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临床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14:39:24

点击下载

作者:南景桢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外奇穴临床应用

经外奇穴临床应用试读:

前言

“经外奇穴”系指尚未归属十四经之内,具有固定位置的奇效穴位。

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奇穴的论述,《灵枢·刺节真邪篇》称之为“奇输”,这是现存文献有关奇穴命名最早记载。《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载有以折草法取背部腧穴的方法;《素问·刺疟篇》中有“刺十指头(十宣)”、“两眉间(印堂)”、“刺舌下两脉(金津、玉液)”等治法,这是关于奇穴特殊取穴法和位置较早的记载。至唐代,孙思邈集前人之大成,在《备急千金要方》各治疗篇中,散载奇穴187个。《奇效良方》中专载奇穴,明代《针灸大成》专列“经外奇穴”一门,《类经图翼》和《针灸集成》等书也有奇穴之载录,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也有不少关于奇穴的记载,如“肘间端处是奇穴,男女瘰疬堪灸也。”这些丰富的古代文献说明了奇穴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外奇穴”是在“阿是穴”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与“阿是穴”相比较,它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临床上,它对某些疾病有较好的疗效,故奇穴之“奇”,乃“奇效”之义。“经外”并非该穴位居经络之外,而是尚未整理或未被世人公认归属于十四经之内的意思。经外奇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功用受经络理论的指导。许多奇穴就居于十四经循行线上,如印堂居督脉上,止泻穴居于任脉上;有的名为奇穴,实际就是经穴,如关元旁开二寸,左为胞门,右为子户,其实就是水道穴;有的名为奇穴,实为多个经穴之配方,如:四花、四关等穴。因此,经外奇穴与十四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经外奇穴与十四经穴命名具有相似之处,多利用比拟法、形象法、会意法和写实法,其取穴法也类同经穴,但又有特殊之处:①草绳折量法:许多奇穴以草、绳、纸等物折量取穴,如骑竹马、六华、久劳等穴。这些方法均源于古代,应用较为繁琐,现在极少采用。②经穴旁开取穴法:在一些正经经穴周围取某些穴位,依据经穴位置来定奇穴部位,如承浆旁开取夹承浆,天柱上方取上天柱等。③经穴居中组穴法:有些穴是以经穴为中心,在其周围取穴,组成穴组,如百会穴周围取神聪穴,神阙上下取脐上下五分穴。④一名多穴取穴法:在相应部位取穴,如十指尖取十宣穴,手指蹼处取八邪等。⑤多穴构成取穴法:由若干穴位构成奇穴,如过梁针由14穴组成,六警钟由6个穴位构成等。

经外奇穴具有功效显著、作用相对专一的特性,某一奇穴针对某一种疾病具有明显治疗作用。中魁主要治疗呃逆,肘尖穴主要治疗瘰疬,定喘穴主要治疗哮喘,阑尾穴主要治疗阑尾炎等。奇穴不同于经穴,分部主治规律不甚明显,其未归属经脉之内,因而也不存在分经主治的规律。奇穴是历代医家经验之总结,源于医疗实践。医家通过反复观察其一阿是穴针对某病疗效明显,逐渐被广泛应用而形成的。所以在针灸临床上许多奇穴常被医家们所采用,疗效极佳。

古时,医家们已发现许多奇穴。近几十年来,医家们又发现许多奇穴,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及其续集记载,到70年代,已有1595个奇穴。笔者纵观前人的经验,参考当代临床报道,结合多年临床体会,选取切实有效的经外奇穴120余个,汇集成册,以供同仁临床参考。由于时间仓促,书中误谬在所难免,恳请同道们赐教。编者1991年仲秋第一章头面部的奇穴1.神 聪【别名】四神聪(《中国针灸学》);四穴(《明堂》);神聪四穴(《针灸资生经》、《太平圣惠方》)【定位】左右前后计四穴。

位置:在头顶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于其前、后、左、右各开一寸处。

取法:正坐或仰卧,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开一寸取穴。(图1—1)【局部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主治】头痛,眩晕,健忘,癫狂,中风,痫证,失眠,耳鸣,遗尿。【刺灸法】平刺5—8分;可灸。【文献摘录】《圣惠方》云:“神聪四穴,……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银海精微》云:“以百会穴为中,四边各二寸半,乃神聪穴也。”【验案举例】

例一王××,男,八个月,住郑家屯。患儿自今年八月份发现抽搐。口吐白沫,两眼直视,抽后昏睡,苏醒后如常。发作时间不定,1—2天发作一次。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于1974年7月来我科诊治。处方:选取四神聪穴,发作间加刺人中穴。操作:针刺四神聪穴,采用押入式进针法,针尖向前、后均可。针刺前作常规消毒,然后持针,使针体与头皮呈十五度角,刺入帽状腱膜下3—5分。用平补平泻手法,使针下出现沉紧或涩滞感觉即可。留针期间要行针或加用电针,一般留针时间为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起针时要用干棉球压迫穴位,防止出血。每天针一次,十次为一疗程。经过十次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共针刺三个疗程,月余未发作,一年后随访从未复发。(《吉林中医药》,1982年1期41页)图1—1

例二 高×,男,六岁,住长影宿舍。自幼即患夜尿病,每晚尿床1—2次,唤之不醒,即或呼唤催促亦不能清醒排尿,需一定时间才能清醒排尿。于1973年6月来我科诊治。检查:小儿体健,发育正常,脉象沉细,舌质淡苔薄白。诊断:遗尿症。处方:四神聪穴。经一个疗程治疗,有明显好转。又治一个疗程,病痊愈。(见上例)【经验辑要】

1.王氏报道用针法治疗“美尼尔氏症”18例,疗效显著。主穴:四神聪,双风池、大椎穴。18例中,男3例,女15例。最小20岁,最大47岁。刺法:病人取伏卧体位,四神聪用头针刺法,留针20分钟。疗效:针灸一次,显效100%,能自动走动,针灸4次眩晕完全消失。(《中国针灸》,1986年5期14页)

2.梁栋富报道针刺治疗病毒性脑炎后遗症25例,取得满意效果。病例:25例中,女10例,男15例。其中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56岁。病程:2—3个月21例,4个月以上4例。取穴:四神聪配风池、角孙,曲池,足三里等穴。操作:用手快速进针至皮下,然后将针往下捻进,持续捻转5分钟。6岁以内有针感后捻转数次即出针,7岁以上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一次,以保持良好的针感。疗效:除2例针刺前后病情无变化者,余皆见效,总有效率为92%。(《中国针灸》,1986年3期38页)【备考】出自《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银海精微》、《中国针灸学》等。【与经脉关系】前、后两穴在督脉上;左、右两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按语】四神聪位居巅顶,虽为奇穴,但是与督脉和膀胱经密切相关。此两经均于头部入脑,与脑有密切联系。因此,四神聪主治神志病及头面器官病。又由于六阳经皆循行于头面,而手、足三阴经通过其经别合于相应阳经,也上抵头部。所以,头部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头部则能调节和振奋全身阳气,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四神聪位居头之巅,故针灸此穴可治多种疾病。临床上,辨别病情,或单取本穴,或配伍它穴,治疗上就能取得良好效果。2.印 堂【定位】

位置:在两眉头之中间。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下直对鼻尖处取穴。(图1—2)【局部解剖】在掣眉间肌中;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分布有滑车上神经的睑上支。

主治】头痛,眩晕,鼻衄,鼻渊,目赤肿痛,重舌,子痫,小儿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腰痛。【文献摘录】《素问·刺疟篇》云:“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两额两眉间出血。《玉龙经》云:“印堂,……小儿惊风,灸七壮,大哭者为效,不哭者难治,随症急慢补泻,急者慢补,慢者急泻。”图1—2《医学纲目》云:“头重如石,印堂一分,沿皮透攒竹。先左后右,弹针如石。”《类经图翼》云:治鼻渊,取“印堂、上星,曲差、风门、合谷。【刺灸法】提捏局部皮肤,针尖向上或下平刺1—3分;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验案举例】

徐××,男,63岁,工人。1980年4月24日初诊。主诉:今日午前搬运重物不小心将腰闪伤。当时疼痛难忍,腰不能直,亦不能弯,行步困难,动则疼痛加重。查体:患者不能直腰,呻吟不止,需人扶持。4、5椎体处及两侧软组织均有压痛。印象为急性腰扭伤。当即针刺印堂穴行强刺激,留针10分钟。留针期间患者做前后俯仰左右旋转动作,5分钟后疼痛大减,已能直腰。给予行针1次加强针感,10分钟后,自述疼痛大减,活动基本正常,次日即上班工作。(《中国针灸》,1984年2期26页)【经验辑要】

1.林氏报道,针刺治疗30例病程均在二年以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仅取印堂一穴,用一寸半30号毫针,用提捏进针法。两天针治一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时间最多不超过两个疗程。其结果,总有效率为96.7%,仅一例无效。(《新中医》,1985年2期28页)

2.胡氏报道采用印堂埋线法,治疗前额痛取得满意疗效。其治疗方法:取穴——印堂。针具——不锈钢耳针数枚,用消毒酒精浸泡备用。操作——穴位皮肤按常规消毒。术者右手持止血镊子,挟住圆形针身,左手拇.食二指压住两眉头向外撑,直刺进针3分,使针体全部入内,随后用胶布固定。治疗时间——春夏季节3—5天,秋冬季节5—7天为一个疗程。嘱患者每隔1—2小时自己作小幅度旋转揉动(用力要轻微),自觉有针感放散即可。(《中国针灸》,1983年1期12页)【与经脉关系】本穴位于督脉上。【备考】出自《针灸大成》、《类经图翼》、《针灸逢源》、《医学纲目》等。据《千金翼方》和《经穴汇解》载,本穴与奇穴“曲眉”同位。3.当 阳【定位】

位置:在前头部,眼球直上入发际稍上方。

取法:正坐,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发际上一寸处是穴。左右各一穴。(图1—3)图1—3【局部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主治】风眩,眼痛,鼻塞,感冒,头痛,目赤肿痛,眩晕,卒不识人。【刺灸法】沿皮横刺2—3分;可灸。【文献摘录】《备急千金要方》云:“眼急痛不可远视,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随年壮,穴名当阳。”《太平圣惠方》云:“当阳二穴,在当瞳仁直上入发际一寸,是穴,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针入三分。”《类经图翼》云:“当阳,当瞳子直入发际内一寸,去临泣五分是穴。主治风眩鼻塞。灸三壮。”《中国针灸学》云:“瞳子直上,入发际一寸处。针二分。灸三壮。主治眩晕、鼻塞。”《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云:“当阳,奇穴。正视时瞳孔直上入发际一寸。针二至三分。灸三壮。主治风眩眼痛、鼻塞;亦治感冒、头痛、目赤肿及其它眼疾。”《东医宝鉴》云:“当阳二穴,在目瞳子直上入发际一寸。主风眩,卒不识人,鼻塞。针入三分。”【备考】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针灸集成》等。【与经脉关系】居足少阳胆经循行线上。4.首 面【别名】天灵(《红医针疗法》)、头脑点(《江苏中医》)【定位】

位置:位于额部正中线,眉间至前发际中点。

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于眉间直上一寸五分处取穴。计一穴。(图1—4)图1—4【局部解剖】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分支;布有三叉神经的分支。【主治】头痛,头晕,鼻衄,目眩,口眼斜,眼睑动,郁证,小儿惊风。【刺灸法】斜刺1—2分;避免直接灸。【文献摘录】《新医疗法汇编》云:“高血压,主穴:肝、胆、首面(降压)。”又“神经官能症,主穴:心、肝、首面。”《红医针疗法》云:“天灵,取穴:印堂上一寸五分是穴。针法:三棱针点刺放血;或上透上星,下透印堂、山根。针感:局部麻胀感。主治:前头痛、小儿惊厥、面神经痉挛。”【备考】出自《新医疗法汇编》、《江苏中医》等。【与经脉关系】居督脉前额部循行线上。5.太 阳【别名】前关(《太平圣惠方》);当阳(《中国针灸学》)【定位】

位置:鬓角前之颞部,眉后陷中。圣济总录》云:“眼小眦后一寸,太阳穴”。

取法:正坐或仰卧,于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一寸的凹陷中取穴。左右计二穴。(图1—5)【局部解剖】在颞筋膜及颞肌中;有颞浅动、静脉;布有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分支,面神经颞支。【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口眼斜,牙痛,麦粒肿。【刺灸法】直刺,深3—5分;横刺,针尖向下或后;点刺,以三棱针或园利针,令出血少许。【文献摘录】《银海精微》:太阳、颊车、耳门、人中、承浆。“治风牵斜。”图1—5《针灸大成》云:太阳“治眼红肿及头,用三棱针出血。”《太平圣惠方》云:“太阳之穴,理风、赤眼头痛、目眩、目涩。针入三分。”【验案举例】

例一 周××,男,48岁,教员。头部额颞位胀痛约十二年。近5—6年常觉眩晕,视物昏花、耳鸣,心烦易怒,睡眠差,有时彻夜不眠。口干苦,夜尿频而量多,大便干结不爽,舌质暗红,左侧有瘀斑约豌豆大3个,舌下脉络瘀血粗紫,脉弦数,血压164/102毫米汞柱。小便常规检查:蛋白(++)。曾于12年前患过急性肾盂肾炎,虽经中西药治疗未愈。逐渐形成“继发性高血压”。辨证:久病入络,经脉瘀阻,郁而化风,治宜放血通络,散郁熄风。每于点刺放血前后,在左上肢各查血压1次,并详细记录额颞位头胀痛及眩晕的变化情况。于双太阳、印堂、双攒竹点刺放血,日1次,连治10日。第1次治疗后,即刻测血压由164/102毫米汞柱降至148/92毫米汞柱,自诉头昏、胀痛稍减轻,当夜睡眠较好。治疗到第6次,临床表现基本消失。(《中国针灸》,1983年第3期9页)

例二 姜×,女,40岁。左上齿持续疼痛十余天,不能进食,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疼痛加剧,伴有口臭便秘。查:无龋齿,左上臼齿牙龈周围红肿。舌苔黄、脉弦数。诊断:胃火牙痛(牙周炎)。治以泄蕴热降胃火。取太阳透下关。直刺太阳穴2分深,然后呈15°角透下关,用泻法,使针感放散到上齿周围,施单刺术。针后痛止,次日齿龈红肿消失,咀嚼正常,又针一次,巩固疗效。(《辽宁中医》,1986年第5期37页)【经验辑要】

1.刘家荫报道用穴位磁场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操作方法:取双太阳、双内关穴,用钡铁氧体磁片,对磁贴敷,胶布固定。连敷6天,休息1天,每6天为一疗程,最长四个疗程。疗效分析:37例高血压病人中原发性高血压病34例;继发性高血压病3例。显著疗效者27例(72.9%),改善者7例(18.9%),无效者3例(8.2%)。原发性高血压病约1/2病例于30分钟内收缩压平均下降10—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继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不显著,但对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均能减轻,降压速度一般比较缓慢,约2—3天血压方见下降。(《中国针灸》,1982年第2期45页)

2.金安德报道针刺治疗非洲流行性结膜炎103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5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69岁。病程最短的两天,最长的180天。其取穴与操作为:取双侧太阳、攒竹下、瞳子髎和外关四穴。常规消毒,先用三棱针急刺太阳穴放血,再用32号1.5寸毫针刺其它三穴。每天一次,每次留针40分钟,连续5—7天,治愈为止。效果判定,以眼部体征消失,无自觉症状者为治愈。治愈率为100%。治疗结果表明平均治愈日为4.36天,疗程长短与病情轻重有关。(《中国针灸》,1984年第6期3页)【备考】出自《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医经小学》、《针灸大成》、《本草纲目》、《奇效良方》等。6.鱼 腰【定位】

位置:在眉中间。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两目平视,于眉毛中间,适与瞳孔直对处取穴。(图1—6)图1—6【局部解剖】在眼轮匝肌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的分支。【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翳,眼睑下垂,口眼斜。【刺灸法】沿皮平刺3—5分,禁灸。【验案举例】

郑××,女,9岁,萍乡市医院职工家属。就诊日期为82年10月18日。患者因外伤而致右眼不能睁开视物已两天,经本院五官科检查,未见巩膜、眼球等实质性损伤,考虑为提上睑肌受损,因而眼睑下垂,不能睁眼视物,初诊为外伤性眼睑下垂。针刺鱼腰和攒竹,平刺0.5寸,采用泻法,不留针。针出后五分钟,患者视物如常。随访两年未见复发。(《中国针灸》,1985年6期9页)【经验辑要】

1.葛书翰报道,采用通过穴位直接刺激受累三叉神经分支的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00例,近期有效率为99.2%,其中疼痛消失率为54.3%。其中受累神经支:Ⅰ支43例;I、Ⅱ支混合型147例,Ⅰ、Ⅱ、Ⅲ支混合型122例;余为它支为病。对于Ⅰ支痛者,取鱼腰穴。从鱼腰穴斜向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待局部有胀痛或触电样针感时,轻轻捣刺3—5次。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针刺治疗后,在一个疗程内,疼痛就有所减轻。第二个疗程,疼痛大部分消失,仅在讲话、吃饭,洗脸时有少许疼痛。而疼痛完全消失,往往需要针刺3至4个疗程。(《中医杂志》,1987年6期53页)

2.高溥超氏报道刺血治愈神经性头痛40例,取太阳(双)、鱼腰(双)、印堂,常规消毒后,用16号三棱针点刺出血,用棉球轻按针孔。结果:经1—3次治疗均获愈。(《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4期183页)【备考】出自《针灸大成》、《玉龙经》等。《银海精微》所载之光明穴与本穴同位;《东医宝鉴》误将鱼腰作印堂别名。7.球 后【定位】

位置:在眼眶下缘之外侧,眼球与下眼眶交界处。

取法:正坐仰靠,嘱患者平视,于眼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取穴。左右计二穴。(图1—7)图1—7【局部解剖】在眼轮匝肌中,深部为眼肌;浅层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结状神经结和视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主治】白内障,青盲,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近视,斜视等。【刺灸法】沿眶下缘从外向内上,朝视神经乳头方向刺,可达1—1.5寸,得气时整个眼球有胀感。【验案举例】

例一 ×××,患球后神经炎继发视神经萎缩,经多方治疗无效,接受电针治疗,取球后、睛明、上明、外明、承泣、上睛明为主穴;翳明、肝俞、风池等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2—3个,用断续波,频率26次/分,每次12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7疗程治疗后,左右眼视力分别由0.04、0.06恢复到1.2。随访一年疗效巩固。(《中医杂志》 1980年11期51页)。

例二 ××,男,3岁,患结核性脑膜炎后,双眼视力下降,诊为视神经萎缩,各种西药治疗三个月未效。取穴为两组:1组:睛明、球后、风池、足三里;2组:上明、承泣、翳明、足光明。两组交替,每日1次,不留针。5次治疗后好转。第4疗程的第5次治疗后,视力基本恢复正常。随访一年半,患儿视力一直保持正常。(《江苏中医杂志》,1986年9期25页)【经验辑要】

罗果玲报道,用针刺及穴位注药治疗视神经萎缩6例,病人均为脑炎、脑膜炎后病人,经眼科诊断为双侧视神经萎缩。取穴为球后、睛明、风池、丝竹空等。治疗时每次针主穴一个,并选面部另一主穴注药。注药使用维生素B12500毫克,胎盘组织液2毫升各一支,共取0.2毫升注入穴位,余药配肌苷、眼灵或维生素B1肌注。肌苷、眼灵、维生素B1交替使用,小儿用量酌减。10次为一疗程,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每一疗程完毕可休息3—5天。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经上述方法治疗除一例无变化,余均为好转或痊愈。(《中国针灸》,1983年5期12页)【备考】出自《常用经穴解剖学定位》等。8.下睛明【别名】睛下(《新医疗法汇编》)【定位】在目内眦角下约2分处,眶下缘内方。左右计二穴。(图1—8)图1—8【局部解剖】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主治】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近视,散光,泪囊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白内障等。【刺灸法】直刺三分后,向下向内进针五分至一寸,遇到骨壁要退针少许再行刺激,针感麻木或触电感。禁灸。【文献摘录】《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云:“下睛明,睛明穴下二分许。”《红医针疗法》云:“下睛明(睛下),取穴:睁眼,直视,贴眶下缘与上睛明相对处取之。”【验案举例】

例一 杨×,男,2岁。因患肝炎,高烧后继患皮质盲,经中西药治疗无效。眼科检查:双眼无光感,瞳孔等大,对光反射存在,双眼底均无异常发现。眼球运动自如。治疗经过:治用舒肝清热,养血和营的丹栀逍遥散加石菖蒲、天竺黄等数剂,并辅以维生素B1、C、B6,后因患儿服药困难而改用针刺治疗。取穴:主穴:睛明、下睛明、球后;配穴:攒竹、瞳子髎、合谷、神门、风池、太冲。隔日针刺一次,每次取一个主穴,两个配穴,不间歇,不留针,行中强刺激手法。对配穴可行雀啄术。操作:患儿采取卧位或抱在成人怀里,固定头部,眼区皮肤常规消毒后,如针刺球后穴时,术者左手固定下睑皮肤,使之紧贴骨面,右手持已消毒之2—2.5寸毫针,沿着下眶外缘1/3处进针(针下睛明穴时可在下眶内缘1/3处进针),针与眼球相贴,但不能刺伤眼球,开始针应垂直,进针约6—8分深后,针尖可对准视神经孔方向,针深1—1.5寸。此深度可达视神经孔方向,针深1—1.5寸。此深度可到达视神经孔周围及睫状神经节附近,这时轻微捻转针柄1分钟许,即可缓慢出针,并用酒精棉球轻揉针孔。针刺睛明时,病人仰卧或正坐,头部正位,当针进入皮肤后,针仍应垂直,防止刺伤眼球及眶壁,进针宜缓慢,达1寸时即可轻微捻针柄,行中等刺激,1分钟后出针,仍用消毒棉球轻揉针孔。效果:针刺10次后,视力即有好转,用手电筒照时眼睑即有反射性闭合,眼球可随手电筒光转动。饮食增加,下肢有力,能自己走路。又经10次治疗,能抓起桌上糖块,能上下楼。后因外感,体温上升到38℃,微咳,按外感处理,烧退咳止。继用上穴又针刺10余次,视力明显进步。能准确地拿起地上的大头针,能看到5米远的2分硬币。观察一年,疗效巩固。(《中医杂志》,1982年4期49页)

例二 ×××,女,29岁。一年前,头部外伤遗下左眼病变。查见:左眼向内凹,眼球向外突,往下俯时明显,侧卧时眼球向左右倾斜,视力由原来1.5减退至1.0,并有胀痛感。针刺取穴:(1)下睛明、球后、合谷;(2)上睛明、健明、合谷。两组交替使用,每日一次。第一组针刺5日,诸症明显好转,改用第二组穴。一个月后左眼视力恢复正常。(《新中医》,1980年2期36页)【经验辑要】

姚氏报道,以下睛明、承泣为主穴,配养老,合谷,治疗近视100例。治疗方法是进针1.5寸,得气后再用经络近视治疗仪,按需电流量分别刺激上述穴位。留针15分钟,拔针后按压眼部穴位片刻,每天治疗一次,10天为一疗程。停止治疗1年后,经复查100例200只眼的视力,结果:显效42眼,占21%;有效97眼,占48.5%;无效61眼,占30.5%。(《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7期308页)【备考】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红医疗法汇编》、《红医针疗法》等。9.上 明【别名】上睛明(《红医针疗法》【定位】

位置:位于眶上缘中点下方。

取法:睁眼直视,瞳孔直上,从眉弓中点划一垂直线与眶上缘之交点的下方。左右计二穴。(图1—9)【主治】各种眼病。【刺灸法】左手以针柄点按穴位,用力将上眼眶推向眼窝深处,右手持针紧贴眶上缘向眶内直刺1—1.5寸。禁灸。【文献摘录】《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云:上明“主治屈光不明。”图1—9【经验辑要】

杨道全报道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取穴:外睛明、新攒竹、球后、月亮、睛明、上明、健明等。眼区穴轻微缓慢捻转,余穴用中等手法刺激留针10—15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一般3—6个疗程。共治31例,痊愈26例,好转3例,无效2例。(《四川中医》,1985年5期封3)【备考】参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10.内睛明【别名】睛明鱼尾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定位】

位置:位于眼内眦角泪阜上。

取法:仰卧或正坐。眼睛向外斜视,在内眦角泪阜处取之。左右计二穴。(图1—10)图1—10【局部解剖】在眼内眦角处,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主治】目赤肿痛,羞明怕光,目视不明。【刺灸法】针入5—8分,用缓压进针法,垂直刺,有痒胀感觉,不要捻针;禁灸。【文献摘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赤目,眼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但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病全消。睛明,在目内眦泪孔中。”【经验辑要】

1.中医研究院报道针刺治疗24例视神经萎缩病例,取内睛明、风池、瞳子髎、攒竹为主穴,经治疗患者24例,患眼40只,疗效为62.5%。(《中医杂志》,1960年1期39页)

2.殷庆兰报道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醉,针刺阳白、攒竹、太阳、合谷穴,睛球运动障碍加内睛明、风池、球后。15天为一疗程,结果:本组5例均获愈。(《新疆中医药》,1985年1期43页)【备考】参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等。11.脑 静【定位】

位置:位于眼内眦斜上方,眼眶缘额骨与上颌骨额突之关节凹陷处。

取法:眼内眦斜上二、三分眼眶缘处,用指切压骨缝凹陷处。左右计二穴。(图1—11)图1—11【局部解剖】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方为鼻睫神经。【主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刺灸法】将眼球推向下方,针三至五分;禁灸。【经验辑要】

魏稼报道针刺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取脑静、合谷、曲池,头痛呕吐甚者加太冲、内关,颈项强者加外关,有昏迷抽搐迹象者加刺人中。治疗中要求有比较强的针感,且要做到久留针,间歇运针。本组收治28例普通型患者,除2例中途改用药物治疗外,其余病例均单用针刺治愈。注意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以保障病人的安全。(《中国针灸》,1982年1期56页)【备考】参见《经外奇穴汇编》。12.健 明【定位】包括健明,健明1,健明2,健明3,健明4,左右计10穴。(图1—12)图1—12

健明(别名内明、见阳、眼1):位于眼内眦角下外约四分,或眶下缘内四分之一与外四分之三交界处,眶下缘内方。

健明1(别名眼2、见阳1):位于眶下缘内方,眶下缘内八分之三与外八分之五交界处。

健明2(别名眼3、见阳2):位于眶下缘内方,眶下缘内八分之五与外八分之三交界处。

健明3:位于眶下缘内方,眶下缘外八分之一与内八分之七交界处。

健明4:(别名眼5、上睛明):位于眶上缘内上角凹陷处,内眦角上约五分处。【主治】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夜盲,泪囊炎,斜视,角膜白斑,斑翳,云翳,近视,青光眼。【文献摘录】《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云:健明“主治白内障,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斜视,夜盲,泪囊炎等。”;又健明1“主治角膜翳,角膜溃疡,角膜葡萄肿等。”;又健明2“角膜白斑,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脉络膜炎,夜盲,角膜溃疡,泪囊炎等。”;又健明3“主治斜视”;又健明4“近视,青光眼,白内障等。”【验案举例】

××,女,27岁。外伤性左眼病变一年余。查:左眼向内凹,眼球向外突,以下俯时明显,侧卧时眼球向左右侧倾斜,视力由原来1.5减退至1.0,并有胀痛感。针刺取穴:(1)下睛明、球后、合谷;(2)上睛明、健明、合谷。两组交替使用,每日一次,第组针刺5日,诸症明显好转,改用第二组穴。一月后左眼视力恢复正常。(《新中医》,1980年2期36页)【经验辑要】

1.郑建中报道针刺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以健明1、健明4、球后、睛明、承泣为主穴,配太阳、四白、翳明、风池、曲池、天柱、光明等穴。每天一次,1主穴2配穴,轮流使用。平补平泻,10次为一疗程。本组245例,均为单眼发病,首次针后视力即有增进,显效5.3%,有效9.8%。针刺结束时,显效61例,有效70例,进步83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7.4%。60例随访平均3年10个月,仍有48.3%的患者保持针刺结束时的良效。(《上海中医杂志》,1983年11期29页)

2.彭格非报道针刺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150例,治法:〈1〉选睛明、健明1、健明、球后、承泣等穴,每日一次,每次1主穴,2个配穴;〈2〉取颈部的向阳1、向阳2,每日针1个穴位;〈3〉取头部新明1与新明2,每日针1个穴位;〈4〉取阳明穴(太阳穴与阳白连线颞侧1/3处)。针法用5分不锈钢针呈30度角向眉弓方向刺入,得气较快,得气后小幅度捻转半分钟,留针15分钟,即出针。本组病例中有98例单纯用针刺治疗,有52例同时服用维生素B1。结果:基本治愈90例,显效30例,进步63例,无效12例。(《新中医》,1983年5期35页)【备考】出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等。13.正 光【定位】有两个穴,左右计四穴。(图1—13)图1—13

正光1:位于眶上缘外3/4与内1/4交界处,攒竹与鱼腰之间中点处取穴。

正光2:位于眶上缘处1/4与内3/4交界处,丝竹空与鱼腰穴之间中点处取穴。【主治】近视眼,共同性斜视。【刺灸法】用梅花针,在穴位表皮0.5—1.5厘米直径范围内,均匀叩打。禁灸。【验案举例】

曹××,男,12岁,学生,1974年3月12日初诊。门诊号:242356。4岁时发现内斜视,看书写字要距书本很近,眼易疲劳,偶有头痛。曾在几个医院诊治,诊断为共用性内斜视、远视散光。配戴眼镜8年和做眼肌训练矫正,但均未能见效,建议手术治疗未被接受。检查:眼球运动各方向均不受限,视力右眼0.7,左眼0.1。散瞳验光屈光度:右眼远视+5.50度、散光+0.50,矫正视力0.9;左眼远视+7.50度、散光+0.50度,矫正视力0.2。经角膜映光法检查诊断为共同性内斜20度。头发稀黄少泽,正光穴处有结节和压痛,胸椎8—10及腰椎两侧可摸到条索及泡状软性物。取正光为主穴,配风池、内关、大椎、百会、胸椎8—12两侧及腰部、肝俞、中脘等。用电梅花针,在穴位表皮0.5—1.5厘米直径范围内均匀叩打20—50次。在胸椎、腰椎两侧,由上而下各叩打3行,第一行距脊柱1厘米,第2行距脊柱2厘米,第3行距脊柱3—4厘米。隔天治疗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视力右眼1.2,左眼0.4,斜视减为10度。继续治疗一个疗程后,视力右眼1.5,左眼0.6。斜视纠正,双眼外观和检查均为正位。继续巩固治疗2个疗程。随访观察5年,视力正常,外观和检查眼位均正常。(《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45页)【经验辑要】

1.钟梅泉等报道,应用电梅花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收到满意效果。用电梅花针或按摩法,研究正光穴对视力影响,结果表明正光穴能明显提高视力,尤其用电梅花针叩打效果更为显著。(《中国针灸》,1982年第1期21页)

2.徐岩报道梅花针治疗早期近视眼。主穴:正光1,正光2。配穴:风池,内关(均为双侧),大椎。用梅花针于穴位周围0.5—1厘米叩打,每穴50—70次,频率70—90次/分,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用本法治疗100余例效果较好。(《山东中医药》,1980年5期39页)14.鼻 交【别名】鼻交额中(《千金翼方》)【定位】

位置:在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

取法:仰靠位或仰卧位,于鼻背部正中线鼻骨基底之上方鼻骨间缝取之。计一穴。(图1—14)【主治】眩晕,癫风,角弓反张,口噤卒倒,不省人事,健忘,嗜睡,肝病。【刺灸法】用提捏进针法,针尖向上刺入2—3分;可灸。【文献摘录】《千金翼方》云:“鼻交额中一穴,……主癫风角弓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愦愦,口噤倒,不识人,黄疸。”《中国针灸学》云:“主治角弓反张,眩晕,脑溢血,脑震荡,人事不省,肝病。”图1—14【验案举例】

例一 马××,女,36岁,服务员,门诊病例号814053。患者从1969年开始发病,经常在工作、学习和家务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初起每天发作3—5次,逐渐增加至20多次,每次时间长短不同。三年来,每当情绪激动和月经期症状明显加重,表现为突然性四肢肌肉松弛,头向前俯,继而倾倒入睡,虽然被别人叫醒,往往醒而复睡,曾在走路和骑自行车时摔倒数十次。脑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发作性睡病”。遂采用针刺治疗,以鼻交为主穴,配神门、三阴交。鼻交穴用小幅度捻转法,余穴用捻转提插法。留针一小时,每天针一次,五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经七个疗程的治疗,诸症悉除。十余年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86年3期42页)

例二 ××,女,3岁。麻疹合并脑炎昏迷。取穴印堂、鼻交、脑清,针刺后持针布气,少商、涌泉用泻法。每日一次。针一次后出现吞咽动作,2次后可进流食。加刺隐白、解溪及耳穴脑点。9次后精神好转,呼吸正常。改隔日一次,加刺合谷、曲池、髀关、足三里等。30多天后痊愈。(《河北中医》,1985年1期45页)【备考】出自《类经图翼》、《中国针灸学》等。15.鼻 准【定位】

位置:在鼻尖上。

取法:仰靠法,于鼻柱软骨尖端取之。计一穴。(图1—15)图1—15【局部解剖】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主治】酒糟鼻【刺灸法】针刺1—2分,或以三棱针刺出血。可灸。【文献摘录】《针灸大成》云:“鼻准穴,在鼻柱尖上,专治鼻上生酒醉风,宜用三棱针出血。”《针灸腧穴索引》载:“鼻准,鼻柱尖上是穴。三棱针出血。治疗鼻上生酒风。”【验案举例】

××,患酒糟鼻。取太阳、鼻准、鼻翼等,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后加拔火罐。4周后复诊,鼻准红赤减退,皮肤变薄,痒感已消(《吉林中医药》,1984年1期25页)【备考】出自《针灸大成》等书【备注】本穴与“素髎”同位异名。16.鼻 通【别名】上迎香(《千金要方》)【定位】

位置:位于鼻唇沟上端尽处。

取法:端坐位,于鼻骨下凹陷处,鼻唇沟上端尽处取之。左右计二穴。(图1—16)【局部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有面动、静脉之支;布有筛前神经、眶下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及滑车下神经。【主治】鼻炎,鼻塞,鼻部疖疮,头痛,迎风流泪。【文献摘录】《备急千金要方》云:“久流冷泪,灸上迎香二穴,天府二穴,肝俞二穴。”《银海精微》云:“久流冷泪,灸上迎香二穴、攒竹二穴、天府二穴、肝俞一穴。”《常用新医疗法手册》载:鼻通“主治鼻炎,鼻塞,鼻部疖疮等。”图1—16【验案举例】

温××,女,39岁,农民。病案号:77226。主诉: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涕,流泪,嗅觉减退,伴头痛六年余。经内服鼻炎丸、点滴鼻净等,疗效均不明显。检查:鼻粘膜水肿,苍白,鼻腔通气差。诊断:慢性过敏性鼻炎。于1987年5月6日作脉冲电穴治疗。把两个极片(加衬垫)分别置于两侧上迎香穴,通上脉冲电流20分钟,以后逐日递增2分钟至30分钟。经3次治疗,鼻塞、头痛等均有减轻。7次治疗,嗅觉提高、流泪消失。10次治疗,上述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检查鼻粘膜水肿、苍白消失。半年后随访尚未复发。(《中国针灸》1989年2期5页)【经验辑要】

陈少惠报道针刺治疗外伤性老年性及感染所致嗅觉功能障碍21例。主穴:攒竹透印堂,迎香透鼻通(双)。针刺得气后,通电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结果:基本治愈7例,显效12例,无效2例。(《新医学》,1985年第5期249页)【备考】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常用新医疗法手册》等。17.唇 里【别名】髓空(《黄帝内经素问》)、下颐(《圣济总录》)。【定位】

位置:位于口腔前庭部,下唇里面,正中线上。

取法:仰靠位,医者以左手拇指肚推承浆穴处,食指向下压拉口唇,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外对承浆穴处是穴。计一穴。(图1—17)图1—17【主治】口噤,口臭,龈肿痛,面颊肿,马黄黄疸,肝病。【刺灸法】直刺,针2—3分,或点刺出血,用粗针或三棱针、或用圆利针向后下方斜刺出血。不宜灸。【文献摘录】《备急千金要方》云:“唇里穴,正当承浆里边,通齿龈。针三锃,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等病。《中国针灸学》云:“下唇之里,外直承浆穴,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针三分。主治肝病、齿龈肿、口噤。”《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云:“唇里,在下唇之里,外直承浆穴,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主治肝脏病、齿龈肿、面颊肿、口噤、口臭。”【备考】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中国针灸学》、《圣济总录》等。18.聚 泉【定位】

位置:在舌背中央处。

取法:正坐,张口伸舌,于舌背面正中缝之中点取穴。计一穴。(图1—18)图1—18【局部解剖】在舌肌中;有舌神经鼓索、舌动脉;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分支、舌神经。【主治】舌强,舌缓,消渴,哮喘,咳嗽,聋哑。【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文献摘录】《针灸大成》云:聚泉“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缝,陷中是穴”;主治“哮喘咳嗽、舌胎、舌强。”《中国针灸学》云:聚泉“主治消渴,舌肌麻痹。”【验案举例】

××,男,51岁。1988年2月15日诊,患脑出血一个月。现神志清,伸舌困难,不能言语,口角斜,右手足完全瘫,二便失禁,脉弦滑,苔浊腻。证由阴阳失调,脏腑气血不足,至心火暴盛,疾热内盛,同火、气、血并走于上,痰浊堵阻窍络。治宜育阴潜阳,调理气机,开窍通络。取聚泉、金津、玉液(速刺法),双曲池、合谷、足三里(泻法)。针毕当时令其伸舌即有进步,能讲单字。2月28日,二诊,取原方诊治,针后舌强即愈,能讲简单语言。(《中医杂志》,1989年4期23页)【经验辑要】

方氏等报道,针刺治疗聋哑症取得显著疗效。100例病人均经五官科确诊,为先天性或原因不明聋哑。针刺选聚泉、翳风、耳门、哑门穴。经治疗,总有效率为86%。典型病例:邬××,男,12岁。从未患急性热病,自幼即不能发音,听觉极差。检查鼓膜正常,外耳道正常。声响听力测听左耳听觉完全消失,左耳0.5公尺会话音。华康氏试验阴性反应。仅能作一个字音的尖声。诊断为先天性内耳疾患。经治疗,一个疗程结束时(经18次针治),左耳听力已恢复到9公尺高音,右耳恢复到10公尺高音。可以作简单语句发音。(《上海中医药》,1959年10期46页)【备考】出自《针灸大成》、《针灸集成》等。19.金津、玉液【定位】

位置:在舌下系带两侧,舌底部静脉上。

取法:向上卷舌,穴在舌下正中线的舌下系带两侧之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计二穴。(图1—19)图1—19【局部解剖】有舌下静脉;布有舌下神经、舌神经。【主治】舌强,舌肿,口疮,喉痹,消渴,呕吐,失语,腹泻,喉蛾痧。【刺灸法】斜刺,针尖向后下方刺入2—3分,或以三棱针速刺出血。不宜灸。【文献摘录】《千金要方》云:“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叟不治杀人方:刺舌下两边大脉,出血,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脉。出血不止杀人。不愈,血出数升,则烧铁篦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类经图翼》云:“主治消渴、口疮、舌肿、喉痹。三棱针出血。”《针灸大成》治舌强难言:金津、玉液、廉泉、风府;口内生疮:金津、玉液、长强。《针灸大全》治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取“十宣十穴、聚泉一穴、金津一穴、玉液一穴。”【验案举例】

例一 金××,男,59岁。初诊于1976年5月。患者素来嗜好烟酒,半年来发现舌下肿起,舌体僵直不灵活,语涩不畅。下颌处略现浮肿,按之内有硬核。舌红苔薄,脉弦而涩。此属热毒之症。治拟泄热泻火,佐以化痰通络。宗杨氏之法取用:刺廉泉、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隔天一次。一诊后舌下即感轻松灵活,二诊舌下肿势有减,言语亦稍清晰。为巩固疗效,针至五次而明显好转。(《上海针灸》,1985年2期28页)

例二 翟××,女,63岁。1972年4月13日初诊。因右半身不能活动,不能说话。送某医院急诊室治疗五天未效,乃来我院求诊。见患者仰卧在担架上,面色青黄,闭目,舌短口噤。右侧半身不遂,失语,口眼无歪邪,肌力为零级。六脉沉细,诊为中风。治疗:用开口器撬开牙齿,手垫纱布,抻其舌于口外,以三棱针刺金津、玉液,放出紫血约20毫升,患者立即清醒,并能说话。再投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克,赤芍、川芎、当归各15克,地龙10克,桃仁、红花各12克。六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针刺右肩髃,曲池、环跳、阳陵泉,行补法,隔日一次。针刺三次,服药六剂后,患者右半身肌力恢复至4级,已能走路,能拿东西。惟言语蹇涩,舌仍略缩,再刺金津、玉液,放血。并继续服前方,数剂痊愈,(《中医杂志》1987年2期51页)【经验辑要】

1.老年性味觉障碍,是临床颇为少见的证候,在治疗上还少有特效的方法。笔者采用针刺疗法,收到了初步的效果。患者顾某,女,63岁。6年前,曾常有饥饿感;但进食不香,不能分辨酸甜苦辣之味。继而吃任何食物,如同食棉花团一样无味。曾多方求医,症状未觉改善。笔者试以针刺治疗,采用28号针,取穴金津、玉液,刺后少量出血,舌尖边缘也作点刺,再以足三里、三阴交为配穴,交替针刺,隔日针刺一次,共针10次,开始有了味觉,针刺20余次即能分辨五味。又如另一沈姓女患者,63岁,农民。从1978年起患味觉障碍,饮食无味,舌干质淡。用同法针刺治疗15次,恢复了味觉。(《中国针灸》,1985年1期46页)

2.柳岸报道针灸治疗暴发型胃肠炎301例。寒证取金津、玉液、委中,针刺放血;足三里采烧山火手法,得热感后出针;神阙隔姜灸3壮。热证针刺大椎;金津、玉液、委中针刺放血;足三里用透天凉手法,得凉感后出针;神阙穴灸三壮。结果:治愈296例(多于治疗后15—30分钟内病情缓解,3小时后症状全部消失),余5例因有宿疾转院治疗。(《北京中医》,1985年3期51页)【备考】出自《千金要方》、《针灸大成》、《针灸大全》、《类经图翼》、《世医得效方》。20.牵 正【定位】本穴有两种取法。

牵正1:位于面颊部,下颌结节前方凹陷与口角外四分联线之中点。既颊车穴与地仓穴联线之中点处。正坐或侧伏取穴。左右计二穴。(图1—20)图1—20

牵正2:位于面颊部,耳垂前方五分,与耳垂中点相平。左右计二穴。(图1—21)图1—21【局部解剖】

牵正1: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分支。

牵正2:在咬肌中,皮下有腮腺;有咬肌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分支。【主治】口眼斜,口疮,口臭,下牙痛。【刺灸法】

牵正1:针二至三分,针感局部酸、胀;可灸。牵正2:向‘前斜刺三至五分,针感酸、麻至颏;可灸。【文献摘录】《常用新医疗法》云:“牵正穴,取法:耳垂前0.5—1寸。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等。”【验案举例】

黄××,女,43岁。左侧面神经瘫痪,流泪,嘴不能闭合,饮食困难,视力模糊。第一次埋针:牵正(颊车与地仓之间中点处)透人迎、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鱼尾。并针人中等穴,三次后即愈。(《四川中医》,1985年10期44页)【经验辑要】

1.吴长欣报道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取患侧翳风、地仓与牵正、下地仓,两组交替取穴,加刺合谷,接电针仪,每日一次。用本法治疗145例,两组同时取穴用电针89例,单纯针刺治疗78例,有效率分别为97%,95%,93.6%。电针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江西中医药》,1982年第二期55页)

2.仲跻尚选牵正等穴,治疗面神经麻痹30例,一般针6—10次而愈,其中19例痊愈,好转10例,无效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9期420页)【备考】参见《常用新医疗法手册》等。21.新 明【定位】包括新明1、2穴,左右计四穴。

新明1:位于耳廓之后下方,耳垂后皮肤皱襞之中点,或颞骨乳突与下颌角后缘之凹陷前上五分处。左右计二穴。(图1—22)

新明2:位于额部,眉外端直上一寸,外开五分。左右计二穴。(图1—23)图1—22图1—23【主治】各种眼病。【刺灸法】新明1:针斜刺成45度,可达下颌骨髁状突耳侧面,深度1—1.5寸。新明2:针尖向额部平刺5—8分。【验案举例】

例一 冯××,女,34岁,工人。以右眼视物模糊、变形、黑影一月余的主诉来诊。曾经激素、维生素、肌酐等治疗20多天,无效。检查:右眼视力0.2,眼底黄斑区血管弯曲、水肿,散在黄白色圆形渗出小点及出血,中心凹反射消失。诊断: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采用电针新明穴治疗。第一疗程结束时,视力提高到0.4,症状减轻。第三疗程结束时,视力提高到1.0,症状消失。四个疗程后,视力提高到1.5,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眼底改变完全恢复。(《陕西中医》针灸增刊,7)

例二 高××,男,10岁,学生。因土块打伤左眼一周,伴眼痛,局部红肿,视物不清而来就诊。检查:左眼红肿明显,上睑皮肤有擦伤痕,瞳孔直径5毫米,对光反射迟钝。视力0.08,眼底检查:左眼视乳头与黄斑间有舌状红色斑,中心凹反射消失。诊断:1.外伤性扩瞳症;2.视网膜震荡。应用电针新明穴治疗。一周后左眼红肿消退,瞳孔直径缩小到3.5mm,充血减轻,眼底渗出仍多,视力0.4。+3针刺三个疗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视力恢复到1.0,眼底出血及水肿全部吸收,仅余少许色素斑。(同上例)【经验辑要】

本穴取法和手法与疗效关系密切,中国人民解放军371医院对此有独道之处,据《新医药学杂志》 1984年7期报道:新明1穴进针方法和手法:针体与皮肤成45度角。快速进针。针尖达耳屏间切迹后,将耳垂向前外方牵引,此时,针尖与身体纵轴成45°角,缓慢继续向前上方推进,刺达下颌骨髁状突耳侧面,深度1—1.5寸时,即出现针感。如无针感可稍改变针刺方向,耐心寻找酸、麻、胀、重的满意针感,找到针感即可行针。新明1应用手法:(1)捻转结合小提插——用拇、食、中指旋转式捻转,如针感达不到眼球或不向眼传导,可改用搓转法。(2)搓转法——即食、中二指继续捻转,同时拇指向前搓针,捻转幅度1—2转,每分钟80次,强刺激100次。新明2进针方法或手法:一手固定皮肤,一手持针,针尖向额部成水平位刺进皮肤,进针5—8分,在颞凹部找针感。当找到针感后,以揉针捻转,即拇、食、中三指小幅度快速旋转式捻转,每分钟150—170次,针感达眼球,并有热胀感。若针感不向眼区传导而向头部或其它方向传导,可采取诱导方法:以食、中指轻微向下快速捻转,幅度40—60,拇指向后捻搓针柄,每分钟搓160—180次。当针感诱导至眼球后,稍停数秒钟,再以揉针。【备考】出自《针灸经外奇穴图谱》。22.喉 开【定位】

位置:位于耳颞部,耳廓后上方。

取法:在颅息穴稍上方,平上耳根之发际前缘处。左右计二穴。(图1—24)图1—24【局部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的分支。【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刺灸法】浅刺出血。【验案举例】

余××,1959年8月诊。因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恶寒发热而就医。检查体温38.7℃,两侧扁桃体肿大,患处表面不平,呈深红色,舌苔黄腻,脉浮数有力。按压耳周,在两耳耳后颞骨部颅息穴稍上方发现有压痛点,当予以重压五分钟,病人感觉非常舒服,细视局部有筋呈现,即用三棱针在该痛点加刺出血,刺后患者诉症状即刻消失,予温水一杯,一饮而尽,毫无痛楚。三天后访,诸症皆无。(《浙江中医》,1965年5期24页)【与经脉关系】居足少阳胆经循行线上。23.夹承浆【别名】下地仓、颏髎。【定位】

位置:位于下颌部,下唇缘下方凹陷处之两侧。

取法:仰靠位,下唇之下,当颏唇横沟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再向两侧外开一寸凹陷处。左右计二穴。(图1—25)【局部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面动脉分支;布有三叉神经第三分支。【主治】口,口唇疔,面颊浮肿,马黄急疫(齿龈溃烂),眼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