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13:36:33

点击下载

作者:胡维勤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便活

便活试读:

前言

人体的排泄物——大便、小便,能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其中,大便更是测知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你知道吗?超过半数的人上完马桶后,都会不自觉地回头看一眼自己的排泄物——大便。其实,这是一个好习惯。大便就像一面镜子,它的质地、形状、颜色等可以反映出肠内环境,从而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本书就针对大便与健康的关系展开探讨。

正常人一天要排便200g左右,大便产生于肠道,而肠道是一根盘踞在我们腹腔内的长长管道。食物经由口腔进入食管、胃,再抵达肠道,开始了长达8~10m的消化之旅。在这个过程中,肠道每天用5L左右的分泌液分解食物,然后吸取养分,通过丰富的菌群与食物带来的细菌抗衡,以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除了消化食物外,肠道还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人体70%的免疫细胞在肠道里)和具有情绪感知能力的“第二大脑”。可是,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肠道健康的重要性。有人暴饮暴食,有人饥饿减肥,更多的人出于种种原因三餐不定时、饮食结构不合理,日常生活里损害肠道健康的行为习惯比比皆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本书网罗了以肠道健康为核心的知识理念,从膳食、运动、药物、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提供建议,让您拥有一个健康轻松的肠道环境和优雅轻盈的生活。

就从今天开始,跟随本书重新认识和了解大便的状态,减轻肠道年龄,乐享便活人生吧!PART 1正视“难言之隐”——探寻便活之秘

研究表明,现代人肠胃超龄比例高达57%,35~55岁的人群,每5人中就有3人的肠胃年龄指数超龄。便秘、腹泻、肠躁症、肠癌等肠道疾病正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大敌”。我们应及时了解大便和肠道菌的情况,正视肠道健康状况,及早预防和远离肠道疾病。一 便秘和腹泻,困扰现代人的两大健康问题经常便秘,引发多重健康问题

便秘虽不是什么性命攸关的疾病,但经常便秘对健康的威胁不可轻视。经常便秘,不仅会引发肥胖、皮肤粗糙等问题,严重者还可能诱发大肠癌。

肠道盘旋在腹腔里,且有很多褶皱,即便每天排便,都可能存在部分废物难以排出体外的情形。如果每天进入身体的食物不能按时排出体外,并在体内存留超过12小时,就会腐烂发酵,这些毒素会被小肠吸收。

人体中的毒素,大部分都是存在于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长时间不排便,毒素就有可能被身体重新吸收。肠道毒素堆积,会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等病症。

皮肤粗糙

肠胃舒适顺畅,体内毒素无堆积,皮肤自然光滑靓丽。

而一旦排便不畅,毒素堆积于肠道,反映在皮肤上,表现为较干燥,脸色黯淡缺少光泽,而且常常有痒痒的感觉;有时还易水肿;脸上容易长斑点、斑块等。

体型肥胖

长期便秘,无疑会使体内宿便堆积,使多余脂肪和毒素沉积在体内,容易导致肥胖。便秘还会导致身体新陈代谢减慢,而人体的新陈代谢是否顺畅又是减肥的关键。并且,很多便秘型肥胖大多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膳食纤维偏少,肠蠕动减弱造成的。

易患痔疮

便秘与痔疮互为因果。发生便秘时,干硬粪块压迫直肠,使直肠肛门的静脉回流出现障碍。特别是直肠上静脉及其分支,缺少静脉瓣,血液容易发生瘀滞,从而形成痔疮。而另一方面,痔疮可造成排便疼痛,往往导致患者惧怕疼痛而不敢排便或强忍不排便,使粪便在肠内停留,使粪便干燥,引发或加重便秘。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便秘,也是儿童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除了会引起腹痛、腹胀、排便疼痛等问题外,还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生长发育包括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儿童长期便秘,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易致食欲减退,使其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同时,儿童便秘时,许多有毒物质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到达脑组织,可使脑神经接受刺激和并发冲动能力减弱,不仅影响儿童的记忆力,还会影响儿童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智力下降

有研究发现,长期便秘是智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细菌能将没有被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吲哚、硫化氢和组织胺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生成后可通过大便排出体外。便秘患者由于不能正常排出这些有毒物质,久而久之,体内就会大量积累有毒物质。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时,就会随着血液循环慢慢进入大脑,损害人们的中枢神经系统,成为智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加重心血管疾病

排便用力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加,一般是正常排便的5倍。对于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则容易导致腹压升高,全身小动脉发生短暂性强烈痉挛。这时心脏收缩加强,心跳加快,心排血量增加,血压会突然升高。患者往往会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抽搐,甚至昏厥。

高血压患者如果伴有便秘,容易加重病情;冠心病患者如果伴有便秘,容易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所以,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更应注意保持大便的通畅。

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便秘与大肠癌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信号,也可能是引发大肠癌的危险因素。长期便秘,粪块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就会使大便中的致癌物质浓度增高而诱发大肠癌。而且长期便秘的患者大多偏嗜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使肠道内胆汁酸和有害菌增多,产生较多的致癌物质,进一步增高罹患大肠癌的风险。经常腹泻,警惕五大危害

经常腹泻,可能是饮食的不规律和食物的搭配不当引起的肠功能失调所致,但是很多的肛肠疾病也会导致腹泻的发生,如肠炎、肠息肉、直肠癌等。不论是何种原因所致的腹泻,都应引起重视,警惕腹泻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营养不良

胃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和其他营养物质在胃肠道消化和分解后,有用的部分被吸收,无用的残渣由粪便排出。长时间腹泻就会导致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严重障碍,从而出现营养不良。

由于长时间的能量供给不足,很多营养不良的患者经常会出现头昏眼花、口干舌燥、四肢疲乏、心慌气短等症状,从而严重地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是维系身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之一。如果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不仅会影响人体对其他营养素的吸收,还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有研究发现,长期的腹泻会导致机体对维生素的吸收受阻。因腹泻引起的维生素A缺乏,患者会出现皮肤干燥粗糙、头发失去光泽,甚至还有间接性脱落的情况;因长期腹泻而缺乏B族维生素的患者,则会出现舌炎、口角炎、多发性神经炎等症状。

免疫力下降

我们之所以能够抵御各种疾病,是因为人体本身所带有的免疫力,也就是白细胞,能够帮助我们侵吞及消灭侵入人体中的各种致病细菌以及病毒,维护人体健康。然而,长时间的腹泻会导致肠道内白细胞大量减少进而降低人体免疫力,因此让各种病菌有可乘之机。

贫血

大量的研究报告显示,长期腹泻的人群多半都存在有贫血的情况。经常腹泻,人体对蛋白质及其他造血原料的吸收减少,从而导致贫血等症状。

一旦贫血,患者便可出现指甲、手掌、皮肤以及口唇、睑结膜等处颜色苍白,生活中也经常会感觉到疲倦乏力,头晕耳鸣。如果有长时间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患者更要尽早去检查是否存在有贫血的症状。贫血得不到及时调理,还会引发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小肠黏膜病变可直接影响人体对水分的吸收,肠腔内高渗透压会使血中部分水分向肠腔转移,最后由大便排出,使机体丢失大量水分。当水分丢失不超过体重的5%时,机体还能代偿。一旦超过5%便无法代偿,从而出现一系列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现象。

除此之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婴幼儿、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较弱,更容易出现腹泻困扰,且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老年人腹泻时体内水分大量丧失,导致血容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并堵塞血管;腹泻时,钠、钾、钙、镁等的流失和缺乏,会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引起老年人心血管病的急性发作;腹泻时,摄入食物不足则需要分解体内贮存的肝糖原以维持血糖稳定,而老年人没有足够的肝糖原转化。当血糖降低时,老年人就容易出现疲乏无力、出汗、心悸、面色苍白及昏厥等一系列低血糖症状。

对婴幼儿来说,经常腹泻会使他的体重增长显著落后于同龄小孩,而且在以后的半年之内都需要加强营养,才能赶上其他同龄小孩的生长速度。如果腹泻时间长,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免疫力进一步减退,则容易被感染,严重的还会引发智力方面的问题,甚至死亡。测一测,你真的便秘了吗

疲倦、水肿、腹胀、痤疮、睡眠质量差……当你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多久没排便了?这些信号都在提示,你可能是便秘了。

到底怎样才算便秘呢?我们可以依据以下标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便秘。

◎4次大便至少1次是过度用力。

◎4次大便至少1次感觉排空不畅。

◎4次大便至少1次为硬邦邦的或颗粒状。

◎4次大便至少1次有肛门直肠梗阻感或阻塞感。

◎4次大便至少1次需手法帮助(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

◎每周大便次数少于3次,日排便量小于35g。

◎不存在稀便,也不符合IBS(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在过去的12个月中,持续或累积至少3个月有以上2个或2个以上症状,即可判断为便秘。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粪便的颜色、气味以及排便频率等判断是否便秘。正常的大便不软也不硬,如果太硬,可能是便秘;相较于正常粪便,便秘时粪便颜色稍深,严重时会呈现黑色;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异常发酵,常伴有恶臭;距离上次排便通常都在3日以上,即每周大便次数少于2次,且很少有便意,总觉得肚子胀胀的;与前一天所吃的食物量相比,如果排出的便量明显减少,即使有排便也应视为便秘;即便是天天排便,便后还是感觉腹胀,不用力就拉不出来,仍是便秘。

不难发现,便秘一般表现为大便量少、大便干硬、排出困难,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7日内排便少于2次或长期无便意等。

但即便如此,由于各人摄入食物成分不同,饮食及排便习惯不同,所以对便秘的判断也应因人而异。一般而言,从1日3次到3日1次,都算正常范围。也有的人3~5日或更长时间排1次,却不感排便困难,而且便后愉悦舒畅,也属于正常范围之内。你的便秘是哪种类型

便秘可以是一种单独的不适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病症的表现形式。想要对抗便秘危害,需了解便秘的不同类型。便秘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分为急性便秘与慢性便秘;按发病部位可分为结肠性便秘和直肠性便秘;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便秘和继发性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按发病机制主要分为慢传输型便秘和出口梗阻型便秘。

原发性便秘

原发性便秘是相较于继发性便秘而言的,指的是在无器质性病变且无明显原因出现的便秘,包括功能性便秘、单纯性便秘和特发性便秘。

饮食过少或过精细,粪便中纤维素和水分不足;精神紧张,或强忍便意;大量出汗、腹泻、呕吐、失血、高烧后致使肠道内水分丢失过多等,是引起原发性便秘的主要原因。

继发性便秘

继发性便秘又称“症状性便秘”,是在患有器质性病变或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便秘。肛裂,肛周脓肿,腹腔及盆腔肿瘤,结肠的良、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的肠梗阻、肠粘连引起的便秘,都可以算作是继发性便秘。

急性便秘

急性便秘是指1个月内反复发生的便秘,包括器质性便秘、暂时性功能性便秘。急性便秘多无明显症状,但神经过敏者可出现食欲减退、口苦、腹胀、嗳气、发作性下腹痛、排气多等胃肠症状,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易疲劳等神经官能症症状。

慢性便秘

慢性便秘是指便秘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至半年以上者,一部分是由急性便秘长期不愈转化而来,一部分是在发病初期即为慢性便秘。慢性便秘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病,但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慢性便秘为功能性疾病所致,包括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混合型便秘和正常传输型便秘。

单纯性便秘

此类便秘是由进食量过少、过于精细和排便习惯受扰、滥用泻药等因素引起的。一般来说,这种便秘症状较轻,病程较短,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即可改善。

器质性便秘

器质性便秘是指由于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如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药物及化学品中毒、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的便秘。器质性便秘的典型代表有肠梗阻和肠扭转,症见大便干结,排便费力,粪便可呈羊粪状或出现假性腹泻,并伴有腹痛、恶心及头晕等表现。查体时,可在左下腹扪及粪块及痉挛的肠段。

结肠性便秘

结肠性便秘,又称迟缓性便秘,是指种种原因造成的与排便有关的肌肉张力降低导致的便秘,如年老体弱、营养不良、肥胖等造成腹肌、膈肌、肠道平滑肌、提肛肌等张力下降,肠道运动减弱,使粪便不能及时排出。功能性便秘

结肠性便秘

痉挛性便秘

直肠性便秘

直肠性便秘

结肠蠕动正常,但因为直肠出了问题,已经到达直肠的粪便无法排泄出去,常称为直肠性便秘。发生直肠性便秘时,往往感觉有便意,用力挤却出不来,久之,大便越来越硬,就更难排泄出去,形成恶性循环。直肠性便秘多发生在直肠变形膨出、痔疮、肛裂以及经常灌肠的患者身上。

痉挛性便秘

痉挛性便秘,又称为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于结肠运动过于强烈,引起痉挛,导致肠腔过于狭窄,使大便无法通过而形成的便秘。其特点是便秘、腹泻症状交替出现,或是长期腹泻。你的腹泻是哪种类型“肚子好痛,我要赶快去厕所!”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腹泻经历。如果只是偶尔腹泻,很快就好了,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经常腹泻,可能需要引起重视了。

腹泻,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或脓血、黏液的现象。

由于腹泻的发病机制复杂,引起腹泻的疾病又很多,因此腹泻也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按病程长短和病因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

生活中,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概念,下面就介绍这两种腹泻的症状特点。

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是指1日3次以上稀便,或大便量超过200g,其中水分占80%,且病程在1~2周内,往往伴有肠痉挛所致的腹痛。急性腹泻多发于夏、秋季节。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肠道感染、急性中毒、过敏性紫癜等均有可能引起腹泻的急性发作。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或2~4周间隔起病。肠道菌群失调、克罗恩病、结肠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都会引发慢性腹泻。

腹泻发作期,如果还伴有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诊治。

◎腹泻伴有严重脱水,常常见于霍乱或副霍乱、沙门菌食物中毒、慢性肾衰竭等。

◎腹泻伴发热,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局限性肠炎、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病毒性肠炎、甲状腺危象等。

◎腹泻伴里急后重,可见于急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发作、直肠癌等。

◎腹泻伴明显体重减轻,可见于消化系统癌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腹泻伴皮疹,可见于败血症、伤寒、副伤寒、麻疹、变态反应性肠病、过敏性紫癜、糙皮病等。

◎腹泻伴关节痛或关节肿痛,可见于慢性非特异溃疡性肠炎、局限性回肠炎、结缔组织病、肠结核等。不均衡的饮食会对肠道造成负担

肠道是人体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全身营养物质的加工场所。在人的一生中,肠道要处理多达65吨的食物,可谓是身体忙碌的器官之一。当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时,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就会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高脂少纤”饮食,破坏肠道内环境

饮食中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为了消化脂肪,身体只好分泌更多的胆汁,如果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的有害菌便会将胆汁酸变成有致癌性的二级胆酸。加之,纤维素摄入不足,使排便不畅,肠道内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进而扰乱肠道内环境平衡。

只吃粗粮,磨损肠道

当长期以玉米、燕麦、荞麦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为主食时,食管、胃肠等消化道黏膜细胞易受磨损,需要蛋白质予以修复。如果食物中缺乏蛋白质,就有可能导致消化道上皮细胞分化异常而发生癌变。

暴饮暴食,增加肠道消化负担

暴饮暴食,需要消化系统在短时间内分泌大量的消化液以消化、吸收吃进去的食物,务必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同时,暴饮暴食也会打乱胃肠道消化吸收食物的正常节律,破坏肠道的正常运转,久之则会破坏肠道稳定。

进食速度过快,加重肠道工作负荷

进食速度过快,食物未得到充分咀嚼,口中唾液淀粉酶对其初步消化不彻底,食物进入胃肠道后,需要增加胃肠道工作负荷以分解食物,长此以往会损伤胃肠道。忽略排便信号,排便更不顺畅

早饭后过了30多分钟,隐隐约约有了便意,但无奈在公车或地铁上,只好忍着到公司解决。然而,一到公司,又要开会,又要写报告,一上午就这样过去了,便意也随之一次又一次被忽视。

排便是受意识控制的脊髓反射。正常人的直肠内通常是没有粪便的,当肠的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刺激了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经盆内脏神经和髂腹下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脑皮质,引起便意。

正常人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粪便的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当达到此阈值时即可引起排便反射。排便受大脑皮质的影响,意识可加强或抑制排便。如果对便意经常予以抑制,使已经到达直肠的粪便又返回到结肠,使直肠逐渐失去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正常敏感性。久而久之,大肠对发出的便意信号反应越来越迟钝,渐渐地,就没有便意了,严重的甚至没有排便欲望了。另外,加之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又会进一步加重排便困难。肠道敏感,易受压力影响而不适

肠道,通过自主神经与大脑相连。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一旦交感神经处于上风,就会破坏自主神经的平衡,使肠道的蠕动变缓,肠壁肌肉运动失调,引发痉挛,进而导致腹痛、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排便障碍。压力过大或长期精神紧张是使交感神经处于上风的主要因素。

此外,有科学研究表明,人一旦压力过大,肠道内的有益菌就会减少,肠道菌群可能失去平衡而出现一系列的肠道疾病。肠道内细菌状态的紊乱又会导致压力加倍增大,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维护肠道健康,还需要适当减压。肠道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

正如我们的身体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一样,肠道的健康与年龄也息息相关。肠道功能的衰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吸收功能减弱

年龄增长,肠壁供血欠佳、肠壁黏膜逐渐萎缩、小肠上皮细胞数量减少等因素都会使肠道对钙、铁、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A、112胡萝卜素、叶酸以及脂肪的吸收减少。

运动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等部位的肌肉逐渐萎缩、肌层变薄,肠道收缩力降低,蠕动减退,直肠对内容物压力的感觉亦减退。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力不足,活动量减少,或由于某些疾病而长期卧床,肠道运动功能也进一步衰退。

肠道环境恶化

肠道内的菌群随着人的年龄增加变化显著。随着年龄的增大,肠道内双歧杆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菌大量增加,再加上老年人牙齿松动、脱落,或患有某些疾病,或喜欢进食精细软烂的少渣食物,都会使老年人肠道内有益菌减少,腐败菌增加,从而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诱发肠道疾病。不正确地使用药物只会加重肠道不适

一旦感觉消化不良、胃肠饱胀得难受,或遇到便秘、腹泻等问题,我们便努力通过药物加以改善。但长期不正确地使用药物,往往只会加重肠道损伤,引起更多健康问题。

不正确使用抗过敏药会减缓肠蠕动

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等,以及某些胃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和抗酸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可能减缓肠蠕动。身体出现过敏症状时,不问缘由随意使用抗过敏药物,反而会让粪便在肠中停留时间变长。其中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含水量减少,且在肠道内滞留变硬,会引起或加重便秘。

滥用降压药、镇痛药会让肠道变干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氢氯噻嗪等降压药,布洛芬、萘普生等解热镇痛药可能抑制黏液分泌,让肠道变干,引起便秘。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如果不注意使用方式和剂量,会使肠道变干。

盲目补钙,肠道罢工

对于肠道蠕动较慢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如果补钙时贪多,吃钙片频率过高,或补钙的同时吃柿子、菠菜等草酸含量较多的食物,钙与食物中的草酸等成分结合,形成难溶物质,肠道负荷过重,可能罢工,引起便秘。

不正确使用抗生素破坏肠道菌群

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还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影响排便。如果长期使用这些抗生素,或不正确使用抗生素都会增加机体耐药性,破坏肠道内菌群平衡。

乱用泻药会损伤肠道功能

不少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害怕便秘会让毒素在肠道堆积,导致脸上长斑,一便秘就赶紧用泻药。泻药虽然能缓解便秘,但如果长期用,可能损伤肠壁神经,影响肠道功能。

一般重度的肠道疾病需要通过手术来直接切除病灶,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后续的药物治疗搭配食疗来逐步使肠道恢复健康,所以很少存在错误用药的情况。反而,是我们常见的便秘、腹泻常常存在错误用药的现象。由于这些症状常见,且市面上针对这些不适症状的药物也较多,很多患者往往一出现便秘或腹泻,便想要通过药物加以改善,以致逐渐形成药物依赖。别依赖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才是不二法门

除了年龄增长导致的肠道功能退化,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所致的肠道功能受损外,其他引发肠道不适的因素,如生活作息不正常、饮食不当、不正确使用药物等,多属于人为因素。肠道疾病,刚开始时症状往往都很轻微,在日积月累之下才逐渐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就潜藏于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与习惯之中。

因此,想要改善肠道状况,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

当出现便秘、腹泻、臭屁、大便异常等肠道不适信号时,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而应回想一下自己便秘、腹泻的原因在哪里。排除生活环境和饮食突然改变等突发因素之后,是不是还有一日三餐不规律、经常熬夜、久坐不动、常常因忙而忽略排便的情况。一旦找准引发不适的原因,便可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整。

当然,引起肠道不适的原因很复杂。如果找不出适当的理由能够解释,或采取了一些诸如调理饮食、调整作息时间,以及消除常见的一些因素后尚不能缓解,或便秘、腹泻情况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找出引起肠道不适的根本原因,并及时进行正确、有效地治疗。二 为肠道疾病所苦的现代人忽视肠道不适,小心众多疾病找上你

肠道健康时,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大多过有害菌数量。人的食欲较好,排便定时通畅,皮肤看上去也有光泽、红润。一旦肠道出了问题,则会出现便秘、腹泻、肠易激、口臭、皮肤粗糙等健康问题。

对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是出现便秘、腹泻、口臭和皮肤粗糙等问题,往往也只是想到其他方面,并不会关注肠道的健康状况。经常忽视肠道不适,首先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免疫力降低、精神消沉,久而久之则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慢性结肠炎、肠躁症、直肠癌、结肠癌等健康问题。同时,肠道不适还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如肠道毒素通过血液侵入其他内脏,引发肝脏、肾脏的病变。便秘与腹泻交替,警惕大肠癌

大肠癌是全世界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全球大肠癌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大肠癌早期会出现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但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不会重视。当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时,可能已经到了大肠癌的中晚期。

腹泻与便秘经常交替出现,是大肠癌的警讯

便秘和腹泻,很多人都遇到过。一般的便秘或腹泻有明确的诱因,且通过改变饮食、生活习惯或用药能改善,持续时间在10~15日,通常无须担忧。不过,也有一些不正常的,吃药也止不住,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就和癌症扯上关系了。

腹泻是大肠癌患者常见的一种症状。目前在我国最常见的大肠癌发病部位是在靠近肛门的直肠,70%的大肠癌都是发生在这一部位。在肠道中生长的肿瘤不断增殖、坏死、脱落,会干扰整个肠道的内环境,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排便次数增多。

大肠癌引发的腹泻,最典型的表现是腹泻和便秘相互交替出现。这是因为当肠腔中的肿瘤长得很大的时候,它会堵死肠腔里的管腔,使排便不畅。而当肿瘤脱落时,则有可能表现为腹泻。除了腹泻外,还有一个更多见的大肠癌症状就是便血。肿瘤在脱落过程中出血,在肠腔中是存不住的,就一定会随大便排泄出来。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 经常便秘和腹泻。

◎ 大便突然变细、粪便有凹槽、附有黏液等。

◎ 腹痛、腹胀,腹部有硬块。

◎ 反复便血。

◎ 发现有结肠多发息肉或乳头状腺瘤。

◎ 经久不愈的肛门溃疡、持续性的肛门疼痛。小贴士

有家族大肠癌病史者,包括父母或者直系亲属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史的年轻人,要格外引起重视,一旦出现大肠癌的“早期信号”,请及早到医院检查、治疗。大肠癌,是可以预防、治愈的癌症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每年新发病人数为13万~16万人,死亡人数为6万~9万人,多发于大中城市。在消化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位居第二位。这样说来,是不是得了大肠癌就意味着死亡呢?

医学研究证明,大肠癌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事实上,大肠癌从发生到发展成为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早发现、及时处理,就能治愈大肠癌。正常情况下,正常的肠黏膜演变为大肠癌,至少需要5年,大多数需要近10年。所以,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小的良性增生性的改变,然后变成一个良性的息肉,再逐渐变成癌。倘若我们能在增生或息肉阶段就加以干涉,便能阻止癌变的发生。

然而,从大肠癌患者出现不适到确诊一般需要3~12个月,几乎所有患者在初期都会有被自己或医生诊断为痔疮、肠炎、蛔虫症或胃病等曲折经历。这样的误诊也使多数患者错过了理想的治疗时间。

因此,警惕大肠癌的早期症状,积极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大肠癌是能够预防和早期治愈的。肠躁症是什么?1/10的人都在经历

一紧张就拉肚子;压力大时就无法顺利排便;心情不佳时也会感到腹痛;没食欲,肚子总是胀胀的……如果你经常遭遇这样的困扰,小心,可能是患上了“肠躁症”。

肠躁症又称大肠激躁症、大肠急躁症、肠躁症候群,是现代很常见的肠胃功能障碍性疾病,会反复发作。女性出现此问题的比率约是男性的2倍。

肠躁症患者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一个或多个症状,不同时间发生的症状也不完全相同。肠躁症的症状大多跟排便有关,可能是突然想拉肚子,也可能是便秘伴随肚子胀痛,或经常肠鸣、胀气、恶心、胸痛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变化也较大,在患者遭遇压力时,症状会加重。

肠躁症的发生大多是因为患者的肠道比较敏感或痉挛。通常,肠壁的肌肉温和规律地收缩和放松,将食物沿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的顺序移动。然而,当患者食用过多产气类食物,或心理压力过大,或睡眠不足,或女性生理期,大肠容易因应激而失去规律性的收缩和放松,出现肠痉挛。另外,由于肠道发生痉挛的位置和范围不固定,当食物因肠内痉挛而移动太快或太慢时,便产生了不同的症状,如腹痛、腹胀等。

尽管肠躁症较为常见,且对人体影响较大,但目前没有一项特殊的检查能够确定,你是不是罹患肠躁症。换句话说,诊断肠躁症必须根据症状,并排除其他所有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例如感染、溃疡或癌症之后,才能确立肠躁症的诊断。因此,需先了解详细的症状和病史,在初步的身体检查之后,还要安排许多诊断检查(如血液化验、粪便化验、X线、内视镜筛检等),当检查结果皆正常,并无任何器质性异常时,才能诊断为肠躁症。溃疡性结肠炎,罹患人数暴增中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病变,以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多表现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轻重不一。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一般以20~30岁较为多见,近年来罹患人数不断增多。

研究发现,在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后,癌变的危险将呈倍数增加,且青少年时患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年后易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应及早预防。

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发展过程,可分为四种类型。

◎初发型:症状轻重不一,既往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史,可转变为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

◎慢性复发型:症状较轻,临床上最多见,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复发高峰多在春、秋季。在发作期结肠镜检查,有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而缓解期检查仅见轻度充血、水肿。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易误为肠易激综合征。

◎慢性持续型:起病后常持续有轻重不等的腹泻、间断便血、腹痛及全身症状,持续数周至数年,其间可有急性发作。本型病变范围较广,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并发症多。急性发作时症状严重,需行手术治疗。

◎急性暴发型: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骤,全身及局部症状均严重。高热、腹泻每日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贫血、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衰弱消瘦,并易发生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及腹膜炎,常需紧急手术。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难以通过典型的临床特征做出诊断。因此,在平常应时刻警惕大便的特殊变化,尤其是便血时,应引起注意,及早到医院进行筛查和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需警惕癌变

经常便秘、肠鸣,你可能不以为意,有时候吃点消炎药也能缓解症状。然而,当肠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形成慢性结肠炎可就不再是小事儿了。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以腹痛、腹泻、肠鸣、下坠、大便带黏液或脓血,便秘或干稀便交替出现,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为特点的肠道炎症。慢性结肠炎的发病年龄一般在20~50岁,尤以20~30岁最为多见,无明显的男女差别。

相较于一般慢性疾病,慢性结肠炎,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同时,随着病程的延长,慢性结肠炎发生癌变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一般而言,慢性结肠炎会引起三大癌变。

直肠息肉癌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直肠癌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为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它是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被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肠道狭窄及梗阻容变癌属于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而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梗阻在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大,黄疸,腹腔积液等症状。全身症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慢性结肠炎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人认为结肠炎可以不治而愈,因此忽视病情,致使病情加重和变得复杂;还有些人轻信偏方,盲目治疗,其结果只是越治越重,进而出现中毒性肠扩张、肠狭窄、肠息肉、结肠癌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结肠炎,都应积极就医,科学治疗。克罗恩病是什么?肠道免疫失控了

克罗恩病,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的发病原因不明,目前倾向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遗传、机体免疫异常、环境等。

克罗恩病与肠道免疫系统有关

研究表明,克罗恩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反应异常——它把对人体有益的细菌、食物和其他物质当成外来有害的物质“攻击”。在“攻击”期间,白细胞在肠道内壁聚集并引发炎症,炎症不断加重则会诱发溃疡和肠道损伤。

然而,目前不确定异常的免疫系统是克罗恩病的原因还是结果。换句话说,是克罗恩病导致异常的免疫系统反应,还是异常的免疫系统反应导致克罗恩病,目前尚无定论。但无论是哪种,不可否认,克罗恩病与免疫系统息息相关。所以,提升免疫系统功能,对防治克罗恩病大有裨益。

克罗恩病的常见症状

克罗恩病起病大多隐匿,从发病至确诊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腹泻:多数每日大便2~6次,一般无脓血或黏液,如直肠受累可有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肠黏膜下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使肌层收缩,肠壁被牵拉而剧痛。

◎发热: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常间歇出现。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少,量一般不多。

◎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消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和肠道外表现以及由并发症引起的相关临床表现。三 肠道是会思考、有情绪的“第二大脑”肠脑相连,大脑里的麻烦事,肠子也知道

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点滴的波动都能被它未卜先知。科学家发现,很多肠道疾病都和人的情感经历相关。情感经历坎坷的人罹患肠道疾病的概率会增加。

当工作不顺心,精神压力大,与同事或家人争吵之后,或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时,往往没有食欲;有的人生气时,可出现上腹痛、腹胀、胸闷等不适反应……致使你出现上述反应的并非是藏在颅骨里的那个大脑,而是你的“另一个大脑”——肠道。

是的,你没有看错,你的确还有“另一个大脑”,即肠道。肠道一方面受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的支配;另一方面也可以独立思考,不用受大脑支配而完成消化、排泄工作,同时通过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所谓“脑肠相连”,即大脑的信息会通过脊髓、自主神经,传导到位于肠管黏膜中的神经细胞中,使肠道做出反应。这是因为,肠道中分布着一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且拥有完善的信息接收系统,是除了大脑之外,最敏感细腻的人体器官。肠神经系统分布于肠道肌肉层间及黏膜下层,操纵着肠胃蠕动、血液流速、消化液分泌和各种激素分泌。虽然你意识不到自己的肠道正在进行“思考”,但是肠神经系统确实可帮助你察觉环境中的各种状况,进而影响你做出反应。

女性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因为女性比较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当肠胃感觉到这些负面情绪时,就会直接用痉挛和腹泻来做出反应,引起肠胃不适等症状。90%的疾病都始于肠道

人的肠道有8~10m,平均每隔3.5cm就有一个弯折,肠道表面积大,接触外来细菌的机会最多。同时,人体中99%的毒素是由肠道产生的,人体中84%的致病菌是在肠道内滋生的。一旦肠道健康受损,疾病丛生。

慢性病是以肠胃为中心,逐步形成并扩散到各个系统的,当其他系统出现病变时,肠胃是首先进入疾病状态或发生病变的,即“肠胃中心论”。

肠道垃圾堆积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成年人的体内平均有3~6.5kg的肠道垃圾。即便我们每天都排便,也总会有一些食物残渣滞留在肠道的褶皱内,日积月累,它们在细菌的作用下干结、腐败、发酵,逐渐形成黑色、有恶臭、有毒的肠道垃圾。

肠道垃圾在有害菌群作用下,腐败、变质,释放大量毒素,一方面直接损害肠道健康;另一方面进入血液循环,侵袭其他内脏器官。肠道垃圾堆积,会导致口臭、臭屁增多、大便干结、各种皮肤问题等,进而还会损害肝脏、肾脏功能。

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微生物的分布、种类、数量和比例有一定的规律,与人和环境保持着动态平衡。饮食结构变化、年龄增长、四季变迁等都会影响菌群变化,甚至情绪、睡眠、工作紧张程度等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就像人的另一个器官,在食物分解、营养吸收、免疫反应、新陈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破坏,引起肠道菌群和功能失衡,就会引发各种疾病。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免疫器官

很少有人知道,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其实还有常常被人忽视的肠道。肠道有人体70%以上的免疫细胞,抵挡着各种病毒的入侵。与此同时,人体其他的免疫器官,如肝、脾、胸腺等,都需要肠道提供的营养来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内菌群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一点也不为过。

肠道虽然在身体内部,其实却像由口到肛门的一条“管道”,是对外界环境开放的系统。虽能获取好的东西,同时,外界的细菌、病毒也很容易入侵肠道。肠道一方面要吸收和消化营养,另一方面要抵御细菌、病毒的侵袭。

人体的消化道免疫系统由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抗体)及肠道细菌组成。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存活着100多种不同种类的细菌;人体有70%以上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集中在肠道;还有70%以上的免疫球蛋白分布在肠道。所以,从这一点上说,肠道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肠道黏膜具有对抗潜在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生理屏障和免疫防线的双重作用。肠道黏膜内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在这些淋巴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肠黏膜上皮细胞、M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K细胞、记忆B细胞和T细胞等。另外,在肠道黏膜上,还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IgA(免疫球蛋白A),它能使一些病原体和毒素变得无害。这些细胞、组织相互作用,共同帮助人体抵抗有害菌的侵袭,维持肠道内健康。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阵地

小肠位于腹中,长5~7m,小肠上口起于胃的幽门处,迂回弯曲,下口与大肠相接,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的结构

小肠,一般根据形态和结构变化分为三段,分别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位于腹腔的后上部,全长25cm。它的上部(又称球部)连接胃的幽门部,是溃疡的好发部位。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胆总管和胰腺管在十二指肠上的开口,排泄到十二指肠内以消化食物。

空肠连接十二指肠,占小肠全长的2/5,位于腹腔的左上部。

回肠位于右下腹,占小肠全长的3/5。空肠和回肠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小肠的功能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小肠还能分泌小肠液,以不同的运动形式促进消化、吸收或推送食糜。

● 消化功能

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小肠,与分布在肠壁内的许多肠腺分泌的肠液,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 吸收功能

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一般,糖类、蛋白质及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内吸收,到达回肠时基本上吸收完毕,只有胆盐和维生素B在回肠部分吸收。12

● 分泌功能

小肠的分泌功能主要是由小肠壁黏膜内的腺体(十二指肠腺和肠腺)完成的。正常人每天分泌1~3L小肠液。小肠液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含有多种消化酶、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以及微生物等。消化酶在将各种营养成分进一步分解为最终可吸收的产物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运动功能

小肠的运动功能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小肠运动形式主要有:紧张性收缩,它使小肠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并使肠腔内保持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分节运动,其作用是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道黏膜的接触,促进肠壁血液和淋巴回流,有助于消化和吸收;蠕动,其作用是将食糜向远端推送一段,以便开始新的分节运动。大肠,人体重要的“垃圾集中营”

大肠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排出体外,是消化吸收的最后环节。大肠起自回肠,下端连接肛门,成人大肠全长约1.5m,全程形似方框,围绕在空肠、回肠的周围。

大肠的结构

大肠可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

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管道死端),长6~8cm,位于腹部右下方,向上通升结肠,向左连回肠。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又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结肠内壁不断地蠕动会把肠道内的便料推入下段肠道。

直肠为大肠的末段,长15~16cm,位于骨盆内。上接乙状结肠,下端以肛门而终。直肠可以吸收少量的水、盐、葡萄糖和部分药物,也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大肠的功能

大肠是消化道的小段,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和贮存粪便、分泌黏液。另外,它还具有引起排便反射的作用。

●形成和贮存粪便

从小肠流出的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进入大肠后,大肠将其中的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重新吸收,并使残渣变为固态而以粪便的形式留存在乙状结肠内。大肠的蠕动速度与小肠相比要慢很多,同时大肠的管径粗大,为贮存粪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分泌黏液

大肠黏膜上有很多肠腺,这些肠腺主要的功能是分泌大肠液。大肠液中的水分经结肠重吸收后,只留下浓稠的黏液,使粪便易于下行。同时,大肠黏液有保护肠壁免受机械损伤,免遭细菌侵蚀的作用。

●引起排便反射

当结肠发生强烈的推进性运动时,储存在结肠内的粪便即被送入结肠下端,直至直肠。此时,肛门外括约肌收缩,阻止粪便排出。直肠内的粪便逐渐积聚增多,到直肠内容物的总量为150~200mL、压力达7.33kPa时,可引起排便反射。四 大便和肠道菌中的健康警示从食物到粪便,是怎样的过程

从食物进入口腔,到最后被排出体外,大概需要24小时。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等身体多个消化器官的参与。具体过程如下:

Step1口腔、咽部:咀嚼、吞咽、初步研磨食物,加入部分消化酶。

食管:运送食物。

Step2胃:进一步研磨食物,加入大量消化酶,促进消化。

胆、胰:为粪便“涂上”黄色。十二指肠:分解脂肪。

Step3小肠:一方面吸收营养,将营养送到各个器官;另一方面将无法吸收的残渣输送至大肠。

Step4大肠:结肠内的菌群将残渣进行分解,形成粪便;直肠负责储存粪便,并将其排出体外。粪便的颜色与形状是健康的测量表

如果不是在医院进行详细的肠内检查,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是根本无法观察肠内情况的。而粪便就像镜子,可以直接反映肠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粪便的颜色、形状,就可以了解体内的状况,借此了解我们的健康状况。

从粪便颜色看健康

在肠道健康与粪便的关系中,粪便颜色是辨别肠道健康状况的重要方式之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健康粪便的颜色

健康粪便所呈现的颜色如图,整体上呈较浅的棕褐色到中等深度的棕色。偶尔因饮食中摄入过多绿色蔬菜而使粪便偏绿色也是正常的。营养不良时粪便的颜色

营养不良时粪便颜色如图所示,颜色较浅。只要改变饮食结构,正确进食,粪便颜色就会呈现健康的棕色。

便秘时,粪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变长,颜色会加深或变黑(干硬)。一旦出现这样颜色的粪便,且排便困难,就要引起注意,及时纠正便秘了。便秘时粪便的颜色

如果粪便中有大量的血迹或血丝,就需要引起警觉了。除了痔疮、肛门附近出血外,肠道出血、霍乱等也会使粪便变成红色。另外,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粪便呈黑色、似柏油般黏稠。便血时粪便的颜色生病时粪便的颜色

如上图所示,生病时,人体的粪便会呈现出异常的颜色。

从粪便形状看健康

粪便里有70%~80%的水分,而排除水分后的固体物质里,大约有1/3是食物残渣,而剩下的2/3就是肠道菌及其“尸体”,以及剥落的肠壁等。1g粪便里约有一千亿个菌,粪便可说是肠道菌的集合体。同时,粪便的成形与饮食结构,肠道状况密切相关。通过粪便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