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管理学(党校研究成果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09:16:58

点击下载

作者:贾锡萍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务管理学(党校研究成果系列)

党务管理学(党校研究成果系列)试读:

前言

屈指算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招收研究生已有20年的时间。20年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和体会是,搞好党校研究生教学工作,提高党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走自己的路,抓好党校研究生教材建设这个基础性工程。因为党校研究生的培养对象、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与高校不完全相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完全照抄照搬高校教材不行,需要结合党校的实际编写具有自身特点的教材。校委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20年来,为适应党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组织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不断进行修订。《党务管理学》是党校研究生系列教材中的一本。通观全书,这本教材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1.内容全面。党务管理学是一门内容广泛的学科。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涉及组织、宣传、纪检、统战、政策研究、群众工作、对外联络等诸多方面。关于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本教材都做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介绍。

2.务实管用。党务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编写本教材时,作者始终围绕日常党务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最需要掌握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展开,突出实用性、操作性,努力做到论述简明、方法简便、语言简朴。本书附录部分收集了党务管理工作常用的党内法律法规,以备党务工作者随时查阅。相信这本教材会对从事党务工作的同志做好日常党务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3.视野开阔。党务管理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提高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科学化水平,需要放眼世界,学习借鉴国外政党党务管理的有益经验和做法。这本教材对当前国外政党党务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应对的新理念、新做法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有助于我们开阔国际视野,打开信息空间、思维空间,使党务管理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总之,这是一本编写认真、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书。它不仅可以作为党校研究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党务干部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解疑释惑、提高业务水平的案头用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 赵晓呼2013年9月20日

导论

所谓“党务管理”,就是政党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它是伴随着政党的产生而出现的一项管理活动,是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政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否则就会变成一盘散沙,走向衰败,甚至灭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革命党变成执掌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政权的政党,将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建设成为日益富强的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一贯高度重视党务管理,并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不断提高党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确保了党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党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将党务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认真探讨党务管理的内涵、意义、对象、分类、功能等基本问题。

一、党务管理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党务”的解释是:“政党内部有关组织建设等的事务。”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因此“党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用语。词典上对“党务”的解释,只涉及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中很小的一方面。根据党务学和党务管理工作的相关研究,理解党务管理工作的内涵,第一要弄清楚党务管理工作与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的关系。从内涵上来讲,党务管理工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党务管理工作是指党内一些事务性活动,仅限于党的文秘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新党员入党材料、党籍证件、党员登记和调动表格、党费收交单据、党员人事档案的管理,以及党的各种会议的记录,上级党的机关下达的文件,人民群众来信、申诉材料的管理工作等;广义的党务管理是指党内各项业务活动和事务活动的总和,包括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纪律检查工作、政策研究工作、统战工作、党办工作等各项业务性工作。

从形态上来讲,党务管理具有实践和理论两种形态。党务管理的实践形态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即党内全部的业务活动和事务活动。党务管理的理论形态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的正确思想,即党务管理的基本原理。从这两个形态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党务管理既有成功的社会实践,又有比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两者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党务管理的统一整体。研究党务管理,必须把这两种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科学把握党务管理的概念,还必须清楚党务管理与党的工作、党的建设这两个相关概念的关系。从联系上讲,三者都是党所从事的事业,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对象。从区别上讲,三者并不是平行的等同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按照形式逻辑中关于概念属种关系的理论来分析,党的工作是三者中外延最大的属概念,它是指党所从事的全部活动,除了包括党的建设和党务管理以外,还包括党的领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军事工作以及处理与外国政党关系的外事工作等。党的建设是党的工作的种概念,又是党务管理的属概念,它是指党为保持自己的性质而从事的一系列自我完善的活动,不仅包括党务管理,还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等方面的建设。这就是说,党务管理只是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包含于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之中的一个种概念,其外延要小于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

二、党务管理的意义

一个政党如果不重视、不善于自身管理,必然会是一盘散沙,不可能赢得执政地位,即使短期内拥有执政权,也不能长久保持执政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党务管理,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搞好党务管理是促进党的建设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新经验,使党的建设更适合新形势的要求,这就需要党务工作者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尤其在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的严峻形势下,如何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需要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党务管理。

第二,搞好党务管理是把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党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还是制度建设,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地贯彻到党的各个工作部门、各个组织中去,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通过党组织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使之有序地落实。党务管理作为党的任务贯彻落实的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不能削弱的。任何忽视和削弱党务管理的做法和行为,必然使党的建设受到损害,甚至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第三,搞好党务管理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党的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党务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深刻的教训。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党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把党务管理的经验加以整理,进行理论的抽象与概括,使之从实践形态转化为理论形态,再运用于党务工作的实践,就会大大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充分体现党的执政能力。

第四,搞好党务管理是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务干部素质的有力保障。党务干部是做好党务工作的主体,党务干部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与否。党务干部能否做好这项工作,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是否具备做好工作的本领。因此,加强和改进党务管理,就能够促使党务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从而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党务管理的分类

党务管理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工作性质来分,可分为组织工作管理、宣传工作管理、纪检工作管理、统战工作管理、军队工作管理等;从层级关系来分,可分为中央领导机构的党务管理、地方党委党务管理、部门领导机构党务管理、基层党组织党务管理等;从党的队伍建设来分,可分为党员管理、干部管理等;从内部办公事务管理来区分,可分为办公会议及事务管理、文书档案管理等。

以党的组织工作管理为例,党的组织工作管理主要包括: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管理、党的干部工作管理、党员管理等。目前难度最大、问题最多的就是干部管理和党员管理。如何使我们的干部成为廉洁自律、执政为民的楷模,如何使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直接、最形象的体现,就是党员、干部模范作用的发挥。党的组织工作管理,就是要研究和探索管好党员干部的途径和方法。再以党的宣传工作管理来说,宣传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宣传工作的目标管理、决策计划管理、信息管理、宣传过程管理和宏观调控管理等。从目前来看,宣传工作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如何深入人心,这是提高宣传工作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总之,党务管理是由各个不同职能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不同类别的工作组成,但不管有多少不同的类别,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的工作,把党的主张贯彻到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广大党员、群众当中,把党真正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四、党务管理的特点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党务管理的本质属性。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党务管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正确地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真知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党务工作,坚持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就保证了党务管理工作在本质上的科学性。

第二,党务管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严格遵循党务工作的规律办事。我党的党务工作自建立以来,自觉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党务工作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严格按照客观实际的要求制定党务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确定目标和任务,采取手段和方法,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保证了党务工作的科学性。

第三,党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还表现在它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经过广大党务工作者的长期努力,党务工作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党务工作的基础理论来看,我们党对党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方针和原则、目标和任务、内容和形式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完善而准确的基本原则。从党务工作的分支学科来看,党的组织工作学、党的宣传工作学、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学、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学、党的政策研究工作学、党的办公厅(室)工作学等也正在建立和形成之中。此外,还开创了一些交叉学科,如党务工作管理学、党务工作心理学等。这些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党务工作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开展党务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党务管理的科学性还在于它有科学的组织体系。我党的党务工作组织体系是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既有纵向结构上的各级党的组织,也有横向结构上的各级党务工作部门。这些党组织和党务工作部门都是按照最科学的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有规律地建立起来的,能够通过自身的协调,解决工作上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保证党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科学的分工协作,使各级各类党组织和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党务工作任务。(二)实践性

党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开展党务管理工作。党务管理工作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党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它的一切内容均来自于实践。党务工作本身就是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它的一切理论、方针、原则和方法,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第二,党务管理工作的唯一目的是应用于党的建设的实践,为实践服务,其落脚点是实践。它的唯一意义是指导实践,解决党的建设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党的建设实践的发展。

第三,检验党务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党务工作是否有效,效果如何,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党务工作只有在实践中被证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党的建设,才是有价值的。

第四,实践是党务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党务工作的丰富和发展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是不断提高党务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正是由于党的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党务工作才不断深化了对自身规律的认识,完成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三)一致性

一致性是指党的领导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党务工作者第一应对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者负责,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所以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规划、措施等都应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

党既代表群众的眼前利益、具体利益,又代表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某些具体矛盾,正确地处理好群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具体利益的关系,并把党的路线、方针、工作意图同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顺利完成党的各项任务。

相反,党务工作如果只对领导机关负责,忽略群众的意志和要求,甚至脱离群众,党的任何工作都会落空。如果只强调群众的眼前利益和要求,群众的活动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四)系统性

党务工作,从纵向结构来看,有中央、地方、基层组织不同层次的党务工作;从横向结构来看,有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统战工作、群众团体工作等不同职能的党务工作。不同层次的和不同系列的党务工作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它们都必须服从于中央关于党务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决不能脱离或违背中央。当然,各个层次、各个系列的党务工作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各层次各系列的党务工作在贯彻中央党务工作的总任务和总要求时,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务工作活动中,只有以中央的党务工作为核心,各层次各系列互相衔接,紧密配合,才能形成党务工作的完整体系,具有整体效益。(五)创新性

不同历史时期,党务工作的任务、工作方法是不同的。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革命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执政党,党的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务工作就要围绕经济建设,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党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与此相适应,就要有一系列适应改革开放的党务工作的形式和方法,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当前,我们的党务工作必须围绕十八大规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党务管理的职能

党务管理的职能是指党务管理所担负的职责和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作为党务干部来说,必须要明确这些职能,并按照这些职能的要求和方法,高效率地做好党务工作。党务管理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业务性和事务性工作,其职能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基本的职能包括:教育、管理、协调、监督、调研以及领导六个方面的职能。(一)教育职能

教育职能是根据党的事业发展需求,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方法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和文化业务教育,以增强党性,提高他们自身素质的功能。教育职能是党务管理的一项根本性职能,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化解矛盾、理顺人际关系、调动积极性等。尤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新形势下,必然带来广泛的利益关系的变化和调整,产生大量的新旧观念的冲撞和摩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单靠物质手段和行政干预是不行的,必须发挥教育的作用。

之所以强调教育的职能,其依据就在于,它是以党的学说中关于先锋队向党员、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原理为依据的。这就是说,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进行理论的灌输。灌输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

作为党务工作者,既要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明确教育的内容、掌握教育的方法。

第一,教育内容。要经常向党员、干部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二,教育方法。要把握各种方法的特点、属性和适用范围。主要方法有:(1)灌输教育法。这是一种由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进行系统理论教育的方法。其特点是理论性强、系统全面。这种方法属于被动式教育方法,适用于课堂教学和报告演讲等教育形式。(2)沟通教育法。这是指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传递思想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针对性、双向互动。由于主客体之间是进行双向交流,不是单项式的“我说你听”,所以这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谈心、对话、家访、心理咨询等教育形式。(3)自我教育法。是指教育对象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自我修养,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针对性强、自觉主动。由于教育的客体是处于自我修养的主动地位,因此这种方法属于主动式的教育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自学、自我评议、自我总结、自我鉴定、自我批评等教育形式。(4)典型教育法。即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党员、干部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激励性强、便于仿效。该方法适合于评比竞赛、创先争优等教育形式。(二)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是依据党内规章制度,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党员、干部、党组织和党务活动实施计划、组织和控制,以促进党务工作目标、任务得以实现的功能。管理职能是党务管理的一项主要职能。其内容包括:

第一,管理党员。即按照党员条件和党内生活准则对党员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包括党员发展工作、党员组织生活管理工作、党员审查考核评议和鉴定工作、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党籍和组织关系管理工作、收缴党费工作等。

第二,管理干部。即按照党的干部标准和党内生活准则,对党的干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包括干部培养、选拔、考核、审查、评议、鉴定、调配、交流、监督工作,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干部制度工作,以及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等。

第三,管理党的各级组织。包括确立党的组织建制,设置各级各类组织机构,规定其隶属关系,划分其职权和任务,分配其人员数量、定额和职务等。

第四,管理党内会议。即按照有关制度和规定,对党内会议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包括制订会议计划、办理会议审批手续、确立会议规划、设立会议组织机构、做好会前准备和会中服务以及会后善后工作等。

第五,管理党内案件。即根据党的纪律,对党内违纪案件进行检查、审理和处置,包括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立案调查,对已查结的案件和复查案件的审核处理,对违纪党员执行纪律处分等。

第六,管理党内公文档案。即对党内公务文件、档案材料实施的管理,包括公文的发文处理和收文处理,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等。(三)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是按照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原则,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和科学方法,调节党内矛盾的功能。协调职能可以理顺党内关系,保持党的整体平衡,使各个部分步调一致,在全党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协调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协调党员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党员之间正常的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建立和发展党内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同志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互相尊重、互谅互让。

二是协调党内干群关系。其主要任务是密切党的干部与党员群众的联系,确立党员主体的观念和机制,真正实现党员在党内当家做主的权利和地位。其基本原则是民主和平等。

三是协调党员与组织的关系。其主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其基本原则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党组织要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权利。

四是协调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任务是及时、畅通、准确地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和平行沟通。其基本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同级组织之间要密切协作。

五是协调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内部关系。其主要任务是加强集体领导,实现科学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四)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根据党章、党内生活准则、党的纪律和党的制度,运用党的自身力量,对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活动实行有效的监察督促。强化监督职能,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对于提高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净化能力,保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务工作监督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监督党员。即对党员实行的监察和督促,是党务工作监督职能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党员监督的有关制度,安排部署党员监督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全面监督党员履行党员义务情况;处理党员监督工作中的问题,按一定程序查处违反党纪、政纪的党员;定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党员监督工作的情况,提出改进党员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监督干部。即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实行监察和监督。这是党务工作监督职能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的有关制度,安排部署干部监督工作;在监督干部履行党员义务的基础上,重点监督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行使职权和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等方面的情况;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查处违反党纪、政纪的干部;协调同党外监督力量的关系,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社会诸方面参与的干部监督网络体系。

三是监督党的组织。即对党的各级组织实行监察和督促,是党务工作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建立和完善监督党组织的有关制度,安排部署组织监督工作;监督党组织履行职责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党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兼职等实行监督和控制。

监督职能是党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于提高党的自我完善能力,纯洁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调研职能

调研职能是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实地收集党务工作和有关方面的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综合的功能。它是党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职能,在党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调研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影响党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调研职能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调查研究党的思想建设。主要是指调查研究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程度,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及其纠正的方法,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第二,调查研究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指调查研究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态度和政治觉悟等的状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和反动政治思潮对党的影响及克服的决策,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改进党的政治建设的途径、措施和方法等。

第三,调查研究党的组织建设。主要是指调查研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情况,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党的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情况,新形势下党组织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改进的措施等。

第四,调查研究党风、党纪建设。主要是指调查研究党风状况,新形势下党内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表现、特点、根源、危害及解决的途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的情况,完善党内各项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的情况等。(六)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为了实现党务工作的预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对被领导者进行率领、引导和指挥的职能。它是党务管理的一项关键性职能,因为无论是完成党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还是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领导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党务工作领导职能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科学决策。即对党务工作的重大问题做出正确的决定,是党务工作领导职能的基本内容。科学决策主要包括:调查研究、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做出决策、执行决策、反馈校正等程序。

第二,选贤任能。即选拔使用各级党务工作干部,是党务工作领导职能的重要内容。正确进行选贤任能要掌握好领导人才的发现、领导人才的考察、领导人才的培养、领导人才的选拔、领导人才的使用等几个主要环节。

六、党务管理机构

党务管理机构是搞好党务管理的具体实施机关,担负着领导、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等职能。作为党务管理的组织载体,党务管理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运转是否正常,是否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对能否搞好党务管理关系重大。只有深刻了解党务管理机构的特点、职能以及制度和体制,才能充分认识组织载体对搞好党务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尤其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就显得更为迫切。而党务管理机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载体,如果连载体都不存在了,这个党也就名存实亡了。因此,无论是从我们党在国家生活中地位的角度思考,还是应对国际斗争的严峻挑战,我们都要下大力量加强党的建设,而其中之一就是要把党的机构建设好。这不仅是一项基础性的建设,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要求。(一)党务管理机构的特点和设置原则

1.党务管理机构的特点

党务管理机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系统。通过这个组织系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顺畅地贯彻到基层,贯彻到每一个党员。总的来说,党务管理机构具有层次众多、职能各异、系统有序的特点。

第一,整体中的层次性特点。这是指党务管理机构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由不同层次的组织构成的一个组织结构。根据党的现行组织建制,党务管理机构一般分为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机构,三级机构内部又各自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例如,中央机构内部具体分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四个层次;地方机构分为省、地(市)、县(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内部又具体分为该级党的代表大会、党的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三个层次;基层机构一般分为党员代表大会、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四个层次。

第二,职能上的分项性特点(分项:事物分成的门类)。这是指党务管理机构是由不同职能部门构成的完整的职能结构。按照党章规定,我们党的党务管理机构大体上由四种职能部门构成:一是行使决策和领导职能的机构,主要是指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委员会;二是行使执行职能的机构,主要是指各级党委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策研究室和办公厅(室)等;三是行使保证监督职能的机构,主要是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四是行使监督检查职能的机关,主要是指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三,组织内的系统性特点。这是指在一个党务管理机构内部,根据党务工作的不同内容和任务,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工作部门和单位。一般来说,党务管理组织内的系统结构,是由行使执行职能的部门和下一级党组织构成的,例如,中央党务管理组织内的系统结构是由中央委员会和中组部、中宣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研室、中央办公厅等各部门,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构成的。地方和基层党务管理机构内的系统结构也依此类推。

2.党务管理机构设置的原则

党务管理机构必须根据党的建设的要求,按照正确的原则来设置。设置党务管理机构的基本原则是改革、精简、统一和效能。

第一,改革的原则。党务管理机构是党务工作的组织形式。从哲学原理来讲,形式必须服从内容。由于党务管理是随着客观形势和党的任务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的,因此党务管理机构也要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当前,改革党务管理机构总的要求是实行党政分开,党要管党。不论哪一级哪一类机构的设置,都必须符合这个要求。

第二,精简的原则。精简党务管理机构主要是解决专职机构过大、脱产人员过多的问题。一个机构如果层次过多,部门林立,人浮于事,必然降低党务工作的效率,这也是产生官僚主义的重要原因。因此,设置党务管理机构必须坚持精简的原则,务求精干高效。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精简:一是简化机构。凡属同类的党务工作应设立一个机构来管,重叠的机构要合并,因人设事的机构一律撤销;二是简化层次。尽量减少党务管理机构的分层分级,要合理下放权力,适当扩大各层各级的管理幅度;三是简化分工。一个机构能办的事就不多设机构,一级能办的事就不设两级,一个人能办的事就不设多人;四是精减人员。按照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以及保留骨干的原则,尽量减少专职党务人员,对人浮于事部门的人员更应大力裁减。

第三,统一的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规定:“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这也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的集中体现。党务管理机构是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根据统一的原则来设置,才能保持党务管理的高度一致性,才能发挥最佳的整体优势,也才能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党的各级组织中去。

按照统一的原则设置党务机构,可本着以下原则进行:一是要统一党务管理的领导机构,保证党务管理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要明确各级党务管理机构的统属关系。一般来说,下级党务管理机构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直接领导,执行一个上级的指示和决议。党务管理各部门与对应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工作上的指导关系,而不是组织上的隶属关系。同样,上级党务机构也必须按照党务工作的组织层次进行指挥,不应抛开或绕过下级直接处理问题。

第四,效能的原则。效能原则是设置党务机构的根本原则,因为改革、精简和统一原则都是为了提高党务管理机构的效能。按照效能原则设置党务管理机构,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使机构设置做到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运转灵活、精干高效;二是要注意党务管理人员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结构。(二)不同类别党务管理机构的职能

由于党务管理机构具有不同的类别,因此就要明确不同类别党务管理机构都具有哪些具体的职能。

1.行使领导职能的机构

各级党的委员会是党务工作的指挥中心,担负着全面负责党务工作的领导职能。这一职能主要体现在直接指挥、组织协调和提供服务三个方面。

第一,对党务工作实施直接指挥。党委对党务工作的领导,不同于对党外工作的领导。它不仅仅是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同时还要实施直接的指挥和控制。具体来说,党委实施直接指挥主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目标。这是党委工作的基本职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党委必须要根据各单位、各行业的工作任务,既要制定党务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又要制定近期工作计划。同时还要提出实现计划、完成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并且要把计划和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组织和部门以至每个党务管理人员身上。即目标到人,责任到人。

二是统一安排部署和检查指导党务工作。这是党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党委负责同志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三是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并组织实施。这一职能也是对党委工作能力的检验。这是因为,对事关党务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如果党委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作出决策,必然影响党务工作的效率,也会使党委丧失在群众中的威信。这些重大问题,就需要各级党委必须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

四是选拔使用党务管理干部。这一职能要求各级党委必须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因为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这就是说,干部任用正确与否,也是衡量党委领导职能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协调党务工作各方面的关系。在党务工作组织系统中,党委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中心位置。这也是党委对党务工作实施领导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职能。这种协调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协调上下级党组织的关系。这是协调职能的首要内容。只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好上下级党组织的关系,才能在充分发挥下级党组织积极性的基础上,实现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党委协调与下级党组织的关系,应着重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二是协调党委各部门的关系。这些部门就是组、宣、办、统战、纪检、办公室、政研室等。协调好这些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对提高党务管理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协调党委各部门关系,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要协调好党委自身与各部门的关系;第二还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三是协调党组织与党务干部个人的关系。这个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教育党务干部必须坚持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积极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第二,要教育和引导所属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和保障每个党务干部参与管理党务的权利。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干部要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第三,为党务工作提供服务。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方针政策,为党务工作提供指导。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党务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制定党务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保证党务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遵循正确的原则发展。

二是创造有利于开展党务工作的外部环境。因为各级党委是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的政治核心,所以应发挥其驾驭全局、协调各方面关系的作用,争取得到政府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党委工作的支持。

三是组织各种专业培训,为提高党务干部的素质提供服务。在发展市场经济特别是进入改革关键期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尤其重要。因为直到今天,有些单位仍然存在着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因此,要提高党务干部的素质,第一各级党委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四是关心党务干部的工作、生活和政治待遇。这个问题涉及如何调动党务干部积极性的问题。中央之所以强调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适当的待遇留人,正是因为现在我们一些基层党组织对这个问题重视得不够,只满足于让干部干工作,而不注意在工作、生活和政治上关心干部。这就很难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作为各级党委来说,不能只抓大事不抓小事。因为小事与大事紧密相连,小事抓得好,就能高效率地完成好大事。

2.行使执行职能的机构

这就是各级党委下属的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厅(室)、统战部、政策研究室等部门。这些部门分别执行各自的工作职能。(1)组织部。是各级党委负责组织工作的职能部门。其具体工作职能:一是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政策,选拔、培训、考核、审查、调配党的干部;二是教育、管理党员;三是配备、调整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四是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及实施细则,编制和管理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五是收缴和管理党费;六是检查指导下级党组织的组织工作。(2)宣传部。是各级党委负责党的宣传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同级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其具体职能:一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组织协调社会科学研究力量,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三是贯彻执行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从宏观上指导文化部门的工作;四是检查指导下级党组织的宣传工作。(3)办公厅(室)。是各级党委的综合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为党委提供服务。其具体职能:一是检查有关单位贯彻执行领导机关各项决定的情况,并及时向党委和上级机关汇报;二是处理来往文书,承办各种党务公文(包括党内各种文件的收发、登记、传阅、立卷、归档,以及起草领导人讲话和各种总结、报告等);三是辅助党委处理日常活动中的党务事宜;四是协调党务工作机构中各级党组织和各个工作部门的关系;五是负责党务工作机关的行政、后勤事务。(4)统战部。是各级党委负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其最主要的职能是: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教育检查指导下级党组织的统战工作,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政策研究室。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负责党的政策研究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一是调查研究;二是提出对策性建议;三是及时反馈政策实施情况并提出修正意见。

3.行使保证监督职能的机构

主要是指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党的基层组织。其主要职能就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情况实行保证监督。根据党章规定,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企业以及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不领导本单位的工作,而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执行实行保证监督。

4.行使专门监督职能的机构

主要是指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指出:“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中央纪委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党的地方各级纪委和基层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领导下,在党内监督方面履行下列职责:一是协助同级党的委员会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对党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二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三是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及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四是向同级党委和上一级纪委报告党内监督工作情况,提出建议,依照权限组织起草、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五是受理对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纪行为的检举和党员的控告、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三)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和制度

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和制度,一般来说,是泛指党务管理不同层次的机构、职权划分,以及为保证党务管理顺利进行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构成,是由党务管理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等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管理系统。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和制度对党务工作乃至整个党的领导、党的建设都有重大影响。因此,学习和研究党务管理,必须了解和重视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和制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不同层次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

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具有不同的层次,即上面所介绍的三个层次(中央、地方、基层)。之所以有不同层次的党务管理体制是因为单位的地位、性质、工作任务以及与其他组织的联系情况不同。目前我国的党务管理机构体制,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基层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

从目前来看,党的领导体制正处于改革和完善之中。因此,党务管理体制受其影响和制约,同样也处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阶段。正因为如此,党务管理体制尚未完全定型,也需要我们对这一体制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党务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基层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大体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合一型。所谓合一型,即党务管理机构和行政相关的部门合一,即两块牌子、两个职能、人员合一。如有的单位党政办公室两个牌子,一套人员,各有分工的侧重。

二是综合型。即在党委领导下党务管理采取建立综合办事机构的办法运作。当然,这种类型名称也不同。有的叫党委办公室,有的叫党务工作部,党的宣传、组织、纪检、统战等党务工作均在一个办事机构内,人员分工上有侧重。

三是分设型。即在党委领导下党务管理工作采用分设几个办事部门分头运作的方式。如分设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等,分别负责党务某一方面的工作,同时互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制。

四是复合型。这是指一些在行政、业务上直属国家某部委,而党的关系则属地化,归当地党委领导,党务管理工作也受所在地的党组织领导。但为了使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更好地结合,这些单位也与所属部委党务管理职能部门建立一定的联系和指导关系。这种情况反映在管理体制上,就叫做复合型,或称双重型。

第二,中央部委机关及各地方党委党务管理机构的体制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横向垂直型。这种类型是指,为了统一领导中央各部委党的工作,建立中央机关及国家机关工委,作为中央派出机关统一领导中央部委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党务管理工作则形成工委与各机关党委党务管理部门对口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地方来说,各省委也相应地建立机关工委,与省直各机关党务管理部门建立对口的垂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二是行业垂直领导型。这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按行业系统建立党的领导机构,成为本行业系统内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关,具体领导各基层组织的党务工作,如工业工委、文教工委、金融工委等。作为地区或市党委派出机关,领导本行业系统的党的工作,形成行业垂直领导型的一种体制。

三是纵向垂直指导型。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类型。党务管理部门既受省、地、县委领导,但同时又接受上级党委对口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形成了纵向垂直指导型的党务管理工作格局。如县委宣传部在宣传工作上接受地委宣传部的指导,地委宣传部则接受省委宣传部指导。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面所列举的党务管理体制,并不是成熟的定型的体制。由于我国正处于两种体制的转轨过渡期,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无论是企业、机关、学校、农村,还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领导体制和经营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形势下,党组织的设置和隶属关系必须随之作相应的变化。

2.党务管理机构的制度

党务管理要实现由自发的管理转到自觉的、系统的管理,必须加强制度化建设。这是促进党务管理规范化,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保证。党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必然出现杂乱无章的无序状态。而制度的顺利执行,必然能够提高党务管理机构的效率,从而有效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例如,组、宣、办、统战、政研室等职能部门,都需要有适合本部门工作要求的制度。党务管理机构的制度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从宏观上讲,党务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制度有:民主集中制、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干部人事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

从微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制度: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制度、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辞职制度、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干部的选拔、考核、任用、交流、培训制度等。

七、学习和研究党务管理的方法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法。党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进行学习和研究,才能掌握它、运用它。我们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党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从中发现党务管理的规律性,进而形成党务管理的系统理论。再用这种理论去指导党务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党务管理的效能。而党务管理又随着党的建设实践不断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地为党务管理的研究增添新内容,使它更加丰富和完善起来。

二是经验总结法。学习和研究党务管理,既需要刻苦学习理论,又需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善于总结经验。实践证明:学习理论,提高知识,用提高的知识指导实践,从总结经验入手,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化理论研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党务管理经验极为丰富,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又给党务工作提供了不少新鲜经验,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论证,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

三是系统研究法。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党务管理也是如此,它是党内各种要素组合并与外界发生联系而构成的统一整体的系统运动。学习和研究党务管理,应运用科学方法,把它放在党的建设范围内,与党的指导思想、纲领路线和党员干部等问题联系起来去研究分析。从这一整体中找出党务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同其他外界事物的联系,并且研究这种普遍联系性和系统性,是怎样随着党务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注意在普遍联系中进行系统研究,就能从总体上,而且是在比较深的层次上把握党务管理的规律性。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党务管理的发展历程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务管理,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就是一部不断加强党务管理、不断提高党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历史。因此,必须对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务管理的历史进程进行科学梳理,以便总结党务管理的基本经验,更好地指导当前和今后的党务管理工作。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党务管理

从1921年党诞生以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启了党务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从建党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党的基本组织框架,到土地革命时期初步进行思想和组织建设,再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推进理论创新,加强组织建设,强调思想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务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着党务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推进着党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化。(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党务管理的奠基

从1921年7月党的成立到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是党的幼年时期,也是探索党务管理的开始。虽然由于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不成熟,遭遇了一些失败和挫折,但是这一时期我党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构建了党的组织框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党的各级组织体系,培养和发展了一批优秀的干部和党员。这一阶段党务管理建设方面的探索,为今后党务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确定党的基本纲领,构建了党的组织构架。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和组织原则,提出了党在成立初期的斗争策略和主要任务,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一大提出了党的初步纲领,主要包括:①关于党的名称。党纲规定: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②关于基本任务和目标。党纲指出,我党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③关于党员发展条件和手续。党纲指出,凡接受我党的纲领和政策,愿意忠于党,不分性别、国籍,经过一名党员介绍,均可成为我们的同志,但在加入我党之前,必须断绝同反对我党纲领之任何党派的关系。介绍党员的手续如下:被介绍人应由当地委员会审査,审査期限至多两个月。审查后经多数党员同意,方可承认申请人为党员。如该地区已成立执行委员会,应由该委员会批准。此外,党纲还对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设置作了具体规定。中共一大提出的党的纲领,以鲜明的战斗性和高度的原则性,以明确的语言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是党开始党务管理工作的基础。

第二,制定了党的组织章程和党章。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标志着党的创立工作的基本完成。《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对于党的性质、活动原则和组织纪律作了论述,指出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的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而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提出了党的基本原则即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必须有严密的组织纪律,这就划清了党的组织和一般革命团体的根本区别,对党的组织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共分6章29条,对入党条件与手续、党的组织系统与结构以及党的组织原则、党的会议和活动方式、党的经费来源与使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是党的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诞生,对于党的各项组织活动开展的规定,对于建设一个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团结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党务管理工作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第三,加强了党的组织管理工作和思想理论建设。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第三次全国大会。大会主要内容包括:①关于党纲问题。党的三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规定的党纲,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中心任务和具体要求,实现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具体化。②关于国共合作背景下确保党的独立性问题。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③关于完善党的组织构架问题。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执行委员会组织法》,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党的中央组织结构、职权分工、工作制度的文件。规定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党员不经中央执行委员会之特许,不得加入一切政治的党派;本党一切决议均取决于多数,少数绝对服从多数;规定了违反党纪,开除党籍的条件。

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批评了党内的“右倾”错误,重新审定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并从理论上把党的二大、三大相继解决的有关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加以系统化和新的概括,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推动了党的组织建设和理论建设的加强。

在成立初期,党的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党的政治和组织基础,推动党的组织框架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科学理论指导和加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推动了党务管理工作的发展。(二)土地革命时期党务管理的进一步探索

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同时,不断调整和加强党务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毛泽东的建党思想和党务管理思想。

1.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9月在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途中,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班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