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古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3 23:34:54

点击下载

作者:赵丹丹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八音古乐

八音古乐试读:

序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玉磬之声石类乐器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石磬是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其次是青石和玉石。石磬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石磬大小厚薄各异,石质越坚硬,声音就越铿锵洪亮。

磬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造型古朴,制作精美,形状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磬乐器历史非常悠久,它在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曾经被称为“石”和“鸣球”。

到了秦汉时期,磬乐器有了其在古代乐器中尊显的地位。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了我国,磬乐器开始宗教化,云磬便产生了。云磬常用于宗教音乐,是佛教寺院所用的法器。打击乐器磬的形成发展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磬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磬。后来,人们在山西夏县东下冯夏代文化遗址,发现了远古时期的一块石磬,其形状像耕田用的石犁,其上方有一圆孔用于悬挂,整体打得非常粗糙,有的棱角还十分锐利,敲击时仍能发出清脆的声音。从此可见,磬乐器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人们劳动生产的工具或生活用具。在先秦秦国宰相吕不韦所主编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古人使用的兽形编磬座■远古石磬

文中所说用生活器皿“缶”,其实就是蒙上鹿皮而成的鼓,而“拊石击石”就是远古时期人们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以伴奏化装成百兽的一种原始舞蹈。

此外,在《汉书·杨恽传》中记载:《吕氏春秋》 也称《吕览》,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杂家代表名著。该书融合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青铜 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它的出现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一记载,描述了先秦时期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

这一时期的石磬可能就来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人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使用,于是人们便发明了磬乐器。

因此,磬乐器最早是用于我国先民的乐舞活动,在远古时期的磬乐器具有双重功能,也就是表现性和实用性。

在远古时期,磬乐器已经广泛流传,后来人们从河南武官村大墓出土的远古时期一件虎纹大石磬,该石磬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由一块白青的大石琢成。■青铜乐器编磬

该石磬正面是刚劲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着一只虎形纹饰,这只老虎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可见当时磬乐器制作非常精美。■虎纹石磬

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磬乐器形状也有了多种变化,人们掌握了较高冶炼技术使磬乐器在材料上有多种选料。磬乐器除了有石制的之外,还有玉制和青铜制多种材料。

同时,在造型和雕刻上更加精致完美,当时磬乐器的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底座是一个龙头、鹤颈、鸟身、鳖足的怪兽状,磬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可谓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编磬 古代打击乐器,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乐。为古代乐器一种,用石或玉制作,十六面一组。它的音色,除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正律外,又加四个半音,演奏打击时,发出不同音响,清宫所藏玉编磬,在重大典礼演奏中和韶乐时使用。

后来到了先秦时期,还产生了编磬。编磬是一种可以演奏旋律的打击乐器,是从石器发展而来的。编磬是用石或玉制作,它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单个的大石磬,常用于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编磬是由16件形式大小不同或厚薄不同的石块编悬而成,每只磬发出不同音色,可以演奏旋律。

在先秦时期编磬已经有了广泛制作和运用,后来还发展到用玉石制造。编磬开始一般是三五件一套,其低音浑厚洪高,高音明澈,音色优美而动听,音域可达3个8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多种乐曲,可见当时编磬制造技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商代晚期龙纹石磬君主 是指我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多与君主制、封建制度相联系。在封建时代,君主多实行君位世袭制,在任期上实行王位终身制。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分封制,由共主分封土地、封赐爵位,共主和被赐封的人被称为君主。

编磬在先秦宫廷中一般是整套使用,当时制作的是16件为一套,大小相同,厚度有异,采用新疆和田碧玉,其形与特磬一致,只是体积较小。

每次演奏时全套都要使用,随乐曲旋律击奏。另外,也有黄金制作的整套金编磬。

先秦编磬主要用于先秦君主与王公大臣庆典的“丹陛大乐”、宫中大型宴会的“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阅读链接后来,人们在湖北江陵出土了大型编磬。湖北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这里出土了一套25件编磬。磬体用青色石灰石制成,上部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表面都有较清晰的彩绘花纹和略显凹凸的花纹。其中4件绘有凤鸟图,色彩高雅,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磬的传承和宗教化历程

磬,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和礼器,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编磬之分。单个的特磬,一般作为我国古代氏族“鸣以聚众”的信号乐器。编磬则是在宗庙祭祀、宗族盛宴等大典时与编钟一起合奏。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美誉,在礼制严明的古代,用灵璧磐石制作的乐器已经成为皇权、礼治的象征。

到了秦汉魏晋时期,磬乐器有了其在古代乐器中尊显的地位。崇尚礼制的秦汉人们认为,磬乐器地位非常高。磬乐器不仅被帝王视为珍宝所尊崇,也为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所钟情颂扬。

到了魏晋时期,佛教传入了我国,磬乐器开始宗教化,云磬便产生了。■石编磬

云磬又称“引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其外形与仰钵形坐磬相同,形体很小,磬身铜制,形似酒盅,磬口直径只有7厘米,置于一根长木柄上端,全长约35厘米。木柄旋以条纹为饰。云磬是寺院中使用的法器,也用于宗教音乐中。云磬在演奏时,需要左手持木柄下端,右手执细长铜棍敲击,发音清脆,在梵乐中常用以敲击节奏。此外,佛教磬乐器除了云磬以外,还有一种“僧磬”乐器,它和“乐器磬”大不相同的。佛教的“僧磬”是“钵”形的。■孔子《击磬图》法器 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佛教的“僧磬”,大致有“圆磬”、“匾磬”、“小手磬”三种。“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大者径约两三尺,高不足两三尺,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匾磬”是石造的,据古代佚名所著的《象器笺》说:

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

在魏晋时期的大寺院中,佛教的“僧磬”声声响朗、声雅音清。多半是在佛经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使用。

在魏晋时期,磬乐器除了要在僧人“日常课诵”或者是各种法会上敲击外,还有许多仪节须要敲击它们,据古籍中记载:佛教 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我国以后,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圆磬念诵所鸣,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护等礼佛,皆鸣三下。“扁磬”石为之,形似云板,悬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又小手磬,礼佛诵经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到了盛唐时期,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李勋等不仅作诗咏颂磬的清正雅致之音,同时也赞美了“金声玉振”的石磬不是其他质地的石材可替代的。

唐代诗人李勋在他所写的《泗滨得石磬》一诗中,大加颂赞磬乐器,更使灵璧磬石多了一层诗情画意,诗道:■虎纹石磬

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

器古契良觌,韵和谐宿心。

到了宋代,1051年,宋仁宗曾经下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队到灵璧采石制磬。灵璧是安徽东南一个产奇石的宝地,但如此兴师隆重的采石历来是罕见的。上行下效,此间关于灵璧磬石的论著迭出,更从文化上把磬乐器推到了又一高峰。■北宋石磬宋仁宗 (1010年~1063年),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1年。在位时候宋朝面临官僚膨胀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对外战争却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经向宋称臣,但边患危机始终未除。后来虽一度推行“庆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在北宋时期,大文豪苏东坡更是数次到访灵璧,因为他的诗、文、画使灵璧磬石更熠熠生辉,更是因为他的建议,灵璧才得以正式以县建制,并在1117年正式更名“灵壁”为“灵璧”,这无疑为辉煌的石磬文化又添加了浓重一笔。

还有,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在《灵璧磬石歌为方岩王侍郎作》中,大加歌颂了灵璧磬石,诗中道: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

可磨斫贼剑,可倚击奸笏。

可祝不老年,可比至刚德。

到了1289年,元世祖命大乐正赵祖荣乘传古泗滨采石制磬二百单八悬,大乐正写了一篇《磬颂》歌功颂德,这也为石磬文化在元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极好条件。元世祖 (1215年~1294年),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忽必烈是监国托雷第四子,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他在位期间,建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继宋元以后,为了明代的宫廷礼制用乐和中都的兴建,又一次大规模地开发灵璧磬石的运动开始了。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社稷安危,他“惜材抚匠”,帮助灵璧修筑府县甬道,而灵璧磬石山下的“洪武遗石”仿佛还在无声诉说着当年被贡奉朝廷的荣光。

到了清代,“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他仰慕“泗滨浮磬”的美名,在路过灵璧后,御题了一块“玉磬庵”的匾额在当地成为佳话流传,而“天下第一石”的题封,也是代代口碑相传,这也是灵璧磬石文化的传承见证。■碧玉描金磬

总之,磬石乐器以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以及其肌理细腻,石质坚韧,色墨姿妍,金声玉振的石质特性,在历代都彰显其尊贵的地位。

还有,古代磬乐器制作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制。据北京博物馆《文庙丁祭谱》中记载:

编磬律分,灵璧石为之,两面绘金云龙,股修七寸二分九厘,博五寸四分六厘七毫;鼓修一尺零九分三厘五毫,博三寸六分四厘五毫;十六枚皆同,按律吕别厚薄。股侧镌某年制,鼓侧镌某律名。

这说明了清代编磬,主要用于庆典活动,清代乾隆年间制作的编磬,16间为一套。

在1790年,清代乾隆皇帝还用黄金制作了一套金编磬,和它一起使用的还有一套金编钟。清代,特磬和编磬在宫廷音乐中用途颇广,特磬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

特磬有音高不同的12件,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最大的是“黄钟”,最小的为“应钟”,在一年的12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农历正月用太簇,十二月用大吕等。

特磬演奏时,只需要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在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到加强节奏的作用。阅读链接在我国古代,“磬乐器”还是我国古代佛教中一种神圣的器物,相当于佛教的法器,对后来佛教发展有很大影响。寺庙中使用的“大磬”,大多用于指挥“腔调”,“引磬”则用于指挥“行动”,“大磬”有振作心神的作用。“引磬”在不敲铛、铪和铃鼓时,在必要时需要配合木鱼作为敲打之用。玉振金声金类乐器

我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金属乐器,大多由铜或铜锡混合制成。在古代的金属乐器中,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钟类乐器,而唢呐等也是金属乐器,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声音洪亮,音质清脆音色柔和,足以代表我国乐器金石之声。

锣是我国古代各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它也属于金属乐器,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音响洪亮,各具特色,流行于全国各地。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手笛”,大唢呐称“海笛”。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打击乐器镈钟历史源流

我国音乐文化历史非常久远,乐器种类也异常丰富多彩。我国“钟”最早是以乐器形式出现的,是我国古代乐器之一。

钟在我国古代乐器分类中,居于八音之首,是金类乐器。在先秦时期佚名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

炎帝之孙伯岐生鼓,是始为钟。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另外,在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所著的《管子·五型篇》中也有记载: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陶钟范明;五曰黑钟隐其常。

除此之外,有传说认为“钟”是在尧舜时代,一位名叫垂的人所创,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钟是起源于铜铃。

后来,人们在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期的陶钟中考察所知,最早的“钟”是陶制的。当时出土的“钟”高约9厘米,径5厘米,共鸣体为圆筒形,顶端为圆柱形短柄。■陶钟

在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制的钟,这一时期有了不同形制的钟,这从后来人们在殷墟出土的乐器中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有几种用青铜铸成的造型古朴的钟。

铜钟在我国古代是宗庙或宫廷举行典礼和宴会时所用的乐器,历代都用于雅乐,它对我国古代乐器和雅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历史价值和较高艺术价值。《山海经》 是我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学者均认为显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在商代,这种铜铸钟的横断面是扁形的,铙边成棱形。先是单个的,后来逐渐发展为大小不同、三五成组的编钟。到了周代,乐匠们对编钟进行了改进,先是把编钟挂在架上,再对钟的形状进行改进,这就成了编钟。而且数量也逐渐增加。乐匠们将不同大小、不同音律、不同高音的钟编成组,可以演奏出悠扬悦耳乐曲,编钟在周代兴起并有了很大发展。在周代,编钟进入鼎盛时期,数量达60多件,奏出的音乐更加动听,并且逐渐成为一种礼仪乐器,使这种单纯的乐器扮演起一个政治、文化上的重要角色。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形成,寺院日渐复兴,极大地促进■铜铸警世钟了寺庙音乐的发展,钟又被赋予一种新的使命,成了法器,悬挂于佛寺、道观。春秋战国 同属于先秦时期,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战国是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而得名。

从此,在我国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在保留“钟”的最原始意义的基础上,圆形钟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器具的象征。

这种圆口钟在佛寺、钟楼使用最多,成为了当时体现君主、神灵、崇高伟大的圣器。这一主题的出现,为后来我国制造圆形钟技术飞跃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钟分为特钟和编钟,特钟又称“镈”,是单独挂在木架上,每架只有一件,编钟是由多件大小不同的钟挂在同一木架上。

镈是一种乐器,其形状接近于钟,不像钟口呈弧状,它是平口形状。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金”与“尃”联合起来表示“铸刻有花纹图案的钟”。而一般的铜钟器身外表光滑,没有任何纹样。镈其特点是环钮、平口、椭圆形或合瓦形器身,是一种古代大型单体打击乐器。法器 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来出土的一件青铜镈,形制接近于钟,其中央有长方形孔和腔通,上面立有较低的环钮,器体立面为梯形。横截面显椭圆形,镈身两边铸了钩状挂钩。

这一时期的镈是一种大型的单个打击乐器,与编钟、编磬等配合使用。据了解,在青铜乐器当中,镈的发现量较少,被发现这座青铜镈是一件成熟作品,不仅造型规整、铸造工艺精湛、发音响亮,而且纹饰也很漂亮、器表两面均饰相同的三叠花纹,主纹中间有浮雕式的牛首纹,这座青铜镈造型古朴、形状规整。

据专家推定,它并不是这一时期才有的镈,并以此推断它的出现应该是在更早的时候,但它却是迄■春秋时的镈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青铜镈。青铜乐器对于发音等有着某些特定要求,使得青铜乐器在铸造方面比青铜本身的铸造技术更高,因此,镈的铸造更加讲究。镈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地方青铜器制作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作为商代社会礼器的代表,镈的出现也能够进一步说明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还有,据记载,镈应当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先秦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相和,用木槌叩之而鸣,常用于雅乐中。总之,钟和镈作为我国青铜乐钟之一,盛行■青铜鎛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其声学性能与社会功用的特点鲜明,所以在“金石之乐”中具有特殊地位。阅读链接我国古代制钟技艺高超,尤其铸造大钟堪称一绝。在北京大钟寺的大钟殿里,悬挂着一座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高达6.94米、钟口直径3.3米,造型精美、形体宏伟,虽历时500多年,音响依旧圆润洪亮,穿透性强,声音可传百里。关于这枚永乐大钟的重量,历来史籍记载不一,成为难解之谜。这个钟身内外整齐地铸有佛教名经17种,总计22.7万多个楷书字,字体工整、坚韧,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永乐大钟,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铸造工艺、第一流的声学特性、灿烂的书法艺术和佛教艺术,驰名中外,享有“古代钟王”之誉。打击乐器锣产生与流行

锣是我国古代各族常用的敲击体鸣乐器,锣在我国古代的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而且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

它不仅在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各种戏曲、曲艺以及歌舞伴奏中使用,而且也是庆祝集会、赛龙舟、舞狮子、欢庆丰收和劳动竞赛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古代铜锣■铜锣

锣属于打击乐器,以黄铜制成,可以分为大锣、小锣、云锣、十面锣等。大锣的声音洪亮、强烈、力度变化幅充大;小锣的声音清脆有诙谐色彩;云锣是有节律的打击乐器;十面锣是由十几面大小不等,音色、音高各不相同的锣悬于木架上,由一人独奏。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西南的百濮人和江南的百越人,就以金属冶炼而著称。锣是秦汉时期濮族人民和壮族先民骆越部族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骆越 很早以前就居住在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早在周代就有骆人的记载,周多和秦汉石器活动于今广西地区的人们,有时被称为“骆越”,有时又被称为“西瓯”、有时则“西瓯、骆越”并称。可见它们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地理位置上也可以看出,西瓯是指与东瓯对举的居于古岭南地区的人们。

在秦汉时期,云南是我国古代铜锣的发祥地,在晋宁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铜锣中,有的锣面正中受击处呈半球形隆起,这是一种原始形制的锣,锣面上有舞蹈图,边沿有一铜环。

在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中,也保存着许多秦汉时期骆越人集合鸣锣的珍贵形象资料。后来,人们从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还曾经出土了一面西汉初期的百越铜锣,该锣近圆形,锣面横径32.1厘米、纵径33.4厘米,锣脐直径22厘米,锣边铸有拱线纹一道,拱弦上系了三个等距的活环,锣面上刻铭文布字。这是我国已知年代最早的铜锣实物。可见,锣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秦汉时期,随着我国民族间交往日益频繁,铜锣逐渐向内地流传。到了6世纪前期,铜锣传到了中原,史书《汉书·音乐志》中记载了一种铜盘,是锣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

在汉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它曾经被称为“金”,所以有鸣金开道和鸣金收兵的说法。到了东汉时期,锣在民间音乐形式中被广泛应用。《后汉书》 是一部由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10纪、80列传,记载了从汉光武帝刘秀起到汉献帝的195年的历史。《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在东汉时期,除了各少数民族的迎赛神社常常鸣锣外,它还是百戏的主要伴奏乐器。在史书《后汉书·礼乐志》中开始记载锣,并记述了它的形制和演奏方法,它除在宫廷宴乐使用外,也在民间流行,充分说明当时锣的制造和演奏已经具有了一定水平。

到了后来,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少数民族使用的五面云锣展,为锣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各种形制的锣开始广泛用于戏曲音乐、舞蹈音乐和传统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中。

锣在昆曲伴奏中占有重要地位,据后来清代学者李斗在他所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当时戏曲歌舞中就用到了云锣、小锣、汤锣和大锣等。

还有,在我国广大地区,锣还曾经是肩担贸易小贩和耍猴者沿街招揽生意的工具,以锣的特有音调代替叫卖、称之为“唤头”。后来,锣已经被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广泛用于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参加各种乐队演奏。秦汉 是秦朝和汉朝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秦王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后来,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汉时期的锣由锣体、锣架、锣棰3部分组成。锣体铜制,因为用响铜制成,所以也有响器之称。锣的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四周以本身边框固定,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

锣体一般中央部分略凸,称为“脐”、“光”或“堂”,是发音的主要部分,脐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着音调的高低,也有中央部分平坦无脐或突起成半圆的球状,这些都构成了锣的主要特征。

锣脐与锣边之间称为“锣面”、“二位”或“内、外八字”,在锣边一侧钻有两个锣孔,以穿系锣绳,便于提携或悬挂锣架。■铜锣

经过秦汉时期各族人民不断改进,由于应用地区和场合的不同,在我国形成了品种繁多、各具异彩的锣。如果按照形制特征可分为平型锣、脐型锣和乳型锣3类;按发音高低可分为低音锣、中音锣和高音锣3类;按演奏形式又可分为单面锣和组合锣两类。■古代铜锣

古代锣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达1.5米以上。不仅它们的大小不同,而且音色和效果也各有特点。

此外,锣的分类较多,较常用的锣可简单地分为大锣、小锣、掌锣和云锣4类。大锣发音较低,锣边钻孔系绳,左手提起或挂于架上,右手执棰击奏。

小锣发音较高,锣面呈坡形,锣脐分大、中、小3种,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之分,锣边无孔,不系锣绳,以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板击奏。阅读链接我国关于锣的分类,还有两种特别的锣值得人们注意,这两种锣便是掌锣和云锣。掌锣是锣中最小的一种,锣面平坦无脐,形如盘状,置于左手掌中,右手执锣板击奏。云锣是锣中可演奏旋律的乐器,由十面小锣组成,用绳系于木架上,左手执架柄,右手用锣棰击奏。吹管乐器唢呐出现与盛行唢呐又名喇叭。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其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最初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的音译。后来,人们在宋金时期伎乐壁画上发现有吹奏唢呐形象,这才证实了唢呐是在我国宋金时代,才传到我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民间乐器铜唢呐记载,明代正德年间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其军队里掌号笛的人,吹的就是唢呐。

明代王圻编《三才图会》里有关于唢呐比较详细记载,里面这样说,唢呐形状像喇叭,七孔,首尾用铜制成,管用木制成,是军中的乐器,民间也很普遍。

明代散曲作家王磐所写的《朝天子·咏喇叭》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里面这样描述道:

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到了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古代乐器唢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它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后来,唢呐逐渐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三才图会》 又名《三才图说-left》,是由明代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书成于明代万历年间,共108卷。它为形象地了解和研究明代的宫室、器用、服制和仪仗制度等提供了大量资料,所以《三才图会》被誉为明朝绘图类书的佼佼者。

这一时期,人们制作唢呐是在木制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由于它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明清时期,我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称呼也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吹唢呐艺术塑像康乾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两位皇帝年号简称。康指清代第二位皇帝玄烨,年号为康熙,乾指清代第四位皇帝弘历,年号为乾隆。康熙是乾隆之祖父,康乾两代中间还有一位皇帝胤禛,年号雍正。所以康乾时期,也称“康雍乾时期”,他们统治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也被称为“康乾盛世”。

明清传统唢呐管身一共有8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以控制音高。发音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明清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但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

一般而言,明清传统唢呐常用音域为17度音,以最常用的高音唢呐而言。其音域是由低音至高音的。

在清代康乾年间,人们改良了唢呐,这种唢呐叫做加键唢呐,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其特色为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音域 我国古代一种音高划分,指某人声或乐器所能达到的最低音至最高音的范围,各音区的特性音色在音乐表现中,有着重大的作用。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嘹亮、尖锐的特性;而低音区则往往给人以浑厚、笨重之感。

因为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言,常用音域一般为18度音。

唢呐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做出音量、音高、音色变化,以及各种技巧运用,这使得一方面唢呐音准控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则使得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可借由音高控制,做出很圆满滑音,这些都使得唢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关东吹唢呐雕塑

明清石器唢呐哨子的调整工夫,也因此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除了哨子状况的好坏会影响省力与否及音准之外,视不同曲子及音色需求,也必须以不同方式作哨子的细微调整。唢呐是明清以来我国民间经常使用的乐器,其出现的场合一般多是在戏剧伴奏。我国许多戏曲伴奏中都会用到唢呐,尤其是我国北方、西南方的剧种,而在清代中叶以后最广为流行的京剧、徽剧中也有少数的戏会用到唢呐。唢呐演奏作为民间艺术,能够经久不衰,并逐渐由过去的地摊转入舞台,由野外转入室内,由民间艺术进入高等音乐学府,甚至走向世界,成为深受中国及至世界人民所喜爱的器乐艺术。阅读链接■吹唢呐雕塑提起明清时期民间的唢呐,年长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明清时期民间唢呐跟其他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明清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是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空谷传响竹类乐器

竹是指竹类制成的乐器,主要有箫和笛。其实比较简单的区别是直吹的为箫,横吹为笛,二者虽然都是竹子做成的乐器,但性质和音色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想要进一步辨别箫和笛的不同,在于笛有膜,出音特别嘹亮,而箫无膜孔,音色柔和。在竹制的古乐器中,最重要的是排箫,它有发标准音的功用。

竹类乐器经过数百年发展,还产生了筚篥。筚篥是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隋唐胡乐中,以龟兹乐为主,此外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高昌乐中都有筚篥乐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