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最棒的男孩:好父母送给儿子的成长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2:01:40

点击下载

作者:周舒予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是最棒的男孩:好父母送给儿子的成长书

你是最棒的男孩:好父母送给儿子的成长书试读:

前言

相信很多男孩从小就梦想着做一个男子汉,勇敢、负责、心胸宽广、懂感恩、讲诚信、会理财、有能力……从而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了不起的男孩。不过,美好的梦想却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所以,每一个男孩都应该努力让自己获得成长,实现青春梦想。

说到底,男孩的成长是一件大事。怎样让男孩做最优秀的自己,成为最棒的男孩,是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男孩的成长,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这么简单,更多的还是要进行品格的塑造、理财能力的提升、进取心的培养、责任心的加强、习惯的养成、身心的历练、挫折抵抗力的锻造……这样,男孩才会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才会拥有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与素养。

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瘦弱,看起来好像风一吹就会倒的样子。他在学校的时候,经常会受到那些坏孩子的嘲笑、欺负,久而久之,他变得冷漠、孤独,眼睛里时常透露着警惕和愤怒的光芒。

一年冬天,外面下着大雪,他的父亲下班回来,在雪地里捡回一只快要冻死的小狗。小狗非常弱小,趴在小男孩的脚边,瑟瑟发抖。小男孩不喜欢这只脏兮兮的小狗,于是把小狗扔了出去。小狗趴在门外面哀伤地号叫。

父亲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知道小狗已经被男孩丢到了门外。父亲来到孩子的房里,与他攀谈起来。父亲知道孩子在学校经常被人欺负,他说:“孩子,同学为什么欺负你?”

小男孩说:“因为我长得瘦弱,打不过他们,所以他们才敢欺负我。”

父亲说:“他们很强,你却很弱,所以他们才能欺负你。可是现在,你很强,小狗很弱,你为什么不爱护它、同情它呢?”

小男孩听了父亲的话,低下了头,眼里含着泪水。过了一会儿,父亲看见小男孩把小狗抱回来,放在了火炉旁边。他在亲昵地抚摸着小狗,像是在安慰它,小狗则用舌头舔着孩子的小手,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后来这个孩子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医德崇高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当他晚年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孩子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他说:“是那只小狗使我看到了爱的力量,是父亲使我学会了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爱的美德。”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呢?

爱是人类永恒的美德,如果人间没有了爱,那注定是死寂的和没有活力的世界。如果你觉得生活不能令自己满意,如果你觉得全天下的人正在跟自己作对,不知你有没有想过,问题也许正出在自己身上呢?解决这一切的办法只有一个——从现在起,学着去爱别人吧!一个懂得爱别人的人,必然也能得到别人的爱,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对父母,对他人,对周围的人、事、物有爱,这是做人的根本。

事实上,每个男孩都应该掌握做人的根本,成为有德行、有素养、有责任感、有使命感、有人文情怀、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男孩的内心世界要足够强大,心智要足够成熟,这样,知识对他才是真正有用的,他才能通过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最棒的自己,成长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而眼前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男孩们达成这一目标!这本书带给男孩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是智慧的启迪与思想的浸润。

本书从“好品格成就了不起的男子汉;让男孩有出息成大器的那些能力;学会抵抗挫折,经历人生的风雨;就这样把自己打造成学习高手;男孩就是要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学着去理财,懂得如何‘保富’;身心健康才能走更远的路;做勇敢的男孩,从优秀走向强大;责任的承担是男孩成长的开始;好习惯让男孩终身受益”这10个方面,告诉男孩应该怎样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应该怎样壮大自己,成就自我;应该怎样早日创造卓越、幸福的人生……

这本书所提到的内容,具有强大、深刻而又丰富的教育内涵,不仅可以激发男孩对社会、人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还能够让他内心智慧的火花得到点燃,从而使他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的环境,认识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认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从而让自己更进一步思考人生,以达到历练自己、做一个最棒的男孩的目的。

这是一部教育男孩的课本,也是一部修身宝典,适合男孩阅读,也适合亲子共读;这是一部能够滋养男孩和父母心灵的书,不仅有深厚的道德情感,更有无限的智慧力量。

优秀不是天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最棒的自己,但只要方向正确,掌握了让自己变优秀的方法,又肯付诸实际行动,男孩就没有理由不优秀。所以,从现在开始,男孩就要立志去通过读书增长智慧,掌握通往美好未来的金钥匙,让自己优秀起来,让人生出彩!

衷心祝愿每一个男孩都能从中受到启迪,获得心灵的成长与思想的升华,成为最棒的自己,做自己真正的主人!第一章好品格成就了不起的男子汉“我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相信这是每个男孩心中的伟大梦想。每个男子汉都胸怀大志,都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一件事。不过,要想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就要精心塑造一个成熟而有力量的心灵,培养良好的品格,因为好品格是成就了不起的男子汉的基础和前提。孝心是每个男孩做人的根本

你知道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是什么吗?没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吸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拽着父亲的大手迈开人生的第一步,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父母的呵护、教诲,这其中浸透着父母太多的心血。

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地厚,我们唯有以孝心来回报。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一种情感,孝心是做人的根本。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的。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又何谈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又有谁相信他是一个有爱心、懂感恩的人呢?

那么,什么叫作“孝”呢?

我们看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耂”,下面是个“子”,就是“子”在“老”身边,背着“老”一代。“孝”的字体结构与善待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孝的核心就是尽心尽力地孝敬、赡养父母。

古有蔡顺拾葚供亲、黄香扇枕温衾,今有于统帅背母求学、邵帅捐髓救母,这些故事足以让我们感动不已。当然,孝顺父母并不是一定非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一定非要让父母住上豪宅、吃上山珍海味,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孝心,时刻关注父母的内心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关心、照顾父母。

就像蔡顺,他在拾桑葚的时候,把黑紫色和青红色的桑葚分开放在篮子里,黑紫色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而青红色的桑葚发酸,留给自己吃。由于母亲眼睛不好使,分开放便于母亲拿成熟味甜的果子吃。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的就是孝。

很多时候,一说到孝敬父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物质上的给予:给父母买什么好吃的,父母过生日买什么礼物。其实,父母最需要的不是丰厚奢侈的物质生活,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著名作家毕淑敏在散文《孝心无价》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没错,孝心不是用金钱、物质来衡量的,不论以何种方式行孝,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哪怕是一个拥抱、一声问候、一束花、一首歌……都能将你的孝心表达出来,都能让父母感受到你满满的爱。

事实上,孝心就在于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看到爸爸因为伏案工作太久而不时地揉捏颈椎,我们应该暂时放下正在做的事情,给爸爸揉揉肩、捶捶背,缓解爸爸的疲劳;看到妈妈身体不舒服却还强打起精神去做饭、打扫卫生,要问问妈妈哪里不舒服,给妈妈端杯水,让妈妈休息。此外,我们也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收拾餐桌、洗碗、打扫房间、倒垃圾、洗衣服、做饭等。看到我们的成长,父母会感到欣慰的。

平日里,我们还要多关心父母,经常和父母谈心,知道父母的爱好是什么,知道父母最爱吃什么,知道父母喜欢看哪一类书籍和影视节目,知道父母最高兴和最烦恼的事分别是什么……另外,让自己健康成长,少让父母为我们担心、操心,也是尽孝的表现。

想知道更多行孝的方式、表现,我们可以参考传统道德教育书籍,比如《弟子规》“入则孝”这一节的开篇就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就在告诫我们,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回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我们去做的时候,要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拖延或推辞偷懒。

同时,我们还可以读一些孝道故事,如闵子骞单衣奉亲、郯子鹿乳奉亲、文帝亲尝汤药、王祥卧冰、孟宗哭竹等;可以观看孝道题材的故事书、电影;学唱一些孝亲歌曲,如《父亲》、《母亲》、《跪羊图》;等等。在这些孝道文化的熏陶下,相信我们都会成为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不过,有人却说,等我有时间了,再好好陪父母;等我赚到钱了,再给父母买好吃的、好穿的。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就会发现,对父母的孝心都处于等待之中。如果只是想却不付诸行动,那么等到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孝敬父母的时候,也许就没有行孝的机会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要及时,不要空留遗憾。给自己一颗懂感恩的心

你见过小羊吃奶吗?小羊是以什么样的姿势吃奶的呢?小羊是跪着吃奶的,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养自己长大的,所以就跪着吃奶,以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连动物都懂得知恩报恩,妈妈照顾它,它感恩妈妈,更何况我们人呢?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知恩不报非君子”等人生训言。感恩来自人们对生活的爱与希望,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

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曾在他的绘本《爱心树》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一棵树爱上了一个小男孩,那个男孩天天在树下玩,把树枝当秋千,吃树上的果子,累了就在树下睡觉。后来,他渐渐长大了,不再喜欢到树下玩,树感到很孤独。

后来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对树说:“我想买东西,你能给我一些钱吗?”树说:“我没有钱,只有树叶和苹果,你把苹果拿去卖钱吧!”于是,男孩爬上树,摘下苹果拿去卖了。树感到很欣慰。

很久之后,男孩又来到树下,忧虑地说:“我想要一栋房子,你能给我吗?”树想了想,说:“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下来盖房子。”于是,男孩把树干砍下来,盖了一栋房子。

多年后,男孩又来了,树抱歉地说:“我现在只是一个老树墩,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真是抱歉。”男孩说:“我实在是太累了,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树说:“来吧,孩子,你正好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于是,男孩坐在树墩上休息,树感到很快乐……

想一想,我们是否也像故事中的男孩一样,总是一味地向父母、长辈等索取渴望拥有的东西,并将之视为理所当然呢?这个故事传递出的寓意就是让我们懂得在索取的同时学会感恩。

我们应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一切人和事物。如此,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和谐,人与人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亲密,我们才能体会到人间的温情,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欢迎。

说到感恩,知恩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一个人只有知恩,才会去报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恩赐,大而言之,大自然赐予的空气、阳光、雨露等,祖国和社会的护佑、培养,等等;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等等。我们应该将这些恩德铭记于心,生有一份感恩之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回馈他人的付出。

愿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在感受生活美好的同时,也把这份美好传递给周围人。

感恩大自然、感恩万事万物。

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吃的任何一种食物、用的任何一样物品、穿的任何一件衣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应该懂得感恩大自然、感恩万事万物,这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用电,珍惜食物、物品,不乱扔垃圾,践行“光盘行动”,减少使用大自然不能“消化吸收”的物品(如塑料袋等),等等。我们也可以参加一些保护大自然的实践活动,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感恩祖国的培养、护佑。

在一些发生战乱的国家,很多孩子无家可归,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甚至奔波于枪林弹雨之中。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在祖国的护佑下,我们过着安宁而幸福的生活。也正因为祖国的强大,我们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享受着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我们应该感念祖国的培养与护佑之恩,现阶段好好学习就是感恩祖国的最好方式,长大后努力工作也是在为祖国效力。

感恩老师的辛勤教诲。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慧命(智慧的生命)。”没错,正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启迪了智慧,让我们学到了知识、实现了理想。而回报老师的最好方式,就是认真学习、好好做人,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辛勤教诲。

感恩生活的种种际遇。

有这样一段话: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谢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

是不是很有启发意义呢?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变数,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坎坷。这时候,自己应该以平静、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有句话不是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也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吗?我们与其在关着的门前苦恼不已,不如去窗外寻找一线希望。同时,我们也要感恩生活的种种际遇,因为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成长和历练。务必要培养自己的同情心

当你遭遇困难或打击的时候,是否也曾渴望有个人来到你身边,对你说“我很同情你目前的遭遇,也能理解你的感受,没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并拍拍你的肩膀,给你加油鼓劲。

这时候,你的内心是否会涌现出一股暖流?是否会鼓足勇气去面对困难?相信会是这样的。而对于那个安慰你、帮助你的人,你也会心存感恩,把他当成朋友,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地帮上一把。

同样,面对遭遇不幸的人,如果你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理解对方的感受,并给予他一定的帮助,相信他也能体会到这种被人安慰、帮助的幸福感,他会更愿意和你交往,并和你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这就是同情心,是对他人处境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表露,表现在情感层面,是一种与他人的真实感受产生共鸣的能力,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对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我们务必要培养自己的同情心,用心感知、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同情在一切内在的道德和尊严中是最高的美德。”没错,一颗冷漠的心灵犹如一块贫瘠的土地,是培养不出任何美德的。如果一个人缺乏同情心,那么他的孝心、爱心、宽容心、同理心等也会慢慢被冻结。

此外,一个缺乏同情心的人,性格冷漠、孤僻,不易与人亲近,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无法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甚至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人际关系也会出现危机。

相反,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能够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更易于融入集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情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在他人受到委屈的时候说一些理解他、认同他的话,在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助他,在他人生病受伤的时候关心照顾他,这些都是富有同情心的表现。

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小事,都是培养同情心的好契机。

比如,遇到老爷爷、老奶奶过马路,我们走上前,说一句“爷爷(奶奶),来,把手给我,我牵着您的手过马路”;看到有人不小心跌倒了,我们跑上前,将其搀扶起来,问一句“没事吧?快看看有没有受伤”;如果有同学感冒了,我们关切地问一句“现在感觉好一些了吗”,并给同学倒杯热水……

也许在一些男孩眼中,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过,从生活的琐事中,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在,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到,又岂能成大事呢?正如我们常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说到同情他人,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下面这个小故事会带给我们启示。

一天,俄国作家、诗人屠格涅夫走在路上,一个穷人走到他面前,乞求他:“我肚子饿了,请你给我一点钱,让我买个面包吃吧!”

屠格涅夫回答说:“好!”然后,他把手伸进口袋里拿钱,结果口袋里空无一物,他便对穷人说:“兄弟啊!实在是对不起,我今天没带钱出来。”

穷人连说:“谢谢你!谢谢你!”

屠格涅夫既感到惭愧又觉得惊奇,便问穷人:“我连一文钱都没有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谢谢我呢?”

穷人说:“我谢谢你救了我的生命,四十年来,我因为贫穷被社会遗弃,所以想到去自杀,而你是第一个叫我兄弟的人,让我感受到了温暖。”

面对穷人的求助,屠格涅夫虽然没能给予他物质上的帮助,但是从精神上让他感受到了温暖。这是一种充满尊重的同情!这种同情比载满悲痛情愫的同情更容易让人接受,也只有这种充满尊重的同情才能真正帮助他人。

事实上,真正的同情心,绝不是用可怜他人的心态施舍几块钱,也绝不是带着异样的目光去帮助他人。真正的同情,哪怕只是说一两句话,哪怕只是送上一碗热腾腾的饭,只要是充满善意与尊重的,也许就能让一个颓废的青年重获希望,也许就能让一个身残者获得重生。

面对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不应该用怜悯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要说“真可怜,我很同情你”这样的话,我们没有资格同情他们,因为,当他们身残时,他们的灵魂也一样高贵、坚强。就像贝多芬,他虽然双耳失聪,但是他那“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灵魂创作出了闻名于世的伟大乐章。西方有句名言: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大,是因为上帝更喜欢他的芬芳。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那些缺陷更大的人,更应该敬佩那些身残志坚的“勇士”。

有时候,我们同情一些人的遭遇,最终却发现他们只是在博取同情,即便如此,也不要后悔之前的付出。因为,我们看重的是自己的内心,只要付出的是真心,这种同情是善意的、充满尊重的,其他的就不那么重要了。从小就懂得做人诚实、做事守信

想想看,你有没有曾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实现某些愿望,而满嘴“跑火车”?有没有为了逃避责任、打骂而选择撒谎,嫁祸于他人?有没有因为考虑问题不周全,导致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

也许,这些欺骗会让你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些愿望、避开一些难堪的局面,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用谎言编织的外衣是无法遮挡事实真相的。

大家从小就读过《狼来了》的故事:

有个放羊娃两次说谎骗人,大喊“狼来了”,乡亲们听到呼救声急忙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去救羊,结果一看是假的。第三次,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他再喊“狼来了”,乡亲们以为他又在说谎,就没有去救羊,结果他的很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做人要诚实。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了。“信”是一个智慧的符号,左边是一个“亻”,右边是一个“言”,意思是“人言为信”,一个人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兑现,要讲信用。

你一旦失信于别人一次,别人下次就不会再相信你了,也不愿意与你共事,如此,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而且,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正如孟子所说的,“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绝不能丢失诚信的品格,要重视自己的信用,懂得做人诚实、做事守信。前面提到的《弟子规》,有专门的一节讲“信”,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按照上面的内容认真落实。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在提醒我们,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不可以说一些欺骗他人的话。

做人诚实、做事守信,说具体一点,就是说话算话,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蒙混过关;做错了事情不推卸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吸取教训,引以为鉴;凡是答应他人的事情,就要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如果因客观原因而不得不失信于人,要主动向对方道歉,实事求是地向对方说明失信的原因,求得对方的谅解。

有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一个富翁的儿子问爸爸:“怎样才能获得财富?”“信用。哪怕是你因合同而亏损100万元,你也要履行承诺。”富翁说道。

儿子追问:“如何才能不亏损这100万元呢?”

富翁说:“那就不要签这份合同。”

看到这里,你有何感想呢?引申到诚信的话题上,就是在警告我们,在答应他人做某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老子》第六十三章写道:“夫轻诺必寡信。”如果不事先考虑周详,就轻易承诺,这样的人必然会缺乏信用。

所以,在我们做出承诺之前,一定要慎重,首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水平,如果能做到,就郑重地许下承诺,并尽心尽力去做,如果一时做不到,也不要因好面子而逞强,而是如实告知。同时,还要考虑这件事情是否符合道义,如果是有悖道义的事情,要坚定地拒绝。如果没有考虑清楚这两点,就轻易许诺,很容易令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我们不仅要懂得做人诚实、做事守信,还要懂得变通。在这方面,孔子是一位真正掌握了诚信真谛的智者。

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来到郑国,被一个反对儒学的权贵抓住了,威胁他们必须立即离开郑国,并保证不再传授儒学,否则就要杀头。孔子答应了权贵的所有要求,最终被放行。但是,当他们离开郑国之后,孔子马上着手进行讲学。

弟子很不解,便问孔子:“老师不是教我们要讲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为什么现在却要进行讲学呢?”孔子笑着说:“请问,讲学有没有错?没有错,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道的,那与无道之人约定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在践行“诚信”的时候,我们不要太过死板,而是要懂得变通,活学活用。比如,如果这个承诺是在被人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这个承诺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如果这个承诺会给集体、家庭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就不要死板地信守承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遵循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承诺要符合道义,真正为他人、家庭、集体着想,而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懂得诚信的真谛!明白“知耻近乎勇”的道理

知耻近乎勇,出自《礼记·中庸》,是孔子说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懂得羞耻,就接近勇敢了。一个人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情,只要他还有羞耻心,就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错误,这就是“勇”的表现。可以说,知耻是勇敢的前提,唯有知耻,才能唤起捍卫尊严的勇气。

所谓知耻,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古人造字非常有智慧,“耻”在过去写作“恥”,左边是个“耳”字,右边是个“心”字,就是说,人每当听到自己的过错,便会从心中生出羞愧感。

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之心,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础和前提。知耻是做人的标准,是道德人格的底线,它有力地维护着一个人的尊严。知耻这条底线一旦被突破,道德人格就可能面临着千里溃堤的危险。

也许你会说:“有这么严重吗?这也太危言耸听了吧!”仔细想想,如果我们不懂得什么是耻辱,更不在乎耻辱,那么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会不计后果,可能会做一些违背良知、道德的事情,甚至会因此毁掉自己的人生。即便一个人犯了再多错误、自身存在再多缺点、人生再糟糕,只要他的知耻心尚存,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就有可能幡然醒悟。

在法国,有一个男孩叫维克多·格林尼亚,他自幼过着奢侈的生活,不求上进,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尽情享受。

有一次,格林尼亚参加了一场盛大的舞会,遇到了漂亮、端庄的波多丽女伯爵。他自以为是富家子弟,便上前邀请她共舞一曲。没想到,那位小姐谢绝了他,他并不死心,再三请她跳舞。那位小姐对他早有耳闻,不想与这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共舞,便指着他说:“我最讨厌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花花公子。”

这句话给了格林尼亚当头一棒,他觉得没有脸面再待下去了,便一个人回家了。回到家后,他一直在想波多丽女伯爵的话,感到自己除了吃喝玩乐,确实什么都不会。顿时,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于是,格林尼亚给家里留了一封信,便到里昂去求学了。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他考入了里昂大学。后来,他出色地完成了“格林尼亚试剂”的研究论文,获得了里昂大学博士学位。

1912年,格林尼亚由于在发明“格林尼亚试剂”和发现“格林尼亚反应”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里只有一句话:“我永远敬爱你!”

一个人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羞耻。庆幸的是,格林尼亚因为过去虚度光阴、碌碌无为而感到了羞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去改变这一切,最终成为法国著名的化学家。这就是知耻近乎勇!

要想掌握知耻的精髓,就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心中要有一杆秤,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样,当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情时,才会有羞耻之心,进而去改正。我们对“耻”了解得越细致、越透彻,就越能生起知耻心。

前面提到的《弟子规》就是很好的一本教材,全文虽然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是涵盖了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认真读一读《弟子规》,就会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参照《弟子规》所讲的内容,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看看哪些行为是需要改正的。

同时,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对自己进行一番“良心拷问”,也就是说,要自觉地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看看这种言行是否符合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否符合《弟子规》的要求。若是符合要求,就义不容辞地去做;若是不符合要求,就不要去做,如果已经动手做了,那就立即停止,并承担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总之,我们要明白“知耻近乎勇”的道理,要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不做任何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要成为一个内心强大、人格健全的男子汉。践行“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

谁都有年少轻狂的时候,也会偶尔一意孤行,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许会感到迷茫,也许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走上布满荆棘的道路。然而,这一切并不可怕,因为,反省的那一瞬间,人生就出现了转机。“反省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吗?”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

法国著名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纳德·兰塞姆何出此言呢?一位智者是这样解读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这句话道出了反省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人生百态犹如一面镜子,每个人的善与恶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镜子里,智者借之反思警戒,愚者却沉迷不悟。智者与愚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反省的功夫。

所谓反省,就是一个人站在自身以外的角度,冷静地检查和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从而不断修正自己。

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有这样一段论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的“三”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多次、反复的意思。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认真温习了呢?曾子反省的虽然只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正是因为他懂得自我反省,最终成为一名贤者。

至于如何反省,一方面要理性地分析自己,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还要学会从他人身上去反省,避免重蹈覆辙。只有做到全面的反省,才能真正使自己得到成长和历练。

先说理性地分析自己。我们最好每天都抽出一段空闲的时间,让自己的心尽量平静下来,然后回想这一天的言谈举止,看看哪里有不妥的地方,哪里做错了,并思考错在了哪里,同时还要思考做错的原因,是因为方法有误,还是想问题的角度不对,又或者是因为不认真,最后想办法改正错误。如此,我们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才能取得进步。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人有时候很难看到自己的过失,却很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以他人的行为来照见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做呢?要保持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弟子规》也有类似的阐述:“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这就是在提醒我们,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我们就要努力向人家学习,争取向他看齐,跟他一样优秀。而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或不好的行为,我们就要立刻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看看自己是否像他人一样,也有这样的缺点或不好的行为。

不过,有的男孩在看到他人的“善”时,不是“思齐”,而是忌妒;在看到他人的“恶”时,不是“内省”,而是数落、指责。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想想看,如果你忌妒他人身上的优点,那么优点还是他的,你一无所有,如果你向他人学习,那么你就具备了这个优点,你就是收获者。怎么做更合适,相信你心中自有答案。

另外,看到他人的“恶”,我们要保持“有则改,无加警”的正确态度,也就是说,要尽快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经常犯类似的错误,如果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就要赶紧改正,如果没有的话,也要将其当成一种警示,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我们把他人行为的善或恶当成一面镜子,以此来照见自己的言谈举止,并采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心态,如此,我们的德行和学问都将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算是反省了呢?当然不是,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付诸实践,否则反省就失去了意义。这就好比制订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计划,如果一直都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那么计划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要记住,反省不是随随便便喊几句口号就可以了,而是要付诸行动。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自省档案袋”,把自己反省及改进的情况记录在卡片上,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总结,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改正错误了。如果没有改正错误,就将相应的这个卡片从“自省档案袋”拿出来,将之贴在显眼的地方,时刻警示、提醒自己抓紧时间采取行动。

总之,我们要时刻践行“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将“反省”当成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之一。拥有节俭的好品质

一提到“节俭”,很多男孩就会觉得,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学这老掉牙的东西?节俭真的成为过去式了吗?当然没有。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会使国家灭亡。其实,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都离不开“勤俭”二字。还有,古人说:“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男孩已经没有了节俭的意识,认为节俭丢人、寒酸,甚至以俭为耻、以奢为荣,凡事爱讲排场,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吃、穿、用上处处讲究名牌,随便丢弃食物,至于珍惜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的节能意识更无从谈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古诗,而在一些男孩看来,浪费一粒米饭没什么可小题大做的,有的男孩在食堂吃饭,米饭吃一口就扔掉。这样的行为可能演变成花钱大手大脚、随意浪费的坏习惯。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曾经说:“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可是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一块块堆积起来的。”只要仔细观察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这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山姆·沃尔顿创立了闻名全球的沃尔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业王国。“沃尔玛”这个名字的由来,充分体现了山姆·沃尔顿的节俭精神。

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公司都是以创业者的姓氏命名。所以,公司的名字应该叫“沃尔顿玛特”(Walton-Mart)。然而,沃尔顿核算了制作霓虹灯、广告牌、电气照明的成本之后,发现如果省掉“ton”这3个字母,就会节省一笔钱。于是,公司的名字只保留了“WALMART”这7个字母,即沃尔玛。

山姆·沃尔顿和他的家族虽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但是他们的生活却过得非常俭朴。他没购置过豪宅,一直住在一座小镇上的普通房子里,经常开着自己的旧货车进出小镇,还时不时亲自给超市送一下货。

沃尔玛公司有一个规定,高级管理人员出差只能乘坐二等舱,住双人间,就连山姆·沃尔顿本人也不例外。当公司总资产达到100亿美元的时候,沃尔顿出差仍然住中档饭店,与同行人员住一个房间,在廉价的家庭饭馆就餐。

在沃尔玛公司,做广告从不请明星助阵,而是邀请员工或员工的孩子来做;打印纸要求双面使用。仅仅这两项,公司每年就可以节省百万美元。

山姆·沃尔顿虽然一直以节俭来要求自己和公司,但是对他人却不吝啬,他曾向美国5所大学捐出数亿美元,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很多奖学金。

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人,没有豪宅,不开豪车,不坐头等舱,不住总统套房,不吃山珍海味,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相比之下,想想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是否应该向山姆·沃尔顿学习节俭,是否应该拥有节俭的好品质呢?

关于吃和穿,《弟子规》提出了一个原则:“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穿衣服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衡量家庭的经济状况,不要追求名牌、奢华,不要喜新厌旧。衣服只要整洁、穿着舒服,能够遮羞保暖,这就足够了。日常饮食中,不要挑食,也不要吃得过多导致自己不舒服,能吃多少就盛多少,践行“光盘行动”,如果是去饭店吃饭,吃不完的饭菜就打包带回家。

在日常小事中,我们也要养成节俭的习惯,比如,学习用品要节约,不能因为写错了一个字就撕掉一张纸,可以擦掉错字继续用;不要丢掉没写完的作业本,可以留作草稿纸,并养成双面用纸的好习惯;节约用电,离开房间要随手关灯,不看电视、不玩电脑时要随手关掉电源;节约用水,水龙头不要开得太大,用完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拖地或冲马桶;等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有效利用废旧物品,比如,用布的边角料缝制沙包;用饮料瓶制作风铃;用易拉罐做个花篮;用蛋壳彩绘,制作不倒翁或蛋壳娃娃;等等。这样既可以培养节俭的好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益处多多。

不过,我们千万不要把节俭与吝啬混为一谈。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节俭是一种美德,是在生活中节约财物,而吝啬是一种恶习,是舍不得用钱财周济贫穷之人。要知道,节俭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获得更大的财富,而吝啬只会让生活变得黑暗,甚至会阻塞通往财富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对己节俭,对人不吝啬。把谦虚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谷穗,有的谷穗昂首挺胸,因为它们没有结出果实,是瘪的,而果实越是饱满的谷穗,它们就越是弯腰下垂。做人也是一样,有的人趾高气扬,因为他腹中空空,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谦虚低调。

古老的《易经》一共有64卦,每一卦爻中,都有“吉”、“凶”,唯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可见,谦虚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谦虚是我们成长与做人不可或缺的品格之一,它有助于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得到更快的成长。

骄傲是谦虚的对立面,是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骄傲自大的人,就像井底之蛙,视野狭窄,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甚至会故步自封,这将严重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而且,骄傲的人会变得自私、狭隘,进而影响人际交往。

反思自己,有没有因为取得一点成绩或进步就沾沾自喜?有没有因为比同学做得好就骄傲自满,甚至看不起同学?当我们出现骄傲的苗头时,要记得提醒自己,任何成绩都只是阶段性的,只能作为一个起点,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我们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势,当前的优势只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能性,这种优势只是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如果放到一个更大范围内就可能淹没在更多的优秀者中,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所以我们更要积极进取,让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优势往往是和不足并存的,所以也要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有一个男孩很喜欢写作,邻居芬凯洛太太经常借给他书看,而且很赏识他写的文章。在不知不觉中,他开始骄傲起来。

一次,男孩彻夜写完一篇文章,觉得非常满意。第二天,天刚刚亮,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芬凯洛太太家敲门,希望得到她的赞扬。但是,由于时间太早,她还没有起床,仆人拒绝让他进去。他感到很生气,和仆人大吵起来。芬凯洛太太听到争吵声后,赶紧走了出来。

芬凯洛太太看了男孩的文章,虽然觉得写得很不错,但是嘴上却说:“这样的作品,难道你就已经满意了吗?我觉得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男孩原以为会得到赞扬,没想到却得到了一番数落,愣在那里不知所措。芬凯洛太太继续说:“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具备谦虚的品质,要不满足于现在所取得的成绩,这样才能进步。”

听完这番话,男孩终于明白了芬凯洛太太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他怀着谦虚好学的心态,努力学习,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最终,他成功地写出了《白雪公主》、《海的女儿》、《丑小鸭》等著名童话故事。

看到这儿,大家一定知道这个男孩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在他骄傲得忘乎所以的时候,是芬凯洛太太点醒了他,告诉他要具备谦虚的品质,让他不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要积极进取,最后才有了他的成功。

中国有一句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骄傲会使人招来损失,谦虚会使人受到益处。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的人,往往都比较谦虚。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每当有人称赞他学识渊博、才智超群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无知。”英国伟大科学家牛顿认为自己认识的东西跟大自然比太渺小了,他曾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

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一直保持着谦虚的态度,既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也没有看不起他人,而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认为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对于知识浅薄的我们而言,又有什么理由不谦虚呢?

我们要把谦虚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但并不是以牺牲自信为代价。当你取得好成绩或进步时,你可以跟别人去分享这份成功与喜悦,可以有一种自豪感,这不属于不谦虚的范畴,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满足。只不过,我们不要到处炫耀自己的优越感,在高兴之余,要知道自己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向更多的人学习。

可以说,谦虚表现在做人上,是一种低调不张扬的心态;表现在学业上,是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做一个正直又懂变通的人

你见过古代的钱币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古代钱币的形状绝大多数都是外圆内方的,故有“孔方兄”这个形象的称谓。

古人提出“外圆内方”是很有道理的。将其运用到做人方面,“方”为做人之本,即一个人做人做事都要有自己的原则,做个正直的人,坚持正道,不畏强势,不为他人所左右;“圆”为处世之道,即一个人做事要讲究技巧,懂得变通,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说白了,在为人处世方面,内心要有固守的准则,做人要正直,对外要圆通豁达,处世要懂得圆通。

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内方”,凡事都要求有棱有角,却不懂得“外圆”,不懂得变通,必将碰得头破血流;相反,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外圆”,看上去八面玲珑、圆滑透顶,却不懂得“内方”,不坚守自己的原则,也必将迷失方向。所以,做人做事必须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做一个正直又懂变通的人。

为了更好地理解正直与变通,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海瑞任淳安知县时,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县,住在了县里的官驿。要是别的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儿子,奉承都还来不及呢,而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了一条规矩,不管是达官,还是贵戚,一律按照普通客人招待。

胡公子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端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翻了桌子,并命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房梁上。

官驿的差役见此情形,急忙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就已经感到厌烦了,如今又把驿吏倒吊在房梁上,觉得非管不可了,便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早有吩咐,各县招待达官贵戚的时候,不得铺张浪费,现在看来,那个人应该不是总督的公子,一定是有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招摇撞骗。”

说着,海瑞带着一大批差役赶到官驿,把胡公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并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的时候,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职权势,态度骄横,不过,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总督公子,还说要重办他,他这才泄气。海瑞命人从胡公子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将其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将他撵出淳安县。

还没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父亲告状,海瑞的信件就已经送到了巡抚衙门,说是有人冒充胡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的信件里并没有牵连到他,如果他把这件事情声张出去,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无奈之下,他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

海瑞秉公办事,没有因为胡公子的身份而退缩,同时,他又懂得变通,以假冒总督胡宗宪儿子的名义重办了胡公子,并及时报告巡抚衙门,没有因为教训胡公子而被胡宗宪治罪。试想,如果海瑞不懂得变通,很可能会因得罪胡宗宪而遭到报复。

从古至今,像海瑞这样正直的人举不胜举,他们一身正气、刚直无私,不为金钱美色所诱惑,不向权势高压低头,不因亲朋好友徇私情……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从小就做一个正直的人。

有的男孩可能会担心,做人太正直会不会得罪人?会不会因此而受到伤害?因正直而得罪人或受伤害的事情也确有发生,比如,有的人在歹徒抢劫时挺身而出,没想到却因势单力薄而被歹徒打伤。不过,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得罪人或害怕受伤害而放弃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是要学会变通,根据遇到的不同情况,做出非原则性的变动。

比如,在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装糊涂、扮可怜的策略,往往比不自量力的鲁莽行为要明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先保住自己的生命,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再比如,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老师讲错了,如果直接指出来,可能会让老师感到尴尬,还可能会影响老师在同学们面前的威信,如果懂得变通,下课之后单独找老师说,或是写个小纸条递给老师,这样老师会欣然接受,也会感谢我们在私下指出他的错误。

我们在处事时需要变通,但是也不能因此而丢掉自己的原则,无论到什么时候,那些根植于内心的正确的处事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第二章让男孩有出息成大器的那些能力

谁都希望长大后能成就一番事业,不过,仅有远大的志向还不够,仅凭优异的学习成绩也不行,除了这些,还要拥有让自己有出息、成大器的那些能力。否则,再远大的志向,再美好的意愿,也终将成为“镜花水月”。要知道,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升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应主动地与周围的人交往,迅速地适应集体生活,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变成一个被周围人忽略的对象,或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对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一个成功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际能力却占85%。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本领的高强,是未来社会判断成功者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由于我们涉世未深,心理还不够成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而这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还会影响性格和品质的形成。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我们没有给自己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那么就很难形成交往的概念,自然也就很难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与人交往的机会有很多,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学校社团,结交一些有相同志趣爱好的新朋友;到同学家做客,或是邀请同学来家里玩;节假日的时候,和同学相约一起出去玩;经常到小区广场上玩,结识更多的同龄人,也可以和他们相约每天的某个时间段来广场上玩。

此外,我们还可以到不同的地方,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交往,在互动中增强交往能力。比如,到饭店吃饭时,主动向服务员询问饭菜的情况;到书店买书,可以和其他来买书的小朋友交流,谈一谈各自喜欢什么类型的书,最近看过的书,有何感受;参观博物馆时,大胆地向解说员提问;去某个地方游玩,和工作人员交流,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只要我们用心,任何地方都能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有了这样的机会,接下来就会涉及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的问题。我们虽然都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但是往往由于交往的方式、方法不当,在交往中处处碰壁,甚至导致交往无法继续。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与人交往离不开语言沟通。如果我们善于用语言交流,说话有礼貌、有分寸,懂得看场合,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会顺畅得多;如果我们说话没有礼貌,不分场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往往会到处碰壁。

大家一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一个彬彬有礼的男孩一定比一个粗鲁的男孩更受欢迎。我们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学会用商量的语气说话,多使用“可以吗”、“好吗”等,这些神奇的话在与人交往时很有效。

同时,我们也要掌握一些说话的小技巧。比如,谈话要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一旦发现对方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最好终止这个话题;用幽默的方式与他人沟通,一两句幽默的话,往往能给身边的人带去欢声笑语,还能使紧张的气氛轻松下来;学会赞美他人,但这并不是随便说几句恭维话就能奏效的,而是要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等等。这些小技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说话水平,促使我们更顺畅地与人交往。

我们还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比如,遵守游戏规则,玩游戏输了不能发脾气、不能耍赖;学会等待、分享,不要跟伙伴争抢玩具;与同伴友好相处,不要动手打人;不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要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要斤斤计较,要懂得礼让;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懂得征求同伴的意见。

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善于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是高水平的交往能力的标志。遇到矛盾和冲突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先检讨自己的问题,看看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果确实是自己的问题,要主动向对方道歉,争取对方的谅解。

对于我们来说,能够顺利地与人交往,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是大有禆益的。尽早学着规划自己的人生

你想过长大后要做什么吗?想过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吗?想过自己的未来吗?规划过自己的人生吗?在你看来,这些也许有些遥远,可以等到长大一些再说。其实不然,人生需要规划,无论多远的未来,都是从今天开始的,不是吗?

所谓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根据个人发展的志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自身的有限资源,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前做出规划和设计。

说得简单一点,人生就好比是一场旅行,旅途中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可能会一帆风顺,也可能会布满荆棘,如果没有制定一份旅行规划,只是漫无目的地到处乱走、乱逛,那么很可能会错过美丽的风景,也可能会被各种奇妙有趣的事物诱惑,或者是被危险所吞噬。

如果我们没有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时间悄悄溜走。没有人生规划这座灯塔的指引,我们还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吗?面对扑面而来的诱惑,我们还能挺过去吗?或者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因一无所成而抱憾终生。

如果是因为没有制定一份旅行规划而影响了旅行,还可以重新再来。但是,如果是因为没有做好人生规划而走错人生路,还能再重新走一回青春之路吗?当然不能,生命和青春一旦流失,将永远也无法挽回。所以,尽早学着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不过,正确认识自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略或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所以才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说法。

要正确认识自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跳出自我,以客观、求实、公正的态度,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不仅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还要觉察到自身的劣势,并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以过去为参照,对现状进行分析和反省。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时,我们就开始进步了。

同时,我们还可以经常和长辈、朋友谈论自己,参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这样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我。

不过,我们不能将对自己的认识一直停留在以往的认知上,而是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之后,我们就可以初步设计人生的规划蓝图,建议从制定人生目标入手。

有这样一个调查研究值得我们来看一下:

哈佛大学的调查人员曾经进行了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些智力、年龄、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60%的人只有模糊的人生目标,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有非常清晰的长远目标。

25年后,调查人员公布了调查结果:那些拥有清晰长远目标的人不曾更改过目标,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那些拥有比较清晰短期目标的人都是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那些只有模糊人生目标的人则大多生活在社会中下层,能够安稳地生活、工作,却没有特别的成就;而那些根本就没有人生目标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工作不稳定,生活不如意。

可见,目标对人生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可以给人的行为设定明确的方向,你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你一定要想清楚,你的人生定位到底是什么?是想涉足政治领域,以谋求某一职位而施展政治抱负为目标,还是从商,以获取财富为目标?是想成为一名技术人员,还是想成为一名在教坛耕耘播种的教师?是想从事文艺、体育职业,成为一名音乐家、舞蹈家、体育明星,还是想成为一名记者、编辑、制作人?

人生目标一旦确立,接下来就需要将它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的目标,这样有利于目标的一步步达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像剥洋葱一样,将人生目标分解成几个五年或十年的长期目标,再将每一个长期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一两年的中期目标,再将中期目标分解成若干个三个月或六个月的短期目标,再将短期目标分解成周目标、日目标。不管目标有多大,一定要分解到你知道自己具体应该去做什么为止。

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由日目标、周目标一直到人生目标,一步步前进。只要我们着眼于日目标、周目标,每次实现一个日目标或周目标,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这将推动自己去实现下一个目标,从而一步步实现人生目标。

只要我们能够尽早确立人生目标,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就会远离盲目、懈怠、散漫等消极的思想和行为,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从中历练自己,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