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系统的结构:中介系统及其影响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1:40:46

点击下载

作者:应思思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济系统的结构:中介系统及其影响研究

经济系统的结构:中介系统及其影响研究试读:

前言

信息革命之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逐渐扩散至全球经济的各个部门。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品市场和商业组织,产业结构出现融合趋势,产业组织发生纵向去一体化变革、大型企业集团分解后形成企业网络。与此同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效率却越来越依赖于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网络。

本书将经济看作一个大系统,构成经济系统的经济元之间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实现物质、能量、信息资源的流通,这些渠道网络形成的有机整体被称为中介系统。论文通过构建内生中介系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推导了中介系统的泛权场网模型表示,讨论了中介系统在模型中的演进;并在内生中介系统的三层次经济系统模型中初步探讨了中介系统演进通过报酬递增机制引发产业组织变革的过程。

根据经济系统分析的基本框架,本书给出了构建内生中介系统的经济系统模型的过程。首先对经济原型进行分类;接着对每一类进行宏观化处理,得到经济元表示;然后用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构造经济系统模型。原型经济系统的分类遵循(f,θ,D)相对性准则;由分类和宏观化处理得到的经济元较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其他经济活动主体更适合新经济现象的分析;通过中介系统泛权场网表示的推导,文章构建了一个包括经济系统、广义资源系统和资源位映射三大元素的扩展经济系统模型。每当新的通用目的技术用于经济生产时,广义资源系统的资源集合、资源整合关系和系统资源结构会发生变革,并推动中介系统在规模和强度方面的演进。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存在只考虑单一经济系统层次和忽略中介系统这两方面的局限。为此本书构建了内生中介系统的三层次扩展经济系统模型。在新模型中,中介系统演进将改变经济系统中的主要报酬递增机制,最终引发产业组织变革;内生中介系统连通性的经济系统合作博弈可用于解释报酬递增机制如何引发产业组织变革。

本书改编自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来自我的导师昝廷全教授。自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昝老师就建议我们考虑以互联网或中介系统为主题撰写学位论文。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中介系统”,也开始对“中介系统”背后的经济连通性感兴趣。“沟通就是零距离”就是对这种连通性的描述。然而由于自身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书中对这个选题的讨论尚浅,也很多不够成熟的地方,有待于今后在实践观察和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

学位论文的写作于我而言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我感恩所有支持我的人,尽管我未必都能一一历数。首先要感谢我的恩师昝廷全教授。他既是我的硕士导师也是我的博士导师,更是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我的硕博面试都由昝老师做考官,我们的硕博专业课程也大多由他讲授,我的学位论文选题也都在昝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选定,我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兴趣均受到昝老师的巨大影响。至今仍然记得,硕士面试时,昝老师背对窗户,微笑着听我介绍自己的场景。其次我想感谢陪伴我一同走过博士学习时光的师姐罗雪、李玲飞、刘静忆,同窗莫桦、郑燕宁、侯琰霖、朱天博、袁淑芸、习艳群、何春雨、毛蕊和赵永刚,挚友赵海霞、王妍、韦杰,是你们的陪伴始终温暖我、支持我、激励我。当然,还必须感谢所有在博士期间曾经为我们授课的各位老师们。最后,我要向我的父亲应元亮和母亲王绍华深深鞠上一躬,是你们用世上最无私的爱默默地支持我。0导论0.1中介系统研究背景:新经济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推进,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逐渐扩散至全球经济的各个部门。信息数字化、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信息革命的成果对全球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性影响。这种影响早在学者们能够描述并解释它之前,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至20世纪末,经济学家和社会舆论大多认为信息革命发生以来,美国经济的确经历了非凡转型(Jorgenson et al,2000),而信息技术目前仍在并将带来更大的经济影响。乔纳森在就任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时的演讲中甚至提出信息革命可能将引发经济学的重大改变。他在这个题为《信息技术和美国经济》的演讲结尾断言“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品市场和商业组织”(Jorgenson et al,2000)。

大量经济学文献提供的结论应证了乔纳森的论断:产业结构出现融合趋势(植草益,2001;黄建富,2001;周振华,2002),产业组织发生纵向去一体化(Langlois,2003)和网络化(李晓华,2005)变革,纵向一体化企业分解后形成企业网络(郑方,2010)。

乔纳森甚至将信息革命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同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相比较,后者引起了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复兴和宏观经济学的转变。基于这样的比较,他宣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复苏,具有改变经济学前途的类似潜力。事实上,从大量的研究信息技术的经济学著作中,可以观察到这种征兆。我们是经济学研究新的议事日程的受益人,这些研究能够更新我们的思考,重塑我们的学科。”许多经济学家持有与他类似的乐观看法,并积极投身于完善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工作中。

然而,经济学界关于新经济的研究远远没能赶上经济现实发展的脚步。进入21世纪后,美国次贷危机在短短几天内引发了肆虐全球的“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场危机警告人们,对经济网络的结构和动力学的新的、基础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Schweitzer et al, 2009)。

面对信息革命后全球经济组织变革带来的经济理论发展机遇和未知经济规律可能造成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风险,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求助于系统思想,期望通过研究经济网络发现新经济的发展规律。

为了更明确地解释新经济现象,本书根据新经济中经济个体间联系日益广泛和紧密的特征,提出中介系统概念。研究试图通过广义资源流通渠道描述和刻画经济网络,集合所有可能影响经济系统发展和变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在经济系统视角下描述、刻画广义经济网络(即中介系统),研究该网络在包括信息革命在内的通用目的技术革命之后可能发生的演进,并试图在具有层级结构的经济系统模型中利用这些结论,围绕“中介系统对产业组织变革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初步探索。

更明确地说,本书的研究围绕中介系统展开,目的在于深入研究中介系统本身和它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以期从经济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经济现实和传统经济理论。书中将建立内生中介系统的经济系统模型,在模型中描述资源环境变化时中介系统的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最后将尝试在新建立的模型中探索中介系统影响产业组织变革的过程,这一探索涉及对报酬递增机制的重新审视和对合作博弈模型的发展。0.2中介系统研究述评0.2.1 通用技术研究

在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中,对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研究文献很丰富。其中与本书观点最相近的是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研究。这一个方向的研究者罗森伯格试图理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机制,将技术分为缓慢递增技术和激烈变迁技术(Rosenberg,1996)。布雷斯纳汉和特拉滕博格(Bresnahan et al,1996)用“通用技术”描述某些激烈的创新,并总结了通用技术产生的两类外部性。利普西、伯克和卡劳(Lipsey,Berker,Carlaw, 1998)则进一步扩展了对通用技术的定义,指出信息通信技术、材料、能源传递系统(如蒸汽机)和交通工具(如铁路和车轮技术的演进)等就是这类技术。其后,克拉夫茨(Crafts2001,2003a,2003b)等从经济史的角度进行经验观察,总结了重要技术发明对经济影响的一般规律,并将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相关数据与其他通用技术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比较。

这一研究方向采用的通用技术观点使技术经济影响的研究进入了一类重要的具体技术的研究阶段。尽管如此,这一研究方向仍然受到研究数据获得的困难和生产率核算方法尚待改进等限制因素的制约。另外,通用技术研究专注于统计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增长数据的贡献率,而这只是技术对经济的多方面影响在统计数据上的一个投影。这种研究得出的结论能够为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有重要影响这一观点提供证据,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信息通信技术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更不能解释这种影响机制产生的底层原因。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引导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经济系统本身的构造和运作机制,这就为本书的研究留下了极大的探索空间。0.2.2(广义)网络经济学研究

国际学术界以网络经济学为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网络产业经济学研究;另一个就是这里所指的(广义)网络经济学研究。后者强调的是对与各种经济网络(大多数是虚拟网络)相关的经济学专题的研究。这一方向的研究与本书在研究路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其中已有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数理模型对本研究很有帮助。

随着现实经济中广义经济网络的越来越重要,一些经济学家试图发展一种方法,既能强调经济网络复杂性,又能用于修正和扩展经济理论中已经建立的范式。施韦策(Schweitzer,2009)试图通过基于此的制度设计减少个体兴趣与全局效率间的矛盾,并寻找令经济网络更强健的办法来减少全球失败的风险。

戈伊尔(2007)在他的著作中对这一领域的部分工作做了详细的综述。这一支网络经济学运用的模型设计基于一个简单的思想,即社会上人际联系的模式会反映出人们作出的理性决策。他们发展了两个模型,以研究与广义网络相关的两大经济学问题:一是通过网络上的博弈模型来分析网络结构对于个体行为的效应;二是通过策略网络形成的模型来讨论策略网络的形成问题。(广义)网络经济学的这些研究成功地发展了网络上的博弈模型和策略网络的形成模型这两个工具,有效地讨论了一般经济网络在经济学视角中的相关专题。虽然这些模型对于处理复杂的经济网络而言仍过于简单,但却为经济网络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研究基础。这个领域的研究结论和这两个网络经济模型对于本选题的研究而言,都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其他一些经济学领域也对信息革命的经济影响进行过相关的探讨,如技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但它们的研究视角和它们关注的专题与本选题相去甚远。0.2.3 系统经济学框架下的中介系统研究

在系统经济学框架中,中介系统(昝廷全,2002)指的是具有连通性的,能够为经济元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广义资源的流动提供渠道的网络系统,如铁路网、电报网、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和金融网络等。系统经济学资源位理论认为,中介系统是经济系统发展的支撑和平台,其发展对经济系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都有根本的影响。本书将集中讨论的信息革命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是中介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发展相对快速的一个阶段。相对成熟的系统经济学资源位理论为基于中介系统视角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这个理论体系建立在广义资源空间和中介系统的基础上。

从中介系统(经济网络)发展的角度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的经济影响是一个可行的研究路径,因为这实质上考察的是经济网络在信息革命作用下产生变化的过程。网络本身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们会因为通过局部的、小规模的建立和去除关联行动从而微妙且迅速地有所变换。这意味着中介系统本身会因为微小的局部变动而发生全局意义上巨大的甚至是本质的改变。信息革命的影响很可能被这一性质迅速放大。因此,讨论经济网络在相对简单的产业组织(产业经济系统)层面的变化是深入研究技术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机制及其根源的第一步。0.3研究思路

在前面描述的经济全球化、经济网络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下,本书与大多数研究经济网络的文献一样,将采用经济系统的视角展开研究。运用经济系统视角进行研究,意味着将经济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即经济系统。昝廷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和建立起来的系统经济学理论,为本书的经济系统研究视角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既然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则必然存在某种事物将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和经济元以某种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该事物很可能就是揭示经济系统一切规律的“钥匙”。那么这种事物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特征?它会对经济系统产生哪些具体影响?一些经济学家试图从研究物理的或虚拟的经济网络入手,寻找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尽管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运用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结论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是却被经济网络本身的复杂性所纠缠。

本书从经济活动必须的资源传输渠道寻找突破,将经济系统中所有能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播的渠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称为中介系统。由于所有经济活动都必然包含经济元间至少一种元素的交流,因此通过研究中介系统能够以较少的工作量把握复杂的经济联系。也就是说,尽管本书主要内容都围绕着中介系统展开,深层目的却始终在于探索尚不为人所完全了解的新经济规律,而对中介系统的集中讨论实际上是将其作为达到这个深层研究目的的可能路径。

第1章概述了经济系统理论、资源位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就中介系统的概念进行简单介绍,就其形式和本质进行初步定性分析。

为了在研究中介系统的同时更深入而全面地探索新经济,本书首先根据复杂系统分析的一般框架构建一个基于中介系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了解新经济规律的终极目的是要求这个经济系统模型具有广泛的一般性,而经济现实的复杂多变则使得构建一般经济系统模型的每一个简单而基础的步骤都充满困难。

第2章讨论经济系统的分类。对原型经济系统进行分类是经济系统建模的第一步。原型经济系统的分类具有复杂的相对性,笔者借鉴集合论中的集合分类方法得到通过确定原型经济系统上的等价关系或相容关系把握其分类的科学分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经济系统分类遵循(f,θ,D)相对性准则。(f,θ,D)相对性准则意味着随着经济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本身的变化,经济系统模型的分类基础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这使得对经济系统模型的动态演进过程进行刻画成为可能。

第3章以经济元为讨论的主要对象。这一部分对应于经济系统建模的第二步,即将分类所得各类进行宏观化处理,确定经济元。经济系统模型中经济元的确定可通过黑箱化推导过程完成。由分类和宏观化处理得到的经济元较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其他经济活动主体更适合新经济现象的分析,它是生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

第4章包括中介系统泛权场网表示的推导和中介系统动态演进过程的讨论。通过中介系统泛权场网表示的推导,构建了一个包括经济系统、广义资源系统和资源位映射三大元素的扩展经济系统模型。每当新的通用目的技术用于经济生产时,广义资源系统的资源集合、资源整合关系和系统资源结构会发生变革,并推动中介系统在规模和强度方面的演进。中介系统演进过程的描述和刻画将为探索经济系统动态演进规律提供重要线索。

本书后半部分则运用基于中介系统的一般经济系统模型的构建方法,具体研究中介系统对经济系统发展的影响。为了得到相对具体的研究结论,中介系统影响的研究聚焦于成果丰富的产业组织变革问题。

第5章在借鉴主流产业组织分析范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中介系统的三层次扩展经济系统模型。

第6章在新构建的模型中,具体讨论中介系统如何通过报酬递增机制影响产业组织变革。最后,通过评述合作博弈模型隐含的连通性假设,为报酬递增机制改变产业组织提供来自博弈分析的证据。1中介系统概述

中介系统的概念是在系统经济学的资源位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系统经济学是指利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并吸取中国古典哲理的精华,如生克思想等,研究经济过程“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境→资源”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昝廷全,1992)。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系统(昝廷全,1996)。本章首先给出经济系统与资源位的定义,接着在此基础上介绍中介系统。1.1经济系统与资源位1.1.1 经济系统

在系统经济学中,经济系统定义为由经济元和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共同构成的整体,通常把经济元的集合称为经济系统的硬部,把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称为软部(昝廷全,1996)。经济系统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其中:经济元指具有特定功能的任何经济实体。根据分析的需要,经济元可以是参与资源配置的特定组织水平上的经济实体,如个人、家庭、企业、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昝廷全,1991a)。在不同的情况下,这里的经济元可以与古典经济学当中的消费者、企业、国家等行为实体相对应。所有经济元组成的集合称为硬部。经济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一个经济实体作为经济元去组成一个经济系统时,人们把它当作一个“黑箱”来看待,不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只考虑它的功能(昝廷全,1997)。

与经济学中对于经济人进行理性假设一样,系统经济分析中也可以根据需要对经济元的行为方式进行合理限定。理论上来说,经济元的行为方式可以是“随机主义”的,也可以是“笛卡儿主义”的,但通常是介于这两者之间。

采用“随机主义”行为方式的经济元称作“随机主义经济元”,其行为是完全随机的,不服从任何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假设。“随机主义”是经济元行为方式的两个极端之一,它所对应的具体行为决策完全根据随机概率进行。举个例子,假设一个随机主义的个人经济元是供求分析中的消费者,则该经济元在决定购买什么数量的哪些商品时,将在所有能够满足预算约束的商品数量组合中完全根据随机概率进行选择。

经济元行为方式的另一极端是“笛卡儿主义”。凡是采用“笛卡儿主义”行为方式的经济元都叫作“笛卡儿主义”经济元。这种经济元严格按照理性行为,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期获得哪怕是高一点点的收益(昝廷全,1996)。很显然,“笛卡儿主义”经济元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完全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采用同样的模式。如果设经济系统中所有经济元都是“笛卡儿主义”的,则通过设定经济系统的组织水平,可以得到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各种经济主体:最大化效用的理性消费者、最大化利润的理性企业以及最大化收益的国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儿主义经济元”是经济学理论中所有理性经济实体的一般化表示,因此在经济系统分析中可以通过假设经济元为“笛卡儿主义经济元”,引入传统经济理论对于经济主体决策的模型化描述。这样的假设能够使系统经济学聚集于经济元间关系的研究,更容易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事实上,在一般经济过程中,经济元所采取的行为方式通常介于“随机主义”和“笛卡儿主义”之间。这也是传统经济学“经济人”假设普遍受到批判的原因。尽管如此,理性假设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言仍然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与其他数学模型中的理想化假设是类似的,本书后面将提到的合作博弈的可转让效用假设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200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曼(Aumann)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撰写的“博弈论(Game Theory)”词条中,对合作博弈的可转让效用假设进行过评价,他认为“对于发展以后可用于更一般的非转移效用情况的思想,可转移效用理论是一个极好的实验室或模型”,并且提出“在非转移效用理论中的几乎每一个重要进展——以及许多较小的进展——都是由可转移效用理论中对应的进展为它铺好了路的”(Aumann,1987)。

随着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经济学研究通过放松理性假设,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更贴近现实经济的结论。这里的“有限理性”也是对经济人行为的假定,并且更加逼近现实经济的情况。“有限理性”行为方式就介于前面提到的“随机主义”和“笛卡儿主义”这两种极端行为方式之间,也能用于设定经济系统中经济元的行为方式。

一般地讲,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一个经济系统,还应当指明它所处的环境。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经济系统的演化历史和来源,以及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环境等(昝廷全,1996)。在古典经济框架中,经济环境的描述由消费者效用函数、消费者预算约束和企业的生产函数以及博弈论中的博弈规则来完成。经济系统的环境约束为模型分析提供了一个相当于微分方程中“初值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分析起点。这意味着任何经济分析模型都不可能是万能的,而只能在各自假设的初值条件下尽可能地逼近特定情况下的经济现实。因此在应用某个已经被验证是合理的经济模型时,必须首先考察应用环境是否与该模型的初值条件相符合。只有在确认初值条件适用的前提下,应用模型所得出的结果才可能是有效的,相应给出的行为建议才可能是合理的。1.1.2 系统经济学三大基本公理

系统经济学提出,经济系统运行满足以下三大基本公理(昝廷全,1997):

公理1(世界最经济原理):

经济过程的广义代价趋于最小可能值。

公理2(社会福利原理):

社会经济活动应以提高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根据供求关系的多样性,按对社会系统的观控权大小对人群进行分类,制定合理的规范,将财富在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或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尽可能地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公理3(可持续发展原理):

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要以不降低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不损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前提。

公理1是支配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规律,强调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密不可分与相互作用。其中,“广义代价”指的是经济过程中所“耗费”的广义资源。广义代价与新古典经济学供需分析中企业的成本概念是类似的,前者可以说是成本的广义解释。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阐述企业出现和存在的原因时提到减少交易费用,其中交易费用就属于广义资源的范畴。公理1实际上对应于传统经济理论供求分析中对消费者与企业决策模式的描述,即“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和“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构成了古典经济学框架中第二层次局部均衡分析的重要部分,并共同决定局部均衡价格。不同的是,世界最经济原理从“效用”和“利润”的另一面——广义成本的角度进行相关描述。并且,该原理是针对所有经济过程提出的,对作为经济过程主体的经济元都具有约束力。因而公理1可以解释为是系统经济学对所有经济元行为模式提出的评价标准,即在系统经济学框架中,越能使广义代价趋近于最小可能值的经济元决策越合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最经济原理实际上已经将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关于局部均衡和全局均衡的第三、第四层次进行了合并讨论,进而包含了经济系统中关于资源配置规律的实证分析。

公理2体现的是一种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的财富分配方法。其中财富分配包含对于两大类社会关系的考察,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简称局整关系)和因果关系。考虑局整关系约束,财富分配需要通过把总财富(整体变量)以合适的方式分配给不同的经济元(局部个体),以维系基于经济元间相互作用的经济系统的稳定性。而在依赖于时间的因果关系的制约下,合意的财富分配应当能够通过合适的分配方式激励经济元进行财富创造的积极性,进而维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公理2对应于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顶层,即对经济结果的福利效果的讨论。

公理3是系统经济学为了应对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为了在分析中内生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经济学将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经济过程,扩展为“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境”(昝廷全,2000)这样一个闭合的六环节经济过程。其中,通过添加环境和资源两个环节内生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关系。系统经济学研究者在可持续发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系统的资源位理论,将经济学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建立起联系。本书将要着重讨论的中介系统就是以资源位理论为基础提出的。

从资源的角度来讲,可持续发展涉及广义资源在人类与非人类经济元之间以及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分配(昝廷全,1997)。事实上,系统经济学将广义资源和资源位引入其分析框架,就是为了内生人类、人类组织同自然竞分元之间围绕着广义资源产生的各种相互作用,并考察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资源在现在和将来的分配包括两方面内容: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资源在现代和后代(潜在经济元)之间的分配(昝廷全,1997)。前者由最优积累率描述,后者依赖于潜在资源位的描述。潜在经济元在资源位理论中有相对应的潜在资源位定义,这为分析资源在现代与后代间的分配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概念。1.1.3 经济系统的泛权场网模型

根据式(1.1),可以给出经济系统E的形式化数学定义:其中:H代表式(1.1)中的经济元集合,是经济系统的硬部;S则表示式(1.1)中经济元间所有关系与作用的集合,是经济系统的软部。软部又可以称为泛结构,具体包括经济元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关系、动态关系、含参量的关系,以及关系的高级迭代和多次复合等。可见,泛结构是传统经济结构的推广,不仅可以描述硬部中各经济元之间的比例关系、竞争合作关系等结构,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刻画经济过程的性质、条件与规律(昝廷全,1991b)。

具体地,软部S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取H上的各类关系。设硬部为iH={H|i=1,2,…,n},可以用下面的f表示所有Hi之间的关系:i12n1其中:∏H=H×H×…×H表示所有的直积,其元素是一个n元组(h, 2nh,…,h)。H上的任意一种表示全体经济元之间关系的fj都由一定数量的这种n元组组成。因此,式(1.3)中f就可以用于代表H上所有形如fj的关系的集合。nii

若设H=H,则∏H=H×H×…×H=H,f就转化为H上的n元关系:

当n=2时,称为H上的二元关系。经济系统的硬部H引入某种二元关系后就叫作网。

如果将网络中的元素与一个广义权重集中的广义权重相对应,这个过程就称作对网络赋予广义权重。数学模型中,通常用数来刻画权重,表征对象在某种度量标准下的程度,如重要性、等级高低和分类等。实际上,一般意义上的权重可以扩展为广义权重,即取任意集合来刻画的权重。广义权重值又称为泛权(昝廷全,1991b),而对网络赋予泛权就得到了泛权网络。通常用W来表示泛权空间,即由所有可用的广义权重张成的空间。

泛权网模型可以用于表示由经济元集合和经济元之间的二元关系集合构成的经济系统,模型的构建可以通过对经济元集合(即硬部)引入二元关系并对所有关系赋予权重来完成。一个经济系统的泛权网模型可以形式化地表示如下:i

令经济元集合为H={H|i=1,2,…,n},引入H上的赋泛权二元关系2f:则就称为经济系统的泛权网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昝廷全定义了泛权场和经济泛权场。场作为物理学概念,指的是某一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物理学中,通常用映射关系来刻画场。这种刻画可以用图1.1来示意。图1.1 场(来源:昝廷全.经济系统的泛权场网模型与运筹方法[J].系统工程,1991b,9(5):21.)“泛系方法将这个观点推广到广义系统就得到了泛权场的概念。以经济系统的硬部为场基而定义映射或函数,就称为泛系意义下的经济场。若其映射或函数是赋泛权的,就称为经济泛权场。”

一个一般的经济泛权场模型表示如下:1i

令经济元集合为H={H|i=1,2,…,n},用f对H赋予泛权,则1f就是函数值为泛权值的泛权场,而

就称为经济的泛权场模型。

昝廷全将泛权场、泛权网络统称为泛权场网,并指出,可以用它们来描述典型的经济系统的泛结构,即“联系”。在式(1.2)代表的经济系统中,可以具体地用泛权场网来刻画经济系统的泛结构(软部)S,并得到经济系统的泛权场网模型。

令E=(H,S)是一个经济系统,其中硬部H代表经济元集合,软部S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Ha×W)aa其中:2表示直积(H×W)的幂集,即由(H×W)的所有子a集构成的集合。式(1.10)说明S是(H×W)的任何一个子集。其中a∈{n,[n],*},满足而W为泛权空间。ii

令fH×W,则下式成立:

令S=f,经济系统E=(H,S)=(H,f),且f为其泛权场网。iii

根据需要,可以取S=f,经济系统E相应地约化为E=(H,f)。其111中,当i=1时,E=(H,f),其中fH×W是一元泛权关系,等价于1而f就是经济系统E的泛权场2222

当i=2时,E=(H,f),fH×W是二元泛权关系,即经济系统E的泛权网络。

以上介绍的经济系统的泛权场网模型可以通过泛权场网的约化方便地用于刻画经济系统中的各类关系,昝廷全提出了一种泛权网的约化方法(昝廷全,1991)。2222

设E=(H,f),fH×W。令A=H,则相应地可定义fA×W;再令DW,则称为泛权控制在D水平的泛权子网,其中D称为泛权水平,符号“°”22注1表示复合。这一过程中,fH×W可以视作一种三元关系,而f°D2H被约化为二元关系。因此,上面由式(1.6)转换为式(1.15)的过程就是泛权网络的一种约化方法。22注1 尽管fH×W是H上被赋予泛权的二元关系(H中两个元素间的关系),但若将泛权值也看作一元,则它也可被视作是一个三元关系。

一般来说,把泛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使泛权网络约化为通常的网络,相应的泛权关系变成通常的关系;把多元关系的某些因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使多元关系约化为低维的多元关系(昝廷全,1991)。1.1.4 资源位理论

正如前面讨论系统经济学公理3时提到的,系统经济学发展了一套资源位理论,以详细讨论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为此,经济系统发展了传统经济学中的四环节经济过程,提出“资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境”这个六环节闭路循环。1.1.4.1 资源位定义

资源位的概念与昝廷全和朱立新提出的自然资源的竞分三故原理密切相关。昝廷全和朱立新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划分为三大范畴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