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犀利·诙谐·幽默·新奇,听我说!西晋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糟,魏晋风流,八王之乱,阴谋阳谋,“晋”在此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08:57:30

点击下载

作者:兰陵柳叶刀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犀利·诙谐·幽默·新奇,听我说!西晋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糟,魏晋风流,八王之乱,阴谋阳谋,“晋”在此书)

原来你是这样的西晋(犀利·诙谐·幽默·新奇,听我说!西晋其实没你想的那么糟,魏晋风流,八王之乱,阴谋阳谋,“晋”在此书)试读:

前言

动笔写下第一行文字,还是2016年初春的事情。

对我来说,写作就像窗外的云卷云舒那样自然,我打开电脑,开始对这个已经尘封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朝代进行最忠实的记述。

翻开历史的书卷,里面的人物已经沉寂,他们已经被尘封了太多年,有很多人的形象甚至已经模糊,只剩下散落在史书中的只言片语。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那个可能被误解的时代,那个看似昏暗的时代,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

我想用最华丽的语言、最精巧的文字、最沸腾的热血、最专注的目光、最深邃的思考和最温柔的怀念,去描绘那个时代。虽然,我知道,就算竭尽所能,也难尽善尽美。

坐在电脑桌前,让一个个历史人物在笔下焕然新生。慢慢地,他们与现实中的人物重叠了,他们就像我曾经的老师、曾经的兄长、门外的工人师傅和大楼里的白领精英。此时,那个时代,离我并不遥远。是的,并不遥远,梦与现实,只在一念之间,就像我常用的那个结尾——“诚如斯言,幸甚”一样。

是的,这是一个特别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光明的时代,也是最黑暗的时代。

这是最波澜壮阔的时代,也是最默默无闻的时代。

这是一个充满了名士高人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小人屠夫的时代。

这是承接着上一个英雄世纪的时代,也是开启了下一个英雄世纪的时代。

这就是西晋,中国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时代。

区区不才,希望能写好这段故事,为你讲述一个我眼中的西晋。—— 卷一 ——司马懿卷天才的前奏

现在,让我们从头开始,从晋朝的司马懿开始。

司马懿,字仲达。

公元179年,东汉王朝风云变幻。此时的天下发生了一个不起眼的变化,却也是个不能忽视的变化——这一年,司马懿出生了。一般来说,古代大人物出生时都会有些天兆异象,但司马懿没有。

司马懿家在当地可是有些名气的,他们家做官。也许你会觉得这听上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如果你真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他们家做了很长时间的官,很长很长。明代陆炳家从隋唐开始做官做到明代中期,也不过就八九百年而已,而这很有可能只是司马懿家的一个零头。司马懿家据说从唐尧虞舜时就开始做官,委屈点算,也有两千两百多年。

是真是假,也没法考证,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司马懿出生的时候,司马氏的确已经是个不小的家族了。

河内司马氏,名声虽响,但是和当时天下有名的大族比起来还是不行的,比如什么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那都是比司马家族更大的世家。然而,一切都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司马懿的童年估计过得还行,虽然外面兵荒马乱,但是却饿不死士族,更何况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还是一个很牛的人。所以,要谈司马懿,就不得不谈一下他父亲——司马防了。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是只老狐狸。表现如下:其一,他举荐过曹操;其二,他和董卓关系不错;其三,他让家眷返回了老家。

所以,司马懿的权术,有很大一部分是和他父亲学的。

司马防早年做官那是平步青云,没用几年就坐上了尚书右丞的高位,那可是个主管财政的美缺。后来他还举荐过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叫曹操,字孟德。他推举曹操做了洛阳北部尉,相当于负责这个城市北市区公安的官职。但是据说,曹操对这个推荐相当不满意,以至于做了魏王后开宴会的时候还曾问司马防:“你以为我只能当洛阳北部尉吗?”司马防也挺好玩,居然不卑不亢,实话实说:“当时你也就只能当个洛阳北部尉。”

在司马防四十一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董卓进京做了太师!董卓在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什么夜宿龙床、杀良冒功、挟持天子、以下犯上……反正是无恶不作。虽然具体情况只有天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进京那绝对是东汉士大夫的一场集体灾难。

当时有四种选择:第一,听太师的话;第二,不听太师的话(一般就是死);第三,逃跑;第四,沉默。当时,少数人选择了逃跑,比如曹操。但是,司马防选择了沉默。

第一条,一般是不行的,投靠董卓是很危险的,这种人一旦倒台,首先要被清算的就是他的部下,事实证明,后来王允就是这么做的。

第二条,更不行,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董卓可是有兵的,说杀就杀。

第三条,家里人可还在洛阳,董卓要是算总账怎么办?

于是,司马防选择了第四条路——沉默。他不做坏事也不刻意逢迎。

当时东汉士大夫因看不上董卓而不合作的姿态,让董卓很是头疼,像司马防这样识时务的优秀人才,董太师自然是喜闻乐见的。不久,司马防就当上了洛阳令,这在当时自然是高官。但是司马防明哲保身,面对董卓血腥的屠戮,他选择了沉默,他既没有像曹操、袁绍等热血青年那样兴兵讨伐,也没有曲意逢迎、趋炎附势。

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司马防也应一起西迁,但他却让长子司马朗带家人返回河内。有人告发司马朗,说他要逃亡,于是司马朗很快就被抓了起来。“你和我去世的儿子差不多大,为什么要背叛我?”董卓冷眼看着司马朗。

事实证明家族基因是能遗传的,司马朗接下来说的话充分体现了什么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大致如下:“您剿灭宦官,扫清奸佞,解决了一大拨乱臣贼子,但是天下百姓怎么就流离失所了呢?这就是我离开家乡的原因啊!您想想啊,这是怎么回事?要是您能想明白,稍加反省改正,那伊尹、周公也不能和您相比了。”

董卓听完很满意,也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司马朗虽暂时哄骗了董卓,但也知道董卓一定会败亡。于是,他贿赂了董卓身边的官员,回到了河内温县。

司马防还是跟着董卓到了长安,董卓倒也没亏待司马防,提他做了京兆尹,但他仍然保持沉默,吕布、王允、李傕、郭汜貌似和他没什么关系。他的策略就是——啥也不做。明哲保身的最高境界恐怕也不过如此。

过了不久,曹操出手了,他把汉献帝接到了许县(今属许昌)。这时司马防选择了退隐,明哲保身。

司马懿这一生,有两笔超级遗产:一笔来自司马防,一笔来自祖父司马儁。

来自司马儁的遗产叫作人脉,而且是超级人脉。

首先,司马家是武将出身。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均是东汉的征西将军,也就是对羌族作战的一线将领,由于不去救队友而获罪,随后自杀。在当时的士族中,武将是不受待见的,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从司马儁开始,司马氏就疯狂地在“文”上下功夫。不过,他们更擅长的,是投资。

司马儁做了很多年的太守,他做太守的那个地方,叫颍川。多年的颍川太守生活,使得司马儁对当地士族十分熟悉,而当地最大的士族就是大名鼎鼎的颍川荀氏。在不久的将来,荀氏将成为司马氏问鼎天下的得力助手。

司马懿的另外一笔遗产,来自他的父亲司马防,叫作教育。事实证明,正是这笔不可估量的遗产,造就了司马懿非凡的才能。

司马防是一个相当重视教育的父亲(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专制)。据说,要是司马防不发话让儿子吃饭,儿子们个个不敢吃,司马防不发话让儿子进来,儿子们个个不敢进。司马防的儿子可是号称“司马八达”的著名才俊,都是人中龙凤,但是却独独对司马防怕得要命,可见司马防教育有方。

司马防的文学功底十分深厚,爱读《汉书》的名臣列传。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懿的文学功底也是相当了得,以至于后来能和著名的陈群并列到“曹魏四友”之中。

除文学外,司马懿学到的另一项技能更为关键,它叫韬晦。

司马懿见证了父亲的八面玲珑,父亲的明哲保身,父亲的隐忍不发,父亲的高瞻远瞩。因此,他虽出身名门却能屈心抑志,虽身处险境却能泰然自若,虽身负盛名却能淡然处之。

虽然天下大乱,但是司马氏并没有因此衰落,司马懿在父亲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青年才俊。不过,虽然拥有显赫的家世,身后也有优秀的父亲撑腰,但司马懿直到三十岁才开始当官。其实曹操早在建安六年,也就是司马懿二十三岁的时候,就征召过他一次,只不过,他拒绝了。《晋书》中记载,司马懿看汉室衰弱,同时也不想为曹操效力,于是选择装病。曹操不信,所以夜间派人去司马懿府上刺探消息,结果司马懿装得很像,于是曹操就没再追究。

司马懿不应召,是因为举荐人不对。

汉朝不是科举制,而是察举制。在察举制之下,司马懿的推荐人是很关键的。作为古代中国著名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有很强的原则,大致如下:年龄要够大,有人推荐,有才华。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规定“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举”,举孝廉必须在四十岁以上。但又规定“其有茂才异行,不拘此例”,就是对有特殊才干者,可以放宽限制。也就是说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天赋异秉,年龄不是问题。

在那个年代,士族子弟做官是很简单的事,但当大官却很难,要想飞黄腾达有一个关键要素——你的推荐人。

在建安六年的那次征辟中,司马懿的推荐人很明显是不合他的意的,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到了一个合适的推荐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荀令君荀彧。

之所以一定要荀彧当推荐人,除了荀彧在曹魏政权中无人可比(当时郭嘉已死)的地位之外,更关键的是,司马儁是颍川太守,荀彧是颍川大族,所以,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很明显的联合,从此,司马懿被归入了颍川派。《后汉书·荀彧传》记载:“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钟繇、郭嘉、陈腢、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

荀彧在曹魏政权是一言九鼎、宰相级别的人物,得到他的举荐,司马懿自然就会飞黄腾达了吧。只不过,时间要稍稍延后一点。《晋书》中说司马懿第二次是被强行征召,“若复盘桓,便收之”。《魏略》中说曹洪向曹操打了小报告,才把司马懿逼了出来。

不管是出于世交的面子还是政治投机,抑或是被人揭发,司马懿终于结束了装病生涯,走上了历史舞台。

古往今来的开国之君大多有惊心动魄的奋斗历史。有白手起家的,比如刘邦、朱元璋;有通过玩命内斗继承家底一统天下的,比如忽必烈;有几代人不懈努力,虽然有点底子,但也算是拼死拼活奋斗的,比如李唐王朝和清朝;就连被嘲笑“从未见过得国如此之易”的杨坚那也是被算计、怀疑了好多年,最后才从自己女婿手里接过了大周的家底建立大隋的。如果要评选最牛的开国之君,估计会永无休止地争论,但是如果评选最顺利的开国之君,司马懿,绝对是第一名。

司马懿在加入曹操阵营的那一刻,曹操似乎就已经确定了这个人是要留给儿子的。所以,他对司马懿也是当太子党培养的。曹操的相府为曹魏中后期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比如贾逵、王凌、陈群等,当然这些人中还有一个就是司马懿。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来说最有前途的工作莫过于近臣和太子党,而司马懿两样全占,岂有不升之理?

不过鉴于曹魏阵营当时确实是人才济济,而且司马懿既无战功资历又浅,所以他还是乖乖地给曹操当了多年的秘书。其实这对司马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观摩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过程中,司马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网罗了广泛的人脉,结识了曹魏的各路英才,其中有许多人后来都对他有很大的帮助。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和著名战略家、预言家刘晔都建议曹操要进军蜀地。刘晔表示:“现在刘备在蜀地立足未稳,如果进攻必获全胜。”曹操未从其计。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又打过来了。曹魏的顶梁柱之一——于禁被擒,中原震动。眼看樊城要守不住了,许都也危在旦夕,曹操为避锋芒,准备迁都。司马懿、蒋济等人劝阻说:“关羽虽然击败了于禁将军,但是他孤军深入魏境,后方又不稳,这犯了兵家大忌,我们只要让孙权偷袭其后,徐晃将军阻挡其锋,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没过多久,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在进退无路之下,败走麦城。这也成为了三国形势的又一个转折点。

据说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早晚必预汝家事”,还曾经梦见什么三马同食一槽,非常不悦。幸亏曹丕和司马懿的关系相当不错,每次曹操和曹丕提这件事,曹丕总会为他这位老师兼好友遮掩过去。

以下纯粹是个人见解——

第一,曹操要是真看司马懿不顺眼,杨修和崔琰可是前车之鉴。虽然司马懿是曹丕的心腹,但是曹操既然能削弱曹植的势力,为什么就不能削弱曹丕的呢?曹操就算不杀司马懿,也不会对他如此信任、热心培养吧。

第二,这是孤证。说实话,要是司马懿真的长得有什么“狼顾”之相,也很难被评为河内名士,和著名的陈群、吴质两位并列到“曹魏四友”之中了吧。

所以,我认为这其实很有可能是个借口,是后世史官为了塑造曹操阴险奸诈的形象而想象出来的段子。

但是不管怎样,司马懿终于要熬出头了。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离开了人世。汉朝,寿终正寝了,留下的,是蒸蒸日上的大魏。继承这份遗产的是曹丕,曹子桓。

曹丕代汉称帝后,不管是出于笼络人心的需要,还是奖励跟随自己多年忠心耿耿的臣属的需要,黄初二年,司马懿成功地当上了尚书右仆射(副宰相),终于一飞冲天,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心,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很多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贵的。曹丕上位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宗族大开杀戒,清理了自己的兄弟和他们的宠臣,换上了自己的部下,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因为不放心。

与曹植明争暗斗多年后,曹丕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这个大魏的继承者,天下的霸主,还是太孤独了。所以,他格外珍惜那些帮助他的人,他认为的朋友,比如司马懿,是一个能共患难还能同富贵的人。

当曹丕从汉臣尸体手里抢过传国玉玺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想到,用不了多长时间,他的子孙会被人用一种更为惨烈的方法夺走他们父子两代辛苦打下的江山。

为人臣而不忠者,必遭天谴,这句话是开玩笑的。封建王朝,只有以血洗血而已,哪代帝王都是踩着无辜百姓的尸体登上权力的巅峰。

曹孟德是个枭雄,他统一北方救黎民于水火,可是他也收取重税,杀戮无数。曹孟德的江山不只有吕布、袁术、袁谭、袁熙的人头,还有徐州人民的鲜血!他的王朝,不是正义,而是事实。古往今来,莫不如是。但历史不是胜利者的功劳簿,而是人民期盼幸福的请愿书。

自从建安二十二年任太子中庶子之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心腹,毫无疑问为他登基称帝、代汉自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过,在曹丕的心里,司马懿是不可多得的宰相之才,而不是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领,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谋士,但也担心他是马谡之流。这点从黄初元年到黄初二年免去他督军之职改为侍中、尚书右仆射就能看出。黄初三年到黄初五年,急于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曹丕两次讨伐东吴,都没带司马懿,而是让他坐镇后方。虽然也是重用,但还是把他当萧何用了。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期司马懿虽然没能建立什么战功,但也算是顺风顺水。尤其是在伐吴战争相当不顺的时候,曹丕对司马懿的后方镇守之功还是相当满意的。

黄初六年二月,曹丕觉得司马懿工作做得相当好,所以直接授予了他录尚书事。司马懿表示自己实在是不敢接受如此高位。不过,曹丕直接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曹丕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是个诗人,闺怨诗(《燕歌行》)足见其功力,而且他做事也像个诗人。

首先是对自己人,比如陈群、司马懿等,是恩宠有加,一上台就加官进爵,不停地封赏,抬高他们的地位,对他们十分信任,不过这些人确实也是有水平的,为大魏做了不少事情,比如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

另外,就是对自己的敌人了。在处置自己的兄弟这件事上,还算可以的,虽然当年这些人对他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但曹丕并没有赶尽杀绝,黄初六年甚至还给曹植加了封地(增其户五百)。

但是,曹丕气量不太大。黄初七年,只是因为鲍勋屡次对他出言不逊,他就不顾众臣的劝阻杀了狂士鲍勋,虽然鲍勋当年是被陈群和司马懿共同举荐的。

这个真性情的皇帝也没坐多久的龙椅,黄初七年,在杀了鲍勋二十天后就一命呜呼了,他为司马懿留下了三件好事和一个难题。

第一,曹丕做了一件当时司马懿做不到也不敢做的事情——削弱曹氏亲贵的势力。由于和自己兄弟相当不对付,曹丕上台之后立即着手对付自己的兄弟(对于曹彰暴毙不加评论),把他们调离重要岗位,说实话,这不能说错,在历史上祸起萧墙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有的时候,历史总会和你开玩笑。

第二,曹丕给予了司马懿特权,还外加一句让司马懿受用不尽的话。说到这就不能不提曹丕的遗诏,这份遗诏里面除了指定自己的继承人之外,还有一句重要的话——“命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事任命。这四个人各有侧重,曹真、曹休主军事,司马懿主政治,陈群则是舆论和世家大族的代表。这个任命直接决定了司马懿以后的地位,后世曾有张廷玉能历经三朝不倒,也是靠雍正的那份配享太庙的遗诏。

第三,他留下了那个著名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估计连曹丕和陈群都想不到,这个选官制度居然构成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最坚固的利益链条。

九品中正制是由两个关键点组成的。

第一个关键点是继承。九品中正制从根本上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察举制,但是和察举制又有很大的不同。曹操上台以来多次说唯才是举,对于贾诩这种乱世之才,曹操也一概录用,可见他主要还是看才华的,但是到了曹丕上台,就有所不同了。

九品中正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制度,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为世家大族服务的。因此,尽管曹丕也知道人才很关键,但是还有一种力量更关键,那就是支持。曹丕是代汉称帝的,因此他特别需要支持,尤其需要士族的支持。

曹丕需要拉拢那些高傲的士族,不仅因为他们有庞大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兵。东汉末年以来,地主豪强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帮人开始在政军领域大肆发展,还掌控着私人武装——部曲。在汉末,还没有府兵制度,所以各路士族和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就显得十分重要。光武帝刘秀就是靠私人武装起家的。曹丕知道,这种政治军事小集团足以影响一州或一郡的政治军事情况,所以必须要拉拢到自己这一边。

九品中正制的第二个关键点是中正。中正就是评定人才的官职,都是兼职。

理想是美好的,公正无私、慧眼独具的中正大人将推举人依据才能、世家、道德分为九品,然后国家授予其官职,这是力求合理的制度。然而客观地评价,中正这个职位权力太大,必然会滋生腐败,而且推举人才的标准,除了世家这个条件之外其他的都很难说,尤其是担任中正的人,基本就是世家大族的人,那么推举上来的自然也大多是世家大族的人,而世家大族之间往往联姻,然后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朝中的人存在很多姻亲关系;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很多人说,这只不过是把汉末以来的士族把持官僚集团的问题加深了,只是让这种特权加强了而已,但是有的时候,无法制约的特权才最可怕。

汉末以来,虽然察举制的公平公正日渐式微,但是至少还要维持个样子,而且由于群雄并起,很多织席贩履之辈也有了上天的机会,但是九品中正制使得统治集团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任人唯亲。

从此以后,将不再只有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而是王氏、谢氏、颍川庾氏、兰陵萧氏这些超级大族,门阀由此兴盛。一个人的特权能腐化一个人,而一个阶层的特权能腐化那个阶层。

但是,对于司马懿来说,这却意味着另一件事,即士族的力量被加强了,谁要是能争取到士族的支持,那么,谁就将掌握天下的权柄。

宿命的对决终于来了。他是曹丕给司马懿留下的唯一一个难题,他叫曹叡。在司马懿的一生中,这是他最重要的对手也是最重要的君王。

很多人认为司马懿一生最大的对手是诸葛亮,其实并不尽然。司马懿的对手无论是孟达、公孙渊、诸葛亮,还是曹爽,他们其实都是一个人给司马懿挑选的。这个人就是曹叡,他才是司马懿真正的对手,站在这场决定天下的游戏背后的谋局者。

曹叡的母亲就是大名鼎鼎的甄夫人。甄夫人本来是袁熙(袁绍之子)的妻子,被留在邺城侍奉婆婆刘夫人,邺城被曹军攻破后成为曹丕的夫人。黄初二年,曹丕赐死甄氏。

曹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据说曹操很喜欢这个孙子,对他宠爱有加。作为曹丕的长子,那也就是未来的国君。

直到他十七岁那年,他的父亲,赐死了他的母亲。受到母亲的牵连,曹叡被贬为平原公,前途堪忧。

后来,曹丕可能觉得对不起曹叡母子,或者还是觉得应该把皇位传给曹叡,于是就把曹叡过继给了郭皇后。不过开始的时候曹叡还是心有不甘的,要知道甄夫人的悲剧跟郭皇后也脱不了干系,正是由于郭氏被立为皇后,甄宓才抱怨失宠被耳目探知而被杀。

陈寿《三国志》记载:“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而根据《魏略》记载,郭女王(郭皇后字女王)甚至有可能是被曹叡逼死的。

真真假假谁又说得清,但母亲被杀对曹叡的打击肯定是巨大的,于是他开始怠慢这位继母,而周围的人,也开始有闲话。

很快,曹丕便听说了这件事,他觉得曹叡在怨恨他。曹丕这个人的性格一向如此,谁怨恨我,我就怨恨他。他打算更立储君,改立他人。

曹叡的耳目很快便得知了这个消息。曹叡面临着痛苦的抉择,要么坚持对抗,要么选择妥协。

母亲的鲜血警醒了他,他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于是他立刻改变了态度,恭恭敬敬地服侍孝敬继母,曹丕也相当满意这个知错能改的儿子。但是危机并没有消除,曹丕对他仍旧不够信任,久久不立他为太子。而曹叡无愧于三国后期最聪明的君王,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走上了大魏的君王宝座。

在一次围猎中,曹丕策马驰骋,很快便有所斩获,猎得一头母鹿。“元仲,你把那只子鹿射死。”在曹丕看来,这是检验儿子骑射的一个机会。

然而一向恭顺的曹叡拒绝了,他哭着对自己的父亲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

曹叡敏锐地利用了曹丕最大的弱点——重感情。曹丕立刻放下了弓箭。在这一刻,这个重感情的人,内心大为感动。心想自己儿子竟有如此慈悲之心,以后定能宽厚待人,治理好国家。因此,曹丕下了决心,要让他和甄氏的儿子登上大魏君王的宝座,继承他的天下。

这是个不缺英雄和人才的时代。

黄初七年,病重的曹丕为他的儿子留下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班底之后,死于洛阳。这个班底的核心是四个人: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前面陈群和司马懿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还差两个人——曹休、曹真。

曹休是曹魏后期的武力支柱之一,而且他还有一个其他三个人都没有的优势——他是曹氏亲族。曹休的叔叔曹洪是曹操的直系亲族。曹真虽然姓曹,但是却有可能不是正经的曹氏一族,《魏略》里认为他父亲姓秦。

曹操对这个在自己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来投奔自己的族子可是宠爱有加,称他为千里马。曹休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在汉中之战曹军不利的情势之下,前期击破吴兰。

曹丕上台之后对其更是极其重视,恩宠有加,让他镇守东方防备孙权。不久曹休就在曹丕的伐吴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杀敌数千,受封为扬州牧。

黄初七年,在曹丕的遗诏之中,曹休更是排在首位,担任大司马。

曹真也是曹氏一族的武力核心之一。黄初二年,曹真率部大破羌胡联军,据《魏书》记载,此战“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曹丕非常振奋,因为这是他继位以来战克获虏的最大胜利。在这之后,曹真再接再厉,彻底击破西域诸国联军,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功莫大焉。

孙权堪称曹魏后期将领的试金石,在曹黄初三年的南征战役中,曹真独当一面,虽然最后没能取得什么战果,但也还算得上中规中矩。而接下来的故事中,他还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由于从小便和曹丕在一起,曹丕对他也是相当不错,在遗诏任命中,他的位置仅次于大司马曹休,排位第二。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曹丕那份遗诏,对于司马懿来说,那份遗诏似乎并不是那么完美,因为他在四位辅政大臣中排在最后,名列第四。换句话说,司马懿就是皇帝之下的第五号人物。虽然听上去还不错,但是在政治斗争中始终是处于下风的。而与曹真和曹休相比,司马懿并无显赫的战功,而与文坛泰斗、公认的政治家陈群相比,司马懿也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政绩。但是他有一个这几个人都没有的优势,那就是他比其他三人都活得久。

新的时代开始了,曹叡在洛阳正式登基,史称魏明帝。司马懿一生中最大的对手终于来了。

在遇到曹叡之前,司马懿主要做的是萧何的工作,然而一个偶然而又必然的机会,他向曹叡展现了自己的另一面。

黄初七年八月,孙权提前来“拜年”了。孙权这次气势汹汹杀来,其实原因很简单:听说曹丕死了,想趁火打劫,这理由实在是小家子气,不仅小看了曹叡,也小看了自己。

孙权的战略目标很明确,这是一次劫掠性质的突袭,占点便宜就跑。

但是曹魏的群臣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年轻君王并不了解,这也是他们对曹叡的第一次考验。“陛下,臣等建议增兵江夏。”

如果是一般的平庸之君估计立刻就会同意。可是,曹叡一语道破玄机:“江夏战局已经陷入僵持,彼来目的在于偷袭,现在陷入僵持必然退兵。”

曹叡亲自部署,沉着应对。孙权不久便被击败,收兵而去。这位年轻的君王为自己的第一次考试交了满意的答卷。

孙权是不甘心这样失败的,不久,他又派诸葛瑾领另一路兵马进犯襄阳。这一次曹叡并未亲自出手,而是派了曹休和司马懿前去应付。对于司马懿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统兵出征,直对大国兵马。

不久,曹叡便得到了消息——司马懿破敌,杀张霸。第一个发现司马懿军事才华的人,不是曹操,不是曹丕,而是曹叡。

说来,司马懿能轻松战胜诸葛瑾,除了诸葛瑾水平不济、孙权主力溃败之外,也许还有一种东西叫作天赋。要知道纸上谈兵是常有的事儿,司马懿虽然在相府做了多年参谋,但是毕竟做参谋和带兵是不一样的。

太和元年,在击退东吴之后,曹叡稍微调整了一下人事排名,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陈群为司空。

在这份排名中,司马懿名列第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之前发生过一件比较大的事——曹操之前已经废了三公(东汉以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曹操这个举动本来是为了自己当丞相集权用的(毕竟三公有实权),所以司空的实权其实已经被剥夺了。那么,此时陈群的司空其实就是个虚衔,他真正的实权是兼任的录尚书事,而司马懿的骠骑大将军是略高于录尚书事而又略低于曹真的大将军,所以自然也算上升一位,名列第三。

太和二年,注定是曹魏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曹魏遭遇了统一北方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如果说黄初七年孙权来犯算是一次小考试,那这一次,就是大考。

太和二年春,已经从夷陵之战中恢复过来、扫平了南方、解除了后顾之忧的蜀汉,决心北伐。此时的曹魏集团还浑然不觉。

然而更可怕的是,新城太守孟达已经于太和元年十二月反叛,司马懿被命令前去征讨。说来,这个黑锅也许得司马懿来背。

太和元年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马懿总督荆豫军事,进驻宛城,这个举动不仅刺激了东吴,更刺激了孟达的神经。司马仲达和孟达素来就有点过节。早在曹丕时期,司马懿就提过不能过于优待孟达,后来又对曹叡表示,孟达有反叛前科,不能重用。这些话使得孟达“心不自安”,决定造反。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因不发兵救关羽,害怕被刘备问责,便投奔曹魏,不仅献出了上庸这个战略要地,所属部曲也尽归曹魏。由于孟达投诚,曹丕喜不自胜,竟然将孟达所属三郡归并为一,号曰“新城”,使得孟达的实力迅速上升。对待这种叛臣,一般来说要先削弱他的实力,分散收割他的部曲方为上策。但曹丕以为孟达这下算是和刘备集团彻底决裂了,所以便未加防备。然而,到了曹叡上台,情况有了些变化。

曹叡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派司马懿进驻宛城,除了防备东吴之外,还隐藏着监控孟达的重要含义。可惜孟达的心理素质不够强,这一招敲山震虎,居然被他演绎成了引蛇出洞。

太和元年末,孟达联络汉丞相诸葛亮,图谋反叛。

孟达的叛变思路其实还是比较正确的,由于上庸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荆襄地区和汉中之间,只要他举事成功守住新城,等蜀军一到便可站稳脚跟,日后更可以威胁襄樊地区,使得襄阳地区成为吴蜀两国的突破口。

虽然孟达曾叛蜀,但出于北伐的需要,诸葛亮还是接受孟达的投诚,如果孟达翻盘成功,那么蜀国就将收复东三郡,也能让接下来的北伐多几分胜算。既可在心理上沉重地打击曹魏,也可以在军事上牵制曹魏的主力。但是诸葛亮也清楚,孟达实在是不靠谱,于是给孟达写了回信,嘱咐他要认真准备,严守秘密。

从历史经验来看,凡是叛变都会注意三点:知情人要少、行动要快、消息要严密。事实上,孟达这三点做得……都不咋样,而且,他还错误地估计了一个人——司马懿。

孟达既没有秘密准备,也没有使用迷惑手段,不久,他要叛变的消息就被死对头魏兴太守申仪知道了。申仪一得到这个消息,立刻报告给了司马懿。

我相信当司马懿看到申仪的书信时,心中一定大惊,不是惊讶孟达反了,而是突然发现,自己没时间了。孟达叛变已经是箭在弦上,势在必行,然而如果此时报告魏主,等书信返回,估计孟达的上庸城头都已经插满蜀国旗帜了。

其实孟达就是这么想的。“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大概意思就是:宛城离洛阳远得很,当司马懿听说我“举事”上表给天子,等请示回来黄花菜都凉了。再说了,我所处的位置“深险”,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

他这个推测是正确的,可惜他的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决定先斩后奏,这个决定是极其冒险的,先斩后奏意味着挑战皇权,但是司马懿有这个勇气,因为皇帝是曹叡,而曹叡是个聪明人。而且,司马懿决定亲自率大军前去。这倒不是说司马懿大人手底下的将领不行,因为这属于主将先斩后奏的作战行动,司马懿要承担最大的责任。另外,司马懿缺粮,他必须节省时间。所以,当时的作战计划还有一个最关键的要点——快。

于是,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加速行军,只用了八天时间,就杀到了上庸城下。孟达大吃一惊,本来以为还有一个月的时间,结果八天司马懿就神兵天降,把上庸围了个水泄不通。

孟达决心坚守上庸。其实只要他能坚持住,等蜀军前来支援,还是有赢的机会的。结果,十六天之后,孟达的外甥和副将联合献城,孟达被斩首,首级传往京城。

此役,司马懿仅仅用了二十四天,几乎不费一兵一卒,俘虏万余人,消灭了阴谋叛变的孟达,传首京师,龙颜大悦,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战例。

从这次行动,我们也能看出司马懿行军作战的重要特征——果断。从出发到解决敌人,进展神速,效率惊人。这个特点,他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很好地贯彻下去。

在这场战役中,不能忽略一个人,那就是曹叡。

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是曹叡,如果他不理解司马懿,或者司马懿有顾虑,那么这场战役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曹叡给了自己的臣子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在这场战役之后反而更加器重司马懿,司马懿恩宠日隆。天才的对决

就如同是宿命一般,三国后期,最强的两个内政天才终于要在战场上一决胜负。

太和五年,司马懿接替曹真负责对蜀作战。这场宿命般的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太和五年二月,汉丞相诸葛亮兵出祁山,魏明帝此时却只有一个选择——司马懿。

太和二年,一向对东吴战无不胜的曹休在石亭遭遇滑铁卢,损兵折将,一世英名一朝丧。虽然曹叡并未责怪反而加以优待,但是曹休“惭恨不已”,不久就带着愤恨和不甘离开了人世。然而更坏的消息是,太和五年,曹真也死了。曹丕留下的帝国两大武力支柱就此崩塌。

曹叡刚刚即位五年,帝国已经没有几个既有足够威望、又能独当一面的统兵大将了。在曹丕留下的四个人之中,陈群不懂军事,也只有司马懿,才能和诸葛亮相抗衡。

诸葛亮在包围祁山之后,决定率主力去上邽割麦子,因为自北伐以来粮草一向吃紧,这是他北伐最大的不利因素。而之前司马懿留下的兵力明显不足,于是当即决定挥师救援,双方在卤城相遇。

这两位都是出身于内政部门的天才,终于要在军事领域一决雌雄了。

然而这场战役的结果,至今仍未有定论,依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正方观点】司马懿获得了卤城之战的胜利。

认为司马懿获胜一方的理由是《晋书·宣帝纪》中的记载:“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一言以蔽之:诸葛亮畏敌避战,司马懿杀死、俘虏蜀军上万人。【反方观点】诸葛亮此役取胜。

认为诸葛亮获胜一方的理由是《汉晋春秋》中的记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兵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一言以蔽之:司马懿畏蜀如虎被诸葛亮打败,蜀军斩获甲首三千。

结局如何众说纷纭,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双方在这场高强度战争中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曹魏名将张郃身死,蜀国则是足足准备了三年才得以再次出征。对于诸葛亮来说,对于蜀汉来说,三年,格外漫长。

这次对决,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卤城相持一月有余,从后面司马懿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对决对司马懿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彼此都知道,再见不会太遥远。

青龙二年四月,汉丞相诸葛亮再度进军,兵发五丈原。魏明帝再度派司马懿对阵诸葛亮。

司马懿充分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教训,经过战略分析,他得出了一个最佳的对敌策略——坚守。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最大的弱点就是缺粮,只要拖住他,他就难以前进一步。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只有两条路:东出武功,西进五丈原。他认为如果诸葛亮东出武功尚可一战,若西进五丈原则诸君无事。

事实是诸葛亮西进五丈原。

郭淮当即指出,如果五丈原的战略制高点北原被夺,那么魏军就将陷于不利地位。司马懿思考过后表示赞同,抢先率军占据了北原掌握了主动性,两军就此陷入僵持。这是诸葛亮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这一次诸葛亮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魏军拒险而守、死不出战,而且城池修得犹如铁桶一般,蜀军无计可施。

面对这种情况,一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只剩一种办法了。

很快,城池里的司马懿便收到了来自对面诸葛亮的礼物——女人的衣服。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当时这可是一件最厉害的羞辱之举:司马懿你就是个女人!周围的曹魏虎将表示极端气愤,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看着大将军司马懿被诸葛亮如此羞辱,纷纷表示要领兵出战,和诸葛亮一决雌雄。但是司马懿忍了下来,守城最重要!

司马懿的军力和诸葛亮大致相当,上一次两人在卤城之战中也有交手,但是司马懿此次被骂得狗血淋头却忍住了没有动手,分析其原因有三:

第一,经过上次交手,司马懿知道,蜀军战力究竟是多么恐怖。无论是对比之前还是之后,诸葛亮手中的蜀军都堪称天下精锐,正面作战能力十分恐怖,对于司马懿来说,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利因素——地形,陇西各处山路蜿蜒地势险要,对于骑兵来说十分不利,更何况据说诸葛亮还有诸葛连弩。骑兵最怕的就是庞大的军阵和密集的远程火力,这一点司马懿很清楚。

第二,蜀军缺粮。蜀军粮草不济自然就会退军,而且与蜀军作战估计是很难占到便宜的,就算赢了估计也会损失惨重,但是一旦输了那可就要颜面扫地,损兵折将,甚至丢失权力和陛下的信任,司马懿对这点非常清楚。司马懿最强的一点就是——稳重,俗称“不见兔子不撒鹰”。

第三,司马懿有着坚强的后盾,他耗得起。司马懿的身后是实力雄厚从不缺兵缺粮的大魏,他的身后是用人不疑、敢于放权、又聪明绝顶的天才皇帝——曹叡。曹叡才是他最大的资本。

言归正传,司马懿虽然能忍,但是这个法子实在是过于丢脸,为了安抚众将,司马懿也得做做样子,上表请战,要求和诸葛亮决一雌雄。

曹叡不愧是天才皇帝,看到表章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君臣二人心领神会,他派出辛毗传达旨意,表示不允许司马懿出战,以此稳定军心。

这点诸葛亮也看明白了:“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你能打败我,还跑那么远请战干什么?)

有了政治上的坚实后盾,司马懿放心大胆地在前线大吃大喝,坚决不出手,诸葛亮只能屯兵五丈原,进退不得。

由于战事久决不下,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给二哥写了封信,问他战事如何。司马懿的回信十分残暴,他在信中表示,诸葛亮好谋少断,志大才疏,已经中我之计,肯定能胜他。

不过和弟弟吹牛是一方面,司马懿还是得继续等待。到了八月,情势终于发生了变化——诸葛亮病死了。蜀军烧毁了营地,开始撤退。司马懿明白这是绝佳的战机,于是出手追击。司马懿追了一半,没想到蜀军竟然反身杀回来,司马懿生性多疑,不敢再追,再说任务已经完成,蜀军撤退,他也能回洛阳交差了。司马懿满意地带领大军进入了蜀军已经放弃的军营,他仔细地观看了蜀军的布置,查看了诸葛亮遗留下的资料,然后,他长叹一声: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诸葛亮若地下有知,估计也会感叹:知我者,司马懿也!

青龙二年八月,汉丞相诸葛亮死,时年五十四岁。

他生于乱世,学于山林,仰观宇宙万象,俯察天下风云。时北有曹操,东有孙权,他却选择了刘备,选择了一条最艰险、最困难、最坎坷的道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的生命有一半都交给了刘备,交给了他心中那安汉兴刘的伟业。他本可以终老南阳,他本可以窃国自守,他本可以投魏归吴,可是他没有。他治理蜀中令行禁止,法规公平,任用贤才,事必躬亲。他贪慕的并不是权位,权力只是他完成梦想的工具。诸葛亮死,家无余财,蜀中人民为之举丧,痛哭流涕,如丧考妣。

曹叡二十一岁登基,朝内面对的是两个位高权重的文臣、两个能征善战的宿将,朝外西边蜀国大举进犯关中,东边吴国趁火打劫,北方轲比能、公孙渊图谋不轨,被贬诸王蠢蠢欲动。大魏看似牢不可破,其实风雨飘摇。但是,曹叡很快便收回权力政由己出,西守东攻破吴困蜀,高官厚禄稳住了公孙渊,并加强了对诸王的控制,稳住时局。对四位辅政大臣,曹叡才尽其用、恩威并施,曹休兵败却不加罪,司马懿避战却不责怪,反而愈加优待。论三国后期的君主,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在他的治理下,曹魏四境安宁,实力更加雄厚。

青龙三年,鲜卑轲比能被曹魏刺客杀死。鲜卑各部分裂,魏国的后顾之忧,只剩下一个人了——辽东公孙渊。

其实公孙家族是历史遗留问题,当年灭袁的时候辽东公孙氏最后在形式上投降了曹魏,曹魏也一直没有管他,毕竟辽东属于偏远地区,实力弱,外加公孙氏还算恭顺,但是到魏明帝曹叡上台,开始有了变化。

太和二年,公孙渊夺走自己叔叔公孙恭的位置,成了辽东的统治者。

公孙渊水平一般却野心勃勃,上台之后就秘密联络孙权。孙权一向希望能扩张势力,公孙渊来投奔他也是很高兴的,所以就派出使者前去联络,没想到公孙渊见到使者以后却突然觉得孙权离自己远,就算出事儿也指望不上,所以干脆收了东西杀了使者,并将其首级献给了曹魏。

公孙渊杀了孙权的使者,得罪了东吴;不久之后又把曹魏给得罪了,因为他羞辱了洛阳派出的使者,那可是天子的颜面所在,因此曹叡也对他极为不满。

公孙渊之所以敢如此嚣张,主要还是因为天高皇帝远,他的基础远在辽东,朝廷征伐是极其困难的,远征对于任何朝代来说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景初元年,公孙渊自立为王。景初二年,经过严密的准备,司马懿再度披挂上阵,远征辽东。

出征前曹叡询问司马懿该怎么对付公孙渊,司马懿认为公孙渊目光短浅,行事愚蠢,不会采取放弃老巢诱敌深入的策略,只会死守老巢不出。

在出征时间上,司马懿表示,一年足够,去一百天,打一百天,回来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事实证明,司马懿高估了公孙渊。

景初二年六月,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兵进辽水,势如破竹,不久便兵临襄平(辽宁辽阳)城下。因为襄平城池坚固,司马懿又知道公孙渊打算据城坚守,所以他干脆围而不打。

公孙渊之前得罪了孙权,现在却不得不厚着脸皮求援,孙权则是来了个隔岸观火,任其自生自灭;另外,公孙渊认为司马懿若长时间带兵在外,必然引起曹魏国内猜忌。虽然司马懿的后勤工作十分完美,当时通过水陆漕运,司马懿可以说是衣食无忧,粮船直接开到襄平城下,但公孙渊还是认为只要久围不打,司马懿就会迫于朝中压力而退兵。

可惜,他低估了曹叡。司马懿劳师远征,耗费巨大,又接连遇到暴雨天气,还久围不打,朝中便有人建议撤军。说起来,要是一般的君主真有可能这么做,可他是曹叡,他力挺司马懿:“司马懿临危制变,定能成功擒获公孙渊!”

公孙渊既没有完善的物资储备又没能严格管控,城中粮草消耗的速度大大超出了预期,很快城中便饿殍满地,苦不堪言。最惨的是,连老天都不帮他。《晋书》记载:“时有长星,色白,有芒鬛,自襄平城西南流于东北,坠于梁水,城中震慑。”在古代,这叫天象,故而城中人心大乱。反正,这下真的完了。

公孙渊绝望了,他派出使者请求投降。然而司马懿果断地做了一件公孙渊做过的事——他杀了使者,拒绝了公孙渊的投降。

公孙渊只能率领数百精锐突围而出,但是司马懿早就料到他会这么做,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公孙渊逃了没多远便陷入重围被擒获。

面对精准的计算、巧妙的手段,公孙渊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便被司马懿击溃。这个为祸曹魏几十年的辽东势力终于土崩瓦解了。

司马懿进入了襄平,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辽东边远难以治理,民风剽悍,这次虽然轻松取胜,但是公孙家族已在此经营多年,难保以后不再反叛,所以司马懿展现了铁血手腕。《晋书》记载:“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以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以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攻取辽东并未损失多少兵马,辽东城池也并未死守到底,司马懿的这一行为只为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他用无辜平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宝座,这是他第一次屠杀无辜的民众。司马懿是善守的人,但是一旦他出手,必定血流成河。一将功成万骨枯,莫不如是。

就在司马懿庆贺扫平辽东为大魏建立巨大战功的时候,那个信任了他十二年、优待了他十二年的天子,居然一病不起,生命垂危。

景初二年末,曹叡病情加重,他现在最想见到的人,就是司马懿。

虽然一开始曹叡并未打算把政权托付给司马懿,但是由于身边的人实在内斗严重,曹叡无奈之下必须如此行事。

司马懿得到了消息,快马加鞭一夜赶到。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一幕他不是第一次见到了。当年,曹丕病重,也是这样。而曹叡对于他来说,是他的君王,也是他的知音。

司马懿终于赶回来了。他见到了那个躺在病榻上的年轻君主,曹叡哭了,他也哭了。司马懿是真的很伤心。曹叡看着他,握紧了他的手,这个时候他已经别无选择,对面的这个人辅佐了他十二年,在他最艰辛的时刻帮助了他,如今,他已经六十高龄,两鬓苍苍,为大魏立下了诸多功勋,当年的四位辅政大臣如今也只剩下他一个人,不信任他,还能信任谁呢?

但是曹叡,还是防了他一手。在这场最后的对决中,曹叡拼尽全力和司马懿较量了一番。

其实就当时来讲,曹叡是不愿意托孤给司马懿的,他选定的那个人是曹宇,并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夏侯献(中央禁卫军的总司令,三品)、曹爽(四品武卫将军,属于禁卫军将领)、曹肇(四品屯骑校尉,是野战五校尉之首,曹休之子)、秦朗(四品将军)辅佐他,并没有司马懿。但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从来不会缺乏变数,而这次的变数,来自两个特殊的人——两个小人,他们就是孙资、刘放。

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久专权宠,与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害怕魏明帝死后遭到清算,于是劝说魏明帝改立曹爽为大将军,招回远征辽东公孙渊的太尉司马懿一起辅政。曹肇等人坚决反对,但曹叡最终听从了刘放、孙资的建议,免去了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的官职。

曹叡的这项人事决定可以说是聪明绝顶。要知道,由于曹魏限制宗室参政,所以曹爽并无功绩,和次辅司马懿相比,曹爽缺少功勋,而朝臣肯定也多有不满,所以曹爽不可能专权自恃,欺凌幼主;而对于司马懿来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有曹爽在,司马懿便不能专擅朝政,还可以稳住他。而且,选择曹爽有三个理由:第一,他和曹叡关系很好;第二,他是曹真之子,也算曹氏亲贵,同出一门;第三,他很低调。

曹叡的安排,堪称完美。但是,纵使他很英明,却忘记了一点——权力,可以使人改变。

景初三年正月,魏明帝曹叡英年早逝,时年三十六岁,号烈祖。曹芳即位,随后曹爽开始掌权。

曹爽上任伊始就给司马懿加官进爵,他很清楚,如果没有司马懿的支持,自己根本不可能执掌魏国大政,因此他凡事都会请教司马懿,极其恭敬。但曹爽最大的问题是他有一群不靠谱的朋友。

仔细看曹魏后期历史就会发现,曹爽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他有梦想,但是没有经验。就如同很多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曹爽发现,司马懿和自己的想法经常不一样,而他自己对司马懿除了尊敬,还有畏惧。如果要按自己的想法办事,就必须大权独揽,踢开这个绊脚石。

就在此时,一个特殊的人,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建议。那个人叫丁谧,字彥靖,是曹爽的谋主。丁谧提出的建议是,明升暗降剥夺司马懿的军权,同时将司马懿亲信的军权也剥夺。曹爽一个人掌握军队控制大魏。

曹爽还是太年轻了,太稚嫩了。

出乎曹爽亲信们的意料,司马懿欣然接受了曹爽的人事安排,舍弃兵权担任太傅这个虚职,同时被夺去兵权的还有太尉蒋济。曹爽的亲信深入各个要害部门,从中领军到禁卫军,司隶校尉统统换成了曹爽的人。

曹爽做得太绝了,也太明显了,但是他自己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他看来,自己终于可以独掌朝政,司马懿再也不能牵制他了。他从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司马懿没有丝毫的反抗?

当时司马懿保持了冷静,曹爽毕竟是首辅,如果自己出面与他对抗,轻则两败俱伤,重则身败名裂,全家被戮。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非常正确:曹爽这个小孩子要的不过是自己手中的权力,而不是自己的性命。司马懿决定交出权力,麻痹曹爽。不过他非常清楚,大魏离不开他司马懿。

果不其然,正始二年,吴国大将朱然围攻樊城。当时的大魏,能统领荆襄大军抵御吴国的,也只有司马懿了。

司马懿主动请缨抵御东吴,曹爽虽然心里百般不情愿,但是出于手底下那些人实在拿不出手,只能让司马懿统兵抗吴。

其实这时司马懿出兵抗吴大有离开中央避祸的意思,而且只有再立新功才能让曹爽忌惮自己,不敢对自己轻举妄动。

司马懿不负众望,再一次击破前来趁火打劫的诸葛瑾和吴国将领。“增封(司马懿)食郾、临颍,并前四县,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晋书》)司马懿勋德日厚,曹爽集团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曹爽集团的核心,大部分都是所谓的正始名士。

比如著名的文学家兼玄学家何晏,字平叔,不但是玄学界元老级别的人物,而且还是著述颇丰的大文豪。然而何晏还有个爱好——服食五石散。五石散大致和今天的毒品差不多,成分比较复杂,据说吃完后可以飘飘欲仙。

再比如邓飏,字玄茂,早年不受重用,但是和曹爽的关系却很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且他还干过一件事儿——卖官。邓飏曾在接受别人赠送的姬妾后为其安排官职,结果这事居然被挖了出来,令他颜面扫地。时人都说:“以官易妇邓玄茂。”

曹爽的谋主丁谧倒是有点水平,但是他外宽内忌,人际关系相当差,而且属于政治暴发户,非常不受当时的士族待见。

贪污嗑药何平叔,以官易妇邓玄茂,外宽内忌丁彦靖,洛阳人称其三人为台中三狗。

同时被重用的还有曹魏宗室夏侯玄、夏侯霸等一大拨所谓的名士。这些人学术水平是有的,政治水平却没有。最关键的是,这帮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作出了极端错误的判断。

正始五年,看见司马懿连年立功,曹爽下属商量一番之后,决定兴兵伐蜀。说实话,目的是对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时间、地点、人选都不对。

这次伐蜀,司马懿是反对的,但是曹爽此时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极其不靠谱。蜀国大将军费祎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在骆谷大破魏军,魏军兵进骆谷转运困难,结果后援不济,被打得丢盔卸甲、损兵折将。经此一役,曹魏元气大伤,民怨沸腾,百官愤恨。

其实直到这时,司马懿也并没有打算剪除曹爽,直到正始八年,曹爽听从何晏、邓飏、丁谧的建议带兵入宫,废除了郭太后(魏明帝的皇后)的辅政之权,将她迁往永宁宫,曹爽终于摘下了面具,彻底掌控了朝政。《晋书》记载:“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要想让一个人灭亡,就要先让他膨胀。司马懿知道,现在是时候了。惊变高平陵

观点斗争是假的,方向斗争也是假的,权力斗争才是真的。帝王的统治历史,哪有那么多正义可言!

曹爽看起来强大,其实不堪一击。扳倒曹爽,司马懿所需要的是三件武器:

第一件,叫作威望。对于司马懿来说,剪除曹爽所需要的威望,他早已经拥有了。作为大魏的四朝老臣,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三个辅政早就死了,他南征北战,擒孟达,破辽东,拒西蜀,击东吴,门生故吏遍布朝堂,旧部精英充满军营。纵观朝堂,无论魏蜀吴哪一国,都没人能和他比肩而立!

第二件,叫作兵马。纵观历史上的政变,兵马始终是最重要的部分。曹魏政权在京都洛阳最重要的军事长官大部分被曹爽兄弟掌握,看上去,司马懿是无兵可用的。可是,他们忘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可是中护军。当时的京都防务最重要的职位有两个——中护军和中领军,中护军是司马师,中领军是曹爽的弟弟曹羲。只要控制了曹羲,司马师便可以独掌禁军。虽然曹爽后来毁中垒和中坚二营,削弱了司马师的兵权,但是他并不知道,司马懿还为他准备了第三件秘密武器。

第三件,叫作人心。威望?兵马?这两样东西是很关键,但却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东西,叫作人心。之前我们说过,曹爽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但是,他没有经验。司马懿对他采取了坐观成败的态度,让年少得志、一飞冲天的曹爽丧失了理智。曹爽仓促伐蜀,任用亲族,最关键的是,他做了一件绝对不能做的事——得罪了士族。

自从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士族更是权势滔天,各级官僚几乎都被世家大族把持,他们已经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链条。但是曹爽任用不得志的何晏、邓飏等人,并且改革了九品中正制,想突破世家大族对官僚系统的封锁,曹爽等人还提出要简并郡县,说穿了,就是裁员。

虽然史书并未正面描写曹爽等人的治绩,但是从侧面来看,曹爽集团还是有一定治国之才的,并非一无是处。然而这一切,都是士族们绝对不能容忍的——曹爽彻底站在了士族的对立面。

相比之下,司马懿就深孚众望。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罢修宫室。

司马懿的这一举动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许,当时,曹爽一党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骄奢淫逸、贪图钱财,这个举动正中曹爽的要害。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