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心理学:破除78个人性盲点的关键效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22:46:33

点击下载

作者:张弛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开窍心理学:破除78个人性盲点的关键效应

开窍心理学:破除78个人性盲点的关键效应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开窍心理学:破除78个人性盲点的关键效应

作者:张弛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01

ISBN:9787504487643

本书由北京华阅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前言——preface

很多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想象着本来是这样的,可现实偏偏是那样的。我们找不到“是这样”或“是那这样”的原因,更没有人给出答案。于是,在很多事情上,我们找不到成功的规律,也找不到失败的定律——这让很多人感觉到茫然:身边的很多事充满诡异色彩。

为什么很多顺理成章的事却不能如愿转变成现实?

为什么很多经过严密论证的计划不能如愿变成具体的结果?

为什么很多精明强干的人力资源组合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

这几乎是让所有人感到迷惑的问题。答案是:我们没有认识人性的盲点。其实,我们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结果充满茫然,是因为我们对其认识不足——对自己、对事物,存在认识的误差,从而让我们对现实误判——这就是人性的盲点。与其说人性的盲点是对世界的认识出现了问题,还不如说是我们的心理有问题。生活中,我们有着太多的视而不见或者考虑不周,有着太多的心理盲点或者心理误区,这些“盲点”往往是让我们犯下一系列错误的认知和行为的元凶。所以,导致了本来是“这样的”,却出乎意料是“那样的”。

不可否认,有些道理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它在某件事上一定是有用的,并且用其他道理是解决不了的——这就是人性盲点的魅力所在。

人性盲点有着两面性,如果了解不够,我们可能就会深受其害;如果能充分了解并运用它,那么,它将让我们的人生受益。

比如,“首因效应”提醒人们:人会根据第一次见面时的印象去审视、评判你,因此来决定你在他心里的位置。如没有意识到这点,那么,你的人际关系往往会遭遇“首因效应”而不顺,如意识到这点,并学会利用“首因效应”,就能帮你将人际关系做得更好。“囚徒效应”提醒人们:合作是建立在绝对信任的基础上,不然会输得更惨。“过桥抽板”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不能够轻易实现的事情时,最好把自己的退路切断,让自己无路可退。

……

人性的盲区最简单,却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而它又是一件事的关键点——而这关键点又恰恰取决于一个人对事物的简单认识。所以,很多秘密只和我们隔着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一用就灵,最后让我们恍然大悟。

本书将心理学变得浅显易懂,除了了解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盲点,又兼收鼓舞励志的效果;将心理学效应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可读性高,实用性更高。第一辑 清除人际的障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不仅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更是另有玄机。本章将教会你如何给人留下好印象,怎样利用情感和对方拉近距离,为什么温和地与对方相处更能赢得人心……让你掌握使他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的秘密。首因效应: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扫描有些人在见面之前,彼此之前没有任何了解,但奇怪的是,一见面就会彼此喜欢上对方,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上天注定有缘分”吗?告诉你,这没有那么神秘,一切都是首因效应带来的神奇:学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你就会被人所接受和喜欢。“首因效应”是指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印象,也叫做“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第一印象形成是非常短暂的,往往只有几秒或几十秒的时间,可就在一眨眼的工夫,人们就已经对你“盖棺定论”了。“首因效应”提醒人们:人会根据第一次见面时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语言等自我表达方式审视、评判你,由此来决定你在他心里的位置。

好的第一印象,能帮助一个人打开机遇的大门。20世纪90年代初,张正清正在北美某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还有不到一年时间就毕业了。随着毕业期限的临近,张正清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当时正逢经济萧条时期,很难找到一份好工作。张正清一贯注重个人形象。每次在出门前,她总是按照场合的不同对自己进行精心的装扮,特别是第一次和人接触,她非常注重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一次专业学术会议中,张正清保持着一贯的典雅装扮。在会议上,她举止大方,脸上不失微笑。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她努力采用高度职业化的自我展示能力和流利的英语对话。张正清的表现给一位跨国公司老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政治家出身、实力强大的加拿大老总回去后,随即让人事部门接触张正清,问她能不能在毕业后到他旗下的美国分公司工作。当然,他会给张正清博士生待遇的工资和广阔的升职空间。对于这样的好事,张正清当然乐于接受。就这样,还没有毕业的张正清就被一家大公司给“预定”了。多么幸运的张正清呀!张正清运用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的金钥匙,打开了自己事业的大门。

世界上著名的心灵导师卡耐基说:“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别人对你,或者你对别人都是一样。”的确,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人们对你的一切都不了解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会根据个人的第一感觉做事,而你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是好是坏,是决定着产生什么样感觉的关键。中国女博士郭德如在巴林银行工作,尽管她能力很强,但并没有享受相应的薪资待遇。这也让她的上司感到遗憾:“我和人事部在招聘她的时候,她看起来像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但进公司后,她的专业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不幸的是由于进来时公司给她的位置太低了,我们只能在那个基础上为她加薪。”原来,在面试的时候,郭德如没有注意到第一印象的重要,还保持一贯朴素的装扮;因为准备不充分,自我展示的能力也很平凡。面试官根据这些给她在巴林银行安排了一个职位。因为在面试时郭德如的能力被低估和忽视,尽管她出色的计算机能力使她被公司雇用,但郭德如留下的那个普通、平凡的第一印象,却成为日后事业发展的障碍。

在交际中,优雅谈吐、举手投足间的礼仪规范等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你顺利进入自己的交际平台。刘庄达曾去一家大型公司参加最后一轮应聘,主考官正是该公司的老总,刘庄达是最后一个应聘者,他满头大汗地坐到主考官面前,头上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上冒出来,满脸通红,一件白色T恤还有着几道黑色的印迹,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该公司的老总上下打量了他一下说:“你是研究生毕业?”刘庄达点着头说:“是的。”接着,该公司的老总提出了几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刘庄达回答得很好。最终,老总经过再三考虑录用了他,第二天,刘庄达一上班,老总就把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并对他说:“昨天,在我第一眼见到你的那一刻,心里已经否决了你,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差,要不是你后来回答问题时的出色表现,你一定会被淘汰。”刘庄达听后,红着脸说:“早晨起得晚了一点,正好又赶上堵车,怕耽误时间,所以就拼命地赶路,不料不小心滑了一跤,所以时间虽然赶上了,却是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老总听后严肃地对他说:“你刚毕业,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原谅,但以后一定要注意,与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也许会决定你的一生。”

毫不夸张地说,第一印象就是效率,就是经济效益。它比第二次、第三次的印象和日后的了解更重要。美国勃依斯公司总裁海罗德说:“大部分人没有时间去了解你,所以他们对你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你才有可能开始你的第二步,很多情况下,我们会相信第一印象基本上准确无误。对于寻求商机的人,一个糟糕的第一印象,就失去潜在的商业机会,这种案例数不胜数。你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够抹去糟糕的第一印象。”通过首因效应,人们可以发现人人都有先入为主的心态,你对对方而言,具有新鲜感,你给对方的第一印象,将成为你们相互了解的开端。所以,与其让对方慢慢地修正对自己不好的印象,倒不如把自己良好的形象,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展示给对方,走好与人相识的第一步。

那么,怎样才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姿势、谈吐、表情、衣着等外在特征,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所以,在交际中,首先要注重仪容仪表,以及着装打扮的得体;其次,要注重举手投足的恰当得体和言词优雅。虽然第一印象只是瞬间,但却能起着微妙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你准确地把握住每次机会。互悦机制:你喜欢对方,对方也喜欢你

心理扫描很多人有这样的遭遇:和一个人打交道,或许是对其第一印象不太好,自己在内心中就不会喜欢对方。在之后的交往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对对方的态度是那么的正确,因为自己也能感到对方对自己也不那么友好。那么,自己的态度真的是对的吗?两个人是天生的不友好吗?

198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让水平相当的甲、乙两支队伍进行保龄球比赛,比赛一共进行三天。第一天两队的成绩相当。比赛结束后,教练走过去对甲队说:“你们很棒,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继续加油!”而对乙队队员,教练却开始训斥:“怎么打得这么差,平时我怎么教你们的全忘了吗?”面对不同态度的教练员,甲队队员受到了很大鼓舞,随后的比赛中他们越打越好,而乙队队员感到非常不耐烦,越打越糟糕。三天后,甲队的每个队员都和教练关系不错,而乙队没有一个人对教练表示好感。很明显,甲队最终赢得了比赛。

这个实验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个心理规律:对自己喜欢或亲近的人提出的事情和要求,人们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般不会产生排斥感。后来,人们把这个道理扩展到人际交往中,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欢迎或者支持,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喜欢你。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互悦机制”,也叫做“对等吸引率”。通俗地说就是“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规律。世界上著名的推销人,也是最了不起的卖车人乔·吉拉德成功的秘诀就是让顾客喜欢他,为了博得顾客的喜欢,他会去做一些在别人看来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每一个节日他都会给“他的1.3万名顾客”每人送去一张问候的卡片,卡片的内容会伴随着节日的变化而变化,且在他所寄出的每张卡片的封面上还会写着永远不变的同一句话:“我喜欢你。”用吉拉德的话来说:“我寄出卡片的最终目的,只是想告诉人们我喜欢他们。”吉拉德正是借助这种方式,平均每一个工作日都会卖掉5辆车,使自己每年的收入都超过20万美元,创下连续12年销售第一名的纪录,他还因此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称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卖车人”。

许多人在内心深处都有“被喜欢心理”,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能够对别人表示出仰慕,那么别人对你也会有同样的举动,如果你能够首先做到喜欢别人,那么别人还会不喜欢你吗?互悦机制表明,你的行为会让他人孕育同样的行为,你的友善会让他人孕育同样的友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喜欢他人,他人才能喜欢你。聪明的人常能设法满足他人的这种心理,让他人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一天早晨,小薇身着一身新衣来到办公室,看到同事吴姐问:“看看,吴姐,我这身衣服怎么样?”吴姐立马回应道:“不错,不错,一定很贵吧。”小薇得意地说:“花了我800块钱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会儿,小薇对面新来的同事小江来到办公室,小薇随口问:“看看,我买的新衣服。”小江审视了半天,慎重地说道:“小薇姐,你这衣服款式太老了。”“花了我800块钱呢。”小薇想从价格上反驳小江。“800块钱?我表姐就是卖衣服的,她店里就有这款衣服,300块钱还价就卖。”小江的话,让小薇难受了一上午。吴姐要比小江聪明多了,对于小薇的这身衣服,她也看出不足来了,但就是没说。所以,在办公室,吴姐最有人缘。

通过互悦机制的心理学效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与人相处,就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想得到别人的喜欢,而那个人也喜欢自己时,自己会对那个人的喜欢更多一些。例如,对于某个学生而言,如果他发现自己喜欢一位老师,而老师也恰好喜欢他,他会越来越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从而更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知识。

既然喜欢别人在人际关系中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让对方感受到你喜欢他呢?可以直接说:“我喜欢你。”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在你的言辞中,对对方的某方面优点表现出称赞、敬佩。羡慕对方,但赞美要真诚,不要夸夸其谈,这会给人以讽刺之感。平时还要多关心对方,因为这也是“我喜欢你”的表现。

人与人相处,只有在言辞中通过钦佩、敬仰、赞美之情,传达出喜欢对方的信息,对方才能以同样的方式喜欢你,进而愿意为你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情。

你怎么看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因你而改变,你看他是珍贵的,他就是珍贵的。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用心去感悟世界,去尊重身边每一个人,你会发现,生活处处充满明珠一样的光彩。所以,对方不喜欢你,源于你不喜欢对方,在不自觉中排斥对方,所以,对方也会用不友好来回敬你。只要你改变对待对方的态度,你就能与对方友好地相处。贝尔纳效应:有帮别人等于帮自己的心态

心理扫描人们常说,朋友是用来帮忙的,但自己却没有这样的朋友。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身边却没有一个朋友,总是一个人在扛,这会让你感到势单力薄,感到很无助。这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冷漠。其实,这种局面是你自己造成的,人与人之间不是本来就冷漠——你可以改变它!

英国学者贝尔纳,不仅有很高的天赋,而且勤奋刻苦。如果他毕生研究晶体学或生物化学,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走上另一条路——为他人架云梯,把富有开拓性的课题一个个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科学高峰,这一举动被科学家们称为“贝尔纳效应”。历史上,戴维和法拉第的合作是典范。虽然有一段时间,法拉第的突出成就引起过戴维的嫉妒,但二人的友谊仍被世人所称道,这份情缘的取得很大程度在于戴维是法拉第的领路人。法拉第未和戴维相识前,就给他写信:“戴维先生,您的讲演真好,我简直听得入迷,我热爱化学,我想拜您为师……”收到信后,戴维便约见了法拉第。后来,法拉第成了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名满欧洲,他也总忘不了戴维,说:“是他把我领进科学殿堂大门的!”友谊的源泉,是理想的黏合剂,可以把互不相识、志同道合的人连在一起。

表现在交际上,只有非常喜欢和人打交道,也非常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帮助别人成功的人才会受人喜欢。美国费城,一个乌云密布眼看暴雨即将来临的夜晚,人们纷纷四处找地方躲雨,人群中有位步履蹒跚的老妇人小步急行来到一家商店的屋檐下避雨。店内大多数营业员都没有理会或是忽视了这位衣着简朴的老妇人。片刻之后,店内一位小伙子满脸微笑走过来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微笑着回答道:“谢谢你!”此时雨越下越大,看起来不会立刻停下来的样子,老妇人心想在人家店内避雨,不买点东西,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在商店内转来转去,想找点东西顺便买回去。这位小伙子看出了老人的心思,微笑着走过来说:“夫人,您只要来到我们店里,就是我们的客人,您买不买没关系,来,我给您搬一把椅子,您坐下休息一会儿,别着急。”老人充满感激地说:“非常谢谢你,小伙子!”约莫两个小时后,雨停了,老妇人临走时,向这位小伙子要了张名片,知道他的名字叫费利。几天后,这家商店的老板收到一封从苏格兰寄来的特快专递,寄信人就是那天在此避雨的老妇人,她是当时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的母亲。她在信中要求与这家商店合作,同时提供了一揽子合作计划,但要求必须让那位叫费利的年轻人负责此项业务,并邀请他到苏格兰签订协议。这项合作带来的利润是这家商店两年的利润总额。同时,费利也获得了一个机会,充分展示了他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才能,很快成为这个家族企业的合伙人,成为安德鲁·卡内基重要的得力伙伴。

真诚地对待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就算你无能为力,但你的真诚也会让对方心里感到温暖。但谨记不要希望借此获得丰厚的回报,因为功利之心会让你真诚的帮助失去光华。为他人做嫁衣裳,是中国多少年来形容为别人而辛苦的一句老话。一个裁缝做的嫁衣裳再精美,也是穿在别人的身上。尽管不是每个新娘子在她最幸福的时候,都能够想到给自己增添美丽的裁缝。但只要裁缝手艺出众,新娘子身上的嫁衣裳就是他最好的招牌,自然顾客盈门,他离成功还会远吗?斗鸡博弈:给人最大心理伤害的是你的锋芒

心理扫描人有好胜心理没有错。但是,有些人因为好胜,处处锋芒毕露,最终不仅会得罪很多人,还会伤害自己。很多时候,示弱是一种智慧,是获得他人尊重的门径。

人们在斗鸡时发现,最强的斗鸡是这样的:在没有交战之前,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以麻痹对手。当和对手交战时,它不会死拼,而是进退有致,从而打败对手。后来,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斗鸡博弈”。

斗鸡博弈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有运用。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本身实力比较强,但你在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时,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那你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不多时,工作人员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工作人员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有了一种亲近感。

生活中,锋芒是强者额上的角,一不小心就会伤人伤己。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对你怀有亲近之感,就要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

所以,即使当你有理,也要给对手留一点余地,而不是为出一时之气,为满足自己一时的好胜心,把对方逼近死角。如果你能够低调一点,给别人留几分面子,学会“理”让三分,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是赢了一个对手,而且还赢得了一个朋友。在一家高级酒吧里,一位顾客大声喊着:“服务员,你快给我过来!快点!”听到顾客的叫喊,服务员王宁赶紧走了过来,只见那位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对王宁冷若冰霜地说:“你看看,你们酒吧里卖的是什么牛奶,都变质了,看把我的一杯柠檬都糟蹋了!赶紧让你们经理过来。”“先生,真对不起。”服务员王宁连忙道歉道:“先生,您稍等,我马上给您换一份新的。”很快,王宁从吧台拿取了一份新鲜的柠檬和牛奶放在了顾客的面前,然后说道:“尊敬的先生,我们的牛奶都是最新鲜的。我想建议您,请不要往柠檬里面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使牛奶结成块。”这时,那位顾客的脸一下红了,知道自己是错怪了别人,于是,匆匆喝完茶就走了。旁边的一位同事笑着对王宁说:“刚才那人明明是老土,连这点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懂,还来酒吧喝酒。况且他刚才那么粗鲁、自以为是,对于这种客人,你完全没有必要对他客气。”王宁微笑地回答道:“正因为他自以为是,没有道理,我才用这种婉转的方式告诉他;正因为我有理,所以才点到为止,让他明白就可以了,不必让他当时下不来台。”同事听了王宁的回答,投下赞许的目光。

可见,王宁无疑是个聪明人,如果当时数落那位无知的顾客,不仅会得罪那位客人,还会影响到酒吧的正常经营。因此,聪明的人都善于把道理这种“软兵器”放在心上,而不是跟别人直接面对面地针锋相对。发生正面冲突会使自己失去冷静和理智,从而暴露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也得罪了他人。

因此,当我们有理时,也要谦虚谨慎,不要过分地让别人下不来台,让别人颜面扫地,尤其是在领导面前,即使你再有理,也要给他留面子,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他错在哪里,这样他不仅知道了自己理屈在哪里,同时还会感激你指出了错误之处,就会赏识你是一位会做事的人,从而对你刮目相看。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就必须要学会低调一点,即使你再有理,也要学会“理”让三分,少一点趾高气扬的心态,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积累更多的人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马基雅维里效应:人人都有喜欢被赞美的心理

心理扫描为什么你的话让对方听了不痛快,对方会不高兴,因为你不会赞美对方。你要想让对方接受你、喜欢你,只要多用一点赞美的语言。很多人将赞美别人看成是讨好人的举动,其实,赞美别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马基雅维里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获取权利,怎样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怎样讨人喜欢?”他认为,一直说对方喜欢听的话,便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后来,人们便把说好话、戴高帽,获取别人好感,获得更多好处的心理,称为马基雅维里效应,也叫戴高帽效应或者巧嘴效应。古代京城里有个高官,他的朋友考中状元,临走向他辞行。高官对朋友说:“外地为官,千万要小心谨慎。”朋友答道:“兄台放心,我已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到了地方,每人送一顶,保管大家都高兴。”高官听了,脸色一沉,说:“咱们读书人,受孔孟之道教育多年,正人君子不能搞阿谀奉承那一套。”朋友一笑,说:“您说得很对,可惜天下像您这样不爱听奉承话的人太少。要是天下人都像您这样,何愁我朝不兴。”高官听了十分高兴,抚髯说:“你说的也有道理。”这就叫善赞,赞得让别人高兴,且又不露痕迹。高官可能没有想到,别人已送了一顶高帽子给他,这也正是他朋友的高明所在。善赞要投人所好。试想,一个追求道德名声的人,若与他谈功名利禄,就会被轻视;与崇尚利禄的人交友,与之满嘴大谈仁义道德,结果只会被敬而远之。只有先探求对方心理,用得体的语言打动对方,才能赢得好感。

善言,就是善于说话,会说话。与人交往要善言,善言首先需要察言观色,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对悲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其次,一切分寸要讲究适当,过则成了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不妨多赞美别人的优点,没有人不喜欢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好处。

当然,与朋友相交,要以诚相待,切不可虚情假意。赞美要出自真心。听友讲话频频点头、笑容可掬,注意倾听对方说话,就是对对方的尊重,能赢得对方好感。

有一句古老真实的格言:“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捕捉到更多苍蝇。”人也是如此,如果要别人同意你,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用一滴蜜赢得他的心,就能使他走在理智的大道。其次,请尊重对方的意见,切勿指出其错误,而与之进行争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因为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你会觉得洋洋自得。而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未见得服。两千年以前,耶稣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四千年以前,埃及阿克图国王,给他儿子最精明的忠告就是:“圆滑一些,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因此,对于他人的成绩,你要赞扬。当发现值得褒奖之处时,你更应毫不吝啬地给予真诚的赞许,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温馨而和谐。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赞美之所以得其殊遇,一在于“美”字,表明被赞美者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二在于“赞”字,表明赞美者友好的处世方法。刺猬法则:有时交往过深伤心也最深

心理扫描为什么让你受伤的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你的亲人?面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很多人不理解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何最亲近的人会和自己结怨呢?“刺猬法则”告诉你,不要以为距离远是人际关系的障碍,其实,距离太近更容易让交往的双方受到伤害。

有两只困倦至极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致被扎伤。这就是形象而又闻名的“刺猬法则”。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这是美国精神分析医师布列克曾对同事间的交往打过的一个精彩的比喻,这种刺猬式交往形象地说明了同事之间应该保持不即不离的距离,不要无话不谈,过于亲密。巴索利斯与巴尔塔沙在同一家大公司共事,由于两个人志趣相投,没多久就成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彼此之间无话不谈,相处的极其融洽,但是,在巴索利斯由于工作突出,被提升为经理以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巴索利斯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他想到了巴尔塔沙。他想方设法将巴尔塔沙提拔上去。他认为巴尔塔沙是他最好的朋友及同事,肯定会对他忠心耿耿。有谁比最好的朋友更值得信任呢?但是令巴索利斯万万想不到的是,巴尔塔沙就在此时开始着手了他的计划,因为他渴望更高的地位,他渴望超过巴索利斯。他先在其他同事之间散布巴索利斯的谣言,将巴索利斯以前告诉他的所有秘密公布于众。后来又挑拨巴索利斯与董事会的关系。巴索利斯在公司的地位一日不如一日。最终,他带着一颗伤透的心离开了公司。虽然后来真相大白,巴尔塔沙受到应有的惩罚,被开除出公司,但巴索利斯心中的伤痕却难以愈合。得知真相后,他痛惜地说道:“我这么相信巴尔塔沙,甚至把他当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他却设计陷害我,实在太令我伤心与失望了。”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与同事相处,要想到他们可能会变成你的朋友,但也有可能会变成你的敌人,因为朋友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如果遇到像巴尔塔沙那样的人,到头来受到伤害的只能是自己。刘磊家境富裕,向涛家境贫寒。两个人是大学同学,但在学校时只是同学而已,没有特殊的交情,毕业后他们进了同一家公司,向涛渐渐把刘磊视为知己。向涛读大学时,家里借了许多债。参加工作后,为了多挣点钱,向涛就悄悄找了一份兼职,帮一家小公司管理财务。刘磊发现他下班后也忙得不可开交,一问,向涛就把自己做兼职的事情告诉了刘磊。公司每年都会选派一名优秀员工到一家著名的商学院培训。根据选派条件,条件最好的刘磊和向涛都被列进了候选人名单。刘磊对向涛说:“要是我俩都能去该多好啊。”向涛说:“但愿如此。”结果刘磊脱颖而出,成为公司那年惟一选派的培训员工。向涛很失落,他非常想获得这次培训的机会,于是找老板,请求也参加这次培训。老板看了向涛一会儿,冷笑着说:“你太忙了,就免了吧。”向涛急忙说:“我手头上的项目,我会尽快完成的。”老板沉下脸来说:“那家小公司怎么办,谁给管理财务?”向涛愣住了,他一时搞不明白老板怎么知道他兼职的事。他本能地辩解说:“我兼职是有原因的,这并没有影响我在公司的工作……”老板打断向涛的话说:“好了,你忙你的去吧,我还有事。”接着冲向涛摆摆手。向涛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你太忙了”——向涛没想到这句话会成为阻止他培训的理由。可老板怎么知道他兼职的事情呢?这件事那家小公司是绝对保密的,他也只告诉过刘磊一个人。向涛越想越心酸,他没想到知己会出卖自己!交际有时候就像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但因超速驾驶看不清对方车道而产生的刮蹭事故最多。交际上要避免撞车,就要注意车距。

与朋友相处,太远了显然不好,别人会误认为你不合群,孤僻,性格高傲;太近了也不好,因为这样不但容易让彼此发生摩擦,而且还有可能对自身造成很深的伤害。所以说,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朋友关系,才是最合适的和最理智的。怀旧效应:利用情感武器拉近距离

心理扫描那些原则性很强,平时不苟言笑的人,会有天生的坚固壁垒——将人拒之千里之外,我们似乎很难和其拉近距离。但是,利用情感武器就能接近或靠拢对方内心世界的言行,都可能成为打开对方心灵的通道,促成彼此之间的沟通。

人天生就有怀旧情结,即人总会怀念以前的事物,但并不是说以前的比现在的优越。人们总喜欢拿现在的和以前的对比,从中发现以前事物的某些优点,激起内心对这些优点的惋惜和怀念。现实生活的压抑、孤独,更能激起对过往快乐生活的回忆,产生对那些生活的追求,也能激起思维中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因而怀旧。人们将这种情绪称为“怀旧效应”。利用怀旧效应,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让对方在心理上对你产生好感。柯有强大学毕业进入了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听人说,主管原来是从部队里下来的,对下属就像对待士兵,极为严格。柯有强第一天上班,果然看见这位军人出身的主管一脸严肃,没有一丝笑意,叫人不免紧张。但柯有强并不惧怕这位主管,在第一次见面,就主动迎上去与他握手,热情而坦率地寒暄道:“您看上去不像企业领导,倒像个军人,因为我爸爸就是一名军人,军人的气质我最熟悉啦。”他的这句话刚出口,主管脸上马上露出笑容,说:“我就是从部队退伍的。好好干,小伙子。”接下来的交流轻松多了,后来,主管好像对柯有强特别钟爱,半年后,就让柯有强做了他的助理。

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在心理上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与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柯有强一句话就能让主管对他笑脸相迎?原来,这句话能产生奇效的原因就在于,当兵的人对自己军旅生涯通常备感自豪,也十分珍视。柯有强赞赏的口吻无疑拨动了领导的心弦,更是拉近了自己和主管的距离,所以主管像遇到战友那样激动和亲切,自然会采取相应的友好态度。

因为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某种情结,比如母校情结,初恋情结等,人们会非常珍惜这些情结。所以,从对方的情结入手,就容易打开对方的心扉,办事就容易多了。某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秘和法律人才,人事处长亲自主持面试。刘爽是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虽然专业不对口,但他还是希望能抓住这次机会。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能赢得这场面试呢?刘爽开始动脑筋了。他了解到,这位人事处长出生在山区,当过民办教师,后来自学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机关工作。巧合的是,自己的经历和这位处长十分相似。在面试现场,大多数考生只是谈自己的成果、能力和荣誉,但这些都没有引起处长的兴趣,从处长的表情看,应聘的人当中没有他中意的。当轮到刘爽面试时,处长说:“你先谈谈自己吧,不清楚的地方我再问你。”刘爽道:“我说说我的人生经历吧,我2000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虽然只是一名收入微薄的乡村教师,但我还是一心一意地教孩子。在努力工作之余,我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学历。后来,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我开始考研。”这时,一直侧面倾听的处长把目光投向刘爽,在不经意中点着头。刘爽继续说:“去过农村的人都知道,乡下信息闭塞,学习条件差,要想考研,难度有多大。但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夜以继日地攻读,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凭借努力,我以很好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公务员特别需要这种毅力和吃苦精神,这是很重要的素质。不过,你的专业与我们不太对口。”处长带着遗憾的口吻说。刘爽说:“我觉得作为秘书,专业并不是最大的障碍。最重要的是我有没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我的经历表明,我具有接受新事物、不断进取的个性特点。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这份工作。”处长欣喜地点点头。两周后,刘爽接到了录用通知书。事后,处长告诉他:“你的经历陈述使我看到了自己,促使我下了录用你的决心。”

不难看出,刘爽在面试陈述中是用了一番心思的,体现了自身较高的情商水平。他善于寻找自己和处长的共同点,充分利用处长的心理,以自己的经历去拨动处长的心弦,成功地勾起了对方的回忆,从而形成心灵共鸣,促使对方选择了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能够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因此,那些有着相似经历和相似想法的人,往往容易相互吸引、惺惺相惜。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人的这一心理特征,找到自己与交往对象的某个“关联点”,比如,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甚至是相似的生长环境等,这些“关联点”或许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瀑布心理效应:不要有过度的自我防卫心理

心理扫描面对外来的刺激,哪怕是一点点,你可能就管不住自己,暴跳如雷……你可能会为你的失控付出代价,事后更会为自己的不冷静而后悔:自己到底是怎么了?告诉你,很多时候我们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那是“瀑布心理效应”在作祟。留一点空间给别人,也是给自己留下余地。

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接收后,却引起了信息接收者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较大变化,这种旁人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却弄得听者出现很大反应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瀑布心理效应”。因为它像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样,流出时平平静静,而遇到了某一峡谷就会一泻千里,浪花飞溅。毕业不到半年的杨玉霞在一家企业担任企划人员。当初进公司的时候,她就因仅有大专学历而差点被拒之门外,因为招聘简章上明确要求应聘人员一定要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要不是杨玉霞用软磨硬泡的方法打动了招聘人员,她连面试的机会也没有。幸运的是面试那天,正好有人缺席,在公司急需人手的情况下,她得到了这份工作。然而,报到那天,部门主管看她简历时微微皱了皱眉的样子,深深地印在杨玉霞的心中,她想,主管一定是对自己的学历不满意。此后,杨玉霞就特别留意主管对自己的态度,在工作中也是小心翼翼,她就怕一不小心犯了错,受到主管的轻视。但是,百密一疏,工作了两个月后,杨玉霞还是犯了错误。公司10周年纪念日,要举行庆祝活动。为了扩大影响力,公司特意邀请了一位重要的市领导参加庆祝活动。杨玉霞负责把庆祝晚宴的座位卡放到每张桌子上。事情就出在一张小小的座位卡上——她把老板的名字放在最主要的位置,而把市领导的座位卡放在了次要位置。开席之前,也没有其他人员核查,等到大家都走进了宴会厅,老板陪同市领导入座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座位跟市领导的座位安排反了。当时,市领导的脸色有些不悦,老板更是又尴尬又着急,赶紧让市领导坐在主席位。经过一番客套的谦让,市领导终于落座了。这件事情被主管看在眼里,晚宴结束后,他找到杨玉霞,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做事毛躁,考虑不周可以理解,不过以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千万不要再出现这样的失误啊!”杨玉霞低着头没有吭声,心里却波涛汹涌,无法平静。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很普通的一句批评,甚至只是善意的提醒,却被杨玉霞视为奇耻大辱,她认为主管一定是对自己的学历耿耿于怀,所以借这件事数落自己。主管那句批评的话,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烙在了杨玉霞心里。在以后的工作中,主管偶尔也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说她几句,就算真的是她做错了,她也偏激地认为是主管在有意找碴批评她,想借机逼她辞职。几个月后,当再次受到主管的批评后,杨玉霞坚决地辞职了。尽管主管一再挽留,她还是坚持认为主管只是表面的假惺惺,实际上恨不得她快点离开。她觉得,这种只重学历不重实际能力的公司,不值得她为之付出努力。而事实上,主管从始至终都没有十分介意杨玉霞的学历,他初次看到她的简历时皱了皱眉头,的确是因为对公司突然降低学历要求招聘了一名大专生感到意外,但并没有因为学历而看低杨玉霞。至于之后他对杨玉霞的批评也并不是故意为难,只是站在主管的角度对下属的正常管理,仅此而已。

一个微小的皱眉动作,一句在正常范围内的批评,却被杨玉霞断定是主管因为不满自己的学历,找机会奚落自己,逼自己辞职。最后,她无法保持内心的平衡,主动放弃了一个难得的工作机会。杨玉霞对待主管的表情和行为的态度,就是典型的人际中的“瀑布心理效应”。

瀑布心理是一种反应过激的心理,尤其不适合存在于关系敏感的人际中。穿梭在人际之间,经常会有传出信息与接收信息的情况,如果对朋友的任何一句话都非常敏感,思前想后,按照自己的思维任意放大和联想,那么,很可能简简单单一句话,就会被引发出无数的“潜台词”,从而给双方带来一些完全没必要的困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方一句随意的话很可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巨大波澜,那么反过来,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也有可能在对方心里掀起轩然大波。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说话做事要掌握分寸,避免自己的一句话或一个小小的举动引起强烈的“瀑布心理效应”。跟朋友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措辞,以免“祸从口出”,不经意间对自己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第二辑 找到博弈的技巧社会充满竞争,我们如何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胜出呢?这可能不是实力所决定的,而是博弈的技巧决定的。本章从博弈角度去解读心理最常见的盲区,让你学会“四两拨千斤”的博弈制胜技巧。囚徒效应:了解对手的想法才能赢

心理扫描在竞争中,每个人都想赢了对方,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对方也会全力反击,结果两败俱伤。所以,只要有竞争,就会有敌对,敌对情形一旦形成,双方都难全身而退。想赢对手,最稳妥的就是你必须了解对手,这样你才能赢。

囚徒效应始于下面的故事:欧洲在某段时间接连发生大的纵火案,警察抓住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事实上,正是这两个人出于仇视社会的变态心理纵火,但是警方没有充分的证据起诉他们。于是,就将这两人隔离开,要求他们承认罪行,并给他们三种选择:如果他们两人都承认纵火,每人将判3年;如果一个抵赖,一个坦白并愿意出庭作证,那么抵赖者将被判5年,坦白者将被宽大释放;但如果两个人都抵赖,由于证据不足,每人都将被判1年。这时,招还是不招对于这两个人就成了两难选择。每个人都知道这三个选择意味着什么,但是由于两人没有沟通的机会,于是,出现了两个人的博弈。由于双方互不见面,信息隔绝,因此双方都不会选择抵赖,而选择坦白。

但凡具有理性的参与者都可以计算出来:与其合作而被人家背叛,不如干脆不合作,尽管大家都知道合作比不合作好。

囚徒的命运引出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它动摇了西方经济学的基石——“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看不见的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角度出发,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然而囚徒困境告诉我们:在竞争中,只有确切知道对手已经决定的行为,我们才可以有最佳的决策。合作必须建立在:按照你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也就是中国古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个体理性与社会非理性的演绎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如坐公共汽车,大家都知道排队会更顺畅,由于缺乏行动的一致性,结果造成上车过程拥挤不堪。文凭热也是同理,虽然大家都知道有学历并不代表有能力,但是社会已经把学历捧得太高,好像只有高学历才是人才,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囚徒悖论在于,每个人都会追逐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却不得不以最坏的恶意推测别人,但只能通过这种方式避免自己的损失最大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交流和对话的公共空间无法形成,所有的故事都在背后演绎,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疑。

在囚徒困境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你总是想赢对方,结果可能得不偿失,因为对方也会全力反击,结果两败俱伤。而且,敌对情形一旦形成,双方都难全身而退。即使是一报还一报这种破解囚徒困境的理想,也终究陷入两败俱伤。而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纠葛在一起,将陷入循环报复的局面,更难以脱身。

在一个规则明确简单的游戏里也许可以得到负责的遵守,但在现实中,各种欲望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不主动侵犯他人这一限定条件变得模糊。也许你认为自己只是以正当手段谋求竞争利益,或者只是奉命行事,可是对手会认为你已经侵犯到他的权益,他有权做出报复。而受到报复的你会认为对方是挑衅,同样也做出反击。由此,形成双方相互惩罚、冤冤相报的状况。如果你惩罚对方的报复,这种状况就会延续。如果你宽恕对方,风险也未必会完全化解。

不要把场场赢利作为目标,也不要次次追求最好结果。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有很多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但大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我输你赢。最大的胜利不是压倒对方,而是引导对方采取对双方都有利,即合作的行为,达到双赢。如果能有多种选择可行,选择花费时间最少、简单、连续、让双方明白的策略是最优的。公开表明所持的立场,并在任何因素的诱惑下都坚持共同的目标,才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朝令夕改会令对方无所适从。出其不意效应:让自己把握主动权

心理扫描面对强大的对手,可能无法打败他,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认命。博弈的方式和技巧决定博弈的成败——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失败的不一定是弱者。再强的对手,也会出现松懈的时候,这时出其不意对其进行打击,你就能将胜利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在别人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做了一件对于自己来说并不困难的事情,却很容易地达到了目的。这就叫做“出其不意效应”。

出其不意是指用秘密、快速、大胆的行动袭击对手,让自己把握主动权,夺取战场上的优势。兵法上主张:“最好的战术就是主动出击。”我们在做事时也是如此,主动出击的核心就是“攻”,因为在主动出击中可以寻找有利战机。齐泯王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燕国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派自己的得力大将联合另外几个国家一起攻打齐国。齐泯王鱼肉百姓,齐国的老百姓恨透了齐泯王,因此燕国来犯时,齐军士气低沉,无心抵抗。后来,他们看到燕兵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心里愤恨,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两城誓死抵抗。燕军攻了好几年,一直都没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转攻即墨城。即墨城中的田单是位足智多谋的守城大将军。他想,和燕军硬来是不行的,于是想出了一个出奇制胜的妙计,叫“火牛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假装拿着金银财宝偷偷送到燕军将领手中,告诉他们要投降,并且说:“我们的兵力不够了。请求大人千万别杀我们!这些珠宝是我们的一点心意。”燕军一听,喜形于色,当晚就大摆庆功宴,大鱼大肉,毫无警戒。再看齐国这边,田单从城外收集来一千多头牛,并且将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牛角和尾巴上都绑上草。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他一声令下,将领们齐刷刷的用火点燃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烫到之后,疯狂的往前跑。燕军被群牛践踏的声音惊醒,只看到一大群五彩怪兽横冲直撞,吓得屁滚尿流,四处乱逃。田单乘胜追击,不仅击退了燕军,还收复了被燕军占领的七十多个城邑。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是要让对方措手不及,打乱他的计划,使对方出现不知如何是好的状态,然后不得不退让。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重要的是出乎对方的预料,也就是不按照常理出牌,不按照以往的进度和方法做事。冒险法则:别让过慎捆住了手脚

心理扫描很多人在做一个决定,特别是做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评估这个决定的风险,全力去防范风险,似乎这样做事就能万无一失。其实,过于谨慎的心理往往会捆住了做事的手脚,成为成功的阻碍。正确的做法是,既要在心理上防范风险,在行动上又要敢于冒险,只有找到这两点的平衡点,才能稳操胜券。

风险和收益成正比是一种理论上的概率问题,准确含义是在风险很高的情况下产生的收益也会很高。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冒险法则。冒险法则告诉人们,很多时候,不要被风险吓倒,不要因为风险而束缚住了手脚,需要用非常规思维去处理问题。

冒险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许多人都很清楚。一半的成功和一半的失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结局。成功之后,鲜花、掌声、名誉、地位……都会随之而来;而失败之后,屈辱、损失、甚至生命的陨落也会席卷过来。因为过慎、畏惧,胜利之后的种种美好虽然在许多人的眼前招摇,可一想到失败之后的所有不堪忍受的苦楚,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冒险。这种畏首畏尾的人因为吃不了苦,所以也享不了福。石油界的亿万富翁保罗·格蒂是一位最走运的人,但早期他走的却是一条弯弯曲曲的路。上学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应该当一位作家,后来又决定要从事外交部门的工作。可是,出了校门之后,他发现自己被俄克拉何马州迅猛发展的石油业所吸引,搞石油业偏离了他的主攻方向,但他在胆量的驱使下想试试自己的运气。格蒂通过在其他开井人的钻塔周围工作筹集了钱,有时也偶然从父亲那里借些钱。因为他的父亲严守禁止溺爱儿子的原则,他可以借给儿子钱,但却从不送钱给儿子。年轻的格蒂是有勇气的,但不是鲁莽的。他头几次尝试都失败了,但是在1916年,他碰上了第一口高产油井,这个油井为他打下了幸运的基础,那时他才23岁。

是走运吗?当然。然而格蒂的走运是应得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错。那么格蒂怎么会知道这口井会产油呢?他确实不知道,尽管他已经收集了他所能得到的所有材料。“机会总是存在的。”他说,“你必须相信这种机会的存在。如果你一定要求有肯定的答案,那你就会捆住自己的手脚。”

格蒂的好运是受大胆所赐,他虽然也很谨慎,但他不会放弃可以成功的任何机会。做事谨慎一点当然很好,但不能因为怕跌倒就不再走路。没有冒险的人生不够精彩,没有冒险勇气的人不够成功。站着不动虽然跌倒的机会很小,但站着不动就可能错过你该拥有的美好。美国CNN电视台的创始人特纳就是靠着自己的冒险精神建立了第一个个体经营24小时的新闻电视台。特纳在创建CNN电视台之前,已经拥有了两家电视台。但特纳对此并不满足,因为在他的头上有3家实力雄厚的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ABC)、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这3个大的广播电视网已经独霸美国几十年,特纳的“超级电视台”和它们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所以,特纳一直在筹划如何超越它们而成为一流的电视台。经过仔细的考虑,他把目标定在了24小时电视新闻这个需要冒险精神的领域,因为24小时的电视新闻还没有一家电视台能够办到。但是,谁都知道经营电视新闻是一个赔钱的买卖。它的制作费用相当高,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只经营时间有限的那么一点电视新闻,每年还要亏损1.5亿美元。特纳现在要经营电视新闻,还想搞24小时制,这是一场冒险。但特纳认为这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处女地,如果真的能把电视新闻办好了,人们一定会愿意收看。到那时,电视台一定会声名远扬。他认为,这个险值得冒。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24小时电视新闻网CNN终于在1980年6月1日正式成立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进入白宫记者团,这又是一个冒险行为。因为当时只有三大电视网才有机会进入白宫记者团,进入白宫报道政府及总统的事务。三大电视网雄踞白宫,哪里把一个小小的CNN放在眼里,他们当然也不愿意CNN进入白宫和他们抢新闻。所以,他们凭借实力雄厚和资格老,制造种种借口,阻挠CNN进入白宫记者团。同时,白宫也没有把新成立不久的CNN放在眼里,拒绝接纳CNN。这时,特纳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想方设法实现理想。他决定起诉白宫,起诉当时的总统里根等人,状告他们违反了《公平贸易法》。这无疑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但特纳认为自己正在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在起诉之前,他已经查阅和研究了美国法律,他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果然,8个月以后,特纳胜诉,CNN在白宫记者团获得了一个高级记者的席位,特纳的冒险使CNN电视台获得了又一次成功。虽然CNN获得了和三大电视网平起平坐的地位,但特纳没有满足现状,他决心再向前迈进一步。1981年8月30日,里根总统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门前遇刺。CNN获悉这一消息后,马上对此进行了首家新闻报道,比其他广播网早报了2分钟,比电视网早报了4分钟。但特纳想:如果能够获得遇刺现场的录像带,就更直观、更吸引观众了!可是,到哪里去获得录像带呢?按照老规矩,CNN要等待负责白宫报道的ABC电视网把录像带传过来才能放映。这样岂不是要落后一大截?特纳知道惟有冒险、探索才能创造辉煌,但是冒险又不等于蛮干,他先查阅了当时的规定,确信自己没有违反规则,当ABC播出枪击现场的录像时,特纳就和他的合作伙伴里斯把录像转录下来,然后就播出了。就这样,特纳和CNN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地工作着,当三大电视网关闭广播的时候,CNN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向人们报道里根总统遇刺后的情况,人们可以随时收看总统的身体状况和遇刺事件。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始转播CNN的报道,CNN也因此家喻户晓,特纳就是用自己的冒险精神使CNN电视台成为了24小时电视新闻的领头羊。

特纳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社会上闯,敢于冒险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冒险精神,就会使我们敢想敢干,才有机会成功。丛林法则:不进取,你就会出局

心理扫描有一天,你是不是突然发现自己不合时宜了,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手超越了。这时,你会检查自己:是对手进步了?是自己能力不足?……对此,很多人在内心里会忽视这样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满足于现状,是不是不思进取?丛林法则告诉我们,人要不断进取,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丛林法则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一棵伟岸的大树,苍松青翠、丰姿绰约地长在丛林中,它的顶端极力向上,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粗大的枝干占领着最有利的呼吸空间,繁茂的根系汲取着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身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枝干纤细、叶片已接近枯黄的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你已经有了这样的实力,处处强大,为什么还要限制我的生长?”大树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说道:“丛林的竞争遵守丛林法则,对于我来说,你的生长永远是个威胁。”

丛林法则,顾名思义是在丛林中生存的法则,弱肉强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多变的世界,只有适合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地生存。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生存法则。洛克西德·马丁公司董事长诺曼·奥古斯丁说:“世界上只有两类企业:一类在不断进取,另一类被淘汰出局。”要么进取,要么出局,这是市场游戏的规则。

时代的进步,就是要不断地淘汰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不适用的机器、陈腐的思想以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制度和方法。

要么进取,要么出局,对于一家企业如此,对于一台机器如此,对于一个人,更是如此。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周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3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美国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17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某种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10个人中已经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所以,你的选择也只有两种:要么进取,要么出局。

有些事业小有所成的人,对于实现目标,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感到刺激和兴奋。努力的方向不再明确,产生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那么他们的结果只有一个——出局。

生活的目标是没有界限的,惟一的界限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不前,甚至放弃,关键在于是否坚持“向上爬”这一信念。

凡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无不是抱着“努力进取”的信念奋力向前。

他们达到一个目标后,又接着设定下一个目标,再度接受挑战,完成这个目标。过去的梦想实现后,又抱着新的梦想,向更大、更能专心投入的目标努力迈进。

他们对生活、工作和获得成功永远能感受到相同的喜悦,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精力充沛、日新月异地昂首向前,不论在任何时刻都不会丧失热情和创造力。

对他们来说,“目标都已达到”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换句话说,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新的目标奋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