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学党建:十八大以来党建新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05:49:44

点击下载

作者:谷安林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员学党建:十八大以来党建新读本

党员学党建:十八大以来党建新读本试读:

前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面临的中心任务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使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为我国相继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始终坚持。

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提出和大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与以往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于这近40年间党的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形成的创新思想理论,全党同志应当认真总结汲取,并用以指导当前的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管党治党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概括新举措,亟待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到加强党的建设实践中去。

本书以广阔的视角,重点梳理和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饱含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深沉使命忧患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亮剑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迈向新境界,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为了满足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而便捷地学习掌握党的建设理论需求,本书通过数字提示的方式讲党建,横写基本内容,纵写实践经验、理论观点形成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和实践走向,力图集中反映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自然,这是党的建设理论阐述的一次新尝试,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一章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总目标与一条主线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习近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总目标。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段论述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明了党的建设总方向,又提出了实现目标的路径;既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主线,又提出了沿着主线工作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是按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总目标,沿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深化党的建设改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从最初提出到逐步发展的党建总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政党,有没有一个鲜明的正确的党建总目标,是衡量其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党的建设总目标犹如一面旗帜,指引党员前进的方向,攸关党的兴衰,决定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前途与命运。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自革命年代提出自身建设的总目标,并伴随地位与使命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90多年来,党的建设各项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总目标来开展的,党自身也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成熟。

众所周知,党的自身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既包括党的奋斗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根本任务、党的领导地位作用、党的策略、党的路线方针等方面,也包含党的自身建设的总目标、基本内容、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基本方式方法等。应该说,党的建设每一个方面都不可忽视,都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不过,相对于党的建设其他方面来说,党的建设总目标无疑更具有战略性和根本性,它是党的性质和任务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集中表述和体现,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规定着党的自身建设的总体要求,制约着党的作用的发挥和实现,是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党的建设总目标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

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肩负好自己的历史使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就一定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历史方位,提出正确的政治路线与政治任务,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能够凝聚全党力量的建党总目标,并以此来引领、推动党自身的发展壮大,实现人民和历史赋予的职责。中国共产党90多年历史反复证明,能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党领导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正确,党和党领导的事业就发展壮大;反之,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错误,党和党领导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民主革命时期,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如何使党真正成为领导人民实现革命胜利的核心力量,这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还没有成功先例的重大历史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创建的无产阶级政党,基本上都是以工人成分为主,以城市斗争为中心而形成、发展和壮大起来的。为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的同时,对党的发展和建设道路,特别是对党的建设总目标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研究。1939年10月,在同党内把共产国际和苏共经验神圣化的教条主义不断斗争中,也是在不断总结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首次鲜明地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总目标,并把建设这样党的努力称之为“伟大工程”。同时,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这一党建总目标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符合中国独特革命道路的建党思想和党建总方向问题,即在旧中国小生产十分广泛、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在长期被敌人分割的农村根据地和白色恐怖下的城市中,建设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在这一党建总目标的引领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把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起来,经过抗日战争、延安整风、党的七大,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建设起一个领导人民成功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党面临着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革命和建设的性质自然不同,这就要求党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把我们党由领导革命的核心转变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这无疑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一项“新的伟大工程”。

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预见到党的工作重心将开始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领导军事斗争转移到领导生产建设,要求党的各项工作都应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他还要求广大共产党员,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恢复和发展生产,去学习生产技术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上又提出,要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的口号。上述重要思想的提出,说明党在全国执政后,一直努力探索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后,由于种种原因,党未能沿着这条正确思路探索下去,而是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轨道,使党的建设总目标偏离了正确航向。1967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批示》中加了一段话:“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应该说,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关于党的建设总目标的第一次较为完整而明确的表述,正好50个字,当时被称为“五十字建党方针”,也叫“五十字建党大纲”。后来,这一思想被写入党的九大党章,成为了我们党在那个特殊历史阶段的建设总目标和指导方针。

显然,这个“五十字建党大纲”所确立的建党目标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也违背了时代发展的根本,所以它在实践当中可以说未能起到加强党的建设的积极作用,反而使我们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和破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要认真地研究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问题。因此,进行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就是要确立正确的党的建设总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在正确解决了执政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路线问题的同时,要求自身建设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从而开始逐步探索和确立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重申以往党的正确主张: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只有恢复到这种状态,党才能有战斗力。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讨论十二大党章修改草案时,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和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为此,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总目标。这一党的建设基本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开始用一种新的思路来指导党的建设。1983年10月,党的十二大结束不久,在十二届二中全会研究整党问题时,邓小平同志又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一论断,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第一次较为完整明确的表述。

从内容上来看,这一党建总目标主要包含四个要点: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第二,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说,主要是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不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第三,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这个地位不容动摇。第四,党的建设所要达到的状态,是坚强和有战斗力的。作为队伍,必须有战斗力,作为领导核心,必须坚强。伴随着新的党建总目标的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对党的建设的影响逐步得以清除,意味着党的建设上的错误指导思想实现了拨乱反正。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日益深入,党的建设总目标也不断完善起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概括和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这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这份报告还着眼于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提出党一定要适应这一伟大的变革,“能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这实际上把党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至此,我们党就以党章的形式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党的建设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时期内,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而纷纷下台;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连串的重大事件,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安全。针对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形势,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中国,要团结凝聚十一亿多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创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坚持“两手抓”,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这一条任何时候都是绝对不能忽视、不能放松的,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这次全会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新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实现了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飞跃。

按照这一总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在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探索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这一新的思想为指导,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新世纪党对自身建设总目标的新要求,也是党推动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也日渐复杂。为了应对复杂的执政环境所提出的各种新的要求与挑战,我们党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新命题,并把它融入到党的建设总目标中。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研究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2009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党中央对党的建设总目标又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难看出,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这个目标,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党的建设总目标的继续发展和完善,既符合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又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总要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二、贯彻执政党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条主线实际上也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关系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这条主线在党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党提出要强化执政意识,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要求党的高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1996年3月,江泽民同志把提高执政能力问题作为讲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指出“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这里实际上把执政能力定位在讲政治、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上,为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经过上述探索与认识,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由于当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这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1998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针对亚洲金融风暴,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问题。在这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是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高州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再次强调,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所肩负的新的任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课题,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广大党员和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2000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上海关于“三个代表”的讲话中,进一步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确为“两大历史性课题”。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安徽考察时再次论述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问题。他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要求“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把围绕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作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至此,经过十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不仅日益深刻,而且逐步将其摆到党的建设极为重要的位置上。

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首次将“执政能力”的内涵初步概括为五个方面。这就是: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大命题后,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了充分阐述,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作了全面部署。2004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张思德同志逝世而撰写的《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执掌新中国政权55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里,召开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意味深长。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后因骄傲自满和腐败而遭败亡的历史教训,牢记毛泽东同志关于“两个务必”的警示和告诫,牢记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这篇伟大著作中阐明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体现了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宗旨意识。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有九个部分,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内容。《决定》最主要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1)初步构建了有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框架。《决定》系统阐述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总结了党执政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主要任务。这是我们党首次从理论上对执政能力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2)科学地总结了55年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决定》概括了6条主要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是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3)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决定》首次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同时,《决定》还首次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并提出了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加党内透明度等,表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份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更加成熟和坚强的重要标志。《决定》下发后,党中央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探索继续深化。2006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核心是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中共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为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发展党的先进性、永葆党的先进性。”这一论述,深化了党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认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着力提高党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素质和能力。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增加了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内容。这标志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更为全面、更加深刻。

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根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所处的环境,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一建党思想,对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报告中,强调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后来,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空前提高,党对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也提高到一个新层次。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首次明确规定了党员的义务,并强调了党员的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又从党夺取全国政权后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及时提醒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党的先进性建设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要继续保持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并领导我们党对执政条件下如何进行先进性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留下了一些沉痛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合不合乎党员的资格,合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不只是提到新党员面前,也提到一部分老党员面前了。”他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要通过思想教育“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根据这些思想,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要使党“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工作,对保证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江泽民同志强调:“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继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并把它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命题,认为“抓住了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同志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根本目的和主要途径进行了深刻论述,他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在谈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目的时,他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2006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要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一条主线”、“五个方面”,是党的十七大勾画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其中,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在上述探索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这里第一次把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对于这条主线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曾阐释说:“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这充分说明,做不到纯洁,也就谈不上先进。同样,失去了先进性,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这三大建设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反过来,抓住了执政能力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主干,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体现时代要求,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三、围绕“目标与主线”推动党建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总目标,牢牢抓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提出了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宝库,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坚定与否,是衡量党员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理想信念在党的建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看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他还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形象地说,理念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014年1月20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他又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就理想信念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习近平同志关于精神之“钙”和“总开关”的说法,很形象很生动,也很深刻。每个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在思想观念支配下发生的,有理想信念这样的“钙”,什么风险困难都能经受得住;没有这样的“钙”,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出。在这一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很多。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总体上不缺“钙”,因为他们往往想明白了为什么入党、为什么参加革命。夏明翰烈士就义前写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我们今天读来仍很感动。而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念迷茫、精神迷失。一些“大老虎”出问题后忏悔时,几乎都讲到这一点,说自己的理想信念动摇了、丧失了,脑袋里面只剩下权和钱了。针对党员干部存在的这些问题,习近平同志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看家本领”,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和根本政治立场;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实现这个最高理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建设一支党和人民需要的执政队伍

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对干部队伍建设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在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提出了做好干部的五条要求,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其中,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敢于担当,认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在回答什么是好干部的同时,习近平同志对如何成长为党的好干部以及如何选拔党的好干部也做过专门论述。他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从干部自身来讲,个人必须努力,这是干部成长的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要认真加强实践,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培养选拔党的好干部,必须“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当然,要把上述重要思想落到选人用人的实际工作中,还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2014年年初,中共中央修订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简称“新修订条例”)。新修订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要求。其突出特点在于:一是干部任用第一环节从“民主推荐”改为“动议”。新修订条例在保持原有框架和内容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增设“动议”一章,拆分“酝酿”一章并将有关要求分别体现到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五个环节,构成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流程。把“动议”作为初始环节,使得干部任用的程序链条更为完备,也更为透明,既为党组织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领导和把关提供依据,也强化了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责任。二是民主推荐结果由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改为“重要参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但前些年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民主推荐中的“利益票”“感情票”和“老好人”等现象,真干事的干部有可能会因得罪人而丢票,民主推荐甚至变异成了简单以票取人。通过这一改革完善民主推荐程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这是把党管干部原则与发扬民主更好结合起来的一个亮点。三是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防止“凡提必竞”。近些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拓宽选人视野、打破论资排辈等方面作用明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规定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人员必须达到干部任用的多少比例,甚至进一步绝对化为“凡提必竞”。同时,现实中一些干部把心思都放在复习、迎考上,干得好不好没关系,只要考得好就行,导致“考试导向”冲击“干事导向”,甚至出现了“考试专业户”,这就挫伤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影响了事业发展,偏离了正确用人导向。因而,新修订条例强调合理确定选拔的职位、数量和范围,加强组织把关,突出岗位特点和实绩竞争,改进能力和素质测试测评,着力提高竞争性选拔科学化水平。这些新规定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防止简单以考试分数取人,还真正干事的干部一个公正的发展环境。

总而言之,新修订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解决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实到选拔任用工作中去,建设高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下大力气改进党的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内作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正是因为党的作风代表党的形象,攸关着党的生死存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抓住关键环节,聚焦解决“四风”问题,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狠抓作风建设。一是制定实施八项规定。这是党中央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口和动员令。中央领导同志带头示范,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经过持续努力,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作风建设的代名词,所规范的内容大大拓展,正由最初的改进考察调研、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出访活动等方面,不断向推进公车改革、治理超标办公用房、规范高级干部公有住房管理、清理“裸官”和“吃空饷”、清理整治高尔夫球场等诸多领域拓展延伸。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数以万余起,处理党员干部数万余人。二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党内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一大批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三是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贯彻从严标准、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上率下,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党课、专题研讨、查摆整改,不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的成果。四是扎实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重大意义。

诚然,上述措施所带来的党风改进还只是初步的,怎样才能使党风持之以恒地根本好转呢?从根本上改进作风,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二者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使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举措治理作风问题;严明党的纪律,使纪律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4.以铁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长抓不懈,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这里实际上道明了反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为我们党坚持反腐败斗争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强调反腐败斗争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习近平同志还对如何反腐提出了新的思路。他提出,要保持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的高压态势。201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讲话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2014年1月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强化监督,着力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要强化公开监督,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宣示,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开展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一是依纪依法严惩腐败,查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共立案查处中管干部超过两百人,对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严重违纪问题进行立案审查,对山西省、中石油等地方和单位多年积累的严重腐败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彰显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二是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制定中央巡视工作五年规划,确定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修订颁布巡视工作条例,推动了巡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充分发挥了震慑、遏制和治本作用,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把“利剑”。三是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和纪委(纪检组)监督责任,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对山西发生塌方式腐败负有责任的省委班子进行了改组性质的调整,严肃处理了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辽宁拉票贿选案的有关责任人。四是大力推动纪检体制改革,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推进纪检机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努力,党中央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进展。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所指出的,经过全党共同努力,党的各级组织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明显增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得到坚决落实,党的纪律建设全面加强,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全党同志对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上的决心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绩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带来的正能量要有足够自信,对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够自信。事实也是如此。2016年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9%的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中国社科院一个问卷调查显示,93.7%的领导干部、92.8%的普通干部、87.9%的企业人员、86.9%的城乡居民对中国反腐败表示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让全党全国人民从中看到了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的信心,看到了勤廉兼优、弊绝风清的希望。

5.把制度治党放在重中之重

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党方式。关于制度建设问题,习近平同志有很多重要论述。他强调,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要增强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到人到事,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回应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着力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一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修订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一个五年规划,首次开展党内法规清理,制定出台数十件重要党内法规。二是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成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由中央组织部牵头。专项小组统筹近期和中长期改革任务,制定实施《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4个方面,提出了55项具体改革任务。三是切实增强制度执行力。中央改革办专门成立了督察局,对重点改革文件执行情况进行督察。把党内法规执行纳入党委督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党内法规执行检查常态化机制,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当然,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制度治党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思想建党紧密结合。他指出,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二者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里实际上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两者的关系讲得很清楚,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结合点。那就是在管党治党过程中加强统筹、实现两者的密切配合,使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制度治党的过程,使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思想建党的过程。显然,在这两者中,思想建党是首位的,但它必须结合制度治党来保障和巩固,制度治党要以思想建党为前提和本源,坚持思想教育先行,才能为制度治党奠定坚实基础。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就是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一个成功范例。前者从思想层面提要求,提出高标准;后者规定了党员需要遵守的具体制度,主要是从制度层面作规定,强调守住底线,二者一柔一刚,同向同时发力。不难看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这一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具有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新目标,抓住党建的主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新思想新论述,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好的管党治党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党的建设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章勇于改革创新两大历史性课题破解

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

我们党已经在全国执政近70年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能不能经受住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关键在于应对、解决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课题

我们党之所以提出和强调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方面是因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对于任何执政党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关系到执政的兴衰成败和政党的生死存亡,然而包括我们党在内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虽有过一些探索但却未能很好地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也是由我们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和继续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所决定的,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后都未能及时、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列宁领导创建了共产党执政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以及共产党的执政问题。认识到共产党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唯一执政党,党所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特别是先进生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提出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国家机关的改革和加强执政后党的自身建设。发现共产党在执政中“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因此要通过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众的参与和监督、精简机构、健全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等措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但由于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世时间较短,领导共产党执政的时间太短,尽管有一个好的开端,但没有能够回答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执政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的后继者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也曾把党脱离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