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公祭读本 中学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1:51:20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南京大屠杀公祭读本 中学版

南京大屠杀公祭读本 中学版试读:

法定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首个国家公祭仪式

2014年12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前 言

南京历史悠久,有着6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和约450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自1937年12月13日始,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使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遭受了空前劫难。

为了铭记历史,向全世界传递中国人民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表达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2014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为配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的开展,南京市教育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组织有关专家、教师编写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包括《血火记忆》《历史真相》《警示思考》三册,分别供小学、初中、高中学生阅读和学习。《历史真相》分册包括战前的南京、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救援与揭露、历史的审判、记忆与公祭六部分,以全面展现史实、增进历史认知为目的,每部分均包括导读、正文、链接史实、活动建议四方面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构成较为清晰的“线”,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一、战前的南京

历史文化名城

导 读

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写道:“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你知道南京是一座怎样的“古董铺子”吗?

历史古都

南京东郊汤山葫芦洞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距今60万年前南京已有古人类居住。考古资料证明,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京城内北阴阳营就已出现原始村落。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吴后,于公元前472年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筑“越城”,开创了南京建城史,迄今已有近2500年。

南京,曾名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江宁、蒋州、昇州、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自古就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

公元229年,魏、蜀、吴三国中的吴大帝孙权在南京建都,称建业。继东吴之后,先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在六朝之后的1000多年中,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以及明朝初期、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在此建都,因而南京以“十朝都会”闻名于世。

文化名城

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思想流派传承,六朝以来,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文化巨匠,如谢朓、刘勰、孔尚任、吴敬梓、曹雪芹、袁枚、魏源等;产生了众多的传世名著,如《昭明文选》《文心雕龙》《永乐大典》《儒林外史》《红楼梦》《海国图志》等。与突出的文化地位相适应,南京拥有一批声名显赫的文化古迹与风景名胜,如明孝陵、明城墙、夫子庙、玄武湖、莫愁湖、鸡鸣寺,以及南朝陵墓石刻、白鹭洲、鼓楼等。这些著名建筑、古迹与风景名胜展现了南京城悠久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出南京城历史上的繁华程度。夫子庙

秦淮河又名淮水、龙藏浦、小江,是南京的母亲河。发源于溧水东庐山和句容宝华山,在江宁区方山附近汇合后,向西北流经南京城。在南京城内的这一段秦淮河,从东水关入城,由西水关出城,全长十里,俗称“十里秦淮”,又称“内秦淮河”。内秦淮河两岸,从六朝时起便是世家大族和平民百姓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

清末民国交替之际,南京城依然保持着中国东南政治中心与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为其后来成为民国首都积累了丰厚的底蕴。秦淮河链接史实

南京明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是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它始建于1366年,建成于1386年,历时21年之久。南京明城墙由宫南京玄武湖畔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组成。其中京城城墙周长33.676公里,高度在14至21米,有朝阳门、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13座城门;外郭城墙周长60公里,有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夹岗门、双桥门、栅栏门、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大驯象门、小驯象门、江东门18座城门。俗称“内十三、外十八”。活动建议

1. 通过收集图片、文献资料,列举1937年沦陷前南京主要的历史文化古迹,感受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2. 搜集各地被日军破坏前后的文化古迹的相关资料,并尝试制作历史小报。

走向现代城市

导 读

1937年11月底,德国《民族观察报》特约记者沃尔夫森克到南京采访时写道:南京不仅只是一个首都,而且已成了一种概念。南京曾经是中国出现新制度的概念,是聚集中国最优秀力量结晶点的概念。……筑路造桥、铺设铁轨、建立直通这个巨大国家最遥远部分的航空线……南京使商业和交通业、农业和工业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是怎样走向现代化的?

城市建设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中国共和制度的诞生地。1927年,中国政府定都南京后,为体现首都的地位与功能,适应人口、机构剧增的变化,大力推进市政规划与城市建设。

1928年,中国政府为迎接孙中山灵柩从北平南下归葬南京中山陵,在南京城内专门修建了一条迎榇大道(又名中山大道)。西北起自下关码头(又名中山码头),东到中山门,全长约12公里,宽40米。中山大道设计理念超前,不仅解决了当时南京因人口剧增而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还以绿化、宽阔与整齐闻名全国。《首都干路定名图》(1930年)

1929年年底颁布的《首都计划》按照现代城市功能,将南京城分为六大功能区,即: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为中央政治区,鼓楼、傅厚岗一带为市级行政区,长江两岸为工业区,主干道两侧和明故宫、新街口一带为商业区,鼓楼、五台山一带为文教区,山西路一带为新住宅区。

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及人口的剧增,南京商业蓬勃兴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最早形成的城南夫子庙、太平路、中华路商业区,商铺集中,货物齐全,市场繁荣,人流如织。此后,南京又形成了以中央商场、交通银行、聚兴诚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福昌饭店等为核心的新街口商业区,号称当时“中国最大的购物消费圈”。

战前一直在南京工作的德国人拉贝在日记中写道:“太平路从前是主要的商业街,是南京人的骄傲。这条街夜晚的霓虹灯可以与上海的南京路媲美……”

抗战前,南京的工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有当时领先于全国的化工企业永利铔厂,还有在南京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机械工业企业浦镇机厂、军工企业金陵兵工厂,以及中国水泥厂等。南京永利铔厂(部分)

经过1927—1937年十年的建设,至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这里已是一座初具现代化规模的都市。

人口变化

1927年后,南京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与文化中心,军政机关、科研院所、各类学校、社会团体及商业机构等迅速增加,外国驻华使领馆与其他外事机构纷纷来南京觅址开馆,各种全国性会议相继在南京召开,来南京访问的外国贵宾与友人激增,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至1937年6月,南京人口总数超过100万,南京城已成为人口密集的繁华都市。

随着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特别是日军在1937年8月15日首次空袭南京后,部分有条件、经济富裕的市民和达官贵人陆续离开南京,南京人口总数急剧下降,至南京沦陷前,人口总数约为60万。

南京沦陷之前,人口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城乡常住人口,二是外来流动人口,三是保卫南京的官兵。常住人口主要为外地无亲友可投靠或经济上无力外迁的市民50多万人;外来的流动人口数万人,主要为从上海、苏州、无锡等沦陷区逃来的难民;驻南京的官兵,主要为中国政府在首都的驻军,八一三事变后由淞沪战场运来南京的受伤官兵,以及上海失陷后组建的南京卫戍军共13个建制师和15个建制团约10余万人。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城一角——水西门链接史实

中央商场

中央商场开办于1936年,是民间集资的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中央商场采用出租场地招商经营的模式,庞大的规模与新建的设施吸引了北平、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各大商号前来承租。景德镇瓷器、湖南湘绣、杭州张小泉刀剪,还有中国珠宝、皖南茶叶等各地名品琳琅满目。中央商场不但成为当时南京城内开业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商场,也是当时亚洲及远东地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企业之一。活动建议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等方面,举例说明南京或其他城市在沦陷前的发展成就,从而了解当时城市的繁华状况。

二、南京保卫战

日军进攻南京

导 读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日军进攻南京的决策是怎样出台的?日军在攻占南京的途中有哪些暴行?

自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柳条湖制造爆炸事件,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在北京卢沟桥制造事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爆发;同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组成上海派遣军,开始进犯上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日军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伤亡惨重,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就此破灭,但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此后,日军开始大举西进,进攻南京。日本大本营下达的攻占南京的命令

进攻决策

早在1936年8月,日军参谋本部在秘密制订1937年对华作战计划时,就设想以两个军的兵力“策应向南京作战,以实现占领和确保上海、杭州、南京三角地带”。松井石根是进攻南京的主要鼓吹者和推动者。

日军攻占上海后,松井石根更加积极地要求迅速攻占南京,其目的在于政治上进一步向中国政府施压,军事上围歼中国精锐军队于南京城下。他在向日军参谋本部递交的报告中一再强调:“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具有最大的价值。”为此,他愿“以现有的兵力不惜付出最大牺牲”投入战斗,并向参谋本部保证,“估计最迟在二个月以内可以达到目的”。

1937年11月28日,松井石根接到了日军参谋本部决定进攻南京的电令。他十分兴奋,在日记中写道:“次长来电报传达了参谋本部关于进攻南京的决定。我欣喜地感到,这些天我那些竭力鼓动的意见终于奏效了。两军与后方的联络线正逐渐整备起来,这样一来,一旦命令下达,最迟在下个月5日便可以下达进攻南京的命令了。”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命令保留一个师团驻守上海,华中方面军所辖的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的其余兵力由司令官松井石根率领,与海军协同进攻南京。此后,华中方面军各部便开始兵分多路攻向南京。

进击南京

苏南地区首当其冲遭到了日军的进攻。当时,中国政府为了拱卫首都南京,在苏南地区构筑了吴福、锡澄两道国防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两道国防线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11月19日,苏州、常熟失陷。中国军队在撤守锡澄线的过程中,与正面追击的日军多次发生激烈战斗。11月27日,无锡被日军侵占。攻占无锡的日军各师团,分别沿京沪铁路、江南大运河、太湖及太湖北岸公路北上追击中国军队,并于29日侵占了常州。与此同时,占领浙江长兴、湖州一带的日军,于28日攻占了宜兴。12月2日,江阴被日军占领。12月9日,镇江失陷。日军攻占南京作战经过简图

为了攻占锡澄线最北端的江阴要塞,日军以一个旅团沿锡澄公路、两个步兵联队沿常澄公路,同时攻击前进。当时驻防江阴的中国守军约两个步兵师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中日双方伤亡都很惨重。12月1日后,战况更趋白热化。日军倚仗其占绝对优势的空中、江上和重炮火力,摧毁了江阴各炮台大炮及通信设备。在敌众我寡、伤亡严重的形势下,中国守军最终撤出了战斗。

苏南、浙北、皖东等地的相继沦陷,使得首都南京失去了外围屏障,直接处于日军重兵夹击之下。

沿途暴行

日军在向南京进击的过程中,所到之处,大肆屠杀、强奸、抢劫、纵火,江南一带的民众陷入了悲惨境地。

苏州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日军对苏州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财富垂涎已久。淞沪会战开始后,苏州就成为日军重点进攻和侵占的目标。1937年8月至11月苏州沦陷前后的这一时期,日军在这里制造了一系列惨案,使得千年古城以及成千上万无辜的平民百姓蒙受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当时家住苏州阊门外朱家庄的刘璐兰年仅五岁,正在外面玩耍。突然,天空响起日本飞机的轰鸣声,还没有等她弄清是怎么一回事,炸弹就接二连三地扔了下来。顿时房屋倒塌,浓烟滚滚,四周变成了一片火海,街上横七竖八躺满了被炸伤的群众。弹片飞来,把刘璐兰的左臂炸成了两段,只有一点皮连在肩上。流血不止的她昏死了过去,被送到博习医院(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抢救。等她在病床上醒来时,发现左臂已永远失去了。占领常熟后,日军仅在县城就烧毁民房30000余间,杀害平民3000多人,奸淫妇女374人。占领无锡后,日军在城内大肆抢劫财物、奸淫妇女,并纵火焚城。仅从闾口桥到吴桥,被杀的无辜平民就达2000余人。占领江阴后,日军持续纵火半月之久,烧毁房屋达1000余间,杀害平民1000人以上。被日军炸断左臂的年仅五岁的苏州小姑娘刘璐兰日军焚烧江阴县城链接史实

南京大屠杀的主犯松井石根

松井石根(1878—1948),日本陆军大将,南京大屠杀的主犯。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日本当局破格起用当时已年满59岁的松井石根担任日军进攻上海的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也是后来进攻南京并制造大屠杀的日军最高指挥官,成为南京大屠杀的罪魁。1948年1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松井石根“在战争中未善尽指挥官职责阻止非人道暴行的进行,因此判以绞刑”。1948年12月23日零时,松井石根作为甲级战犯在东京被送上绞刑架。1978年,在日本右翼分子策动下,松井石根与其他甲级战犯的牌位一同被迁入靖国神社。松井石根活动建议

了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当地犯下的暴行,整理并制作成专题表格《日军在 的暴行》,在班级或年级交流。

中国守军保卫南京

导 读

1937年11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

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了南京?中国政府为保卫南京采取了哪些举措?

南京保卫战的前夕

淞沪会战爆发后,首都南京开始成为日军空袭的主要目标。

1937年8月15日,20架日本海军航空队的攻击机从日本大村基地出发,首次越洋轰炸南京,除对大校场机场和明故宫机场投弹轰炸外,还对人口稠密的八府塘、大行宫、中山东路一带进行轰炸和扫射。此后,日机不断对南京及其周围地区轰炸。9月中旬,日军加大了对南京大规模空袭的力度,南京的政治、军事、交通设施以及广播电台、工厂、商店、医院、学校、民房等均遭到轰炸。

自空袭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轰炸发生在9月25日。当天,日机从上午9时半直到下午4时半,先后5次空袭,共出动飞机近百架,致使南京城终日警报声不断。据《申报》报道:“我文化、卫生、慈善等机关,多被摧残,商店及平民住宅被炸毁者亦不少,致平民百余人因日军之残暴行为而惨遭牺牲。”

从8月15日至12月13日,日机持续近四个月的空袭,给南京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中国空军和南京守城防空部队给予来犯的日机以顽强还击,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

面对不断西进的日军,中国政府在组织淞沪守军撤退的同时,一方面明确了迁都重庆、作持久抗战的部署,另一方面将首都南京的防卫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为确定南京防卫的方略,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多次召开高级幕僚会议。高级将领中,唐生智的看法与蒋介石相近。

时任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认为:“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中央大学被炸被中国守军击落的日机残骸

蒋介石在1937年11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上、对下、对国、对民无以为怀矣。”他认为:“南京守城,非守与不守问题,而是固守之时间问题。在敌军火力优势、长江得自由航行之情势下,欲期保持,颇属难能,故只可希望较短时间之防守。”

1937年11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1月24日,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率13个师又15个团保卫南京。唐生智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他下令警戒长江封锁线,撤走渡船,以示誓死守城的决心。

城郊激战

自1937年12月6日之后,在句容、湖熟、淳化、秣陵关、汤山、栖霞山、牛首山等地,自东而西的整个外围阵地上,中国守军与进攻南京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后,日军相继占领了南京外围阵地。

12月8日晚,南京卫戍司令部下令守军退守以南京城墙为屏障的复郭阵地,旨在“集中兵力,固守南京”。12月9日中午,日军飞机在南京上空散发《劝降书》,对中国守军发出最后通牒,遭到中国守军的断然拒绝。中国守军在城墙上抗击日军日军进攻光华门

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场战斗发生在光华门。当时,驻守光华门的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集团军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易安华,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出征前,他把妻子儿女送回了江西宜春老家,并在告别时毅然写下《告妻儿书》:“你等着领我的抚恤金,赡养家小。”1937年12月9日,日军连续三次进攻光华门,均被易安华率领二五九旅将士殊死抵抗所打退。10日下午,光华门两侧城墙被日军炮火炸开两个缺口,日军伊藤善光大队约150人突入光华门,易安华与二五九旅将士经过八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将突入光华门的日军压制在城门洞中,并击毙了日军大队长伊藤善光,坚守光华门阵地。最终易安华不幸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12月10日下午,松井石根下达了向南京发起总攻的命令。在日军对南京的轰炸与攻击中,南京城墙成为首要攻击目标。在猛烈的日军炮火下,南京城墙多处被毁,其中中山门城墙被炸开多个缺口,光华门成为一片废墟,中华门城楼在烈火中荡然无存,其他如通济门、雨花门、水西门等亦遭严重破坏。此后,双方在南京城的东、南、西郊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南京城外紫金山、雨花台等处,以及通济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紫金山是孙中山先生陵墓所在地,又是南京东面的天然屏障,素有“蒋介石的铁卫队”之称的教导总队驻守于此。1937年12月8日至12日,中国守军始终坚守在紫金山阵地,与日军鏖战,双方伤亡都非常惨重。事后,就连松井石根也不得不承认:“南京的教导总队曾发挥相当勇猛的抵抗。”曾参加攻击紫金山最高峰战斗的日军第九师团,在其战史中写道:“据守紫金山的敌军虽然是敌人,但的确很勇猛。他们也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明知结果肯定是死,但还是顽强抵抗,一直奋勇地阻挡我军的进攻。”12日傍晚,中国守军奉命撤退,紫金山宣告失守。

尽管中国守军顽强守卫南京,但并未能抵挡住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进攻。12月12日晚,日军在多处攻破了中国守军的防御阵地。

南京失陷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分别占领了南京城南面的中华门、雨花门,东面的中山门,北面的太平门,东南面的光华门、通济门、武定门,以及西面的水西门、汉西门(今汉中门附近)等城门,突入南京城内。至此,南京沦陷。

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和保存必要的作战力量,蒋介石于12月11日三次对坚守南京的中国部队下达撤退令。但是,由于指挥失误,造成中国守军撤退无序,大量军队滞留长江边无法过江。据统计,南京卫戍部队实有守城官兵10余万人,其中一万多人阵亡,少数部队成功突围,其余大部分官兵被围困在了南京。

日军攻破南京后,于1937年12月17日,由松井石根率领的华中方面军及海军举行了“南京入城式”。日军举行“南京入城式”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南京保卫战最终失败。但是,中国军人在这一战役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顽强奋战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守军在南京保卫战中共牺牲了10余名将军,牺牲团以上指挥官50多名。他们和所有牺牲在南京战场上的中国军人的英灵,将永远受到全中国人民的敬仰与铭记。链接史实

血战雨花台

1937年12月12日,日军集中大批飞机与数十门重炮,配合数千步兵,以绝对优势兵力,分三路向中国守军防守的雨花台阵地发起疯狂进攻。中方军事档案《陆军第八十八师京沪抗战纪要》记载了当日战况:“敌挟战车、飞机、大炮及精锐陆军,不断施行猛攻,我二六二旅旅长朱赤,二六四旅旅长高致嵩、团长韩宪元、李杰、华品章,中校参谋赵寒星,营长黄琪、符仪廷、周鸿、苏天俊、王宏烈、李强华各率所部反复肉搏,奋勇冲杀,屡进屡退,血肉横飞。上午韩团长宪元,营长黄琪、周鸿、符仪廷先后殉难;下午,旅长朱赤、高致嵩,团长华品章,营长苏天俊、王宏烈、李强华亦以弹尽援绝,或自戕,或阵亡,悲壮惨烈,天日亦为之变色。全师官兵六千余员名均皆英勇壮烈殉国,五二七团李团长杰亦因突围至飞机场,被敌击伤自杀。”活动建议

1. 搜集南京保卫战中或其他城市保卫战中中国守军顽强抗战的事迹,写成小故事,以故事会的形式在班级或年级内交流。

2. 制作南京保卫战或本地抗日战争英烈榜PPT,内容包括:英烈姓名、照片、牺牲时间及战役,上传到校园网或班级网页交流。

三、南京大屠杀

震惊中外的屠杀

导 读

1937年12月28日,上海租界一家中文报纸译载了一篇原刊登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报》的文章,题为《南京的命运》,揭露日军暴行下的南京惨状:“城内无辜居民的尸体铺满了街道。靠江边的城门口,尸体堆成山,高及一米。汽车和载重汽车来来往往在尸体上面走过。被捉住的中国兵士和警察,日本军官把他们拉集在一起,就在街上枪毙。”

你了解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哪些骇人听闻的屠杀吗?

集体屠杀

日军在攻占南京之前,就已经在南京城外郭地带实施了残忍的集体屠杀。

日军战车部队士兵中山重夫目睹了发生在雨花台的大屠杀。他回忆说:“我忘不了进入南京城前两天,在郊外雨花台见到的情景。日军士兵让打着白旗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坐在壕沟边,然后逐个用刺刀捅死,对于一刀未刺死痛苦挣扎的人,则用军靴踢到壕沟中用土埋上。这场不分老幼的杀戮,持续了4个多小时。”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分别从中华门、雨花门、光华门、中山门、太平门、水西门等城门攻入城中。日本海军溯江而上,控制了下关江面;国崎支队和山田支队分别攻占浦口和乌龙山炮台。日军对数量众多的中国俘虏,没有遵守国际公约,而是实施全部屠杀的政策;对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与无辜的平民,实施了大规模屠杀。

12月13日清晨,占领太平门的日军将约1300名战俘屠杀在太平门附近的城壕里。

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第二大队的士兵池端正巳回忆说:“他们来到太平门,一个个被解除武装。俘虏很多,战利品也很多,所以如何处置这些败兵、俘虏成了问题。我们部队人数很少,不满一百。那么多俘虏,有一千几百个人,供吃饭也不可能。……我们部队自己吃饭也有问题,就去问师团,这些俘虏怎么处置。师团的上司命令是‘都处置掉’……”

占领南京城东、南、西城门后,为彻底“肃清残敌”,日军相继在所属“扫荡”区域的各条大小街道、国际安全区反复“扫荡”,大肆搜捕、屠杀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及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

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上等兵增田六助在其手记中写道:“数万残兵一直誓死抵抗到昨日,但被四面八方包围后,他们一个也没跑掉,结果全部逃进了这个难民区。今天我们即使拨开草丛,也非要把他们搜出来不可,为阵亡战友报仇。我们分成小队,各自挨家挨户搜索……夜幕降临时分,近六百名残兵被押到玄武湖附近,全部枪毙了。”

日军在捕获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及疑似军人的普通平民后,除就近进行集体屠杀外,更多地则是押往城郊进行集体屠杀。日军的《战斗详报》载有杀害全部俘虏的内容下关码头被烧焦的尸体及日军马车

幸存者伍长德在南京沦陷时是国际安全区的交通警察,12月15日被日军抓走。他回忆说:“上午八时左右,忽然来了十几个日本兵,用刺刀把青壮年男子全部赶到外面,并集中到马路上……走到首都电影院门前时,从队伍后面开来了几辆卡车,运来了日本兵和机枪……下午一点到达汉中门,要我们这2000多人都在城门里停下来,并命令坐下。接着,两个日本兵拿着一根长绳子,一人手持一头,从人群中圈出100多人,周围由大批日本兵押着,带往汉中门外,用机枪扫死……”

下关作为南京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是中国军队北撤和难民逃离的重要通道,以下关为中心的南京北部长江边成为日军集体屠杀最为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