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降压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16:28:31

点击下载

作者:赵丽纯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食物中的降压药

食物中的降压药试读:

前言

高血压病是当代最常见的流行病之一,据最新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报告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这意味着中国目前有高达1.6亿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北京市为例,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

面对这种多发疾病,人们到底该怎样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本书认为:食物是最好的医药,用食物降压,不仅方便有效,还能使各种营养得到科学搭配,从而达到降压保健康的目的。因为,高血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病,食物治疗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食物调养,既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营养结构,还能使营养更加合理,所以,通过食物降压是非常科学和有效的方式。

本书共分四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有关高血压病的基础知识、防范知识和治疗常识,为高血压患者对于高血压的种种疑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解答;在第二部分中,详细介绍了适用于高血压病人的各种食物,并将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养生功效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对高血压患者提出了无微不至的爱心叮咛。

在第三四部分中,专为高血压患者打造了几十道降压食谱和降压茶饮,为患者的食谱制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书中的每一道食谱和茶饮,均简明易懂,便于制作,疗效显蓍。读者可根据实际症状,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食谱和茶饮,科学调配。

第一章 降压必知——高血压患者需知的59个降压常识

高血压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疾病,虽然常见,但对于它的各种常识,许多患者仍然知之甚少。尤其是许多患者在降压过程中往往缺少科学的知识,在防范与治疗中不得其法,导致高血压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为此,本章将重点介绍高血压的基础常识、防范常识、治疗常识,以便读者了解高血压、认识高血压。

必知的21个基础常识

什么是血压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它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血压分收缩压和舒张压。当心室收缩向动脉输血时,血压升高,其最高值就是收缩压。心室舒张时,血压降低,其最低值就是舒张压。

血压正常范围是多少

血压通常以上肢肱动脉测得的血压为代表,正常成年人上肢动脉的收缩压为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脉压差为30~40毫米汞柱。血压过低或过高都是疾病的征象。

血压的测量方法

如何测量血压是很多人们都在关心的问题,在此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下血压的测量方法。

1.测量前被测人应安静休息15分钟以上,保证情绪稳定。以测量右臂肱动脉,坐位血压为准。放平血压计,使水银柱“0”点与肱动脉、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2.戴好听诊器,挤压输气皮球打气至水银柱上升到180毫米汞柱左右,然后慢慢放开气门,当从听诊器中听到第一声脉动时,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即为收缩(高)压。随后搏动声继续存在并增大,当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时,水银柱所指刻度为舒张(低)压。

3.若所测得血压值很高,又是初次测量,建议休息1小时后再进行一次测量。

什么是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病因尚未明确,以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高血压病的早期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紧张烦燥、疲乏等。

高血压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人,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继发性高血压是其他疾病的一种症状,如肾脏、脑、血管及内分泌疾病可引起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1998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日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高血压大会上确定的。其定义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诊断为高血压;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按血压值的高低分为临界高血压和确诊高血压。如果成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毫米汞柱为确诊高血压;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即收缩压在141~159毫米汞柱之间,舒张压在91~94毫米汞柱之间,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2次舒张期的血压平均值在90毫米汞柱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1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时观察。

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引发高血压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向读者介绍一下能够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1.性别、年龄

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无明显差别,高血压患者甚至高于男性。

2.性格

性格与高血压也密切相关,性格、情绪的变化都会引起人体内产生很多微妙的变化,比如说一些促使血管收缩的激素,在发怒、急躁时分泌旺盛,而血管收缩便会引起血压的升高,长期如此,将会引发高血压。

3.遗传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如父母均患高血压,其子女的高血压发生率可达46%;父母中1人患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为28%;父母血压正常,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仅为3%。

4.超重、肥胖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

5.吸烟

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据测:吸两支烟10分钟后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恶性高血压,而且烟叶中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不利于高血压的治疗。

6.饮酒

饮酒量与血压之间存在很明显的关系,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逐渐升高,长期这样,高血压发病率增大。过度饮酒还有导致脑卒中的危险。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30毫升(约50克白酒),女性应不超过20毫升。

7.不良生活习惯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饮食结构对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脂肪的摄入,均可引发高血压。另有研究表明,有经常习惯熬夜的人易患高血压病,甚至发生脑卒中,而生活井然有序,平时早睡早起者患高血压比例低。

8.工作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心脏负荷加重,引发高血压。

季节温度的变化会影响血压吗

血压的升高是遗传基因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外界环境会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的神经体液方面的适应性调节。季节会影响血压的变动,老年人更是如此。夏季血压会轻度降低,冬季血压明显升高,一般冬季血压要比夏季高12.0~6.0毫米汞柱。这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影响,夏季皮肤血管扩张,冬季皮肤血管收缩,有证据表明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升高1.3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6毫米汞柱。冬天温度下降,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上升,体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发,同时肾上腺素又能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这样就会导致血压的升高。夏天外界环境炎热,体表血管舒张,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同时也由于夏天出汗、血容量下降等原因,使得血压发生下降。因此,有些高血压患者常会因寒冷刺激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而突然发生脑卒中。

外界环境是诱发高血压的一个因素,有人称为允许因素。因为只有遗传因素还不足以引起高血压,必须在允许因素的影响下才能发病。外界因素包括职业、经济、劳动种类、文化程度、人际关系等,它们通过精神和心理因素影响血压。

高血压属于遗传疾病吗

有统计表明,父母患高血压则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双亲中如有1人或2人患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比正常分别高2~3倍。这说明高血压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但这并不是说高血压就是属于遗传疾病,引发高血压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年龄、性别、性格、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等,而遗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高血压会不会遗传

高血压病患者往往会有患高血压的亲戚,家里的孩子血压也会比来自没有高血压病患者家庭的孩子血压高。但是高血压并非一种简单的遗传疾病,而是受到多个基因影响的结果,可能牵涉到肾素与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胰岛素抗拒、对钠敏感等。因此,基因治疗对高血压难以见效。

正常人的血压在早上和下午初段最高,晚上8时后开始回落逐步下降到凌晨2点左右的最低点。高血压病患者一般也遵守这样的时间规律。一部分人,尤其是糖尿病或肾病患者,血压没有每日晚间下降的现象,血压甚至可能相反地入夜上升。这些人比较容易患脑、心血管和肾脏并发症。

近年来发现睡眠窒息患者容易有高血压,医治睡眠窒息对控制高血压很有帮助。如果高血压病患者鼻鼾声很大,扰人清梦,家人不应该只是逆来顺受,应该警惕患者是否有睡眠窒息症。

高血压其实并没有症状,病人有了脑卒中、半身不遂、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才大吃一惊,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而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病危险随着血压升高而增加,同一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如果还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脂、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危险就会更高。

高血压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一旦患了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就应该马上去看医生,得到及时治疗,否则就会演变成很严重的后果。临床实践表明:轻型高血压如果不给予及时治疗,在9~10年之后,约10%的患者会死亡,50%左右的病人并发左心室肥大、视网膜病变、脑血管病、心脏及肾功能障碍;重型高血压,即舒张压在105毫米汞柱以上者,5年之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者占50%以上,约30%的患者会死亡。

通常轻型高血压并发心血管病者居多,其次为脑血管病变;而重型高血压发生肾、脑并发症居多,其次为心血管并发症。这说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影响并发症的发生。

血压高低也会影响病程进展速度。当舒张压低于130毫米汞柱时,如果治疗及时,血压控制比较理想,就可能延缓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果舒张压超过130毫米汞柱,又得不到合理的医治,特别是合并心、脑、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时,病情将会很快恶化,出现心、脑、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衰竭的脏器往往又会使血压上升,恶性循环,若再不及时医治,病人往往在6个月左右死亡。这说明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高血压病人有哪些症状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人因为自己身体感到不适而怀疑自己是否患上高血压,下面向你介绍一下高血压病人的一些症状,如果你同时拥有下列症状,那么你此刻就需要去医院进行彻底的排查。

1.头痛、头胀

感到头痛、头胀并不能肯定就是高血压或脑溢血的前兆,因为头痛的原因相当多,诸如感冒、睡眠不足、饮酒过量或吸入二氧化碳等。然而,高血压引起头痛的情形颇为常见,同时也是显示高血压程度的重要症状。

高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其部位是以全头部的自觉疼痛为主,少见有固定部位的疼痛;其疼痛性质以发胀、冲逆、昏沉、钝痛等特征为主,有时还会感到恶心、呕吐等。所以,拥有这些症状的人,一定要去医院检查。

2.眩晕

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女性比男性更多。然而,高血压引起的眩晕,还不至于严重到使身体失去平衡。

有时虽为轻度眩晕,却容易失去平衡感。这种症状若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就很容易发生意外,若频频出现时就要特别加以注意,因为这种症状都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

3.耳鸣

耳鸣是很多疾病常见的症状,如中耳炎、贫血、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但以上多数为单耳耳鸣。由高血压或脑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耳鸣,往往发生于双耳,并且耳鸣严重,持续时间较长。

4.心悸、气促

所谓心悸就是自己会感觉到心脏跳动的情形和平常不同,或伴随有气促情形发生。心悸和气促的主因是心力衰竭、慢性呼吸衰竭或血管异常及血液的问题。

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肌肥大、心力衰竭,或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等,都会使心脏的功能异常。

若心力衰竭、血管狭窄或贫血时,稍稍做运动便会有心悸、气促的发生。

5.四肢麻木

有的人在早上醒来偶尔有四肢麻木现象,担心自己患了高血压。其实,能引起这种症状的,并不只是高血压。所以不能因此就断定四肢麻木是高血压所引起。

这种手脚麻木的现象,有时只是短暂的生理现象而已。因高血压而引起的四肢麻木并不是单纯的四肢麻木,严重时可出现某一部分的运动障碍,当然也会出现轻微的感觉障碍,但绝非是暂时性的。如果四肢经常出现麻木现象,且持续时间很长,就应该去医院检查,看是否患有高血压及其并发症。

高血压的并发症有哪些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严重。

1.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亦称脑卒中,病势凶猛,致死率极高,即使不死,也大多致残,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血压越高,脑卒中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都有动脉硬化的病理存在,如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此时,病人立即昏迷,倾跌于地,所以俗称中风。凡高血压病患者在过度用力、愤怒、情绪激动的诱因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麻木、乏力等症状,要高度怀疑脑卒中的可能,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检查。

2.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约占10%。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加重高血压。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球动脉病变,会导致恶性的肾小动脉硬化,从而迅速发展为尿毒症。

3.高血压性心脏病

在所有高血压病人中,有20%~30%可查到左心室肥厚,轻度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比正常血压者增多2~3倍,而重度高血压患者可达10倍。左心室肥厚是心梗的一个潜在危险因素,并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因此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是一个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

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的常见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0%~50%的心衰起因于高血压。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血压越高,发展为心衰的可能性越大。

4.冠心病

血压变化可引起心肌供氧量和需氧量之问的平衡失调。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左心室负荷增强,心肌强力增加,心肌耗氧量随之增加。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降低,心肌供氧减少,因此会容易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高血压可引发心脏病

正常的心脏功能,是维持人体血压的重要因素。同样,血压的高与低,也会影响心脏的功能。高血压使心脏的负担加重,血压增高。而长期的血压增高,可使心脏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左心室肥厚、扩大,并可发展为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比较容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从而产生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1.心肌梗死

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疾病中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2倍。高血压合并心肌梗死或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其死亡率要高于血压正常者。

2.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高血压病人更易发生无痛性心肌缺血、未被识别的心肌梗死及猝死。其中猝死发生率增加,可能与左心室肥厚有关。

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心脏病病人的最终表现,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常随着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3.左心室肥厚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左心室肥厚是高血压主要的并发症。左心室肥厚的发病率,与收缩期血压升高密切相关。

左心室肥厚产生的舒张及收缩功能的不同改变,可使病人发展为左室泵功能衰竭或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密切相关,是其发生的主要病因。高血压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长期负荷过重所导致的。

容易引发高血压的活动

在生活中,一些动作容易诱发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发生,应引起注意。

1.极度兴奋

人在愤怒、悲伤、恐惧或大喜时,可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心率加快等。因此。高血压者,不仅要避免生气发怒,也要防止“乐极生悲”。

2.看剌激性强的电视

人们在看那些惊险性、情节紧张的运动比赛项目时,可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可诱发高血压及脑血管意外。故患高血压的老年人,看电视时,应选择轻松、轻度娱乐的节目。

3.突然扭动头颈部

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患,一般都存在着明显的颈动脉硬化。如突然扭动颈部,会在颈动脉血液中产生湍流,冲击动脉硬化斑块,造成大脑供血不足或颈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造成急性脑栓塞。所以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患者,平时或锻炼身体时,注意不要突然扭动颈部,也不要过度活动颈部,以防发生意外。

4.洗头动作

大部分人,洗头时的体位,是站立前屈位。这种体位,对健康人无明显影响,而对高血压心脑血管患者来说,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前屈幅度越大,心脏负担越大,可能会引起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甚至使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作。故上述患者,站立前屈位洗头感到心慌、胸闷时,应及时改变体位,可采用仰卧位,或让他人帮助洗头。

5.洗澡

洗澡时,发生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颇多。这主要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体温调节和血管舒缩功能都较差,在热水或冷水的刺激下,血压易出现较大波动,从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老年人洗澡,水温既不宜高也不宜低。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以防止意外发生。

6.排便动作

下蹲大便时,由于腹压加大,可使血压骤然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特别是便秘时用力过猛或过久,全身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致使较多血液充盈颅内血管,这对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是十分危险的。此时,静脉回流受阻,颅内血管压力剧增,常可导致脑出血发生及突发心肌梗死。所以,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要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平时应多吃蔬莱、粗粮,多饮蜂蜜水,以保持正常大便;每天应定时排便,注意小便时不要站立过久。

7.性生活

医学研究证明,性生活时,因情绪激动,可使心跳加快、血压明显升高。高血压患者进行性生活时应尽量让动作缓慢。

高血脂症容易引发高血压

美国心肺血研究所公布一项近期报告,其中谈到成人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新的定义和处理原则。报告建议病人较早地治疗,并使用比当前大多数医生所采取的更为积极的方法治疗高脂蛋白血症。鉴于高脂蛋白血症是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应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噻嗪类和袢利尿剂可使一些病人的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暂时升高。一些研究提出此种高脂血症经长期治疗可减轻或消失,但是有些副作用持续存在,限制饮食可降低或消除这些影响。

β-阻滞剂可使血浆三酰甘油升高,而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尽管有此种作用,β-阻滞剂已被证明是唯一可以降低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复发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药物。具有内源性拟交感神经活性的β-阻滞剂或拉贝洛尔对血脂无不良影响,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这些药物在心肌梗死后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β-阻滞剂中枢肾上腺素能拮抗剂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特别是对低密度脂蛋白部分。因此,这些药物对治疗伴有高脂血症的高血压病有一定的好处。长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对血脂和脂蛋白水平无不良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会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变窄。冠状动脉硬化病人有60%~70%有高血压,而高血压病人患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可见,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硬化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几乎是人人都会发生的,只是发生有早有晚,发展有快有慢,发生的部位不同。

哪些人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1)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49岁以后进展较快,但青壮年也可患病。(2)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女性常见于绝经期后。(3)从事体力活动少的脑力劳动者多见,从事紧张状态的工作人员也易患本病。(4)常进食较高热量食品、较多的动物性脂肪、胆固醇、糖和盐的人易患本病。(5)吸烟、肥胖和遗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

高血压可并发肾脏疾病

高血压是肾脏病的病因,而肾脏生理功能异常又是诱发全身性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故高血压与肾脏病两者是互相影响的,并构成了恶性循环。

血压高时,由于外周小血管,尤其是肾脏血管的长期痉挛或收缩,可导致较大肾血管中层的肌肉纤维性增生和微小动脉的纤维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同时,高血压还可以促使肾脏大血管的粥样硬化的发展。肾脏各级血管上述继发性病变的结果,导致了肾脏的缺血和血流量减少。这样,通过肾素大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加重高血压引起大量肾单位的破坏、纤维化,轻者,可使肾功能减退;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导致肾功能受损早期,可出现多尿、夜尿、蛋白尿,约1/3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人有高尿酸症。随着高血压所导致的肾脏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尿常规异常,血尿素氮、肌酐升高。一般血压越高,肾功能损害的程度越重,但临床上只有少数病人死于肾功能衰竭。

何为妊娠高血压

女性在怀孕的中后期可能会发生一种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疾病,简称妊高征。妊高征对孕妇和胎儿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临床表现为:全身水肿、恶心、呕吐、头痛、视力模糊、上腹疼痛、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胎儿生长迟滞或胎死腹中。

妊高征的防治是减少围产期母婴死亡率的重要一环。孕妇在孕期一定要定期做检查,千万不要忽视早期症状。因为早期轻度的妊高征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为了有效地预防妊高征,女性在怀孕期问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采取左侧卧位,这样可以减轻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因而使静脉回流增加,进而增加全身循环,胎盘和胃的血液轮流灌注,从而可以使血压下降。(2)每日摄取80~90克的蛋白质,可以避免产生水肿现象。(3)自行监测血压,可每日早晚各1次,并做好记录。(4)1~2周做一次产检,一旦有异常情况应尽早就诊。

高血压与高血压病的区别

高血压病与高血压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高血压只是一个症状,不能算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许多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都可能出现血压升高的现象。但由于这种高血压是继发于上述疾病之后,通常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或症状性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但随着病情加重,常常使心、脑、肾等脏器受累,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脑出血、脑卒中等其他并发症。

由于病因病理不同,治疗原则也不相同。原发性高血压只有积极治疗高血压,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展,仅用降压药控制血压是很难见效的,所以,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病人,必须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高血压,才能诊断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的分类

高血压按轻重缓急分类如下:

1.缓进型高血压病

亦称良性高血压病,多于中年以后发病,是高血压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特点是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达10~20年,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血压,常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升高,休息后降至正常;随着病情发展,血压逐渐升高,并呈持续状态。临床表现,早期多数可无症状,有的可出现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乏力等症,亦可出现眼结膜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病程后期,血压持续在高水平,并可出现心、脑、肾、眼底器质性损害及相应的临床症状。

2.急进型高血压病

此型高血压病多在青中年发病,男女之比约为3:1,由于进展速度快,故又称为恶性高血压病。各种症状明显,发展迅速,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多持续在130~140毫米汞柱以上,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很快衰竭。随着血压的显著升高,常于数月或1~2年内,出现严重的心、脑、肾损害及相应的临床表现。

3.特殊型高血压病可分为以下几种(1)高血压危象:可发生于高血压病病程中任何时期,由于紧张、劳累、情绪改变或用药不当等因素引起的全身细小动脉发生暂时性强烈痉挛,导致血压急剧上升,收缩压可达26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120毫米汞柱以上,临床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患者剧烈头痛、头晕、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肺水肿、肾功能衰竭、高血压病等。发作时,一般历时短暂,控制血压后,病情可迅速好转,但是很易复发。(2)高血压脑病:指血压骤然升高而引起的急性全面性脑功能障碍,是常见的临床急症,多发生于急进型高血压病或缓进型高血压病,在某些因素激发下导致血压突然升高,或短期内急剧升高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临床表现。血压,尤其是舒张压的突然升高,可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轻者仅有烦躁及意识模糊,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也可出现短暂性失明、失语、偏瘫等。(3)临界高血压:成人收缩压在13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在85~89毫米汞柱范围内,称为临界高血压。虽然临界高血压不作为高血压病,但其心血管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一般人群高,其中有一部分可以转为确定性高血压病,故应引起重视。(4)老年性高血压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40%~45%有高血压病,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人,不仅发病率会提高,其并发病症也会随着提高,其中半数是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现已证明,收缩压升高与舒张压升高一样,对老年人有同等危险性,故应重视老年性高血压病的防治。

两类易患高血压的人群

1.工作紧张的人

当人们遇到压力或者危险时,也会变得心跳加快,血压骤升,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短时间内不会对人造成不利的影响。不过,医学研究发现,工作繁忙紧张的人,如果经常遭受强大压力的话,他们的心理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将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天长日久,正常的生理过程就会转变为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发生高血压病。因此,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又缺乏体育锻炼的中青年人,也容易发生高血压病。

2.烦恼、失眠的人

如果长期处于不良情绪当中,烦恼重重,经常失眠,这部分人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精神创伤和睡眠良好者。研究者认为,这与失眠引起体内荷尔蒙水平紊乱,加速人体器官的老化有关。因为老人就是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许多患者在发生疾病后,又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自我幸福感的下降、生活及心理适应能力下降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这又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诱发脑卒中、心肌梗塞等,而形成恶性循环。

必知的17个防范常识

国外控制血压的方法

根据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控制高血压方面的研究成果,委内瑞拉医生德雷萨·莱昂向高血压患者提出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控制血压的方法:

早餐时吃些甜瓜和酸奶。甜瓜和酸奶中矿物质钾的含量较高,有助于控制血压。一项对2600人进行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6天吃含1克钾的食物,如1个土豆、1只大香蕉和226克牛奶,5个星期后血压可下降4个毫米汞柱。

多喝橙汁,橙汁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英国医学工作者对641名成年人的血液进行化验后发现,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的人,其动脉的血压越低。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维生素C有助于血管扩张。每天服用60毫克维生素C片,或者多吃些蔬菜、胡椒、柠檬和其他酸味水果,也可起到同样作用。

清晨避免过度疲劳。一般来说,心脏病往往在早晨发作,原因之一是在上午11:00前,人的血压至少比其他时间高出5个毫米汞柱。为了避免疲劳,周末尽量少参加那些令人感到疲惫的聚会。每天工作结束后,把书房或办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条,以免第二天早上看到纷乱的工作场所,影响情绪,导致血压上升。此外工作室保持窗明几净,也会使人心情舒畅。

少喝咖啡。根据拉克大学的一项研究,一天之内,若口服相当于2杯咖啡的咖啡碱,人的血压就会上升2~3个毫米汞柱,咖啡碱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经常吃些大蒜。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压的最好的简易办法,对一组415人的研究调查表明,食用600~900毫克蒜泥,平均降压11个毫米汞柱。大蒜可帮助保持体内一种酶的适当数量而避免出现血压上升。

高血压日常生活保健

高血压应采用综合措施治疗,任何治疗方案都应以非药物疗法为基础。积极有效的非药物治疗可通过多种途径干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起到一定的降压作用,并有助于减少靶器官损害的发生率。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

1.控制体重

几乎所有超重高血压患者均可通过减轻体重获益,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如跑步、太极拳、健美操等。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纠正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绝烟酒等。

2.合理膳食

主要包括限制钠盐摄入(依WHO建议每日不超过5克)、减少膳食脂肪、严格限制饮酒、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类食物、摄入足量蛋白质和钾、钙、镁。

3.适量运动

高血压患者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血压有某种程度的下降,并减少某些并发症的发生。运动方案(包括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运动时间)因人而异,需根据血压升高水平、靶器官损害和其他临床情况、年龄、气候条件而定。根据有关专家提供的参考标准,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平时心率,如要求精确则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运动频度不要太高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

4.保持健康心态

不良情绪可对血压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血压。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也是血压升高的常见诱因。此外,不良心境还常使患者产生嗜烟酒倾向,间接影响血压水平。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努力保持宽松、平和、乐观的健康心态。

从起居上预防高血压

人体是顺应自然的有机整体,只有生活起居适应天时、地理变化的客观规律,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否则,将会损伤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天有白昼、黑夜的阴阳交替,人也有阴阳消长的不断变化,人体的血压亦有白天升高、夜间降低的波动现象,机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激素水平,也有早晨上升、中午达到高峰而夜间分泌减少的时间生物学规律,因而人体的起居也要顺应天地变化的常道,起居无常则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血压升高。要做到起居有常避免高血压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方法:

1.顺应天时《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类依天地而生,起居必须适应时令的变迁,对自然界和人体的客观规律,应自觉遵从而不应妄加违背。春夏阳气发泄,可以适当增加活动时间,减少一些睡眠;秋冬阳藏阴长,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减少一些活动。一日之中,阳长阴消则寤,白天应以工作为主;阴长阳消则寐,夜间应以睡眠为主。按照时令、时辰和人体的变化规律调节起居,不仅符合养生之道,对保持血压的正常水平也是十分有益的。

2.适应环境

地有四面八方,各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饮食种类、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因而应以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体体质特点为基础,适应环境,调节起居,维护健康,防止高血压病。

高血压患者能否进行冬泳锻炼

一般说,高血压病患者仍然可以在医生的督导下参加体育活动。但是,冬泳是在强冷环境下的一种体育活动,身体在冷水的强烈刺激下,全身皮肤的血管发生急剧收缩,强迫表皮血管中血液回流内脏及深部组织,因而会引起血压的暂时升高。高血压病人原来血压便高,并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特别是舒张压经常在100毫米汞柱以上者,更表明血管弹性减低。如参加冬泳,患者的血压会暂时性进一步升高,就很可能会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脑卒中昏迷,甚至死亡。因此,高血压病人不宜进行强冷刺激的冬泳锻炼。

高血压病患者不适合冬泳,但可以进行一般的冷水锻炼。这是因为身体接触冷水时表皮血管收缩,血压略微升高,只是很短暂的时间,很快表皮的血管就再度扩张,大量血液流向皮肤的血管,这时的血压,就反而比未接触冷水时还稍低些。长期坚持冷水锻炼,全身的血管经过反复的舒张收缩训练,弹性反而增强,有助于调整血压。高血压病人冷水锻炼的最好形式是冷水擦身。这是一种以少量冷水多次地接触皮肤的锻炼方式,刺激强度不大,高血压病人的身体容易接受。开始时,水温不宜过低,以后再根据身体耐受程度逐渐降低一些,手法要轻。用力要均匀,先擦上半身,然后披上衣服坐下来擦下半身。切忌低头、弯腰和起身动作过猛。高血压伴有头晕目眩者,开始时先用冷水洗脸再用冷水洗脚。坚持一段时间,症状有所改善后,再用冷水擦身。

如果有如下述情况的轻微高血压患者,可视个人情况,参加适量的冬泳锻炼。

1.青少年性高血压

性成熟期某些内分泌发生变化和这一时期心脏发育增快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类型的高血压主要表现在收缩压的升高上,可达140~150毫米汞柱,而舒张压不高,一般没有头晕、头痛等不良感觉,这类青少年不必禁忌参加冬泳,但冬泳锻炼的强度要适当降低。通过科学适量的冬泳锻炼,血压不仅不会升高,还能促使它恢复正常。

2.过度紧张性高血压

这一类高血压一般是由于工作劳累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引起的。这种高血压不仅收缩压增高,可超过140毫米汞柱甚至150毫米汞柱;舒张压也升高,可达90~100毫米汞柱。这种现象通过减轻工作压力,合理安排生活,保证充分睡眠和休息之后,随着过度紧张状态的消失,血压就可恢复正常,这类高血压患者也可继续参加冬泳锻炼,但应有明确诊断,征求医生意见,冬泳时严格控制刺激强度,严格遵循冬泳的科学方法和保健要求,应以自我感觉舒适为度,发现不适,立即结束。

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

几乎各种人群均可通过积极合理的降压治疗获益。然而,由于不同人群有着各不相同的生理与病理基础,降压治疗的目标也略有不同。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全面考虑到患者所合并的其他疾病等因素,确定理想的降压目标。

1.脑卒中

脑卒中是高血压的重要合并症之一,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35%,且与动脉血压水平呈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积极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减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临床表明,经降压治疗将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到满意水平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有可降低至与无脑卒中病史患者同等水平。为此,有专家对该人群的降压治疗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将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患者的血压降低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甚至更低。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特点,脑卒中急性期的降压治疗应更为谨慎。急性脑卒中时,尤其是发病1周以内,血浆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明显升高,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缺氧、疼痛及精神紧张等,并由此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此时机体本身会对这一系列的变化作出生理反应与调整。如果在这一阶段过多的降低血压,有可能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不利于病情恢复甚至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除非血压严重升高(超过180/105毫米汞柱),应暂时停用降压药物。一般认为,急性脑梗死发病1周以内,血压维持在160~180/90~105毫米汞柱之间最为适宜。如血压严重升高,应选用一些作用较弱的降压药物,使血压平稳缓慢的降低。

与缺血性脑卒中相比,出血性脑卒中的降压治疗更为复杂。血压过高会导致再次出血或活动性出血,血压过低又会加重脑缺血。对这类患者,现认为将血压维持在脑出血前水平或略高更为稳妥。血压过高时,可在降低颅内压的前提下慎重选用一些作用较为平和的降压药物,使血压平稳缓慢的降低。一般2小时内血压降低不多于25%。血压降低过快、过多均可能会对病情造成不利影响。急性脑出血时血压维持在150~160/90~100毫米汞柱为宜。

无论脑出血还是脑梗死,一旦病情恢复稳定,均应逐步恢复降压治疗,并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的机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发生率可高达50%。有专家认为,高血压并发糖尿病的危险性与并发其他靶器官损害时相等同。这是因为高血压与糖尿病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二者对心血管系统具有相乘的不利影响。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不但可以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还可以避免或延缓某些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如肾小球与肾血管病变)的发生。

著名的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发现,积极的降压治疗比降糖治疗获益更大。虽然一些学者认为该研究采用的降压目标比降糖目标更为严格,其结果仍能有力说明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积极的降压治疗的重要性。同时,我国的“收缩期高血压试验”也证实,满意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总死亡率及心脑血管疾病降低50%~60%以上。由此可见,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成为降压治疗的最重要目标人群之一。

在上述背景下,相关专家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降压目标,即130/80毫米汞柱以下,或患者能够耐受的最低水平。同时还要更加严格的控制血糖,以将其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危害性降至最小。

3.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损害是高血压的常见合病症,也是高血压致死、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压既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肾脏功能,还可使原有肾脏疾病加重。而肾脏疾病可引起体液调节失衡和血管活性物质代谢障碍,反过来又可加重高血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过程。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实降压治疗可减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性,但至少可以延缓肾脏损害的发生。

考虑到上述因素,新指南建议在不影响肾脏血液灌注、不使肾功能恶化的前提下,应把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如患者已经存在肾功能损害、或尿蛋白超过1克/24小时,甚至要将血压降到125/75毫米汞柱以下。同样,降压药物要尽量选用起效较为缓慢的长效制剂,且注意监测肾功能变化。

便秘可助长高血压

便秘是助长高血压的原因之一,在治疗高血压时,应首先改善病人的便秘。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往往会因药物而引起便秘。因为降压利尿剂具有排出体内水分的作用,会使体内水分不足,使大便变硬,引起便秘,所以,服用降压利尿剂的人,应避免水分的不足。

对高血压病人而言,便秘之所以令人畏惧,是因为便秘是造成脑卒中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人在用力排便时,会使血压上升。因此血压未控制好的病人,一定不要过大用力排便,必要时使用泻药,而平时应多注意用综合治疗以解除便秘。

高血压预防与治疗

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并发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及代谢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高血压患者已达1亿,并且每年新增人数在300万以上。

目前,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我们通常讲的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约90%的高血压病患者是属于原发性高血压。

有关医学专家认为,长期服用有效的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高血压常无症状,特别是中年人,即使已发展成为重度高血压,也常自我感觉良好,因而凭症状服药,致使病情反复,形成治疗误区。

高血压患者应该如何自我管理

高血压患者应为自己的身体负责,所以在生活习惯上要能够控制自己、管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血压不再高升。下面向高血压患者介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的事项:(1)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测量1次。(2)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3)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现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4)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5)除了服用适当的药物外,高血压患者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6)中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毫米汞柱为宜,尽量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7)老年人及服用去甲肾上腺素的患者,容易发生神经末梢阻断药物的现象,所以应小心出现体位性低血压。(8)患者不需要严格禁止性生活,但在进行性生活时应注意以下3种情况:①生理期后不要立即进行性生活;②酒后应禁止性生活;③若有头晕,胸闷等不适应停止性生活,并及时就医。

高血压预防宜从年轻人开始

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人类的头号杀手。预防高血压等心血管病的发生是最实际、花费最少的方法,预防要从年轻人开始,预防比治疗更有用。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存在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生高血压的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发病率。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患有高血压的人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高血压的加重或复发。

三级预防是指对重度高血压的抢救。以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死亡。三级预防中包括有康复治疗。

一级预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找出将来可能要出现高血压的人,即高危人群,在血压未升高前进行预防;第二,对整个社会人群进行预防。高危人群指的那些具有明显的高血压家族史者,儿童少年时血压即已偏高者,及有发生高血压倾向的人,如肥胖者。

一级预防措施如下:(1)限制钠盐摄入。(2)增加钾的摄入。(3)增加钙的摄入。低钙摄入能使血压升高,每日钙摄入量如增加100毫克,则收缩压可降低2.5毫米汞柱,舒张压降低1.3毫米汞柱。建议每人每日钙摄入量为800毫克,通过饮用牛奶,增加豆类和新鲜蔬菜及木耳、香菇、虾皮、紫菜等,可以增加钙的摄入量。另外,蔬菜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有些蔬菜,如芹菜、荸荠、菠菜等还有降压的作用。(4)降低脂肪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脂肪。(5)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动物蛋白(如鱼类)和豆类蛋白。我国营养学家建议成年人每月每人摄入14千克谷类、3千克薯类、1千克蛋类、1.5千克肉类和0.5千克鱼类。

儿童如何预防高血压

高血压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元凶”之一,因此,要预防它就应该从儿童开始抓起,要充分的意识到高血压对于每个人身体的危害。那么,儿童应该如何预防高血压呢?简单说来就是要让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1)要全社会提高对测量儿童血压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和医院要把测量血压作为青少年常规身体健康检查项目之一。(2)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少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孩子的饮食要尽量做到定时定量,防止偏食,少吃零食和甜食。(3)要消除精神紧张和压力,在学习上要避免精神负担,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特别在考试中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放松自己,从而防止血压升高。(4)要有病早治。凡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孩子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血压,若发现血压有偏高的迹象,应即刻采取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注意防治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一些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肾炎等。(5)要鼓励儿童多运动。儿童在生长发育期参加体育运动十分必要,运动既可消耗体内过多的热量,还能增加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对孩子的智力和体力发育均有很大裨益。对于肥胖儿,减肥的有效措施亦在于体育运动,并辅以饮食的限制,才可奏效。此外,禁止孩子吸烟、酗酒、排除噪音的影响,也是预防措施之一。

总之,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高血压病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预防青春期高血压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正常血压已接近成年人。如在安静状态时,血压高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血压高,这类高血压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引起青春期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青春期身体各器官系统迅速发育,心脏也随着发育,心收缩力大大提高,但此时血管发育却往往落后于心脏,导致血压增高。另外,青春发育时期内分泌腺发育增强,激素分泌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植物性神经调节功能不平衡,也会产生血压增高现象。同时,青少年在迎考复习等特定环境下,由于精神高度紧张,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失去正常调节,引起小动脉紧张性增强,外周循环阻力增加亦可使血压增高。

青春期高血压一般是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据医学家观察,大多数患青春期高血压的青少年体格发育都较好,各器官功能也大多正常。平时无显著的症状表现,只有在运动量过大或过度疲劳时才表现有轻微的头晕乏力等症状。血压主要以收缩压明显增高,可达140~150毫米汞柱,而舒张压多在正常范围内。

青春期轻度高血压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任何自觉症状,但它能在机体内慢慢地破坏血管、心脏、肾脏和大脑,也有人在没有任何不适的情况下出现血管破裂、堵塞或心脏病突发而猝死。研究表明,人到三四十岁时,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有青春期高血压病史人的致命性心脏病突发率,要比正常人高2倍以上,因此,对青春期高血压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由于青春期高血压的发生是暂时性的,过了青春期,心血管系统发育迅速趋于平衡,血压就会恢复正常。因此一般不主张过早应用降压药物,但必须通过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使血压恢复正常的目的。

首先是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盛怒、忧伤、恐惧、狂笑、争吵等不良情绪均会导致血压升高;其次是生活要有规律,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能过多熬夜;第三是饮食要合理科学,少吃肥肉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油、鱼子等,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牛奶、豆类、蘑菇等食品,要限制钠盐摄入量,每日用盐应控制在5克以内;第四是要戒烟、不酗酒,因为吸烟能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第五是要坚持体育锻炼,每天至少参加体育锻炼半小时,但运动量不宜过于激烈。如采取上述措施3个月后,仍不见好转或血压继续上升,就需要再作进一步的检查,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血压类药物。

成人应自我预防高血压

高血压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是多种并发症的诱因,因此,要预防它必须做到:

1.注意精神活动正常化

良好的、稳定的情绪是血压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精神紧张可使体内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经常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不患得患失,控制情绪波动,减少妄想及激动,这是保证血压稳定的重要因素。

2.注意运动,适当减肥

经常运动,参加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血管系统性能,使血管的收缩运动趋向正常化,并可降低血糖和血脂浓度,缓解和预防高血压。而减肥也是降血压的良好方法之一,它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还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肥的方法,应采取适当节制饮食,增加活动量的综合方法,不能乱用泻药减肥。

3.多摄取一些维生素C

较高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其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和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参与代谢反应,并具有加强排泄胆固醇的作用,使血脂含量降低。

4.饮食以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

高血压患者要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奶油等以及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等的摄入,多食用植物油,如豆油、菜籽油等,因其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多吃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因为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5.少吃刺激性强的食物

高血压患者要少吃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不吸烟,少饮酒等。多吃清淡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制品、猪血等动物血类制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食盐量增加,必然引起钠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加,引起心脏排出量增加而致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因此,要限制食盐量的摄入,每日在5克以下。

6.生活有规律

根据人体的生物钟节律要求,必须养成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就餐的良好习惯。对于高血压患者,生活规律是稳定血压、恢复健康的保证。因此,高血压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睡前1小时避免过度的思维活动或看电影、电视等。

另外,高血压患者要养成每日定时排大便的习惯,多食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豆类、芹菜等,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妇女应自我预防高血压

妇女与男性相比,有不同的生理特征,所以,也常发生一些特有的病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其病多发生于妊娠24周与产后2周,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时会出现抽风、昏迷而威胁母子生命。

如何预防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关键在于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即了解血压水平(妊娠前和早孕时血压水平)。每次产前检查除测量血压外,还应测量体重,检查尿内是否有蛋白。对有妊高征家族史,既往有慢性持续性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以及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的孕妇更应注意。研究发现,在妊娠中期和末期每天口服阿斯匹林50~150毫克,可使妊高征的危险性减少65%,并且阿斯匹林可有效减少妊娠高血压的发生。

吃巧克力可以预防高血压

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吃后应减少其他糖分脂肪摄取并增加运动量,但美国科学家研究巴拿马外海岛屿的库纳族印地安人后发现,这些每天平均喝五杯可可饮料的印地安人,步入老年后很少患高血压,显示巧克力有预防或降低高血压,甚至预防心血管疾病功效。

1.一氧化氮是维持血压的功臣

在波士顿举行的“美国科学进展协会”年会中,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贺兰柏格说,可可饮料中的化学物质类黄酮素能促进人体制造更多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是维持人体健康血压的一大功臣。

可可饮料的类黄酮素,也是制造巧克力的原料。因此贺兰柏格等人认为,巧克力应该也有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

另有研究结果显示,巧克力中的抗氧化剂可降低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提高“好胆固醇”浓度,进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贺兰柏格等人分别研究发现住在巴拿马外海岛屿上,及移居巴拿马本岛的库纳族人,还是会随年龄增加出现高血压,但外海岛屿上的库纳族人患高血压的几率明显偏低。科学家发现,比起移居者,外海岛上库纳族人的尿液明显含有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分泌物,从而显示肾功能较佳。

由于贺兰柏格的研究仍属初步阶段,他指出,如果未来研究结果一再证实可可饮料的食用量与一氧化氮合成有关,对公共卫生的意义将非常深远的作用。

2.可可饮料可改善肾脏功能

科学家说,当类黄酮素对一氧化氮合成的酵素起作用时,也是可可饮料发挥扩大血管,改善肾脏作用,降低血压功能的时刻。

贺兰柏格在另一项实验中让志愿者食用含有不同类黄酮素量的可可饮料,结果证明,无论可可饮料的类黄酮素含量高或低,都可降低血小板的活动,尤其是高类黄酮素量的一组,肾功能获得明显改善后,一氧化氮活动也提高。

3.吃巧克力后应多运动

巧克力原料中含有抗氧化物,可以预防老化及心脏血管疾病。不过,由于巧克力混合可可粉、糖及油脂制成,热量很高,整体来说,未必对健康有益。爱吃巧克力的人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评估体内脂肪代谢,调整饮食,适时调整巧克力分量。吃巧克力后应减少其他糖分、脂肪摄取,增加运动量。吃糖或甜食过多会消耗体内维生素B、1维生素B和钙,影响学习效率,巧克力当然可以吃,但应适可而止,2且勤加运动。

甘草可引起高血压

如果你有高血压,请远离甘草。冰岛科学家在内分泌学会第82届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每天食用小量甘草会引起血压增高。

在瑞典哥德堡萨霍琳斯加大学附属医院,海格拉医生称:“3名高血压妇女在就医时称她们经常食用大量甘草,正是此事促使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当这些妇女停止食用甘草时,她们的血压开始降低。

甘草能引起高血压,是因为甘草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即甘草次酸,可影响调节血压的激素分泌。目前已经了解到食用大量甘草会导致血压明显增高,但是食用小量甘草是否会有影响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选取64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受试者每天食用一定量的甘草,持续2~4周。他们被分成三组,每组服用剂量不同,范围从每天50~200克。2周后,所有受试者均出现血压增高的现象。每天服用50克的受试者血压平均升高3.5毫米汞柱,而每天服用200克的受试者平均升高14毫米汞柱。

研究人员称:“这表明即使是小量的甘草对血压也有明显影响。”

但是彻底戒绝甘草几乎是不可能的。甘草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烟草制造业中,可制成香烟或烟草口香糖,在后者中,作为甜味剂的甘草使之咀嚼起来味道更加香甜。

甘草还可作为甜味佐料使啤酒颜色加深,尤其是对于那些用麦芽酿造的啤酒。当然,你可以吃红甘草,它含有樱桃调味品,而不含有任何真正的甘草成分。

高血压患者的日常起居

遵守良好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8小时。

早晨醒了以后不要立即起床,在床上躺片刻后再缓缓坐起。

中午进行1个小时午睡可以缓解身体紧张,降低血压。

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并且定时测量血压。

长时间工作后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做工间操等。

不要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娱乐活动也要适当。

调整饮食结构,食疗胜于药疗。

科学地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的良药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患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之一。科学地生活方式就是要严格按照人体的生理卫生、节律及生物钟效应,安排好工作、学习及生活。做到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有劳有逸,经常运动,饮食有节,粗细多样,低盐少脂,防止肥胖,戒烟限酒,长寿健康。

保持良好心境:高血压病属心身疾病范畴,精神创伤、大悲、大怒、心理失衡、过度紧张,均可使血压升高。因此,中老年人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心理平衡,自我创造良好心境。做到“谈笑风生心胸阔,宽厚待人朋友多,苦中求乐能解脱,知足常乐笑呵呵”。

必知的21个治疗常识

高血压治疗前检查的目的

高血压患者在进行非药物疗法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前常需进行一系列的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主要是:(1)确定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2)了解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是否受到高血压的损害。(3)了解高血压患者是否还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冠心病、左心室肥厚、脑卒中、青光眼、高血脂和糖尿病等。

高血压患者需做哪些检查

高血压病患者要定期进行下列常规检查:

1.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

确定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功能状况,并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2.眼底检查

了解小动脉病损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患者分级。例如视网膜小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表示小动脉中度受损;视网膜出血或渗血,或发生视乳头水肿,表示血管损伤程度严重。总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能反映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及客观反映周身小血管病变的损伤程度,眼底检查对临床诊断、治疗及估计都有帮助。

3.尿常规检查

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等。若尿中有大量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则应考虑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若仅有少量尿蛋白、少量红细胞,提示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所致的肾损害;若发现尿糖,则需进一步查血糖,以判断是否患糖尿病。为了避免误差,留取尿液标本应使用清洁容器,取清晨第一次尿液并及时送检;女患者应避开月经期并留中段尿做尿液检查。

4.血液生化检查

包括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黏度等,帮助明确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病引起,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5.其他检查

肾脏及肾上腺B超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肾动脉及脑动脉等)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能记录昼夜正常生活状态的血压,了解昼夜血压节律,以便合理指导用药时间、剂量。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治疗

运动训练的降压效果已经肯定,运动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一定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有氧运动使收缩压降低2%或4~13毫米汞柱,使安静舒张压降低1%或3~18毫米汞柱。降压作用主要表现在运动训练10周以后。运动不仅能使血压下降,还可通过改善与高血压发生发展有关的某些因素,对高血压起到治疗和控制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激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激活脑啡肽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降低血压。

高血压病不仅是一种血液动力学异常疾病,同时也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包括糖、脂质的代谢障碍,尤其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e Resistance, IR),IR会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运动可改变机体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血浆中某些血管扩张激素水平,如前列腺素,心房利钠素等。

科研研究报告表明,29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周运动训练后平均每天动脉压降低,心率和血清胰岛素下降,动脉压和心率下降均与胰岛素下降显著相关。证明运动训练可降低动脉压以及相应的心率及压力反射,并减轻胰岛素抵抗。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的改善与高胰岛素血症的纠正相关。表明神经代谢的改善是运动训练降低血压的机制之一。

高密度脂蛋白与总胆固醇的比值及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值都是反映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研究显示,适宜的运动训练对血中脂类和脂蛋白异常的治疗也同样有很好的效果,表现为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组织摄取和氧化非酯化脂肪酸的能力,提高肌肉中脂蛋白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低密度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也就降低了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

另外,过度的应激反应是高血压发病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长期有氧训练可以逐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降低血压的应激反应。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病率与血粘滞度有关,有氧训练在降压的同时,也能使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使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大大降低。

运动疗法主要适宜于年纪轻或轻度高血压的患者,对运动无明显血压反应者为运动治疗的主要对象。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运动治疗的降压效果可以与药物治疗相等。当病情较轻的时候可以采用互动治疗,选择性的停止药物治疗。对中度以上的高血压,运动治疗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应采取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措施,但是运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

运动方式

目前高血压病康复运动的方式趋向于多元化。主要的运动治疗以有氧训练为主,但近年来力量训练的应用开始发展,并获积极的效果。常用的运动方式有步行,上楼梯,游泳,健身操,慢节奏地交谊舞等。若患者血压不是很高,可选择阻力运动中的循环抗阻训练,如骑自行车等。

心脏康复中经常强调足够的运动强度,才可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而高血压病康复运动的强度则趋向于缓和。研究表明:运动强度的增大,降压效果不会随着而提高。每周运动次数的增多,运动强度超过自身运动能力的70%,只会对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但并不会增加训练带来的降压效果,低强度运动的降压作用甚至可能超过高强度运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方法为:轻度高血压患者进行下肢中等强度节律性运动,例如步行或骑车50~60分钟/次,3~4次/周,降压作用优于剧烈运动。中等度以上高血压患者,则应以运动治疗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进行循环抗阻训练时,运动强度为最大限度的40%~50%,每节在10~30秒内重复8~15次,10~15节为一循环,各节运动间休息15~30秒,每次训练2~3个循环(20~25分钟),每周训练3次。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高血压患者的运动训练必须长期坚持。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一旦中止康复治疗,已降低的血压可以在一个月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或其降压、降脂作用消失。故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应在个人耐受的情况下,坚持训练而不应随意中断。

降压药的选择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高发性常见疾病,世界各国的患病率可达10%~20%,并可导致脑血管、心脏、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患者在选用降压药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如下。(1)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且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2)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3)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宜向病人说明,从坐姿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4)缓进型第一期病人,症状不明显,一般治疗(包括镇静剂)即能奏效,可不必使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用少量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剂、萝芙木类或复方降压片即可。第二期病人多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治疗,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药合用或再选加酶抑制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或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第三期病人多需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如盐酸可乐定、长压定等治疗。(5)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几种降压药物治疗,其优点是: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减少各药的单剂量;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或使一些副作用互相抵消;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最常用的联合是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合用,利尿剂既可增强多种降压药疗效,又可减轻引起浮肿的副作用;利血平和肼屈嗪,β-受体阻滞剂和米诺地尔合用时,各自减慢和增快心率的副作用互相抵消。(6)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如血压持续不降可考虑用冬眠疗法;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则降压药物以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米诺地尔、可乐定为妥,血压下降不宜太显著,以免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衰竭。(7)对血压显著增高已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过多,病人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不适,且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时要采用紧急降压措施。

近年来多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作为首选药,尤其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者尤为适宜,对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亦安全。也可选用酶抑制剂,对伴有心功能欠佳者更好,对血压过高上述两药可同时应用;对有心动过速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对心肌梗死后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过早搏动可能有预防猝死的作用;对持久血压不易下降者有时需上述三药同时应用,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并经常随访血压。近年研究证明,硝苯地平与卡托普利有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故特别适合高血压合并心脏病患者。

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

每个高血压病人的年龄、病变性质、病变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病人甚至还有其他严重并发症,所以,治疗方案也必然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治疗高血压病不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只能有下列的一些基本原则。(1)将血压控制到一个适当的水平,消除高血压带来的种种不适感,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2)尽量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并且逆转已经形成的损害。事实证明,高血压病人经过降压治疗后,心、脑、肾并发症明显减少,而对已有的并发症进行治疗,又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命。(3)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要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其他危险因素,如左心室肥厚、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4)治疗方案应尽量简便,容易被患者接受。(5)坚持治疗方法个体化的原则,要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作出治疗方案。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非药物治疗均应如此。(6)提倡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强调医生与病人要密切配合。

降血压的10大注意事项

1.不要盲目降压

首先弄清是否因肾脏疾病、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中毒症、大动脉疾病等引起的高血压。须找出病因,对症治疗。

2.用药剂量和种类不能雷同

应按病情轻重分级治疗,并注意个体差异,药量因人而异。

3.应采用联合用药

除轻型或刚出现的高血压外,用药尽量不要单一,应联合用药,复方治疗,优点是产生协同作用,减少每种药物剂量及其副作用。

4.坚持长期合理服药,勤测血压,及时调整剂量,巩固疗效

5.宜逐渐降压

对无并发症的患者,要求使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左右。过度降压可使脑、心、肾供血不足导致进一步缺血,轻者头晕,重者导致缺血性闹卒中和心肌梗塞。

6.合理服用降压药,不宜骤然停药,以免引起血压升高

7.保持心情舒畅

防止情绪激动,保证睡眠充足,心情舒畅,生活有规律,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8.戒烟、避免过量饮酒

防止饮食过腻过饱,宜清淡,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少进食盐和胆固醇过多的食物。

高血压病不仅仅需要降压治疗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进展性疾病,可引起心脑肾损害及四肢血管狭窄,特别是伴有高血糖、高血脂等高危因素,会加重病情进展,故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降压达标

正常人的理想血压是120/80毫米汞柱;一般人群降压目标是≤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是≤130/80毫米汞柱;在有肾脏损害或尿蛋白≥1克/24小时者,推荐降压目标是<125/75毫米汞柱;但对于脉压差大于60毫米汞柱的严重高血压伴有心脑肾损害的患者来说,收缩压应<150毫米汞柱即可,因在收缩压达标后,同时会使舒张压降得太低,会加重心脑肾缺血,诱发心绞痛、头晕、脑缺血等不适症状。

2.控制危险因素

糖尿病破坏动脉内膜上的内皮细胞,高血脂透过受损的内皮细胞在内膜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的狭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脑肾事件发生,故降压的同时一定要定期检测血糖和血脂,把血糖降至:空腹血糖≤110毫克/分升,餐后血糖≤140毫克/分升,糖化血红蛋白≤7.0%;血脂降至:胆固醇≤100~12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150毫克/分升。

3.降低大动脉僵硬度,软化血管

大动脉弹性检测是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选择既能降压又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很重要。只有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才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肾、四肢血管的病变。

4.降低中心动脉压

有研究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外周肱动脉血压不能代替中心动脉(主动脉)血压。只有中心动脉压降低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肱动脉是肌性血管,主动脉是弹性血管,肱动脉的压力不能完全反映主动脉的功能状态,故中心动脉压的升高与心脑肾疾病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心动脉压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优于外周动脉压(肱动脉压),而且在老年人和采用不同类型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时,对中心动脉压都有选择性差异。

噻嗪类利尿剂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降低肱动脉和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幅度相同;β-受体拮抗剂降低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幅度小于肱动脉压;ACEI降低中心动脉压的幅度大于肱动脉压。

高血压病人怎样进补

关于高血压患者的进补问题。有人认为,补品补药多数能使血压上升,对高血压患者不利,搞不好还会发生危险。其实不然,从中医的观点看,高血压病是由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肝肾阴虚、气血两亏以及心火上升等阴阳失调引起。因此,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高血压病人也可通过进补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调,调整机体的平衡,降低血压。只要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因人适补就会有好的效果。

患者如果经常出现头晕、眼花、心烦失眠、口干舌燥、腰膝酸软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诸症时,可常用枸杞子、何首乌、桑寄生、杜仲及阿胶等补肾滋阴平肝的药物,也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内服。

对于心火偏盛、用脑过度,出现心烦失眠、心慌心跳的高血压患者,可内服朱砂安神丸、宁心安神丸、补心丸等。

失眠头晕、健忘、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气血两亏者,可适量选用白术、黄芪、党参、当归、炙甘草等煎水内服;或党参、参芪膏等,每日3次,每次1汤匙,温开水冲服;也可用北芪10克,党参10克炖瘦肉;或用龙眼肉适量泡茶饮等,如伴有贫血者上述方法疗效更佳。

有条件者,还可适量服用生晒参。但必须注意,用参一定要用性质偏凉者,决不能用性质偏热者。同时,还要注意收缩压最高不超过147毫米汞柱者才能服用。对妇女更年期,因阴虚火旺而引起血压升高、头晕、面红、烦躁不安、便秘者,可选服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及熟地、阿胶、黑芝麻、胡桃肉;也可用仙茅、仙灵脾、巴戟、知母、黄柏、当归各等份,煎成浓汁,每日2次,每次1汤匙温水冲服,有较好疗效。此外,不论何型高血压,均可适当选服健身长春膏、洞天长春膏、双龙补膏等滋补性药物补益气血、调整阴阳、稳定血压。

必须指出,凡刺激性物品如烟酒、辛辣等品,易伤津耗津,对血压高者均有害,以不用为宜;盐能吸附水分,加重心肾负担、宜少吃;滋阴之品,蔬菜、水果等对平衡血压有益,宜多吃。对血压较高者应配服降血压药物。如坚持服用副作用少的复方降压片,功效则更好。

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均可进行。精神舒畅,饮食有节,劳逸适度等对协调阴阳、调整血压也有重要作用,必须重视。

为什么降压药的效果不明显

有的高血压病人,服用降压药几个月下来,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不按医嘱、未坚持服药

有的病人经常忘记服药或不按医嘱、服药不定时,随意增减药物剂量。有的病人服药一段时间后,自觉症状减轻或消失,于是不继续服用药物。如此,用药停停服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对健康不利的。为了保证按医嘱服药,病人自己首先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2.未治好原发病

有些病人患的是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增高的血压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如果未将原发疾病治好,单纯采取降压措施,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对于发病年龄较轻,特别是在30岁以下者,对于肾脏病史者,对突然血压增高而没有家族病史者,要考虑到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或本身就是一个继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对于这种病人,应首先治疗原发病,一旦原发病好了,血压也自然恢复到正常范围。

3.忽视生活调理,未消除诱因

引起血压增高的因素有许多,因此,欲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必须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诱因,如生活无规律、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饮食中食盐量过高、吸烟、嗜酒、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缺少运动及肥胖等,否则,即使降压药物用得再多,往往也难以奏效。

4.用药不当

不同的高血压病人,因其发病原因及病情不同,其治疗原则也是不尽相同的。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机制复杂,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对待每一个人。较普遍认可的原则是:按病情特点选药和联合用药。对于轻型高血压患者,在采用镇静药物,体育、物理疗法、针刺疗法等综合性措施无效的情况下,选择副作用小的中草药或中西医复方制剂。另外,一种药物测重的只是某一方面,如果将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作用,就可提高疗效。考虑到某种药物的用量如果较大,其副作用也可能较大,所以多数专家建议使用由小剂量多种降压药配制成的复方制剂。

短、中、长效降压药的特点

短效降压药物指药物进入体内后,起效迅速,有效浓度维持时间相对较短,药效消失快,不易产生蓄积。通常短效钙离子拮抗剂,如心痛定(硝苯地平)片,口服10分钟起效,作用维持6~7小时,每日3次服药。短效药物有起效快的优点,但维持疗效需多次服药,同时体内药物浓度波动大是其缺点。中效降压药物如伲福达,药物进入体内后,药效能维持12小时,此类药物服药次数较短效降压药物少,一般每日2次,体内药物浓度波动较短效降压药物小。长效降压药物指一次用药,药效能维持18小时以上,体内药物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治疗、预防效果好。如氨氯地平(络活喜),体内生物半衰期约为30小时,药效持续时间长,采用每日服药1次,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降压药何时服用最佳

高血压病患者服药的时间应参照血压波动的规律和降压药物作用的时间。正常人的血压一天之内通常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出现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一般为早上6:00~9:00,第二个高峰为傍晚17:00~20:00,昼夜波动一般不超过10~20毫米汞柱,但是部分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波动较大,甚至高达40~50毫米汞柱。口服降压药的作用通常在服药后0.5~1小时出现,2~3小时达到最高峰。长效药物疗效的持续时间可达20~30小时,中效药物8~10小时,短效药物2~5小时。因此高血压病患者需在昼夜两个血压高峰前1~2小时服用降压药,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地发挥疗效作用。

高血压病患者每天最晚一次服用降压药应在睡前3小时。因为大多数人血压24小时中的最低点是半夜1:00~2:00。多数高血压病患者睡前服用降压药,容易因血压波动和药物的双层作用,造成血压偏低,使心、脑、肾等的器官供血不足,甚至诱发脑血栓或心肌梗塞。而且利尿降压药(例如寿比山)也应早晨服用,以免患者夜间起床排尿影响休息。但是少数降压药(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甲磺酸多沙唑嗪等)首次口服或增加剂量时,宜在睡前服用,以避免出现药物的首剂现象。

除了因高血压紧急时刻必须及时静脉给药或舌下含服降血压药外,服用降压药物的最佳时间是:

1.每天需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例如苯磺酸氨氯地平、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适合早上6:00~7:00服用。

2.每天需服2次的中效降压药(例如硝苯地平缓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适合早上6:00~7:00和下午16:00~17:00服用。

3.每天需服3次的短效降压药(例如卡托普利、复方降压片)适合早上6:00、中午12:30和傍晚19:00服用。

血压降到何种水平合适

高血压病一经确诊,则血压应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年轻的、轻度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老年患者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单纯收缩压升高者也应将收缩压控制在140毫米汞柱以下。

研究表明,舒张压每降低5毫米汞柱,患者的死亡率就会显著减少32%,脑卒中减少44%,糖尿病并发症减少24%,微血管并发症减少37%。专家发现,最低血压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减少,肾功能减退的速度也最慢,据此血压控制目标最好设定为130/80毫米汞柱。

高血压的治疗是终生的,即使血压控制在了理想的范围内,降压治疗也不可停止,这样才能预防那些潜在的危险并发症。

降压药物选用的原则

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

1.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

2.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

3.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宜向患者说明,从坐为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4.缓进型第一期患者,症状不明显,一般治疗(包括镇静剂)即能奏效,可不必应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用少量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剂、萝芙木类或复方降压片即可。第二期患者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治疗,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药合用,或再选加酶抑制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或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第三期患者多需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如盐酸可乐定、长压定等治疗。

5.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几种降压药物治疗,其优点是: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减少各药的单剂量;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或使一些副作用互相抵消;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最常用的联合是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合用,利尿剂既可增强多种降压药疗效,又可减轻引起浮肿的副作用;利血平和肼屈嗪,β受体阻滞剂和米诺地尔合用时,各自减慢和增快心率的副作用互相抵消。

6.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如血压持续不降可考虑用冬眠疗法;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则降压药物以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米诺地尔、可乐定为妥,血压下降不宜太显著,以免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衰竭。

7.对血压显著增高已多年的患者,不宜使血压下降地过快、过多,患者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不适,且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时要采用紧急降压措施。

高血压用药误区及注意事项

高血压患者在用药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用药的数量以及方法做出调整,但有很多调整是非科学的,这很容易让人们走进误区。下面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血压下降后,立即停药

许多病人血压一降,立即停药,这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大忌”。病人在应用降血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降至正常,即自行停药,结果在短期内血压又升高,还要再使用药物降压,这样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由于血压较大幅度的波动,还会引起心、脑、肾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左心衰、脑卒中等。正确的服药方法是服药后出现血压下降,可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而不应断然停药。

2.迅速将血压降至正常

许多病人希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一味追求血压要达到正常水平。其实这是幼稚的和错误的观念。殊不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偏高的血压反有利于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液供应。另外,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也会使病人感到头晕、乏力,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后果。

3.以自我感觉估计血压的高低

自觉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在临床上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部分病人仅轻度血压升高,症状却很明显。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同,加上器官损害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