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精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09:45:12

点击下载

作者:李先晓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精解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精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精解作者:李先晓排版:KingStar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4-01ISBN:9787555201748本书由青岛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Preface

推拿疗法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辉煌于唐宋,发展于明清,而到了近代,由于各种因素,推拿只能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和发展。这种发展形势,缺陷就是受一地之限,缺乏交流,但优势是容易按照地域流行病的特点和民间需求,发展为各自的推拿学术流派。三字经流派推拿就是这样形成的,并逐渐成长为中医学界的一朵奇葩。

三字经流派推拿创建于1877年,以徐谦光代表作《推拿三字经》形成为标志。到了近代,山东省威海人李德修先生,将其发扬光大。

李德修,又名慎之。山东威海市北竹岛村人。幼时家贫辍学,在渔船上学徒打工为生,17岁染疾,导致耳聋,幸遇威海清泉学校校长戚经含,怜其疾苦,遂赠徐谦光所著的《推拿三字经》一书,并悉心教导,经8年学习,方独立应诊。1920年到青岛,在鸿祥钱庄设诊所,以推拿疗疾,颇有声望。1929年自设诊所,求治者盈门。1953年在观海路寓所应诊,此时已名扬齐鲁。

李老医德高尚,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称赞。1931年12月,沈鸿烈时任青岛市市长,其子有病,请日本医生就诊未愈,后经李老两次推拿即愈。沈鸿烈送李老一幅匾题曰“儿科博士”。新中国成立后,李德修于1955年青岛市中医医院建院初期,筹建了中医院儿科,并担任了青岛市中医医院小儿科负责人,专注于小儿推拿医疗。1958年,山东省卫生厅确定李德修为山东省中医学术继承抢救专家。同年9月,依据李老多年收藏的手抄本整理出版了《小儿推拿三字经》。郭沫若在青岛疗养期间,李老曾为其切脉、推拿治疗,深得其称赞。1956年,李德修被选为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政协委员。1962年,李老先后收青岛市中医医院医生王德芝、王安岗、孙爱兰为徒。李氏小儿推拿学派逐渐形成,李德修也被誉为近代小儿推拿三字经学派的奠基者、李氏推拿的创始人、全国知名小儿推拿专家。2010年,李德修家人为了更加原汁原味、更加真实可靠地传承李德修的博大医学思想,会同全国知名医学专家编写了《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被指定为护士、医生、药师卫生资格考试用书。2011年,《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被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0月,国际绿色产业协会医疗卫生委员会青岛分会批准成立“李德修小儿推拿全国研发传承基地”。李德修李德修1933年按摩术针灸术营业执照李德修1933年注册执照李德修1950年医事执照李德修1963年参加中医学会证件第一章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相关理论

小儿身体柔弱,阴阳之气均较幼稚不足,抵抗力较低,外因病较多。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推拿按摩小儿身体特定穴位,以调和阴阳、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随着整个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小儿的生理与病理,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其生理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腑清灵,易趋康复”。掌握这些特点,对小儿的健康发育和疾病的诊断、防治,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发育不完全且脆弱。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均未完善。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即说明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后来医家简称为“稚阴稚阳”。※深度解析:稚阴指的是精、血、津液,也包括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其皆未充实和完善;稚阳指的是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其均为幼稚不足和不稳定状态。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犯。

小儿肺常不足,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知,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的通道,主一身之表,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进入,均先侵袭肺脏。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在儿科发病率较高。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乳食的受纳、腐熟、传导,以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功能均不成熟,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调,家长喂养常有不当,则更损害了脾胃功能而导致疾病发生。脾胃功能受阻,则易发生呕吐、泄泻、腹痛、厌食、食积、疳证等脾系疾病,这类病症目前占儿科发病率的第二位。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生长发育,以及脑髓、骨骼、耳、齿、头发等的形态与功能均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小儿先天禀受之肾精,须赖后天脾胃生化之气血不断充养,才能逐步充盛;小儿未充之肾气又常与其迅速生长发育的需求显得不相适应,因而称“肾常虚”,肾虚则难以资助他脏,小儿生长发育将受到影响。儿科五迟、五软、解颅、遗尿、尿频、水肿等肾系疾病在临床上均属常见。(2)生机旺盛,发育迅速

小儿为“纯阳”之体,主要指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生机旺盛和发育迅速是上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在形态增长的同时,功能也不断趋于完善,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深度解析:《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我国历代儿科医家关于“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的两个理论观点,正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之气均较幼稚不足;后者则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与成人迥然不同。2.病理特点

小儿的病理特点也有两个方面。(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不仅易于发病,而发病后又易于传变,主要表现为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指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是对小儿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深度解析:认识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以及小儿发病后证情易于转化和兼夹的特性,熟悉常见病症的病程以及转化规律,防微杜渐预防危重病症的出现,防变于未然,真正做到“治未病”。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和功能较弱,因此容易发病,而且传变迅速,年龄越小,则显得更为突出。小儿腠理不密,皮毛疏松,肺脏娇嫩,脾脏薄弱,肾气尚未充足,故易于感受各种时邪。邪从口鼻肌肤进入,肺卫受邪,易于发生流行性感冒、咳嗽、哮喘、麻疹、水痘等疾病;饮食不洁,邪从口入,脾胃受邪,易于发生泄泻、呕吐、痢疾、肝炎等脾胃病。而时行疾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互相传染,造成流行。(2)脏腑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患病之后,易于传变,但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机体发育迅速,其生机旺盛,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修复再生能力强。此外,小儿疾病病因较为单纯,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较少受七情的影响,痼疾顽症相对少于成人,对于治疗反应敏捷,随拨随应。故虽生病,轻症容易治愈,重病只要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护理,病情好转也比成人快,容易恢复健康。小儿具有生理上“脏气清灵”和治疗上“随拨随应”有利的一方面。小儿患病如能及时治疗,医之得法,其疗效往往较好。※深度解析:《景岳全书·小儿则》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摄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余故谓其易也。”二、小儿疾病病因特点

儿科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成人并不完全相同,这是由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决定的。小儿疾病发病原因大致有四类:1.外感六淫邪气

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容易受到外邪侵袭。外感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可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1)风邪:小儿腠理疏松,易受风邪侵袭,引发感冒、咳嗽、肺炎等肺系疾病。另外,风邪善行数变,病理改变迅速。外感风邪在初期属于表证,病位在卫分,如不能及时疏散风邪,则易于从外传内,化热化火。风邪与寒湿之邪夹杂可引起痹证;与食积夹杂可引起发热、恶风、鼻塞流涕等肺系病与腹胀、呕吐等脾胃病一同出现的情况。(2)寒邪: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外感阴寒之邪或饮食生冷易导致寒邪犯肺、痰饮内停引发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喘咳等症;寒邪直中脾胃可导致脾阳受损,引发腹痛、泄泻、小便清长、大便稀薄、四肢凉等症。寒性凝滞,还可导致血流不畅,不能温煦皮肤,出现体温低、皮肤僵硬、发冷等表现。寒邪日久可引发肾阳虚衰,出现精神恍惚、面白无华、小便清长、肢冷等表象。(3)暑邪:小儿形体娇嫩,暑邪可引发高热、神昏;热极生风可引动惊悸、抽搐等症。(4)湿邪:暑多夹湿,小儿生理特性为脾常不足,湿邪易侵犯脾脏,导致脾阳不振,无以运化水湿,故暑季最易引起小儿腹泻。湿邪阻滞脾胃气机可导致食欲不振;湿热相合,流注经络,可引发痿证。(5)燥邪:燥气应秋,与肺有关,肺为娇脏,易于受燥邪侵扰。燥邪多从口鼻侵入,容易损耗津液,使肺失润泽出现燥咳,临床上以干咳、口舌干燥、苔黄为表象。(6)火邪:温热之邪可直接侵犯人体,而外感风、寒、暑、湿、燥邪日久也可化火。小儿感受火邪可生风动血,引发高热、神昏、抽搐、紫斑、出血等。2.先天禀赋不足

怀孕期妇女营养不良或妊娠期服用药物、接触放射线均可导致胎儿体重轻、抵抗力差,甚至出现畸形、残疾等。※深度解析:《格致余论·慈幼论》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胎儿分娩不当,也会导致特定的儿科疾病,如产钳等工具操作不当可导致头部血肿、新生儿斜颈;分娩时间过长可导致胎儿缺氧,出现惊厥、抽搐、夜啼等;胎儿早产可因禀赋不足导致发育过程中出现五迟、五软等表现;脐带结扎不当可引发脐风。另外,某些时行疾病(如水痘)和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哮喘、癫痫等)可以直接遗传给胎儿。3.后天喂养失宜

小儿不知饥饱、亦无法用语言表达感觉,喂养过程中不注意观察可能会导致过饥过饱,造成脾胃损伤。过度喂养可导致脾胃运化无力,产生腹胀、腹痛、食积、呕吐;婴儿过早断乳会导致营养不良,诱发疳证。

小儿挑食、偏食会导致食谱单一,营养不均衡,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使气血化源不足,出现形体消瘦、面色无光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小儿营养不良可影响小儿发育。4.时毒疫疬

小儿抵抗力低,容易感染时行疾病如麻疹、水痘、痄腮等,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三、小儿推拿注意事项1.推拿时间

时间长短,次数多少,也依年龄的大小与病情的需要而定。但是1按原书中计算推的次数操作稍一分神,常会发生误计。计算时间则简便多了,因在徐氏所在年代钟表是比较贵重的东西,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得已只好计数。正如古人计算脉搏用呼吸定息,一息几次来计算,现在普遍都用一分钟多少次来计算了,既方便又准确。我们现用的方法是计算自己推的速度,看看每分钟推多少次,有个尺度,然后改用多少分钟来计算,比计数方便多了,其他手法也照此类推。因此,在后面的医案中,均标明每穴推拿多少分钟。李德修医师认为,推拿医师体验自己的速度,每分钟可推揉多少下,针对患者的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敏感程度、病情缓急轻重,而灵活运用,并无硬性规定。2因此本书虽也提到时间,也是仅供参考,不能据为定则。※深度解析1:徐氏的原书是计算推的次数,如在《推拿三字经》中说:“独穴法,有良方,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分岁数,轻重当。”※深度解析2:李德修医师推拿的特点是取穴少、时间长,一般情况每穴15分钟左右,个别病重的患者可到20~30分钟,如病危抢救,时间还要更长,甚至推到脱离危险为度,那就属于特殊情况了。2.滑润剂

推拿时连续摩擦,因皮肤出汗,必然滞涩不流畅,既不便于推运,且容易发炎,必须用润滑剂增加其滑利度。旧法用葱汁、姜汁、香油、冬青油等。推拿能够得效还是在于摩擦,上述物品的干爽滑利度都不大,李医师改用滑石粉,干爽滑利,久推无碍,比旧法便利许多,特别是采用“独穴”多推时,更为适用。3.其他(1)推拿时一定要认真、专心。推拿速度每分钟150~200次,一次治疗需要30分钟左右。一般每天一次,重症可一天两次。有些慢性病一般10天为一个疗程,休息几天再做下一个疗程。(2)推拿要适度,刺激量不宜过大,《推拿三字经》指出:“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说明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酌情加减,灵活运用。(3)推拿手法要稳,取穴要正确,用力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切不可用力过度,以免损伤婴儿皮肤。(4)医者应态度和蔼、细心,不可大声训斥,指甲要修短,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不配合治疗。(5)室内应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推拿后要注意休息避风,以免使病情加重或出现反复。四、阴阳五行理论1.阴阳理论

祖国医学中讲的病理变化,常结合着外在周围环境,不是孤立的,讲治疗也是讲整体,不是局部的。这说明了人在宇宙间是与天地息息相通的,天地四时起了变化,人体也起了变化。“阴阳学说”就是运用阴阳的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从而确定治疗的法则,所以《黄帝内经》上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其意为:阴阳不仅是天地之大道理,也是万物发展的必由规律,一切事物的变化和生灭都是依它为依据,所以治病也要本着它。

阴阳是相对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相反的属性,但是它不能单独存在,若是单独存在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宇宙的万物就不存在了。人体的阴阳也要互相协调、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才能使身体健康,能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对外因疾病才能有抵抗力。※深度解析:凡是一切活动的、在外的、向上的、发热的、雄性的都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在内的、在下的、寒冷的、雌性的都属于“阴”。

这一切阴阳都是互相协调、时刻不停地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化生万物的,若是天地阴阳不调而混乱了,则产生不正常的六淫之气(风、寒、暑、湿、燥、火),人们就要生病,这就是外因病。人体由于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引起阴阳不调,也要生病,这就是内因病。若是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性是热证,阴性是寒证。寒上加寒则可以出现热象,热上加热则可以出现寒象,所以有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之分。在小儿科因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健全,内因疾病比较少;因身体柔弱,抵抗力较弱,外因病比较多;同时热证比较多,寒证比较少。2.五行理论(1)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医以五行属性归类五脏,而以五行的生克来说明五脏的相生和制约关系。相生(顺行)则五脏内部保持均衡,身体也能健康。相克(逆行)则他脏受克不能保持均衡则发生病症(如木旺则土被克就有消化不良和发热的症状)。在治疗时就可以掌握它的生克规律,而定出消补的方法。(2)五色:“五色”是因为内在的因素和外来的刺激,产生了不同的颜色显示在面部。如健康人在暴怒之下则面色青;大喜则面色红润;羞愧的时候则面红耳赤,并有热的感觉;惊恐之后,面色苍白。病人面部也因各脏病变而显出不同的颜色,医生可以观察病人面部不同的颜色来判断病出哪脏和是吉是凶。(3)五味:“五味”是说明了什么味先入哪脏(如甘入土),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哪脏病了则不宜过多食什么味,如肝脏病不宜多食酸。(4)四季:“四季”就是指在什么季节里,哪一脏稍旺(如春季木旺),同时也说明了在哪一季节里要注意哪脏的偏胜和在哪一季节里多发生什么病。但脾土则是在四季里都很暖和平静,尤其在长夏是把它配到当令的季节。因此,四季里都可以发生有余和不足的病。※深度解析:在治疗上脾一般不可以清,因脾属土,万物土中生,土不足则影响他脏。五、五行生克原理

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指出五脏的相互关系,来指导诊断与治疗。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又生肾水;反之,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又克水。见图1、表1。图1 五行生克示意图代表相克代表相生表1 五行属性归类表1.五行的正常调节机制

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是五行结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1)相生规律

相生即递相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称为五行相生。※深度解析: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把它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则土为火之子。余可类推。(2)相克规律

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之为五行相克。这种克制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的。木得金敛,则木不过散;火得水伏,则火不过炎;土得木疏,则土不过壅;金得火温,则金不过收;水得土制,则水不过湿。皆气化自然之妙用。※深度解析: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黄帝内经》称之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叫“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以土为例,“克我”者木,则木为土之“所不胜”;“我克”者水,则水为土之“所胜”。余可类推。(3)制化规律

五行中的制化关系,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五行之间这种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制约的生克关系,称之为制化。※深度解析:制化规律是: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以相生言之,一方面,木能生火是“母来顾子”之意,但是木之本身又受水之所生,这种“生我”“我生”的关系是平衡的。如果只有“我生”而无“生我”,那么对木来说,会形成太过,宛如收入与支出不平衡一样。另一方面,水与火之间,又是相克的关系,所以相生之中,又寓有相克的关系,而不是绝对的相生,这样就保证了生克之间的动态平衡。

以相克言之,木能克土,金又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与金之间,又是相生的关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子复母仇)。这说明五行相克不是绝对的,相克之中,必须寓有相生,才能维持平衡。换句话说,被克者本身有反制作用,所以当发生相克太过而产生贼害的时候,才能够保持正常的平衡协调关系。2.五行的异常调节机制

五行结构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自动调节机制为子母相及和乘侮胜复。(1)子母相及

及,影响所及之意。子母相及是指五行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所出现的不正常的相生现象。包括母及于子和子及于母两个方面。母及于子与相生次序一致,子及于母则与相生的次序相反。※深度解析:木行,影响到火行,叫作母及于子;影响到水行,则叫作子及于母。(2)相乘相侮

相乘相侮,实际上是反常情况下的相克现象。

相乘规律:乘,即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调关系。五行之间相乘的次序与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虚弱。※深度解析:“相克”和“相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后者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的异常相克现象。在人体,前者为生理现象,而后者为病理表现。但是近人习惯将相克与反常的相乘混同,病理的木乘土,也称木克土。

相乘现象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不足(衰弱),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乘虚侵袭(乘),而使它更加不足,即乘其虚而袭之。如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克土,木为克者,土为被克者,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而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异常情况下,木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土本身不足(衰弱),因此,二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则木乘土之虚而克它。这样的相克,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使土更虚,治疗应以补土为主。其二,五行中任何一行本身过度亢盛,而原来受它克制的那一行仍处于正常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克”一方正常,但由于“克”的一方超过了正常水平,所以也同样会打破二者之间的正常制约关系,出现过度相克的现象。如仍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维持正常的相对平衡,若土本身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木过度亢进,从而使二者之间失去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出现了木亢乘土的现象,治疗应以抑木为主。

相侮规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相侮现象也表现为两个方面,如以木为例:其一,当木过度亢盛时,金原是克木的,但由于木过度亢盛,则金不仅不能去克木,反而被木所克制,使金受损,这叫木反侮金,治疗以泻肝为主。其二,当木过度衰弱时,木原克土,但由于木过度衰弱,则土乘木之衰而反侮之。习惯上把土反侮木称之为“土壅木郁”,治疗以养肝体、疏肝用为主。

相乘相侮均为破坏相对协调统一的异常表现。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乘侮分别加以分析:实际上,相乘和相侮是休戚相关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木有余而金不能对木加以克制,木便过度克制其所胜之土,这叫作“乘”,同时,木还恃己之强反去克制其“所不胜”的金,这叫作“侮”。反之,木不足,则不仅金来乘木,而且其所胜之土又乘其虚而侮之。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深度解析:乘侮,都凭其太过而乘袭或欺侮。“乘”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胜”过度克制。“侮”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3)胜复规律

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如木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度克土,而使土气偏衰,土衰不能制水,则水气偏胜而加剧克火,火气受制而减弱克金之力,于是金气旺盛起来,把太过的木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反之,若木气不足,则将受到金的过度克制,同时又因木衰不能制土而引起土气偏亢,土气偏亢则加强抑水而水气偏衰,水衰无以制火而火偏亢,火偏亢则导致金偏衰而不能制木,从而使不及的木气复归于平,以维持其正常的调节状态。故曰:“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由于五行为单数,所以对于任何一行,有“胜气”必有“复气”,而且数量上相等。故曰:“有胜则复,无胜则否。”(《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复微,甚则复甚……”(《素问·五常政大论》)这是五行运动的法则。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使五行结构系统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进行自身调节,继续维持其整体的相对平衡。※深度解析:胜复的调节规律是:先有胜,后必有复,以报其胜。“胜气”重,“复气”也重;“胜气”轻,“复气”也轻。

总之,五行结构系统具有两种调节机制,一为正常情况下的生克制化调节机制,一为异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机制。通过这两种调节机制,形成并保障了五行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例如肝木能生心火,肝为母而心为子,肝主藏血,心又为主血的脏器,肝的功能良好,因其充筋的力量而血行通畅,则心君安奉,就起了木能生火的作用;又如心血不足,肝亦不得其养而燥,又是子病影响及母了。心血充足,得以荣脾,则脾运健旺,这就是火能生土的作用。君火下照,日丽中天,力能生土,命门相火安其位而水不上泛,也有益于脾土。反之,脾虚胃弱,纳减食少,不能生血,心脏也必然受到影响,这又是子病影响到母了。脾土为中宫,肺主清肃,位居中宫之上,畏热畏寒,赖中央中和之气以为养。肺又为贮痰之器,中宫健运水湿,则痰不生而肺得宁静,这些都是土生金的作用;反之,肺为华盖,复于中宫之上,肺有病也必然影响其母。肾为水之脏,肺为水之源,肺的功能良好,肾亦得其益,这就是金生水的作用。肾阴不足,也能影响到肺,命门火衰则水泛为痰,肾不纳气则吸不归根,肺就要受其害,这就是肺肾的母子关系。肾水能涵养肝木,使肝脏柔而不燥,功能正常,这就是水生木,如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化火生风,这是相生作用和母子关系的简要说明。

五脏乘侮也是如此。心气不足,心中惕惕,无端惊恐,精神失常,意志不定,或为怔忡健忘等神经衰弱的症状,水气上逆,火畏水刑而惊悸,这就是水克火的情况;心火太盛,则肺被熏灼,是为火克金;肺金肃降太过,而肝阳被郁,这就是金克木;肝太旺必然上逆而使胃气不降,消化不良,这就是木克土;土盛壅塞,制水太过,肾受其害,这就是土克水。但如被克的一脏过盛,也会反过来侮犯克他的一脏。

治疗方面,如脏不宜补时,虚则补其母,如肝虚可以补肾;实则泄其子,如肝火太盛,除清肝外,也可以用清心的穴兼清心火;又如知木能克土,肝病可以先实脾,防病传脾。这些道理,在推拿的诊治方面则更为有用。总之,人体各脏腑是互相关联而不是孤立的,治疗时不要专顾治其本脏,还要顾到它所影响和影响它的其他各脏,利用其相互关系灵活运用,而得到良好的效果。方剂是如此,推拿的取穴更是如此。掌握了这个原则,在选穴治疗时就可左右逢源,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三字经学派采用的穴位不甚多,而在生克作用上充分运用,少而精,以简驭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深度解析:《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六、辨证治疗清补法的运用

穴位所属各归于五脏,因此三字经学派推拿,主要以脏腑辨证法为主,以简驭繁,气血津液,自然寓乎其中。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治则,总不离阴阳五行与八纲的道理,本着这些理论原则,指导辨证选穴治疗。

主要治则,可用补法与清法概之。补法与清法须掌握正确。大抵补则气升,清则气降,清补则通和气血,起调整作用。实则用清,虚则用补。实中有虚,则用清补,或针对各脏病情而分别用清法、补法与清补法。更有不宜补的穴位,如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而主升,补则助其上升之势,而侮克他脏。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如见肝虚,则用补肾法,滋肾水以生肝木,也就等于补肝。※深度解析:用清法太多,须防正气受伤,也须酌用补法,以善其后。例如治大便燥结,用清脾及清大肠法,因两穴皆为清,最后要用补肾法,固先天元气,以防清泄太过。

肺吸之则满,升之则气上,所以也不宜用补。肺属金而脾属土,土能生金,如欲补肺,可用补脾法以培土生金。但遇肺虚极的特殊情况,也可以酌用补法。心为神明之所出,不宜无故扰动,因而也不宜妄补。如欲补心,须用清补法。此外,大肠不可多补,如欲加强其功能,可用清补法。小肠、膀胱穴也不用补。

又有不宜清的脏腑,清则为泄,不应泄的脏就不能用泄法。如心火盛,不能直接清心穴,有一个穴位叫天河水,善能散热,清心用推天河水代替,能散热,能清心火。肾涵先天真水,也不宜清泄,如欲清肾火,则用清小肠、膀胱法以利小便,则肾火即随之而去。

退热一般用清法,但热有虚实,也有虚热实热纠结的情况,必须辨明,因此退热也不是专用清法。纯粹实热,其热太盛,有一个退大热的穴位叫六腑,可以采用。如大热持续不退,必然元气虚衰,须兼用补元气的穴位二人上马,再加上清补脾,甚至用暖穴外劳宫以补元气、强体力,再加以六腑等清热之穴,其热方退。以上是清法、补法的运用原则,仍是根据八纲中的“虚实”两条大纲而来的。※深度解析:先天不足的小儿,虽有实热,但清后须用补,以固其根本。

清法与补法的运用,在辨虚实的同时,也要辨别阴阳。阴阳和虚实原本也是分不开的。阳盛则热,阴虚亦热,阳虚则寒,阴盛亦寒。阳盛的热多为实热,阴盛的寒虚实兼有。阳虚的寒多为虚寒,阴虚的热多为虚热。这中间就产生了错综交互的情况,在治疗中取穴也比较复杂。阴盛则寒,一方面用暖穴助热,应属补法,一方面又要用清泄法去其寒积,属于清法。例如其人阴盛,又食冷物而腹痛,先用热穴外劳宫温其寒,还要用清脾胃或清大肠法去其有形的寒积。至于阳虚之寒或无形之寒,那就只用暖穴补之就够了。阴虚的热要用补元气的方法以治其本,还要用散热的穴如天河水以治其标,如兼有外感实热,则偏重清法。另外,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也须细心诊察辨别清楚,而采用适当的治法。

辨别瘟疫热证的气血虚实,还要注意时间的阴阳消长。平旦至日中(早六时到十二时)为阳中之阳。如在此时发热,则为实热,邪在气分,当清之;日中至黄昏(午十二时到晚六时),为阳中之阴,如在此时发热重,为兼有虚热,须先补后清,因热已入阴,为抗力不足之故,故须补而兼清。又发热前半夜轻,后半夜重为阴中之阴;同样,前半夜重后半夜轻,为阴中之阳,前者较重,后者较轻,皆为邪在阴分之征,总之,要注意时间之昼夜与上下午、上下半夜,观察病情的轻重变化,以辨其阴阳虚实,酌定清法、补法的运用。※深度解析:瘟疫如此,其他病种亦同。如疹主气分,其病属阳;痘主血分,其病属阴,就其病之所属,再观察其病之变化,阴阳错综的现象也显示其虚实。

疮疡要看症状,也要从昼夜轻重观察。夜间痛甚的,色白平塌或紫陷的为阴;日间痛甚,红肿高大焮痛的为阳。也有两种情况兼见而属半阴半阳的。阴者当补,阳者当清,半阴半阳,补而兼清,看阴阳的比例以定其清补的分量,与虚实寒热仍是相互关联的。第二章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特点

三字经派推拿法的特点:取穴少,用独穴,主要推左上肢肘以下穴位,推拿时间长,手法简练,操作方便,疗效好,患儿易于接受。一、取用穴位少

其他学派推拿疗法大多为全身取穴,穴位近百个,治疗一病,常用十多个穴位。三字经派推拿法多用上肢穴位,举出的穴位只有百会、囟门、中庭、天庭、天心、印堂、黄蜂入洞、洗皂、心穴、肝穴、脾穴、肾穴、膻中穴、小肠穴、膀胱穴、三焦穴、胃穴、板门穴、大肠穴、胆穴、五经穴、大四横纹、小天心、天门入虎口、虎口入天门、小横纹、后溪穴、八卦、内劳宫、分阴阳、合阴阳、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天河水、三关、六腑、外劳宫、一窝风、二人上马、阳池、列缺、五指节等42个穴。而其中常用的只有34个穴位,临证取穴一般为3~5个。※深度解析:李德修说:“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

李老认为:穴位是脏腑气血的凝聚点,通过推拿的刺激,产生通经络、活气血、消瘀滞、扶正气、驱病邪的治疗作用。暖穴能催动人体生热的功能;凉穴能催动人体散热的功能;补穴能加强脏腑功能,扶助正气;泻穴能加强人体的排泄功能。因此,取穴必须少而精,若通身杂推则气血乱动,只能造成混乱。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拟定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推拿基础方。如治外感病、肺系疾病基础方:平肝清肺、推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运八卦、清胃、推天河水;脑病、惊风基础方:揉阳池、揉二人上马(简称二马)、捣小天心等。

同时,李老在徐氏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了穴位运用。例如,小儿瘫痪无热而下肢发凉,李老除推三关助其回阳生热外,因肾主骨,就用二人上马补其肾;肝主筋,用平肝以助其筋;脾主四肢肌肉,用补脾以加强四肢的活动;这几个穴位相互配合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利用五脏功能与生克关系,灵活运用诸穴,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二、强调用“独穴”

所谓独穴,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只用一个穴位多推久推,坚持下去,以得效为度。特别是对急性病更主张用独穴。事实证明这一疗法有效,为其他推拿学派所无。※深度解析:《推拿三字经》指出:“治疾病,一穴良,大数万,立愈恙,幼婴者,加减量。”

徐谦光所用独穴26个,《推拿三字经》记载:“今定独穴,以抵药房。分阴阳为水火两治汤;推三关为参附汤;推六腑为清凉散;推天河水为安心丹;运八卦为调中益气汤;揉内劳宫为高丽清心丸;补脾土为六君子汤;揉板门为阴阳霍乱汤;清胃穴为定胃汤;平肝穴为逍遥散;泻大肠为承气汤;清补大肠为五苓散;清补心为天王补心丹;清肺金为养肺救燥汤;补肾水为六味地黄丸;清小肠为导赤散;揉二人上马为八味地黄丸;揉外劳宫为逐寒返魂汤;拿列缺为回生散;天门入虎口为顺气丸;揉阳池穴为四神丸;揉五经穴为大圣散;推大四横纹为顺气和中汤;推后溪穴为人参利肠丸;男左六腑为八味顺气散;女右三关为苏合香丸。”李德修常用的独穴有:外劳宫、二人上马、清补大肠、板门、补脾、清肺、平肝、阳池、一窝风、运八卦、推三关、六腑、清胃、四横纹、清补脾、清大肠、小天心、天河水、列缺、清脾等。例如取外劳宫一穴,多推久推治疗蛔虫性肠梗阻;清补大肠治疗久痢;一窝风治疗风寒腹痛;补脾治慢性咳嗽;清补脾治脾虚胃弱的纳呆;揉二人上马退虚热;推六腑治高热;先天不足揉二人上马;心火上炎清天河水;平肝治慢惊;揉板门治上吐下泻;清胃治呕吐;揉阳池治头痛。凡是久推无害、疗效明显的穴位,都可用作独穴。

李德修说:“取穴少,推拿时间长,是我们这一派推拿法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推拿时间充足

在施治时,每穴操作的时间长,主张久推取效。李老继承了徐氏书中的因年龄不同,而手法轻重与操作时间有别的做法,又增加了依据地域不同、气候寒暖、身体强弱而有推拿时间长短的区别。寒冷地区用时一般为温暖地区的十倍左右,才能取效,又需兼顾节令和室温变化。针对体质强弱及是否敏感,推拿时间与轻重也有区别。李老特别强调推时用力均匀,始终保持沉着稳定、轻重一致。此外,采用滑石粉代替葱、姜汁等作为润滑剂,洁净又便利。※深度解析:《推拿三字经》载:“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四、推拿手法简单

三字经学派只有推、拿、揉、捣、掐、分、合、运八个常用手法,还有个别小穴独用的特殊手法。学习容易,运用方便。

1.推法是在穴位上用拇指外侧面,或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面,着力于穴位的皮肤,以固定的频率向前、向后或来回往复地推移,也就是有规律地、轻重均匀地连续直线推动。

2.揉法是以手指罗纹面或掌心按在穴位上,不离其穴旋转揉动,一般用拇指或中指、食指的罗纹面,左右等数旋转揉之。

3.拿法是以拇指、食指或并用中指,夹住穴位同时用力卡拿。

4.捣法是弯曲中指或食指,以手背一面近掌之第一指间关节处,在穴位处均匀地捣打。

5.分法是用两手拇指罗纹面自穴中向穴之两旁做“←·→”方向推动为分,合法和分法动作相反。

6.运法是以拇指侧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端掌面,单用或两指并用循穴位周围向一定方向环转摩动或做半圈环转推动,叫作运法。

7.掐法是用拇指指端爪甲部掐某一个穴位。第三章李德修四诊特点

小儿推拿属中医范畴,同样也采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即四诊。四诊是望、闻、问、切。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患儿全身或局部观察,获得与诊断疾病有关的资料;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嗅觉诊察病情的方法,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问诊通常以询问患儿亲属或保育者为主,年龄较大的患儿也可以作为问诊的对象;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体表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包括按诊和脉诊两部分。一、望诊1.望神

神是脏腑气血精津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望神主要辨得神与失神。若精神振作,动作灵活,表情活泼,反应灵敏,两目有神,明润灵动,是为得神,表现正气尚充,气血调和,即便有病也较轻。若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或不由自主,表情淡漠,目睛呆滞不活,是为失神,是疾病甚至病重的表现。

对于婴幼儿来说,只要有精神,即使暂时病重,一般愈后都好。反之如精神不振,倦怠少动,没有生气,即使症状不重,也要多加注意,留心观察。※深度解析:《黄帝内经》上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有神无神对于病人来说至关重要。2.望色

望色主要望面部气色。中国人的常色为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常用五色主病的望诊方法。(1)面色青,多见于寒证、惊风、痛证、血瘀证。惊风常见眉间、鼻梁淡青,唇周、爪甲青紫。色青常伴啼哭不宁,为腹中寒凝的痛证。血瘀证色青见口唇青紫、呼吸急促,乃心阳不振,血脉瘀阻,常提示心肺系统疾病。(2)面色赤,多为热证,又有表热、里热和虚热、实热之分。外感热证,表热常见面红目赤,恶寒发热;并伴有咽痛、脉浮等表现。里热常见面赤,呼吸气粗有力,高热烦渴;虚热常见潮热,午后颧红,虚烦不得眠。伤风、积热、伤寒、胸部胀痛等多现赤色。※深度解析:病重者见面红如妆或两颧艳红,而肢体厥冷,冷汗淋漓,多为虚阳上越的戴阳证,是阳气欲绝的危重症候。新生儿应面色白里透红。(3)面色黄多为虚证、湿证,可见于疳积、黄疸、虫证等。面色萎黄,是脾气虚弱;伴形体消瘦者,常见于疳证。面黄浮肿,是脾虚湿滞;面黄无华,常有腹痛,或睡时咬牙者见于虫积;有因过食胡萝卜、南瓜、西红柿等食物或阿的平等药物而面黄者,当另作判断。黄疸属湿证,黄而鲜明如橘色是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是寒湿。(4)面色白,是气血不荣,不能上呈于面,络脉空虚所致,多为虚证、寒证、吐泻。阵阵面白,啼哭不宁,常为中寒腹痛;突然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多是阳气暴脱;面白无华,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多为营血亏虚,常见于小儿贫血;面色白且浮肿,或伴四肢水肿,多属阳虚水泛。面色白者,常见于泄泻、呕吐重症。(5)面色黑,主寒证、水饮证、血瘀证。小儿面色青黑,四肢手足厥冷,是阴寒内盛;面色灰黑暗滞,常伴有形体瘦弱,发育不良,多是肾气虚衰;面唇黧黑,多是心阳久衰;阳气不能推动血液所致瘀血内停,血脉瘀滞,常伴唇指紫黑。面黑浅淡虚浮,常是肾阳亏虚,水饮内停。3.望形态

望形态,指望形体和望姿态。人体内的五脏分属五行,外部形骸配合五脏(肺合皮毛、脾合肉、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内外是相联系的,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望形体动态就是了解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通过观察患儿的形体和姿态变化,可以初步推断病症的性质。

从小儿形体的壮弱,可以测知五脏气血的盛衰,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凡小儿身高正常,胖瘦适中,皮肤柔润,肌肉壮实,筋骨强健,身材匀称,毛发发黑有光泽,是先天禀赋充足、发育良好、健康的外形表现。若形体瘦小,肌肉瘠薄,筋骨不坚,毛发稀疏、色黄,是发育营养不良的表现,常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养护失宜所致。例如,四肢枯细,肚腹膨大,形体羸瘦,额头青筋显现,多为疳证、脾虚夹积。指甲变脆,色苍白,为营血亏虚等。※深度解析:病人形体强壮,肌肉坚实,则少患疾病,如患病也比较轻浅、易愈;反之如形体衰弱、肌肉瘦削、皮肤枯槁之人,得病的几率要高得多,且恢复较慢,病情较重。

姿态指动静姿态。动静姿态反映人体脏腑阴阳总体的平衡协调状态。多动少静为阳盛阴虚,多静少动为阴盛阳虚。而异常的动作姿态或被动体位,常能反应内脏疾病。例如,嗜卧少坐,懒动无力,是阳气虚弱,或阴寒内积;咳嗽喘促气短,动则喘甚,是肺脾气虚或肾不纳气;小儿喜伏卧,睡卧不安,常为乳食内积而致腹痛。4.望鼻

鼻为肺窍,古称明堂,在望诊中亦相当重要。观察鼻的颜色,鼻头色青主腹中痛;色黄是内有湿热;色白多为虚寒;色赤是脾肺二经有热;色微黑多为水饮证;鼻孔干燥色黑多为阳热毒盛等。观察鼻的分泌物,鼻塞流清涕,为外感风寒之邪,脉应浮;鼻流黄涕,为风热外感;长期鼻流浊涕,气味腥臭,为肺经郁热;鼻翼煽动,气急喘促,为肺气闭郁,气道不通。5.望目

目是五脏精气集萃之处,如见病儿目睛(眼球)黑白分明,目珠运动灵活,并且很精神,是为肝肾精气充沛,精血可以上呈于目的表现,虽病易治。若目睛浑浊不清,暗淡无光,不愿睁眼,精神昏迷,视物模糊,是元气虚惫,病情严重;若目睛发现赤红色,就是热证;目睛目眶现青色,就是肝脏实热和惊风;目现微黄多是脾胃衰弱,消化不良,深黄就是黄疸;若二目下陷,睡时不能闭合,并有白睛外露,则是身体衰弱已极(如急性腹泻、呕吐、慢惊、发高热等);目直视而睛不转(无视觉)多是脑炎。6.望囟门

在婴儿囟门未合时,囟门是和颅骨相平,检查时应注意囟门大小,是否凹陷以及隆起。若有风热惊风则囟门高起;气血亏损、腹泻严重时则囟门下陷;健康的婴儿在一周岁前囟门就能闭合,小儿囟门逾期不闭,是肾气不充;若是先天不足或生后营养不良及缺乏维生素等,囟门有两三周岁以上还不闭合的(都市内不大见阳光的婴儿较多见)。这种婴儿一般发育得很慢,甚至不长寿或者形成佝偻病。7.望指纹

指纹是虎口至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婴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1显露,3岁以下小儿常以看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它与五色和面部相同,主病亦然,但不如面部明显。幼儿咳嗽、肺炎、腹泻、呕吐、失水、失血等则指纹下沉不明显;唯有热证惊风等,指纹才能明显出现。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2三节为命关。※深度解析1:看指纹时,要将小儿抱于自然光线充足处,术者用左手食指、拇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按推几次,使指纹显露。※深度解析2:三关是指纹长短而言,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情轻浅;纹达气关,示病邪进一步入里加重,邪气甚;纹进命关,甚至达指尖,称透关射甲,则可能提示病情危重。但需注意到,望指纹是一种辅助诊法,适合于3岁以内儿童。当望指纹的结果与症状、舌脉不符时,可“舍纹从症”。

正常小儿的指纹为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之上。小儿指纹望诊纲要,可以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浮指指纹浮现,显露于外,主病邪在表;沉指指纹深而不易显露,主病邪在里。需特别注意的是,纹色鲜红,多为外感风寒,而不是热证;色淡红不露,多为内有虚寒;纹色紫红,多为邪热郁滞;纹色青紫,多为瘀热内结;纹色深紫,或紫黑,提示热邪深重,多为瘀滞络闭,病情深重。指纹色淡,推之流畅,而不壅滞,主气血亏虚;指纹色紫,推之滞涩不畅,主实邪内滞,如食积、痰湿、邪热郁结等。8.察二便

新生儿生后3~4天内,大便呈黏稠糊状,墨绿色,无臭气,日行2~3次,称为胎粪,是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色黄,偶带绿色,干湿适中,而稍有酸臭气。

大便变稀,每日排便次数及数量增加,是为泄泻。大便稀薄如水,色黄夹黏液,气味臭秽,异常为大肠湿热下迫;大便质稀色清,夹泡沫,臭气轻,腹痛重,为风寒泄泻;大便稀薄色淡,夹白色凝块或不消化食物,气味酸腐臭秽,为内伤乳食、不消化导致的泄泻;大便质稀溏,夹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泻,且患儿舌胖嫩边、有齿痕为脾虚食滞不化。

小便白清澈量多为寒;小便色黄量少为热,但夏季小儿饮水过少也会导致小便色黄量少。尿色红或呈褐色多为尿血,可由多种病症引起;鲜红者多为血热妄行,淡红者多为气虚不能摄血。9.察舌

正常小儿的舌象表现为舌体灵活,伸缩活动自如,舌质淡红而润,舌苔薄白。(1)舌体:小儿舌常伸出口外,久不回缩,或缓缓收回,称为吐舌;舌伸出唇外,来回拌动,旋即回缩,称为弄舌。吐舌常因心经有热,弄舌可为惊风先兆,或大病之后,心气不足,二者又皆可见于先天禀赋异常、智能低下者。舌体胖嫩,边齿痕者为脾虚;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不灵,说话不清,称为连舌,常因舌韧带过短。(2)舌质:正常舌色淡红。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绛红有芒刺为热入营血;舌红质干为热盛伤阴;舌质紫暗为气滞血瘀。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称杨梅舌,常见于丹痧。(3)舌苔:舌苔由胃气所生。新生儿多见薄白苔。舌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食积内停;舌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积而化热。剥苔多为热性病伤阴津亏所致。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称为“地图舌”,多为胃阴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伴腹胀便秘者,称“霉酱苔”,为宿食内停,中焦气机阻滞,脾胃不能正常运化。※深度解析:小儿常有因服药、进食而染苔者,如吃橄榄、乌梅等可使舌苔染黑,吃牛乳、豆浆可使舌苔染白,吃橘子水、蛋黄可使舌苔染黄等,染苔的色泽较鲜,且浮浅,擦之易去,不可误认为病苔。二、闻诊

闻诊包括闻声和闻气味。闻声包括听小儿的啼哭、呼吸、咳嗽、言语等,闻气味主要包括口中气味及排泄物气味。1.闻声

幼儿生病伴有哭闹,若声音响亮,气力充足,虽病易治;如声音低微,呼吸急促示病情严重。病理性啼哭,若声音洪亮有力者多为实证;细弱无力者多为虚证;哭声低弱且目干无泪者多为气阴衰竭危证。咳嗽痰喘是风热伤肺;两鼻煽动,呼吸困难多是肺炎;喷嚏不断,鼻流清涕,是伤风感冒;阵阵啼哭多是腹痛;哭时头向后仰多是大热惊风;声音低微是气血衰弱;狂言谵语是实热;静默不言,啼而无泪是虚寒。※深度解析:婴幼儿有各种不适时,也常以啼哭表示。例如口渴、饥饿、尿布潮湿等。不适引起的啼哭常哭闹不止,但解除了原因后,啼哭自然停止。2.闻气味

正常小儿口中无臭气。口气臭秽,多属脾胃积热,或肺胃之热上蒸;口气酸腐,多属饮食内停;口气腥臭,有血腥味,常见于齿衄,牙龈出血;口气臭腐,牙龈溃烂肿胀,为肺热肉腐,常见于牙疳。大便臭秽为大肠湿热积滞;大便酸臭为伤食积滞;便稀无臭,下利清谷为虚寒泄泻,常提示脾肾两虚,小便臊臭、短赤多为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清长无臭多为脾肾寒证。三、问诊

儿科问诊通常以询问患儿亲属或保育者为主,年龄较大的患儿也可以作为问诊的对象,但对其所诉是否可靠要加以分析。儿科问诊要注意询问一般情况和个人史。1.问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中,问患儿年龄非常重要。了解患儿的实际年龄对于判断其生长发育状况,计算体重、饮食量、用药量等,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如诊断脐风见于周内初生儿,麻疹大多发生在6个月以后,均有重要价值。2.问个人史

个人史主要包括生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生产史与婴儿疾病诊断关系密切,要询问胎次、产次,是否足月产,顺产还是难产,出生时情况,出生体重,以及家族中遗传病史等。喂养史包括婴儿期喂养方法、添加辅食情况、是否断奶和断奶后的情况,平时饮食习惯。生长发育史包括小儿体格发育、智能发育方面的各项重要指标。预防接种史指接受预防接种的情况,与传染病诊断关系密切。3.问病情(1)问寒热:小儿恶寒可从观察测知,如依偎母怀、蜷缩而卧等。发热可通过触摸来感觉,如手足心热、额头热等,还可以用体温计准确测定。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见于感冒发烧,寒热往来为半表半里证,常见于少阳胆经郁热,但热不寒为里热证,但寒不热为里寒证。(2)问出汗:小儿肌肤嫩薄,发育旺盛,较成人易于出汗,如此情况下一般不属于病态。无运动、哭闹、过暖等情况而于安静状态下汗出过多才属异常出汗,统称为汗证。日间多汗或稍动即出汗为自汗,夜间睡时多汗为盗汗。自汗多属于气虚,而盗汗多属阴虚。外感病汗出而热不解,是邪气由表入里的征象。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是病情好转、邪气渐去的表现。(3)问头身:婴幼儿头痛常表现为反常哭闹,以手击首或摇头。年长儿可询问其头痛、头晕的部位、性质。头身疼痛,常为外邪束表;头痛剧烈或伴剧烈喷射状呕吐须防邪毒犯脑。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常见于痹证,为风寒、湿等外邪束于肌表引起,肿胀而热多热痹,肿胀不热多寒痹。肢体瘫痪不用,强直屈伸不利为硬瘫,多因风邪留络、瘀血阻络导致的经络阻塞不通的实证;痿软屈伸不能为软瘫,多因阴血亏虚、肝肾不足,络脉失养所致。(4)问胸腹:胸部窒闷,痰吼哮鸣,为痰湿阻肺;胸痛咳嗽,咯吐脓血,为肺热肉腐,可见于结核、脓肿。胸痛发热,咳嗽气促,鼻煽,常见于肺炎咳嗽。婴儿腹痛,常表现为阵发性反常哭闹,蜷卧,辗转不安。脐周腹痛,腹痛阵作,别无它症,常见于蛔虫症;脘腹胀痛,嗳气酸馊,为伤食积滞;脘痛隐隐,绵绵发作,嗳气吐酸,食欲不振,为中焦脾胃之气虚弱。各种腹痛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且腹部肌紧张明显,有反跳痛,或可触及包块者,皆当作全面检查,排除急性胆囊炎、阑尾炎等急腹症。(5)问二便:要询问大便的次数、数量、质地、颜色及夹滞物等。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质地稀薄或有黏冻,为泄痢。大便2~3日一行,质干,腹痛,为便秘。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之阳气不足;尿频尿急,尿时疼痛,为湿热下注;小便刺痛,尿中见血,常为湿热下注引起的淋证。(6)问睡眠:要询问小儿每日睡眠时间,睡中是否安宁,有无惊惕、惊叫、啼哭、磨牙等。夜啼,常为心火上炎,或肝经热盛扰心;多寐难醒,常为气虚痰盛;昏睡可见于温热病邪陷心包;寐中露睛,多为久病脾虚;寐不安宁,多汗惊惕,属于心脾气虚,可见于佝偻病;睡卧不宁,且伴有肛门发痒者,见于蛲虫症。四、切诊

切脉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幼儿脉诊比成人简单一些。幼儿发育未全,桡骨、尺骨较短,加上幼儿在切脉时,他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安静受诊,所以切脉时最好用医生的食指来按压脉的关位(桡骨高突处的动脉),拇指放在背面这样幼儿虽是手在微动,也不妨碍切脉,切完关脉,再切寸脉,最后切尺脉,也可以只切关脉。这里仅把儿科常用的脉象解释如下:※深度解析:左手寸、关、尺主心、肝(胆)、肾,右手寸、关、尺主肺、脾(胃)、命门。

浮脉是在表皮浮动的脉,用手指轻微压于桡动脉上即可触知,有浮动的感觉,若重按时,则反不如轻压时脉动有力,这种脉象表示了病在身体的表面,属阳,风邪之气、外因病多。脉浮紧则多是发热、惊风、头痛、恶寒等症,宜用发汗祛风和宣散的方法治疗。

沉脉在轻压时,不能触知,必须重压才能触到,这种脉象则表示病在身体内部,属阴,七情、饮食、内因病较多。沉而有力的脉则是里实或食积,可以泻之;若是沉弱、沉细、沉迟,则既不能泻,也不可以汗,应当根据病情加以温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