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五禽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9:03:35

点击下载

作者:夏克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佗五禽戏

华佗五禽戏试读:

前言

2011年5月23日,亳州华佗五禽戏传人董文焕先生(1920—2012年)传承的《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简称《五禽戏套路54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国家层面,重视保护、传承发展华佗五禽戏,为这一传统中医气功功法的研究推广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余作为董文焕先生的五禽戏嫡传弟子、华佗故里的一名中医,备受鼓舞,更加增强了研究推广应用这一传统中医气功功法的信心和决心。

1984年10月,全国首届华佗学术讨论会在华佗故里——亳县(1986年撤县划市)召开。余时任亳县华佗学术研究会秘书长,参与筹办了这次盛会,会议邀请董文焕先生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演五禽戏,自此,我也与董老和五禽戏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每届华佗学术研讨会、华佗诞辰纪念会等重大活动,董老带领弟子表演五禽戏均精彩纷呈,成为一大亮点,给与会者带来震撼。随着五禽戏的影响越来越大,余也从一个爱好者、参与者,进而成为如醉如痴的钻研者、推进者,深得董老赏识。董老也冀余能够发挥华佗学术研究会的优势,深入探讨研究并推广应用五禽戏。

1998年9月,亳州市华佗中医药研究所成立,余任所长,特聘董老为该所五禽戏研究员。全面开展五禽戏研究,着手协助董老整理出版《亳州华佗五禽戏》专著,录制视频,使亳州口口授受、代代相传的五禽戏形成图文视频,以利传承发展,让五禽戏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2002年8月,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正式出版董老所著《亳州华佗五禽戏》。该著作根据手稿出版,尚未做专业整理,其中部分功法阐述未能完善,不免缺憾。

2007年9月29日,为更好地传承发展华佗五禽戏,亳州市体育局、市武术协会授予董文焕先生华佗五禽戏传人匾牌,并为之举行收徒拜师仪式,颁发了华佗五禽戏传承弟子证书。华佗五禽戏传承弟子13人中,余系唯一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者。

华佗五禽戏作为仿生气功动功是气功史上首次记载的套路动功,模仿动物活动特点,外形内意,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功法特点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华佗故里代代相传的《五禽戏套路54式》强调以意导气、形随气动,即保持这一气功动功特点,与体操舞蹈截然有别。董文焕先生在传承时注重“内外兼修,外形内意,以达呼吸、动作、意念三结合的习练方法,象形取意,为我所用”,更突出了这一气功动功之真谛。

如何发展完善这一功法,满足不同人群习练该功法的健身需求,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借鉴《中医气功学》理论观点,根据先师生前言传身教、演示视频与所著《亳州华佗五禽戏》,结合自身习练体验,对《五禽戏套路54式》在保持其套路功法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功法整理,详细阐述动作、调息与意念调控操作的具体标准与方法,使之清晰明确,易于操作,而编著本书。

本书结合中医治未病实际,应用发展这一功法,编创了《五禽戏健身功法》,参考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从《五禽戏套路54式》“五戏”中精选增强五脏功能的代表性功法各3式,增加原动作幅度,延长原调息时程,以五行相生为序,练“五戏”,强五脏,五脏相生,以生生不息。并按照中医气功疗法规范,结合个人运用本功法防治疾病的临床辨证施功经验,编创《五禽戏气功疗法》,明确五禽戏气功疗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临床辨治原则和工作常规,以及防治现代社会常见疾病的辨证施功处方,供习练者及辨证施功参考。

本书功法套路一繁一简,功法清晰,标准明确,操作规范,功法选择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五禽戏套路54式》适合于有一定习练时间和场地的五禽戏爱好者。《五禽戏健身功法》对习练时间和场地的要求较为简约,尤适宜于工间、课间与室内习练,效法古人“斋中戏五禽”,适合于各类人群;由于该功法增强五脏功能的针对性强,尤适合于临床上脏腑经络辨证施功。坚持习练,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在于防病健身,无病先防;对于病人来说,在于消除或减轻病症或防止传变,既病防变,而治未病;对于武术爱好者来说,除防病健身之外,还可壮骨强筋,强身防身。

随着国家对华佗五禽戏的重视保护,研究推广应用的力度不断加大,习练五禽戏,应用五禽戏,研究五禽戏者日益增多,这一历史悠久的中医气功将迎来新的春天,也将为人类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编写说明一、关于功法内容

本书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左右习练共108式。并编创《五禽戏健身功法》15式,左右习练共30式。套路一繁一简。

为便于掌握该仿生气功动功功法,并与一般的体操、舞蹈进行区别,在介绍每一术式时分意想、动作、意守、调息、功法要点等项一一阐述,便于习练者把握。【意想】

演练每戏每式首先意想该禽的生活状态,心中呈现禽的意境,由此进入物化境界。【动作】

通过模仿动物动作,调控身体运动状态,使之适应疏通经络,调动内气运行的气功状态,以利于以意导气,形随气动,以运行气血,培补内气,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象形取意,为我所用”。由于各戏模仿的动物活动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运动形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动作特点。每式动作按序一一分解阐述,方位四正、四隅分明,前后、左右清晰,先后有序,标准明确,左、右术式的名称均决定于相应的动作标准。【意守】

练功身心安静时在主观感觉上将意识移置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旨在排除杂念并引导内气沿一定经脉路线流转。意守部位因动作配合调息功法与其所练脏腑经络不同而异,一般小周天调息吸气与呼气均意守一个部位,常意守丹田,或督、任二脉上的其他穴位如气海、命门、鸠尾、中脘穴等;大周天调息吸气与呼气各意守一个部位,如吸气意守劳宫穴与呼气意守丹田,吸气意守劳宫穴与呼气意守涌泉穴等。【调息】

功法调息遵循顺其自然、借势呼吸、循序渐进原则,配合动作,练逆腹式呼吸,运用周天功法调息,以意导气,导气沿一定经脉路线流转。小周天功法导气沿督、任二脉流转,大周天功法是在小周天功法的基础上,导气沿督、任与手三阴或(与)足三阴经脉流转。关于运用周天功法调息的具体经脉路线与操作方法,第四章第一节列“附表4-2五禽戏套路运用周天功法调息路径表”予以详述,第五、六两章术式调息功法中所述从简;目的使习练者在第四章基本功法中了解运用周天功法调息的具体经脉路线与操作方法,而在习练时无需刻板墨守具体经脉路线,只需以意导气,意守终点部位,导气自起点经某经脉大概部位与方向达意守部位即可,使气行流畅而不滞。

运用周天功法调息,通过意守,明确导气方向、路线与时程;由于以意导气,形随气动,使导气倒逼动作到位,成为一把软尺子去“丈量动作”。或者说,意为令,气为旗,形为驱使。意为主导,以意导气,使气行深长调和,形随气动,气引领形体,使形体舒展柔软,形体动作为气行提供条件,“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故称导引,又谓气功。否则,不讲导气方向、路线与时程,只是随着动作被动呼吸,仅仅运动形体而已,则成为体操舞蹈。在练逆腹式呼吸的基础上,运用周天功法调息,是《五禽戏套路54式》功法的主要特点。【功法要点】

从动作对身体的作用切入,对每一动作力求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明确意念引导的调息与动作的关键操作,既强调每一动作的标准细节,又注重意念主导下的调息与动作的整体协调配合,达到形正、气顺、意宁。二、关于功理阐释

对《五禽戏套路54式》的功理,是从人与天地相应整体观念出发,运用易理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精气神等学说加以阐释,以“五禽”与五脏相配为基础,阐释其对五脏及其经脉与五体的作用。阐释每戏作用时,侧重于该戏相配属的脏腑经脉形体,而每戏都涉及全身脏腑经脉形体,但有所侧重,由于侧重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法与功理。当“五禽”互参,综合理解,以利于正确把握习练。三、关于“五戏”排序

五禽戏习练排序,可按一虎、二鹿、三熊、四猿、五鸟为序,也可按其他排序。先师董文焕先生在继承华佗关于“五禽”排序的基础上,曾倡导“五禽”以五行相生、相克排序习练,其序并非一成不变。以一虎、二鹿、三熊、四猿、五鸟为序者,源于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即以此为序。

本书编创《五禽戏健身功法》,以五行相生为序,一练鹿戏春、木、生,疏肝强筋;二练猿戏夏、火、长,养心健脑;三练熊戏中、土、化,健脾和胃;四练鸟戏秋、金、收,补肺固表;五练虎戏冬、水、藏,固肾壮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练“五戏”,强五脏,五脏相生,以生生不息。四、关于功法选择《五禽戏套路54式》和《五禽戏健身功法》一繁一简,可以连贯习练,也可选练某戏。《五禽戏套路54式》,每戏各术式意境与动作连贯性强,易进入2气功入静境界。用时20分钟左右。属于活步习练,需要大约5m的场地。适合五禽戏爱好者于树林、河滩与公园等场地宽阔的环境中习练。《五禽戏健身功法》,动作幅度大,调息时程长,增强五脏功能针对性强。用时约15分钟。属于原地习练,对场地要求简约。适宜于不同场地、不同人群,尤适宜于工间、课间及室内习练,效法古人“斋中戏五禽”。可以随学随练,并便于辨证施功。五、关于五禽戏气功疗法

本书为应用发展《五禽戏套路54式》,结合个人运用本功法防治疾病的临床辨证施功经验和中医治未病之实际,按照中医气功疗法规范,编创《五禽戏气功疗法》,明确五禽戏气功疗法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临床辨治原则和工作常规,以及防治现代社会常见疾病的辨证施功处方。其中,辨治原则强调辨证施功,辨证的基础为脏腑辨证,按照五行与五脏和“五禽”的分类归属,运用相应的《五禽戏健身功法》,调节脏腑阴阳气血,疏通经络,以治疗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使其恢复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供辨证施功参考。上篇 学术溯源第一章 华佗五禽戏与医家气功

气功原称导引,如《庄子》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李颐注之曰:“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晋代道士许逊《净明宗教录》始称气功,曰:“学道之士,初广布阴骘,先行气功,持内丹长生久视之法,气成之后,方修大药。”

气功养生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吸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内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的学说观点与锻炼技能,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医家气功、道家气功、佛家气功、儒家气功和武术气功。古代修炼功法门派繁多,各家各派均使用自己的术语,因此有多种称谓。医家称之为“导引”,佛家称“禅定”,儒家称“心斋”,道家称“内丹”、“周天”,武术称“内功”等。这些对气功的不同称谓反映了各派不同的修炼目的和方法,医家修炼的目的在于健身防治疾病,佛家、道家修炼旨在追求超越,儒家修炼追求人格之完善,武术家修炼为防身擒敌,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都是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在各家气功流派中,医家气功历史最久、发展最快、普及最广。

医家气功是中医治未病的一种方法。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在于预防疾病,未病先防;对于已经患病的人来说在于减轻或消除病症或防止传变,既病防变。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功法选择、锻炼操作、实际应用,因人健康状况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功法,即辨病辨证施功。医家气功起源于先秦,发展于两汉,成熟于隋唐,而兴盛于两宋金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佗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

医家气功的起源若以新石器时代的宣导舞算起,至今已有4000~5000年的历史。《黄帝内经》记载的“导引按”是最早的医家气功,其历史已超过2000多年。《素问·异法方宜论》等篇阐述气功有关理论、操作、应用等,奠定了医家气功的理论基础。气功在汉代有较大发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翔实地展示了当时导引修炼的情景,说明当时气功健身在民间已相当流行。

华佗是医家气功实践的先行者,他在总结前人仿生导引修炼经验的基础上,编创了五禽戏套路功法,作为防治疾病的系统功法,使仿生气功动功套路动作得到统一,是气功史上首次记载的气功动功套路。其功法清晰,易于操作,普及面广,影响力大,乃医家气功的代表功法。

华佗编创五禽戏得益于其早年是一名研究医学的方士,精通儒、道、医经典,其以道法自然和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为指导,以阴阳、五行、藏象和经络学说为基础,总结汉代及先哲导引经验,结合个人养生导引修炼体验,将儒、道、医融合,取象比类,取导引所模仿的虎、鹿、熊、猿、鸟五种代表性的动物动作特征与人体五脏功能特点相配属,统一仿生导引功法,编创成适合健身防治疾病的导引套路功法,标志着仿生导引套路功法功理的形成,成为导引套路功法的先驱,与先前仿生导引功法相比,有质的发展,乃气功史上最早记载的导引套路功法,是导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对医家气功的贡献不仅仅是他使仿生气功动功套路动作得到统一,作为防治疾病的系统功法,还有他关于练功强度的基本要求,为后来气功动功练功标准及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据《华佗别传》记载:“魏明帝呼之,使作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可见五禽戏已为当时社会各阶层所青睐,并走向民间,传于后世。

华佗五禽戏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陶氏在推崇气功动功五禽戏的同时,还自创了气功静功《六字诀》。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笺·导引按摩》辑录五禽戏套路功法与陶氏相同,明·周履靖《夷门广牍·赤凤髓》、清·曹若水《万寿仙书·导引篇》与席锡蕃《五禽舞功法图说》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载了五禽戏。五禽戏在古代民间流传甚广,从历代文人诗句中即可窥见一斑。如唐·柳宗元“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唐·李商隐“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宋·陆游“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等等。因五禽戏编创缘自方士修炼养性,故被道家珍藏代代相传。随着时代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由初创匍匐式功法发展为立式功法,并有“百步汗戏”之称。由于五禽戏外强筋骨,内调气血,身心皆益,其术式多被其他动功包括武术所借鉴,故有五禽戏为百拳之祖一说。

五禽戏在我国发展至今,因修炼侧重不同,而形成不同流派。据不完全统计,当今我国流传的五禽戏套路达百余种,影响较广者有数十种。流派甚多,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有重练筋骨皮的外功型,有重炼精气神的内功型,有的则重练柔劲讲究姿势优美,如五禽拳、五禽散手、五禽操、五禽舞、五禽剑等,有的已经偏离气功特点。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内外兼修,强调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保持仿生气功动功的功法。

华佗故里亳州五禽戏传人董文焕先生传承的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经口口授受、代代相传,在传承发展历程中注重发扬防病健身优势的同时,还不断借鉴其他各家气功之长,以发展与完善自身。其以“内炼精气神,外操筋骨皮”与“象形取意,为我所用”为宗旨,运用“内外兼修,外形内意,以达呼吸、动作、意念三结合的习练方法”,调身“外操筋骨皮”,借鉴武术气功,意、气、形三者结合,以意导气,形随气动,气到力到;调息“内炼精气神”,运用道家气功周天功法,规范操作,导内气沿督、任及其他经脉流转;强调意念调控,汲取儒家、佛家气功静功功法,演练时注重意想、意守,排除杂念,调节心身状态,达到物化入静,寓静于动;已发展成为功法功理清晰,标准明确,内外兼修,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既可防治疾病健康长寿以健身,又可壮骨强筋强身以防身,适合各类人群习练的仿生气功动功功法。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建立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学者编创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重新编排后的五禽戏等功法作为健身气功向全国普及推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中除易筋经外,其他三种均为医家气功功法。同时,医疗气功工作也开始启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4年成立了医疗气功考试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针灸推拿专业气功方向的博士生。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也制定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活动。

2011年5月23日,亳州市董文焕先生传承的华佗五禽戏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国家层面传承发展医家气功五禽戏,让五禽戏为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造福国民乃至世界人民。第二章 华佗五禽戏的思想基础与文化背景

华佗融儒、道、医于一身,通晓养性之术,具有系统的养生思想及方法,五禽戏是其受道法自然和人与天地相应整体观思想的支配,以易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为基础,总结汉代及先哲导引经验,结合个人导引修炼体验,选取所模仿的5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动作与人体五脏相配属,统一仿生导引功法编创而成。一、方士养性历验

华佗起初是一名专于修炼养性研究医药而兼行医术的方士,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普救众人,应接不暇,而脱离方士行列,专于医业。“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仙,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据李聪甫《中藏经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尚启东《华佗传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等考证,华佗享年98岁(约公元110—208年)。

方士即方术之士,又称术士,最初兴起在燕、齐近海一带,成为秦汉时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后泛指医、卜、星、相之流。方士组成情况复杂,或为神仙养生,或作黄白长生之术,或以医术救人,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主要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守静养生。当时,自然科学门类的笃行者大都加入方士行列,医学也大都掌握在方士手中。方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医生,他们专于修炼养性,研讨医药,或兼行医术,极大地丰富了防病治病的方法,扩展并提高了医学理论,成为独具特色的方士医学。华佗当初即为一名修炼养性、研讨医药、兼行医术的方士医生。

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精通儒、道、医经典,具有深湛的经学功底,曾受到陈珪、黄琬之举辟;而其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脱离荣势竞逐之地,终不就仕;遁迹于方士行列,专于修炼养性,潜心研讨医学,并以医术救人。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曹操“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庐江左慈、谯郡华佗、甘陵甘始、阳城郄俭无不毕至。”曹操招引方士,一是出于谋划和养生咨询之需,二是出于控制,免得聚众谋反。曹植《辩道论》也反映了这一事实,“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世人之徒,接奸宄以聚众,行妖慝以惑民……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范晔《后汉书·华佗传》文末记载:“汉世异术之士甚众,虽云不经,而亦有不可诬,故简其美者列于传末:泠寿光、唐虞、鲁女生三人者,皆与华佗同时。”并言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均说明华佗乃一名方术之士。

后来樊阿“从佗求可服食益于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斤,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余岁。”裴松之注引《华佗别传》又云:“青黏者,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脏,益精气。本出于迷人山者,见仙人服之,以告佗。”正是华佗早年遁迹方士行列,才便于得到“仙人”方士服食长生之方。

著名的辟疫消邪饮——屠苏酒法千余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已成为民俗民风,即为华佗所创。据载“小品正朝屠苏酒法,令人不病温疫。大黄五分,川椒五分,木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菝葜二分,七物细切,以绢囊贮之。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置井中至泥。正晓拜庆前出之,正旦取药置酒中,屠苏饮之,于东向,药置井中,能迎岁,可世无此病。此华佗法。武帝有方验中,从小至大,少随所堪,一人饮一家无患,饮药三朝。一方有防风一两。”该方是一较早的群体预防温疫之方,除毒消邪,辟却邪恶,以利长生,其中具有浓厚的方士文化气息,也正是因为方士修炼养性,研讨医药,才得以研制该方。

华佗《中藏经》和我国第一部内脏解剖图谱华佗《内照图》,具有鲜明的方士医学特色,其成书与华佗方士医学历验也不无关系。

华佗后来以医为业,不计名利,治病救人,名震天下,但内心对方士专于研究医学修炼养性的清高境地仍存一念,故陈寿《魏书·华佗传》云“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这是对华佗早年方士历验的真实记载,也是对这位伟大的医学天才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基于献身医学临床的敬业精神和病人至上的高尚医德,为治病救人而放弃专于研究医学修炼养性的方士境地。

华佗受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主张治未病,守静养生,淡泊名利,保养精神;倡导运动导引修炼,编创五禽戏;创制群体防疫饮屠苏酒法,服食长生方漆叶青黏散等,具有一系列里程碑意义的治未病方法,形成了系统的养生思想,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养生方法,大都源自方士实践,从方士养性长生所需而走向民间,尤其是五禽戏。二、导引文化背景

华佗尊崇导引修炼的“古之仙者”,即《庄子》所言“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在先秦被推崇为商代导引行气的代表人物,见于诸多文献之中。《素问·上古天真论》载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这是对像彭祖那样的先哲导引修炼所达到的最高境界的描述。“呼吸精气”即调息,“独立守神”即意念调控,“肌肉若一”即调身,“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正是气功修炼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调合一的境界状态,概括了气功的基本方法和目的。

关于导引功法的适宜人群及其最早形成推广的地域,《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认为导引按作为一种疗法,适宜于中原地域多发的痿厥寒热等病证,其最早形成并推广出去的地域在中原。华佗为沛国谯人,活动在豫鲁苏皖交界一带,有先哲导引修炼的历史文化积淀,编创五禽戏正是根植于此。

导引在汉代较为普及,已从“仙者”方术之士走向民间,习练导引健身防病已成为一般人的健康习惯,这从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即可得到证实。图中所绘44幅人物全身导引图,描绘了男女修炼者的多种姿势动作,有前屈、后仰、侧击、蹲踞,有呼吸运动,有四肢及躯干运动,个个凝神操练,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汉代人们进行健身导引修炼的生动场景划面。图中模仿动物的动作有熊、鹤、鹞、螳螂、沐猴、猿等。《淮南子·精神训》所载“是故真人之所游……熊经鸟伸,凫浴蝯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有模仿熊、鸟、凫、猿、鸱、虎6种动物的动作。可见当时导引模仿动物的本能动作较为普遍,或《淮南子》“六禽”式,或《导引图》多禽式,只是术式尚未统一。模仿动物的本能动作编创系统的导引套路是当时人们健身养生防治疾病的需要,但术式歧多,不利于推广普及,在客观上为华佗编创五禽戏创造了条件。三、老庄思想影响

华佗与老子、庄子皆生活于涡水之滨,老子思想铸就了华佗的一生。老子倡导长生久视,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守静”、“贵柔”、“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等,这不仅对华佗修身立业,也对其编创五禽戏产生了重要影响。五禽戏模仿大地上不同禽兽的自然作息动作,当作导引功法,以活动关节,疏通气血,防病祛病,正是“道法自然”法则的具体体现。《老子》不少章节都论及导引行气,不仅总结汲取了先哲在导引行气方面的养生成就,自己还是导引行气的身体力行者;他的守静、贵柔等观点的形成即与导引行气有关。《老子·十章》曰:“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其一,“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言导引要以意识统领形气,形气依从意识,协调统一。其二,“专气至柔,能婴儿乎”言调气使呼吸细、柔、绵、长,感觉气息似从遍身毛孔出入,达到胎息境界。其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排除杂念,精神内守,意念入静。这是老子对导引修炼的方法步骤和目的所做出的精辟概括,也为华佗导引修炼并编创五禽戏提供了借鉴。《庄子·在宥篇》云:“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是言导引修炼的方法和目的,亦足以给华佗编创五禽戏以启迪。

华佗模仿5种动物的动作,当作导引功法,动作配合呼吸,排除杂念,精神内守,以意念引领动作与呼吸,其指导思想即源自老庄。四、易理阴阳圭臬《易经》以阴阳为主导,对乾坤、天地、上下、寒暑、刚柔、雌雄、动静、进退等自然现象进行总结阐释,高度概括了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对立与统一的规律。认为阴阳相交为顺为吉,阴阳不交为逆为凶。如泰卦三阴爻在上,三阳爻在下,意为阴向上而阳向下,以示阴阳相交而贯通平衡。《泰卦·象》说:“天地交,泰。”《泰卦·彖》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易经》阴阳相交贯通平衡观念对华佗五禽戏系统套路的编创有着深刻的影响。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之《导引按摩篇》所载华佗五禽戏的原创术式,乃至后人发展代代相传的亳州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其功法皆有上与下、俯与仰、开与合、左与右、正与反等,其形成均已超出对动物动作的模仿,而是受《周易》阴阳相交贯通平衡哲学观念的支配加以推演升华而成为系统。五禽戏导引套路功法运用阴阳易理,仿效天地阴阳运动变化规律,调和人体的阴阳二气,促进阴阳相交,达到人体阴阳贯通平衡,这一观念贯穿于套路功法之始终。五、五行藏象根基《内经》以人与天地相应整体观为指导思想,运用五行学说取象比类及推论演绎的方法,按照事物的功能、行为、性质相似及其存在联系等法则,把天地有关事物和人体脏腑组织进行了有机的联系,以人体五脏为中心,外应天地五时、五方,内合五腑、五官、五体等,建立人应天地五大运行系统,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人体表里相应的整体观。《中藏经·生成论》亦指出:“天地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脏者,肺肝心肾脾也。”华佗在人与天地相应和道法自然思想指导下,运用五行学说取象比类,结合导引修炼功效体验,取导引修炼所模仿的虎、鹿、熊、猿、鸟五种代表性的动物动作特征与人体五脏功能特点进行配属,将此导引模仿动作套路名称虎、鹿、熊、猿、鸟融入人应天地五大运行系统之中,统一仿生导引套路功法,曰五禽戏。由于汉代将飞禽、走兽统称为禽,文体活动称为戏,故名五禽戏。

华佗受五行学说和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学说的影响,取象比类,选取导引所模仿的5种代表性的动物动作与人体五脏相配,统一仿生导引套路动作,作为防治疾病的系统功法,而编创五禽戏(图2-1)。丰富了中医学人应天地五大运行系统的内容,有力地提升了仿生导引修炼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仿生导引套路功法功理的形成,使仿生导引修炼从一般无定式的模仿而形成系统套路,为气功史上最早记载的系统套路功法,乃气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图2-1 “五禽”与天地人五大运行系统配属关系示意图

第三章 华佗五禽戏原创套路

华佗五禽戏套路功法,最早载录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该著先列静功部分《服气疗病篇》,后列动功部分《导引按摩篇》。其中收集大量气功功法,其序明确指出所收气功功法包括“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表明所录功法包含魏晋时期,并摘其精要,删去繁杂。

载曰:“谯国华佗善养生,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受术于佗。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踯,却二踯;长引腰、侧脚、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是南北朝时期的气功大家、道教理论家兼医家,融道、医为一身。其气功养生思想主要反映在其专著《养性延命录》中。他在推崇华佗五禽戏这一气功动功的同时,主张气功修炼应动静结合,以静为主,编创有气功静功《六字诀》,深受后人青睐并得以推广。

陶氏所集华佗五禽戏套路功法属气功动功,明确功理和练功强度“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这些均源自原创者切身体验的真知灼见,他人难以杜撰。

从陶氏所载文字来看,主题部分与陈寿《三国志·华佗传》相关内容基本相同,同出一源,只是陶文显得朴实原始,缺乏雕琢修饰而已。据《华佗别传》载:“魏明帝呼之,使作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可知吴普掌握并习练华佗五禽戏功法,并将其传给后人,流传民间。五禽戏属于华佗作为方士导引修炼养性之术,其功法资料本为道家所收藏,陶氏融道、医于一身,掌握包括五禽戏在内的道家导引修炼原始资料,并被道家典籍《道藏》收录而传世。再从陶氏所载五禽戏套路功法大体动作来看,排序是虎、鹿、熊、猿、鸟,与华佗所言一致。虎戏和鹿戏是匍匐式,熊戏先卧后蹲式,猿戏悬吊式,鸟戏立式,其受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影响,模仿原动物匍匐体态,惟妙惟肖,模仿动作的原始地步已无以复加,实属原创仿生导引功法。这与后代流传的全系立式五禽戏套路功法相比有质的区别。现简析如下:一、功法第一戏 虎戏

1.俯身,手足着地,用力前耸身躯,吸气,前耸至极后稍停。身躯后缩,呼气,如此重复,前耸3次,后缩2次。

2.两手先左后右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用力拉伸身躯。

3.抬头仰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

4.四肢前爬7步,后退7步,如虎行。第二戏 鹿戏

1.俯身,手足着地,吸气,头颈前伸,向左转,双目向左向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然后吸气,头颈前伸,向右转,双目向右向后视,当右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稍停。如此重复,左转3次,右转2次,最后恢复如起势。

2.抬左腿向后伸直,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向后伸直。如此重复,左腿后伸3次,右腿2次。第三戏 熊戏

1.仰卧,两腿屈膝,躬起,两手抱膝下,两脚离床面,头颈用力向上,使肩背离开床面,略停。

2.左肩侧滚落床面,当左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再以右肩侧滚落床面,当右肩一触床面立即复头颈用力向上,肩离床面,略停。如此重复,左右交替7次。

3.起身,两脚着床面成蹲式,两手分按同侧脚旁。

4.抬左脚和右手掌离床面,左脚、右手掌回落;然后抬右脚和左手掌,右脚、左手掌回落,如熊行走。如此重复,左右交替7次,身躯亦随之左右摇动,片刻而止。第四戏 猿戏

1.择一牢固横竿,略高于自身,站立手指可触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双手抓握横竿,使两脚悬空,做引体向上7次。

2.先以左脚背勾住横竿,放下两手,头身随之向下倒悬,略停;换右脚如法勾竿倒悬,如此重复,左右交替各7次。第五戏 鸟戏

1.站立,两臂侧平举,翘起左腿,吸气,扬眉,鼓足气力,如鸟展翅欲飞状;左腿回落地面,两臂回落腿侧,呼气。接着跷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2.坐位,屈右腿,两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两手换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3.两臂如鸟理翅般伸缩各7次。二、功理

关于五禽戏的健身功理,华佗指出:“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可以促进血脉流通,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水谷消化吸收,培补内气,强筋壮骨,防病治病,持之以恒可以延年益寿。

虎戏模仿虎的勇猛扑按,主练肾与骨,固肾壮骨;鹿戏模仿鹿的抻拔肢体筋肉,主练肝与筋,疏肝强筋;熊戏模仿熊的笨缓晃运,主练脾与胃,健脾和胃;猿戏模仿猿的机灵攀援悬吊,主练心与神,养心健脑;鸟戏模仿鸟的翱翔展翅,主练肺与皮,补肺固表。

华佗编创五禽戏使汉代仿生导引套路动作得到统一,作为健身防治疾病的系统功法,在明确仿生导引基本功理的同时,还强调了导引修炼的练功强度。

其一,一次练功强度“以汗出为度”,“遣微汗出即止”,可以五戏连贯习练,也可选练某戏,“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并指出运动不宜过度,“不当使极耳”。

其二,每天练功次数功量要视个人体力而定,“任力为之”,不宜勉强苛求。

其三,练功要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持之以恒,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不可一步登天。

华佗关于练功强度的基本要求,为后来气功动功练功标准及运动疗法应用的基本原则的制定均奠定了基础。

华佗原创的五禽戏套路功法除猿戏悬吊式与鸟戏立式外,其他三种均以匍匐式为主,是受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影响,模仿动物动作习性,以作仿生导引功法。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立式仿生导引五禽戏套路功法应运而生,所需习练条件简单,便于演练、传授、推广,易于为各类人群所接受,华佗原创的匍匐式及悬吊式的五禽戏套路功法,而被立式套路功法所取代,这也是后来五禽戏套路功法流传派系歧多的一个原因。在习练功法上,有以练精气神为主的,有以练筋骨皮为主的,有练刚劲的,有练柔劲的。在习练目的上,有以养生防治疾病为主的,重视精气神;有以强筋壮骨强身为主的,重视筋骨皮。其共同之处,都是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作为仿生导引,功法注重左右、上下、开合、升降平衡,均不失五禽戏原创套路的基本特点。中篇 功法功理第四章 五禽戏基本功法第一节 五禽戏套路基本功法《五禽戏套路54式》功法要求“象形取意,为我所用”,“内外兼修,外形内意,以达呼吸、动作、意念三结合”,即达到调身、调息和调心三调合一,以意导气,形随气动,气到力到,从熟悉调身、调息和调心的不同操作方法入手,逐步进入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一、调身

调身宗旨是“练形取意,为我所用”。模仿动物的动作,活动筋骨,调控身体运动状态,使之适应疏通经络,调动内气运行的气功状态,以利于以意导气,形随气动,以运行气血,培补内气,调节脏腑经络功能。

练功形体姿势准确到位,有利于内气运行,意念稳定,精神内守,否则“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将影响练功效果。《五禽戏套路54式》调身内容包括热身功、站桩功、肢体姿势和动作特点与左、右术式名称动作标准。(一)热身功《五禽戏套路54式》热身功,是以自然站立姿势从上下左右正反全方位做头颈、肩臂、腰胯、膝的圆周运动,为习练五禽戏套路必做的热身动作。其中上肢挽花运肩臂同手型、步型一样又是套路中频繁操作的基本功法,是关系能否熟练掌握套路功法的基本技能。

1.运颈

头颈放松,两手背抵按两侧腰部。(1)头颈向前向左向后向右横向划圆9圈。(图4-1)(2)头颈向前向右向后向左横向划圆9圈。(图4-2)(3)以下颌带动颈部向前向下向后向上划立圆9圈。(图4-3)(4)以下颌带动颈部向前向上向后向下划立圆9圈。(图4-4)图4-1图4-2图4-3图4-4

2.上肢挽花

上肢挽花是五禽戏套路中操作频繁的基本功法,亦为活动肩臂的热身动作。(1)左挽花:

松肩,两臂侧平举,左手自头上方经胸前向腹前,向左向上再向头上方划圆,同时右手自腹前经胸前向头上方,向右向下再向腹前划圆,两手经胸前交叉,左手在内,掌心向内,十指自然伸开,划圆9圈。(图4-5-1、图4-5-2)图4-5-1图4-5-2(2)右挽花:

松肩,两臂侧平举,右手自头上方经胸前向腹前,向右向上再向头上方划圆,同时左手自腹前经胸前向头上方,向左向下再向腹前划圆,两手经胸前交叉,右手在内,掌心向内,十指自然伸开,划圆9圈。(图4-6-1、图4-6-2)图4-6-1图4-6-2

3.运腰胯

松腰,两手背抵在两侧腰部。(1)腰部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划圆9圈。(图4-7)(2)腰部向前向右向后向左划圆9圈。(图4-8)图4-7图4-8

4.运膝

松腰,松胯,屈膝;同时,两掌分别轻轻按摩两膝上部,随按随离,与膝划圆方向一致。(1)两膝向前向左向后向右划圆9圈。(图4-9)(2)两膝向前向右向后向左划圆9圈。(图4-10)图4-9图4-10(3)两膝同时自外向前向内向后划圆9圈。(图4-11)(4)两膝同时自内向外向后向内划圆9圈。(图4-12)图4-11图4-12(二)站桩功

练功要求身体要从日常活动状态调整到气功状态,起势、收势与每戏结束后,都要对肢体内部的感觉与身体各部的平衡关系进行调整,采用站桩功法,进入短暂静态,调整时可按从头到脚的顺序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头正颈松、收视返听、舌抵上腭

头正颈松、收视返听、舌抵上腭是站桩头颈调整的基本要领。

头正颈松:头顶正中好像被一根线向上牵着,并非完全竖直,而略前倾,下颌稍微内收,减轻颈部的压力,使颈椎松开,有利于疏通督脉。

收视返听:收视返听是将视觉与听觉从向外转向内,对外界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目光一般要求平视,目视鼻准。返听是收回听觉,可以听自己的呼吸,听到了无声,便回归自身,进入练功佳境。

口轻轻闭合,舌抵上腭。舌抵上腭并非抵抗上腭,是舌尖自然抵在上腭与牙齿的交界处,轻触即止,使任督两脉交通。

舒展眉头,面带微笑,使情绪轻松愉快。

2.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站桩上肢调整的基本要领。

肩、肘放松,自然下垂体侧,有利于气机下沉,形成腹式呼吸。同时虚腋,双臂与两胁分开,不要贴在两胁上;两手与腿分开,掌心相对;使肢体舒适,有利于气血畅流。

3.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站桩胸背调整的基本要领。

含胸与下颌内收和沉肩相一致,收下颌时胸部自然内收;练功时含胸,胸部稍微内收,只要不挺胸便可;胸部放松,有利于呼吸顺畅,气机下沉,形成腹式呼吸。拔背是背挺拔而不弯曲,与含胸的操作同时。含胸拔背过度则驼背。含胸拔背操作正常时,脊柱基本竖直,脊柱从上到下均可充分伸展。

4.松腰松胯、收腹敛臀

松腰松胯、收腹敛臀是站桩腰胯调整的基本要领。

松腰是在脊柱伸直而不塌腰的同时,使腰部放松。腹部略向内收,松胯是胯部要向下坐,会阴部略向上提。松腰松胯与含胸拔背都是以伸展脊柱保持脊柱竖直为前提,对运动时胸、腰内部的感觉及关系予以放松,并有利于身体重心移至下腹,使气沉丹田。

5.下肢轻松安稳

下肢轻松安稳是站桩下肢调整的基本要领。

自然站立时两腿尽量放松,双膝微屈,两脚平行与肩等宽,五趾微微抓地。自然站立时,下肢连带全身有些微微晃动,使站立省力、轻松、更稳。(图4-13)图4-13(三)肢体姿势

1.手型

手型是五禽戏模仿动物动作的一个象征,所模仿的动物特征之“象”通过手型配合肢体动作而得以表现,做手型时须意想该动物之神态,使模仿动物之“象”在手型上有所体现,是做到“象形取意”的重要一环。(1)虎爪:

五指撑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呈钝钩,如虎爪抓物状。(图4-14)(2)鹿角:

中指、无名指屈曲内扣,指尖抵大鱼际;拇指、食指、小指伸直,3指成钝角三角形。(图4-15)图4-14图4-15(3)熊掌:

五指稍分开,指末节屈曲,状如钝钩,拇指贴近食指。(图4-16)(4)猿钩:

五指指端微屈捏拢,腕关节屈曲,呈勾手状。(图4-17)图4-16图4-17(5)鸟翅:

五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并拢向下,其他三指上翘,如鸟翅展飞。(图4-18)图4-18

2.步型(1)弓步:

根据其动作方向又分为前弓步与侧弓步。

1)前弓步:两足前后迈开一大步,距离约脚长的4倍,全脚掌着地,一腿向躯干前方屈膝弓步,膝与足尖垂直而不过足尖,大腿尽量水平,为前弓步;一腿蹬伸,足尖内扣;横向之间约等肩宽,身体重心偏于前腿。左腿在前为左前弓步,反之为右前弓步。(图4-19-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