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中的西藏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1:33:33

点击下载

作者:琼那·诺布旺典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卡中的西藏史

唐卡中的西藏史试读:

藏民族起源图

这幅清代唐卡根据藏民族的起源传说绘制,主要讲述了“猕猴变人”的传说,以及吐蕃早期赞普的历史传说故事。“猕猴变人”的传说是关于藏族起源的故事中流传较广的一个,讲的是一只神变来的猕猴受其师观世音指派,到西藏修行,后来与罗刹女结合,繁衍了五百只小猴。由于猴子猴孙数量太多濒临饿死,观世音为其播撒不种自生的五谷种子,让他们过上了安康的生活,众猴子也慢慢变成了人,成为藏族人的祖先。这一故事虽然掺杂了许多宗教因素,但从猴变人这种说法看来,是和进化论的观点有相通之处的。

唐卡中还包括了从吐蕃早期悉补野部第一代赞普聂墀赞普到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期的历史故事,其中包括驯化野牛、修建石桥、开垦农田、发展冶炼等重要史实,是早期藏族历史的缩影。

拉龙白多行刺朗达玛

这幅珍贵的清代唐卡描绘了吐蕃时期朗达玛毁寺灭佛和拉龙白多行刺朗达玛的情景。朗达玛针对佛教的佛、法、僧三宝来摧毁佛教,时间虽然只持续5年(公元837—公元842年),但对佛教的打击十分沉重,以致西藏佛教史把朗达玛时代以后的近百年称为“灭法时期”。在佛教史上,朗达玛灭佛是藏传佛教“前弘期”和“后弘期”的分界线。公元842年,在拉境(今西藏洛扎县一带),有一个名叫拉龙白多的僧人将他暗杀致死。

藏戏祖师——唐东杰布

这幅唐卡以著名的藏族艺术家和慈善家唐东杰布为主尊。他于1385年出生在后藏仁钦顶附近的沃哇地方,是香巴噶举派的一位苦行高僧,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他一生在西藏的大小江河上共建桥110多座,被藏族人尊为“铁桥活佛”;为了募集修桥的钱财,他首创藏戏到处演出,所以又被称为“藏戏始祖”。唐卡上方为香巴噶举的修行本尊长寿三尊。

主要唐卡图版目录

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

香巴拉

佛陀及二弟子像

藏民族起源图

须弥山图

拉姆垂忠

绿度母

聂墀赞普被推举为雅砻首领

茹拉杰带来的繁荣农牧业

雅拉香波山神

赞国

苯教祖师辛饶米沃

松赞干布

三代法王像

菩提树下成佛

红山宫

松赞干布画传

十二镇魔寺

松赞干布画传

松赞干布画传

金城公主进藏图

君臣二十五人

莲花生大师

桑耶寺

堪洛却松三尊像

新宇妥•云丹贡波

松赞干布画传

扎什伦布寺

热巴巾遇害

拉龙白多行刺朗达玛

王子威宋与云丹

分裂割据图

宝帐护法

白哈尔

益西沃

觉俄仲松三尊像

玛姬拉尊

莲花生大师

金刚总持

仲敦巴像

桑结贡巴

贡噶宁布像

萨迦派五祖

金刚亥母

桑噶古托

达波拉吉像

玛尔巴译师像

贡塘喇嘛向蔡巴

印度大成就者龙树

萨迦班智达

声律学师承像

时轮金刚

静息观音坛城

噶玛•都松钦巴

怒尊甘露漩与白达里空行母坛城

止贡噶举喇嘛衮嘉贝玛卡波

仁钦贡波和桑结雅军喜饶

释迦牟尼画传

雍顿•多杰贝

阎魔敌

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第四世活佛

主巴噶举派领袖夏尊雅旺南嘉

达波噶举的皈依境

噶玛噶举派喇嘛

大慈法王像

噶当派四本尊

医理树喻图

布顿仁钦珠像

大成就者唐东杰布

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应身像

大昭寺

根敦珠巴

索南嘉措

索南乔朗

洛桑顿珠

二世达赖根敦嘉措

第九世噶玛巴旺秋多杰

洛桑曲杰

密集金刚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

布达拉宫及大昭寺

仓央嘉措

第悉桑结嘉措像

五世班禅洛桑益西

七世达赖格桑嘉措

郡王颇罗鼐

十六罗汉坛城

三世章嘉呼图克图若必多吉

六世班禅(俗装像)

扎什伦布寺

吉祥天母像

乾隆皇帝佛装像

五世达赖喇嘛

十三世达赖喇嘛

九世班禅

九世班禅

斯巴霍

十世班禅序言西藏历史的感性之旅“在那天之中央,大地之中心,世界之心脏,雪山一切河流之源头,山高土洁,地域美好,人知为善,心生英勇,风俗纯良……”这段选自《敦煌古藏文文献》的话,是一千多年前藏族先民对西藏高原的生动描述今日读来,仍会让人对西藏心动神怡,无限向往。

西藏是一片神秘的土地。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近它,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对游客们来说,想真正了解西藏并不容易,不仅要面对高原环境的考验,更多是对其宗教历史文化的隔膜。既然历史是一面鉴古知今的镜子,那么要读懂西藏的今天,必须先了解西藏的过去。故此,许多人都说进藏旅游之前要恶补西藏史。

纵览西藏历史,从藏族人起源到西藏和平解放万余年,有确切纪年的时间近1400年,其中既有辉煌与繁盛,也有衰败与屈辱,而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宗教影响和其与政治之间的密切联系。

据考古发现,距今1万至5万年前,已开始有先民在这片高原留下足迹。后经过漫长的岁月,西藏高原上分散的众多部落逐渐统一,成为现在的藏族。

在历史之旅的起点,藏族人会告诉你,他们是猕猴和罗刹女的后代,因而身上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当你来到公元前5世纪的象雄魏摩隆仁,王子辛饶米沃创建了吐蕃本土的苯教;行至公元前2世纪,乘天梯来到人间的青年聂墀赞普被雅砻人抬回了部落,做了吐蕃部落的第一个首领;此后经过漫长的七百年,正是中原的唐朝,松赞干布一统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他的两个重臣一个创造了藏文,另一个则五渡难关,为他迎娶来了唐文成公主;文成公主首次为吐蕃带来了佛教;吐蕃的强盛由另一位伟大赞普墀松德赞再次创造,他请来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弘扬佛法,巩固了佛教在西藏的地位;对佛教的极度尊奉终于被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逆转为灭佛,但不久他就被刺杀,公元842年开始,吐蕃进入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割据,政治上这是最坏的时代,但经过最初一百年的沉寂后,佛教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各大教派产生,百家争鸣;时间来到元朝,萨迦派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帝师,位极至尊,但另一位噶举派领袖噶玛拔希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他险些命丧在这位皇上手里;萨迦派随着元帝国一起没落,随着而起的是帕竹政权和明王朝,明代皇帝很清楚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于是一个劲在西藏封官赐王,这招很管用,帕竹时期的西藏文化宗教也极大繁荣,我们熟悉的格鲁派达赖班禅也都出现了;等到明清易代,达赖喇嘛坐上了西藏宗教领袖的宝座,到后来也成了政治领袖;有位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我们今天还在读他写的情诗;到近代,西方列强来了,藏族人民英勇抗击英军的两次入侵;十三世达赖与九世班禅失和,先后出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了!

本书是第一本探讨唐卡艺术中蕴含的西藏历史的专著。本书延续“藏密文库”系列的一贯风格,通过100幅精美的唐卡,为读者展示藏民族的起源、发展,佛教的传入与兴盛,藏民族与中国内地各民族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等精彩的内容力求让读者在欣赏美丽唐卡的同时,对藏民族恢弘的历史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

唐卡是极富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自吐蕃王朝兴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它的题材除了宗教外,还有很多历史和民俗内容,因此又被称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

所以,要想了解西藏的历史,除了正襟危坐地阅读严谨但略嫌呆板的大部头史书外,你还可以选择一种惬意和愉悦的方式——欣赏唐卡,与众多的古人对话,想象曾经的历史事件,体味藏族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了解独特的藏地民俗,这是一个让历史变得立体可感的过程。

在西藏特色的艺术中品读西藏独特的历史,这是一次关于西藏史的感性之旅,也许会让你对西藏有意外的收获。四大洲及风水火土图第一章最是晨曦沐高原 西藏的远古时代 (约5万年前~公元7世纪初)在距今1万至5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我国西藏高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和活动,他们就是藏族的先民,是我们目前所知这里最早的土著居民。要了解藏民族的起源,“猕猴变人”的传说则不能不知,从中你也能对藏族的文化特质略晓一二。公元前2世纪,聂墀赞普被推举为西藏山南雅砻部落联盟首领,成为吐蕃王室的第一代赞普。同时期,西藏高原还有另外两支重要的部落联盟:象雄和苏毗。其中,象雄产生了西藏最古老的本土宗教——苯教,而苏毗则是西藏的最后一个母权王国。1 “年轻”的土地 古老的民族2 藏族的起源3 三大部落联盟之象雄、苏毗4 雅砻河谷的悉补野王统5 古老的本土宗教——苯教1“年轻”的土地 古老的民族一、高原的前身是海洋

西藏高原,一片神秘和神奇的土地。

大约7000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汪洋,它被今天的地质学家们赋予了一个美丽的称呼——古特提斯海——一个希腊女神的名字,也就是古地中海。约4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板块的强烈碰撞和挤压,一场大规模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历经几千万年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山从海中被缓缓托了出来。这块隆起的地壳就是今天的西藏高原。二、古老文化的证明

西藏高原,是几百万年前才形成的一片“年轻”土地;藏族,则是上万年来在这里生活的古老民族。

西藏高原是我国藏族文化历史的发源地。考古发掘表明,最迟在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西藏高原就有了人类活动,东部、南部和北部都曾发现了旧石器晚期的石器。西藏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较多,迄今已发现50余处,有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及贡嘎昌果沟遗址等。有观点认为,新石器文化还应包括主要分布于藏北高原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

卡若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至今有4500~5000年的历史。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证明,自古就有人类在西藏高原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广阔的土地。藏族是由此形成的,而非从其他地方迁移来的。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上万年来,藏民族在西藏高原的独特环境中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宇宙观。这幅唐卡就是藏族人绘制的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既表现了藏传佛教的宇宙观,也暗示了藏族人的起源。

唐卡反映了日、月、水、木、火、金等十个星曜在太空中的运行规律,整个坛城以东西、南北为坐轴,用细线分割出十二部分,并且与各个天体相连接,代表十二天宫;代表地球的圆圈里有各色不同形状块十二块,代表了十二小洲以及十二地支。藏族人认为,其中的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了火大、风大、水大、土大、空大五大元素,它们的交错运行不仅形成了宇宙,更诞生了个体的生命。2藏族的起源“西藏”的名称始自何时,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西藏古代又称为“吐蕃”?藏族人的祖先又是谁呢?本节将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一、“吐蕃”的由来

自古以来,藏族一直自称“蕃”。那么,“蕃”这一称谓起源于何时?有何含义呢?根据近代著名藏族历史学家根敦群培所著《白史》的说法,“蕃”是藏族人对自己的地方的称呼,至于此称谓从何时起,现在已经很难说清了。至于“吐”,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藏语“高原”的音译。

关于“蕃”这一地名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在远古时先民还不知晓农业为何物,而以狩猎为生。由于居住分散,先民们在遇到野兽、盗匪袭击或自然灾害时,为寻求伙伴帮助,经常在山顶或高处发出“噶耶”或“瓦耶”的求救信号,这种呼叫被称为“蕃巴”,久而久之,呼叫的“蕃”声,即成为其地名。

二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状况,把高原从事畜牧业的区域叫做“牧区”,把低地经营林业的区域叫做“农区”,把介于二者之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叫做“蕃”。历史上的吐蕃王朝前身悉补野王世系兴起于雅砻河谷地区,当时为高原农业的中心,故称为“蕃域”。悉补野赞普世系将地名当做称号,称为“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才把赞普管辖的全部土地称为“吐蕃”。香巴拉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香巴拉,即香格里拉意为和平、安乐,不仅是一个神圣的地理名词,更是藏族人心中的理想国。

唐卡中,坛城只有三圈,最外圈是雪山,它构成天然的屏障以保护香巴拉的安宁。第二圈分布着香巴拉传说中的九十八个省,每十二个省一组被雪山和江水隔开,均匀分成八部分。每个省都以一间房子和几个人表示。坛城的正中心,香巴拉最后一位国王鲁卓恰克林王坐在他的宫殿里,旁边是三个格鲁派喇嘛。在他的下方,是时间之神和时间女神的巨大坛城。

坛城外上界正中是宗喀巴。下界,描绘香巴拉军队击退恶魔,最终取得胜利。二、“西藏”名称的由来“西藏”的称呼始于清朝,“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在祖国的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的简化,合起来就是“西藏”。

吐蕃王朝时期,最早将其本部划分为四个“茹”,即“伍茹”、“约茹”、“叶茹”和“茹拉”,包括了今天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流域。因雅砻河谷是吐蕃王室发祥之地,拉萨是吐蕃王朝的首府,所以将其中拉萨河流域和雅砻河流域的“伍茹”和“约茹”称为“卫”;意为中心部分;将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叶茹”和“茹拉”合称为“藏”,意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两岸地区,“藏”表示清洁,此字源于雅鲁藏布江。“卫”和“藏”合称为“卫藏”,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区。吐蕃王朝后来征服的青藏高原的北部、东部,被称为“多康”,意为吐蕃王朝向外发展的通道和基地,同时亦有外围地区之意。随着吐蕃王朝向东北方向的武力扩张,“多康”的范围逐步扩大,后来又把黄河上游到河湟谷地的地区称为“朵思麻”,即“多康”地区的下部,又因这一地区包含阿尼玛卿山和朵拉仁沃山(小积石山),故又称“安多”地区。“多康”的其余部分仍沿用“多康”的名称,即后来所说的“康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有吐蕃王朝派遣大臣主持这三大片地域的军政首领分别举行盟会的记载,这样,由于吐蕃王朝的行政区划,到吐蕃王朝的后期,乃至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青藏高原延续近四百年的分裂时期中,高原的居民习惯上把青藏高原分为“卫藏四茹”、“多康”、“朵思麻”等三大部分。

元朝时又把卫藏地区称为“乌思藏”,把“多康”地区称为“朵甘思”,将今青海省大部、甘南及四川阿坝一带称为“朵思麻”。明朝时又因“朵思麻”地区邻接青海湖,又将其改称“西海”。众僧(局部)

佛祖身边的众僧动作、神态各异。佛陀及二弟子像 布本设色唐卡 9世纪~13世纪 西藏

强大的吐蕃王朝不仅划定了卫藏、多康等地域,其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发展,唐卡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就产生于此时。此幅唐卡作于分治时期(公元9~13世纪),是唐卡的早期作品。其主尊为佛祖释迦牟尼,四周为弟子舍利子和目犍连以及众僧。它采用了西藏绘画艺术中最普遍的主从相配的构图手法,画面繁复但不凌乱,主题突出,比例讲究,为当时西藏西部唐卡的上品。

清朝康熙后期,汉文文书中广泛使用“西藏”一词,自乾隆以后,史籍中“西藏”已成为通用的固定名词。由此,“藏”变成对整个“卫藏”的简称,以后遂有以拉萨、山南地区为“前藏”,以日喀则、江孜地区为“后藏”的习称。民国时期,又以“藏族”代替“吐蕃”、“西番”、“番族”等称谓,成为汉语对青藏高原世居民族的族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西藏一词即成为西藏自治区的简称,有时又简称为“藏”。三、藏族人:猕猴与罗刹女的后裔

关于人类的创世和起源,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我国汉族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西方的上帝造人等。西藏地区也不例外。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着“猕猴变人”的传说:

从前,西藏的保护神——慈悲佛观世音,给一只神变来的猕猴授了戒律,命他到雪域高原修行。猕猴遵命到一个棕色岩洞中,潜心修习慈悲菩提心。正在猴子认真修行的时候,山中来了一个罗刹女(岩魔女),做出种种媚态蛊惑勾引他,并直接对他说:“我们两个结合吧!”猕猴答道:“我乃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果与你结合,岂不破了我的戒律!”罗刹女便又说道:“你如果不和我结合,那我只好自尽了。我乃前生注定,降为妖魔,如今偏偏爱上了你。是爱让我追着你恳求你。如果我们成不了夫妻,那日后我必定跟着妖魔去,将要残害千万生灵,并生下无数妖魔的子孙。到那时,整个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所有生灵都要被毁灭。所以求你发发慈悲,答应我的要求。”罗刹女求婚

罗刹女做出种种媚态勾引猕猴,终于与之结合并生下六只小猴。藏民族起源图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藏族有不少关于创世的神话,其中比较流行的是“猕猴变人”的传说,认为藏族远祖是观音点化的猕猴和罗刹女结合而生出的猴子,吃了不种自生的五谷,逐渐变成人类。此幅唐卡正是根据这一传说绘制的,除了讲述由猴变人的经过,还有吐蕃早期赞普的故事。

罗刹女如此流泪哀求,猕猴因为是菩萨降世,听罢心中暗想:“我若与她结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又会造成极大的罪恶。”无奈,只好到普陀山找观世音菩萨请示。观世音对他的善心表示赞许,同意他与罗刹女结合,并祝福他。于是,猕猴便与魔女结成夫妇。后来,他们生下了六只小猴,这六只小猴的性情各不相同。猕猴将他们送到果树林中寻食生活。

三年之后,猴父亲前去探视子女,不觉大吃一惊:他的子孙们已繁衍到五百只之多了!这时,树林的果子已经吃光了,又找不到其他食物。众小猴见老猴来了,便纷纷嚷道:“我们将来吃什么呢!”眼看儿孙们面临饿死的绝境,猕猴父亲只得再去请示观世音。菩萨道:“你的后代由我来抚养。”观世音于须弥山的缝隙中,取了天生五谷种子:青稞、小麦、豆子、荞麦、大麦,撒向大地,不经耕作,大地便长满各种谷物。众猴子得到充足的食物,不但解决了温饱,身体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尾巴和毛都越来越短,并逐渐开始说话,他们以五谷为食,并懂得了以树叶遮羞,慢慢变成了人。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由于他们是猕猴菩萨与罗刹女的后代,因此,他们身上既有父亲的宽容、虔诚、坚毅、善良、悲悯、勤奋等美德,也有母亲的贪婪、淫欲、轻浮、暴躁、嫉妒等恶习。因此,藏族人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

据说这个故事源自雅砻平原,后来此地又被称为“泽当”。传说由于猕猴王看到他的子孙已衣食无忧,就教他们在平原上做游戏。藏语中,“泽”就是“游戏”,“当”就是“平原”的意思。“猕猴变人”的故事虽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但并非完全是神话传说。据藏史学家考证,罗刹女并非魔女或妖女,而是一种居住在岩穴中的食肉猿类。那么,猕猴与食肉猿结合生子,繁衍了人,也是与达尔文进化论相通的。须弥山图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猕猴变人的传说中,观音取天生五谷种子之地为须弥山,“须弥”原指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被佛教采用为世界之中心圣地,意译为“妙高”、“妙光”等。

此幅唐卡按佛教宇宙三界图式展现,上部表天界圣地,日、月、星位于山腰,下部表地狱苦海,中间即须弥山乐土。须弥山在大海中央,四周有四大洲和八小洲。3三大部落联盟之象雄、苏毗

自新石器时代后至吐蕃王朝前的漫长岁月中,高原先民在这片土地上逐渐繁衍,他们生活的部落或群落也在不断发展、迁徙和分化组合中。

按照《汉藏史集》和《贤者喜宴》等藏族史籍记载,西藏高原上的文明的流变大致是以下顺序: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最初的四大氏族:赛、穆、顿、东,后来在此基础繁衍,又增加了“惹”和“柱”两氏族,通称为“六大氏族”;接下来便是“玛桑九兄弟”(或称玛桑九族)统治;再后来出现了许多称为“小邦”的分散部落或氏族,开始有“二十五小邦”;后来又有“十二小邦”及零星的“四十小邦”。

由于各小邦之间互不隶属,经常会发生战争和冲突。经过长期争战、征服和吞并之后,高原内逐渐形成了三个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它们分别是象雄(汉文史籍也称之为“大小羊同”)、吐蕃(“悉补野”)和苏毗(又译为“孙波”或“森波”)。它们之中,形成年代最早的要数象雄。一、消逝的大鹏鸟——象雄文明

象雄,意为“大鹏鸟之地”,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和苯教文化之源。关于象雄的兴起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但据苯教史的记载,在吐番第一代王聂墀赞普时,象雄已经历了18代王,第一代象雄王赤维色古希饶坚要比聂墀赞普早500年左右。它地域辽阔,土地最广时曾几乎包括了今天的大部分藏区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及西部的克什米尔和拉达克。按藏史记载,象雄分上中下三区,象雄本土即今天的阿里地区所辖全境。拉姆垂忠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象雄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在佛教传入之后,许多苯教神灵被降伏为佛教护法。拉姆垂忠即是其中之一,其名意为前藏拉姆地区的护法神,他是护法神白梵天的代言神巫。

拉姆垂忠白色身,披盔甲,右手持金刚剑,左手托盛满珠宝的盘,肘间挟持长矛,骑一匹白马。上界画四位祖师,下界是多位侍从眷神。

象雄有自己独特的文字。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松赞干布在未创造藏文之前,象雄的苯教师们,已用象雄文缮写苯教经,宣道于吐蕃“天墀七王”时代。

古老的象雄产生过极高的文明,它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象雄文,而且还是西藏传统土著宗教——苯教的发源地,对后来的吐蕃以至整个藏族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象雄王朝鼎盛之时,曾具有极强的军事力量。后来,吐蕃逐渐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纪时,彻底征服了象雄。从那时起,象雄王国及其文明就突然消失,其文字文献、宫殿遗址等至今无从考证,留下了千古之谜。难怪有人这样说“象雄是游牧民族,它是不属于土地的文明”。二、真正的女儿国——苏毗王国

苏毗是西藏高原较为古老的羌系民族之一,前身为西藏古代“十二小邦”的“亚松”邦,曾长期受象雄统治。约在公元前4世纪,苏毗作为西藏高原早期诸部中的一支,始出现于历史舞台。

苏毗最初活动于今天的青海玉树及川西北一带,后逐渐向几曲河(拉萨河)流域发展。至公元6世纪,苏毗成为雅鲁藏布江北岸以今彭波地区为统治中心,北接于阗、东北与多弥(现青海通天河一带的部落)为邻、西至天竺、东与吐蕃接壤的部落联盟。

苏毗虽然已进入了奴隶制初期,但却保存了大量的母系氏族的残余,是一个母权国家。据《隋书·西域传》记载:“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王位为女王终身制,且后继者也必是女性。女王五日一听朝,处理军国大事,小女王协助管理。男子则无权过问政事。

国王的丈夫号“金聚”,有关学者认为意为“家人”,其社会地位远不如女性。女国向中原王朝所遣使者,虽然都是男性,但他们的职责只在执行,不能决断国事。故史称:“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

公元7世纪初,苏毗国王畏于吐蕃的强大,主动与吐蕃通婚。此时的苏毗部落内部,女王专横跋扈,新旧贵族争权夺利,不少大臣都暗通吐蕃,在内外夹攻之下,苏毗很快被吐蕃吞并。绿度母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苏毗是西藏母权社会的绝响。随着文明的发展,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藏传佛教艺术中,却供奉许多女相本尊,其中藏族人最喜欢的就是圣救度母。圣救度母被尊为“诸佛之母”,主要有绿度母、二十一度母和八难度母三种形相。其中最常见的是绿度母。4雅砻河谷的悉补野王统

文明的发源地无一例外都是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充足的水源、温润的气候和便于渔猎的湖畔河滩等等。而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这样的地方就在雅砻河谷,正是这里孕育了西藏的文明之源。古代藏史所记载的“农田莫早于索当,国王莫早于聂墀赞普,房屋莫早于雍布拉康,经书莫早于邦贡恰加”,就是说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块农田、第一代赞普、第一座宫殿、第一部经书等都是出现在雅砻河谷地区。奔腾的雅砻河也因此被誉为“藏族的母亲河”。聂墀赞普被推举为雅砻首领 壁画唐卡 近代 西藏布达拉宫

雅砻部落牧人将乌贝惹抬回了部落,让他做了吐蕃的第一位赞普(藏王)。因为是人们用肩膀把他抬回部落,人们称他为“聂墀赞普”,意为“用脖颈当宝座的英杰”。 (陈宗烈 提供)一、“天神之子”聂墀赞普

在藏族史上,聂墀赞普是“藏地最初之王”,是第一个有确切世系记载的人物。

约公元前3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已出现了几个大的邦国。在山南的雅砻河谷出现了雅砻邦国,中部地区有苏毗女国,西北有象雄古国。

我们的故事就从雅砻邦国讲起。

一天,雅砻河谷的牧人正在泽当附近的哈日江多山上放牧,突然从山上走来了一个英姿勃发、气度不凡的青年。牧人们问他从哪来,青年指了指身后。他的身后是高山和蓝天。人们搞不清楚:他到底从山上来?还是天上?于是报告长老,从部落中找了12个聪慧机警的苯教徒上山,盘问青年的来历。最后人们终于相信:他是从天上来的,是“天神之子”啊!12人前呼后拥,为首的伸长脖子,用肩膀把青年抬回部落,一致拥立他为部落首领。人们尊称他为“聂墀赞普”。藏语中,“聂”是脖颈的意思,“墀”是宝座,“赞普”是英武之王。因为他是被牧人驮在颈上请回来的,故称“用脖颈当宝座的英杰”。苯教典籍还把聂墀赞普说成是色界第十三代光明天子下凡。

以上说的当然是一种传说,但聂墀赞普确是实有其人。根据《雍布拉康志》等藏文史籍的记载,聂墀赞普是藏东波沃地方人。他的母亲恰姆增生了9个孩子,幼子取名“乌贝惹”。乌贝惹眉目俊秀,手指间像鸭子一样有蹼。因为力气极大,很有能耐,故被乡人们疑是恶鬼化身,将其驱离故乡。后来他来到雅砻,成了第一代藏王聂墀赞普。

聂墀赞普是吐蕃部落的第一个首领。做了王的他确立了自己的世系,因为来自波沃,就以“悉补野(波沃地方之王)”作为了自己的王系。聂墀赞普统一了雅砻部落,并修建了雍布拉康。雍布拉康也被称为藏民族修建的第一座城堡,它坐落在距拉萨140公里的乃东县泽当镇东南的雅砻河谷的山冈上。因为其四周都是旷野和农田,视野十分开阔,易守难攻。这座装饰素朴的建筑名为“雍布拉康”,意为“子母宫”。从他开始,到吐蕃王朝建立,一共传了32代。

藏族传说聂墀赞普是天神之子,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而聂墀赞普和他以后的6位赞普名字中又都有一个“墀”字,因此被称为“天墀七王”。七王在完成人间的事业后,又都顺着天梯回到天上。第八位止贡赞普在与属下的小部落首领罗昂达孜比武中被设计杀死,这个天梯就被割断了,此后的赞普就再也不能上天了。止贡赞普是第一位把尸体留在人世间的吐蕃部落的赞普,从此吐蕃赞普有了陵墓。藏民族起源图(局部)

雍布拉康宫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建于公元前2世纪,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写法上的差异,“雍布拉康”可以有“母子神殿”和“母鹿腿上的宫堡”两种解释。吐蕃的第一代赞普聂墀赞普统一雅砻部落后,修建了雍布拉康宫作为自己的宫殿。从此,雍布拉康成了历代藏王的王宫,直到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将王都迁往拉萨。传说中第一部传入西藏的佛教经典就藏于雍布拉康,这里后来成为藏传佛教寺庙。图为第25页《藏民族起源图》局部。二、王子甲赤的复仇

且说止贡赞普死后,被装在一个铜棺中,扔进了雅鲁藏布江;他的两个王子甲赤和夏赤被流放到工布。罗昂达孜篡夺了政权。

失去权力的悉补野王族和母部三臣、父部六臣密谋准备复国。在他们的辅佐下,甲赤和夏赤两位王子也一边招兵买马,一边策划刺杀罗昂达孜。旧臣那囊氏赞雄甲摸透了罗昂达孜喜爱狗的特点,派人从找到的名犬中挑选出两只最名贵的藏獒,在狗毛上涂满了剧毒的毒药,来到罗昂达孜的城堡附近,准备放狗行刺。

当时正是盛夏,罗昂达孜正在城堡外的林中游玩,赞雄甲把狗放开,经过训练的两只藏獒直奔罗昂跑去。士兵们发现后,想要赶走它们。罗昂看到如此高大猛健的藏獒,心中大喜,急忙让士兵勿伤害它们,自己高兴地拿着牛羊肉去诱引。两只狗十分驯顺乖巧。罗昂达孜越看越爱,禁不住伸手抚摸它们。结果,不到半个时辰,罗昂就举起手臂疼得大叫,顷刻间吐血身亡。

除掉了罗昂达孜,旧臣们便拥立甲赤、夏赤两位王子分别做了工布、娘布的小王,找到了止贡赞普的尸体并安葬在央多拉布地方,并对罗昂余党发动反攻。很快,悉补野王族夺回了失去二十多年的政权。甲赤被拥立为赞普,号“布德贡杰”。

布德贡杰是位有作为的赞普,其时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主持内政的是吐蕃时期第一位贤臣茹拉杰,他教给臣民们如何烧炭,组织工人从矿石中提炼金属,还修渠引水,并且制造犁,做犁轭用二牛抬杠耕地。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畜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因而人口增加,部落繁盛。茹拉杰带来的繁荣农牧业

据说茹拉杰是第八位藏王止贡赞普的小妾所生的遗腹子,他夺回王位后迎请兄长甲赤回来做赞普,自己则成为良臣。他主持内政时有制造铁器、犁轭耕地等众多农事发明,使吐蕃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因此被后世尊为“吐蕃七贤臣”之首。在这幅唐卡中,可以看到驯化野牛、开垦农田、修建石桥、冶炼铁器、二牛抬杠耕地等场景。图为第25页唐卡细部。三、从天而降的佛经

拉脱脱日年赞是吐蕃史上备受推崇的一位藏王。据传他是在松赞干布前五代的赞普。他成为吐蕃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由于这样的一个传说:一天,拉脱脱日年赞正端坐在宫殿里,突然由天降下一个精美的盒子,内有《宝箧经》、《百拜忏悔经》、《六字大明咒》以及金塔等等。对此,拉脱脱日年赞王感到十分惊奇和神秘,认为是珍宝,但不知是何物,于是给它们取名为“神物”。几年后,有五个陌生人来到藏王面前,要主动解释这些宝物的含意,藏王虽然敬重这个盒子,却未重视这几个人的来意,于是他们又神秘地消失了。这个传说似乎杜撰了佛教第一次在吐蕃显现的故事。客观地说,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时,佛教才从印度和汉地正式传入西藏地区。

拉脱脱日年赞之后,到吐蕃第31代赞普朗日松赞时期,吐蕃部落势力已很强大。当时在它东北同样强盛的苏毗国发生动乱,大臣年纪松那波杀掉了昏昧的苏毗女王达甲瓦,把原来的小女王弃邦松拥立为女王。原女王达甲瓦的宠臣娘·曾古等人极为不满,便密谋投奔雅砻。公元620年,吐蕃赞普朗日松赞率大军突袭苏毗,娘·曾古等人作为内应,一举征服了苏毗。此后,藏博、象雄等部落也先后归顺吐蕃。释迦牟尼佛(局部)

此为贝叶经中的佛像局部图,构图形式酷似唐卡,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及其两大弟子。婆罗门行续 贝叶经 8世纪 印度

贝叶经是指在贝达拉树的叶子上书写的佛教经书。公元前400年左右,佛教刚刚兴起的时候,印度人将典籍用梵文写在贝叶上,集散页而成册,以供阅读、收藏。公元7世纪,由于留学、传教等多种形式的交流,贝叶经随佛教传入吐蕃。所以在吐蕃时期,最初能看到的经书形式应该是贝叶经。现今这种经书在印度已经看不到了。图为《婆罗门行续》贝叶经。5古老的本土宗教——苯教

苯教是西藏古老的原始宗教,是藏族远古时期的主体文化。直到8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大力扶佛抑苯,苯教的统治地位才逐渐丧失。一、泛灵信仰的原始宗教

苯教又称“苯波教”,因教徒头裹黑巾,故俗称“黑教”。最早出现在象雄(今阿里地区一带),后来逐步传遍整个藏区。

从内容上看,苯教相信万物有灵,所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宿、雷电、冰雹、山川、草木、禽兽等自然物。苯教可以说是泛灵信仰在西藏的地方形式。

原始的苯教把世界分为三界,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字叫“赞”,地上的神称为“念”,地下的神称为“鲁”,即常说的龙。掌管人的疾病的叫“龙神”;掌管自然灾害的叫“念神”,传说念青唐古拉山就是一尊大念神;除此外,还有地神等等。它们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能给人以凶吉祸福,人们是千万不敢触犯它们的。藏族人在饮食中忌讳吃鱼,一种解释就是此禁忌和苯教的信仰有关:苯教视鱼、蛇、蛙等水中生灵皆为地下世界的“龙族”,决不能杀生。

苯教将神话纳入其经典或仪礼中,用它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苯教经典中有这样一则创世神话,有位名叫南喀东丹却松的国王,拥有“五种本原物质”,法师赤杰曲巴把它们收集起来,分别形成了风、火、水和山,法师又从五种本原物质中制造出两个卵,由卵中最终形成了世界。这则创世神话体现了藏族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同时又表现了神的超人力量。雅拉香波山神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苯教认为世界由赞、念、鲁三神分管。念神居住在地上,它主管雨水、冰雹、雪灾、干旱等。藏族原始信仰认为的九大山神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即阿尼玛卿山)、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西乌卡日,就属于念神。

本唐卡为雅拉香波山神的画像。它居住在雅砻河谷的雅拉香波山上,是雅砻河谷所有本地神的首领。在九大山神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沃德巩甲山神。其实雅拉香波山并不是一座大山,这个地位可能与雅砻河谷是吐蕃文明发源地有关。二、苯教由崇拜自然到人为宗教

苯教的派别,按出现时间先后,可分为“笃苯”、“恰苯”和“觉苯”。

在聂墀赞普后六代的达墀赞普时,前藏有一个苯教大巫师叫汝辛。他宣称能通鬼神,并且精通祭祀、役使鬼神等法术,形成了一个派别,叫笃苯教,又称因苯派。

恰苯派是来自外地的苯教徒所开创的一个派别。与笃苯相比有两点变化,首先是出现了代替神灵说话的特殊人物巫师(笃苯时期有原始巫师,但主要是自然崇拜)。其次是产生了祖先崇拜。这是苯教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按照奴隶主的意志办事,从自然宗教逐渐变为人为宗教的表现。

因佛教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苯教为了抵制、抗衡佛教,也十分重视苯教理论经典的译著传播,以至受到佛教徒指责,说把一些佛经改头换面,充认苯教典籍,这一派被称为觉苯派,意为翻译苯。

苯教的活动主要通过巫师来进行,巫师在社会上很有威望和地位。左右国政的巫师按惯例均由大贵族的子弟世袭担任。而巫师总是在关键问题上,假借神的意志支持贵族势力,打击王室。因此,吐蕃王室与苯教的矛盾日益尖锐。佛教传入藏区后,苯教逐渐被王室压制下去,也慢慢向仿照佛教的方向演变。

大部分苯教寺院建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里,寺院的规模小,僧侣也少。早期的苯教寺院有西藏的“贤达顶”和“甲莫”,康区的“拥宗拉顶”,被称为苯教三大寺。其中“拥宗拉顶”在清朝乾隆平定金川后,改为格鲁派寺院。赞国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赞国又称“载乌玛保”,即红色夜叉护法,是来源于西藏民间的苯教精灵,本是众魔的首领,被佛教降伏成为护法。

赞国红色身,头戴皮盔,身穿铠甲,胸甲用毒蝎皮装饰。右手持摩尼杖、左手持金刚索,坐于奔马上。伴神有万名未被征服的野赞、龙、猎鹰、虎、豹等。上界为七世达赖、宗喀巴、大持金刚、贝丹益西、莲花生。周围是各护法,最下层是八大鬼卒。三、创始人辛饶米沃

辛饶米沃是公认的苯教创始人,在苯教徒心目中,其地位与释迦牟尼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一样,是神圣而不可替代的。不过辛饶米沃的身世远没有释迦牟尼那样可信,而是存在很多的矛盾和混乱,以致有人怀疑他在历史上的真实性。

这里,我们根据有关传说和苯教经典《朵堆》等,对辛饶米沃一生做一简要概述。

在什巴叶桑天国,有达巴、塞巴、希巴三兄弟,他们都拜苯教最高神灵奔赤洛格杰巾为师,学习苯教教理。学成后,三兄弟又一起到辛拉俄格尔神处,请教面对人间苦难的修身济世良策。辛拉俄格尔神告知他们要分三个阶段研修苯教教理,之后便可成为上师,相当于佛教之佛。老人达巴完成了第阶段的研修,成为第一阶段的上师,相当于佛教的前世佛。老二塞巴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研修后成为第二阶段的上师,相当于佛教的现世佛,并化身为辛饶米沃。老三希巴则一生等待,以图研修第三阶段教理,承担未来某个时期的职责,相当于佛教的未来佛。

传说辛拉俄格尔神是辛饶米沃的保护神,他答应帮助辛饶米沃使世界众生皈依苯教。于是辛饶米沃化身为王子降生到象雄魏摩隆仁,约在公元前5世纪,他创建了苯教。

实际上,据藏文文献记载,在古代象雄和吐蕃,曾经有过各种原始苯教,如天苯、赞苯和魔苯等,还有后来的达拉、巴色、盖阔等苯教古老的神祇。辛饶米沃以各种原有的苯为基础,吸收邻近部族文化,创建了具有独特理论和仪轨的雍仲苯教。他不仅将原始苯教分为恰辛、朗辛、斯辛、楚辛4个分支在象雄传播,而且还谙熟医术。据说辛饶米沃一生完成了12件功业,于82岁时圆寂。苯教祖师辛饶米沃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是苯教祖师辛饶米沃的画像。据苯教经典,圣饶米沃从什巴叶桑天国化身为王子降生到象雄魏摩隆仁。他活了82岁,一生完成了十二件功业。图中的逆时针“卍”(音万)是苯教标志,表示永生、永固、永存之意。它在藏语中称为“雍仲”,意为“坚固”。吐蕃示意图(公元820年)

此图仅作为历史资料参考示意图,不作为地图使用。示意图说明:

本图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朝吐蕃地图(公元820年)绘制。图中吐蕃控制区包括“卫藏四茹”、“孙波茹(苏毗)”、“多弥”、“大小羊同”、“羌塘”等。

吐蕃王朝最早将其本部划分为四个“茹”,即“伍茹”、“约茹”、“叶茹”和“茹拉”。“伍茹”、“约茹”即前藏的拉萨河流域和雅砻河流域,合称为“卫”,意为中心部分,“叶茹”即后藏雅鲁藏布江以北一带,“茹拉”即后藏雅鲁藏布江南岸一带,合称为“藏”。

此四茹之境西北与阿里地区接,东部到工布地区;北部抵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即吐蕃王朝的本土区。后吐蕃强大,整个青藏高原都纳入其统治之下,于是又在藏北增加—“孙波茹”。

相关内容请参考第1章第2节。第二章雄鹰振翼惊四方 吐蕃王朝 (公元633~869年)公元7世纪初,一代英主松赞干布兼并十余个部落,建立了西藏高原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这是藏族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藏族人创造了自己的又字,也从此有了确切的历史记载。松赞干布于公元641年迎娶了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奠定了吐蕃与唐朝200余年的“甥舅亲谊”关系。公元869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之间、边将之间的混战而崩溃瓦解。1 一代英主松赞干布2 亲上加亲3 伟哉!墀松德赞4 甥舅之盟5 朗达玛灭佛1一代英主松赞干布

在西藏,民族英雄松赞干布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不仅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祖孙三大法王之首。一、迁都卧塘

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是悉补野世系中第32代赞普,生于墨竹工卡强巴明久林宫。少年时,他已是一位智慧出众、有勇有谋的王子,父王疼爱,臣子拥戴。此时,父王朗日松赞的统治却面临了重重危机:外部,征服的达波、工布、象雄和苏毗等部落反叛;内部也有臣子叛乱。朗日松赞本人则被敌人进毒而亡。

当此内忧外患之际,刚满13岁的王子松赞干布被拥立为赞普。松赞干布当机立断,先对为首的进毒者采取断然措施,尽行斩灭,很快使叛离之民复归治下。然后,他采纳娘·芒波杰尚囊之策,用种羊领群的方法,劝降了苏毗各部落首领,进而全部兼并了苏毗的土地和属民。后又不费一兵一卒,征服了吐谷浑。

一天,松赞干布征战路过吉雪卧塘(拉萨),在吉曲河(拉萨河)沐浴时,抬头观望这片土地,发现在这水草丰美的平原上,红山(布达拉)和药王山两山巍然相望,地势极为险要,很有战略地位。而这时,新归附的藏博、苏毗和吐谷浑等部落统治未稳,而吐蕃旧都的旧贵族也有图谋不轨之心。这内忧外患促使松赞干布决定放弃南方的旧都巴明久林,打算迁都。

公元633年,吐蕃王朝迁都卧塘。于是,在红山修建庄严的宫殿,君臣、将士迁居这里,建立了统治全蕃的核心。松赞干布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松赞干布是吐蕃第32代赞普,他统一了吐蕃,定都拉萨,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并与唐朝联姻。佛教传入吐蕃后,他被尊奉为观世音菩萨化身之法王。

唐卡中松赞干布左手握法轮,右手持莲花,左舒式坐于金刚座上。上方为佛教上师及其修行本尊十一面观音。背景为大昭寺,座两侧绘尼泊尔墀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座前拄杖老者是大相噶尔·东赞,手托经书的青年是吞弥桑布扎。二、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

松赞干布能够名垂千古,吐蕃的两位伟大政治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分别是吞弥桑布扎和噶尔·东赞域松。

现代藏文的首创者是大臣吞弥桑布扎。关于创制藏文,有这样一个故事:松赞干布13岁举行盛大的嗣位宴会时,吐蕃四邻的小邦及各部落首领遣使来贺,贺信使用不同的地方文字。当时由于吐蕃无文字,都用来使的文字书信答谢,或捎口信致谢。对此,赞普很难为情。他认识到没有文字很难完成国政大事,一定要有吐蕃自己的文字。

于是,松赞干布从吐蕃相臣子弟中选出16名聪慧青年,派遣他们去天竺学习文字。但16人中,有的半途而返,有的难耐天竺酷热,中暑而亡。赞普再次派遣聪慧坚毅、出身高贵的青年吞弥桑布扎去天竺留学。三代法王像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因为对佛教的引进和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后世佛教徒把松赞干布(唐卡中间)和墀松德赞(右)、墀祖德赞(左)称为“祖孙三法王”。松赞干布能够名垂史册,有两位大臣功不可没:一位是藏文创制者吞弥桑布扎,另一位是噶尔·东赞域松(拄杖者)。吞弥桑布扎和噶尔·东赞域松

吞弥桑布扎在印度苦学七年,学成后创造出30个藏文字母,终于创制了现代藏文。噶尔·东赞域松则是吐蕃大相,在松赞干布处理内处事务中起到重要作用。

吞弥桑布扎拜南印度大学者婆罗门李勤为师,学习五明(五明是藏族对一切学问的总称,包括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小五明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算学),又拜班智达拉巴僧格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声明学。经历7年专心苦修,他成长为一名很有影响的学者。

返回吐蕃后,他开始奉松赞干布的指示创制文字。他从梵文字母中反复推敲、提炼,创造出30个藏文字母,又采用三种头四种脚和前加字、后加字进行拼读。终于造出了藏文!

这一年,松赞干布颁布诏书,要求吐蕃全体臣民,都要学习好藏文。吞弥桑布扎编写了一本完备的语法书,尽管书的大部分内容已经遗失,但仅存的两章作为藏文的标准文本沿用至今。三、制定基础三十六制

据说松赞干布曾隐居玛茹宫四年,学习新文字。臣民们便议论,国王四年不出宫,如一愚夫,吐蕃平安乃是众臣所为。松赞干布闻此谣传,于是召集众臣说:“我在宫中不外出,而臣民能够安全,说我是愚夫,国家都是臣子治理,并非这样啊。这都是我命令群臣做的,现在必须制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条大法。如果无统一的法律,我的臣民百姓就会再受痛苦。”

于是松赞干布制定了基础三十六制,主要包括:六大法典、六大商议原则、六级褒奖、六种标志、六种诰身、六种勇相。其中六大法典最为重要,包括六六大计法、度量衡标准法、伦常道德法、敬强护弱法等。

六大法典中又以伦常道德法所含的内容为最多。其中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即“人道十六则”:一是皈依虔敬三宝(佛、法、僧);二是敬重报答父母;三是以德回报有恩之人;四是不犯上且听其言;五是所行效仿贤哲;六是潜心学习佛法及文字;七是笃信因果,戒绝恶行;八是对人莫生歹心,而应有益于人;九是行事公正不欺;十是节制酒食;十一是明知羞耻;十二是借债如期偿还;十三是升斗斤两禁伪诈;十四是他人未委托之事,当禁无益之干涉;十五是做事有主见,遇变不乱;十六是对所发之誓及保证视如生命。

这些法规受到苯教徒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反对“皈依三宝”。但松赞干布仍大力推行他的法规,逐步扶植起了佛教的地位。佛祖涅槃

图为佛祖在拘尸那城圆寂的场面。菩提树下成佛 布本设色唐卡 清代 西藏

这幅唐卡描绘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49天冥思苦想,悟道成佛,创立佛教,弘法四十多年,后回到拘尸那城圆寂的过程,还包括了三宝的由来。“佛、法、僧”被称为“三宝”,是佛教的核心。释迦牟尼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是为“佛宝”;成佛后他前往鹿野苑为五名苦行者说法,三转“四谛法轮”,是为“法宝”;五位苦行者听法后,顿然有悟,成了罗汉,是为“僧宝”。后世以“三宝”作为佛教的标志。四、五难婚使

为保证王祚和吐蕃政权的传承,松赞干布前后娶了四位王妃。三位藏族王妃中,首位王妃孟萨·赤姜生下王子贡松贡赞。之后松赞干布还迎娶了尼泊尔墀尊公主。

当时,东方的大唐十分强盛,令人景仰。据藏文史籍记载,松赞干布18岁时(公元634年),派遣使臣去向唐太宗献贺礼,唐太宗也派使臣致谢,唐蕃开始建立联系。当时,松赞干布效仿突厥和吐谷浑王室的先例,向唐室请求和亲,但遭到拒绝。松赞干布猜想这是吐谷浑的离间所致,于是迁怒于吐谷浑,率兵攻打已成为唐朝附属的吐谷浑,吐谷浑王兵败逃至青海北部。之后,赞普攻破觉白兰羌、丽江(绛)等地,并亲率20万大军直攻大唐四川西北部的松州边界。赞普再次派使者去唐朝贡金甲请婚,并对手下说:“公主不来,我就要打下去。”但是唐太宗仍未答应。直到唐朝派来强大后援,吐蕃凶猛的势头才被阻止。双方僵持了一年,赞普又一次派使者向唐朝谢罪并请婚,此时他强大的军力已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印象,太宗便接受了求婚。

松赞干布满心欢喜。当下派遣噶尔·东赞域松为首的百位大臣骑士带着多种黄金宝物等高贵礼物以及绝密汉文书信,前去唐朝为赞普聘娶公主。当时到长安求婚的,除吐蕃外,还有天竺、波斯、鞑靼等国家和地区的使臣。唐太宗决定让使臣们比赛智慧,谁能获胜,文成公主就嫁给他的王。

给出的第一道题是,100匹母马、100匹马驹,识别母子关系。各国婚使的辨认方法,不是用颜色区别,就是照老幼搭配,或以高矮相比,结果却是驴唇不对马嘴,均告失败。轮到噶尔·东赞识别,他先把母马和马驹分圈关着,一天里,只给马驹投料,不给喝水。第二天,噶尔·东赞又吩咐将关小马和关母马的马厩打开,母马胀了一天奶,马驹饿了一天奶,100匹马驹口渴难忍,都纷纷扑向母亲吃奶,轻易地就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

第二道题是要在一个很小的九曲宝珠中穿过一条丝带。此宝珠整个为九曲,中间弯弯绕绕,其他婚使绞尽脑汁也没把丝带穿过曲孔。噶尔·东赞将一根丝线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缝在丝带上,把蚂蚁放到曲孔内,用力向内吹气。蚂蚁便带着丝线,顺着弯曲的小孔慢慢往里爬,爬过九曲回肠,丝带也随着穿过九曲明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