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1 22:33:00

点击下载

作者:[美]沙法丽萨巴瑞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

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试读:

前言

很少有这样一本书,它的到来能够打破社会倾向的行事方式,让我们以全新的方法处理问题——它具有把我们“打回原形”的巨大力量。

对很多人来说,《失控》一书的内容是非常新颖的。有些人也许会感到震惊,仿佛受到当头棒喝。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本书是对其为人父母的方式的确认,为他们提供了洞察力和在大多数地方根本无法找到的支持。

对于许多像我一样拥有成年子女的人,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我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怎么没有碰到这本书?”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并不知道沙法丽·萨巴瑞博士在《失控》这本书中与我们分享了令人惊异的见解。虽然我们爱孩子并努力做到最好,但我们的方法是基于人生经历和个人的成长经验。因此,我们其实不知道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抚养孩子——以一种更柔和、更可靠的方式,让孩子成为自信、快乐、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电影《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 Star)的原声带中有一首歌曾经唱道:“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想必有人现在会想起这句歌词。好消息是,无论作为父母还是需要教养孩子的人,我们都可以重新开始!

当我们反思社会长期以来惯用的育儿方式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都是传统所接受的“事情该如何做”之类的老套路,已经不适用于现在这个自由、权利和认知逐渐增长的时代。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中引发的深层裂缝到处可见,在我们的家庭和孩子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生活在家长式理念为主导的社会,这反映在所有主要机构的运作方式上。这种“权力”的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迄今为止大多数人还会认为,如果没有强制的服从——即控制——一切秩序都会分崩离析,而且会引发混乱。

我们正处于由服从他人权力的世界到人们普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世界转变的重要阶段。所以,这种转变势必影响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呼一吸,包括我们的家庭生活,更确切地说是我们作为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

沙法丽博士邀请我们,甚至恳求我们,调整原本以“权力”为基础的育儿方式,将其转变为尊重孩子、珍惜亲子关系的理念。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正视自身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伤害,从而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在更高的意识层面得到疗愈。

让我们一方面勇敢把握抚育我们子女的机会,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赋予其成长的自由——做最爱他们的管家,让他们发展出攀登道德最高峰,自信而成功地穿越生活中最令人生畏的急流的能力。

他们到我们这里来,不是来自我们自己的种子,而是上天的恩赐,是从神性而来。我们有机会和荣幸成为照料他们的园丁——浇水、除草、施肥、欣赏,满怀感激之情将幼苗培育为茁壮的植物。

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的说法是:“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那么,与之类似的比喻是:“作为父母,凭着我们的花园,就可以认出我们的成就。”

好吧,我刚刚听到我的主编说:“不用说那么多,只要说‘不要放弃这本书’就可以了!”

康斯坦斯·凯洛格,合十出版社出版商Chapter 1 为什么纪律不管用?

WHY DISCIPLINE DOESN'T WORK在“囚徒-监狱长”的养育模式中,扮演囚犯角色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对即错。作为监狱长的父母,除了奖励和惩罚之外,不会干别的。“我的孩子就是不听我的,”一位家长告诉我,“不管我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家庭作业是一场噩梦,家务事是一场持久战,一切都是斗争。”“举个例子,比如最近的一次?”我问。“首先,我朝她喊。然后,我威胁要取消她的一些权利。”“给我一个具体的例子。”“她不做家庭作业,反而打了一晚上电脑游戏。所以,我把她的手机没收了两个星期。”“后来呢?”“后来就乱套了。她朝我喊,说她恨我,再也不想跟我说话了。她躲在房间里哭了两个小时。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没收的了,怎么做都没有用!”

这是否听起来很熟悉?

哪个父母没有在某些时候威胁过他们的孩子?如果他们顶嘴,我们就不让他们看电视。如果他们翻白眼,我们就不让他们玩。如果他们考不好,我们就不带他们去迪士尼乐园。如果他们不收拾自己的房间,我们就拿走他们的iPod。我们的口头禅是:“如果你不,那么我就。”我们竭尽所能,试图控制我们的孩子。

大多数家长会发现自己习惯于对孩子发布各种禁令。我称之为“囚徒-监狱长”的养育模式。监狱长必须密切留意孩子的行为。扮演囚犯角色的孩子,做的事情非对即错。作为监狱长的父母,除了奖励和惩罚之外,简直不会干别的。囚犯很快就变得依赖于监狱长的控制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种奖惩系统削弱了孩子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破坏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内在潜力,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单纯的傀儡,其性能完全依赖于监狱长。孩子完全在外部动机驱使下行事,而不是依照内心的指引。时间一久,大家会不清楚究竟谁是监狱长、谁是囚犯,陷入互相折磨与操纵的无尽循环。

对父母而言,当监狱长可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我问父母们他们是否喜欢这个角色,他们会强烈抗议道:“当然不喜欢。”然而,当我指出他们实际上正在扮演这个角色,并建议他们停下来的时候,他们会诧异地看着我,好像我长着两个脑袋似的。

我对他们说:“抢走孩子的手机,对他们大喊大叫,甚至扇巴掌,这些管教方式只会拖延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连你们自己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纪律不管用’这句话。所以,你们的孩子更加不会在乎纪律。”

有谁觉得我们没有必要管教孩子?我就相信了纪律很多年。我也骂过孩子,给他们规定时间,威胁过他们。我相信这是父母必须做的。所以,毫不奇怪,当我现在告诉家长们,纪律反而会强化孩子试图纠正的负面行为时,他们表现得好像我要求他们放弃与生俱来的权利一样。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父母的关键角色就是纪律的执行者,就会让他们觉得,他们天生散漫,需要得到教化。“你是什么意思?”家长们往往会愤怒地问,“我怎么可能不去管教孩子?要是我不吓唬他们,惩罚他们,他们什么也不会做。”听到这些父母几乎算得上恐慌的语气,我意识到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多么根深蒂固。他们相信,纪律是为人父母的基石。我也看到了这种做法的后果:没有威胁或贿赂,孩子就不会主动做任何事,因为他们已经沉迷于不断地受控之中。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父母的关键角色就是纪律的执行者,就会让他们觉得,他们天生没有纪律,需要得到教化。讽刺的是,最受纪律约束的孩子,往往最没有能力自我约束。我们从未真正想通这一点,总是依赖于已经形成的信念:没有纪律,孩子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我们从这个角度解释他们所有不好的行为。我的观点正好相反:所谓的“纪律”是有害的,无法产生父母期许的好行为。

本来,“纪律”这个词具有良性的意义,与教育和培训有关。然而,大部分父母会认为纪律是一种控制孩子行为的策略,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实现其意愿的工具。

家长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没收孩子特别喜欢的哪些东西,才会让他们守纪律?”家长们认为,剥夺孩子特别珍视的物品或权利,就会让他们听话。然而,这样做不会让孩子做出他们期待的行为。

为了展现这种做法是如何荒谬,让我们把它提升到成人水平。假设你决定减肥节食,你的配偶却发现你偷吃了一袋甜甜圈,于是他就拿走了你的车钥匙,防止你再去甜甜圈店买。那么,你的感觉如何?如果你答应和朋友一起吃饭,却迟到了,结果你的朋友要你把你最喜欢的首饰给她,你作何感想?

我猜,大家一定会觉得,这种行为丝毫没有建设性,无助于发展良好的婚姻或深厚的友谊,甚至连让你远离甜甜圈或者防止你再次迟到都做不到。好了,很多我们称之为“纪律”的东西,对我们的孩子而言是同样荒谬的,而且同样令人痛恨。

不妨问问自己,下面这些话,前半句和后半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果你减肥成功,我们就去环球影城玩。

如果你入选游泳队,就可以到朋友家过夜。

如果你考试得了A,就可以和奶奶去看电影。

如果你现在不做家庭作业,我就不给你买新鞋。

如果你和我说话不礼貌,我就没收你的手机。

如果你继续骗我,就会被禁足三星期。

家长们向我承认:“我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说出威胁的话。每当我觉得很生气,这些话就飞出我的嘴。一旦说出来,我就要坚持执行,否则我的孩子会觉得我是说着玩的,那么事情就糟糕了。”

我说:“用这种方法,也许事情可以暂时得到改善,但是情况是否永久改观了呢?”

我问到的每一位家长都会承认:“没有,从来不会。”就像有人说的:“我的孩子四岁时,我就发现这样行不通。我想,‘不用非得这样。人类的孩子天性是好的!’所以,她现在11岁了,从来没见过、听说过、经历过任何威胁或者惩罚。”实际上,在威权的基础上,强迫性地推行纪律,是不会取得积极成果的。而且,有研究证实,惩罚性的方法会引发有害的精神后果。

每当我谈论这个问题,就会有家长对我说:“我从小就要遵守各种纪律,我父亲就是用惩罚的方法把我教育出来的,我现在过得也不错啊。”

虽然我不会和对方争论这样是不是真的“不错”,但是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我会问:“你在接受惩罚或者被打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如果对方是诚实的,他们会说:“我讨厌这样,我经常哭,我很害怕,我恨自己,我只想逃跑。”

我问:“那你为什么还要惩罚你的孩子呢?”

可以预见的回答是:“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学到东西。如果我不管教他们,他们怎么能学会呢?”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教育孩子,我已经暗示过了:纪律是教育的敌人。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纪律和教育两个词的含义是相近的。事实却相反,这两个词简直是天壤之别。

为了说明这一点,请回想一下你的感受:你被撵回自己的房间,不能看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不能出门见朋友,你的手机被没收了,有人大声训斥你,甚至打你屁股。你的感觉会好吗?你会因此自动听话吗?不会的,你学到的是:“父母都是我的老板,所以不要激怒他们。”你可能还会了解到,你的父母对待其他成年人,比如同事甚至宠物,都比对你有更多的尊重。

由于纪律似乎和父母的冲动而不是理智有关,它总是会触发儿童的不满。虽然他们可能遵照我们的要求,因为我们强迫他们那样做。但他们内心是抵制的,不仅抵制我们的命令,甚至抵制我们自身。他们的反抗或充其量是半心半意的服从,让家长愈发认为孩子需要控制,觉得纪律越严格,孩子就越听话。正是这种阻力给孩子造成了情绪的阴影和学习的障碍,并且阻隔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孩子的行为可能得到纠正,但他们的心不会服从,我们无法收买他们的意愿。Chapter 2 一个以控制为主的世界

A WORLD THAT MAJORS IN CONTROL我们在童年时代目睹的养育模式,将会成为我们自己育儿方式的模板。

一个母亲火冒三丈,她对着孩子说出恶毒的语言,做出激烈的肢体动作,她想要尖叫或者逃跑。为什么她的女儿就是不听话呢?简直不可理喻。

她总是乱放玩具。一个小时前她就告诉女儿,要把玩具收拾好,以前也说过多次,但女儿总是不听。宴请的客人再过十几分钟就要来了,厨房里要干的杂活太多,还得收拾客厅……母亲快要疯了,她气呼呼地抢过玩具,扔进盒子里,喊道:“你这个坏孩子!你怎么就是不听话?你为什么总是这么难管?”

四岁的女儿看到母亲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看上去真的很生气。她还听到了一些大词:责任、处罚、纪律。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孩子根本不知道,她只觉得很害怕,很想尿裤子。但是,如果尿出来,妈妈会更生气,所以她一直在心里念叨:“不要尿尿,不要尿尿,一、二、三。”

妈咪什么时候才能变回快乐的妈咪?阴云什么时候消失?小女孩讨厌阴云,它们最近总来——都是她的错。

在这个母亲身上,你是否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因为这个母亲就是我,那个孩子就是我的女儿。或者说,我也曾经是那样的一个孩子。

孩子的日程表当然和我的不同。客人就要来了,我想控制一切,再来一件烦心事,我就要爆炸了。所以,我朝着女儿发泄,因为我自己的压力而责备她。但她没有反抗的权利,毕竟,作为父母,难道我没有责任管教她吗?

虽然我告诉自己女儿“应该”受惩罚,但是,我觉得为了地上的几件玩具,实在没有必要对她的行为反应如此过激。所以我非常后悔对她发火,还暗自保证,再也不会对她这样了。然而,下一次,她又引爆了炸弹,我再次没有控制住自己。

一遍又一遍,如果我的孩子失控,我也会跟着失控。我会不由自主地胸部发紧,喉咙收缩,咬牙切齿,仿佛短短几秒钟之内,我就能从一位和蔼的母亲变成暴君。成为家长之前,我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竟然具有如此强大的变身能力。只需一分钟,我就能给孩子造成这么多的痛苦,我被我的愤怒迷惑了。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我发现,我的客户也会迷上控制。如果哪里出了差错,或者别人对我们有所苛求,我们的情绪就会失去平衡。当我们的孩子不去做我们需要他们去做的事情时,我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方式可以鞭策他们,自己的情绪似乎陷入了一台没有转速限制的搅拌机。当然,事后我们总是懊悔不迭,也许还会彻头彻尾地为我们的愤怒和以势压人而感到尴尬和内疚。

当我感到如此失控时,仿佛乘坐时光机重返童年——我又回到了四岁的时候,想要拼命地伸张自己的权利。我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对待女儿,是因为眼前的情况唤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我仍然记得小的时候,客人来吃晚饭之前,我母亲总是处于恐慌状态。尽管我讨厌她当时表现出来的控制欲,但是我却把她的情绪内化了。过去,它潜伏在我文雅的表象之下;现在它逃窜出来,把魔掌伸向了我的女儿,颠覆了我的头脑,劫持了我的理性。

我们在童年时代目睹的养育模式,将会成为我们自己育儿方式的模板。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留下的感觉一直没有消散,反而成为我们看待和理解孩子行为所使用的棱镜。换言之,我们和孩子的很多互动,通常是由所谓的“潜意识”控制的。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都是过去的奴隶,孩子能够触发我们不愉快的记忆。即使我们忘记了事件的具体细节,它们仍然隐藏在潜意识层面,驱使我们面对它们,直到我们把它解决为止。作为治疗师,在我的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四五十岁甚至六十几岁的男女,他们的潜意识仍然有一部分困在童年时期,父母愤怒呵斥的回声在他们的脑海中此起彼伏,简直无法逃避。

我们在童年时代看到的育儿模式,后来成了我们自己的育儿模式。

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冲突——无论是与孩子、配偶还是与其他成年人有关——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再现。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的根基在于我们自己的成长蓝图。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的成年人”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是一群扮演大人的孩子。当涉及到为人父母,在很多时候,可以说是一群孩子在抚养另一群孩子。

珍妮特就是一个例子。她有个十岁的儿子,每一次儿子走进房间,她都会发现自己变得很紧张,几乎立刻就会觉察到,接下来肯定要发生冲突。在治疗中,通过追踪这种感觉,她意识到自己是在重现多年前与自己父亲共处一室的体验——她的父亲经常打她。过了这么多年,她的儿子以男孩“特有的调皮”,触发了她没有解决的过往情绪。

珍妮特并未意识到自己把儿子当成了父亲,所以她立刻进入了自我警戒的状态。她和儿子几乎每天都要吵架,这样只是巩固了她的信念:她的儿子是个暴君,所有男人都是。但她却没想到从自己父亲身上找原因。换言之,几十年前,她的这种行为模式就建立好了,而且反过来教给她如何为人父母。

从小受父母主宰的孩子,长大后要么主宰别人,要么被人主宰。所以,世世代代都会秉持父母统治和控制的信念——人们特别崇尚父亲在家中“做主”的权利,进而诞生了一个名词“父权”。

我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客户告诉我她的经历。“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母亲有时会说:‘你父亲是家里的主人。’我的哥哥和我都相信她的话。我父亲生气,是为了确保事情按照他说的来。只要打孩子一顿,他们就会乖乖听话。甚至只要我父亲闭着嘴不说话,我们就会立刻进入服从状态。在我们家,还有另一条格言:服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无论什么事都不会由我说了算,包括我自己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我活了大半辈子,却不知道自己在很多事上都有选择权。指责别人或者寻找无关的理由,成了我无意识中最常做的事情。”

传统的育儿理念认为,凭着年龄和经验,父母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孩子位于底部。这意味着孩子应该融入父母的世界,而不是反过来。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他们是我的孩子,所以应该由我来决定什么对他们有好处。”许多人认为,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所以孩子的所有权属于我们,好像孩子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一样。基于这种错误的观念,我们觉得有理由强迫、操纵甚至体罚孩子。当然,我们美其名曰为“教导”,并且创造了一个叫做“纪律”的惩罚性名词,配以花哨的策略、技巧和噱头,还围绕这个主题写了很多书。然而,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承认,就会发现,各种形式的“纪律”只是变相发脾气而已。你有没有想过,很多我们称之为“纪律”的东西,不过是成年人想要对孩子发脾气的借口?

除非我们意识到,具有严厉惩罚意味的纪律,其前提是基于我们在儿童面前的所谓“优势”;否则,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里的日常“错误”表现,甚至世界上更广泛的冲突,将继续有增无减。事实上,恰恰是这种独裁式的育儿方法,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很多中年女性从未学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因为她们小的时候,父亲坚称自己是一家之主,肆意施行“暴政”;在国际冲突中,很多国家希望压制和征服别的国家。这种个体和国家功能失常的根源,在于人们相信人需要被控制。无论我们来自世界的哪一部分,这种养育理念都贯穿着我们的童年。纪律的本质就是主宰的需要。这种主宰欲,是一直困扰着人类情绪的主要因素。

不妨去看看大多数所谓“伟人”的事迹,他们都是试图征服别人的暴君,他们的“伟大”是通过控制实现的,代价是别人的服从。无论是亚历山大大帝或拿破仑这样的个体,还是罗马或大英帝国这样的国家,都是由支配和控制欲所驱动的。

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用领导者实现了多少控制为标准,来评价其是否“伟大”;“好的”公民——像“好的”孩子那样——就是服从的公民。那么,谁是最服从命令的公民?当然是军人,他们的天职就是服从,把纪律看得高于一切。整齐划一的行为,是世人评价纪律是否得到遵守的黄金标准。

相比之下,世界舞台上,偶尔也会出现极大地造福了他人的领导者,虽然这样的领导者为数不多。但我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这样的人——促进人类和平、繁荣和幸福的伟大领袖?我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由的思想家、一个开拓者,具有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们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出真我本色,而不是温驯懦弱,容易被操纵并且受制于人?

我们一边说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一边用纪律来妨碍他们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制定了一份控制与服从的计划,旨在把孩子培养成庸人,甚至独裁者和暴君。

现代社会在很多地方超越了黑暗的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我们走进了一个更开明的时代。我们不再因为某些人与我们的宗教信仰不同,就给其披枷带锁,在火刑柱上烧死他们;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认为疾病是来自上帝的惩罚。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等级森严,似乎变得更为民主了。

虽然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类的平等和尊严,关爱地球的健康,但涉及到抚养孩子的时候,大多数人却还停留在中世纪。被迫接受纪律的孩子每天都在遭受歧视和折磨,惊人的悲剧层出不穷。因此,到了改变整个育儿模式的时候。这种模式的核心建立在有缺陷的独裁主义想法上,即父母需要“统治”孩子,而不是以建设性的方式与他们展开合作,鼓励他们成为自律的人。Chapter 3 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

IS IT REALLY FOR YOUR CHILD'S“OWN GOOD”?管教导致情绪爆发,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外化为失调的行为。“我坐在这里,回想着每一个受到父母打击的时刻。”一个客户对我说,“我无法相信,41岁的我,虽然努力了很多年,想要驱除那种愤怒、悲伤、失望的感觉,但它们仍然会跳出来折磨我,让我流下眼泪。不管我变得有多老,成为多么明智的人,我还是忘不了,一个成年男人曾经把一个小女孩关进地下室里一个阴暗潮湿的水泥衣柜里,告诉她,这是对她顽皮的惩罚。他关了我很长时间,任由我尖叫、踢门、猛拽门把手;他对我的恐惧的唯一反应就是走上台阶,离开地下室。”

这位父亲显然以为自己在让女儿学到一个宝贵的教训。毫无疑问,他以为通过给女儿灌输恐惧,就能让她听话。他相信父母需要使用最严厉的控制策略,这样才有效果。

为了解释自己推行各种奇怪的纪律的原因,父母们经常告诉我:“我这么做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没有孩子会觉得被骂、被禁足或被打屁股是“为了他/她好”。这样做只会招致孩子的反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怨恨逐渐变为痛苦的自我厌恶,他们会将生活搞得一团糟,毫无自尊,陷入自暴自弃的悲惨境地。

父母们变得如此盲目,他们被理想蒙蔽,结果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如果我们相信,某些东西是为了孩子好,就有可能以极端的方式迫使他们接受。这样做究竟有多么大的破坏力,我可以举例。

一位母亲因为打死了七岁的儿子,然后点火焚烧他的尸体,被判刑至少17年。法官说,那是因为她的儿子“没有读懂”她指定他读的一本重要的书。这位母亲不让孩子去学校,把他关在家里学习,她殴打孩子的原因是,她认为孩子背诵的速度不够快。想想看,有多少孩子因为在家或在校的学习失败而挨打?

七岁男孩的母亲下意识地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学习,就得打他。我说的这种下意识,就是潜伏在我们言行表面以下的东西。她迷恋于所谓“好母亲”的形象,结果忘记了以儿子的实际年龄,既无法达到那样的背书速度,也不会对书里的内容产生足够的兴趣。

恐吓孩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除非你想教会他们恐吓别人。我们向自己保证,绝不会做这样的事。然而,我们会不自觉地运用看似良性的方法,寻求对孩子的控制,结果同样会适得其反。

有一种所谓“温柔”的新纪律形式,又称为“自觉”纪律。这样的定义简直是自相矛盾。当然,其出发点是不要造成任何身体上的伤害。然而,它们往往用不那么具有攻击性的方式掩盖了与传统纪律一致的本质。这种纪律只会削弱孩子自我调节的内在愿望。

无论我们的意愿多么好,任何形式的纪律都会让孩子感到受攻击。不是因为他们讨厌做正确的事,而是由于威胁和惩罚贬低了他们的自尊。他们意识到我们试图控制他们,所以出于自由灵魂的自然反应,他们感到无助,就像无辜的人被关进监狱一样。每当我们关他们禁闭,或者以其他方式管教他们,孩子就会想要违抗我们,从而维护一定的自尊。我们越是攻击他们,“我讨厌禁足”就会更快地变成“我恨你,我恨我的生活,我恨我自己。”

纪律对于许多父母而言其实是痛苦的。尤其是母亲们,出于某种直觉,她们认为,严厉的纪律,如体罚孩子,反而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很多情况下,母亲把体罚孩子的任务留给了父亲。问题在于,父母们不知道除了惩罚还能做些什么。他们往往一筹莫展,结果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难怪来到研讨班的父母,告诉我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请给我一些方法,让孩子听我的。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我的办法不管用。请帮帮我。”

父母问问题固然很好,但这些问题问得并不切中要害。关键不在于如何管教,而是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的行为是他们需求的反应,需求分为两类:联结和学习。纠正行为本质上与联结无关,主要与惩罚有关,比如我们会将监狱称为“惩教机构”。

因为我们只知道观察孩子的行为,而不去分析行为背后的东西,所以我们往往会肤浅地理解他们。例如,一个孩子说:“我恨你!”父母会认为孩子是在针对自己,从而对其加以谴责。如果父母深究孩子愤怒的真实原因,可能会发现,孩子在学校被欺负,或是担心即将到来的考试,或是由于受到了不公正的处罚而感到心烦。孩子也有可能是觉得累了或者饿了。

与情绪化的反应相反,家长需要冷静地破译孩子发怒行为背后的含义。关键是要保持不偏不倚,防止片面理解,从而触到问题的核心。

家长的作用之一是帮助孩子自主学习。但是,谁在忙于自我辩护的时候能有心思学习呢?怨恨甚至仇恨占据了孩子的思想。这种状态下,孩子最不愿做的就是学习,他们只想报复或者远离父母。换句话说,管教导致情绪爆发。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外化为失调的行为。所以,纪律是导致孩子叛逆的根源。

纪律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不在于家长是否推行纪律或者孩子如何遵守纪律,而在于家长是否能和孩子真正互动。可悲的是,在我的临床经验中,很少有家长知道这一点。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被孩子孤立了,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之后。家长认为,孩子展现出了“自由散漫”的迹象。

当我们威胁、贿赂或惩罚孩子时,他们会觉得我们并不关心他们,对他们的学习并不感兴趣。当他们天生的自尊和健全的人格不断地遭到我们的攻击,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我真的非常糟糕,所以我应该受到惩罚。”这会导致他们自我憎恨、自我怀疑、羞耻、内疚,结果更加没有办法学习。

如果我们向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他们的行为比他们的感觉更重要,那么就是在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并不重要,所以你这个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对你的看法。”对行为的重视和对感觉的忽视导致了隔膜的产生。

因为纪律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驱动行为的感觉,它恰恰阻碍了我们实现目标的努力。

我想强调的关键是,我们与孩子的联结总是发生在感觉层面。我们认为它关乎孩子的行为,然而其真正意义却在于孩子在我们面前的感觉。如果我们无法与他们的感觉产生联结,也就无法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当孩子正投入地玩游戏、做手工、画画或做其他喜欢做的事,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难道他们看上去不是非常地自律吗?因为纪律关注的是行为,而不是驱动行为的感觉,所以它恰恰阻碍了我们实现目标的努力。

既然纪律适得其反,那么孩子怎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呢?只有他们和我们真正沟通和联结的时候,才会平静地接受我们的建议,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如果他们受到伤害,感到害怕、生气或怨恨,这些感情就会阻止他们的自然学习倾向,以至于我们不得不老调重弹,怒吼一声:“拿走你的玩具!打扫房间!做你的功课!”

难道有人真的喜欢受罚吗?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工作中,难道大家愿意遭到权威人士的质疑吗?想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有什么感受?比如,你收到一封信,信上说国税局会来查你的税。为什么即使我们在税务方面问心无愧,还是会害怕审计师的到来?因为我们知道,审计师是来挑错的,是进行非难和指责的。即使你并没有错,他们也会试图鸡蛋里挑骨头。

上班族们一定讨厌老板打电话来,说要召开什么“纪律”会议吧?我们清楚这是什么样的会议,并且打心眼里害怕它。在那一刻,我们想的是“一定要好好做人,学会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公司里取得进步”吗?不是,我们只会找借口来保护自己。被“管教”一番之后,我们会尴尬甚至羞愧地离开办公室。我们不会赞扬自己对公司的奉献,而是觉得自己被误解,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并且需要保持冷静。老板并不知道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已经消褪了,所谓的纪律只会带来苦涩的感觉,让我们最终希望“另谋高就,找一家珍惜个人价值的公司”。

同样,当父母怀着“想要孩子学习,就要管教他们”的理念育儿的时候,孩子不仅会觉得受到了控制,在很多情况下还会表现得笨拙无能。这是因为纪律不可避免地突出,进而强化了任何孩子都可能有的弱点。这样,我们在不经意间创造了我们想要惩罚的行为,变成纪律手段的帮凶。Chapter 4 让后果教育孩子

LET CONSEQUENCES DO THEIR JOB尊重自然后果,孩子就能明白,他们的每个行动都会唤起一定的反应。“如果不能贿赂或惩罚孩子,那怎么才能让他们按我说的做?”家长问道,“毫无疑问,他们的不当行为一定会引发某些后果吧?”“确实会引起一些后果,”我说,“其实,恰恰是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负责。但是,让我们搞清楚所谓的‘后果’是什么,它们和惩罚是根本不同的。”

一个孩子对我说:“如果我不听妈妈的话,就要面对一定的后果。”我问是什么样的后果,他说:“我不能出去玩。”

我问:“上次你出去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妈妈就不让你再出去玩了?”

孩子回答说:“上次玩得很好,但我妈妈说我不听她的话。”

我们可以改变措辞和行为,用“后果”代替“惩罚”,但这位母亲依旧是在惩罚她的孩子。她似乎不知道“让后果教育孩子”意味着什么。只有当孩子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所引发的后果时,才能懂得道理。如果我们予以处罚,他们就得不到教训,只会讨厌我们。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会让孩子变得自律。

当然,我们不能只是改变术语,就去期待不同的结果,方法也必须改变。无论称其为“纪律”还是“后果”,如果我们仍然惩罚孩子,就只能让孩子觉得我们的做法是换汤不换药。被称为“后果”的惩罚仍然是惩罚,孩子们心知肚明,他们不会上当。

如果你是个反感“惩罚”这个词的父母,很可能早已拾起了“后果”的理念。一位客户对我说:“孩子做出了这种行为,我要给他什么样的后果?”我听了后不禁苦笑。他的孩子可能只是没做作业,拒绝吃某种食物,不想去睡觉,表现得没有礼貌,等等。我问他:“你是什么意思,‘给’你的孩子后果?”“给”后果的想法完全是误解。我们无法给出后果,它们不是我们可以拾起来的东西,就像在超市里把商品放进购物车一样。后果是“自动”嵌入在特定情境之中的,我们不用做什么,它就在那里。在你想要“给”孩子后果的那一刻,你已经走进了惩罚的领土。

后果是自然出现的,直接与当前的情境有关。你可以说它们是内置的。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让后果自行生效。做到这一点比较难,因为我们熟悉的是给孩子主动施加“教训”。而任由不当行为的后果自然浮现,给我们一种有悖常理的感觉。

任何行为都有其自然后果——包括正面和负面的——要么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要么给生活增加困难。让自然后果生效,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必要组成部分。远离纪律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如何让自然的后果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种强有力的促使他们自我学习与领悟的方式。

后果不涉及强制,不会强迫孩子屈从于我们的意志。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通过发展更好的生活技能,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作出反应,凭借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在此期间,我们能够提供的是鼓励和指导。这种方法需要父母具备高明的洞察力——虽然来之不易,却是有效育儿的重要方面。家长要学会退一步,让生活做孩子的老师。

我们熟悉的是给孩子主动施加“教训”,而任由不当行为的后果自然浮现,给我们一种有悖常理的感觉。

后果离不开因果关系。大多数家长认为,他们正在教自己的孩子了解因果关系,但他们的行为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因果关系是宇宙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所有的行动都是相互依存的,每个行动都有原因,也会引起一定的结果。

孩子没有学会自律的唯一原因是因果关系没有达到足够有效的配对,而这通常是父母的干扰引起的。比如,当我们往一个杯子里倒了太多的水,水会溢出来;这教会我们,下一次不要倒太多水。如果我们碰触烧热的炉子,结果烫伤了手;这教会我们,不要碰热炉子。如果开车时不专心,就会造成事故;这教会我们小心驾驶。无论别人多么频繁地给我们指出这些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然而,很多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意愿,往往不会让孩子体验不当行为的后果。为了不洒出水来,孩子每次往杯里倒水时,我们都不让他们装得太满。后果可以让孩子自然地学到东西,前提是父母不过度保护孩子。我们完全可以退后一步,让孩子自动发展自律、自力更生和自行建立责任感。换言之,后果对孩子的行为天然具有决定作用,孩子会对后果作出本能的正确反应。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能过分插手。需要我们对后果加以干扰的唯一条件,就是存在真正的危险。比如孩子在一条交通繁忙的马路上奔跑,吞下了有毒的物质,或者以其他方式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时候。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适当地干预,这意味着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尽力应对各种后果。父母有权预先警告孩子,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引发负面后果。但是,如果孩子仍然固执己见,那么父母就要退后一步,让自然后果做好它的本职工作。

父母面临的挑战是要保持耐心,因为后果并不总是马上给人教训。有时候,生活会提高孩子学习知识的代价。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会洒出好几次水才学会不要把杯子装满,假定他们拥有足够的运动技能和肌肉协调程度。孩子可能要被炉子烫不止一次,才知道应该小心不要去碰。只要后果不会引发人身伤害或死亡,那么家长就不要进行干预,让孩子自己去学习收获。因为生活自然能够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行为方式。

在很多客户身上,我发现父母常常会难以理解自然后果(它们是由孩子的行为引起的)和人为施加的“后果”之间的区别。

为了阐明差异,我举个例子。一个孩子不做作业,父母就不让他看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这是孩子行为的自然结果还是父母施加的惩罚呢?请设想一下,孩子是会对父母说:“哇,爸爸妈妈,从这件事里我真的学到了东西,我再也不那样做了!”还是会深深怨恨父母,因为他们破坏了自己的乐趣?这件事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既不惩罚孩子,也不保护孩子,而是让他们尝尝不学习的苦果。成绩不好、升学失败会激发孩子的进取心。进取心和对父母的憎恨之情会导致孩子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如果孩子缺乏礼貌,父母可能就不让他们参加朋友在溜冰场举行的生日派对。如果孩子打了别人,父母或许会打他一巴掌。如果孩子没考好,父母也许会没收他的手机。如果孩子说谎,父母可能不让他玩电脑。注意,这些都不是后果,而是惩罚。它们和孩子的行动没有直接关系,不会自然发生,而是父母强加的。(我在下一章会给你讲讲关于“后果”的故事,但是请不要现在就跳到下一章!)

人为强加的后果不管用,它们对孩子来说没有意义。孩子没法理解它们,因为它们是不合逻辑的任意惩罚。我告诉家长们,除非是货真价实的自然后果,否则惩罚总会适得其反,它会导致不良行为,并且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造成裂痕。

我说过,家长们会随意创造“后果”。我用了“随意”这个词,因为这些所谓的“后果”,比如不让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用手机、去派对,还有禁足或者打屁股,都取决于父母当时的心情。这些“后果”今天可能很严重,明天就轻一点,这根本不是什么后果。自然导致的后果总是不变的:只要你触摸热炉子,就会被烫伤。

从长远来看,如果后果是强加的,就永远无效。人为的“后果”不会教给孩子现实生活的知识,因为它们并非来自现实生活,而是由父母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尊重自然后果,孩子们就能明白,他们的每个行动都会唤起一定的反应。我们应该退后一步,让他们体验到自己的行为结果,帮助他们与世界建立和发展有意义的关系。因为我们不再从中作梗,他们就不会认为我们是应该反抗的敌人,而是可以用来寻求庇护、鼓励和指导的盟友。Chapter 5 为什么过度保护会让孩子不负责任?

HOW RESCUING OUR CHILDREN THEACHES IRRESPONSIBILITY如果让孩子自然地体验到焦虑,并且达到足够的“剂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会把惩罚强加给孩子,而不是允许自然后果做好自己的工作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很怕无法控制孩子,担心这样他们的生活就会变糟糕。这种无助感触发了我们的焦虑,使我们诉诸错误的方式:剥夺孩子的自主性。我们错误地认为,如果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就会得到更确定的结果。换言之,对孩子实行层层控制是试图对抗生活的本质,删除那些固有的风险。

我们控制欲的原动力不仅是自身的焦虑,孩子的焦虑也参与其中。事实上,他们对自己行为后果的焦虑和我们的焦虑会形成一种化合物。它在我的许多客户身上发挥了无数次的作用。

11岁的妮可起床后总是磨磨蹭蹭,经常错过校车。她的母亲不希望她在学校挨批评,就开车送她上学。但越是这样,妮可就越磨蹭,她的母亲几乎每天早晨都要送她上学。母亲厌烦了妮可的拖拉,然而却一直开车送她,希望她上课不要迟到,同时祈祷妮可第二天能够奇迹般地准时出门。

后来,这位母亲终于明白自己成了妮可的坏习惯的帮凶。而她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女儿不受到她所面对的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她意识到自己这样做其实是在伤害女儿,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压力是无法避免的。于是,她改变了做法。她承认,准时赶上校车是女儿需要学习的一种技能,否则就会逐渐发展成不尊重别人日程安排的习惯。

这位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思考:女儿是否缺乏安排时间的技能,抑或是她有能力管理时间,但没有看到管理时间的必要?因为母亲总会开车送她上学,保护她不被后果伤害。关键在于,父母要判断孩子是缺乏技能,还是由于没有察觉到后果的可怕而并未采取适当的行为。

在这个例子里,母亲看出,妮可拥有管理时间的能力,但并不觉得需要把自己的时间管理得很好,因为妈妈会充当她的司机。显然,母亲的做法对女儿没有益处。这不是妮可的错,而是母亲在人为干预妮可学习守时的过程。母亲在反感开车送女儿上学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如果女儿上学迟到了,后果应由她自己来承担,而不是由父母来承担。

我们无法完全回避焦虑,因为它是生活和呼吸的自然组成部分。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如果觉得肚子饿了,就会焦急地哭闹。如果我们感到孤单,焦虑就会促使我们呼唤父母来安慰我们。如果让孩子自然地体验到焦虑,并且达到足够的“剂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的成长。

家长的任务不是消除焦虑,而是监视它,使它既不太少,又不铺天盖地。有些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加敏感和脆弱,我们应当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恐惧灌注到他们身上。通过适当的指导,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能够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父母需要认识到,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自然忧虑不仅没有关系,而且还很有益处。当然,前提是可能需要父母的适当干预,以确保不会发生意外。

父母无论是把自己的焦虑卸到孩子身上,还是保护孩子不受自身行为引发的自然后果的影响,都是在剥夺孩子发现自身韧性的能力。相反地,如果让儿童感到适当的焦虑,比如面对一个似乎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寻求解决办法。

如果母亲希望取代焦虑自然发生的过程,妮可就没有机会学会时间管理。给女儿适度的警告,她就不会再让母亲做司机,并且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自律优势。为了让妮可作好改变的准备,母亲帮助妮可演练了多次早晨的活动,解决了各种问题,这才是让孩子参与生活的正确方式。

父母需要认识到,当我们无法确定孩子是否掌握了缓冲紧急事件的技能时,应该让他们面对失败的情况。与其处处为孩子安排好,不如给他们一定的考验。角色扮演是一种有价值的技巧,我在客户的孩子和我自己的女儿身上都使用过,以便帮助他们发展应付不同情况的能力。我经常在办公室里反复研究孩子们在开学第一天、社交场合、家庭作业管理和睡觉之前需要处理的各种事项。通过实践,孩子会变得善于处理他们遇到的各种情况。

那一天,妮可起床之后,母亲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帮助她赶上校车,而是站到旁边,把一切都交给妮可。毫不奇怪,妮可错过了校车。当时,母亲没有拿着外套和车钥匙冲进来,而是穿着睡衣,慢悠悠地喝着咖啡。一分钟后,妮可才意识到,妈妈今天早晨不会开车送她。她吓得哭了起来:“妈妈,我该怎么办,你要帮助我。”虽然看着女儿担惊受怕并不舒服,但母亲知道,让妮可知道迟到的自然后果更加重要。于是母亲让女儿坐在那里焦虑了整整五分钟——这不是一种指责,而是让女儿冷静下来思考各种因果联系。然后,母亲建议:“让我们想想解决方案。”几分钟后,妮可实事求是地说:“学校已经开始上课了,我只能去老师的办公室开一张迟到证明。”当天,妮可得到了迟到证,从此以后,她再也没错过校车。

妮可在一天之内就学会了母亲此前很久都没能让她接受的教训,这是因为母亲让她直接面对迟到的自然后果——而后果是最好的老师。我发现,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们致力于营造“好父母”的光辉形象,不肯让自己的孩子受苦。但这样做反而称不上是真正的好父母。他们试图延缓孩子面对自己行为后果的忧虑,这其实是扼杀了让孩子真正成长的机会;与此同时,如果父母还要对孩子大呼小叫、严厉谴责,那么父母和子女的焦虑水平都会飙升。

我告诉那些习惯在孩子快要迟到时送他们上学的父母,如果他们不愿意让迟到的后果生效,至少也应该平静地把孩子送到学校,不要抱怨。一面在口头上痛斥孩子的行为,一面在行动上加以默许,这样做会加倍地伤害孩子。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一致性。关于纪律的书强调一致性,我也想强调一致性,但我的意思和大部分这类书所强调的不同。一致性意味着父母要始终坚持和维护自己的意志,但它并不等同于经常告诉孩子们应该怎么办。一致性是指,我们的言辞要和我们最深切的感受以及现实的情况保持一致。一致性需要我们明确意图,针对现实情况。当我们尊重现实的时候,我们的话语自然就带有权威性。

之前对于妮可的磨蹭,她母亲既没有申明自己的意图,也没有与现实保持一致。这就是她表现得软弱无力、在批评和保护孩子之间犹豫不决的原因。焦虑导致母亲无法看到女儿行为的后果,尽管它们已经呈现在她的眼前。她一直在向女儿传达双重信息,这对孩子来说具有毁灭性。我们怎么能在自相矛盾之中教导孩子呢?只有与孩子的互动保持明确的一致性,才能有效地教导孩子。

一面在口头上痛斥孩子的行为,一面在行动上加以默许,这样做会加倍地伤害孩子。

一旦父母意识到人为干预和自然后果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就需要确定各种情况导致的自然后果,然后在让自然后果生效方面保持一致性。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墙上画画,有效的纠正方法并非拿走孩子的颜料或者不让他玩电脑。我们应该让孩子面对这件事的自然后果,让他们知道清理墙面有多么麻烦,所以要在正确的地方画画。如果孩子不吃饭,就让他们挨饿,直到他们和父母一起制定出有效的饮食计划为止。如果孩子不写作业,不要催促,让他们第二天直接和老师解释,在课间休息的时候补作业。如果孩子不按时睡觉,第二天不要叫他,让他睡到自然醒,自己承担后果。

如你所见,在每种情况下,结果都会自然出现,并通过环境的直接反馈给孩子教训。直接和即时的反馈是最好的老师,人为的“纪律”永远无法与其有效性媲美。其实,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只是执行起来很难,它需要我们允许后果自然呈现,而不是运用传统的纪律来约束孩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