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0 22:27:23

点击下载

作者:嘉伟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试读:

前言

有人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良师益友,更需要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缺乏的素质。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长处,您就会成为聪明人;善于把握人生的机遇,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机遇,您就会成为优秀者。

积极的暗示,会对人的情绪产生良好的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性格决定命运,有怎样的性格就有怎样的人生。远离消极的人,别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跟积极的人在一起,人生就会处处艳阳,万里晴空。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等于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不是轻松得来的,努力吸取积极的能量,向着阳光生长,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这是一部自我心理成长的书,作者用散淡不失智慧的文字诠释了“借他人之智,完善自己”这一美好主题,浅显易懂,道理深刻,如果你想变得更好,就请拿起它,因为这本书能让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做最好的自己。第一章冷静的人在一起,临危就不会急躁

人生之静,并非使生活如一池死水,不起波澜,而是静心忍性,在磨难中提取智慧,达到自如的境界。身处荆棘,不动不伤

以淡定的态度对待是是非非,“静者不伤”。

一次,庄子与一位君王谈话,正看到一只猴子在树林间跳跃,君王对庄子说:“您瞧这只猴子身手灵活,在树林之中游玩,多么自在,多么开心。”

庄子看着那只不断跳跃的猴子,笑着对君王说:“这猴子现在虽然开心,但如果有一天,它误入荆棘丛中,就算有再灵活的身手,它也一筹莫展。”

有一位智者曾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这句话说得真好,形象贴切,让人感同身受。我们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像庄子口中的猴子,在荆棘丛中,全身的本事无法施展。那位智者又说:“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由此可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苦难的历程,每个人都会受苦。

曾有哲人这样评价婴儿的啼哭:“婴儿降生为什么会啼哭?因为他从此离开母体的呵护,独自一人在这世间漂泊,要忍受种种痛苦与煎熬,他怎么会不哭呢?”从降生到成熟,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困境与伤痛,这些伤痛都会变为心灵的划痕,留下大大小小的伤疤。

生活在都市中的现代人,特别是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更加理解“苦”的含义,沉重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他们的内心日渐疲乏,每一天都生活在焦虑与失望中。焦虑,是因为压力得不到合理纾解,思虑越来越重;失望,是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不满。

心病还要心药医,那么,究竟什么是心药?什么是最有效的纾解方式?这种方式不能依靠他人,因为他人不是你,永远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帮你出主意,那主意也许好,却未必适合你;也不是环境,环境从不迁就任何人,只有人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你需要领悟生存的智慧,在纷繁的人世,静,则不伤。

从前有位禅师,他云游四方,最后回到出家的寺院。他每天都会坐在大殿里通宵打坐。

这一天,知事僧打开大殿的功德箱,突然大呼起来,原来,功德箱里少了一大笔钱。和尚们都说昨夜并没有人进入大殿,一定是打坐的禅师偷走了这笔钱。

面对众人的指责,禅师并不解释,也拿不出那笔钱,大家认定他就是小偷,每天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而禅师仍然心平气和,照常打坐,没有流露半点不满。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月,出去办事的方丈回到寺院,听说这件事后连忙说:“那笔钱是我拿走的,你们冤枉了禅师。”众人连忙去向禅师道歉,他们都说:“在这样的怀疑下竟然能做到不慌张,以一颗平常心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修为和境界!”

当一个人被他人冤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拿出证据辩解。但是,如果刚好拿不出证据呢?这个时候争辩毫无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在别人不相信你的时候,任何解释都是徒劳。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问心无愧,相信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旁人的猜测就不能损害你的内心,以淡定的态度对待是是非非,这就是“静者不伤”。

沉默,正是心静的外在体现,因为心中没有妄念,没有不合时宜的冲动,自然不会草率行动。沉默者最初让人觉得木讷无趣,可接触久了,就会发现此类人往往有大智慧,大底蕴,他们不说,只因深知三思而后行的重要。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沉默的人能够容忍误解与困苦,他们并非逆来顺受,而是积蓄后劲,等待时机扭转局面。

有一首歌叫《沉默是金》,其中一句歌词说:“是错永不对,真永是真。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安分守己的人知道沉默的可贵,特别是在喧哗的人群中,沉默的人自有一种气度,让人不敢小觑,不愿生疑。如果能够守住内心的坚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凡事有自己的原则,久而久之,沉默就会令人信服,令人尊敬。不必在乎外界环境的苛刻,用静与默当作保护自我的盾牌,足可抵御外界的真真假假,保持内心的平和。风浪中沉得住气,内心便无所畏惧

沉默与宁静是一种力量,让人远离世俗的喧嚣。

甲乙两位画师在一起品画。甲说:“画能够传达画师的心声,看一张画,就能够看出画画人的性格。”乙说:“那你说说,哪一位画师最有意境。这一张如何?”

那张画画了春日田野,春光无限,甲说:“此人心内被春光所染,乃世俗之人。”“这一张呢?”乙又指向另一张画,那张画上深山一座,古刹一方,幽深宁静。甲说:“此画有出世的冷僻,但太过凄清,乃避世之人。”“那么,哪一张画的画者有意境?”乙问。甲指向一张画,画上风雨交加,乌云翻滚,雷电轰轰,而山崖间有一鸟巢,里边的母鸟护着小鸟,径自入睡。“您说得没错!”乙惊叹:“这是我国最有名的画家所画!”

艺术作品往往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格调。古人从一个人的墨迹中能够揣度出这个人的为人与秉性。画作同理,画家描绘的景致更能反映其心中所思所想。内心浪漫的人喜欢画明媚春光与花花草草,孤僻内敛之人喜欢画深山古寺,以标榜自己清幽雅致。一个内心平静的人却会画暴风雨之中的闲庭信步,以表达内心的安泰。

人生也难免要经历暴风雨,这风雨也许是一次失败,也许是突来的打击,也许是一场意外,也许是长久以来求之不得的失落,也许只是内心突然对现状的不满和因此而来的不安稳心态。这个时候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定性如何。是惊慌失措,还是坦然面对?有一句诗写出了一种大无畏的气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闲庭信步”,指的是在大风大浪之前要沉得住气,就如画中那只在暴风雨中安睡的母鸟,因为心中没有畏惧,何时何地都能入睡。

宁静是一种有容乃大的心态,就像最深的水潭表面上看起来是最静的,没有什么声音。它最不易因为外界的一点响动而翻腾不已,而且最有容量。倘若人的心胸能够像沉静的流水,自然能够容纳外界的一切声响,包括那随时都可能袭来的暴风雨。想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就是要扩大它的容量,让它如一泓深水,能够包容越来越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中国古代的皇帝很重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在他们生前,不但会建好自己的豪华陵墓,还会关心自己的碑文。皇帝们都希望碑文写满自己的丰功伟绩,供后世永远怀念。

在众多帝王中,只有武则天独树一帜,她嘱咐在她死后,不要在墓碑上撰写任何碑文,就留下一块无字碑给后人,让后人任意评说。

历朝历代,不少人对这块无字碑向往不已,人们认为比起连篇累牍的赞颂文字,这块无字碑才真正体现了武则天的心胸与远见,她没有说任何一句话,人们却对她念念不忘,没有写一个字,字却印在了后人的心上,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大音声希”。

做了一件任何女人都做不到的事,留了一块历代帝王都不敢留的碑。这就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一生,历代帝王都在意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在史册上有一个光辉形象。相信武则天也有这样的愿望,但比起那些拼命为自己歌功颂德的人,武则天更有智慧,她知道坏的就是坏的,不会因为几句好话就变好;好的就是好的,只要做得够多,黎民百姓自然记在心里,公允的史臣自有公正的评价。所以,她选择沉默,选择大智无言。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稳健的,沉重的,就像人来人往的石桥,人们站在桥上的时候,往往忘记桥的存在,但提起某条河,人们首先想到的却是河上的桥,而不是桥上的人。所以,变动不居的东西,远不如静止无言的东西来得长久。

沉默与宁静是一种力量,让人远离世俗的喧嚣,保持个性的独立与心性的完整。古语说“大音声希”,“大音”就是大道,真正的境界不需要声音,沉默的力量远胜于喧哗。最聪明的人不会炫耀自己的聪明,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懂得默默努力的人,与其高声呼叫,提醒众人自己的存在,不如默默流淌,将自己的生命流成一条静静的长河,供人敬仰和评说。内心没有杂念,流言自然无处生根

没有人喜欢流言,但谁也避不开流言。

有个画师画艺极佳,是众所皆知的国手。可是他的人品却让人不大佩服,这位画师每次为人作画,必要求画的人先付酬金,否则便不肯动笔。每当他出现在城里,大家就会说:“那个吝啬的画师又来了。”

画师的朋友,城里的一位先生极力为画师澄清说:“他之所以索款,是因为他的师父生前曾许愿在山上造一座学堂,他是为了帮师父还愿。”不管这个先生如何解释,人们更愿意相信画师是个贪财之人。画师也不辩解,照旧为人画画,画前索要酬劳。

一日,画师为一位官员画了一幅游春图,画罢掷笔道:“吾师心愿已了!”没多久,山里开始兴建一学堂。从此后,画师画画只为自娱,再也不为钱财作画,人们这才相信先生的话。

不论现代还是古代,大众标准都是人们遵循的惯常标准,大众评价代表了主流看法。以我们的观点,一个人,倘若很多人都说他不错,他的品格应该很好;倘若多数人都说他不好,那么至少他在人品上存在一些问题——人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人犯错,不可能所有人都犯错。

通常情况下,这种观点没有问题,也有些时候,大众观点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大众的眼光也有误区,会误解一些事、一些人。再加上有人喜欢搬弄是非,有人喜欢闲言闲语,一件不存在的事实可能会流传甚广,这就是流言的来源。

没有人喜欢流言,但谁也避不开流言。面对流言,有些人不断解释,结果是在流言的火焰上加了一勺油,让火越烧越旺;还有人无法解释,只能自己揪心,终日为流言苦恼,觉得十分委屈。民国时,女星阮玲玉就因为不堪流言困扰而选择自杀,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做遗言。流言有时会变成心灵的毒瘤,有智慧的人需要小心处理,才能不被它伤害。

有个书生向先生诉说烦恼,他为人聪明,很得先生欢心,于是师兄弟们经常议论他,说些闲话。先生说:“是你在说闲话。”“他们居心不端,胡乱议论。”书生又说。“现在是你居心不端,胡乱议论别人。”先生说。“他们经常盯着我,多管闲事。”“是你盯着他们,多管闲事。”

书生生气地说:“我这是在关心我自己,管我自己的事!”

先生说:“他们说闲话,就让他们说去,你好好念你的书,做你的事,为什么要管他们在做什么?这岂不是成了和他们一样?”书生听了,再也不理会师兄弟们的议论。后来,他成了书院里成就最高的人。

当一个人开始关心他人的闲话时,他很容易变成一个说闲话的人,想要不受流言困扰,只有远离流言。不要去理会传播流言的人,不要去计较别人有没有议论你,议论了什么。更不要为几句流言动气。内心有杂念,就会像故事中的书生,烦着别人,搅着自己,不得安宁;内心没有杂念,流言自然无处生根。

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心内没有杂念?心静。一杯水如果不停地搅拌,即使是清水,也会变得浑浊不堪。而一杯浑浊的水只要放在那里不去动弹,慢慢地,杂质就会沉淀,水又变得透明澄清。一个人的内心也是如此,不停接触是非,只会越来越乱,不得清净。相反,那些愿意沉淀自我的人,即使面对流言蜚语,也能够做到不听不看。

人们常说:“时间会证明一切。”时间能够让他人分辨出一个人的好坏,一件事的优劣,也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认清自己的方向。心不静的时候,先让自己沉默,把一切交给时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流言总有一天会平复,那时候,人们看到的只剩下你的形象、你的成就,以及你面对闲言闲语时泰然自若的态度。临危不惊慌,脚下有生路

时时刻刻磨炼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沉住气。

成公贾是古时楚国的一位贤人,很关心国政。他看到楚国朝政混乱,登基已三年的楚王却不闻不问,不禁为国家担忧。这一天,成公贾决定当面劝谏楚王。

楚王客气地接待了成公贾,成公贾说:“我是街里闲人,近日听说这样一件事,想来问问大王明不明白。有人说看到一只身披五色花纹的大鸟在楚地已有三年,可是从来没有叫过一声,不知是什么原因。”成公贾用了一个比喻,五色花纹的大鸟,是指楚王,不叫一声,是说他对内政外交毫不关心。

楚王说:“看来,这一定不是一只凡鸟,它一动不动,是在积蓄自己的力量,等有一天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你何不拭目以待?”成公贾当即明白了楚王的意思。没多久,楚王羽翼丰满,对内任用贤良,铲除贪官污吏;对外征伐,打败楚国的敌人,果然“一鸣惊人”。

关心国政的贤臣向不理朝政的君王进谏,成公贾认为面对混乱的朝政,一个国君应该有所作为,正如面对困境的时候,一个人应该有所作为,“有所为”代表着一个人的能力和担当。一番谈话后,成公贾发现君王并非无所为,他选择用一种有策略的方式来达到最佳效果。为了一鸣惊人,先要养精蓄锐,积累足够的实力,创造出充分的条件。

人生难免有困境出现,困境让人束手无策,寝食难安。有时也会消磨人的斗志,让人变得庸碌无为。每个人最初都是心怀梦想的跋涉者,有些人能成功,有些人以失败告终,并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差别,而在于他们是否能够突破困境。一旦开始跋涉,就要有面对困境的心理准备,路途越长,困境越多,就越需要有冷静的头脑。

想要解决一个大问题,需要长远的考虑,周密的布局。应对大事最好的办法是厚积薄发,在平日就要默默积累自己的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谁也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所以,雄厚的资本至关重要,不论这资本是学识、资金……还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时时刻刻磨炼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沉住气,应对重大事件。

哈里和皮特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共同出海经商,赚来一箱金银珠宝,他们准备带着这箱珠宝回到家乡,过富足美满的生活。这一天夜里,哈里和皮特突然听到水手们在低声说话,原来这些水手心怀歹意,他们想要杀掉哈里和皮特,吞掉那箱珠宝。

哈里和皮特惊恐地看着对方,他们到底是老道的商人,立刻打定主意,哈里站起身对皮特大叫:“你这个魔鬼!你这个贪心的人!我过去真是瞎了眼睛,竟然把你当成我的朋友!”皮特不甘示弱地说:“你才是个魔鬼!你竟然想独吞珠宝!我就算把它们扔掉也不给你!”说着他抱起珠宝箱,将箱子从窗户扔进了大海。

当水手们冲进来时,看到哈里和皮特正在咒骂对方,水手们看到珠宝已被他们扔掉,只好悻悻离去。哈里和皮特平安到达港口,他们立即通知警察,将恶毒的水手抓了起来。

重大事件有两种,一种是困难摆在眼前,你缺少克服它的能力,只能默默积攒精力,寻找破绽,努力寻找突破口;还有一种是困难突然来到眼前,迅雷不及掩耳,你没有机会慢慢积攒力量,只能立刻拿出应对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急关头保护自己。

在危急关头,人们最需要的仍然是“静”,心态平静,头脑冷静,才能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最快的速度想到解决方法。就像故事中的哈里和皮特,他们知道惊慌没有用,果断地选择了舍财保命,断了匪徒的后路,留下自己的生路。

在任何时候,冷静都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冷静,既能让自己在复杂的形势中占据一个清醒的视角,不致被蒙蔽;又能让脑筋不被突来事件打乱,无法做出思考。就像地震时候,恐慌的人在大叫,冷静的人立刻寻找安全地点。多一分冷静,就多一分安全保障。

临危不乱的人有大将之风,因为习惯筹谋,即使在短时间内,也会习惯性条分缕析,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制定最恰当的计划,这得益于平日的深思熟虑。把深思作为一种习惯,凡事多想想,多看看,你收获的并不只是宁静的内心,还有生存的智慧。杜绝“一步登天”的幻想

一步登天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不切实际的渴望只能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

古时候,有个青年拜后羿为师学习射箭,青年很刻苦,想要成为超越后羿的神射手,但年轻人难免急躁,他总是问后羿:“师父,我射得如何?有没有进步?”后羿是位温和的长者,每次都鼓励他:“有进步,但是还要努力。”

青年心急,有一天抓着后羿说:“师父,你告诉我,要成为你这样的神射手,需要多少年?”后羿说:“十年!”

青年说:“十年太久了,如果我每天加倍苦练,需要多久?”“八年。”

青年更急:“师父,如果我把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拿来练箭,是不是五年就行了?”“不,”后羿说,“那样的话你成不了神射手,因为没几天你就累死了。”

故事里的青年想成为与后羿一样名满天下的神射手,因为迫切地想要实现愿望,他开始急躁。但一步登天只存在于幻想之中,不切实际的渴望只能阻挡人们前进的步伐。轻微的不切实际也许没什么害处,还能成为一种激励;严重的不切实际就成了空想,甚至会危害自身,换来得不偿失的结局。

自古以来,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有些人只做梦不行动,希望天上掉馅饼,他们一辈子只能碌碌无为。还有人愿意为梦想付出时间、精力、汗水,只要能够达到目标,他们可以一直付出。也许就是因为付出太多,用心太深,才会迫切想要知道“如何以最快的方法达到目标”,因此,人们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念头。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男人吃了五张饼不觉得饱,吃完第六张肚子饱了,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吃前五张饼。急功近利的人与这个男人相似,他们太过注意第六张饼的实效,从而忽视了前五张的重要,实际情况是:没有第六张,男人最多有点遗憾;只有第六张,男人的饥饿感只会越来越强。在现实生活中,第六张饼代表的往往是虚名,解决不了多少实际困难。

从前,一位君王向人学习驾车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君王要求与自己的老师比赛,结果惨败。君王说:“寡人敬重你的技能,拜你为师,你怎么能不好好教授?”老师说:“微臣已经将全部技术传给大王,大王之所以落败,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心态不好。”“你说说,寡人的心态怎么了?”君王问。“我与人比赛的时候,一心观察马的状态,马累的时候,我会让它稍慢一点,然后再催促它飞奔,我一直注意的是比赛本身;大王您驾车的时候,一心只想超过我,在我后面时,您不顾马的状况,一味追赶;超过我后,不时回头看我有没有赶上来,您只注意能不能得胜,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如何与马配合,这才是您落败的原因!”

古代的驾车比赛,既要掌控车子的方向,又要配合马的动作做出调整,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取得好成绩,而一心想着成败得失的人,无法顾全大局,常常顾此失彼,自然落了下风。故事中的君王脑子里只有胜利,也就看不到脚下的路,他忘记胜利只是结果的一种,如果不能好好完成过程,迎接他的是另一种结果:败北。

急功近利之人之所以没有一颗宁静的心,是因为他们太过重视结果,忘记了胜利需要一点一点积累。捷径也许存在,但不会时时存在,事事存在,偏偏有人做任何事都图方便,这种思想放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投机取巧。现实生活中,不乏靠投机取得成就的人,他们用比别人更少的努力和时间,也能得到地位和成就。

不过,投机取巧的人始终比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少了一些东西,那些人的脚步是实的,他们却是虚飘飘的,有一天遇到狂风,就再也站不稳,露出原形。而那些扎实的人,从来不惧怕风雨。每个人都有想要实现的愿望,踏实的人不会采用不正当的方式,更不会在条件不成熟时贪功冒进,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真味要慢慢品,过程比结果更值得投入。把事情做透,转机就会出现

把事情做好固然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把事情做透却也是另一种收获。

师父正在读书,他的徒弟在旁侍奉,冬日天寒,师父下令:“徒儿,你拨一拨炉子,看看还有没有火。”徒弟于是在炉中拨了一拨,说:“没有火。”

师父站起身,亲自拿起火钳,探入炉中深深一拨,结果拨出点点火星,他问徒弟:“徒儿,你说没有火,那这个是什么?”

徒弟说:“是徒儿未曾深拨。”师父说:“万事有始必有终,只知始,未知终,非悟者。”“只知始,未知终,非悟者”,这句话与我国《诗经》上的一句诗异曲同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能够开始的人很多,坚持到最后的却很少见。故事中的师父认为做事要深入,不要停在表面,这同样是一种坚持。不论什么事,做得深入一点,就能了解的透彻一点,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准确,这就是将事情做“透”。

一个人的能力、阅历是有限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将一件事做好,但是,有心的人却会把一件事做透。把事情做好固然能达到我们的目标,把事情做透却也是另一种收获:收获的是做事的学问,动脑的方法。只有把事情做透,才能真正了解一件事物,从这个过程中得到智慧与启迪。深耕细作的粮食与播种机大面积种下的粮食虽然都能获得丰收,但前者无疑比后者更有营养和口感,这就是“透”与“不透”的区别。

把事情做透是提高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想要全面了解一件事,就要从各方面尝试,就能以更多的角度看到事物的全貌。多数人在实践中能够触类旁通,通过一件事思考到更多的事。因为要解决一件事,可能要学习很多东西,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当一个人把一件事做透,他会发现自己会做很多件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

一位漫画家在杂志上连载一部少年漫画,刚开始的时候,读者很喜欢这部作品,认为构思新奇,男女主角有个性,作品可谓一炮打响,引来追捧。连载两年后,漫画家感到后继无力,读者们也对这部作品渐渐没了耐心。那本杂志对这样的作品一向的做法是“腰斩”,即在一个月之内草草结束作品,给其他作品让出地方。

接二连三的打击,漫画家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有些厌烦,但他做事认真,决定给这部作品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于是,他依然精心构思,认真作画,并把不满意的部分反复修改。

没想到最后一个月,形势突然出现转折,漫画家的诚意让这部漫画更加精彩,读者们表示这部作品还有很多潜力,希望杂志继续刊登。在读者们的要求下,杂志社决定继续这个连载。漫画家没想到,一次坚持,竟然会有如此收获,此后他越画越好,这部漫画成了大热作品,经久不衰。

漫画家的作品即将面临腰斩,他对自我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将事情做透,做到即使结果不让人满意,也要竭尽全力,让自己不留遗憾。当人下定决心后,就能心无旁骛,这个时候往往能够注意到平时没有注意的东西,激发出从未有过的灵感,从而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可见,把事情做透才能把事情真的做好。

如何才能把一件事做透?关键要沉住气、专心、持久、不服输。沉住气,就是我们说的心静,在任何时候不要忙乱慌张;专心,就是说不要吃着盆里惦着锅里,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持久,是指要有计划、有策略,不能急于求成;不服输,是说在暂时的挫折面前懂得迂回,以退为进,冷静地寻找解决办法,相信苦心人天不负,转机总会出现。这些因素加起来,再加上一颗愿意思考的头脑,就能将一件事做透。

想要达到“透”,就要静思,审慎地思考一件事物的方方面面,它产生的原因、过程中的每一个转折,以及相应的结果。只要仔细观察过几件事,就会发现事事相通,什么事的起伏都有相似的地方,这个时候,智慧就会产生。因为通透,即使不能知晓一切,也能知道事情的大概,遇事就不会失去方寸,静者因透生静,因静而透。第二章智慧的人在一起,行路就不会艰难

心灵没有智慧,如行路没有双目,纵然路走得再多,事做得再好,也会偏离目标,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想要选对做事的方法,先要有做对事的眼光,这便需要智慧。路不通时,借道而行

智慧来自人们的思考。

这一天,禅寺的弟子们被召到堂前,方丈对他们说:“我身患重病,就要离世,我要从你们中间选一位掌管这个寺院。”他顿了一顿说:“你们现在就去对面的山上砍柴,谁砍的柴最好,我就选谁做这个寺院下一任的方丈。”

弟子们听完后,立刻去后院拿起柴刀,准备上山砍柴。谁知近日下了暴雨,山前河水暴涨,木桥被冲断,附近找不到渡船,弟子们想了不少办法,还是没办法过河,只好无功而返。方丈躺在床上一言不发,这时,最后一个弟子回来了,对方丈说:“师父,最近下了暴雨,我没法渡河上山,不能砍柴。不过,我看到岸边果树经过一场秋雨,倒结了不少果子,我摘了几个顶好的给您尝尝,您一定要宽心养病。”

方丈微笑着说:“万事万物讲究随缘而化,难得你如此机变,今天起,你就是这里的方丈。”

灵机一动,在为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办法,就像在烦恼的时候,突然开悟,那种畅快和喜悦无以言表。故事里的小和尚看到断了的桥,起初一定也和其他弟子一样眉头紧锁,但他知道万事讲究随缘,柴砍不了,就做点别的事让病重的师父开心。小和尚有慧根,年纪轻轻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者。

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一本书,一句话,而是在需要的时候,它能为人解决实际问题。智慧来自书本,来自师长的教育,来自为人处世的经验,最重要的是来自我们的思考。万事万物都蕴含着智慧,能够认真观察的人,自然会对这智慧心有所感,加以提炼。智慧的关键在于灵活机变,因为要面对的事情总有各种面貌,必须有一颗机变的心随时加以应对。

机变的人不去钻牛角尖,他们不会把一个问题想死,也不会轻易对一件事、一个人下结论。他们崇尚变通,就像宽广的河流,可以笔直地流动,也可以绕过高山,九曲十八弯,最后到达大海,也难怪人们说智者乐水,智慧像水,即使兜兜转转,最后都会流入大海。

王羲之是晋代著名书法家,他的墨宝都是无价的宝贝,在当时,就有人为得到他写的一个字而绞尽脑汁。不少达官贵人都不能让王羲之动笔,可是,有个人却让王羲之抄了整整一部《道德经》,也算是当时的奇闻。

这个人是个道士,他知道王羲之名满天下,不肯赐字于人,攀交情,他没有;用钱财,王羲之不稀罕。于是道士想出了一个偏招,他知道王羲之平日最爱白鹅,就养了一群好鹅,待白鹅长大,故意让王羲之看见。王羲之看到那群白鹅个个精神,比自己家里的鹅好上不知多少倍,就生了羡慕之心,提出要买这群鹅,道士说:“这鹅不卖,不过如果你愿意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就将这群白鹅送与你。”

一部《道德经》并不费多少时间,王羲之立刻答应,就这样,王羲之兴高采烈地赶着白鹅回家,不知道自己上了道士的当。“书成换白鹅”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几只白鹅和王羲之的墨宝,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可道士靠着他的机变,哄得王羲之乐呵呵地答应了这笔不平等交易,这就是智慧的高境界: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有人放弃走这条路,有人却采取迂回的方法,绕到另一条路上,或者干脆自己铺上一条路,向别人借一条道,最后到达目的地。

当人们想要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不懈的努力,但有的时候,努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机智。没有条件的时候,机智的人能够创造条件;没有突破口的时候,机智的人能够用迂回的方法寻找突破口。机智的人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弱点,没有攻不破的堡垒,知己知彼,总会想到好办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世界不像从前看到的那样简单,人心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单纯,不必为这种情况感叹,因为你本身也在变复杂。但我们会因为自己变得复杂而不会做事吗?不会,因为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目标,自己的底线,自己的分寸。同理,别人做事也都有自己的目标、底线、分寸。

对事情,对他人,对自己要有一种“拆得开”的心态,知道他人的目标,就能分辨敌友,甚至化敌为友、求得共存;了解他人的底线,就不会得寸进尺,能掌握与这个人交往、共事的“度”,明白他人的分寸,就能够不去冒犯他人,尽量尊重他人。不必感叹事情千头万绪,如一团乱麻,只要你多多思考,就能把事情拆得简单,拆得开,就能玩得转。缜密一些,苦难也能迎刃而解

想要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就要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思考周全,妥善筹划。

一只小狗正在河里洗澡,它问自己的妈妈:“我常听人说到‘聪明’这个词,怎样才算‘聪明’?”妈妈说:“聪明很简单,我给你出一个问题,你猜一猜:两只小狗在烂泥塘里打滚玩耍,回到家后,是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澡?还是不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澡?”“这个太简单了,当然是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小狗说。

妈妈只是笑了一下说:“可是爱干净的小狗也不是天天要洗澡。”,小狗以为自己答错了,连忙说:“是不爱干净的小狗先去洗,因为它身上太脏了!”妈妈仍然摇摇头说:“不爱干净的小狗也许习惯脏着身子,不去洗。”“那就是两只小狗都去洗澡!”小狗说,看了看妈妈的脸色,知道自己又错了,连忙说:“是两只小狗都没去洗。”妈妈说:“都不对,但都有可能,如果你能一次说出四个答案,就说明你考虑问题最周全,这就是聪明。”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藏着思维陷阱,小狗的四个答案都是错的,但加在一起却是正确的。很多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很多事都需要多重判断,想到每一种可能,才是周全的回答。

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几个盲人去摸一头大象,他们的手触摸到什么,就以为那是大象的样子,于是得出了很多荒谬的结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根据现象的一角,做出错误的推论,却不知现实比我们的想象大得多,复杂得多,不能多看看,多想想,就不能触摸事物的全貌,更不能找到最准确的应对办法。

同理,在我们的心里,也经常存在这种“一叶障目”的死角,我们常常固执己见,被某个观念蒙蔽,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看不到更多的状况,这就造成了我们为人处世的偏颇,更严重的时候,我们变成了一个心灵上的盲人,以致常做错事,常常后悔。

乌龟对它的好朋友老鹰说起自己的愿望:“一直以来,我都羡慕你,希望能像你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看一看广袤的大地,可我知道直到死,我也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老鹰仗义地说:“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这个愿望我一定帮你实现!明天我带来一根棍子,我抓着一头,你咬着另一头,我就能带你飞上去!”

乌龟欣喜若狂,第二天,老鹰用爪子抓紧一根棍子,乌龟咬住棍子的另一头,只见老鹰展开翅膀,乌龟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转眼间,它到了半空中!乌龟高兴极了,老鹰也很得意,它实现了朋友的愿望,以后,它可以经常带朋友来天上玩。

没想到不到一个钟头,不幸的事发生了,乌龟一头栽了下去,幸好摔在湖里,没有死掉。老鹰说:“你怎么不牢牢咬紧棍子!多危险啊!”乌龟委屈地说:“我一直咬着棍子,但咬的时间太长,我太累了。”“那你可以告诉我,我就带你飞下来啊!”“可是我刚松开嘴,就掉了下来!我们下次还是想一个周详的办法吧!”

老鹰想帮助朋友实现在天空飞行的愿望,结果却是好心办错事,差点要了乌龟的命。由此可见助人为乐也要讲究方法,结果不好,费再大的力也不讨好。也许我们早就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和自己有关的事,过程比结果重要;和他人有关的事,结果比过程重要。

世界上多数事情也是如此,过程虽然重要,但结果却是人们最看重的,想要达到一个好的结果,就要讲究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思考周全,妥善筹划。成功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就能办到,或者说,方法不对,需要排除万难,方法对了,也许只有“百难”,那么我们为何不在一开始的时候多想想,省下那些“难”?

想办法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来要有丰富经验,二来我们的思维常有误区,生活中也常出现我们注意不到的死角。这种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不必那么急迫。不论何时,尽量让自己的思考周全一些,缜密一些,你会发现一旦看得全面,事情就不再复杂,苦难也能够迎刃而解,好的结果,自然也就是你的囊中之物。在问题变复杂之前,谨慎行事

认真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两只青蛙去旅行,它们游山玩水,最后走到了一个寸草不生的村落,更糟糕的是,它们玩得太开心,走得太远,早就忘了回家的路。此时烈日当空,它们干渴难耐,只希望找个地方喝口水,再找个阴凉的地方睡上一觉。

一只青蛙突然欣喜地大叫:“前面有一口井!一口井!”说着跳上前去,只见一口水井里,有一汪看上去清凉透亮的井水。青蛙说:“这可真是绝处逢生,我们只要跳下去就能解渴。”它的同伴却说:“你别着急往下跳,你先想想,跳下去以后,你还能不能跳上来?”

青蛙仔细观察井的深度,果然超过了自己的跳跃能力,如果方才它直接跳下去,很可能一辈子都跳不出这口古井。

记得有部电影里有一句经典口头禅:“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这句“后果很严重”揶揄自己,调侃他人。不过,“后果很严重”并不是一句笑话,就像故事中的青蛙,如果它没思考就跳进一口水井,恐怕要流着泪说:“后果很严重”。

做什么事都需要想后果,因为事情是你做的,你需要承担这个后果,如果只是小错误,后果不严重,大概只是心中不舒服一下,郁闷一阵子;如果造成严重后果,长时间地影响自己的心情,造成心理阴影,显然这错误的代价就大了。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前程、人际关系,这个时候,恐怕就要追悔莫及了。

更多的情况下,后果并非由你一个人承担,如果你承担不了这个后果,就意味着你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损失,还会给他人带去麻烦,这会极大地影响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让他人对你的信任度降低。更严重的例子也有,有人没有熄灭一根烟头,造成整栋大楼的火灾——没有人想故意纵火,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一时行事疏忽,多么得不偿失。

一个孩子做事总是粗心大意,他的父亲教育他说:“不要这么粗心,你没听说过‘千里堤溃于蚁穴’?一点小小的疏忽,就会导致大的漏洞。”“可是,蚂蚁自己要爬过来的话,大堤有什么办法?”孩子反驳。“古代人在修建大堤的时候,就会预防白蚁,而且人们经常检查大堤,发现白蚁,就要及时消灭,这样才不会有安全隐患。你呢,平时写作业不是丢个小数点,就是少了一个零,这怎么得了?想想你上次的名次,和第一名差了三分,如果你没有忘记那个小数点,你就是班上的第一名!”“我不在乎是不是第一名。”孩子嘴硬。父亲说:“小数点在卷子上,你可以不在乎,等你长大了,当了设计师,你点错一个小数点,一座楼就塌了,你也能不在乎吗?”孩子终于低下了头。

不论是长堤上的白蚁,还是设计图上的小数点,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却可以导致重大事故。天灾和人祸常常因为微小的疏忽,一些事情在最初的时候可能很简单,一旦它变得过于复杂,就不是我们的意愿能够控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认真的习惯。

认真是一项可贵的品质,也有很多实际好处,好处之一就是它让我们既有专心致志的品格,又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那么安全,即使过马路看着路灯,踩着斑马线,还可能有意外车祸,在生活中更要多多留神,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给自己给他人以安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防微杜渐”。

危机意识并不是神经质,时刻小心翼翼以为天要塌了,地要震了,每天搞得自己紧张兮兮。防微杜渐也不意味着步步皆兵,每走一步都要左瞧瞧右看看,生怕有什么危险,有什么漏洞。过分小心的人常常因为太过注意脚下,而忽略了大目标。

认真应该是一种习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落实在行动上,只需要做事多想一点,多看一眼,多动几下。在心灵上,需要多多思考,多多筹划,多多想想可能的后果,然后做到谨慎即可。谨慎的人往往不会把事情搞复杂,因为在复杂之前,他早已将其拆成简单的一个一个部分,处理得妥妥当当。不人云亦云,才能看破假象

保持心灵的警觉,不要被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所迷惑。

有位老人每天都要去山上打柴,附近几个顽童发现了这件事,想要吓一吓这个老人,就埋伏在老人回来的路上,他们用树枝掩盖自己的身形,等待老人走来。

老人走了过来,几个孩子探下身,用手抚摸老人的头和脖颈,然后迅速藏回树上。他们原以为老人会吓得魂飞魄散,没想到老人一动不动地站了一会儿,一声不响地走了。

第二天,孩子们装出没事人的样子去找老人,一个孩子说:“老爷爷,你知道吗,这附近有奇怪的妖怪,每当有人经过树林,它们就会用爪子抓那人的头颈!”

老人和蔼地说:“那并不是妖怪,是一些爱玩的孩子。”“你怎么知道不是妖怪?”“因为妖怪的手没有那么温暖,也没有那么柔软。”

孩子们装妖怪吓唬老人,老人知道妖怪没有体温,那放在自己脖颈上的手肯定不属于妖怪。孩子们本来想弄出一个复杂的陷阱让老人害怕,老人是个聪明人,稍微动动脑筋就拆穿了这个谎言,一旦抓住事情的关键点,就能很轻易地明白事情的真相。

我们都看过侦探片或者侦探小说,那些大侦探总能根据蛛丝马迹做出详细的推理,然后在众人的惊讶之下揪出那个根本不像凶手的凶手。侦探就是拆解事件的高手,他们头脑清晰,观察仔细,思考周密,所以才能看到别人漏掉的,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能产生一些跳跃联想,从而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案件。

我们羡慕侦探的头脑,事实上,现实中的聪明人,智商不会比侦探差。因为我们要面对的复杂事态,虽然性质与案件不同,但麻烦程度却差不多少,我们也必须像侦探一样将事情拆解,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这样的经验多了,我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解决事情有时就需要抓住某个关键点,能够突破这个关键点,整个事件便会迎刃而解。

一只兔子正在森林里睡觉,一颗熟透的木瓜掉了下来,落在湖水里发出“咕咚”一声巨响,兔子胆小,以为天要塌了,慌忙逃跑。

途中,兔子遇到乌龟,乌龟问:“你为什么慌里慌张的?发生了什么事?”“不得了了!咕咚一声!天马上要塌下来了!赶快逃命!”兔子说,乌龟听了连忙跟着兔子逃命,一路上,鹿、猴子、羊、牛、马等动物都听说了这个大消息,逃命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最后,百兽之王狮子说:“你们停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谁说天要塌了?”

兔子站出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咕咚”的可怕,狮子带着大家回到湖边,这时,又一棵木瓜掉了下来。“咕咚!”

动物们面面相觑,随即哈哈大笑。“咕咚”一声,兔子带着整个森林的动物一起逃命,当动物们知道令它们胆战心惊的不过一颗掉进湖里的木瓜,它们笑兔子,也笑自己。笑兔子没经过调查就大惊小怪,笑自己没问清楚就随波逐流。但是,兔子长得小,巨大的声音可能真的让它认为世界末日就要来了,真正要怪的还应该是那个没能问清事情的自己,要记住别人害怕的,并不一定是自己害怕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对不会爬树的动物而言,一棵树不论笔直还是弯曲,都是复杂的,难以克服的。人与动物不同,人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找出那个让捆绑自己手脚与心志的弱点,就能想办法克服。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警觉,不要被其他人的言语和行动所迷惑,轻易地对事物下了定论,认为困难不可克服,自己一定束手无策。倘若如此,不是事情复杂,是别人把事情说的太复杂,你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做手术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验:动手术前每天都在紧张,听别人说动手术如何疼,如何危险,如何麻烦,听多了就会想动手术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但多数上过手术台的人却知道,动手术并没有听说的可怕,疼上一阵子,养上一阵子,病好了,身体也好了。很多复杂的认识就像手术,都是经过旁人夸大才产生的,事实上并没有那么严重,没经历的可以自己亲自看看,没有条件亲自看,至少要保持怀疑,不要轻易胆怯,更不能人云亦云,唯有如此,才能做一个看破假象,直击事物本质的聪明人。懂得放弃,才会得到更多

舍不得的东西越多,人心就越浮躁。

有一得道高人经过森林,遇到一只机灵的猴子,猴子向高人作了个揖,恭敬地说:“我听说您有神通法力,特在这里等候。我早就想变成一个人,你能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吗?”高人说:“这个简单,猴本就有人性,只要拔了你身上的毛,你就能当一个人。”

猴子很高兴,当即就让高人为自己拔毛,高人用力拔下一根猴毛,猴子蹿到半空,痛得龇牙咧嘴,大叫道:“不拔了!不拔了!疼死我了!”

高人苦笑道:“有得必有失,想要得到就要先受苦,猴子要变成人,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你竟然想要一毛不拔就达到这个效果?”“一毛不拔”是个有趣的成语,生动地说明了何谓吝啬。其实它更适合人们用来自我检讨,人们对待自己很宽容,很慷慨,对待他人却吝啬,甚至一毛不拔。付出的时候,都要再三掂量,这就造成了我们手中或者心中塞满了东西,试想一个背包塞满了东西,容量终究有限,只有舍弃掉无用的,才能将有用的放进去。

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在商场上,我们都知道以钱易物,其实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单方面无条件的付出很少有,很多东西都需要换,以勤奋换取成就,以劳作换取成果,这种交换并没有多少功利性,只是一个取舍的过程,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生活的道理。

人们常常在取舍之间游移,想要得到,又舍不得放弃手里握着的,这恐怕是每个人都有的烦恼。但生活不能三心二意,否则恐怕连一个都得不到。选择复杂吗?拆开来看,选择一点也不复杂。在选择面前,问问自己:什么最重要?这个“最重要”,不论是心灵上的,还是物质上的,只要是你最需要的,或者最喜欢的,都值得你放弃一些东西去得到,如果放不下,就要和最重要的东西失之交臂。

徐磊在大学时就是学校的风云人物,老师同学都对他赞不绝口,徐磊不但成绩优秀,更难得的是“少年老成、会做人”,大学刚毕业,他就被一家知名企业录用。

徐磊进入公司后勤勤恳恳,经常主动加班,很得领导器重,不到一年,他就得到了独自做企划的机会。为了这个企划案,徐磊更是勤奋调研,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完善周详。几个月后,这个方案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总公司的批准,将在国际市场上试用。

徐磊的上司首先来祝贺徐磊,并代表总公司给予徐磊奖励,徐磊却谦虚的给上级写了一封邮件,说这个机会是上司给的,在研发过程中经常受到上司的指点,这笔奖励首先应该给自己的上司。而且在工作过程中,自己得到了同事的帮助,剩下的奖励也应该与同事们均分。

这件事之后,不但上司对徐磊的印象越来越好,一有重要的工作就想到他;就连一向不服气的同事们也都对徐磊竖起了大拇指,徐磊在公司的威望越来越高。

想做事先做人,说的就是徐磊这样的人。徐磊会做人,表现在他懂得拿捏取舍之间的关系。他看似吃亏,损失了一些奖金,包括上司的赏识,同事的信任,总公司的器重。这样的“舍”换来的“得”,足以看出这个人的聪慧。如果能够明辨得失,把握取舍的“度”,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顺畅。

取舍是一种处世艺术,能够让人通过“舍”,来达到更多的“取”。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年幼的时候,父亲曾教导他说:“你如果想让别人为你做什么,你首先要帮助别人做到他想做的事。”这是父亲在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要只想索取,要学会付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只求付出不问索取的圣人,先索取后付出,稍显功利;先付出后索取,才是真诚。

人生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因为舍不得,世事才变得复杂,舍不得的东西越多,人心就越浮躁。所有复杂不过是一取一舍,想明白自己坚持什么,最想得到什么,自然不会在取舍之间徘徊不定。想要活得坦荡、轻松,就在付出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得到;在舍弃的时候,看看自己的收获。第三章明智的人在一起,人生就不会迷惑

成败的关键在我们每个人手中,抓得住的人如遇东风,鹏程万里;抓不住的只能庸庸碌碌,一无所成。放下追求以外的东西,就是明智

能够满足于简单,就是明智。

古时候,有个老翁无儿无女,和妻子过着贫困却快乐的生活。这一天,老翁出门捡到了一袋金子,老翁诚实,跑到衙门交给捕快,县官知道这件事后,对老翁说:“衙门会贴一个告示,如果三个月有人来领取,钱就归失主;如果三个月还没人领取,钱就归你。”

一晃过了三个月,无人来领取这袋金子,老翁就成了金子的主人。他一下子成了一个富翁,在城南买了一所大宅,又买了很多富丽堂皇的玉器装饰屋子,他的妻子苦尽甘来,也穿上了绫罗绸缎。没想到不到一个月,宅子失火,烧成了一片瓦砾,老翁又变成了穷人。

邻居们都以为老夫妻一定会哭天抢地,相约去安慰他们,没想到老夫妻很痛快地搬回到原来住的土屋,依旧说说笑笑。邻居们好奇地问:“你们怎么这么高兴?”老翁说:“那笔金子本来就不是我的,我偶尔得到,享受了一个月,已经是上天眷顾。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生活,也没有任何损失,我为什么要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难过?”

富有的生活一向为人们向往,天上掉下来的一大笔钱更让故事中的老人成为幸运儿。可惜幸运的时间不长,面对失去,老人的态度达观而自在:“那东西不属于我,我为什么难过?”老人的这段经历可以算得上是大起大落,豁达的心态,清醒的头脑,就是我们常说的“明智”。

什么是明智?对待生活,过分看重和追求那些多余的东西,是不智。对生活有一定要求,却不把这要求当作生活的全部。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很简单,就像农夫要有田地,渔夫要有渔船,不论人生如何起落,只要有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幸福——能够满足于简单,就是明智。

明智的人能够抓住最本质、最关键的事,并把它们作为生活的基点。所以他们不易被外部环境迷惑,也不会在人声鼎沸中迷失自我;他们最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最知道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他们简单而有头脑,不会常常为琐事烦恼,也不会被外物迷惑。明智者不惑,不惑者看淡得失,这是一种大胸襟,我们应在实际生活中以此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修为。

古时候,一个官差去外地办事,半路上,他丢了自己的马匹,只能徒步行走。

第三天,前方出现一条大河,官差暗自叫苦,他急中生智,在附近村民那里借了一柄斧头,砍伐了一些树木扎成木筏,成功地渡过大河。

前方是一座大山,官差害怕山那边仍然是河,就把木筏扛在肩膀上。路遇一老人问他:“你为何要扛着木筏登山?不觉得累吗?”

官差说了自己的理由,老人大笑说:“登山者要尽量减轻负重,渡河者才需要舟楫,这才是成事的道理。”“那你说,前边再有大河怎么办?”官差问。“前边若有河,可以再想渡河之法,你背着木筏登山,岂不更加耽误时间?不智不智。”

这个故事里的官差把木筏当作自己行路的依靠,认为有木筏在,碰到河流就不必费事。事实上他费了更多的力气,这木筏却不知道还有没有价值。这就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事情的关键在于用最好的方法到达目的地,需要的是双脚和头脑,而不是苦工。如果被自己的偏见迷惑,很容易把一次本来可以更轻松的旅程,变成一场苦役。

我们常常觉得生活中需要一个凭依,这凭依有时是金钱,有时是地位,有时是才华……如果少了这种凭依,我们就会觉得不安全,不完整,能力无法发挥。其实,唯一能够凭依的是我们的心灵,当这颗心是明智的,平静的,它便能让人通晓事理; 当这颗心是迷惑的,纠结的,才会把其他事物错认为凭依,结果只是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个拐杖,虽然让我们走路更加方便,但太过依赖,却会变成负担,让我们忘记如何迈步。

生活中我们应该先让自己的心态变得简单通明,不要让自己的欲念、偏见成为登山者肩上的舟楫,要把握矛盾中那些最关键的东西,看清生活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知道自己心里最重要的东西,抓住这些,才能不被迷惑,不被他人左右,一心一意做好自己,这就是智者对待人生的方式。生活没有后手,不要拿两支箭

想要两手抓的人,常常一个也抓不住。

猎人的后代从小就要练习射箭,部落里有一个传统:初次练习射箭的人,手里只能拿一支箭。有些学习弓箭的孩子抗议说:“我们只是初学者,怎么可能一次就射准?应该让我们多拿几支箭,哪怕多拿一支也行!”

部落里的神射手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遵守着这个规定,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祖先们的意思。手里如果有两支箭,射第一支的时候就会想‘这一箭射不好没有关系,反正还有一支’。这样一想,就射不好第一支箭,也许连第二支都射不好。”

初学者不拿两支箭是游牧部落的祖训。这个祖训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说对待射箭要专心致志,每一支箭都要做到最好;第二重意思是说做事不要给自己留后手,就像作战时候不能想到后退,否则就不易胜利。这条祖训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做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因为机会只有一次,心志不坚定的人就会错过。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机会只有一次,抓得住的就是胜利者,抓不住的未必算失败,但心里总会有所不甘;在两个选择中,我们也只能选一个,想要两手抓的人,常常一个也抓不住;我们心中常常产生一正一反两个念头,无法决定,这让我们变得优柔寡断……这些情况都是“两支箭”,这会造成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全力以赴。

我们必须明白,生活没有后手,在周密筹划一件事的时候,想到后路很重要,但在具体做这件事的时候,要当作这条后路并不存在,人在压力下才能够爆发出极大的潜力,所以,不要给自己留后手,是在逼迫自己,也是在激励自己。何况,事情的关键点只有一个,集中精力对待才是最重要的,能够一次成型的事,不要做第二次,浪费时间,一击即中永远是最快、最有效的行事方式。

从前有个法国青年兴趣很广,心得全无,他经常一头热地投入一项“事业”,却没有任何收获,为此他很是烦恼。他的父亲有个朋友,是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青年人决定向法布尔请教成就事业的秘诀。“按照你说的话,你是一个对事业充满热忱的人,那么,说说你热爱的事业吧。”听了青年人的诉苦,法布尔问他。“我酷爱文学,想要成为法兰西学院的诗人;我的小提琴拉得很好,以后有机会成为一个音乐家;更难得的是,我也喜欢自然,经常观察植物,想成为一个植物学家……”

法布尔打断年轻人的话语,拿出一个凸透镜说:“你说说,怎样通过这个凸透镜点燃一张白纸?”年轻人说:“当然是将太阳光聚集在凸透镜的中心,一直对着一个点!”“没错,现在你就是一个凸透镜,如果你不对准一个点,怎么能生火呢?”法布尔说。

故事里的青年爱好多多,心得全无,犯了个眼高手低的毛病,法布尔让他找准一个点持续发展,因为每个人精力有限,只能把这些精力集中到一点,才能有所成就。这也就是古语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看到“不为”,是因为能够审时度势,有“不为”,才能竭尽全力“有所为”,这就是明智。

这个故事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就是青年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事业。不给自己留后手是一种勇气,但做人不能傻气,如果发现手里的箭不对劲,及时换掉很重要,不要射出一支根本不适合自己的箭。没有选对方向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在错误的方向走。那样耽误的是自己的前程,甚至可能让自己一生都碌碌无为。

在众多选择中,选哪一个最好?明智的人都知道,要选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或者自己最喜欢的那个。最适合自己的,才能让自己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容易取得成绩。最喜欢的,因为喜欢,就算没有成绩,也能无怨无悔。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抓住成绩,而是抓住心灵的满足,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