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爸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6:02:40

点击下载

作者:江兵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八零爸爸

八零爸爸试读:

前言

从创办星宇学校到创办星宇家长学校,虽然都是做教育,但自我感觉这两个学校有本质的不同:以前人们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现在的教育重心则转移到了父母身上,或者说,以前我认为教育孩子是关键,现在我认为教育父母要比教育孩子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主要人物当然是父母了,故父母担负着教养儿童的责任。有了良好的父母教育,然后才能谈得上良好的儿童教育。若希望每个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儿童期教育,就应该先去宣传父母教育、普及父母教育,使每个父母都知道怎样去尽父母的责任,把当好父母看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业去经营和维护。

作为20世纪80年代出生并荣升为两个孩子爸爸的我,从事教育多年,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深有体会。养一个孩子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当一个家长容易,当一个成功的家长不容易。

结合我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体会,我觉得,家庭教育远比学校教育重要,父母教育远比老师教育重要。当然,一个好老师带给孩子的影响也很深远,但对于孩子成长影响深远的仍是父母,父母的身教大于老师的言传,所以,父母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会更大。而现实中,很多家长过分依赖老师的教育而忽略了家庭的教育,以为只要把孩子扔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很多家长过分依赖老师而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担起教育担子的是母亲,父亲在教育上往往是缺位的。当父亲在家庭中只是忙于赚钱养家,担当的只是养家糊口角色的时候,就会鲜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父亲在孩子心里自然不会占据太大的位置。可喜的是,最近十几年来渐渐有了关注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话题,国外传来的一些有关父亲教育的思想也开始影响国人的意识。

每个父母在未当父母之前都没有经验,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无非是复制或承袭原生家庭父母留给我们的教育方式。所以,年轻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难免会犯错,或者犯了错却浑然不觉,这也使得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容易较多地发现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自己的问题,面对问题,父母应该学习、改正而不是一味地自责。只要父母们善于学习,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多多汲取别人的精华,去除糟粕,一定可以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与孩子共同成长。

现在,“80后”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事业的上升期遭遇育儿的高峰期,“80后”父母面对的考验无处不在。这一代父母相较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父母,个性更加张扬,自我意识更强,在学识和文化的积累上比上一辈父母更广泛、眼界更开阔。但“80后”父母也缺少了上一辈父母工作流动性小、陪伴孩子时间长的优势。“80后”父母因为经济发展环境改变,流动性强,就业的范围广,导致不能陪伴孩子、不能亲自照顾孩子的比例不断上升。

作为一个“80后”爸爸,我想通过此书唤醒爸爸们更多地参与到教养孩子中来,如果教养孩子中父亲的作用缺失,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多害处。孩子如果缺少父亲教育,性格、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都会受到一定影响。父亲是孩子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力量的源泉,孩子应是父亲最大的事业。所以,我写了这本书,希望让家长意识到学与不学的区别,让更多的父亲回归教育位置,与母亲携手共同教养孩子,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能量的教育环境。如果父母通过学习,意识到自己以前做得不够或不好,能参考此书的观点和方法好好实践,是我写此书最大的愿望。

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我希望由我的起心动念推动千万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助力,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口号变成行动。“一切为了孩子”不是说说而已,如何真正为了孩子才是关键。江兵2017年1月一 “80后”会是称职的父母吗?做父母,你拿到合格(上岗)证了吗?

现在,很多“80后”都已经为人父母,那么“80后”的家长们是称职的父母吗?或者说,养育孩子,你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来我的班上课的家长中,“80后”的父母占80%以上。每次我都非常欣喜,因为我看到家长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职责,开启了自主自发的学习模式。

全天下的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生一个孩子容易,把一个孩子养大不易,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将来不给社会添负担、不给家庭找麻烦的人,难上加难。

在学校里,一个教师要走上讲台必须要经过师范院校的几年苦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通过全国教师从业资格的考试,然后再经过几周学期前的备课,才能从容地上台,要讲好课还需台下苦练功;做医生的要经过多年苦读,做论文、做临床,一步步摸索总结经验,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职责。那么,为人父母者如果未曾有一点准备,不曾看过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忽然间就成了人父人母,又是“第一次”,孩子的人生又不容试验,谁敢轻言自己做家长是称职的呢?“80后”父母有没有问过自己:做父母我们合格了没?我们懵懵懂懂地成为一个孩子的监护人,仅仅是被称为爸妈就够了吗?“家长”是什么意思?它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称谓;是一个启蒙者,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是山,是水,是孩子的依靠……其实,“家长”的含义不仅是这些,更昭示了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不断学习力求变得更优秀的担当。

再回过头来看看,孩子是什么?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夫妻共有,代表纽带;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传承种族,代表接力棒;

孩子是快乐与幸福——重在过程,代表家庭的核心;

孩子是希望与未来——承载晚年,代表未来……

孩子是人,不是物,他们是集思想、情感、性格、行动于一体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懂社会和家庭规则,不时会因为自己不成熟的理解和想法犯下一些父母眼里不符合常理的“错误”。很多时候会引来父母轻则谩骂讽刺、重则体罚殴打的结果。这种现象说明的问题就是:父母不合格。

好在,“80后”教育子女已经很少会像老式父母那样粗暴严厉了,不会动不动就扬巴掌。事实上,使孩子懂得做人、善于学习、独立有主见,是父母送给孩子的三份礼物,会让孩子终生受益,这样的父母当然是合格的父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不断学习,让自己与时俱进。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家长们不要老是抱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而应当问问自己有没有资格教育孩子,教育的方法对不对头。”“80后”的父母成长在新的时期,也有过叛逆和自我个性的张扬阶段,他们乐于接受新的观点,从自己的成长体会中也会对孩子产生更多的同理心,能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

我们经常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西方人对孩子的重视和对不合格父母的约束,不合格的父母会依据法律被剥夺监护权。

在一篇题为《德国老太教我做父亲》的文章中,作者在德国带儿子,由于工作繁忙,有时会将儿子托付给邻居老太。刚开始这老太和颜悦色,后来便有所不满。一日作者收到一张法院的传票,原来是德国老太将自己告上了法庭,德国老太指出,作者每天与儿子相处的时间过短,且与儿子相处时的大部分时间里儿子都在睡觉,不利于孩子成长。后来,辩护律师说明中国的教育方式与德国不同,作者也一再保证以后一定多与儿子相伴,法官才原谅了他,德国老太也与作者握手言和。

与德国人教育孩子的严谨相比,我们是不是缺了很多呢?且不说那么多网络上不断传来的孩子因无人监管受伤害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多么触目惊心,那些没有受到身体伤害的留守儿童不也是日复一日地忍受着精神和心灵的双重伤害?而这些把孩子变成留守儿童的父母,又怎么能算合格的父母呢?

农村的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一些年轻的父母不得不丢下年幼的孩子出去打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祖父母,这类孩子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中国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底挣了多少钱?不知道。不论是否挣到了钱,他们都将抚养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转移到了上一辈身上。

所以,新一代的父母要学会如何当父母,如何变成合格的父母,既不给自己的父母添麻烦,又不让孩子幼小的内心充满无助和凄凉。

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争取拿到为人父母的合格证,是父母学习的第一步。别人家的好孩子不是天生的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段话: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这种生物叫作“别人家的孩子”……

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看到电脑就想骂人……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钥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都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10块钱都觉得是奢侈浪费和犯罪。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啊,请不要让我妈认识你!

我猜,很多同学看到这个段子都会惊呼:好有共鸣呢!家长们看到这段话有何感想呢?是不是自己也有意无意地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呢?

相信“别人家的孩子”伴随很多人成长,尤其是“80后”这代人更是对这个词有深刻的记忆。父母总会不经意地说,看人家谁谁谁学习多好、看人家谁谁谁挣钱很多、看人家谁谁谁多孝顺父母。直到我们自己做了父母,才开始理解和体会到当年父母说这些话的心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父母一旦嘴上开始挂上“别人家的孩子”就有了分别心,有了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做比较的潜意识。我一直努力避免这么做,但有时候也会不小心说漏嘴。比如,上学快迟到的时候,我会无意识地对孩子说:“听说你的同学王某某晚上睡得早,早晨起得很早,从来不用这么着急。”比如,看到某个孩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打出漂亮的乒乓球,我也会无意识地流露出羡慕的神色,会跟孩子说:“看人家做得多棒。”

起初我并不以为然,结果有一天,孩子对我说,每次听到这样的话,他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总觉得爸爸的眼睛里看到的是别的孩子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听到孩子这么说,我是自责的。我已经在努力避免把孩子跟别人做比较,无意中还会犯错,假如父母不努力避免,而是时不时拿别人家孩子的好去攻击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心里该多难受呢!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伤害。

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是完美的,父母会认为自己孩子身上所有好的方面,别人家孩子都不差,而自己孩子身上所有不太好的方面,别人家孩子恰好都要好一点。

我们总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懒惰成性,而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勤劳的小帮手;我们总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吃饭挑肥拣瘦,而别人家的孩子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我们总是看到自己孩子成绩不稳定忽上忽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都名列前茅,且依然用功……

我想说,别人家的好孩子是真的那么优秀吗?他们的优秀是天生的吗?一定不是。

悦悦是我教过的一个孩子,今年高三,已经被香港中文大学提前录取了。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悦悦是个特别优秀的女孩,不仅学习好,各个方面的能力也都出类拔萃。悦悦的父母跟我说,孩子从小到大各种奖拿到手软,却宠辱不惊。据说从幼儿园到高中教过悦悦的老师们,以及各种课外班的老师对她无不喜爱。悦悦的父母听惯了别的家长常说的一句话:“你家可摊上个好孩子。”每次有人夸悦悦的时候,她的父母总是笑着说:“谁说不是呢,我们是真有福,有这么个好女儿。”

我却认为,好孩子不是谁家命好摊上的,好孩子都是教育出来的。

从幼儿园开始,悦悦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从小生活有安全感,夫妻俩创业很苦也没有老人帮着带孩子,夫妻俩坚决不把孩子送回农村父母家,不让孩子当留守儿童。每天,上学是爸爸骑着电动车送,放学是妈妈骑着自行车接。亲子教育每天都不中断,爸爸送的时候跟孩子背古诗,妈妈接的时候跟孩子不是唱歌谣就是背几个英语单词。她们家的过道里贴着满满的英语字母表和各种拼读挂图,从四岁开始,就玩游戏似的让悦悦念。悦悦家并不富裕,不到60平方米的小屋,有一面墙做成一个书架,书架上的书满满的,很多书都是悦悦小时候父母看了讲给女儿的,每本书上都勾着经典段落。悦悦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了父母爱阅读的习惯,从小对书爱不释手。

更重要的是,悦悦的父母都是乐天派,不管生活多么苦累,从不抱怨叫苦,从来不会因为无人帮带而心生怨恨,碰上再刁难的人和事,也讲理不说粗话。就是这样的父母和教育方式,才使得悦悦变成一个“别人家的好孩子”。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来说都是教育,所以,悦悦才各方面都很优秀,同学们都喜欢她。孩子都是家长的翻版,哪儿有天上掉下来的好孩子呢?就是有,不好好教育也会学坏的。

有一个孩子,一直都很听话,懂礼貌且爱学习,但自从他的父母迷上麻将后,孩子就变得粗暴叛逆了。他妈妈跟朋友哭诉,好端端的孩子怎么会变了呢?以前他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孩子当然会变!

妈妈看到爸爸总打麻将,不顾家、不管孩子,妈妈开始唠叨,一次两次不奏效,自己也开始打麻将。然后一次次因为打牌耽误了做饭,从牌桌上拿赌金让孩子去外面饭店里吃快餐,起初孩子还感觉新鲜。时间一长,孩子就觉得自己在父母心里不如麻将重要了。父母再去督促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孩子就开始说,你们不是也不学习吗?你们成天就知道打麻将,连饭都不做。父母一听,这么小的孩子竟然挑父母的问题,就开始暴粗口。尤其是在麻将桌上输了钱的时候,父母说话就更难听了,怒气和火气全都发泄到孩子身上。就这样,父母变成了“暴君”,孩子怎么可能温文尔雅?怎么可能安心学习?父母的喜怒完全取决于牌桌上的输赢,完全没有做过任何努力提升自己的事情,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呢?

与其说孩子变了,其实是父母先变了。

孩子是上天赐予每个家庭的天使,但很多父母硬是把天使的翅膀剪了,更有甚者还把孩子培养成了恶魔。孩子是不是天使,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和培养。

很多父母会说:“你看人家谁谁谁,根本都不用大人操心。”没有谁是家长不操心就变优秀的,只是人家操心的时候你看不见。

你在麻将桌上五条八万的时候,别人的家长在给孩子辅导功课;

你喝醉了胡说八道的时候,别人的家长正在教孩子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你抱怨生活不容易、社会不公平的时候,别人的家长在学习着各种课程,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懒家长和不求上进的家长。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就是需要家长去教导和养育,不教只养,孩子怎么可能优秀?想教又不去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怎么能跟上孩子发展的脚步?

所以,永远记住:别人家的好孩子不是天生的,别人家的好父母才是我们要效仿的。要求孩子之前请先要求自己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有了孩子后,别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孩子后,我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这句话彰显了作为一个作家爸爸的气志。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才能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而不是像一则笑话里说的那样:“有一只鸟,自己不能飞高,下了个蛋就努力让蛋往高飞。”

不少父母会犯这样的错误:总要求孩子变得更优秀、更懂事、更有责任心、更勤快,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在很大程度上,父母自己也做不到。在给父母授课中,遇到很多家长朋友,说自己有一个或几个让自己烦恼的问题要请教。我一直都不以专家自居,但我很乐意和大家交流。并且,很想知道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通常,令家长困扰的问题很多,但在我听来,都离不开两个字:要求。

很多父母不断要求孩子变得近乎完美。比如:

我的孩子自尊心太强,考不了第一就难过。

我的孩子太腼腆,见人不爱主动跟人打招呼,老师说上课发言不积极。

我的女儿太爱打扮了,每天都要穿公主裙,还偷偷抹妈妈的化妆品。

我的儿子不爱换衣服,只爱穿他喜欢的一套衣服,一直穿。

我的儿子有多动症了,除了睡觉没有停下来的一刻,像打了鸡血。

我的孩子太宅了,居然能待在家里自己玩过家家两三个小时不找妈妈。

我的孩子太乖太安静了,乖得让我觉得像假的,怎么能让他正常一点呢?

我的孩子太淘气了,什么都很好奇,怎么才能让他不搞破坏呢?

我的孩子太不爱阅读了,怎么才能让他爱上看书呢?

我的孩子太不遵守诺言了,说好出去不买玩具的,见了玩具就迈不动腿。

我的孩子太不爱吃菜了,个子总不见长高,怎么才能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

我觉得对孩子提这些要求的父母真是太可怕了。在父母眼里,孩子微不足道的行为和习惯都能成为“问题”,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

我就家长提出的这些问题做过思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小孩,都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成长和发展。希望孩子安静,孩子就应该乖乖听话;希望孩子见人打招呼,孩子就该嘴甜得像交际家;希望孩子别淘气,希望孩子别宅……

我们来试着刻画一个完美的孩子:

性情温和,从不说脏话;

懂事体贴,从不发脾气;

聪明有灵气,一考试就能有好成绩;

从不为小事纠结,为人洒脱,永远不会丢三落四;

既能穿得朴素大方,又会穿得漂亮华丽;

安静时能坐着阅读,活泼时能搞出伟大发明;

身体刚刚好,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挑食,作息有规律;

文能琴棋书画,武能击剑射击,会画画儿,能打球……

我刻画不下去了,因为这不是在刻画一个孩子,而是在刻画一个完人或者神仙。

针对家长的这些问题,我特意对孩子们做过调查,问问孩子们眼中的父母都是什么样的:

有的说,爸爸在家不听话,不让抽烟总抽;

有的说,妈妈说话不算话,说好我考了100分给我买礼物,结果推到下一次;

有的说,爸爸一回家就看电视,还不让我换台;

有的说,妈妈总是喜欢姥姥,不喜欢奶奶;

有的说,妈妈总让我看书,她却总是看韩剧,还跟着哭,不做饭;

有的说,爸爸说话总是带脏字,我说脏话他就想揍我或真揍我;

……

看到这儿,父母应该反思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孩子们说的那种爸爸妈妈:光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看一位妈妈是如何通过要求自己去影响孩子的:

申晓是我的一个朋友,地道的“80后”。她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一些艺术类的东西,所以总是逼着孩子去上美术课,但孩子并没表现出多么上心。她在上了我的父母教育课后,改变了以往要求孩子的习惯和态度。用她的话说,以前她会说:“我不会画画,可我希望你会,所以我给你报了学习班,你给我好好去学!什么,你不喜欢画画!我钱都花了,你敢不喜欢?”而现在,同样的意思她换了一种表达:“我不会画画,儿子,我们一起学画画吧,看谁的进步快!”后来证明,效果很好。她跟着儿子一起学,儿子爱上了画画,她也跟着进步了。

父母能说出“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前提是父母要接受自己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观念,改掉自己对孩子的控制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改变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都难如登天,更别说推翻自己已有的价值观了。比如不少人明知道一些电视剧、电视节目并不是非看不可,可就是拿着遥器换台都不愿意关电视;明明知道不能做低头族,可是一天到晚手机不离手。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要求孩子请先要求自己。想要小孩喜欢读书,父母自己就得有阅读的习惯;想要小孩不沉迷电视,父母自己就得控制自己不要老是看电视。很多父母想让小孩学这个学那个,自己又不会,只好“扔”给学习班,学得不好就怪老师教得不好。其实父母有没有想过:自己不会,然后努力去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个最好的示范?

所以,你希望孩子爱看书吗?那么请你一有时间就坐在书桌前阅读;你希望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吗?那么你就不要闯红灯;你希望孩子积极乐观吗?那么请你面对生活的磨难时不要轻易抱怨;你希望孩子学会担当和负责吗?那么请你做错了事也向孩子郑重道歉……你的言行举止、生活态度不仅直接塑造孩子的品行,更将影响孩子的一生。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自己,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迫孩子做到。孩子的降临能促进父母的成长

有人说,无论我们多大年龄,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个孩子。是什么让我们开始长大呢?我想一定是从我们为人父母之后。所以,我认为一个孩子的降生一定会促进父母的成长,与孩子共处的过程等于重新经历一遍我们的小时候,并且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我们也不再是靠着父母庇佑的孩子,我们有了另一重更重要的身份——父母。

海桑在他的诗《一个小小孩》里这样写道:

一个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净净,衣帽整齐

如果他规规矩矩

这可并非一件多好的事

如果他一开口

便是叔叔阿姨好

再见你好

如果他四岁就能让梨

这又有什么意义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满街疯跑

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这首诗说得多好,孩子之所以降生在一个家庭里,是带着使命来的。他的到来不是来扮演完美小孩,而是为了与父母一起长大,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而不是朽坏下去。

如果我们不当父母,就不会体会我们的父母生养我们的艰辛;

如果我们不当父母,就不会觉察一个孩子能平安成长是多么大的福报;

如果我们不当父母,就不会感恩生命是一种馈赠……

每个孩子都是让父母成长的小天使,孩子会让我们明白这个阶段我们该对自己、家庭、人生要负的责任。或许,你会觉得有了孩子就没有自由,要放弃很多,比如想走就走的旅行,漂亮的衣服鞋子,想玩到多晚就多晚等。人生到了哪个阶段该做那个阶段应该做的事,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责任。明白了这些,就是父母成长的开始。

曾经,“80后”被认为是叛逆和自私的一代;

曾经,“80后”被老师和家长认为是最难管的一群孩子,也是最为之担心的一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长大了,虽然我们依旧爱玩也喜欢独立,我们经常选择自己的玩法而无所顾忌,但一旦我们为人父母,一切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改变。

我常常听到一些家长们讲述自己如何从不问人间事的甩手掌柜转变成一个要为小生命赴汤蹈火的英雄。

赵大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从小过着玩鸟逗蛐蛐、逛来逛去的生活。他从来没有为生活操过任何心。工作父母给托人安排了,父母还给他留下了足够他下半辈子的资产,结婚后依然吊儿郎当。结果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得了重病,花掉了家里大部分的积蓄依然回天乏力。父亲走后,母亲变得易怒悲观,身体也每况愈下。而此时的赵大并没有改变我行我素的性格和习惯,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直到有一天,他当了爸爸。上天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孩子在妻子肚子里的时候,因为他的不顾家妻子跟他大吵,情绪激动造成了早产。不满七个月的早产儿躺在ICU病房里浑身插着各种管子,那一刻他初为人父的喜悦被难受代替。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开始自责,若不是惹妻子生气,就不会让孩子受罪。那一刻,他的内心第一次被某种东西触动了。他变了,立马戒赌戒酒。等到儿子脱离生命危险出院的时候,赵大谨记了医生的嘱托,重度早产儿需要特别的护理和照顾,一定要比足月出生的孩子更多精心和耐心。原本是一个过了今天不管明天的浪荡子,孩子的出生让他变成了一个人人向他竖大拇指的好父亲。就连妻子也感动地说,孩子像个天使,他的到来改变了一个男人。

父母一定要记住,孩子选择来我们家是跟我们有非常深厚的缘分,他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

我们究竟能不能在孩子的感化下达到自我提高,还要谨记一些原则,时时对照自己,有则改之。同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去看,就会有截然相反的结果:

如果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我们对他批评过多。

如果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我们总是挑剔他。

如果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我们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如果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我们是缺少同情心的人。

如果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如果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是因为我们喜欢找碴儿、翻老账。

如果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我们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如果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如果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如果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我们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如果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我们对他要求过高。

如果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我们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

如果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

如果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我们的轻视和打击。

如果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我们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

父母要时时反观自己,只要父母有了改变,有了努力去成为一个好父母的觉悟,教育一个好孩子还是难事吗?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作为父母、成人,我们每天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教育孩子,有没有想过,自己应该如何自我教育呢?也许有的人会说,自己拥有很高的学历、很高的职位或者很高的收入,或者自己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还需要自我教育吗?还会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吗?可是,我们真的懂教育吗?我们真能教育好孩子吗?我们的孩子长大后真的能幸福吗?

在没有真正做家长教育之前,我自己也曾为了孩子的教育,很用心地读了一些书,并试图努力去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其实自己才是最应该被教育的。如果我们的心态、行为不正确的话,怎么能正确地教育孩子呢?因此,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的教育才不会有问题。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而这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他强调更高一级的教育才是母鸡所不能的……在我看来,更高一级的无非是父母的学习能力。

看到这句话,可能有人要质疑了:我看很多文盲父母生下的孩子照样考好学校呢。这个提法没错,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父母识字不多,繁重的农活让他们无暇顾及更多,哪儿谈得上学习?其实,这样的特例正好符合了教育规律——“寒门出贵子”,不教是最好的教。

家庭生活的不易,父母维持生计的艰辛,天天早出晚归,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父母大字不识,这些现象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困则思变,穷则思改,孩子学习的动力会很大。相反,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往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情志萎靡,学习缺乏动力。而且,文盲家庭中往往更具备民主意识。父母没有文化,往往更敬畏文化知识,看到孩子的一点进步就欣喜不已,看到孩子学到一点知识就高兴万分。所以,这样的孩子才能在父母宽松的氛围下,在父母鼓励下越学越好。

我们看过不少案例,有些有大学学历的父母并不见得能教育好孩子,原因在哪里?在于这样的父母懂得太多,总感觉孩子不如自己,看到一个题,有知识的父母用眼一瞟就知道了答案和解题思路,再一看孩子半天都做不出来,父母就气不打一处来,“笨蛋,你怎么不随我,这么简单都不会”等难听的字眼儿就蹦出来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什么才是父母要好好学习的东西。父母如何好好学习?可谓方法众多:可以多读育儿书籍,可以向成功的父母取取经,可以上网逛逛亲子论坛,可以上培训班,可以参加交流会,可以写心得,可以走出去,可以引进来,等等。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认识到搞好家长培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学校纷纷开设,供家长阅读的书籍也比比皆是。有了学习意识的父母,才是做真正合格父母的开始。

父母学习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能在对照别人经验和方法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做法,有意识地吸取别人的精华,改掉自己的不足,坚持不懈,循序渐进,收获由少变多。那时的父母才是称职的家长,那时孩子的家庭收获就不是一点了,而是全面发展了。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很多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就取得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就不要你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知道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老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家长也是教育者!为了孩子的健康全面成长,作为家长要树立好好学习的观念,而不是天天盯着孩子不放,嘴里天天说着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学习,这种做法不会有效果。只有好好学习,会做家长,能做家长,做称职的家长,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感到快乐,得到赏识,获得进步,从而阳光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二 “80后”爸爸要当真正的一家之主爸爸的爱就是付出时间和金钱《三字经》里有一句经典名句:“养不教,父之过。”虽然这里面有男权思想的体现,但这句话也体现了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来我的课堂听课的人中百分之八十是妈妈,问起每个家庭的教育问题,能滔滔不绝讲出来的百分之八十是妈妈,向我咨询孩子学习问题的百分之八十是妈妈,感觉孩子不好教育苦于找不到方法想好好学习的,仍是百分之八十是妈妈。

我也经常听到妈妈们抱怨:“孩子爸爸从来不管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操心。”可见,在我们中国,父亲在教育孩子上的缺席是严重的现象。

爸爸去哪儿了?

很多爸爸看到这儿一定会说,爸爸当然是挣钱啊,在外奔波啊,努力当家里的顶梁柱啊。还有一类爸爸也许会说,教育本来就是妈妈的事,干吗还要让爸爸围着孩子转呢?

当然,我也是一个“80后”爸爸。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刻理解天下的爸爸,尤其是处在我们“80后”这一阶段的爸爸们,我们面临的竞争相当大。有人这样形容我们“80后”的无奈: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

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

所以,做个不逃避责任,既能赚钱又能有时间陪伴家人的男人相当不易。但是这不能成为一个爸爸缺席孩子教育的借口。我们来详细做下分析,是什么原因形成这种教育孩子“阴盛阳衰”的局面呢?

首先,传统观念给了爸爸们不参与教育和管理孩子以借口。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人都信奉“男主外,女主内”。即使目前男女平等,女人和男人一样在外面打拼,但是回到家,家里的大部分家务活还是要靠女人来打理和照管,其中对于孩子的照管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了人们想当然地认为,照管孩子是母亲的事,在外挣钱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基础才是爸爸要操心的事。这样的观念会让男人在教育孩子上“不主动”,认为不是自己首要的任务。即使有少数爸爸们想参与,也会被一些妈妈们阻拦说“这是女人该干的事,你们男人应该干大事,挣大钱”。

为此,我也调查过很多爸爸们,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大部分男性都认为,教育孩子属于女人,而自己更重要的责任是赚钱,当好经济支柱。

有一次我和老同学见面,他属于那种打拼事业顾不了家的人。我俩坐在一起聊,我问他为什么下了班不回家呢。他说,好不容易暂时放下了工作,就想消遣一下,自己放松一下,家里有不到三岁的儿子,淘气顽皮,回家嫌闹得慌。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想办法跟孩子一起玩儿呢,也是很好的放松呀。他很不解地反问我:“你这理论挺好玩儿,我们作为大男人,怎么能陪一个孩子玩儿呢?”我又拿出专家的口吻说:“孩子需要父爱啊,你躲在咖啡馆里,孩子可眼巴巴地盼着你回去呢。”他却并不为之触动,而是接着说:“我给我孩子的爱绝对比你想象的多,我拼命赚钱,给他任何他想要的玩具、好衣服,将来还要给他报他想报的辅导班,甚至上名校,也许能送出国门也说不定呢。再说,娶老婆干吗?不就是在家打理好家务、相夫教子吗?如果男人又赚钱又陪伴孩子,还能是男人吗?应该是超人才对。”听到这里,我明白了,在他的心里,他给孩子的爱就是物质的供给。而我恰恰想说,爸爸给孩子的更应该是精神的供给,最大的精神供给应该是陪伴。

第二,生理特点影响男人。

为什么我说生理特点会影响男人跟孩子亲近呢?妈妈们要经过漫长的十月怀胎,辛苦孕育生命,还要经历分娩的痛楚以及夜夜无法安睡需要不断哺喂的辛苦……爸爸们没有经历这些事情,自然无法体会当妈妈的不易和劳累,身不体会心就不能体会,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爸爸们不如妈妈们对孩子上心和放不下。即便有的爸爸想去洗尿布,冲奶粉,往往也会被家里的老人推开,认为这些事情都不该大男人插手,甚至嫌男人笨手笨脚。随着孩子会爬了,会走了,会跑了,上了幼儿园,一步步成长起来,吃喝拉撒睡一应事务,有妈妈的照顾,全都没耽误,有没有爸爸似乎没什么差别。如此一来,从生命孕育到孩子降生再到初成长,父亲在照顾、养育方面如果不主动上前,主动帮妻子分担,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孩子在成长时期,不需要父亲。这些父亲会认为,在这个阶段,当父亲的只管出去赚钱养家就行了。

第三,客观因素造成爸爸不能陪伴孩子。

对于男人来说,最客观的因素无非是要工作,要应酬,要出差。这些因素我作为一个学校的创始人、一个以演说为职业的人来说更是深有体会。有同事说我,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最初我也认为自己忙得一塌糊涂,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其实,我是在用工作狂当挡箭牌给自己找一个不能陪孩子又有理由的借口。直到有一次我出差半个月,回到家的时候,原以为孩子们会惊喜地扑向我,结果孩子们看到我竟然下意识地往妈妈身后躲,我忽然心酸了。我开始暗暗问自己:挣钱为了什么?做事业为了什么?难道不是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吗?而现在看来,对于孩子,他们幼小的心理并不知道爸爸挣钱的意义,他们在意的是:我想要爸爸在身边的时候,爸爸去了哪里?

从那刻开始,我发誓我要改变,我要做一个既能赚钱养家又能抽空陪孩子的爸爸。于是,当我努力工作的时候,只要休息,就会给家里的宝贝们打电话,听着电话里孩子开心地跟我说话,我疲累的感觉就会一扫而光。当我坐在飞机上、火车上不停奔波的时候,就打开视频,跟孩子聊天。我不想让孩子感觉爸爸不在身边。正是因为这样的改变,让我在无论多么劳累的工作状态中都能很快恢复。我想告诉所有因为忙碌无法陪伴孩子的父亲们,其实,当你抽出一点点你认为抽不出来的时间,全心用心地与孩子互动时,你收获的远远不止是孩子的笑容和快乐,还有自己浮躁的心得以安静和放松的心情。

分析完这几点,我们看看“挣钱和亲子哪个更重要”呢?在我看来一样重要。但父母们对于幸福的误解,可能会把自己的孩子推入不幸的深渊。我认为,有这样三大误区是常见的:第一大误区,“金钱是幸福的保障”,第二大误区,“成功是幸福之母”,第三大误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其实,幸福的核心是让孩子不断体味到当下的快乐,孩子才能领悟到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是什么,为了保持幸福的感觉必须要做些什么。

现在,我要讲一个故事,相信每一位家长或孩子听了之后在心底最深处都会涌起一番波澜,那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心声和愿望。故事是这样的:

一位父亲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的工作压力很大,心里也有点烦,想休息一下,而这时,他发现自己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问道。“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能赚多少钱?”小孩哀求道。“我一小时赚20元,这有什么问题吗?”父亲没好气地说。“哦,”小孩低下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元钱吗?”

父亲有些生气了:“别想拿钱去买那些毫无意义的玩具,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你为什么这么自私呢?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你根本无法体会,我没有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孩子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父亲生气地坐在客厅里。过了一会儿,他心里平静了下来,觉得刚才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正躺在床上,他轻轻地问道:“你睡了吗,孩子?”“爸,我还醒着。”孩子回答。“对不起,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边说边将钱递给孩子,“这是你要的10块钱。”“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你已经有钱了,为什么还要?”父亲又有些生气,他不知道孩子今天怎么了。“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元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这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可以吗?”

故事讲完了,很让人心酸吧。其实很多爸爸都是如此,他们变成了赚钱的机器,而丧失了为人父亲的温情。他们拼命赚钱,可孩子们要的可能并不是物质的享受,更多的是想要爸爸的陪伴。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让现在的大人们思索一下我们的职责,爸爸们要记住: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爸爸教育缺位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得越多,孩子在学校就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男女的性别差异大,父亲参与得越多,越能与母亲互补,弥补女性教育的偏颇。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感情细腻、做事认真仔细、性格温柔去影响孩子,通过讲故事、教唱歌、玩玩具等给了孩子很多的关怀与呵护,这是功不可没的。然而,缺乏男性教育往往会使孩子表现出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以及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

有人做过这样一项调查,对同样的问题“你最尊敬的人是谁”,问及日本中学生,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问及美国中学生,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问及中国中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前10名中几乎没有父亲和母亲!在日本和美国孩子的心目中,父亲具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但在中国孩子心里,父亲占据的位置微乎其微。追溯中国的家庭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对有家庭教育传统的中国来说,历来就重视父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古人用“天下无如父子亲”来描述父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并对父亲的责任定义在一个“教”字,认为:“父者何谓也?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父当以教为事”要求父亲们教好孩子,使其行为规范化,合乎社会要求。如果一个家庭不教子,会被指责“未尽父兄之责”。“养不教,父之过”强调了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担当的责任,而“有其父必有其子”则强调了父亲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对中国家庭父亲的缺位心存忧虑。一个家庭如果父亲的教育缺位,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有教育研究机构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听母亲教育的比例高于父亲,可是到读小学的时候,愿意听母亲教育的比例逐渐下降,尤其到读小学三年级以后,母亲的教育影响力更是急剧下降。到孩子上了中学,愿意听父亲教育的比例就超过了母亲。可见,很多时候,母亲的教育影响力曲线呈一个抛物线的形式,而父亲的教育影响力则呈现为一个缓缓上升的斜线。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从某种意义上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大,孩子潜意识中更容易接受父亲对自己的影响。

了解了这些,父亲有义务做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缺位。我们来看几个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案例:

案例一

高先生是一家一线城市某公司的高管,儿子今年8岁,读小学二年级。儿子3岁前的多半时间是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用高先生的话说,感觉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后说着一口老家话,跟爷爷奶奶特别亲。

儿子回到一线城市上了幼儿园,夫妻俩工作忙,只有在幼儿园安排亲子活动时才能陪会儿孩子,享受一下亲子交流的乐趣。儿子上小学后对父爱的要求更强烈了。儿子喜欢踢足球,可高先生并没有时间陪他。后来高先生发现,邻居李先生成了孩子心目中的“好叔叔”,因为喜欢踢球的李先生可以按时上下班,经常和高先生的儿子约在公园里一起踢球。偶尔高先生问起孩子最崇拜的人是谁,孩子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李叔叔”。高先生不服气,还跟儿子说李叔叔就是一个普通职员,挣的钱不多。儿子却说,在他眼里李叔叔是最帅的男人,球踢得超棒,对人亲切友好,他长大以后要成为像李叔叔一样的人。后来发展到孩子变得基本把自己的亲爹当空气,高先生的说教孩子基本听不进去,还经常顶嘴。高先生举了一个自己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有一次孩子在班里跟一个同学打架被老师罚了,回家竟然没说。倒是邻居李先生听到孩子跟自己倾诉后觉得这件事不是小事,告诉了高先生。

现在,高先生想努力改进,让儿子认可自己,却明显觉得力不从心。他感觉孩子大了,已经不太容易管了。

案例二

陈先生有两个孩子,4岁的儿子和6岁的女儿。陈先生因工作原因长期出差,不出差的时候也是应酬频繁,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多。平时,儿子一看见陌生人就躲到妈妈背后,怎么逗他、跟他打招呼,他就是不说话,也不露脸。受小朋友欺负了,他只会哭,一点儿不敢反抗;在幼儿园玩游戏、表演节目时,他总是躲在最后,不仅不敢表现,一遇到稍有“挑战”的事就会退缩。对爸爸出差离开或者回来,儿子已经感觉无所谓了。女儿也是,在很多次需要爸爸在场的时候,爸爸都缺席,渐渐的,女儿对爸爸很排斥,甚至拒绝让他抱。陈先生的爱人也说,女儿非常害怕受挫折,遇到一点小困难都受不了,假如哪一件事没有把握她就干脆拒绝。比如刚上小学,老师让小朋友们写汉字,然后看谁写得好,孩子说什么也不写,老师觉得她可能是怕字写得不好,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或者被其他小朋友笑话。实际是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经常没有爸爸的陪伴让孩子不自信,从来不敢轻易去尝试什么。

案例三

小强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上小学,因为常年见不到爸爸,小强在学校里变得很内向,慢慢地越来越胆小。遇到高年级的男生跟他要钱,他起初是反抗的,结果被打过一回,而且这些大孩子发现小强身后没有父亲保护他,竟然隔三岔五堵住小强要钱。孩子回家不敢跟爷爷奶奶说,只是一个人偷偷掉眼泪。直到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发现小强脸上有伤,追问下,才知道孩子一直挨别人的打。班主任连线小强父母,他的爸爸竟然说,男孩子被打被骂很正常,长大了就好了。结果,小强因为没有得到爸妈的支持愈加孤僻胆小,最后连身体也变得不好了,总是生病。

分析上面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首先会影响父子关系,降低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比如案例一中的高爸爸,就是因为教育没方法又不想陪伴孩子,他不知道孩子的爱好,到后来便渐渐失去父亲的威严,孩子有了任何心里话都不再找他倾诉。而且父亲的威信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如果没有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地位,等孩子长大了,父亲的形象就会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后面的两个案例,三个孩子因为父亲在成长教育中的缺失,影响了心理健康和性格健全,特别是导致了自信心的缺失。父亲作为男性,在对事物的判断、目光的广度、思考的深度、执行力等方面往往优于身为妈妈的女性。这些优势会为孩子在做事、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等方面提供良好的自信支持。但如果父亲不能把自己的这些优势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那么孩子在父亲身上将不会得到这些有益的品质。

另外,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父亲与孩子一起游戏时,常常不拘小节,容易做出很多大动作的肢体游戏,这不仅能使孩子愉悦,还能培养、锻炼其胆量。同时,父亲粗放式的教育模式也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所以,爸爸们不要以为自己能挣钱就是一家之主,在外打拼就很了不起。如果你不能参与家庭的教育活动,没有在夫妻共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那么,你无论在家地位如何,你都将在孩子的心里失去地位。

我们再看看那些模范爸爸们,历史上有曾国藩和傅雷留下的宝贵家书,有台湾刘墉先生的智慧教育,有父亲辞职陪伴孩子学钢琴、培养出世界级的钢琴家郎朗的事例。世界各地也不乏“模范父亲”,这些好爸爸有的虽然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比如达·芬奇的父亲,他充分发挥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动手实验;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有的父亲自己本身就是世界名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如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约翰·洛克菲勒注重带孩子锻炼身体、游历世界,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父爱是造就人才的关键。父亲的教育一旦缺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或许在短期内看不出来,但它对孩子未来各方面发展造成不可预计的危害却值得每一位“80后”父亲警醒。没有夫妻关系就没有亲子关系

前面我们谈的主要是在正常家庭中父亲没有陪伴和教育孩子产生的缺位,这一节我们谈谈另一种情形下父亲的缺位,就是离异家庭的孩子随母亲生活而缺少父爱的,还有一种是在夫妻关系虽然存续,却把婚姻经营得不顺利、不幸福的家庭中的教育缺位无论是哪一种,对于亲子关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亲子之情同夫妻之情都是人类崇高的感情,前者有血缘纽带,后者有亲密的姻缘桥梁,两者可以互相渗透、促进。婚姻之于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影响更深远。好的夫妻关系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实现性别认同,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平衡与适度亲密,还会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叫作“幸福”的种子……有人甚至说,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

一个孩子在夫妻关系并不圆满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出,因为这类孩子往往郁郁寡欢。也许有人问,孩子怎么会了解夫妻间的关系?其实,孩子很小就具有能感受来自四周刺激的敏锐头脑。在他身旁,父母若是每天争吵,结果将是很糟的。

同时,我认为,不要让亲子关系超过了夫妻关系,夫妻双方不要因为过分爱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配偶。只有父母都爱孩子,同时他们彼此间又深深相爱,他们不会因为爱孩子而忽略对对方的爱的时候,孩子才会慢慢懂得:尽管妈妈如此爱他,但爸爸才是妈妈最好的伴侣,而他是他们最爱的孩子。于是,他会安心地享受父母给他的爱。同时,孩子会变得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或女孩成为女人的基本动力。所以,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是这样的: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很多父母知道夫妻和睦孩子就会快乐的道理,但有些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或者做不到与配偶相亲相爱。尤其随着经济的越来越发达,人们追求自我,我并不认为离婚不对,相反,我认为离婚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因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幸福的,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只是,千万不要以孩子作为离婚的筹码。

中国式离婚往往是不耗到双方精疲力竭决不罢休。其结果便是,婚离了,夫妻双方也成了仇人。夫妻离婚面临的最大问题往往不是孩子如何抚养,而是财产如何分割。离婚后要孩子还是要房子?现在生存压力这么大,相信不少人离婚时首先想到的是财产,而不是孩子。还有的父母离婚时把孩子夹在中间当要挟对方的筹码:孩子不管跟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