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8:32:5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导 论

一、概念题

1国际贸易

答: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与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不同的是,对一国而言的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就是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

答: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3出口贸易

答: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需要注意的是,不属于外销的货物不列入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对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不经任何实质性加工改制,再行向外出口时,称为复出口(re-export)。

4进口贸易

答: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列入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同样,不属于内销的货物不列入进口贸易。一国的产品销往别国后未经加工改制又被该国重新购回时,称为复进口(re-import)。

5过境贸易

答: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这属于过境贸易。过境国除了对过境商品征收很低的过境税或印花税以外,与商品交易双方并无发生任何关系。

6总贸易

答: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General export)。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为总贸易额。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

7专门贸易

答: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为专门贸易额。

其中,专门进口包括:①进入关境内(经过结关)供生产和消费用的货物;②进入保税工厂加工的进口货物;③从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进入境内的货物。专门出口包括:①本国运出关境的货物;②从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③本国化货物出口。

专门贸易指标反映一国作为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是作为买者或卖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采用这种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方法的有德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等国家。

8有形贸易

答: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即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因为货物或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故称有形贸易。有形贸易的进出口额要经过海关手续,并表现在海关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

9无形贸易

答: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是指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以无形商品为交易对象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是从有形贸易开始发展的,当时也并没有有形与无形之说,因为贸易往来几乎都是商品的购销及贷款的收支活动。随着国际间经济关系的扩大,先是围绕商品购销的各种服务,如运输、保险、金融、通信等大为增加,后来又有旅游服务、专利及技术转让、资本移动及劳务贸易等关系的扩大。基于这些非有形商品交换活动的迅速增长,一国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为无形进口,在这些方面的收入则为无形出口,在这些方面的一切活动便是无形贸易。

10直接贸易

答: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贸易商品由生产国直接运销到消费国,没有第三国参与的贸易活动。

11间接贸易

答: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通过第三国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其中,商品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商品消费国是间接进口。

12转口贸易

答:转口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属于复出口,是过境贸易的一部分。

13易货贸易

答:易货贸易(Barter trade)又称换货贸易、对销贸易,是指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方式。易货贸易在一些外汇比较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间采用。易货贸易的特点是:①易货贸易只涉及贸易的双方,如政府对企业和个人、企业对企业或政府对政府;②易货商品按照各自的需要,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串换;③贸易合同往往是短期的;④在清偿时,既可以是逐笔支付平衡,也可以是定期综合平衡。

14自由结汇方式贸易

答:自由结汇方式贸易(Free liquidation trade)又称现汇结算(Cash Settlement)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贸易方式。在当代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自由结汇贸易是最通常的贸易形式。

15单证贸易

答:单证贸易(trade with documents)是指以纸面单证为基本手段的贸易。这是一种传统的交易方式,大部分交易仍采用此手段。

16无纸贸易

答:无纸贸易(Trade without document)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为手段的贸易。无纸贸易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动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7国际贸易惯例

答: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习惯性做法。这些习惯性做法由国际组织或某些国家的商业、学术团体加以规范成文,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当事人的行为准则即国际贸易惯例。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

在国际贸易中通行的主要惯例均由国际商会制订。其中,主要的国际贸易惯例有:①《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年,简称《INCOTERMS 2000》或《2000年通则》);②《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简称《UCP600》);③《托收统一规则》(1995年,简称《URC522》);④《国际保付代理惯例规则》(1994年,国际保理商联合会颁布);⑤《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1992年,简称《URDG458》)。

二、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答: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贸易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原因有:

①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各种产品所需投入的要素比例又存在差异,若各国根据其要素禀赋优势,分工生产相对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则不仅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增加产品总量,提高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

②国际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像在一国内部那样容易移动,所以才会发生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相对缺乏流动性的不足。

③各国的科学技术存在差距。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技术水准高的国家有利于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技术水准低的国家凭借其现有技术根本无法生产或必须花费巨大代价才能生产某些产品,因此,唯有通过国际贸易,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生活水平。(2)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世界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社会进步起到的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可通过国际贸易增长率与世界生产年增长率的相互关系得以部分反映。(3)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就一个国家而言,对外贸易与一国经济的增长也是密切相关的,对外贸易能够刺激、带动一国经济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埃默里(R.F.Emery)曾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了定量分析,这些定量分析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两者相关性较高。另外,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2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与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有何不同?这一区别对于我国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有何启示?

答:(1)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与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的区别

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比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复杂的多,其中,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①在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下,贸易当事人必须面对国内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条约这三个层面的法律;

②在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下,贸易当事人只须面对国内法,在国内法的约束下进行双方之间的贸易,而不需要考虑国际贸易条约和国际贸易惯例。因此,相对国际贸易来讲,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更加简单。(2)对我国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启示

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必须确保合同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因为只有符合法律规范的合同才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必须要在充分考虑国内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诸如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条约的国际法层面上的法律,保证合同符合国内法和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只有这样,在贸易双方的法律利益发生冲突时,才能够明确贸易双方的责任。

第一篇 国际贸易原理

第1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一、概念题

1社会分工

答:社会分工(Soci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社会分工是分工的重要形式。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社会分工: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②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于是又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①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②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

3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领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表现。世界市场是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4产业革命

答: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译作“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制度的革命。产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①生产技术革命,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建立机器大工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械化。②生产关系变革,即以机器为主体的现代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成为占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

5世界工厂

答:世界工厂(World factory)是18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最大加工贸易国的代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展开了工业革命,建立起以纺织、机器制造、采煤、冶铁业为中心的第一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这时的英国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包括消费品和机器设备),而世界其他国家则不同程度地成为英国工业原材料的供应者。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德国等国相继建立了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能够生产并输出部分重要工业制成品,英国经济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至此丧失。

6圈地运动

答: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是指领主用暴力或欺诈手段大规模强占农村公有地和农民份地,用栅栏或濠沟圈围起来,变成领主的大牧场或大农场的一系列活动。在英国最为典型。圈地的结果,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沦为无产者,或变成雇农,或流入城市成为雇工和产业后备军;地主在圈占的大片土地上,组织起大牧场或农场,或雇工自营,或出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于是,在农业中形成了地主、农业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原始积累

答:原始积累又称为资本原始积累(Primitive capital accumulation),是指15~18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使用非经济手段迫使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和加速货币财富积累的历史过程。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故称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从15世纪末期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①剥夺农民的土地,即通过强制手段迫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同时使土地转入新兴资产阶级之手。②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是货币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③保护关税制度、国债制度和税收制度是通过国家权力积累货币财富的重要方式。

上述种种方法尽管形式不同,但实际上都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到19世纪初,这一过程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创造出大批“自由劳动者”,另一方面又使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从而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暴力和掠夺,它是一部用血和火写成的历史。

8经济危机

答: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升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奇缺,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化,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9科技革命

答:科技革命是指科学和技术发展中出现重大突破,导致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①以16~17世纪力学的突破和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②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电学和化学的突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③以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先导,以二次大战后,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合成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生产和整个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大大加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空前深远的影响。

10国际服务贸易

答: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服务的交换,表现为国家之间服务的提供与消费。国际服务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传统的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金融以及旅游等无形贸易;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还包括现代发展起来的、除了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服务以外的新的贸易活动,如承包劳务、卫星传送和传播等。

11服务业

答: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12跨国公司

答: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6世纪,成长于19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之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表现和主要推动力。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有:①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②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的决策体系和最高的决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虽各自都有自己的决策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经营的领域和不同特点进行决策活动,但其决策必须服从于最高决策中心;③一般都从全球战略出发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寻求市场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定点专业生产,定点销售产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润;④一般都因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快速的信息传递,以及资金快速跨国转移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在国际上都有较强的竞争力;⑤许多大的跨国公司,由于经济、技术实力或在某些产品生产上的优势,或对某些产品、或在某些地区,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垄断性。

13区域贸易集团

答:区域贸易集团(regional trading blocs,简称RTBs)是指地理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政策措施,实施共同的行动准则,甚至通过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联盟。

区域贸易集团形式主要有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区域贸易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地缘关系、贸易壁垒的存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上的需要、调整区域内部的资源配置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打开一些一贯封闭保守的国家的市场以降低两国间贸易差额等等。

14欧盟

答:欧盟即欧洲联盟,是以国家集团形式出现的欧洲工业化国家的国际联盟。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65年4月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布鲁塞尔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决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将于1992年建立统一大市场。欧洲统一大市场已于1993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现共同体内部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1991年12月1日,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同时,实行资本自由流通,实现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统一,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货币,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进行司法和警务合作。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告诞生,欧洲共同体改为现称,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的过渡。

15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指一个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共同市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协定的宗旨是,取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16亚太经合组织

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复习思考题

1国际贸易产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国际贸易必须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存在可供国际间交换的剩余产品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和进一步发展。(2)社会分工和国家的产生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可能性。但是,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答:(1)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①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制成品所占比重从1953年开始超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

②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贸易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的增长加快,化工产品、机器和运输设备等的贸易比重增长也较快。(2)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科技进步导致了更经济有效地使用原料,并推动了对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不同程度的加工;

②合成材料的大量生产减少了天然原料的使用;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农业保护主义政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使资本货物的进口增加;

⑤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变化所导致的制造业结构变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

⑥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以及世界产业结构日益智能化、高级化,也是造成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贸易比重不断下降和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战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服务业急剧发展,服务活动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2)战后出现了部门齐全的大规模的国际服务市场,这使得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3)国际分工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4)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5)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多样化也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6)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4区域贸易集团化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和基础是什么?

答:区域贸易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基础:(1)地缘关系。由于邻国在历史、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消费偏好等方面较为相似,加之地理位置邻近,因而具有建立和发展彼此间经济贸易往来的基础,国际间最初的经济贸易往来,几乎都是以地缘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地缘经济的范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区域贸易的集团化是经济地缘化在当代的集中表现,是经济地缘化发展的新阶段。(2)贸易壁垒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存在着重重贸易壁垒,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和威胁变本加厉,使世界各国不得不寻求维护自由贸易的新方式。于是,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另一侧,发展形成了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自由贸易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区域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走向贸易集团化。(3)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很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形成多极化格局,各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仅靠一国力量获取长久的优势已不可能,而源于地缘和传统经贸联系组成区域贸易集团就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选择。(4)其他原因。政治上的需要、调整区域内部的资源配置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打开一些一贯封闭保守的国家的市场以降低两国间贸易差额等等,亦是区域性贸易集团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2章 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

一、概念题

1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①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②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

2垂直式的国际分工

答:垂直式的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19世纪形成的传统国际分工就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当时少数欧美国家是工业国,而绝大多数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则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矿业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类型的分工有所削弱,但仍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分工类型。

3水平式的国际分工

答:水平式的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是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从历史上看,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发展有先后,技术水平不一,形成了这种类型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与产业的迅速发展,这种类型分工进一步发展,而且从发达国家之间延伸到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

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即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及其在总的商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产生的作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水平式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贸易、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也很迅速。

5国际贸易市场结构

答: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指国际市场上商品和劳务的进口来源地和出口输往地,它表明国际贸易商品和劳务的总流向及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国际分工通过制约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其同其他国家的分工程度有关,国际贸易的总流向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及广度有关。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则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一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

6对外贸易依存度

答: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依存度体现本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

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主要有:国内市场的发展程度、加工贸易的层次、汇率的变化等。通常,国内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国内市场不甚发展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

7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world market)又称为国际市场,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它是在民族市场或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产物。世界市场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萌芽,随着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的。

8国际价值

答:国际价值(international value)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市场价值,它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在世界经济现有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9国际价格

答:国际价格(international price)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世界市场上形成的市场价格,它是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亦即以货币表现的商品的国际价值及国际使用价值。国际价格的种类有四种:调拨价格与垄断价格、国家垄断价格或管理价格、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价格和国际自由市场价格。

10垄断价格

答:垄断价格是国际垄断组织参考世界市场上的供需情况,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超额垄断利润为原则,凭借其经济力量和市场控制力量确定的对外交易价格。

在世界市场上,国际垄断价格包括卖方垄断价格和买方垄断价格两种类型。其中,卖方垄断价格是指高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按这种价格销售产品,国际垄断组织可以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买方垄断价格是指低于商品的国际价值的价格,国际垄断组织按照这种价格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一定的商品(例如原料、食品、中间产品等),可以减低生产费用,取得最大的利润。

1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答: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是指在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国际间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者进行交易的价格。它是在世界自由市场领域里(以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为代表)通过买卖双方公开竞争而形成的,因而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商品的国际供求关系。然而,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只有少数种类商品的小部分贸易是在世界自由市场上进行的,而且这部分贸易并未能完全免除垄断组织力量的影响。

12管理价格

答:管理价格是在国家机构或超国家机构的垄断干预措施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农产品和战略物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家垄断干预的最主要领域;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也建立了一些管理机构和销售机构,或设立稳定基金,以干预或管理特定商品的市场和价格。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签订政府间贸易协定(如易货贸易协定、国际商品协定等)来管理和干预特定商品的市场和价格。

13不平等交换

答:在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主要表现为不等价交换或不等量劳动的交换。其中,不等价交换表现为国际贸易中商品按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进行的交换;不等量劳动的交换表现为国际贸易中以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较多的物化劳动。

二、复习思考题

1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国际分工的性质则由国际生产关系所制约。具体说,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对国际分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②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2)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使国际分工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虽然很重要,但决不是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只提供进行生产和国际分工的可能性,并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必须发展到一定程度,否则,单纯依靠自然因素是无法催生出国际分工的。(3)人口多寡、劳动规模和市场大小。主要体现在:①人口多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进而影响国际分工;②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着国际分工;③国际分工的实现和发展还受制于市场的大小。(4)国际生产关系。国际分工总是和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国际分工的性质正是由国际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不仅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有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甚至有封建主义以前的生产关系。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体系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它使当代国际分工具有资本主义性质。(5)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可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上,除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之外,殖民主义者所采取的武力征服政策、各种超经济的强制手段以及自由贸易政策,对许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国际生产专业化,进而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2当代国际分工有哪些特点?

答:战后期,在世界生产力和国际生产关系变化的条件下,当代国际分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1)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战后国际分工在经济结构相似、技术水平接近的工业国之间得到迅速发展,使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战前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殖民地、附属国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生产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模式。而且,工业国之间,尤其是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的分工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加强。(2)国际分工的形式有了很大改变

战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分工日益走向水平型分工,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从市场力量主导型分工向企业内部协调型分工发展,从沿着产品界限所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领域的分工发展到商品、服务部门相结合的分工。(3)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类型和经济制度有显著变化

当代国际分工是由各种经济制度不同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参加的综合性的分工,结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统国际分工的时代。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以工业分工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中,工业分工得到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分工逐渐削弱,发展中国家之间也逐渐开展了广泛的分工与合作。

3国际分工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

答: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由于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地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生产的增长率。(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

国际分工通过制约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区分布而影响国际贸易市场结构。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与其同其他国家的分工程度有关,国际贸易的总流向与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及广度有关。各贸易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则与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有关。一般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国际分工发展产生的作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随着水平式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②随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工形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不断增加;③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产业内贸易、中间性机械产品贸易比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发展也很迅速。(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国际分工可使分工参与国扬长避短,并有利于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社会劳动,提高世界生产力。传统的国际分工虽然在殖民主义国家间的分工比较平等,但在殖民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却是不平等的中心与外围的关系。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所改善,贸易利益随之增加。(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世界贸易依存度是指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一国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世界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与国际分工有很大关系。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4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当代世界市场的主要特征有:(1)世界市场的容量迅速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使世界市场的容量迅速地扩大,这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地理范围和联系内容的扩大,以及国际贸易额、国际贸易量和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2)世界市场的垄断性不断加强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以后,资本主义大企业和跨国公司不仅垄断生产,而且垄断世界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战后,各国政府对国外市场的于预不断加强,使世界市场的垄断性呈增强之势。(3)世界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

战后,世界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垄断不断加强,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更为激烈。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战后世界市场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已从关税壁垒为主转向非关税壁垒为主,由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举发展。(4)世界市场的国际协调与管理逐步发展

战后,各国一方面采取各种国内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手段来干预和影响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又通过缔订政府间协定、一体化和国际经济组织政府首脑定期会谈等形式对世界商品、资本、劳务市场进行协调和管理。(5)世界市场的投机日益加剧

战后,世界市场上大多数商品在多数时间里处于相对过剩状态,但又存在着结构性的商品供给不足。这种状况虽然为各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机遇,但也促成了国际投机的加剧和价格的波动。

5国际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答: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范围内的商品市场价值,它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在世界经济现有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的国内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而言:(1)国际价值是伴随着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在参加国际贸易各国的国内价值或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世界市场上,社会劳动具有普遍的国际性质,国内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资格,商品的国内价值或国别价值通过劳动的社会化而发展为国际价值。因此,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价值形成的最重要条件。(2)国际价值的形成是以国内价值或国别价值为基础的。商品的国际价值是以国内价值或国别价值为基础,由参加国际贸易的各国国内价值或国别价值的平均数形成的,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或称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6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影响国际价值量的主要因素如下:(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和深度

以国际分工为联系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价值形成的最为重要条件。在世界市场上,国内劳动具有世界劳动的资格,因而国内价值才体现为国际价值。因此,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大小受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的直接影响。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联系的程度越广、越深,各国国内价值便更多地体现出来。(2)劳动生产率

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各国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归根结底商品的国际价值量是由劳动生产率影响的。(3)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各国劳动强度的变化影响世界平均劳动强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变化。劳动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