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 诗文诵读(第二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09:12:50

点击下载

作者:徐师品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学经典诵读 诗文诵读(第二卷)

国学经典诵读 诗文诵读(第二卷)试读:

诗词篇

山中杂诗吴均①②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③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在文学方面,他提倡“骈体文”。其文善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辞清拔古朴,时人或仿效其体,称之为“吴均体”。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③檐:房檐。参考译文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相关链接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山中幽居仿佛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并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竹里馆王维①②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③④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诗人。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苏轼称赞他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孟浩然诗齐名,二人并称“王孟”。注释

①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幽深的竹林。②啸(xiào):长声呼啸。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③深林:指“幽篁”。④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参考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相关链接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人与物浑然一体,营造出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平平淡淡。但其妙处却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①送灵澈上人刘长卿②③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④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擅长近体,尤工五律,其诗多写个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及羁旅情怀,也善写山水隐逸的闲远,风格含蓄温和,洗练清新。注释

①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②苍苍:深青色。③杳杳(yǎo yǎo):深远的样子。④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参考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声。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处。相关链接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诗人的形象隐于诗外,而淡泊的情怀自见。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诗作也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①登飞来峰王安石②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即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注释

①飞来峰: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②千寻:极言塔高。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③缘:因为。参考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相关链接《登飞来峰》为王安石三十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此时正值壮年的诗人,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开阔情怀。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乎觉得天地万物都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①春夜洛城闻笛李白②③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④⑤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给后世人留下九百多首诗篇,这些诗篇,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有《李太白全集》。注释

①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②玉笛:精美的笛。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④折柳:《折杨柳》曲调。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⑤故园:指故乡,家乡。参考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来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相关链接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的意思。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暗”中飞出的笛声,却不期然打动了春风里的听众——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秋词刘禹锡①②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④⑤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有《刘梦得文集》。注释

①逢:遇到。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③春朝(zhāo):春天。④排云:推开白云。⑤碧霄(xiāo):青天。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相关链接

本文中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①约客赵师秀②③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⑤⑥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简介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诗工五律,细微精练。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④处处蛙:到处是青蛙。⑤有约:邀约友人。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芯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参考译文

梅子黄时,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只好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灯花。相关链接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时失望焦躁的情绪。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后两句写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客人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寂寞失望的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①论诗赵翼②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③④⑤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作者简介

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清初著名史学家、诗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后以母病辞归乡里,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著有《廿二史札记》《瓯北诗话》。注释

①论诗:评论诗歌。本题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②李杜:指李白、杜甫。③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④领:占领,这里是有影响的意思。⑤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参考译文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诵,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相关链接

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当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诗人认为文学创作当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①逢入京使岑参②③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⑤⑥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以边塞诗著称,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高适并称“高岑”。其边塞诗体格奇崛,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声名远播异域。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②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③漫漫:形容路途遥远。④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⑤凭:托。⑥传语:捎口信。参考译文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偶遇,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相关链接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年)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强调自己思忆亲人之情,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他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有开阔豪迈的胸襟。全诗率兴而成,感情真挚,语言自然,韵味淳厚。①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②③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注释

①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lì)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②商女:卖唱的歌女。③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参考译文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相关链接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小诗。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国事日衰,而达官贵人们仍然沉湎在醉生梦死的荒淫享乐之中。所以,当诗人夜泊秦淮时,眼见灯红酒绿,耳听淫词艳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描述夜泊秦淮之景,抒发隔江听曲的感慨,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诗人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表达了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此诗构思精巧,笔法委婉,表达含蓄,语言清丽凝练,极富艺术魅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①②③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④⑤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平生作诗近万首,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部文集传世。注释

①僵卧:指卧病在床。②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③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守卫。轮台:在现在的新疆,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④夜阑(lán):夜将尽。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⑥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参考译文

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奔赴前线。相关链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原题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当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全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①赤壁杜牧②③④⑤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⑦⑧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释

①赤壁: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赤壁西北长江沿岸。②折戟(jǐ):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③销:销蚀。④将:拿起。⑤磨洗:磨光洗净。⑥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⑦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⑧铜雀: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⑨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大乔是孙策(孙权兄)之妻,小乔是周瑜之妻。参考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相关链接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武昌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②③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④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注释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龙标,唐代县名(现在湖南黔阳)。王昌龄这次被贬为龙标尉。②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啼声哀婉凄切。③五溪:现在湖南西部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五条溪流的总称。④随风:有的版本写作“随君”。⑤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贵州西部。参考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相关链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佳作。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便与王昌龄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748—749年)间。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湖南龙标。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便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月夜刘方平①②③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④⑤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注释

①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②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③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④偏知:才知。⑤新:初。参考译文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

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相关链接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这类诗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类似乎最代表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和谐的旋律。这首诗正是通过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①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②③④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⑤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南宋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四人被推为“南宋四大家”。他一生爱国,但始终不得重用。他体恤百姓,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农家叹》等。创造了新奇幽默的“诚斋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注释

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②莫言:不要说。③赚得:骗得。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⑤拦:阻拦,阻挡。参考译文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相关链接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因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①望江南温庭筠(yún)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②③

斜晖脉脉水悠悠。④

肠断白洲。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代诗人。他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注释

①选自《全唐五代词》。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②斜晖:偏西的阳光。③脉脉(mò 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④白:一种水中浮草。参考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洲上。相关链接

这一首写闺怨的小令,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肠断的感情变化,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①垓(gāi)下歌项羽②③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⑤⑥⑦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者简介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注释

①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在这里被围失败。②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③骓(zhuī):马名,毛色青白混杂的马。④逝:跑。⑤奈何:怎么办。⑥虞:指虞姬,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后人也因此根据项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断出她在楚营内自刎,由此流传了一段关于“霸王别姬”的佳话。⑦若:你。参考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相关链接《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垓下歌》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读完《垓下歌》,掩卷回味,使人悟出无论是谁,无论他曾经怎样不可一世,煊赫一时,但如果他做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么,到那时,即便有移山倒海之力,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失败的道路。①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②③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④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世人称他为“诗鬼”。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称他为李昌谷。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注释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此为第五首。②吴钩:“吴钩,刀名也,刃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沈括《梦溪笔谈》)。③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地区。《资治通鉴》元和七年(812年)载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④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参考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跨上骏马,手执军刀,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暂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侯拜相?相关链接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取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里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小松杜荀鹤(hè)①②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③④⑤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唐代诗人。尤长于宫词,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②蓬蒿(péng hāo):蓬草和蒿子(较高的野草)。③直待:直等到。④凌云:高耸入云。⑤始道:才说。参考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相关链接《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却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诗的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世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致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雪梅(其一)卢梅坡①②③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者简介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注释

①降(xiáng):服输。②骚人:诗人。③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参考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相关链接

古今不少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摩擦”,彼此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说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深思。送春王令①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②③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作者简介

王令(1032—1059),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集》《十七史蒙求》。注释

①落更开:还有开花者。②子规:杜鹃鸟。传说杜鹃鸟不停地叫,口中流血。③东风:春风。参考译文

暮春三月花谢了又开,低矮的屋檐下天天有小燕子飞来。

杜鹃半夜三更还在啼血鸣叫,它们不信春风呼唤不回来。相关链接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花落了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来写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说明想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之意,既表达了珍惜春光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这首诗中的子规(杜鹃)与其他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①②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注释

①天阶:宫殿的台阶,别本作“天街”。②卧看:别本作“坐看”。参考译文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相关链接

这是写失意宫女孤寂幽怨生活的诗。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夜色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绝句志南①②③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生平事迹不详,“志南”是他的法号。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他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注释

①系(xì):拴住。②短篷:小船。③藜(lí):一种草本植物,其干坚韧,古人用来做手杖。参考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相关链接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诗人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具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啊!桃花溪张旭①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②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作者简介

张旭(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字伯高,一字季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注释

①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②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参考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

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相关链接

桃花溪两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构思巧妙,情趣深远,画意甚浓。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别致。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①赠花卿杜甫②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

①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平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②锦城: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③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参考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相关链接

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所写,主要描写了宴乐的盛况。“花卿”指花敬定,他因平叛有功,曾放纵部下大肆掠夺东蜀,他本人更是居功自傲,经常大宴宾客,歌舞升平,奢侈淫靡。杜甫赠送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有讽刺、劝诫的意味。前两句写见闻,首句写天天寻欢,次句写乐声远扬,从侧面反映出花敬定享乐无度,肆无忌惮。后两句写感受,看是称赞乐曲如同仙乐,实则暗示花敬定已经越轨了,用了只有皇帝才能听的音乐。这可以从“天上”“人间”两词看出端倪。诗人以“天上”比喻皇帝居住的皇宫,以“人间”比喻皇宫之外,可谓是一语双关。全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讽刺诗。①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③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作者简介

李益(746—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人,中唐诗人,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注释

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甘肃省灵武县。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④芦管:笛子。⑤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参考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相关链接

本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是李益边塞诗中的代表作。前两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第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第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管声能触动征人之乡愁。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是谱歌作画的佳品。采莲曲王昌龄①②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注释

①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②芙蓉:荷花。参考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来。相关链接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只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是荷花的精灵,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形象。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江畔独步寻花杜甫①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②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

①蹊(qī):小路,小径。②恰恰:形容莺啼的声音。参考译文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舍不得离开嬉戏着的不停飞舞的彩蝶,自由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和谐、动听。相关链接

春暖花开的时节,诗人独自沿江畔散步,情随景生。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两个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了。正在诗人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递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全诗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①浪淘沙刘禹锡②③④⑤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注释

①选自《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②九曲黄河:形容黄河河道曲折漫长,古人传说黄河有九道较大的弯曲。③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携带大量的泥沙。④浪淘风簸:形容黄河浪高风急。⑤自天涯:来自天涯。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相关链接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于是他们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雨过山村王建①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②③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作者简介

王建(约766—?),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世称王司马。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他的这类词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注释

①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②妇姑:嫂嫂和小姑。③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参考译文

雨中有一两户人家传来鸡鸣,小溪两边长满翠竹,乡村的小路越过小溪,木板桥歪歪斜斜。村里的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去浸洗蚕子,庭院中的栀子花因农人都忙着干活而无人欣赏。相关链接

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作者写雨过山村所见情景,语言清新活泼,意象自然生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第三句转而写农事,“妇姑相唤”,透着亲切,可以想见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夏日雨中,仍要“浴蚕去”,则可知农事的繁忙。妇姑浴蚕去了,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全诗处处扣住山村景象,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景;农事的繁忙,山村的神韵,皆蕴于一个“闲”字之中。它是全篇之“眼”,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秋日行村路乐雷发①②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作者简介

乐雷发(1208—1283),字声远,号雪矶,南宋道州宁远县人。精通经史,长于诗赋。著作有《雪矶丛稿》五卷,后选入《四库全书》。注释

①篱落:篱笆下。②社肉:此指秋天祭祀社神的肉。参考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的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牙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做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相关链接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及对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的追求,风格清新可爱,含蓄隽永。“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成为千古名句。清纪晓岚评价其诗无俗韵。陆游《水亭》有“一路风光谁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之句。钱钟书评价乐雷发之句“比陆游的新鲜具体,主诗也就愈有精彩”。“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①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②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注释

①选自《元好问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赋,吟咏。②一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③闹春风:在春天里争妍斗艳。参考译文

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相关链接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能兼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己节操,独善其身。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诗人忠告它要“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林花谢了太匆匆”,为了它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不吐,诗句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己感慨世事的心态。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①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作者简介

杨巨源(755—约833),唐代诗人,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有诗文集五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注释

①上林:上林苑,古代宫苑名。参考译文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相关链接

此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一个“清”字用得贴切,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喜人,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显得很清幽。第二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绘。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半未匀”这种境界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勾画得非常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艳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浓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如市。与上联形成对照,更反衬出诗人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①湖上徐元杰②③④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⑤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作者简介

徐元杰(1196—1246),字仁伯,号梅野,宋代上饶人。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愍。著有《梅野集》十二卷,传于世。注释

①湖:西湖。②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③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④平湖:风平浪静的湖面。⑤几船归:有多少船只归去。参考译文

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在这风和日丽,人心舒畅的时刻,有多少船只正迎着夕阳,吹箫打鼓地归去了。相关链接

本诗写杭州西湖风光。前两句写景,岸上红花满地,黄莺乱啼,湖中水平无波,绿草繁茂,白鹭低飞。这繁富的景象,有静有动,有高有低,声色俱全,五彩斑斓,一股浓厚的春天气息,仿佛扑面而至,令人振奋,使人不由得想起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有名的景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后两句转到写人。诗人捕捉了夕阳西下、游船群归的场面,辅以风和日暖的点缀,把游人的勃勃兴致与快心畅意写足写满。全诗以精练的词句概括了西湖的自然景物,又刻绘了游人之乐、意境之美,情调欢快,是历来写西湖诗中的上乘之作。偶题朱熹①②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③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自号晦翁、晦庵,别称紫阳。宋代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五古颇为前人推崇,但多模拟之迹。一些散文写得清新明动,颇有欧阳修、曾巩遗风。著有《朱文公文集》。注释

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参考译文

门外的青山上草木一团团的绿紫相间,高耸的山峰终日云遮雾绕像戴着头巾。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哪里来的。相关链接《偶题三首》是朱熹的组诗作品。朱熹的诗歌,往往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做人治学的道理。此诗是其中的第一篇,约作于乾道、淳熙年间,由常人只见到翻云覆雨,却不知其成雨的原因,因而悟出凡事都有根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学力行,也是有根底的。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伟大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