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恋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4:19:20

点击下载

作者:赵永久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恰到好处的恋爱

恰到好处的恋爱试读:

自序

昨晚陪家人去买水果,水果摊上有十几种水果,种类也不算少,但真正要买的时候,还是觉得没有什么可买的,因为最近吃水果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些水果口感都不太好,最后只买了块西瓜和一些小西红柿回家。

那么多水果,之所以多不好吃,是因为这些水果都不是应季水果,要么是去年的在冰库里保鲜到现在,要么是大棚里边种出来的,都不是这个季节可以自然而然成熟的水果。

最好吃的水果,是那种到了季节自然熟了的水果,不会太生也不会太熟,口感最好。同样,最容易获得幸福的恋爱,也常是那些自然而然的恋爱,关系到位了,感情也到位了,心与心到了一起了,身体也到一起了,不会太早或太晚,幸福才会最易长久。

生活中,有很多发展得太快或太慢的恋爱关系,就像水果太生或太熟,都不容易结出好的果实,这样之前的投入和付出就都可能白白浪费了。

一段恋爱关系,如果谈了太久还没有结婚,比如那些5年、8年的爱情长跑,最后很容易因为已经过了激情期,而失去了和对方走进婚姻的欲望。

特别是那些长期同居在一起的恋人们,没有婚姻的载体和约束,却会遭遇如同婚姻生活中一样的磨合。当冲突和分歧给双方带来的痛苦足够大时,比起离婚,分手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收拾衣服,打包行李,把钥匙留在桌子上,也许连一封告别的信都不需要,就可以走出当初爱的小屋,从此不再见。

相反,一段恋爱关系如果发展太快,在彼此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决定在一起或走进婚姻,很容易在了解了彼此后,觉得对方不是适合的人而放弃。因为不了解而结合,因为了解而分手。

实际上,两个人合适不合适,有多个因素在起作用,这样分开的两个人,如果当初不是关系发展得过快,也许最后是可以走到一起并幸福地生活着的。

生活中有个类似的现象,在婆媳相处的技巧中,专业人士常常会建议在结婚的初期,婆婆媳妇最好先不要住到一起去。

因为婆媳二人既没有血缘关系又没有感情基础,本身还是种争夺一个男人的类似情敌关系,一结婚就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没有感情作为基础,也没有太多的了解、理解和接纳,生活中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时候,很容易就会闹翻脸。

而如果结婚初期不住在一起,先是不会有那么多的冲突的机会,在以后的生活中随着彼此的了解、理解和相互付出,会建立起一些感情。有了这些感情作为基础,以后实在是需要住在一起时,相互间会比较容易理解、接纳对方一些。

刚认识就同居,甚至就选择结婚的两个人,会如同结婚就住到一起的婆媳,彼此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理解,自然也没有那么多的接纳。

至于感情,因为相处时间过短,也是没有多少的,有的只是喜欢或激情。一起生活久了,当激情消退些以后,在遇到一些分歧或冲突时,微薄的感情不足以承载不满和怨气时,人们很容易觉得对方没有什么可以留恋,进而选择分开。

但如果有感情作为基础,这样的两个人也许就不会分开,因为生活中的那些偶尔的小怨气和不满也许不足以动摇坚实的感情基础。

感情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过去生活中正向情绪体验的沉淀与累积。不管是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还是爱人之间,只要相互间发生的种种愉快的事情足够多,时间足够久,带给彼此的各种正向的情绪体验就会足够多。这些情绪体验沉淀到了一定的量,就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恋人之间想要有稳定的感情基础,当然也是需要有足够多的正向情绪体验的积累,比如:一起开心的时刻、温馨的时刻、浪漫的时刻、被照顾的时刻、共同克服困难的时刻、彼此支持的时刻,等等。最后量变引发质变,在一起共同经历的正向情绪体验沉淀成坚固的感情基石。

感情,要经过时间考验才能知道是否牢靠,也要经过时间才能沉淀而成。就像果实,必须经过冬日的等待、春日的萌动、夏日的激情,才会有秋日的硕果累累。

当一对恋人之间有了相互的了解、理解和接纳,也有了感情作为基础,再走到一起,哪怕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的矛盾和分歧,他们可能也不会分开,因为牢固的感情基础可以承载这一切。

恋爱关系,发展慢了容易无疾而终,发展快了容易因了解而分手,比较合适的,是在激情期结束前,培养出足够多的感情,然后走进婚姻。这样的恋爱,大概会是恰到好处的。而这,也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第一次出版时书名为《积极恋爱心理学》,也是希望大家对恋爱更加积极些。此次再版,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并且在修改的过程中我也越来越觉得恋爱关系的发展恰到好处是更重要的,因此改为现在的书名,希望可以给到大家更多的帮助。·第一部分·|Part One找到最好的自己·第一章· 撞上一个结婚难的时代

在你的内心深处,也许一直在期待着这样一个人,他(她)外表出众、性格温和、内心强大、善解人意、勤学上进、懂得付出,最好还才华四溢。

你想要的他(她)几乎都能满足,你内心的痛苦与孤独,不用诉说他(她)都能懂,你所有的缺点与不足,不用解释与争吵,他(她)都能接纳与包容。与他(她)在一起,不再有恐惧与焦虑,不再有孤独与寂寞,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你们从此以后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了。

也许,你已寻找多年,希望他(她)早日出现,也许,你虽未主动寻找,但内心一直期待他(她)的出现,很多时候,你深信他(她)一定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你们只是还未曾相逢。

多少次,当你疲惫时、失落时、受委屈时、工作生活不如意时,你也许会在内心默默地呼唤:亲爱的!你在哪里?你为什么还不出现?到底要什么时候我才能遇到你,我的爱人!

几乎每个人都期待一份真正的爱情,可以天长地久,几乎每个人都期待一个理想的爱人,可以白头偕老。但现实总是不如理想那么丰满,在当今,单身已经成为社会的集体焦虑。

早些年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这些年众多单身男女恐惧逢年过节回家被逼婚,公园里自发出现的父母代子女征婚的周末相亲会,互联网上年年出现的租个男友女友回家过年等现象的出现,无不反映了单身者本人及其家人的焦虑程度。往往是家人焦虑单身者不结婚,单身者除了焦虑结婚问题外,还要承受家人及周围朋友、同事所带来的压力。

很多单身的人,尤其是女性,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做个好孩子,只要能考上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从此就可以幸福地生活。但等她们长大了却发现不是这样的,好大学已经读了,好工作已经有了,甚至她们当中的一些人在房价已经涨上天的都市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有车有房,但好像离幸福还是有一段距离,因为找一个爱自己、自己也爱的人,好难。

植物到了春天会开花,招蜂引蝶,鸟儿到了春天也早早地就开始欢歌雀舞,吸引异性。人类也一样,到了年龄就开始恋爱本应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对于当前的诸多年轻人而言,恋爱却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令人困惑。大城市女多男少的真相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此前提下,想要大家都找到对象结婚,前提是要有接近1?1的男女人口比例,否则不管是男人多还是女人多,多出的人口就没有与之匹配的异性人口数量,这部分人口的单身成为必然。

对于这一点,有媒体曾经做出预测:5年之后,中国的适婚人口中,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000多万人,将有大批的男光棍产生。

类似的分析和预测近些年不绝于耳,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每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加上一些人私下进行的胎儿性别鉴定,导致近几十年出生的男婴比女婴数量多出不少。

实际上,不用等到5年或10年以后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以上描述的原因,男女出生比例已经开始失调,当初多生出来的男性群体现在已经30多岁,早已进入适婚年龄。

所以,整个中国社会当中,目前就已经是适婚的男性人口比适婚的女性人口多,并且这一比例会继续扩大,直到这两年开始实施的二胎政策后出生的人口群体长到适婚年龄,这一比例才可能会开始慢慢有所缩小。

在这样的社会人口背景下,男性间的择偶竞争将异常激烈,一部分男性终将因没有与之匹配的女性而单身,也不得不面临一个人孤老终生的可能。

但都市里的单身女性一定不这么认为,因为在她们找对象过程中真实的感受是:女人多,男人少,找个理想的对象很难。

我曾经受邀去过不少相亲活动现场为大家进行恋爱辅导,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现场的情况。很多长相、学历、工作都不错的女生积极地参加交友活动,但通常现场来的男士都会比女生少得多,这常常让她们失望而归。因为这样的原因,女生们参加交友活动的积极性也在降低,很多交友活动慢慢也就举办不下去了。

在一个男性比女性多几千万人的社会中,会出现这样女多男少的情况,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困惑。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传统的婚恋观念里,人们普遍认为,结婚应该是男方准备婚房、女方陪嫁嫁妆,男方是新家庭主要的经济负担者,多数女人找对象会要求男方有房,但很少有男人找对象时要求女方有房。

因此,当一个男性大学生毕业以后,在考虑到哪里就业时,除了考虑哪里更有利于自己发展、哪里更好找工作,还需要考虑到适婚年龄时,能不能买得起房,娶得起老婆。大都市里发展机会虽然多,但一想到都市里的高房价,一部分男性知难而退。

但一个女性大学毕业以后,在考虑要到哪里发展时,只需要考虑哪里更好找工作,哪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可以了,房价的问题往往不是她们考虑的首要问题。反而是哪里房价高,女性更愿意去,她们知道那里事业发展的机会多,优秀的男性也多。

实际上大城市里女性也的确比男性更好找工作,护士、教师、行政、客服、秘书、会计、销售、编辑、记者等诸多工作岗位,特别是需要与大众打交道的工作,女性温柔、细腻的性格特点似乎也的确比男性更加适合。并且整体上女性求稳,事业企图心比男人低,同样的工资水平下,女性员工比男性员工更加心甘情愿地一直工作下去,所以,单位招聘时也会倾向于选择女性。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在当前全社会整体上男多女少的大环境下,都市里却是女多男少这一“怪异现象”。

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都市里适婚群体中男女人口具体数量的官方权威统计,但据我了解,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参加相亲活动的人口比例以及到婚介机构寻求帮助的人口比例,都是女性比男性多,男女比例大约在4?6到3?7之间。

除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的二线城市以及三线城市,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只是城市越小,经济发达水平越低,这个比例会越小一些。直到小县城和农村,这种情况才会颠倒过来,适婚人口中变成了男多女少。

也就是说,在整体上男多女少的中国人口中,出现了适婚人口匹配上的结构性偏差,即大城市里女多男少,农村和小城镇男多女少。

不过,更准确地来分析的话,农村的很多男性其实也在大城市,只不过他们虽然在大城市里务工,除了少数人逆袭成功以外,大多数现实条件也较难在大城市里安家。加上很少有都市女白领择偶时愿意考虑他们,所以,我们在描述时往往把这部分人口依然归为农村人口的。他们是建筑工人、快递哥、送餐哥、保安、服务员等。

这种整体上适婚人口出现的结构性偏差,必将会导致诸多婚恋方面的社会性问题,比如:农村男人找对象不但需要花不少的钱,还因担心找不到对象而在遇到合适的女孩时提前结婚。因婚返贫、十七八岁就结婚,在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都不是什么稀罕事。

与此同时,在城市里,也会导致两个明显的婚恋问题:

一是城市女性择偶的困难。

因为缺少与之匹配的男性人口,单身的女性群体会明显感受到择偶困难。这会影响单身女性群体的幸福体验。

即便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一定要结婚这个问题,但受本能和环境影响,很多人内心深处早已默认长大是要结婚生子的。当学业有成、工作稳定之后,忽然发现在这个时代找对象结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打击了很多女性从小建立起来的自信,也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幸福指数。

包括她们的父母,以前因为女儿从小的学习成绩好而自豪,毕业后女儿又留在了大城市,一直是亲戚邻居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女儿,忽然卡在了找对象结婚这件事情上,多数的父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的,也当然没有太多的思想准备,所以,焦虑程度往往也很高。

父母焦虑,当然也会给女儿施压,说服、教育、批评、托人介绍、找人做女儿的思想工作,甚至以病相逼,因此引发了诸多父母与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二是城市里女性经营婚姻难度增加。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男多女少的社会中,单身的男性多,婚姻容易稳定;相反,在女多男少的社会中,单身的女性多,已经结婚的夫妻婚姻容易出现问题,女性维系婚姻更加困难。

这似乎从侧面证实了一个诸多男人不一定会认同的现象,男人比女人更容易移情别恋,当面临同样是婚外有诱惑时,女人更经得住诱惑。

当然,也可能同时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比如:在整个社会文化中,似乎已婚的女人如果在婚外再拥有一个男人,整个社会文化中从表面上到深层次里都是会不太认同的。

一个已婚的男人如果在婚外再拥有一个女人甚至多个,社会文化虽然表面上也是不认同的,但似乎在很多人的集体潜意识中,会把这种现象认同为男人有能力的象征,可以像古代的达官贵人一样,三妻四妾。

还有,女多男少的情况一般只会出现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而城市里的诱惑就是会比农村多得多,城市里到处可见单身的、漂亮的女人,工作、休闲活动中的各种接触机会也增加了已婚男人们出轨单身的、比自己老婆年轻漂亮的女性的几率。

而在农村,尽管有很多单身男性,但通常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如女人已经嫁了的男人,另外他们居住的一个村里基本都是家族里的人或从小一起长大的熟人,使得人们不会轻易对身边的人下手的,否则被发现后,整个家庭都会颜面扫地,无法在当地生存下来。

不管女多男少的社会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男人容易移情别恋,可以肯定的事实是,这一切正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或生活中。女多男少的都市里离婚、婚外恋、出轨的几率都要比男多女少的农村高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里女人维系婚姻的成本上升,女人需要花更多精力来经营婚姻,以及应对丈夫可能会发生的婚外恋。

总之,在这个时代,女人生活在城市里,除了找对象结婚时要有竞争力外,外部环境还对女人们婚后经营婚姻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生活在城市里的女人,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会更累一些。结婚晚,更容易没感觉

过去这段相当长的时间,对于感情的大门我是封闭的,全部心思放在工作上,错过一些很优秀的人,面对别人的示爱毫无理由地直接拒绝。别人不太明白,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伤没好,太怕被伤害了!伤不起。

——一位女学员的留言

虽然现在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年轻人20岁前就结婚了,但整体上中国人结婚的年龄在增大,晚婚已经成为主流。数据显示当前26岁是中国人结婚的平均年龄,考虑到前面说的农村很多年轻人会结婚较早,拉低了平均结婚年龄,城市里年轻人的结婚年龄绝大多数应该是大于26岁的,30岁左右结婚在都市里应该已经是常态了。

导致晚婚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学业、事业上的竞争压力,成立家庭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积累,婚恋观念的改变,人类寿命的延长等都可能是导致晚婚的原因。

在整体上大家都晚婚的情况下,一个人在婚前有过几段恋爱经历很常见。可以说晚婚增加了人们恋爱的次数,十七八岁开始谈恋爱,二十七八岁才考虑结婚,中间十几年的时间,分手的概率很大,不分手的概率反而较低,能够跟初恋结婚的人,应该是少数。

在这个爱情至上的年代,人们不但觉得结婚的前提是要有爱情,而且认为爱情就是感觉,对一个人没有感觉就是不爱。

但是,感觉这种东西,一般也就维系个2—3年,就逐渐趋于平淡了。

当没有感觉,人们常常会认知为不爱了,于是很多人会容易在这个时候选择分手,期待可以找一个更有感觉的人一起生活。

除此之外,两个人会相爱,往往也是在性格、能力等方面有差异才会导致的吸引。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就可能会被对方外向的性格所吸引;一个胆小谨慎的人,就可能会被一个胆大喜欢冒险的人吸引;一个害怕人际冲突的人,就可能会被一个在人际关系里无所畏惧的人吸引;同样,一个能力上有所欠缺的人,就可能会被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吸引。

这似乎意味着人们会喜欢的人,通常都是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人,通过和这个人的合二为一,自己会变得更加完整和圆融。

但这些彼此吸引的部分,在磨合的过程中,如果两人都没有很好的沟通和经营感情的能力,也很容易就成为二人间发生矛盾的点。

比如:生活久了内向的人可能就会嫌外向的人朋友多,胆小的人可能会嫌胆大的人爱冒险,害怕人际冲突的人可能觉得在人际里无所畏惧的人做起事情来太自我,能力欠缺的人,可能会嫌能力出众的人放了太多精力在工作上。

并且这个过程通常是相互的,胆大的人也可能会嫌弃胆小的人胆小怕事,能力强的人可能也会嫌弃能力差的人太无能,外向的人也可能会嫌弃内向的人朋友少等。

随着感觉变得平淡,二人之间相处越多,了解得越多,也就会越能感受到对方与自己的差异,矛盾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分手是非常容易出现的事情。

假如一个人从18岁开始第一次恋爱,到了30岁左右还没有结婚的话,有过3—5段恋爱关系很正常。这些恋爱关系虽然已经结束,但不会不影响这个人以后的情感关系。

这些过去的情感经历,虽说不至于每段都刻骨铭心,但总会有些感情是动了真心的,总会有些人是在意的。

也许曾经熟悉的脸庞已渐渐模糊,也许当年的爱恨也已渐渐忘却。不管当年有多么爱,不管分手后有多么痛,人们常劝自己“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只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幸福的生活就在前方。

其实,即便是对于爱过了,分手之后也痛过了、哭过了,充分哀伤过、疗愈过的人,仅仅是因为过去的这些情感经历,就会导致在未来难以再找到原来的感觉,就好像好看的风景看多了,再见到好看的风景也不觉得有那么好了。

所以,最容易找到感觉的是情窦初开时期的少男少女,他们是那么容易对一个人有感觉,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在心中激起荡漾。而年龄越大,情感经历越丰富,就越难找到感觉。

况且对于很多人而言,当年的那些情感经历的结束,并未充分地进行哀伤和疗愈。那些经历虽已远去,所导致的影响却可能并未过去,很可能依然在内心深处左右着当下的情感生活。小说、影视剧对恋爱的影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在他的一部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长篇大作《生死疲劳》书中感慨:“这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神秘现象,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终会找到答案,只有爱情,是永远无法理喻的。我国的作家阿城,曾经撰文说爱情是一种化学反应,此论标新立异,听来颇感新鲜,但如果爱情能用化学方式制造并能用化学方式控制,小说家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这段话很可能是莫言写作时进入忘我的境界了,顺笔调侃几句。但爱情并不是无法理喻的,即便爱情能用化学方式制造,也能用化学控制,在爱情这件事情上小说家也还是很“有用”的。

在当代人的爱情观上,尤其是在很多人不容易找到感觉这件事上,小说家、小说家的作品、根据他们的作品改编的各种影视剧实在太“有用”了。

古代的女人,脚都不会轻易露出来,男人看到女人的脚脖子都会有性冲动。20世纪80年代,男人看到女人若隐若现的内衣,也会容易有性冲动。现在,车展上、服装秀上、选美比赛上几乎都可以看到只穿很少或真空出场的女人的身体,男人们反而觉得很平常了。

这一现象用专业名词叫性刺激感觉阈值被拔高了,说简单点,就是见过更刺激的,不觉得这刺激了。

拿恋爱这事儿来说,人们看多了小说、电影、电视里的高富帅、白富美,以及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再看屌丝男、白领女,再在七大姑、八大姨的撮合下去相亲,也就不那么容易找到感觉了,因为感觉的阈值被拔高了。

女人们看多了各种剧里的开跑车、住豪宅的长腿欧巴、型男帅哥、霸道总裁,再看每天挤地铁上下班、攒了多年工资也只是够付个两居室首付的、长相普通的工薪男生,当然会不容易产生感觉。

男人们看多了各种剧里也许是天然的,也许是人造的,也许是画着厚厚妆容的各式美女,再看相亲时遇到的戴着几百度近视镜的普通姑娘;看多了各种小说、影视剧里的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的完美无瑕女主角,再看公司里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的女同事,也会不容易找到感觉。

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是爱情电影里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如《嫁个百万富翁》《嫁个100分男人》等。让本就爱做梦的女人们掏着银子看电影,看完电影接着做梦,不愿醒来。

就连《失恋33天》这样的疗伤电影,也给女人制造了个接近完美的男闺蜜王小贱。虽然有点娘娘腔,但该爷们的时候绝对够爷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机智巧妙地帮助女主角报复劈腿的前男友。

其实,王小贱的原型根本就不是男人,而是这个电影的女编剧,1987年出生的鲍鲸鲸。

至于前些年风靡国内的韩剧,那根本就是女人们的“精神鸦片”,编剧们想着办法地向女人们呈现出一个个完美的男人,用来满足女人们的需要。有钱的、帅的、重感情的,又有钱又帅又重感情的。

产业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的韩国影视业,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造星的流水线,他们不断去年轻学生中寻找、发现有潜力的学生,引导他们进入艺人培训流程,经过长达近10年之久的培训以及极其专业的包装,不断地向市场上输送可以满足人们内心对完美男人、完美女人渴望的需求。

不可否认,小说家、编剧们等文艺工作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思考、共鸣和感慨。但也在人们的心里把爱情变成了神话,把男人、女人们造成了男神、女神,见多了神,相亲找对象时再见世间凡人,当然会“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反过来想,不管是韩剧还是内地拍的偶像剧,之所以这么受欢迎、有市场,与当下的单身潮也是有关系的,准确地说,与前面讲的大城市里女多男少是有关系的。

几乎每一个女人内心都渴望一份浪漫美好的爱情,但因为大城市里没有同样数量的男人可以匹配,不少适婚女性还保持着单身状态。这么多单身的女人,当夜深人静,寂寞上心头时,要用什么来驱赶这一份内心的孤单寂寞和对感情的渴望而不得之苦呢?

除了网上购物、浏览各种情感心理文章外,追剧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追剧不但可以打发时间,消除寂寞,而且还可以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到剧中,想象自己就是女主,然后被剧里的各种帅气的、有钱的、敢于担当负责任的男人围着转,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伴随着片尾音乐的结束,自己也在潜意识里完整地完成了一次对浪漫美好的爱情的意淫。

这样,偶像剧、情感剧就成了诸多单身女人们用来防御内心的孤单寂寞和焦虑感的精神鸦片,也就有了很大市场,况且追剧的也不只是单身女人,很多已婚的女人们也追,这其中不少人在潜意识里也有弥补婚姻情感生活中激情和浪漫缺失的心理意义。

越是现实中得不到,越是以这样的方式满足。但越是以这样的方式满足,越拔高了在现实感情生活中的内心感觉上的阈值,找到感觉会变得越难。

再加上,追剧也要花时间,一下班就回家追剧的人,也就没有太多时间出去社交了,这当然会降低结识异性的几率。

对于想要脱单的人而言,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下班后就回家或周末窝在家里了。除非你回家后上交友网站,否则你不太会在家里遇到那个人。而一旦走出家门,不管是聚会、健身、参加沙龙、参加交友活动,还是去书店看会儿书、找个画展溜达一圈,找个人多的咖啡馆坐一会儿,都会有机会遇到合适的人。又或者,你只是好好把自己打扮一下,出去逛逛街,也会比待在家里机会更多一些。

不然,你回忆一下你是怎么认识你的各个前任的,看看哪个是隔壁邻居来敲门然后你们在一起的?·第二章· 你,才是单身的根本原因

当今,一个女性如果生活在农村,她基本不用太担心找不到对象,因为只要她是个女人,不管她长相如何、性格如何、身体状况如何,只要是个正常人而非精神病人,她就可以嫁出去,其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阐述过,因为农村人口男多女少。

对于很难娶到老婆的农村男人来讲,有一个老婆,哪怕长相差一些,性格也不够好,甚至体弱多病,总比没有老婆要强些。实际上,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农村女人,也常常是会有男人娶的。

但是,同样作为单身的女人,生活在城市里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婚恋竞争力,才能在几乎两个女人对应一个男人的婚恋市场中胜出,不会成为那个持续单身的。而这种竞争力,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是外在因素,包含了长相、身材、工作、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

众所周知,在这些因素当中,长相、身材是最为男人们所看重的。为了提升这方面的竞争力,女人们美容、健身、化妆、保养自己、买漂亮衣服,甚至整形等。于是,为女人们提供以上这些服务的项目都成为了庞大的产业。

二是在性格、情绪管理、沟通能力、人际关系模式、爱的能力等人格基础、心理状态层面上的因素。

每个男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婆温柔贤惠、善解人意,而不是脆弱、敏感、易怒、发脾气或歇斯底里。

不只是男人,女人也希望自己的老公内心强大,性格温和,而不是经历点儿挫折就趴下起不来了、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更不要说有些男人还会动手打人了。

而这些都是由人的人格基础、心理状态决定的,具有较好的人格基础和心理状态的人,才能做到坚强、温柔、包容、信任、欣赏、接纳等婚恋关系的人们都期待的行为。

不过,以上这些行为基本多是进入到稳定的关系中之后才能了解到的。还会有一些人,因为内心的状态和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根本就很难进入到一段稳定的关系当中去。

比如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人都通过互联网来相亲交友,以提高自己的选择面,但依然有人即使身边缺少相亲对象,也不愿意使用互联网,尤其是相亲交友网站来结识异性,这当然会使得他们认识新异性的几率比起别人大大降低,不容易进入恋爱关系中去。

再比如,一些人到了结婚的年龄,受社会、家庭、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也着急找对象,但就是在众多的相亲对象中不容易找到感觉。在这个感觉等于爱情的时代,找不到感觉基本就等于找不到爱情,所以,这似乎注定了他们(她们)单身的几率要比那些容易找到感觉的人大得多。

还有一些人容易找到感觉,也可以进入恋爱关系,但会在关系建立初期过于慢热,反复要求对方证明是爱自己的、自己在对方心里是最重要的。就男女性别之间的区别来说,会这样做的,虽然也有男性,但女性的占比还是要高一些。

她们可能会故意挑选一些贵重物品来购买,看对方舍不舍得为自己花钱;也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故意说分手,看对方会不会真的分手;还可能故意约会迟到等,看看对方会不会愿意多等自己一会儿。总之,就是故意制造一些不利于两人在一起的因素,观察对方的反应,来验证对方对自己的在意程度。

这些行为本身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对方是否足够爱自己,但反反复复地这样做,却很容易让对方失去耐心,进而选择分手。最后自己得到的答案就可能是对方果然不够在意自己,但实际上她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个结果某种程度上也是她们自己创造的。这些年我在进行恋爱辅导的过程中遇到的类似这样的例子,实在有太多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身处在一个结婚难的时代,因为没有与之匹配的异性人口,肯定会有一些人找对象困难甚至一直单身下去。但大家都在一样的社会环境下,一个人会走进婚姻,还是会继续单身下去,一定也是与这个人自己的人格基础、心理状态有关的。单身,一定是有原因,答案不在别处,而是在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深处。心理状态影响你的颜值

前段时间去上海讲课,遇到一个去年参加过课程的女学员,我看到她时,眼前一亮,她比去年漂亮多了。

去年我见到她时,她脸色泛红,皮肤有些干,嘴唇上起了一些泡,有些泡破了的地方起了皮。据她讲,她这个样子已经十几年了,一直觉得自己是上火,经常想办法去火,比如喝菊花茶等,但见效甚微。

而今年再见她时,她脸上的红色没有了,肤色白而细腻且有光泽,一副精神焕发的样子,嘴唇上的泡和皮都没有了,嘴唇红红的、亮亮的,十几年的上火问题完全好了的样子。

课后我问她有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她说注意到了,这一年内她身边的朋友常问她用什么方法美容的,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她告诉朋友们,没有美容,只是参加了个心理学的课程,做了些自我疗愈的练习,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我当然知道这与美容没有关系,而与她去年在课上及课后做的疗愈功课导致的心境变化、情绪的释放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些年我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情景了。

抛开年龄和长期身体生病所导致的相貌变化两个因素不讲的话,影响一个人相貌好看与否的有两个主要因素:首先是基因。

天生长相好看的人往往有两个特点:左右脸对称和五官均匀。

一边脸大一边脸小,看起来不会太好看,小嘴巴大鼻子或大嘴巴小鼻子,看起来也不会太协调。而这两项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研究发现,长相本质上体现的是一个人基因携带的抗病毒能力。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一点,长得好看的人本身就具有较好的抗病毒能力,或者说人们为什么都喜欢长得好看的人?答案是因为我们的基因知道,长得好看的人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混血儿,混血儿一般都比较好看,原因就是混血儿同时遗传了父母双方的抗病毒能力。

另一个就是心理因素。

一个人自信时和不自信时,相貌会不一样,自信可以写在脸上,不自信也可以。这一点,对比城市和农村的同龄孩子的不同气质就会知道了。

影响人的气质的主要就是心理状态,内心是怎样的气质就会是怎样。这意味着,改变内心状态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进而影响到自己相貌的好看程度。

一位30岁左右的女生问过我,为什么别人都觉得我长得像个孩子,答案其实是她的内心就是个孩子。

人的心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在多大的年龄受到严重创伤,导致心理发展停滞,心理年龄就可能停留在那个年龄,进而导致相貌上也呈现出那个年龄的特点。相貌上呈现出孩子状的人,内心深处往往就是一个孩子。中国古代的算命先生可以通过面相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大概也是懂得了类似的道理。

我知道这位女生在儿时有过一些严重的创伤生活经历,导致她的心理年龄发展停滞,因此她在相貌上,看起来也就像个孩子。

儿时那些不足以导致心理年龄明显停滞的创伤和长期积压的情绪也是会影响人的相貌的。

有一些人儿时长得很好看,可是越长越不耐看,这很有可能,也与心理因素有关,比如自卑、胆小、易羞愧等。

一位儿时长期被父母责骂的女学员,内心伤痕累累,脸上的肌肉是僵硬的,皮肤是干黄的,笑起来皮笑肉不笑的,很不协调。

当一个人内心是麻木而僵硬的,在脸色上会有所体现,那就是肌肉也是僵硬的,这一点看看那些长期生活在痛苦的婚姻中的人的脸色就知道了。

长期未得到疗愈的悲伤情绪,积压在人的体内,是可能会体现在人的肤色上。一位儿时父母在一次大灾难中双双离世的男士,他的脸色是黑青色的。

心理状态同时还可能会影响到一个人嘴里的气味,虽然我一直解释不了我曾经闻到的那种难闻至极的味道是从人的肠胃里散发出来的,还是根本就是从肺里,但因长期接待压抑情绪的来访者,我对这种味道很熟悉,也深知这种味道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几年前,一位女性来访者在我的咨询室接受我的咨询,在回忆起儿时的创伤事件时,她号啕大哭,很快我就闻到了她哭声中散发出的异味,咨询室的门窗都是关闭的,十几分钟后我就感觉到我靠近她的那一侧的身体开始疼痛,而咨询结束我离开咨询室后,那种痛感也随之消失。

很多女人约会时会喷口喷,或者吃些口香糖使口气清新。实际上,女人如果肠胃、口腔都没有疾病,而内心也没有积压情绪,心理状态又很好的话,嘴巴里是不会有那种很难闻的味道的,反而应该有种自然而然类似婴儿身上的味道,一种淡淡的乳香味。

一位长期婚姻不幸福、内心积压了很多委屈的女士,脸色是红黑色的,体形则是虎背熊腰的。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内心积压的情绪时间久了会在身体上有所表达,也叫躯体化,委屈过多的人,就可能会在腰腹部有所表达,腰两侧会出现赘肉,而承担过多的人,就可能会肩背部有所表达,肩膀前后变宽,后背变厚。

正是根据这个原理,现在一些心理专家可以在不听来访者说话的情况下,单是用手触碰后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大概积压了什么样的情绪,有过什么样的创伤,更准确地,可以知道儿时与父母的关系如何。

与我们机构有很多合作的心理咨询师张伟霞老师专攻这个专业,参与过她的沙龙的人常觉得神奇,其实背后的原理就是情绪的躯体化。

一位长期焦虑、多梦、睡眠质量差的女学员,则常年满脸痘痘。

焦虑会影响人的睡眠,也会影响人的内分泌,而脸上常年长痘痘一般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痘痘也可以说是情绪的表达。

不只是痘痘,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情绪有关,比如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特别是癌症,现在的研究已经清晰地证实,癌症与情绪有很大关系,长期压抑情绪、忍气吞声的人,患癌症的几率是正常人的3倍。

前面提到的情况都是比较严重的,其实比较常见的是皮肤干而暗。如果一个皮肤干的女人去了美容院,美容师会说你皮肤缺水需要补水,这是症状层面的解决方案,而没有去探究自己为什么会缺水。

如果身体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话,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比较大。人如果受了创伤,内心压抑着情绪,影响的是人的潜意识,所以,表面上看一个人可能是整天很开心的,但内心的创伤可能使人易怒、焦虑、失眠、多梦,或者可以睡着但睡眠质量差,这些都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和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进而影响皮肤的水分与色泽。

而一旦内心的创伤被疗愈,积压的情绪得到宣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就可能会有好的睡眠,不再焦虑、易怒、敏感,心情变好,因此而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和身体自我修复功能的不足,也就自动消失,肤色当然会好,人也当然会更加漂亮,前后对比,像是两个人似的。

这大概就是我观察到那位学员一年之内漂亮程度发生变化背后的心理因素。而那些本来脸上的皮肤就细腻而透亮、充满水分、气质较好、看起来令人眼前一亮的高颜值的女人,除了天生五官均匀、左右脸对称以外,也常常就有着较好的心理状态,这应该也是男人天生就喜欢皮肤好的女人的原因之一。那些年的情伤都疗愈了吗?

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基础、心理状态的因素有很多,之前的恋爱或婚姻经历分手后没有充分地哀伤,也就是没有真正地疗愈自己、彻底地走出来,会是其中一个,影响的主要是人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在这个大多数人婚前都经历过几段感情,以及高离婚率的年代,不管是恋爱的分手或婚姻的结束,有以下的情况者都可能意味当初的分开未经过充分地哀伤:

1.分手时很痛,但很快投入到了下一段感情关系;

2.分手时很痛,使用一些方法转移注意力使自己度过了这段时光;

3.分手之后一直恨着对方或想起来还痛;

4.当年深深地爱过,而分手之后感觉不到任何伤感;

5.分手多年,还常想着要是当年不分手该多好;

6.对于曾经的那段感情,不愿提也不愿想;

7.自某段感情分手之后,对新的恋情提不起兴趣。

因为,这些情况都可能意味着当年的感情虽然结束了,但心理上的丧失并未真正地被哀伤过,而未被充分哀伤的丧失可能会形成创伤,在潜意识深处一直默默地影响着人们当下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到当下及未来的感情生活。

两个相爱的人,无论是恋爱阶段还是进入了婚姻,在一起时爱得越深,处得越久,彼此就会在心理层面上跟对方连接得越深,就好像相互长到了对方心里一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会产生强烈的一体感,当对方开心时自己也开心,当对方伤心时自己也难过。

虽说爱情和亲情差别很大,但这种一体感和我们与亲人之间的一体感并无两样,都是心连着心,用心理学的话来说,都是把爱与期待指向了彼此。即便是彼此间激情和感觉已经平淡了,这种一体感还是在的。

当失去一个有着这样一体感的人时,人们需要把对他的爱与期待收回来,并且爱与期待再也不会被回应,人们一般会自然而然地陷入混乱与痛苦,这个过程既是将爱与期待收回的过程,又是哀伤的过程。每一次想到对方,都伴随爱与期待落空所带来的悲痛感。

这样的分离或丧失如果未经哀伤或哀伤不够充分,也就是悲痛感并未被充分体验与释放,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不能听到或提到这个人,否则马上就会难过。为了压抑这份伤痛的感觉,需要耗掉一个人大量的心理能量,这样就容易焦虑、心烦、易怒、没有耐心、爱发脾气等,严重的可能导致身心疾病。

几年前我曾遇到一位女士,她的爱人去世之后家里人不允许她哭,结果她在三年之后每天早上哭着醒来,出现严重的抑郁倾向,导致无法正常工作。

实际上在我们的文化中,对亲人的离开所导致的丧失往往是比较重视的,一般会进行充分的哀伤,隆重的丧葬仪式、清明节和周年的祭奠、古代的丁忧制度等,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了哀伤的重要性。

其实曾经与深爱着的人分手,虽说不一定像亲人离开那么撕心裂肺地痛,但一样需要充分的哀伤,特别是对方主动提出的分手,否则,会一直影响着后面的感情,还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不愿再进入新的情感关系,出现以下情况:

1.难以再找到感觉;

2.在以后的关系里用情不深;

3.总拿现任跟前任比较;

4.择偶时过于挑剔;

5.爱的能力丧失,对恋爱兴趣降低;

6.自我价值感丧失、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资格被爱等。

我也遇到过这样一位女士,18岁时初恋,因为男方家人反对而分手。刚分手时伤心欲绝,整日以泪洗面。为了让自己更快地从这种伤痛里走出来,她接受了另一个追求自己的男生,投入到新的恋情之后,原来的伤痛感很快消失了,似乎第一次失恋的伤痛已被忘却。

之后,虽然嫁了个她觉得很喜欢的老公,但她却发现自己不喜欢跟老公接吻,性爱中也难以真正地用心投入,还动不动就想冲老公发脾气,对此她一直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直到去年来上课时她才认识到,她那场初恋的情伤未被疗愈,而是因为太痛被她深深地压抑在内心深处了,也因此,她的梦中常常会出现被爱人遗弃、找不到对象等场景,醒来后常有莫名的焦虑感。

在她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是痛的,那个部分的外面形成了一层壳,也就是产生了防御,对接吻和性爱的排斥实际都是对内心伤痛的保护,保护自己的内心最深处不再被触碰,毕竟不再爱得那么深,就不会再被伤得那么痛。

当她充分地进行了哀伤,彻底疗愈了这段情伤之后,她发现愿意跟老公接吻了,性爱的过程也非常的和谐与美好,性格也有了很大变化,不再会轻易发脾气了,两人的关系甚至超过了恋爱时期的感觉。

恋爱的分手需要哀伤,离婚就更需要,都是一种爱的丧失。

一位离异的女士,第一段婚姻时她投入了全部的身心,但最后以老公有外遇而离婚收场。她非常痛苦,但她告诉自己不要哭,不要被生活打败,离婚之后她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学习、旅游中去了。

几年之后她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也走了很多地方,虽说生活挺充实的,但内心还是期待下一段感情,可就是发现自己再也难以对男人产生感觉,多数男人也难以对她产生感觉。因为她虽说依然有几分姿色,但那张脸是冷的、僵的、不爱笑的,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

同样地,在课后她也进入了一段时间的哀伤期,用她的话来说,整个人崩溃了一周多,天天不自觉地回忆起以前的事情,睁开眼睛是,闭上眼睛还是,还总想听一些伤感的情歌。

过了那段时间后,她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情绪平静了之后,脸上开始不自觉地挂着微笑,肤色开始变白变亮。最令她欣喜的是,她发现自己容易对男人有感觉了,而且再出去旅游时跟她主动搭讪的男人也变多了起来。据我了解,我写这本书时,她已经进入了一段稳定的关系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案例,未被疗愈的情伤还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开始变得花心、玩弄感情,这可能是内心被伤之后,产生了防御,交往中不再走心了,也可能是对前任的报复或对自己的过度补偿,内心的声音可能是:“你不要我了,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要让你看看,有的是人要我!”

作为这种人的现任,常常会误以为是自己不够好,可又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不好,不然对方怎么就不会像当年对前任一样对待自己呢?

还有一些人会开始在性方面变得随便,这有两种较大的可能,一种情况是之前的感情中被分手后,对自恋打击较大,长期未充分哀伤,内心形成创伤,形成“我不够好,不会再有人珍惜我了”的信念,这样除了在恋爱中不自信外,也可能会只要有人愿意跟自己上床就不拒绝,大概觉得愿意跟自己上床也是一种被珍惜,这通常容易出现在被感情伤得重的女人身上。

当然,这也可能是用性来防御内心的伤痛。性是愉悦的,性高潮是人类较少的全然活在当下的临在体验,用性行为来转移内心的痛是非常简单有效的事情,这在心理学上叫性欲化,是众多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一些人在关系里感觉到对方想离开自己时,会频繁地跟对方做爱,也是这个原理,是用性爱来防御心中的恐惧,有讨好对方留住对方的内在动力,但这样的性爱通常质量都是不高的。

如果说真爱是彼此把自己全部交给对方,用整个的身心去和对方完全合二为一的话,内心压抑有未充分哀伤的情伤,会使得你难以真正地把心全部打开去投入下一段关系。内心一直有一个角落,是留给这份情伤的,不能触碰,因为一触碰就会痛。

一碰就痛,回忆起来就想哭,还会被很多人解读为还爱着对方,进而可能不自觉地拿当年的前任和现任进行对比,这很容易对当前的情感关系产生影响。毕竟,时过境迁,当年的前任今天已经有了变化,就算真的在一起,现在过得怎样也不一定。

但就是有人会活在自己的想象和回忆里,用这样的方式来防御当下情感生活中的痛苦,其实,是当下生活痛苦才导致的活在过去呢?还是因活在过去而导致的当下生活的痛苦呢?这很可能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而那些当年深爱着,分手后没有任何感觉的人,不一定都是没有感觉,还可能会是那些感觉太痛被深深地防御起来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才开始感觉得到,这种防御机制叫做隔离。有些人分手当时没感觉,过了一段时间开始伤心,就可能是被暂时隔离起来了。

内心压抑着巨大的因分手所导致的伤痛感,还可能会导致一个人不再期待真正的爱情,退而求其次。比如,有些女性年轻时恋爱中被伤得很痛,以后在情感中干脆不再追求爱了,只要对方对自己好就行了,或者只要对方给自己钱花就行了。大概意思是,不要爱情了,要点别的吧,别的好像都比爱情更靠谱些。

实际上,对于当初动了心、投入了较多感情的情感关系,不管是恋爱分手,还是离婚,如果是对方主动提出的,对于一个没有做好准备的人来说,往往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否定:不相信对方会离开自己,有的人第一反应是“这不可能。”这是一种防御,对于被分手时所产生的巨大的内心痛苦的防御。

2.愤怒:自恋被打击,生活被打乱,所有的美好憧憬化为泡影,愤怒是合理的。

3.再努力:很多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挽回,这样就不用去承受分手之痛,但是,不是所有感情都能挽回。

4.哀伤期:努力无果后,会进入真正的哀伤期,这时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伤心。

5.接受:当哀伤过后,情绪平静,会接受已经分开这个事实,分手的心理过程真正完成。

这之中似乎有一个规律,就是前面的阶段如果未完成就难以进入下一个阶段,哀伤也就难以真正的完成。

比如处于否定期的人不相信对方会分手,所以,也就不太会愤怒。

处于愤怒期的人,如果愤怒一直憋在心里,想得更多的可能会是报复,可能就不会去努力了。

而到了再努力期的人,一直觉得有希望并持续在努力,就不会进入哀伤期;电影《港囧》里的徐来很多年就是一直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总想见到前任;而很多人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接触婚恋心理学的。

最后,努力了一段时间没有希望了,会进入一段痛苦的悲伤时期,这是真正的哀伤过程,这个过程完成了,人们心里就不再痛了,也就真正接受分手这个事实了。而哀伤未完成的人,内心其实一直没有真正接受已经分手这个事实。

不同的人因为内心承受能力的不同,完成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会不同,比如有的人几周就过去了,而有的人需要几年。生活中那些分手几十年了还恨着对方、处于愤怒期的也大有人在。

也会有些人进入哀伤期之后内心一直不愿意从悲痛中走出来的,因为不走出悲痛,就意味着跟那个人还有关系,悲痛消失了,好像那个人就永远也消失了、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一样,这是在用悲痛这样的形式来拒绝真正地分开。

有些情况下,往往还会伴有深深的自责,但这样的自责常会过度,自己的责任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但却承担了很多。这很可能意味着两人在一起时内心对对方有很多的愤怒与攻击,失去对方以后,觉得这一切是自己的愤怒与攻击导致的,进而使这些愤怒与攻击开始指向自己。

分手或离婚这种丧失,对于一般人而言,只要充分哀伤,都能走出来。但一个人如果在这种丧失当中丧失的不只是爱的对象,还包括了部分的自己,大概意思是没有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有人会觉得自己像被掏空了一样,就容易陷入深深的挫败、失落和虚无之中。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没有较好完成与父母间的分离,成长为独立的人,没有完成心理学称之为“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分手或离婚都会引起分离的焦虑,使得哀伤难以顺利完成。

一些人还会在失去所爱的人后,通过贬低对方来避免内心过于痛苦和对自恋打击太猛烈,这不但证明了自己的自恋比较脆弱外,也会使正常的哀伤不能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在分手之后,感受是不一样的,这与这段感情的深浅有关系,还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童年创伤有关系。

人们在一段感情结束时所感受到的伤痛的感觉,除了当下的情感关系的丧失,往往也伴随着童年创伤的再现,借由分手,揭开了童年期的心理伤疤,比如:自恋的创伤、分离的创伤、被忽视的创伤,等等。尤其是那些每段感情分手后都很痛的人,那些痛多是童年创伤的再现。

而这些创伤会影响人们在失恋或离婚后的哀伤的顺利进行,并且所有不能正常进行哀伤的人,都像是进入了某种程度的抑郁,只是严重的发展为抑郁症,而没有那么严重的,可能会被人们防御起来,时不时地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已。

当人们说“越爱分手时会越痛”,是说得通的,但如果说“分手时越痛就证明越爱”是说不通的,因为除了相爱,还有童年创伤在起作用,对于有些人来说,越痛只是证明童年创伤越严重而已。

情感上受伤的时候,也是发现自己童年创伤并进行疗愈的时机,如果因结束一段感情而产生的痛苦感受经过半年还没有恢复,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手触动了内心压抑的童年创伤,也意味着个人可能较难通过自然而然的过程完成哀伤了,这个时候,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对于生活在鼓励坚强的社会当中的我们,很多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不要哭,甚至有些人儿时哭时会被训斥,不准哭,这会影响我们在结束一段情感关系后正常的哀伤。

不过,哀伤没有进行完的人,不一定自己都是有觉察的,很多人来接触心理学以后,借助心理老师的引导和深入的觉察,才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藏得很深的情伤并未被疗愈。

关于如何使未完成的哀伤完成,在本书第三章,我会介绍一种哀伤的方法,这里就不再展开了。你是缺爱还是被溺爱?

上文提到,情感关系中容易受伤的人,也就是分手后的哀伤不容易顺利进行的人,往往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创伤的,也就是说,其本来的人格基础、心理状态就相对有些脆弱。

而且,人格基础、心理状态也决定着人们是否容易顺利进入恋爱关系、走进婚姻并幸福生活下去。那么,什么真正决定了人们的人格基础、心理状态呢?

遗传基因、受孕及出生时间、温度、怀孕期间母亲的情绪状态等因素都可能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人格基础产生影响。比如有的男性生下来就具有女性气质,而有的女性出生后看着像男婴。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时,未经求证就轻易下结论说人家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的话,是有可能会猜错的。

有一些人天生就好动,并且节奏感快、身手敏捷、走路做事雷厉风行,另一些人则是干什么都慢悠悠的、节奏感慢,喜欢安静。

导致这些差异的因素可以说都是先天的,并且是如何起作用的目前科学家也没有搞得特别清楚,在控制和干预上方法也不是很多。胎教应该算是一种,但我们都知道像这样的方法也并不多。

相对来说,更为显著的影响因素,是一个人在出生后的养育环境、养育者的养育方法和态度、成长经历中的创伤事件等,因为这些基本都是在家庭范围里发生的,心理学上习惯把这些因素综合称为原生家庭或童年经历的影响。

原生家庭中的成长经历,与父母的关系及父母间的关系,通常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在未来恋爱和婚姻中的心理及行为,可以说一个人今天在情感关系的种种表现,往往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比如:父母婚姻不幸福,孩子就可能会恐惧婚姻,这种从小就有的深层恐惧,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在择偶时过于挑剔,表现为择偶时过于在意对方的优缺点,一旦发现对方的缺点就可能会想要分手。

那些父母长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可能会极力避免与会吵架或有暴力倾向的人结婚,以至于任何一个看起来有点小强势的人,都会让他们避之不及,这种过度防御可能会导致错过不少好机会。

并且更糟糕的是,等他们千挑万选找了一个他们觉得不会吵架或没有暴力倾向的人结婚以后,往往会发现他们的配偶会越来越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还是会吵架的甚至有暴力倾向的,这种由内心关系模式所创造出来的轮回般的现象也往往让他们痛苦不堪。

还有些人,虽然他们讨厌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但等他们进入情感关系,却发现自己如同父母一样,常用吵架来解决问题,甚至在争执中动手。

父母婚姻不幸福的家庭也必定缺少温暖,孩子从小生活在冰冷的家庭氛围中,有些甚至会常挨打受骂。成长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也容易因为太向往温暖与关爱过早开始恋爱,并且可能饥不择食,只要对方能够给自己温暖,就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都愿意跟对方在一起。

很多在亲密关系里被家暴的女人,往往就是因为施虐的男人除了动手打她之外,还会在打完之后哄她们,给她们一些温暖,正是因为对温暖的过分渴望和珍惜,使她们长期留在这样的关系里,也长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如果问她们为什么不离婚,她们中的一些人会说“他不打我的时候对我还是挺好的”。

在离异家庭长大的孩子,虽说不是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但其中的一些人不但缺少安全感,还自卑,表现为特别敏感,听不得别人的任何指责和否定。他们还可能因缺少学习爱人之间如何友好相处的机会,在情感出现问题时不懂得如何通过沟通来解决。那些父母没有离婚,但过得很不幸福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些童年早期有过诸如被送到姥姥、奶奶、全托托儿所、寄养家庭等长期与父母分离经历的人,在恋爱中则通常会极其害怕分离和被抛弃,一旦联系不上对方或对方表现不积极的时候,就会唤起心中的焦虑,进而采取过激行为。

他们还可能会常想要独占对方的爱,当对方身边出现了疑似竞争者,他们可能会过度紧张。甚至希望对方不要对家人、朋友等身边的人那么好,把全部的爱与关注都给自己,这也容易让对方感觉到不自由、过多地被控制,进而想要分手。

对于那些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照顾的人,因为心中爱的匮乏,他们可能会在关系里无休止地索取,似乎对方给他们多少都是不够的。他们的内心好像有一个无底的黑洞,不停地说我要、我要、我还要,恨不得把对方全部吞到自己身体里去。这当然会让对方有窒息感,结果对方也往往会逃离他们。

同样的情况也可能会发生在那些感觉童年很幸福,实际从小被溺爱的人身上,父母的过度满足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停留在被溺爱的时期,长大后既会因为父母剥夺了他们独立的空间在内心压抑着对父母的愤恨,又会在找对象时希望找一个像父母一样的人,然后并期待这个人如同父母一样来溺爱自己。

但爱人不是父母,爱人也有需要,最好的爱情关系是相互满足对方、相互滋养对方的,总想着让对方来满足自己,却没有能力满足对方的人,最后也常常会被对方抛弃。

因为内心还是个未长大的孩子,一些人还可能会难以承受独处,恋爱过程中缺少空窗期,一旦从上一段关系里出来,就马上需要抓住另一个人,再次进入一段也许并不是真正合适和喜欢的关系,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埋下隐患。

原生家庭对人们在恋爱关系中的影响有太多太多,如果我们用一本书来描述也是不够的,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地列举一些,以便大家对此有些基本的了解。下面会从人们在恋爱中的表现对个人心理做些更详细的描述,但其实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关于恋爱,你有这些恐惧吗?

安全感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人内心对外在世界的感觉和判断与真实客观的外在世界的吻合程度,过高的安全感意味着一个人总是把世界想得更美好,这样的人会缺少防范意识,容易上当受骗或把自己置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