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0:23:52

点击下载

作者:《微经典》编委会

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试读:

前言

PREFACE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从埃及人在尼罗河畔建立起第一个古王国开始,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五千年岁月。

回望这风云变幻的五千年,人类社会经历了多少的兴衰与荣辱,壮丽与凄凉;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出现了多少叱咤风云的非凡人物;创造了多少为人称道的科技和艺术成果……这些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历史中有我们的根,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甚至还有我们的未来。然而,历史之海浩瀚无垠,文明之花纷繁复杂,我们要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吸取足够多的历史养料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难题。

为了能使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轻松了解世界五千年的历史,编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阶段,选取各阶段历史中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绕开艰深繁杂的理论,撮其要旨,用生动轻松的叙述方式勾画历史、解读文化,编成了这本《世界上下五千年》。

本书起自埃及古王国的建立,止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力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全书脉络清晰,思维严密,力求使读者在阅读之后,对世界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了然于胸,并从中挖掘有用的精华。如果这本书能使读者从中受益,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者的能力有限等原因,本书还有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请读者见谅,若能提出宝贵意见,将不胜感激。上古卷人类文明的开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从非洲中部的高原流出,穿越条条峡谷,一路奔腾向北,最后流经一条狭窄的河谷进入地中海。这条奔流在非洲大陆北部的大河,总长度约6671千米,是世界上所有河流中最长的一条。

在入海口附近,尼罗河分成若干支流分散注入地中海。在入海过程中,这些支流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边缘沉积下来,形成了一片巨大的三角洲。这片三角洲在后世享有盛名,因为这里孕育出了伟大的埃及文明。

古埃及人对尼罗河充满感激之情,所以用诗歌赞美它:啊,尼罗河我为你唱起赞歌你是大地之子为埃及带来生机…………若你失去活力人类将无法生存

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尼罗河谷地的古埃及人就开始过上定居生活。起初,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艰苦。靠着最简陋的石头工具,他们清理了河岸的荒草,盖起简易房子,又开凿水渠,修建堤坝,翻耕土地,播种农作物。男人在外渔猎或是放牧,女人负责料理家务,做饭或是制作陶器。

在长年的辛勤劳作中,埃及人慢慢地熟悉了尼罗河的水文变化规律。

每年7月上旬,尼罗河的上游就会连降暴雨,暴雨引发洪水,洪水沿着尼罗河道怒吼着冲向中下游。接连数日,尼罗河一直泛着浑浊的绿色。尼罗河泛滥的第一夜被称作“第一滴水之夜”。当天夜里,所有的埃及人都会驾着小船,燃起火把,到河中聚会,欢庆哈辟神(尼罗河神)的生日。古埃及三神像,从左至右分别是:何塞斯、俄赛里斯、伊西斯。

河水中的绿色渐渐淡去后,水位还是不停上涨。再过一二十天,由于河水对堤岸的冲刷,导致河中泥沙含量增多,尼罗河又渐渐变成红色。

9月份时,尼罗河的水位涨至最高,河水淹没了整个河谷,陆地变成了汪洋。人们必须移居高地,靠小船相互来往。

到了10月下旬,雨季结束了,河水慢慢消落,最后规规矩矩地回到河床里。此时,尼罗河又变回了清爽的淡蓝色。

汹涌的洪水退却后,留下一份慷慨的纪念品,那就是厚厚的淤泥,土地因此而更加肥沃。11月份,人们在河水泛滥过的土地上耕作。待到来年的3月到6月间,埃及人就能从这片土地上得到丰厚的回报。在后世,这片谷地成了古埃及重要的粮食产区。

经济领域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变,古埃及逐渐从原始社会步入奴隶社会。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大地上散布着四十多个州。每个州都供奉着自己的守护神,并建有都城、政权和军队。各州处于相对独立状态,犹如小型王国。而州与州之间由于河流、土地以及信仰方面的矛盾,时常爆发战争。

长时期的混战结束后,独立的州被大型王国取代。南北方各自形成了一个大王国,分别称上埃及王国、下埃及王国。上埃及王国的王冠是白色的,守护神是神鹰,国徽为蜜蜂。下埃及王国的王冠是红色的,守护神是眼镜蛇,国徽为纸莎草。

南北之间常年攻斗不休。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亦作那尔迈)继承了上埃及的王位。他自任统帅,亲自领兵攻打下埃及,与下埃及的军队在尼罗河三角洲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美尼斯取得胜利,统一了埃及。这段历史被绘制成了“那尔迈青石板”,石板的右上方刻画着站在纸莎草上的神鹰,神鹰的一只爪子抓着下埃及的守护神眼镜蛇;石板中心部分,刻着美尼斯的画像,美尼斯头戴圆锥形王冠,手执权杖击打下埃及的俘虏。

为了庆祝这场胜利,美尼斯决定将决战之处作为统一后的古埃及王国的都城,赐以“白城”之名,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孟菲斯城。美尼斯自封尊号为“上下埃及之王”。他有时戴白色王冠,有时戴红色王冠,有时同戴着红白两顶王冠,象征埃及实现了大统一。

这次统一之后,埃及进入法老统治时代,先后建立了31个王朝。在此期间,尽管埃及在政治上曾经受到外族人如喜克索斯人的侵略欺压,也曾被奴隶起义重创过,但埃及的文明却一直没有中断。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由于不幸遭到了波斯人、亚希腊·马其顿人、罗马人等族的侵略及奴役,埃及文明才慢慢衰落。

虽然古埃及的伟业早已埋葬在了历史的尘埃中,但是璀璨的古埃及文化还在闪耀着光芒。无论是尼罗河岸边的城邑旧迹、高大的石柱、威严的塑像,还是法老的陵墓、庞大的石棺、谜样的木乃伊,抑或是奇特的方尖碑和神秘莫测的象形文字,所有这一切都在世人的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鼓舞着人们去猜想、去解密。宏伟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时为最高统治者法老修建的陵墓,最早的金字塔已经存世4000余年。古埃及人有着浓厚的宗教观念,信奉人有“来世”和灵魂不灭的理念。他们相信即使人死了,其灵魂还能依附在木乃伊上重生,并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永生。因此,埃及人将冥界视为俗世的延续,为了死后能进入永生之国,生者会极为用心地备办身后事宜。出于此种观念,统治者都非常热衷于建造金字塔和制作木乃伊。

古埃及文字中的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所以又称层级金字塔。金字塔的基座为四方形,基座以上是高大的角锥体,锥体的各个侧面呈三角形,如同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我们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的陵墓形式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早期的陵墓极朴拙,仅在地下掘出一个墓坑,之后堆起一个沙丘即可。到后来,达官贵人修造的陵墓越来越讲究,墓坑掘得更深广,拓成了地下室;而地上的沙丘,也用石墙围起来。这便是马斯塔巴式坟墓(“马斯塔巴”是阿拉伯文,意思是石凳),其主要建筑原料是石头,外形是梯状的六面体,由地下墓室和地上奠堂两部分组成。这种陵墓建筑就是金字塔的雏形。

最早的金字塔出现在古王国时期的第三王朝。这一时期,埃及基本确立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法老不仅集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世俗权力于一身,还掌握着宗教大权,登上了权力顶峰。金字塔的建造,便是法老煊赫权势的象征。每一位法老在坐稳宝座之后就开始布置身后之事,建造金字塔。他们没有遵循传统用泥砖修建马斯塔巴式的陵墓,而是改用石材修建“永久的宫殿”。相传第三王朝的约塞尔王委任大名鼎鼎的建筑师伊蒙霍特普主持建造了梯形金字塔。他在萨卡拉修建了埃及历史上的首座金字塔,该金字塔以小块石头砌成,外面裹以石灰岩。

修建金字塔的高潮出现在古王国时期的第四王朝。斯尼弗鲁王时建成了两座分别高达99米和100米的金字塔。斯尼弗鲁的儿子胡夫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位时命令自己的兄弟海米昂为他修建的胡夫金字塔是历史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

胡夫金字塔刚建成时的高度为146.59米。数千年来,由于风雨的侵蚀,塔顶已经削减了近10米。它曾长期保持着世界建筑物的最高纪录,这个记录直到1889年才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打破。

胡夫金字塔的底部为正方形,边长约为230米,周长近一千米,占地面积达5.29万平方米。整个金字塔全部由巨石砌成,估算其数是230万块,每一块巨石的重量都在2.5吨上下。所有的石块依次堆叠,人们至今没有在金字塔上发现水泥或其他黏合物。每一块巨石都打磨得非常平整,且堆砌得十分精确,再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中。这样的建筑奇迹让现代人都为之叹服。

胡夫的地下墓室就位于金字塔下,墓室的入口在孟菲斯城北20千米外的地下18米处。入口处有两条通道,一条通道向下通到地下室,在地下室的东面还有一座正殿;另一条通道与入口相距20米左右,通往上方,稍稍向前,这条通道又分成两条,其一通往后室寝殿,其一通往斜廊。斜廊的末端是国王的墓室,高约6米,里面摆放着由红色花岗岩石做成的棺椁,墓室的平顶以重约400吨的大石板制成。

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设想过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他认为建造金字塔时,古埃及人以10万人为单位,轮流劳动,每一劳动周期为3个月。奴隶们先是利用牲畜和滚木将巨型石块运到塔基附近,再用周围的沙土堆出斜坡,然后顺着斜坡把巨石拉到指定位置。每堆一层斜坡,就砌一层巨石,日积月累慢慢将金字塔加高。耗时30年后,胡夫金字塔才宣布竣工。

希罗多德的观点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可其他人也没能提出一个完全让人信服的合理解释。到了现代,随着飞碟观测和研究活动的兴起,有人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新的大胆猜测,即金字塔是外星人的杰作,古埃及人不可能具备如此高超的建筑水平,只有先进的外星人才能创造出这种奇迹。法国化学家戴维杜维斯的观点则令人耳目一新,他提出,金字塔的建筑原料并非是天然巨石,而是用浇筑技术制造的人工石。虽然考古发现的确可以证实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学会了混凝土制作技术,但只要考虑到这些巨石的坚硬程度,人们就无法断定它们不是花岗岩。因而此说法亦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可以确定的是,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出现了重重难题,古埃及人在这项工程中必然动用了全部的聪明智慧。然而所有难题都被攻克了,金字塔不可思议地建成了,并且在4000多年后身姿依然挺拔,犹如神迹一般。毫无疑问,金字塔验证了古埃及人的智慧,折射出古埃及文明的伟大。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早期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中对两河流域的称呼,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由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和北部的亚述组成,其故址即现在的伊拉克及附近地区。

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最原始的居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他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在苏美尔人之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在苏美文明的基础上,推动两河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最终使两河流域文明成为人类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巴比伦人所作贡献最大,因而两河流域文明也叫做巴比伦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程度很高。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两河流域的南部冲积出了平原和三角洲,因而南部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地。两河定期泛滥,与埃及的尼罗河很相似,人们修建了堤坝沟梁来蓄水排涝,以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产中,人们驱赶牲畜拉着木犁进行耕作,牛和驴是最重要的牲畜。当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大麦酿成的酒是最受欢迎的饮料,椰枣则是不可或缺的主食。

两河流域的先民编撰的《农人历书》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本农书,这本书用一个老农的口吻写成。书中老农耐心周详地向儿子传授各种务农的经验技巧,比如如何在灌溉田地时节省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要及时收获成熟的作物等。

两河流域文明时期的手工业不仅门类多,分工细,如当时产生了制陶、金属制造、制砖、织麻、刻石、珠宝、皮革、木业等行业,而且很多行业的生产技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早在5000年前,两河流域的居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制陶工艺,那个时代制作的陶器大部分都是色彩鲜艳的彩陶。人们日常使用的酒杯、油缸、炉子、灯盏等器具基本上都是用陶土烧制的。令人称奇的是,当时的棺材也是陶制的,其外形很像带顶盖的长方形大箱子。金属制造工艺可以说相当纯熟,已能铸造两吨多重的青铜塑像。建筑方面,由于石材匮乏,黏土便成了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人们把麦秸切碎,掺进黏土中,制成土砖。当时两河流域的居民在砌墙、盖房、筑路时,都以这种土砖作为原料。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生产技术,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两河流域人民创造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尽管这种文字最终没有发展为拼音文字,但它在人类早期文字中,要算是相对完备的一种了。

两河流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谚语、神话和史诗方面。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泥版书记录着部分苏美尔人的谚语,有些能帮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比如“穷人死时比活着要好”“活羊与羊肉,只能得其一”“丈夫要靠妻子,父亲依赖儿子,公爹最怕儿媳”等。有些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比如“鞋子好比人的眼睛,远行能拓宽眼界”。

对现代人最有吸引力的部分是神话传说。人们有理由相信,古代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应该是《圣经》中某些故事的原型。比如一首讲述神创世的诗中提到,神在第六日创造了人,在第七日休息,这与《圣经》所述的上帝创世故事非常相似。再如两河流域的神话里说人类的始祖因受到诱惑而犯罪,与《圣经》里的亚当、夏娃被蛇引诱而偷食禁果的故事如出一辙。

古代两河流域最著名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史诗。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敢于向神挑战、为人类谋福的英雄,寄托了人们逃避死亡、寻求永生的愿望。吉尔伽美什雕像

两河流域文明的科学成就集中于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数学上,苏美尔人最早使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六十进制在古代两河流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现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我们计时所采用的小时、分、秒,以及圆周度数的划分,都是六十进位。而六十进制在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上的应用,影响了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直到18世纪,欧洲的一些地区还在使用这种重量单位。

古代两河流域在天文历法方面的研究,对欧洲天文学产生过直接的影响。苏美尔人通过观测月亮的盈缩周期,将一年分成12个月,354天。为了调整阴历和阳历的差别,又创设了闰月。公元前7世纪时,两河流域产生了周期为7天的星期制度,并用每天“当值”的星神分别为这7天命名。

其对应关系是:

星期日(太阳神)

星期一(月神)

星期二(火星神)

星期三(水星神)

星期四(木星神)

星期五(金星神)

星期六(土星神)

时至今日,欧洲国家仍延续着以7星命名每星期7天的传统。

当然,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那个时期的历法在精确度方面尚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不只是数学、天文学领域,在药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等方面,古代两河流域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5000多年前的文明,已是这般辉煌闪耀,让现代人忍不住叹息未能生逢其时。古希腊文化是公认的欧洲古代文明的顶点,但是在古希腊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两河流域文明就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后来的古希腊文明,正是站在两河流域文明的“肩上”才发展起来的。追寻古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曾经建立过两个巴比伦王国,为了进行区分,人们把它们分别称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是两河流域文明进入第二个重要阶段的标志。

巴比伦原本是幼发拉底河畔一座不起眼的小城。根据一块阿卡德人遗留下来的石碑记载,巴比伦一度是阿卡德王朝统治下的城市。约公元前2200年,闪族的另一支阿摩利人从叙利亚草原迁移至此,占据了巴比伦城,建立了新的国家。剽悍好战的阿摩利人以巴比伦城为大本营,不断向外进行武力扩张,最后形成了一个强盛的巴比伦帝国,后人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所以,阿摩利人又被称作巴比伦人。巴比伦人在苏美尔文明和阿卡德文明的基础上,开创了更辉煌的文明盛世,将两河流域文明推向了巅峰。巴比伦人创造了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文明奇迹,以至于后人常用“巴比伦文明”来称呼两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两河流域产生了图形文字“楔形文字”。它以芦管为书写工具,刻写在泥块上,写完后晒干成为泥版。因为芦管刻出的笔画呈楔状,所以得名“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曾经是古代西亚各国的通用文字。

古巴比伦人对科学的贡献以数学和天文学最为突出。他们使用十进制和六十进制来计数,并用六十进制来计算周、天、度数和时间,这种计数法传遍了东西方,并延续到现代。代数方面,古巴比伦人已经学会解答三元方程式。在天文学领域,古巴比伦人可以辨识出恒星和行星,并为观测到的星体取了名字。当时通行的历法是阴历,一年共计354天,分成12个月;一天分为12小时;另设闰月以协调阴历与阳历的时间差。古巴比伦人长期坚持天象观测,利用他们积累的资料,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食、月食和行星会冲等天文现象,还计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15分41秒,与现代的计算数据仅相差26分55秒。

古巴比伦王朝最伟大的君主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巴比伦在他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据泥版书的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睿智干练的有为之君,通晓治国之道,是巴比伦王朝中最有谋略的王者。他继承王位后,开始部署统一两河流域的大业。他灵活运用外交手段,先是和拉尔撒结盟,征服伊新;然后故技重施,与马里结盟,灭掉了拉尔撒;接着挟战胜之威,以强大的军事力量逼降马里。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汉谟拉比基本扫平了两河流域,只有北方的亚述尚可与之抗衡。

在王国内部,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在中央组建政府机构,把王国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向较大的地区派驻总督,向城市和较小的地区派遣行政长官,汉谟拉比拥有对所有官员的任免权;军事上,创建一支常备军,汉谟拉比亲自掌控军权;经济上,以国家的名义向地方统一征收税款,并集中管理各地的水利系统。汉谟拉比十分关注水利工程的建设,他在位时开凿了从基什到波斯湾的运河。这项工程一举两得,将大片荒地改造成了肥田沃土,又消除了南部很多城市的水患。汉谟拉比时代到处都是一片兴旺气象:气派豪华的殿宇、肃穆庄严的神庙、雄伟的幼发拉底河大桥、忙碌的海上商船,等等。所有的社会景象无不彰显着巴比伦的繁华与荣耀。那时,巴比伦城不仅是两河流域最兴盛的都城,更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

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渐渐走向衰落。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亡于赫梯人。又过了一千多年,一支来自西部沙漠的闪族迦勒底人来到巴比伦,在此建国,巴比伦文明再度兴盛。这个王朝是巴比伦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的王朝,历史上称之为“新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最有名的国王,他富有深谋远略,重视发展农业经济,修建了大量水利设施。在40年的统治期内,他把古巴比伦发展成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出于巩固专制王权的目的,汉谟拉比决定制定一部法典。他命令官员们搜集整理过去的法律条文,并结合当时的习惯法,编纂了一部崭新的法典。这部法典就是在后世享有盛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它也是人类史上第一部成系统的法典。刻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

其后,汉谟拉比让人把《汉谟拉比法典》刻在一根椭圆形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立在马都克大神殿里。

这根石柱高2.25米,顶部周长为1.6米,底部周长为1.9米。石柱的上半部分以君权神授为主题雕刻出一组雕像,古巴比伦信奉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汉谟拉比恭敬地站在神面前,太阳神正将手中代表统治权的权杖授予汉谟拉比。石柱的下半部分,用楔形文字刻着完整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由序、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共包括282条法条,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法典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实行“同态复仇”“神明判决”原则。

古巴比伦存在着奴隶主、自由民、奴隶三个阶级。“同态复仇”原则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法典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损坏了另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就应该毁掉他的眼睛”,“如果一个自由民打掉了另一个自由民的牙齿,就应该打掉他的牙齿”。“神明判决”的执行方式是,如果一个人被指控有罪,但指证缺乏充分的证据时,就把这个人抛入河中,若此人没有溺死,则代表他得到了神明的赦免,其罪名可以撤销。

法典处处体现着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它明文规定,奴隶主是奴隶的所有人,任何逃亡的奴隶都必须被送还原主人;凡盗卖或收留奴隶的,一律判死刑。

法典还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例如,法典规定如果奴隶主损毁了自由民的眼睛,只需赔偿一定数额的钱财;如果奴隶主损毁了奴隶的眼睛,则不用承担任何赔偿义务。要是自由民伤害或杀死奴隶,只要赔付一头牛的价钱就可以了。奴隶主和自由民看病时,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奴隶主要比自由民付出更多的诊金,显然奴隶主的身价要高于自由民。但如果奴隶主死于手术,为他开刀的医生就要被砍下双手。

不过,尽管《汉谟拉比法典》主要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它确实起到了社会调节作用。

汉谟拉比去世后,古巴比伦王国内乱丛生,还经常遭到外敌的侵扰。最终,古巴比伦人没能抵住赫梯人的侵略,城毁国亡。承载着《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因战乱而下落不明。

时间转到1901年,伊朗西南部的苏萨城遗址迎来一支有伊朗人参与的法国考古队。在考察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岩断石。数日后,他们又找到了两块同样质地的断石,当三块断石拼在一起时,正好组成了一根椭圆形石柱。

考古人员立即清理掉石柱上的泥土,上面露出了精美的雕像和长篇的楔形文字。经过仔细辨认,考古专家宣布楔形文字的内容就是几千年前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这一考古成果震惊了整个世界。兴奋的法国人马上把石柱运往法国,藏入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今天,如果你到卢浮宫博物馆参观,还能看到这件馆藏珍品。大卫统一以色列

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自古就是亚、非、欧三大洲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迦南人便在这里定居生活。大约公元前1600年,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因为无法忍受古巴比伦国的欺压,便在首领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到巴勒斯坦。希伯来人的到来遭到原住民迦南人的抵制,两方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不断挑起战争。最后希伯来人战胜了迦南人,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生活。后来,希伯来人分化成两个部落联盟,即北方的以色列人和南方的犹太人。

公元前21世纪末,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入侵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之意即为“腓力斯丁人的国家”。希伯来人称巴勒斯坦是“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为了保卫领土,希伯来人只能团结起来进行战斗。

出于战争的需要,各部落首领的权力不断增强,部落开始向国家转化。公元前1025年,以色列人推举扫罗为王。在扫罗的带领下,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并肩作战,取得了很多胜利,但没能将腓力斯丁人逐出巴勒斯坦。

扫罗死后,犹太人的首领大卫打败扫罗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大卫是一个英勇干练的年轻人,很得民心。他领导希伯来人彻底打败了腓力斯丁人,而后创建了统一的希伯来国家,以色列—犹太王国。他选中巴勒斯坦中部的重城耶布斯作为以色列的都城,并把它的名字改为耶路撒冷(意为大卫城)。

大卫确立犹太教为国教,宣称耶和华神是希伯来人唯一的上帝。他还在耶路撒冷专门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用来安放盛放犹太圣经的约柜。耶路撒冷自此成为犹太民族宗教圣地。大卫死后,其子所罗门继立为王。所罗门做了40年的国王,这期间,王国没有参与过任何大战,他得以集中精力进行国家建设,对外与各国修好。40年的和平发展使得王国摆脱了穷困处境,成为一个富足强盛的国家。

所罗门热衷于大型建设,他在位时修造了很多神庙和宫殿,还建造了很多城市。把王国划分为12个省份,并设立了一支常备军。

尽管所罗门成功地将国家引上了富强的道路,但国家内部却产生了分裂倾向,北方的以色列人和南方的犹太人一直摩擦不断。所罗门死后,他的儿子罗伯安威望不足服众。以色列人从原来的王国分离出去,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撒玛利亚。犹太人仍以耶路撒冷为都,成立犹太王国。两国长期争战,结果两败俱伤,双双失去了强国的地位。

公元前721年,两河流域北部亚述国的萨尔贡二世率军侵占以色列,把大批以色列人迁往亚述,以色列亡国。

唇亡齿寒,犹太王国也觉察到了亡国危机。迫于形势,犹太王国发起改革运动以图提升军事实力,然而收效甚微。公元前597年和公元前580年,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两次攻入耶路撒冷。巴比伦人洗劫并焚毁了耶路撒冷,杀死犹太王的儿子,剜去国王的眼睛,还掳走犹太贵族和能工巧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

沦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饱受凌辱,他们梦想有一天能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家园。公元前6世纪,一位名叫以西的人秘密地在巴比伦的犹太人中间传播救世主思想。这种思想正契合犹太人的心理需求,他们认为耶和华神会派“救世主”来解救他们,帮他们实现民族复兴。

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鲁士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居鲁士想把耶路撒冷当成远征埃及的据点,于是他分批释放了犹太人,让他们回去重建耶路撒冷。回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经历了这场大劫难,犹太教最终定形。犹太教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笃信救世主、来世、灭国、末日审判等教义,以《圣经》(《旧约全书》)为经典。《圣经》共三十九卷,分为律法、先知书和圣志三部分。《圣经》里面收录了希伯来的历史、帝王记、法律、神话、诗歌、箴言、先知的训诫等多种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后来兴起的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哈拉巴文化

印度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包括南亚次大陆的所有国家和部落)曾相继存在过几个文明。五千多年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内,曾出现过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它就是为印度学专家所称道的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31世纪中期至公元前21世纪中期。关于其创造者,主流观点认为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的发掘活动证明,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这里就存在着独立的文明。从已发掘的几处城镇型居住区来看,当时的居住区都被高大厚实的城墙包围着,有的总面积达几平方千米;街道宽阔笔直,纵横相交;房屋布局均匀,多是两层建筑,以火砖砌成,虽然没有装饰物,也没有临街的窗子,但是设施比较完备,较大的房屋占地有几百平方米。很明显,这些都是奴隶社会初期的居住区。而哈拉巴城的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不仅有坚固的城墙,还有集中在一起的大型行政建筑物,由此推断,当时哈拉巴城已经进入了早期的国家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居住区存在着设备齐全的谷仓,谷仓旁边是面粉加工厂和生产者的住宅,这表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些居住区中,很多房屋在面积和装饰方面相差甚远,某些规模较大的房屋可以认定为宫室或者奴隶军队的营房,足以说明当时已有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现象。

哈拉巴文明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当属摩亨佐·达罗古城,它的遗址位于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城内街道规划整齐,大道和小巷织成经纬分明的路网。10米宽的主干道下面铺设了用拱形砖砌成的排水道,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城内建筑全用火砖建造,有些古老残墙的高度竟达7.5米。住宅的面积大小不一,小型住宅仅由两间房组成,而一些规模较大的住宅,内部有很多大厅和房间,其中的几间朝向中央庭院,还辟出边门使住宅与街道相连。考古人员注意到一座大型住宅里不仅有数间大厅,还有一间库房,据推测,住宅的主人可能是摩亨佐·达罗城的统治者。

还有很多房屋是双层结构,上层用作卧室,底层用作厨房、浴室,这类房屋大概是富贵人家的宅第。但是,根据现有资料还无从判断这些建筑里是否有宫殿或神庙。城内出土过很多佩戴着饰品的小型裸体人像,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可能是那个时期的吉祥物。

摩亨佐·达罗城拥有世界顶级的供水和排污系统。城内几乎每处住宅都建有水井、排水沟和垃圾滑道。水井网络为住户提供淡水来源。排水沟将每家产生的污水导入公共排水渠。贯穿外墙的垃圾滑道把垃圾从院内运到街边的小沟里,再汇入下水道系统。整套系统规划严整,维护良好,不仅在古代世界无可比拟,甚至大大优于现代的很多城镇。

摩亨佐·达罗人非常重视清洁卫生,有两个佐证,一是大多数人家都有干净的浴室,二是城内有公共澡堂。后者尤其让人惊奇,因为这一现象在此前的历史中从没出现过。澡堂的南部有一个长方形大浴池,北部有很多小浴室,还有一些别的房间。大浴池长40米,宽20米,底部和四周用砖块砌成,然后抹上石膏灰浆,涂上沥青,再在上面砌一层砖块,这样就能避免漏水。浴池的南侧和北侧都有阶梯,还有一条与人等高的排水沟用于随时排出废水。小浴室里均有放置水罐的高台,大概是用于洗热水浴的。另外,在一个房间里发现的一口椭圆形水井,也许就是浴池的供水源。

古城遗址里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制印章,它们不单是精致美观的艺术品,还是记录早期人类文明的珍贵史料。印章上所刻的人、鱼、牛、树木等图形符号,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十分相像。人们推测这应该是哈拉巴文明使用的文字。不过,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无法成功解读这种文字。

摩亨佐·达罗古城向现代文明展示了古代印度高度发达的城市建设状况。据梵文文献的记录,哈拉巴文明之后,古代印度的巴费连邑、王舍城、华氏城,也都是美丽而又雄伟的城市。

但是,曾经处于领先地位的印度,却在后来的数千年中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这种局面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雅利安人创建的种姓制度。阿育王的孔雀帝国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君主,开国之君旃陀罗芨多的孙子,又称“无忧王”。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之后,率领军队返回马其顿。临行前,他任命一名总督镇守印度,并留下了部分兵马。马其顿大军的主力刚离开,旃陀罗芨多就带领印度人发动起义,用武力把侵略者赶出了印度。之后,他又推翻难陀王朝,开创了新王朝。因为旃陀罗芨多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人们就把他建立的王朝称为“孔雀王朝”。

旃陀罗芨多死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宾头沙罗。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因病去世,王位由阿育王继承。据说,阿育王为了夺得王位,跟其他王子打了4年的仗,杀了99个兄弟,在宾头沙罗王去世4年后才正式登基。即位之初,阿育王就扑灭了西北地区的一次起义。因此,佛教徒谴责他是一个暴戾狠毒的国王,说他专门挑选世间大凶大恶之徒成立了一个叫“人间地狱”的组织,来欺压民众。

当时,孟加拉湾沿岸有一个羯陵伽国,该国军事力量也很强大,保持着一支由6万名步兵和1万名骑兵组成的军队,还有几百头战象。该国常年从事海外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羯陵伽国的富强刺激了阿育王的扩张欲望。在正式即位后的第8年(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派大军侵略羯陵伽国。最终,孔雀王朝吞并了羯陵伽国,基本实现了印度半岛的统一。但战争造成生灵涂炭,仅羯陵伽国就有10万人遇难,15万人被俘。

战争酿成的悲惨景象深深刺痛了阿育王。战事结束后,阿育王多次与佛门高僧优波毯多论道。在高僧的点化下,阿育王皈依佛教,成了佛门信徒。

信佛之后,阿育王对以往的战争做了深刻的反省和检讨。他发布了一份诏书,告诉所有国民,对于战争给羯陵伽人民造成的苦难,他感到极度痛悔不安。其后,他又通告全国:“战鼓的响声”已成为过去,“法的声音”会常伴国民。从此以后,他将诚心弘扬佛法,废除暴政,以仁爱之心护佑臣民,并与邻国和睦相处,不再轻启战端。

所谓的“法”,就是从佛教的伦理道德出发,践行仁慈的理念并怀有虔诚的心。阿育王认为,对于所有人来说,笃信佛法,应该体现在实践中。真正的向善之心,与那人参加了多少道场无关,重要的是他在做每件事时都遵行佛法的教诲。

阿育王认为家庭是人生的基点,佛法教给人的美好品德应最先在家庭内部实现。具体要求包括:顺从父亲,尊重师长,友爱亲朋,同情穷人和奴仆,即便对动物也要抱有善心,不可恣意杀生。

为了给百姓做出表率,阿育王下令在国内取缔斗兽及类似的残忍活动,禁止为了举行杀生祭祀而宰杀动物,还针对达官贵人喜好的狩猎活动制定了限令。

没多久,阿育王宣布奉佛教为印度国教,还命令全国各地都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刻写他的政令,确保人尽皆知。他还命人建造了大量寺院和佛塔,并邀集众多高僧大德,纂修佛家典籍。

为了广泛传扬佛法,阿育王不断派遣使者和僧人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宣讲佛法。在他的带动下,很多王族成员都直接参与了弘法活动。一位公主率僧团出使锡兰(今斯里兰卡)时,不仅留下了很多佛法经典,还亲手植下一枝菩提树的树枝。那枝树枝后来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大树,到现在依然生机盎然。

在阿育王的大力推动下,佛教在印度国外迅速传播开来,远及中国、埃及、叙利亚、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阿育王对于弘法之事可谓竭力,在处置国事上也很尽心。他在位时,办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如扩建水利工程,铺筑道路,建设医院等。所以他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被印度人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尊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孔雀王朝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

不得不说,有释迦牟尼,才有佛教的诞生;有阿育王,才有佛教的发扬光大。荷马和《荷马史诗》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文化进入了短暂的黑暗时期。这一时期留下的最重要的文学和史学作品是《荷马史诗》,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作“荷马时代”。《荷马史诗》流传了几千年,对后世产生了长远影响,是人类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因为相隔时间太长,现代人对荷马其人所知甚少。根据公元前6世纪的克赛诺芬尼和公元前7世纪的卡利诺斯两位诗人的诗作中留下的少量信息,我们勉强能描绘出荷马的模糊轮廓。

荷马活跃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9世纪,大部分人相信他出生于爱琴海东岸的希腊某地。西方的一些专家经过考证,认为“荷马”意为“人质”,而荷马的身份是奴隶,但这只是推测,没有确切证据。根据历史记载,古希腊有很多游吟歌手,他们既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些人常出入宫廷,为国王和贵族进行表演。荷马可能就是以行吟演唱为业。我们从《荷马史诗》中能读到一段关于盲诗人的精彩描写,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情意,据此猜想,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位盲诗人。而他的日常生活可能是这样的:荷马扶着一根盲杖踽踽独行,吟咏自己的命运,歌唱时代的变革。荷马和向导

荷马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是只有一部分流传下来,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过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荷马史诗》。实际上,在荷马时代以前,《荷马史诗》所记述的故事就已经存在了。在迈锡尼时代,小亚细亚地区广泛流传着一些叙述英雄传说的诗体故事。几百年间,经过无数游吟歌手的艺术加工,这些故事已经演变成具有相当水准的诗歌。荷马对诗歌进行了再加工和完善。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统治者庇西特拉图让人用文字记录下《荷马史诗》,并在修订后整理成固定体例,也就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版本。《荷马史诗》是围绕特洛伊战争而展开叙述的,诗中有非常多的神话描写。两部分中较早成形的一部是《伊利亚特》,讲述的是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51天里发生的事情。希腊联军的统帅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抢走了英雄阿喀琉斯的女奴,阿喀琉斯怒而罢战,希腊联军因此连遭败绩。之后,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帕特洛克罗斯向他借来盔甲武器,扮成他的模样上阵,结果在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交锋时被杀。阿喀琉斯知道后非常愧疚,于是放下个人恩怨重新出战,杀死了赫克托耳。赫克托耳的父亲特洛伊国王普里安赎回他的遗体,将他隆重葬下。之后,希腊联军采用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克了特洛伊。《奥德赛》主要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奥德修斯在归国途中的种种奇遇,以及回国之后,他是如何消灭敌对者,与妻子、儿子重聚的故事。《荷马史诗》客观上记录了古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转变的历史事实,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对于研究希腊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史学价值完全不亚于文学价值。

除了文学和史学方面的贡献,《荷马史诗》对古希腊社会具有更直接、更广泛的影响,它左右着希腊人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荷马史诗》在古希腊的普及度非常高,几乎妇孺皆知,人人成诵,人们把它当一种道德标准来遵行。此外,《荷马史诗》记载了很多战例,从这一点来说,它也是一部优秀的军事教材。赫赫有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每次出征时都会随身携带《伊利亚特》,一有空闲就翻阅此书,揣摩其中的军事策略。《荷马史诗》的影响力遍及世界。由获释的希腊奴隶安德罗尼库斯翻译并引入罗马的拉丁文版《奥德赛》,在罗马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广泛传播。品读世界史,人们能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那就是罗马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荷马史诗》。

时光流转,《荷马史诗》非但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愈受人们的推崇。文艺复兴时期,它成为人们反抗封建思想的旗帜。人文主义之父彼得拉克不管走到哪里,身边都会携带着《荷马史诗》,竭力向人们宣讲《荷马史诗》的伟大价值。虽然在16世纪到17世纪,欧洲出现了很多质疑《荷马史诗》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反倒促成了它面向全世界的、更广泛的传播。《荷马史诗》像一条古老的河流,长年累月地滋润着文学和史学。后世的很多文学家,例如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作者维吉尔、《神曲》的作者但丁,都是从《荷马史诗》中汲取了创作灵感。木马屠城

据说,在几千年前,古希腊与特洛伊之间曾经发生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就是根据这段历史创作而成的,而著名的木马计就是《伊利亚特》中的一段精彩故事。

相传,诸神之神宙斯与斯巴达美女莱达相恋,生下一个漂亮的女孩。这个名叫海伦的孩子像她母亲一样拥有惊人的美貌,长大后,她的美名传遍了全希腊,所有的王子都争着向她求婚。海伦在众多的追求者中,选择了斯巴达王子墨涅拉依。后来墨涅拉依继承了王位,海伦成为王后,夫妻二人感情很好,过着幸福和睦的生活,直到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来到了他们的国家。

帕里斯的身世很传奇。当年特洛伊王后生下帕里斯之后,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中一支火把点着了帕里斯的摇篮,火越烧越旺,最后吞噬了整座宫殿。占梦的巫师预言:这个王子长大后会倾覆特洛伊,必须杀死他才能拯救特洛伊。

国王夫妇不敢违抗命运,忍痛让人把小王子丢弃到森林里,任他自然灭亡。但王子为人所救,顺利长大成人,还习得一身武艺。那时人们经常举办纪念神的活动,通常还会比武助兴。帕里斯在一次比武中赢了他的兄长赫克托耳,又在颁奖仪式上被妹妹识破了身份。国王夫妇眼见昔日的弃婴长成了英挺的青年,欣喜之余把预言抛在脑后,将帕里斯带回宫中。

习惯了自由的帕里斯不适应王室生活,便请求父亲让他到希腊游玩。得到允许后,帕里斯驾驶一艘帆船出发了。当他来到希腊的斯巴达城邦时,受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依的热情招待。但帕里斯和美丽的王后海伦一见钟情,居然乘船私奔。墨涅拉依大怒,恳求他的哥哥、希腊最有势力的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帮他讨回公道。阿伽门农又联合希腊城邦,募集了由10万名士兵和1200艘战船组成的大军远征特洛伊。特洛伊之战由此爆发。

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在特洛伊城外濒临大海的一片平原上摆开阵势,发起了第一次战斗。两方都是兵强马壮,锐气十足,战斗中飞箭如蝗,白刃如雪,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片腥风血雨。然而这一仗谁也没占到上风,战斗结束后,他们各自退回大营休整,准备来日再战。特洛伊人占有地利优势,他们的城市依山而建,面向平原,而且建有高大的城墙,壁垒森严,防守能力极强。所以特洛伊人准备依靠坚固的城防,进行长期防御,拖垮希腊联军。希腊人以舰船为基地,在岸上扎好营地,也做好了长期攻城的打算。

战争一连进行了十年,双方还是势均力敌。

在这关头上,希腊联军因一名女奴起了内讧。原来希腊人从特洛伊抓到了一位女子,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把她据为己有。这位女子的父亲是阿波罗(太阳神)神庙的祭司,祭司提出用大笔钱财赎回女儿,却被阿伽门农回绝了。满腔悲愤的祭司便祈求太阳神用瘟疫惩罚希腊人。太阳神果然让希腊联军感染了瘟疫,希腊联军因此损失了很多士兵。

以阿喀琉斯为首的联军将领要求阿伽门农释放祭司的女儿,阿伽门农迫于压力释放了她。不过,他要求阿喀琉斯把他的女奴献给自己以作补偿。阿喀琉斯怀着怨怒把女奴交给了阿伽门农,此后他拒绝再与阿伽门农并肩作战,带着自己的士兵撤出了战场,这使得联军实力急剧下降。

阿喀琉斯的好友为了鼓舞士气,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出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以为他是阿喀琉斯,就冲过来和他交战。赫克托耳刺死他之后,又剥下阿喀琉斯的盔甲自己穿戴。阿喀琉斯伤痛之下亲自披挂上阵,杀死了赫克托耳。特洛伊人军心大乱,急忙收兵回城。

帕里斯目睹赫克托耳阵亡,只好硬着头皮上阵。战斗中,他的小腹中了一枝毒箭,导致他很快丧命。

狡猾的伊塔卡国王奥德修斯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让希腊人制造一匹巨型木马,马腹做成空的,能容下很多士兵。等木马做好后,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依带着一批精锐士兵藏到马腹中。联军扬言要返回希腊,主力全撤回船上,驶离特洛伊海岸。

特洛伊人看到希腊军队远去立即大呼万岁,当他们看到希腊人留下的巨型木马时,立刻动手把木马拖到了城里。深夜,狂欢过后的特洛伊城恢复了宁静。潜伏的希腊战士悄悄走出木马,把城门打开,把去而复返的希腊联军放入城内。希腊联军在城内展开了疯狂的杀戮,屠城之后,他们又放火烧毁了这座城市。传说仅有6名特洛伊男子逃出生天,他们辗转来到意大利的拉丁平原,融入了古罗马民族。

事实上,即便帕里斯没有拐走海伦,希腊联军仍会找别的理由发动战争。因为当时的特洛伊地处交通要冲,物产丰富,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非常高,让希腊人艳羡不已。为了抢夺人口和财富,希腊各城邦迟早都会向特洛伊宣战,而帕里斯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借口。考古人员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土耳其境内发现了特洛伊古城的遗址,并且找到了一顶属于特洛伊王后的金冠。种种迹象证明,在公元前13世纪,古希腊城邦与特洛伊之间的确发生了一场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

斯巴达和雅典是古代希腊世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斯巴达和一些城邦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为了与之抗衡,雅典和另一些城邦结成提洛同盟。

希腊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为各邦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各邦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经济摩擦。比如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麦加那和提洛同盟之首雅典,双方时常因为抢夺奴隶、原料和商品市场而起冲突。另一方面,雅典的民主政体与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体互相敌视,两国都依仗兵强马壮肆意插手别国内政。经济冲突和政治矛盾这两根导火索,最终点燃了伯罗奔尼撒战争。

从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斯巴达和雅典为争夺希腊世界的统治地位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是伯罗奔尼撒同盟挑起的,而最后的胜利也属于它,所以史学家把这场27年的战争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31年,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军占领阿提卡,并包围了雅典。他们凭借陆军优势控制了陆地战场。雅典首席将军伯里克利命令雅典陆军退避防御,由海军担任主攻。伯里克利雕像

雅典的海军舰队封锁了伯罗奔尼撒半岛沿岸及其港口,还策动斯巴达的奴隶阶级希洛人发动起义,以牵制斯巴达的攻势。但是雅典城因围困日久,人口负担过重,疾病蔓延,城内居住条件严重恶化。大约1/4的雅典居民死亡,其中包括首席将军伯里克利,活着的人又因主战与主和分裂成对立的两方。雅典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公元前422年10月,雅典军队与斯巴达军队在安菲波里城展开一场恶战,结果双双元气大伤,连两军的统帅都在此战中丧生。公元前421年4月11日,两国订立了尼西亚和约,约定休战50年。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但是双方签订和约时各怀鬼胎,都只是借休战来换取喘息调整的时间。5年之后,战火重燃,战争进入第二阶段。雅典企图先发制人夺取海上霸权,便派舰队远征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成员国西西里。但是雅典军队遭到惨败,海军主力覆灭,7000多名战士被转卖他乡。第二阶段结束时,雅典的海上优势被撼动。

公元前413年,战争的最后阶段开始。斯巴达定下了彻底摧毁雅典军事力量的目标,为了争取波斯的海上支援,他居然答应日后将小亚细亚西部的希腊城邦送给波斯。

依靠波斯的支持,斯巴达屡次挫败雅典海军,并再次围攻雅典。雅典的农业生产活动完全中断,城内流失了大批懂技术的奴隶,城市经济受到重创。此时,很多城邦趁机退出提洛同盟。

公元前405年,雅典军队在赫勒斯滂海峡(今达达尼尔海峡)一带的羊河口决战中大败。

次年4月,雅典投降。斯巴达盛气凌人地要求雅典解散提洛同盟,交出舰队,仅允许雅典保留12艘战船,但禁止雅典建立任何防务。这样,斯巴达登上了希腊世界的霸主宝座。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希腊的奴隶制度很快瓦解,希腊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斯巴达虽然实现了霸主梦想,但它在希腊世界用暴力绞杀民主政治,扶植贵族寡头政治(“三十僭主”),招致各国激烈抵抗,国力消耗殆尽。其他邦国也渐渐衰落。

公元前4世纪,希腊被马其顿征服。曾经最强盛的两个邦国引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让全希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此,希腊的繁荣成为了历史。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在腓力二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盛。

腓力二世之子亚历山大王储自幼聪敏勇武,深得腓力二世的欢心。腓力二世特意请来当时最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教授亚历山大学业,为他讲解哲学、文学和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亚历山大十分喜欢《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非常仰慕大英雄阿喀琉斯。

16岁时,亚历山大走上战场,在战斗中表现出了出众的智慧和勇气。18岁时,亚历山大成为马其顿军队的副统帅,率领左翼部队打了漂亮的胜仗。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参加女儿的婚礼时遇刺身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开始统治马其顿王国。原本臣服于马其顿的希腊城邦利用这一时机起兵反抗马其顿的统治。亚历山大立即带领军队赶到底比斯,镇压了这次起义。他效仿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希腊所有城邦开会,宣称自己为希腊和马其顿联军的最高统帅。

亚历山大在希腊重新确立了统治秩序后,便开始准备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把3万名步兵、5000名骑兵和160艘战船整编成一支庞大的希腊马其顿联军,然后率领这支军队东进。他们越过赫勒斯湾海峡,抵达小亚细亚西北部,在格拉尼卡斯河畔与波斯军队进行了一场战斗。战斗开始时,波斯军队抢先占领了格拉尼卡斯河右岸的一块高地,沿着河岸摆好阵营,列好防御阵型。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士兵发起冲锋。他身先士卒,渡河直驱右岸。波斯战士看到亚历山大率先登岸,急忙冲过来截杀。两军混战成一团,霎时血流成河。

历史书中记叙这场战斗道:“波斯战士的标枪如暴雨骤降,遮蔽天空;马其顿士兵的长矛似金蛇狂舞,刺破敌阵……希腊军队一心要把波斯军队赶到远处的平地,波斯军队拼了命想把希腊军队逼回河的对岸。”

战局渐渐明朗,马其顿人占了上风,波斯人被迫步步退却,最终抵抗不住马其顿人的疯狂攻击,全线崩溃。

渡过格拉尼卡斯河后,亚历山大又率军攻下了小亚细亚战略要地萨狄斯。之后顺着海岸线继续东行,进攻叙利亚。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军队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统率的波斯大军在叙利亚北部的伊苏斯交战。亚历山大的兵员不及对方,便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首先攻击对方战斗力最弱的左翼,然后猛攻大流士三世坐镇的中军。大流士三世惊惶逃离战场,波斯大军随之瓦解。亚历山大俘虏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从腓尼基出发,南下埃及。当时埃及人正急于摆脱波斯人的统治,故而对马其顿军队报以极大的热情。埃及的祭司贵族宣称亚历山大是阿蒙神之子,为他呈上“法老”的尊号。亚历山大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北部,建造了一座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新城,即现在的亚历山大城。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离开埃及,经过巴勒斯坦、叙利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到达高加米拉时,马其顿军队与波斯军队展开了一场影响历史走向的生死之战。

10月1日早晨,双方做好了决战准备。马其顿一方有7000名骑兵和4万名步兵,波斯一方的总兵力达30万。大流士三世先派绑着利刃的战车出战,企图冲乱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早做好了应战部署,当波斯战车冲来时,士兵们闪出通道放他们过去,弓箭手随即万箭齐发射杀战车上的敌兵。接着,亚历山大亲率骑兵狂风般卷向波斯阵营的左翼。波斯军队顿时乱了阵脚,几乎没做抵抗就输掉了战争。

大流士三世见大势已去,在卫士的保护下逃出战场,跑到了米底王国,后来被随从杀死。称霸数百年的波斯帝国轰然倒塌,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的新主人。

但是亚历山大没有为此得意忘形,他开始筹划下一步征服亚洲,进而统一全世界。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领军队从中亚出发,向着更远的东方进军。可是这次出征大不同于以往,他的军队早已厌倦了无休无止的征战,而且在高温多雨的印度,很多人患上了疫病。于是,军营里充满了怨言,士兵不肯继续行军,甚至发生哗变。亚历山大别无选择,只能同意回师。

公元前326年,马其顿军队在印度河口从水陆两路撤退,并于第二年回到了巴比伦。持续十年的东征就此宣告终结。

亚历山大把巴比伦定为马其顿帝国的新首都,并雄心勃勃地定下了新的征服计划,征服的对象是北非和意大利。但是在将计划付诸行动之前,他突然被一场大病击倒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因病去世,终年33岁。

亚历山大离世后,马其顿的将军们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攻伐。最后,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马其顿帝国分裂成了马其顿王国、叙利亚王国(又名塞琉古王国)、埃及王国(又名托勒密王国)三个国家。罗马帝国的无冕之皇——恺撒

古罗马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共和时期以及帝国时期。在罗马从共和时期向帝国时期过渡的阶段,出现了两次“三头同盟”,历史学上把第一次“三头同盟”称作“前三头”同盟,这一同盟由庞培、克拉苏和恺撒组成。

庞培出生在罗马城的贵族世家,曾在独裁官苏拉部下担任将领。他在西西里岛、北非和西班牙等地围剿过海盗,还平定过东方的起义,为罗马立下不少功劳。这些战功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使他成为罗马的公众人物。

克拉苏是罗马城数一数二的贵族富豪。他本来也是苏拉派成员,曾在苏拉军中效力,后来倒向民主派。他率军扑灭了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为自己赢得了雄厚的政治资本。

恺撒亦出身于贵族,学识广博,有雄辩之才,是一位激进的民主派人士。他花费大量金钱来收买人心,差点让自己破产。幸好他得到克拉苏的资金支持,方能顺利就任西班牙总督,并干出了一番政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