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法则 打破一切思维定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4 20:39:25

点击下载

作者:[英]理查德·泰普勒(RICHARD TEMPLAR)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破茧法则 打破一切思维定式

破茧法则 打破一切思维定式试读:

前言

在你年少时,你一定得到过许多忠告:想要的总是得不到;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是免费的;我们往往容易轻视熟悉的人;耐心是一种美德;还有一些是属于你家人或老师的个人忠告。其中有一些是由别人反复灌输给你的,还有一些是你在生活中得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获得更多的生活法则,而且有许多法则是你从未想过要质疑的。于是,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成年后的你会依靠一肚子所谓的“法则”生存。只有当你将这些法则对奋斗中的朋友或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并思考“这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有一个问题是,好心人把这些原则当成“建议”赠予他人,但这些原则往往是错的。还有许多只适用于部分情况,但告诉你的人却没有解释在何种情况下应当对其忽视,在何种情况下又该反其道而行。

你应当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对于别人为你设定的法则,不要照单全收,否则就会自讨苦吃。你应该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这一条倒总是值得遵从)。

我并不是说你所得到的一切教导都是错的,无论是广为流传的训诫还是你家人传递给你的价值观。譬如,我完全赞同三思而后行。只不过,我的赞同是建立在仔细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还有,我不同意攻击是最好的防御,尽管在个别情况下这是唯一奏效的方式。金钱也绝对不是万恶之源。我们不能迁怒于那些没有生命的纸钞和钱币。

不过,这些假冒的法则并不都是流行的言论。其中一部分被人们当作信条广泛传播。它们的措辞有很多种,但说到底都是一回事,其中所蕴含的共同主题也极为有害。

自从写了《极简生活法则》以及法则系列书籍(讨论那些在充分利用人生、过得舒心有成就感的人的行为)之后,我发现人们的确热爱法则。这也是问题的一部分。许多人对法则的热爱甚至到了不假思索的地步。我收到了许多读者的电子邮件,他们发现自己正靠一些被我斥为“骗人”的法则(生活中那些好心人的建议或信条)生活着。这正是我动笔写作本书的原因,我要讨论这些被许多人奉行的、无益处的信条和行为,并好好验证一番,看看它们是否真的经得起考验。

其中的要义就是思考。质疑你所学到的一切,在表示赞同之前,不要按照别人给的法则生活。无论你是18岁还是80岁,你都可以把小时候被告知必须无条件遵守的训诫拿出来审视一番,自己判断它们是否正确。时常自省“我为什么要相信这个?”“这对我有帮助吗?”

我并没有允许你无视一切不对你胃口的法则和价值观(我不会那样做,因为你做事无需得到我的允许)。那并不是获得幸福或成功的方法。诚实地对待自己,有时候,面对某些法则,你发现自己不敢苟同,那就别不假思索地被别人的价值观绑架。当你成年后,你尽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法则。

所以,我鼓励你打破这些所谓的法则,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这样做。本书所搜罗的都是一些流传于各个阶层的法则。在每一条的最后,我都会为你提供更为可靠的“替代品”或一条更为恰当的法则。 第一篇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需要打破的法则需要打破的法则1 你得有合适的学历

还在费力地做作业吗?还在顶着压力争取好成绩吗?老师、父母、朋友或导师是不是告诫你,学习成绩决定了你的整个未来?我来告诉你一个秘密——考试成绩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重要。

考试是个捷径,别无其他。好成绩能最为直观地向大学或雇主展示他们想了解的事。但是,许多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的人也有着幸福而成功的人生。人人都知道爱因斯坦没考上大学,这说明许多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

注意,我不是劝你不必烦恼。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好成绩让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好走。如果你还年少,它肯定能让你和父母相处融洽。但是你不值得为它而感到痛苦。你可以重修,可以在5年或25年之后再回学校学习,也可以从最底层做起,还可以选择对学历不作要求的职业……只要你尽心尽力、不惧辛苦,不管有没有好成绩,大部分的工作你都是可以胜任的。

我要告诉你一些事,在我离开学校两年后,没有哪位雇主打听过我的成绩。没错,虽然并非所有行业都这样,但对经验和天赋的要求远胜于考试成绩的工作不胜枚举。在你18岁的时候,你的老板要求的是这些。等你到了28岁,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你在过去的十年里做了些什么,而不是你在学校里的表现。

还有,我至今依然记得当初自己在思索选化学还是物理、选择哪一语种和要不要选修历史的纠结心情。但是,除非你打算进入像医学这样十分特殊的行业,否则选什么课程都无关紧要。喜欢哪个就学哪个。

你知道吗?我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有个物理学学位,这在出版业能派上什么用场?然而,当时18岁的她选择学习这个专业一定花费了不少心力。我认识一个古希腊语专业出身的喜剧作家。我的一个连襟曾经痛苦地在哲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抉择,那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会做环境保护的工作,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环境生物学的学位,为此,他五年后又回到学校,拿到了这个学位。

你瞧,大家都希望你做到最好,如果你的成绩优异,他们会觉得更稳妥。然而这些成绩你也许一个也用不上,而且,如果真有必要,你稍后也会自己想明白。现阶段迫在眉睫的事情,几年之后回头再看就是小题大做。考试不是一切需要打破的法则2 听爸妈的准没错

这是针对年轻人的,但我认为,很多人在离开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需要参考这一条。

小时候,我们都以为爸妈是完美的(除非有非常强烈的缘由令人产生相反的想法)。虽然我们并不喜欢他们为我们所立的规矩,但我们认为爸妈肯定是对的。等进入青少年时期,我们发现,朋友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父母极为不同,但我们还是默认真相掌握在自己爸妈的手里。

想想看,自从你记事以来,你的父母一直在练习如何为人父母。他们要规划你的人生,要打磨和调整自己的做法。那么,到如今,他们一定是趋于完美的。怎么可能不完美呢?

相信我,我以6次为人父的身份告诉你,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除了疲于工作,我们一路上背负了太多,从我们自己父母的教导方式,到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希望、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烦恼……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惧所想构成了对待孩子的方式。

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算你的爸妈对待你的哥哥姐姐胸有成竹,他们也不见得能把你教好。有的孩子什么都敢做,有的孩子忧心忡忡,有的学习过于努力,有的交朋友有困难,有的孩子热爱冒险,有的孩子轻言放弃。有些孩子像你,有些则与你截然不同,你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我记得我最大的孩子曾一度跟我叫板,说我应该知道该做什么,因为我已经当了14年的爹(当时)。我说我之前没当过14岁孩子的爹,所以没什么相关经验可借鉴。

看到了吗?重点是爸妈一路走来都在学习。老实讲,有些父母反应非常迅速,但他们还是免不了得查缺补漏。这我是了解的,因为多年来,我一直是这样做的。综上所述,听父母的话是应该的,但等你足够成熟时——15岁或50岁,应该由你来定,不要害怕做决定。[1]父母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但一旦成年,你就不必再听从他们的建议。当然,你得礼貌地倾听,但现在是你做主了。他们常常是对的,但不代表不会出错。人无完人,父母也一样需要打破的法则3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是有责任的

基于父母并不完美(不可能完美)的认知,那么,当他们犯错的时候,你真的不能怪他们。他们已经尽力了。

譬如说,有人逼你在没有任何培训的情况下经营国家铁路网 [2],你别无选择,只能一头栽进去。你觉得你第一次就能上手吗?当然不能。那么,你凭什么指望你的爸妈突然就明白该怎样对待你?待他们摸清该怎么带小婴儿的时候,你已经步入幼儿期。一旦他们解决了这一阶段的问题,你又该上学了。学龄时期的进展似乎还行,可是突然之间你又长成了青少年,这又是一个为人父母的全新课题。

此外,尽管你隐约地意识到这种成长,但他们一直周旋在工作、你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父母、家庭危机、经济顾虑等问题之间。所以,想想看吧,如果他们每犯下一个错误你都选择责怪,这似乎并不那么理直气壮。

为人父母没有试炼,也就无从得知自己适不适合当父母。这同照顾别人的孩子是两回事。等你有机会验证自己是否适合的时候,你已经承担起了这一责任。假如结果证明你不适合,你也只能做这么多。当然,尽管如此,多数父母还是会做出足够的努力,只是没人能永远不出错。

重要的是,你得学会知足,因为你得到的比某些人多。正如一位家庭教育专家所言:“作为家长,你的义务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到能够自主寻求帮助的那一天。”

我确实想说,如果很不幸,你一直都只能被迫接受,那么有些事你是可以责怪父母的。如果你的父母违反了法律,对你施加了身体上、言语上的虐待或性虐待、心理虐待,对你构成了犯罪层面的忽视,那你可以怨他们。即便如此,如果你能够原谅,请试着这样做。倒不是他们应该得到原谅,而是你可以释怀。别难为父母需要打破的法则4 朋友可以选,家人没得选

这一条是毋庸置疑的吧?很不幸,这也是一条信口开河的言论,危害无穷,会令你在生活中四处碰壁。从字面上看,你当然不能选择和谁做一家人。但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选择让他们做你的朋友。尽管颇费周章,但却非常值得。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会告诉你,兄弟姐妹都是一路竞争着长大的,尤其会争夺父母的宠爱。他们努力让自己与众不同,从而得到关注。这是一种深刻的、逐步发展的能动性,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一点。

在某些家庭里,这会造成姊妹之间的不和。这似乎不大公平,因为孩子太小,这只是他们的本能反应。有些父母能尽量公平地应对,但有些只能勉力控制竞争局面,甚至有些父母会鼓励这种对抗关系。

一旦长大成人、离开家,我们必须把这些事情抛诸脑后。我知道,知易行难,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我们必须努力坚持。

为什么?因为兄弟姐妹是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人。等到父母百年之后,姊妹会陪伴我们左右,这时间比谁都长。他们了解我们真正的喜好、我们难为情的、不为外人所知的、恨不得自己都忘掉的那部分记忆。所以,当我们需要朋友的时候,他们就在那里,血肉亲情强于一切。

我认识一对兄弟,和大多数兄弟一样,他们小时候也吵闹,当然也会一起玩耍。不知为何,他们把童年的争吵延续到了成年之后,到了快三十岁的时候,他们俩几乎不说话。后来,他们的父亲突然去世,当整个家庭聚在一起时,他俩发现对方才是彼此最有力的支持。从那以后,他们成为了最好的伙伴。他们知道该避免哪些老毛病、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收敛,于是,小时候的友谊得以重拾。

你得分析你们的关系属于哪一种童年模式,然后努力改变它。我朋友的弟弟让她别把他当孩子看。她欣然接受,待他再来的时候,她有好几次想说话都忍住了。有意思的是,她注意到,当自己不再命令他干这干那时,他反而一直在问该怎么办,而涉及的全都是一般人能够独立解决的事情。于是,她决定再同他谈谈,告诉他,如果要她不再发号施令,他的行为举止就不能像个孩子。他接受了这一点。据她说,他们现在的关系更加融洽、平等了。

所以,如果你的姐妹还在觊觎你的朋友们,或者你的兄弟还在和你竞争(即便竞争的东西已经由运动和成绩变成了金钱和职位),你应该做些改变来打破这种模式。不要认为都是对方的错,事实并非如此。错不在任何人,家庭关系就是这样。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应该有所成长。否则等以后需要知心朋友时,我们就会失去这一人生挚友的人选。是手足,也是一生挚友需要打破的法则5 老师什么都懂

16岁离开校园时,我被班主任预言将一事无成。没错,尽管我没有拯救世界,也没有成为首相,但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错。

多数老师都有一个通病,除了教书之外,他们对其他的事情知之甚少。许多老师都同拥有与其相近职业的人结婚。他们一生都在学校里工作,生活圈子很狭窄。

请注意,他们的工作极其高尚。优秀的老师能对几百个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鼓舞着他们取得一生的成就。我无意贬低教师这一职业。但就我认识的教师当中,极少有人了解在航空公司当飞行员、就职于国际发展慈善机构或自主创业的真正含义。他们何必要了解?优秀的老师会爽快地承认这一点。

于是,他们大都踏踏实实地按照考试大纲授课,他们希望能燃起你对这一科目的热情。但是在科目之外,对于他们所说的话,别太往心里去。我认识因书写太差而受尽呵责的孩子,没人安慰他们说这在大多数职业中根本不重要而且他们以后会使用电脑。人人都喜欢漂亮的笔迹,但你和你的老师都忽略了它其实并不重要。

有些老师总强调服从的必要性。很多人可以做到,但也有人做不到。如果你是老师,服从是有必要的,因为你在纪律为重的学校里工作。这也是一些生活圈子单一的老师所意识不到的。其实,如果你想成为做研究的科学家、平面设计师或是自由撰稿人,你那不肯墨守成规的观念很有可能得到接纳,甚至受到欢迎。

所以,请记住,老师并不是百事通。他们非常了解自己所教的科目,了解学习,了解在传统机构的工作,也了解孩子,但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也存在巨大的空白。所以,如果你的报告总是在学校挨批评,或者总被告诫你的态度有问题,请不要灰心丧气。为自己找一份并不看重这些,却能凸显你特长的职业。无论拥有怎样的才能和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职业。不管你是否处于求学阶段,请相信自己,并发挥特长。

倘若你读完这一法则,觉得这是为你而写的,因为你就是一个书写很差又不肯墨守成规的人,请接受我的建议,不要当老师。象牙塔内外大不同需要打破的法则6 英雄只观前路,不问出身

我在布里斯顿的郊区长大,这一地区在伦敦是出了名的脏乱。每当有人问我在哪里生活,我母亲总会小声跟我说:“说达维奇。”(布里斯顿的好邻居)这种态度并不少见,许多人对自己的出身都羞于承认,极力掩饰地方口音或改掉方言的也比比皆是,为的就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成长背景。

当然也有另一种极端。我年轻时有一位好朋友,她来自曼彻斯特的一个贫困地区。她是家族里第一个接受教育到18岁的人,后来,她在市中心找了一份收入体面的好工作。她的某些家族成员指责她为叛徒,说她背叛了她的工人阶级出身,只同新朋友来往。其实,她并不以自己的背景为耻,也无意隐藏,她不过是想立足于社会罢了。

你的出身是你的一部分。你可以一辈子待在你的故乡,也可以离开,到大为不同的地方去安身。这两种选择都没有问题。但是,隐藏出身就相当于否认你自身的一部分。你迟早会因此而不开心,要么后悔自己的无端羞耻,要么惴惴不安地担心被人戳穿。

在你破除万难取得成功时(当然是你所说的成功),你卑微的背景更能映衬你的成就。何必要掩饰?偏见是存在的,这谁都知道。但是,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以这件事来批评你的浅薄之人不值得你浪费时间,也不值得你尊重(当然,守规则的你会时刻保持礼貌)。这与以肤色取人一样,都是要不得的偏见。

在某些场合,承认出身高贵比承认出身寒门更加尴尬。但它仍是你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出身很愚蠢,因为这表明你蔑视那些渴望攀附你的人,你本该不动声色,却显得优越感十足。不,如果你觉得羞耻,你应该想想原因。如果你觉得这种优势不公平(我不能置评,我不知道你的出身到底有多高贵),那就想办法平衡。体验一下寒门子弟的生活,尽力把你的优势(财富、教育、支持你的家庭)与世界分享,不管是在你自己的小区域还是以更为广泛的方式——工作、慈善,所有你觉得合适的方式。并且,别因为任何势利之人而为你的幸运出身感到羞耻。

请站起来,大方地宣布你的出身。记住你的出身教会你的东西、赋予你的机会以及你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它所得到的力量,并以它为傲,因为它是你的一部分。为你的出身而骄傲需要打破的法则7 忠于你的梦想

年轻时,我曾希望住在一条船上。我喜欢船。有一年夏天,我在几条苏格兰渔船上工作,我梦想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船。我向往过上狂放自由的海盗般的冒险生活。

多年来,我拥有过很多条船。虽然没有哪一艘大到适合居住,但足够我在闲暇时享受一次出游。我拥有划艇、橡皮艇以及带有外弦、小划子和小摩托艇的玻璃钢船。有一天,我向自己许诺,我要买一艘足够我居住的大船。我有好几次差点就做成了,但不知为何从未实现。

这可能是因为我结了婚,有了孩子,我还有了工作,工作之余并没有多少时间去应对以船为家所涉及的事情。我在家里工作需要用电、取暖,还必须有一个邮政地址。在许多年后,我终于接受了现实,其实我不再希冀以船为家。虽然我的内心至今依然为这一想法而澎湃,但它决不会成为现实,至少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不会。

以这个故事开场似乎很遗憾,因为我仍在妥协。如今的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想住在船上。如果我想,那我就会去做。我只是梦想着以船为家,并以此为乐。我有一个已成年的儿子住在船上,所以我知道其中的艰辛。他热爱这样的生活,但我在内心深处隐隐觉得我可能是叶公好龙。我无法想象同三个少年一起被困在一个“漂浮的小岛”上的场景,我也不再佯装喜欢湿冷的感觉,我不希望连跑出去买张纸都得等待潮汐,也不希望为了上岸而在雨夜里钻进小船。辞去水手的工作,曾让我背负上背叛梦想的愧疚。我觉得我“应该”做和船有关的工作,因为我多年来一直对船念念不忘。然而,生活的重点在改变,我们得允许自己毫无愧疚地适应它。

也许你曾下定决心成为行业翘楚,有一天却突然意识到家庭更重要。或者,你立志投身某项慈善,数年后才觉得你其实需要退后一步,以便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这没有关系。没有谁20岁就能知道自己在60岁时会做些什么,甚至在50岁也无法预料60岁的情况。我们在变,世界在变,我们身边的人也在变。所以,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请追寻你的目标,但也要准备好迎接目标的转变。时移世易,人生的重点也会改变需要打破的法则8 尊敬老人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小时候,大家都教育我要尊敬老人。老实说,除了担心不照做会被打耳光之外,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时候,我眼里的老人是与社会脱节的、行动不便的,并且多为脾气暴躁的老古板。

回头看看,我认为问题很大程度上源自“老人”这一定义。它将所有超过40岁(以我的童年视角出发)的人全部同质化为一群顶着灰白头发、倚老卖老、酷爱抱怨的人,他们的嘴里总是嘟囔着今时如何不同于往日。

当然,我并没有把我的祖父母算在内。我了解他们,他们并不是这样的人。他们身上有一些符合老年人原型的小特质,但却真实得多,且有趣得多。

说来难过,如今我自己也渐入暮年。除了满头灰发之外,我完全没有呈现出老古板的模样,我的朋友们也没有,我遇到的同龄人也没有。其实,随着见识的增加,我愈发地认识到,没有人符合我对老年人的固有印象,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发现。

如今我明白了,“尊敬老人”这条命令大错特错。从表面看来,它符合道义,但在实际上,它却认为所有的老人都一模一样,总是盛气凌人。

事实上,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人,除非他们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不去尊重。这些人包括年老、年轻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所有人。如果深入了解,每个人都是独特而有趣的,在有机会深入了解之前,请礼貌周到地对待每一个人。

没错,有的老人跟不上时代。不过,有些年轻人也一样。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年纪较长的人熟练掌握了新科技,令人称羡,他们可以在黑暗中玩转Facebook。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讨厌变化,其中有许多人即便在少年时期也是如此,其他人则喜欢多样性,还有许多人介于二者之间。有些年纪大的人经历了很多却没学到任何东西,另一些人则充分地利用了时间,充满了智慧。也许他们从年轻时就是如此。

倘若有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以后的20年都尊重我,那我不希望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我头发花白、成天倚老卖老。我希望他们尊敬的是我这个人。尊重每一个人需要打破的法则9 那我怎么办

你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这是理所当然的。但你很难理解的是,并非每个人都从你的角度看世界。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在你的世界里,人们大都围着你转。但是,待你长大成人,你就得明白情况不再是这样。否则你就会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从而让大家不高兴。

在你2岁的时候,你饿了可以尖叫,自然会有人给你提供食物。但等你到了20岁,这一套就行不通了。好吧,这一点你已经明白了,但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很容易认为这个世界是围着自己转的,而事实上,并没有人让我们这样想。

有一天,我听到一个大约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学校门口对自己的妈妈抱怨:“斯通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足球队?”想想这个问题吧,仿佛斯通老师是决定小强尼命运的人,是他将小强尼挡在球队的外面。其实,斯通老师的脑子里是这么想的吗?我非常怀疑。情况很可能是,斯通老师评出了这一年的11位最佳球员,而小强尼的名字并不在此名单上。小强尼的世界围绕着自己转,但斯通老师的世界可不是这样。

在生活中,人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尤其是当我们有一双围着我们打转的父母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别人可能没有把我们当一回事,并坦然地接受这一点,这也是一种成长。毕竟,我们在做决定时也没有把可能影响到的每个人考虑在内。假设你安排在晚上8点钟与一群朋友见面,如果有好几位到了,只有一个人因为时间太晚来不了,你也不会把来的人赶走,你无法让每个人满意,这次来不了的人只能怨运气不好。

同样,如果来不了的人是你,那也不是因为大家联合起来欺负你,只是找不到让大家都满意的时间罢了,所以,别再去想它。

因此,当有人忘记你是素食主义者、你错失升职机会、疾病发作后你的父亲忘记问候你、只有别人得到了关注……在这些时刻,请不要忿忿不平。这就是世界运转的方式,你要学会接受它。每个人的脑子里都装着许许多多别的事情,他们认为你同其他人一样,能够成熟地应对。

也许我的话听上去火气有点大,那是因为我相当讨厌那些成年了还指望世界围着自己转的人。我之所以要告诉你这些,是因为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就知道其实没有人要冒犯你、轻慢你或忽视你。这样一来,你就会更加心平气和地应对。你不是世界的中心需要打破的法则10 仅此一次,无伤大雅

我还记得第一次抽烟的情形。当时我6岁。我的母亲常常让我们这些孩子用厨房的燃气灶为她点香烟。点燃香烟的唯一方法就是先吸上一口。到了8岁,我开始从母亲那里偷香烟[3]。10岁时,我开始“借”她的钱给自己买烟抽。在我尚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时,这一恶习已经纠缠我好几年了,我用了几十年才得以摆脱。

不要抽烟、别不按时吃饭、别把工作时间抠得太细、不要在睡觉前喝白兰地(我在戒烟时染上的又一恶习,这才叫前有狼后有虎呢)等习惯,这种话对自己说说很容易。不过,最容易戒掉恶习的办法就是不要染上恶习。如果你放不下第一口酒、第一个甜甜圈或别的东西,那么再想戒掉就没那么容易了。

你瞧,我这样讲是因为我已经领教了这种困难,而不是惺惺作态,假装没有坏习惯。这些年来,我有许多毛病,但大多都被改掉了。每一次我都希望自己从未开始过。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变得越来越好,秘诀就是在坏习惯成形之前清醒过来,只有这样,你才能回避它。譬如,你在加油站加完油付钱时很容易禁不住诱惑买一块巧克力或一包脆片。这种习惯显然很常见,否则加油站也不会在收银台旁边的货架摆满这些东西。在我年轻的时候,服务员会帮你把油加满,你不必下车,加油站也不卖零食。当需要走进商店付钱的自助加油站横空出世时,我的确从一开始便意识到,假如我开始买零食,我将多么后悔。我可能会有“仅此一次”的想法,但从此就会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的我彻底养成了付完油钱迅速撤离的习惯,为的就是不受巧克力的诱惑。不过,我心里清楚,哪怕只有一次的屈服也会让这一习惯迅速瓦解。

迟到也是一个容易养成的坏习惯。假如你发现人们对迟到5分钟的你很宽容,你可能就不再努力做到守时。不知不觉地,你会让别人等你10分钟、15分钟。这一点儿也不公平,也显得你不尊重人,如果你自己意识到了,你一定会改正……下一回改正。你知道改掉这个习惯有多困难了?那么就接受我的建议,别开这样的先例。别迈出养成坏习惯的第一步需要打破的法则11 你最爱的人会一辈子陪在你身边

唉,假如这句话是真的就好啦。你最爱的人也许的确能一辈子陪着你,不过,那是他们的一辈子,而不是你的。事实的真相是,人都会死。有些人从小就知道这一残酷的事实,而更多的人则是被遮遮掩掩,等到年纪稍长时才了解。也许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祖父母,而我们迟早也会失去最亲近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挚友,甚至是我们的孩子。

我之所以告诉你这些,是为了不让你在懵懂中遭遇晴天霹雳。纵使你做好了心理准备,现实情况也只会比你想象的更糟糕。而且,这种事会在你的人生中反复发生。会有风平浪静的时期,也会有接连失去好几位亲人的时候。这种事不会变得更容易接受,也许你会更理解它的含义,但是每个人都是可贵的,不会因为你有过几次经验就更容易接受诀别。

正是他人的离去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也难免一死。人很难相信自己也会死,尤其是在年少时。随着身边人的离去,你开始意识到,有一天会轮到你。

不过,有一件事让死亡变得可以接受。没错,真的没关系,因为会有新的人出现,他们会填补逝去的人留下的位置。我的意思不是取代,我是说他们在我们的心里占据着同样的位置。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当努力为新人腾出空间,至少要和逝去的人所占据的空间一样多。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真正地理解这个道理。随后,我明白了,假如人生静止不前,我的祖父母、父母和老朋友可能还活在世上,但是我也会不知不觉地失去许多机会,这样似乎也不值得。当然,某些人的去世会造成永恒的创伤,尤其是英年早逝,或者那些对稚子造成影响的死亡。不过,倘若死亡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那么,它便是可以接受的。你不一定非得在拥有了自己的孩子时才能理解这一点,别人的孩子也可以为你的人生带来无比的乐趣(而且麻烦事还少一些)。

我的祖母有一首心爱的诗,就是她从前时常默诵的奥格登·纳什的《中间》,此诗恰能作为本法则的总结:

每每追忆往昔,

思及傍晚接替晨曦;

太多我爱的人儿尚在,

太多将来的挚爱可期。有生就有死,没关系需要打破的法则12 纵欢趁年少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有一个法则是你不必打破的。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每个人都应该尽情享乐,只要不妨碍别人便好。然而,我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来,是因为我想强调享乐是有度的,尤其应当考虑你身体的承受能力。

在你年轻时,你的身体背负得起许多东西。你可能也能够逃脱惩罚,即使是暂时地逃脱。16岁时,我曾从摩托车上摔下来,把膝盖摔碎了。尽管不复如初,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它恢复得很好,因为那毕竟是16岁的年轻膝盖啊。然而,待我步入40岁门槛之后,它便开始疼痛不已。在你16岁时,你很难想到40岁会发生什么事,因为那个年纪离你太遥远了。但是,到了40岁,你会惊恐地意识到,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你不得不与这疼痛不已的膝盖为伴。

年少的我让身体背负了太多东西,我很后悔。其实,有些事是我当时就后悔的,但是每个人都这么干,我也跟着随波逐流。所以,我也不会冒充伪君子,告诫你们不要干这干那。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也许有一天你会后悔没能让身体放轻松一些,或者希望根本没干过这件事。

我不是在对你说教。但是,也许你会有后悔年少轻狂的一天。所以,放聪明些、看长远些,看看你的行为是否会造成长期的后果。年轻时,你觉得自己会永远活着,应该像毕业季那样活着。但是你的日子还长呢,如果你现在不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以后可能会后悔。

看看那些退役后的职业足球员和运动员吧,他们往往在二三十岁就从国际赛场退下来了。这是因为,即便以他们的训练和练习强度,一旦过了30岁,他们的身体也经不起折腾,身体根本吃不消。

好好利用你的身体,锻炼它,如果它承受得起,折腾得狠一点也没有关系,但不要使它过度透支,也不要忽视那些小病痛。

我决不是劝你不要享受乐趣。如果不能享乐,长命百岁也没有意义。但请听好,假如你希望把剩下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生命过得跟年轻时一样精彩,那就得好好照顾你的身体。这听起来像是中年人在无聊地唠叨,但是,相信我,一旦你步入中年,这些话将不再无聊。身体是一辈子的需要打破的法则13 只要还得起,借钱没关系

这是极为典型的“以后再说”原则,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没错,只要胆子大,你总能弄到钱。但麻烦的是,你越胆大妄为,付出的代价就越高昂。贷款(银行贷款)、风投、高利贷、信用卡等的实质就是借钱给你,靠你支付的利息获利。也就是说,你将偿还更多的钱,假如你原本就没钱,又怎能通过借钱来偿还更多的钱?你的胆子越大,遇到守法的借贷人的可能性越小,于是就容易所托非人,从而损失更多的钱,所以不要这样做。

无论是汽车、家具、衣服、晚间活动、度假还是别的事情,如果你负担不起,那就等你有能力再消费。相信我,为了眼前的享受去承受债台高筑的痛苦,这并不值得。你的钱越欠越多,利滚利,你得借到更多的钱才能还上原有的债务,于是你必须再次贷款,因为你的日常生活已经捉襟见肘。这种恐怖的紧张感越来越强烈。你会为买了那辆车、度了那次假期,或者办了如此盛大的婚礼而追悔不已。

并非所有借钱的人都会掉进债主的囚笼。但是,你会发现为了还债,你已经花了很多钱。等到全部还清,你手上的钱还没有一开始不借钱的时候多。所以,借钱毫无意义。不管情况有多艰难,不到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地步就不要借钱。

说到房子,我在这里为按揭贷款破一次例。如果你无需按揭也买得起房子,那就不要按揭。但有能力这样做的人并不多见。那么,可能你还是得付月供给按揭公司,不过,你还能得到一间房子,这总好过每月付钱给房东,却什么都得不到。只不过,你得小心,按揭的数目得量力而行。

你可能在考虑向亲朋好友借钱。好吧,也许你可以这样做。不过,如果出了问题(即便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你就得连友情或亲情都赔上了,这划不来。无论你多么有信心,你都不能保证一定不会出问题。假如你遭遇意外无法工作了怎么办?即便一切顺利,也会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你一定不喜欢。在欠姐妹、父亲或密友500英镑甚至是5000英镑的情况下(更不要说无法按时归还了),你如何坦然与他们四目相对?在你遭遇坎坷的时候,他们会为你提供情感支持,而不是经济资助。他们没义务承担双重责任。

如果说,你是个幸运儿,有一双时常给你钱花的父母(尤其是在你步入社会时),那就另当别论。他们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你。但是,请不要接受一切需要偿还的贷款。不要债台高筑需要打破的法则14 你是基因的产物

当然,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是谁。但是,你并不是基因的奴隶。尽管有遗传基因,你仍可以做出许多改变。你也许不得不接受自己外表的特点(虽然化妆品能带来惊人的改变),但是,在你自己的性格、眼界、价值观、态度、认识和成就上,你拥有很大的掌控权。

你一定见过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一起长大,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也许你的父母和他们的兄弟姐妹就不同,也许你的祖父母和自己的好朋友也不一样。一个留在故乡,另一个奔赴到远方。数年之后,你会发现他们成为了截然不同的人。有时候,你甚至会发现,就算都留在家乡,两人也可能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

重要的是你所做的事。你的年纪越大,经历对你的影响就越大。你的选择会决定你是谁:也许你会远游、与弱势群体一起工作、选择某一类型的电视节目或电脑游戏、继续深造、周末到山上散步、养狗、节俭度日、生孩子、探险、在职场奋斗、选择平静的生活。多年以后,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成为你的一部分,代替你的基因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基因相似的兄弟姐妹(甚至是双胞胎)长大后会成为不同的人的原因。

其实,即便是在你看来完全由基因决定的事情也会受到人生选择的影响。正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言:“每一个40岁以上的人都要为自己的长相负责。”

是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由你决定。你不能只是无所事事地期待它的发生。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你就得去做点事情。如果你想做些善举,那就去帮助有需要的对象。假如你想成为职场上的成功人士,那就开始集中精力为之努力吧。不是明天,也不是下个星期,而是现在、今天、此时此刻。别再告诉自己总有一天你要做这做那了,如果你是认真的,那就赶紧做。如果不是,那就放下它,努力做点别的事情。

假如一辈子都躲在阴暗的角落,你就会变成一个阴暗的人,就像咕噜(电影《指环王》里的人物)一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阳光的人,那就做阳光的事。你不是在虚度时光,你是在塑造自己。所以,务必把时间花在对的事情上,它们会让你变成你希望成为的人。你是经历的总和(请做有益的事)需要打破的法则15 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你一定知道,一个小时或一个上午的时间很容易在无意中被浪费。好吧,其实整个人生也很容易被浪费,尽管在年轻时你很难相信。你得知道你的时间去哪儿了,因为那就是你人生的走向。

也许你一天会花费好几个小时玩电脑游戏。人类进化难道就是为了玩游戏吗?或许你没完没了地看电视,关心别人的生活(更别说是虚构的生活),却不好好过自己的人生。可能你在等待天上掉下一份完美的工作,或者是个工作就行,而与此同时,你只是象征性地动动手指。你知道自己在浪费时间,但你不想继续下去。很快,你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最容易改掉坏习惯的时机就是当下,如果你现在不打算改掉浪费时间的习惯,而你又承认需要改变,那为什么要等到明天或下个月再改呢?

如果这就是你的想法,那就停止吧。现在就停止浪费。如果你愿意,这将成为你整个人生的价值。你要让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无论这价值有多么微不足道——并且认识到你应该过上有意义的人生,而不要漫无目的地活下去。

你当然可以看会儿电视,偶尔玩一玩电脑游戏,等待一份好工作(但是在等待时要找点事情做)。生命很珍贵,年少时,就算只是一两年的光阴你也虚耗不起。我不在意你有没有在做“值得”的事。如果你没有“拓展职业生涯”“出人头地”或听从其他宏大的指令,我倒觉得无所谓。我所在意的是,你的整个人生能有意义。

你可以改变别人。你可以离开,去享受乡村生活。你可以培养一种技能——一门外语、溜滑板、插花。坚持学习和成长吧,也许你有一份激励人心的工作,或许你在养家。这些事情足够你忙碌,哪怕只是一阵子。但是,日复一日,你所做的这些诸如填写表格、洗衣服的零星小事会构成你的人生。这些事情也许你无法时时躲开,但是当你聆听人生从琐事的缝隙间嗖嗖而过的时候,可以让它带你一起前进,而不是单纯地路过。度过一天的方式亦是度过一生的方式需要打破的法则16 这不过是沧海一粟

甘地曾说:“你一生中所做的事情或许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你去做了。”哲学家可能会就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争来争去,其实它很可能有多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是,小小的行动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它们却是构成千里的跬步。我们从第59条法则里知道了该如何度过每一天,但是它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

其实,你应该依照自己的信仰做事,即便你觉得它不会带来什么影响。如果你认为有必要抵制那些使用童工的企业,但其中一家企业却生产了一件你很喜欢的产品。你告诉自己,这家企业有好几百万顾客,从宏观上来看,你的一次购买行为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好吧,也许你是对的,这微不足道,然而,坚持自己的原则仍然非常重要。要想说服这些企业作出改变,靠的也是几百万次你这样微不足道的抵制。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从而把自己排除在外,那么情况永远都不会有所改变。

每一个行动或决定,它们本身都是很微小的,但整体正是由它们构成的啊。就像一只在中国拍动翅膀的蝴蝶能影响纽约的天气一样,[4]所以每一个整体也只是部分的总和。

有时候,你确信自己无法撼动整体。你知道别人都不会和你投同样的票,也就懒得去抵制。也许你是对的,但是,按照你的信仰做事还是很重要的。

或许你认为,你做什么事都没关系,反正也没人盯着你看。这件微小的、不起眼的事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过去,谁也不比谁更聪明。可是,你错了。有人在看:那就是你。即便是这些小小的举动,你也必须去做,因为只有这样,你才算真诚地对待了自己。你的选择决定了你这个人,假如你背弃了自己的信念,你就不再是你。如果一件事情是正确的,那它就是正确的。无论你的选择会产生多么微不足道的结果,你都应该去做,因为这很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需要打破的法则17 人无完人

这是一个伪法则,常常被用来当作做错事的挡箭牌。当然,人总有出错的时候,没人能保持完美的记录,但是,倘若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原则来遵从,那它就变成了一个借口。

听着,每一天我们都面对着无数的选择,所有选择通常都可以被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天使还是野兽”的选择。你会选择哪一边?甚至你是否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就让我来解释吧。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影响家人、身边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这通常取决于我们的选择。有时候,要做出选择很困难。我们在自己的意愿和造福他人之间游移,不知该独善其身还是选择高姿态。

没有人认为这是件容易的事情。通常,天使总是很难当。不过,假如我们要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表现为自我满意、幸福和知足),那么我们就要为此奉献一生——选择当天使而不是野兽。

假如你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天使,那你只需快速检测一下,在遇到以下情况时,你怎么想:有人在交通高峰期的车流中插队到你前面;在你非常赶时间的情况下,有人拦住你问路;你的兄弟或挚友在警察那儿惹了麻烦;你的朋友向你借了钱却没有还;你的老板在同事面前叫你傻瓜;你邻居家的树长到了你的房子前面;你用锤子砸到了手指……正如我说的,这是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要做的选择,而且必须是有意识的选择才有效果。

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人能确切地告诉你天使或野兽是什么。你得设定自己的标准。不过没关系,这并没有那么困难。我思考再三,认为它是不言自明的:是否会带来伤害或阻碍?是导致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如果你采取某种行动,事情会变好还是变坏?你得自己做出选择。

是天使还是野兽,这个得由你理解才算数。指责别人是野兽,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别人怎样做是别人的选择,他们不会因为你提出异议而感激你。你当然可以当一个安静而客观的看客,心里想着“我不会那样做”或者“我觉得他们是天使”,甚至“我的天,这太野蛮了!”但是你不必说出口。选择天使,而不是野兽需要打破的法则18 你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抱怨“这不公平!”等我们长大了,还是有很多人继续以同样的口吻抱怨着。这的确令人吃惊,因为从来没有人给我们一丁点儿理由去指望人生是公平的,但是每当遭遇不公时,我们还是会选择抱怨。

好吧,够了。人生就是不公平的,克服它吧。这从你出生的那天就开始了:出生在富足的西方世界或是久旱成灾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拥有体面的或是拿不出手的父母;有兄弟姐妹或没有;家庭富裕或是贫穷。没错,至少对某些人而言,人生很艰难。但无论你的人生如何艰难,我敢打赌,总有人比你活得更艰难,而他们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我不会没完没了地告诉你,哪些人在现实中连续遭遇了厄运,尽管我能讲得出来。你可能不会成为那些悲惨故事的主角,但你也许会为了琐碎得多的事情而妄自嗟叹。等到下回你没租到心仪的公寓、周末加班,甚至失业或者凑合着成家的时候,别拿自己跟那些有房子、有工作、有家庭以及周末归自己支配的人相比。试着跟那些没房子、没工作、没钱、没家庭的人比。

如果你无法感同身受,那就想象你有一份工作吧,你工作很努力,表现优秀,挖掘出了你的真实潜力。你发现公司可以创造一个新的职位,这对公司的生意和你自己都大有好处。大老板同意了,设置了新的职位,却把它给了别人。我不是胡乱举例,我所认识的两个任职于不同公司的人在不同时期都遭遇了同样的事情。这公平吗?当然不公平。但这是不是生活?是的,当然是。这两个人都没有哭诉,也没有上法院或大喊受到了歧视。他们都是守规则的人,忍辱负重地去了更好的地方。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生活不会公平地对待你。当然,它也许会善待你,甚至超乎你的想象——可以坏得不公平,也可以好得不公平。但我们却意识不到自己受到了眷顾,这意味着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艰难。

所以,去关注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吧。你每天都很健康;你身边的所有人都为你带来幸福;你有房子可住;有食物可以享用;还拥有某些人所不能指望的东西,这一点也不公平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的好事和坏事是均衡的,只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不够。所以,你应该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它,然后你也许会想明白,你拥有的其实比你想象中的更多。假如,有时候它对你还是不公平——好吧,骰子总得落到某个地方,也许某人正是因为你而得救了呢!与其想“为什么是我”,还不如想“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别再指望生活是公平的需要打破的法则19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与本书中的其他许多法则一样,这条法则也有适用的时候。危险只在于盲目遵守。没错,在任何项目或挑战中都有要么退出、要么勇往直前的时刻。但是,这一时刻未必会一开始就出现。

当然,有些事情是你必须努力去做的。譬如说,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在行动之前你确实得打定主意。但是,在人生的很多时候你并没必要那样做。你可以先踏进一只脚试试,然后再试试另一只,在你全身心地投入之前真的不必着急。

我有一个发小,他从前很厌恶城市,很想搬到一个乡下住,那是他孩提时常常度假的地方。问题是,从那个地方到伦敦需要好几个小时 [5],而且他在当地人生地不熟。他很想彻底地改变,离开伦敦,到那里开始全新的生活,可是他非常害怕。他的一位朋友说服他往那个方向走,到距伦敦车程几个小时的地方找一份工作,也住在乡村,试试看他喜不喜欢。那样一来,如果他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可以搬到他梦想的地方去;要是他觉得那是一个可怕的错误,他也可以掉头回到伦敦。

他照做了,他在那间半道上的房子里待了好几年才觉得是时候迈出步子了。他终于去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地方,而且他在那里感到很快活。其实,搬到半道上比直接到那里去更让他快乐,因为他一开始犯了点错,这一次他可没再重蹈覆辙,他发现自己不喜欢乡村生活,他想住到更偏远的地方去——这一发现很有用,为他后来的举动铺平了道路。

如果有人鼓动你一口气做点大的改变,无论这改变是搬到别处的一幢房子、找一份新工作、对一段关系的承诺还是其他事情,只要有办法阶段性地去做,那就没关系。其他人怎么想都不重要。你只需要按照自己适合的步调走。继续前进,别胆怯,只要你在进步,那么按照何种速度去做就是你自己的事,与旁人无关。你不必一头栽进去需要打破的法则20 留在你熟悉的领域

好啦。我希望上一条法则安了你的心,希望你现在有了安全感并充满自信。这马上就会派上用场。因为我现在要你离开熟悉的领域,尝试点新鲜事物。

本条法则与第75条法则有关联,但并不雷同。那条法则把你送到你自以为到不了的地方,但那是朝着你所熟悉的方向。而这一次,我不关心你把自己逼得够不够狠,我所关注的是你的方向。我希望你能开辟新天地,做点不一样的事情,让自己清醒一点。你倒不一定要啃硬骨头,只要能激发你躲在阴影中的那部分内心即可。

比如,你可以去看一场歌剧;应承你通常不假思索便会拒绝的邀请;假期找点不一样的去处;去上舞蹈课;凌晨出去散散步;把头发染成粉红色;尝试吃牛脑。做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你在尝试新鲜事物就行。如果你一直在做重复的事情,那在世上活一辈子的意义何在?

你融入新环境的次数越多,你懂的就越多,你的头脑也会愈发开阔,从而更乐于接受新的体验。你会从中找到值得思考和讨论的素材,也会得到衡量其他活动的标准。不管你喜不喜欢,每一个全新的体验都会开阔你的眼界。你会遇到新的人,产生新的感受。就算你不喜欢,那又何妨?下次不再做就是了。与此同时,你在此过程中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只有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你才能发现它们的存在呀。

一个机会的到来往往是激动人心而又令人胆怯的。也许是一个听来很有吸引力但必须远赴国外的工作机会。假如你永远不肯从一成不变中迈出一步,那么,你可能很难接受这份工作。不过,如果你养成了尝试新事物和迎接变化(即便是很小的变化)的习惯,你就能够抓住机遇,一品其中的滋味。你有能力应对新的体验,对此你胸有成竹,无需感到焦虑。好吧,就算你有一丝焦虑,这反倒是一种乐趣。

托马斯·比彻姆爵士(Sir Thomas Beecham)说过:“除了乱伦和莫里斯舞,你应该把所有的事物都尝试一遍。”我的禁忌可能比他多一些,不过,对这句话的大意我是赞同的。做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得尝试。不要故步自封需要打破的法则21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啊,是的,豪宅、跑车、华服、精美的家具,人们就是通过这些东西才看出来你过得很好的。至少浅薄的人是这样想的。他们会从原始的、外在的方面来衡量别人的成功,而且,他们会以那所谓的成功来评价你的人生价值。

我们在乎他们的想法吗?不,不在乎。凡是容易赢得和失去的看法,都是基于这种无聊的评价标准的,不值得我们费神。表面上,当然要以礼相待,但在私底下,我们对他们的意见不屑一顾。通常这只会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期待。当他们拥有了那幢房子、那辆车、那些衣服和家具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成功了,所以,他们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你的。这很大程度上暴露了他们自己,跟你一点关系也没有。

你瞧,我最不喜欢批评别人对车子的偏好(尽管我更喜欢经典车型,而不是跑车)。如果你颇有审美能力,那你务必要把自己看得上的东西都放在你的房子里,这会令你心情大好。但是别为了东西本身去买它,也别为了给别人看而这样做,没这个必要。许多并不富裕的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蕾莎修女一无所有,甘地的形象也并不浮华,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敬仰他们。

一旦你开始按照别人的标准而活,你就会发现自己积累财富的动机不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曾说:“别在家里摆放那些你觉得不实用,或者别人认为好看的东西。”没有比这更好的警句了。那些为了炫耀而购买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的人,这世界上没有他们也行,人类的必要资源已经消耗得够快的了。

正如你所知道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应当消除自己内心对被他人认可的渴望。对于某些人而言,这有点难度。如果你不肯承认,你就不可能做到。而且,你会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一旦你接受了事实,认为自己在为别人的想法(事实上别人可能也没有这样的想法)而收集东西,那么,你就更容易训练自己停止这种行为。

你并不需要靠那些东西来赢得尊重和赞许,特蕾莎修女和甘地就是证明。不过,还是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吧。我敢说,你有一个广受尊敬的叔叔、老师、邻居或朋友,这个人不会为了让别人羡慕而买东西。想想他们吧,你要相信,令别人记忆深刻的是你的人格,而不是你的身外之物。别与人攀比需要打破的法则22 掩饰你的错误

我的一位兄弟在上大学的时候曾与一位朋友就某一个单词的拼写发生过争论。这场争论虽然友好,但也十分激烈,因为双方都很有把握,谁也不肯松口。最后,那位朋友说:“好吧。我要去查查词典。”然后他便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因为5分钟后仍不见他回来,我的兄弟便跟进去找他。他打开那位朋友的房门,发现他跪在地板上,手里拿着一瓶修正液,对着那本词典,由于被抓了个正着,对方困窘不已。[6]

事情一目了然,俩人之中肯定有一个是错的,尽管双方都认定错的是对方。事实是,没有人能保证不出错。你知道的,你有时也会犯错。

我并不是说你应该经常怀疑自己,但是,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考虑自己可能会出错。这没有关系,因为即便是最聪慧、最博学、最有阅历、信息渠道最多的人偶尔也会犯错。所以,你会犯错也没有关系。你并不会因此而显得愚蠢或无知。

另一方面,你明明不对却咬定不松口,这会让你显得刚愎自用。就像我兄弟的这位朋友一样,很可能会显得很愚蠢。所以,无论你们所争论的是宗教还是政治,争论某件事是谁的错、谁拥有什么东西或者某个单词是如何拼写的,只要记住一点,如果最后证明你是错的,那也没有关系。但前提是,你抱着开明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问题。不要躲起来,否则一旦犯错,你看起来就很愚蠢。

这不仅仅是你给人以何种印象的问题。这也和他人以及你对待对方的态度有关。粗鲁、蛮横、专横、喝止以及不肯听取对方的意见都是不妥的,没有借口可以讲。如果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并且认为对方不明白是因为他们愚蠢的话,你可能就会有上述行为。就算你是对的,你也不能这样做。

所以,即便最后证明你是对的,也别羞辱对方。人人都会犯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