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0:42:44

点击下载

作者:华斌

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下)

说话技巧与处世智慧(下)试读:

(下)处世智慧

处世,指待人接物,应付世情;与世人相处交往。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处世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功夫。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淡然自安,欣欣自乐。正如孔子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

处世而能有超旷高远之怀,而能有空灵迥异之想,而能有飘逸出尘之致,而能有洒脱不凡之风;则其人生之境界,自能高人一着,超人一等矣。

人生处世,技巧为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器不利则事不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处世高手之所以不同于常人,只因为其处世手法独具特色与众不同。

虽此一时、彼一时也,但乐观自信、淡泊名利、假装糊涂等处世手段却如万有引力,吸引着每一个走向成功的人。如果你也能像处世高手一样通晓处世艺术,那么祝贺你!因为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处世高手!第一章坚强处世的智慧坚强,是我们必有的意念。是坚强,给予了我信心;是坚强,给予了我温暖;是坚强,给予了我关爱。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是谁给予了你信心?对,是坚强。俗话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在处世时,我们要学会坚强。坚强,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学会了它,你便可以独立自主。学会了它,你在人生道路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也能微笑着面对生活。学会坚强,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人。左手记忆,右手年华,遇见该遇见的,拥有能够拥有的,珍惜应该珍惜的,回眸处,总会有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脚步;总会有一缕阳光,给我们温暖;总会有一张笑脸,是为我们而绽放的。时光深处,轻握一份懂得,生命的路口,静待坚强的花开。坚强来自强大的内心

人生若能像球赛,两旁有人欢呼加油,我们一定会更加振奋。有时我们饱受折磨,只想停下来大呼:“我不干了。”如果此时有人给我们打气,该有多好。

然而人生毕竟不是球赛,反倒像个战场,你没有观众和拉拉队,有的只是敌人和同志。我们都在生命中奋斗,知道如何行动的人不需要拉拉队,他的心里自有鼓励的声音。让你自己的心鞭策你向前进,这才是最可靠的。

中国女学生袁和为了理想,不畏艰难,与命运和病魔抗争的故事经校方的宣传与介绍,在哈佛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学生激动地说:“太令人感动了……”“袁和是好样的,她给了我勇气……”

于是,校方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座谈,举办演讲,教育学生向袁和学习,为了知识和理想,不要惧怕任何困难。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袁和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姑娘,为了能出国深造,她一边在街道工厂里靠糊纸盒赚钱,一边学习英语。她凭着顽强的毅力,通过了托福考试,被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录取。

但是袁和刚到美国才两个月,就被医生诊断为癌症,且癌细胞已经转移。这位柔弱纤细的中国女孩儿,没有被死亡与不幸吓倒。她坚定地说:

我还想读书,我要拿到硕士学位,这是我到这里来的目的。

按照经验,她只能再活半年,想要得到硕士学位,简直是一种美丽的幻想。袁和是清楚这一点的,但是她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坚持,我一定会胜利。

她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被现代医学宣判了死刑的人,她拼命地读书,把死亡当成自己生命的拐杖,倚着它,无所畏惧地前行。有一次她晕倒在宿舍里,在冰凉的地上,她整整昏迷了近10个小时。

尽管她也曾胆怯过、犹豫过,痛苦难耐时,也想放弃追求。但她战胜了自己,战胜了人的懦弱和绝望中自戕的念头。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苦熬,与死神的抗争,袁和终于穿着长长的黑色学袍,一步步走上了学院礼堂的台阶,接过了院长亲手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

教授们和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在台下为她鼓掌。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无畏,看到了人格的力量。袁和并没有停止她生命的进程,她又决心以顽强的毅力去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没过多久,病魔便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袁和的故事在许多大学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哈佛学报》评论说:

袁和的一生是人类关于勇气的一课,关于理想追求的一课。我们的校训历年提倡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什么,只有自己才最可靠。要想成就事业,只有靠自己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在逆境中把握机遇

聪明人是绝不会钻牛角尖的,不会一条死胡同走到底,他们总会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灵活手段,根据时机的不同采用不同办法。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也是因为逆境而改写了自己的一生。

1892年,罗曼·罗兰与巴黎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小姐克洛蒂尔特·勃来亚结婚,由于社会地位不同,思想基础不一样,到1901年初,两人终于离异,结束了同床异梦的痛苦生活。告别了上流社会之后,罗曼·罗兰在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经历后,终于沉下心来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文艺创作。

他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公寓里,埋头写作,历经三年,发表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卷,又过了九年,终于究成了这部宏伟巨著。试想,如果没有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罗曼·罗兰怎能有日后辉煌的成就呢?

为什么逆境也能够产生机会呢?因为顺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环境本身是无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

环境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对于环境却有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去改变环境,到一定时候,逆境也可能转化为顺境,也就是说人在逆境的情况下,也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事实上,在机会出现的全过程中,顺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错出现的。今天碰到的顺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机会,必须能够在顺境中扬帆鼓浪,能够在逆境中避短扬长。

人们在生活面前有种种美好的向往,总是希望前面有着广阔的天地。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像长安街那样平坦笔直;成就功名不会像月下漫步那样轻松取得。只有你有一颗执着之心,逆境在你眼里,也会成为一种机会。做大事坚忍第一

一个人要想摆脱逆境,必须靠坚忍的品格支撑自己,而坚忍就是霸者的品格力量。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太脆弱,遇到难题就打退堂鼓,结果始终突破不了一道道难关。曾国藩特别擅长在各种逆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多次提醒自己要坚忍起来。一个人要想摆脱逆境,必须靠坚忍的品格支撑自己,而坚忍就是霸者的品格力量。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决定一个人做事大小的关键,在于他的心胸狭隘还是广大!所谓怨气由心生,如果一味只为出口恶气而活,一定会毁掉自己的人生。曾国藩一直努力做好一切向前看的鸿鹄,在坚忍之途上不移初心,正如他所言:“‘胸怀’乃吾最阔之空。”

曾国藩尚坚忍卓绝之人物,而对富贵之人却持脾睨,如同司马迁一样,敬仰屈原、田光等坚忍行世的人物。因此,曾国藩的一生也是靠“坚忍”成事,但由于身份、修养的不同,还是有人不太理解的。譬如王闿运作《湘军志》,对曾国藩时有微辞,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他太坚忍、太慎重了。

客观来讲,曾国藩所持态度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当时虽是督师,实居客寄的地位,筹兵筹饷,一无实权,州县官都不听他的话,各省督抚又常常为难他,只有胡林翼是诚心帮他的忙。

湘军将士虽也拥戴他,可是他们的官级,有的比他还高,他好像一个统帅,当然是经不起败仗的。他的苦衷也绝非一般人所能相比了。我们来看他写给弟弟们的信:

兵勇抢劫旅台,此近来最坏风气,见奏明将万瑞书即行正法。闻骆中丞不欲杀之。近日意见不合,办事之难如此。

陈竹伯中丞办理军务,不惬人心,与余诸事亦多龃龉,凡共事和衷最不容易,澄弟尚在外办公事否?宜以余为戒!杜门不出,谢却一切。余食禄已久,不能不以回家之忧为忧,诸弟则尽可理乱不闻也。

带军之事,千难万难,澄弟温弟嗣后总以不带勇为妙。吾阅历二年,知此中构怨之事,造孽之端,不一而足。恨不得与诸弟当面一一缕述之也。

艰苦凄凉的遭遇,使得他在咸丰七年听到父亲死去的噩耗后,立刻率曾国华、曾国基回籍奔丧,大有急流勇退的意思。此次曾国藩弃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道:

曾公本以父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未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论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宫衔致被指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

好朋友罗汝怀也写信给曾国藩,指责他不应不分轻重缓急:

夫夺情之事,本出于变,而变之中又有轻重缓急之辨。……且夫丧服者一身家之私事,丧乱者天下之公愤。人臣之身既致,且不得自遂其私。……至并丧制而夺之,必事势之万无可已。故其事不及于位卑任轻之人。今以九重绮畀,四海属望,而下同乡阎之匹士,固守经曲之常轨,一再日:“两次夺情,从不平静”,岂足以为解手。

最令他难堪的是左宗棠一针见血的责难。曾国藩自知心亏理缺,无法辩解,只能忍耐。但左宗棠的所作所为,却使他一直耿耿于怀,在其后谈及此事时,仍感愤懑:

我生平以诚自信,彼乃罪我欺,故此心不免耿耿。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病根所在,给他开了“意味深长”的两种药方,一为治病,二为治心。“歧、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

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吾往年在宫,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此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世故了。

然而,认识的转变过程,如同经历炼狱再生一样,需要经历痛苦的自省,每当他自悟昨日的是与非时,常常为追忆昔日“愧悔”的情绪氛围所笼罩。因此,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

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在其后的家信中,他屡次检讨自己在家期间的所作所为。如,在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家信中写道:

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症,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合,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证。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又提道:

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成,所言皆锱铢细故。而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薄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以掳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

经历了一路的风风雨雨,曾国藩感悟了很多,已成为一位很好的涉途者。退缩只能招致失败

不热烈地、坚强地希望成功,而一味退缩,退缩,再退缩,那么一定是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了。据说拿破仑一上战场,士兵力量可增加一倍。

军队的战斗力,大半寓于士兵对将帅的信仰之中。将帅露出惊惶,全军必然要陷于混乱、动摇;将帅的自信,则可以加强他部下健儿的勇气。

人的各部分的精神能力,像军队一样,也应该信赖其主帅,也就是意志。有坚强的意志,有坚强的自信,往往使得平庸的男女也能够成就神奇的事业,成就那些虽然天分高、能力强,但是多疑虑与胆小的人所不敢染指尝试的事业。

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拿破仑的军队绝不会爬过阿尔卑斯山,假使拿破仑自己以为此事太难的话。同样,在你的一生中,绝不能成就重大的事业,假使你对自己的能力存着重大怀疑的话。

不热烈地、坚强地希望成功、期待成功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绝无此理。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自信。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人,他们以为别人所有的种种幸福是不属于他们的,以为他们是无法得到的,以为他们是不能与那些鸿运高照的人相提并论的。

然而,他们不明白,这样缺乏自信,是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生命力的。假使他想他能够,他就能够;假使他想他不能够,他就不能够。当然,这一信心是要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胡思乱想是不行的。

自信心是比金钱、势力、家世、亲友更有用的条件。它是人生可靠的资本,能使人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去争取胜利。对于事业的成功,它比什么东西都更有效。

假使我们去研究、分析一些有成就的人的奋斗史,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起步时,一定是先有一个充分信任自己能力的坚强自信心。他们的心情意志坚定到任何困难艰险都不足以使他们怀疑、恐惧的程度。这样,他们就能所向无敌了。有人说过:

假使我们自比于泥块,那我们将真的成为被人践踏的泥块。

我们应该觉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觉悟到造物主育我,必有伟大的目的或意志,寄于我的生命中;万一我不能充分表现我的生命于至善的境地、至高的程度,对于世界将会是一个损失。

这种意识,一定可以使我们产生出伟大的力量和勇气来。喷泉的高度无法超过它源头的高度;同样,一个人的事业成就也绝不会超过他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将力量集中在一点

蜜蜂不是落在鲜花上的唯一昆虫,但它却是唯一采到蜜的昆虫。年轻时代积累和学习了多少知识倒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没有明确定位,那么知识本身就不能成为事业发展过程中有利的资本和基础。

坚持酿你的酒,你就会成为伦敦最伟大的酿酒师。但是,如果你既要酿酒,又要当银行家,又要做贸易,还要当制造商,那么你最终将无所适从、一事无成。《庄子》里有一个“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一日,孔子在楚国林中见一位驼背老人手执长竿粘蝉,十分灵敏,得心应手如同捡拾一般。孔子便问他有何诀窍。老人说他粘蝉时,只想着、盯着蝉翅,其他都置于身外,所以才能如此快捷。孔子得到启发,教育弟子说:“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是老人成功之所在。”

一位智者说,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也会有所成就。而最强大的生命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最终也将一事无成。

明人赵世显说,再难的事,只要专心致志,就能做成,但如果三心二意,就会失败。再远的路,慢慢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要急于求成呢?清人申居郧说,树枝一动,上面的所有叶子就会跟着乱动。心志一散漫,所有的思虑就都会变成妄想。

两位古人的话都意在说明,成就事业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一曝十寒,没有常性。

一个没有目标的水手是可怜的,因为他在海上是那么辛苦,却不知道要上哪儿去,他的生命就在错过一个个成功的口岸后渐渐老去。你可以长时间卖力工作,创意十足,聪明睿智,才华洋溢,屡有洞见,甚至好运连连,可是,如果你无法在创造过程中了解你自己想法的重要性,一切都会落空。

成功、财富以及繁荣的创造中,最重要的元素来自你的内心你的想法。如同詹姆斯·亚伦在《当人思考时》里面提醒我们的:

坚持着一串特殊的想法,不论是好是坏,都不可能不对性格和环境产生一些影响。人无法直接选择环境,可是他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因此虽然间接却必然会塑造他的环境。

如果你能够窥探成功男女的内心,你便会发现丰富的正面精力成功及富裕的想法,而且毫不犹豫。为了创造外在的财富,你必须先创造繁荣的念头。你必须看见自己成功的模样,成功地在心中演出你的梦想和抱负。

诱人的是,你很想说服自己,你会变得更肯定,你的想法也会变得更纯粹,更与成功有关。不过,这显然是把马车牵到马的前面。致富的最快、最有把握的方法,就是从内往外。思想具有莫大的力量。使用你的想象力来创造梦想,巨大的转变就会随之而来。

我认识许多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虽然他们各有不同的才华气质、技术、工作道德和专业背景,但却有一个共通点。这条共同的金线就是,他们都觉得自己很成功。

他们从未质疑过这个事实,他们无法了解为何有人会质疑自己的伟大程度。他们很难了解别人为何无法成功,因为对他们来说,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成功源自于心,再转换到物质世界。它不像许多人所相信的,是倒过来的。

成功人士知道,在人生中他们可以控制的一个层面就是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们都拥有这项优点。所以就让我们也从那里开始吧!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撼大摧坚,要徐徐下手,久久见功,默默留意。攘臂极力,一犯手自家先败。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长山的山坡上,躺着一棵大树的残躯。自然学家告诉我们,它曾经有过400多年的历史。在它漫长的生命里,曾被闪电击中过14次,无数次暴风骤雨侵袭过它,都未能让它倒下。

但在最后,一小队甲虫的攻击使它永远也站不起来了。那些甲虫从根部向里咬,渐渐伤了树的元气。虽然它们很小,却是持续不断地进攻。

这样一个森林中的巨木,闪电不曾将它击倒,狂风暴雨不曾将它动摇,却因一小队用大拇指和食指就能捏死的小甲虫,终于倒了下来。

这是卡耐基引述别人讲过的一个故事,他是要说明,常常为小事烦恼会损坏人的身心健康。而从这个故事,大家还可以发现另一个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明人吕坤讲的:

想完成艰巨的任务,要慢慢地下手,长久地显出功效,默默地用心。如果挽袖子使猛力,一开始自己就失败了。

你看,面对那棵科罗拉多州的大树,闪电不可谓不凶,狂风不可谓不猛,暴雨不可谓不疾,但都缺乏持久和耐心,结果大树依然不倒,闪电以及暴风骤雨都“一犯手自家先败”。再看那不起眼的小甲虫,“徐徐下手,久久见功,默默留意”,终于靠锲而不舍的韧劲创造了“撼大摧坚”的奇迹。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撼大摧坚”的艰巨任务:运动员要向世界纪录挑战,科学家要解开大自然的奥秘,企业家要跻身世界强者的行列,就是一般人,也会有一些困难的工作要去做。

比如要把一堆砖头从甲地搬到乙地,如何做?有人可能会“攘臂极力”,一次搬100块砖,结果只能是“一犯手自家先败”。太急于求成了,刚一动手就闪了腰。而有的人一次只搬自己能搬动的十多块砖,持续地搬下来,再多的砖头也会搬完。

莎士比亚说:“斧头虽小,但多次砍劈,终能将一棵坚硬的大树伐倒。”还有一位作家说过:“在任何力量与耐心的比赛中,把宝押在耐心上。”小甲虫的取胜之道,就在持之以恒的耐心上。

一位青年问著名的小提琴家格拉迪尼:“你用了多长时间学琴?”格拉迪尼回答:“20年,每天12小时。”也有人问基督教长老会著名牧师利曼·比彻,他为那篇关于“神的政府”的著名布道词,准备了多长时间?牧帅回答:“大约40年。”

现在有一种流行病,就是浮躁。许多人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他们有如吕坤讲的那种“攘臂极力”的人,不去做扎扎实实的长期努力,而是想靠侥幸一举成功。比如投资赚钱,不是先从小生意做起,慢慢积累资金和经验,再把生意做大,而是如赌徒一般,借钱做大投资、大生意,结果往往惨败。

网络经济一度充满了泡沫。有人并没有认真研究市场,也没有认真考虑它的巨大风险性,只觉得这是一个发财成名的“大馅饼”,一口吞下去,最后没撑多久,草草倒闭,白白“烧”掉了许多钞票。

现在当影视明星,做电视节目主持人成为许多青年男女的梦想。每年广播学院、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招生,都会吸引来成百上千的俊男靓女。

他们中不少人只看到了明星的风光无限,没有看到他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辛劳与努力,以为靠着漂亮的脸蛋就能成为第二个赵薇、章子怡。他们忘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明星,是“撼大摧坚”的功夫,所谓“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需要“徐徐下手,久久见功,默默留意”。

北影的一位老师曾评价说:“很多孩子外形条件很好,可是文化素养太差。”美丽的花儿不是一夜开放的。这些年轻人应该听听大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说的:

我从来不做投机取巧的事情。我的发明除了照相术,也没有一项是由于幸运之神的光顾。一旦我下定决心,知道我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我就会勇往直前,一遍一遍地试验,直到产生最终的结果。

俗话说得好:滚石不生苔。坚持不懈的乌龟能快过灵巧敏捷的兔子。凡事不能持之以恒,正是很多人最后失败的根源。英国诗人布朗宁写道:

实事求是的人要找一件小事做,找到事情就去做。

空腹高心的人要找一件大事做,没有找到则身已故。

实事求是的人做了一件又一件,不久就做一百件。

空腹高心的人一下要做百万件,结果一件也未实现。

要想久久见功,就要同自己的惰性作斗争。有时要强迫自己一件一件地去做,并从最困难的事先做。有一个美国作家在编辑《西方名作》一书时,应约要撰写102篇文章。这项工作花了他两年半的时间。加上其他一些工作,他每周都要干整整七天。

他没有听任自己先拣最容易阐述的文章入手,而是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严格地按照字母顺序进行,绝不允许跳过任何一个自感费解的观点。另外,他始终坚持每一天都首先完成困难较大的工作,再干其他的事。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

吕坤讲“撼大摧坚”,除了要有耐力有恒心外,还讲到要徐徐下手,就是说面对要完成的工作,不能不问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做。要在着手做之前,先周密思考,找好下手的地方,确定完成的方法。如小甲虫进攻大树,就是从根部开始下手的。如庖丁解牛,要摸清牛的筋骨空穴、身体构造,才好下刀,游刃有余。

三国时代,刘备要打天下,如此“撼大摧坚”的功业要想完成,光凭一腔热血,与关羽、张飞一道勇猛冲杀是不行的。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定了以蜀建国,三分天下,最终再图统一的战略。战略已定,便不避挫折和失败,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在与强大敌手的争夺中,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的成功。

完成艰巨的工作,需经历久久见功的过程。过程长,耗时也多,极容易产生疲惫和绝望。这种情况下就要默默留心,不是傻干,而是寻找比较聪明的办法,把艰苦的长过程缩短。

在田径比赛中,马拉松是最艰苦的比赛,他对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意志都是严峻的考验。而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却能轻松应对,在1984年的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他均获得了冠军。他说,他是用智慧战胜对手的。

他在自传中谈了他的取胜秘诀: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四十多千米的赛程,就被这样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完了。山田本一说:

起初,我并不懂这个道理,我把目标定在四十多千米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了十几千米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分段完成大目标,这就是山田本一“默默留心”得到的秘诀。最终他以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了自己每一次的长跑,也最终完成了自己伟大的事业。相信自己才能成功

不论做什么事,相信自己,别让别人的一句话将你击倒。自己拿定主意,追随自己的梦想。有个人的朋友叫蒙提·罗伯兹,他在圣思多罗有座牧马场。这个人常借用他宽敞的住宅举办募款活动,以便为帮助青少年的计划筹备基金。一次活动,他在致词中讲道:

我让杰克借用住宅是有原因的。这故事跟一个小男孩有关,他的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

由于经常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那晚他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巨宅。

他花了好大心血把报告完成,第二天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脑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着报告去找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道:“你年纪轻轻,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钱,没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

老师接着又说:“你如果肯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重打你的分数。”

这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了好几次,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拿定主意。”

再三考虑好几天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字,我也不愿放弃梦想。”

蒙提此时向众人表示:“我提起这故事,是因为各位现在就坐在200亩农场内,坐在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豪华住宅中。那份初中时写的报告我至今还留着。”他顿了一下又说,“有意思的是,两年前的夏天,那位老师带了30个学生来我的农场露营一星期。离开之前,他对我说:‘说来有些惭愧。你读初中时,我曾泼过你的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相同的话。幸亏你有这个毅力坚持自己的梦想。' ”

可见,路要靠自己去走,别一味地跟随别人,要充分相信自己,自信将成就完美人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走别人走过的路不会成功。别人的成功是可以借鉴,可走同样路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意义,变得很普通。所以,你就需要有自己的个性,走自己的路。这样你才能创新天地,成就大事业。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个例子。

搜狐总裁张朝阳博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放弃了搞科学研究拿诺贝尔奖的初衷,毅然回国,在短短两年之内,将搜狐办成了广为人知的著名网站。

紧跟着张朝阳的是一批批学成归来的博士、硕士,他们除了聪慧的大脑,令人羡慕的学习经历外,可以说一无所有,没有资金,没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但他们有着敏锐的眼光,有着火一般创业的热情,有着勇往直前,不惧失败的执着,也有着从头开始、从小处做起的耐心与决心。他们从海外学来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机制,并使它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面临中国特殊国情带来的特殊问题时,他们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做事方式,给众多的商界人士带来了全新的启迪。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个性的创业者,就很难创造出有前景的事业。因而创业者首先要审视自己一番,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特别的个性。

个性其实并不神秘。个性是指人的个体的性质。人的个性对于创业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个性包括了人的智力、性格、情绪、意志等一些重要特征。人的个性是智商、情商、毅力的综合体。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个性鲜明,有的人缺乏个性;有的人有胆识有魄力,有的人缩手缩脚,没有做事的胆量,这实际上是人的个性的不同表现。

纵观创业史上创造奇迹伟业之人,无一不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有独立性、竞争性、求异性和坚韧性4个方面。下面我们就独立性和竞争性做一简要的介绍。

首先来看独立性。从本质上而言,人一出生就都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双重个性。重要的是创业者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即便自己有一定的依附性,但自己也有着强大的独立性。创业成功的人是那些善于摆脱依赖性,努力实现自己独立性的人。

现在的一批年轻人,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成长,相对而言,他们的独立性比上一代要强。但是,大部分人对独立性还存在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独立性就是标新立异,于是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的外表上,理一个不同寻常的发型,或者将头发染成一个鲜艳夺目的色彩或者穿一身与众不同的衣服……这实际上是被媒体所误导,恰恰是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盲目地追风追星。

真正有决心创业的人,要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独立性,承认专家权威的存在,但不盲目听从、信从他们的建议,要用自己的头脑去独立地思考。

每个人的言行源自特定的环境、场合,因而对自己不一定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创业者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真伪或者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凡是不适合自己的言语,不论是谁说的,也不管其理论上是否行得通,在创业者这里就是没有用的。创业者要有自己的头脑。

再来看竞争性。有人形象地将商场比作战场,商业就是商战。战场是很残酷的,短兵相接,只有那些善于竞争、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胜利、才有成功。

当然,创业者一定要注意到好胜不要逞强。真正的成功者追求胜利,但并不到处招摇,不用自己的成功去攻击别人、嘲笑别人。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创业者一定要有宽大的胸怀,要欣赏与自己具有相同好胜心的人才。

不能因为自己求强好胜,就极力与那些具有同样好胜心的人争斗,或者有意压制为自己工作的员工,唯恐他们过于强大使自己没有面子。

创业者要鼓励自己的员工去追求成功、胜利,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赢得荣誉的舞台。只有自己的员工都积极追求成功,创业者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就某些人而言,他的精神世界里目前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事业,对这个事业的追求将是永恒不变的。其实,纵观每一个成功企业的创业史,都是在创业者的领导下,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建立起来的。

创业者不仅要培养自己面对失败坚忍不拔的品质,而且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宽容的机制,允许公司员工犯错误,鼓励员工勇敢地去创新。比如美国的一家计算机外部设备公司的宗旨中有一条:我们要求公司里的人一天至少犯10次错误,如果谁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工作不够努力。

只有宽容员工的错误,员工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就不会去试图掩盖错误,而是积极地寻找对策去解决问题。

当然,公司不能一味地宽容员工低层次地犯错误,因为每一次错误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怎样既允许员工犯错误又充分减少公司的损失是创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不要让怒气冲昏头脑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外面做生意失败了;回到家中突然遇到父母不幸去世;太太被老板炒了鱿鱼;孩子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邻居找上门来等等。

假使你遇到上述情况,你会有“发疯”的感觉吧。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就是因为当事在突发情况下不理性,而使事情发生恶变,把自己变成了其中的受害者。

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应聘于一家公司搞产品营销,公司提出试用三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这位大学生没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于是,他一怒之下愤然提出辞职。

公司的一位副经理请他再考虑一下,他越发火冒三丈,说了很多抱怨的话。于是对方也动了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其实公司不但已经决定正式聘用他,还准备提拔他为营销部的副主任。这么一闹,公司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用他了。这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因自己的不理性而白白地丧失了一个绝好的工作机会。

当一个人冲动时,其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导致他冲动的这一件事情上,对于其他的诸如后果之类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去考虑。因此有人说“冲动是魔鬼”。无数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再向众人诠释了这句话。包括我们,在自己的经历中也多少有些体会。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受到伤害时,愤怒是正常的反应。而第一个念头便是想攻击伤害自己的人,但在行动前最好先问问自己:这样做能否达到目的?对解决事情有无帮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临近高考还有23天的那天早上,在一个时常洋溢着欢乐笑声的班集体里,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填着志愿表。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谁也不敢相信一场流血事件即将发生……

小全,全级师生公认的一名高才生,拥有无限的前程。但他做事很冲动,只要情绪一来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冷静,什么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其实他并不想伤害别人,更不想毁了自己的前途。那是理智与他无缘呢,还是他自己放弃了对理智的索求?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一位同学从小全身边走过时,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小全不高兴地说:“走路看着点!”

那位同学不以为意地说:“怕碰就别在这里坐着。”

小全的火“腾”的一下窜了上来,对着那个同学的面门就是一拳……

待他冷静下来后,他才发现不应该发生的一切已成了现实。他把那位同学的双眼给打瞎了,年满18岁的他将要面临严峻的刑事处罚。

冲动,让一个前程似锦的少年走向了囹圄,知道此事的人无不唏嘘。因为冲动而使自己受伤害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自己向来尊敬的人,如果做出令我们伤心的事情,我们很可能立即讽刺回去;受了陌生人的气,恨不得用原子弹炸他等等。

办公室是最容易滋生怒火的场所,当我们看到能力平平的同事晋升,而自己却备受冷落时,便会怒火中烧;天天为公司卖命,偶尔早点下班,主管就语带讥讽地说:“今天才上半天班就自动下班了呀!”便一怒之下跑到老板面前拍桌子,把辞呈往老板面前重重一摔,然后自以为很帅地说:“我不干了!”等等。这些做法,在当时可能是出了一口气,但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很容易产生冲动的。在一种氛围中、在一种情景下,冲动的情绪会急速冲破理性的防线,使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出现非常规的反应。

专家证实,人在冲动时,大脑就容易短路。人在短路大脑的控制下,要对棘手问题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信息:某人跳楼自杀后,其朋友都说他平时是很平静、很容易沟通的,没听说过他和谁有积怨,甚至都不知道他会有什么想不开的地方;或者某人动刀砍人犯罪之后,说自己之前从未想过要砍人,和被砍的人也只是因为小事而起冲突的。

那为什么这样的信息我们会经常听到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人在冲动的时候容易做出一些平时连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从而造成对自己或是对他人的伤害。

在生活当中,理性地面对社会百态,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提高品位。理性处世,是为人的高素质的体现,也是情感睿智的反映。就像韩信肯受胯下之辱,非但不是因为怯懦,恰恰体现了他过人的理性。而刘邦与项羽决战在即,要韩信出兵相助之时,韩信提出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勃然大怒,大骂韩信不该在这个时候要求封为假齐王。

然而经张良提醒,刘邦马上恢复冷静,转而向韩信骂道:“大丈夫要当王须当个真王,怎么可以要求封为假齐王?”随后,立即封韩信为齐王,从而使韩信能出奇兵,最终打败了强敌项羽,夺得了天下。如果当时刘邦不能理性地分析局势,那天下最终归谁所有,便不是个定数了。

生气的人是世界上最傻的人,人只要生气了,其所说的话必是傻话,所做的事必是傻事。人只要生气了,对自己好的话偏不说,对自己不好的话却偏要说,人只要生气了对自己好的事偏不做,对自己坏的事却偏要做。信念可以改变人生

如果你只要一分钱,你就只能得到一分钱;如果你想要充满喜悦和成功的人生,也同样会得到。在诺曼·卡曾斯所写的《一个病理的解剖》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关于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之一卡萨尔斯的故事。这里有一则关于信念和更新的故事,我们都会从中得到启示:

他们会面的日子,恰在卡萨尔斯90大寿前不久。卡曾斯说,他实在不忍心看那老人所过的日子。他是那么衰老,加上严重的关节炎,不得不让人协助穿衣服。从他的呼吸状况可以看得出患有肺气肿;走起路来巍巍颤颤,头不时地往下颠;双手有些肿胀,10根手指像废爪般地钩曲着。从外表看来,他实在是老态龙钟。

就在吃早餐前,他贴近钢琴,那是他擅长的几种乐器之一。很吃力地,他才扶坐上钢琴凳,颤抖地把那钩曲肿胀的手指抬到琴键上。霎时,神奇的事发生了。

卡萨尔斯突然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透出飞扬的神采,而身体也跟着开始能动并弹奏起来,仿佛是一位健康的、强壮的、柔软的钢琴家。卡曾斯描述说:

他的手指缓缓地舒展移向琴键,好像迎向阳光的树枝嫩芽,他的背脊直挺挺的,呼吸也似乎顺畅起来。

弹奏钢琴的念头,完完全全地改变了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当他弹奏巴哈的一只名曲时,是那么纯熟灵巧,丝丝入扣。他弹奏起布姆斯的协奏曲,手指在琴键上像游鱼似的轻快地滑动。“他整个身子像被音乐融解,”卡曾斯写道,“不再僵直佝偻,代之的是柔软和优雅,不再为关节炎所苦。”在他演奏完毕,离座而起时,跟他当初就座弹奏台时全然不同:他站得更挺,看来更高,走起路来也不再拖着地。他飞快地走向餐桌,大口地吃着,然后走出家门。漫步在海滩的清风中。罗宾指出:

人们常把信念看成是一些信条,而它就真的只能在口中说说而已。但是,从最基本的观点来看,信念是种指导原则和信仰,让人们明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信念是人人可以支取的力量源泉,且取之不尽;信念像一张早已置好的滤网,过滤大家所看的世界;信念也像脑子的指挥中枢,指挥大家的脑子,照着大家所相信的去看事情的变化。

卡萨尔斯热爱音乐的艺术,那不仅曾使他的人生美丽、高尚,并且每日带给他神奇。就因为他相信音乐的神奇力量,使他的改变让人匪夷所思;就是信念,让他每日从一个疲惫的老人化为活泼的精灵。说得更玄些,是信念,让他活下去。

自有人类以来,不知有多少思想家、传教士和教育者都已经一再强调信心与意志的重要性。但他们都没有明确指出: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用自我暗示诱导和坚持锻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这是希尔、斯通等成功学大师的伟大发现,是成功心理学的卓越贡献。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动意识,或者称作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自信意识的来源和成果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反之也一样,消极心态、自卑意识,就是经常在心理上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说,不同的意识与心态会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意识与心态的根源。

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积极改变负面心态

一个纽约的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美元丢进卖铅笔人的盒子里,就准备走开,但他想了一下,又停下来,从盒子里取了一把铅笔,并对卖铅笔的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只不过经营的商品不同,你卖的是铅笔。”

几个月后,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

你可能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我永远忘不了你,是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我一直觉得自己和乞丐没什么两样,直到那天你买了我的铅笔,并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为止。“推销员”一直将自己视作乞丐。不就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吗?就是从纽约商人的一句话中,“推销员”找到了自尊和自信,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中不难看出自信心的威力。缺乏自信常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自信心不仅能影响事业,甚至能改变人的外貌。一位美容医生悟到这样一个道理:美与丑,并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的本来面貌如何,还在于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一个人如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美人,同样,如果他不觉得自己聪明,那他就成不了聪明人,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就成不了善良的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心理学家从一帮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爱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已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服务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努力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一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

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好,连她的举止也跟以前判若两人。她愉快地对人们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的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在相信自己,周围的所有人也都相信、爱护的时候才会展现出来。斯通说:

一个人只要有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

居里夫人曾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人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自己要有信心。大家必须相信,对一件事情具有天赋的才能,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伟大人物凭着超人的自信心,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大音乐家华格纳遭受同时代人的批评攻击,但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终于战胜世人。达尔文在一个英国小园中工作20年,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他锲而不舍,因为他自信已经找到线索,结果终得成功。

19世纪的英国诗人济慈幼年就成为孤儿,一生贫乏,备受文艺批评家抨击,恋爱失败,身染重病,26岁即去世。济慈一生虽然潦倒不堪,却不受环境的支配。

他在少年时代读到斯宾塞的《仙后》之后,就肯定自己也注定要成为诗人。济慈一生致力于这个最大的目标,使他成为一位名垂不朽的诗人。他有一次说:“我想,我死后可以跻身于英国诗人之列。”

斯通指出:“你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你如果自己心里认定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没有自信,没有目的,你就会俯仰由人,一事无成。”

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前世界拳击冠军乔·弗列勒每战必胜的秘诀是,参加比赛的前一天,总要在天花板上贴上自己的座右铭:“我能胜!”

大家都知道电话是贝尔发明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贝尔之前,就有人发明了电话,但他没有努力去宣传和推广自己的成果,终于被埋没掉了。

贝尔发明了电话后,起初也不被理睬和相信,但是他信心十足,不断利用各种机会广泛宣传,终于把电话推广开来。拿破仑·希尔指出:

凡事往积极的方面思考,总会看到成功的曙光。

对此,罗宾也深有感触。有一天晚上,罗宾独自漫步于波士顿考伯利广场,此时已是夜阑人静,广场的四周围绕着美国自建国以来的各式建筑。

罗宾不由得端详起来。就在此时,一个人摇摇晃晃朝他走来。那人似乎流浪街头已有多日,浑身都是酒气,愁容满面。罗宾猜想他一定会走过来乞讨几分钱。果不其然,那人走向罗宾开口道:“先生,能否给我一分钱呢?”

起先罗宾有点犹豫,后来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一分钱实在是微不足道,但罗宾觉得至少可以给他一个指点。“一分钱?你就只要一分钱吗?”

那人忙不迭地说:“就一分钱。”

罗宾把手伸到裤袋里,掏了一分钱给他,同时说:“人生能得多少,就看你要求多少。”

乞讨者听了为之一振,然后踯躅离去。望着他走远的背景,罗宾十分感叹,为何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有如此悬殊的差异?罗宾和他都是人,为何罗宾的人生充满了喜悦,事事都那么顺利;而他,一位60开外的老人,却得露宿街头,靠乞讨为生。

当年罗宾也曾与那人一样落魄,只不过没喝那么多的酒和流落街头,但今天罗宾却像变了个人似的。难道说这是上帝特别恩待罗宾?还是有贵人相助呢?也许两者都没有。罗宾与那人之所以不同,答案就在于罗宾对那人说的话:人生会给予你所要的一切。让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同样,压力能使人产生奇异的力量。压力,为人创造了反复思考琢磨的机会,使人能尽快成熟起来。木以绳直,金以淬刚。世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是经过艰苦磨炼的。郭沫若先生说:

艰难的环境一般是会使人沉没下去的。但是,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精神的人面前,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这就是所谓“艰难困苦,玉汝比成”。玉汝比成这个词是说玉经过琢磨而成器。

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压力能使人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多方撞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自觉把握人生的走向。

有一个在某重要部门任职十多年的中年人,手中有点儿权,但他不以为骄,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人际关系亦不错。当谈及这方面的情况时,他说:

这应得益于当几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磨炼。当年在农村苦与累且不说,由于家庭的原因,政治上受到压抑,招工上学全没我的份儿,在一块下乡的知青中我是最后一个回城的。我知道有今日来之不易。靠我工作的便利条件,搞点歪门邪道是容易的,但我知道那样做的最终后果。

想想当年和我们知青一块劳动的同龄人,他们大多数仍还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土里刨食”。所以,我始终能保持一种清醒和理智。

其实,人要有所长,就要有所不为。该做的一定要做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人要有所得,就要有所失。该失去的东西就要毫不吝啬,甚至忍痛割爱。

得到的并不一定就值得庆幸,失去的也并不完全是坏事情。能否从容对待、恰当处理这些问题,就看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了。

相反,人若是太幸运了,离开压力的“哺育”、悲痛的“滋养”,常常是浅薄的。懒于思考,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的能力究竟有多大,或碌碌无为,成为堕地尘埃。

理智地对待压力而形成的适度紧张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生理功能,使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在紧张压力的生活和工作中,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来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需要。

而血管的伸张收缩功能,对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十分有益。所以,适度紧张是一种经常性的健身运动,它要求手动得勤,腿跑得快,身体各部分肌肉活动增加,新陈代谢加强,这无疑使人增加体力、灵活性和抗疾病的免疫力。

当然过度压力也有破坏力,它会使即将到手的成功不翼而飞,化希望为泡影,使意志薄弱者永远默默无闻或沉入人生的低谷。所以,正确对待压力,将压力变为动力,是最重要的人生艺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跌倒了再站起来,在失败中求胜利。”这是历代伟人的成功秘诀。有人问一个孩子,他是怎样学会溜冰的。那孩子回答道:“哦,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再跌倒,就学会了。”爱默生说:

伟大高贵人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他坚定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然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至克服障碍,以达到企望的目的。

使得个人成功,使得军队胜利的,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跌倒不算失败,跌倒了站不起来,才是失败。因此,要看出一个人的品格,最好是看他遇到逆境以后怎样行动。失败之后,能否激发他的能力,想出更多的计谋。是使他更勇往直前,还是心灰意懒。“我在这儿已经做了30年,”一位员工抱怨他没有升级,“我比你提拔的许多人多了20年的经验。”“不对,”老板说,“你只有一年的经验,你从自己的错误中没学到任何教训,你仍在犯你第一年刚做时的错误。”

不能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是悲哀的!即使是一些小小的错误,你都应从其中学到些什么。错误对我们的损失是否非常严重,往往不在错误本身,而在于犯错人的态度。能从失败中获得教训的人,就能把错误的损失降至最低。

也许过去的一切,对一些人来说是一部极痛苦、极失望的伤心史。所以,有的人在回想过去时,会觉得自己处处失败、碌碌无为,他们在衷心希望成功的事情上失败了,或许他们所至亲至爱的亲属朋友离他而去,也许他们曾经失掉了职位,或是事业失败,或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使自己的家庭得以维系。在这种人看来,自己的前途似乎十分惨淡。然而即便有上述的种种不幸,只要你不甘屈服,则胜利就在前方,在向你招手。

美国著名的电台播音员莎莉·拉斐尔在她的30年职业生涯中,曾遭18次辞退,可是每次她都放眼最高处,确定更远大的目标。最初由于美国的无线电台认为女性不能吸引听众,没有一家电台肯雇用莎莉。她好不容易在纽约一家电台谋到一份差事,不久又遭辞退,辞退她的理由是说她跟不上时代。

莎莉并没有因此抱怨,她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又向国家广播公司电台推销她的节目构想。电台勉强答应了,但提出要她在政治台主持节目。“我对政治所知不多,恐怕很难成功。”她曾一度犹豫,但坚定的信心促使她大胆地去尝试。

莎莉对广播早已轻车熟路,于是她利用自己的长处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大谈7月4日美国国庆节对她自己有何意义。另外,她还邀请听众打电话来畅谈他们的感受。听众立刻对这个节目产生了兴趣,她也就因此而一夜成名。

如今,莎莉·拉斐尔已成为自办电视节目的主持人,曾两度获奖。在美国、加拿大每天有800万观众收看这个节目。她说:

我遭人辞退18次,本来大有可能被这些遭遇所吓退,甘愿放弃,做不成我想做的事情。结果相反,我让它们鞭策我勇往直前。

失败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测试。没有勇气奋斗、自我放弃的人,其目标就会离他越来越远。而那些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目标的人,终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有人抱怨说已经失败多次,再试也是徒劳无益。这种想法真是太自暴自弃了!对意志永不屈服的人,就无所谓失败。无论成功多么遥远,失败的次数有多少,最后的胜利仍然在他的期待之中。

狄更斯在他的小说里讲到一个守财奴斯克鲁奇,最初是个爱财如命、一毛不拔、残酷无情的家伙,他把全部的精神都钻在钱眼里。可是到了晚年,他竟然变成一个慷慨的慈善家、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一个真诚爱人的人。

狄更斯的这部小说并非完全虚构,世界上也真有这样的事实。人的禀性都可以由恶劣变为善良,人的事业又何尝不能由失败变为成功呢?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许多人失败了再站起来,沮丧而又不怕挫折,抱着不屈不挠的无畏精神,向前奋进,最终获得了成功。

世间真正伟大的人,对于世间所谓的种种成败,并不介意,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人无论面对多么大的失望,绝不失去镇静,这样的人终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在狂风暴雨的袭击中,那些心灵脆弱的人唯有束手待毙,但有些人的自信精神,却依然存在,而这种精神使得他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去获得成功。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温特·菲力说:

失败,是走上更高地位的开始。

许多人之所以获得最后的胜利,就在于他们屡败屡战。对于没有遇见过大失败的人,有时反而让他不知道什么是大胜利。通常来说,失败会给勇敢者以果断和决心。的确,逆境可以激励人心,帮助你战胜生活大道上的“恐怖地带”。因此,一个不了解自己强项的人,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坦然面对一切怀疑

怀疑,一个非常普通的词语,却常常搅得人心神不安。被人怀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谁都曾经怀疑过别人,也被人怀疑过,其中的甜酸苦辣无不一一品尝过。但如果你能坦然面对别人的怀疑,你就可以将因为怀疑而引发的矛盾处理好。

有时候,你做了一件好事,理当受到人们的夸奖和赞誉,但也迎来了一些人不信任的目光,甚至会听到这样的议论:“他的动机纯吗?”对此,也许你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一时难以自拔。但其实,你大可不屑一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同参加工作的同学、同乡、朋友,由于主客观因素所致,有的可能进步快一些,有的可能慢一些;有的成了某领域的“明星”,出人头地,领尽风骚;有的却仍旧默默无闻,被无情的生活搁置一旁。

按说,这是合乎规律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竞赛不可能也不应当总是停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这也引起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于是,很自然地会引发一些朋友的揣测与纳闷:“他为什么能受到如此宠爱,想必也是凭走后门、找靠山、拉关系爬上去的。”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

其实,产生怀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缺乏沟通与解释,进而形成了对某件事情的猜疑:

有的是由于性格脾气的差异,缺乏相互间的包容与补充,逐渐引发了对对方的不信任情绪;有的是由于嫉妒心的缠绕,由此而产生了对朋友的疏远甚至恶意;有的是由于心胸狭小,为人疑神疑鬼,处世患得患失,对人产生怀疑那是很自然的事;有的是由于心理病态,而又缺乏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因此,对反感的人和事,均投以疑虑的目光;有的则是由于自命清高,唯我独尊,缺乏自知之明,对周围的人和事总觉得不可思议……都可以产生怀疑。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容易产生怀疑是一件不可以完全避免的事情,那么,你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就既不应当回避它、惧怕它,也不应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确的态度是要承认它、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

去掉自己的疑心,坦然地面对别人的怀疑,被人怀疑的事情就会减少一些。面对他人的怀疑,你首先不应指责与疏远,倒不妨先问一问自己:“我怎么知道他在怀疑我?”或者“我是不是无意间夸大了他对自己怀疑的程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