十六里,川乡有水曰千墩浦,盖淞江自吴门东下至此,江之南北凡有墩及千,取地名千墩。”另有史志说,娄县东北三十里地名“木瓜”,有墩九百九十九,与少卿山合成千墩而名。在当地人心目中,“千墩”的由来是因公元前585-561年,吴王寿梦从苏州城吴门起沿吴淞江畔筑了一千个烽火台而得名的,悠久的历史也是从那时起拉开序幕。清宣统二年(1910),千墩易名“茜墩”。据传,一是文人雅称,二是因墩上长满茜草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人士提出应将“茜墩”更名。1966年,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改名“千灯”,象征光明灿烂,沿用至今。(图4)图4 交通位置第二节 区划沿革

千墩,春秋战国时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地域属娄县。当时的茜墩也是防御海盗、倭寇的军事重地,吴王寿梦动用劳工数十万,垒筑烽火台至此,集居地取名“吴王谷”,村落至今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距茜墩东40公里的海面上发生地震,他巡视到此地,登高祭海。南梁天监六年(507),娄县改置信义县,茜墩地属信义县。南梁大同二年(536),信义县分置昆山县,茜墩正式归属昆山。南宋时期茜墩商业日臻繁荣,始建石板街,大户望族徙居。经几代人的经营,千灯人口日增,在东弄设集市。明代时茜墩为昆南重镇,商贾云集,“金千灯”的美誉由此冠冕。

明永乐二年(1404),由工部尚书夏原吉主办、太常少卿袁复协疏,治理太湖三江,在疏浚茜墩浦时动用民工上万人,淤泥堆积成山,水患根治,船航极便。为了纪念夏原吉及袁复治水之功德,后人把茜墩浦誉称“尚书浦”,把堆高的土墩称作“少卿山”。尚书浦承载了“金千灯”之厚重,水运的繁忙,货物的集散,促进了商业的昌盛。清康熙年间(1662-1722),茜墩为昆南之首,商业鼎盛,南大街、北大街两侧有商号百余家,两边店铺林立,行业齐全,生意日进斗金。康熙帝于1705年下江南来昆山视察,龙舟登陆茜墩浦北湾的张家桥,欣然赋诗,后来此桥号称“淞南第一桥”。“自昔浮图淡世华,夕阳映处景偏赊。孤峰欲揽淞南秀,落照恍流赤水霞。绕树寒烟凝不散,趋林倦鸟静无哗。浊醪饮罢余晖尽,灯火频催几万家。”这首由清代陈至阶写的《淞南八景·秦峰夕照》诗篇,是描绘古茜墩物阜民丰之韵味的经典之作。(图5)图5 古树护塔

清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18年(1929),实行地方自治,成立茜墩乡,辖管杨湘、石浦等,行政区域扩大,人口聚增,为昆山第四大区。抗日战争爆发后,茜墩(歇马桥)成为中共昆山县委昆南区委的所在地及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淀山湖游击队的根据地。1940年后,中共在歇马桥设立抗日民主政权,主要任务是整训、扩军、统一战线和发动群众,培养青年干部,宣传共产党抗日主张。(图6)图6 栈桥古道第三节 古镇新生

1949年5月12日,茜墩解放,建立人民政权,茜墩设区,辖井亭、玉溪、茜墩、石浦、淀东5乡。1950年1月,改划乡镇,茜墩区辖茜墩镇等12个乡(镇)。1954年,调整区域,茜墩区辖17个乡(镇),90个联村,191个自然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西宿乡首先建立了“红星第二高级社”(当时苏州地区只有三个高级社)。1955年9月,中共昆山县委对西宿乡两年实现合作化采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并经江苏省委推荐上报中央。1955年秋,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西宿乡农业合作化运动总结《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一文撰写了按语,深刻指出“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度称赞西宿乡“这里不是三年合作化,而是两年就合作化了。这里不是老解放区,是一个千真万确的晚解放区。这个晚解放区,走到许多老解放区的前面去了……”这份按语极大地鼓励了茜墩人民的生产热情,推动了全国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由此在人民公社期间,茜墩及西宿成了苏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典型。

1963年5月,建制茜墩镇,为昆山县直属镇。1966年4月,省政府批准“茜墩”改名为“千灯”,尤如锦上添花。1983年起,农村体制改革实行镇管村,千灯公社并入千灯镇,撤销生产小队为基础的经济核算。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千灯镇从传统农业走出,逐步发展乡镇工业。1989年,列为江苏省对外开放卫星镇。(图7)图7 千灯新城第四节 持续发展

2003年12月,昆山市调整镇行政区划,撤销千灯、石浦两镇建制,组建新千灯镇。随后,又将张浦镇的盛家埭、施家泾行政村和昆山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并入千灯镇管辖。从此,千灯的区域面积与人口总量均比原来增加了一倍,招商引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市镇建设高潮迭起,商住楼盘雨后春笋。千灯2010年名列江苏省百强镇第13位,被苏州市确定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先导区之一,昆山市也将千灯规划为“南部片区中心”。

2012-2015年,千灯镇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由东向西将区域划分成石浦集镇区、新城建成区、千灯古镇区及农田保护区,还规划建设了3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园、26平方公里的现代工业园和6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产业与城市融合支撑、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中部城市片区有机连接古镇区与石浦老镇区,成为千灯镇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城市商务和商贸服务中心。同时全面推进居民撤村进社区,撤销8个村民委员会,建立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个街道办事处,实现了“小区环境园林化,自然村庄田园化,居民关系乡情化”的和谐氛围。2015年,千灯获“国家园林小城镇”称号。(图8)图8 古镇全貌第二章文化遗存

千灯古镇文物古迹众多,拥有“2个国家级、1个省级、8个昆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少卿山、南朝梁代古塔秦峰塔;这里有绵延南北1500米长的石板街及跨越千灯浦的6座石拱桥,在0.58平方公里的石板街两侧,仍保留着8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群。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少卿山、秦峰塔、石板街最为精湛,堪称“千灯三宝”。在千灯浦两岸,小街、小巷、小河迥然相异,与石驳上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相得益彰,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图9)图9 璀璨古镇

千灯是唱响昆山腔第一人顾坚的诞生地和江南丝竹创始人陶岘的寓居地,还有百年历史的民间舞蹈《跳板茶》,戏曲文化底蕴深厚。2009年,获江苏省“昆曲之乡”,2010年,获“中国曲艺之乡”。(图10)图10 曲艺之乡第一节 风景名胜

千灯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连”的棋盘式格局和水巷、河埠、廊坊、庭院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走进烟雨中的千灯古镇,眼前是一弯拱月的石桥、桨声四起的流水、青砖灰墙的人家、迎风摇摆的垂柳,烟萦雾拢,缥缈如画。(图11)图11 春风吹拂三桥邀月

三桥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几乎每一个江南古镇都有几座历史悠久、造型优美的古桥点缀在古镇的流水之上。正是因为这些小桥流水,才赋予了江南古镇的水乡韵味。千灯的三桥,位于尚书浦中心地段,分别呈现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浜桥,因河名方泾浜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取步步高升意,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走上三桥,就意味着跨进了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千灯古镇。三桥连袂而筑,月明风清的夜晚,三桥倒映在水里,拱抱着一轮月色,美妙绝伦,称为“三桥邀月”。(图12)图12 三桥邀月烟雨长廊

烟雨长廊(图13)位于尚书浦东岸,挂有彩灯上千盏。长廊采用木材、砖、瓦结构,廊两边建有高约45厘米的方砖围栏,地上铺设小黄道砖。廊道沿岸逶迤,柳树、河埠相得益彰,多处设有赏景“美人靠”。从空中俯视,似一条弯曲的卧龙。她端庄、美观、古典,具有江南水乡特点,被称作“相思长廊”。秦望山图13 烟雨长廊

秦望山(图14)也称秦柱山,位于北大街延福禅寺北侧。据《淞南志》记载,公元前585-561年,海寇经常从东海来吴地骚扰,吴王寿梦在吴墟东屯兵,并沿吴淞江设瞭望台,在千墩浦西的秦柱山(土墩)上建有烽火台,以望海寇。秦柱山高不过二寻(约五米多点),广不满一亩的土堆,曾屯兵守卫。秦始皇曾登此山的烽火楼祭海,因而秦柱山改名为秦望山。清乾隆十一年(1746),挖取该墩泥土建通裕社仓,民间建房均在此取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山体已坍塌。2003年,在原址上堆高山体,以古砖、山石重建烽火台,恢复秦望山的原貌。周边种植花草树木,辟有走廊,设有壁画、诗词等。游人可登高望远,观赏尚书浦。图14 秦望山六鳌山

六鳌山是千灯现存的著名古迹,它是昆山第一位状元卫泾的衣冠冢。六鳌山在石浦街道办西侧,离中心街200米,是一座土丘孤山,高10米左右,周边长200余米,东西为40米,南北为60米的一个长方形。因此土丘顶部为南高北低,形似一只大鳖,所以称为六鳌山。卫泾,字清叔,系昆山第一位状元,官至资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卒后追封秦国公。宝庆二年十月(1226),病逝于杭州卫府家,享年68岁,遗体安葬于湖州归安县广德乡石佛山。后来石浦百姓为了纪念卫泾公,在石浦镇西北200米处建造了他的衣冠冢,并称“六鳌山”,又名“文节山”,面积约4000平方米,中间土筑高阜即六鳌山,原墓碑上阳文镌书“宋卫文节公泾之墓”,碑面向西。六鳌山畔有一个“洗马池”,相传是卫泾洗涮坐骑的池子,还有湖石花园及石像生等。2003年,千灯镇将此建成卫泾公园,设立亭台、假山、廊桥,供人们游览和休闲。2004年,被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昆山市人民政府为卫泾墓重新立了墓碑,正面镌刻“卫泾之墓”,背面记载了卫泾生卒年月。现在的卫泾墓是千灯的名胜古迹,周边草木葱郁。(图15)图15 卫泾公园第二节 物质文化遗存

千灯市镇老街于宋室南渡后逐渐形成,原集市中心在千灯浦东岸的东弄地段,因水清土沃、鱼肥稻香,加上水运便利,市场日臻繁荣。明代时市镇居民两岸为界,河东河西往来靠渡船交流。后来乡里人捐赠出资,架设了三座阶梯式石拱桥及一座跨梁式石桥,将两岸连接,从此商业向浦西发展,沿浦建宅,依河设街,民居店铺鳞次栉比,居住人口日益增多。经过千百年的打造和完善,千灯浦东保留了300多米长的东弄石子街,千灯浦西形成了1500米长如百脚状的石板街。现在的千灯古镇区,仍然保留着不少历史文化遗存,其中还有“淞南八景”的遗风余韵。少卿山遗址

少卿山遗址(图16)位于千灯古镇东北,原为千灯先民墓葬地。明永乐二年(1404),太常寺少卿袁复奉旨疏浚千灯浦,堆土于上,乡民便将此土墩称为少卿山。原少卿山遗址面积较大,土丘以南的东弄一带和少卿公园都属遗址范围,总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米,后来逐渐种植、开挖,仅存三分之一。1961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将少卿山与山南东弄,一并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77年,曾出土了穿孔石斧等文物,由此确认为昆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村民在山脚下又挖到陶球、石斧。1984年,修筑公路时将少卿山的南侧劈去,又出土了琮、瑗、斧、镯等玉器19件。1984年12月,经苏州博物馆和昆山文管会对遗址进行发掘,确认该处内含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及以后各时期的遗存。少卿山出土的几十件玉器(图17),经全国文物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并被选入全国良渚玉器精品集。1997年,为配合少卿山南侧少卿路拓宽工程和少卿公园建设,昆山市文化局、千灯镇政府和苏州博物馆联合对少卿山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在发掘中,发现少卿山为一处良渚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而土台又是堆筑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土台上另发现墓葬和祭祀坑。整个土墩从下而上,依次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堆积、良渚文化房址(村落)、良渚文化墓葬、良渚文化土台、良渚文化祭祀坑、东周文化土台、春秋时代墓葬、汉代墓葬、宋代文化堆积等。崧泽文化堆积直接叠压在生土面上,距今大约5500年。少卿山是良渚中期的祭祀坛和部落的墓葬地,与上海福泉山、余杭瑶山属同样性质。现在所保存的少卿山遗址为东西长40米,南北宽20米,海拔高12.7米,土墩呈椭圆形状。图16 少卿山遗址图17 少卿山文物秦峰塔

秦峰塔(图18)位于千灯镇尚书浦西,始建于梁天监二年(503)。延福禅寺僧从义,在延福禅寺南、千灯镇的中心,募建七级秦柱峰。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重建,明洪武年间重修。该塔系砖木结构,高38.7米,横断平面为正方形,边长4.88米,顶刹为铁铸,高7米。现塔身仍保持宋代原状,结构良好,塔壁倚柱、内外扶璧拱、壶门及四周通道藻井,为宋代建筑典型样式。清雍正二年(1724)七月,大风吹折秦峰塔顶,折顶上铸有万历初里人修塔重铸字样,中有万历铸钱数枚犹未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延福禅寺僧见云募修,至四层,资尽而止,更名秦峰塔。咸丰十年(1860),塔檐、平座焚毁,幸塔身保持宋代原构。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作战时,秦峰塔的各层搁板、扶梯、四周栏杆均付诸一炬(现尚存顶层搁板)。清,经山僧嵩堂募捐重修,恢复原状。清代方豪思有诗云:“千墩墩上塔层层,高入云霄碍野鹰。我欲登上观四海,秋风病骨未堪胜。“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及2007年,千灯镇先后两次对塔进行修缮,恢复宋代风貌,游人可拾级上至四层,远眺四方景色。每当夜幕来临,华灯齐放,古塔闪烁多彩。现在,秦峰塔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18 秦峰塔石板街

石板街(图19)始建于南宋年间,明清年代进一步延伸修缮。民国初年,由方远清发起,聘请朱家角名师王世昌设计修建,共铺有石板2072块,全长1500米,人称“三里石板街”,是江南古镇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石板街所用之条石称为“胭脂红”。千灯不产石料,要铺设如此长的石板街,所用之石块都是远途运输而来,这也反映出古时候千灯经济之雄厚、商贸之繁荣。老街沿尚书浦而建,分为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大街从永福桥到沅渡泾,宅第顾氏家所占一半。从南到北,有蒋泾湾、木瓜浜、翠龙堂、棋盘街等。北大街从沅渡泾至唐巷浜、种福桥,依次有沅渡泾河、典当里、中宅弄、唐巷浜等一些小巷小弄。横跨在尚书浦上的永福桥、恒升桥、凝薰桥、种福桥等古石桥,自然而巧妙地将水、街、房、巷紧凑地连在一起,组成了江南水乡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空间格局。石街两侧的房子多为两层楼古建筑,主要是前店后宅。昔日望门大宅的古建筑群,占古镇现存老房子的八成。这条石板街历来有“南顾、中李、北余”三大户构成之说。沿河并行的街道,绝大多数开设商店。与尚书浦垂直的巷,是居民平时出入通道,与热闹的街市迥然相异,形成宁静的居住环境。小街、小巷、小河、石桥边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构成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图19 石板街延福禅寺

延福禅寺坐落在秦峰塔北面。梁天监二年(503),由千灯镇人王束舍宅捐建,取名延福禅寺。后梁开平二年(908)重修,后晋天福二年(937),改名“般若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改额曰“延福禅寺”。曾做过县主簿的王珏,因年老无嗣,舍宅扩建寺院。该佛寺规模宏伟,是佛家圣地,江南民众前来朝拜,香火不绝。元末寺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又重建,塔寺一新。永乐二年,户部尚书夏原吉浚治吴淞江及千灯浦时,曾借宿于此寺。万历年间(1573-1619),寺僧瞻月重修法堂、山门,绕寺植树。明末寺毁。清时,寺僧重建佛殿、经阁。后又有僧嵩堂复葺,寺塔旧貌渐复。清同治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时,该寺毁于战火,仅存后房数间及和尚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尚转业改行,后房归属千灯医院所用。1987年重建玉皇殿,1992年起重建大殿,修延福禅寺偏殿。2003年6月29日,举行延福禅寺重建仪式,寺院建筑系钢、砖、木结构,大小禅房200余间。2009年4月26日,举行延福禅寺修复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大典。大雄宝殿(图20)正堂供3尊大佛:释迦牟尼佛(右)、毗卢遮那佛(中)、卢舍那佛(左)。大雄宝殿内还供奉22尊佛像:三身佛坐像3尊、十二圆觉菩萨坐像12尊、东方三圣站像、西方三圣站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立像。延福禅寺常年开展的佛事有:财神开光、药师忏、观音法会、盂兰盆会、地藏佛七、梁皇忏等。院内有2棵千年的银杏树,依然生机勃勃。延福禅寺是南朝480寺之一,历史悠久,佛源流长。图20 大雄宝殿玉佛殿

玉佛殿(图21)在延福寺西侧。2005年2月,举行玉佛殿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省、市佛教协会会长、灵岩山寺方丈明学大和尚,以及数千名佛教信徒参加了奠基典礼。新建的玉佛殿历时4年,主体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供奉一尊释迦牟尼玉卧佛。此佛材质为缅甸白玉,毛料长12米,由一名在国外的上海信士于1999年在缅甸发现,并历经3年艰苦开采出整块玉石,花费1000万元,工匠耗时2年将其精工雕成玉佛像。2004年6月,信士回国找到了千灯后将玉卧佛安置在延福禅寺内。玉卧佛长8.9米,高2.45米,宽1.35米,重32吨,镶嵌有1500颗天然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莲花座和衣纹用24K纯金镏金而成。这尊白玉卧佛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定为2010年前中国最大的玉雕卧佛像。图21 玉佛殿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故居(图22)位于石板街南端,是一座由顾炎武太祖父顾济黄门郎所建的老宅,原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顾济之子顾章志,乃嘉靖进士,累官兵部侍郎,死于任上。其年倭寇毁其家,故嘉靖帝原地赐建其宅,并于宅后蒋泾湾赐葬侍郎。顾炎武故居为坐西朝东的五进明清建筑群,雕梁画栋,其中包括顾炎武起居生活区、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和顾园等遗址。沿河水墙门为第一进;前门沿街,八字照墙和中墙门为第二进;第三进为轿厅;第四进为正厅,是明代雕栏画栋“贻安堂”,由道光年间昆山新阳县令廖纶所题。第四进四开间为住宅堂楼,是顾炎武生父顾同应、生母何氏生活住所,顾炎武诞生于此楼北次间,古称南宅,现称“顾炎武故居”。住宅楼前有古树,湖石天井,其北是读书楼。书楼东侧为餐厅伙房及次间等建筑,都由南北双备弄走廊贯通连接,晴雨无碍。住宅楼后是鱼池水亭,假山花木。宅外则为顾炎武墓祠和石马坟遗址。故居最初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建筑面积898平方米。扩建后顾炎武故居占地面积3850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701.2平方米。2001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中宣部命名顾炎武故居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顾炎武墓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之际,人们纷纷前来拜谒。图22 顾炎武故居顾坚纪念馆(谢宅)

顾坚是六百多年前的昆曲鼻祖。纪念馆(图23)位于千灯古镇中心棋盘街。民国初,由顾炎武继嗣后裔十二世孙顾子玉建造,赠送其谢姓妹夫,世称谢宅,现为昆山市控制保护建筑。共两进,走马楼,布局优、雅、美。第一进后有门楼,门楼上雕刻“四宜小筑”;第二进为大厅,设有堂联。第一、二进之间有天井,天井两侧有厢房。顾坚宅第于2002-2003年修复,厅堂内设一个小舞台,供家庭举行江南丝竹和昆曲演出之用,舞台精美别致、小巧玲珑。舞台两侧有副对联:“曲奏陶岘丝竹江南,腔吹顾坚管弦玉峰。”魏良辅所作《南词引正》记载:“元朝有顾坚者,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楼上中堂上立蜡像人物顾坚。案桌上有文房四宝,两边放置陈列框,主要是顾坚的生平介绍和著作介绍,特别是南曲和昆山腔的介绍,设陈列馆。2007年,获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图23 顾坚纪念馆徐福纪念馆(韩宅)

徐福纪念馆(图24)在北大街典当南侧,原是韩宅(清代建筑)。秦始皇第五次南巡会稽郡,曾登千灯秦望山(原秦柱山)远望东海,后派徐福东渡。据古籍记载,秦朝时,太仓、昆山、嘉定、闵行、奉贤均在古海岸线上,吴淞江为吴地最大河流,千灯位于吴淞江南岸,古有港口(现千灯善浦、萧墅一带)。据《淞南志》记,秦时吴郡郡域驰道直达千灯终端。据《孟子》载,战国时已有海上交通,千灯古港为重要出海港口。相传徐福留子徐延在千灯繁衍生息,其后代在千灯献宅建延福寺、秦峰塔,在千灯浦上造种福桥、永福桥以纪念。千灯人为了纪念徐福在古时吴地起锚成功东渡,2012年,设立徐福纪念馆,馆内安有徐福雕像、东渡路线图、古航船模型,以及囯内外专家、学者对徐福东渡的研究著作、学术论文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