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年谱考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0:45:41

点击下载

作者:徐公持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曹植年谱考证

曹植年谱考证试读:

自序

年谱之编撰,古来早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帝王诸侯世谱》二十卷、《古来帝王年谱》五卷,不署其编者姓名,当为前汉之物[1]。西汉末刘歆撰《三统历》及《谱》,因原件久佚,不知其是否为[2]“年谱”。东汉稍后,有《邓氏官谱》,晋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3]卷等,南朝梁王僧孺撰《百家谱》三十卷,家族年谱之性质初具矣。《旧唐书·经籍志》谓:“十二曰谱系,以纪世族继序。”所著录诸谱集

[4]甚多,仍以记述家族传承为主。个人年谱之作起于何时?文籍渺茫,难言其详。而著作之始,当在唐、五代。至宋,年谱之学大盛,薛齐谊《六一居士年谱》一卷,薛仲邕《翰林李太白年谱》一卷,吕大防《杜诗年谱》等,为其重要者。自是以后,著者络绎,为个人编撰年谱,成为学术著述重要门类。然而曹植年谱之产生,则为时甚晚。今所见材料中开其例者,当推清代后期山阳丁晏(1794~1875)。所撰[5]《曹集铨评》,有附录《魏陈思王年谱》一卷。其云:“余尝叹陈王忠孝之性溢于楮墨,为古今士人之冠,灵均以后,一人而已。梁钟记室品其诗,譬以人伦之有周孔,可云知言。爰排比时事,及其著撰,辑为斯谱。论世知人,其亦有取乎此也。”体其语气,丁氏本人似亦未见前人有何曹植年谱撰作。丁谱既为新创,故而不免于粗疏。全谱仅得二千余字,缕述“时事”之余,有关细节,语焉不精。如关于谱主事迹,自十岁(建安六年)始建赞辞,而以下之年,不分月日,混而叙之,文字未免简略,考订辨析嫌少,不副“排比”之功。丁晏同时而稍后,又有朱绪曾(1805~1860)《曹集考异》面世,书末亦附《年谱》一卷,谱中关于曹植事迹著作,考订其年代,纠谬正误,较之丁谱,更见完备。此后关于曹植生平,历来学者多所研究,产生论文及专著甚多,其中包括专门曹植年谱。

民国以降,曹植年谱撰写续有出现,诸作篇幅文字皆有扩展,而内涵亦颇见增添,显示年谱撰写之渐入于宏大精细。较重要作品有:[6][7]古直《曹子建年谱》,闵孝吉《曹子建年谱》,梁廷灿《曹子建[8]年谱》等。

1949年后,有关曹植年谱之编写,续有成果,然多为短帙,长篇巨著不多,内容亦不免以简约为特色。主要有:叶柏村《曹子建年[9][10][11]谱简编》,俞绍初《曹植年谱》,赵幼文《曹植年表》等。其中前二种篇幅有限,重在纲要之揭示,而细节仍多有忽略,且颇见疏失。唯赵幼文“年表”,虽不称“年谱”,而与所撰《校注》全书配合,照应融通,考订事实甚详,澄清不少疑阙,与前贤相较,内容更见充实,为曹植年谱编写中最称全面细致者。然而赵“注”及“表”取得成就同时,在处理疑难问题时,稍显勉强,以致在编年等方面亦[12]颇含失误。

综合以上所述诸年谱存在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大率比较简略,如最有代表性丁晏、赵幼文所编二种年谱,总字数皆不足万字,以区区数千文字,欲编排缕理曹植一生丰富事迹及复杂著作过程,不亦难乎!二为该年谱等虽在基本事实陈述方面有可取之处,但其中错谬纠结,误植乱判,并非个别之处,如丁谱将《洛神赋》写作时间系于黄初三年(应为四年),又系《斗鸡诗》于太和元年(应为建安二十二年前),赵“表”则有多处作品编年依据不足,事实处置甚为勉强,等等。要之,至今缺乏一部全面缕述曹植生平及创作编年著作之详核年谱,实为学界憾事。

须予提示者,1949年后台湾地区学人颇有专注于曹植生平考辨[13]者,且有年谱问世,如邓永康《魏曹子建先生植年谱》、江竹虚[14]《曹植年谱》等。其中江氏之谱,独立成书,卷帙颇巨,学术含量亦重。江谱全书篇幅达368页,字数20余万,出版虽晚,而撰成在先,于迄今曹植年谱撰写领域,堪称力作。江谱全书,含“导言”、“编前”、“编年”、“诸家评论”等部分。谱中对于曹植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关系、各时期生活状况、主要事迹,以及所撰写作品等,作全面之考订,综合之分析,审慎之认定。故而该谱对于认识曹植毕生经历及文学活动基本事实,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重大贡献,颇有帮助。谱主曹植之言行事迹,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多淆乱湮没,作者遂广泛搜集典籍,钩沉索隐,抉微探幽,态度慎重,颇有发明。

至于笔者本年谱之撰作,发端有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邓公出山主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恢复工作业务之际,余冠英先生尝指导笔者主攻专业方向,由先秦转入魏晋南北朝。以此为契机,笔者开始正面接触并系统研习曹氏父子诗文,大量阅读相关历史文献。研习续有进展,体察日见加深,而对于曹氏父子生平经历、社会政治及文学活动,亦兴趣渐浓。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遂发表论文,考订曹植生平事迹,以及相关诗文写作,提出一己之拙见。[15]自兹以降,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笔者陆续撰写“三曹”有关文章,或缕述其事迹,或解析其作品,或论列其文学风格及成就等,二十余年间,陆续发表文章十余篇,就教于学界同仁。文章所发表刊物,除《文史》外,尚有《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知识》,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之论文集等。而对于曹植及其父兄、友人,即所谓“三曹”“七子”生活创作之了解,亦逐渐扩展深入,对于细节之辨别认定,亦颇有心得见解。缘此,笔者在参考采撷前贤真知灼见之同时,亦不免将本人独自看法及相关凭据材料、考订文字,集中记录在案。日居月诸,意见积累渐多,并串连成秩,而年谱之雏形,亦隐约呈现。记得1980年春,笔者曾将《年谱》草稿等,敬呈师长余冠英先生过目,蒙余先生不弃,颇予鼓励,专赐

[16]大函谓:

公持同志:

八考的分量虽有不同却都有新意,见出作者的辛勤和细心。

看来年谱已经很充实了。八考中重点的几考似可摘出发表。年谱写成后八考可附入印成一册。作品系年的证据则可写入谱中。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编》和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的体例均可参考。以为如何?即颂时祺冠英 再拜 23/4

然而笔者本意,惟在长期积累,不断完善,并无急于发表面世之想。故而年谱草稿虽具雏形,字数亦积累日多,而形态规格,以及余先生所指示“体例”等诸多要素,尚未完全定型,“规范性”未免差池。尤其各部分内容,难免精粗杂陈,繁简不匀,欠缺明显。要之,作为完整著作之《曹植年谱》,尚须继续努力,“参考”先贤年谱杰作,提升自身品质,力求臻于胜境。

光阴荏苒,世事纷繁,笔者不觉老冉冉其将至。新世纪之2008年,笔者以退休之身,尝申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项目”,课题即是“曹子建年谱考证”。项目既立,任务在肩;遂脱出散漫积累状况,确立认真应对态度。翻检旧籍,累积既颇丰富,而文字杂乱,结构荒芜,必须从头董理。由沉着之辨析,至系统之思考;自集中之编写,到细节之落实。其篇第构成,多所调整;行文措辞,重予斟酌;寻章逐句,一再修订。顾盼之间,不觉三稔,篇帙初完,终于成型,不计利钝,如期交稿。顾视30年前,余冠英先生赐教叮嘱“印成一册”之日,恍若隔世,而先生早已长眠福田,能不浩叹!交稿之后,承学术委员会诸先生详核审查,严加推敲;终于谬予褒奖,网开一面,侥幸通过。项目至此,乃告一段落。今藉院部科研基金资助,得以正式出版面世,不胜感激之至,幸甚幸甚。人生碌碌,我劳如何?一朝得释重负,心情之愉快,岂不裕如畅如,为之四顾哉!

[1] 《隋书·经籍志》曰:“汉又有《帝王年谱》,后汉有《邓氏官谱》……”可知其产生时代在东汉之前。

[2] 按《汉书·历律志》曰:“向子歆,究其微眇,作《三统历》及《谱》,以说《春秋》。”又《楚元王传》曰:“《三统历谱》,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然原本久佚,无从得睹其真相。而沈约《宋书志》曰:“歆作《三统历》以说《春秋》,属辞比事,虽甚精巧,非其实也。”批评之意,颇为明确。

[3] 据《隋书·经籍志·史部》著录,尚有《谢氏谱》十卷,《京兆韦氏谱》二卷等,为家族之谱,皆南北朝人编撰。

[4]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贾执《姓氏英贤谱》一百卷,柳冲《大唐姓族系录》二百卷,许敬宗《姓氏谱》二百卷等。皆鸿篇巨制,然观内容,当为家族之谱。

[5] 丁晏:《曹集铨评》附录之二《魏陈思王年谱》,清同治十一年(1872)金陵书局刻本。

[6] 古直:《曹子建诗笺》附录,1932。

[7] 闵孝吉:《曹子建年谱》载《新民月刊》第2卷第4号,1936年6月。

[8] 载1937年7~11月《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一至五号。

[9] 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1期。

[10] 载《郑州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11]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附录之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2] 详见江殷《〈曹植集校注〉得失评》,载《文学遗产》1986年第2期。

[13] 邓永康:《曹子建先生植年谱》,收入王云五主编《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16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14] 江宏整理《曹植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

[15] 《曹植作品的写作年代问题》,刊于《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80年3月编辑出版;《曹植生平八考》,刊于《文史》第十辑,中华书局1981年10月编辑出版。《关于曹植的评价问题》,刊于《文学遗产》1982年第1期。

[16] 余冠英先生信函原件,我保存完好迄今。此处全文过录,校订无误。

凡例

以下敷述本年谱撰写凡例。

一、本年谱起自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讫于曹魏明帝太和六年(232)。此为曹植生卒之年也。前贤诸谱所取范围,率皆如此。而一般古代作家年谱之撰作,亦多以此为据,本年谱自应一循惯例为是。

二、本年谱设定每一年份为相对独立自足单元,故而本年谱大结构与一般年谱无异,皆是系相关行事于年,系相关著作于年。凡年内发生谱主相关事迹及著述,一总汇入该单元之内。曹植生平历四十一载,本年谱亦设四十一系年单元也。每单元标题,先书帝纪之年(如“建安十六年”),括号附加西历纪年(阿拉伯数字如“211”),再书谱主年岁(如“二十岁”)。

三、谱主曹植生活年代,距今已一千八百年左右,今存史料,并不充足,甚至颇多缺失。尤其著作系年,不少作品内外证据欠缺,难以断定其准确时间,使年谱编撰面临诸多困难,如欲做到每篇精确系年,难度极大。如强行系年,则难免出现误判,自致差错。此类作品不少,占谱主全部作品三分之一以上。涉及如此众多作品,若系年不确,错误频出,影响甚为巨大,必将决定年谱成败。故而笔者以为,勉强系年造成错误系年,不如不系年。然而作家行事著作,又需要系年。面对如此尴尬困惑,笔者思考再三,权衡利弊,决定作出弥补融通措施,即:在原有系年之外,增加设立较宽泛时间单元,以利于安置某些时间性状较宽泛作品。具体言,在常规作品系年之外,增设“建安中后期著作”(208~219)、“黄初年间著作”(220~226)、“太和年间著作”(227~232)等较大时间单元。此三大单元,皆据谱主生平所经历年号设立,历时稍长,各成分界,可称之为“年号时段”。此三大“年号时段”,自历史角度言既依据皇权更替实际(分属汉献帝、魏文帝、魏明帝),在曹植生平中亦属较长时间段落,对于安置曹植某些作品颇为有利,适于系纳无法精确判定写作年份,而能判定其写作所在年号之作品,如某些作品难以坐实“黄初某年”,但可以确定为黄初年间所撰,便可系于“黄初年间”。如此做法,实际上将部分作品“系年”改为“系年号”。“系年号”固然不如“系年”准确精细,自系年角度言留有遗憾,但至少已经标示出相关作品之特定时间性状,显然优于完全不“系”;再者,能够“系年号”也显然优于“胡乱系年”。此三大“年号时段”之设,虽然可以处置一大部分作品,仍不能完全覆盖谱主全部作品,因曹植今存作品中尚有部分无任何时间性状可言。为此,本年谱特设最后一项“年代未定著作”(?~232),用以安置既不能系年又不能系年号之作品。如此,则可分别不同情况,妥善安排谱主全部作品,而避免任何勉强系年之弊病发生。

要之,笔者在本年谱中处理作品时间标示方面,以“系年”为主,但采取融通做法。基本出发点为: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如不能系“年”,则求系“年号”;如不能系“年号”,则可置于“年代未定”之列。如此将全部作品,依据其产生时间性状,区分为三大类,分别处理。既排除强制做法,亦无遗漏之作品,差可安置谱主全部著作。

四、各“系年”之中,下设“大事述要”(不标目)、“曹植行迹编年考证”、“曹植著作编年考证”、“文学附记”等四项目。凡谱主全部生活著作信息,及相关背景状况,分别甄选归类,纳入四大项目之中。

五、“大事述要”之项,纪该年中所发生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及人事等各方面重大事件。然而本项内所纪事端,既为“大事”,仅作为基本社会背景概况,并非谱主本人言行,故而行文以简明概括为主,不务详赡,所说事项,既鲜作材料征引,更不事烦细推求考订。

六、“曹植行迹编年考证”之项,纪谱主个人该年之内行踪事迹,包括亲属关系、人事交往等相关事实。遇有“考证”之文,则以“徐按”出之。“徐按”之中,征引史料,尽量翔核,而考订辨析,务求周密,体现“考证”特点。为求索事实,逼近真相,乃引述多种资料,逐一详加考辨,文字亦不免较繁。若遇学界长久争论,莫衷一是之重大疑难问题,而笔者又有一己之见,则往往多方钩稽,多层分析,不嫌烦细,不避冗长。兹不得已而为之,敬祈方家鉴谅也。

七、“曹植著作编年考证”之项,纪谱主该年之内写作状况。作品系年,自是本谱撰写重点,笔者为求系年之准确,对于若干作品相关考证之文,亦以“徐按”出之。其“按”文亦不免有烦细冗赘之处。又,为显示系年之理由,理解系年之便利,本谱考订系年之同时,特引述谱主相关作品全文。至于所引作品文本,则唯据宋刻嘉定六年本《曹子建集》过录。若宋本文字明显有误有阙,则据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曹子建集》本、丁晏《曹集铨评》本、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等,参互比照,择优而从,或改或补。由本文稿性质决定,年谱中引述谱主作品原文,要以常见版本为准,至于不同版本之诸多歧字异文,则本书稿中不作文字详校也。

八、“文学附记”之项,纪谱主曹植之外当时重要文学人物,于该年内之年岁、行迹及著述活动。本项中所列入文学人物,有曹植亲属如曹操、曹丕、曹叡等,曹植友好如杨修等,“建安七子”中人如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等,此外又有郑玄、荀悦、钟繇、王朗、蔡琰、仲长统、繁钦、缪袭、应琚、何晏、荀玮、诸葛亮、虞翻、傅玄、阮籍等当时著名文士相关事迹列入。遇有重要著述,则亦有部分甚至全文引出原文者。遇有系年问题者,亦有以“徐按”方式,略加考订甚至详予考订者。此“附记”内容,可与谱主曹植生活及创作相映衬,作为背景状况,有助于对谱主生活及创作时代作全方位理解。

九、本年谱稿末,辑有附录。一为“历代史传”;二为“历代曹集著录、版本及序跋”;三为“历代评论”(摘要);四为“历代题咏”。是皆与谱主曹植相关历史文献,对于理解谱主生平及历史地位颇有意义,可供读者参考。最后附载“重要参考书目”。

十、刘彦和有云:“造事指怀,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此所谓“纤密之巧”“昭晰之能”者,皆年谱整理及体例设计之所需也。然而笔者才具不足,能力有限,虽曰黾勉任事,殊难臻于全美。人生事业,诚多阙憾;心许著作,永无完善。本稿之内,错谬纰漏,种种疏失,在所难免。唯期读者批评,方家教正;笔者感激不尽,预致谢忱。

江阴徐允平公持,谨序于甲午岁谷雨之日,修订于乙未年春分之夜。

上卷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壬申 曹植出生 一岁

本年前三年概况:中平六年(189)四月丙辰汉灵帝刘宏崩,太子刘辩(时年十七岁)继位,是为“少帝”,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反被杀。虎贲中郎将袁术、司隶校尉袁绍、尚书卢植等率兵,尽诛宦官。西凉军阀董卓入洛阳,专朝政,擅废少帝,改立灵帝次子刘协(时年九岁)为帝,京城大乱。初平元年(190)春正月,关东各州郡起兵对抗董卓,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参与其事,以兵少战败。董卓焚烧洛阳宫殿,裹胁献帝及朝廷西迁长安。初平二年(191),曹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本年夏四月,青州黄巾攻兖州,刺史刘岱战死,东郡太守曹操大破黄巾军。《后汉书·献帝纪》:“(初平三年)四月,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东郡太守曹操大破黄巾于寿张,降之。”

同月,王允、吕布等诛董卓于长安。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

六月,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陷长安,杀司隶校尉黄琬、司徒王允等,擅朝政。

八月,朝廷遣太傅马日、太仆赵岐持节东行,慰抚天下。【曹植行迹编年考证】

曹植出生。植字子建。《魏志》本传:“陈思王植,字子建。”《魏志》本传:“(太和)六年……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徐按:曹植享年既为四十一岁,自太和六年(232)逆推之,则曹植生于本年也。然出生月、日不详。

沛国谯县人。《魏志·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

徐按:据《后汉书·郡国志》,东汉时谯为县,属豫州沛国。又据《晋书·地理志》,曹操于建安中分沛国置谯郡,自此谯县属谯郡。谯县故地即今安徽省亳县。《水经注》卷二十三曰:“涡水又东,径谯县故城北。春秋‘楚成得臣率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径谯城西,而北注涡。涡水四周城侧,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庙北有二石阙双峙,高一丈六尺,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烟,上罘罳已碎。阙北有圭碑,题云:‘汉故中常侍长乐太仆特进费亭侯曹君之碑;延熹三年立。’碑阴又刊石策,二碑文同。夹碑东西,列对两石马,高八尺五寸,石作粗拙……”

曹氏先世,有云出自周初曹叔振铎,有云出自邾,有云出自虞,说颇纷乱。

徐按:主出自曹叔振铎者,有曹操所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魏志·蒋济传》裴注引)。又《广韵》“曹”字注:“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周武王封母弟振铎于曹,后以国为氏,出谯国、彭城、高平、巨鹿为四望。”又曹植作《武帝诔》亦云:“於穆我王,胄稷胤周。”盖谓曹氏承周室之绪也。主出自邾说者,有无名氏作《费亭侯曹腾碑》文,其云:“曹氏族出自邾。”又有王沈敷演其说云:“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会盟,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又干宝《搜神记》亦谓:“邾曹姓,魏亦曹姓,皆邾之后。”(《魏志·武帝纪》裴注引)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亦同:“曹姓出自颛顼五世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姓,至曹侠封之于邾,为楚所灭,复为曹姓。”主出自有虞说者,有魏侍中高堂隆,其议以为“以魏为舜后,推舜配天”。(《魏志·蒋济传》)魏明帝曹叡从隆之议,景初元年诏曰:“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魏志·明帝纪》裴注引)以上三说,并缈焉难征,姑存之备考。

元代马端临尝评论曰:“初,侍中高堂隆论郊祀事,以魏为舜后,推舜配天。其后蒋济著文以追诘隆,谓舜本姓妫,其后曰田;曹氏族出自邾。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又陈思王作《武帝诔》曰:‘於穆武王,胄稷允周。’则非舜后明甚。而横祀非族,降黜太祖,不配正天,皆为缪妄。”(《文献通考》卷七十)又顾炎武亦尝指出诸说纷乱“可笑”曰:“汉时碑文所述氏族之始,多不可据。如魏蒋济《郊议》称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王沈《魏书》云:‘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封曹侠于邾,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而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铎之后’;陈思王作《武帝诔》曰:‘於穆武王,胄稷胤周’,则又姬姓之后,以国为氏者矣。及至景初中,明帝从高堂隆议,谓魏为舜后,诏曰:‘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后少帝禅晋文,亦称‘我皇祖有虞氏’,则又不知其何所据。夫以一代之君,而三易其祖,岂不可笑?况于士大夫乎!”(《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相传之讹”)顾氏又自注谓:“《宋书·符瑞志》载博士苏林、董巴言,但云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见于《春秋》世家。《魏志》蒋济以为舜本姓妫,其苗曰田,非曹之先,著文以追诘隆。”

曹氏近祖,或曰即前汉曹参。《魏志·武帝纪》曰:“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

裴松之注引王沈《魏书》亦曰:“……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

徐按:兹事亦难验证。且《魏书》既曰“绝而复绍”,则曹操非曹参之嫡裔也明矣。关于曹参绝后事,史载颇确。《后汉书·和帝纪》有《求曹相国后诏》,诏曰:“高祖功臣,萧、曹为首,有传世不绝之义。曹相国后容城侯无嗣,……可遣大鸿胪求近亲宜为嗣者,须景封绍封,以彰厥功。”可知曹参后嗣在东汉中叶曾中绝,后继者为“近亲”中人也。

植曾祖曹腾,汉安帝、顺帝、桓帝时宦官。《魏志·武帝纪》:“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司马彪《续汉书》:“腾父节,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曰:‘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暠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著,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

徐按:有关曹腾事迹,《魏志·武帝纪》及裴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所说甚具。然其谓“腾父节”事,恐不实。清周寿昌驳之曰:“《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兽部引《续汉书》‘曹腾父萌’,‘萌’、‘节’字近易讹,未详孰是。按本书《陈留王纪》云:‘故汉献帝夫人节薨。’《后汉书·皇后纪》云:‘献穆曹皇后,讳节,故魏公曹操之中女也。’”据此,腾父名节,操何得又以“节”字名其女?孙盛《杂语》谓操抄集诸家兵法,名曰《节要》,后人遂谓本名“接要”,因避讳而为接,殆不然矣。(《三国志注证遗》卷一)周说诚是。可知曹操曾祖之名当是曹萌,而非“曹节”。

又,曹腾既为宦官,“在省闼三十余年”,则其子嗣,显系螟蛉之续,子曹嵩“携养”身份,断不可否认。曹操既为曹嵩之子,与曹腾并无任何血缘关系,亦甚明白无疑。

祖曹嵩,为曹腾养子,本出夏侯氏。灵帝时曾为太尉。《魏志·武帝纪》载:“……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裴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

裴注又曰:“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徐按:关于曹嵩出身,有二说。一说“莫能审其本末”(《魏志·武帝纪》);一说“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裴注引《曹瞒传》)对此,潘眉《三国志考证》曰:“陈志于帝纪云‘莫能审其本末’于列传则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夏侯尚为一卷,显以夏侯氏为宗室矣。”按潘说甚是,曹嵩本出夏侯氏也。

关于曹嵩事迹,司马彪《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为太皇帝。”(《魏志·武帝纪》裴注引)又《后汉书·曹腾传》载:“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可知并非“质性敦慎”。曹嵩买官至太尉,据《后汉书·灵帝纪》,事在中平四年(187),“十一月,太尉崔烈罢,大司农曹嵩为太尉。”然未纪买官事,唯曰:“是岁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本年曹嵩被徐州刺史陶谦(或其部属)所杀。《魏志·武帝纪》:“(初平四年)夏……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后汉书·曹腾传》曰:“(曹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琊,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后汉书·陶谦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后汉书·应奉传》:“兴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奔冀州牧袁绍。”《魏志·武帝纪》裴注引《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能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魏志·武帝纪》裴注引韦曜《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于陶谦,故伐之。”

徐按:以上诸则材料,围绕曹嵩被杀前后之事,有关曹操征伐徐州、为父报仇,与应劭之关联等,事件经过,所述不一,可互参阅。据《后汉书·陶谦传》所叙,“初平四年,曹操击谦”,而其击谦动机,在为父报仇,即《魏志·武帝纪》所述“志在复仇”。故陶谦“士卒”“袭杀”曹嵩,事件当在此之前,故传文曰“初”。《魏志·武帝纪》载,曹操为报父仇征徐州,时在初平四年秋至兴平元年春,与《后汉书·陶谦传》所述大致相合。然《后汉书·应奉传》谓曹嵩被杀在“兴平元年”,曹操征徐州报仇更在此后,则范晔所说不免自相矛盾。由此亦可判断,《魏志》所述可信度较优,曹嵩被害时间在初平三年或四年上半年可能较大,曹操遂于初平四年秋征伐徐州陶谦,以报父仇,战事延续,直至明年(兴平元年)春。如此,亦符合曹操军力发展实情,此前曹操兵少力弱,以致陶谦(及部属)并无顾忌,敢于袭击其父,而初平三年曹操收编青州军之后,渐见强盛,遂有征徐州、屠城等事发生,而泰山太守应劭亦因此惧祸,弃官投冀州袁绍。至于应劭弃官时间,当在曹操出兵征徐州之际,据《后汉书·应奉传》载,在兴平元年(194)春。说详见兴平元年《文学附记》。

曹植父曹操,当年三十八岁。《魏志·武帝纪》:“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曹)嵩生太祖。”

曹操时任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魏志·武帝纪》:“(初平二年)秋七月……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徐按:曹操上年官职为东郡太守,本年仍之。

曹操本年又领兖州牧,治所在浚仪。先后与黑山贼、黄巾军战,大破之。冬,始有“青州兵”。《魏志·武帝纪》:“(初平三年)春,太祖军顿丘。(于)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志》裴注引《魏书》曰:“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遂乃行。”《魏志·武帝纪》:“夏四月……(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裴注引《世语》:“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徐按:据《汉书·地理志》,兖州治所在陈留郡,陈留郡治所在浚仪县。综合以上诸材料,知曹操本年所居止之地,有东郡东武阳、顿丘,及兖州治所陈留郡之浚仪。

黄巾军致书曹操,说神道之事。《魏志本纪》裴注引《魏书》:“……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

曹植母卞氏,本年三十三岁。《魏志·后妃传》曰:“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

徐按:《魏志》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延熹为汉桓帝年号,延熹三年即西历160年,据此则知卞氏生曹植时,年已三十三岁。

曹植出生地,据其父曹操行迹,当在兖州东郡东武阳。

徐按:据以上所说曹操本年居止之处,曹植出生之地盖在其中之一,而以东武阳可能最大,因兖州为曹操在初平年间战乱中所经营主要根基之地。东武阳汉属东郡,《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应劭曰:武水之阳也。”又《水经注》卷五“河水”:“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

曹植兄弟凡二十五人。其中卞夫人生四人,即丕、彰、植、熊;异母兄一人,即昂(字子修),有胞兄二人,即曹丕(字子桓)、曹彰(字子文)。有胞弟一人,即曹熊,另有异母兄弟二十一人。

徐按:曹植异母兄弟有:昂、铄(以上刘夫人生),冲、据、宇(以上环夫人生),林、衮(以上杜夫人生),玹、峻(以上秦夫人生),矩(尹夫人生),干(王昭仪生),上、彪、勤(以上孙姬生),乘、整、京(以上李姬生),均(周姬生),棘(刘姬生),徽(宗姬生),茂(赵姬生)等。皆见《魏志·武文世王公传》。

然而又有曹豹其人,见于《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六年春正月”裴注引《魏书》,其曰:“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可知曹植又有弟名曹豹,且建安十六年与之同时封侯;然而《武文世王公传》不载,不知何故。

曹植姊妹人数不详。其见诸史传记载者有:

清河公主;《魏志·后妃传》裴注引《魏略》:“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刘夫人生子修,及清河长公主。”《魏志·夏侯惇传》:“惇弟廉,及子楙,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楙,即清河公主也。楙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裴注》引《魏略》曰:“楙字子林,惇中子也。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至太和二年,明帝西征,人有白楙者,遂召还为尚书。楙在西时,多畜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其后群弟不遵礼度,楙数切责,弟惧见治,乃共构楙,以‘诽谤公主’奏之。有诏收楙。帝意欲杀之,以问长水校尉京兆段默。默以为‘此必清河公主与楙不睦,出于谮构,冀不推实耳。且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宜加三思’。帝意解,曰:‘吾亦以为然。’乃发诏推问,为公主作表者,果其群弟子臧、子江所构也。”

徐按:据《魏志·后妃传》裴注引《魏略》载,清河公主为刘夫人所生,本名不详。又据《夏侯惇传》,公主嫁惇子夏侯楙。

曹植与清河公主关系甚好,黄初四年朝京师时,植惧罪,曾先至公主处以求免。《魏志·陈思王传》裴注引《魏略》:“初植未到关,自念当谢帝,乃留其从官著关东,单将两、三人微行,入见清河长公主,欲因主谢。而关吏以闻,帝使人逆之,不得见,太后以为自杀也……”

安阳公主;

徐按:生母不明,本名不详。据《魏志·荀彧传》,“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可知公主嫁荀彧长子荀恽。

金乡公主;

徐按:据《魏志·诸夏侯、曹传》裴注引《魏末传》载,公主为杜夫人所生,名字不详。嫁何晏。《魏末传》曰:“(何)晏妇金乡公主,即晏同母妹。公主贤……”裴松之注曰:“臣松之案:《魏末传》云晏取其同母妺为妻,此缙绅所不忍言,虽楚王之妻嫂,不是甚也已。设令此言出于旧史,犹将莫之或信,况底下之书乎!案《诸王传》,沛王出自杜夫人所生,晏母姓尹,公主若与沛王同生,焉得言与晏同母?”按裴说是,何晏为曹操尹夫人与前夫何进所生,金乡公主则是曹操杜夫人所生,何晏尚主,非同母兄妹,亦无任何亲属血缘关系也。

献帝所聘三女:曹宪、曹节、曹华;《魏志·武帝纪》载,建安十八年七月,“天子聘公三女为贵人”,“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为皇后。”

裴注引《献帝起居注》曰:“使使持节、行太常、大司农、安阳亭侯王邑,赍璧帛玄绢五万匹,之邺纳娉。介者五人,皆以议郎行大夫事,副介一人。”《后汉书·后纪·曹皇后纪》:“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十九年,并拜为贵人,及伏皇后被弑,明年立节为皇后。”

徐按:献帝所聘三女,生母不明。《魏志》不载三女之名,《后汉书·曹皇后纪》则载其名,此据补。曹节后又被立为献帝皇后,事见建安十八年。

升迁亭公主。《魏志·桓阶传》曰:“(桓)嘉尚升迁亭公主。”

徐按:此升迁亭公主系何帝之女?原文所述不明。按桓嘉为桓阶之子,而桓阶年辈,与曹操相近,家本长沙郡,汉末建安初曾为本郡太守张羡谋主。建安十三年曹操定荆州后,入曹操幕为丞相掾、主簿,文帝时为尚书令、侍中,黄初中病卒,“谥曰贞侯,子嘉嗣”(《魏志》本传)。桓嘉为桓阶长子,故嗣其爵。如此则桓嘉年辈当与曹丕相近,其所“尚”公主,当是曹操之女,曹丕之妹也。曹丕始纳甄氏于建安九年(204),次年曹叡生,是曹丕长子,如有女,则必生于建安十年之后。至黄初中不足十五岁,为桓嘉所“尚”可能不大。而曹操卒于建安二十五年(220),生平妻妾甚多,其子既有二十五人之众,有女当复不少。设若其女生于建安十五年,则黄初中才十余岁,太和中才二十岁左右,为桓嘉所“尚”可能不小。故而此“升迁亭公主”,当是“武帝”曹操之女,而非文帝曹丕之女,更非明帝曹叡之女也。

汉末乱世,为家人安全起见,曹操日常携眷随军;又对诸子教育,亦适应时势,注重培养其综合能力。因此曹植兄弟自幼兼资文武。

曹丕《典论》叙其兄弟幼年生活曰:“初平之元,董卓杀主鸩后,荡覆王室。是时四海既困中平之政,兼恶卓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山东牧守,咸以《春秋》之义,卫人讨州吁于濮,言人人皆得讨贼。于是大兴义兵,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甲,军于孟津。卓遂迁大驾,西都长安;而山东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并。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予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予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常从……”

徐按:曹丕自述幼年生活,强调早年学武,以及转战随军。曹植小曹丕五岁,所受教育及生活方式,大致略同。【文学附记】

郑玄六十六岁。为避黄巾军,至徐州。《后汉书》本传:“会黄巾寇青部,乃避地徐州。徐州牧陶谦接以师友之礼。”

与孔融、应劭、服虔等联名上奏记于朱儁,推儁为太师,因移檄天下。

徐按:《后汉书·朱儁传》载:“(陶谦)与诸豪杰共推(朱)儁为太师,因移檄牧伯,同讨李傕等,奉迎天子……”联名奏记者有多位地方大员,其中包括北海相孔融,泰山太守应劭,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此皆汉末重要学者及作者。奏记中曰:“国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傕、郭汜之祸,幼主劫执,忠良残敝,长安隔绝,不知吉凶。是以临官尹人,缙绅有识,莫不忧惧,以为自非明哲雄霸之士,曷能克济祸乱?自起兵已来,于兹三年,州郡转相顾望,未有奋击之功,而互争私变,更相疑惑。谦等并共咨诹,议消国难,佥曰: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应运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咸阳,多持资粮,足支半岁,谨同心腹,委之元帅……”要求朱儁出面起事,率领山东各路人马,与李傕、郭汜等西凉军阀对抗,夺回少年献帝,恢复汉朝秩序。

蔡邕六十一岁。因董卓事下狱,卒于长安。《后汉书·蔡邕传》:“……(董)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叹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闻皆画像而颂焉。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湮没多不存。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势)》、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

徐按:蔡邕因董卓事下狱被诛,事出偶然。“旷世逸才”,司马迁唯一合适继承人就此谢世。而东汉一代之史,遂荒废二百年,至刘宋时范晔,方得赓续。蔡邕骤亡,其女蔡琰,亦命运多舛,详见下文。

卢植卒。年岁不详。《魏志·卢毓传》裴注引《续汉书》曰:“(卢)植字子干,少事马融,与郑玄同门相友。植刚毅有大节,常喟然有济世之志。不苟合取容,不应州郡命召。建宁中征博士,出补九江太守,以病去官。作《尚书章句》《礼记解诂》,稍迁侍中、尚书。张角起,以植为北中郎将征角,失利抵罪。顷之复以为尚书。张让劫少帝奔小平津,植手剑责数让等,让等皆放兵,垂泣谢罪,遂自杀。董卓议欲废帝,众莫敢对,植独正言,语在卓传。植以老病去位,隐居上谷军都山,初平三年卒。”《后汉书》本传:“……冀州牧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卒,……所著碑、诔、表、记凡六篇。”

张驯卒。年岁不详。《后汉书·儒林传》:“……(张驯)拜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擢拜侍中,典领秘书。……光和七年,征拜尚书,迁大司农,初平中卒于官。”

徐按:初平总四年,此所谓“初平中”,当言初平二年或三年也,姑系于是。

应劭年岁不详。时任泰山太守,上年黄巾军来犯,击破之。《后汉书·献帝纪》:“(初平二年)十一月,青州黄巾寇泰山,泰山太守应劭击破之。”又,应劭参与陶谦上奏记朱儁事,详见本年《文学附记》“郑玄”则。

颖容年岁不详。避乱至荆州。荆州牧刘表欲署为武陵太守,不就。《后汉书·儒林列传》下:“颖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也。博学多通,善《春秋左氏》,师事太尉杨赐。郡举孝廉,州辟,公车征,皆不就。初平中,避乱荆州,聚徒千余人。刘表以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条例》五万余言,建安中卒。”

荀悦四十五岁。隐居于颍川颍阴家中。《后汉书·荀爽传》附传曰:“(荀)悦字仲豫,俭之子也。俭早卒,悦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间,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沈静,美姿容,尤好著述。灵帝时阉官用权,士多退身穷处,悦乃托疾隐居,时人莫之识。从弟彧特称敬焉……”

张璠《汉记》:“悦清虚沈静,善于著述,建安初为秘书监、侍中,被诏删《汉书》,作《汉纪》三十篇,因事以明臧否,致有典要,其书大行于世。”(《魏志·荀彧传》裴注引)

清姚之骃评曰:“案悦字仲豫,朗陵长俭之少子。《汉纪》一书,当世盖已大行,张璠书此,有欣慕焉,故续作《汉纪》以效之。乃卒为袁宏所掩,书之行世,固有幸不幸也。”(《后汉书补逸》卷十四)

孔融四十岁。时任北海相,与黄巾对抗。在郡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后汉书》本传:“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董)卓乃讽三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融到郡,收合士民,起兵讲武,驰檄飞翰,引谋州郡。贼张饶等群辈二十万众,从冀州还,融逆击,为饶所败。乃收散兵,保朱虚县,稍复鸠集。吏民为黄巾所误者,男女四万余人,更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璆、邴原等,郡人甄子然、临孝存,知名早卒,融恨不及之,乃命配食县社,其余虽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时黄巾复来侵暴,融乃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融逼急,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即遣兵三千救之。”

孔融深敬郑玄,使属下高密县特立“郑公乡”,以示尊重表彰。《后汉书·郑玄传》:“(北海)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告高密县为玄特立一乡,曰:‘昔齐置士乡,越有君子军,皆异贤之意也。郑君好学,实怀明德。昔太史公、廷尉吴公、谒者仆射邓公,皆汉之名臣,又南山四皓,有园公、夏黄公,潜光隐耀,世加其高,皆悉称‘公’。然则‘公’者仁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昔东海于公,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闾;矧乃郑公之德,而无驷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号为‘通德门’。”

曹操三十八岁。作《领兖州牧表》。

表曰:“入司兵校,出总符任,臣以累叶受恩,膺荷洪施,不敢顾命。是以将戈帅甲,顺天行诛,虽戮夷覆亡不暇,臣愧以兴隆之秩,功无所执,以伪假实,条不胜华,窃感讥诮,盖以惟谷。”(《艺文类聚》卷五十)

徐按:关于曹操本年领兖州牧事,已见上文第7页,有陈宫、万潜、鲍信等辅助支持,兹不赘。

又曹操此表得以上达朝廷,颇获钟繇助力。史载:“太祖遣使从事王必致命天子”(《魏志》裴注引《世语》),“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钟)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泛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由此钟繇深得曹操信任,后历任司隶校尉、魏相国、司徒、太尉等,成为曹魏元老重臣之一,曾与华歆、王朗同被文帝曹丕称许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魏志·钟繇华歆王朗传》)

又作《薤露行》(《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诗曰:“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徐按:本篇描写汉末战乱起始状况,为曹操所撰史诗性作品之一。所写背景事件,盖指汉二十二世皇帝灵帝末年以来种种政治失败及酿成祸乱。“所任诚不良”云云,指灵帝以外戚何进为大将军,辅少帝而谋诛宦官,结果事败反被宦官所杀。“贼臣持国柄”云云,言何进所召引西凉军阀董卓,在洛阳专权,杀害少帝,焚烧宫殿,又胁迫献帝及朝廷西迁长安事。篇中所述事迹,皆在初平二年之前,故其撰作,当在上年或本年,姑系于是。

陈琳三十七岁。在冀州避难,袁绍使典文章。《魏志·王粲传》:“(陈)琳避难冀州,袁绍使典文章。”

徐按:陈琳此前经历,据《魏志·王粲传》附传:“琳前为何进主簿”,曾谏何进“召四方猛将”以灭宦官,“进不纳其言,竟以取祸”,主官何进既被宦官所杀,陈琳作为属吏主簿,亦难免受牵连,故有“琳避难冀州”之事。核诸史实,其时盖在初平元年也。至于袁绍,当初亦与何进连结,谋诛宦官,“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魏志·袁绍传》)后因与董卓不和,离洛阳出逃渤海。袁绍始为渤海太守,初平二年,方有韩馥让位冀州之事。其领冀州牧,在“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魏志·武帝纪》)袁绍入主冀州之初,积极招纳人物,壮大势力,如“表(沮)授为奋武将军,使监护诸军”,又“魏郡审配、巨鹿田丰,并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绍乃以丰为别驾,配为治中,甚见器任。”(皆载《后汉书·袁绍传》)度之局势,朝廷在初平元年(前年)受董卓裹胁,西迁长安,洛阳大乱,则“琳避难冀州”,亦当在其时也。至于“袁绍使典文章”,则当在袁氏控制冀州之后,盖在本年矣。故系于是。

刘桢二十三岁。《魏志·王粲传》:“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曹)植皆好文学,(王)粲与北海徐幹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幹,并见友善。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应)玚、(刘)桢各被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徐按:此述王粲、徐幹、陈琳、阮瑀、应玚、刘桢等六人,与曹丕、曹植兄弟同为建安文学重要骨干人物,诸人皆曾为曹氏所辟,任掾属之类幕僚,任事于邺城。诸人文学才能突出,为“建安七子”成员。一时间互相唱和、彼此切磋,兴起建安文学高潮,诚如刘勰所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心雕龙·明诗》)又云:“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仲宣委质于汉南,孔璋归命于河北,伟长从宦于青土,公幹徇质于海隅,德琏综其斐然之思,元瑜展其翩翩之乐,文蔚、休伯之俦,于叔、德祖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然而诸子出身各异,经历不同,具体被辟入曹操幕时间,更早晚有别,此谨概述诸子姓名年龄及早期行事等,总叙其大要,以明其文学史上地位重要,及与曹氏兄弟关系密切。至于诸子入幕时间,未必皆在本年也。

徐幹二十二岁。《魏志·王粲传》裴注引《先贤行状》曰:“(徐)幹清玄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洽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建安中太祖特加旌命,以疾休息。后除上艾长,又以疾不行。”

繁钦二十二岁。《魏志·王粲传》裴注引《典略》曰:“(繁)钦字休伯,以文才机辩,少得名于汝、颍。钦既长于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

祢衡二十岁。《后汉书·文苑列传下》本传曰:“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气尚刚傲,好矫时慢物……”

杨修十八岁。作《司空荀爽述赞》(《艺文类聚》四十七)。

本篇曰:“生应正性,体含中和,笃诚宣于初言,明允朗于始察。是以在童龀而显奇,渐一纪则布名。须幼之可师,甘罗之少者,何以逾公之性量乎?砥心《六经》,探索道奥,瞻乾坤而知阴阳之极,载而集之,独说十万余言,士林景附,群英式慕,由毛羽之宗鹏鸾,众山之仰五岳也。昔楚思叔敖而作歌,郑讴子产而兴叹,瞻望弗及,作词告思。词曰:爰在大汉,挺荀作贞。其德允明,诞发幼龄。行蠲体洁,如玉之莹。确乎其志,乃励乃清。遂陟司空,天子是毗。惟君之德,朋僚所咨。清水平土,茂哉是力。将混六合,绳以正直。散以礼乐,风以道德。”

徐按:杨修其人,虽不入于“七子”之列,亦建安文学群体中一员,且与曹植关系特殊,堪称至交。关于杨修早年事迹,《后汉书·杨震传》附传:“(杨)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又《后汉书·杨震传》李贤注引《典略》曰:“(杨)修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

本篇写作年代,可得而考也。因荀爽为汉末名士,献帝初平中任司空,其卒年可以推知。据《后汉书·党锢列传》:“及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它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及(荀)彧为尚书令,遣人西迎叔父爽,并致颙尸,而葬之爽之冢傍。”由此可知荀爽之“薨”,在王允等“共谋卓”之年,即此初平三年也。杨修此“赞”,“瞻望弗及,作词告思”,是在卒后,撰此以抒敬仰之情。当时杨修年方弱冠,其父杨彪亦在朝廷任职,位居司徒,与荀爽同列三公,关系密切,故荀爽之薨,引起杨修思慕感伤,遂“作词告思”。故系于是。

王粲十六岁。随献帝朝廷在长安。

关于王粲早年事迹,《魏志》本传:“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献帝西迁,粲徙长安……”《魏志·王粲传》裴注引张璠《汉纪》曰:“龚字伯宗,有高名于天下。顺帝时为太尉。初,山阳太守薛勤丧妻,不哭将殡。临之曰:‘幸不为夭,复何恨哉?’及龚妻卒,龚与诸子并杖行服。时人或两讥焉。畅字叔茂,名在‘八俊’,灵帝时为司空,以水灾免。而李膺亦免,归故郡,二人以直道,不容当时。天下以畅、膺为高士。诸危言危行之徒,皆推宗之。愿涉其流,惟恐不及。会连有灾异,而言事者皆言‘三公非其人,宜因其变,以畅、膺代之,则祯祥必至。’由是宦竖深怨之。及膺诛死,而畅遂废,终于家。”

蔡琰十六岁。

关于蔡琰早年事迹,《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载:“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又,刘昭《幼童传》曰:“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

徐按:本则记载原无事主年岁,然而作者所叙乃“幼童”故事,故而事主年龄当基本符合童子身份。按古代理解,一般男子在十九岁以下,视为“童子”。《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皇侃疏曰:“童子,十九以下未冠者也。”至于女子,则年当更少。司马光《书仪》卷二曰:“女子许嫁笄。”注:“年十五,虽未许嫁,亦笄。”可知以十五岁为界,此前当属“童子”。本年蔡琰已入于婚嫁年龄。其“童子”时故事,当在此前,姑系于是。

吴质十六岁。

关于吴质早年事迹,《魏志·王粲传》载:“吴质,济阴人,以文才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又裴注引《魏略》曰:“质字季重,以才学通博,为五官将及诸侯所礼爱,质亦善处其兄弟之间,若前世楼君卿之游五侯矣……”

仲长统十三岁。

关于仲长统早年事迹,《后汉书》本传载:“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诸葛亮十二岁。《蜀志》本传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又裴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徐按:诸葛亮为汉末政治家,然亦重要文章家。诸葛亮早年事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