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歇后语(第七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5:21:01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试读:

R

ead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2-01ISBN:9787545132618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R

rǎn

染布穿罩衫——不问青红皂白。

染坊门里吹笛子——有声有色。

染坊的捶板石——经过大棒槌。

染坊里的石板——净挨的大棒槌。

染匠穿白褂——再当心也不行。

rào

绕起额鬈——下劲揪。

热锅炒辣椒——够呛。

热锅里倒凉水——炸了。

热锅里的蚂蚁——走投无路。

热锅里的螃蟹——爪子紧挠。

热锅里添凉水——斗气。

热锅里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热脸孔贴人家冷屁股——奴颜媚骨。

热馒头藏进冰箱里——打入冷宫。

热气换冷气——白费唇舌。

热烧饼出炉——现贩(翻)现卖。

热身子掉进冰窟里——凉了半截。

热水泡黄连——凄(沏)苦。

热水瓶落地——心胆俱裂。

热水瓶装开水——外冷内热。

热水烫脚——舒适。

热汤泡雪花——一下子完了。

热天吃冰棍儿——凉到心。

热天穿皮袍——寒暑不知。

热心肠碰着个冷面孔——吃力不讨好。

热油炸麻花——干脆。

rén

人不为官——一身轻。

人不要脸——百事可为。

人和鬼交谈——没有共同的语言。

人家的骡子——使不长。

人家的老婆——困不长。

人家的牡丹敬菩萨——借花献佛。

人家骑马我骑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家有耳朵——怎好不让他听。

人上一百——样样俱全。

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自行其是。

人死不叫人死——厌(咽)气。

人无钢骨——安身不牢。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翼。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人心换人心——八两对半斤。

人行影子走——寸步不离。

人有耳朵墙有缝——传得快。

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人在北魏心在西蜀——诡计多端。

人从矮门过——硬是抬不起头来。

rěn

忍痛灼艾——不得已。

rèn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刃斧头——一边看(砍)。

日本的朋友——彬彬有礼。

日本鬼子拍屁股——满完啦。

日出西山水倒流——天大怪事。

日历不叫日历——白扯。

日落西山——越来越昏了。

日头里晒山药干——干脆。

日头晒屁股——懒人。

日已西山——洛(落)阳。

日昼午时的人影子——矮了一截。

rónɡ

绒毛鸭子下水——新学。

绒球打锣——没声音。荣国府里赛诗——假(贾)话连篇。容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容人。熔炉的铁——百炼成钢。

ròu

肉案上的卖卖——斤斤计较。

肉包打狗——有去无回。

肉烂了还是在锅里——跑不了。

肉焖在锅里——香气在外。

肉馅包子——肚里有货。

肉在锅里滚——还不晓得稳不稳。

如来佛打喷嚏——非同小可。

如来佛手上翻筋斗——逃不出掌心。

如来佛捉孙大圣——易如反掌。

如来心肠弥陀面——一生(身)慈善。

如鱼得水——冷暖自知。

入伏的苞米——拔节旺长。

入伏的庄稼——神长。

人窖的金银——动不得。

人笼的鸟儿——有翅难飞。

人秋的高粱——晒红脸儿了。

ruǎn

软扁担——挑不起重担。

软刀子割头——不知是死是活。

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软盖儿王八——没假(甲)。

软管装牙膏——不挤不出来。

软枣树下摸一把——小事(柿)一宗。

rùn

闰八月的月亮——圆了又圆。

S

仨钱买个鸡爪子——贵贱不算货。

仨钱买个吕洞宾——把神仙看轻了。

仨钱扔到盒盘上——你还拿大糖啊。

仨子摆两处——一是一,二是二。撒手的气球——无牵无挂。

撒了盐的油锅——热闹开了。

卅夜看皇历——没有日子了。

sāi

腮帮子上贴膏药——不留脸。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塞起耳朵不听话——装聋。

sài

赛马场上的冠军——一马当先。

sān

三百减五十——二百五。

三板斧砍不透的脸——厚得出奇。

三辈子无后——绝了。

三本丢了两本——一本正经。

三岔口相打——一场误会。

三尺竹笋——个子不小肚里空。

三刀砍不出血——蔫鬼。

三等白相人——只会吃自己人。

三点成一线——准了。

三分钱买个鸭头——得把嘴。

三分人才七分鬼——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三伏的风,三九天的火——及时。

三伏里的蛇——真毒。

三伏天穿皮袄——武(捂)汉(汗)。

三伏天的水——见不得太阳。

三伏天的狗——喘气不息。

三伏天的凉风——来的是时候。

三伏天的雨——说来就来。

三伏天借扇子——不识时务。

三伏天下雨——雷对雷。

三伏天絮棉袄——闲时置下忙时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大盘上泥鳅——多余(鱼)。

三个和尚没水吃——互相攀靠。

三个和尚抬水——人浮于事。

三个老鼠拜年——一年不如一年。

三个萝卜两个糠——就你一个嘎崩脆。

三个菩萨两炷香——没你的份。

三个菩萨堂——妙、妙、妙(庙庙庙)。

三个人分两边拉车——使偏了劲儿。

三个土地堂——全是妙(庙)。

三个小鬼丢了俩——失魂落魄。

三个月连下雨——寡情(晴)。

三根麻花进肚儿——净说拧劲的话。

三条腿的蛤蟆——难(南)缠(蟾)。

三顾茅庐——求贤。

三国的蒋干——误事。

三国的十常侍——朋比为奸。

三国的孙策——小霸王。

三国的魏延——久后必反。

三国归司马——完了。

三国演义中的许褚——赤膊上阵。

三合板的雕花——刻薄。

三花脸戴翎子——陡地又威风了一节子。

三花脸的鼻子——看白了。

三花脸害眼——瞎瞅(丑)。

三花脸演戏——出丑。

三花脸照相——鬼相。

三花脸做皇帝——做不好久。

三间屋子不安兽头——一抹光脊。

三角锉刀——面面有用。

三角头的蛇——毒。

三斤毛铁打秤钩子——弯子大得很。

三斤重的人,四斤重的肝——人小心大。

三九寒天喝老酒——身上怪热乎的。

三九天不戴帽子——动(冻)脑筋。

三九天穿单褂——抖起来了。

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冻)人。

三九天过河——方便。

三九天生的孩子——愣(冷)娃。

三句话不离本行——干啥说啥。

三块板两条缝——有什么好问(纹)。

三棱角的脑袋——哪儿找那么合适的帽子。

三两黄金吃藕粉——贵人吃贵物。

三两棉花四两线——你去纹纹看。

三两棉花四张弓——细细谈(弹)。

三流子的哥哥——二流子。

三炉香尽了——没剩(神)下。

三门峡的石峰——中流砥柱。中流砥柱

像砥柱山一样屹立于黄河急流之中。砥柱:黄河中流像柱子一样的山。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撑作用的力量或英雄人物。出自战国.佚名《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在河南西部三门峡东边的黄河里有座砥柱山,据《水经注》上记载,上古时代,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河水不能畅通,夏禹治水时,便凿宽山两侧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过,这座山就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于是人们把这座山叫做砥柱山。

黄河的水,在三门峡一带,是最急最险的,三门峡那儿的河底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因而形成了三股急流,俗称北边一股为“人门”,中间的一股为“神门”,南面的一股为“鬼门”,而以“鬼门”最险。三门峡这个名称,就是这样产生的。从前,船只经过三门峡的时候,触礁遇难的事故,履见不鲜,从三门峡汹涌东下的黄河急流,以万马奔腾之势,直对着砥柱山冲去,而这根高大的“石柱”,却迎着险恶的水势,巍然屹立,毫不动摇。故后人把“中流砥柱”比作强大的依靠。

三亩地里一棵苗——独种。

三亩竹园出棵笋——独一无二。

三年不漱口——还是一张臭嘴。(湖南)

三年陈账——还翻它做什么。

三年前被蛇咬——见了井绳也哆嗦。

三片子嘴——能说会道。

三齐王登殿——野心不小。

三齐王乱点兵——点得老幼不安。

三枪打了二十七环——八九不离十。

三人分两馍——咋掰。

三人过独木桥——有先有后。

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三升的菜籽——数不清。

三十拜年——早了一步。

三十儿晚上买灶王——买的找不着卖的。

三十里路骂知县——图口快活。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意思是指在战争中,敌我力量相差悬殊,自己处于劣势,只有撤走才是最好的办法。出自《资治通鉴.齐纪七》:“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猝东起,朝廷震惧。太子宝卷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起。敬则闻之,喜曰:“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策,计汝父子唯有走耳!”盖时人讥檀道济避魏之语也。敬则之来,声势甚盛,裁少日而败。”

王敬则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取得皇位立下汗马功劳,受到众人的敬重。萧道成死后,武帝继位,武帝死后昭业继位。不久,萧鸾采取阴谋手段杀死昭业和他的弟弟昭文,自己篡得帝位,号称明帝。萧鸾登上皇帝宝座,担心兄弟和后辈要推翻他,便残忍地杀掉了萧道成的二三十个儿孙。一些老臣旧将也被他除掉。王敬则也是被猜忌的对象。萧鸾虽然表面上对王敬则很尊敬,给他优厚的待遇,内心却处处防备他,派人监视他。当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离朝廷远,萧鸾极不放心。

一天,萧鸾把王敬则在京都的儿子王仲雄叫来,递给他一把焦尾琴,说:“我听说你琴弹得好,请你试一下吧!”

王仲雄调准琴弦,边弹边唱,唱了一首民歌,歌词是:“常叹负情依,郎今果行许……君行不净心,那得恶人题!”

萧鸾听了这个曲子,心里更加怀疑,忙派张瑰为平东将军、吴郡太守,领兵秘密监视着王敬则。王敬则听到这个消息,恼羞成怒,当即起兵叛变,领兵向京都建康进发。王敬则的一万兵马渡过钱塘江,打败张瑰的两千守兵,张瑰吓得逃跑了。跟随王敬则的百姓有十几万人,他们手拿铁锹、锄头,占领沿途各县,杀掉县令,直逼京口。

萧鸾正生病卧床,听说王敬则起兵反叛朝廷,非常惊骇,满朝文武大臣全都吓得失魂落魄。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叫人爬上房顶了望,看见征虏亭上火光冲天,以为叛军已经到来,萧宝卷吓得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要逃跑。这件事传到王敬则耳朵里,他得意地说:“嘿嘿,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我料他萧鸾父子唯有逃跑这条路啦……”

可是不久,王敬则因寡不敌众,军队又被河水所阻,遭到失败,他自己也被守军杀死。

古代兵法所说的三十六计,是:第一套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先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敌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

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子。

三十年的寡妇——老手(守)。

三十晌午卖供桌——越混越宽展。

三十岁进养老院——享福太早。

三十晚上熬年——送旧迎新。

三十晚上逼债——年关难过。

三十晚上的门神——谈不拢。唐玄宗梦见钟馗捉鬼

唐代时,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据古籍《补笔谈》卷3、古代类书《天中记》卷4、《历代神仙通鉴》卷14等书的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

有关钟馗故事的记载,以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为最早。

据传说,钟馗少时就才华出众,曾在唐武德年间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虽然钟馗的科考成绩很好,但主考官仅因为他的丑陋相貌而没有让他中举。恼羞成怒的钟馗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

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御医救治,却始终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有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昏昏沉沉地进入了梦乡,忽然梦见一只小鬼偷走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紫香囊,绕殿而奔。

唐玄宗急忙喊人捉拿,只见一位相貌奇异,头戴纱帽,身穿蓝袍、角带、足踏朝靴的豪杰壮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

唐玄宗忙问那个壮士的身份。壮士向玄宗施礼后,告诉他说:“我是终南山的人,名叫钟馗,天生就是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高祖武德年间的时候我曾考取功名,但是奸相卢杞以貌取人,屡进谗言,从而使我的状元之位落选。我百般抗辩无果后激愤难当,怒撞殿柱而亡,惊天动地,泣鬼恸神,承蒙高祖爱护,得以赐袍被殡葬于终南福寿岭。为了报答高祖对我的恩惠,我自愿为您除尽大唐所有的妖魅。”

钟馗说完这一番话之后,唐玄宗就醒过来了,病也不治而愈了。想起梦中的情景,唐玄宗找来“画圣”吴道子,想为他描绘钟馗的面容。

吴道子是当时著名的大画家,他提笔就画,所画的人居然和唐玄宗梦中的钟馗一模一样。

唐玄宗看了吴道子的画,一时瞠目结舌,惊呆了半晌,才感叹道:“难道你也和联做一样的梦吗?怎么画得这样像!”

吴道子回答说:“陛下忧劳宵旰,所以疟疾才得趁机侵犯。眼下有了辟邪之物,卫护圣德,是陛下千秋万岁的瑞兆啊!”

惊讶之下的唐玄宗更加肯定这是天意,就将吴道子的《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广颁天下,让世人皆知钟馗的神威,将钟馗作为能除尽鬼魅不端的神灵。

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

此外,钟馗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驱邪辟鬼。清代人富察敦崇在记叙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说:

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

钟馗的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

钟馗的故事从北宋的《梦溪笔谈》到明朝的《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便大致定型。沈括在《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中,还记载了盛唐以来的皇帝在岁末时会把钟馗画像作为礼物赐给大臣。

这个惯例文人名士皆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大臣张说所撰的《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一文记载了钟馗画融入新春年节民俗的情景:

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

诗人刘禹锡也撰写过两份同类性质的文书《为李中丞谢钟馗历日表》和《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载了德宗朝颁发和悬挂钟馗画驱邪的年俗。其中,《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记载说:

臣某日,高品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星纪方回,虽逢岁尽;恩辉忽降,已觉春来。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施张有严,既增门户之贵;动用协吉,常为掌握之珍。

另外,后世的学者们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说的是钟馗在大傩仪中扮演主角的实证。

由此可见,在唐明皇时期,钟馗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捉鬼大神。所以,有人推测钟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

宋代人根据唐明皇当时赐给大臣的钟馗神像判定钟馗是读书人,那么唐明皇当时赐给大臣的钟馗神像是怎样的?画钟馗画像的画圣吴道子的画作虽已失传,但在北宋时,却有人在宫廷里见过。

北宋鉴赏家郭若虚在古代画史著作《图画见闻志》的卷6《近事》中写道:

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

这是年代最早的钟馗画像,只不过不是吴道子画的,而是五代时期人物画家石恪的作品。由这些画除了可以知道钟馗确实面目丑陋之外,却寻不到他的真实来历。

既然在史料中无法寻见,那么大量民间传说和故事又是怎么说钟馗的呢?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唐写本《除夕钟馗驱傩文》文章大意说的是:在一种叫做傩的仪式中,钟馗钢头银额,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带领十万丛林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傩”又是什么?敦煌《钟馗驱傩文》里没有明说,但唐代纪传体断代史书《新唐书.大傩之礼》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皇宫里举行的傩仪式。虽同名,但却有着明显的差别,不仅规模不同,而且在《新唐书.大傩之礼》记载的国家典礼中傩舞的领头者是方相氏,而不是钟馗。但后人还是称傩舞为跳钟馗。

早期的巫傩祭祀仪式里,面具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跳钟馗傩舞中,也离不开面具。有人根据跳钟馗面具与商周时期面具在仪式中的作用相似,因此有人推测:早在商周时期,钟馗就已出现。

钟馗的名字,有可能源自当时的一位巫师。有学者考证,在殷商时期,也就是三四千年前,传说出过一位叫仲虺的著名巫师。他最擅长的法术是求雨,每每他出面主持的求雨仪式,最为灵验,所以人们用他的名字来代指巫师这个职务。

仲虺、钟馗两词发音相近,在流传过程中被误记为“钟馗”二字。这便成了钟馗的来历的说法之一。

也有人说钟馗是洗衣服用的大棒槌。在两汉时期画像砖里,可以很容易寻得挥舞大棒的勇士形象,比如洛阳西汉墓壁画里的大棒打鬼图。

大棒与钟馗有什么联系呢?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在训诂学里“钟馗”两字发音的反切,也就是钟字的声母,加上馗字的韵母相拼—发之为“追”的音。所谓椎,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就是大木棒。

另外钟馗两字通终葵,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已经非常罕见。这个姓氏的来源,也与大木棒紧密相关。据史书记载殷时代遗民有7大家族,分别是陶氏,施氏,繁氏,树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这7大家族的姓氏来源于他们所擅长的手艺:陶氏是制作陶器的,樊氏是做围墙篱笆的,而终葵氏家族的专长是做木棒木槌。

在钟馗故事系列中,钟馗除了是斩鬼使者外,他更是正气凛然与受民众拥戴的。在清代神魔小说《钟馗全传》中,玉帝安排殿前司薄总管幻化美女,色诱钟馗;钟馗便表现了“金石不逾之操”。

在古代长篇小说《钟馗平鬼传》中,阎君向玉帝举荐钟馗:“他为人正直”,百姓感激钟馗除害安民,降伏骗人钱财的抠掐鬼后,便替驱邪大神建祠堂,令钟馗得享香火。

在杂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里,中阳真君称赞他:“正直贤能”。《钟馗全传》说钟馗斩石马,替地方上除一大患,获民众建祠庙供奉。

对于钟馗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诸说并立,仍是我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个谜,但钟馗作为门神的形象却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

三十晚上放鞭炮——辞旧迎新。

三十晚上挂判官——废话(画)。

三十晚上看月亮——没指望。

三十晚上盼初一——指日可待。

三十晚上杀母猪——供不了神,又害死一条命。

三十晚上讨账——找一门来了。

三十晚上走路——没影儿。

三十夜的灶老爷——挤不上天。

三十夜烧祖宗——做给活的看。

三岁的小孩看戏——凑热闹。

三岁掉牙——老得够早了。

三岁娃爬梯子——上下为难。

三岁小孩子——要哄。

三岁小孩贴对联——不知上下。

三堂审苏三——真相大白。

三天不说两句话——少言。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磨洋工。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做停停。

三条腿的蛤蟆——与众不同。

三条腿的驴——没法走。

三下五去二——干脆利落。

三下子丢了两下了——就这一下子了。

三仙姑撒泼——装神弄鬼。

三仙讲道情——假话。

三弦当琵琶——少根弦儿。

三月的风筝——越放越高。

三月的禾苗——越长越兴旺。

三月的桃花——空好看。

三月的阴天刮开了脸——还阳啦。

三月的樱花——鲜一时。

三月的榆树——有余(榆)钱。

三月黄大麦——头勾下去啦。

三月里敞胸——怀春。

三月里断吃的——青黄不接。

三月里赏花——万紫千红一片春。万紫千红“万紫千红”原来形容春色艳丽。现常用以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是景象繁荣兴旺。出自南宋代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是南宋时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健阳(今属福建)。他曾任秘阁修撰等职,积极主张抗金。朱熹广注典籍,对经学、文学、史学、乐律甚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影响很深。

有一天,朱熹到郊外去游玩。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朱熹所到之处,百花盛开。无限春光引得朱熹诗兴大发,回家后,他便把这次郊游的感受写成了一首题为《春日》的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月里生孩子——春天(添)。

三月间的柳花——谢了。

三张纸画个鼻子——多大面子。

三张纸画一个鬼脑壳——你吓哪一个。

三丈竹竿爬了二丈九——差不多了。

三只手——专扒人。

三锥子扎不出血来——老牛筋。《三字经》横念——人姓(性)狗(苟)。

sǎn

伞把挂小锣——响声在后。

伞兵跳伞——一落千丈。

伞顶漏雨——轮(淋)到自己头上了。散了的篮子——难再编。

散了的念珠——断了线。

散了棵的白菜——没有心。

sānɡ

桑蚕变老——一袋烟的工夫。

桑木扁担——宁折不弯。

桑椹落地——熟透了。

桑叶的市价——日日上涨。

sǎnɡ

嗓子里挂小锣——话音又响又脆。

嗓子里塞把胡椒粉——够呛的。

嗓子眼儿安喇叭——好高的调门儿。

sāo

骚狐狸见不得关二爷——邪不压正。

sǎo

嫂子戏小姑——洋相多。扫地打筋斗——成精作怪。

扫地笤帚——不向里专向外。

sào

扫把戴草帽——也算人啦。

扫把绘图——大话(画)。

扫帚颠倒竖——没大没小。

扫帚画花——粗枝大叶。

扫帚扫头皮——心烦意乱不是味。

扫帚写字——大划拉。

扫帚作揖——拜把子。

色盲眼看花——青红不分。

sēn

森林里的一片树叶——有也不多,无也不少。

森林里起火——禽兽遭殃。

sēnɡ

僧多粥少——分不开。

shā

杀鸡吹屁股——不是行家。

杀鸡给猴看——惩一儆百。

杀鸡取蛋——只顾眼前利。

杀鸡使牛刀——大材小用。

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

杀尽报晓鸡——天照样亮。

杀人不见血——阴毒。

杀人不眨眼睛——凶残。

杀人不用刀枪——软收拾。

杀人的和尚念佛经——假慈悲。

杀人的做了官——没王法。

杀人和尚念大悲咒——口是心非。

杀猪吹屁股——假充内行。

杀猪的卖肉——内行。

杀猪的抓猪——活不长。

杀猪过年——年年俱全。

杀猪拉腿——吹气。

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刹车抛锚——停止不前。沙包盛酒——不在乎(壶)。

沙地拔萝卜——干净利落。

沙地的虾——跳不了。

沙地里栽萝卜——青脆。

沙地里晒荥麻——自找麻烦。

沙发上打盹——有依靠。

沙河里的石头——磨得没角没棱了。

沙姜治跳骚——一物治一物。

沙犁打癞蛤蟆——一对疙瘩货。

沙里澄金——轻重分开了。

沙里换金——越细越好。

沙漠里的鸵鸟——顾头不顾尾。

沙漠里走夜路——认不准方向。

沙滩打桩——不牢靠。

沙滩放风筝断了线——无牵无挂。

沙滩上造楼阁——根基不牢。

沙滩上拣小米——不够工夫钱。

沙滩上砌高楼——底子有问题。

沙滩上走路——一步一个脚印。

沙糖罗汉——吹起的。

沙土包里放屁——孩子气。

沙井——掏不深。

沙窝里的骆驼刺——自生自长。

沙子筑坝——挡不住水。砂锅安把——怯杓。

砂锅捣蒜——一锤子买卖。

砂锅炖肉——熬出来的。

砂锅和面——不如盆。

砂锅里熬豆腐——乐颠了。

砂锅里煮鸡头——眼烂了嘴还硬。

砂锅撂到木墩上——问(纹)到底。

砂锅挑子掉山下——一个好的没剩。

鲨鱼吃麻虾——不够嚼的。

鲨鱼上岸——你别骄(鲛)横了。

鲨鱼学黄鳝——尽想滑。纱绢做布卖——不知好歹。

纱线扳牌楼——枉费心机。

shǎ

傻大姐看戏——瞎起哄。

傻二小吊孝——哭半天不知谁死了。

傻老婆炒菜——不管闲(咸)淡。

傻小子熬粥——不等熟。

傻小子不识货——拣大的摸。

傻小子叫鸭子——全来了。

傻小子看走马灯——去了又来。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旺。

傻小子中状元——难得。

傻子不识冰糖——好烦(矾)。

傻子不识打更——敲竹杠。

傻子不识电灯——闲(线)扯淡(蛋)。

傻子抽水烟——连吃带喝。

傻子打呵欠——一股呆气。

傻子的面孔——憨厚。

傻子的脑壳——呆头呆脑。

傻子的眼睛——愣神儿。

傻子逗长虫——憨大胆。

傻子过年看别人——人家咋着咱咋着。

傻子看电线——一溜胡扯。

傻子扛房梁——顶在这儿了。

傻子上街——光看热闹。

傻子耍七节鞭——胡论(抢)。

傻子做春梦——疾心妄想。

shāi

筛眼里看人——把人看零碎了。

筛子当锅盖——出气眼多。

筛子挡门——不遮风。

筛子盖麻雀——有空难逃。

筛子里捉黄鳝——走的走,溜的溜。

筛子下的麦粉——面面俱到。

筛子做门——难遮众人耳目。

shài

晒场上泼水银——无孔不入。

晒干的蛤蟆——干瞪眼。

晒干的萝卜——蔫了。

晒裂的葫芒——开了窍。

shān

山坳上的松树——饱经风霜。

山顶上乘凉——占上风。

山顶上吹螺号——远近闻名(鸣)。

山顶上打井——枉费力。

山顶上点灯——高明。

山顶上的草——根子硬。

山顶上放爆竹——想(响)得倒高。

山顶上喊话山底答——上下呼应。

山东的驴子学广西的马叫——南腔北调。

山东跑到山西——两岔。

山洞里说话——随声附和。

山高皇帝远——管不到。

山沟的石头——变不成鸡蛋。

山沟里打鼓——回想(响)。

山谷里喊话——一呼百应。

山谷里敲鼓——处处有回音。

山猴子爬树——拿手的戏。

山后头的蝎子——饿(恶)着(蜇)。

山鸡吃黄连——苦在心不敢提(啼)。

山间的竹笋——嘴尖毛长。

山间竹笋——腹中空。

山涧里竹子——嘴类皮薄腹中空。

山涧小路——坎坷不平。

山脚下的庙神——开门见山。

山老鼠——溜得快。

山狸子坐土墩——冒充镇山虎。

山里的石榴剥了皮——点子多。

山里红包粽子——少找(枣)。

山林中的葛藤——依附着大树向上爬。

山猫进屋——来者不善。

山坡上盖楼房——根底硬。

山上打柴,过河脱鞋——到哪说哪话。

山上倒水——下流。

山上的狐狸——又馋又猾。

山上的黄猄——专走老路。

山上的泉水——见缝就流。

山上的松柏——四季青。

山上滚石头——眼看着下去了。

山上跑马——路子不平。

山上无大树——茅草也当林。

山神爷伸手——要供。

山水画——没人。

山条编小篮儿——看着容易做着难。

山西人——爱吃醋。

山杏核——苦人(仁)儿。

山崖上的葡萄——一提一大串。

山羊打架——勾心斗角。

山羊打仗——死顶。

山羊驾辕——充大牲口哩。

山羊拉车——不听那一套。

山羊拉尿——一点一点来。

山娇的化身——人面兽心。

山鹰叼蛇——十拿九稳。

山中打猎——见者有份。

山中的野猪——嘴巴子厉害。

山中无甲子——寒尽才知年。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中无老虎——猢狲也成精。

山猪逢猎手——难逃。

山字垛山字——出。杉木杆子——宁折不弯。扇着扇子聊天——说风凉话。

扇着扇子说话——风言风语。人言可畏

言:指流言蜚语。畏:怕。流言蜚语是很可怕的。出自春秋.佚名《诗.郑风.将仲子》。

古时候,有个名叫仲子的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偷偷地上她家幽会。姑娘因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怕父母知道后会责骂她,所以要求恋人别这样做。于是唱道:“请求你仲子呀,(将仲子兮,)

别爬我家的门楼,(无逾我园,)

不要把我种的花树给弄折了。(无折我树檀。)

并非我舍不得树,(岂敢爱之?)

而是害怕父母说话。(畏人之多言。)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仲可怀也,)

只是怕父母要骂我呀。”(父母多言亦可畏也!)

姑娘想起哥哥们知道了这件事也会责骂她,便接着唱道:“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墙,

不要把我种的桑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哥哥们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哥哥要骂我呀。”

姑娘还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要风言风语地议论她,于是再唱道:“请求你仲子呀,

别爬我家的后园,

不要把我种的檀树给弄折了。

并非我舍不得树,

而是害怕人家说话。

仲子,我也在思念你,

只是怕人家风言风语地议论我呀!(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shǎn

闪电当作天裂缝——异(一)想(响)天开。

闪电娘娘丢了鞋——不知在云里还是在雾里。陕西驴子不拽车——由不了它的意儿。

陕西面条——又酸又辣。

陕西鞋——软底儿。

shàn

善事面——白吃。鳝鱼钉住头——看你再滑到哪里去。

鳝鱼遇见蛇——比比长短。扇子一摇——生风。(故意找麻烦之意。)

shānɡ

伤铳的野猪——见物就拱,见人就咬。

伤风的鼻涕——甩掉。

伤口上撒盐——痛上加痛。

伤了的老虎——藏得深。商店的幌子——撑门面。

商店里的样品——摆设。

商店下班——关门。

商人卖布——让尺不让钱。

商人卖布——让话不让钱。

shànɡ

上岸的蚌壳——不开口。

上北京走怀柔——大绕。

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两头不落实。

上吊抹脖子——没救儿啦。

上坟不带烧纸——惹祖宗生气。

上坟烧杨叶——没指(纸)了。

上坟烧纸钱——自家人哄自家人。

上风头扬谷秕——方便。

上供的馒头——摞上了。

上海的游民——瘪三。

上羁绊的骡子——踢打不开。

上架的大瓜——吊起来了。

上架的葡萄——架倒身落地。

上轿丢了绣花鞋——活活急死人。

上轿现扎耳朵眼儿——临时忙活。

上街买帽——对头。

上了岸的船——撑不动。

上了山顶想上天——人心不足。

上了套的牲口——听喝。

上了锈的剪子——张不开。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门的买卖——好做。

上庙求菩萨——你不烧香,他不出签。

上山打柴,下河摸鱼——见机行事。

上山就打柴,下河就脱鞋——到哪里说哪里话。

上山人背毛竹——顾前不顾后。

上山人海全无敌——降龙伏虎。

上市的糖葫芦——成串。

上天摘星星——异想天开。

上吐下泻——两头儿忙。

上下华山——一条路。

上有金木,下有水土——差火。

上澡堂子喝茶——里外涮。

上这山看那山高——见异思迁。见异思迁

迁:改变。意为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出自《国语.齐语》。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豁明大度,通情达理,不计小节,知人善任。管仲曾用箭射伤过他,但他依然任用管仲做宰相。

有一次,他和相国管仲在一起讨论治国之道。“相国,你看我们齐国人多地广、行业繁杂,怎样才能让百姓都安居乐业呢?”桓公问。“我们国家人口的确不少,”管仲沉吟片刻,接着说,“他们如果都混居一地,那势必会相互影响,还可能引起混乱,对于我们来说,就应该能对他们有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分散管理,这样才会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其实,让他们散居,不仅可以使他们乐业、敬作,还有利于他们后代的成长。如果一个人从小耳濡目染,那长大后就会专心致力于本行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这对我们国家将来发展是很有利的。”

后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家安定,兵强马壮,呈现出繁荣强盛的局面,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上嘴皮挨天,下嘴皮贴地——好大的口。绱鞋不拿锥了——真(针)行。

shāo

梢尾骡子——使不住。筲箕里装菩萨——掏(淘)神。艄公不摇橹——耽误一船人。烧鏊子烙糊了饼——不看火色。

烧饼铺的老鼠——吃货。

烧饼上的芝麻——白搭。

烧房子赶老鼠——因小失大。

烧煳了的卷子——花子样。

烧黄青菜煮焦饭——过火。

烧火棒扒拉火——一头捅。

烧火棍——一头热乎。

烧火棍扎鸡毛——什么胆(掸)了?

烧火拉风箱——直来直去。

烧鸡不叫烧鸡——窝脖。

烧酒当冷水卖——太贱。

烧了庙的土地爷——走投无路。

烧熟的蛤蜊——闭不拢嘴。

烧虾等不到红——急性子。

烧香不作揖——香也烧了,菩萨也得罪了。

烧香赶出和尚——喧宾夺主。

烧香惹鬼叫——好心没好报。

烧香烧了佛屁股——弄错了。

烧香忘磕头——顾此失彼。

烧粥放盐不就菜——光吃闲(咸)饭。

sháo

勺子没有把——捏着撇。

shǎo

少吃咸鱼少口干——何必多管闲(咸)事。

少角的菱儿——老的香。

少盐无醋——没味。

shào

少白头骑个花白驴——色对毛也对。

少林寺的和尚——好拳脚。

少年长白发——青春还在。

少时裁衣老来穿——过时的货。

shé

舌头没骨头——愿怎么说就怎么说。

舌头磨剃头刀——好险。

舌头抹蜜——讲甜话。

舌头绕到木桩上——胡搅蛮缠。

舌头舔鼻尖——还差一截子哩。

舌头无根——随人转。

舌头咽进肚里边——大张嘴没个说的。

舌头再硬——顶不出腮。蛇吃黄鳝——大家死。

蛇吃黄鳝——比长短。

蛇吃鸡蛋——一粗一细。

蛇吃老鼠——囫囵吞。

蛇吃青蛙——一节倒一节。

蛇洞对着蝎子洞——以毒攻毒,以毒卸毒。

蛇儿缠青蛙——要命的时候。

蛇儿爬到镰刀上——不敢缠。

蛇和蝎子交朋友——毒上加毒。

蛇见雄黄——骨头酥。

蛇进草窝——无人知。

蛇吞鼠,鹰吞蛇——一物降一物。

蛇吞象——不自量。

蛇想吞象——人心不足。

shě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舍命不舍财——是个吝啬鬼。

舍命摘牡丹——贪花不顾死。

舍下灶王拜山神——舍近求远。

shè

射箭没靶子——无的放矢。麝香的味儿——包不住。

shēn

申公豹——无事忙。

申公豹的脑袋——反着看。

申公豹的嘴——搬弄是非。伸出脑袋接石头——自讨苦吃。

伸出墙头的腊梅——园内开花墙外香。

伸舌舔月亮——不知舌头长短。

伸手不见五指——黑得很。身上的疮——自己惹的。

身上的石头落了地——放心。

身陷深泥滩——难以自拔。

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曹营心在汉——吃里扒外。

身在曹营心在汉——干着急。深山藏大树——栋梁之材。

深水的鱼——摸不到。

深水沟里放木排——顺水淌。

深夜闯门——来者不善。

shén

什么病开什么方——对症下药。

什么货卖什么钱——按货论价。神龛旁开铺——伴佛享福。

神庙里的鸡子——宝贝蛋。

神枪手打靶——十拿九稳。

神台的猫屎——神憎鬼厌。

神仙打仗——凡人遭殃。

神仙的眼睛——是人安的。

神仙下凡——清闲急了。

神医华佗——名不虚传。

shěn

沈万三打死人——钱上。审判员入狱——执法犯法。

shèn

椹子落地——熟透了。慎王的儿子——懒(赧)王。

shēnɡ

升子底下扣碗——又圆又方。生成的眉毛——改不了。

生成的眉志长成的相——改不过来。

生成的牛角——拉不直。

生成的相,做成的酱——变不了啦。

生虫拐杖——柱不得。

生豆儿——不吵(炒)不熟。

生姜——断不了辣气。

生姜汤——自暖肚。

生姜脱不了辣味——本性难移。

生疖子——硬挤。

生就的贱陀螺——不打不转。

生了三头六臂——有了不起的本事。

生米煮成了熟饭——事已如此无可挽回。

生米做成夹生饭——难复原。

生石灰浇雨——成了熟的了。

生铁进了铁匠铺——等着挨锤。

生铁铸犁头——宁折不弯。

生吞蜈蚣——百爪挠心。

生锈的锣丝——南(难)宁(拧)。

生锈的锁——开不了窍。

生盐倒在滚油锅里——反响强烈。笙笛合奏——连吹带捧。

shénɡ

绳锯木断——非一时之功。

绳麻缠鸡蛋——没尽没头。

shènɡ

圣人带枷——冤枉了贤人。

圣人门口卖字——硬逞能。

圣人们前卖字画——献丑。

圣人面前读“三字经”——不开眼的。

圣人面前卖文章——好不识相。

圣人之下——闲(贤)人。

圣徒进教堂——多划十字少说话。胜保的徒弟——里勾外连盛暑穿棉袄——武(捂)汉(汗)。剩饭不炒——泡汤。

剩下九十九个——百里挑一。

shī

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

失林之鸟——各自飞散。

失去了家的狗——无处投奔。

失势的凤凰——不如鸡。师傅收儿当徒弟——一辈传一辈。

师徒俩打铁——就怕冷。狮子搏兔——以强凌弱。以强凌弱“以强凌弱”意思是凭恃强大,欺负弱小。出自《庄子.盗跖》:“尧舜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以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庄子》这部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他的弟弟名叫盗跖,是出了名的大强盗。据说盗跖带领九千兵马,横行天下,侵扰诸侯,掠牛抢马,百姓叫苦不迭。有一次孔子对柳下季说:“先生是当今世上的才子,可是弟弟却是强盗,为天下所耻笑,这是你做兄长的过错呀,既然是兄长,就应该能教导弟弟呀,我真为你感到羞耻呀!我去劝告他,如何?”柳下季叹了一口气,说:“先生哪里知道,我那个弟弟呀,心如泉涌,意如飘风,顺心则喜,逆心则怒,他根本不听别人的话呀,我看你也不必去劝他,他常用语言污辱人的……”“不,我还是去劝劝他!”孔子让颜回驾车,子贡陪着,一块去寻找盗跖。盗跖听说孔子来见他,勃然大怒,咬牙切齿地骂道:“是那个鲁国的伪人吗?他不种地就吃饭,不织布就穿衣,整日里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欺骗各地弟子,他罪大恶极,赶快把他赶走,不然就摘下他的心肝作为我的午饭!”

孔子见到盗跖,耐心地劝他说:“你身长八尺,相貌姣好,两眼炯炯有神,牙齿洁白,是位仪表堂堂的男子汉,可是却被人称为强盗,我为你感到羞耻呀!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给你造大城数百里,尊你为诸侯,从此以后你不要弄刀舞枪、侵扰万民,这可是贤人才士的行为啊!”

盗跖怒目圆睁,大声斥责孔子说:“算了吧,孔丘你不要骗人了,什么大城诸侯,城再大还有天下大吗?尧舜有天下,可他们的子孙却无立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但他的后世却灭绝了。我知道上古时候人少而禽兽多,人住在树上。后来人们耕种取食,纺织取衣,互相之间没有相害之心。然而自从有了黄帝以后,战争不断,尧舜设立群臣,商汤击败夏桀,周武诛杀殷纣,都是以强大欺凌弱小,以人多压迫人少的。自从汤武以来,一直都是征伐杀戮。而你现在却把文武那一套东西教给后世,散布谎言,蒙蔽天下之主,而想求得富贵,所以说天下的盗贼没有比你更大的了,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偏叫我盗跖?”孔子碰了一鼻子灰,赶忙跳上车离开盗跖,他目光呆滞面如土色,一连跑了三天,才回到鲁国。在东门外他遇到柳下季,柳下季问候说:“几天不见,看车马的样子你好像出远门了,是不是去找盗跖去了?见到他了吗?”

孔子仰头望天,长叹一口气,说:“唉呀,我是自讨苦吃呀,差一点掉进老虎嘴巴里了。”

狮子大张口——胃口不小。

狮子尾巴拴铜铃——热闹在后头。

狮子张嘴——大开口。虱子顶被窝——居心不小。

虱子多了——不知痒。

虱子躲在棉袄里——有住的没吃的。

虱子趴在和尚脑袋上——有吃的没住的。湿布衫穿上身——难脱掉。

湿柴禾烧锅——又冒烟,又冒火。

湿筷子夹芝麻——夹不着也沾两个。

湿木柴塞进火炭里——越煨越有气。

湿木头生煤炉——烟多火少。

湿手和干面——诚心沾一手。

湿手抓热馒头——不沾。

湿水的鞭炮——响不了。

湿水的棉花——没法谈(弹)。

湿榆木脑壳——劈不开。

shí

十八般武艺全卖出来——大显身手。

十八大姐进桑园——为的私(丝)。

十八个猪娃吃奶——坏(怀)极(挤)。

十八口子乱当家——各自为政。

十八口子乱当家——没有正主。

十八罗汉斗悟空——大打出手。

十八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十八罗汉在一起——一个个都是哑巴。

十八亩地里一棵谷——单根独苗。

十步九回头——难舍难为。

十冬腊月——动(冻)手动(冻)脚。

十冬腊月的萝卜——动(冻)心了。

十冬腊月浇冷水——凉透啦。

十冬腊月洗海澡——太动(冻)人了。

十二点钟的太阳——到自己头上了。

十二个时辰占三个字——身(申)子虚(戍)。

十二寡妇征西——全上阵了。

十二月的黄历——没几天翻了。

十二月的门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

大约元代以后,秦琼、尉迟敬德作为门神中的武门神被人供奉祭祀。事实上,秦琼和尉迟敬德两人却是唐代人。

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之前,秦琼就跟随李世民先后镇压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多路义军,为唐太宗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曾派使者赐予金瓶以示褒奖。

之后,秦琼又因战功多次受到奖赏,先后拜为秦王右统军,加授上柱国。后又封为翼国公,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秦琼不仅在唐太宗朝创建伊始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唐太宗朝内部斗争的“玄武门之变”中,坚决站在李世民一边,为李世民当太子夺皇位扫清了道路。

626年6月,当时的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8月接王位,改年号贞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秦琼也因有功,拜为左武卫大将军,赐给七百户的封邑。

尉迟敬德作为唐初大将,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敬德还救了李世民之命,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可谓力挽狂澜。

尉迟敬德同时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敬德,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在性格上,尉迟敬德纯朴忠厚,自归李世民之后,从无二心,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正因如此,后人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画图流传。

关于这两位武将成为门神的来历,民间也有传说。

唐开国初期时,城中有位著名的风水师名叫袁守诚。他生得相貌稀奇,仪容秀丽,能知前后,善断阴阳,不仅自己是神机妙算的八卦学者,还是赫赫有名的当朝钦天监台正先生袁天罡的叔父。

由于袁守诚的算卦技术非常高超,城中总有人去求他算卦,几乎是一算一个准。袁守诚还教渔翁在何时打鱼能满载而归,也能算准泾河中的鱼虾都在何处聚集。这样一来,就惹恼了泾河龙王。

有一天,泾河龙王化成人形去造访袁守诚,本想当场发作,却被袁守诚先生清奇不凡的相貌所震慑,于是收了轻视之心,准备向袁守诚问上一卦,羞辱他一番。

袁守诚看了他一眼,说:“你要来算什么呢?”泾河龙王说:“你给我算算这两天什么时候下雨吧。”袁守诚回答说:“云迷山顶,雾罩林梢。明天就要下雨啦。”泾河龙王不以为然,继续问:“明天几时下雨?会下多少呢?”

袁守诚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明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龙王不屑地说:“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要是明天真的如你所说,我就给你奉上50两黄金。要是明天没下雨,或者下雨的雨量和你说的不同,我就砸了你的门面,毁了你的招牌,你从此离开长安不要再回来算卦!”

袁守诚仍然不紧不慢地回答说:“这个就随便你了。请回吧,明天雨后再相会。”

泾河龙王离开后,越想越好笑。他觉得自己是司雨龙神,明天会不会下雨,雨量又是多少,连自己都不知道,袁守诚区区一个凡人又怎么可能通晓天意呢?这场赌赛,自己是赢定了。

谁知,泾河龙王刚回到泾河水府,天上便下令明日雨降长安,降雨的时辰与水量居然和袁守诚所言分毫不差。龙王虽然大惊失色,但它性情极刚烈,怎也不肯轻易服输,那争强好胜之心让它晕了头,竟然决定私下更改降雨的时辰,又克扣了雨量。

次日,龙王挨到巳时方布云,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共降雨三尺零四十点,改了一个时辰,克扣了三寸八点。雨后,龙王化为人形,径直去那袁守诚的卦摊前,一口气将卦摊砸了个稀烂,还要袁守诚立即滚出长安城。

可袁守诚只是安静地看着龙王打砸,末了冷笑一声,说道:“我小小卦摊不值钱,只怕有人犯了死罪尚不自知,我认得你,你不是什么白衣秀士,你是那泾河龙王,你为了赌气居然私改降雨时辰,克扣雨量,犯了天条,小心明日在那剐龙台上挨一刀!”

泾河龙王这才慌了手脚,后悔自己一时冲动,连忙跪倒在地,求袁守诚救命。袁守诚叹道:“求我无用,明日午时三刻,你该被魏征处斩,那魏征是当朝丞相,你若能在唐太宗处讨个人情,尚有生路一条。”

泾河龙王拜谢袁守诚后,匆匆赶到皇宫,直待到子时,唐太宗李世民入梦之后,它才潜入李世民梦中,口中直叫:“陛下,救我!”唐太宗吃了一惊:“你是谁啊,让朕来救你?”

龙王急切地说:“小臣是长安城外泾河龙王,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臣因犯下天条,当被陛下的贤臣魏征处斩,因此来拜求,希望陛下救我一命!”

唐太宗见泾河龙王苦苦哀求,心生恻隐,便答应了它:“既是魏征处斩,朕可以救你。你放心前去。”龙王这才放心,叩谢隐去。

唐太宗李世民从梦中醒转,思量龙王所托,又不知该怎样才能阻止魏征斩龙。他想来想去,决定明日将魏征留在身边一日,不放他出宫门半步,应可救下那龙王。

于是,第二天唐太宗退朝之后,叫上魏征入便殿,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拖到巳末午初时候,见魏征有些坐立不安,唐太宗又命宫人取过棋枰,与魏征对弈。

魏征棋力高强,唐太宗本意却只是拖延时辰,厮杀至中盘,唐太宗已呈败迹,不由低头陷入沉思。等到唐太宗拈子落枰,再抬头望向魏征,魏丞相却已伏在案头,呼呼酣睡。

唐太宗念及魏征是贤良忠臣,看他操心国事如此疲劳,就没有叫醒他,任魏征酣睡。眼见午时三刻已至,唐太宗看着熟睡的魏征想,他睡着了,没有斩龙,那泾河龙王应已逃过一劫了吧。

这时,熟睡中的魏征突然额前汗珠密布,神情微有焦躁。唐太宗猜测是因为天气太热,又心疼贤臣,就亲自为魏征打扇。凉风徐来,魏征大汗顿收,睡得甚是沉稳。

这时,朝门外有人大呼小叫,唐太宗起身前去查看,却是徐茂功,秦琼等人。秦琼看见唐太宗来,就将手里拎着的一个东西扔在了地上。唐太宗仔细一瞧,发现那竟是一条龙的怒目圆睁的龙头!

唐太宗被这条龙头的怒视吓得后退了一步,连忙问秦琼说:“这是什么?从哪来的啊?”

秦琼似乎也一头雾水,回答说:“这是在千步廊南,十字街头那里,从云端里掉出来的龙头,因此前来向您禀奏。”

这时,被喧哗声惊醒的魏征快步走到唐太宗身边,仔细查看龙头之后也大吃一惊,俯伏在地说:“臣罪该万死!刚才困倦,竟然在皇上身边睡了过去,还做了梦!这条龙头正是臣刚才在梦中所斩掉的啊!”

唐太宗疑惑地问:“什么,你刚才不是在睡觉吗?我都没见你起身,你去哪斩的龙呢?怎么回事?”

魏征仍伏在地,并未起身,说道:“臣梦见此龙犯下天条,要被臣在今日处斩,臣虽身在君前对局,却梦离陛下驾云提剑追斩此龙。谁知孽龙仓皇逃窜,一时竟追不上,臣正心中焦躁,幸亏有陛下为臣打扇,借那三扇凉风,臣撩衣进步追上孽龙,手执霜锋一举斩下龙头,那龙头就此滚落虚空。”

唐太宗听完此话,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魏征一定是极其贤良的人,上天才会派他斩龙,他为有这样的臣子而高兴。同时,唐太宗曾答应救下泾河龙王的性命,结果反而阴差阳错地帮了魏征一把。无奈,唐太宗强打精神赏了魏征,众人散去。

当夜,李世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到了半夜二更时分,唐太宗竟听闻宫门外有凄惨号泣之声,惊恐之余,唐太宗刚刚入睡。

谁知梦中那无头的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首级,扑到他身边怒吼说:“李世民!亏你允诺救我,你不救也罢,怎么还助那魏征追斩我呢?快快出来!与我到阎王处说理!”

唐太宗有口难言,惊得汗流遍体,却怎么也挣不脱龙王纠缠,大叫一声“有鬼”,方从梦中醒转。

如此连续几日,唐太宗夜夜被龙王鬼魂惊扰,竟落下脉弱体虚之症。

唐太宗病重,鄂国公尉迟敬德与护国公秦叔宝入宫探视,得知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

两位将军劝慰唐太宗,秦叔宝说道:“陛下请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什么鬼祟。我们平生征战无数,杀人如剖瓜,集尸如聚蚁,谅那小小的阴气邪物也不敢近身。”

唐太宗准奏,二人谢恩而出。当日晚,两位将军各取披挂穿戴整齐,金盔银甲,威风凛凛,持剑举斧在宫门外把守。一夜间,竟再无半点响动,唐太宗因此安寝无事。

虽有两位将军把守,皇宫清静了几日,但唐太宗终究不忍二将辛苦,为难两人夜夜守候,就找了高明的丹青画师,将尉迟敬德和秦琼披挂在身的真容绘于宫门之上,从此夜间无事。而两位将军的威风仪容,就成了民间喜爱的门画人物。

到了元代,人们沿袭这种做法,干脆奉这两人为门神。在元代之前,虽然也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闻古籍《枫窗小牍》记载说:“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学者赵与时《宾退录》也说:“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

自从元代把秦琼、尉迟敬德作为门神之后,直到明清以后,史书中的记载就明确为秦琼和尉迟敬德二人。如描述苏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风俗著作《清嘉录.门神》中记载说:

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彩印于纸,小户贴之。

贴门神的历史悠久,地方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以祈人安年丰。秦琼和尉迟敬德自从作为门神以后,始终被人们所祀奉。

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十二月间的桑叶——谁人睬(采)你。

十二月讲话——冷言冷语。

十二月里说梦话——夜长梦多。

十二月落大雪——白天白地。

十个甲鱼跑了一个——久(九)别(鳖)。

十个老鼠围个猫——没一个敢上前。

十个人分两行——都是人物(五)。

十个人排四队——三三两两。

十个手指头按跳蚤——一个也捉不住。

十个指头——不一般齐。

十个指头——两把手。

十个指头挠痒——道子多。

十个指头弹钢琴——齐下手。

十两银子一碗稀饭——贵州(粥)。

十六个菩萨没四两——轻神。

十六个人走路——巴(八)前巴(八)后。

十亩园里一棵树——独苗。

十三根竹杆做个笙——相互共鸣。

十双筷子一起抓——拿上把了。

十王殿里的黑无常——一世无笑脸。

十五的月亮——好缘(圆)。

十五的月亮——团员(圆)。

十五的月亮——圆又圆。

十五的月亮——只圆不扁。

十五分钟记时——一刻。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七上八下“七上八下”形容心神不定。出自《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潘金莲与西门庆通奸,害死了丈夫武大。武松向官府告状,催逼知县抓人。谁知知县贪图贿赂,不肯主持公道。武松决定亲自报仇,于是就在家里摆下酒席,要当场杀死潘金莲,请来街坊邻居作证。对门卖冷酒店的胡正卿,原是吏员出身,见此事干系重大,坚决不肯来作证?武松不管他,硬拉了过来,安排坐定。武松请到四家邻居,加上王婆和嫂嫂潘金莲,共六人。武松拢条凳子,却坐在横头,叫士兵把前后门都关了,那后面士兵只是来筛酒,武松只是客套一番,也不说干什么,士兵只顾筛酒,弄得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酒过三杯,胡正卿便要起身告辞说:“小人太忙了。”武松大声说道:“你不能走。既然来到这里,再忙也要坐一会。”那胡正卿心神不定,心头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心中暗想:“既然是好意请我们吃酒,为什么又这样对待,不许我走开?”胡正卿害怕武松动怒,只得坐下。接着,武松审问潘金莲、王婆,让胡正卿一一记录在案。武松杀了潘金莲,又去杀了西门庆,终于报了杀兄之仇。

十五个盘子上菜——七荤八素。

十五个人当家——七嘴八舌。

十五个人爬楼梯——七高八低。

十五个铜钱掉地上——七零八落。

十五个驼子睡觉——七颠八倒。

十五个小孩睡当院——横七竖八。

十五块布做衣服——七拼八凑。

十五张画贴一块儿——七拼八凑。

十一个人站两行——人五人六的。

十月的桑叶——没有睬(采)。

十月间的鸡冠花——老来红。

十月间的桔子——该红了。

十月芥菜——起心。

十月里的柿子——懒(烂)货。

十字大街打筋斗——四下里扑。

十字大街贴告示——众所周知。

十字的笔画——横竖。

十字加两点——斗起来了。

十字街口逢亲人——巧遇。

十字街口开肉店——牵心挂肚。

十字路口分手——各奔前程。

十字路口烧香——你敬谁哩?

十字坡的饭馆——黑店。石板插花——站不住。

石板底下发芽——受尽压迫。

石板上炒豆——熟一个蹦一个。

石板上倒羊油——冷清。

石板上的泥鳅——钻不进去。

石板上挤水——办不到的事儿。

石板上跑马——不留痕迹。

石板上栽花——无根底。

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石沉大海——无影无踪。

石坊里的石磨——道道多。

石缝里的笋——强出头。

石缝里塞棉花——软硬兼施。

石膏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石敢当砌街——这是正路。

石磙上点灯——照常(场)。

石磙子脑壳——不开窍。

石灰布袋——处处有印。

石灰掺墨——混淆黑白。

石灰点眼——自找难受。

石灰垫路——白跑。

石灰浆刷标语——净是别(白)字

石灰浆写文章——净是别(白)字。

石灰抹墙——图(涂)表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