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17)(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05:16:56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17)

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17)试读:

前言

在全国物流行业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中,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编辑的《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付梓。这也是自2007年以来按年度编辑出版的第11本《报告》。书中收录的研究成果,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一两年,联合会和学会组织会员和相关单位完成的精品之作。回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物流业砥砺奋进、创新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行业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总体运行保持了稳中有进、降本增效的良好态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行业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转方式,调结构,促均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物流园区建设明显加快,全覆盖、多层次、高效率的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互联网+高效物流”为标志的“智慧物流”加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发展动能加速转换;积极配合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国家战略与倡议,物流服务结构调整优化。与此同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一系列支持和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相继出台,政策环境持续改善。物流业创新发展,为物流学会工作及课题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目前,中国物流学会会员人数已达8000余人,聘任特约研究员178名,一大批热衷于物流研究的创新型新锐人才加入学会行列。学会因势利导,不断推进课题研究组织工作创新。选择影响行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设立重大研究课题,并予以经费支持;选择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紧迫问题,设立重点研究课题,通过答辩择优确定研究单位;利用专家资源,对重大课题开题设计、中期研究和结题报告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吸引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工作,推动跨行业、跨专业、跨地域联合研究;对经过专家评审认定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予以表彰和推广。五年来,各课题承担单位共完成学会下达课题1150个,其中473个获奖。这些研究成果为物流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也成为《报告》定期编辑出版的活水源头。本《报告》收录的七篇研究成果,紧扣行业发展实际,创新性较强,应用价值较高。如《“互联网+”制造业物流战略研究》,在分析我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现状,指出发展机遇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任务及实施路径,为更好地拥抱“互联网+”时代和加快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又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物流与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学、运输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研究建设投资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解析“一带一路”沿线制造业物流需求、基础设施供给与制造业发展互动的均衡关系,进而提出了优化沿线物流与供应链模式的观点。再如《我国物流成本现状深度调查与问题研究报告》,通过对我国制造业、物流业中典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的深度调查,定性与定量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深刻剖析物流成本高企的真正原因,设计了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方案,提出了降低我国物流成本的政策建议。其余篇章,如《管理协同视角下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研究》《军民融合背景下空军航材保障物流体系构建和模式创新研究》《共用系统中的托盘调度策略与战略决策研究》《城市共同配送平台绿色化研究》等分别就某一细分领域,从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与工程的角度,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出了创新性的研究结论。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一些成果已经应用并取得较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果。《报告》既可作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单位和投资咨询机构的决策参考,也可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相关院校教学参考用书。正在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怎样结合物流业发展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措施,是摆在物流从业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面前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比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哪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物流业如何适应新要求;物流业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当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支持制造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开放新格局和建设美丽中国等新战略;怎样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如何从物流服务的角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怎样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流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如何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绿色低碳物流新发展;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框架,如何规划“物流强国”建设的新蓝图;怎样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两个阶段新安排,提出物流业先行发展的新思路;为建设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需要哪些新法规、新政策,等等。以上这些内容,应该成为物流学术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主攻方向,也可作为全体会员和相关研究单位的重大研究课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为此准备“粮草”的物流行业应该先期启程。作为以中国物流业“首选智库”为己任的中国物流学会及其会员更应闻鸡起舞。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处在急剧变革、跨越关口期的物流业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为物流业全面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愿意进一步联络和组织会员,加强产学研结合,不断完善组织方式,提高研究质量,不断推出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研究成果。《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报告》能够连续11年如期出版,是中国物流学会广大会员、特约研究员以及产学研基地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各地行业协会、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等物流领域产学研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们向所有关心、重视、参与、支持《报告》编辑出版,热心物流理论研究工作的各方面人士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也希望我们继续携手同行,集思广益,锐意进取,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继续奋斗。2017年10月22日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17/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编.—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7.11ISBN 978-7-5047-3779-3Ⅰ.①中… Ⅱ.①中…②中… Ⅲ.①物流—研究报告—中国—2017 Ⅳ.①F259.2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77152号策划编辑 张 茜责任编辑 邢有涛 赵雅馨责任印制 石 雷责任校对 孙丽丽责任发行 敬 东出版发行 中国财富出版社社  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5区20楼邮政编码 100070电  话 010-52227588转2048/2028(发行部)010-52227588转307(总编室)010-68589540(读者服务部)010-52227588转305(质检部)网  址 http://www.cfpress.com.cn经  销 新华书店印  刷 中国农业出版社印刷厂书  号 ISBN 978-7-5047-3779-3/F·2831开  本 787mm×1092mm 1/16版  次 2017年11月第1版印  张 29.25印  次 2017年11月第1次印刷字  数 711千字定  价 220.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印装差错·负责调换综合篇[1]“互联网+”制造业物流战略研究内容提要:“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研究在新形势下“互联网+”对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影响规律,不仅有助于掌握“互联网+”时代下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制定产业促进政策,也有助于把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产业的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制造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互联网+协同制造”国家战略的更好实施。首先,本课题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制造业物流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及供应链方面存在的多种问题,同时表明“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课题对“互联网+”时代对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影响开展了进一步分析。其次,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现状,课题选取五家代表企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在“互联网+”模式下物流与供应链的经验进行了详细调研,指出了制约“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七大关键因素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最后,课题从制造业物流战略和制造业供应链战略两个角度提出具体的战略任务及实施路径,为制造业物流更好地拥抱“互联网+”时代、加快物流与供应链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参考。一、我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现状制造业物流是我国社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有利于制造企业集中主营业务,提高生产效率,挖掘第三利润源,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帮助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切实降低制造企业生产成本。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一带一路”等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倡议下,制造业物流发展也取得了新进展。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物流规模不断增长,物流需求呈现新的变化,物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政策环境逐步改善。(一)制造业物流概述制造业物流是指制造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物流服务活动,如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和配送等。制造业物流不仅是保障制造企业正常生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生产性服务活动,也是我国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1.制造业物流的特性制造业物流除了具有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重要特性。第一,制造业物流与生产制造过程密切相关,不同的生产过程需要相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模式支持。制造业物流中的自营物流、物流外包、供应商管理库存、循环取货等模式,各具优势和适用性。第二,充分考虑供应链管理产生的一体化物流服务要求。在集成供应链模式下,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物流将呈现出一体化运作趋势。第三,与社会化物流相协同。在物流外包的发展趋势下,制造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在物流系统的规划、决策、计划、实施、控制、管理等方面表现出协同整合的发展趋势。2.制造业供应链及物流运作流程通常来说,制造业物流按照生产运作流程可以分为采购/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四大部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采购/供应物流是指制造企业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所发生的物流过程,它包括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进货、仓储、库存管理和用料管理。生产物流是指制造企业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成品库的成品发送为止的物流活动,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厂内运输与搬运、在制品仓储与管理等活动。销售物流是指产品从制造企业售出至运达最终顾客的物流过程,它包括产成品的库存管理、订货处理、仓储发货运输、顾客服务等。回收及废弃物物流是生产及流通活动中的废旧材料回收至生产领域重新利用的物流活动和对生产和流通系统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的物流活动。图1 制造业供应链及物流运作流程资料来源:齐二石.物流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制造业物流运作主体有两类,一类是制造企业,一类是社会化物流企业。依据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程度和管理权控制程度的不同,制造企业物流模式及其运作主体有以下几种典型模式,如表1和表2所示。表1 基于外包视角的制造企业物流模式分类表2 基于物流环节的制造企业物流模式分类3.制造业物流运作特点制造企业本身产品的理化特点、产品结构、工艺流程将极大程度上决定其在采购/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等物流核心领域的运作模式。因此,可以按照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分类,构建其所需要的配套运作模式。制造企业按照制造过程的连续程度来分,可以分为流程制造业和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又称为流程工业,或过程工业,是指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使原材料增值的行业,主要包括化工、冶金、石油、电力、橡胶、制药、食品、造纸、塑料、陶瓷等行业。该行业中的企业又可细分为批量制造流程企业、大量制造流程企业和连续制造流程企业。其中连续制造流程企业指生产在时间与空间上连续进行,原材料连续投入、产品连续产出,中间无中断,除定期的设备检修及意外事故外,生产线不停工。离散制造业,又称为离散工业,主要是通过改变对原材料物理形状和组装,使其增值。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组装性行业,典型产品有汽车、计算机、日用器具等。离散制造业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大批量生产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两种生产模式。据统计,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约95%的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而且,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多品种小批量越来越成为离散制造业的主流模式,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种模式在更多企业中的实现成为可能。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在物料、产品、工艺过程、设备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两种类型的工业在物流运作模式上的差异。整体而言,流程制造业对物流阶段之间的衔接度,即物流流动的无缝性要求更高。在此,我们具体从采购/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及废弃物物流四个物流阶段对比分析其物流管理特点,并进行总结,如表3所示。表3 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物流运作特点比较总体而言,服务于流程制造业的物流服务核心要求是“连续”,服务于离散制造业的物流服务核心要求是“齐套”。物流的部分或整体外包在离散制造业已经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连续流程制造业则处于起步阶段。在对“互联网+制造业”的研究中,更应重视离散型生产方式的研究,因为这种生产方式的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消费者响应速度快,价格波动也大。因此,产业链的反应速度、供应链与物流系统的构建等对生产效率与效益影响较大。4.发展制造业物流的重要意义1)集中主营业务,提高生产效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化采购、按订单生产等制造模式,对我国制造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运营模式提出巨大挑战。发展制造业物流,可以更好地适应生产与经营模式的变革,帮助制造企业集中主营业务,从而推进制造企业在采购、生产、分销等环节的一体化运作,推进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2)挖掘第三利润源,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高成本运行环境下,制造业物流运作成本不断增加,影响了产品利润的提高。发展制造业物流,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发掘物流成本的冰山,找到企业的第三利润源,也可以帮助一些具有规模化、网络化优势的制造企业剥离系统的物流业务,成立专业物流公司,服务于社会化的物流业务,从而成为制造企业重要的业务利润点。3)降低全社会物流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是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制造业物流,降低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不仅有助于企业改进生产和物流管理方式,优化物流运作方法,而且也有利于降低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量,减少单位物流量的物流成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此外,发展制造业物流,也有助于实现物流的集约化运作,提高物流保障程度,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4)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帮助企业走出发展困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6年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关乎经济结构调整成败的五件大事。在当前企业销售业绩短期内难以明显改善的背景下,发展制造业物流,降低制造业生产运作成本,是帮助制造企业走出发展困境,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二)中国制造业物流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中国制造业物流快速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物流的需求环境、技术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物流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1.制造业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从制造业增加值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9157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28974亿元,增长了19.52%。其中,2015年的制造业增加值比2014年增长了7.0%,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201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2]位居前列,同期世界制造业年度同比增速仅在2%~4%的区间徘徊。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3]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2011—2015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其增速如图2所示。从制造业规模来看,2014年,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历经一个半世纪,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4]图3给出了2001—2012年来中、美、日、德四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变化曲线。图2 2011—2015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资料来源:千讯咨询.2011—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http://www.qianinfo.com/index/59/4503178.html,2016-03-07.图3 2001—2012年中、美、日、德四国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曲线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二: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042/n11481465/16595200.html,2015-05-19.2.受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物流需求调整步伐加快1)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大调整推动制造业物流需求新的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破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物流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另外,随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如表4所示。中国也开始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部署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我国制造业物流将加快参与国际化运作步伐,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表4 部分发达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再工业化”战略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二: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EB/OL].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042/n11481465/16595200.html,2015-05-19.2)服务型制造发展趋势重塑制造业物流的需求价值链随着制造业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方向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这将推动制造业物流需求面临新的变革与挑战,重塑制造业物流的需求价值链。例如,在采购/供应物流的需求环节,基于行业协同的集中采购模式快速兴起,推动制造企业实行大规模集中化采购物流运作模式;在生产物流的需求环节,网络众包、异地协同制造将推动制造业物流实时响应模式快速发展;在销售物流的需求环节,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方式要求制造业物流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构建更具精益化和柔性化的物流运作方式;在回收及废弃物物流的需求环节,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制造的理念,将推动制造业物流加快废旧物品回收物流体系建设与优化。3)制造企业利润增长乏力强化制造业物流成本控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受出口乏力和内需不足的双重影响,中国制造业市场状况在2015年依然低迷。制造企业利润增长乏力现象明显。2015年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走势,如图4所示,2015年,我国制造业PMI指数有7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年均4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增幅有明显回落。2015年,在规模扩张乏力的同时,制造业企业经营效益的持续下滑更为显著,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0.8%,利润下降2.3%。与此同时,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各种要素资源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尽管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我国制造业对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化解产能、降低库存、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这将推动制造业物流加快成本控制步伐,适应新形势下的制造业发展需要。图4 2015年制造业PMI的走势3.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物流加快融合,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增强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引发制造业物流新变革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与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物流技术体系,促进制造业物流模式朝着更为智能、实时和快速的方向发展,也推动物流服务能力更趋柔性化和精益化。2)先进物流装备的应用推动制造业物流向专业化发展物流装备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制造业物流专业化。伴随物流装备技术的进步,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储存、输送分拣、装卸搬运、集装单元化,以及物流系统集成、信息化、咨询规划服务等为主体的先进物流装备体系,覆盖了所有的物流装备应用环节。新型的专业化物流装备不断涌现,物流装备的普及和应用率不断提高。制造企业通过应用先进的物流装备,提升了物流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促进了企业物流技术装备的升级换代,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显著提高。据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2013年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自动化物流系统行业普及率不断上升,在烟草行业已达到46%,在医药行业也已达到41%,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图5 2013年我国自动化物流系统行业普及率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物流系统技术与装备调研报告》相关数据整理。3)各部委积极推动制造业物流发展,政策环境持续向好“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央和国家各部委积极推进制造业物流发展,尤其是自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后,国务院和各部委接连发布了制造业物流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涉及了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智能物流管理、精准物流、制造业物流标准化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制造业物流的发展。基于此,各地也纷纷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支持力度。尤其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出台了鼓励本地企业开展两业联动的具体政策和部门分工措施,使两业联动得到纵深推进;此外,四川、广西、山西等西部地区省份也通过政策文件发布、财政专项资金引导等方式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近年来,在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下,我国制造业物流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不断推进。2015年7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加快钢铁、机械、煤炭、铁矿石、石油石化、建材、棉花、化肥等物流标准的制定,重点开展食品物流、医药物流、汽车物流、家电物流、烟草物流、危化品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有关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政策如表5所示。表5 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有关制造业物流发展的政策续表(三)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一带一路”等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与进展。1.制造业物流总体规模快速增长,外包程度不断增加制造业物流是中国社会物流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2015年,全国工业品物流总额由87.4万亿元增至22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6%,增速比同期全社会物流总额增速高0.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是社会物流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制造业物流规模增长的同时,我国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增长迅速。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和南开大学现代物流中心于2014年1—4月对我国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总体情况的调查,在外包干线运输或配送的工商企业中,88.3%的工业企业对干线运输或者配送实施了外包,这一数据在2009年的调查中仅为61.2%,五年时间增加了27.1%,显示出制造业物流外包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外包物流的环节中,销售物流是制造业外包比例最大的环节,采购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次之,回收与废弃物物流外包比例最小。2.制造业企业加快物流系统升级改造,智能物流系统开始应用制造企业加快物流系统升级改造。在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以及信息追溯等方面,制造企业加快对现有仓储设施、转运设施、运输工具、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改造,利用先进的物流系统技术,提升物流能力。许多制造企业受成本压力影响,纷纷采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智能制造装备,推进智能化物流系统集成。以自动化立体仓库为例,从分布来看,自动化立体仓库应用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据统计,自动化仓储系统主要分布在烟草(17%)、[5]医药(13%)、汽车(10%)、食品饮料(8%)等制造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应用行业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以物流信息化技术为例,根据《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4)》的调研数据,有70.3%的工业企业采用了条码技术,36.3%的工业企业使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22.7%的工业企业使用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这三项信息技术在2009年的使用比例仅为67.4%,32.6%和14.3%,我国制造业物流信息化程度显著提升。图6 自动化立体仓库应用行业的分布情况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2013年中国物流系统技术与装备调研报告》相关数据整理。3.制造业物流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日益提高近年来,制造企业积极开展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借助先进管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生产布局,再造物流流程,强化企业物流竞争力,采用精益物流、零库存管理、循环取货等先进管理技术,降低库存,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物流运作水平。例如,青岛啤酒的保鲜度战略,依赖于专业化的物流管理和物流运营体系,把“过期”的啤酒收回、新鲜的啤酒推出去,保障啤酒品质的同时拓宽了市场战略发展方向。丰田汽车通过看板管理技术,实现企业零库存,把市场需求、原材料[6]采购、生产计划等融为一体,形成无缝衔接的精益生产过程,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制造业物流国际化步伐加快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制造业物流走出去步伐加快。以共建“一带一路”构想为标志,我国制造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并在全球范围内输出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和钢铁、水泥、建材等优势过剩产能。2015年,我国企业在交通运输、电力、通信等优势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约116.6亿美元,同比增长80.2%,其中,装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70.4亿美元,同比增长154.2%。这些优势制造产业“走出去”,带动了工程设备物流需求的持续增长。一些物流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并购等方式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延伸服务网络,为制造业“走出去”提供配套服务。例如招商局物流集团在白俄罗斯明斯克配套中白工业园的中白商贸物流园项目。许多快递企业提高国际快件通关效率,开发国际航空快递专线,支持“走出去”的制造企业打造区域化和全球化生产链,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5.制造企业主动推进两业联动发展,高级化发展趋势明显受两业联动政策的持续影响,我国许多地方制造企业改变以往姿态,纷纷围绕企业物流需求,主动与物流企业合作,创新物流和供应链运作模式,通过流程优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等手段,发挥两业联动的协同效应。以山东为例,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省制造业物流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78%左右。近年来,全省扶持了185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带动和影响全省85%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形成了多种两业联动发展模式。中国重汽、海尔集团、潍柴动力等一批龙头制造企业主动和物流企业实施融合发展,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使企业物流成本下降11%以上,取得了良好的联动效果。此外,两业联动高级化发展日益成为主流。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要实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许多制造企业如上海大众、一汽丰田、上海天原化工等公司均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方向,与之联盟合作的物流企业则通过提供供应链计划、采购物流、入厂物流、交付物流、回收物流、供应链金融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使两业联动开始迈向供应链管理的高级阶段。(四)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现状1.制造企业供应链的内涵与特点我国2006年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而供应链管理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从内涵来看,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和模式。现代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此时的供应链概念形成一个网链的概念。2.我国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金融)调查”,对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描述,根据该调查报告,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我国借鉴和汲取了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组织管理方面。调查发现,一是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二是大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对客户需求和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三是供应链管理方面人才短缺。调查显示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四是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五是大部分企业对上下游合作共赢没有形成共识。(2)成本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将成本控制列为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59%的被访企业特别是钢铁、煤炭行业的企业明显感受到成本压力;47%的企业认为成本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调查认为,通过改进业务流程、运用信息技术、使用供应链金融等手段可提升供应链的可视化、自动化,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保持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调查发现,企业对供应链在降低企业成本上起到的作用总体持肯定态度。同时,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成本的降低程度越明显。(3)风险方面。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风险。总体来说,首先,供货风险成为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风险,其次为安全风险及政策风险,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煤炭行业和钢铁行业将政策风险列为与供货风险同等程度的影响要素。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风险要素排序基本上无差异。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在风险识别、风险规避或风险监控方面有所动作;有38%的企业已开始思考如何管理风险;只有不到一成的企业还未进行任何行动。大型企业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方面要远远领先中小型企业。(4)可视化方面。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由于缺乏支持内部业务流程的系统,或有系统但缺乏与上下游及外围系统之间的延伸和集成能力,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不高,运输环节尤为明显。调查显示,只有46%的受访企业采用了企业资源计划(ERP)或核心业务系统支持供应链管理流程。其中,采用的ERP或核心业务系统也没有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到全覆盖。大部分企业往往不能直接在系统中看到货物在途信息,而需要单独登录到物流企业的网站查询此类信息。总体来看,整个物流过程中的信息透明性一般,有70%的受访企业只能看到部分数据或由于缺乏系统支持,看不到数据;同时能看到的数据部分存在更新不及时、不准确等现象。(5)数据分析和挖掘方面。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企业(74%)缺乏商业智能(BI)类的系统支持,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加工和解读。零售和医药行业对BI系统的应用相对较其他行业广泛。大型企业在ERP或核心系统及商业智能类系统的应用方面较中小企业更为普及,系统模块所支持的供应链各环节也较中小企业更全面。(6)在上下游的协同方面。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传递有相当部分还采用较原始的完成方式,通过系统接口的比例少,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下游信息的共享。企业对下游最终客户或经销商处获得的库存、实际销售、销售预测等数据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只有30%左右的企业认为该类数据能满足需求。同时,在与上下游分享数据方面,有33%的受访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没有分享任何数据。钢铁和汽车两个行业的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分享数据的程度较其他行业高。(五)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全球销售已成为国际企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全球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被引入并得到普遍应用,成为跨国企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世界已进入全球供应链时代,我国企业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需要找准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制定适应新的格局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1.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球化供应链步伐迅速加快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我国企业在全球纷纷设立分拨中心和营销网点,一些制造企业还在全球新建分支机构,设立区域生产中心,由此带来的是我国企业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建设不断加快。2015年3月,吉利汽车投资2.5亿元在英国考文垂新建工厂,生产下一代二氧化碳零排放及超低排放的伦敦出租车,这座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的新工厂融[7]研发和生产于一体,未来伦敦出租车将在新工厂进行研发和组装,并销往世界各地。2.互联网+模式下的供应链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企业的可视化、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识别(RFID)、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服务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供应链模式进行变革。大型企业是新技术应用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中小企业也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3.供应链标准化建设与共享应用步伐加快供应链的快速发展和稳健运营离不开标准化建设。供应链上的各方系统的良好对接是促进供应链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供应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与共享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实现商品编码的统一。“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是价值共享,跨界连接。因此,在“互联网+”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供应链标准化建设和共享步伐加快。4.供应链专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在“互联网+”的时代,供应链管理将获得广泛的重视。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正在加速供应链优化变革的进程,特别是各类垂直网站、电子商务平台发挥了巨大的产业聚集效应,掀起了去渠道化的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浪潮,给供应链管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带来了空前的挑战。由于供应链涉及了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弥补这个市场的巨大缺口。(六)《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纲领目标就是使“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实现我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对于我国制造业物流行业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新的机遇。过去的中国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高成本时代”逐渐来临,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种背景正是[8]传统制造业物流向现代智能物流发展的强大动力。1.《中国制造2025》在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相关论述在《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物流与供应链方面的相关论述详列如下。(1)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2)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3)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4)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5)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6)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7)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8)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9)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10)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11)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12)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辐射能力。2.《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指导意义1)有效推动制造业物流战略规划与物流外包升级制造企业将逐渐把物流规划纳入战略层面来考虑。以往制造企业只考虑如何把产品生产出来,而如今制造企业将会更多地考虑如何高效组织原材料的采购以及成品的分销、配送,进而缩短提前期、压缩供应链周期,提高效率。实施《中国制造2025》后,在物流服务采购,或者物流业务外包方面,制造企业将会对物流服务供应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2)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物流企业需要考虑如何满足制造企业的定制化生产,精准供应链管理,以及产供销一体的物流服务需求。传统的物流运作过程中,各物流环节较为独立,做运输的只考虑运输,做仓储的只考虑仓储;而在制造业升级的情况下,仓储、运输、配送都更加精准和细化,且更加关注各环节之间的衔接。物流企业的经营,需要考虑制造商的服务需求转变,及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3)更好地推动互联网融合及产业链透明化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要求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对外分享信息,需要与上下游环节及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和及时交互。这就要求全产业链、全流程实现透明,实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因此,制造业物流的运单流转过程、货物流通过程、车辆运行过程、人员的活动等方面的信息透明,需要借助信息化和互联网的手段来实现。这就要求制造业物流有很强的信息化管理能力。3.《中国制造2025》战略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1)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实现智能供应链《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建立智能标准体系实现智能供应链。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因此,未来中国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中,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和智慧供应链将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制造企业中,围绕物流与供应链的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将得到大力应用与推广。2)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因此,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物流产业将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对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3)建设一批供应链物流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强化服务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辐射能力。依托制造业集聚区,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东部地区企业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建立生产服务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地服务配套设施和能力建设,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因此,未来中国的制造业供应链效能将得到优化,供应链物流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将得到建设,这些必将有力推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4)支持构建绿色物流等体系《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融合,实现近零排放。因此,未来制造业将积极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5)实现精准供应链管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实现精准供应链管理。当前,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并清晰。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利用云网端的载体技术,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因此,实现精准供应链管理将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二、“互联网+”时代对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的影响(一)“互联网+”的六大特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地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通过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服务业进行融合。创新是实[9]现“互联网+”的关键。总体来看,“互联网+”有以下关键的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包括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这也是 “互联网+” 的本质。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地发生变化。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的也来源于对人性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用户原创内容(UGC)、卷入式营销以及分享经济。五是开放生态。生态对于“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就代表着开放。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各行业的业务边界被打破、融合、重构,推进“互联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化解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六是连接一切。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行业之中及跨行业之间的实体、个人、设备等基本要素被连接起来,并在“互联网+”的生态体系中相互渗透、实现新生、共生共存。(二)“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环境对制造业产生了许多深远的影响,制造业在技术、管理和组织模式等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1.制造技术方式新变革:智能制造和云制造“互联网+”的环境下,制造技术实现新的变革有两个重要趋势:智能制造和云制造。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化物联网的推进使智能制造理论落地实现,而智能制造推进了智慧化的生产方式——云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制造过程中实现产品和制造全系统与全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智能制造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通过扩大、延伸智能机器作业领域可部分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云制造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面向服务的智慧化制造新模式和手段,它融合发展了现有信息化制造(信息化设计、生产、实验、仿真、管理、集成)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服务计算、智能科学、高效能计算等新兴计算机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服务化,构成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的云服务池,并进行统一的、集中的优化管理和经营,用户只要通过云端就能随时随地[10]按需获取制造资源与能力服务,进而智慧地完成其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活动”。互联网+全球化的制造方式为中小企业的云制造创造了巨大机遇。中小企业以有限的自有资源为基础,通过整合社会化专业资源,实现复杂生产制造过程已经成为了可能。事实上,以微型企业带动复杂制造产业链的制造模式在欧美国家已经逐渐形成。例如美国的越野赛车制造厂洛克(Local-Motors)汽车公司,凭借一个只有干洗店大小的微型工厂,完成了汽车从设计到制造面市的全过程,而且只需要18个月的时间。这个时间仅相当于底特律对车门做技术规格调整的时间。其成功之道正是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整合设计、制造等环节与资源,并实现了有效管理。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众多,紧抓全球化的云制造模式是中小企业创新增效的重要机遇点。我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实现了智能制造,正向着智慧化的云制造迈进。如海尔的沈阳互联工厂10s就能下线一台冰箱。该工厂通过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搭建信息化、数字化信息系统,率先建成了企业与用户需求数据无缝对接的智能化制造体系,在数据实时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智能生产。可以说,高度集成的自动化制造模式及用户需求信息无障碍流通的信息系统共同造就了当前海尔冰箱的“互联网速度”。而长虹公司更是让人感到惊异,生产线可同时生产8款电视,每5.5s就有一台电视下线。2.制造管理模式新变革:精益制造制造业管理模式上的新变化就是精益制造。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进行更加精准的客户营销,客户可以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发布生产需求信息,需求本身也朝着越来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必然推动管理成本、制造成本的上升。因此,精益制造成为新的制造管理发展趋势。精益制造是指采用精益化的生产制造思想,并通过互联网自动甚至智能地管理生产中的每一个细节。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存在很多浪费现象。依靠互联网技术,结合精益生产的哲学,实现精益制造,推动成本节约,最大化企业利润。现今很多国际企业运用业务流程管理(BMP)、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解决方案,整合各类应用软件对公司的管理和运营进行整合和优化,以资源和计划管理为重点,降低产品制造过程中的采购、库存、设备、人力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提供全方位[11]的支持,实现人、过程、系统和信息的集成,让整个企业能够有条不紊地运作,实现整体管理。通过应用即时响应(Just-in-Time,JIT)、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精益生产及敏捷制造理论实现制造企业变革。精益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变革的重要手段。3.制造组织模式新变革:柔性制造和生态化的组织结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制造企业通过外包非核心业务(如物流业务等),将更多资源投入核心业务和满足客户需求上,企业复杂的供应和服务关系通过互联网得以有效管理,制造企业内外部反应能力大幅增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由大规模生产变为更直接、更扁平化的定制化柔性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