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经典——自然之书:老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4:26:20

点击下载

作者:余世存、李克 主编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们的经典——自然之书:老子

我们的经典——自然之书:老子试读: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语译-“道”这种东西可以表述出来,但表述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也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我们可以称它为“无”,因为它是天地的初始。也可称它为“有”,因为它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从欲望消解的角度,能够揣摩出道的奥妙;从功利性的角度,可以探寻道的踪迹。

这二者实际上出于同一源头而名称不同,它们都是很玄妙的。它们玄妙至深,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源头。

◎ 和解

1. 成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出处。

2.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3. 古希腊哲学的“本原观”概览。1)亚里士多德认为:全部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2)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了世界本原的哲学问题,致力于探索组成万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arche)。这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先声。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率先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哲学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万物的本原。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万物是“无定”产生的,万物消亡后又要回到“无定”中去,这是命运所规定的。而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无定”这个概念过于含混,因此主张本原应是有定的东西,就是气。气并不是神创造的,相反,神却是来自气。世间万物都是由气的凝聚和疏散而形成的。3)爱利亚学派(Eleatic School)是早期希腊哲学最重要的流派,该派别的中心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4)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语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因此有和无相互依赖而产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而存在,高和下相互包含而形成,音和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依伴。

因此,圣人排除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从事“无为”的事业,圣人超越一切言语施行“不言”的教化。它任由世间万物兴起却不加以干涉,滋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也不居功自傲。正因为它不居功自傲,所以它的功绩永恒不灭。

◎ 和解

1. 罗素《西方哲学史》:“边沁所谓善便是快乐或幸福,所谓恶便是痛苦。因此,一种事态如果其中包含的快乐超过痛苦的盈余大于另一种事态,或者痛苦超过快乐的盈余小于另一种事态,它就比另一种事态善。在一切可能有的事态当中,包含着快乐超过痛苦的最大盈余的那种事态是最善的。”

2. 洛克《人类理解论》:“我们如果把某种事物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存在的情形,同其在其他时间和地点时的情形加以比较,则我们便形成同一性(identity)和差异性(diversity)的观念。”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语译-不标榜奇异的才能,就不会使百姓为此而争名夺利;不看重珍稀昂贵之物,就不会使百姓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引起百姓贪欲的东西,就不会扰乱百姓的内心。因此,对于圣人来说,他治理天下所遵循的原则就是:空虚百姓的内心,满足百姓基本的温饱需求,削弱百姓的欲求,增强百姓的体魄。总要使百姓不心怀奸诈、不心生贪欲,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任意妄为。遵循“无为”的原则,就可以使天下得到最为全面的治理。

◎ 和解

1. 亚里士多德:“目的是我们所愿望的,手段是我们所考虑并选择的,所以凡与手段有关的行为就必须既是与选择相符的又是志愿的。德行的实践是与手段相联系着的。”

2. 卢梭:“德行啊!你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语译-“道”是虚幻并且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是永远不会穷尽的。它是那样的渊深,就好像是世间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化解纷争,与日月齐光,与万物同尘。它又是那么隐秘,好像没有却又仿佛存在。我不知道它产生于何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 和解

1. 成语“和光同尘”的出处。

2.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万事万物都预先为普遍的自然律所规定,其存在与运行都有其固定的方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语译-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鼓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过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 和解

1. 柏拉图《理想国》:“这些以及类似的特点就是民主制度的特征。这看来是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某种平等给予所有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2. 赫胥黎《天演论》:“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意谓民物于世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与接为构民物,各争有以自有。其始也种与种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智者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杰,矫健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其相宜者也。”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语译-变幻莫测的“道”是博大无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宇宙万物以它为母体而诞生,因此称它为天地的根源。它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天地间,具有繁衍生命的无尽作用。

◎ 和解

根据弗雷泽的《金枝》,世界各地都有祭祀谷神、丰收神、谷精的原始习俗,以求来年的丰收和多产。而又多有杀死谷神及谷精代言人的实质或象征性习俗,而第二年又会重新选出新的人选,以表示用更强大的“谷神”来完成对丰收的寄托,同时也用以代表“神性”的不死和延续。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语译-天长地久。天地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它并不为自己而存在,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因此,圣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众人后面,结果自己成了首领;把自己的身体、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使自己的性命得到保存。这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这样做反而有助于实现他自己的目标。

◎ 和解

1. 成语“天长地久”的出处。

2. 刘向《列女传》:“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见其母而泣焉,母问其故,对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今者出游见之。’其母曰:‘蛇今安在?’对曰:‘吾恐他人复见之,杀而埋之矣。’其母曰:‘汝不死矣。夫有阴德者,阳报之。德胜不祥,仁除百祸。天之处高而听卑。书不云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尔嘿矣,必兴于楚。’及叔敖长,为令尹。君子谓叔敖之母知道德之次。”

3.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如果人要大致竭力享受天然属于个人的权利,就不得不同意尽可能安善相处,生活不应再为个人的力量与欲望所规定,而是要取决于全体的力量与意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语译-最接近于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低处,因此,也最接近于“道”。至善的人,能够像水一样居处趋下让人,心如深渊包容万物,善于以真诚无私的态度与人交往,说话诚实守信,从政善于治理之法,做事善于发挥长处,行动善于抓住时机。正因为他有与世无争的美德,因此才没有过失。

◎ 和解

1. 成语“上善若水”的出处。

2. 古希腊七贤每人都有特别有名的格言,其中,泰勒斯(Thales)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水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而地则是一个圆筒浮于水上,天水也是水,万物生于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语译-与其装得过满而溢出,不如及早停止。锤炼金属使其锋芒毕露,锐利的势头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不会长久守持住。富贵而又骄横的人,自寻灾祸。功成名就之后,自己便归隐离去,这才符合天道。

◎ 和解

1. 成语“金玉满堂”“功遂身退”的出处。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凡采取温和谦恭政策的君王往往能够维持他们的名位。王室的权威较小者,其统治常常较为耐久而且少受损害;他自己既因此而不致妄自尊大,处处专制,就多少保持些同他人平等的观念和行为。……”

3. 曾经有人问篡位的希腊科林斯僭主佩里安德,什么是统治人民的秘诀?他沉默不语,只是径自走向附近的麦田,将麦田中长得最高的麦穗折掉,以便告诉问话者:选贤与能只是放在嘴上说说的,真正的标准是“选庸与贪,选忠与诚”。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语译-精神和形体合二为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以致柔和,能达到像初生婴儿那种无欲的状态吗?荡涤杂念而深入观察内心,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够自然无为吗?感官接触外界时,能宁静吗?高明通达,能不动用心机吗?促进万物生长、繁育,生养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因此倚恃其功,作为万物的首领而不主宰他们,这就是最高深的德。

◎ 和解

1.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人的身体是灵魂的最好图画。”

2. 柏拉图《理想国》:“你知道,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

3. 叔本华:“天才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能感也,能思也,能教也,其爱知识也,较成人为深,而其受知识也,亦视成人为易。”

4. 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小孩是天真与遗忘,是新的开始,是游戏,是自转的轮,是原始的动作,是神圣的肯定。是的。为着创造之戏,兄弟们,神圣的肯定是必要的:精神现在有了他自己的意志;世界之逐客又取得他自己的世界。”

5. 乔治·梅逊:“最好的政府是能够提供最大幸福和安全的政府。”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语译-车轮上的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中间一根毂上,正因为有了车毂中间的孔洞,才有了车的作用。

揉捏陶土,把它制成器皿,正因为有了器皿中间虚空的地方,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筑房屋,正因为有了门窗四壁之内的空虚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由此看来,“有”是物体形成的条件,“无”才是物体功用之所在。

◎ 和解

1. 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2. 维特根斯坦《论确定性》:“这个轴稳固不移,其意义并非它被固定住了,而是环绕它的运动把它确定为稳固不动的……人们差不多可以说这墙基是靠整个房子来支撑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语译-缤纷绚丽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纷乱的声音使人耳聋,五味混杂使人的味觉受到伤害,纵情于狩猎使人的内心狂乱,稀有的货品使人行不轨之事。所以,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沉湎于感官的享乐,因此要有所取舍。

◎ 和解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凡德性不足而务求娱乐于外物的人们,不久就知道过多的外物已经无补于人生,终究不如衣食才能维持生活,而虔修品德和思想,其为幸福毕竟更加充实。”

2. 杜威《经验与教育》:“无人知道有多少生活的泡沫式的激动、多少运动的癫狂、多少烦躁的焦虑、多少渴求艺术刺激的需要,都是如下这种狂热追求的表达,即狂热地追求填补由那些直接的经验社区中将人们黏合起来的结合力的松散而造成的空白。”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语译-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惧,重视荣辱这样的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什么叫得宠与受辱都好像感到了惊惧?得宠是卑下的事情,获得它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它则感到惴惴不安,这就叫作得宠和受辱都好像感到惊惧。

什么又叫作重视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为有自身的存在;假使没有自身的存在,那么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只有愿意忘我治理天下的人,才能将天下托付给他;只有不顾自身来治理天下的人,才能将天下委托给他。

◎ 和解

1. 成语“宠辱若惊”的出处。《小窗幽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2. 《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3. 林肯:“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

4. 梁启超:“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语译-看却看不见,所以称它为“夷”;听却听不到,所以称它为“希”;用手摸却摸不着,所以称它为“微”。这三者是不可追问的,因此混合为一体。它的上面并不显得光亮,下面也并不显得阴暗。它渺茫难测,不可名状,我们只好称它为没有形状的“道”。“道”无法来形容,不见其形象,所以我们只能说它隐约恍惚。我们在它的前面迎接,却看不到它的头面,在它的后面追随,也看不到它的背面。

依循于古已有之的“道”,以此来驾驭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存在。能够认识宇宙的本源,这就是维系于“道”的基点。

◎ 和解

1. 陈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2. 暗物质:暗物质跻身于二十世纪天文学的三大发现之列,最初只是假设,后来得到了证实。暗物质是宇宙当中确实存在的独特物质,目前无法确实观察到,但可以通过星系之间的引力作用来推算出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虽然不可见,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25%。

3. 暗能量:暗能量是不可见的、可以推动宇宙不断运动的能量,宇宙当中全部的恒星以及行星运动全都是由暗能量以及万有引力来推动的。暗能量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是由于它在宇宙成分当中占据了70%。暗能量目前也无法观测到,但可以从宇宙膨胀当中依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推算出来。

4. 生命之本源。荷尔德林曾经说,诗人的天命就是瞻望和歌唱故乡,并在毕生中不断地向故乡接近。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语译-古时真正懂得“道”的人,深邃玄通,深藏不露。正是由于他难以被认识,因此只能勉强地形容:处事谨慎啊,就像冬天踏冰过江;警觉机敏啊,就像是害怕四邻的威胁;庄重严肃啊,就像筵席上的宾客;洒脱自然啊,就像正在融化的冰块;淳朴敦厚啊,就像未经雕琢的木料;心胸旷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浑厚质朴啊,就像包容着污浊。

谁能够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中依然镇定,使纷乱的世界慢慢澄清?谁又能够在安定中由静缓缓启动?

保持“道”的人不追求圆满,正因为不求圆满,所以才能不断地除旧革新。

◎ 和解

1. 成语“涣若冰释”的出处。

2. 《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语译-追求“虚”达到了极点,坚守“静”达到了至诚。万物都在蓬勃地生长,我从中观察到了它们复归的规律。

世间万物纷繁成长,各自又复归于它们的原来的根底。复归根底就叫作清静,清静就叫作复原本性,复原本性就叫作常理,通晓常理就叫作明白。不了解常理,为所欲为必有凶险。通晓常理就会宽容,宽容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为天下之王,成为天下之王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归于正道,归于正道才能保持长久,终生都不会有危险。

◎ 和解

1. “虚静”也是中医学的名词,有心无杂念之意。《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2. 《管子·内业》:“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3. 屠格涅夫:“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

4. 济慈:“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

5. 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奥林匹克赛会;聚到这里来的人们通常抱有三种目的:有些人摩拳擦掌以折桂,有些人做买卖以赢利,但还有些人只是单纯做旁观者,冷眼静观这一切。”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语译-一流的君主,百姓根本意识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点的君主,百姓会亲近并且赞美他;再次一点的君主,百姓都会畏惧他;最差的君主,百姓都蔑视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相信他。

绝佳的君主是多么悠闲自得啊!他很少发布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会说:“我们本来就应当这个样子的。”

◎ 和解

1. 严复:“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所有也,故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君主之国,未能用黄老者也。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

2.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西美尔《货币哲学》:“如果一个农夫对他的土地将像去年那样出产粮食没有信心,他就不会去播种;如果一个商人不相信公众会需要他的商品,他就不会提供这些商品等。这种信赖只是归纳性知识的弱形式……离开了人们之间通常的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

3. 杰斐逊:“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

4.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5. 希罗多德《历史》:“我以为,品达罗斯的诗句说得很对,‘习惯乃是万物的主宰’。”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语译-当大道被废弃了,才出现了所谓的仁义;当智慧出现时,虚伪也就随之而来了;家庭六亲不和的时候,孝悌就会显现出来;国家混乱之际,才会有所谓的忠臣出现。

◎ 和解

穆旦:“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语译-抛弃聪明和智巧,百姓就会百倍得利;抛弃仁和义,百姓都会回复孝慈;抛弃巧诈和利益,盗贼就会消失。智、义、利这三样东西都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治天下,因此要使百姓有所归属:保持朴实,减少私欲,摒弃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

◎ 和解

1. 近年来,有学者依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中发现的战国时期的《老子》文本,认为《道德经》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这句话其实是遭受了汉代儒生的篡改,其原本应该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2. 西方心理学有个名词叫“文饰作用”,指的是某种自强防御机制或适应行为。也就是人为了掩饰自身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恰当的行为或无法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寻求某些理由来给自己辩护,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极为正当合理的,以掩盖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l9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语译-应诺与呵斥,相距多远?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害怕的,我不能不畏惧。

自远古以来就是这样啊,好像不会终止的样子。

众人都是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样子,好像去参加盛大的筵席,好像春天里登上高台远望美景。我却独自淡泊闲适,无动于衷,就像婴儿还不会嬉笑;疲倦懒散啊,好像还没有归宿。

众人都有剩余的东西,唯独我好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笨之人的心啊!混混沌沌的样子!

众人都自我炫耀,只有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工于算计,只有我这样宽宏质朴。广阔无边啊,像大海一样汹涌;自由奔放啊,像四处漂泊无处停留。

众人都精明灵巧,而我却愚昧笨拙。我与众人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懂得了“道”。

◎ 和解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2. 屈原《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3.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4.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1)奥古斯丁:恶就是善的缺乏。2)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既然没有灵魂不死,就没有道德,任何事都可以做。”3)尼采《反基督徒》:“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感的东西、力量意志、力量本身,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都是恶。”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语译-“德”的形态和运行,是遵循于“道”的规律来变化的。“道”作为一种事物,是恍惚的。它是那样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恍恍惚惚,其中却有物质;它是那样悠远模糊,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非常真实,是值得信赖的。

从古至今,它的名字一直不曾消亡。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初始状态。我凭借什么知道万物之始的呢?凭借的是“道”。

◎ 和解

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无本体则演变与运动两不发生,所以所有事物具与本体同其诸因。”

2. 黑格尔《东方哲学·中国哲学》:“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宇宙,主宰宇宙,就像精神支配身体那样。”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语译-委曲反能保全,绕弯反能直达,低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返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能迷乱。

所以,“圣人”持守唯一的“道”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显示,反能彰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明辨;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妄自尊大,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他人争,所以天下才无人能与之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这样的话,怎么会是假话呢?确实能够让他保全。

◎ 和解

黄庭坚《和邢惇夫秋怀·之五》:“天道当曲全,小智骜后患。”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语译-少发号施令就是顺其自然。

暴风刮不了一个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主宰着暴风骤雨呢?是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地维持暴风骤雨的状态,何况人呢?遵从“道”的原则的人,以“道”为法就符合于“道”,以“德”为法就符合于“德”,失道失德就将走向失败。符合“道”的人,“道”愿意帮助他;符合“德”的人,“德”也愿意帮助他;失道失德的人,只能承受失败的结局。

诚信缺失了,百姓是不会相信他的。

◎ 和解

1. 成语“飘风骤雨”的出处。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不义、恐怖和鄙薄往往为人民背叛其君主的原因。不义的严重者为肆无忌惮地凌辱和没收他人的财产,这两者最容易激起反抗。”

3. 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暴力永远不可能成为神圣的权力。”

4. 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语译-踮起脚反而站不稳,跨大步反而走不快;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高明,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丧失名声,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立功,妄自尊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

从“道”的观点看来,他们就像残羹和赘瘤,人们都厌恶。所以,得道的圣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 和解

1. 成语“余食赘行”的出处。

2. 《论语》:“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语译-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无声无形,独立存在而不会消亡,循环往复而永不停歇,可以称之为天地的本原。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称之为“道”,再勉强称它为“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而延伸悠远,延伸悠远就会返回初始状态。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人就是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 和解

1. 关于宇宙在未形成之前的状态,科学上有“宇宙蛋”假说,即宇宙在最初尚未形成之前,是一团极为致密的原始物质集合,后来经过大爆炸,宇宙蛋迅速膨胀,形成宇宙,随后各类物质逐渐组合起来,经过亿万年的演变,才有了宇宙现在的面貌。

2. 莫比乌斯环:数学与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将长方形纸条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扭转半圈后,把两端黏合起来,得到的曲面就是莫比乌斯圈,也称“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环只有一个面,如果沿着莫比乌斯环的中间剪开,将会形成一个比原来的莫比乌斯环空间大一倍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而不是形成两个莫比乌斯环或两个其他形式的环。再把这个大一倍的环不断沿中间剪开,都将会形成两个空间一样的、具有正反两个面的环,永无休止。而且生成的所有环都会套到一起,永远无法分离、永远也无法与其他的环不产生联系。

3. 《尚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4.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 语译-稳重是轻浮的根基,安静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君子整天行走而不离开装载日常用品等物资的车辆。即使有奢华的生活,他也泰然处之。可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要以轻浮狂躁的方式来治国呢?

轻浮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失去主导。

◎ 和解

希罗多德《历史》:“刚比西斯十分震怒,并立刻对埃西欧匹亚人进行征讨,他既不下令准备任何粮食,又没有考虑到他是正在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向大地的边缘处进发……在他的军队还没有走完他们全程的五分之一的时候,他们便把他们所携带的全部粮食消耗完了,而在粮食消耗完之后,他们就吃驮兽,直到驮兽一个也不剩的地步。”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语译-善于行进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留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算筹;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闩也使人难以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也能使人难以挣脱。

所以圣人善于救助,就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也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遗弃的物。这就是“袭明”。

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对象,即使聪明绝顶,也是最大的糊涂。这就是重要而又深奥的道理。

◎ 和解

1.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传说亚历山大大帝攻入阿拉伯半岛,在古代伦帝那王国的首都格尔迪奥恩的街道中心有个神殿,在神殿中摆放着一辆古老战车。在战车上有著名的“格尔迪奥斯绳结”,传说谁能够解开绳结,就可以统治天下。亚历山大拔剑砍断了绳索,解开了绳结。

2. 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每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不够格的人,而要使他体验到人类最崇高的乐趣。”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语译-知道何为阳刚,却安于阴柔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河沟。甘愿做天下的河沟,永恒的“德”就不会离他而去,使其回到婴儿一般的质朴中。

知道何为明亮,却安于晦暗的位置,而对天下人表示敬意。对天下人表示敬意,永恒的“德”就不会有差错,使其回归于最终的大道。

知道何为尊贵,却安于卑微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峡谷。甘愿做天下的峡谷,永恒的“德”就会得到满足,使其返璞归真。

淳朴的大道化为世间万物,被有道的圣人所采用,成为天下的管理者,所以符合大道的制度是完整而不割裂的。

◎ 和解

1. 章炳麟《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汉文帝真得老子之术者,故太史公既称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又称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盖文帝貌为玄默躬化,其实最擅权制。观夫平、勃诛诸吕,使使迎文帝。文帝入,即夕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其收揽兵权,如此其急也。其后贾谊陈治安策,主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依其议,分封诸王子为列侯。吴太子入见,侍皇太子饮博,皇太子引博局提杀之,吴王怨望不朝,而文帝赐之几杖,盖自度能制之也。且崩时,诫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盖知崩后,吴楚之必反也,盖文帝以老、庄、申、韩之术合而为一,故能及此。”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凡是能包含较多要素的总是较完善的政体,所以那些混合多种政体的思想应该是比较切合于事理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语译-有人想强行取得天下并治理,我看是办不到的。天下是神圣之物,不能用“有为”的方法强行加以治理、把持,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治理天下注定会失败,用这样的态度去把持天下注定会丢掉。

世间万物,有走在前面的,就有跟在后面的;有风头正劲的,就有势力衰微的;有强大的,就有弱小的;有安稳的,就有毁坏的。

所以圣人主张去除极端、奢侈、过分的行为。

◎ 和解

1. 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国王们总是不顾自己的管理能力,力图统治多得多的臣民。”

2.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

3. 罗素《西方哲学史》:“卡图和卡尔内亚德之间的对比真是非常全面的:一个是由于道德过分严厉、过分传统以至于粗暴,另一个是由于道德过分放恣、过分沾染上了希腊化世界的社会堕落以至于下贱。”

4.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自私固然应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种超过限度的私意——譬如我们鄙薄爱钱的人就只因为他过度地贪财——实际上每个人总是或多或少有些喜爱这些事物的。”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语译-遵循“道”的原则去辅佐君主的人,不凭借武力在天下逞强。穷兵黩武是必定会遭报应的。军队所到之处,民生凋敝。战乱之后,必定是灾荒之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获胜的目的,不敢以武力逞强。达到目的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自我夸耀,不要骄傲自满,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不要逞强。

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亡,这就是无道,无道就会提早灭亡。

◎ 和解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暴君们通常好战,其目的也正在于其臣民不得休息,而且不得不服从于他们的统率。”

2. 麦克阿瑟:“士兵远比其他人更祈求和平的到来,因为他们远比其他人遭受更多战争带来的伤痛。”

3.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杜甫《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语译-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世间之人都讨厌它,所以得道之人不去碰它。

君子平时以左为上,战时以右为上。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只有不得已时才使用,所以要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沾沾自喜,如果以此为美,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就不能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

吉利的礼仪以左为上,凶丧的礼仪以右为上。职位较低的偏将军站在左边,职位高的上将军站在右边,就是说战争被当作丧礼来看待。因为杀人众多,所以要怀着悲哀的心情去打仗,胜利了也要以丧礼来对待。

◎ 和解

1. 姚宽《西溪丛语》:“尝有道人善棋,凡对局,率饶人一先。后死于褒信,托后事于一村叟。数年后,叟为改葬,但空棺衣衾而已。道人有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2. 林肯:“杀戮没有荣耀可言,破坏也不会有正当理由。除了结束,战争中没有可称为美好的事物。”

3. 罗伯特·李:“战争如此残酷是件好事,不然会有人爱上它。”

4. 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语译-“道”永远处在无名的状态之中,它虽然纯朴微小,但天下却没有能使它臣服的。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动臣服。

天地间阴阳相合,就会降下甘露,百姓没有要求它,它却自然均匀。

万物生成,就有了各种名称,名称已经确定,就要知道有个限度,知道这个限度就不会有危险。“道”生成天下,就像河川汇入江海一样。

◎ 和解

1. 柏拉图《理想国》:“统治者如果真是有用的统治者,那么他去要求被统治者受他统治是不自然的。”

2. 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语译-了解他人的人很智慧,而了解自己的人才叫高明。

战胜他人的人很有力量,而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

坚持不懈的人很有志气。

不失根基的人能够长久。

肉体死亡但精神仍在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 和解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出处。

2. 苏格拉底:“我只知道自己毫无所知。”

3. 雅典德尔斐神殿石碑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4. 尼采《道德的系谱》:“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5. 维特根斯坦《关于心理学哲学的评论》:“了解他人的思想,在逻辑上是可能的,从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上是不可能的。”“事实是,人只熟知自己的思想。”“我们也可以说:我自己也不熟知我的思想。”

6. 死而不亡者寿。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语译-大道就像河水泛滥,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它生长而它毫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却不贪图虚名。它滋养万物却不为主宰,永远无欲无求,可以说很渺小;万物都来归附,它也不为主宰,又可以说是很伟大。正是由于它不自大,所以才成就了真正的伟大。

◎ 和解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你可以为社会造最大的福,这是你的责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任何善良的人的责任。你爱读的作家柏拉图有这样的意见,只有哲学家做国王或是国王从事研究哲学,国家最后才能康乐。假如哲学家甚至不屑于向国王献计进言,康乐将是多么遥远的事情!”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语译-掌握了“道”,天下人就会前来归附。即使所有人都来归附,也都会相安无事,天下会安定太平。

音乐、美食只能一时留住人的脚步。“道”说出来,平淡无奇,也不值得看,不值得听,但它的用途却无穷无尽。

◎ 和解

1. 柏拉图《理想国》:“我要告诉你,随着对肉体上的享受要求减退下来,我爱上了机智的清谈,而且越来越喜爱。”

2. 在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中,歌德说,尽管真理是非常简单的,但是,由于人们经常遗忘它们,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重复这些简单的真理。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语译-要收拢的必先张开,要削弱的必先强大,要荒废的必先兴盛,要夺取的必先给予。这是微妙简明的道理。

柔弱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就像鱼不能离开深渊一样,严刑酷法也不能轻易向人炫耀。

◎ 和解

1.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因此它是同直率的、无所隐讳的,即直接的行动方式相对立的……使用诡诈的人要使被欺骗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错误,这些错误在最后造成一种结果,使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2. 武则天《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千官肃事,万国朝宗。载延百辟,爰集三宫。君臣得合,鱼水斯同。睿图方水,周历长隆。”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语译-“道”永远是顺其自然无所作为,但任何事都是由它所为。侯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动化育。化育之后就会产生各种欲求,我就用纯朴的大道来镇服。纯朴的大道,将使其回归无欲无求的状态。无欲无求以达到清静,天下将自动安定下来。

◎ 和解

1. 海德格尔《在通往语言的途中》:“如果人类想要再次接近存在,他就需要首先学会存在于某种无名的状态中。”

2.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论及“宇宙运行的定律”:“这些定律也许原先是由上帝颁布的,但是看来那以后,上帝就让宇宙自身按照这些定律去演化,而不再对它干涉。”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语译-具有上德者不刻意表现德,所以符合“德”;具有下德者刻意表现德,所以不符合“德”。

具有上德者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具有下德者刻意有所作为。

崇尚仁的人有所作为,却不是刻意而为;崇尚义的人有所作为,却是刻意而为。

崇尚礼的人有所作为却无人响应,于是伸出胳膊强迫他人就范。

所以“道”失去以后才有“德”,“德”失去以后才有“仁”,“仁”失去以后才有“义”,“义”失去以后才有“礼”。

礼的产生源于忠信欠缺,是祸乱的开始。

所谓的“先见之明”,只是“道”的浮华部分,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要敦厚处世,不拘泥于浅陋;脚踏实地,不崇尚浮华。所以要摒弃浮华而取敦厚之“道”。

◎ 和解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所有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的;如果有真实的友谊,这些虚伪的形式就该完全摈弃。”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lù)琭如玉,珞(luò)珞如石。

▲ 语译-以前得道的情况是: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天下安定。

由此可知,天不清明就会崩裂,地不宁静就会塌陷,神不灵验就会消亡,河谷不充盈就会干涸,万物不生长就会灭绝,侯王的国家不安定就会倾覆。

所以,高贵把卑贱作为根本,高大以低下为基础。因此统治者自称“孤”“寡”“不穀”。难道这不是把卑贱当作根本吗?岂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赞誉就是无须赞誉。所以,不要像美玉一样华丽,要像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