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1:58:59

点击下载

作者:欣叶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思维

周鸿祎:我的互联网思维试读:

前言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网民们上网时必备的一项“技能”就是给杀毒软件找“免费”的激活码,因为没有“免费”激活码,所有的杀毒软件就无法使用——那时的杀毒软件都要收费——电脑就面临着病毒的威胁。然而,在2008年,奇虎360放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免费的360杀毒软件。此举一出,业界哗然,用户则将信将疑。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自奇虎360推出免费杀毒软件以来,中国的主流杀毒软件全部实行了免费策略!可以说,没有360的“搅局”,就没有今天随处可见的免费杀毒软件。而360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则拥有了数以亿计的用户量,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2014年初的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年终大会上,董事长周鸿祎发表了很长又很透彻的讲话,当然,最为丰富的部分就是“战绩”总结,其中,最响亮的两场战役非3Q和3B大战莫属。360不遗余力地与互联网巨头们轮番进行了多轮“持久战”,主要的缘由,恐怕就是其掌舵者周鸿祎“好斗”的个性。

如果摒弃大学期间两次失败的创业不算,周鸿祎从创建“3721”开始,就从没停止过“战争”:与百度争夺IE地址栏,封杀马云“雅虎中国”的雅虎助手,与瑞星争夺“免费杀毒”市场,与金山从口水战到相互卸载,与卡巴斯基从“捆绑式营销”到刀剑相向,与雷军频繁的口水战……大家都在疑惑,周鸿祎不累吗?其实,无须回答,就冲着他这份执着与精神头儿,我们就看得出来,周鸿祎不累,不但不累,而且还战得“不亦乐乎”。

周鸿祎是一个“极客”,所谓“极客”,暗指那些智力超群又不乏积极努力、不断逆流而上之人,通常比喻互联网领域中那些对业务知识具有狂热追求和无私奉献的一族。像周鸿祎这种纯技术背景出身,对互联网用户体验熟知并极度忠诚又才华横溢之人,往往其另一种身份就是“badboy”(坏家伙)。

他的“坏”,并非指人品和道德不好,而是时常口无遮拦,对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基本上无所掩饰,想什么说什么,既不会顾及对方的颜面,更不惧怕对方的威逼利诱,且不擅于打理人际关系。总之,大千世界之中,这类人不怎么受待见,关键是,他们似乎也不稀罕他人的待见,独树一帜的个性若再附加上“好斗”的本质,恐怕凡是他所涉猎的领域都会硝烟四起。

这么多年来,周鸿祎“朋友”没交下来几个,树敌倒是不少,但凡他足迹踏过之处都充满着血腥的味道。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刘向东、百度的李彦宏、收购雅虎的马云、瑞星的刘旭以及卡巴斯基,就连雷军从金山出来创建小米,周鸿祎也跟着从金山战斗到小米。所有人都认为,每次“战争”都是周鸿祎挑起来的,然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无辜被迫迎战的,用他的话说就是:“你要战,我便战。”

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周鸿祎,从3721到360,他给行业内外带来的不仅仅是传奇,更是那种敌众我寡、敌战我战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周鸿祎看来,很多事情并不像外界所看到的“事实”那样,凡事都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行,“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永远也不会是你的”。

学生时代的周鸿祎,便被老师和同学们笑称:“只要开启一个话题,他就会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这是周鸿祎的“战争”优势,同样也是很多次“战争”的“导火索”。很多时候,周鸿祎看不惯某人的一些做法时,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的漏洞或错误,当这样的“坦言”威胁到对方利益之时,事端便从“口水仗”逐步升华。

当然,周鸿祎虽然勇气可嘉,智力非凡,但他所“挑战”的可都是些行业巨头,好在他好战且从不畏惧,当面对强大对手的时候,即使明知自己并不能胜券在握,也绝不会临战逃脱。那种逢战必战,逢敌必亮剑之精神和勇气,不是人人都有的。

无论失败还是胜利,周鸿祎都会对自己参与的“战争”进行总结归纳。若是敌不过对手,他就会“暗地”苦下工夫勤练习,总结失败的教训,这成为了他战后的必备功课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鸿祎“好斗”的个性逐渐“稳重”些了,至少针对那些没有必要发生的“战争”,他会进行事后反思。其实,他有时也会对自己的鲁莽行为进行自我检讨。他太了解自己了,尖锐的个性、口无遮拦的评论与谩骂,甚至无厘头的微博内容,他也曾想过“就此罢手”,但“战争”的局面已经形成,即使他不迎战,也不能阻止别人的“下战书”,所以,他“委屈”地说,每次“战争”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人家已经要跟你打了,难道你还能做缩头乌龟,找个壳将自己保护起来吗?周鸿祎当然不是如此唯诺之人。

周鸿祎不是任人宰割的主儿,他曾比喻自己如李云龙,“战争”打响,直接亮剑!这样的个性,好处就是为人淳朴、简单,坏处则是四面树敌。他说:“别人还图穷匕见,我连个图都没有,直接就把匕首端上。只要来挑衅,我肯定会反击……”

周鸿祎是AB血型,这种血型的人同时具备着A型血对事情充满激情与狂热的追求和B型血的平静与固执的特性,这种血型的人大多具备超强的创造力和适应力,周鸿祎巧妙地驾驭着这两种血型综合而来的特质。互联网世界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而他却为自己打造出一扇门,且“破门而入”。

周鸿祎好斗,也不乏展现冷静的一面。一次站长大会上,周鸿祎在其他嘉宾讲完话后现场播放了“金山网盾破坏360安全卫士运行”的视频。这一做法立即激发现场某些人的愤怒,甚至大喊:“周鸿祎,你滚出去,这里不是你的专场!”

如此犀利又有攻击性的话语,顿时令在场的所有人一片哗然,而周鸿祎这个被指着鼻子骂的当事人却毫不慌张,还对破口大骂之人发出“邀请”:“你上台来,我正好秀一下我的柔道。”

去过周鸿祎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在办公室墙壁上贴了两排靶纸,每一张靶纸的靶心周围都布满了火药味十足的“枪眼”,这看似武者风范的“招牌”展示,其实并不是周鸿祎心如止水的本性,对此,他曾表示:心情如果出现一点点浮躁,都会导致手上功夫的失衡,也就不可能打得准。

可见,好斗的周鸿祎,在逢战必战的出发点上也不是个鲁莽之夫,之所以频繁参战,可能更多是因其不断扩建自己的“军团”而触及到其他产业的利益,从而才引发“战争”。

虽然周鸿祎算得上是中国互联网的先驱,其创办的3721率先开启了中文上网的先河,只是后来卖给了雅虎,才导致当时一起奋斗的同行者们修成正果了,而他还在重新开荒辟地,一手为自己打造出了一个“创业—职业经理人—VC合伙人—天使投资人—创业”轮回的生命周期。

周鸿祎曾对自己的创业这样评述:“创业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只不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从上大学时起,周鸿祎就总想着做点与众不同的事,就是一定要做属于自己的产品、开自己的公司。多年来,他始终沿着自己的路线潜行,也许,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事不属于当下社会,甚至俨然成了一个“不法分子”,但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周鸿祎,他不是任何人的替代品,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抹杀他所创造的价值。就像周鸿祎平静地透着现象看本质一样,我们——这些说客、听者,抑或撰稿人、读者,也应从他所经历的现实“战争”中,去追溯其根源所在。第一章彪悍的人生无缘“优柔寡断”打不赢还打不输吗

翻开一个国家的历史,或者打开一部世界史,“尚武精神”无不彰显着民族的强盛和区域性的巨大力量。它像脊梁一样撑起了民族的风向标,这股伟大的精神鼓舞着世界、国家和人民。同样,“尚武精神”也成为商战中最具能量的思想武器。还记得周鸿祎办公室里那两排彰显其“尚武精神”的靶纸吗?还记得靶纸上布满靶心周围的“枪眼”吗?周鸿祎,这个好斗的勇士,从内而外都散发着别具一格的斗志!

外界评价周鸿祎是“圣斗士”。“圣斗士”,就是指那些为了正义、为了道义、更为了仁义的事业而无畏奋战的勇士。而原本的“圣斗士”来自日本漫画作家车田正美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圣斗士星矢》,这部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的追捧,后期甚至还推出了一系列故事和影视动画作品。周鸿祎的个性,恰恰将“圣斗士”诠释得极为透彻、真实。

周鸿祎是一个颠覆传统、无比自信的“好斗”之人,从小就喜欢跟别人打架,在方圆几里内,算得上是“叱咤风云”的小“战神”。当然,此处的“战神”不是逢战必胜之意,而是对“逢战必战、敌战我战、敌不战我亦战”的经典诠释。

那时,周鸿祎总是打不赢对手,但他又坚决不放弃、不退缩,一定要一战打到底。他骨子里就总想着做点与众不同的事,而其所谓之“与众不同”,又是将“战争”的事端摆在最前沿,故此就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血雨腥风的“战争”史。

要在周鸿祎的人生履历上加几个形容词,相信非“革命”与“战争”莫属。

在朋友的眼中,周鸿祎是“江湖好哥们儿”,他随意、大气、时刻充满创新和活力,但凡有周鸿祎“出没”的论坛都很火爆。周鸿祎的言语总是很犀利,可话糙理不糙,赞许与追捧者大有人在。与他聊天,只要开启一个小小的话题,他就不会让话题在自己这儿断片儿。

周鸿祎出生于1970年10月,那是一个互联网人才辈出的年代,与周鸿祎同时代出生的巨头领航者创造的品牌中,有小米、百度、腾讯……这些周鸿祎的“小伙伴们”似乎都参与过他的“战争”。看来,他的革命词典里,断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其相关联的人物,即便是一起经过波涛汹涌的创业潮的同龄人。

在周鸿祎的价值体系里面,“打仗”是一个充满刺激性的词,他喜欢这种携带着鲜血味道的词,或者说,他喜欢这种时刻充满杀戮的战场。如此看来,这个和平年代真的不适合他,但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以其滋润的“战争”生活来看,当真不乏精彩和理性的人生。

周鸿祎是那种从小就有理想且为了理想的实现会努力进取之人。2011年5月的一天,周鸿祎回到了阔别23年的母校——郑州九中,为全校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纷呈的演讲。演讲中,他为学生们讲述了自己高中时代的一些人生价值观和努力方向,并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学生们草拟了一条踏实的求学之路。

中学时代的周鸿祎,就立下“创建一个自己的软件公司”的宏图大志,这是他的远大理想,也是他多年来始终坚守并踏实布局的写照。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远大目标呢?

在周鸿祎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首先要将远大的目标合理地分解成多个短期可实现的目标,然后将短期可实现的目标逐一实现,这种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策略不是周鸿祎首创,但他却将这一策略运用得得心应手。

周鸿祎不是完全的成功者,他的人生也有多处拐点,甚至一个曲线就让他远远落后于一个时代。他曾懊悔过,可绝对不会用懊悔为自己找台阶下。他很了解自己,深知习惯决定性格,而性格又决定命运。言外之意,他一直以来“喜欢打仗”的习惯塑造出“好斗”的性格,而“好斗”的性格又使他永远生活在“战争”世界中。

在外界看来,周鸿祎显得有些孤注一掷,但他并不始终以自我为中心,即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还是会从不同的“战争”中学到更多,也会从竞争对手身上学习、从挫败中提升自己、在困难中重塑“武器”。

周鸿祎的“战争”史,其实用这句话形容最贴切——“打不赢,难道还打不输吗”?

的确,我们所认识的周鸿祎,就是浑身上下安装了无数机关和武器的移动“暗室”,虽然他不喜欢也不会在黑暗中袭击你,但你同样无法在阳光下对其出其不意地一击。在周鸿祎的革命里,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商场如战场,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又能保证谁的“真心”不被他人染指呢?就像当初与马云打得热火朝天的周鸿祎,后来在对付微信时,二者不也联起手来“默默”对付了马化腾一把吗?

互联网世界,就是一个“出来混就要想着早晚还回去”的江湖,讲义气并不能带来永久的效益,在这个领域里,利益决定一切,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有利益就能令“亲者痛仇者快”。话是狠点,可是事实。

周鸿祎自然知道这个领域的生存法则,他不怕四面树敌,也不畏惧与领域巨头的“战争”,因为,他就是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做出点不一样的事情来。做点与众不同的事

很少有人愿意采用打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却有那么一个人,不仅愿意打仗,还特别愿意滋生是非,没有火药味也会自酿导火索来引爆“战争”,这个人就是周鸿祎。

用大众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商战中的风云人物,还真是与众不同!

周鸿祎命运的转折点真正起始于高中生涯。年少时期的学子大多理想丰满,可最终拿捏得住理想与现实的却不多,周鸿祎有幸走上自己喜欢的路,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他的高中班主任。

1985年,周鸿祎就读于郑州九中,他的班主任是一位物理授课教师。十七八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过去的保守年代还是现在的开放时代,都是一个令人忧喜掺半的角儿。周鸿祎又是那么一个好斗个性极强的男孩,也许换做其他老师,早就将这样淘气又爱惹事的学生打入“冷宫”了,但这位班主任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反而认为,周鸿祎的小聪明是一般学生都很难拥有的一份财富。就是班主任认准了的这份财富,在不久的将来果然帮着周鸿祎在IT界打响了一炮。

早在周鸿祎读初中的时候,新技术集团发展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便以研究、开发、生产、销售自有品牌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相关产品的多元化企业的身份诞生了,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首次“微机热”。

那时的电脑跟我们现在整天痴迷的电脑还不一样,之所以称之为“微机”,即微型计算机,它不像现在的电脑可以浏览网页、打游戏、聊天、办公、广告推广、购物等,而更多的是用于程序代码的编写、简单的微处理,也可以说,是把运算器和控制器整合在一个集成电路上的微处理器。作为新中国的未来栋梁诞生地,周鸿祎的学校自然也拥有这样的微型计算机设备,不过相比之下,还是家里的微机更有利用空间。

周鸿祎的父亲是做地图测绘的,单位专门给他配备了IBM和苹果的电脑在家里用,这也为少年周鸿祎提供了更多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周鸿祎玩电脑,不仅玩游戏,虽然他也爱玩,他更愿意玩些别人没玩过的东西,比如编程。

周鸿祎在计算机编程方面还真有慧根,别人可能一听就会头大,他却对此情有独钟,那时还是用Basic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的,对于高中在读的周鸿祎来说,编程实在是小菜一碟。

是时,周鸿祎一边玩着编程,一边还专注于物理学习,这方面还是班主任给他大开方便之门——图书馆的书籍随便看,并提供各种竞赛机会。班主任看到周鸿祎在计算机上的过人天赋后,同样相信在物理学领域,他也是一个可塑之才。

周鸿祎一手计算机编程,一手物理竞赛,忙着忙着就到了真正决定命运的时候——高考。对于当一名物理学家还是从事IT工作,周鸿祎开始纠结了,这两个都是他的理想,要选择哪一个呢?

冥冥之中,还是上苍为周鸿祎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他在一次物理竞赛中得了全省第二名,而只有第一名才能代表全省参加全国决赛,也只有参加了全国物理决赛的学生,才有可能被保送到北大攻读物理。显然,周鸿祎与北大物理失之交臂。再后来,很多次物理竞赛机会中,都很机缘巧合地发生了类似事件,甚至差一点可以保送到上海交大物理系的周鸿祎,还是阴差阳错地在关键的瞬间被物理遗忘了。

看来,当物理学家太不靠谱,两个理想只剩下IT可以最后奋力一搏了,这难道不是命运刻意的安排?只是,在那个计算机刚刚兴起的年代,人们大多没有看到它的发展前景,古老的中国教育还停留在刻苦钻研各种学术研究之中,周鸿祎却像一只九头鸟,成了中国青年学子中的一个另类。

他并不认为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事实上,他更愿意让人们对他另眼相待,因为,他就是要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

周鸿祎父亲的单位有几个对计算机还算精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些“前辈”的指导下,周鸿祎开始了编程的各种实验。他还喜欢看书,也许对外人来讲,这个整天把打架放在首位的淘气男孩居然喜欢读书,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可这就是周鸿祎,一个与众不同的家伙。《计算机世界》和《中国青年》这两类期刊,是周鸿祎就是忘了吃饭、抛弃打架也要认真研读的书籍。对于一般孩子来说,这可能就是课外读物,但对周鸿祎而言,简直就是开启神秘世界的万能钥匙。这两类期刊,一个为他展现了IT神童梁建章和宓群的故事,另一个则为他模拟出百余个未来可创业的机会和挑战。

曾经,他们都是周鸿祎的偶像,是一个对IT锲而不舍的少年理想追寻的目标,多年之后,当少年历经了风霜,也沾染了雨露,同样矗立在行业风口浪尖之上。创立起中国第一个旅游综合性网站——携程网,以及头顶光速创投全权负责中国投资的董事总经理光环的梁建章和宓群,是否曾想过自己的言行和人生折点,恰恰影响了中国IT巨匠周鸿祎?

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的许多创业故事中,周鸿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喜欢那种“一股子创新劲儿就能砸出来多个点子和成果”的心血来潮,真就是没有谁比他更适合研究计算机了。我们相信,中国不会只有一个周鸿祎对计算机如此痴迷,但周鸿祎坚持把少年时期的理想一直做到了现在。

理想,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发生改变的不定因素,也许没有几个人能始终如一地钟爱一个理想,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为年轻的理想而努力,无论是否能够得以实现,抑或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梁建章是这样坚守的一个人,宓群也是,周鸿祎同样不例外。

年少的轻狂俘虏了太多原本可以实现的理想,却又同样真实地勾勒出了时代赋予青年学子的独有韧性。周鸿祎怀揣着计算机天赋真正地迎来了高考,他像所有“赶赴刑场”的考生一样也很忐忑。

这是一场“战争”,“战争”中的对手就是自己,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可就是因为太了解,反而会忽略很多细节,比如对这份理想是否有着足够的毅力?这个与众不同的奇胎——周鸿祎,是不是也会如天才少年梁建章一样,成为下一个传奇?结缘“杀毒软件”

1988年,18岁的周鸿祎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在这里,他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未来组建自己的软件公司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将知识、疯狂、颠覆、热情、痴迷……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西安,在交大,周鸿祎寻得了他的IT梦,同时,他与“杀毒软件”也结下不解之缘。

带给周鸿祎“杀毒软件”讯息的是侯义斌教授。

侯义斌也是从西安交大走出去的计算机系高材生,他在荷兰的一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母校计算机系做起了教授。直到2002年去北工大出任软件学院院长之前,他一直为母校西安交大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他长期从事新型计算机交互技术、嵌入式软件与系统、Internet理论与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国、为西安计算机领域创造出的丰硕科研成果立下了汗马功劳。

侯义斌影响了90年代初期一大批青年学子在计算机技术和视野上的高度和深度,并实现了与国际高科技的接轨。那时,正值杀毒软件方兴未艾之际,与侯义斌并驾齐驱的还有朱仲涛,他是那个时候对DOS代码每一行都理解透彻的为数不多的人才之一。

在这两位老师的深刻影响之下,周鸿祎拉开了他的杀毒软件帝国的序幕,或者说,是在他们的带领之下,他才来到了属于他的杀毒软件领域。

西安交大,给予了周鸿祎创业的信心与基础,同时也为他“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骨干。据悉,周鸿祎的创业班子里,多数都是来自于西安交大计算机系的高材生,包括周鸿祎在内的一大批西安交大青年学子们开始了“杀毒软件”的创业之路。

那么,那时的计算机人才缘何都对杀毒软件情有独钟?难道仅仅因为兴趣?

在一个生物体的生命周期里,有两种相互抵制又不可避免共存的力量,我们通常称其为生命和死亡,生命努力地向上攀爬,而死亡却更执着于向下消极抵制。就好比一辆车,一个人向上坡“逆流”使劲儿拉着,另一个人却轻松地向下“顺流”推着。每一个人对“死亡”都充满着畏惧,然而它又是生命的最终归属。

在计算机领域里,“病毒”就是“死亡”,或者说,是导致计算机系统最终灰飞烟灭的直接“推手”,而杀毒软件则是努力“逆流而上”的“拉手”。虽然困难,但周鸿祎的个性决定了他喜欢迎难而上,他一直在努力向上、不断争取,做出与周遭不一样的事情来。

计算机病毒,如同侵蚀人类生命健康的“医学病毒”一样,也吞噬着计算机的生命。这种吞噬,主要指编制者将破坏计算机数据或功能的程序插入计算机内,从而影响了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计算机病毒具有超强的“自我复制”功能,它复杂到一定要用专业的杀毒软件才能彻底清除,但它同时又简单得只是一组适用于计算机的指令或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与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病毒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计算机病毒不是自然生成的,是由某些取利之人利用计算机本身具有的脆弱性质编制出来的一组指令或程序代码,它可以潜伏在计算机的程序中,待条件允许时再立刻苏醒,通过擅自修改程序的方法将自己无限放大,复制在程序之中,再将所有程序逐一感染,以实现对计算机的整体性破坏,最终导致计算机彻底瘫痪。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各类计算机病毒猖獗发力之际,在此当口,周鸿祎和他的伙伴们走上了创建“杀毒软件”之路,这非他们单一地“感兴趣”,而是时代赋予这一批青年才俊的艰巨使命。

所谓的“杀毒软件”,就是研制出用于清理计算机病毒的一种安全程序,随着技术的逐步革新,已发展成为包含查杀病毒和抵御病毒入侵等功能的“反病毒”模式。反病毒软件被研制出来后,其任务就是实时监控和扫描硬盘,它们通常以“驱动程序”添加形式被植入到计算机内,通过操作系统程序来抵御病毒的危害,很多反病毒软件同时还兼具防火墙的功能。

我们所熟知的杀毒软件,主要有付费版和免费版两种,由周鸿祎创建的奇虎360旗下的杀毒系列软件,最先征得了免费版领域的主动权,目前对企业还推出了付费版杀毒软件。只是,不管免费还是付费,周鸿祎的360都不可避免地树敌无数。

看来,周鸿祎的这条“杀毒”之路走得很艰辛,可也很悠哉,他凭借着巨大的个人魅力,影响了业界,更影响了整个中国计算机的“安保”时代。出国热“冰冷”了初恋

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话简直说到了周鸿祎的心坎儿里。

在周鸿祎不停创业的人生历程中,离不开妻子胡欢的支持与奉献。周鸿祎早在方正时期,就开始追求“方正之花”胡欢,据说当时的胡欢已有婚约,不知周鸿祎使用了什么“法子”,硬生生地将胡欢抢了过来,顺便“抢”来的还有胡欢殷实的家庭背景。早些年,周鸿祎创建3721的一部分资金,正是来自于胡欢家庭的资助——这个老婆娶的还真是有“赚”头儿。

周鸿祎是出了名的疼老婆,是“疼”而非“怕”,这样的男子不仅不会被世人嘲笑,甚至会成为一种男人圈子里的标杆,也是女人世界里最美好的归宿。拥有胡欢是周鸿祎的幸运,同样,胡欢拥有周鸿祎,也是胡欢的幸福。只是,这份幸福曾有过那么一段悲凉期,周鸿祎差点儿就成了另外一个女人的人生归宿,只是,那个女人最终为了理想割舍了未来的幸福。

这个为理想而不惜舍弃幸福的女人叫小董,是周鸿祎在西安交大时的校友。关于周鸿祎这一段感情历史,我们还要感谢同样来自于西安交大的一位周鸿祎同届不同班的同学——Kevin,他在陈述这段周鸿祎初恋史的时候亲切地称周鸿祎为老周,那么,老周和小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理工科的女生是“恐龙”,这在理工科院校的校园里不是什么秘密,大家已经对“恐龙”的频繁出没习以为常。可是,在“恐龙”的世界里要是真出来那么几朵“出水芙蓉”,是不是会亮瞎理工科男神们的眼呢?

小董就是“侏罗纪公园”里的“白雪公主”,她像稀缺物种一样成为西安交大当时那一批男学子心目中的女神——样貌甜美、成绩优异、聪明伶俐,这样美好的女孩自然受到男生的追求,周鸿祎也败在了小董的石榴裙下。

从小就好斗的周鸿祎,一定为了小董也干了不少年少疯狂的事情。90年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据说那时周鸿祎也曾因“某些小事”与别人大打出手,甚至动了刀子,直到现在,每逢下雨阴天的时候,腰上的伤口都会让他感到不适。

小董一定也感受得到周鸿祎的执着与锲而不舍的疯狂追求,但她一门心思要出国,自然不会留一份感情在这份土壤里,除非追求者也愿意随她一起出国。

在出国的问题上,周鸿祎很不屑于奔波在学英语、考托福、办留学手续这一系列烦琐的事情上,相比之下,他更钟情于编程、写代码。对小董而言,在理想和爱情之间她选择了理想,而周鸿祎也在理想和爱情之间选择了理想,即是说,二者目标不一致,最终没能走在一起。

这场在刚开始酝酿就不得不搁浅的初恋,终于在小董赶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之际彻底灰飞烟灭。小董同学并不是一只美丽的花瓶,漂亮的外表之下还蕴含着无比高超的智慧。

新加坡学成之后,小董又去了加拿大,并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加拿大一所大学的教授。也许,对于曾经来自于周鸿祎的爱情,小董也想过要珍惜,但优秀的人骨子里都有着那么一股倔强劲儿,小董是,周鸿祎也是。

直到1995年,周鸿祎才彻底地放弃了小董和他们还没有开始的爱情,重新找回自我,将主要目标放在硕士论文和获取学位上。

别看周鸿祎现在一副不怕战、不怕伤的表情,想当初那份没有抓住的爱情,还着实让他伤心了一段时日呢。为了打发感情受挫的时光,周鸿祎迷恋上了影院里播映的《大话西游》,看完一遍再看一遍,估计连他自己都不记得看了多少遍。每次看完后,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那句——“我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尾”。

一段时间后,周鸿祎的感情创伤算是痊愈了,但留在心坎上的伤疤却赫然存在着,时不时地还会刺一下他的心弦。就连后来360于美国上市,周鸿祎在自我介绍的环节上甚至还说,“我是土鳖,英语不好”等一听起来就有种嘲弄味道的话。在为交大学生做演讲的时候,他也开玩笑地问及过“你们这里是不是也盛行出国热啊”,可见,曾经的小董和她的出国情结,真的让周鸿祎“痛定思痛”。

当时,中国的留学生多数为公派,即国家优选出出类拔萃的学子出国深造,待学成后归来报效祖国。虽然公派出去的学子多数都“忘恩负义”地留在了国外,但那时的中国毕竟还相对比较落后,正如一个吃惯了窝窝头的穷人终于有一天可以吃白面馒头了,他还会放弃白面馒头而继续吃窝窝头吗?我们总要在批评这些公派留学生的同时,反省一下国家是否也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90年代后,也就是周鸿祎大学期间,中国的留学热又换了一个身份,成了学子们的追求和梦想。这个时候的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也有所改变,更主要的是,出国留学的模式也不仅仅为公派留学了,很多自费多元化的留学模式更博学生们的青睐。而这一时期,在出国梦中徘徊的学生们也不再拘泥于“脱离苦海”这一个目的,更多人选择出国镀金后返回国内创业。就像周鸿祎疯狂追求的小董,即是在加拿大留学后回国奉献了几年大好青春,而任职加拿大某学校也是后话了。

出国,似乎已经成了中国爸妈对孩子最大的期许。从90年代末开始,一些被定义为在国内没有好发展、无归宿的各方面成绩较差的学生,纷纷通过出国留学来逃避现实,这也为一些小国家提供了更多吸纳中国留学生的机会。直到近些年来,这种出国“不正之风”才有所收敛,也归功于中国经济和科研等多方面优势,带动了国内外学术方向的交流与人才定向培养。

在随后的大学时光里,周鸿祎开始发奋图强,继续为自己的理想打拼,不断参加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设计和技能比赛,崭露头角。真是花儿在绽放的时候,想嗅不到芬芳都难,捧着这份荣耀,周鸿祎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在说:“嗨,老周,轮到你上场啦!”第二章又是一个“硅谷热”《硅谷热》的英雄之端

美国硅谷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这个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的词汇,如紧箍咒一般套牢了一大批IT神人。以乔布斯苹果电脑为行文主线的《硅谷热》一书,从硅谷的发展历程到高技术文明的引航者跟进,再上升至硅谷模式深远地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20世纪90年代初期,《硅谷热》影响了整个中国的青年一代,各大学校的学生,要么选择毕业即创业,要么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而出国深造的目的,也是为了终有一天回国创业。《硅谷热》里面讲述的那些创业故事、人物传记以及风险投资,深深吸引着中国70年代出生的中坚力量,周鸿祎就是《硅谷热》的忠实膜拜者。《硅谷热》出自埃弗雷特·罗杰斯之手,这个新墨西哥传播学者一生致力于新闻与传播,著有《硅谷热》《创新的扩散》《传播学史》《传播研究史》《传播技巧》等,《硅谷热》并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罗杰斯的名字往往也被认作为“传播与扩散”的代名词。

同时代的“硅谷类”作品还有很多,甚至都比《硅谷热》有名气得多。这本从完全意义上并非以“硅谷”为主要角色的书籍,恰恰用它的慢姿态大张旗鼓地迈进了中国大学校园,也走进了正值大二的周鸿祎的世界。

硅谷,是以计算机等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名词,其中“硅”是以硅芯片的设计和制造为大众认知,硅谷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它处于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区域,是美国电子工业摇篮,也是世界电子工业“集训营”。

集训营中的电子计算机公司近万家,而以此为蓝本的全世界各国各地各区域的同类公司,可就很难再用数字来计算衡量了。其中,苹果、英特尔、惠普、思科、朗讯、英伟达等国际性大公司,成为硅谷最具代表性的公司。现在的硅谷,已然不再是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这么简单了,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

硅谷吸引着全世界各国的人才和精英,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科大、北理大等高校工科类毕业生中,至少一半人飞到了硅谷,尽管有的人去得早,有的人去得晚,但都不影响人才源源不断涌入硅谷的事实。

硅谷如此迷人,作为《硅谷热》的忠实读者,为何周鸿祎偏偏不向往?

这就是周鸿祎个性使然——爸妈大力支持他出国深造,初恋女友志在出国,身边的同学、朋友也把出国当做奋力一搏的目标,只有周鸿祎坚持要把“牢底”坐穿。

如果说仅仅因为英文不好,无法完成托福考试,这样的说辞似乎有点过于牵强。这么聪明的脑瓜,应该不会仅适用于计算机吧?曾经不也差一点成为物理学家吗?所以说,周同学是根本就没打算过出国。

他痴迷地捧着《硅谷热》不放,主要是被里面真实可靠又充满传奇挑战的创业故事深深吸引。对周鸿祎而言,创业不一定非要去美国。出国,对中国人而言,毕竟还是一个阶段性的选择,这个阶段性的选择根本就不在周鸿祎的概念里。在放弃成为物理学工作研究专家这个理想之后,他只剩下一个愿望,那就是创办一家电脑公司,一个属于中国人的高科技公司。

现在的周鸿祎,已不再是那个根据别人的作品来重新模拟编程的阶段了,西安交大计算机系不说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流院校,但也差不多,作为保送生,周鸿祎从一进校门开始就成为学校公认的顶尖学生。在大学的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周鸿祎小脑筋里的所有疑问都得到了解答,那些极个别没眼光的老师,居然认为他很难成气候。多年之后,事实验证了那些老师错了。

在西安交大,有一个“腾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成为本次赛事冠军得主的学生,可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选拔。对周鸿祎而言,这可能是众多赛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一场比赛了,若能摘得西安交大的桂冠,就可同全国科技人才进行产品比拼,这是他在深读过《硅谷热》之后最大的一个短期目标,即通过创作产品来实现人生价值。

1993年,这个被研究生导师认为有点怪的研二学生,拿着自己创作的杀毒软件参加了学校的“腾飞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并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当年由上海交大承办的第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终荣获全国二等奖。“挑战杯”,是全国性质的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包括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部分内容,每两年一届交叉进行。其中,周鸿祎参加的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又称“大挑”。

比赛创办于1986年,1989年由清华大学承办过第一届赛事,周鸿祎的母校西安交大也于2001年承办过第七届大赛。“挑战杯”真正的意义,是全面展示出中国素质教育的优秀成果,培养出崇尚科学、迎接挑战的高精尖科技人才。

从《硅谷热》到“挑战杯”,周鸿祎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和大千世界留给自己的一席之地。人人都经历过青春年少,也都拥有过美好且童真的理想,但真正能将自己的理想始终如一坚守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

周鸿祎是个奇胎,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凡事喜欢出风头的,甚至有些不着调的好斗之人,居然可将自己学生时代的理想一直践行至今。此刻,我们真得竖起大拇指赞一个:老周,好样的!走出象牙塔,渠道决定成败

周鸿祎的成绩一直响当当的,当初能被保送到西安交大计算机系,后来又直接保研,在校期间还研制出杀毒软件并获了奖,这是很多学生都很难获取的殊荣。在周鸿祎看来,这些都是浮云,《硅谷热》中任何一个创业者都比自己优秀百倍千倍,自己这点能耐有些拿不出手。

研制出产品、竞赛中获奖,这些都没能令周鸿祎太过兴奋,他的理想还是一如既往的简单、明确——开电脑公司,销售自己的产品。产品研制出来的目的就是销售,通过销售获得的价值远远比名誉上的奖励来得实在。

周鸿祎在母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面积不大,可能也算不得是一家公司,真就像周鸿祎高中时候读的期刊《中国青年》里的那些小创业者们一样,白手起家,谈不上合作,也无缘控股风投公司,就一个人拿着反病毒卡想着如何兜售出去。

最初,周鸿祎计划着把反病毒网卡成果转让出去,经过一些时日的考察和谈判,他将目光锁定在两家公司身上,这是他第一次创业,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就连遇到不确定因素也没人商量。但他一直坚信一点,一定要把产品卖出去。

自己可能不了解行情,也缺乏社会经验,周鸿祎只能寄希望于看好的这两家公司,可惜这两家公司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好的商机和未来展望,也许说得都很好听,但他总觉得哪里不自在,言语上找不出什么破绽,就是从心里感觉不舒服。

反病毒卡,是周鸿祎顶着多大的压力才创造出来的产品啊,怎么也不会随意轻信别人的,每每对方公司“好言相劝”,让他头昏脑胀找不到北的时候,他都会冷静地想一想产品的来之不易,然后脑子真就一下清醒了许多。最终,周鸿祎没有把反病毒卡出让给任何公司。事实上,这两家公司也都是骗子公司,只是单纯的周鸿祎当时没有看出来罢了。

很多人只知道周鸿祎创作出来的杀毒软件获了奖,但却不知道曾经的“病毒门”带给周鸿祎内心多大的伤害。周鸿祎在潜心研究杀毒软件的时候,恰巧学校发生了计算机硬件失窃事件,一些硬盘、网卡、中央处理器等丢失,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病毒门”,谁也不会将这样的失窃事件与周鸿祎放在一起讨论。可怎么就那么巧,周鸿祎被举报了,说他未经允许擅自复制了老师电脑里的一些软件。

其实,这都不算什么事,学生嘛,复制软件学习研究怎么了,谁碍得着谁的努力学习了?要怪,也就怪很多人都知道周鸿祎的一大嗜好——复制软件回去自行研究,这或许与曾经对物理学痴迷的研究有一定的渊源吧。

周鸿祎阴差阳错地被学校调查了,紧接着又被公安叫去谈了话。很多事情,黑的描不成红的,但红的却很容易描成黑的。周鸿祎最后被“无罪释放”了,“病毒门”也宣告结束,可很多学生和老师却像对待病毒一样对待周鸿祎,他第一次品味到了什么叫众叛亲离,合作伙伴置身事外了,同学老师都变得疏离了。周鸿祎手里唯一攥着的就是防病毒卡,既然没能找到合适的公司收购,那就自己想办法卖出去!

西安是周鸿祎的伤心地,不靠谱的公司也严重影响了他在西安创业的雄心。美国硅谷是去不成了,但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还是可以去的。简单收拾行囊,带着自己的梦想和产品,周鸿祎踏上了人生第一次创业之旅。

中关村位于北京海淀区,是以西北三、四环为中心向周围方向延伸的一个区域。1980年,该处成立了第一家中国性质的IT公司,自此成为中国高科技行业的代名词。以前的电子一条街现在已成为中国的硅谷,近万家高科技公司中五成以上为IT产业。中关村除了代表中国最高科技,也代表着中国最高学历——在这里,至少5000人拥有博士学位、2.5万人取得硕士学位,最基本的本科生多达18万。随着学术交流和商务的频繁往来,中关村成了中国高新电子技术产业的代名词。

周鸿祎像所有北漂一族一样,怀揣着梦想期待丑小鸭一下子变成白天鹅。经历过“病毒门”事件后的周鸿祎也变得坚强了许多,至少在心理素质方面有很大改观,但理想与现实的强大落差还是狠狠地给了他当头一棒。

周鸿祎敲开的第一扇门是瑞星,这也是他第一次推销自己的产品,理由和方式略显俗套。他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道出此行目的:“我做了一款比你们好的杀毒软件,想跟你们谈谈。”

周鸿祎现在也不记得当初刚一进门就轰他出来的那位瑞星员工是哪一位了,只是,这样的见面方式还真是有些别致。瑞星作为中国反病毒第一品牌,估计也从来没见过哪一个人像老周这样推销自己和品牌。

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周鸿祎学乖了,不再那么唐突又很拽地介绍自己,他开始采用先展示产品再进行营销的手段,这一次,周鸿祎选择了联想。

联想比瑞星诞生还要早七八年,这是联想和原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两部分组成的一家以创新性为代表的国际化科技公司。这么大的一家公司,对于初来北京的周鸿祎来说,想找到其总部或研发核心部门是很难的,但又不能白白浪费掉这一大块蛋糕。于是,周鸿祎找到了联想的门店,这相对而言就易如反掌了。

周鸿祎很耐心地向联想门店的员工展示出自己杀毒软件的魅力,在这些不曾深入了解科技内涵的普通员工看来,周鸿祎的产品真的很不错,可惜,老周找错了人,这些基层员工几乎和他一样,不知道如何联系总部的技术部们。那个时代的人都很单纯、很善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那些看过周鸿祎产品展示的联想人,一定也很认真地想帮这位聪明好学又多才的学生,可是,最终也未能遂人愿。

周鸿祎没有就此放弃,第三次突围,他取得了吴晓军的信任。

吴晓军亦是中国IT界的一个神话,1990年创办起来的晓军电脑工程部主要致力于软件的研发与销售。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IT市场才刚起步,吴晓军的智慧与结晶成为那个年代很闪亮的光点。

至于周鸿祎的杀毒软件,他们很看好,也很认可,但一涉及到钱的问题,就显得有些不对劲儿了。晓军电脑工程部要求周鸿祎把产品和技术一并交给他们,待经过一定时间的验证和运营后,确定有所收益了再跟他谈价钱的问题。周鸿祎是来卖产品的,怎么到晓军电脑工程部嘴里就成了赠送了?

中关村也不过如此,买卖也不好做,折腾了这么久,周鸿祎地下室也睡过了,单车也骑得快到了断双腿的程度,走街串巷兜售杀毒软件,最后还是无果而终。结果是,周鸿祎回到了西安,这次他决定自己干,谁也不投靠,也不拉伙任何人。

他通过在校园张贴海报的形式卖反病毒卡,生意还算有起色,销售出去几十张。产品是销售出去了,但后续的“售后”却让周鸿祎身心俱疲。原本,在自己电脑里运行得很顺手的杀毒软件,到了其他电脑上就很难发挥作用了,甚至带来其他不必要的麻烦,这也许就是当时IT技术的局限吧。

周鸿祎第一次创业到这一地步上,算是彻底失败了。敢作敢当,一向是周鸿祎的优秀品质,输了又怎样?至少第一次走向社会,收获了金钱和利润兑换不出来的财富。他深刻认识到,产品研制出来的目的虽然是用于销售,但是否能成功达成销售的目的,关键在于消费者心理以及产品推销的渠道和途径。

以往,周鸿祎只是一个人面对着电脑,研究着产品,可产品是否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第一次创业失败是注定中的事,总结经验和失败教训之后,周鸿祎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下水”。血本无归,再返校园“补课”

周鸿祎的研究生导师曾公开表示:周鸿祎是一个怪胎!

不同于他人的处事风格,总是以充满挑衅的姿态示人,且不惧与任何人的博弈,这样的人一旦进入到商海里,要么赢得彻底,要么输得彻底。老师很中肯地评价了周鸿祎,也同样为他的人生规划出了具有天壤之别的颠覆性轨迹。

周鸿祎又一次重温了《硅谷热》里的创业故事,到了研究生阶段,学业对他已不那么重要了,《硅谷热》里就有很多辍学创业的典故,他们一生所走的轨迹也很不错。

逃课、请人代写作业,不知道的人可能会认为周鸿祎还没有走出第一次创业失败的阴霾,整日里花天酒地挥霍时光呢。其实,周鸿祎是发现了新目标,决定大干特干一回。

在西安交大,有一家省科技厅、市科技局认证的高新技术IT企业——西安山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西安交大综合实力的象征,专业致力于大型行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和行业应用软件的研发。1994年,山脉公司研发出一款平面创意系统,后来经周鸿祎的验证,这个广为好评的平面创意系统就是中国版本的CorelDraw和Photoshop。对于当时中国并没有崛起的、还大多处于裁剪、手绘阶段的广告行业来讲,山脉推出的平面创意系统是供不应求、炙手可热的好东西,加之有效的宣传,这款平面软件具有大好的营利前景。

在周鸿祎的价值观里,机遇出现了就一定要有所行动。有过一次创业经历的周鸿祎,对这二次创业信心倍增,他知道公司不可能靠他一个人创办起来,需要集多人的力量。他叫来了王航、冀凯、石晓红三名同学,四人在西安创办起来“信心”公司。乍一听,这不怎么像公司的名称,显然是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只有满满信心的几个孩子在“过家家”。

四个没有走出校园的学生,凭借着一股韧劲儿和超强的专业技能创办起来的公司,很轻松就破译了山脉的资源编辑器。老周又从高他一届的李钊手里花3000元买下了他破译出来的山脉字库,于是,二次创业的公司也有模有样地创办起来了。

山脉自然不是吃素的,周鸿祎他们大张旗鼓地“复制”,很快引起了山脉的注意,他们在西安很快就混不下去了。这时的周鸿祎和他的小伙伴们已经品尝到了创业的快感,收手不干是不可能的,西安又是山脉的市场,故此寻求下一个市场成为此时此刻“信心”的首要任务。

很快,大家一致选择去河南郑州打拼,郑州是王航、冀凯的老家,也是周鸿祎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在他们看来,郑州是熟悉的城市,最主要的是有很大的市场等他们运作。

找到根据地后,“信心”摇身一变成了郑州信息软件公司,公司唯一的经营项目就是平面软件系统。很多时候,成功可以效仿但却不能复制。山脉在西安是成功的,虽然它几乎都是将别的公司模式和产品照扒下来,但毕竟在那个软件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时代,这样的模仿有一定的价值,此外,的确备受追捧。不是有那样一句话吗,“第一个模仿的人是人才,第二个再去模仿的人就是蠢材”。

即便到了郑州,周鸿祎一伙人也是全部照搬山脉的整套路子,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任何创新,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复制。天高皇帝远的,山脉总不至于追去郑州将他们赶尽杀绝。

周鸿祎的公司经营得一点都不顺利,几个人都没有多少市场营销的经验,怎与山脉相提并论?山脉集聚了西安交大的人才技术,更是在省市政府的关照之下应运而生的。几个毛孩子能破译得了山脉的各种数据,充其量说他们是人才,技术性很高的人才。一个公司需要完整的运营,技术人才只是其中核心的一部分,而真正将产品推销出去获得利润的是销售部门。

至于销售,周鸿祎和他的合伙人都不擅长,甚至都未曾经历过相关培训和学习,在推销产品过程中就遇到了极大的难题,无论怎么花言巧语都不能打动客户心理。久而久之,一群摸不着头脑的学生开始出现内讧,公司也就做不下去了。

外围打不开市场,内部又出现各种矛盾,郑州信息软件公司在备受几个合作人期许的状态下,刚刚开始就走向了衰亡。郑州的市场的确很大,甚至都没有竞争对手参与瓜分市场,多年以后,尤其周鸿祎在经历过大战、小战、口水战、多轮战役之后,他总结出了这样的定律:市场再大,一个人掌控也是很难的;我们都不怕有竞争,因为有竞争才有生存,再大的蛋糕也只有竞争者们共享才会美味;很久以前灭绝的恐龙,恐怕就最具代表性地告诉我们,没有竞争的结果就是死亡。

周鸿祎第二次创业再次以失败而告终,临散伙时,昔日里为了共同理想而努力的伙伴开始对仅存的“资产”——电脑,抢夺瓜分。电脑,除了周鸿祎之外,对别人一点意义都没有,他们不会弄也不会卖掉,只是在那样的悲惨结局面前,抓住自认为可以救命的稻草罢了。

合伙人都走了,只剩下周鸿祎及最后抢回来的电脑,失败已是事实,但他觉得还没到最后放弃的时候,他不想自己二次创业就这么轻易完结。这时,周鸿祎得到了一笔还算可观的“天使投资”,这也是他第一次接受除自己和合伙人之外的第三方提供的资金援助,这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濒临灭绝的生物在苟延残喘之际,沐浴到阳光、吮吸到空气是多么畅快淋漓。

这是一个跟周鸿祎年龄相仿的广告公司人士,他出资几万元并为周鸿祎提供一个办公室,周鸿祎像对待恩人一样对待他的新合作者。此时的周鸿祎,何尝不是在拼命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这个在危难时候帮了周鸿祎一把的广告人比他精明得多,跟同学们比,周鸿祎算是半个社会人,创业虽然失败了,但至少有过社会经历,可在真正的社会人面前,老周就显得稚嫩太多了。

那人将周鸿祎“请”去了办公室,等于将一个“超级无敌计算机人才”软禁于此,周鸿祎除了拼命研发、创意之外别无选择,而产品究竟通过什么途径进行销售、是否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周鸿祎一概不知。

几个月之后,周鸿祎彻底放弃了他的平面软件系统,与之前合作的同学们一样再次返回校园。如果没有这两次折腾,周鸿祎完全可以实现本硕博连读,这在当时的中国高校,是几乎全部学生梦寐以求的。可周鸿祎已经没有这样的心思了,他只要踏踏实实地写论文,顺利完成硕士毕业就好,剩下的就是尽快将创业失败的“饥荒”还清。

两次创业都失败了,周鸿祎认识到,自己的短板不仅仅是营销意识薄弱,同样作为经理人,他连最基本的管理都很难掌控,他除了会点技术性工作,似乎什么都不擅长。也许此时的他开始后悔了,想想若是在校园时多读一些有用的书籍,少逃课多学知识,眼下也就不至于如此了。

对于学习和读书,周鸿祎已经非常不错了,毕竟保送到保研甚至差一点保博,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他能在失败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至少证明已经从失败中学到了更多,若他一开始就很成功,是不是就没有现在我们认识的老周了呢?毕业即创业,小心“伤仲永”

王安石在其作品《临川先生文集》中讲述了一个“伤仲永”的故事,故事说五岁大的仲永可以指物作诗,被誉为神童。其父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便不再让仲永接受任何教育,每天都是奔走于乡里之间展现才艺。

多年以后,仲永的神童天赋渐渐消失,所创作出的作品也日渐逊色。又过了几年,仲永就彻底脱离了神童的名号,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又或者说比一般普通人都显得平庸,因为他几乎没接受过正常的教育。

王安石对此评价:仲永的智慧和聪明是与生俱来的财富,这份远胜于他人的天赋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而最终断送在自己的手里。可见,后天的教育是天赋最大的保障。

后天教育对天才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普通人,就更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了。《硅谷热》到底影响了多少90年代的青年才俊,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个影响的数字在经济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正在以“方”的倍数递增中。

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悲哀,渐渐被毕业即创业的风浪所掩盖,作为一个前辈,周鸿祎不得不对那些即将走出大学校园并准备创业的年轻人发出诚恳的忠告:毕业即创业,小心伤仲永!

也许,周鸿祎一直都徘徊在创业的大门内外,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成为中国青年人最瞻仰的创业典范,清华大学、西安交大……老周的身影和声音频繁出现在大学校园。他以身示例地向学生们证明,没毕业就创业和刚毕业就创业都欠缺火候,很难最终成功,社会同样是一个大课堂,它更现实地将成功和失败展露在世人面前,年轻人都心高气傲,即便在校园里再如何优秀,扔到社会上依然是棋子一枚,要么随波逐流,要么逆流而进。

创业不是有几个好点子,拉上几个合伙人,再懂点技术和营销方法就能游刃有余创办起来的。老周很优秀,上学的时候就是好苗子,深受老师们的欣赏和看好,虽然有点怪,总是出其不备地使用周氏套路,让跟随者捉摸不透,也让竞争伙伴望尘莫及。结果不也是循环于创业、经理人、风险投资、再创业之间吗。周鸿祎不是钟摆,理想与现实更不是钟表,举棋不定很难让初创业的微小公司生存和立足。作为一名天使投资人,周鸿祎见多了那些意气风发的大学毕业生怀揣着理想走进现实的漩涡,最后不得不血本无归地被打回原形。

所有的经营项目都大同小异,路子和点子整好了就可以着手干起来,就比如互联网世界,在周鸿祎这些“前辈”的眼里都是90后的天下。这一代年轻人与老周不同,他们从记事起就开始玩电脑,既是用户也是研发者。他们的聪明不亚于70后的头脑,比上一辈人更精湛的技术技能和创新思维恰恰成为主宰互联网世界的最大筹码。放在王安石的故事里,不就是“仲永”小神童吗?

普通的年轻人如果就这样一直普通下去,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落差和遗憾,但要是“仲永”级别的青年才子,若是未来不能出人头地反而极为普通地过活,是不是有些损失惨重呢?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大学生高达730万,约占中国13亿多人口的6‰。由于就业环境的不理想和90后新生代个性使然,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这些“仲永”们在最开始的发展期都很难经营下去,不超过三年,就有六成以上的创业者重新加入打工者浪潮中。

其实,这些拥有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在大学毕业后投身到大企业实际操练几年,待羽翼丰满之后再行创业。焦躁是年轻人固有的障碍,他们很难认识到,很多东西譬如经验、策略都是需要时间沉淀过后才能提炼出精华。一个好产品的研发,首先需要一个好点子和坚定不移做出来的决心,下一步还需要寻求如何满足客户的需要,商品的最终去向是通过交易流入到消费者手中,那么若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如何确认能否畅销?

创新是任何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职能,即便当下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一旦未来的某一天开始在消费者视线中暗淡了,产品也就离死亡不远了。做企业就应该时刻心存危机感,逼迫自己不停地奔跑,还不能忽略街边风景忙碌乱跑,时不时地还要在行程中穿插花絮,让这个过程在轻松愉悦气氛中进行下去,只有这样,公司的价值更高地体现出来,员工也能投入满腔热忱,消费者同样时刻保持着对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时间可以验证很多真理,同样也能打磨掉很多价值的光点,把握住时机是重要的,拥有专业的技能和洞悉市场的精神更是产品经久不衰的保障。创业的起步都可以尽可能想象的要多简单有多简单,正如周鸿祎没走出大学校园时两次失败的创业,都是一个人一台电脑,或者几个人几台电脑就搞定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业务范围的延伸,市场占有率的增加,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人力和财力。倘若不能独立承担,就需要有人注资,这也是一个推销和营销的手段。

资金到位后,如何花钱?此时此刻,想必很多初创业的企业家们都已经习惯了拼命地赚钱,轮到如何分配资金花钱时却又显得力不从心。古老的故事警醒着我们: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人少钱少物少时,大家凭着一股韧劲干得热火朝天,步入正轨之后往往又会滋生出很多无谓的事端,周鸿祎第二次创业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管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经验,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的资本。这些资本很难在学校中掌握,如果盲目地创业,即便在创业过程中一点点地积累,恐怕到头来也会障碍重重,事倍功半,所以,周鸿祎建议大学生们,大可不必将创业列为毕业季的作业,投身大企业学习社会经验岂不更安全有效吗。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两次创业失败后重返校园的周鸿祎意识到学校学不到的东西,社会上更没人教你,那就找一家大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