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水龙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7:31:20

点击下载

作者:于德,聂斌程,于艳天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凌水龙源

凌水龙源试读:

作者简介

于德 辽宁省凌源市人,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朝阳市诗词协会副会长。曾任副县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凌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6年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联合召开的黄山国际教育研讨会,会上发表的论文收入该研讨会专集。2002年被中国环保基金会推荐为中华环境奖受奖者。同年,被《人民日报》时代潮特刊部理事会选聘为理事。作品有散文集《天地真情》、《采英拾贝》、《神奇的地球村》、《佳话偶记》、《山水情深》等。

聂斌程 辽宁省凌源市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曾任乡镇党委书记,市建设局局长,市委副秘书长,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局长。1984年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毕业,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有散文《访非日记》、《辽河源与身边历史》及《第一缕文明的曙光》等作品发表。

于艳天 辽宁省凌源市人。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从事文学创作,2006年由朝阳市推荐到辽宁省文学院学习。2008年,长篇散文体纪实文学《追忆逝水流年》获中国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学奖。2009年散文《皮影艺人刘景春》在《中国文化报》等五刊连载。2012年散文《老牛道口》入选《散文选刊》并获奖。2013年出版《与狐有约》散文集。凌河源头 人杰地灵灿烂文化 渊远流长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树轩题词挖掘历史民俗资源提升凌源文化品位中共凌源市委书记施光磊题词存史纪实留资治典范著书立言作育人文章凌源市人民政府市长邹凤彦题词凌河晨光木兰晨曲秋色驾驭铁“龙”设施农业富万家雪浴万祥寺热水汤风光政府广场牛河梁望猪头山杏川野牧序言浓情妙笔话凌源华玉玺

新春伊始,年味尚浓,一摞墨香四溢的厚重书稿摆放在我的案头。这是一部描绘凌河之源山川风物和古今人文并以散文的文学笔法记叙地方史志的长篇巨著,是朋友老于和几位同志费了许多心血编撰而成的。

老于名德,凌源名人也。在整个朝阳地区,乃至辽西政界文坛名声赫赫。他早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从政后担任过副县长、常委宣传部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虽政务繁忙,却依然钟情文学,痴心不泯,退休前就著作等身。退休后与聂斌程、于艳天等同道者,先谋划于雅室,后躬行于城乡,再笔耕于纸帛,几经商研,再三考据,数易其稿,遂有《凌水龙源》长篇面世。本书的另两位编著者聂斌程、于艳天皆为朝阳才子,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多有佳作精品面世,亦为编撰此书的始作者。篇幅所限,不容赘言。《凌水龙源》是一部好书,走进此书你会发现一个别样的“世界”,让你大受裨益。

山川之秀美,会让你流连忘返。如果你是一位外地人,看过此书你会发现凌源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亿万年前的热河生物群,会告诉你什么是沧海桑田,什么是世事无常,什么是生命的永恒;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会告诉你龙的传说,会再现这片大地远古的繁华;慈云寺的钟声和万祥寺的灯火,会为你讲述美丽的故事,会开示你许多宇宙人生的哲理。如果你是家乡人,循文探幽,逐墨览胜,你的脑海里会再现出大河北迷人的风光,会为辽金一代秀塔石桥的灵气再次折服。

人物之作为,会让你叹为观止。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凌河两岸的山山水水充满灵性,哺育出许多慷慨悲歌之士,孕育出许多达官贤才,他们的作为名传千古,他们的品行让人心生敬仰。“龙城飞将”李广射虎之胜迹至今令人传为美谈,罗布桑却丹以一部《蒙古风俗鉴》让国人尽知,罗文与罗志军父子各以赫赫战功和不凡政绩让人仰慕,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政声人品更是有口皆碑,儿童文学作家胡景芳、现代花木兰郭俊卿……无人不蜚声海内外,无一不令家乡人民引以为骄傲,无一不是后代学习的楷模。

文化之厚重,会让你逐水探源。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地区就没有前途。凌源文化之树花团锦簇,凌水两岸投射着文曲星的光辉。从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凌河文明”之一斑。孤竹国的故事、白狼河的涛声、南北朝的旧事、唐诗宋词的余韵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闻名中外的皮影、独树一帜的评剧、风情淳厚的节日风俗、独具特色的小吃、稀奇古怪的地名、充满灵异色彩的神鬼故事……都让凌河之源产生不尽的神秘感,都让人感受其无穷无尽的魅力。

历史之变迁,会让你满怀希望。书中的凌源让人欣喜。新中国成立60年来,凌源日新月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让凌源生态改善,山川大地更美,城市更宜于居住。建设设施农业,特别是建设“北方花都”,让凌源古城名声大振,凌源之花成为京城“贡品”,成为希望之花。闻名遐迩的凌钢在全国同行业占有一席之地,钢花飞溅,铁流滚滚,成为朝阳的重要经济支柱。这里的温泉吸引八方来客,当年的赵杖子小学——现在的基础教育的后起之秀仍旧引来无数人参观学习。从书中,我们可以展现美好的明天,也可以预知光明的未来。《凌水龙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老于和斌程、艳天他们真的是做了一件功德之事。这部书是朝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一个强劲的音符,这部书也是宣传家乡推介朝阳的最好作品之一,它既有资政育人、鉴古知今的作用,也有传承文明、播种道德、弘扬传统的功能。希望看见更多的人,写更多这样的好书。2012年2月于朝阳华玉玺系国家一级作家,历任中共朝阳市委常委、秘书长,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现为世界杰出华人联合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名誉成员、朝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朝阳建市50周年“朝阳文学十大名家”之首。凌河源史话

面对“人生”课题,人们总是给出不同答案。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中,著名歌词作家阎肃曾幽默豁达地说:“人这一生有多少天呢?总结起来说只有三天,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发生过的事,已成历史。明天是人们的理想,而今天正是做事的时候。”今天要做些什么呢?经验告诉人们,要努力使明天更美好,只有研究昨天的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大凌河之水自辽、蒙、冀山区的裂山梁打鹿沟等地,汇水成溪,溪水成河,蜿蜒800华里,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千百年来,生活在凌河两岸的人民,栉风沐雨、戴月披星、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有位皇帝东巡,面对此地之青山绿水、古塔方城,龙心大悦,发出“铜帮铁底天元当,万古千秋塔子沟”的动情慨叹,于是,亲自为此地赐名“塔子沟”。

亿万年来,在凌河发源地塔子沟,究竟发生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呢!唐朝人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环视幽燕大地、塞北苍天,喟然叹息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氏是以“中原即正统”的观念对北方采取了历史虚无主义。而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正视中华文明的“多元化”,正视北方社会的发展及历史变迁。这里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大事虽正史记载不多,但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自然生命,从亿万年前鱼化石开始的史前记忆。社会文明,从五千年前牛河梁女神庙说到的辽西古国。直到今天,这块红山沃土之上,出生过多少英雄豪杰;世代生长于斯的人们,曾经创造过多少灿烂文明;南征北战,这里曾有过多少创世伟业……这些,都需要史家眼睛向下认真挖掘、整理,编入子孙后代的珍贵记忆。这些就是今天需要做的,上对列祖列宗、下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大事。

今天,一支拙笔试图浓缩出的这份珍贵记忆,姑且称其为“史话”吧!它是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的追忆和挖掘,也是对皇帝封赐过的“塔子沟”宝地的辉煌展示,更应该成为凌河儿女共创经天纬地的历史丰碑!(一)

在凌河之源,从远古蛮荒到牛河梁红山文化及当今文明社会的发展,多少历史的连台大戏都是在这里上演——

1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比同期北京周口店猿人打制的石器进步得多的石器出现。在凌源城北八间房地方,曾出土大量这个时代的石器,如石刀、石斧等。1983年夏季的一天,在省考古工作站,辽宁省考古队的专家方殿春,曾神秘地向人们介绍出土于八间房的石器。他从保险柜里拿出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石祖”,激动地说:“这就是当年八间房先民崇拜之物呀!”于是,大家在朗朗的笑声中陷入了沉思。原来,早在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八间房地区的原始部落就已经有繁衍生息及生殖崇拜的意识。特别是在距八间房地区不远的凌河之畔,有个叫鸽子洞的地方(因其在凌河岸边岩洞中鸽子奇多而得名),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发现10万年前的用石英岩制成的300多种刮、削、砍、砸石器,同时,在鸽子洞还发现了灰坑,里面出土有虎、牛、羚羊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也说明10万年前,凌河先民已掌握了用火煮食之法。在这里已展示出先民们以渔猎为主,以火煮食而年复一年繁衍后代的生活情景。

1983年,辽宁省考古队在距凌源城东12公里的牛河梁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是在牛河梁东坡发现一座女神庙遗址。在距地面1.1米深处,出土了真人一样大小的极富生命力的彩塑碧眼女神头像。其头像显示是典型蒙古利亚人种,其眼珠以晶莹碧绿的玉片镶嵌而成。女神庙遗址下面则是以筒形器砌成的象征天圆地方的墓葬群落。方圆25公里的10多个山头上分布着许多积石墓葬,考古工作者称其为积石冢(石葬墓),而在山顶上还发现祭天或祭祖的石砌圆形祭坛。祭坛旁有一条古车道。考古工作者称之为“轩辕古道”,因为中华文明传说是黄帝轩辕氏发明车驾,所以在这里已有了“三皇五帝”的影子。

在牛河梁积石冢里,出土大量玉器,如精美的钩云玉佩和马蹄形玉箍,而在这些玉器中,最使人惊奇的是“C”字形玉雕猪龙。其形状是猪首龙身。发现这条猪龙时正是冬季。在一个山风呼啸的午后,辽宁省著名考古专家孙守道先生,坐在女神庙遗址前,一手抚摸着刚刚出土的玉猪龙,一手高举酒杯,兴奋地喊出:“朋友!快来为我们发现的中华文明的海内孤本干杯吧!”

中华民族历来被誉为“龙的传人”。龙总是和帝王、文明起源及国家形成联系起来。在中国,人们对玉已怀有无比崇高的信仰。古书《说文》中已记载“以玉事神为之巫”,玉是介于人与神之间的灵器。石葬中的玉器,显然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赋之深意。玉器中的“猪龙”在神庙这里出土,已说明这里已有原始国家形成的最高喻意了。著名考古专家、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大顺,在研究牛河梁出土文物之后,写出了《龙出辽河源》一书。书中说:“大河孕育了上古文明,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齐名的是黄河文明”,而“辽河文明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辽河流域一批重大考古发现而提出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红山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它赋予了中华文明起源新的意义”。经过中科院“C14”测定,牛河梁遗址出土器物当是5500年至7000年前的。因而,这一新发现一下子把中华文明追溯到五六千年之前。这无疑是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龙出辽河源》的作者与苏秉琦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认为“辽河文明与牛河梁考古新发现,都有力地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不是一个中心,而是“多元”。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考古界权威苏秉琦先生在考察牛河梁遗址后,激动地说:“牛河梁女神不仅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在牛河梁考察的日子里,苏先生每天清晨上山,激情满怀地到处察看琢磨。他站在女神庙遗址上,遥望凌河东面形似猪首的山峰。他想到那件猪首龙身的玉器似乎在告诉人们5500年前在这里的神圣和崇拜的谜底。考古学家的思考总是离不开现实环境的。苏先生连着几天浮想联翩。他想,如果中华文明是从中原延伸过来,那么牛河梁这5000年前的文明物证比中原同期出土文物早1000年,这又如何解释?看来答案只有一个,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牛河梁这里也应是中华文明起源之一。苏老先生携夫人走下牛河梁的时候兴奋异常。临别时,他在牛河梁工作站会议室里亲自挥毫,写下了“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的巨幅大字长联。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把中华文明提前1500多年,给夏以前“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也把中华文明从黄河文明起源扩展到辽河文明乃至于牛河梁地区的古文明,从而使中华文明与古代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一样久远。足以成为改写世界历史的一篇特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增加了一个辉煌的亮点。(二)

到夏商周时期,大凌河流域处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家店文化层。这个时期先民的文化遗址分布在凌河流域有千余处。

春秋战国时期,冀东辽西还存在着一个自商王朝时就延续下来的侯国,叫孤竹国。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叫伯夷和叔齐,曾经力劝周武王不要灭掉商朝,但周武王顺应民意,发兵伐纣,灭掉商朝。伯夷、叔齐非常气愤,拒绝到周朝为官,并下决心“不食周粟”,宁可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孤竹国位于今凌源与喀左交界的凌河之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到春秋时期,孤竹国逐渐强大,竟不断侵犯燕国。同时北方的山戎也常侵扰燕国。燕国只好求救于强大的齐国。于是齐恒公发兵20万,一举灭掉山戎和孤竹国。此后,辽西便归东胡占有。至燕昭王时,燕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史记·匈奴传》记载,燕昭王派大将秦开发兵30万讨伐东胡。东胡大败北逃后,辽西地域归燕国统治。

燕昭王十二年(公元前300年),燕国设置上谷、渔阳、辽西、辽东、右北平五郡。今天的朝阳、北票以东归辽西郡。凌源、喀左地方则归右北平郡。

为防备东胡进犯,燕国“北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现今遗址自赤峰北梁跨过老哈河至建平北二十家子一直延伸至敖汉界,全长160余里,为燕长城。可见凌河之源当时亦是燕长城保护的宝地了。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燕,第二年便统一六国,并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凌源地方属右北平郡平刚县。到汉武帝时,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入侵右北平。汉武帝任命大将军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出燕山、征塞北、饮马凌河源,历经大小数十余战。匈奴连败,称李广为“飞将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飞将军射虎的生动传说吓得匈奴心惊胆战。后来每到边关告急,人们总想到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已成百姓追求边疆安宁的美好愿望了。

到东汉和三国时期,辽西凌河之源为幽州属郡。北方匈奴强大后,把东胡后裔赶至乌桓山。这些东胡人以山为号,称乌桓。建安十二年(207年),北魏曹操发兵20万北征乌桓,“出卢龙塞、经白檀,历平刚县、登白狼山,指柳城,掠其众20万”。凌源地域亦属当时征战之地。当年53岁的曹操,亲率大军饮马凌河之滨,英姿焕发,三军获胜之后,饮酒赋诗,曾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凌源地域曾归营州管辖。营州是北魏时东北地区唯一的州级建制,辖辽西、河北、东北地方。北周大将杨坚灭了北周建立隋朝,就是隋文帝。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营州,设置柳城郡。隋末,营州归大将军罗艺管辖。罗艺改辽西郡为营州总管府。公元618年,唐灭隋,罗艺降唐,被封为燕山节度使,统辖北方各州郡。唐武德七年,该总管府改为营州都督府,下管七州,凌河之源是其一。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他分天下为十五道,凌源地域属河北道。唐太宗、唐高宗先后亲自发兵6次,出燕山,过白狼河东征。辽西均为唐军饮马之处。

营州出生的胡人安禄山反唐,多年战乱,唐王朝无力经营东北。营州及辽西地方遂为东胡后裔奚人占据。后来,东胡的另一支契丹部打败奚族,辽西遂为契丹部所治。其后建立大辽国。凌源设榆州,划归中京大定府,成为辽京畿重地。这个时期,中原的唐代经济文化已达鼎盛时期,也深刻影响着北方。东北唯有营州一带有唐代墓葬近百座。从出土唐三彩、铜镜等精品文物看,唐文化已对辽西有深刻影响。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废除旧部落联盟制度,在龙化州东金铃冈,筑坛受册,即皇帝位,建立契丹国。辽太祖阿保机在潢河(辽河支流也称西拉木伦河)沿岸建筑宫殿寺庙,定为皇都,并称名上京归潢府(即今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自此为始,契丹国家也有了汉式京城。阿保机采用汉人谋士建议,使得辽朝典章制度逐渐完善起来。辽神册三年(918年)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辽神册五年(公元920年)阿保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大字,后来又进一步创制契丹小字。公元927年(辽天显二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改官名为汉官名。此时辽朝大小官吏一应汉人礼仪。墓葬也都有汉人的翁仲和石兽列立墓道之前,如凌源大河北乡的辽墓前的石羊、石虎及巨大石翁仲,就是属此种典章制度所定。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并改元大同,同时设五京:上京临潢府(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宁城大明镇)、南京幽都府(北京地方)、东京辽阳府(朝阳地方)、西京大同府(山西大同)。

辽太宗在位二十年,对中原用兵两次:一次是天显十一年(936年)入援契丹儿皇帝石敬瑭,灭后唐,占领燕云十六州;另一次是(947年)统兵灭后晋,占领都城汴梁(开封)。辽太宗用中原汉人皇帝仪仗进入后晋都城汴梁,着汉族皇帝服饰,接受百官朝贺。当年二月正式改国号大辽,改年号“大同”。辽兵初入中原大肆烧杀,军行野蛮,中原纷纷抵抗。辽太宗感叹说:“吾不知中原人如此难以对付!”并总结教训道:“吾行有三失,使天下人之叛我也。纵兵掠刍粟一也;括民私财二也;不早遣诸节度使还镇三也。”所谓“遣诸节度使还镇”即使用汉人降将回本地实行统治。辽太宗从中原人民反抗中悟出任用汉人降臣统治汉地的道理。

辽乾亨四年(公元982年)辽圣宗继位,年幼,承天太后萧燕燕摄政。当时辽已占领燕云十六州,领土北边拥有潢河(西拉木伦河入辽河)流域、土河(老哈河流域入辽河)及大凌河流域至燕山、围场之外,还扩大到长城以南广大地区。在治国策略上,辽朝采用汉人韩德让等人的建议,施行“因俗而治”的统治办法。朝中“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所谓国制即契丹官制,所谓汉制即多效仿唐制,在制度上采取南北两面官制。北(契丹)枢密院掌管契丹军政;南(汉人)枢密院掌管汉人州、县,租赋军马。在今凌源境内,当时即在南面官枢密院管辖下,设立榆州。在今十八里堡地方建榆州城,在榆州城之东凌河岸边,仿唐制修建官衙并建七级辽塔。

辽承天太后,即演义小说《杨家将》中说的那位萧太后。在景宗、圣宗朝辅政、摄政长达40年,任用汉族官吏韩德让,使辽朝由中衰走向鼎盛,推动辽朝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萧太后以南枢密使韩德让管理宫帐安全和军国大事。由于采纳韩德让“削藩强民,力行新政”的策略,加强了辽朝的中央集权。此后,萧太后以韩德让为大丞相,凡朝中大事都与他商量。

统合四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以曹彬、潘美为主将,率大军30万分三路攻辽。萧太后亲率大军迎敌,在朔州(山西朔县)陈家谷大败宋军,擒俘宋将杨继业,大获全胜。统合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萧太后和圣宗以韩德让为帅,率辽军20万至澶州(河南濮阳),受到宋军顽强抵抗。辽大将战死,辽军受挫。萧太后采纳宋朝降将王继忠建议,与宋议和,签订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和议规定:两朝修好,永结联盟,宋真宗称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每年向辽奉银10万两,绢20万匹。

历史上有名的辽、宋“澶渊之盟”,能使辽转败为胜,皆由于萧太后与韩德让多谋善断而成。据史书记载,当时萧太后紧紧依靠韩德让,二人曾同乘一车,亲临澶州前线,随时参谋指挥。关于萧、韩之间的关系,史书与当今有关书籍多有记载。当时宋辽通好之后,宋朝使臣也曾亲眼看见萧太后与韩丞相密谈之情景。据汉人史书记载:韩德让与萧太后还有过一段特殊关系。萧幼年曾许配韩,后耶律氏求婚,萧被迫应婚。后来景宗去世,圣宗幼年继位。太后摄政,而韩氏世代掌管军权,恐不利于自己幼子,乃私下对韩德让说:“吾尝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为你的儿子。”从此后,“德让出入萧后帐幕,二人亲密无间”。又据《圣宗本纪》记载:“皇太后幸韩德让帐”,都说明萧太后下嫁韩德让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萧太后神机妙算,闻善必从。韩德让文武全才,智力过人,通晓军机政务。这两位历史人物确实对当时南北朝社会经济发展有过特殊的贡献。

比如,以当时在凌河之源设榆州为例,自辽在榆州建塔设城之后,时人纷纷来此经商,人们也称榆州为“塔子沟”。当年在榆州,路达南北,物畅东西,商贾云集,文化交流,已成燕北辽朝一处繁华宝地。至今仍存榆州和众县故城址,东西一百六十丈,南北一百五十丈。城墙周长四华里,当地人称楼子庙村,有秀塔高十数丈。(三)

辽代是从916年至1125年,其统治长达210年。1007年,辽即在今宁城县大明镇地方建中京大定府并修建大明塔及方城。凌源地方归大定府所辖。1122年,金国攻克辽中京。公元1153年,金撤中京,大定府改隶北京路,凌河地域属大定府和众县。这一时期是辽西历史上设置州、县最多的时期,可谓州、县林立,城郭相望,兵戎相见,鸡犬相闻。

当时,燕山之北的地区与中原各朝代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至今,我们仍然能从唐、宋时期史书和文学作品中看到对辽西风俗人情的描写。

首先是唐、宋时期的诗人们已对辽西地区魂牵梦萦: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

最好的梦,竟是梦到与远征辽西亲人相会。“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白狼河即大凌河,那里的书信一旦断绝,就彻夜难眠了。

而对辽西的直接描写更让人感情激动,别有一番滋味。如以描写黄鹤楼而出名的唐代诗人崔颢,在亲游燕北之后,热情地歌颂: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春草合,辽阳春水生。(《辽西作》)

唐代大诗人高适,年29岁,出卢龙,历白狼河(大凌河),面对辽西山川风物,以诗歌描绘出: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盅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营州歌》)

这实在是一幅生动的民族风情图画。宋朝的吏部尚书苏辙,于1089年(北宋元佑四年)8月,奉宋朝皇帝诏书出使辽国,祝贺辽国君主生日。他以半年时间,自汴京出燕北,用其兄苏东坡送给他的诗形容,苏辙这次出使辽国非常艰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风尘仆仆顶风冒雪地来到辽国中京(内蒙古宁城的大明镇),完成使命之后便顺道漫游辽西大地。他在写给当时刚到杭州为官的兄长苏东坡的诗中,就有一首是题为《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的诗。有专家考证说这首诗的“神水馆”即当时离辽中京仅几十里路的热水汤。据《辽史》记载,1053年,辽兴宗就在凌源热水汤地方“幸温汤,射虎于诸山”,可见当时热水汤地方已有温泉馆舍供辽朝君主沐浴临幸。而苏辙作为宋朝使臣来辽已是兴宗驾临热水汤37年之后的事,他岂能不在热水汤神水馆游历而诗兴大发呢?

其实,辽朝和金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兴盛也不亚于南朝。

比如:在辽道宗朝的皇后及妃子们均能吟诗作画,弹琴奏曲。清宁二年八月,道宗出猎,后妃从行,至伏虎林,命皇后赋诗。皇后应声道: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

灵怪大仙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群臣赞曰:“皇后可谓女中才子!”对辽宫的文明风雅,皇后还曾自作《怀古》诗: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这首诗虽然后来由于小人诬陷,被道宗误解而引来白绫赐死的杀身之祸,然而此事也充分反映出当时辽朝宫内个个精通中原文史故事的事实,可见当时南北文化融合之盛。

现在,整个辽西当数辽墓居多。凌源的安杖子、宋杖子、大河北、万元店一带,辽金墓葬出土文物很多,除青铜器、瓷罐、瓷碗、独特的鸭嘴壶外,还有神秘费解的契丹文字。

1013年(辽开泰二年)以习家寨(今喀左白塔子)为龙山县。今凌源天盛号、五家子等地均属龙山县。三十家子以西为永和县。1114年9月,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第二年称帝,建立金国。1122年(金天辅六年)正月,金军攻陷辽中京(今宁城大明镇),当年4月,凌源及辽西各州、县相继为金所占。金罢榆州,保留和众县。金帝下诏禁同姓为婚。

1127年(天会五年),金军攻汴京(河南开封)俘宋徽宗、钦宗及宗室3000余人北归,北宋灭亡。金兵俘虏北宋二帝,立即令其脱掉龙袍,削去皇帝封号,只能骑马,宫妃步行,千辛万苦来到燕京。二帝分别住进延寿寺和悯忠寺中,每日各给一升米。在燕京稍事停留,又被押往中京(今宁城县大明镇)。北宗徽、钦二帝及各亲王、郡王、宫妃自燕京出发经过河北蓟县、石门遵化,过了卢龙岭和滦河,越过长城来到潭州(今河北平泉)和榆州(凌源)真是千辛万苦、风餐露宿,但宋徽宗这位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的“绝代才人,薄命君王”仍不时诗兴大发。他在过燕山北行见到杏花,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如泣如诉的诗句: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幕?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令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这首诗上阙用工笔细描写出所见杏花之美丽,景物之凄凉,而下阙写离恨哀愁,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又到绝望的心情,实与李后主“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亡国之音一样的动人心魄!

自燕京经凌河之滨又到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大明镇)共950里路,晓行夜宿共用了32天。多年居住深宫而出门龙车凤辇的皇帝和后妃,一路上越燕山,出长城,长途跋涉于凌河之滨,风尘仆仆地走到中京,然后又押往金朝首都上京,去拜谒太祖阿骨打庙堂,后被囚于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县)。这幕历史上北宋二帝被俘的悲剧,竟也上演到辽西凌河之滨。

1130年(天会八年),金宗弼(兀朮)军被宋岳家军打败。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岳飞,在金兵攻破汴京俘虏二帝北归之际,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组织军民打出“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义旗,发誓收复中原。“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然而经过数年斗争,打败了金军,不但不能迎回二帝,以雪“靖康之耻”,还遭杀身之祸。最后在秦桧主和派主持下与金朝议和,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为宋、金国界。宋仍向金朝称臣纳贡,实为千古之遗恨。

1139年,金熙宗亲祭孔子庙,并颁诏举国读《尚书》、《论语》,实行教化。1151年(天德三年)金迁都燕京(北京),第二年改元真元,改燕京为中都。1154年(真元二年),同金朝各地一样,凌源地区也发行纸币(金称交钞)。1168年(大定八年)金下诏禁止杀马,倡导农耕之业。1170年(金朝大定十年),龙山县西五十里狗河川孙家庄(今凌源天盛号)开明士绅刘百通协刘五、刘海等人捐资修了五柱头、四栏板、宽4.7米、长3.8米、高3.4米的金代石拱桥,至今完好保存。其建桥工艺十分高超,此桥比北京卢沟桥还早23年。

金朝从1115年至1234年,统治北方长达119年。在北方,统治200多年的辽代和100多年的金代,时间虽不算短,但对辽、金的历史记载都很少。究其原因,大概是史家多受中原正统思想束缚,而对北方社会的变化相对轻视所致。比如对中原文化极具影响力的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同是在宋朝为官的苏轼和苏辙对于北方都很有偏见。苏辙奉诏出使北方辽国,苏氏两兄弟极不情愿,认为堂堂中原天朝何必出使北地胡蛮。苏辙临行时,苏轼还情绪低落地写诗送苏辙,大意是:你这次出使辽国,不要流泪,要忍辱负重,不负使命,要让北国辽主见识到中原的文明人物,而且还要让辽主知道你们并不是中原最杰出的,中原文明大国人才济济,永远强于北国。“单于若问君家事,莫道中朝第一人。”“中原强于北国”这是汉族知识分子长期以来固有的历史偏见。就从宋、辽、金、元的史书记载规模看,也很明显。1343年(元至正三年)元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朝史,以右丞相脱脱为总裁官,以张起岩、殴阳玄等6位汉人学者为主修。虽然经过争论后确定“三国各为正统”分别独立撰修,但1344年3月《辽史》先成书,共116卷。同年11月《金史》也修成,共135卷。1345年10月,《宋史》最后成书,共496卷。记述北宋建立到南宋灭亡的历史。史家认为,就文笔看《金史》写的最好,而《宋史》则是二十四史中最长的一部。从年代看,宋史是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废后周建宋都开封,到1276年南宋灭亡,共316年,而辽朝和金朝先后共是329年的历史。但《宋史》的篇幅规模竟是《辽史》《金史》的两倍。换句话说,辽、金两朝代的北史才是南史(两宋)篇幅的一半。两者记载历史的详略何其明显。元世祖忽必烈曾说过:“国可灭,史不可灭。”自古帝王得失兴废,全靠史书记录下来,可以为当今治国提供经验教训。而南史和北史的详略差距又为何如此之大!

莫谓中原正统,人才济济,也有白痴皇帝见笑于后代。晋惠帝不学无术,听了青蛙叫声不知何物,问侍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家的?”左右侍从感到好笑,也就糊涂着回答说:“在官家地里叫的就是官家的,在私家地里叫的就是私家的。”惠帝还点头称赞。有人报告地方闹灾,无饭吃饿死不少人,惠帝则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堂堂帝王如此无知,真是可怜可笑。

莫谓北朝荒于教化,人也不学无术,但也有治国之英主,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女政治家萧太后,治国能臣韩德让、金元文人元好问等奇才。都是政绩卓著,才华横溢之属。岂能以“中原正统”之偏见小视北朝呢!

凌河之源乃至辽河之源的北朝民族发展史就在我们身边。辽、金与两宋时期的第二次“南北朝”与中原的“魏晋南北朝”时间一样长,但对辽、金的360年历史研究和挖掘远远不够,不能不算是一个历史的缺憾。

历史剧《四郎探母》,人们百看不厌,该剧除对宋臣杨家将的忠孝大肆褒奖外,还第一次以文学手法树立了辽国知书达礼、忠孝仁义、贤慧美丽的铁镜公主的正面形象,实为感人至深。再如著名的辽宁轮椅作家王占君,以多年研究《辽史》为基础,写出了《契丹萧太后》的历史名著,描绘了契丹萧太后坐镇中京,指挥西京,治理北朝的雄才伟略,基本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然而,可惜这样的作品在文学史中却是凤毛麟角,实在少得可怜!

1206年,蒙古族首领铁木真统一了全部落,在鄂嫩河畔举行大聚会(忽里勒台),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大汗,尊号为“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然而,在他征战了21年之后也没灭掉金和宋,只好留下“联宋灭金”的战略遗嘱撒手人寰。1234年,才灭掉金。1267年,世祖定都燕京(北京)改称中都,改元至元。敕修曲阜孔庙,倡导读五经四书。元朝在中国设立11个行中书省。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为大宁路,凌源地区仍属大宁路和众县。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02年,朱元璋之子、受封于北方的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定都北京。因东蒙兀良哈部支持朱棣夺取帝位有功,故将大宁都司所辖燕北辽西地区赐给兀良哈三卫首领,直到清初。

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在辽宁新宾(赫图阿拉)称汗,遂建后金政权。这样,明末清初百余年间,东北地区出现了明、蒙、后金三方鼎立之势。后来,后金软硬兼施,主要是以安抚政策使蒙古归顺了它。1644年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李自成杀进北京后挥师山海关。吴三桂为泄私愤而降清,大清统治者征集辽西各部蒙古兵与清军同发山海关,与吴三桂镇守山海关的十万明军合兵一处,与李自成起义军大战“一片石”关。最终大败李自成,清军大举入关,进而统一了中国。

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康熙帝玄烨东巡狩猎于县城西90里之南北行宫(今之凌源三十家子)。两宫之间相距十里,见草木中有石佛一尊,玄烨帝又观赏沿河风光,龙心大悦,召臣下赐银50两,在三十家子青龙河西岸修建承禧寺(即今镇政府后院寺舍),于康熙五十四年竣工完成。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忠烈,笼络民心,还大奖明末抗清忠臣,曾下诏表奖史可法、袁崇焕等抗清明将三千余人,以此感召汉人。

清朝皇帝还常常以出巡形式,深入民间,体察民情,遇见贪官欺民或社会不公都能惩恶扬善。史书记载,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自北京、承德至塔子沟东巡,都是晓行夜宿,沿途使官民修御道,问疾苦,遇有饥寒,施舍银两。宋杖子万祥寺之拨款,塔子沟商贾之兴旺皆与康乾时代皇帝巡察有关。但到清嘉庆帝之后,国力衰弱,官吏疏于政务,官暴民怨四起。1805年,嘉庆帝东巡祭祖,沿途御道竟无人修整,还有因修道招致人命百姓告御状者,使得盛京将军以下府县官吏被惩罚,贬入热河园林为差者大有人在。

雍正二年(1724年)关内山东、河北地方遭天灾,饥民遍野。清政府决定在东北、辽西地区“借地养民”,于是关内开始向辽西大量移民。这些移民来到辽西便开山伐树,烧荒种地,毁掉大量树木植被,耕地为农,建房为屯。自然环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其后,清政府又在北京、承德等地大兴土木,修建皇家园林、宫殿,开山伐树,于是使辽西凌河之源露出荒山秃岭。其后,关内又有几次大的移民,遂使辽西树木伐尽,荒山更渐成不毛之地。

辽西凌河之源,且不说亿万年前的古木参天,五家子山上巨大的树化石可以作证,也不说清朝中叶万祥寺前巨大云杉和沟门子、河坎子、大河北山上村中至今幸存的古树为凭,更不用提凌源城北朝阳沟幸存的400年的黑松,即便是如今凌源城乡民宅及庙宇的粗大梁柱,不都是就地伐掉的当地“老山松”吗?可见三四百年前,凌河之源还是苍松翠柏、古木成荫、水草丰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生态环境。而今却是荒山秃岭、水土流失、连年荒旱。辽西自然生态之变化,千秋功过,谁予评说!

清乾隆三年(1738年)设置塔子沟厅,实行蒙汉分治。辽西地区旗的设置不变,另设塔子沟厅重点治理汉民。乾隆四年(1739年)朝廷拨银在塔子沟康官营子建万祥寺。清乾隆八年,高宗诣盛京,取道热河,曾驻跸其地,赐名万祥寺,寺中有宝座一个,喇嘛百余人。同时在今凌源地域大兴土木,建造塔子沟厅各衙署及兵丁营房,费银5900两。乾隆七年,僧人常福募集兴修关帝庙,7年后修成立碑。民国后改关岳庙合祀。乾隆十四年(1749年)于朝阳街兴建财神庙,5年后于城北建龙王庙,并于城西建地藏庵,设义冢区(公墓)。河北遵化等地前来经商者居于城北,称为遵化街,其东有建昌街,是为凌源各街最早立名者。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廷派哈达清格出任第十八任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当时的塔子沟厅隶属承德府,其管辖范围是北至西辽河支流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南抵长城,东界柳条边墙,西接八沟厅,辖七旗、县,广袤千里。哈达清格上任伊始,便考察凌河之源,体察民情,踏遍塔子沟厅的山山水水,并开始撰写《塔子沟纪略》。经哈达清格认真考察,夜以继日地整理编撰,第二年《塔子沟纪略》十二卷便刊刻印行,从而为后代研究清中期关外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这一年厅署还在粮市街建秀塔书院(今粮市小学图书馆阅览室房舍)广招生员,发展文化教育。其后又在西街建城隍庙。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5年后的8月,乾隆帝弘历东巡盛京祭祖。这一年真是皇泽临凌水,“戊寅日,驻达鲁万祥寺行宫(今宋杖子康官营子),乙卯日,离万祥寺驻塔子沟行宫”。乾隆帝一路走来,不仅留下一段与乌姓民间女子产生爱情纠葛的历史佳话,还面对塔子沟青山绿水,宝塔方城,诗兴大发。乾隆帝一生儒雅风流,不仅有经世之才,也有书生之气,不仅博览群书,且爱好书法、绘画、古玩。一生作诗42000首,几乎与《全唐诗》相当。他每天必作诗数首,从塞北到江南,所到之处挥毫题字。可算是题字遍天下,流传千百年。这一次乾隆携容妃东巡至塔子沟,龙颜大喜,诗兴大发,题诗两首,堪称辽西塔子沟之盛事。

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福珠隆阿在塔子沟西大街建瑞云书院,并广招生员。光绪十七年(1891年)关内关外连年大旱,且瘟疫流行,饥荒连年。本县南部已有数月路断行人。此时,关内又有大批移民涌入辽西,社会危机加深。这一年十月初九日(公历11月10日),金丹道大首领杨悦春在辽西大黑山设总坛,于十月初九日攻打贝子府,发动暴乱。而凌源则是十月二十五日,傅连信于松岭子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傅连信骑白马挥大刀,人称“大刀傅连信”,自号“平清王”。起义口号是“平清灭洋”,队伍在松岭子老爷庙前竖起“平清王傅连信”“受命于天、王我华夏”两面大旗,聚众万人,并分兵九路进攻县城。当月二十七日,在县城南西五官营子与清军对阵。由于清军已调古北口提督叶志超部及东北各路精兵,再加上俄国洋枪队助战,平清王的队伍寡不敌众,伤亡惨重,起义失败。傅连信北走黑龙江。

光绪十八年,鉴于辽西矿业的发展,李鸿章派员视察柏杖子金矿,就地开办粥场,救济灾民;并上奏清廷拨银三万两,棉衣一万套,赈济四县百姓。

光绪二十九年,理事通判洪子祺,分全境为十一路,联防匪盗。他办案公道,劝民种树,数年之后处处成林。百姓皆称颂“洪大老爷”。洪子祺委托举人李沐霖,建校舍,在财神庙街(今朝阳街)创设高级小学班,成绩为热河之冠。

光绪三十年(1904年)河北山东荒旱,饥民大批“闯关东”。自此年之后直至1931年日寇进攻中国东三省。30年间,数十万关内饥民自山海关逃荒东三省,使得辽西凌河之滨人口成倍增长,自然环境日趋恶化。

民国三年(1914年)春,因建昌县与江西省建昌府重名,决定更名为塔沟县。后来因系凌河发源之地,故又改称凌源县。这一年,生于凌源热水汤的蒙族哲学家宗教名人罗布桑却丹自日本回国,始任奉天南满铁路局蒙语翻译,开始撰写《蒙古风俗鉴》。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猖狂侵略东北。1933年3月2日,日军米山、川原两部侵占凌源县城及部分地区。1933年3月9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下,“大满洲国”成立,日本关东军扶持清废帝溥仪为“执政”,与日本签订《日满议定书》,东北成为日本殖民地。1934年3月称满洲帝国,溥仪当了“皇帝”,改年号“康德”。是年,日军司令官调川赖小队进驻凌源城北热水汤,霸占几十眼温泉,供日军享乐。为了防备中国人袭击,日本军人用地道把温泉和山上的炮楼连接,以此加强警戒。三家子“红枪会”聚众与日军战斗,杀死日军数人,但抗日民众却有47人英勇就义。1943年,日伪军于凌源境内搞烧杀抢夺“集家并村”,制造许多无人区。每隔30里建一“人圈”,强迫百姓进入。当时,老百姓悲惨地编成顺口溜:

鬼子霸占我家乡,集家并村又烧房。

拿着我们当牛羊,男女老少圈里装。

1943年7月,中共冀东军分区决定扩大武装游击区。凌源、青龙、绥中三县组成凌、青、绥联合县,由在凌源四官营子出生的罗文将军任7区队长,马骥(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任副队长领导抗日。罗文、马骥部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1944年,罗文部队在凌源铁路西北突袭伪满国兵第5团和一个鬼子大队,歼敌一连,俘敌一班。打了一个震动辽西的漂亮仗。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解放凌源。当年9月16日,中国共产党凌源县委及县人民政府建立。

1945年9月,家住凌源三十家子北店的贫苦女孩郭俊卿,女扮男装参加八路军,并且屡建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军受到表奖,特别是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成为当代花木兰式的女英雄,实为凌源人民之骄傲。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军队又占领县城。共产党随即转入农村,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1947年5月1日,国民党东北保安三支队司令韩梅村将军,在共产党的强大政治压力下率部在凌源起义,因而使凌源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大变。当年6月21日,凌源获得彻底解放。从此凌源的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篇章。(四)

自清末至民国初年,贫困的辽西地区因连年征战,生灵涂炭。大批关内移民开山伐树,烧荒耕地,使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日本侵略者制造许多无人区,加之伪满洲国14年的反动统治,使得辽西地区饱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一直到1947年解放,凌源人民才盼来了救星,真正过上了当家做主的日子。当时全县人口仅为272606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凌源地区归热河省管辖。

国家要解放,人民要生存,因而,共产党领导人民首先是搞建设、拔穷根。1953年,时任中共凌源县委书记的秦友仁深有感慨地说:凌源自然灾害多是百姓贫困受苦的根源,概括说来就是“穷在山上,害在水上,苦在病上”。秃山无树,水土流失,生态失调,因而干旱、山洪、风雹频频发生。有鉴于此,县委决定在广大农村大搞山区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大修水库;以造林种草为重点,培养植被;以生态平衡促进生产发展。现在著名的四官营子水库,沟门子水库,欺天林场,北炉林场及瓦房店水库都是当时修建起来的。

农业方面的恢复和发展,更是卓有成效。在县委领导下,宋杖子“红五月”农业社主任王世宗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战天斗地,宋杖子北山改称“欺天山”。“红五月”农业社为全县带了好头。王世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和中央领导的接见。

县委书记秦友仁亲自抓植树造林。他带领机关干部五下野代沟,十上牛河梁。凌河之源大面积植树造林首先是从牛河梁开始的。据说,现在牛河梁的15万亩油松林还是当时县、区干部和广大农民带着玉米面饽饽上山,一天大干16个小时栽上的。这片堪称亚洲最大的油松林,每亩植树450株,农民只补助8.5公斤小米。然而,那时群众热情十分高涨,每天平均有600多人上山植树。

牛河梁人工营造油松林的成功,使各地都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热河省在这里召开全省造林大会,国家林业部领导也给予极高评价。此后,国内外的参观学习者开始络绎不绝。

牛河梁这片油松林,不仅促使凌源各地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凌河之源的秃山渐渐披上了绿装,人民生活也开始富裕起来,而且,这片松林还默默地保护了5500年前方圆几十公里的红山文化遗址,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保护作出了历史奉献。凌源公园女神塑像

上个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为响应号召,大批科研人员涌入宋杖子,对该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961年,辽宁省农业技术综合站在宋杖子建立,优越的政治和科技体制,为有志于改变家乡面貌的青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承德农校毕业的返乡知识青年于广富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家乡建设,在科学实验领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引进了“辽双558”玉米种子及其他品种进行繁育与推广,攻克了“莠子变谷子”的新课题。科学实践的成功增加了当地百姓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调剂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凌源的知名度。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文化、教育事业也不断发展。1948年9月,辽西地区最早办起的一所中学——热辽中学,由建昌迁到凌源,由热河省立第二中学改为凌源中学。

1956年,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长、文学泰斗茅盾在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上讲话说:全国有志文学创作的青年都应向凌源中学教师胡景芳学习。胡景芳先生是凌源人,1952年就在热河省的报刊上发表作品,是全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一生有30余部作品问世。胡景芳非常热爱家乡,经常回故里看望乡亲并辅导文学青年。直到去世前仍兼凌源市作协名誉主席。

1958年,凌源出生的全国著名画家、环保专家杨兆三先生,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青年报社,成为“一诗一画”专栏画家;其后“一诗一画”在全国影响巨大,被香港绿州出版社、陕西出版社出版成书。此后,杨兆三先生曾任中国环境报副社长,任内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彰。其书画作品曾在日本和法国举办展览,并荣获“巴黎勋章”。他的作品《松鹤延年》曾作为中国政府的国礼送给日本首相收藏。杨兆三先生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著名画家。为了促进家乡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还亲自兼任凌源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多年来,同是凌河之子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不论在辽宁、宁夏,还是在北京,都时时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不断为家乡筹划着美好的未来。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凌源人民就深深认识到科技和教育是治穷致富的根本所在。全县上下狠抓教育,经过多年奋斗,调动三级办学积极性,凌源作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校舍都是全省县、市(区)中最好的,每年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也是全省各县、市(区)中升学率最高的。因而198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凌源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当杨庆国县长从北京捧回由胡耀邦亲笔题字的奖牌时,受到社会各界夹道欢迎。

也许是凌河之水千回百转后凝聚塔子沟这里的一股灵气,也许是300年前皇帝赐建承禧寺使得此地人杰地灵吧!就在承禧寺建成300年之后,在寺东数里之遥,出了一个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誉的赵杖子小学。198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派员来赵杖子考察。临走之时,特派员程介明先生对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说:“赵杖子小学了不起,它不仅是中国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第三世界基础教育的楷模。”(此话写在赵杖子学校的墙报上)当年,赵杖子学校沈智校长的办学经验,在黄山国际教育研讨会上被广泛传播。被黄山国际会议特邀的教育先进县的主管县长于德,也代表凌源县政府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

在党的科教兴国、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全县经济文化有了快速发展。1988年4月,在凌源县宋杖子乡举办有内蒙自治区宁城县山头乡、河北省平泉县榆树林子乡和辽宁省凌源县宋杖子乡参加的“三省(区)、三县、三乡农民书画联展”,有200多幅作品参展,从书画的角度展现了燕北和辽西山区的文化积淀深厚和凌河源头的文化灵气。由于各项工作都有很大提升,1991年,凌源一举摘掉贫困县帽子,并被国家批准撤县建市(省辖由朝阳代管)。

国家时时关心着辽西和凌源的经济发展,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切接见了凌钢总经理高玉荣,为凌源的工业出谋划策。

在北京凌源乡友联谊会上,曾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凌河之子、著名国画家、国家环保专家杨兆三先生,曾赋诗祝愿家乡:

乡友云集聚京华,吾辈爱国亦爱家。

赤子同饮凌河水,定叫古城开新花。

大凌河水在牛河梁下塔子沟绕城而过,依依不舍地流向大海。人们看到辽西山水之灵气似乎在塔子沟这里升腾。如今,在中央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凌源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启动了建设凌河环城人工湖并扩大城区建设的民心工程。塔子沟街里,当年哈达清格所建的官署衙门青砖瓦房的旧貌,已变成了绿树成荫、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新城市。

新世纪之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亲自视察凌河两岸的山川大地,到凌源的百姓家走访慰问。如今“古城开新花”已不是赞誉之词,而是真实所在!花卉产业是本世纪凌源最具活力的绿色产业之一,已在凌河之源尽展风采。《光明日报》登载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凌河之源花卉产业异军突起,在建成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的基础上,又建成了“北方花都”。随着凌源市产业集群的形成,凌源市蔬菜花卉产业快速发展,凌河之源已能与鲜切花王国云南媲美。“南有云南,北有凌源”,这条《光明日报》报道的新闻,在花卉王国的现实中,不仅云南感到震惊,就连常来凌源的老外,雄霸全球花卉产业的荷兰和瑞士公司的花商老板们,也体察到北方花都凌源的挑战。

如今,在凌河源头,不再是荒山秃岭的蛮荒之地,牛河梁上也不再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荒凉景色。“莫道江南春又绿,凌河源头花正红”的动人景象正展现在人们眼前。1934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凌源后,败瓦残墙的惨状。上图为大什字街,下图为老城东门口。山川名胜篇亿万年前“热河生物群”之谜

现代科学把诞生46亿年的地球,按其岩层形成顺序和古生物演化的历史,划分成冥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元古代是从距今25亿年到5.7亿年;古生代是从距今5.7亿年到2.3亿年;中生代是从距今2.3亿年到0.65亿年。而地球生物大发展是在古生代寒武纪之后,主要是藻类进化为蕨类,无脊椎动物进化成鱼类、两栖类动物。到中生代才有了高大的蕨类森林和裸子植物,才有了以恐龙为代表的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人类的出现只是近300万年的事。

那么,一亿年前的地球中生代尚无人类出现,当然更无任何记载。当时的凌河之源的山川大地都生长着哪些植物、繁衍着哪些动物,它们是如何活动的?这实为千古之谜。辽西自然地貌

然而当你走进“古生物化石馆”,你就会豁然开朗。仿佛那里多姿多彩的每一件化石都能娓娓动听地向你诉说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生动故事。原来科技已经使人类掌握了探索史前生物奥秘的特殊文字——化石。用这种特殊文字分析,就能再现地球亿万年前的自然面貌和生物演化情景。

对于凌河之源这个地方,亿万年前究竟是什么情况呢?通过近、现代科学家们对化石的研究,已经知道其概况。

1923年,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将辽宁西部凌源(当时属热河省)附近两层斑岩约50—100m厚的沉积岩及这一岩层中的动、植物化石,狼鳍鱼、双壳类、叶肢介、昆虫及植物系统称为“热河系”和“热河生物群”。1962年,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顾知微,将辽西(凌河源)的狼鳍鱼化石岩统称“热河群”,并将热河群中以东方叶肢介、三尾类蜉蝣、狼鳍鱼为代表的化石群定称为“热河生物群”。

对“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已有70余年。经中外著名地质化石生物学家索塞奇(法国)、葛利普(美国)、翁文灏、谭锡畴、季强、侯连海等专家研究得知,在辽西凌河之源,距今1.3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当西方大多数国家尚被海水淹没之际,在亚洲东部这块古陆上形成的以一个“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淡水生物地理区域,已经生长了20几个门类,上千个物种,包括原始植物类、鱼类、两栖类、恐龙、原始哺乳类和鸟类。其中鸟类化石类群之多,化石之精美,已经堪称世界之最。尤其是“带毛恐龙”的发现,已为世界专家和媒体瞩目。

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在今之承德地区有一个世界上最短的河,因其水温高而称“热河”。1914年建省时,取名热河省,省会承德。凌源属热河省。100年来,凌源作为热河生物群的发祥地和研究的出发点,在晚中生代化石研究方面提供了足以令世人震惊的化石资源,从而使人勾画出了凌河之源1亿年前的生物繁衍和自然地理状貌。

湖里游着狼鳍鱼

这是一种东亚特有的中生代鱼类,体长20厘米,曾生活在凌河大小支流和湖泊之中,是一种真骨鱼,当地人称为“刺儿鱼”。形态完美,栩栩如生。现在发现主要产地为小城子镇大新房子和宋杖子乡范杖子、山嘴一带。资料证明,亿万年前这里是河流湍急,湖泊密布,水陆植物繁茂,狼鳍鱼大批繁衍之地。

水中出现软骨硬鳞鲟鱼

这是类似现在生长在长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的鲟鱼,在1亿年前已经生长繁衍在凌河之源的大小河流湖泊之中。这种鱼体长可达1米以上,鳍多嘴尖、游速极快。此类化石如今多产于凌源城西后房申、山嘴、牛营子、范杖子一带。当时这些地方亦是森林大湖,生物繁茂之所。

生长着“凌源潜龙”和“满洲鳄”

1940年,日本人矢部长克在凌源牛营子九佛堂地层中发现了两具爬行类化石。经研究命名为楔齿满洲鳄。这种爬行动物是以小鱼、两栖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的半水生动物。我国著名学者杨钟键教授认为是侏罗纪古动物。1998年,大王杖子乡农民徐红林发现了水生爬行动物潜龙。1999年元旦,北京自然博物馆李建军等人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上发表《辽宁凌源发现鳞龙类——新属》,为其命名为“凌源中国水生蜥”,其后统一名称为“凌源潜龙”。这种动物头部较小,脖子细长,尾部长而有力,以鱼为食。现在,在大王杖子等地已发现数以千计的潜龙化石,成为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种群。

罕见的“带毛恐龙”和“娇小辽西鸟”

1999年冬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人员在凌源大王杖子,发现了一只全身长着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身长89厘米,宽58厘米,由中、美科学家共同研究认定:新发现的这个满身长着羽毛的恐龙是一种生长在距今1.3亿年前的小型兽类恐龙——奔龙。这是一种小型能快速奔跑的食肉性恐龙,其骨骼发育与鸟类极为相似,且通身长有羽毛,但嘴里长有牙齿。这种恐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发现。由于其在羽毛发生和演化及飞行起源方面特别是研究鸟类进化方面均具重要科研价值,因此,这种介于爬行类演化为鸟类的特殊例证带羽毛恐龙的出现,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经展出,便立刻引起世界专家和媒体的极大轰动,全世界数十家新闻媒体第一时间作了详细报道。

也是在1999年第三期《中国地质》杂志上,刊登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专家季强、姬书安撰写的《辽宁凌源中生代鸟类——新属》一文,论证了也是在大王杖子地方发现的生长于中生代的最小的鸟类。季强把其命名为“小凌源鸟”。但根据地质古生物命名优先法,因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