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3:35:20

点击下载

作者:恽永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武进史话

武进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武进史话》是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中国史话》中以弘扬传承古县历史文化为宗旨的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是对武进历史脉络的简要梳理和对其人文底蕴的概要叙说。全书撰写年代范围从勾吴建国起,至迈向现代化的新武进止,共分为六个专题,十万余字。史海沉钩、风云人物两部分综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历史事实为据,生动讲述了武进千余年发展中的要事、要人,真实记录了武进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的坎坷与荣耀。武进概览、古县文化、毓秀揽胜、现代风貌四部分则通过对武进自然环境、历史古迹、民俗民风、地方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风貌等方面的全面介绍,充分展现了武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武进人民对历史的传承、文明的尊崇和文化的创新。《武进史话》连接了武进的昨天与今天,以惜墨如金的文字,点缀数不胜数的浓墨重彩的历史经典,一斑窥豹,依然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武进史话》作为窗口,使读者可以全方位领略这一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魅力,探寻其历史发展的深刻渊源。《武进史话》也是一本教科书,可以教育和激励武进的后人去追寻前人留下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使武进灿烂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武进史话》也可为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些许研究古县文化遗产的珍贵史料。因此,可以说,《武进史话》的编撰出版,功在当代、泽惠后世。

在《武进史话》的编撰过程中,全体参编人员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今该书得以正式出版,我十分欣慰。同时,《武进史话》的编撰出版还承蒙《中国史话》编撰委员会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和细致审阅,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一武进概览

武进位于江苏省南部,东邻江阴、无锡,西毗金坛、丹阳,南接宜兴,北靠常州天宁、钟楼、新北区,总面积1246.64平方公里,版图酷似一匹骏马。

1995年武进撤县建市,2002年撤市并入常州市,为武进区。2013年,武进区下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户籍人口近101万,常住人口约200万。1中吴要辅 名士部落

武进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平原,临长江,濒太湖,衔滆湖,成襟江带湖之势,宛如镶嵌在长江、太湖之间的一块碧玉,自古便有“中吴要辅”之称。现代武进与南京、上海、杭州三大都市等距相望,境内有常州奔牛机场坐落,沪宁铁路、京沪高铁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宁、沿江、常泰、锡宜高速公路交错成网,构成了十分便捷的“陆水空铁”立体交通体系。

武进历史悠久,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春秋时期,武进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汉改称毗陵县、毗坛县。吴嘉禾三年(234),取名武进。晋泰康二年(281),置毗陵郡,武进复称丹徒,分曲阿(今丹阳)、丹徒两县以东地区置武进县,与毗陵县同属毗陵郡。晋永嘉五年(311),毗陵改称晋陵。此后,晋陵、武进两县时分时合,数易其名。清雍正四年(1726),析武进县东部置阳湖县,同属常州府,宣统三年(1911),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1949年4月23日,武进县解放,析出县城建立常州市,市县分治。1950年7月3日,中共武进县委、武进县人民政府迁至关河路,开始了长达43年的市县同城。1983年3月1日起,实行市管县体制,武进县属常州市管辖。

武进人文荟萃。周初太伯奔吴,中原文化融入武进。春秋吴国公子季札封邑于延陵,被尊为一方人文始祖。南朝武进萧氏开齐、梁两朝,武进遂被称为“帝王之乡”。清代风靡全国的常州画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和常州学派,名人贤士聚集一处,一时“儒风蔚然,为东南冠”。近现代的武进有“武进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抗日救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艺术大师刘海粟等政治、文化名人,不负“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名。2平原宽广 河泊交错

武进境内平原宽广、地势低平、河网稠密,平原、丘陵、湖泊构成了武进基本的地貌轮廓。

如今的武进西部,即马杭、礼嘉、漕桥一线以西及滆湖以外地区,为平原地区。此处早期属古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晚更新世成古平原,1万年前以来的全新世阶段,一直处于被侵蚀、切割的状态。及至6000年前左右镇江海侵时,西部地区仍属高出海面的半岛,而青龙、礼嘉一线东部的低洼地变成一个海湾,海退后壅塞成古芙蓉湖,湖心位置位于今焦溪、横山桥以东。距今5000年的新高温期,古太湖水域最大,太湖、滆湖、芙蓉湖皆通。古太湖维持1000~2000年后,因气温、海面、地壳变动而解体,由此开始了太湖、滆湖、芙蓉湖各自发展的历史。距今3000年,又因气温、海面、地壳升降等原因,湖泊面积缩小,其中距今2500年的战国、秦汉时期,为湖泊面积急剧缩小的时期,人类活动向湖区下移,才有战国楚考烈王“芙蓉湖立塘垦殖”和太湖、滆湖底存在墓葬、水井、河塘等人类活动遗址。距今17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湖泊再次扩展。后期湖面升降仍旧相当频繁。

武进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占总面积的99%,其中水域占总面积的27.4%。境内有大小河流1048条,形成京杭大运河、运南水系、运北水系、三湖水系的水网状态,总长度2000.7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陆地有1.82公里河道。东西向水系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大运河以北由南北向的新孟河、德胜河、澡江河、北塘河、舜河等连接长江和大运河,组成运北水系;大运河以南孟津河、扁担河、武宜运河、采菱港等,引长江之水通过大运河至南部各乡镇,形成运南水系。另外还有西起金坛洮湖、东入滆湖的湟里河、北干河、中干河,以及西起滆湖、东入太湖的太滆运河,共同组成武进境内东西向的三湖水系。众多次级河道与骨干河道相接通向村庄,古时村民半夜起身,摇船出行,仅湖塘镇就有十多条“半夜浜”。

武进境内现有太湖、滆湖、宋剑湖等自然湖泊,其中位于境域东南的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南北长68.5公里、东西宽56公里,面积2427.8平方公里。所属的雪堰镇滨湖,辖内大椒山、小椒山位于离湖岸15公里处的湖中。滆湖位于武进西南与宜兴东北部之间,面积164平方公里,是苏南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依湖而建的滨湖新城、中国花博园是武进“花都水城”的名片。宋剑湖位于武进东部遥观镇境内,现存水域面积百余亩,古名临津,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下令治理,故又名“宋建湖”。3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

武进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较为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每年的3月份,武进气温逐渐回升,春暖花开。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与南下的北方冷空气相互交叠,天气还是乍晴乍雨,时暖时寒,直到“马和尚”过江后,天气才趋于稳定。武进地区有民谚“二月十八马和尚过江”。二月十八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气,而是武进人民自己总结出来的气象征兆。根据观测,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前后,已经春意融融的武进必定会有一次大风降温的过程,民间传说这一天便是“马和尚”渡江的日子。如果这一天刮东南风,“马和尚”就能顺利渡江到江北地区,也将预示着本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而如果这一天是西北风,“马和尚”过不了江,那么江南地区本年就要遭受天灾人祸。至于“马和尚”是何许人,今已无据可查。也有传说“马和尚”就是六朝梁代时期,从印度东来中国,“一苇渡江”的佛教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后来被人们讹传为“马和尚”。这位“马和尚”在江南被认为是要被送走的“瘟神恶煞”,在江北地区却被视为“财神”,被江北人民点香燃烛虔诚迎接北上。

6月份左右,武进地区入夏。6月中下旬,长江南北两股冷暖气流加剧交叠,形成多雨天气,时值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梅雨期间,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有谚语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的阴雨使得武进地区高温阴湿,衣服、器物等容易发霉,因此“梅雨”也被称为“霉雨”。武进“出梅”多在7月中上旬,此后武进开始进入盛夏,天气长期晴热少雨,夏末时过境的热带风暴、台风活动频繁,给武进地区带来大量降雨。

武进的秋季,一般在9~11月。此时暖湿气团逐渐南退,出现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冬季,一般在当年12月至次年2月,与北方漫长的寒冷相比,武进的冬季以晴温为主,有时受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影响,也会出现雪花飘飞的景象。4鱼米之乡 物华天宝

武进光温适宜、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的自然湖泊与河港汊荡纵横交错,淡水渔业资源丰富,盛产淡水鱼、蟹、虾、蚌等水产品,郑陆黄天荡出产的“金爪玉脐”螃蟹曾是宫廷贡品,被称为“太湖三白”的白鱼、银鱼和白虾享誉海内外。境内有高度30米以上的山丘39座,多分布在武进东南、东北地区,为天目山穿越太湖延伸到境内的余脉,境内最高的酱缸山位于雪堰镇,海拔180.8米。山丘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茶叶、水蜜桃、葡萄、梨等。雪堰牌碧螺春茶是中国名牌产品,自民国就开始种植的水蜜桃色润汁丰、口感甜爽。戴溪青鱼

武进水乡风情浓郁,文物古迹众多,花木园艺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春秋淹城遗址、太湖湾湖光山色以及“全国花木之乡”嘉泽镇开展旅游建设,形成了春秋淹城、环球动漫嬉戏谷、嘉泽花木花博“一古一今一生态”旅游名片。春秋淹城旅游度假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武进中心城区,旅游区以春秋淹城遗址为核心,设淹城遗址公园、淹城仿古街区、淹城博物馆、淹城春秋乐园、淹城野生动物园、宝林禅寺宗教文化区六大功能区。春秋淹城遗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西周至春秋早期地面城池遗址。淹城的神秘,在于其独特的三城三河相套式的建筑形制,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对研究中国城市建筑和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位于武进南部雪堰镇境内,东临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马山、西接陶都宜兴分水墩,以低山丘陵为主,山丘占土地面积的60%,植物生长茂盛,植被良好,共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百余种,鸟类70多种,大气环境达国家一级标准。

太湖湾湖山结合完美,坐北朝南,平山远水,风景秀丽,腹地缓坡,“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旷远”。境内存有春秋战国阖闾城遗址、宋代龟山书院及蓼莪寺、王孝子墓、陈烈帝墓、梅堂和烟墩等古迹,有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董亦湘烈士的纪念碑和故居,中央研究院院士、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故居,太湖湾还是成功破解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的知名数学家曹怀东的家乡。2007年12月8~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的“2007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上,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荣膺首批“国家旅游名片”。2011年5月,位于度假区内城湾山北部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环球动漫嬉戏谷开园,它占地74.13万平方米,是全球首个以动漫艺术、游戏文化为主题,结合虚实互动体验特色的大型主题公园,荣获“2012中国十大高端旅游品牌”。

嘉泽镇位于武进区西部,东邻滆湖,全镇四季花香、鱼虾肥美,先后被评为“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曾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誉为“绿色生命的摇篮”。2013年9月,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武进嘉泽镇召开。花博会依托嘉泽镇20万亩连片的花卉苗木基地打造辅展区,夏溪花木市场、江南花都产业园、紫薇园、玫瑰园、盆景园、艺林园如众星拱月,环绕位于滆湖湖畔的花博会主展区场馆。第八届花博会是历届花博会中参展省份、参展国家和参展企业最多,展出时间最长,专业活动最丰富的花事盛会,展示了武进现代化的生态理念。以此为契机,武进积极打造新的生态名片,开创了一片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二史海钩沉

武进地区周朝称邑,秦置延陵,晋分置武进,此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地域增减多有调整,逐渐演变成今日武进的地域范围,常为郡、府、州的首县。武进历史上曾用建置名称较多,沿用百年以上的有延陵、毗陵、晋陵、武进、兰陵、阳湖,这些名称带着它们特定的时代背景跃然史册,记录着武进逐步文明发达的进程,描绘着千年古邑沧海桑田的变迁。1春秋吴越 称霸东南

延陵,是武进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它是古人遵从以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命名的定规而得的。延,即延伸、绵延;陵,即山丘、山脉。武进南境有浙江天目山余脉由东向西北绵延,形成逶迤嵯峨的太湖湾群山,北境沿长江有宁镇山脉余脉由西北向东南绵延,入丹阳、穿武进、进江阴,两条山脉的延脉横亘武进南北,由此定名延陵。延陵在周代邑境涵盖区域很大,南抵太湖,北达长江,东毗吴(今苏州),西含云阳(今丹阳),包括今武进、无锡、江阴、丹阳诸市(区)及张家港的一部分地域,武进位于当时延陵的中心。

首次记述延陵地名的史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述,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周人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带领下,定居在陕西岐山附近的周原地区,并逐渐兴盛起来。古公亶父生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其中第三子季历有卓识,而且季历之子姬昌自小圣明,因此古公亶父产生了将周部落首领之位直接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予姬昌的想法。但这样有违于周族首领传位嫡长的传统,太伯为了满足父王的心愿,以外出采药为名,和仲雍一起主动离开了周部落。他们“沿大江而东下”,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长江下游地区,最后定居太湖流域。

太伯和仲雍在武进周边区域定居下来后,十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他们改变自己在中原时的装束,和太湖流域的居民一样,削去长发、文身,很快得到了当地土著的认同。他们还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逐渐形成了半耕半渔的生产模式,改变了当地人以渔猎为主的生活状态。太伯和仲雍守志节、讲礼仪,当地土著纷纷前来归附,并拥戴太伯为部落首领。随着地域的扩展和部落的逐步扩大,太伯终于建立起江南第一国——勾吴国。太伯将北方先进文化带入长江下游地区,与土著文化相融合,并随着勾吴国的历史进程,逐渐演化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奠定了武进为吴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历史地位,“开吴之地”由此成为武进历史重要的人文标志。

在勾吴建国400多年后的春秋时期,君王诸樊临终时对馀祭、馀眜说,从此以后,吴国的君位以兄传弟,一定要传到季札的手中,以满足父王寿梦曾经想直接传位给季札的心愿。诸樊去世后,由馀祭继位。吴馀祭元年(前547),吴王馀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邑。武进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馀祭后又传位于馀眜。馀眜死后却立其子于州为王,即吴王僚,因此引起诸樊长子公子光的不满,就此埋下祸根。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和其谋士伍子胥发动宫廷政变,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登上吴国王位,即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雄才大略,执掌吴国共19年。他继位之后,听从伍子胥“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业,以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的建议,建造都城“阖闾城”。阖闾城位于现在武进雪堰和无锡交界处,东有太湖天然屏障,南有可进可退的荆溪群山,易守宜攻。阖闾任贤使能,拜我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孙武为将军,组建太湖水师,打造出一支水陆并进的吴军,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在春秋诸侯争霸的战争中取得十战十捷的辉煌战果,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在“槜李之战”中重伤而死(槜李位于今浙江省嘉兴市南)。

阖闾死后由其子夫差继位。吴王夫差为报阖闾之仇大破越国,又与齐国多年争战,忙于逐鹿中原,国力日见空虚。公元前473年,曾为吴国阶下囚的越王勾践经过多年卧薪尝胆,最终灭吴,武进区域成为越国之地。140年后的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武进随之属楚。

从春秋中期至战国百余年间,武进地区三易国主,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然而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现扭转了这种局面,他就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黄歇在楚考烈王时被任命为楚国令尹,执掌一国之权柄,受赐邑淮北12县。公元前247年,黄歇从国家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向楚考烈王提出“请封江东”,统领和施治今南京以东、上海以西之间的广袤区域。黄歇封吴以后,十分关注当地民生,号召发展农业生产,营造民众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他还是一位水利专家,根据苏南地区江河湖塘众多,经常遭受水患之害的状况,带领民众浚河疏水,筑堤防洪,大力推动水利建设,对太湖水系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封吴开巨壤,还怜旧邑民”,为了纪念春申君的施治功德,武进地区留下了许多以“黄歇”“春申君”名字命名的地名,如“芙蓉湖立塘垦殖”的记载和“黄天荡”(位于今郑陆镇),黄歇读书处的小河“黄山”,因黄歇治太湖而命名的雪堰“黄坡岭”等。这些至今还存在的地名,显现了武进在战国时期一段尘封的历史。2秦汉更替 四易国主

战国末年,秦、楚、燕、韩、赵、魏、齐七雄并起,混战不休。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延陵属秦。次年,置延陵县,属会稽郡,此为武进行政建置之始。

秦时的延陵县境,东邻无锡,东南起自太湖(含马迹山),西南接阳羡(今宜兴),西连云阳(后称曲阿),北抵长江中流,含今武进、江阴的部分地方,比延陵邑境有所缩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大定天下后,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为避免东周时期地方诸侯坐大、失去控制的现象,秦始皇废除诸侯分封制,大力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他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以郡统县。今武进所在地延陵县属会稽郡辖内,郡治吴县(今苏州)。全国实行郡县制以后,气象更新,节制有序,各郡县开始构筑治所城池。延陵县本已有城邑,湖北江陵拍马山古墓中曾出土战国时期刻有“延陵东门”字样的木梳,足以证明至迟到战国时期延陵城邑已初具规模,秦朝时期又在原有城邑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

秦始皇为巩固政权,推行了全国统一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发展。为了满足出巡、军队调动、物资运输、民间往来对交通的需求,他又命令全国修建了多条宽50步、可供马车快速奔驰的通道,名为“驰道”。在其所建的驰道中,“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就穿延陵县沿江地区而过,入暨阳(今江阴)、通会稽(今苏州)、经诸暨(今浙江)、达钱塘(今杭州)。秦始皇从这一驰道东巡,在武进境内留下了“天子路”“秦望山”等地名和传说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在各地风起云涌。公元前202年,其中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刘邦称帝,国号“汉”。西汉建国后,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制,即在中央沿袭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刘邦起义军中的大将韩信为汉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刘邦遵守与韩信“共天下”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分辖延陵等县,并将秦时延陵县改名为毗陵县。

公元前201年,楚王韩信带兵巡视治下的毗陵、曲阿、阳羡等地,被人以“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告发,刘邦借机缚韩信、废封号、夺封地,将毗陵等地重新分封给了堂兄刘贾,改楚国为荆国,武进二易国主。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荆王刘贾被杀。次年四月汉帝平叛,英布兵败身亡。刘邦吸取韩信拥兵自重、英布谋反的教训,诏令“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诛之”,将毗陵等原属荆国之地改为吴国,分封堂侄刘濞为王,武进由此三易国主。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叛乱殒命,汉景帝将淮南王刘非封为江都王,统领毗陵等原吴国诸郡县,武进四易国主。公元前121年,后继江都王刘建因谋反失败自杀,江都国被废除,其下毗陵等郡县暂不分封,一度直属中央。至此,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到公元前121年江都封国被废,毗陵在汉初动乱、震荡的局势下先后归属楚、荆、吴、江都四个分封国的历史宣告结束,暂时稳定下来。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刘氏江山摇摇欲坠。公元5年,外戚王莽毒毙汉平帝,自称“假皇帝”。公元9年,王莽登基为帝,改国号为“新”,建元始建国。王莽称帝后,依照儒家思想托古改制,全面变更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及名号。他重新规划中央以下郡县两级政府布局,设郡125个,设县2203个。为了体现新朝气象,他又别出心裁地改易天下大部分郡县的名称,由此毗陵县改“陵”为“坛”,称“毗坛县”。

公元25年,刘秀诛杀王莽建立东汉王朝后,将王莽所改的郡县名称一律取消,恢复原来用名。仅仅使用了19年的毗坛县名,又被恢复为毗陵县名。3孙吴屯田 武而进之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日渐衰落,各地州郡守牧纷纷拥兵自立,形成地方军阀势力,各据一方。经过多年混战,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今武进地区所属的毗陵县,在孙吴治下。孙吴发迹于江东,始祖为孙坚,曾为东汉长沙太守,孙坚死后由长子策继立。建安三年(198),孙策平定江东,建立江东孙吴政权。孙策死后,其弟孙权继位。建安十三年(208),孙吴联合蜀汉在赤壁大败曹操80万大军,孙吴由此日益强盛。公元222年,孙权自号吴王,公元229年称帝,改年号为黄龙。

孙权统治之初,江东的实力难以与刘蜀、曹魏相抗衡,仅凭长江天险固守江东,孙吴政权便积极向南扩张以巩固势力。但居住于江南山中(今苏浙皖交界处)的山越人不断滋扰生事,给孙吴的扩张带来了较多困扰。同时,由于北方豪强长期混战,大量北方人民纷纷南逃,来到相对稳定的江东地区定居。面对山越作乱、北人南来的情况,孙权因势而实施屯田策略,开发利用江南肥沃的土地。因其大规模的屯田位于毗陵,史称“毗陵屯田”。

吴嘉禾三年(234),孙权“分吴郡无锡以西地方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以毗陵为治所(今武进西北一带),管辖毗陵、云阳等三县。屯田制度解决了北方流民的安置问题,孙权还接受谋士陆逊的建议,强迫山越人到平地居住,使用军事编制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之上,数量达到数万之众。孙吴实行屯田前后达70余年,达到了招抚山越人、吸纳流民作为兵源和农业劳动力的作用。同时,北方南迁难民还带来了进步的农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客观上大大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发展。东吴被晋灭后,毗陵典农校尉建制被撤,部分屯田客定居在毗陵,成为武进居民的一支重要远祖。

公元234年,孙吴与蜀汉联合抗曹,孙权兵分三路:一路由诸葛瑾领兵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一路由孙昭、张承领兵攻打广陵、淮阴;第三路由孙权亲自领兵经丹徒攻打合肥新城。孙权率兵夺丹徒后设县,取名“武进”,表示“以武而进”“武而进之”之意。这是“武进”之名首次见诸史册。

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后,于太康二年(281)调整建置与区划,撤毗陵典农校尉,将孙权设立的武进县复名丹徒县,在丹徒、曲阿(今丹阳)以东50里外新置武进县,县治所在地位于阜通镇(今常州万绥),为毗陵郡所辖。此后,“武进”之名在这片土地上沿用了1700余年。

公元311年,西晋司马王室的东海王世子司马毗封于毗陵,为避其名讳,毗陵郡、毗陵县改为晋陵郡、晋陵县。“晋陵”之名从此启用直到清代,前后长达千年之久。4永嘉南渡 齐梁帝王

西晋末年,随着武帝司马炎的驾崩,司马氏地方诸王之间发生混战,西晋统治力量消耗殆尽。这场长达16年的变乱史称“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当时西晋周边的匈奴、羯、鲜卑、羌、氐五个少数民族趁机而起,向虚弱不堪的西晋王朝发动攻击,大肆侵入西晋王朝的统治地带,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长期陷入大规模战乱。永嘉五年(311)六月,匈奴政权刘汉攻破西晋首都洛阳,俘虏怀帝,杀宗室、官兵及百姓3万余人,洛阳成为一片废墟,从此西晋名存实亡,史称“永嘉之乱”。

相对于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江南相对稳定,大量北方士族、平民为躲避战乱,携带家眷、宗族、部曲、宾客等,渡长江流徙江南地区,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人口南迁,被称为“永嘉南渡”。南迁的门阀士族带领的家眷、民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同时凭借长江天堑,江南地区免于大的战争破坏,因此在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发展。

东晋初,晋元帝为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对北方南迁的士族,在境内侨置郡、县。大兴年间(318~321),西汉名相萧何二十世孙、时任淮阴令的萧整带领萧氏家族从山东兰陵迁至晋陵县,后侨置兰陵县,属兰陵郡。公元420年,南朝宋建立,侨置州郡均加“南”字,兰陵郡改为南兰陵郡。兰陵萧氏家族经过数代繁衍,至萧整四世孙萧道成时,逐渐发达起来,历数百年而不衰。

萧道成官至刘宋时相国,号齐王,统领百官。公元479年,刘宋顺帝刘准颁诏将帝位禅让给齐王。萧道成即位于建康(今南京)南郊,定国号为齐。至此,齐朝正式建立,史称南齐或萧齐。中兴二年(502),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萧衍建都建康,定国号为梁。梁武帝萧衍治国48年,在位时颇有政绩,国家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晚年原东魏降将侯景起兵,都城陷落,萧衍被囚死于台城。萧衍之孙萧察在江陵建立西梁,后被隋所灭。

兰陵萧氏子孙文武兼备,大力推动文学兴盛。齐高帝擅书法,有“书帝中第一”之名。梁武帝被誉为“诗人皇帝”,他的文学创作,推动了梁代文学风气的兴盛。他还精通乐律,创造准音器“通”,又制十二笛以应十二律,相当于今日的“定音笛”。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编《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梁简文帝萧纲倡导“宫体诗”,是对诗歌体裁新的尝试与探索。此外,齐高帝之孙萧子显在梁武帝时采用纪传体编撰《后汉书》《南齐书》,被后代史学家称为“良史”,《南齐书》被列入二十四史。

兰陵萧氏历齐、梁两朝,掌国百余年,出帝王19位,宰相37位。盛极一时的萧氏世家如今早已在历史中淡去,只有武进地区作为齐梁故里,保留下来的一些地名和历史故事见证着萧氏一门曾经的辉煌和成就。《南史·梁武帝本纪》中记载,南朝齐时,长沙宣武王萧懿的侍卫看到有六条龙盘旋在萧衍的寝斋中,他就把这一件奇事作为天降吉兆告诉了同伴们,并且说萧衍是真龙天子,一定能做皇帝。后来这件事果然成真,当时人们就把梁武帝居住过的武进县城称为“六龙城”,后来又省略掉“六”字直接称为“龙城”。至唐代时,武进县的衙门迁入常州城,把“龙城”之名也一同带进了常州,并且沿用至今。5纸城铁人 义军抗元

隋时兰陵县并入曲阿县(今丹阳),其地属晋陵县。唐武德三年(620)在故兰陵地复置武进县,贞观年间武进县并入晋陵县,垂拱二年(686)析晋陵县西部又复置武进县。大历十二年(777)武进县升为望县。宋承唐制,晋陵、武进两县仍属常州。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入国都开封,次年北宋灭亡,宋室南渡。

南宋咸淳十年(1274),蒙古铁骑南侵,向偏安临安(今杭州市)一隅的南宋发动最后一击,而南宋各地守将望风而降。次年三月,元兵直逼常州城下,常州知州赵汝鉴逃跑,安抚戴之泰开城投降。常州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以一座孤城抗击元军达半年之久,在常州历史上写下了壮烈的篇章。

常州城破之后,在姚訔、陈昭等人的筹划下,组织起两万义军,与江阴的宋军取得联系后同时夜袭常州,一举收复。元丞相伯颜立即派军来攻,激战4个月,久攻不下。这时的常州成为抗击元军的前哨,是文天祥抗元大本营平江(今苏州)的一道屏障,伯颜只得调集元军20万精锐,亲自带兵来攻。姚訔向平江求救,文天祥派尹玉、麻士龙领军支援,却在虞桥、五牧一带被元军阻击,两位将军壮烈牺牲。

虞桥、五牧之战援军失败后,常州城成了一座孤城,外无援军,内无粮食。且常州这座方圆40里的古城年久失修,虽经守城义军用树栅修墙,仍破败不堪,“大而难守”“屡破于敌”“常之为城至孤危特甚”,连伯颜也称它是座不堪一击的“纸城”。他先派人射书入城劝降,又派南宋降将到城下劝降,但城中“自吏士至于民,无一人言降者”。伯颜认为经过4个多月的围困,城中粮绝,义军自会开城投降。但姚訔却让守城义军用纸剪成饼样,站在城墙上“吃”给元军看。此时已是十月深秋,伯颜百计施尽,加紧派兵攻城。城内2万义军面对20万攻城元军毫不胆怯,忍饥守城,浴血奋战50多天,不幸城破。

城虽被破,义军在城内仍然坚持抵抗。连佛门弟子也毅然舍生取义,加入保城斗争。护国寺的万安、莫谦之两位长老,率领五百和尚,高举“降魔”大旗,身披袈裟,手操禅杖,一路朝城门杀来,元兵一时被杀得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伯颜于是强迫投降的宋兵打头阵,元兵压阵在后,以减少元兵的伤亡。最后,守城军民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五百和尚也全部壮烈牺牲。

义军首领姚訔、陈昭等人身先士卒,率兵死战。姚訔苦战力尽,纵身跳入火中自焚。陈昭继续苦战,有人告诉他,城东门可以逃命,陈昭却言:“离此一步非死所。”最后英勇战死。由于常州人民宁死不屈,坚持抗元,所以惨遭屠城,据传仅有七人躲在桥下,才幸免于难。

经过这场惨烈的保卫战,伯颜叹呼常州人是“纸城”里的“铁人”。后来文天祥曾做《常州》诗一首,有“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的感叹之句,并在诗的序言中记下“常州,宋睢阳郡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戮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之句,表达了对常州人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深深敬意。

为纪念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义军们,常州至今保留有许多遗迹、地名。如在虞桥和五牧留有纪念尹玉、麻士龙两位将军的骨城墩、二忠祠;为纪念和尚们的忠勇,后任在护国寺内建起了袈裟墩、袈裟塔;双桂坊的忠义祠和浩然亭也是为纪念姚訔、陈昭等守城义军而建的。6朝令夕改 析置阳湖

元朝建立后,常州升为路,领晋陵、武进两县。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指挥红巾军攻打元军,横扫南京、镇江等地,自称“吴国公”,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根据地逐渐得到巩固。他掌权江南后,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重置郡县,兴耕积粮,以强化对江南的统治。次年三月,徐达助朱元璋攻取常州,改元朝所设的常州路为长春府,为“万古长春”之意;同时又取“永定久安”之意,将武进县改名为永定县;取“京畿临近”之意,改晋陵县为京临县,同年又将京临县并入永定县。

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为进一步加强对江南的管理,大力推行垦荒屯田,征收商税。为了理顺郡县秩序,他又对之前所改的郡县名称进行复古性调整,长春府复名为常州府,永定县也恢复了原来的武进县名。

在武进历史上,“永定县”和“京临县”从改名到复名仅仅数年时间,可谓“朝令夕改”,但却是元朝政权灭亡前一段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泰昌元年(1620)八月,因避明光宗朱常洛讳,常州府改称尝州府。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次年,清军南下江南,占领尝州,尝州府复为常州府。

清朝建立后,经顺治、康熙两朝治理,江南地区的农业、商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武进县的人口数量也由明末的不足30万,激增到百万余人。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的增多,造成武进赋税连年递增,民众不堪重负。康熙帝南巡时,曾在武进写下《御制南巡江南诗》,诗中写到“国家赋税东南重”,朝廷已知当地官吏、百姓都为赋税所累,所以决定减免往年欠税,地方政府也应尽力摒弃奢靡之风,减轻百姓负担。康熙帝此次南巡虽然减免了往年的欠税,但之后的赋税指标却并未降低,民众仍为赋税所累。雍正二年(1724),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常三府州县赋税繁重,奏请分大县为小县,然后清户口、查田亩,以按实数征收赋税。这一建议得到雍正皇帝允准后,雍正四年(1726),常州府下辖武进、无锡、宜兴三县各分为二,武进分出东部城乡一半地域新置阳湖县,同属常州府。7晚清兵戈 龙城浩劫

清道光三十年(1850)十二月,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利用广西连年灾荒、饥民流离失所的机会,在桂平县金田村聚众起事,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部众很快发展至百万人以上。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由武昌东下江南,攻克安庆,占领南京。洪秀全入城建都,改称天京。

太平军攻克南京之后,苏南地区闻讯人心惊惶,城内的地主士绅大量外逃,迁徙下乡。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二破清江南大营,大营主将和春、张国梁退至丹阳。当时驻扎在常州的清两江总督何桂清为挽回残局,一边派军增援丹阳,一边命令提督张玉良部署常州防务,目的是要与和春、张国梁所在的丹阳组成第一道防线,由张玉良所在的常州作为第二道防线。但丹阳防线很快被太平军攻破,何桂清派张玉良出城对抗,却大败而回,清军被击毙3000余人,“血流入河如瀑”。何桂清见败局已定,秘密率亲兵逃走,常州绅民跪请挽留,却被何桂清亲兵轰杀。无奈之下,常州绅民只能组织团练与百姓守城。四月初六,太平军攻入常州东、南城门,城中抵抗的团练和百姓被大肆屠杀。

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改常州府为常州郡,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等县。

同治元年(1862)四月,江苏巡抚李鸿章统湘淮诸军由上海进攻苏州和常州。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廿八,清军进攻常州南门德安桥。十二月初二,太平军将领林绍璋率部围攻常州奔牛镇,败清军总兵唐殿魁。十二月初七,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等由金坛、溧水进攻奔牛,驰援常州。十二月十四,清军击退李秀成、李世贤、林绍璋等,解奔牛围。同治三年(1864)三月十七,宜兴、溧阳、奔牛等城镇被清军占领,常州的太平军已经孤立无援。三月十八,常州城外的要点尽失,太平军全部退入城内。三月二十,清军提督鲍超部攻占金坛,太平军志王陈志书(护王陈坤书之兄)中炮而死。三月廿二,常州大南门、小南门和北门城墙被清军轰塌数处,太平军顽强抵抗,多次击退清军的冲锋。四月初五,清军发起总攻,以大炮对准旧缺口猛烈轰击。南城、北城各被轰塌十余丈,清军由缺口冲入。陈坤书在护王府被生擒,后被凌迟处死。

常州城于咸丰十年四月初六为太平军占领,又于同治三年四月初六由清军收复,前后恰巧整四年。这四年的夺城拉锯战,使原来繁华的运河两岸变为一片焦土,县城人口锐减一半左右,“行终日而不见人”,这是常州历史上空前的浩劫。8辛亥革命 武进光复

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余年的帝制时代即将终结,全国各地先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武进人民也纷纷响应,加入辛亥革命的大潮之中。

光绪二十八年(1902),章太炎、蔡元培等在上海举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苏报》《女学报》等社团和报刊,借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当时在上海的常州人蒋维乔、陈范,在常州办演说会、女学等学校和团体,宣传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曾留学日本的同盟会会员屠元博,时任常州府中学堂校长,积极联络本地有革命思想的知名人士,成立农会,并组织农团。他还与朱稚竹等人秘密结社,负责对外联络、筹集款项等工作。他们经常在府中学堂秘密集会,商讨与各地革命者联络,扩大队伍,为常州光复做准备。

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九,武昌起义爆发。消息一经传出,各地陆续响应。屠元博、朱稚竹两人一听到消息,就与结社同伴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他们二人分别去上海、苏州联系革命者。八月底,两人分别带信回常州,约定公历11月5日苏州、常州等府同时响应独立。于是常州的革命者就组织城郊各地的农团四五百人进城,驻扎在府中学堂外和城区各地。他们在局前街先贤祠县教育会举行会议,选出屠敬山为民政长、朱稚竹为总务科长等,并将军政分府司令一职交由苏州的江苏都督程德全委任。九月十四,上海光复。九月十五,苏州光复。九月十六,何健被江苏都督府委任为军政分府司令的委任状到常州。九月十七,何健本人从苏州来常州。屠元博、朱稚竹等人率部分农团代表到车站迎接至府中学堂,决定第二天通知全场各团体学校一律挂白旗后,再由农团把何健送军政分府就职。

九月十七夜里,农团及何健都在府中学堂休息后,一声巨响,校门口硝烟弥漫,枪声四起。校内农团毫无准备,一时慌乱,只有曾任过排长的何健镇定指挥,命令农团分散埋伏,准备自卫反击。结果待到第二天早上,包围学校的部队不战自退了。事后才知道,包围学堂的部队,是曾任清兵江防营统领的恽祖祁组织的。其人已罢职休闲在家,受江苏都督程德全密令,成立防务公所,一面派兵围困府中学堂,一面传令家家户户悬白旗,以示响应武昌起义,目的也就是想趁革命之机,抢在农团之前成立军政分府,自己轻轻松松担任司令。不料常州革命是同盟会领导的,恽祖祁的后台程德全并不能给他依恃,所以最后只得灰溜溜撤走了。

这样,常州就最终和平光复了。光复后由何健任军政分府司令,聘屠元博为参谋长、朱稚竹等为军政分府顾问,军政分府宣告成立。同时,公选的民政署、司法署也都开始正式办公。从此,常州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风云人物

武进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千年悠悠,无数志士仁人、名贤巨贾荟萃于此,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富庶和文明,留下了数不尽的动人故事,在武进历史的演进中刻上深深的烙印。1延陵君子季札

春秋末期的季札被武进人尊奉为有可考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名贤和人文始祖。季札让国、挂剑、守仁、救陈等故事千年传颂,体现的诚信、仁义、礼让、睿智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札的贤明与开邑始祖太伯一脉相承。商朝后期周人居住于今陕、甘地区,当时的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有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太伯本是古公亶父的继承人,为了成全父亲传位于小儿子季历的意愿,就和仲雍离开周原,千里迢迢来到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建国“勾吴”。

勾吴建国四百多年后,中国历史步入了春秋晚期。太伯十九世孙寿梦继位,寿梦四子季札少有贤名,寿梦希望能把王位传给他。季札的兄长们也很喜欢他,认为季札的才德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季札认为应当遵循《周礼》,由嫡长子诸樊继位,因此坚决不肯接受。寿梦去世后,诸樊想让位于季札,言明是父亲的意思,并用先祖太伯、仲雍让位奔吴,季历继位,季历之子振兴王道的先例来说服季札,但季札辞让,并说愿意学习曹国的公子子臧,坚持忠义和气节。吴国人坚决要求拥立季札,季札只好隐居到舜过山(焦溪境内),躬耕陇亩,以表志节。

诸樊死后由二弟馀祭即位,他召回小弟季札,将其封在国都蕃离附近的延陵,号为“延陵季子”。馀祭死后,馀眜继位。馀眜去世前,要传位给小弟季札,季札再次辞让,吴国立馀眜之子于州为王,即吴王僚,由此导致堂兄公子光(诸樊长子)的不满,埋下祸根。公元前518年,吴灭州来(今安徽凤台北),吴王僚封季札于州来,故又称“延陵州来季子”。

公元前515年,吴楚两国开战,一直觊觎王位的公子光趁吴王僚的文武重臣都不在身边之机,借死士专诸的勇力,演出了一场“鱼腹藏剑”弑僚夺位的宫廷政变。公子光即位后不久要将王位让给王叔季札,为弑僚夺位开脱罪责,说是为了恢复先王“寿梦规则”。季札长叹一声,说:“只要吴国先君的宗庙不乏祭祀香烟,吴国的子民还有君主,土地神谷神还能供奉,谁承嗣,谁就是我的国君,我还会去怨恨谁呢?”季札到吴王僚坟墓前祭悼,表明心迹:“王侄交给我的使命,我已经完成了,我来向你复命。从今往后,我要辅助王侄公子光了。他是吴国臣民的新主,为了宗庙社稷,为了吴国子民,我只能这样做!”于是,公子光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

季札的三次让国,表现出了贤者的高尚品德和非凡远见。吴王阖闾上位后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争霸中原,带领吴国进入全盛时期。

季札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吴王馀祭曾派季札出访中原诸侯,他先访问鲁国,鲁国十分赞赏季札的贤德,以最高礼节接待了他,请他观赏西周礼乐。季札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欣赏,并通过这些音乐舞蹈对诸国的国事做出十分精确的评价。如当时他听完鲁国乐师演奏的《周南》《召南》两首乐曲后,认为这个国家基础牢固,百姓勤劳而无怨言。听完《郑风》后,他说,郑国百姓已不堪忍受了,这是亡国的预兆。从音乐、诗歌中听出国家政治的盛衰征兆,这显示出他渊博的知识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

出访鲁国后,季札又先后访问了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受到各国的尊重和赞赏。他与中原诸君子一见如故,亲切交谈,体现出与众不同的杰出的外交才能。

季札对当时各诸侯国的问题具有深邃的洞察力。每到一国,在了解国情后,他会对这个国家即将发生的大事进行预测,且屡屡应验。如出使齐国,他对齐国的贤相晏婴说,你迅速将封地和相权交出去,这样才能免于灾难。晏婴听从季札之言,果然在以后的政治斗争中躲过一劫。出使郑国,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政权一定会传到你手上,你执政后,要谨慎地以礼治国,不然的话,郑国会毁灭。第二年,郑国果真发生内乱,子产在人民的拥戴下执政。在子产的治理下,郑国重振国威、气象一新。

季札出使中原的途中,路过徐国,国君热情招待季札,并流露出十分喜爱季札的宝剑之意。季札从目光交流中读懂了徐君的意思,但因有外交使命在身,佩剑是身份的象征,不可缺少,心想等出访返回时,再将宝剑赠与徐君也不迟。等到季札顺利完成外交使命,回国再次经过徐国时,万万没有想到徐君竟已去世多日。季札十分痛心,亲自到徐君墓地祭奠。离开时,季札解下心爱的随身宝剑,悬挂在徐君墓旁的一棵树上,转身离开。随从说,徐君已死,宝剑留给谁呢?季札说,以前我在心里已许诺将剑赠与他,难道可以因为徐君离世而违背曾经的诺言吗?“季札挂剑”的故事是最早载入史册的讲诚信、守承诺的范例,季札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效法的楷模。

季札晚年仍隐居在延陵舜过山,周敬王三十五年(前485)卒,并安葬于此。墓前有十字碑,上刻“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相传为孔子手书。司马迁称季札为“有仁心,慕义无穷”“闳览博物”的君子。唐大历十四年(779),唐代宗追封季札为延陵侯,并令有司每年农历四月十三致祭于祠。武进、江阴、丹阳一带的人民至今还流传“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春联,表示对季札的崇敬和怀念。2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501~531),为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萧统少时即有才气,性情纯孝仁厚。5岁就读遍儒家五经,读书时能数行并下,过目不忘。萧统非常遵从孝道,16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母亲的住处,朝夕服侍,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饮食俱废。父亲几次下旨劝逼,他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萧统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瘦弱不堪。南梁普通年间,由于爆发战争,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命令东宫的人员节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萧统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3000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奢靡,萧统贵为太子却常常身穿旧衣,不吃肉食,以身作则。

萧统一生爱好文学,引纳文学之士,论文著述,讲古论今。他凭借太子的地位,收罗古今图书3万多卷,招揽刘勰、陆倕、刘孝绰、王筠、殷芸等文坛名士集聚东宫,择其古今诗文之精华,编纂成中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