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看图做艾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2:00:07

点击下载

作者:王绍洁等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家看图做艾灸

在家看图做艾灸试读:

前言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宝库中,针灸学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艾灸疗法作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其他疗法所不具备的优点,千百年来一直被广大医生及患者所重视。正所谓:“针之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就是说有些针、药难以治愈的病,可以用艾灸治疗,而且普通家庭都可以掌握。

艾灸疗法就是用艾叶制成艾绒,并做成一定的形状,如捻成上尖下圆的艾炷,放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一定穴位上,燃烧艾绒,借助艾火发出的特有气味和温热的刺激,熏烤人体特定的经络腧穴,产生舒经通络、祛病疗疾的功效。艾灸疗法中使用的中药材料艾叶具有温经散寒、除湿消瘀止痛的药性。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叶中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火力温和,散发芳香气味,药力直接透过肌肤被人体吸收,可调和营卫,补益气血,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改善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并且没有毒副作用。在当今回归自然,崇尚绿色自然疗法的大趋势下,艾灸正好适应了这一需求。

本书分为8章,第一章由王绍洁编写,第二至五章由田燕编写,第六至八章由邓卅编写。本书详细介绍了艾灸疗法的一般常识、艾灸疗法所用的材料及工具、艾灸疗法的基础操作、艾灸与经络腧穴、临床各种常见病艾灸疗法及艾灸保健方法,适合各类人员阅读,也是基层医务人员、保健服务行业人员的良好参考书。编者2012年8月第一章 艾灸疗法基础知识第一节 艾灸疗法概述艾灸的功效

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其适用范围广泛,疗效迅速,安全有效,易学易用,特别适合家庭治疗和保健。其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通络止痛

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艾叶,芳香、辛散,本身就有通络作用,再加上点燃后的热力,具有很好的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疏通,气血得行,通则不痛,因此可起到通络止痛的作用。

2.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而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艾叶,本身属于温性,再加上点燃后的温热刺激,可以起到很好的温通经脉、祛散阴寒的作用,符合“寒者热之”的中医治疗基本原则,这也是艾灸可以治疗很多虚寒性疾病的原因所在。

3.益气升陷

艾叶,本身属于温性,可以温阳益气,具有顾护、升举和提托的作用,能使下陷的脏器得以升举而复位,此功效被古人用“陷下则灸之”加以概括。

4.回阳救逆

艾灸可以发挥其温通阳气的作用,使得阳散厥逆之人转危为安,此即所谓“回阳救逆”。

5.预防保健

艾灸通过艾本身及穴位的双重作用,可以调整经络气血,气血充足通畅,则人体正气充足,虚邪贼风不能侵袭机体,即中医所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民间俗语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三穴可使人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达到防病保健之功。

6.平衡阴阳

阴阳失调,容易引发疾病,正如《内经》中所讲:“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阳失调表现出经络系统的不同症状,如手足发热等。灸法具有广泛的调整作用,进而使人体达到各器官的平衡。如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则取足厥阴肝经穴位,用泻法灸疗。艾灸的作用机制

艾灸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明。但目前关于艾灸的作用机制,尚没有一种学说能完全阐释,当前的相关研究主要倾向于以下几种观点:

1.局部刺激作用

局部的温热刺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灸疗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目的。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与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进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细胞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修复损伤组织,使肌肉、神经的功能与结构恢复正常,使机体内环境恢复相对平衡或建立一个新的平衡,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及治疗疾病的目的。灸疗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的作用。此外,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2.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有报道称,艾灸可以提高放化疗患者白细胞的数量,且艾灸产生的白细胞成熟度高。对机体进行艾灸,可以增加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的数量,从而激活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其抵御外邪、杀伤细菌病毒、捍卫健康的作用。

3.经络调节作用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机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艾灸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经络腧穴,是对经气的一种激发,通过腧穴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发挥其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腧穴还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到治疗。

4.应激反应作用

艾灸使机体产生了一些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对机体来说,属于一个外来刺激,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接受这种外来刺激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冲动,通过激发机体产生神经体液等一系列调节活动来适应这种变化,从而产生一种反馈性的良性调节作用,进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5.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艾叶燃烧时产生的芳香气味,通过呼吸系统作用于机体,可以产生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

6.综合作用

灸法是通过多系统、多途径综合作用发挥效应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均参与灸疗对机体的调节过程。灸法温热的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芳香药物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艾灸施于穴位,则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人体的反应性也是艾灸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预防保健及治疗疾病等作用。艾灸治病的特点

1.方便

艾灸疗法具有操作方便及时的优点。只要身边有艾绒或艾条,就可以随时拿来治疗。使用艾灸时,不需要专门消毒。配用物品(如隔物灸常用的垫物姜、蒜、盐等)取材很方便,温灸盒、温灸筒等温灸器在市场上也很容易购买到。对于养生保健爱好者或某些慢性病患者来说,不用专门去医院,在家里就可以轻松自疗或互疗。对于某些发作性疾病,如心绞痛、偏头痛等,如能得到及时、按时的灸治,还可预防其发作,既省时又省事,且疗效显著。

2.简单

艾灸疗法操作简单,容易学习,便于推广。在进行艾灸时,只要知道灸治部位、时间和常用的艾灸方法,无论是温和灸、隔物灸还是温灸器灸,均可以学习及操作。患者自己也很容易进行自我灸疗,以便于调节艾灸温度,因而非常适合家庭保健及治疗。

3.有效

①根据艾叶和艾灸的特点,灸疗法对于一些急性病,如受寒、瘀肿之证,确有温阳散寒、舒经通络、散瘀消肿的功效,且立竿见影。对于很多慢性病,如各种慢性炎症、功能失调等,以及养生保健,如果坚持使用艾灸,其远期效果也较为显著。艾灸时的感觉温暖舒适,病人容易接受,如果操作恰当,也会产生与针刺一样的得气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可以弥补针刺疗法的不足,扩大针灸治疗的适用范围。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特别是对于虚寒类的病证,艾灸的疗效比单纯针刺疗效要好,所以经常代替或配合针刺疗法使用。对于实热证,也可以应用艾灸,以引热外达。对于某些穴位,如强壮要穴神阙,或者治疗瘰疬、痈肿的肘尖穴,都只适用于灸法。艾灸除了常用于养生保健、抗衰老以外,适应证广泛,遍及内、外、妇、儿、男、骨伤、眼、耳鼻喉、皮肤等科,可谓“防治百病”。

4.价廉

艾灸的主要材料是艾叶,取之广泛,价格便宜,使用时常用艾叶的加工品艾绒,其制作工艺简单,使用便捷。人们也可以自己采集艾叶,并加工成艾绒,进而制成艾炷、艾条等,用于自我保健和治疗疾病,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经济成本,节省了药物、药材开销。在使用时还可配合隔物艾灸,常用垫物姜、蒜、盐等均为家中常备之品,取材便利又实惠。因此艾灸疗法可谓物美价廉,尤其适用于医疗条件较为匮乏地区的人群。

5.安全

本疗法不良反应较少,比针刺更加安全,不会有弯针、断针、滞针的现象。初学者可能对于艾灸穴位及操作流程不是很熟,因而在疗效方面可能稍有欠缺,但只要能注意艾灸的部位、温度和操作时间,则不会有任何事故发生。所以,艾灸是非常适宜作为家庭保健治疗的方法。第二节 艾灸疗法所用的材料及工具艾灸的材料《名医别录》中说:“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本草从新》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叶性温,能振扶元阳,用以烧灸,则热气内注,温通气血,调整机体功能。又因其气味辛苦,辛能通经理气,苦可燥湿逐邪,加之艾火温和,穿透力强,感觉舒适,是灸法的最佳施灸材料。而且其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燃力缓,药热并举,是他物所不能替代的。

艾叶是常见的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广泛生长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山野、草地、路旁。以湖北蕲州者佳,叶厚绒多,功力强大,称为“蕲艾”。艾叶以陈久者为好。《孟子·离娄》曾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于每年农历五月间艾尚未开花时采摘肥厚茂盛的叶片,晒干或阴干后,用石臼捣碎,筛去枝梗泥土,反复捣筛多次后,即可得到干净细软的艾绒。

艾绒是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经过捣制加工的艾绒,更有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点燃、气味芳香、热力温和、善于走窜、渗透肌肤的特性。加上药源广泛,加工简单,价格低廉,数千年来一直作为灸法的主要材料。

经捣制加工的艾绒应放置于干燥的容器里,防止潮湿霉烂。艾绒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粗细两级,根据治疗需要选用。如直接灸需用细艾绒,间接灸可用粗艾绒。劣质的艾绒生硬而不易团聚,燃烧时容易爆落,烧伤皮肤,不可使用。艾 炷

艾炷可用手捏捻制作。将加工好的艾绒搓捏紧实,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捻,做成上尖下大的圆锥形艾绒团,即是艾炷。根据不同灸法的需要,将艾炷分为大、中、小三种。小炷大如麦粒,用于直接灸;中炷大如黄豆或半截枣核,大炷大如蚕豆或半截橄榄,用于间接灸。目前也有用特制器械压制的艾炷,大小一致,艾绒紧实,方便易用。(图1-1)图1-1 艾炷艾 条

艾条又称艾卷,分为无药艾条(又称清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

无药艾条是将24克艾绒均匀平铺在长26cm、宽20cm的桑皮纸上,卷成直径约1.5cm的长圆柱形,越紧实越好,用胶水或糨糊将接口和两端封好即可。

有药艾条是根据治疗病证的不同,在艾绒中加入其他药物粉末制成艾条。常用的方法是取肉桂、干姜、丁香、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支药条在艾绒中加入药末6克。(图1-2)

目前也有市售的无烟艾条或微烟艾条,燃着时基本无烟,气味芳香,可供使用。在紧急情况下得不到艾条时也可用香烟代替。制成的艾条应放于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或生虫。图1-2 艾条温灸盒

温灸盒是一种市面上比较常用的、呈长方形的艾灸器具(图1-3),其规格有大、中、小3种,大号为20cm×14cm×8cm,中号为15cm×11cm×8cm,小号为11cm×9cm×8cm。施灸时,把温灸盒放在施灸的部位,把艾绒放在盒内的铁丝网上,点燃后把盒盖盖上。灸到皮肤红润时为度。在温灸盒的基础上,又有关节盒(图1-4),适用于关节部位的施灸,用法同上。还有铜温灸器(图1-5),比较耐用,用法也同上。图1-3 温灸盒图1-4 关节盒图1-5 铜温炙器六孔灸盒

与温灸盒相似,只是用艾条,而不是用艾绒。首先把灸盒固定在施灸部位上,再把点燃的艾条放在孔内。根据需要可放1~6段艾条。(图1-6)图1-6 六孔灸盒灸 架

首先将灸架固定在施灸部位上,再将点燃的艾条放在灸架内,艾条的顶端与皮肤距离可调节,用起来也很方便。(图1-7)图1-7 灸架多功能艾灸仪

多功能艾灸仪是比较先进的艾灸仪器,温度可调而且没有烟尘,疗效颇佳。首先将专用艾炷放在灸头的隔物灸槽内,再将灸头固定在施灸的部位上,然后把灸头插头插在艾灸仪上,通电,调节调温钮至温度适合为止。(图1-8)图1-8 多功能艾炙仪第三节 艾灸疗法的基础操作施术体位

在介绍艾灸的操作方法之前需要了解几种常用的施术体位。◆伏案式坐位(图1-9)

患者俯伏而坐,暴露后背及项部。适用于灸疗头部、项部和背部的穴位。图1-9 伏案式坐位◆仰靠式坐位(图1-10)

患者仰坐于靠背椅上。适用于灸疗头面、颈部和上胸部的穴位。图1-10 仰靠式坐位◆仰卧式(图1-11)

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放于体侧或屈曲搭于腹侧,下肢自然分开,膝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灸疗头面、胸腹、上肢及下肢内侧、前侧、外侧穴位。图1-11 仰卧式◆俯卧式(图1-12)

患者自然俯卧于床上,踝关节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灸疗项背腰臀及下肢后侧的穴位。图1-12 俯卧式◆侧卧式(图1-13)

患者自然侧卧于床上,双下肢屈曲,或伸下腿,屈上腿,上面的前臂下可垫以软枕。适用于灸疗侧头、颈肩、胁肋、髋膝及小腿外侧的穴位。图1-13 侧卧式常用艾灸方法

艾灸疗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的艾灸,后来衍生出多种灸法,大体可分为4大类,即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而每一类中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方法。◆艾炷灸

艾炷灸是指将点燃的艾炷置于施灸部位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每燃烧完一个艾炷称为灸一壮,施灸过程中灸的壮数应当依患者的具体状况而定。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2种。

①直接灸: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图1-14)。这种方法又分为2种,即无瘢痕灸和瘢痕灸。图1-14 直接炙

无瘢痕灸

施灸前先在应灸部位涂抹少量的凡士林,以增加黏附作用,然后将点燃的小艾炷放置于皮肤上施灸,当艾炷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有灼痛感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走,换一炷再灸。一般每穴连灸3~5壮,体弱者和小孩可灸2~3壮,以灸到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本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瘀滞性病证,如腹痛、腹泻、胃脘痛、阳痿、痛经、腰痛等。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易于接受,较为常用。

瘢痕灸

施术前先在所灸部位上涂抹少量大蒜汁,以增强黏附性和刺激性(皮肤比较敏感者可以用少许清水或蔬菜汁代替),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点燃,放置于应灸部位的皮肤上。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加炷施灸,一般灸3~10壮。因施灸时疼痛较剧烈,可在施灸部位周围用手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痛。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而成为灸疮,5~6周后,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

本方法痛苦大,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其他疾病很少应用。

②间接灸(隔物灸):间接灸是在艾炷和皮肤之间间隔某些物品(即使用介质)再进行施灸的方法。根据所隔物品的不同,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隔姜灸

切一片生姜,大小因部位或需要而定,厚度约0.3cm,生姜片中间用针或牙签刺穿几个孔,以便传导热力。姜片放在要灸的穴位上,再把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后使其慢慢燃烧,当感到皮肤灼热疼痛时则去掉余下艾炷。这一过程称为一壮,根据需要可连续灸几壮或十几壮或更多。在灸的过程中若感觉灼热难忍时可把姜片拿起,稍停一下再灸,以免烫伤。如皮肤娇嫩怕痛,可将姜片切得稍厚些,这样可降低刺激度。(图1-15)图1-15 隔姜灸

本法散寒止痛,温胃止呕,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及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等。

隔蒜灸

将新鲜的独头大蒜直接切成厚约0.3cm的蒜片,或者将大蒜捣成蒜泥,做成厚约0.3cm的蒜饼,放置于施灸的穴位上,其他操作与隔姜灸相同。(图1-16)图1-16 隔蒜灸

本方法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要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等。

隔盐灸(神阙灸)

将干燥的食盐填平脐部(或在食盐上再放一薄姜片以防止盐粒遇热爆溅),如果患者脐部有凸起,可用湿面条围于脐周,将盐填于其中,然后将大艾炷点燃放置其上施灸即可。(图1-17)图1-17 隔盐灸

本法回阳救逆,升阳固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吐泻、腹痛、虚脱、四肢厥冷等。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成硬币大小的饼,直径2~3cm,厚0.3~0.5cm,中间用针扎几个孔,置于施术部位上,再将点燃的艾炷置于其上施灸。(图1-18)图1-18 隔附子饼灸

本方法温肾补阳,主要用于治疗命门火衰引起的阳痿、早泄、疮疡长久不愈等。

以上介绍的间接灸法操作要领如下:

①确定好易于固定的体位。

②被灸的部位表面一定要呈水平状态,便于艾炷放置稳妥。

③在施行间接灸时体位不能变动,尤其是施灸的部位不能移动,以免艾炷跌落造成烫伤,尤其是给儿童施灸时更要注意这一点。◆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对准要施灸的穴位或部位进行施灸的方法。艾条灸又分为以下3种:

①温和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要施灸的穴位或部位进行熏烤,艾条与皮肤相距2~3cm,每个穴位连续灸5~15分钟,至皮肤温热稍起红晕为度。(图1-19)图1-19 温和炙

对小儿或昏厥患者以及局部知觉减退的病人,操作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操作者手指的温度来测知施灸部位的受热程度,以便掌握施灸的时间和调节施灸的距离,防止烫伤。

该法温经散寒,主要用于治疗风寒痹痛等。

②回旋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要施灸的穴位,与皮肤保持2cm左右的平行距离,均匀地直线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一般灸15分钟左右,以皮肤温热潮红为度。(图1-20)图1-20 回旋灸

该法作用面积大,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痛、神经麻痹、软组织损伤以及皮肤病等。

③雀啄灸

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的部位进行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的移动,像麻雀啄食一样,使皮肤有温热感,一般5分钟左右即可。注意向下活动时不可使艾条燃及皮肤,及时弹除烧完的灰烬,移动时不可过快过慢。(图1-21)

该法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病证。图1-21 雀啄灸

以上介绍的艾条灸法操作要领如下:

①当一远一近移动时,操作要慢,使热力连续渗透。

②在靠近皮肤时不可过近,以免烫伤皮肤。

③被灸者的身体或局部千万不可乱动,以免烫伤。

④对于休克或局部感觉减退者以及小孩,操作时可将食指和中指放在艾灸部位的两边,凭自己的手指感觉艾灸部位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艾灸的远近,以及掌握艾灸的时间,防止烫伤。

⑤使用温和灸时,应由远而近,如感觉有灼热感时可离远一点。◆温针灸

温针炙是一种将毫针刺法与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用时,先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然后将纯净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直接将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插在针尾上,然后从上点燃艾绒或艾条,进行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起出即可。(图1-22)图1-22 温针灸

该法用于治疗寒滞经脉、气血痹阻一类的病证。◆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是用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来进行艾灸的治疗方法。使用温灸器时,先将艾绒放入温灸器内点燃,然后在应灸的腧穴或部位留置,至局部发红为止。(图1-23)

该法对小儿、妇女及畏惧针治者最为适宜。主要用于治疗虚寒性腰痛、腹痛、关节痛等病症。图1-23 温灸器灸艾灸操作注意事项

1.灸疗时,当以皮肤潮红有温热感或微有灼热感为度,避免因离皮肤太近、时间过长而引起烫伤。

2.灸疗取穴注意:凡头顶部如百会等穴,应上敷薄纸,采用温灸盒灸法;颜面部穴位,应闭目,干纱布遮盖双目;凡背俞穴,应同取双侧;若四肢穴位,除病灶固定在一侧肢体,其他情况均应左右肢体交替选择取穴。

3.万一操作不当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让其自然吸收即可。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针刺破,放出水液,再涂上龙胆紫,用纱布包扎,待其自然恢复,或请医生处理。如使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涂敷,或请医生处理。

4.艾灸时要选择易于操作和坚持的姿势,心情要放松,不要随意移动身体,以免烫伤。

5.室内空气要清新,温度要适中,要避免吹风,以防受寒。

6.艾灸操作的顺序是:先背部后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部后四肢,不可违反。

7.晕灸的防治:晕灸者极为少见,但是若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慌出汗,甚至晕倒等状况,不必惊慌,可让患者平卧,马上灸足三里5~10分钟,即可缓解。

8.艾炷、艾条用完后一定要完全熄灭,确保不复燃。艾极易复燃,应熄灭后单独放置于密闭的玻璃瓶内。一定要注意防火安全。

9.春交夏时,夏交秋时,最适宜灸。此时经脉开合,气血流转,适时以艾灸火热之力助阴阳互生,令气血旺盛,治病防病都能够事半功倍。

10.禁忌施灸的情况

①如患者有饥饿、过饱、醉酒、疲劳、情绪不佳、虚弱等情况,当停止施术,以防晕灸。

②面部穴位慎用灸法,以防过热起水泡,影响面容。

③心脏、大血管及黏膜部位附近,少灸或不灸。

④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灸。

⑤若有出血倾向,或患有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者,不宜艾灸。

⑥局部有严重水肿者,也不宜施灸。第四节 艾灸与经络腧穴艾灸疗法的取穴方法

艾灸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针对施术目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穴位。首先应了解取穴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是将人体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穴位标准的方法。骨度分寸法有横寸和直寸之分。特定部位的骨度分寸只能为取该部位穴位所用。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人体腧穴定位的基本方法,常用的骨度折量寸见图1-24和表1-1。图1-24 常用的骨度分寸示意图表1-1 常用骨度分寸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体表具有特征的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人体的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①固定标志:指人体的五官、毛发、指(趾)甲、肚脐、乳头、骨节的突起和缝隙、肌肉的隆起和凹陷等不受人体活动影响的固定不移的标志。

②活动标志: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等随着一定的活动而出现的标志,在临床上可用来作为定位取穴的依据。◆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手指的长度或宽度为标准来测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简称指寸法。常用的指寸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3种(图1-25)。

①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可用于测量四肢腧穴的直寸和背部腧穴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适用于测量四肢腧穴的直寸。

③横指同身寸:将患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用于测量四肢腧穴的直寸和胸腹部腧穴的横寸。图1-25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便定位法

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常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使用,只适用于少量腧穴的测量定位。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立正姿势,垂手中指端取风市;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横纹上取劳宫穴等。艾灸疗法的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作为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00多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性,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为正确拟定艾灸处方打下基础。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取颊车、地仓,胃病取中脘、梁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远部取穴

远部取穴是指选取与病变部位相距较远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证。这种选穴原则结合经脉循行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以穴位所归属的经脉确定其主治病证。例如,在临床上取百会可治疗子宫脱垂,水沟可治疗急性腰扭伤,少泽可治疗乳少,内关可治疗心脏疾患,三阴交可治疗痛经等,都是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随证取穴

随证取穴,又称对证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根据病证的性质,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将病证归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如失眠、自汗、盗汗、虚脱、抽搐、昏迷等。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治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治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治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治昏迷可选取素髎、水沟等,均属随证取穴的范畴。有些腧穴对某一方面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中经常选用,如属气病的胸闷、气促等取膻中,属血病的血虚、慢性出血等取膈俞,属筋病的筋骨酸痛等取阳陵泉,这些也都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上述取穴原则在临床上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常相互配合应用。例如,治疗哮喘实证,可选取膻中、中府、尺泽、列缺,取中府为近部取穴,取尺泽、列缺为远部取穴,取膻中为随证取穴。艾灸疗法的配穴法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属于本法的具体运用。◆表里经配穴法

表里经配穴法是以脏腑、经络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在临床上常取相表里经的腧穴配合应用。《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这就是表里经配合应用。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也是本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上下配穴法

是指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治疗胃病取内关、足三里,治疗牙痛取合谷、内庭,治疗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在《灵枢·官能》中被称为“偶刺”法。前是指身体前面即身体阴面,后是指身体背面,为阳面,也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它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前后配穴法主要用于胸腹和背部腧穴,多用于治疗脏腑病证。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以加强协同作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病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并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并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第二章 内科常见病艾灸疗法感 冒

感冒是指感受外邪,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咳嗽、咽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不足,外邪乘虚侵入,从而发病。【穴位选配】风池、列缺、合谷、风门、肺俞。(图2-1)图2-1 感冒穴位图【艾灸方法】

①患者取俯卧位,用温和灸或隔姜灸施术双侧风池、风门、肺俞穴,每穴10~15分钟。(图2-2)图2-2 炙风门

②用温和灸施术列缺穴,每次10~15分钟。(图2-3)图2-3 灸列缺

③用雀啄灸施术合谷穴,每次10~15分钟。(图2-4)图2-4 炙合谷

以上操作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注意事项】

①感冒与某些传染病早期症状相似,应加以鉴别。

②感冒发热者应注意多休息,多饮热水,汗出为度。

③平时用凉水洗脸(由夏秋季开始),可预防感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