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这一年(1-3岁套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0:53:16

点击下载

作者:侯魏魏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宝这一年(1-3岁套装)

宝宝这一年(1-3岁套装)试读:

宝宝这一年1岁

综述:“天使与人”——1岁的孩子是天使,也是人

对1岁宝宝用小天使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一个可爱小生命的降临,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欣喜,成了家中的至宝。可是,同时他也一个难以“琢磨”的人。有的时候,他比较好侍弄,给他吃上奶或换上干爽的尿片,他就满足了,要么呼呼大睡,要么玩耍上半天,可爱极了。有的时候,他又是那样的不可理喻,这样侍候也不行,那样照顾还是哭闹,好像是故意在同爸爸妈妈作对,弄得你身心疲惫,然而他还是不满意。

刚出生的小宝宝,还比较好对付,只要让他吃饱,及时换上尿片,他就心满意足了,这个时候,睡觉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即使爸爸妈妈有些照顾不周,他也不太计较。一是来不及计较,瞌睡虫逼着他赶快闭上眼睛;二是他的需求也不大,提不出什么额外的要求。这时,爸爸妈妈感到苦累的是要勤洗尿布,频频地喂他吃奶,基本上没有整块的休息时间。总的来说,快乐还是占主流的。当宝宝睡着后,那粉嘟嘟的小脸任你亲吻,甚至轻轻掐一下也没有关系,他在睡梦中还能咧开小嘴笑一下,仿佛做了香甜的美梦。

宝宝到了3~4个月时,出落得更加可爱,眉眼已经长开,大眼睛也有神了。只要醒来,就喜欢和爸爸妈妈用眼神交流,愿意待在爸爸妈妈的怀里享受亲子甜蜜的时光。同时,宝宝的脾气也见长了,不再满足吃吃喝喝,他追求更多的享受了。在还不能开口提要求时,就用哭声来提出要开饭、我尿湿了、我还不想睡觉、我要到外面看风景。如果是粗心的爸爸妈妈,就难以猜中宝宝的这些不同需求,更谈不到及时呼应和满足了,宝宝自然会大发脾气,用更大、更不耐烦的哭叫来表示自己的愤怒和抗议。这对爸爸妈妈来说可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的哭声包含着太多的信息,爸爸妈妈如果不能及时“破译”,猜透他的小心思,他就会“不依不饶”。

到4~5个月时,当宝宝看到小火车钻山洞时,就会惊奇地盯着山洞入口:咦,火车没了?他没有想到往山洞里看一看,对他来说,藏起来的物体就等于不存在。5个月后,他就能发现“躲在后面”的东西了,明白消失的东西并不等于没有了。大约6个月的时候,宝宝的视觉可以调焦距了,他们的视力越好,就越能准确地区分周围人的不同。他们已经能从几米远处认出爸爸妈妈,此时他也能判断出谁是让他害怕的陌生人。

当宝宝能爬会走时,随着各种能力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爸爸妈妈帮助解决温饱问题,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他已经蒙地知道自己是谁,对这个世界有了基本的了解,外界的太多诱惑令宝宝不再满足做爸爸妈妈的小可爱,而是要自己探究这个世界,自己开创一片新天地。

从宝宝嗷嗷待哺,到他能走向这个世界,宝宝第一年的变化之快,犹如过山车般不可思议,几乎每一天他都能增长一项本领。作为爸爸妈妈,是否跟得上宝宝飞速发展的“步伐”是很关键的。这就要爸爸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宝宝多观察,与他多交流,及时了解宝宝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并予以及时的满足。可以说,在宝宝的整个1岁时期,爸爸妈妈必须能看懂宝宝的心,这是做爸爸妈妈的第一年里的必修课程,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最关键的是,宝宝在这一年里,如果他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对他的身心发展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岁的宝宝很少提出额外的要求,他们比较容易满足。不要把宝宝的人生第一年看得过于轻松,除了要照料好他们的生理需求外,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也需要在心理和行为上予以积极的引导。因为宝宝的各方面发展都处在齐头并进的萌芽阶段,就像春天里绽放的各色小花儿,每一个都需要予以及时的阳光普照和雨露的滋润,偏废或忽略某一个方面是不行的,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缺憾。

CHAPTER 01 开放的内心——1岁幼儿的心理关键点

生命从无到有,意味着一切可能。1岁的幼儿从出生的一如“白纸”到渐渐能够听懂大人们说什么,小小的他或哭、或笑、或怡然自得、或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放手,心里到底想些什么呢?或许在这里,你能找到答案。

强烈的依赖感

最美好的时光

在温暖的襁褓里睡眠,只能试着动动手脚,在刚刚出生的1~2个月里,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抬抬头都不可能,这样一个粉嘟嘟的小家伙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依赖爱他的、给予他生命的爸爸妈妈和亲人们了。

对于刚刚升级为爸爸妈妈的人们来说,再也没有比1岁的小宝贝更招人喜爱的,他们像天使一般迷人,能够带给爸爸妈妈甜蜜的、不可言喻的快乐与美好。爸爸妈妈之所以如此喜爱1岁的小宝宝,除了对这小小的人充满了期待外,这小小的人对爸爸妈妈绝对的依赖可能也是他们受到喜爱的原因之一。

软软地躺在婴儿床上,冷了,由爸爸妈妈给穿衣服;饿时大哭,妈妈就会来喂奶;不舒服时哭,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就会来寻找缘由,看看是否是尿布湿了,再或者是不是衣服穿得太紧了……至于宝宝自己穿粉色的衣服,还是蓝色的衣服,留长头发,还是剃了一个小光头,都没有关系。

1岁幼儿完全依赖着爸爸妈妈,无条件地相信爸爸妈妈会爱他们、保护他们,为他们消除一切不适感,这种情感一直延续到10个月以后。尽管小小的宝贝依然会依赖爸爸妈妈,但是却有了一些小的变化,比如10个月以后带他去理发,大多数的小家伙就会因害怕或者不适而拒绝这样的行为。不过,尽管他们拒绝,如果爸爸妈妈强行让理发师给他们理发,他们也只能用大哭来反抗一下,并不能做出任何有效率的反抗行为,而只需要10分钟,他们可能就会忘记令自己痛苦的源头——爸爸妈妈,选择继续相信爸爸妈妈了。生理依赖决定了精神依赖

马斯洛说人的需求像一个金字塔一样,最低的就是生理需求,然后依次是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岁幼儿的需求还停留在生理、安全的生存需求层面上,而爸爸妈妈满足了他们,并给予了他们继续满足的信心,使得幼儿对爸爸妈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说到底是生理依赖决定了1岁幼儿的精神依赖。

1岁幼儿如此依赖爸爸妈妈当然不仅仅出于赤裸裸的生理需要,也是精神因素使然。当幼儿还是一颗在妈妈子宫中的胚胎时,他们接触的、熟悉的是有妈妈的环境,比如妈妈的心跳声、说话的声音和那种由血脉渗透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出生后,冰凉的空气第一次充满了肺,他们发出人生的第一次哭喊,同时隐藏在身体里的天生的恐惧基因也慢慢打开,而唯一能够平复他们恐惧的就是熟悉的事物,比如妈妈的心跳、语言,或者类似于妈妈的心跳的声音和语言,甚至能带给他们熟悉感觉的环境和人,都将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

1岁幼儿的依赖是全身心的依赖,他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要通过这种依赖得以维系,因为求生是人类的本能。在依赖的过程中,这个小宝贝与爸爸妈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产生了美妙的感受。陪伴与宠溺

如何宠溺1岁幼儿都不过分,因为他们缺乏对世界、情感的认识,而且对这些问题的记忆力并不是很好。大部分1岁的幼儿不会故意捣乱,以求得宠溺或者陪伴,他们之所以会哭或者要求爸爸妈妈陪伴,多因环境孤单让他们产生了不适感,或者身体有了某种需求。所以除非是他们睡眠的时候,或者想要自己待一会儿的时候(有的1岁的小家伙醒来后,会独自玩耍,并不需要爸爸妈妈、亲人或保姆的陪伴),其他时间爸爸妈妈、亲人或保姆应多陪伴他们。

当他们哭闹的时候,在确认他们安全的同时,不必急急忙忙跑着去安抚他,但也不能任由他哭得撕心裂肺而不管。要告诉他爸爸妈妈在,让他听见你的声音,过一会儿再去看他,找寻他哭泣的原因,并帮他们解决问题。

当然,小婴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睡着的,并不需要爸爸妈妈做很多准备。但是在他有需要的时候,请爸爸妈妈一定陪伴在他身边。曾经看到一个小婴儿,自己独自在婴儿床上大哭,直到她的爸爸爬进婴儿床。婴儿只是爬在爸爸身上,头放在爸爸的胸口,就安然地睡着了。当这位爸爸想趁着小家伙睡着后起身离开时(因为婴儿床对已经成年的爸爸来说实在是太小了,窝在这里实在不是什么舒服的事,尽管有可爱的女儿相伴),他小小的女儿就立刻惊醒并大哭。我们认为这个小婴儿的安全感已经几乎被毁灭殆尽,这可能与她出生前或者刚刚出生时没有建立起安全感有关,只有她最亲的人在身边,听着熟悉的呼吸和心跳声才能入睡。

在生活中,大部分1岁幼儿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爸爸妈妈仅凭爱他的本能就会把他照顾得很好。然而,他们的安全感并不那么容易建立,1岁的小宝贝连生存都需要依靠他人,爸爸妈妈必须努力做到让他们相信:不会挨饿,不会不舒服,即使不舒服也会很快解决,不会有危险,他们才会健康地长大,而对爸爸妈妈强烈的依赖感也会渐渐变小。

心理与认知发展飞速

突飞猛进的第一年

刚出生的小婴儿,基本上是一个一天到晚只知道睡觉的小生命。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除了用哭叫向照顾他的父母或亲人提出要求以外,很难有肢体动作的表达。大大的眼睛只能看到大约20厘米远的地方,他是无所畏惧的,即使他面前有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也浑然不觉危险。他除了没有防御(躲闪)能力外,感知上也是比较弱的。

3~4个月后,躺在襁褓中的“小粉团”逐渐不安分起来,他开始不安于静静地躺卧在那里独享那份“自得”和“宁静”,而是要追寻妈妈的身影,希望参与到周围这个热闹又充满神秘的世界,想看新奇的色彩,听悦耳的声音。他笨拙地翻动着沉重的身体,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个世界,听听这个世界。

当他长到1岁时,就会变成一个眼睛明亮、好奇心极强、浑身充满活力的小家伙,他们喜欢到处走来走去,并开始学着用单个单词与爸爸妈妈进行沟通,在道别时会说“拜拜”,小手还会配合地摆动。想要他的玩具熊时会说“熊熊”,也能把玩具扔出去。想要外出,伸手就去推门,不再依赖爸爸妈妈。

这时,爸爸妈妈就需要费些力气,操些心了。告别躺卧时代的小婴儿,如同获得了解放,他们想说、想看、想闻、想尝、想摸,他要动用一切感官去感知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通过感知,他开始有心机,心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尽管他对父母给自己的装扮无可挑剔,却喜欢站在镜子前欣赏自己。他是在臭美吗?显然不是,此时他的审美意识还很淡薄。他是在镜子里认出了自己,知道镜子里的那个可爱的小人就是他本人,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跑到镜子后面去找同自己面对面玩耍的小朋友。

1岁,多么神奇啊,从一个对外界几乎毫无反应的“小粉团”,到翻滚爬动的“小东西”,再到满地乱跑的精灵古怪的可爱小人,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的变化之快,令没有经验的爸爸妈妈既欣慰又是那么的力不从心,因为孩子变化得太快,而照顾孩子的爸爸妈妈反应又总是慢了半拍。宝宝的心理和认知的巨大变化

当宝宝冲你微笑时,父母心里的那种幸福感油然而生,而宝宝也会被爸爸妈妈的亲切问候所触动,否则他们就不会用微笑来作为感情的回报。这说明宝宝的心理和认知,如感觉、知觉、注意、想象、思维、情绪等都在发展。不要以为几个月的小宝宝对于你的感情付出是无动于衷的,其实,宝宝一出生就已经具备各种感觉了,只是他的这些感觉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大脑机能的不断发展,并在丰富的环境刺激影响下,宝宝的各种感觉会迅速发展起来。

在婴儿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是最活跃、最主动、最重要的感官。对新生儿来说,除了睡眠时间,他们都在积极地运用眼睛察看周围的环境,收集信息。但世界在他的眼里,只有两个空间:够得着的和够不着的。凡是小胳膊碰不到的地方都很模糊,而近处的东西,大约是20~30厘米的距离,他可以看得清楚些。2~3个月的婴儿,视觉已经比较集中而灵活,能够对人脸或彩色画像长时间地集中注视和微笑,他们喜欢和爸爸妈妈对视,仿佛只有注视才能使外界与他的小世界建立起联系。等到婴儿6个月时,他的视觉功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他们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如天上的飞机、月亮、街上的行人等,他们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十分感兴趣,总是看不够,眼睛到处瞄着。

婴儿的听觉几乎和视觉同时出现,刚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就有听觉反应了,会转头去寻找声源,但还不懂得辨别声音。3个月的婴儿已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给他听那些节奏欢快的儿童乐曲,小宝宝会呈现出欢快的表情。4个月后,他就能分辨出成人的声音了,当听到妈妈的声音,他就会表现得欢跃,而听到陌生人的声音就会有恐惧或拘谨感。等到宝宝七八个月时,他能听出音乐里不同的音调,听到熟悉的声音时,还会有模有样地去模仿。1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够听懂爸爸妈妈的指令,会按照爸爸妈妈的口令作出不同的行动反应了。

婴儿与生俱来的对不同味道的反应,对他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宝宝刚出生时就有味觉了,1个月以内的婴儿能辨别香、甜、柠檬汁和奎宁等不同味道。他对甜味最偏爱,对于苦、辣、酸、咸的态度则是消极的。而到4个月时,他们开始逐渐喜欢起咸味来,这种变化大概是在为他们开始吃非流质食物做准备吧!这时的宝宝对食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已经很敏感。从6个月开始,宝宝的味觉发展进入了最发达时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岁左右,过了婴儿期,则呈现慢慢衰退的趋势。

宝宝具有天生的辨别气味的能力,出生只有两天的小婴儿已拥有嗅觉。他可以闻出并辨别妈妈的气味,宝宝非常喜欢妈妈的气味,这会使他很有安全感。婴儿到3~4个月的时候,已经能够准确区别不同的气味,并且会有目的地回避不喜欢的气味,嗅觉极为灵敏。如果爸爸喝了酒把嘴凑近婴儿的嘴边时,他会竭力躲闪。大些的宝宝对各种食物的味道有了选择的能力,嗅觉空间定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闻到桌子上的苹果香味,目光就会看过去,并通过肢体语言告诉爸爸妈妈,他要得到苹果。

当宝宝看到、听到、闻到某一物品时,他会主动想伸手触摸一下,这说明他的触觉也得到了发展。婴儿刚出生时,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就表现出来了。如当物体碰到新生儿手心时,他会立刻把手指收起,紧握物体。嘴唇和手是宝宝触觉最灵敏的部位,他会经常通过吸吮手指来获得满足。4~5个月的婴儿有了成熟的够物行为,视触协调能力发展起来,他能有意识地根据视觉信息指导自己的手臂运动,这种能力不断发展,成为了婴儿探索外在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

婴儿从出生到1岁的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时期,他们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着。随着身体迅速长大,脑和神经系统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基础上,婴儿的心理也在外界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吃奶过渡到断奶,学会了人类独特的饮食方式;从躺卧状态、不能自由行动,发展到能够随意运用自己的双手去接触、摆弄物体和用两腿站立,并学习独立行走;从完全不懂语言、不会说话过渡到能运用语言进行最简单的交际等。这一切都标志着婴儿已从一个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的实体迈出了第一步,随着心理和认知的巨大发展,逐渐适应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让你的宝宝先知先觉起来

1岁,是宝宝在生理、心理、社会意识等方面的觉醒期,他从混沌走向开明,从无知到探索认知。这是个多么大的飞跃啊!在这个阶段,若使宝宝及早得到外界的适当刺激和激励,将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智力。

几个月的小宝宝,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周围的环境,这时应不失时机地为他们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在宝宝的小床周围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既可以使宝宝看得见,又能使宝宝摸得着,在宝宝独自躺在那里时,这些彩色的玩具可以帮助宝宝解闷,他们会盯着看,产生摸摸它们的心理愿望。当他们把玩具,特别是带有响声的玩具握在手里时,宝宝摇摇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心情自然是欢愉的。

宝宝到了3~6个月时,他的动态逐渐丰富起来,视、听能力比前一段有了进步,开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东西和较长时间地玩胸前的玩具,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这时婴儿靠眼、耳、手、口等感觉器官来认识事物。爸爸妈妈不要从卫生的角度去阻止宝宝的这种自我认知过程,他喜欢往嘴里放东西,就把玩具和小手洗干净,任凭他自己“吃”去吧,只要不被他吞进去就行。需要注意的是,要把诸如纽扣、小球、药片、颗粒类的小物件收起,这些东西宝宝可是不能往嘴里放的。不仅要满足他的口欲,还要多带宝宝到处走走,让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给宝宝讲讲各种看到的事物。这时的宝宝当然还不会用语言同你交流,但只要他在听就可以了。

从6个月开始,宝宝就拥有了很了不起的能力。他从会坐,渐渐地过渡到爬行,再到站稳、走路。这一系列的行动能力都在告诉爸爸妈妈:“我长大啦!”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一定要扮演好宝宝第一任老师的角色,为他提供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帮助和鼓励宝宝学会坐、爬、站、走等运动技能。

1岁左右的宝宝由于自身能力的发展,对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什么都想看看、摸摸或把东西放入口中尝尝。并且他对“走”也情有独钟,这时候他们更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一起玩耍,一起“漫游”,一起到处转转。

爸爸妈妈必须了解你的小宝贝这一年中的各方面发育状况,这一年是他一生的开始阶段,只有当他在生活上得到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得到爱抚和热情的关怀,孩子才会建立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永不满足的需求

宝宝的需求层出不穷

宝宝又开始哭闹了,妈妈赶紧过来把孩子抱在怀里,匆忙地解开衣扣,把乳头填到宝宝的嘴里。小家伙并不领情,依旧哭闹不止,还用小手把自己的“小饭碗”推出去,无疑是在告诉妈妈他不想吃饭。孩子的哭声表明他是有所需要,既然不吃奶,只好查看孩子是不是便便了。结果,一切都很正常。没有经验的妈妈慌了,孩子既不肯吃奶,又没有便便,为什么哭闹呢?

1岁宝宝的哭声,包含的意思有很多,他饿时,要大哭大叫;身体不舒服时,也要不停地哭闹。那些粗心的爸爸妈妈还真不好同他交流。这个阶段的小宝宝还不会故意同你捣乱,他一定是有所需求,才开起哭闹的。在宝宝还不会用语言同爸爸妈妈交流时,家中总是哭声不断,这阵阵的哭声,仿佛是在告诉爸爸妈妈他还有太多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几个月的宝宝吃饱喝足后,会安静一会儿,这时他在回味美食——妈妈甘甜的乳汁。看着宝宝乖巧恬静的小模样,妈妈打算把他放回到床上,可是,刚刚离开妈妈的怀抱,他又留恋起妈妈怀中那份柔软与温暖。那些累人的宝宝,只要睁开眼,就打算在妈妈的怀抱里赖着,紧紧地偎依在妈妈胸前,直到睡在怀里。这时他想要得到的就不是胃口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安慰了。

爸爸妈妈在宝宝成长的第一年里,着实是够忙活的。刚满足他吃的欲望,过不了一会儿,他就会有新的需求产生,不是尿布湿了,就是便便了,要不就是感到寂寞无聊了。总之,宝宝的需求层出不穷,面对宝宝如此之多的需求,爸爸妈妈往往感到精疲力竭。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说,宝宝实在太闹人了,被他折腾得够呛。他们的要求很难满足也无法预测,得不到满足就哭闹不休,而好不容易才行得通的安抚方式,过一会儿可能又不管用了。需求是宝宝成长的内驱力

不能责怪宝宝如此难伺候,他的要求一点儿也不过分,这些都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发育所必需的。

从一出生,婴儿便会产生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饿了要吃奶,渴了要喝水,冷了要温暖,便便了也会要爸爸妈妈给收拾干净。随着身心的成长,宝宝的各种需求也越来越多。3个月时宝宝有了翻身的需求,6个月时他要学习坐了,8个月时他喜欢爬来爬去,而到了1岁左右,小宝宝要站起身来学走路了。婴儿不只有生理需求,还有心理需求呢!他哭叫时希望有人作答,高兴时希望有人对着他笑,他要和父母作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希望爸爸妈妈和亲人给予爱抚、触摸和搂抱。

儿童的发展就是通过不断满足其需求而得到提升的。如果孩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长大成人”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他们所表达的需求,就是在为其成长提供驱动力。而满足儿童的这些需求则加速了其成长的过程,从而使成长成为可能。一个孩子只有在他所有成长的需要得到完全满足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心理健康的保证。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悦、振奋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而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任何一个需求满足后,一种新的、更高级的需求就会出现。也就是说,一个需求平息后,新的需求又产生了。人类就是在需求的满足和新的需求产生的过程中进步和发展的。

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从出生时开始的,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的各种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就会像盖楼房时地基打得不牢固一样,后期的基本需求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健康的身心源于幼年时期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健康心理的培养,也应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及时满足和回应宝宝的需求

不要把宝宝当成难伺候的小捣蛋了,他的不断需求,是其成长的养料。满足这些需求,就是在为孩子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宝宝满足了吃喝的需求,可以长身体;满足了探索的需求,便会产生好奇心,了解更多的事物;满足了安慰的需求,心情就会快乐起来,体会到幸福感,享受到亲情的温馨。

尽管妈妈与宝宝之间有一份天然的“心有灵犀”,但在宝宝还未学会成人的语言及沟通方式之前,他们有着许多“说不出的秘密”,不知该如何向妈妈表达,哭闹是唯一的表达方式。所以,爸爸妈妈要懂得解读宝宝的哭声,及时满足和回应宝宝的需求。只有对宝宝的需求作出敏感而准确的回应,才会使孩子拥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不要认为满足孩子的需求就是“溺爱”,对1岁的宝宝怎么“溺爱”都不算过分,他们需要爸爸妈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

许多人说满足宝宝的需求会使其索要更多,更为依赖他人。事实并不是这样,有的孩子之所以对父母产生依赖,是因为爸爸妈妈的做法偏离了孩子的真正需求,总是用父母心目中孩子需求的观念来取代他们的真正需求。如宝宝表达对食物的需求时,应该及时满足他,不管离上次喂食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在把自己与家人融为一体的过程中,宝宝会最终学会调整自我驱动的日常惯行,从而适应周围人的日常习惯。不要人为地给宝宝制订时间表,使孩子形成一套非自然的饮食方式,结果孩子吃食物,不是在自己真正想吃的时候,而是爸爸妈妈想让他吃的时候。这使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内在调节机制,却教会他们依赖外在机制决定什么时候吃食物。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因为他们的自然需求被打乱,想吃的时候不能得到满足,而不想吃的时候偏偏要勉强接受。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大人端着碗逼孩子进食,孩子万般不愿意地拒绝进食,弄得大人满头是汗,孩子一脸的不耐烦。

父母应认真观察宝宝,揣摩他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学着理解他的需求,以他能够接受的、温和而人性的方式去引导他,让宝宝的需求得到尊重。一个被父母理解、获得最大满足感的宝宝,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宝宝。爸爸妈妈要学会观察揣摩宝宝的心理需求,以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应对他的各种行为。

无他的世界

1岁宝宝生活在“大我”之中

宝宝醒来的时候,妈妈还在很香甜地睡着,窗外的阳光把房间照得很亮。宝宝还不能招呼妈妈起床,也不会用小手去推妈妈或用小脚丫去踢妈妈。现在他好像不饿,便便也没有出来惹宝宝不耐烦,这都多亏妈妈照顾得周到。宝宝舒服了,妈妈却累了。

也许宝宝想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他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眼睛望着天花板出神,小手死死抓着毛巾被。妈妈翻了一个身,还没有醒来,又迷迷糊糊地睡了。宝宝收回眼神,对举在眼前的小手审视起来,看够了小手,又把自己的右脚搬起来,放到嘴里吃着,口水横流,弄湿了衣襟。

当妈妈醒来时,发现宝宝正一个人玩脚丫,于是赶紧爬起来,心疼地把宝宝抱在怀里,忙不迭地把乳头塞到宝宝嘴里。

宝宝并不反对妈妈的喂哺,流出太多的口水把自己的嗓子眼儿弄得干干的,正好来上一气儿甘甜的乳汁,润润嗓子。吃上几口,还会看看妈妈的脸笑笑,然后继续吃他的饭饭,直到咽不下去,才停下来。

这个可爱的小人,在妈妈眼里就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为了他,做妈妈的不怕辛苦,累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沉浸在亲子的二人世界里,真是妙不可言,你笑,他也还以咧嘴,你摸摸他的小手,他就伸出胖乎乎的小手来抓你。

许多沉浸在亲子天伦之乐中的妈妈都会这样认为,宝宝和爸爸妈妈互动,是因为知道他们是一家人。

在大人眼里,当然没有错,宝宝就是宝宝,爸爸就是爸爸,妈妈就是妈妈。可是,在几个月的小宝宝眼里,他可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他小小的意识里,有一个大大的“我”,即我就是整个世界,以为自己动世界就动,自己笑、哭、饿,那么整个世界也会跟着出现同样的状况。宝宝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

宝宝不知道自己是谁,搞不清楚他和别人的区分,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时的宝宝还没有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在个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

精神分析学家玛格利特玛勒把新生儿比作“蛋壳中的小鸡”,他们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还不具备本体性。所以他们会常常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脚当成玩具来玩耍,当他躺在那里长久地注视自己的小手时,也许在想,这个肉乎乎的玩具好好玩哦!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生活时,他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安逸,连吃喝都不用自己发愁,一切有妈妈管着,他的任务就是生长,等待出生。所以,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干些什么。出生后,他被迫管起了自己的吃喝,饿的时候,用哭声通知妈妈来开饭,自己要努力吸吮才能填饱肚子。即便如此,他仍然会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不知道自己和妈妈的区别,分不清哪个是妈妈,哪个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和其他人的区别。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才渐渐地注意到,原来妈妈并不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尿布湿了、肚子饿了,如果妈妈不在身边,无论怎么哭闹,一切好像都没有改变,原来我和妈妈不完全是一样的啊!有时候,淘气的宝宝既没有排便,也没饿肚子,可就是哇哇大哭。这时的他,其实是在试探和探索,他似乎已经蒙蒙地感觉到,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的东西存在。

大约从6个月起,婴儿逐渐能从他与母亲的共生中分化出自己的身体表象。如他抓妈妈的头发、耳朵、鼻子,将食物塞进妈妈的嘴里等,这就显示出婴儿自己与母亲的分化。7~8个月的宝宝,还会出现一种新的“查对母亲”的行为模式,他开始将妈妈与别人进行比较,当他看到的人不是妈妈而是别的陌生人时,就会产生惧怕,从而激起一种“陌生人焦虑”。这一切表明,婴儿的积极分离机能开始发展起来了。

婴儿9个月时,如果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当成人帮他捡起来时,他就会有意地将玩具反复扔到地上。这时应宽容和谅解宝宝的“捣乱”,因为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他们逐渐区分出了自己的动作及动作对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1岁左右的宝宝通常会非常喜欢碰触外界的一切东西,因为他很想感受触摸自己和触摸别的什么东西有什么区别。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进行“物我知觉分化”。这时的宝宝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似乎蒙蒙感到,那个动作和自己总是一模一样的小人,可能和自己有些关联,但是,还不能明确意识到镜子里的镜像就是他自己。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睡熟的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在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大多15~18个月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原来镜中的宝宝就是自己。帮助和促进宝宝产生自我意识

宝宝有了自我意识后,才能分清我与他人,才能知道自己就是自己,妈妈就是妈妈。培养婴儿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的核心内容。发掘自我的过程,也是发掘一个人内在潜力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养成和确立一种自我意识,对他们今后跨入社会、面对挑战有着莫大的帮助。

虽说1岁的宝宝还没有自我意识,生活在一个无他的世界中,但婴儿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可以促进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对他的刺激。婴儿对自己的认识,来自环境,所以,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帮助和促进宝宝认识自己,用多种方式让宝宝了解自己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成长。

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来看,宝宝对自己的了解是先从身体开始的。爸爸妈妈可以经常和宝宝玩些互动游戏,当宝宝躺着的时候,有意识地触动他的小手小脚,通过碰触刺激宝宝手部、脚部的肌肉,引起相应的动作,这有利于宝宝中枢神经的发育。并且边抚触边告诉宝宝“妈妈给宝宝揉揉小手,瞧,宝宝的小手多灵巧”“这是宝宝的小脚丫,挠一挠,宝宝痒不痒”,会让宝宝将妈妈的声音与自己的感受建立起条件反射,从而明白“噢,原来这种感觉是来自我自己的,这个小手和小脚就是属于我的身体的”。

经常和宝宝玩“镜中人”的游戏,也可以帮助宝宝认识自我,产生自我意识。爸爸妈妈抱着宝宝在镜子前,宝宝会好奇地用小手抓镜子里的“小朋友”,这时可以让他去做。然后对宝宝说:“宝宝,你看,谁在镜子里呀?”“宝宝和镜子里面的小朋友一个样子,是宝宝在里面呐!”对这些情境宝宝不一定会有反应,但当宝宝几次尝试后会慢慢发现,镜子里的“小人”和自己总是同步的,会逐渐明白镜子里的宝宝就是自己的影子,从感性上建立自我的表象。另外,也可以经常给宝宝看看自己的照片,并且在看的同时启发宝宝:“这个漂亮的宝宝是谁啊?”这不仅强化了宝宝的自我形象,也将妈妈的评价传递给宝宝。

1岁的宝宝生活在无他的世界中,他需要父母协助自己去感知外在的世界和内在的世界。爸爸妈妈要做到了解他、呼应他,帮助他感知和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从而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他的动作透漏了他的内心世界

宝宝的身体会说话

别看1岁的宝宝好像一个小迷糊,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宝宝不能用语言表达时,除了用哭声外,他还会用身体语言来向照顾他的爸爸妈妈和亲人们提出要求,透漏他的内心世界。

宝宝躺在那里专心致志地吃着自己的小手,此时妈妈担心卫生问题,走过来把他的小手拿开,宝宝看样子并没有生气,冲妈妈咧开小嘴笑笑,好像不好意思了。妈妈在他小脸蛋上亲了一口,小家伙欢愉地张开双臂,小腿活跃地蹬着,妈妈把他抱了起来,他亲昵地把小脑袋在妈妈的怀里乱蹭,表示妈妈读懂了他的“语言”,他要感谢妈妈。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有着丰富多彩的体态语言,如丰富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姿势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出自于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心理活动的意义。

宝宝生命的最初阶段,并非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肉团”,他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寒冷与温暖、热闹与宁静,并通过不发声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对周围情境、概念和人物的理解与感受,之后才渐渐学会用真正的有声语言来表述。婴儿在1岁里,肢体语言是他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手段,有成千上万的信息要通过体态向爸爸妈妈传递。肢体语言向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宝宝的窗户,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宝宝在社会、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读懂宝宝这种重要的表达、沟通方式,了解宝宝的内心想法,爸爸妈妈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宝宝学习和发展。读懂宝宝的“小动作”

别看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可他的小脑袋瓜真的没闲着。宝宝对人的微笑,是欣喜的体现;宝宝边哭边不耐烦地用小手推人,是他不想见到这个人或是爸爸妈妈没有领会他的意图。宝宝内心的“想法”,都是通过这些“小动作”来反应的。只要悉心观察,就会发现婴儿的一举一动,都包含了一定的需求信息,爸爸妈妈可以据此准确地了解宝宝的心理需求,并适时地给予宝宝最贴心的照料。

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就会用手指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当他带着愉快的心情醒来时,通常会小手张开、手指向前伸展,这是宝宝在邀请身边的爸爸妈妈和自己一同玩耍。宝宝不再东张西望,小手的指头放松地弯着,手臂也松软地耷拉下来,这是宝宝在告诉妈妈,他已经累了,想睡觉了。宝宝小手紧紧地握着拳头,通常是宝宝紧张时的动作,或许宝宝害怕某个陌生环境或人,也可能是他的小肚子有些不舒服。而当宝宝手臂放松、小手轻轻地握着时,则不要不识相地去打扰宝宝了,因为他这时是想独自安静一会儿,正在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美妙的时光呢!

到了宝宝能爬会坐的时候,宝宝身体所表达的信号会变得更加清晰,这是由于感知能力和动作能力的发展与增强,使宝宝获得了更多的交流经验,他知道自己的肢体语言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回应。宝宝张开双臂,将身体扑向妈妈,他的小心思是要求妈妈拥抱、亲热,想待在妈妈怀里体验偎依的温馨。如果他伸出一只胳膊指向前方,并且身子向外用力倾斜,爸爸妈妈就要看看前方有什么令他感兴趣的东西,是玩具引起了他的兴趣,还是家中新买的花瓶让他感到新鲜?当宝宝的小脚丫踢椅子的时候,就表明他们坐不住了,想要站起或被抱起来。邀请大人陪他游戏时,他会把玩具扔到地上,等待妈妈捡给他,这时你陪伴他一起玩,他准会小脸笑成一朵花儿。碰到宝宝经常扭转头或者中断与你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这是宝宝希望自己玩,爸爸妈妈可以离开做别的事情。

宝宝大约9个月大的时候,随着肢体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小动作”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他能够很轻易地表达出他的需要和爱好,基本上无须爸爸妈妈费心思去猜测了。他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拒绝,撅起小嘴、皱起小鼻子表示不高兴。以小手拍拍头,表示要戴上帽子后出去玩耍。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会抬起胳膊用手指,或抓着你的手让你过去拿。这个时期他对爸爸妈妈的话能够理解了,当你问玩具车在哪时,他会转动小脑袋寻找,看到玩具车就会高兴地“啊啊”着,小手一直往那里指。当妈妈叫他名字时,他能很快作出反应。如果阻止他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或听到爸爸妈妈的呵斥声,他会抬头看看,暂停一下自己的行动。

满1岁时,宝宝的语言就会逐渐代替肢体动作。当然,他的肢体语言还会被沿用,因为他的口语才刚刚起步,需要口语和肢体语言混用。

宝宝的这些肢体语言,妈妈要读懂,他的这些小动作无时不在透露他内心世界的小秘密。要想宝宝快乐,只有快速准确地解析宝宝的肢体语言,宝宝才能减少交流过程中的焦虑。如果爸爸妈妈很难及时给予宝宝正确的回应,就会容易使宝宝产生焦躁心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神奇的记忆力

小宝宝的超凡记忆

两位怀里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聊天,内容当然是她们怀里的小宝贝。她们的话题是:这样小的孩子有没有记忆力?他能记住些什么?

一位妈妈抚摸着5个月的女儿说:“她对自己的奶瓶很熟悉,如果爸爸逗她玩儿,故意拿出奶瓶做摔的动作,她会着急地哭起来。”她换个抱孩子的姿势,接着说:“家里买了一件新东西,她能盯着看老半天不移开视线,好像要记住这件东西。”

另一个怀抱男婴的妈妈点点头说:“是啊,宝宝还真的有记忆力。有一次洗澡时,我不小心把肥皂水渗到了他的眼睛里,结果下次再下水时他就哇哇大哭。原来,宝宝记住了那次不愉快的经历呐!”

两位妈妈说得没有错,小宝宝的确拥有记忆力。当给两个月的小婴儿换尿布时,只要用手提起他的双腿,宝宝就会停止哭声,因为他记住了这个动作。而横抱起小婴儿,他则会做出找奶吃的动作,这些姿势与吃奶所建立的联系已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这种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的条件性反射,就是宝宝最初的记忆。

婴儿不仅很早就存在记忆,而且他们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能力。把一张面部的照片给5个月的宝宝看两分钟,两个星期后再次拿出同样的照片,他仍能表现出再认照片的迹象。在3个月宝宝的脚上系上带子,带子带动着一个活动玩具。几分钟后,机灵的小家伙就知道了,通过晃动自己的脚,就能带着神奇的玩具活动起来。过了几天,再将宝宝放在同样的活动玩具前,但是这次没有给他脚上系带子。两分钟后,他开始活动自己的脚,因为他完全记住了接下来的步骤——怎样使玩具活动起来。1岁幼儿的神奇记忆之旅

宝宝从一出生就具有了记忆的能力,只不过由于他们的记忆表现方式比较特殊,所以容易让人忽略。这个阶段的各种信息以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形式进入婴儿的记忆中,且在大脑中存留时间很短。他对自己周边的东西最先产生记忆,如喂饱他小肚皮的妈妈的乳房或是奶瓶,枕放小脑袋的柔软舒适的地方,妈妈温柔亲切的声音,一个可以抓住的手指……这时的宝宝主要从感官的角度记住某些人或物,如通过气味记住妈妈,通过声音记住咯咯作响的自己的小玩具等。

宝宝3个月时,大脑皮层发育得更加成熟了,他能够有意识地存储并回忆一些信息。这时,他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东西是他所熟悉的。其实,小宝宝的记忆很容易测试,由于他总是喜欢不断寻找新鲜事物,因此一旦对某样东西熟悉了,也就是当他们记住了某样东西后,就会对它感到厌倦。

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记忆的内容也慢慢地复杂起来。等他长到7~8个月时,就能想起那些不在眼前的人或物了。妈妈、爸爸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事物,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宝宝的脑海中,这时他无须任何具体的提示就能想起他们。

宝宝9个月以后,活动记忆能力开始发育,也就是说他的大脑能够捕捉到在他面前发生的事情。如当着宝宝的面,将玩具从一块布下面挪到另一块布下面,宝宝能从第二块布下面找出玩具。这在以前,宝宝是做不到的,他只能记得你把玩具放在了第一块布下面,所以会毫不犹豫地去最初放玩具的地方寻找。

1岁左右宝宝的记忆力与日俱增,他不但能够记忆,而且能够模仿记忆中的某些行为。这需要对以往经验的回忆,而不仅仅是对当前某物的再认。当他看到你每次出门时总是挥手和他说再见,以后每当你朝大门走去,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模仿你挥手的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能够模仿更为复杂的动作而且记忆存留的时间也更长了。这个年龄的宝宝,可以长时间在大脑里储存很长一段记忆,还可以将大脑中瞬间闪过的事情用图画表现出来。此时宝宝的抽象思维正在逐步发展,而且这些抽象思维能力将大大加强宝宝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宝宝能在游戏时玩以前的游戏,看到以前曾看过的电视动画片,他会惊喜地手舞足蹈,这些都可以体现出他们的记忆力。帮助宝宝提升记忆力

尽管幼儿的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自然发展,但记忆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一样,可以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加强。在宝宝的记忆之初,爸爸妈妈不妨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和促进宝宝提高记忆能力。

幼儿最初是通过各种感觉,如闻、听、看、尝和触摸等来接受和储存信息,并建立自己的记忆。所以,要多给宝宝提供感知的机会,让他多看颜色鲜艳、图形各异的图片和玩具,多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多触摸材料质地不同的物品,多尝试接触各种不同的食物和气味,以使宝宝的各种知觉得到更好的发展。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宝宝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

1岁幼儿的记忆还处于无意识记忆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在无意中进行的,针对宝宝无意记忆的特点,要多为他提供形象具体的记忆对象,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如在让宝宝记住小兔图片时,可以做蹦蹦跳跳的动作,还要做小白兔吃胡萝卜的动作,让宝宝在享受爸爸妈妈表演的乐趣的同时,加深对小白兔的记忆。当他看到小兔图片时,就会联想到爸爸妈妈的表演。

1岁宝宝的理解能力不够,此时他以机械记忆为主。爸爸妈妈在给宝宝讲故事或者教儿歌的时候,应该多给宝宝讲解详细内容,帮助宝宝理解其中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才能够使宝宝不容易忘记。

游戏是宝宝的第一大乐趣,他们在游戏中无形地锻炼了自己的记忆力。通过运动或动作,可使宝宝加深记忆。这次做的投掷动作,下次他还会运用。当宝宝把奶瓶扔进浴盆,瓶子落水的时候,发出的泼溅声让他觉得很有趣,于是他记住了这件有趣的事情,当同样的场景出现时,原有的记忆就会提醒他重复这个动作。

两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够认识奶瓶了,妈妈一把奶瓶放在他的嘴边,他就笑着张开嘴巴,这就是婴儿的形象记忆,通过具体形象来记住各种材料,是妈妈们常用的一种锻炼宝宝记忆的方式。宝宝认识妈妈,知道谁是自己熟悉的人,谁是陌生人,这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依靠表象进行,尤其是视觉表象。所以,要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运用形象记忆来锻炼宝宝。如骆驼是高大的,有驼峰;大象也是高大的,有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大耳朵,还有白白的牙齿;长颈鹿是高大的,它的长脖子能伸到树上去。

语词记忆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够说出一些词语和简单的短句了,他能听懂爸爸妈妈的话语,多同宝宝讲话,会使宝宝在听的过程中增强记忆。

不要指望1岁的宝宝是神童,教他什么都能记住。宝宝的记忆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少数到多数的过程。所以培养宝宝的记忆力应循序渐进地进行,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在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中逐步培养和提升宝宝的记忆能力。

牙牙学语——1岁幼儿的语言发展进程

为“开口说话”做准备

1岁左右的宝宝,已经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简单要求,能够与人进行简单的对话沟通了。自从能自己走来走去后,他认识物体的方式也从用眼确认阶段,发展到了用手指指认阶段。在小手指不厌其烦地指东指西时,小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话,就连他自己都弄不清楚说的是哪国的语言。

宝宝爱唠叨可不是他心里烦,通过唠唠叨叨来发泄。他们嘟嘟囔囔地自言自语,是在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呢!他努力地练习着发音,逐步学习着对发音的控制,为今后的语言发展做准备。他们把唠叨嘟囔当成一种乐趣。通常所说的咿呀学语,就是指这一阶段。

早在宝宝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为日后的“开口说话”做准备了。2~3个月的小宝宝就会发出类似元音的声音,在他吃饱喝足、心情不错的时候,他会“哦哦啊啊”地表达一下,似乎在向爸爸妈妈的精心照顾和呵护诉说着感激之情。

等宝宝长到4~6个月以后,他的语言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不仅能发出元音,还可以把辅音加上去,发出类似语音的声音,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他有时候会“吗吗吗吗”地叫着,或者“吧吧吧吧”地嘟哝,别误会,此时的他还不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这只是宝宝在为今后的说话操练基本功。

宝宝6个月以前,爸爸妈妈对他说话,他也会“哦哦啊啊”地嘟哝,好像在给爸爸妈妈的话“伴奏”。可是到了7个月以后,他学会在爸爸妈妈说话的时候默不作声,只是用小耳朵仔细地听着。待爸爸妈妈的话一停,他才开始“哦哦啊啊”一番,这时候的他,则更像是在和爸爸妈妈“对话”。

8~9个月的宝宝,整天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他开始会模仿了。他学习大人的音调、语气,这时宝宝发出的声音,已经明显带有母语中独特的语调了。9个月以后,宝宝已经能很好地听懂爸爸妈妈说话的意思,而宝宝对言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互相联系起来,一般要到1岁左右。

大部分宝宝在1岁时已经了解了不少词的意思,他们懂得的词要比会说的词多得多。也就是说,他们不会讲出来,但是并不代表听不懂。当妈妈说去广场时,宝宝就会在前面带路,抓着你的手往前走,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已经听懂了。给宝宝丰富的语言刺激

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几天前他还像一个“小哑巴”似的,只能领会爸爸妈妈的意图,却很难用语言来作出回答,但现在突然就会说话了。听到宝宝开口说话,爸爸妈妈肯定会欣喜不已,总是担心自己的宝宝不会说话,现在放心了,原来他不是“小哑巴”。欣喜之余有时也有些烦恼,宝宝嘴里总在嘀嘀咕咕地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语言,一时半会儿还真弄不懂他在表达什么。其实,宝宝也很想立即让爸爸妈妈理解,只是因思维能力和词语的匮乏还不能达到即刻沟通的效果。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着急,宝宝开口讲话,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爸爸妈妈不要指望宝宝一下来个飞跃,能同爸爸妈妈流利对话,这还需一些时日。此时爸爸妈妈需要了解宝宝语言能力大致的发展过程并给予全程的帮助,这样宝宝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宝宝从一出生就爱听人说话的声音,因为他是通过“听”来学“说”的,所以爸爸妈妈一定不要认为“沉默是金”,而要多和宝宝说话,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妈妈在给宝宝换尿布呢”“宝宝在摇小铃铛”这些话不仅能刺激宝宝大脑的语言中枢,还可以教宝宝在情境中理解语言,使宝宝对语言产生兴趣。

幼儿熟悉名词的多少以及对这些名词的理解程度,对他今后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度有很大的影响。爸爸妈妈应利用各种机会向宝宝介绍其周围每件东西的名字,如宝宝每天都要喝的牛奶、装牛奶的奶瓶、宝宝的玩具等。为使宝宝自然地掌握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基本名词,可以在与宝宝玩耍时,给他注入这些语言概念,点着他的小手指,告诉他这是宝宝的“指头”,或拉拉自己的耳朵告诉他,这是妈妈的“耳朵”,对着放在桌子上的香蕉说“那是香蕉”。在说的过程中,肢体动作应尽量夸张一些,使宝宝既开心,又能掌握这些名词的发音和所含的意义。每次和宝宝说话时,一定要面对他,让他清楚地看到你的口型和脸部表情。而且,说话时吐字要清晰,并尝试把节奏放慢些,尽可能地配合宝宝的语言学习。

在宝宝还没有学会说话以前,他可能会“咿咿呀呀”地给你回应。其实,“咿咿呀呀”的宝宝很想表达,但想说又不会说,这时爸爸妈妈可以帮助宝宝把他想说的话说出来。比如当宝宝用手指着苹果“咿呀”时,就可以说:“噢,这是苹果,宝宝想吃苹果呀。”这不仅可以发展宝宝的语言能力,也是对宝宝需求的一种很积极的回应,能给予宝宝很大的鼓励,让他更想学习语言。

通常,爸爸妈妈总喜欢和宝宝说儿语,认为儿语的结构比较简单,而规范的语言比较难,宝宝接受不了。其实,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担心,对于一张白纸的宝宝来说,你输入什么他就能接受什么,所以,应及早让宝宝接触规范、优美的东西,并在他大脑中留下印记,以促进他的智力开发。

宝宝学说话,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期望今天告诉了他“苹果”,明天他就能记住并说出来。一个词往往要重复很多遍后,宝宝才能理解并且记忆,最后自己说出这个词。所以,要不断重复或者大声强调想要宝宝学习的词语,以起到强化作用。对于学话期的宝宝来说,丰富的语言输入量是非常必要的。对宝宝重复相同的话、唱同样的歌、念相同的歌谣,这一切都能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自然发生。

当宝宝牙牙学语时,爸爸妈妈要用热情的“交谈”来吸引他,可以偶尔向他咕哝几句,也可以多去附和或模仿宝宝的说话内容,这会大大提高宝宝说话的兴趣。另外,要对宝宝说出的话有所反馈,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也可以促进宝宝的思考和加强宝宝对语言的理解。

教宝宝说话,除了保证宝宝每天听到一定数量的词汇,还要注意输入语言的质量。高质量的语言就是那些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言。每天可以固定一个时间,把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和他一起看图画书一边念给他听。这些规范化、具有韵律且优美的语言会在宝宝的大脑里形成印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断渗透,即使宝宝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也能帮助宝宝逐步建立语言方面的良好品位。在给宝宝念图画书、诗歌、童谣的时候,爸爸妈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这对发展宝宝的听力、发音也很有好处。

多彩的情绪

小婴儿的情绪也斑斓

5个月的宝宝躺在床上哇哇大哭,正在洗衣服的妈妈赶紧停下来,并从盥洗室里大声地告诉宝宝:“宝宝乖,等一等,妈妈马上就来了。”宝宝似乎听懂了妈妈的话,果然不哭了。妈妈赶紧抓紧时间给衣服拧水,放到盆里准备往甩干桶里放。

宝宝的耐性是有限的,尽管只耽搁一二分钟时间,小家伙却火冒三丈,“嗷”地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这回不敢怠慢了,赶紧擦干湿手,嘴里说着“来了,来了”快步跑到宝宝身边。宝宝可不领情,依旧大哭不止,仿佛受到了极大的委屈。

通过哭声,妈妈知道宝宝尿湿了,于是手脚麻利地给宝宝换好尿片。宝宝似乎怒气未消,哭得满头是汗。妈妈把宝宝抱在怀里摇晃,亲吻,并轻拍他的后背予以抚慰。宝宝虽然哭声减弱了,但是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妈妈只好使出最有效的一招——给他喂奶。

哭泣的宝宝边吃奶,边时不时地停下来盯着妈妈的脸哭两声,似乎在埋怨妈妈:“为什么好半天不来理我?”妈妈当然读懂了宝宝,轻声地对宝宝说:“妈妈来晚了,让宝宝等的时间长了,宝宝不哭!”

宝宝这才专心地吃起奶来。等他吃饱了,妈妈把他竖抱起来后,宝宝冲妈妈甜甜地笑笑,小手还抓妈妈的脸,愉悦的情绪溢于言表,母子愉快地玩起了亲子游戏。

可不要认为刚出生的小宝宝或几个月的小婴儿没有情绪,不懂得感情,不要认为他们只能在吃饱喝足睡够之后,对周围的世界做出无意识的反应。其实,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宝宝就具有了多种的情绪变化,从此开始了他充满“喜、怒、哀、乐”的丰富人生。

当小宝宝出生时,他们大脑中用以表达情感的部分,有一半已经建立起来,这使他具备了表达情绪情感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幼儿的成长,他的情绪情感也变得日益复杂,并且也拥有了更多、更复杂的方式把他的情绪情感表达出来。幼儿的情绪发展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快乐健康的情绪体验,对宝宝的行为和智力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1岁幼儿情绪符号解密

从一出生,宝宝的情绪就变幻不定。情绪既是宝宝心理的重要内容,又是他们心理活动的主宰者,因此宝宝的生活和行为都充满了情绪色彩。细心的爸爸妈妈在宝宝1个月大的时候就观察到了高兴、愤怒、悲伤、恐惧等多种多样的情绪变化。

微笑是宝宝愉快情绪的表现。刚出生几天的小婴儿就会微笑,但这时宝宝的笑往往是“无意义”的笑,并不代表他真的高兴和开心。1~2个月时,宝宝的笑开始和他们的感受联系起来。当宝宝喝足了奶、睡好了觉,或是美美地洗了个澡,感到身体舒服了,他就会用微笑来表达。这时,他是生理性的微笑,是满足自身内在生理需要后产生的情绪反应。在出生的第3个月,宝宝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出现了。每当妈妈亲吻、拥抱宝宝,或是听到了妈妈熟悉的声音后,他都会露出微笑,这是婴儿内心愉悦的体验。随着宝宝的成长,他的愉快的情绪表现不再只停留于笑的表情了,而较多地用手舞足蹈来表示。到宝宝1岁时,他快乐的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妈妈突然出现在面前,他会高兴地笑着扑向妈妈的怀抱,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亲吻妈妈。

愤怒,也是幼儿常见的情绪。宝宝愤怒的反应,一般是由剧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在饿了、渴了、尿布湿了时,就会通过满脸涨红地大哭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如果妈妈没有对他的需求及时给予满足,他的哭闹会进一步升级。几个月的宝宝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也会通过哭闹或者摔玩具、拍打身边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如果没有随了宝宝的心愿,他则会撅起嘴巴,进而大声哭叫,且手脚并用地乱摇乱踢,用整个身体来发泄他的不满和气愤。

都说小孩子无忧无虑,殊不知,还在襁褓中的小宝宝就有了痛苦和悲伤的情绪呢!新生儿出生后的1~2天,便会由于疼痛、饥饿、失望、噪声、冷、热、光等刺激引起痛苦。几个月的宝宝独自一人时感觉很无聊,或者遭受身体上的不适又没人理睬他的时候,他就会悲从中来,伤心地哭泣,甚至还可能伴有闭眼、号叫、蹬腿等动作。1岁左右的宝宝处于陌生环境中,如果突然看不见妈妈了,他会难过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