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异人格心理学(套装共5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1:43:58

点击下载

作者:(美)乔治·K.西蒙,(意)弗兰克·比弗·布拉迪,坎迪斯·V.洛夫,刘薇娜 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怪异人格心理学(套装共5册)

怪异人格心理学(套装共5册)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怪异人格心理学(套装共5册)作者:[美]乔治·K.西蒙,[意[弗兰克·比弗·布拉迪,坎迪斯·V.洛夫,刘薇娜[著]排版:HMM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7-09-01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目录CONTENTS

当你不再讨好别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你(讨好型人格——我对你好,是想让你对我好)

别让控制型人格绑架你:一本全面解析控制型人格的犀利之作

我爱你,你却只爱自己

假如我是蝙蝠侠

披着羊皮的狼: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相处

目录

CONTENTS

赞 誉

前 言

序 言

本书的架构

地图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章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正念的起源

正念练习

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特殊时刻

熟练进行冥想

随意无为

宽容之心

突然和逐渐的觉醒

小结

第二章 讨好型人格形 成的根本原因

无条件的爱

感受不到爱和不讨人喜爱

小结

第三章 讨好型人格的内在 心理和外在表现

讨好型人格的想法

讨好型人格的感受

讨好型人格的行为习惯

小结

第四章 讨好型人格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最初

随着时间的推移

伴侣的体验

小结

第五章 身心合二为一

利用身体的智慧

压力

讨好型人格和身体

小结

第六章 你的想法并 不等同于现实

并非是我们的想法使我们感觉疯狂

获得一个独立的视角

心灵的本性

同讨好型思维模式一起共事

这一切的背后

小结

第七章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都有与生俱来的内在之善

挖掘你的真实本性并非自私

超越判断以外的真相

真正的本性和真实意图

慈心冥想

小结

第八章 与自己的情绪和睦相处

善待你的情绪

放弃与情绪做斗争

把它们汇聚在一起:瑞恩法则(RAIN)

小结

第九章 你有多久没对 自己满意过了

自我同情的挑战

自我同情可以帮助别人

自我同情的三个组成部分

小结

第十章 如何改变 讨好型行为模式

意图

讨好、意图和有意义的行为

无选择的觉知

把你的意图带到生活之中

带着意图和行为去努力

带着自我同情去支持意图

小结

第十一章 运用正念解决亲密 关系中的冲突

关系中的意图

透过崭新的视角看世界

处理困难

小结

第十二章 让正念冥想成为 生活的一部分

意图、目标和承诺

持续的正式练习

持续的非正式练习

完美主义和练习

要遗忘的和要牢记的

小结

致 谢

返回总目录赞 誉

这本既神奇又实用的书能帮你从向外界寻求认可中解脱出来,并找到你真正需要的自我接纳和慈悲。——《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作者克里斯汀·聂夫(Kristin Neff)

法恩具有西方心理学的背景和丰富的正念教学经验,她清晰地指出了我们喜欢向外界寻求认可的行为习惯,并且提供了许多冥想方法帮助我们摆脱这一习惯的束缚,然后按照我们与生俱来的慈悲和智慧去生活。——《彻底的接纳和真正的皈依》(Radical Acceptance and True Refuge)作者塔拉·布拉克博士(Tara Brach,PhD)《当你不再讨好别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你》是一本重要的书,它揭示了我们寻找爱的痛苦历程。你将会发现,一直以来你所寻求的所有种种,原本就存在于你自身——从来无需外求。愿这本充满智慧的书,连同书中提到的种种练习正念和慈悲的方法,可以帮助你走入自己的内心智慧。——《基于正念的减压练习册》(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Workbook)作者鲍勃·斯塔尔(Bob Stahl)

这本极富感染力的书向我们描述了那些原本由恐惧、自我怀疑或者厌弃所驱使的时刻,能通过正念练习带来新的觉知。作者用一颗仁慈和敏感的心写成了这本书,它从体验层面提供了一种路线图,可以带你重新发现真实价值和内在力量的组成部分。——《穿越抑郁的正念之道》(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作者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辛德尔·西格尔(Zindel Segal)

在书中,米基·法恩阐明了与讨好的需求有关的挣扎和焦虑的本源,用清晰的笔触让我们对此进行深刻了解,并且通过正念和慈心练习,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踏上发现和自由之旅。——马萨诸塞医学院正念专业训练和教育中心主任弗洛伦斯·米罗-迈耶(Florence Meleo-Meyer)《当你不再讨好别人,全世界都会来爱你》这位向导,以一种对你来说最舒适和最有效的方式,引领你一步一步地以自己的节律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读完此书,读者会对自身和他人产生一种更为深切的爱,以及一种更为平和、充实的生命体验。请尽情一试,你肯定不会失望的!——印第安纳大学沟通和家庭健康教授琳达·贝尔(Linda Bell)

这本书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弥足珍贵,我们都已在无价值感的雾霭中挣扎了太久,觉得必须要去讨好他人才能获得爱,甚至只是让人堪堪忍受我们罢了。法恩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路径,让我们驱散阴霾,重新找回本就属于我们生命中的安宁、爱和喜悦。——《如何才能不羞怯》(The Mindful Path through Shyness)作者斯蒂夫·弗洛沃斯(Steve Flowers)

为什么要讨好他人呢?因为我们深信生活是源自别处某个地方,而非在当下。我们一直轻易接受了一种观点,认为仅仅拥有当下是不够的。法恩给予我们一种可能,让我们得以停下来稍事休息,充满觉知,对自己温柔以待,接纳我们既平凡又伟大的内在——美丽、慈悲、慷慨、创造力和意义——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一份来自阅读的礼物。这是一份来自付出的礼物。——《暂停的力量和心灵花园》(The power of Pause and Soul Gardening)作者特里·赫尔歇(Terry Hershey)前 言

在我20多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此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一个乖巧的女孩:我毕业于名校,是一个温驯的女儿、听话的学生;在空余时间里,我还会去做志愿者,不知疲倦地照料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我每一步都循规蹈矩,从不逾越雷池一步。

但是在种种的表象之下,我内心深处并不快乐。不管我受到了多少表扬和赞许,也不管我多么努力地去变得完美、随和以及乐于助人,我始终都感觉自己不够好。我深陷于自我批评的泥沼之内,力求变得完美,但却总是求而不得。

转折发生在我去印度旅行的时候,幸运来得不可思议:我邂逅了正念(mindfulness)教学课程。我看到,通过富有同情心的念力,我能够清醒地观照自身的体验,而不是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我对这种洞察心灵的方式非常着迷,也为能够摆脱自我批评的束缚如释重负。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正念修习当中。

在正念中,我学着同自我批评相处,有意识地对那些声音保持警觉:那些声音告诉我,我自己不够好;它们还告诉我,我的价值必须依附于他人才得以存在。每次生出这种判断的时候,我都有意识地保持觉知,放松心态,最终得以看穿它们。这种觉知,连同大量练习之后产生的正面积极的情绪——尤其是在自我引导之下产生的善意和同情心——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内心世界,较之从前,这里充满了更多的关心和自我接纳。

这种情形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产生的,过程也殊为不易。但是毋庸置疑,辛苦没有白费。25年之后,这些习惯仍旧有些蛛丝马迹残存,但是已经无伤大雅,不会对我产生大的伤害了。序 言

在我10岁那年,有一天我颤颤巍巍地攀在秋千架最高的架子上,小手紧紧抓着最大的那根棍子。我最好的朋友特蕾莎(Teresa)使劲游说我,说我能握着这根棍子向前翻转,最大幅度地向前转一圈,然后回到我开始摇摆的那个最高的架子上。然后我就听了她的话,用尽了一个小女孩所有的力气——只听“扑通”一声,我从8英尺高的空中跌落,仰面倒在地上。

你可能会说,小女孩就爱做愚蠢的事情,但是现在让我们来从更深层次上思考一下这件事。我之所以来个倒栽葱,是因为我想让我的朋友高兴,好让她爱我。多年以来,我一直被教育应该向别人请教我应该做什么,竭尽全力去讨好他们。我相信如果我不这样做的话,他们就不再爱我,可能会从我身边离开。我是如此轻车熟路地去讨好别人,以致于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头栽了出去。

这种轻车熟路来自于在生命中没有得到过足够的爱和接纳,反而是从小伴随左右的、来自长辈的过分苛责。尽管这些批评是善意的,但是这却无法证明他们对我的爱,无法证明他们爱着我本真的样子。我的心灵受到了创伤,我相信自己不配得到爱,我要为别人的福祉负责;我要穷尽一切可能去讨好别人,否则就可能会面临被抛弃的风险。在很多年里,我的生活和人际关系都受到这种心态的严重影响。

在我的生命中,有很多时候,我都会弃自身幸福甚至安危于不顾,就是为了让别人爱我:秋千事件只是其中一桩罢了。我在不知不觉中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尽力讨好别人,好让他们来爱我,不离开我。这么来打个比方吧: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好像一遍又一遍从秋千架上飞出去,只要有人说“跳”,我就跳。我会尽我所能去友善待人、随和可亲。我会违心地说“是”。我试图解读别人想要我做什么。虽然许多人认为我是“随和小姐”(Miss Congeniality),但是我却感到自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抑郁和愤怒。

在我30多岁的时候,人生中出现了一次转折:我发现了两个神奇的过程,它们帮助我探索了内心世界,使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那就是心理治疗和正念。心理治疗帮助我回溯过去,使我意识到它是如何对当前的我产生影响的,并且帮助我学习如何积极地看待生活,其中就包括怀着正念的心态生活。正念就是一种意识,当我们带着开放的、毫无偏见的心态面对当下的时候,这种意识就产生了。我有时候会开玩笑说是正念救了我的命,正念练习帮助我认识了什么是爱,使我从囿于观念所限而带来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现在你有这本书在手,你就很有可能得以开始探索正念。这种强大的修习练习,已经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在生活的艰辛中找到了平和与爱。如果我的故事听起来似曾相识,我希望你能继续阅读下去,认识一下正念是如何把你从讨好型人格(chronic people pleasing)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的。本书的架构

因为正念是本书提到的核心方法,所以第一章探讨了正念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以后,你就可以一边阅读本书,一边进行正念练习。第二章探讨了常见的童年创伤,而这正是讨好型人格行为模式的肇始。

第三章和第四章则重点关注了讨好型人格行为模式及其相关的思想、情绪、行为和关系动态。愉悦他人是生命中有价值的一部分,大多数宗教和精神传统也都这样教导我们,照顾和爱他人是精神修行最高级的形式之一。然而,当讨好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无价值感和不被爱,甚至唯恐自己被人抛弃,那它就沦为了一种不健康的、强迫性的和痛苦的行为模式。

处在这种行为模式下的人会深感自己毫无价值,扭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期待,生怕自己无法满足别人的要求,因而不免要牺牲自己的幸福来讨好或迎合他人。如果你也身处其中的话,你会违心地对别人说“是”,常年戴着“老好人”的面具,为一切感到歉意,与你的内在之善失去连接,并且无力追寻自己的人生道路。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将这种行为模式描述为“被关在囚笼之中,遭受着没完没了的折磨,且无处可逃”。

然而,有一种方法可以帮你摆脱这种没完没了的折磨,那就是正念。第五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将帮助你培养正念精神,并将其应用到讨好型人格行为模式中。这可以帮助你愈合童年创伤,滋养如自我同情、意向和平静响应能力,而这些能力通常都被终其一生的讨好行为模式遮蔽了。这会使你得以释放驱动寻求认同行为背后的恐惧,可以打开心扉全心全意、坦坦荡荡地来爱人,在你的关系中寻找更好的平衡,更全面地欣赏和享受生活。

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探讨了一个话题,并提供了一些方法,你可以借此来实践你学过的内容,花点时间反思一下该如何将其运用到你的生活中。自始至终,你都会发现体验式练习会帮助你整合你所读到的所有内容。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各种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实践,来帮助你把冥想变成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地图

这本书的实用目的就在于将你从讨好型人格模式中解放出来,敞开胸怀去面对无条件的爱:这是一场旅程。无论在何处做何逗留,我们都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此行的目的。意识觉知(conscious awareness)对此行来说至关重要,可以使你理解和真正意识到,在任何特定的时刻,你都能随时感受到自由、舒适、欢乐和爱。这场旅程始于正念,而与此同时,这也是此行的目的和手段。你可能听说过这句话,即生命是一场旅程,而非目的地。这句话是开启正念练习的钥匙,可以使你从讨好型人格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当你开始练习正念,你的经历会告诉你,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在其中学习和成长。旅程的起点

在我们的探索之旅中,我们通常不会花时间思考此行的起点。然而,如果你想要达到目的,了解你的出发点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你向航空公司预订机票的时候,为了确保订票成功,你必须确定你的出发点。为了绘制出从长期寻求别人认可到朝着真正的爱与自由前进的旅程图,你需要意识到当前的行为习惯的特点:自觉毫无价值、经常关注别人怎么看你和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屈从地位等。一旦你清楚自己置身何处,你就可以培养客观的意识,它们可以帮助你辨别出你身上那些痛苦的、寻求别人认可的慢性行为模式的特点。旅行的方式

正念同样也是此次旅行的手段,帮你从讨好别人和寻求别人的认可中解脱出来。正念练习可以帮助你开启生命的觉知,认清生命本真的样子,意识到那些你为了讨好他人而舍弃自身的时刻,还有那些你自觉毫无价值,或者担心别人不喜欢你或不爱你的时刻。然后,你可以带着由正念唤醒的觉知和同情去面对这样的时刻,而不是以你过去所采取的那些否认、被动做出反应和严苛等方式。在你阅读本书时,你或许会产生许多想法、思考和判断,我建议你也在其间运用正念练习,这样你就可以轻松地体验这本书,或许还会带着更加开放和同情的心态来进行阅读。旅行的目的地

当然了,目的地也很重要。在你阅读此书并参照相关方法予以练习时,你就正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前进:在那里你会远离恐惧,放手去爱,疗愈由讨好型行为模式带来的创伤,提升自尊,创建平衡的人际关系,并得以自行选择人生之路。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接受生命本真的样子,获得需要拒绝的时候说“不”的自由,勇于面对同所爱之人的冲突并能心平气和地解决,对其他人充满友爱而不是情非得已。

首先,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次旅行不会去的地方,我说的是从讨好型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当我说“解脱”时,我并非是说再也不要讨好他人或绝不要这样做;也不是说只照顾自己的需求就好了,或者只是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其他人的需求漠不关心。

恰恰相反,从讨好型和寻求他人认可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正是意味着在你敞开心扉面对自己,与自己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能力建立连接之后,你能由衷地关心别人和他们的幸福——而这种能力,正是正念所赋予你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已然获得了曾经想从寻求他人认可中获得的东西。由于你不再将自身的意义和生存与别人的照顾等量齐观,你出于爱而非恐惧去照顾别人的能力会有所提升。

在你打开了爱的本性,放下恐惧之后,很多事情都可能发生。以前一直集中在其他人身上的注意力现在得以释放,转移到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之上。关于别人对你的看法,你也会少些担心。你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多内省,关注自身的内在价值,从而明白什么才能给生命增添意义、目的和欢乐。你可以学着认识自己是谁,什么对你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以及如何照顾好自己。平和地看待自己和自身的情绪,这样可以帮助你变得富有同情心,并且坚毅自信,爱自己,也爱他人。

在你通过正念将自己从讨好型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后,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更加友爱、平衡,也更富有连接感。通过正念练习,你可以坦然面对你自己和他人天性中与生俱来的仁慈与爱。这样可以使你更加自由地去爱,更坦然地面对你所爱之人的关心,以一种无所畏惧的、充满爱的方式照顾自己和你的爱人。如何使用本书

以开放的心态阅读本书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来你可以与书上的想法建立起连接。然而,不要轻易相信书本上写的内容,除非你自己已经进行过反思,或者更好的做法是自己先应用一下。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指点,他认为经验是所有知识的来源。要亲自经历,并且要珍视它们。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如果你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向别人寻求认可的话。试着用你所读到的内容来调整你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判断这是否适合你的情况。

在这本书中,除了说明文字,你会发现还有练习、反思和冥想实践等。在做练习和思考的时候,我建议你先做几分钟的冥想练习,来帮助自己安顿下来。我将提供几种可供你使用的冥想方式。还要记住,这些练习和反思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自我发现的机会。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独特之旅,所以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完美的和正确的旅行方式。

我鼓励你去尝试本书中所有的练习和实践,但是不要给自己施压或强迫自己,因为这只会使你对自己更加严苛,使得讨好型行为模式所带来的危害更雪上加霜。相反,尝试善待自己,放弃做出判断,培养一种探究精神。日志记录

我建议你将每次练习的体验都用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每次练习的时候,都要同呼吸建立连接,检查自己此时出现的感觉、思想和情绪等,以一种开放、同情和客观的心态对待日志记录。不要担心行文的质量,只是在你的想法和感受出现的时候把它们记录下来即可。最好是用笔写下来,而不是在电脑上敲字,因为写作的过程可以帮助你放慢节奏,仔细反思这一话题。我的意图

当你在阅读我对讨好型行为模式和寻求他人认可行为所做的描述时,注意一下你自己做出的判断,以及你是怎样看待我的观点的。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培养对讨好型行为模式的同情心,并欢迎你来进行正念练习,绝非是想要责备你或羞辱你。我希望你所阅读的内容会鼓励你坚持几个月的正念练习,这样你就可以体会这种做法是否适合你。实践出真知,不去尝试,你就永远无从知晓。  第一章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正念是你对当前状态的一种觉知,你要有意识地带着开放和无偏见的心态面对当下。任何事情都可以与正念练习结合起来,从你周围的世界到你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等。

清晨,格兰特(Grant)开始给他刚出生的儿子威尔(Will)喂奶。晨曦给墙壁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怀抱里的儿子非常可爱。格兰特觉得这样的时刻非常宝贵,他很享受身处其间的平和与安宁。

然而那天早上,他却感到心烦意乱,但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境况不妙,情形有些令人担忧。他的妻子艾比(Abbie)说要和他谈一谈,但是她说话的语气很不妙。格兰特担心自己又惹她生气了,害怕她会带着孩子离开,那样的话,他一直以来最为恐惧的噩梦就变成真的了。在他试图尽力去关注这一繁难之事的时候,他感到体内一阵紧张,烦躁不安,恼怒自己过分关注此事,告诉自己要控制情绪。很快,他抓起手机和一位同事取得联系,同时继续给威尔喂奶。

我们都有过这种时候,手上在做着一件事,而思想却魂游天外,在过去或未来之间穿梭,又或者是做着白日梦。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神不守舍,不能全身心投入当前的生活之中,那可能就会因此而产生一些困境。

首先,我们错过了最重要的时刻。格兰特太过在意艾比曾经说过的话,对未来过度担忧,他忽略了婴儿在怀的感觉,听不到威尔大口吮吸奶瓶的声音,闻不到婴儿散发着乳香味的头发,感觉不到他稚嫩的小手,以及他对儿子无条件的爱。在他拿起电话时,他就选择了躲避直面自身的情绪——同时也试图不去面对整个状况。遗憾的是,这种情况经常存在。我们通常都会对当下漠然置之,尽管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所拥有的时刻。

此外,就像格兰特一样,我们通常意识不到大脑在想些什么,也不知道我们的潜意识将会如何使我们陷入困境。在格兰特着眼于未来的心路历程中,他所设想的未必会发生,至少不会以他所预期的方式发生。可以理解的是,这让他感到焦虑和孤独。

如果你一直听之任之,你的思绪会一直飘向何方?你是否深陷于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才会执着于寻求外界的认可?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关注什么?你是否时刻关注着别人的想法,想着应该做些什么来讨好别人,或者是心心念念于如何与人和睦相处?

心灵另一个麻烦的特质在于试图压制、摒弃或者摆脱困难的体验,而喜欢紧紧抓住愉快的感受。格兰特也正是如此:他逃避面对自己的恐惧,不敢直面自己对爱的渴望,谴责自己,审视情绪,然后让自己陷于事务之中,这样就可以无视自己的感情。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反应,但实际上却使已经存在的困难局面雪上加霜。

幸运的是,这些问题是有解的,那就是——正念。正念是你对当前状态的一种觉知,你要有意识地带着开放和无偏见的心态面对当下。任何事情都可以与正念练习结合起来,从你周围的世界到你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等。通过练习,你可以选择活在当下,勇敢面对那些艰难的体验,包括当你感到被需要讨好他人的情绪所裹挟时。

在这一章中,我将探索正念的做法,告诉你它可以怎样帮你躲开各种陷阱,不至于陷入格兰特的境地:对生命中有意义的时刻视而不见,思想毫无边际地漫游,努力逃避痛苦的感觉——而所有这些都会产生痛苦。正念练习可以帮你理解这些感觉,并帮你以更少的被动反应性和更多的同情来看待所有的体验。这将提升你理性行事的能力,而不只是依赖本能做出反应,从而赋予你改变痛苦的能力和自由。

 正念的起源

正念冥想已经有超过2600年的历史了。它是一个源自佛教的观念,或者说像现在一些人所描述的那样,是一种“心灵科学”(science of the mind);不过无须担心,要实践正念冥想不必非得做一名佛教徒不可。1979年,乔恩·卡巴金(Jon KabatZinn)和他的同事们在马萨诸塞大学医疗中心创立了正念减压诊所(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Clinic,MBSR)。这点星星之火,最后化作燎原之势:它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减压诊所,衍生出数百家正念减压疗法诊所,以及因此而涌现出了同行对正念作用效果所做的成千上万篇评议研究。

 正念练习

当我们关注当下,注意到并且放弃那些判断、挑剔的念头和先入为主的想法时,正念这种意识就产生了。通常我们的注意力都局限于思考我们自身的体验,特别是那些我们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和我们可以做什么。通过正念,我们可以更直接地通过感官直接观照我们的生活体验,而不是通过那些使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的自动的、反射性的想法,这样可以让我们更为清晰和坦诚地面对当下。

正念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养这种能力,包括你在内。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身上的这种能力是天生的,这一点我是在我的教女伊丽莎白(Elizabeth)身上感受到的,她只是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当她光着脚丫坐在秋千上向后荡时,注意到了自己的脚趾,高兴地喊:“脚趾头!”在秋千向前荡时,她抬起头,大声说:“天!”她全新的视角赋予她一种活力和一种惊叹的感觉——“哇!”这种能力也是你与生俱来的,在你自己体内,你已然拥有了练习正念所需要的一切条件。

练习分为两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这是两种不同的途径,但是都可以帮你和内在的种种品质——诸如活力、无反应性、开放性和同情心重新建立连接。正式练习的特点是,在日常活动之外,你要抽出时间来进行冥想。在这本书中,我会教你一些正式练习的方法。非正式练习则是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刻意培养出一个当下时刻,一种非主观的意识。例如,你可以注意一下手的温度是凉还是热、咖啡的香味,或者关注一下那些或焦虑或快乐的想法和感受等等。正式练习和非正式练习彼此滋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意识、同情和稳定。

在正念练习中——正式练习和非正式练习都包括在内——对呼吸的觉知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注呼吸可以使我们的心安住在体内,而且直接的感官体验往往是我们进入当下的首要途径。非正式练习:停下来做一次深呼吸

既然呼吸对于正念练习是如此有益,那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吧。

现在,先暂时停下来,通过进行有意识的深呼吸进入当下。注意与呼吸相关的各种感觉:吸入体内的清凉空气和呼出的温暖的气息,你的腹部或胸腔轻轻扩张和收缩;或者是你呼吸的声音和空气在你的鼻子和嘴巴里的感觉。只是试着去了解你的所注意到的气息就好,不要试图以任何方式去改变它。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可以施行这个非正式的正念练习。即便在那些你觉得必须要去讨好他人的艰难时刻,用这种方法关注呼吸也能帮你感觉更安心。例如,当某人表达的意见与你相左时,停下来做一次短暂的深呼吸,这就在你做出回应之前为你提供了一些缓冲时间。这可以给你更多的自由来防止自己做出一个自动反应,比如为了表达自己的友善而点头表示同意。非正式练习:带着觉知吃东西

下面这个是由乔恩·卡巴金(1990)创造出的一种常见的、经典的正念饮食(mindful eating)练习。要做这个练习,你需要准备两粒葡萄干或另一种少量的天然食品。

假装你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些食物。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它们,就像伊丽莎白看待她的脚趾和天空一样。调动你所有的感官来感受它们,但是味觉保留在最后。你看到什么了吗?也许你注意到了大小、褶皱、颜色或者形状。摸起来感觉如何?它们是不是黏黏的、湿软的,或者是有延展性的?你通过嗅觉又闻到了什么?如果你的思想有些走神,轻轻地把它带回到需要关注的对象身上。你能听到它们吗?如果你用手把它们捏扁,再把它们凑到耳朵旁,你就能听到它们的喧哗声。

请注意你每一刻的体验,包括在你把一小口食物放进嘴里之后,你体内的感觉。当你开始咀嚼时,让它们在口中停留一段时间。在那里会发生些什么?也许你注意到嘴里有一股唾液涌了出来。也许口中的物体会变得膨胀。在你开始咀嚼之后,节奏一定要慢下来。注意感受食物的味道、嘴里产生的变化、吞咽的感觉以及食物通过食道时候的感觉。

***

接下来去吃第二种食物,好像你也从来没有吃过一样。

欢迎回来。对于葡萄干或其他食物,你都注意到了些什么呢?大多数人对这些食物获得了比平时更为丰富和充实的体验,这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在生活中错过了多少细节体验。在他们意识到如果运用觉知会对他们的经验产生怎样的影响之后,许多人都会发出一个小小的惊呼,同时还意识到他们可以把这个应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果你对包括情绪和思想在内的其他日常体验都抱有这种觉知,你能想象事情会有何不同吗?

 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特殊时刻

有些人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关注那些看起来很平凡的日常行为。但是就像你已经在葡萄干练习中感受到的那样,某个行为每天都发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平凡的。因为这是我们唯一拥有的时刻,发现它、体验它是有意义的。此外,当我们生活在当下一刻时,我们会快速做出反应。举例来说,如果你是属于寻求认同的思维模式,你可能会期待做些什么来得到别人的认可。当你意识到这种想法时,你就很可能不再陷入忧心之中,不会再以那种于你并无任何好处的讨好型行为模式行事。如果你意识不到这种想法的话,你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做出反应,你的行为只有很小的选择余地或者根本别无选择。此外,关注日常行为可以训练你的注意力,这样你就可以更多地生活在当下,即使面对挑战时也不例外。非正式练习: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正念

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非正式的正念练习时,可以选定一个任务,比如铺床、刷牙或者洗碗,或者你只是坐在那里,又或者是在工作,体会一下自己此时的情绪。尽力用全新的、正念的眼光看待日常活动。例如,在你洗手的时候,感受一下水的温度和肥皂的光滑。闻着肥皂的香味,倾听水龙头流水的声音,体会双手相互摩擦产生泡沫的感觉。非正式练习:在正念中使用线索

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将其作为停下来进行正念呼吸● 和停驻当下的线索。比如:● 等待电脑开关机● 啜一口饮料● 站起来● 坐下非正式练习:巧妙地利用你的智能手机

为你的智能手机或电脑加载一个程序,让它们给你一个温馨提示,告诉你该停下来做一次正念呼吸了。慈悲心正念法

当你允许自己经常停驻在当下时,你就能意识到快乐和痛苦这两种体验。这时悲悯之心就可以产生了。正念已经很自然地引领你面对自己身上已然存在的悲悯之心。对自己和他人的同情心可以帮助你更加宽容和仁慈地看待生活。厌恶和抓牢

在你要陷入讨好别人的痛苦时刻,同情心和稳定的呼吸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虽然痛苦和困难是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试图去避免它们,并且争取抓住更好的东西是我们的本能。千百年来,我们逐渐掌握了这些生存技术,并且在生活中运用自如。比如说,如果一头熊在追你,你的回避本能(avoidance instincts)就会启动,它促使你开始战斗或逃跑。

但是,一旦回避和抓牢本能延伸到我们的内心生活时,问题就出现了。在遭遇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试图转移自身的注意力来逃避痛苦,或者通过抑制我们的情绪假装痛苦根本不存在。我们试图让愉快的事件停留得更久一些,这可能会导致我们错过当下时刻中所有的一切。在一想到假期就快要结束的时候,你有没有开始觉得很焦虑?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体验。问题在于,它会损害我们享受剩下的假期的能力。

其实这和陷入讨好型行为模式有些类似,因为你为了否认愤怒总是去迎合别人,时刻坚持与人为善以求得别人喜欢。但是当你挣扎其中时,你实际上会使困难的局面更加难堪。举例来说,在你试图摆脱愤怒时,你其实是因为生气而对自己产生愤恨,从而在精神上制造了更多的压力,而这也剥夺了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机会。

通过正念练习,你可以学会不再逃避当下所遇到的一切事情,转而面对你的内心体验,并待之以宽容和友善。这可以帮你更清楚地看到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为解决困难创造出更多选择。这是一种勇敢的姿态,敢于承认和体验当下的真相,这样你就可以更巧妙地决定需要做什么。

亚历克斯(Alex)是一名25岁的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她来找我做正念训练,想要解决她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感受到的焦虑和无价值感。在升职被拒以及遭受了来自老板的严苛批评之后,焦虑和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这两种情绪把她折磨地心力交瘁。她说她总是试图去讨好别人的努力效果不好,她希望现在能做出改变。

在亚历克斯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希望她能平安长大、不必受苦,所以他们热切地呵护着她,为她做出大部分决定。亚历克斯从不被允许自行探索生活方式,她长大后就会怀疑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她试图去揣摩别人对她的期待,寻找被人认可的蛛丝马迹——她以为这会为她带来被爱和认可。她还几乎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极尽挑剔之能事,尤其是在自己犯错误时。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她开始明白她太过于迎合他人的需求而压制自己的情绪了。这个情结纠缠至今,她注意到她的焦虑是紧随害怕而来,以及紧随因自己焦虑而产生的自责而来的。最终,她试图逃避痛苦的情绪只会增加她的焦虑、无价值感和易被激惹的倾向。

在解决她的焦虑和无价值感这一问题上,亚历克斯显示出了极大的勇气。有一次,我请她善意地来看待她的焦虑,而不要试图去改变或修正它。我让她闭上双眼,放弃与情绪的抗争,有意识地去感受一下焦虑在体内的感觉。我在一旁注意观察:她的眉头皱起来了,然后又舒展开来;眼泪流出又流干;最后,一股显而易见的平静驻留在她体内。她睁开眼睛时,脸上带着一抹笑容,她说她不再害怕自己了。

当然,亚历克斯面临的挑战并未结束。有的时候她能和情绪体验和平相处,但是有些时候她又在挣扎和抗争。但总的来说,她觉得自己更有能力平和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几年后,我们有一次偶然邂逅,她说正念练习是她为自己做过的最好的事情。非正式练习:有意识地进行呼吸

要了解正念,付诸训练远比纸上谈兵更行之有效。现在让我们做一个简短的正念冥想练习。在理想情况下,你可以留出大约十分钟的时间,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找一个私密的、舒适的地方坐下,尽量保证此处不被打扰。你可以坐在地板的垫子上,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板上。无论采取哪种姿势,都要保证你这样坐最踏实、最舒适、最警醒和体面,这象征着你所要培养的意识和舒适的质量。

你可以闭上双眼,或者睁着眼睛,这都无所谓。如果你一直睁着眼睛,将你的视线轻柔地停驻在某个地方,这样一来你的心神就不会随着视线游移不定。

现在,请注意整个身体坐在……感觉身体被地面支撑着……

当你准备完毕以后,注意你的呼吸……观察哪部分呼吸感觉最为顺畅,就让你的注意力停在哪里……可能是在鼻孔……可能是喉咙的后部……也可能是胸部或者是腹部……竭尽全力地观照一下整个呼吸过程……感受一下整个吸气过程、任何停顿、整个呼气过程之后的身体感觉,然后最后注意一下下次吸气之前的任何停顿。

让身体自由呼吸……不要试图从任何一方面去控制它。对冥想的整个体验都抱以体贴宽容的态度。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特别是无须刻意放松。冥想是在培养意识,放松会作为一个副产品自然而然地产生。

注意游走的思绪……无须为此自责。思绪只是有点游移,但这不是你的错。所以,只是承认心思有些心不在焉,放弃任何判断或指责,然后轻轻地回到呼吸本身。试着去善待游走的思绪。

你会发现给这些想法贴上诸如“白日梦”“令人担忧的”或者“规划”等标签会有所帮助。试着将这些游移的思绪看作培养对自己耐心和温柔的一种手段。***

随着这种做法接近尾声,给自己一些时间来慢慢地适应外面的世界;你可以关注一下你睁开眼睛时所看到的(如果刚才是闭着眼睛的话)和你所听到的东西,等等。

欢迎回来。你在冥想中注意到了些什么?你认为冥想的结果有什么问题吗?在此基础上,我建议你进一步深入练习,这样你就可以更轻松地学会冥想。用几分钟的时间把你的体验写在日记里。

 熟练进行冥想

在你开始进行冥想练习时,下面这些想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能切实理解它们,相信你能更加持续和经常地练习。思绪漫游

大多数人发现,思绪会不断偏离呼吸——有时甚至集中几秒钟的注意力都做不到。要清楚这一点,即每个人的大脑都会思绪起伏蹁跹,那么当它发生在你身上时,你就不会感觉那么痛苦。此外,你还要理解,这是思绪本身的问题。换句话说,你无须为此而自责。

每次思绪游移不定的时候,只须承认现状即可,不要做出指责或判断,回到呼吸本身,一次、两次、再次。为了集中注意力,有些人发现默默地自言自语会有帮助:告诉自己“吸气”或者“呼气”,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用这种方式关注思绪漫游可以教会你很多东西,这也是我们将在整本书中要继续探索的。它教给你的其中一点就是你不必对每一个想法都做出反应,也不必苛求急于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帮助你意识到你不必总是急于去讨好别人。在更广泛地意义上说,它将帮你学会放手,不再苛求力图使某些事情发生。相反,你可以在呼吸中休息。期望值

大多数人都带着期望值和目标开始进入正念练习的,比如使心灵收获宁静和感觉轻松。想要获得更好感觉的渴望是人之常情,也是健康和自然的。然而,对目标的关注会使我们从当下游离出来,会导致焦虑和不满。

这也适用于我们可能会对冥想所怀有的目标。当我们专注于冥想的目标时,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特定的方式。我们试着让它发生,对目标所取得的进展进行评估。尽管这些努力似乎有助于实现一个“好”的冥想体验,实际上它们阻碍了我们专注于当下时刻的体验。例如,如果一个冥想体验与我们所预期的有所出入,我们当时就会对发生的事情感到沮丧,然后从以我们自己与自己的战斗告终。关注目标和对另一种方式的抗拒会让我们感觉沮丧和不满。因此,我们可能会更加努力去实现一个目标,这将带来更多的痛苦,或者我们可能会完全放弃冥想,自行剥夺冥想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反思:探索你的预期

反思一下你所读到的内容可以帮助你明确自己的想法。现在花一些时间去探索一下你对冥想所抱有的任何期望值或目标。你或许会对正念能给你带来什么益处、它是怎样进行的,或者你能否会看到结果而有所期待。

在你做了正式的正念呼吸练习之后,你认为会发生什么事情?在你练习的时候,你努力使任何事情发生了吗?花几分钟在你的日记中记录一下这些情形。正如在序言中所提到的,首先花点时间与你的呼吸建立连接,然后检查一下当你思考这些期望值时,身体所产生的感觉、思想和情绪。不要担心行文的质量,在它们出现的时候,如实记录下来就好了。如何处理期望值

对于冥想,一些人的目标和期望值是在于控制思想、安顿心灵,或者追求放松。努力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就像是在强迫让一个正在大发脾气的两岁幼儿冷静下来一样。这可能会使得孩子受到过度刺激而变得更为挑衅。同样,在冥想过程中,如果你试图控制你的头脑,它将会变得更加活跃;如果你试着强迫身体放松下来,你反而不会真正进入放松的状态。这使得它几乎不可能感到宁静与平和。矛盾之处在于,要想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进入放松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试图达到这些状态。

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里有一些建议或许会有所帮助。在你进入冥想状态之前,和自己确认并且承认心中抱有的任何期望或欲望。温和地鼓励自己去培养善心和耐心,滋养一种任其自然的态度。此外还要记住,你无需对心不在焉感到自责,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呼吸本身即可——而在冥想中,这同在呼吸中保持正念一样,都是冥想内容的一部分。当你注意到心思游移不定的时候,你是真正活在当下那一刻的。所以当你注意到心思在游移纷扰时,放弃评判自己,再次为自己活在当下,再次回到呼吸本身。

一个相关的期望值就是希望自己在整个冥想过程中能够保持专注,这会将正念冥想变成一场斗争。这样做的话,不仅你会从当下游离出来,你还会觉得好像冥想会永远持续下去,无始无终。上面的建议对于期望值也适用,还有这条额外的建议:只希望自己关注当前的吸气,随后只关注当前的呼气。换句话说,不要让自己去关注不属于当下的事情。切合实际的期望值可以帮助你应对漫游的思绪,让你在当下好好休息。讨好型人格模式的期望值

对于指导冥想中期望值的建议也同样适用于你决定必须讨好他人的愿望。体会到为何在冥想中树立目标会引起痛苦而不是带来平静,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以牺牲自身的幸福为代价求取爱和安全感是如出一辙的。仅仅承认它们的存在即可,这样就可以让觉知的意识之光照耀在讨好行为模式之上,这将帮你踏上一条自由之旅,可以摆脱这种行为模式的束缚。举例来说,比如你被要求去为一个组织的委员会提供服务,而你是那个组织的一名志愿者。你可能会隐约感到事情太多有些无法适应,但你正常的、下意识的自动反应却是:“好的,我可以去”。在经过正念练习之后,你可以停下来,做一次深呼吸,承认自己的期望值,也就是无论如何你都要讨好别人。这可能会带给你一丝缓冲,让你从习惯性的反应中解脱出来转而做出有意识的、有技巧的回应。反思:探索一下你寻求认可的目标

用几分钟来练习一下正念呼吸,然后对你刚刚所读到的内容进行反思。当你身处讨好型行为模式中,试图寻求他人认可时,意图达到什么目的?在你过分关注这些目标时,会发生什么事?

在你评估这些目标进度时,你会产生什么感觉?正如在序言中所介绍的,在你记录日志时,要本着一种开放的、自我同情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你自己和自己的体验。

 随意无为

日常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待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因此,我们的注意力经常不在当下。当然,在当下一刻,我们很难感到满足和安宁,因为我们专注于把事物纠葛它们本来的样子。相反,我们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满,这样使我们无法机敏、娴熟地做出反应。

就像打网球一样,如果你思维超前,只是想象着球会如何反弹回去击中你的对手,而不是留意球的方向,感觉你的身体,用你的肌肉来巧妙地击球,那么你可能就会接不到它。关注当下可以帮助你同球建立连接。同样的,关注当下一刻可以帮你与生活建立连接。当你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预期,承认它们的存在,然后抱着一种“让我们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的试试看的态度,静观事态发展时,这可以帮你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面对当下的事态,而不是努力去创建出一个特定的结果。这种随意无为的态度在练习正念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希望使用念力来摆脱一种感觉或体验,比如沮丧的心情或者游移的思绪,你或许只会徒劳无功。仅仅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关注当下,一次一次又一次,不要试图让任何事情发生,改变就此产生。

 宽容之心

培养耐心、初心,不予评判,随意无为,可以孕育出一种能力,让你感受当下本来的样子,帮你看得更清楚。同样地,允许你自己完全做回自己,展示自己本真的样子,可以帮你体验到被接纳的感觉,这是你从孩提时代就缺失的。因此你可以不必再从他人处努力寻得这种被接纳的感觉。相反,你可以安住在当下,不再被动地应对生活。在冥想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心不在焉或焦躁不安的情况,你尽可以用这种态度来欣然面对。

鉴于我们的文化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以及我们必须讨好别人的信念是何等根深蒂固,因此在生活中采取宽容态度的行为是勇气可嘉的。当我们可以随遇而安地直面当下的体验,我们就无须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否认或抵制它们的存在,或者试图去迫使事情朝着与本身有所不同的方向发展。通过正念练习,我们可以培养出这种宽容的态度,最终实现自由。

 突然和逐渐的觉醒

虽然练习正念会带来直接的好处,但是其影响也是一个渐进和累积的过程。当我们练习对当下的觉知和开放心态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当下的觉知和接受的能力会得到完善和加强。我们不仅会使关注力更加集中,而且会使得自己“有所不同且更为理智——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可以调动所有的身体资源和感官”。

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你在练习过程中安住当下,顺其自然。比如说,大多数刚接触正念练习的人将其所带来的直接好处描述为感觉自己更有生气、更放松了。随着练习继续深入,人们还会感受到其他好处,比如可以摆脱一个终生的积习,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每天都会有所不同。我鼓励你让自己的练习顺其自然,不要试图迫使它符合自己的预期,这种预期可能是你从本书提到的各种实例和故事中受到的启发而产生的。练习:鼓励你自己练习正念

用几分钟的时间来做一下正念呼吸。然后静静地坐着,引导正念的想法和感受。你可能会觉得这本书以及正念的好处能帮到你。你可能会对自己修习正念的能力有所怀疑,并且还质疑它是否真能发挥作用。不管在你内心会产生什么感觉,都要承认这一点,不要做任何判断,鼓励自己竭诚投入正念练习之中。不亲自试一试,你也不知道正念能给你带来什么。

 小结

在读过有关正念的入门介绍和尝试了一些练习之后,你可能比最初多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如果你是个新人的话。注意不要做任何挣扎,泰然地面对问题,允许它们进一步提升你的好奇心并激发你的探索之心。

我鼓励你经常进行练习,并且让它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在做出有关正念练习的决定时,特别要注意倾听你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尤其是那些习惯于讨好别人的人,他们总是会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在做事。这本书只是给出了建议,而不是练习规则。我建议你起初先试着按建议行事,看看它是否适合你。

正念练习需要投入能量,花费时间,鼓足勇气和做出承诺,并且要求你深入了解当下这一刻,不管它是快乐还是痛苦的。如前所述,正念练习并不容易,但是它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请记住,正是通过带着开放的心态纯粹和简单地关注当下,一次又一次,你才可以摆脱讨好他人的需要,获得自由。  第二章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童年创伤: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满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的关爱和赞赏;否则就会被父母大肆地否定、批判甚至打骂。

让我们再从第一章开始来回顾一下格兰特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格兰特频频感到自己暗自害怕与艾比发生冲突。他愿意做任何事情来赢得她的爱,来维系这段关系,包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保持和睦,正如他一直以来对他父亲所做的那样。在格兰特小时候,父亲要求他严格按规矩行事,一旦他有所抗拒,等待他的则是惩罚和嫌弃。每次在他对艾比的爱患得患失的时候,往事就会悄然浮上心头。

在本章中,我将论述导致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成因——童年创伤(childhood wound):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此外,我还将论述讨好型人格是怎样从童年创伤中发展起来的。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你以更加清楚地目光审视过去,并且知晓过去是如何对当前的你产生影响的。它还可以帮你认识到,你的过去并非你本人,而你也无须为此自责。这一新的视角可以带来谅解和自我同情,并让你能够放弃与之对抗,从而让当下的你尽可能摆脱过去的伤害所带来的影响。

 无条件的爱

感觉到与对方息息相关,想要关心和照顾对方却不希冀任何回报,这就是无条件的爱的一个特点。它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心理学著作中备受推崇,更遑论不计其数的流行歌曲对它极尽溢美之词——这种爱没有穷尽、不可估量,是慷慨给予的。无条件的爱和认可对方的内在之美,且与TA所思所想及其行为模式无关。因而,即便心爱的人“犯错”时,这种爱依然存在;因为在对方看来,她真实明亮的性情并未因该行为而有所黯淡。换言之,有问题的只不过是心爱之人的行为,而非她本人。有了这种无条件的爱在心中,爱人无须费力去争取被爱,它是被慷慨给予的。

就儿童而言,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被允许肆意行事,而是照料者需要根据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对其进行慈爱和合适的管教、指引、规范和引导。如果儿童能够从照料者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爱,他们就会有安全感,对自己的内在美感到确信。他们与照料者之间建立起强有力的纽带连接,同时与之相伴而来的还有其他诸多益处与福祉。在内心深处清楚知晓自己是被人爱着的,并且知道自己配得上这份爱,这有助于帮助他们相信自身的美好,并且使得这份自信能够被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他们可以袒示爱的真实性情,全然享受生命、体验爱情,并且爱人。这种真实的连接感通常被视为心理健康最为核心的内容。

 感受不到爱和不讨人喜爱

渴望完整的爱以及被人接纳是先天根植于我们所有人内心之中的。然而,因为所有人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童年创伤,所以始终如一地给予或者接受无条件的爱不太可能。至少,所有的儿童都偶尔经历过:他们在照料者对自己持续的、慈爱的接纳中并不能完全发现自身的内在之美。这样一来,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切断了与自己与生俱来的内在价值的连接。

另外一个来自童年的动力也促成了毫无价值感(unworthiness)的生成。在儿童时期,因为父母年长于我们,比我们懂得多得多,我们因此认定父母英明睿智、无所不能。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安全,并且因为我们仰仗照料者才得以生存,因此这一信念一旦生成,就不容易撼动。这样一来,哪怕父母或者照料者言行暴虐、毫无爱心、举止拒斥,我们也还是对他们坚信不疑,并且转而认定自己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

因此,为了防止再次受到伤害,我们断开了情绪与身体之间的连接,而我们正是通过身体才能切实感受到爱的感觉,比如温暖、高贵、舒适或者刺激等等。久而久之,这种麻木就成了习惯。此外,因为我们对于爱的原初体验是来自他人,这使得我们相信爱是来源于外界,从而不断希望在他人身上找寻爱的证据,这样就进一步切断了我们自身所特有的爱的本质。因此,我们强迫自己奋力去争取爱,唯恐求而不得,担心因此而遭人遗弃。

另外,鉴于照料者的支持对于我们的存在本身至关重要,我们对于无条件的爱的渴求非常之深,我们试图找出一个与之匹配的、获取对方青睐的方法,因而产生了某些讨好型人格的思维模式和情绪。试图博得完美之爱的做法让我们承受了更多的疼痛苦楚,而与此同时其实是与之渐行渐远、南辕北辙。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究其本质,这种寻求赞许的行为绝对无法促成无条件的爱;毕竟,这种行为意味着努力去求取爱。

你或许会认为无条件的爱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是在于渴求爱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对这种渴求如何应对,在于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在自身足够努力变得值得人爱以后,这种爱就可以获致。另一个问题在于,要想持续得到无条件的爱几乎不可能。所以尽管想获致这种无条件的爱在本质上来说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渴求经常被作为一种标准,到头来我们会觉得从他人身上获得的现有之爱无法使自己得到满足。就在我们试图满足这种无法抑制的渴求却徒劳无功时,我们最终经常会默认一种观点,即我们一无是处,不值得人爱。

这种童年创伤会引发讨好他人的行为习惯和关系,而这其中充斥着诸多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幸运的是有一个解决之道:如果我们能坦然面对与生俱来的内在之美,以及我们自身对于爱的深切渴望,我们就能修复受伤的心灵,意识到我们所需之爱其实已然存在于自身。通过正念练习就可以得到这种认知。通过深入开放自己,我们可以给出爱,有时甚至是无条件的爱;能够接纳我们所得到的爱,并在其中找到快乐,不管这种爱是否有条件。因为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坚韧,不再哀怜自伤,所以我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依赖他人,无须在他人身上找寻证据来证明自身的价值。

||玛德琳(Madeline)的故事

玛德琳是一位50岁的内科医师,她的治疗师推荐她来找我进行正念治疗。她对人生感到绝望,忧愁沮丧,觉得不被人爱,也不招人爱。尽管玛德琳在学术上和事业上都成绩斐然,但是自她记事以来,这么多年里她都觉得自己非常不对劲。

在玛德琳小的时候时,她就身处受虐待和被漠视的成长环境中,并且更为悲惨的是,她母亲自杀身亡了。她被告知母亲压根不想要她,这让她有沉重的负疚感,觉得自己不值得爱,并且对母亲的亡故难辞其咎。这种感觉深深埋在她心中,随之而来的是她将自己与爱绝缘,尽管她心中对爱极其渴望。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只要她流露出悲伤之色就会遭到惩罚。她觉得自己好似别无选择,唯有做那些认为能够提升安全感的事情,期冀着哪怕能增加一点点被爱与被接纳的希望也好。玛德琳整天忙于日常家务,照料弟妹,无暇顾及自身情绪以及对友谊和玩耍的需求。她最终发现自己在老师那里获得了接纳和认可。这使她燃起了希望,相信她一旦依靠自己,并且获得良好的教育之后,情形就能好转。

在青年时期,她试图通过在学习和工作上出类拔萃的表现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但是她觉得人们只是认可她的成绩,从未有人接受过她本真的样子,她似乎总是无法证明自身的价值所在。因为她的这种信念: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招人喜欢,所以她的婚姻很将就,甚至不时充满了暴力和凌辱,孩子们成为她唯一的快乐之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