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的培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19:08:5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情商的培养

孩子情商的培养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讲的是有关情商开发、培育的内容,有小游戏,小故事等,有自测题,实用有趣。

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

引言:“我长大,要当科学家”、“我长大,要当老师”……父母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少年詹天佑的故事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的第一条路,这条铁路是谁设计、指挥修建的呢?是詹天佑。

詹天佑出生在清朝末年,11岁时,经过考试被赴美留学。在前往美国的路上;他心情非常激动,向随行老师问这问那。当他得知他们乘坐的轮船、火车、汽车都是外国人制造的时,便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学识,改变祖国的落后状态,使祖国富强起来。

为了实现崇高的志向,詹天佑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20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满怀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回到了祖国。

1905年,清政府要修一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詹天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勇敢地承担了这项工程的总指挥。这消息传到国外,一家报纸讥笑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线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詹天佑顶住压力,满怀信心地投入了修路的工程。

崇高的志向给予他无穷的力量,激励着他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勘探、选线工作中。他亲赴现场;开始铺轨了,他亲手打下第一颗道钉;最困难的是要开凿吴沟段的四条隧道,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不但做出了精确的测量和计算,还和工人们一同操作、一同排水。他常说:“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争光啊!”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不到四年就提前完工了,工程费只用了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1909年8月19日,京张铁路在南口举行通车典礼,詹天佑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壮志终于实现了。

很多有作为的人都是从少年时就立下了雄心大志。水稻专家陈永康,童年时代就有一个金色的梦想,要让每个稻穗儿结出更多稻粒,让农民能多打粮;蓍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少年时代就立志要为人民造出结实的桥;地质专家李四光青少年时期就暗暗下决心,要发轩学习,改变祖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虽然他们从事的工作不同,但他们都是年少立志;都是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后来,他们成为对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可见,少年立志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培养孩子的理想之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未来往往有许多美好的憧憬和追求,如青年人渴望拥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和温幸福的家庭;创业者希望自己的事业蓬勃发展赶超强手;管理者则追求使自己管辖的领域严谨、高效。那么,对于天真烂漫的青少年一代来说,有没有必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志向和勇挑重担的优良品格呢?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人,大多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因为理想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只有树立了思想,人们在向着各自心目中的目标奋进时,才会不畏艰险、不怕挫折。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当年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穿着单衣爬雪山、饿着肚子过草地前有敌人堵截,后有敌人追兵,形势异常严峻,而红军正是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终于会师陕北,震惊了全世界,进而又通过十几年的奋斗,创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因此,对孩子从小进行理想教育,不但必要,而且重要。现实中的一些家长只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等方面下功夫。却往往忽视对孩子理想方面的培养,甚至用“金狂、名利”来教育后代,这是非常有害的。试想,一个胸无大志的人,一个没有正确价值观念的人,怎能期望他将来成就大事业呢?

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既不能空谈妄说,又不能强制胁迫。一方面,不能只用共产主义、马列主义等过于高远的理论向孩子灌输,另一方面,又不能仅凭自己的喜好去约束孩子,尽管青少年们的兴趣转移得很快,有时梦想做音乐家,有时又想当工程师,但对于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们来说,所做的工作只能是引导,除非孩子的想法有消极或是危险的倾向。我们知道,社会的共同理想是需要通过每个人的具体理想的实现来最终实现的,也只有这样,社会共同理想是需要通过每个人的具体理想的实现来最终实现的,也只有这样,社会共同理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个人的特有长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对于青少年的美好愿望,教育者们首先要给他们肯定和鼓励,然后再根据他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帮助他们认清实现所选理想的优势或途径。对于有些孩子实在不切实际的“梦想”也不要予以否决甚至嘲讽,而是要通过转移他们的兴趣等方法去逐步改变,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十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的选择决不能粗暴干涉横加指责。比如一些家长曾经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了一辈子,到头来却未能成功,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也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如何,强迫他们去做自己未完成的事业。这样一来,不但他们的宿愿有时因为孩子的先天不足而实现不了,而且孩子固有的某些天分或灵气也难得发挥,终生落个一事无成的结果,这该是多么可惜啊!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温暖和睦的家庭、学习知识的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崇尚英雄的气氛,等等。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自然有利于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也为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打下了基础。其次,家长和老师要在观察了解不同孩子的长处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孩子领上通往理想之路的起点,点燃他们理想王国的明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喜欢的东西就是孩子的长处所在;只要认真培养,不怕将来没有出息。事实上,这正是许多人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正如前面所说,在孩子们的理里,我们平时见惯不怪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新事物”,都值得去体验玩味一番,所以,他们的兴趣十分广泛,但兴趣的转移也特别快,而青少年们正是在这种选择、转移中发现自我,寻找的已事业上的起点的。所以,家长和老师在下决心重点培养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草率行事,难道我们发现孩子喜欢玩电子游戏,于是就让他荒废学业,一直“玩”下去吗?培养或纵容孩子这样的“兴趣”,难道会有好结果吗?还有,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也要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这就是说,远大理想中包含中期,目标,中期目标中又包含近期目标,远大理想的实现是通过不断实现近期、中期目标而逐步实现的。所以,我们帮助孩子实现远大理想,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帮助指导孩子们制定一个个近期,中期计划并促其完成。如在新学年开始时,可帮助孩子根据上个学期的学习情况,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内容包括改变或实施新的作息时间,第周或每月要阅读的课外书籍的目录,重点提高学习成绩的科目,参加课外活动或学习某种技术——如打字、理发、绘画、书法等,这些计划和目标要制定得切实可行,不能太多太广、太高。然后要和孩子讨论一下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做哪些准备?有哪些因难?还需要制定一个更加细致的实施计划。等到新学期开始后,要定时检查这些目标的实现情况,对有些目标可作某些调整。一些兴趣爱好也可作出改变。让孩子知道,所定的目标并不是具体详尽、固定不变的法规,而是激励,引导他走向成功的航标。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家长或老师要适时地介入,既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又要让他们锻炼面对困难时的勇敢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千万不能替孩子包办一切。

树立孩子的责任之根

与理想教育关系密切的另一个问题是对青少年进行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因为每个现实的理想总是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离开现实的理想只能是空想,而每个现实理想的实现又必领对会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否则,理想也就失去了实现的基础与条件,既不可能实现,也没有实现的意义。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信的,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邓小平同志早就警告说,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而人的素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责任感。

一个人的责任感体现在对国家、对集体、对家庭、对朋友、对个人许多方面,因而对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也应随时随地、全方位地进行。比如,在家庭环境中,我们要设法让孩子懂得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子女对父母所肩负的尊重、爱戴、赡养的责任;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应该懂得,集体的荣誉要靠大家来维护,集体的财物、卫生、设施,每一个都在享用,因而每个人也就都有爱护、珍惜公共设施与环境的责任;在社会生活中,孩子们应该懂得,他们每个人的存在都离不开农民的汗水、工人的技术、军人的奉献、老师的培育,因而,他们将来理应担负起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责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忙忙碌碌的情景,他们有的为孩子削果皮,有的替孩子背书包,有的给孩子洗脸、洗脚,有的给孩子穿衣服。有时,孩子要主动做些什么,大人们便说: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用不着操心不知,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不但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就连那些大人们渴望看到的高分、金榜也未必能实现。因为在孩子的意识里,学习是在为大人们争光、争气,应该受到大人们的伺候和赞扬。如此,孩子做为学生的责任被忘得千千二净,他还哪来的上进心与求知欲呢?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从为自己寻找早晨要穿的衣服做起,逐渐到自理一切所能做到的事情,如穿衣、洗脸、叠被子、洗衣服;整理书包等;再发展到固定地承担家庭中如扫地、洗碗、擦玻璃等家务。这样,孩子的责任感就会不断得到加强;当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学校和老师还要从性别的差异出发,着力培养他们的“性别责任”,如男生要保护女生,女生应关心男生,等等。更要让他们懂得,以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应负的责任;周而不应要求别人的感激和赞扬,家长更不要用“给奖励”、“发奖金”、“付工资”等手段去误导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锻炼的极会。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树立报效祖国和家庭的高尚理想才会瓜热蒂落,水到渠成。

在我国,敬业精神一直为人们所提倡。如果各行各业都讲职业道德;则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可以形成特定的职业责任心和荣誉感,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人们改善工作态度,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所以说,讲究职业道德,提倡敬业精神,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

敬业精神是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敬业精神是一种奉献的精神。敬业精神的形成、首先来自对职业本身的认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让青少年,尤其是让即将进入社会的青年们认识到,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种工作岗位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因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满腔热情,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熟练掌握自己所在行业或职位的工作技能,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生产秩序,千方百计地为国家或集体节省每一度电、每一分钱,同时要勇于向各种浪费、贪污、破坏行为作斗争,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不受损失。

在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效益提高的今天,行业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对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跳槽”现象,教育者们应向青少年们说明,随着新兴行业的不断出现和人们自身发展的不断变化,人们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中去属于正常的工作流动,不应受到无谓的指责。但另一方面,哪怕是在将要离开的单位还有一天的工作时间,那你都要保证用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和注意力去工作,要对自己曾经做过的每一份工作负责,同时还要在离开单位之后维护原来企业的荣誉。只有这样,青年人的事业才会越干越大,距离自己理想目标的实现才会越来越近。

陈章良的故事

陈章良从小体弱多病,他的父母不识字,家中生活贫困,但他刻苦学习钻研,成为我国优秀的科学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优秀科学家”奖。他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属于国际水平,他说:我就是要为中国人争一点地位。我出去不是去向别人哭穷的,而是去证明中国人是有能力的,中国人并不比别人差。回国是他永不后悔的选择,是责任心的产物。

宝宝讲公德培养宝宝的公德意识

何谓社会公德

苟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就是说,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其力量来自于群体的团结和合作。

既然是群体,那么作为群体组成部分的个人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准则。这些准则看似简单、一般,然而对社会生活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违犯,则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会受到威胁,这就是为什么要有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既是个人素质水平的体现,也是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任何人违反社会公德,都会破坏人与人之间正常的道德关系,给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危害。这不仅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还有可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对人们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培养更是潜移默化。一个社会,如果人们连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都不遵守,就更谈不上用道德来自我约束了。咀白了这些道理之后,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意识培养的意义也就不盲自明了。

社会公德的内容之一便是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比如工作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学习秩序等。我们在坐车、坐船时,要主动配合乘务员排队上、下车、船;前去赴约、聚会时,应做到准时、守信;在教室上课或开会时,要保持肃静,聚精会神,尊重讲话人的劳动;在食堂吃饭,要自觉排队;在集体宿舍里,要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就寝、起床等等。对于孩子上述公德意识的培养,家长和老师应注意随时随地,避免关起门来教条式的灌输,更要以自身的榜样行为去影响、感召孩子。在遇到孩子或旁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诸如起哄、“加塞”、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喝倒彩、出怪声时,家长、老师及同学要及时予以批评,指出他们这样做的危害。

社会需要秩序,人人需要约束,每个人都不应是文明的旁观者。

对孩子进行公德教育

对孩子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也是公德意识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护公共财物,包括爱护国家和集体的财物、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等,这既是公共道德规范的内容,也是法律规范的要求。公共财物不属于个人,但又为每个公民服务。公共财物受到损害,不但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也会给公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对孩子进行爱护公物品格培养,-首先要树立孩子对公共财物的主人翁意识。要让他们懂得,公共财物也有自己的一份,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保护它、爱护它。其次,培养孩子爱护公物要注意从一点一滴开始,如教育他们爱护学校的桌椅、门窗、玻璃,不要在桌凳上乱写乱刻,不浪费学校的一滴水、一度电;要讲究卫生,不在公共场所随地丢弃废弃物;对路灯、图书、花草、电信设施等公物要自觉爱护,还要劝阻那些有意或无意损害公物的不且行为。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

中华民族历来把助人为乐看做一种美德,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不但要继承这种美德,而且要把它发扬光大。因此,提倡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助人为乐的前提,是孩子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帮起别人来才会主动、自然、有热情。社会上诸如“希望工程”、“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学雷锋”活动等等,对这些带有公益性质的活动,家长和老师在鼓励和组织孩子积极参与之前,一定要把参加活动的原因、意义讲清楚,让孩子带着一种责任感、一种爱心去参加活动。也只有这样,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才会不计报酬,以上为乐,并且充满荣誉感和幸福感。

从古至今,人们对扶贫济困的“好人”总是念念不忘,对敢于见义勇为、伸张正气的人更是倍加称颂。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中间,虽然很少有特别恶劣的损害社会或个人利益的行为发生,但诸如以大欺小、强词夺理、小偷小摸、参与团伙、打架斗殴、骑车飞“车、险车扰乱交通之类的现象还是有的。一般来说,经常关心孩子的家长,孩子的劣迹总会及时发现,一旦发现,应配合学狡严加管教,使孩子的错误改正在萌芽状态中,与此同时,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有些无劣迹的孩子的家长总是教育孩子”少管闲事、明哲保身,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的善恶观念和正义感就会逐渐模糊,对人对事也会失去热情,处之冷漠。将来让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是可悲的。为此,教育和培养孩子主持正义、敢于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精神,是社会的需要,是公德教育中必不可少析内容。人人都痛恨恶势力的为非作歹,但只有大家敢于起来与之斗争,恶势力的气焰才不能嚣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保持。

当然,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主持正义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要让孩子把见义勇为和江湖义气混为一谈,仅仅为了朋友间的哥儿们义气去“两肋插刀”,而不顾事情本身的正义与否。也不要把本来协商可以解决的摩擦,以兵临城下的方式解决。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真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谁都渴望我们的后代能生活在文明;卫生,绿地、蓝天的环境中,但这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人人动手,也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

两年前,上海市搞子个文明规范“七不”。“七不”的内容是: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吸烟,不讲粗话、脏话,不乱扔垃圾,不损害公物广不乱穿马路,不破坏绿化。显然“七不”在城市文明建设中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公德。“七不”看起来琐碎,但一个城市里市民的素质、城市的风貌及管理水平就是从这些琐碎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上海市民说得好:“七不”都做不到,何谈其它文明。

文明规范的“七不”,实施以来,在职工、学生及全体上民的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从我做起、协同努力下,两年多的时间,使上海市文明状况大为改观。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视自己为文明、卫生及环境保护的局外人。他们看到不文明、缺乏公德及损害环境的行为怨天尤人,或指望有关部门去管去做,自己却袖手旁观,很少去审视自己的行为。

对于文明状况的下降和环境的破坏,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丽的滇池被污染成一潭污水就直接与滇池周围居住的人有关。20多年来,滇池巨变的重要原因是大量的氮磷含量超标的污水排放到滇池所致。氮磷含量超标,造成了滇池的富营养,水面浮游植物大量繁衍,而它们隔绝了进入水中的氧气,湖水就发黑变臭。而调查表明,由于使用含磷洗衣粉,使生活排放污水中的磷,占排放到滇池污水中含磷总量的53%,就是说滇池的巨变的祸首是大家都使用的含磷洗衣粉。如果大家都不再使用含磷的洗衣粉,滇池就有希望复原。

再如,我国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缺乏,很多地方淡水紧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与工厂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的增加等有关,但是浪费用水也是重要原因,如果每个人都有浓厚的环境意识,节约每一滴水,淡水紧张的状况定会缓解。

丢一颗瓜籽皮、一张糖块包装纸、一个烟头,吐一口痰、丢一个塑料袋,对个人是小事,但集中起来,对国家对社会将造成巨大破坏。所以,教育孩子保护大自然、保护文明环境要从小做起,使之从小树立环境公德意识。

我国的人均资源并不丰富,社会的发展不能走高消费之路。家长和老师应该让青少年懂得,如果我们的经济发展与消费以资源枯竭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那么最终受到损害的还是我们自身,所以,无端地消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不道德的,充分发挥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度电的效益,才是高尚的行为。

同时,家长和老师更应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生态道德行为,如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了解林木优化生态环境的功能,参观自然保护区,体验优美环境的舒适,理解草、木、虫、鱼、鸟、兽、人的和睦相处,调查当地生态环境,认识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及危害,提出治理改进方案,通过建设和维护生活小区、道路、校园的优美环境,让青少年在切身感受中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公民意识。

排除的游戏

让孩子学会等待,培养规则意识、耐心与坚持性;学习与同伴交往的经验。(1)邀请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到家里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2)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充当汽车司机,成人和其他孩子充当乘客。成人带着孩子排队等候;小司机两手在胸前转动,做握方向盘状,口中发出“笛……”声在房间里走动一圈,停在队伍前面,成人让站在最前面的孩子先上车(跟在司机身后)。汽车在房间里开一圈,再载走排队的其他孩子,活动反复进行,直到所有的孩子都上车。(1)现在的许多独生子女都有霸道、任性、“自我中心”的毛病。“排队”的游戏要求孩子学会等待,遵守规则,对于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有一定的帮助。在游戏中,家长可启发孩子:“如果大家都不排队,就没办法上车。”(2)在游戏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耐心等待,维持好孩子“排队的秩序”。

我很快乐

——培养宝宝的乐观精神

关于乐观的习性与思维

莎珑今年才6岁,但却显得非常沉着老练。今天,她提前15分钟来拍模特照片。刚被介绍给摄影师时,对方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她就开口了,“你知道吗?上回我去迪斯尼乐园,每匹马都骑了两遍。”“很好。”摄影师一边对镜头一边回答,“现在你坐下,我们要调灯光了”。“你知道吗?”莎珑一边摆好姿势,一边又说道:“我4岁就开始当模特了。当时我姐姐浩莉就是模特,我看着她当,于是也想干。我妈妈说,‘好吧,你能做好的。’所以我现在就干上模特了。而浩莉却不干了。”“噢?”摄影师被这位话多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你喜欢当模特吗?”“太喜欢了!”莎珑答道,小脸上因兴奋而闪着光。“别动,你的表情太好了!”摄影师按下了快门。而莎珑还在喋喋不休。她说话时,能保持笑容不变。“我太喜欢了!我要去纽约。妈妈带我去看过一次演出。我总是被介绍给许多人,他们给我拍照。我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业明星的。浩莉不喜欢当模特了,而我和妈妈总是不断地到处走。”

乐观远远超出了比较自信的思维,是习惯性的思维。词典中的定义是这样的,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

有莎珑这样的乐观孩子生活在周围,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他们的热情和愉悦是能感染周围人的。根据(乐观儿童)的作者、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称,乐观不仅是比较迷人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他做过高达1000次的研究,究人数达50万(包括成人和儿童),结果发现,乐观的人不易患忧郁症,在学校和工作中都更容易成功,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身体比悲观者更健康。他的最重要的发现是,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也是可以培养的。

乐观与悲观的区别

要想让孩子变得乐观一点,首先你必须能区分乐观和悲观思想。根据塞利格曼的理论,两者之间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

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也就是能不断发生的),而且是普遍的(即总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发生)。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对其发生原因也能采取乐观现实的态度。

安迪是个乐观的孩子。当他发现全家在三年中又要第三次搬家时,表现出可以理解的烦躁心情。他喜欢现在的学校、朋友,也喜欢现在的家,离社区游戏地只有两个街区。但在发了几次牢骚以后,他开始想象新家的优点。它离佛罗里达迪斯尼乐园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离埃帕科特中心和其他大型娱乐公园都很近。

安迪知道,这次搬家只是由于父亲的工作,而不是因为谁做错丁什么事。他们全家对搬家也很在行,他们会和老朋友保持联系,而且在搬进新家以后的一个星期内,要举行大型晚会,认识新朋友。他决定以这次搬家为题,写篇短文,题目就叫“搬家”。而悲观主义者考虑的恰恰相反: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好事只是靠碰运气,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原因时,也常常犯错误,或者每件事都责怪自己,或者全都委过于他人。

悲观主义在性格上是“灾难性”的。在逆境中做最坏的打算是应该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无需如此了。某个孩子因为没能加入篮球队或父母不让她穿耳朵眼,就大哭大闹,是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感情上对夸大了的事情而非实际情况做出同步反应。注意:如果你认同孩子的悲观想法,就会加重他的悲观情绪。

悲观的危害

塞利骆曼认为,悲观不仅仅是思考的负面方式,还是对孩子健康的最大威胁,是“流行性的忧郁症”。他是经过多次研究才得出这一结论的。这些研究涉及多达16000多人,他解释说,今天的孩子与本世纪头30年的孩子相比,患忧郁症的危险要高出10倍。更可怕的是,患严重忧郁症的年龄提前了。他对3000多9-14岁的儿童作过调查,发现有9%的孩于已经发展到垅郊症妁后期。

幸而有证据表明,悲观甚至忧郁症都是可以改变和治愈的,只要教会他们(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按照一种新方法思考就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阿龙·贝克和同事们在这方面创下了先例,他们成功地创造出系统的治疗方法,从而证明了通过逻辑思维来控制情感思维的设想是可行的。贝克认为,悲观主义者习惯性地想象未来都是没有希望的,他发现训练病人换种方法思考可以减少悲观症状。

塞利格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预防工程中,和同学们一起在贝克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扩展出一个12周的忧郁症治疗方案。他们教会孩子们换种方式思考,按照新方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治疗前,预防组和参照组中都有24%的孩子患有程度不同的忧郁症,治疗完成之后,预防组的病儿比率下降到13%,而参照组的比率不变。

预防工程的研究者们没有忘掉自己的主要任务,预防的真正效果要由时间来衡量。在随后两年的跟踪研究中,他们发现预防组的孩子患不同程度忧郁症的比率为24%,而参照组的比率上升到46%。也就是说,他们把患忧郁症孩子的数量降低了一半。

让孩子知道乐观的优势

不会受到忧郁症的侵袭只是乐观孩子的优势之一,他们还有一大优势:在学校里比悲观的同伴更易成功。特雍卡·帕克1996年5月被选人《今日美国》的全优生队伍。她以平均3.86的学分从高中毕业,准备进入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她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也颇得赞扬。

如果了解她的生活环境,那么你会对她在中学所取得的成绩更加钦佩。她母亲患有精神病,特雍卡从小是在亲戚家长大的,她总是穿梭般来往于各家之间,密西西比、圣迭哥、洛杉矶都曾到过。她的三个哥哥中有两个在她读高中由时,由于吸毒而坐牢。

在这种环境中,使特雍卡区别于那些表现一般、甚至不走正道的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成功的坚定决心和乐观精神。对她来说,不幸是成功的朋友,是对她意志的一种考验,正如她对一位记者所说的那样:“如果我生在富裕人家,那么我就会悠闲地生活而不是努力奋斗”。在给斯坦福大学的申请信中,她写得再清楚不过了:“我要以不懈的努力、坚强意志和献身精神震惊世界。”

培养乐观的孩子

乐观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下面便是几条建议:

①批评之前仔细考虑一下方式

采用合适的方式批评孩子。塞利格曼认为批评孩子的方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正确与否,显著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的乐观与悲观。

批评孩子的第一要点就是恰如其分。“过度批评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内疚和羞辱感,超过了使孩子改错的度。而不批评孩子又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磨灭其改正错误的愿望。”

其次,掌握乐观的解释性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犯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变的。

以8岁的苏西为例。尽管父母三次要求她在与朋友出去野餐前,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但她还是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房间里乱得一团糟,自己却出去丁。那天早晨正好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看房子,因而父母非常生气,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苏西打扫了房间。

那天下午苏西回家后,母亲满脸怒气,立即把她带到卧室,告诉她自己为什么生气。下面是苏西的母亲有可能采取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乐观的解释性的,另一种则是悲观的方式。

乐观方式:“你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们非常生气。”(她的批评是特定的,并且很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跟你说过三次,要你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就是不动。”(她母亲准确地描述了事情,并且把苏西的问题说成是暂时性的)。“今天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末,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我们就得替你打扫,结果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间的干净,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她母亲只是描述了所发生的事情、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她的责备是正确的)。“我要你留在自己房间里15分钟,好好想想我的说法对不对。然后告诉我,今后你会如何保持房间整洁,保证这类事不再发生。至少要写出三条解决办法。”(15分钟是8岁孩子考虑问题的比较实际的时间段,苏西的母亲给她找了一件很实际的任务,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这个问题)。

悲观方式:“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体谅人?你的行为把我气疯了!”(“总是”一词意味着问题很普遍,而且永远不会改变。母亲的情感反应太过分了,会给孩子造成太多的内疚感。)“我跟你说过无数次,要你保持房间干净,但你就是从来不听!你是怎么啦?”(苏西的母亲把问题说成是普遍性的“无数次”,永久性的“你从来不听”,借此让孩子产生内疚。她还进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今天早晨地产商来了,几乎是场灾难!人们说进屋的第一印象会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了一位难得的代理商,会使房价降低几千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买不起新房子了!”(苏西的母亲把事情描述成一场灾难,她暗指苏西的一次疏忽会毁掉全家人的生活)。“现在,我要你呆在房间里,好好想想你所干的一切。”(这一惩罚是不确定的,没有针对性的。苏西有时间来思考,产生内疚,但却没有机会学会或做些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②自己要充当表率

孩子会模仿你的行为,把你的优缺点一并吸收。如果你是个悲观主义者,那么你的孩子也会那样思考问题。如果你希望他们养成乐观品性,那么你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思维方式并不容易,但只要明白一点,那就是:悲观只是一种习惯,把它当成习惯对待就行。下面介绍的那张表可以帮助你把消极想法转变成积极的,符合实际的看法。中间一栏有助于你了解你自己所犯的是什么类型的错误(比如,特殊与普遍、责备对象、灾难性的),你也可以用该表帮助10岁以上的孩子现实地思考、乐观地衡量问题。

下面以“我的理科成绩很差”的两题为例子,来模拟一下游戏的实际操作过程。

积极评价:

你如果再努力一点,或者多做些课外作业,那么你的成绩会提高的。

消极评价:

理科就是很让你厌烦,你们的教科书也太难。

积极评价:

你可以找趣味性强一点的教材,或者看看是否有什么计算机游戏能将课程解释得清楚一些,你也可以去找理科老师帮忙。

消极评价:

面对现实吧。不管如何努力,你的成绩都不会有任何提高。你已经考砸过三次了。

积极评价:

即使这次你理科没考好,阅读课考好了,还可以平衡一下。你只要多读两本书,阅读课就能得“A”。

坐在中间提出问题的人便充当“裁判”,在成绩单上写下所有的消极和积极评价,然后圈出符合实际的积极评价每一轮时间为五分钟,然后持卡片者交换角色。坐在中间者再提出一个新问题,新一轮开始。整个游戏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在这一时间段里,共提出了30个切合实际的积极建议,那么由三人组成的这一组便赢了。

需要牢记的情商要点

由于诸方面的原因,如今一代儿童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悲观。这使得如今的孩子更加经受不起诸如忧郁症、学习成绩差、朋友少甚至身体疾病的打击。因此你和孩子记住以下几点,对双方都很有帮助:

·孩子们可以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能更有效地对付忧郁症等身心疾病。

·只有通过现实地思考、经历过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挑战后才能养成乐观性格。

·与孩子相处时,你必须乐观一点。孩子们最容易学到父母的言行。

宝宝性情孤僻怎么办?

性情孤僻是性格内向的一种极端表现。一般的性格内向对于儿童的个性形成和社会交往并没有太大妨碍,但是如果伴有孤僻行为,不及时矫正的话,孩子将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和与他人的交往。

造成孩子孤癖的原因很多,虐待是其中之一。四岁的小格常常被他的爸爸鞭打,他的妈妈也不时地羞辱他;譬如说,小格常听妈妈告诉朋友:“我们家小格到现在还会尿床,吃手指头。”

被冷落的孩子久而久之也会变得很孤癖。曾经有一位母亲因为太忙了,所以在婴儿床旁边吊一个收音机来陪孩子。这个孩子后来一看到人就会缩在角落里,或是躲在帘后面,因为“人”使他不知所措,更使他,害怕。

有些孩子因为赶不上别的孩子,所以也表现得很孤癖。三岁的小绪很少讲话,也听不太懂别的孩子说什么,所以不管是赛跑还是爬树,若是落在人后。最后,他宁愿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玩。

有些孩子因为受不了吵闹的环境也会自己一个人躲起来。像是家人太多、太挤、或是访客不断的家庭。

另外也有些孩子整天东奔西走,忙碌不已,不由得希望能拥有自己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五岁的小葛就是一个例子。他除了上幼儿园以外,每个礼拜还要上芭蕾舞课、体操课、游泳课。当妈妈出去买东西或是看朋友时,也会把小葛带在身边,所以只要有机会,小葛就会要求留在家里或是留在车上。

小浩在幼儿园里,总不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经老师了解,原来,小浩从小由姥姥带大,由于姥姥怕他受到别人的欺负,所以整天把他关在家里,偶尔带他在外面玩,姥姥也不离他半步,一看到别的小朋友靠近他,便把他带走,因此养成了小浩孤僻的性格。可以说,小浩的这种性格是由于她姥过份保护引起的,是被不当的爱所害。

防止和消除儿童的孤僻性格要及早动手。研究表明,如果儿童早期不能对某个亲近的人形成依恋,就会影响他发人际关系的能力,变得性情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孩子一出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是父母亲,父爱与母爱使婴儿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满足感和依恋感。所以,无论父母工作多么繁忙,也不要只把孩子丢给保姆或孩子的爷爷奶奶看管,要尽量抽时间多搂抱、抚摸和逗弄孩子。父母的音容笑貌,甚至体温和心跳,都是对婴儿最良好的刺激,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依恋之情,也是防止和消除孤僻性格的良方。

不要忽略孩子,侮辱孩子,厌恶孩子,或是虐待孩子。孩子是有感觉的人,不是一样东西。像大人一样,他们需要被爱,被尊重。如果父母行为残暴,孩子会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一样地残暴,自然会对“人”又怕又憎恶。

对于性情孤僻的孩子,父母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并想方设法鼓励他参加各种活动。例如: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里做客,过新年的时候带孩子去参加游艺会,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夏令营活动,这种活动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有父母相陪,孩子也不会感到太拘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孩子与周围人逐渐建立起信任和友谊,就会慢慢开始喜欢与人交往和参加各种活动。家长还应注意,如果孩子在这些活动中有什么不当的举动,只要加以提醒和暗示就够了,千万不要严厉批评,否则孩子刚刚萌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受到挫伤。

父母亲要花心血教导孩子,多和孩子说话,念故事给孩子听,教孩子做家事,自己穿衣、吃饭、洗澡,让他们有机会到户外去跑、去跳、去丢球。这些事情小孩子都要有经验,免得落在别的孩子后面。想办法帮助孤癖的孩子亲近他人。刚开始的时候先找一个小朋友,一起玩上三十分钟。渐渐地,把时间拉长到一个钟头。渐渐地,多找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如果同年纪的小朋友孩子畏缩,那就先找比较小的小朋友。告诉孩子要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当孩子有了一两个朋友以后,再安排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园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学习如何和一群人相处。

要是父母亲觉得孩子的中枢神经有问题,一定要带去给医生看看。有自闭症的孩子平常不会把眼神落在别人身上。如果别人要关怀他搂抱他,他会把别人推开。他们不爱讲话,如果别人电口齿不清。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希望,父母亲要帮助他们。

什么是“儿童焦虑症”

燕燕是广州一间少一级小学的毕业班学生,她从小学钢琴,能歌善舞,是学校文艺表演的主角。燕燕学习也很认真、刻苦、语文、英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数学成绩平平,低年级时还过得去,最近却越来越差,曾有亮红灯的记录。父母从小对燕燕期望很高,她自己也希望能进入省一级中学,将来考重点大学。但对数学成绩影响自己前途的担忧,使燕燕日益焦虑不安,家长反映她睡眠不安、惊醒、食欲不振等,考试前甚至彻夜失眠。

强强是个活泼、开朗、聪明的小男孩,父母和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但最近,父母闹起离婚,家里常乱哄哄的,强强不是成为父母的出气筒,就是成为无人理睬的小可怜,他常常担心父母会抛弃他,于是出现了气促、恐惧不安、发恶梦等焦虑症状。

儿童焦虑症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家庭结构不稳定的社会中并非不见。焦虑症是指持续性的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儿童不仅有焦虑不安的主观体验,而且还出现心眺、气促出汗、尿频、失虑、头痛等躯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发音系统的症状。

国外曾研究出儿童焦虑的8种诱因:

①儿童在模仿父母或教师的过程中,被父母或教师的焦虑“传染”。

②父母过高估计某些危险,对儿童的告诉诫、威协、禁令过多,使儿童整天焦虑不安。

③父母向子女倾诉许多经济困扰和家庭纠纷,正矛盾重重的处境中,儿童易于产生焦虑。

④父母或教师的期望过高,超过儿童实际能力,儿童为不能实现而焦虑。

⑤父母或教师对儿童过度放纵,使和童缺乏努力目标和具体要求,不知如何行动而焦虑。

⑥经常或强烈的惩罚,使儿童由害怕转为焦虑。

⑦学样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灵活性,学生获得成功机会少,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出现焦虑。

⑧学校要求的层层加码与学生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构成极大精神压力,引发焦虑。

家长应认真分析子女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应诱因,作出改善措施,必要时遵医嘱服用安定或抗焦虑药物。

孩子“自闭症”怎么办?

“自闭症。”是儿童心智和情绪发展上的一种很严重的障碍,这种精神疾病在婴儿出生后就可能产生,一般在两岁半以前发病。“自闭症”的表现有: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不愿与人交谈,即使别人跟他说话也毫不理会;常常自言自语,独自一人玩玩具;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游戏的方式也非常特别,如长时间凝视某个地方,或双手在眼前不停晃动。

患“自闭症”的幼儿智商并不比正常人低,有些在某一方面还会有特殊的才能,比如有特殊的记忆力,或对数字特别敏感,能很快计算出复杂的算式,或者在艺术方面有过人之处。不过,由于患儿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严重障碍,他们牛的大多数长大后都不能正常上学和进入社会。

对于“自闭症”,目前还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及早判断、治疗,再加上父母的帮助和配合,也是有好转的希望的。如果置之不理,孩子肯定不会自然好转,而且由于“自闭症”患儿较难沟通和相处,又容易使父母和其他人逐渐与之疏远,孩子则更加趋于自我封闭,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更无好转希望。

因此,对待“自闭症”患儿,家长要给予加倍的关怀和耐心,尽可能多与孩于接触,因为父母是与孩子关系最密切的人,比较容易被孩子蔗受。等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改善之后,再带孩子接触其他人,和别的一两个小朋友做游戏,让爷爷奶奶参加并照顾他的生活等等。孩子接触过的、熟悉的人渐渐增多,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也就逐渐增强,最终将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

什么是“儿童选择性沉默症”

有这个症状的孩子语言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正常,原来已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却有选择地保持沉默不语,在幼儿园、学校、陌生人面前不说话,人多的场台(如家里来了客人)也不说话,可以长时间静坐不动,不言不语。或仅以手势、点头或摇头表达,但在亲人面前,或很熟的人之间,有语言交流,而且讲得正常。孩子一般从3~7岁开始出现症状,女孩多地男孩。且多数是身体虚弱、胆小、怕羞的孩子。所以,一般容易同正常的“害羞”相混淆。

引起孩子选择性缄默的原因大致有:

①遗传因至少。部分孩子的父母患有本症。

②素质因素。孩子的性格敏感、胆怯、孤僻,情感比较脆弱。

③家庭因素。孩子大多受到父母过分宠爱、保护、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性。

④应激因素。儿童早期遭到感情创伤(如父母伤亡,或被亲人遗弃等),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家庭环境突变(父母离异、家庭搬迁等)。

要防治“儿童选择性缄默症”,首先要从小培养孩子喜欢交往、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关心别人、乐观、活泼独立等性格特征,要多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人,避免孩子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或少数亲人身上。第二,当发现孩子已出“选择性缄默”的症状时,父母不必过分忧心忡忡,要采用“忽视疗法”,让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中,切忌强迫孩子说话。同时,积极消除引起孩子症状的各种因素,改善家庭气氛、帮助孩子尽早适用变化了的陌生环境等等,总之,要准确分析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另外,这可采用“转移法”,鼓励孩子多参加其他活动,对孩子少讲话或讲得不好的地方不作批评,让孩子逐渐减少对自己言语的注意力,忘掉自己言语方面的缺陷,而当孩子出现良好行为,如主动讲话时,给予注意,鼓励和赞赏。

孩子感到寂寞怎么办?

每个人都需要有独处的时间来工作、思考或是休息。

但是独处和寂寞意义不同。如果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或是没有人可以一起工作、逛街,不管是孩子或大人,都会觉得寂寞。

三岁的小乔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六岁的哥哥和八岁的姐姐尽说些他听不懂的学校生活和复杂的游戏父母亲总是忙过头,回家后又太累,没空陪他。小乔每天都上托儿所,但在托儿所里却没人成为他的好朋友。

如果邻居没有小朋友成为孩子的玩伴,那孩子只能整天和大人或小保姆相处了。大人和小保姆对孩子的想法和活动通常不感兴趣。寂寞的孩子觉得没有人关心他们,自艾自怜。相较于其他活力充沛的小朋友,他们显得抑郁寡欢。如果寂寞的孩子认为每个人都刻意躲着他;他会生气地打人和偷东西。

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冷漠

当孩子说话时,父母亲不要不理睬。父母要放下手边正在做的事情,看着孩子,听他说话,并回答他的问题。如果父母亲真的很忙,也最好让孩子待在一旁,找机会让他帮忙,并且和他说话。

不要让孩子只和大人或大孩子在一起。因为小孩子所想和所做的事情不能和大人或大孩子搭上线,自然地会被冷落在一旁。

父母要每天抽时间和孩子相处。譬如说在孩子就寝时和他说话,为他念故事,或是唱歌给孩子听,即使只有十五分钟,孩也会知道大人是关心他的!

鼓励较大的子女和弟弟妹妹玩耍或说话。大孩子没有义务弟妹玩上几个小时,或是和朋友外出时带个小跟班,但是大孩子要了解小孩子崇拜他们,并小孩子也希望获得大孩子的关心。

父母亲要帮孩子安排玩伴。玩伴最好是同年龄和同性别的小孩子除了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里的时间外,每周还要和其他的小朋友在自己或小朋友家里玩上二、三次。

寂寞会阻碍孩子的生长,养成不良的习惯。如果孩子身边的人都关心他,花时间和他作伴,父母亲也为他找玩伴,孩子就不会感觉寂寞了。

“原始吼叫”的游戏

游戏目的:

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情境中,释放郁积的情绪能量;发展良好个性,培养开朗性格。

游戏内容:(1)家长带孩子到空旷的场地,让他模仿小动物叫声。如果是有回声的场地,效果最好,时间最好选在清,早载黄。昏。(2)家长让孩子想象一下,没有语言的猿人是如何表达高兴,害怕、愤怒、喜爱的感情的,然后与孩子交替发出表达这些情绪的吼声,一方发声,另一方要猜所要表达的意思。

游戏指导:(1)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嗓子。(2)吼叫后,家长可让孩子描述一下那种从未有过的轻松感。

宝宝真逗

——培养宝寄语的幽默感

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在人的社交能力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擅长幽默”的孩子童年时代就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成功,因为他们知道,人们“很难讨厌能让他笑起来的人”。——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幽默风趣的孩子比缺乏幽默感的孩子更受欢迎。该观点已被无数次研究所证明。研究还发现,即使是四、五岁的孩子,社交能力强就比较容易与同伴幽默地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别人的幽默逗得大笑。而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认为害羞的8-13岁的孩子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有一次对大学生的调查中,“幽默风趣”被当成交友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儿童幽默感的发育阶段

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样,幽默感的发育在婴儿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就开始了。婴儿刚6周大时,你就可以和她玩躲猫咪,用一块手绢遮住自己的脸,然后迅速拿开,孩子就会冲你笑。

婴儿只能欣赏身体幽默,于是我们就摇身变为查理·卓别林,看着孩子不住咯咯地笑着,从中得到无法言传的喜悦和满足。我们天生就知道怎么鼓动孩子大笑,比如,给孩子一个预料中的惊奇(躲猫眯)、让他们知道“因果关系”的基本原则(孩子拍一下你的鼻子,你立刻做个鬼脸)、用呵痒痒或其他动作刺激他们的身体(用膝盖颠婴儿,或把她轻轻抛向空中)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是无师自通的。

根据保尔·麦基的理论,远远超出身体或感官,反应的真正幽默,是在孩子进入生命的第二年,对字词和物体的象征意义逐渐理解的时候才开始的。这时对他们来说,幽默的基础是身体的不和谐性。比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把鞋当成帽子戴在头上,会让他大笑不止,在他的感觉中,这就象卡通片上猫追耗子进洞,最终把脸撞成烙饼一样可笑。

3岁的孩子就会发现纯粹语言本身也会很有趣。刚开始,她会发现叫错名就非常可笑。她会把“脚”说成“手”,“猫”说成“狗”,“妈妈”喊成“爸爸”。重复也使笑话更可笑。两岁半的孩子就会被某个笑话的字面意思笑得喘不过气来。再过几个月,就会被荒谬可笑的名字逗笑。

父亲:塔米,进来把粥喝了。

塔米:(3岁)你是个粥脑袋。

父亲:对,我知道,你现在把粥喝了。

塔米:(咯咯笑)你是个勺脑袋。

父亲:好吧,塔米很有意思,现在把粥喝了,我们才能去幼儿园。

塔米:(笑得前仰后合,把粥碗也弄翻)你是个粥勺脑袋,粪脑袋。

父亲:(被搞得精疲力尽,但也笑了)好吧,塔米,随便你说什么了。我给你带只香蕉,走吧,塔米。

韵律和胡编乱造的词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也是很有趣的。我女儿杰西卡2岁时,喜欢给她的朋友拉歇尔打电,话,说些“没有意义”的话,总有几个“愚蠢的词”。

杰西卡:(咯咯笑着)“精一咣”。

拉歇尔:(咯咯笑着)“精一贡”。

杰西卡:(哈哈笑):“吁一嘣”。

拉歇尔:(大声笑):“砰一嘣”。

杰西卡:(笑得前仰后合,把听筒都掉了)“呼……”

培养孩子幽默感内容的把握

幽默的内容对任何年龄段的孩子永远都是重要的,但对这一年龄段,是尤其重要的。因为孩子开始试用词语,比如,“精一咣”的玩笑让杰西卡如此大笑,但只有在对拉歇尔说或从拉歇尔那里听到才可笑,如果从我或别,的什么人嘴里说出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认识幽默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寻找。看过《芝麻街》的孩子都认为,大鸟的笨手笨脚和格罗夫的恋爱幽默不同,与伯特和欧尼的愚蠢也不同。他们喜欢修斯先生作品中的节奏和韵律,但这种喜欢是与作者的奇思怪想和色彩丰富的插图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些色彩,孩子们就不会如此印象深刻。

培养孩子幽默发育的几个阶段

孩子长到3岁后,便进入幽默发育的第四个骱段。不仅身体和语言的不和谐性,概念的不和谐也会使他们大笑不止。比如,另一个3岁的孩子把一只瓶子放在嘴中并不可笑,但爸爸这么做就太可笑了。然而,如果一位陌生人也想以此来逗笑他,那他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大哭起来。孩子们心中有一个标准线,能区分什么事什么时候可笑,什么时候则不,而什么时候又是个威胁。这就解释了孩子对小丑所怀的矛盾心理,他们第一次当面看到小丑的古怪动作时,会觉得有些离谱。电视节目、电影中的小丑和马戏团中、生日晚会上捏人的面颊、把大鼻子粘到人脸上的小丑们所处曲环境是不同的。孩子只有学会把小丑放到现实生活这一睡生生的背景上,才会觉得它有趣而不是威胁。

幽默感发育的阶段开始于5-7岁,他们这时的语育能力更强,渐渐明白许多词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5—6岁的孩子开始讲有双重含义的谜语。

看着孩子们进入这一阶段,努力掌握谜语的内容,真是有趣。几年前,我想看看不同年龄孩子幽默的发育情况,见过一群不同年龄的孩子。6到12岁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许多笑话要讲,而只有5岁的亚历克丝,一个总是笑着的小女孩,给我的印象最深。身边有这么多大孩子,她显得非常兴奋。在没有轮到她讲笑话之前,她就把小手高高举起来,足有15分钟之久。

终于轮到了她。她兴奋得眼睛发亮,笑嘻嘻地问我:“笨蛋对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