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一起琢磨过的课:初中思想品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05:29:44

点击下载

作者:杨翠玉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些年我们一起琢磨过的课:初中思想品德

这些年我们一起琢磨过的课:初中思想品德试读:

前言

有一段时间,对于教学研究活动中的野磨”课形式,舆论媒体大有口诛笔伐之势。反对者认为这是野作秀” 野做作”,以不是常规课为由进行批判与排斥。对此,我要分解一下。

野磨”课的教研活动方式往往与参加各级各类赛课或教师培训培养联系在一起。参赛教师为了科学设置教学流程、合理筛选教学资源、积极营造教学氛围、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等,对某一课题进行反复试教。

在新课改轰轰烈烈开展后,这一方式也常用于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要要要顾泠沅教授提出的野以课例为载体的三阶段两反思”的行动教育模式,让教师经历至少两次自我反思,以求得从野关注个人已有的经验”的原行为阶段转变为野关注新理念”的新设计阶段,再跃升到野关注学生获得”的新行为阶段,即在自我反思、专家指导、同伴互助中,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反复的研磨,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由此看来,如果单纯以比赛成绩为唯一价值追求的野磨”课,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教学的本质不是展示教师的才华,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曰但如果以此为手段,促进教师的自身成长与发展,则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

我个人认为,立足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野磨”课,是值得提倡的教研活动方式。

第一,“磨”课,是一次深入

野磨”课绝对不是原地踏步,而是对教材的反复诵读、对课标的反复思索、对学情的反复分析,才有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次次完善,挖掘出合乎常理又不易被人发现的疑点、难点与亮点。

以车金珍老师叶承担社会责任曳一课为例,四个具有思维冲击力的问题渊社会责任是不是可以选择的钥社会责任是不是针对国家大事的钥承担社会责任是不是必须采取合法手段钥承担社会责任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还是平凡之间的默默付出钥冤贯通全课,引发思考与讨论,把教材的大道理引向了深刻与细腻。

第二,“磨”课,是把握细节

细节,有时出奇制胜,它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情怀与教育智慧。郑乐安老师在上叶爱的协奏曲曳一课时,设计了家长写信给学生的环节,并预计到有些学生会因意外而动情,事先准备了一叠纸巾,果不然在课堂上派上了用场。这是细节,也是一种关怀!在上叶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曳一课时,学生质疑老师因学习优秀而留在城里,是对农村学生的不公平时,教师举重若轻地引出野公平是相对的”教学难点,水到渠成之势,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是琢磨过的预测过的课堂细节。当车金珍老师以野最美的中国人”为开场白,引出社会责任的话题,又以做野最美的自己”为结尾时,相信大家都体会到了其中之妙,前后呼应,又有深化院最美的他人是价值引领,做最美的自己是立足之点。

第三,“磨”课,是一种分享

野磨”课并不单纯是自我琢磨,更多的是同伴分享。可以同课异构,互取短长曰可以多人听课,共提建议曰可以专家垂范,高屋建瓴。

只有把野磨”课的过程变成一种展示,一种研讨,才能使受益者不单纯是授课者,而是全体参与研究活动的教师,它也真正成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所以,经历过的教师说,野磨”课要要要是琢磨,是折磨,是魔法,有魔力。

也许,破茧成蝶原本就是痛苦而美丽的。野磨”课于教师也一样。

野磨”课,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编者2013年5月第一部分 教学攻略教师如何编制教学目标

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一、认识教学目标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预期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这句话看似简单,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违反了这些“原则”。

2.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何关系

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二、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哪些准备

制定教学目标的准备,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社会形势需要分析、教学资源准备等。

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分析教学内容:现行教科书基本是按单元编排的。一般来说,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或“学习建议”,在其简短的文字中,已将学习该单元的要求作了交代。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文字,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落实其要求,并把它们当作中心目标或重点目标来对待。

分析学习者特征:新课程标准打破了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转向了“以人为本”。因此,学生所处的环境,学生的情感、阅历、生活背景,学生的感受、需求、知识基础等应该成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分析社会形势需要: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相对于时代进步而言,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适当地根据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充实必要的内容。

教学资源的准备: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等。加大备课的阅读量,备课时除了钻研课本、教参外,应多阅读其他有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三、如何撰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撰写,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具有准确性;二是具有可检测性。

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当有四个基本要素: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应该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出的具体行为

如写出、列出、辨别、比较等,而且要注意因学习水平不同而表述不同。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辅助手段,如“请携带地图册”;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4.表现程度——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开放性题目可有五种不同视角来回答,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全面,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从三个角度理解问题”、“80%学生都能理解五种解答角度”等。四、教学目标编制与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与矫正建议

由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出现以下的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理解片面化

问题: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分割孤立,彼此缺乏联系。比较普遍的现象有:

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

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的;

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矫正建议: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项目,也要有体验过程、掌握学习方法、锻炼综合能力的目标,更要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人文素质的目标。

2.对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

问题: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大而空,缺乏可操作性,仅通过一节课不可能达到。

矫正建议: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后者只能且必须是对前者的细化和落实,因此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就难以完成借助于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

3.对教学目标阐述不准确

问题1:把教学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

矫正建议: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要有相应的动词来描述学生学习的程度与水平。

问题2: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而不是学生。

矫正建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收获,那么教学目标的编制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

问题3: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不准确。

矫正建议: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目标,其实质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可以习得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学生可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哪些“会学”的本领,比如通过讨论某一问题,从而习得讨论的基本程序。

4.过于专注预设性课堂教学目标,忽视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

矫正建议:没有“生成性目标”的课不是好课。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过分强调它的预设性,不能只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思考到的问题,重视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新教学目标(也就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堂课的成败,整个教学的得失,在于是否处理好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这一问题。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新认识

1.什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学科知识点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通过相关知识的教学能否给学生发展带来贡献决定了它是否为教学重点。“难点”一般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其二,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较大的差距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简而言之,即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水平有较大落差,就形成了教学难点。克服难点就是结合学生实际,想办法把落差的坡度变缓。

教学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关键”是指教学或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学的关键。它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教学的关键也可以说成是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2.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的依据(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2)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之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时确定难点的借鉴。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和关键。

以此为依据,从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学科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教学策略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1.突出教学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如何采取措施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仅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而言,下列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作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的教学,也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

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

当然,突出重点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积累。

2.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如多媒体辅助法。

第二,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

第三,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

第四,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方法区分各自的特点,如表格比较法。

第五,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如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化难为易,由易到难。(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翁晓波)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习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一、课堂提问的功能

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让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提出问题。提问须有一定的目的,方可产生效果。概括起来说,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提问的目的和功能有以下几种:

1.引起动机。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

2.激发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作用极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自己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关系微弱;唯有提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才可作出适当的回答。

3.考察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提出问题,考察究竟,借以反馈,促其进步。

4.形成知识结构。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与已习得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结构,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进而可产生优良的学习效果。

5.检验学习目标。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提出问题,以便检验。积极的就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6.给予复习机会。关于学习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关系密切的理论,教师可提出问题,作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7.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力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8.总结学习经验。一个课题或一单元课文学习完毕时,往往是可提出问题的好时机,可以借这些问题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成为系统,欣赏内容的涵义,总结学习经验。

在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提出相应的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有效课堂提问的特点

要使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到好的作用,其关键是精心设计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以下特点: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以激发学习的欲望;富有启发性,并能有助于实现各项具体目标;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的明确性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这样就不至于随心所欲提问,甚至跑偏。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转化思想,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埋下伏笔。可见,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教学效果。

2.层次的清晰性“提问”最主要的不是求得某种答案,而是要求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求得思维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品德的塑造。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问题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力戒那些“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过于简单的提问,但提问也不可过难。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此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学情而把握难易的分寸,使全体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愉与乐趣。

教师的提问要依据学生心理、年龄、学习的实际(包括文化素质、智力发展水平),既不偏高,也不过低。偏高,内容复杂难度甚大,学生望而生畏;过低,内容太简单,学生思维活跃不起来。对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教学提问只有在与学生个人努力发生共鸣的情况下,才是值得称赞的。

3.时机的选择性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都是提问的良机。

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则选准了“最佳时机”。一般是: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的教材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等。

4.方式的灵活性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如揭示课题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性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性提问;复习巩固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出现异常的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从而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

5.内容的针对性

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提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对教学提问来说,掌握重点尤其重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提问,一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二不要频繁、烦琐,才能够以最短时间,创造最佳成效。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的,即使是发散性的问题,其答案也应在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对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可提一些模式识记、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记忆性问题;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可提一些综合应用、分析理解、总结评价之类的认知性问题。

6.诱导的启发性

提问的内容是否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提问过浅,则学生无须动脑;过深,则学生无从动脑;过淡,则学生无意动脑。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对教学提问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忌提不经思考随口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问题,教学提问必须有效地促进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启发式提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析疑解难式、求同提异式、辨析判断式、归纳总结式等。

7.对象的广泛性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不同的需要。为了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宜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或学生个别解答、或小组代表回答、或自由竞相抢答,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更不要只向几位冒尖生发问,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三、课堂提问的一般过程

1.置境阶段

提问之前创造适当的情景,使提问不是节外生枝,不是突然袭击,而是水到渠成。学生有此心理需要,老师一触即发,这种情景十分重要。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创造好这种情景再进行提问。

2.置疑阶段

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

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甚至还可以提示一下思路,这样促进学生回答,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

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包括:检查学生的答案,估测其他学生是否听懂答案;重复学生回答的要点,即进行延伸和追问;更正学生的回答,就学生的答案提出新见解、补充新信息;以不同词句,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也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参与对答案的订正和扩展。四、实施课堂提问中的注意点

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如果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除要设计好的问题之外,还必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在实施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问答氛围。

2.在实施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应变,紧紧抓住学生答问热情,使学生愉快、真诚地回答,因势利导地达到学习效果。

3.在实施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面尽可能广一些,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答问。

4.在实施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注意在方式上应先提出问题,再叫学生回答。

5.在实施课堂提问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良好的提问时机,问在当问之处、当问之时和当问之人,并做到在学生有疑之处发问,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发问,在发现有错误时发问,使学生能正确解答疑问,及时纠正错误,掌握所学知识。五、教师课堂提问的导答、候答、理答技巧

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善于启发指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1.导答技巧

会不会提问,提问后会不会导答,这是课堂教学提问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本艺术方法的运用。(1)激将法。常言说:请将不如激将。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可能无动于衷,而一句激将,却歪打正着,激起一些好胜心较强的学生发言。(2)鼓励法。在答问出现冷场后用激情的话语直接鼓励学生回答。(3)挑“战”法。在学生答问都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4)分解法。有时提出的问题过大,学生不容易回答,教师发现后,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回答。(5)举一法。有些问题,答案内容较多,教师可举一为例,让学生进行“反三”。(6)留尾法。有些问题,学生一时答不出,教师可再重复一下提问的主要内容及部分答案,留下另一部分答案,让学生续答。

2.候答技巧

候答,指从教师发问,指名回答,直到开口说话这段时间。(1)候答时间不宜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时间酝酿,过于急促,思维草率,会减低发问效果。(2)不重述问题。教师复诵,容易养成学生听讲不认真,期待再说一次的不良习惯。(3)指名普遍。不宜偏重“好学生”而忽视其余,这样能使全体学生都注意反应。

3.理答技巧

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答案或作答后的处理。教师的理答技巧有以下几项:(1)注意倾听。教师表示关心和重视的态度,对学生具有鼓励作用。(2)给予鼓励。学生作答行为本身就值得鼓励。对提出正确答案内容者,若及时给予鼓励、赞美,就能激发学习动力。学生回答教师提问,受表扬与成绩呈正相关。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再辅以富有挑战性的刺激和高标准的要求更有益。(3)匡正、补充、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必要时由教师补充说明,使问题答案得以深化和升华。学生答问,要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复杂过程,加之学生水平、能力的限制,因而考虑不周、理解片面、甚至答案出错都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教师不宜简单地中止学生回答,而应循循善诱,反复校正,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力不从心时可加铺垫,平缓坡度。(4)归纳答案。学生所提意见或作答内容,有对有错,良莠不齐,总结时不妨只归纳出正确的、可接受的部分,其余部分可略而不提。(镇海区教师进修学校 茅纪芬)教师如何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首先是一个旧话题,作为教具它很古老,作为教师教学技能它又很常规,但是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板书也往往在传统和现代的纠结中衍生出一些困惑、疑难,比如在现代的课堂里,针对“历史与社会”这一新课程的教学,如何优化板书的设计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是三大抓手。一、知识性院板书的内容和数量

板书的内容和数量,即“写什么”“写多少”的问题。决定“写什么”和“写多少”的因素,除了相应的时间和版面空间外,主要是教材的特征、教学内容的容量、教师的教学理解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目标要求等。

1.“题眼”着手

在课堂中,“入题”和“点题”是教学的必要步骤,那么伴随教学活动过程的板书,从“题眼”入手自然是常规的做法,又因为对于一篇课文而言,“题眼”总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所以抓住“题眼”意味着抓住了教学内容的核心,同时也就生了板书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

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很显然课题“百家争鸣”是题眼,也是板书的标题,但同时“百家”中的“家”,“争鸣”中的“鸣”又是眼中之眼,是引领教学的中心话题。通过“家”引出“人物”,通过“鸣”亮出“观点”,以求将课文中最重要的部分“儒道墨法兵”等各家及其主要观点板演出来。

再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学习化社会》。我认为“学习化社会”是个既抽象又感性的话题,如何用感性的材料和现象,来引导学生对“学习化”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板书设计的疑难。选择社会生活中,如成校、电大、网校,老年大学、职业培训等等社会现象,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对象、手段等方面总结“学习化社会”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特点,从而在帮学生建构出一个经验化概念的同时也把“学习化社会”这一课文题眼及其解释摆到了板书最中心、最醒目的位置。2.内容凝练板书是“微型教材”“内容窗口”。在有限的时空内,要呈现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这就决定了板书简洁、概要、核心的内容特征,可以说“内容凝练”既是板书的特点,也是板书设计的原则。

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妈妈的账本》,内容生活化也与学生的经验相关,但也正因为这样,知识体系就相对缺失,难于提炼和概括,常成为教师板书设计的疑难。如何把生活感性的内容,用几个凝练的词语来表达?在本板书的设计和教学中,我确立了“一本”、“两端”、“三工具”的板书内容,即“一个账本”:课题“妈妈的账本”,教学也从虚设的“妈妈的账本”开始;“两个端口”:收入和支出,账本中的“收入和支出”总是关联着家庭经济生活中的“开源和节流”,故而记账是预算或决算,是理财的具体行动;“三个常用理财工具”:储蓄、债券、保险。

又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描述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丰富而又有特点变化的《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板书设计中可以用“什么在变?”“怎样在变?”“为什么变?”来提炼主题,串联内容,在每一个问点,用角度分析,归类思考的办法,标注简洁的导学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个发现变化、释读变化、探究变化的学习框架。

总结分析一些案例,我觉得把握板书的内容和数量,要义在于“精”字。这里的“精”,一是“精准”,就是说板书的内容、词语的选用要确保科学性、学科性、针对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用字达词的水平。二是“精度”,就是指板书内容的多少、繁简、深浅要适度,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内容简洁,意义深邃的板书,以助于开展有效的板书辅助教学。二、逻辑性院板书的顺序和链接

板书的顺序和链接,就是“写的顺序”、“写的时机”的问题。因为板书不仅仅是静态形式的呈现,更是动态过程的演示,是课堂教学的展开;板书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它是教材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的综合;设计板书顺序和链接的过程就是编织一条教学“迪士尼路径”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学逻辑性。

1.结构课文

如若我们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课文总承载了好多条逻辑,如知识或学科的逻辑、课文或教材的逻辑、编者的认知逻辑等,那么结构课文就是梳理课文的逻辑,并用简洁的示意图表示出来。这是教师对知识的梳理,对课文的解读,对编意的领会。同时又因为这些逻辑并不一定是完全吻合的,也不都是显性可读的,那就需要教师学会寻找,寻找课文话题的起点和基点。

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一般老师们认为要“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有多种多样的地图”应是话题起点。但是课文却以“选择合适的地图”开始,那是不是教材的缺失呢?经过仔细地阅读和思考,我是这样理解课文逻辑的:第一,教材主要由课文、片、学生作业等内容组成,我们常常只从课文中寻找,觉得课文没有呈现“地图是多种多样的”这一话题的起点,但事实上,教材中就有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专用地图等多种地图;第二,我们重视文本的教材,常常忽视学生经验教材,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学生已经认同了一个事实——“地图是多种多样的”。由此看来,“有多种多样的地图”这一话题起点,就隐藏于教材中、连接到学生的头脑里。老师不仅要善于寻找,还要善于激活,变隐性为显性,从经验知识到书本知识。

又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从历史中获得什么》,虽然从课题看“获得什么”是落脚点,但“从历史中”却是课文的基点。要从历史中获得什么,首先必须对什么是历史有初步的理解;其次从具体的一些历史人物、事件中体会学习历史带来的意义;如若能把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也当作一种学得,我觉得更符合开门课的性质。

结合自己的思考,我从学生的经验开始,用通俗的话来回答历史入门“三问”,并以此来编织教学逻辑,设计板书的顺序。

2.顺应认知因为板书内容的书写顺序,板书内容间的链接以及书写和讲练协调等无一不是伴随着教学过程而进行的,所以,在板书设计中不仅仅要结合课文,更要遵循、整合学生的、教师的认知逻辑。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新航路的开辟》,课文由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路线和影响四部分组成,显然课文是以历史事件的逻辑来编撰的,但是就学生而言,我想他们看到课题的时候可能首先感知的不是原因,而是路线,绝大多数同学下意识地会提到哥伦布、麦哲伦,因为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调整板书内容的顺序和链接。第一步指导学习,板书“航路概况”;第二步引导探究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第三步体会新航路开辟的意义,同时还可以采用板书留白的形式链接幻灯媒体,利用现代板书的新形式、新功能,拓展板书教学的空间。

再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我们都是当家人》,课文从国家投入公共设施说起,引出国家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税收,接着介绍税收的相关知识及未成年人与税收的关系。应该说,从社会生活中的公共建设说起,既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又能非常自然地引出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呈现国家建设的一些工程材料往往是不少老师的导课选择,我也曾经这样选择,但是,我发现,本课最大的难点不是学生不知道国家的收入主要从哪里来,而是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基本义务,如何使形象生动的工程事实在突破教学难点中起到作用?为此,在板书设计我做了这样的调整。

从税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开始,解释税收的相关知识,明确税收第一层意义,对国家来说是收入,对社会成员来说是支出,而且这是法律强制规定的义务。在制造外在强制和内在不愿的思想矛盾冲突之后,抛出一个假想的讨论话题:“假如人人都不纳税,国家可能会怎样?”当学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地分析税收对于国家、个人的重要性以后,呈现国家投入兴建的一些工程素材,这时学生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国家工程投入的资金多少、从哪里来,而是这些工程的公益性特点了。那么税收的第二层意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即税收对国家来说也是支出,对社会成员来说,更是直接、间接的收益。如此围绕“税”的“纳”与“收”学生看到了一个流动的因果链,更好地理解了“我们都是当家人”的主题含义。

总的来说,板书的顺序和链接依着课文的结构,遵循教学的逻辑,是静态板书的动态落实,是板书辅助教学的过程,这是一位教师最见功力的地方,自然也是老师们板书设计中常常困惑、疑难的地方。三、艺术性院板书的形态和色泽

板书的艺术性不仅仅在于板书的形态和色泽,如板书内容结构的艺术、用词凝练的艺术、板书中讲、练、写协调的艺术等,但作为静态的板书,它的艺术性,首先直接体现在外在的版面布局上,文字、线条图形的书写和色彩上,即“板的布局”、“书的模样”,它们作用于师生的视觉感官,产生提示、强调、审美等效果。

1.板书的形态艺术

在明确板书“写什么”、“写多少”的前提下,板书形态的艺术性主要探讨板书内容的排列、组合,版面的规划、布局等。

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认识人生的意义》的板书以“我是谁?”“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三个问题围绕课题呈放射状展开,合理展现逻辑,阐释主题。同时又呈现对称、对应之美,每个人对于“人”的不同解释,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意义。

曾有一位老师,看过这一板书后在博客中留言:“经典,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对我这样一位老师,一位社会上的人也是一种启迪。”

又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衡量变化的尺子:时间和纪年》让我们来比较下面两幅板书,比较两幅板书,抛开板书内容确性不说,单从板书的构造来说,第一,相比于第二幅板书,第一幅板书动静结合,用年代尺表示时间的延续,以公元纪年的方法来标注某一刻静态的时间。第二,“公元(西元)”、“世纪(时代)”等的内容排布,体现相应的整齐美。第三,留足空间美。无论是预示前进方向的年代尺箭头,还是说明多种纪年方法的省略号都呈现了留白之美,给人更多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课堂开放,富有张力的表现。

2.调和板书的色彩

板书中的色彩,首先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强化板书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其次,则是如何调和使之和谐悦目,以优化其教学作用。

一般地讲,课文题眼、凝练的关键词往往加以色彩,而同一层次、同一类别的板书内容,则常赋以同一色彩。如《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一课,以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为线索,描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及其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其间“中世纪”里的“王国”、“帝国”的演变是题眼,也是时间维度,封建的制度及其主要国家是重难点,也是空间。如果在板书的色彩设计中有意识地着以不同的色彩,如此浓妆淡抹,不仅有助于美观,更能突出重点,层类分明,促进学生学习。

当然,板书的形态和色彩是板书的外形,但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服从于内容,服务于教学。过于花哨、复杂的形态,过于斑斓的色彩,不是板书艺术性的追求。

对教师来说,板书设计是一项集学科知识、条件知识、实践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活动。如果赋板书以“知识性、逻辑性、艺术性”,那么板书定能发挥其最优化的教学辅助效应,而且在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必将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教师常用的导课与结课方法

导课与结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精彩的导入犹如引桥,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殿堂;完美的结课就如画龙点睛之神笔,启迪着学生的思维。一、导课的方法

1.温故引新法: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可把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作铺垫,形成正迁移。

2.开门见山法:教师直接引出教学主题,开展课堂教学。

3.游戏导入法:用游戏作为新课的开头,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易学、乐学,从而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感悟青春》一课,某教师设计了《青春体操》游戏环节,全体学生在跟随一只可爱的黄小鸭做体操的游戏互动中体味了青春的韵律,也带动了课堂的氛围。

4.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中,这样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如《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教师请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假如有一天你双目失明了,请再写下你的名字;这时你连自己的双手也没有了,再想办法写下你的名字。就有这样一个人,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朱彦夫,他不但会写字,而且还写了自传体小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呢?引出了“坚强的意志”这一课题。

5.图片导入法:与文字相比,图片更形象直观,往往能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图片尤其是漫画来进行教学。

导课的方法还有如故事导入法、歌曲导入法、名人名言导入法、时政导入法等。二、结课的方法

1.归纳总结法:通过归纳、概括、提炼,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2.表达式结尾法: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表达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喜悦,提出意见和见解。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什么?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3.前后呼应法:一堂课,如果能够注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完整的统一感。

4.拓展延伸法:拓展延伸法是在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将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

5.设置悬念法:在结课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结束教学并提出下一课的联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时相互联系形成整体。

结课的方法还有如巩固练习法、创设情境法、释疑答问法、情意激励法等。

总之,思品课的导课和结课方法虽无一定之规,却有无穷之妙,我们要借助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我们的思品课堂!(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 陈红)课堂的“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调控手段,其目的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联系着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心智,拓展其思维;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而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恰如一池清水中的并蒂莲花争香竞艳,它们互相汲取营养从而各得其果。

教学课堂是交流与对话的园地,这就注定“即时评价”不可能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一种因时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教学经验、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地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是促进教师、学生、知识之间实现高效交流与优质对话的重要手段。

要使“即时评价”发挥监控和导向作用,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有民主开放的教育思想,真诚友善的合作精神,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还需要具备教学机智和调控能力,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教学语言要亲切,评价要中肯。“延时评价”决定了课堂的走向,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产生分歧时运用“延时评价”,使学生既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还明确了自己努力的目标。在“延时评价”所留下的空白中才有学生的驰骋联想,畅所欲言地抒发见解,无拘无束地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课堂成为内涵喷薄的个性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

课堂的“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但是它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倘若教师能把“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进行巧妙贯穿,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那就一定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将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如果教师缺乏耐心,使评价流于形式,过分注重结果,或者泛化表扬,用简单的批评来进行评价,都将使评价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评价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思想品德课堂的“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提升评价智慧,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课堂,让学生们在真知的天空中展翅翱翔。(宁波市第七中学 朱鑫妙)教师的教学定位与期望

新课程认为课堂教学呈现的应该是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学文本、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观将深刻地影响、引导教学实践的改变,也将对教师的教学定位与期望提出更多元的要求。

只有先进的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学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有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对新的教学行为进行探索,对自己新的教学身份进行重新确认,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一、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德育课程,除了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二、教师要成为自我提高的成长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定位的转变促使教师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收获及成长的快乐,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教学生活过程是师生共同体验的过程、成长的过程。

当然要成为成长者,首先要成为一位“研究者”。要实现多元的教学定位和期望必须要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研究、探索,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使自己成为专业型的教师,以应对更高的期望和挑战。(鄞州蓝青学校 何锋)学生的学习方法概说

学习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狭义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与策略。实质上,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的调节指导下,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

笛卡尔曾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人们的学习实践表明,有无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人们能否搞好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方法科学是人们搞好学习的捷径。只有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并能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选取。一般说来,好的学习方法,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符合认识规律;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教师的授课特点。以思想品德学科为例,学生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预习

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二、集中听讲,做好笔记

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紧紧跟住老师的思路,不懂的问题要先记下来,课中提问或课后再去向老师请教,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三、做作业时注意审题

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态度要认真,作业要独立完成。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订正。作业要规范,书写工整。四、当天复习

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课外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时事新闻扩充知识面。

荀子在《劝学篇》里曾讲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要我们能在学习中“善假于物”,善于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加上勤奋刻苦的态度,我们也一定能够学有所成。(余姚市舜水中学城北校区 朱银银)教师如何说课一、什么是说课

所谓说课,它是指授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在特定的场所向同行、专家或其他人士系统而概括地阐述自己关于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的总体教学设想。同时,同行、专家和有关人士对说课内容进行评议,听说双方互相交流切磋的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形式。近年来,它也成为部分地区教师职称评审的考量形式之一。二、怎样说课

1.审清说课设问的指向性——说什么

作为教学科研和交流形式,说课包括:说课程标准、说教学(教材)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评价等。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与研究,大量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的激发与碰撞也会成为新形势下说课命题拿捏的背景。

2.了解说课评价的评价标准

它一般考量:对所说内容的理解、对所说内容的设计、对提问内容的回答、整体教学素养的评价。

3.掌握说课的技巧与原则——怎么说(1)阐述之论点应语言简练流畅,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体现简洁性原则。说课是教师语言技能的表演,是思维品质的外显。一般情况下10-15分钟左右就足够。(2)解释之论据应明确具体,说理透彻。论证具有说服力,体现可行性和创新性原则。说课者对教材本身的理解、熟悉程度,对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经验,或者是说课者对当今教学领域中某些理念的价值认同感与现实超越的把握程度的体现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考量。(3)说理之言辞应主动、中肯,有逻辑性。说课者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随说课的步骤使教例与教理有机地融为一体,防止“穿鞋戴帽”,“油水分离”。

4.隐性的要素助说课更成功——注意啥(1)要思想重视,充满自信,态度礼貌,着装得体,简单大方.。(2)要落落大方,尊重评委。(3)要吐字清晰,声音响亮,沉着稳重,成竹在胸。这也是教师气质的重要体现。(4)要力争闪烁些你的小亮点。如何避免重复、避免雷同,让评委们有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5)要随机应变,把握主动,用好教学机智。要合理安排好时间。(6)不要刻意求新求异,如果不能言简意赅地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的时候,一定要求稳,不要遗漏需要说的任何问题。

5.答辩阶段应该注意的小技巧(1)善于运用语言魅力。尽量避免口头禅,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张弛有度。(2)冷静机智,随机应变。要有应变能力,对评委提出的要求能及时领会,甚至能及时捕捉评委的兴趣点并对自己的说课或片段教学加以适当的调整。(3)抓住机会为自己刚才说课阶段的失误做一个补救。(4)主动对自己的说课做精炼的小结,再现优势。

最后,说课者也要经常作好教学后记,通过长期的教学后记的反思与积累,探索说课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宁波市李贵兴中学 白露)第二部分 课例评析板块一 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爱的协奏曲》课例评析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用这样的教育理想来描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似乎更加贴切,因为思品课本身就应该是情感奔涌的河流,而感动则是这个河流中最激荡的浪花。

在聆听了郑老师《爱的协奏曲》一课后,感动的浪花几乎充盈着每一个听者的心田,学生泪流满面的场景深深刻在记忆里。在我们不断感叹学生难以感动的今天,郑老师究竟用了一种什么力量让人感动的呢?

第一,感动源于真实

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在本节课,郑老师在情景创设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将情境的生活性与真实性完美结合,从而触及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宁宁打球”这一事件,虚拟的表现形式却蕴含着生活的真实,它立足于学生所熟悉的真实生活场景,并从情境冲突中发掘问题,营造出了“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效果。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巧妙实现了角色的转变:由谈论宁宁的故事转为讲述自己的故事,从而实现“生活真实”与课堂教学的成功“对接”,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由此可见一斑。“阅读父母的来信”这一情境的营造,更是让学生直接而真实地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情感闸门迅速被打开,生活的真实再现了它的力量。

第二,感动源于真诚

纵观整节课,无论是外显的师生对话,还是内隐于整个教学环节的父母与子女间的对话,无不彰显着对话的真诚之美。真诚的对话不仅使课堂充满着流动生成的变化美,而且还有效地将视界从外部转向了自身,引领着学生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巧妙地实现了自我教育。郑老师充分利用自己女性教师和母亲这一特殊的角色优势,用耐心的倾听、善意的微笑、温馨的提示、换位的思考,营造出了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消减了学生倾诉上的戒备心理,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从而以一个“贴心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真诚的对话氛围,有效地促进了师生间精神上的相互回应、认知上的融合、情感上的共鸣。当然,郑老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课堂细节的娴熟处理,都助推了课堂在真诚的对话中走向高潮。

第三,感动源于真情

重视人文关怀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价值。皮亚杰也曾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因此,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的渲染中有所触动,形成共鸣,以情导行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交流“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使学生重温了父母对自己爱的温馨时刻;聆听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要打你》的心声,又使学生深深体味到了父母打孩子之后的痛苦心情;阅读父母给自己的信,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包容和无私的爱。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精心选择的亲情素材,以学生的善性为着力点,一步步唤醒学生的亲情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过程。浓浓的真情点亮了课堂,使课堂成为了感动之情肆意流淌的河流.

生活中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感动是催生进步的重要元素。郑老师为我们奏响的这首《爱的协奏曲》,向我们证明:细心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巧借真实、真诚、真情之力,思品教学定会在“心灵的颤动”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奇妙力量!(宁波北仑梅山学校 陈桂玲)

附:课例1爱的协奏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课标要求】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逆反心理较明显。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不希望父母管教,这时极易与父母发生误解、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本节课将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爱设计成一曲爱的协奏,让学生在聆听、思考、活动中逐步探讨怎样加强与父母的理解与沟通,怎样改善亲子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难点:化解冲突的情感与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播放视频《男孩与苹果树》。【设问】看了这段视频,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表现】学生认识到:苹果树奉献了自己一生,却从不求回报,但她却依然快乐。男孩是自私的,只在自己有需求的时候才去找苹果树,其他时候都不去找苹果树。进而意识到父母就像苹果树一样对自己无私的付出和爱。(二)情感体验一:爱的序曲——感受爱【设问】谁先来和我们分享你父母让你感动的片刻。【学生表现】学生回忆父母给自己的感动瞬间。如:父母冒雨给自己送雨衣;父母梦中喊女儿的名字;父母自己非常节省,但给孩子却很慷慨等。【教师引导】赋予我们生命、抚养我们长大、教育我们成人,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时时刻刻的付出,点点滴滴的感动,也许它并不轰轰烈烈,但正是这份平凡中的真实,才会日日在我们生活中呈现。点评:该活动让学生通过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三)情感体验二:爱的插曲——误解爱周日的一个下午,宁宁要和同学出去打篮球……“人家徐阿姨家的辉辉整天都待在家里的,干什么都用功。哪像你,整天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写完作业就算完事了……学学人家辉辉吧,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你?哼!就这样玩下去,将来只能去要饭……”【设问】预测:如果是你,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脱口而出的话会是什么?【学生表现】愤怒、伤心、与父母吵架、关上房门生闷气。【设问】(出示主人公的表现,宁宁顶嘴)你想爸爸会怎么做?【事实呈现】被爸爸打了一耳光,宁宁愤然摔门而去。这是发生在宁宁同学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冲突。这个场景大家觉得熟悉吗?【设问】同学们,你们被父母打过吗?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生气、伤心、委屈、怨恨)【追问】你有想过父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打你的吗?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经写过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母亲的心声。这是一位母亲在责打犯错的孩子后的那份深深的自责和追悔。打与不打都是爱,你懂了吗?(问被打后怨恨父母的同学)谢谢你,从你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一份很真实很质朴的理解。点评:录音说出了父母在冲突后的普遍心声,很有代表性,拨动了学生情感之弦。【设问】你懂得宁宁的妈妈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吗?【学生表现】学生感同身受,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父母的一片苦心。【教师引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作为宁宁应该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当然爸爸妈妈也应该站在宁宁的角度思考问题,儿子学习了一星期已经很辛苦了,周末放松放松也是应该的,而且答应了同学,也不能失信于人。在与父母交往的时候我们需要相互理解。理解双方,需要两颗心的敞开,需要在两颗心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点评: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头戏,也是难点,教师选取的这些爱的冲突的表现正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容易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的典型情况,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探究怎样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怎样加强理解与沟通。(四)情感体验三:爱的主旋律——呵护爱【教师引导】与父母沟通是一门艺术,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提供平台,实际展示一下自己的沟通本领。模拟宁宁和妈妈进行一次对话,老师就扮演宁宁的妈妈。【模拟对话】(1)说服妈妈同意自己出去打篮球。(2)妈妈已经是第101次这样数落你了,让妈妈减少唠叨。(3)不要再说我不行,不要拿我和别人比。【学生表现】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参与,气氛热烈,能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的分析与扮演。【教师引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请大家主动与父母沟通,学会倾听父母的心声,感恩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尊重我们的父母,宽容他们的不完美,这就是爱。只有我们时常对父母怀着一份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我们才会静下心来倾听,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宽容我们的父母,那样我们和父母之间的种种烦恼和冲突都将化解为一曲曲爱的心声。【追问】针对刚才的冲突,宁宁与爸爸妈妈之间发生了冷战,互不说话,虽然大家都觉得自己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就是不好意思向对方道歉,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大家说说看,可以怎么做?【学生回答】写信,发短信,态度好点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买件小礼物等。【教师引导】写信是父母和子女交往中很好的一种方式,你们的爸爸妈妈有一封信让我交给你们,想不想看?请打开手中的信,它是你们父母最真实的心声。【学生表现】学生一开始拿到父母的信是惊喜,而后看了父母的来信,有的同学泪流满面,有的同学喜笑颜开。点评:读父母的来信,学生被父母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有的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也是一种沟通方式的示范。【教师引导】我们往往把话藏在心里,今天通过书信的方式,爸爸妈妈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他们已经在这座沟通的桥梁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设问】相信我们肯定也有很多话想对爸爸妈妈说,那么就请在这张爱心卡片上,把最想跟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学生表现】在背景音乐下,学生认真地在爱心卡上写下最想跟父母说的话,很多同学是含着眼泪写。【教师引导】非常感谢同学们能在这里和我们分享你对爸爸妈妈的这一份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回家后,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爸爸妈妈,告诉他们我们一直都懂的。(五)情境体验四:爱的和谐曲——传承爱【教师引导】当然真正的关爱还需要实际行动去表达。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善待父母不是将来的事,而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索取的同时也要给予。老师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创意作业】孝心策划:孝敬父母,我们可以这样做……【教师小结】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的信封,希望一个月后,你能写信告诉我,爸妈收到你爱心卡后的感受,以及你一个月“孝行”实施后家里的变化。老师会给你们回信的。同学们,父母的爱让我们感动,孝敬父母让我们心动。让我们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一天,永远和父母心心相印,使我们这首爱的协奏曲更加悠扬、动听。【板书设计】(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 郑乐安)与其仰望 不如并肩——《微生活 博天下》课例评析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不能脱离社会故步自封。鲜活、生动的事例充盈课堂,才能创造出教材、案例、课堂的三合力。《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新增了“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内容。宁波市第七中学的朱老师《微生活 博天下》依标施教,自编教材,用“微博”这一最新媒体纵贯课堂,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横贯教学,新颖、尽善、真实,把课堂演绎得有深度、力度和广度,获得了宁波市课堂教学评比第一名。

与其仰望,不如并肩。让我们一起试着擦出教学智慧的火花。

一、走进微博要要要拓宽思品教学的渠道【开场白】师:大家知道钓鱼岛事件的最新进展吗?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电视、报纸、杂志书籍、广播、互联网等。师:这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传媒。在课堂里现在就想了解,有什么办法呢?生:上网。师:上哪些网呢?生:百度、搜狐,微博、博客等。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新型媒介及网络工具已悄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推荐其中一个,大家猜猜它是谁?(屏显:提示语——一个充满“围观”的场所;一个热烈“响应”的活跃平台;一个用“140字”作为界限的空间。)生:微博。

如何把“大社会”引入“小课堂”,这是思品课首先要面对的。作为思品教师要审时度势,拓宽思想品德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这堂课中教师选择与微博并肩,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微博,让学生感受微博给学习、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如可以倾诉心声,放松心情,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减压;可以广交朋友,跟自己喜欢的明星近距离交流,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粉丝;可以为我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新的渠道,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通过微博的搜索功能,能找到跟“钓鱼岛”有关的所有话题。通过微博能随时知道生活的热点,朋友的动态,更快更及时地了解身边事、国家事,天下事,微博览天下。

微博也拓宽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渠道,有效延伸课堂教学,链接课内外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二、给力微博要要要呈现世态万象的载体

如何让“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就需要教师精挑细选,甄别筛选微博中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有法有度,有依有据,有正有邪,有善有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造,让学生信,引学生思。【教学片段一】师:微博每天有很多热门话题,前段时间,有一个人位居榜首受到了广泛关注,我们来看看他是谁,认识吗?生:“表哥”。师:为什么叫“表哥”?生:他手表多,而且都很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选取的“杨达才事件”是在中国社会舆论监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过案例再现,引出微博起到的监督作用。与传统监督方式相比,网络监督参与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是很好的社会推动力量和监督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公民通过网络行使批评权、监督权,参政议政。政府部门、官员、人大代表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民意,做到微博问政。

在这个教学环节的后半部分,选取2012年全国“两会”微博问政方来分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微博晒提案议案、晒关注话题、与网友沟通交流。比如政协委员詹国枢提出取消三好学生的评比,就此可以参与提案的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打开詹国枢的微博,学生可以直接沟通交流。因为联系学生生活,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两会”的距离。

整合优化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方式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科整合的尝试,扩大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教学片段二】师:老师这有一个发生在我们宁波小曦曦身上,微博爱心接力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师:如果是你,你会轻点鼠标吗?生:会!师: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心人,我们轻点鼠标就完成了爱的接力。微博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师:这样温情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起通过图片再来感受一下。

教学片段二通过视频再现宁波“小曦曦事件”,通过图片再现宁波台风灾害后的爱心出租车、微博发布解宁海果农燃眉之急等事例,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感受“正能量”,使学生理解微博上曝光的不仅仅是负面新闻。发挥正能量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崇正尚善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从而让学生学会“理性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教学片段三】师:通过微博的围观,我们拉下一个贪官;通过微博的响应,我们挽救一个生命。微博的能量很大,我们来看一名宁波初三学生是怎么发挥微博能量的。师:我们来看看这条微博(屏显:“这是什么样的狗屎规定,出这样规定的人该被拖出去枪毙!”)师:看到这条博文你有什么想说的?【教学片段四】师:好在钱江晚报报道后,网上有关此消息的博文都删除了,李兴贵中学的名誉也没受到更大的影响。否则,发微博的这位同学就要承担法律的责任了。像这种因在微博侵权被起诉的事例的确有,大家听说过浙江微博侵权第一案吗?

教学片段三、四,是宁波李兴贵初三学生随意发布的一条微博,引起主流媒体广泛关注,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的事例。这个教学资源完全是源于学生、源于生活的“小故事”,在课堂中引发了小高潮。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出“大道理”——讲道德、重事实、守法律、有节制。浅入深出,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通过正面教育一步一步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很好地落实了“学会理性参与”这一课程内容。“小中见大”,是这堂课的亮点,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精髓所在,彰显了2011版新课标“思想品德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的德育价值。

三、借力微博要要要参与社会生活的平台【教学片段五】师:我们是社会小主人,今天我们就利用微博参政议政一次,一起织“围脖”。(展示某地官方微博平台)分成五大组,每个组写1-2条,挑选两组写得比较合情合理地进行现场微博“@”,请同学们深思熟虑哦。

这个教学环节是整堂课的高潮,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从小课堂中走进大社会,参与公共生活。这是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学生现场微博“@”,更凸现了教学的力度。

教育是一种引领。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节课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

附:课例2微生活 博天下(依据课标实施教学 九年级)【课标要求】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学情分析】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学生的媒介批评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本课例借助新的媒介——微博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水平,切入“媒介素养”这一话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难点: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识微博通过《钓鱼岛是我们中国的》歌曲播放,营造课堂教学主题讨论的氛围。【设问】大家知道钓鱼岛事件的最新进展吗?【学生表现】部分学生会自觉关注国家大事。通过学生的口述,能认识到:作为社会中的成员之一,关心、关注国家领土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追问】如果我们想要了解钓鱼岛的最新进展,有什么渠道可以知道?【学生表现】学生回答踊跃,对身边的大众传媒以及新型媒介和网络工具比较熟知。【教师引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新型媒介及网络工具已悄然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推荐其中一个,大家猜猜它是谁?(屏显:提示语——一个充满“围观”的场所;一个热烈“响应”的活跃平台;一个用“140字”作为界限的空间。)引出新型媒介代表——微博。(二)设疑启思,讨论功能——谈微博【设问1】谁能告诉我“微博”这两字是什么意思?【学生表现】能从字面上理解“微”指微小,短小精悍,“博”指博客,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教师引导】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微博以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反馈更及时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据统计,我国现有3亿多微博用户,每天发送一亿多条微博。进入老师的腾讯微博去看看。(现场操作)【设问2】你们有微博吗?请举手示意下。【学生表现】基本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开通了微博。【追问1】请说说你们一般上微博做什么?【教师总结】微博有广播、转播、关注、评论等主要基本功能,可以广交朋友,甚至跟自己喜欢的明星近距离交流,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粉丝。(板书:沟通)可以在微博上倾诉心声,放松心情,给自己紧张的学习生活减压。(板书:放松)【追问2】微博为我们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有助于拓宽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如果想了解钓鱼岛的最新动态,可以从哪里看?【学生表现】通过现场微博展示,知道微博看新闻的两种方式。【教师总结】微博右上角,有搜索功能,输入“钓鱼岛”就能找到跟钓鱼岛相关的所有相关话题。微博右边,有热门话题,是当下关注度最高的新闻。微博让我们更快更及时地了解身边事、国家事、天下事,也就是微博览天下。(板书:知天下事)点评::教师以轻松的聊天方式,切入微博几个显性的功能,为之后媒介素养培养的深度挖掘作铺垫。 【过渡】微博每天有很多热门话题,前段时间,有一个人位居榜首受到了广泛关注,我们来看看他是谁,认识吗?(屏显)【学生表现】学生通过大众传媒或新型媒介工具都看到过2012年引起微博轰动的“杨达才事件”,回答非常流利。【设问3】杨达才被停职审查了,微博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表现】监督的作用。【拓展延伸】监督是我们公民的一项政治权利。大家还记不记得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学过的,公民行使监督权有几种方式?与网络监督有什么区别?【学生表现】生1:写信,打有关部门电话。生2:向媒体反映,向人大代表反映。生3:速度更快、参与者更多。生4:影响力更大。【教师引导】网络监督参与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比之前的监督方式更有广度、深度和强度。这是中国社会舆论监督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微博,是很好的社会推动力量和监督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板书:民主监督)【教师总结】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行使批评权、监督权,参政议政。我们政府部门、官员、人大代表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民意,做到微博问政。比如2012全国两会微博问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微博晒提案议案、晒关注话题、与网友沟通交流。比如政协委员詹国枢提出取消三好学生的评比,就此你可以打开人大代表的微博,参与提案的讨论,发表自己的建议,直接沟通交流。2012两会真正做到“微言大事,博论两会”,进一步拉近网民与两会的距离。微博问政可以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民主,中国的政治生态进入“网络问政议政”时代。(利用腾讯两会专题网页现场展示操作)【过渡】微博可以让我们知天下事,拉近我们和社会的距离,微博也可以民主监督,政府问政,拉近我们和政府的距离,微博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家有听说这样的事例吗?【学生表现】生1:微博上为白血病患者献爱心。生2: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教师引导】(视频播放微博接力救人命的“宁波小曦曦事件”)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心人,我们轻点鼠标就完成了爱的接力。微博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板书:温暖人心)(播放“发挥微博正能量”视频)发挥“正能量”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传递“正能量”,让我们一起努力!点评:“表哥”杨达才事件,突出微博民主监督的作用。而微博接力救人命事件则在人心上刻录了温暖的一笔。正反事例的呈现,显示了教师在课程资源选择中的思考。【过渡】通过微博的围观,我们拉下一个贪官,通过微博的响应,我们挽救一个生命。微博的能量很大,我们来看一名宁波初三学生是怎么发挥微博能量的。(微博展示:这是什么样的狗屎规定,出这样规定的人该被拖出去枪毙!)【设问4】看到这条博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表现】语言不文明,粗话。【教师引导】是啊,粗话,不文明、不道德,上网的时候不能用这样的语言,在网络中也要讲究文明用语。要讲文明、讲道德。(板书:讲道德)【过渡】那么这究竟是什么事件呢?我们来看《钱江晚报》的采访:“一条无中生有的微博让李兴贵中学白挨了一顿骂”。(微博展示:据说,宁波李兴贵中学不仅分快慢班,而且快班可以用空调。慢班一个月只能喝一桶水,而快班可以喝两桶,求真相!)原来,初发微博的人是要“求真相”,而转发微博的人把它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博友们不管青红皂白一通臭骂。【设问5】假如你是刚才发微博的博友,当你看到《钱江晚报》辟谣的消息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表现】生1:要了解事情真相再发表言论。生2:不要盲目跟风。生3: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教师引导】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面对微博上的信息要理性分析,尊重事实真相。(板书:理性、重事实)【设问6】如果你是李兴贵中学的学生,当你发现微博上谣言四起时,你会怎么做?学校又该怎么做?【过渡】好在《钱江晚报》报道后,网上有关此消息的博文都被删除了,李兴贵中学的名誉也没受到更大的影响。否则,发贴者就要承担法律的责任了。像这种在微博侵权被起诉的事例的确有,我们来看一看浙江微博侵权第一案。【教师引导】作为公民,在微博上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时,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能侵犯别人的权利。否则,必将承担法律责任。(板书:守法律)国家:从2009年在中国推出,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微博侵权行为,对于微博恶意侵犯他人名誉、隐私、商业秘密的行为,只有通过《民法通则》、《刑法》等相关法律进行判断制裁。网络运营商:推出实名制;为净化微博环境,2012年5月28日,新浪微博公布首个微博公约。个人:不沉迷,不浏览不健康的信息,有节制。(板书:有节制)点评:关于李兴贵中学造谣微博和浙江微博侵权第一案两个真实事例,引导学生在使用微博时要讲道德,守法律,重事实。微博存在的一些漏洞以及相关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提醒学生要学会自律。(三)融入生活,理性参与——织微博【合作学习】今天我们就利用微博参政议政一次,一起织“围脖”。(展示某地官方微博平台)【学生表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良现象等,针对问题和现象向相关部门反映。各组讨论后交流的话题非常广泛,提出的问题有:学校附近广场放音乐干扰学生学习;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隐患;食堂卫生问题;宁海基础设施陈旧且缺少维修、保养;校服质量需要提高,款式需要创新等。【教师引导】同学们的建议和提议都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现场操作“@”一下。由于时间关系,有关话题不能一一在课堂内完成。希望同学们关注我们的生活,利用新型媒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总结提升】“围观”改变中国,“关注”就是力量。微博——小平台,大内涵,能放松心情、沟通交友、知天下事、民主监督,温暖人心;小身材,大作用,“围观”社会,关注生活,要重事实、讲道德、守法律、有节制。当我们的手指轻点鼠标时,要冷静地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微生活,博天下”。【板书设计】(宁波市第七中学 朱鑫妙)明暗线交织 思维点突破——《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例评析

本课例由江北实验中学车金珍老师执教,在2012年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精巧,一明一暗两线交织;问题指向明确,学生感悟深刻;紧密联结生活,解决思维疑点,是较为难得的一堂说理课。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第一、知识明线与情感暗线交织,环节清楚,思维逻辑严密

这是一节典型的说理课。社会责任是一个抽象而宽泛的概念,如何准确有效地解读这一概念?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而引起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如何让学生在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自觉将意识转变为行动?教师如何在一节课里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个难题,必须对教材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本课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建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顺序,理出了“理解社会责任”、“寻找社会责任”、“担当社会责任”三个逐渐递进的知识层次,作为贯穿整节课的明线。在这明线之下,包含着学生在活动中的四点感悟以作为情感暗线。因此,这节课给人的印象是整体感觉构思巧妙,层次清楚,逻辑顺畅而且逐级推进。

第二、创设情境,变教师野说教”为学生野悟道”

道德说理课的确难上,处理不好,就成为教师一人的说教,教师讲得累,学生没感悟,变成道德的灌输。因此,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要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纵观整节课,教师创设了三个情境:最美中国人、钓鱼岛事件、“补胎哥”实例,这些情境都从正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创设情境与问题,以学生自行得出的四个感悟贯穿整节课。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整节课从头到尾,教师似乎没有明显地向学生灌输一个道理,但是,道理却是处处存在,而且这些道理都是学生自己感悟到的。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教学意图,运用了德育无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三个情境与活动中的四个感悟,回答了明线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一种奉献,一种付出。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是高尚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美丽的。

第二个问题:社会责任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既有身边小事,更有国家大事。

第三个问题:如何担当社会责任?——要以合法的方式;要投身公益,传递爱心。

这四个感悟构成了本节课的暗线。明暗两线交织,不仅合乎思维顺序,更遵循道德教育基本原则,因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三、制造思维冲突,道德认知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科尔伯格认为:“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是促成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节课创设了四个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情境:(一)社会责任是否可以选择?(二)社会责任是否只针对国家大事?(三)是否可以借口履行社会责任而损害国家或公民的合法权利(承担社会责任的手段题)?(四)承担社会责任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还是平凡之中的默默无闻?

这四个问题,直接指向真实的生活,指向学生的认知疑点,使学生真正从思维上参与课堂,道德认知在思考与交流中内化于心。最后教师通过挖掘“补胎哥”郁炳龙无私付出热心助人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引导学生要积极投身公益,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用自己的一生担当社会责任,做最美的自己。

从最美的他人(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等)开课,到做最美的自己(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结课,首尾相呼应,回味无穷。(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 麻桂芬)

附:课例3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二课第二框)【课标要求】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学情分析】什么是责任?如何承担责任?这是公民教育中不可逾越的大问题。不可否认,现阶段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模糊,甚至不自觉地逃避责任。课堂教学就是要解此之难,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履行社会责任的公民是崇高的,社会责任就在我们身边,学会担当是成长与成熟的表现。【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社会责任,学会担当社会责任。【教学过程】课间:播放“最美中国人”视频。(一)寻找最美 导入新课【设问】同学们,中央台有一档大型节目叫“寻找最美中国人”,你知道吗?【设问】宁波前段时间也进行了全城搜索,寻找谁呢?(出示PPT:在宁波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在街头LED显示屏上循环播放着寻人启事。这一新闻甚至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家猜一猜,为什么要找她们?点评:以热点问题导入,教师在学生“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卖了一个关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望。【学生表现】学生被问题逐步吸引,参与度高。(教师公布谜底:原来在车祸现场,有四个姑娘及时救助了一位受伤大爷,一个拨打120,一个做心肺复苏,一个用双手托着老人头部,一个为老人止血,为医生抢救争取了时间。直到救护车来,才默默离开。以路人所拍照片为证。)【设问】你觉得她们美吗?为什么?(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正如大家所说,她们用自己的爱心、善良、热忱承担了对社会的责任!(二)谈古论今 理解社会责任【设问】现实生活中,像她们这么美的人还有很多,你知道吗?能说说吗?【学生表现】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设问】从这些人物身上,大家可以概括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的共同品质吗?【学生表现】奉献、勇敢、善良、牺牲、承担责任等。(同步呈现在PPT上)【教师引导】是的,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社会责任!他们的实际行动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启示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美丽又高尚的,值得人们尊敬)我们不妨再次从名家名言中感悟一下。【教师引导】范仲淹,这是一种胸怀天下的担当,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林则徐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履行了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李大钊以他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诠释了敢于匡扶正义、担当重大责任的精神。社会责任就是一种危难时刻的担当,最美人物事迹所表现的就是这种担当。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点评:知是行的基础,面对“社会责任”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从古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榜样人物身上发现他们的共同特征,体会、感悟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是美丽的、崇高的。【设问】那么,拼命去接坠楼的孩子、冒险推开车轮边的学生、身负重伤坚持停稳了车、车祸现场投入救援……这是他们必须做的吗?【学生表现】学生展开了争论,有些认为是必须承担的,有些认为不是必须承担。学生提到吴菊萍、车祸现场,可以选择不去救;吴斌,司机是他的本职工作,必须做的。【教师引导】我们的社会责任,有些来源于我们的社会角色,是必须承担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逃避不履行呢?大家是不是愿意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我们眼前消失?会不会有内心的自我谴责?如果人人冷漠无为,这个社会又会怎样?点评:责任是否可以选择?这是一个思维冲突点。教师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这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正面教育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过渡】其实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社会责任,请大家拿出学习单,一起寻找社会责任。(三)关注生活 寻找社会责任【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身边有哪些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哪些行为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哪些现象则是相反的?(学生汇报:捐款、帮老人过马路、义务植树、爱心义卖、过马路走斑马线、维护国家的尊严等)【设问】你认为社会责任在哪里?(启示二:社会责任就在身边,从身边做起)【教师引导】你做的事再小,若对他人、对社会不利,就是逃避甚至违背了该承担的社会任。其实,承担社会责任有时就是从小事做起。比如我们刚才在学习单上看到的遵守交通秩序、遵守排队等候的秩序、保护环境卫生、爱护公物都是我们身边的社会责任。当然,社会责任也有国家大事。【学生表现】讨论“钓鱼岛”事件。点评:在面前,最普遍的现象是:简单的、容易履行的责任往往被忽视;重大的责任又感觉太。远。“寻找社会责任”环节的设计正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意识到社会责任既有身边小事,又有国家大事。【教师引导】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日本人却在中国的领土上抓我们的人,撞我们的船,还要购买我们的岛。身为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愤怒。在这个时候我们又该怎样担当这一社会责任呢?(四)热点剖析 担当社会责任【设问】(PPT显示一些图片)你觉得这些行为哪些是担当社会责任的表现?哪些不是呢?【学生表现】作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教师引导】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国家领土遭遇侵犯、尊严受到的害时,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但是以爱国的名义砸烂同胞的私产,却是不负责任的违法犯罪行为。这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启示三: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必然是遵纪守法的)(板书)【过渡】同学们,面对国家大事时,与国家共渡难关,维护国家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我们必须担当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人更多的是主动寻找与担当社会责任,为他人与社会提供无私的帮助,从事着公益事业。(出示80后“补胎哥”视频1)【教师引导】救人于危急的一事一行是承担社会责任,是崇高的。而“补胎哥”这样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默默地付出也是崇高的。所以,他的行动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人们都纷纷发去短信表示问候。(PPT出示“补胎哥”收到的百余条暖心短信,有感谢、有祝福、有鼓励,学生读一读)姻野叔叔,我是90后学生,很感动你这样为人们付出。请你相信,现在的一点一滴都会得到回报的。我也始终相信世界上不乏好人。谢谢你,让我们的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姻野一早在报上看到你晚上补胎助人的事,很感动,也很心暖,愿你健康平安幸福,好心有好报。姻野加油,很高兴宁波有你这样热心肠的人,辛苦了……”【教师补充】补胎哥郁师傅说,不少被他帮助过的人,都会发短信给他表示感谢,一条又一条鼓励的、祝福的短信,他都存在手机上,累的时候,看看这些短信,他就会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了。【设问】从补胎哥的反应中,你想到了什么?(启示四:承担社会责任,献身公益,既帮助他人,又收获快乐,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教师引导】“补胎哥”的热心付出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建立了一个补胎助人QQ群,群友几十人。(播放“补胎哥”视频2)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但你的一次行动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慢慢地,你会发现,有千万人在与你同行!(启示五:承担社会责任,献身公益的爱心是可以传递的。PPT播放公益爱心活动的各种画面)点评:生活中的榜样最真实,最能激励人。平凡的八零后年轻人,默默做着不平凡的公益事业,这样的“正能量”应该在课堂得到传递。【老师寄语】责任或小或大,或轻或重,都在每个人的肩头,只要勇敢地承担起这些责任,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美好。(PPT:传递爱心,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担当)在本节课的最后,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带走,记在心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做最美的自己!【板书设计】(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 车金珍)责任 高尚的代价——《浇灌责任之花》课例评析

责任是人的社会性的重要体现,责任意识是“我”对自身的能力、使命和任务的自觉,责任意识是立“人”的重要支撑点,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的人格品质,是人生践履的前提。对他人、自己、社会、历史的负责就是人对自我的肯定,也是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行为特征。

但是责任也意味着付出与奉献,就像丘吉尔曾经说过的那样:“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当代中学生从小在长辈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自我意识膨胀,索取多而回报少,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责任不明确,意识较淡薄,尤其是社会责任感欠缺。《浇灌责任之花》是人生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余姚姚北实验学校的徐韵茜老师执教了《浇灌责任之花》观摩课,尝试以活动参与的方式展开责任意识的教育。

本设计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情出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感受责任”、“理解责任”、“践行责任”。三个环节紧密相扣,步步提升。

第一环节,以直观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感受身边的责任,在上课开始就以生活短片让学生看到身边最熟悉的脸孔,感受他们在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这一环节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点明了本节课的主旨在于责任。

第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来源,理解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承担责任要付出一些代价,但也能获得许多无形的财富。

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此设计了一个游戏,从聚宝盆中抽签决定要扮演的角色,小组讨论扮演此种角色付出的代价,获得的回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承担责任虽付出时间、精力等代价,但更多的是获得的回报,比如对个人,知识技能的增长,获得宝贵的经验,得到他人、社会的尊敬,自身价值的体现;对社会国家的意义,如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安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分析能力。通过活动探究丰富,拓展了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之后从游戏中回归现实,用二十年默默履行责任感动全中国的王顺友与那些千方百计逃避责任的人作鲜明对比,让学生自己感悟,你愿意成为哪种人。

最后回归实践,进入第三环节,通过最美司机吴斌的案例,做最后的提升,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落实到自身,用一种修辞手法描述对责任的感悟,既是反思又是决心。从责任知识的落实到付诸行动,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一步提高学生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尽一份责任。

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境引导下探究学习等。在各个环节中都有学生活动的设计,整个设计以引导学生活动为主基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情境和问题的设计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体现有效教学的原则。(余姚市教育局教研室 鲁系楚)

附:课例4浇灌责任之花(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第二框)【课标内容】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学情分析】当代中学生从小在长辈的细心呵护下成长,自我意识膨胀,一味索取却不懂回报,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责任很不明确,责任意识较淡薄,尤其是社会责任感欠缺。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做到对自己负责之后,能努力为他人负责,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尽一份责任。【教学重难点】知道责任的含义、来源,体会不同的角色必须承担不同的责任;懂得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明确自己的责任,树立责任意识,落实责任行为。【教学过程】(一)感受责任【播放视频】《身边的责任》,视频分别呈现了以下场景:学校老师们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批改作业,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保洁阿姨时刻忙碌着,努力为大家创造整洁干净的校园环境;学校保安在上下学时站在校门口维持秩序,保证大家安全;早晚高峰,交警出现在路口疏散拥堵的交通。【设问】这些视频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生表现】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角色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与角色同在;用学生身边的人物让大家感受责任并不是高深缥缈的,它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引导】现在责任这个词大家都不再感到陌生,那么到底什么是责任呢?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去理解责任的含义呢?点评:以熟悉的场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责任就在我们身边。(二)理解责任【学生表现】学生自学课文,然后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举例,点明责任的含义是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媒体展示】展示课本上的学习单,并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单。然后以小组讨论方式得出责任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责任可以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教师引导】从学习单上可以看到父母、学生、警察、医生的责任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活动设计】师生同做小游戏“我的角色我做主”:老师拿出一个聚宝盆,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公民、学生、子女等),每大组派一名代表抽签决定本大组要扮演的角色,之后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上台完成以下任务:1.介绍我扮演了什么角色?2.分析我承担了什么责任?3.思考为什么要承担这个责任?(即承担此责任的意义,可以从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出发)4.如果承担这个责任,可能付出什么代价?【教师引导】从上面的活动中,我们能不能概括出承担责任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对个人:知识技能的增长,获得宝贵的经验,得到他人、社会的尊敬,自身价值的体现等等。对社会对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安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过渡】当今社会,面对责任,很多人都默默承担着自己应尽的责任。【播放短片】“大山普通邮递员王顺友”。二十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里独行;二十年,步行26万千米,足可重走长征21回,环绕地球六圈半;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通过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责任”一词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点评:以真实的人物与事件,触发学生敏感的心灵,传递社会的“善”与“美”,是课堂的特色与亮点。感染比说教有力量。【教师引导】但是,面对责任,也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逃避,请同学们谈谈了解的事例。你会选择成为哪种人,是受人尊敬肯定的人,还是遭人鄙视唾弃的人?(三)践行责任【教师引导】(播放最美司机吴斌的视频)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仍然不忘记自己作为司机的责任,强忍剧痛缓缓踩下刹车,拉起手刹,打开双跳灯,艰难地站起来疏散车上的乘客,正是他的这些举动保护了车上所有的乘客幸免于难,避免了一起车毁人亡的惨剧。他用生命践行了承担责任的意义。【过渡】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践行责任并不要求我们付出生命如此大的代价,更多的时候责任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请在发下来的小卡片上,任选一种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描述你对责任的感悟。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引发师生情感共鸣。【总结提升】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其实,责任离我们并不。远,当你伸手去关掉滴水的龙头,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当你对破坏环境、破坏公共设施的人加以劝阻,这,就是责任的萌芽;这,就是责任的开始。希望我们在座的年轻一代能用你们的臂膀支撑起祖国更加灿烂的未来!(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徐韵茜)体现思想 关注生本——《责任与我同行》课例评析《责任与我同行》一课由奉化市实验中学应静辉老师执教,此课获2012年宁波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我认为本课例在教学设计中至少体现了以下一些教学理念,也使它成为本课的亮点:

一、以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为起点,使教材内容生本化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所以,在思品课堂选择教学资源时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引导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参与性,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零碎的道德体验上升到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应老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就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一点。“认识责任的社会基础”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责任的来源广泛,包括法律的规定、道德原则、职业要求、传统习俗、分配的任务,而这些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讲有一定的距离感和抽象性。但这个难点又必须突破,因为只有认识了“责任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才能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责任”的道理,也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身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应承担的责任,从而为下面两个教学环节“担当责任”、“践行责任”做好铺垫。

本课中应老师选用了具有时效性和生活性特点的“厦门最美司机耿建平”的案例,通过层层设问:“视频中分别有哪些不同的角色?”→“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为什么是该做的或不该做的?”逐层推进,像剥笋一样,由外而内,由显性到隐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在明确“什么是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为什么会有责任”,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然后应老师又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活动“我的角色我的责任”,通过活动建构知识,通过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同角色及应该担负起的不同的责任。

应老师运用生活化的案例很好地打开了学生的嘴巴。课堂中,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把学生零碎的道德体验上升到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高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活动为载体,使静态知识过程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我们: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地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会与之一道熄灭。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内化的过程,单纯的说教是不奏效的,只能在实践中体验,在内省和反思中获得。学生通过参与,能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内化。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求,以活动为载体,使静态知识过程化。

在本节课中,应老师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如“我的角色我的责任”、“说一说,我们身边的不和谐音符”、“夸夸我们班的责任之星”、“填写责任卡”等,把静态的知识活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自己身上所应该担负的责任,而且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更进一步认识到应如何学会正确担负责任并且落实到行动的道理;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责任就在身边,并学会积极担负起责任。“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又在活动过程中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内化,使课堂保持了它的魅力。

三、注重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使思品教学情感化“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所以教学中要注重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水乳交融,达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之功效。

在本节课中,应老师注重正面导向教育,在“认知责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同龄人“向日葵女孩何平”的感人事例,从三个层面进行剖析:“我承担,我无悔”;“我付出,我快乐”;“我奉献,我精彩”。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何平的“担当与负责任”,明确作为当代中学生不仅要养成“有担当”的意识,而且要掌握“会担当”的方法,更要有“乐担当”的境界,使学生从“感动”到“感悟”;从“心动”到“行动”,循序渐进地体验到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杨慧娥)

附:课例5责任与我同行(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一课第一框)【课标要求】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懂得承担责任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知道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学情分析】责任意识模糊;责任感不强;对承担责任的意义认识比较空泛。【教学重难点】懂得承担责任的意义,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理解责任产生的社会基础以及承担责任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短片】“厦门最美司机耿建平”,作简单介绍:耿师傅像往常一样驾驶着公交车在路上行驶,这时让人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一名患精神病的女子举起刀,朝着耿师傅猛扎了下去,第一刀狠狠地扎在了方向盘上,接着第二刀扎中了耿师傅的右肩,鲜血顿时流了出来。但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一定要把车开进站点,停稳,一定要确保乘客安全。【设问】是什么驱使耿师傅这样做?(引出《责任与我同行》课题。)环节一:认识责任【设问】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从车上的视频监控上看,女子行凶过程中,车内乘客都选择了沉默,无人挺身而出前来帮忙。耿师傅一边坚持开车,一边拿出手机拨打了110,后来警察处理了该事。)【学生表现】学生回答。司机:不顾个人安危,确保乘客安全;警察:疏散乘客,维持秩序、协商调节等;乘客:冷漠、没有及时相助;患者父母:没有监护好无行事能力的子女。【教师引导】司机和警察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而乘客和患者的父母不应该这样做。因此,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或不应该做某事(责任的概念)。【教师追问】乘客和患者的父母正确的做法该怎样?【学生表现】学生讨论后回答:乘客应见义勇为、及时相助;患者的父母应监护好自己的子女。【教师追问】是什么要求乘客、父母、警察、患者的父母这样做呢?(通过分析引出责任产的社会基础:法律的规定、道德原则、职业要求、传统习俗、分配的任务等,从而突破本课的第一个难点。)环节二:担当责任1.学会担当【教师引导】教师出示现实生活中逃避责任的事例(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分析不承担责任引发的后果。教师继续出示社会热点——钓鱼岛事件,多媒体呈现市民上街游行的场景和西安部分市民上街砸毁日系车、焚烧丰田4S店的图片。【设问】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公民肩负着什么责任?【学生回答】公民有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责任。【追问】有人上街砸毁日系车、焚烧丰田4S店是爱国行为吗?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教师引导】不正确担当责任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要学会正确担当社会责任。点评:从“积极担当责任意识”的培养到“正确担当责任行为”的判定,再进一步认识到“担当责任需从小事做起”的道理。层层递进,从意识到行动,真正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思、有所提高。2.乐于担当【播放短片】“90后最有担当的‘向日葵女孩’何平”。(她出生在一个异常贫穷的家庭,父亲因病瘫痪在床,母亲智力残疾,经常神志不清,弟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她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教师引导】她最多时打了7份工,一天只睡3-5小时,站着上课,带着弟弟上大学,她为什么要如此辛苦?——A.我承担,我无悔【师生共悟】何平说:“吃下去又苦又甜——生活的味道。”“苦”是因为背负了责任,“甜”是因为负起了责任。承担责任会带来内心的快乐。——B.我付出,我快乐【教师引导】何平的事迹即将登上话剧舞台。这表明“积极承担责任能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赞誉”。担当责任是有回报的,是快乐的。【教师引导】何平还捐出微薄的积蓄的一半救助一名辍学男孩。她说“能够帮助别人我很开心,因为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爸爸和弟弟也就不能及时得到救助。自己会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C.我奉献,我精彩【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三种人:一种是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的人;一种是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的人;还有一种是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人。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点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龄人何平的事例,从三个层面使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不只有付出,也有回报,从而体会到积极承担责任的意义。环节三:践行责任1.我担当 我骄傲【学生活动】夸夸我们班的责任之星。2.我承诺 我践行【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填写责任卡。对照榜样,反省自身。点评:通过“评选班级责任之星”这一活动,进一步把榜样的范围缩小到班级,班级中的榜样更贴近学生,更能引起共鸣。认识到责任就在身边,积极担负起来。【总结提升】让我们从今天起,做一个负责任的中学生,让我们一起播下爱的种子,并让责任之花开遍大地!(奉化市实验中学 应静辉)思品课堂 求真尚善——《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课例评析《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二课第二框第二目的教学内容。公益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但是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公益,树立公益意识,主动投身公益活动却是很难,贺婉娜老师采用“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的策略,巧妙地将这个难题转化。

第一,取材于真实事件,实事求是话公益

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注重与学生生活性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贺老师通过身边的好人好事——宁波“补胎哥”事迹,打开公益大门,让学生畅谈对“补胎哥”义举的看法,把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课堂真实、生动、活泼。再通过对有偿补胎行为算不算公益行为的争辩,粗浅地认识公益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立足于学生实际,扎扎实实树公益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鼓励学生在实际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贺老师紧紧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罗列曾经参加过的公益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很多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我们都不曾关心和参与,在认知和行为的冲突中意识到公益活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进一步追问学生不关心和参与力所能及公益活动的原因,明确我们需要树立公益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公益活动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贺老师组成四人小组来探究,进行恰当的追问和引导,巧妙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第三,扎根于学生心中,点点滴滴做公益

思想品德课旨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初中学生处于即将成人又尚未成人的阶段。因此在初中生所能参加的公益活动这个问题上,贺老师动足了脑筋:避开大而空的口号式公益活动,从初中生身边的微公益着手,比如让座、植树、捡起地上的垃圾、随手关灯、给陌生人指路……让学生懂得:公益活动不在乎大小,在于你能否从身边小事做起,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这是一堂思想品德课的成功之处。(北仑区泰河学校 王静芬)

附:课例6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二课第二框)【课标要求】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学情分析】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是每一个公民应认真履行的责任。但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或对公益活动不甚了解,无法践行;或认为公益活动并非义务,不必履行;甚至有个别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心中没有他人更没有“公益”概念。因此,理解并践行公益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公益活动的积极影响;学生树立投身公益活动的意识,践行公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一环节:认识公益出示两张图片:在夜间为市民免费修补轮胎的宁波“补胎哥”与“补胎20元”的招牌。【设问】你如何看待这两张图片?【学生表现】学生评价“补胎哥”的行为是助人为乐、做好人好事;而有偿的补胎行为是工作,是赚钱。初步区分“公益活动”与“非公益活动”。【教师引导】公益活动是指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向社会无偿输送财物、时间、精力和知识等的活动。【设问】你参加过哪些公益活动?生:慈善一日捐,我捐款了。【设问】在老师身边,有不少人认为公益活动就等于捐款,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不赞同?【学生表现】学生否定这个观点,列举植树、为老年人让座等等活动也是公益活动,而捐款只是其中的一个活动。【教师引导】公益活动有很多形式,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参与公益活动,向社会无偿输出我们的知识、财物、时间和精力,为社会做出我们的贡献,不单单是扮演好我们的公民角色,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点评:从学生的认知误区——“公益活动就等于捐款”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认识捐款和公益活动的关系,了解公益活动的范围。既解决了知识误区,又不会使理论知识脱离学生,一举两得。(二)案例教学,设疑启思第二环节:体验公益【教师阐述】顾灿瑛事件一:我有个学生叫顾灿瑛,她原本应该在2012年的6月份参加中考。可是在5月初,她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小便中还有血,便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血管炎并发症,要马上住院。意想不到的是,一进医院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第三天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她母亲怕承担责任,狠心地离开了她。顾灿瑛意识到自己这个病的严重性,发短信给我,说:老师,我可能不久于人世,我想见见您!收到这条短信,我们5位老师马上来到了医院,当时她刚刚被抢救过来,鼻子上插着管子,手上、颈部都有静脉穿刺,插着吊针,看上去非常虚弱。看到她这个样子,我非常心疼,因为在学校时,她给我感觉很活泼、积极向上。父亲说:灿瑛很坚强,一直和病魔斗争着,可是炎症恶化太快,已经每天便血了。医生建议必须马上转到治疗这方面病症最权威的南京军区总医院,再迟就来不及了,但医药费要30多万,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亲戚朋友中能借的也都借了,也只够这几天的医疗费……我们当时在场的每位老师都纷纷把钱包中的钱塞给她父亲,凑了4500元给顾灿瑛,想救助这位不幸的学生。【设问】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够不够?你们觉得要救她,我还能做些什么?【学生表现】学生纷纷表示不够,要发动更多的人捐款,帮助这个女孩。【教师引导】有时候某些公益活动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众人的帮助。【教师阐述】顾灿瑛事件二:从医院回来后,我马上找校长,告之顾灿瑛的危急情况,校长决定开学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全体师生为顾灿瑛捐款;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顾灿瑛的情况,我打电话给电视台和报社,他们都非常重视,第一时间把消息发出去;我还在新北仑论坛上发帖求助,网友转帖、回帖热烈;更让我感动的是泰河中学学生,拉起横幅,在自己的学校组织募捐。一位同病房的老奶奶,患肾病多年,看病钱还是靠儿子打工挣来的,听说了顾灿瑛事情后,二话不说就捐了500元;我外婆,83岁高龄了,把自己整个月的养老金都捐出来了,说:“这么可怜的女孩,要救!”也有社会人士把钱打到了她爸爸的账户里……【设问】有哪些人参与了这场挽救顾灿瑛生命的公益接力赛?他们都付出了什么?【学生表现】列举材料中涉及的参与者们,体会到他们都付出了财物、时间和精力。【教师引导】众人拾柴火焰高,人间处处有真情。我们肯定也参加过公益活动,现场公益活动小调查。【学生表现】填写公益活动调查表。现场绘制班级公益活动参与度表格。点评:老师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让学生体验、感悟,进而认识到: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公益活动需要你我的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有利于从情感上感化学生,使学生树立公益意识。【设问】你们觉得投身公益值不值得?四人小组讨论:投身公益活动,我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表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研究参加公益活动对他们带来的影响。各组讨论得很激烈,有这些收获:证明我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能提高自身能力;赢得公众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纯洁和洗涤心灵;提高自身价值;作为社会的一员,这样做还能体现我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教师引导】这是我们在参与公益活动后的收获,而且这些收获对我们的精神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提升了我们的自我价值和精神境界。【设问】从顾灿瑛这个事件,你觉得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表现】生: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温暖、人人互助的社会。生: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是没有爱心的,他们不会帮助他人。生:我们社会的主流还是好的,有爱心的人比没有爱心的人要多。【教师引导】我们的社会虽然有冷漠的人,但是有这么多人关心和帮助素昧平生的顾灿瑛,证明这个社会有温暖。当你参加公益活动时,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但你的一次行动将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将会得到众多人的积极响应。慢慢地,你种下的花开遍大地,你会发现,有千万人在与你同行!点评:“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不同的看法。当有学生质疑社会还有很多人冷漠,课堂讨论气氛热烈,形成了鲜活的生成性资源。而老师则抓住契机,引出了“和谐社会需要公益,公益活动需要你我他共同参与”的结论,可谓水到渠成。【教师阐述】顾灿瑛事件三:顾灿瑛一家的重大决定:无偿捐献眼角膜!【设问】对于顾灿瑛一家的这一决定,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表现】学生纷纷表示这个行为是感恩的行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回馈社会的行为。【教师引导】作为社会的一员,当我们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帮助,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人和社会,这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三)融入生活,树立意识第三环节:参与公益再看公益活动小调查【设问】有些同学认为学习已经很紧张了,参与公益活动我没时间、没机会!你怎么看?【学生表现】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公益活动是一种意识,哪怕你捡起地上的碎纸屑,这也是公益活动。【教师引导】公益活动不仅仅是灾难时候的援手。当我们用公益的思维去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公益。(播放“微公益 我能行”视频)续写:我还可以参与这些公益活动。【学生表现】学生续写公益调查表格,把认为今后可以参与的公益活动写下来。【总结提升】公益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心,生活处处皆公益。点评:这一环节从学生中来,又落脚到学生的生活,是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提升,也是对学生公益意识的培养,把公益活动从理念内化为生活意识。【总结提升】分享伟人的一句话:你我努力的方向,就是社会的前进方向!公益需要你我他!人人参与公益,能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温暖、美好、和谐,让我们一起“热心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宁波市北仑泰河学校 贺婉娜)将艺术融入课堂 用真情讴歌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例评析《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由郑燕老师在2012年4月海曙区优质课评比中执教,在此次比赛中她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取得了参加市级优质课比赛的资格。

我以为郑老师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优秀的艺术作品融入课堂,创设课堂真善美的艺术情境,用真情讴歌了生命。

一、用艺术形象诠释生命的独特性

在镜头一中郑老师展示了战马“乔伊”出生地,出生时的可爱模样以及它的成长,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并使他们对这小小的生命产生了喜爱之情。这时,郑老师适时设问,让同学们找找“乔伊”的独特之处。同学们的回答水到渠成,课堂气氛活跃。与镜头一结合的活动一,则把镜头转向了生活。彼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郑老师构建了一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景象。生命的独特与美好,缓缓地充盈于课堂。我当时坐在课堂中,也被这份融融的暖意感动着,油然而生对生命的感激之情。

二、用艺术影音传递生命的脆弱性

在第二组镜头中,郑老师则创设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情境。在这组镜头中,与战马“乔伊”一起征战的大黑马悲惨死去,“乔伊”盘旋回望,不忍离弃。一面是人类对生命的肆意践踏,一面是动物间的手足情深。强烈的对比产生的震撼是巨大的,同学们在活动二中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对其他生命的伤害。通过强烈对比,引导了学生的理性反思,非常自然。

三、用艺术手法展现生命的坚韧性

镜头三中使用了蒙太奇式的艺术手法,展示了战马“乔伊”无声的抵抗,用激情昂扬的音乐和扣人心弦的场景贯穿,让同学们感受生命的双重性。生命不仅是脆弱的,更是坚强的,将课堂气氛推到了最高潮。此时郑老师设计续写故事的环节,让同学们在激烈讨论中抒发对生命的感叹,情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讨论后,郑老师适时出示了人类在保护生命与反思自我的过程中的改进与措施,号召同学们也一起采取行动来珍爱世界上的其他生命。

最后,郑老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通过让学生制作关爱生命行为的宣传小短片,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外,落实到自我的行动中。这个活动的设计,既与本课以电影艺术贯穿课堂内容的形式一致,又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学情,既活泼生动,又强调实践性,实现了课堂内外的真正统一。(宁波市实验学校 玲亚)

附:课例7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课标要求】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