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舟山群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2:43:56

点击下载

作者:徐荣木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漫游舟山群岛

漫游舟山群岛试读:

前言

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舟山开发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颗东海明珠将闪烁更加炫目的光彩。

舟山群岛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扼长江门户,是沪、杭、甬的天然屏障,战略地位突出,区位、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明显。海上舟山下辖2区2县,由1390个岛屿组成,有20800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和1455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在近百个岛屿上居住着百万多人口,千岛之城是个宜居、宜游、宜商、宜业之地。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远在6000年前,岛上就有先人居住;春秋时期是屯兵之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定海建城;北宋设昌国县;元代升昌国州;明代置昌国卫,六横双屿港曾是明代中期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自由贸易港之一;南明鲁王政权踞舟山抗清;清代鸦片战争,舟山是主战场之一。这里拥有全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又堪称英勇不屈之城。

新中国成立后,舟山群岛是国防前哨,镇边长城,不露光芒。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海洋经济迅速崛起,现正倾力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岛、对外开放门户岛、海洋产业集聚岛、国际生态休闲岛、海上花园城市,完成国家交付的海洋经济先行先试的重任,而舟山所扮演的角色是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先导区。

曾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有舟山群岛。这话在理。

舟山群岛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各两个,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千年古城定海、世界三大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沙雕故乡朱家尖、金庸笔下的桃花岛、风情浓郁的六横岛、蓬莱仙境岱山岛、滑泥基地秀山岛、蓝色诱惑东极岛、海钓天堂白沙岛、边陲渔都嵊山岛、海上牧场枸杞岛、东海石村黄龙岛,海鸟天堂五峙山、海上河姆渡马岙、悠闲凤凰岛等旅游胜地,旅游观光景点千余处,还有年年举办的舟山群岛国际沙雕节、海洋文化节、南海观音文化节等活动,舟山的影响正不断扩大。

舟山群岛港湾曲折多姿,深水岸线绵长,舟山港已跻身中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舟山海鲜美食闻名遐迩,仅鱼类就达465种,被誉为“中国海鲜之都”;舟山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近现代共涌现出政治、商界、文化等名人100多位。舟山拥有阳光、大海、沙滩、岛屿、森林、古城、佛国、美食,极具风情特色和独特魅力,不论春游夏居,秋至冬来,皆令人兴味盎然。舟山群岛已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与休闲目的地。

舟山群岛是一部厚厚的书,不去舟山旅游的人只读了朦胧的一页。舟山瑰丽多姿,五彩斑斓,天赐秀色常令人击掌叫绝,更是全国空气质量和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随着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大开发与大建设的加快推进,舟山的前景不可估量。

那么,舟山群岛究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本书立足于文化的角度,以游记式散文的笔调,从历史、文化、佛教、生态、景观、风情等方面,对舟山群岛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演绎,这不仅仅是一次观光休闲购物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心灵之旅。本书融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另配有插图,颇能引人入胜。全书犹如一幅缓缓打开的画卷,尽情展示天地人文之灵赋予舟山的俊美。书中还特别提供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礼佛等相关旅游资讯指南,供出行参考。希望这本书会带给您前所未有的新奇,期盼游客朋友能按图索骥,各得其所,食宿行无忧,玩遍舟山。《漫游舟山群岛》是一本舟山旅游不可或缺的文化宝典。无论是土著居民,还是外来客,在欣赏舟山群岛的美丽之余,读读这本游记,恰似享受盛宴过后品味一杯韵味隽永的香茗,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舟山群岛是一块福地,做舟山人是有幸的,来舟山玩是有福的。祈盼这本书带您体验这种幸福。

愿大家不虚此行。普陀山全景图南海观音

记不清有多少次陪客人去朝拜南海观音露天大佛立像了,也记不清有多少位外埠朋友问我:普陀山地处东海之滨,为什么叫这里的观音为“南海观音”?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我国古代建都大多选在北方,把位于东边和南边的海洋统称“南海”,普陀山上的观音自然变成“南海观音”。另一种说法是据《华严经》记载,观音菩萨道场原在南印度海边的“补怛洛迦山”小岛上,也就成了“南海观音”。那里云雾缭绕,环境险恶,难觅踪迹。佛教传入我国后,把“补怛洛迦”音译成汉语,即“普陀洛迦”,我国信众自然把观音打造成有中国特色的菩萨,由男变女,更适合中国一方水土,并寻找到与佛经中描述相仿的观音道场,就是今天的洛迦山 。如今这里已成为观音菩萨在我国最古老的道场与许多信众的精神家园。观音的宗旨,是要世人大彻大悟,共登觉岸,而不是在迷信里讨生活,如果信众只求观音来圆满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无疑是走入歧途了。

南海观音露天大佛像处在普陀山龙湾岗上,是块独占鳌头而统瞰全山的风水宝地,大佛三层广场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布局庄严,中国民俗气氛浓郁。与洛迦山隔海遥对,向东远眺,是苍茫的太平洋。每当风和日丽时,辽阔宁静的大海波平如镜,令观者烦恼尽扫;每当阴风怒号时,巨浪滔天,惊涛拍岸,扣人心弦,令观者惊叹大海之神奇。大佛右侧是南天门、短姑牌坊、正山门,延伸向西是西天景区;左侧是观音跳、紫竹林、朝阳阁,普济、法雨、慧济、宝陀四寺隐于山岙丛林之间。神圣的南海观音

人有人缘,佛有佛缘。据说,在大佛选址过程中,有人主张将佛像建在普陀山客轮码头附近,让所有进出山门者可目睹其风采;有人建议立在佛顶山顶峰,便于四方敬仰朝拜。时任全山方丈妙善法师在兼听多方建议后,决定建在观音曾现身的龙湾岗上,谓之佛选胜地。海岛建造露天大佛确非易事,尤其雷电和台风,对高达33米的大佛像是个考验。在建造过程中,各方信众捐资4000多万元,菩萨头像铸入13斤黄金。灵异故事也层出不穷:在大佛开光仪式上,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现佛光,金光洒满大佛像,这异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观音佛体向前微倾,左手托法轮,右手以横臂挡胸侧,手呈无畏指,头戴天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慈目善眉,佛面含笑,凝神远眺大海。常受台风困扰的舟山群岛,自1997年大佛建成以来,台风没有一次正面登陆过,这种种现象,是巧合,是灵异?至今谁也说不清。

朝拜大佛香道的青石板,间隔一段镶嵌莲花雕刻图案,左侧护栏壁上,雕有丰子恺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一幅幅“护生画”,细细品味,充满情趣。礼佛广场,是南海观音文化节及重大佛事活动的举办地,也是香客和游客来普陀山的必到之处。

千年观音神秘传说,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精神慰藉。如今,南海观音声名远播,万众朝拜。不论春夏秋冬,一拨拨善男信女跋山涉水,乘飞机、坐轮船、搭汽车,簇拥而至,源源不断涌入普陀山进香,许下心愿,怀着期盼,满足而返,旺季和淡季的概念已渐渐淡化。南海观音文化节老外礼佛

舟山人更是沐浴在观音的光环之下,有的海岛信众站在家乡山冈上就能望见大佛像,佛在咫尺,有急难之事,随时向佛祈求,倍感有所依托。大佛前的海域是我国海上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远航的人们,经过这一水域,仰视大佛,一些信徒更是会跪在船头向观音顶礼膜拜,仿佛化险呈祥的观音就在身旁,感到沧海孤舟有了依靠,不再惧怕狂风恶浪的肆虐。每当太阳刚刚从海平面钻出来,万道金光洒在大佛身上,有的信众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佛都看在眼里,促使他们心态平和,多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光明磊落的益事、有利于身心的乐事。每当夕阳沉入海底,送走平平安安的一天,有的信众觉得观音赐福,想到人活着一天,就是福气,美好的日子不能白白流逝,不能无所事事,不能浪费自己有限的生命。莲花洋慈光

我国名山大川数不胜数,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其余三处皆藏深山,唯有普陀山兼山海之胜,集佛教圣地与灵山钟秀于一体,海天变幻无穷,境界无限。普陀山又蕴涵巨大深厚的人文资源,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梵呗悠扬,古风天成。凡来过普陀山观光礼佛,却没到南海观音朝拜,将是心中的一大遗憾。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每次站在百瞻不疲的南海观音大佛像前,我都会虔诚地默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四色佛顶山

佛顶山是普陀山的最高峰,海拔292米,是全山四大寺院之一慧济寺所在地,曾有人说:不上佛顶山,等于没到过普陀山。佛顶山香道上还有“海天佛国”摩崖石刻、云扶石、华顶云涛、鹅耳枥树等景点。所以,大多去普陀山礼佛的人,一般都会去趟佛顶山,去这座建于明代的慧济寺礼佛。登佛顶山,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不同的季节去,更有不同的感受,春夏秋冬各具特色。

春天,那是一个春雾迷蒙的日子,寒气尚未散去,大雾弥漫,能见度极低,考虑安全,不乘车上去了。从香云路步行有些吃力,我选择从后山乘索道上佛顶山,人坐在索道吊厢里,犹如钻进一个大浴池中,周遭的一切都不见了,只有索道转动的声音在耳旁回荡。到了山顶,云雾一团一团地从身边飘过,近在咫尺的人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迷失方向的鸟儿,在树丛中“啾啾”地叫着,仿佛在呼喊它的同伴,好在我们熟门熟路,春雾挡不住脚下的路。在这个季节,浓雾覆盖下的慧济寺,花香袭人,清幽异常,别有一番风味。如果有缘,遇上海市蜃楼奇观,那更是你的造化了。

春雾挡不住人们朝拜的虔诚步履。我遇见过普陀山方丈率全山各大寺院的主事者,集体从法雨寺三步一叩头朝拜佛顶山,礼敬释迦牟尼与观音菩萨,其场面颇为隆重,也是普陀山佛教的一个传统节日。

夏天,那是一个阳光灿灿的日子,天气有点闷热,我乘汽车从息耒小庄出发,山道两旁植被茂盛,林木婆娑,车子掩隐在一片绿色丛林中。车子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盘山公路上,忽而左拐,忽而右拐,逶迤向上,大约10分钟,车子停在山顶旁的一块地坪上,耳旁飘来了悠扬的佛教音乐。从这儿再往上走几分钟,就抵达佛顶山山巅了。山顶也有一块平台,一侧有小商贩向游人兜售佛教工艺品、香烛之类的东西。对面巅峰有灯塔,唤作“天灯台”,站在此顶,极目远眺,在蓝天白云下,可观赏辽阔的山海景色,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蓝色浩渺的大海波涛,世称普陀山为“海天佛国”,名副其实。佛顶顶佛

在绿树掩映下的山巅平台,耸立着一座牌坊,上镌“佛顶山”三字,出自舟山籍的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亲笔。从牌坊进入慧济寺,甬道石壁上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入三摩地”石刻。人走在古朴的青石板小道上,觉得幽深莫测,冷不丁有山鸟惊起。头顶被高大的树冠覆盖,浓荫匝地,清风送爽,暑气顿消。偶有信徒三步一叩首直至慧济寺。

忽抬头,见正前方照壁上“佛顶顶佛” 四个大字,意蕴此佛顶山寺中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地位至高无上,即使在观音道场普陀山也不例外。这下,观音自然成了配角。据说,当年大诗人郭沫若先生偕夫人来慧济寺时,见到“佛顶顶佛”受到启迪,出上联“佛顶山顶佛”,要同行者以此求下联,众人冥思苦想,无词以对。此时,路过一山民以“云扶石扶云” 对之,闻者无不为之折服,郭老即兴抒发了“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的感慨,一时传为佳话。

秋天,那是一个秋雨淅沥的日子,我从香云路上佛顶山。丝雨蒙蒙一片,云片飞得很低,险些儿触及山巅,沿途遍地丛树杂草,空气清纯,经过1000多级台阶,可观赏云扶石、海天佛国等诸多摩崖石刻。秋雨打在树枝上,从一根树枝滴落到另一根树枝,“唰唰”有声,打在冷冷的石板路上,“滴滴嗒嗒”,一切都变得湿漉漉的。一阵秋风瑟瑟,也会让人打个寒颤。此刻,平日熙攘的游人少了许多,但佛国雨天的情调,让人忘记归家的路,使人的心变得非常的安宁。

当然,若遇晴好天气,雾消雨止,秋高气爽,置身凌绝之顶,视野十分开阔,一览无余,那又是另一番景致了。

冬天,那是一个白雪皑皑、寒风凛冽的日子,站在佛顶山毫无遮挡的空旷地坪上,横冲直撞的北风呼啸而来,蚀骨地冷。树木忠贞不渝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似骨头般坚硬的树枝互相碰撞,“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蕴含着某种令人振奋的元素。“入三摩地”边的进寺甬道,也是寒气逼人,进得慧济寺中,才觉暖意阵阵袭来,冬天似乎被关在了寺外,这深藏高山林屏之中的古刹,原是一片荒山,传说有明代圆慧和尚爬山时偶然发觉“慧济禅林”石刻字迹,发下宏愿募化而建。古刹设计精巧,充满智慧,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寺院布局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为短轴线,向两侧对称展开在一条水平线上,可谓独具匠心。

登上四色佛顶山,恍若置身天国,享尽大自然恩赐四季美景,并能涤尘清心,岂有不去之理呢?雨中法雨寺

法雨寺我去过多次,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次在雨中陪外埠客人游览,别有一番滋味。

法雨寺最早叫海潮庵,因为它背靠光熙峰山麓,面朝千步沙海滩,受海潮日夜膜拜。古时大智禅师从峨眉山云游至普陀山,经几番周折和菩萨灵异昭示,决定选此建茅棚;之后,又相继将海潮庵改为海潮寺、镇海寺、法雨寺。

法雨寺不像普济寺,处在全山的中心位置,来去便捷,香客和游人云集;也不像慧济寺,处在全山的最高处,引人瞩目,人们趋之若鹜。法雨寺静静地处在山麓一隅,六进建筑,由低到高,依山而筑,站在低处仰视层层上叠的寺院,还有寺院中伟岸的菩萨,让人敬畏。俗话说,头顶三尺有神灵,菩萨在上方看着你在人间的所作所为,人类随意滋长的种种欲望就会被压制,心境变得淡泊宁静,长久萦绕心中解不开的心结,也许就忽然被打开了,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一身轻松,这也许便是佛教的开悟。

寺院被巨大的古木丛林笼罩着,唯有对面的千步沙海滩传来的浪涛之声,打破了古寺的些许沉寂。

雨中的法雨寺游人不多。寺内古朴宁静,古树遍地,广场宽敞,布局严谨,九龙照壁雕镌精细,大悲咒塔与尊胜宝塔立在两旁,天王殿黄色的外墙上,有胡厥文先生手书的“天华法雨” 四个大字,气势非凡。

据传,“天华法雨”、“法雨禅寺”题额皆为康熙皇帝所赐。当年,为消除明朝的残余势力影响,康熙下旨,将明朝朱元璋在金陵旧宫殿及“九龙戏珠”藻井悉数拆迁来建法雨寺,黄墙琉璃瓦的皇宫大殿格局几乎全盘复制,并诏告天下:普陀山乃“朝廷香火”,是皇家办的观音道场。雍正年间,又立御制碑云:朕尝释法雨之义,为济物之普遍者莫如雨。再后来,乾隆来普陀山时,恰遇老天下雨,当时乾隆颇不高兴,寺中住持告诉他,普陀山已多年不雨,贵人出行风雨多,是皇上给普陀山带来雨水之福,乾隆才转愠为喜,乘兴之余,又题匾额又拨银子,祈求佛佑皇天后土,风调雨顺。

雨滴飘飘洒洒地在院中飞舞,打在高枝的树叶上,“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打在石板地上,“叮叮咚咚”地作响,凹处溅起水花,向四处飞散。这缠绵的雨,将寺院和树木洗刷得油光亮丽,清新的空气,使这寺院犹如天然氧吧,濯洗着人的肺,“清风醒病胃,快雨破烦心”,这淋漓的雨,让人感到莫名地欣悦。

寺院静静的。大殿廊道凳子上,有一位秀气的小尼姑在静静地写生作画,画技功底不浅。一打听,原来她是国内一所名牌大学国画系的毕业生,因一个偶然机会与佛结缘,就不顾父母劝阻,执意皈依佛门,一年前从四川老家来普陀山佛学院进修,业余时间仍不忘作画。她立志提高画技,将来卖画救助那些苦难者。新生代有自己的想法,旁观者不宜妄加评论,但不论怎样,向善是人类殊途同归的目标。幸福的标准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不在于他人的羡慕,而是自己内心的充实与愉悦。法雨禅寺九龙壁

无独有偶,有位客人绕法雨寺转了一圈后,对这里的环境羡慕不已,他说在这里有一种找到心灵归宿的感觉,还有一种想长住下来的愿望。坐在这古色古香的江南园林建筑中听雨,再有一壶好茶相伴,更是圆满。听雨,品茗,读书,聊天。“一庭春雨瓢儿菜”、“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笔下的雨给人许多回忆和想象。

雨中的法雨寺,清洗凡人蒙尘的心灵。九龙殿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内,礼佛信众如潮涌动,却不显拥挤,也许是心中有佛心自静。佛殿宽敞,气魄宏大,最多时能容纳数千人在殿上念经礼佛,人称“活大殿”,不得不说是个奇迹。我去过四大佛教名山,烧高香,请香动辄要花上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元,而在这儿只需三支普通香,一元即可。烧香非比阔,仅需表达对菩萨的一种尊敬,又可让寺内建筑少受烟火侵蚀。

普济禅寺是普陀山规模最大的禅寺,又叫前寺。它坐落在灵鹫山南麓,是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与法雨寺、慧济寺、宝陀讲寺构成了普陀山的主要观音道场,是我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

据介绍,普济禅寺创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唐代初具规模,宋代命名“五台圆光寺”、“宝陀观音寺”等,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钦定专供观音寺院;明代海禁时遭毁,之后复建;康熙八年(1670)又被荷兰入侵者所毁,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0),朝廷赐金重建,始称“普济禅寺”;雍正年间又予扩建,全寺六进殿堂,在屡毁屡建中,遂成今日之宏伟壮丽。

人们去普济禅寺通常从山门直接进入,其实,真正的入口在正山门对面,石牌坊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是皇帝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在入口与山门之间有一个建于明代的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树围绕,池中有三条通道对应普济禅寺三个大门。正中间一条为御桥,穿过池中八角亭,是皇帝走的至尊桥;右侧为官员走的永寿桥;左侧三桥中最低的为百姓走的瑶池桥。如今不论是平民还是高官,尽管自由选择走道。普济禅寺

康乾爷孙与普济禅寺有缘。一次,康熙染恙,僧人在寺内藏经阁设供康熙长生牌位,祈求圣上平安。康熙病愈,闻此大喜,对普济禅寺更增添好感。

据传,乾隆有一次微服私访,一直游至佛顶山,游兴浓厚,忘了归程,回到普济寺时,大门紧闭,乾隆要求开大门进入,寺中当值不知是当朝皇上驾临,拒开正门,还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乾隆虽然不高兴,也没办法,只有遵守寺规,经东侧小门进入。之后住持听闻敲门者是乾隆皇帝,深感不安,遣人进京请罪,乾隆于是下了圣旨:从今后正山门不能开。有一位大臣提醒,皇上再去还不能开?乾隆一想也对,就在圣旨后加了一句,皇帝除外。这规矩也非铁律一条,现在约定俗成六十年开一次,还有国家元首来寺、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升座大典也开。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山时曾开启过。这紧闭的大门,似乎在向现代人讲述古刹昔日的显赫与辉煌。永寿桥

如今,有商业头脑的当地人在正门旁设摊出租皇帝龙袍,让游人体验一下“当皇帝”的感觉,这些“山寨皇帝”的滑稽相,常常引得其他游人眉开眼笑。

山门是俗界与佛界的分水岭,入门后不能喧哗打扰佛地清净。

进寺,首先拜见的是光首、笑脸、大肚、盘坐的弥勒佛,见之无不顿生欢喜之心。佛像旁有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劝人大度为怀,乐观对待常常不如意的生活。两侧是四大金刚,背面是护法神韦驮。传说以前弥勒和韦驮分管两个寺院,弥勒笑脸好客,香客多,收入也多;韦驮勇猛善战,却整天阴着脸,非常严肃,来客少,没有财源,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后来,佛祖释迦牟尼就将他俩放在一个寺院,宽严相济,相互取长补短,各得其所,达到寺院和谐之目的。

寺院的建筑风格为清代宫殿式,琉璃黄墙,斗拱重檐,古朴宁静。四周古樟参天,浓荫匝地,在古樟之间,雄伟的寺院层层构筑,黄墙与绿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得天衣无缝,融为一体。树上有松鼠蹿上跳下,接受游人投去的食物,对人没一点惧怕之感。古樟参天

入夜,在普济禅寺附近散步,不远处是百步沙滩,海浪之声不时传来,天上一轮明月高悬,放生池中荷香扑鼻,景色十分迷人。在宁静中,仿佛拂去了蒙垢心灵深处的世俗风尘。人生路上,多了几分圆满,多了几分慈悲,多了几分温暖,多了几分安宁。

普济禅寺,信众精神生活的一个圣地。莲池万佛宝塔

万佛宝塔位于普陀山东北隅山麓,客运索道起始站上方,背靠佛顶山主峰,面对普陀山第四大寺的宝陀讲寺。此一塔一寺皆由普陀山已故法师妙善发起建造。在全山四大宝塔中,最古老的是元代建筑多宝塔,雕刻佛像最多的是洛迦山妙湛塔,还有将普陀山改律宗为禅宗的真歇禅师衣钵塔,而万佛宝塔是目前浙江最高的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且作为佛的象征性标志建筑流传至今,我在释迦牟尼鹿野苑的说法处,见过塔的最初建筑形态,系佛祖涅槃后,建塔供奉佛祖“舍利”。而我国最早出现的佛塔就在洛阳白马寺内,印式方塔,供佛徒礼拜。

我参观万佛宝塔是去年夏天,陪厦门老友王先生去的。那时佛塔刚落成不久,车至广场平台,福建籍佛塔住持定瓒法师与王先生可谓是老乡见老乡,一见如故。法师介绍说,万佛宝塔共九层十三檐,总高72.26米,九层内供奉着10尊造型的观音,且用金、银、铜贴装的佛像有10000尊,故称万佛宝塔。宝塔由信众募资建造,其中福建福耀玻璃集团老板对造佛塔情有独钟,先前在九华山捐过2000万造一座佛塔,如今又在普陀山独捐5000万造塔,创普陀山佛事乐助最高额度之记录。

佛塔外方内圆,造型简洁,坚固朴实,雄伟隽美,八角重檐楼阁式设计,是一座仿古建筑,既非我国传统楼阁式宝塔,也非印度传入的喇嘛塔,它充分吸收了中外宝塔优点,结合现代建筑艺术,自成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一层供奉的观音形态各异,有毗卢、自在、如意、净瓶、月光等,从底层有电梯直达顶端。塔内的10000尊佛像是由各地信众捐资供奉的,请一尊佛像10000元,还得托人才能请到。这样算来,万尊佛供奉收入1亿元,造塔的资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佛教的魅力使然。宝陀讲寺与万佛宝塔

在塔中礼过佛,法师陪我们沿着365个台阶爬上高处的塔院。塔院依山而建,抵达顶层时气喘吁吁,但这儿视野更加开阔。坐落在对面龙头山麓的仿明清皇家宫廷建筑风格的宝陀讲寺就在眼底,牌坊、钟楼、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大宝楼阁等依山挨层而上,一片金碧辉煌,建筑工艺精湛,可称得上当代寺院经典杰作,其规模堪与普济禅寺比肩。寺内高处照壁上,还有个仿制洛阳龙门石窟精华的毗卢观音群佛像,栩栩如生。寺院两侧是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宝陀讲寺以讲经禅修为主,展示了天台宗的特点。在这儿,有人讲人生佛学,有人讲人间佛学,也有人讲人本佛学,但归根到底,皆体现劝善警世,觉世度人的思想。此刻,我们仿佛听见寺中高僧大德讲经说法的声音不时飘来,弥漫在这空灵的海天之间,让人沉浸在清净的海天佛国世界,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里是来普陀山禅修的不二选择。

对面是坐北朝南的宝陀讲寺,背面是高星级祥生大酒店,远眺就是茫茫东海,一朵朵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盛开,太平洋的波涛声依稀传来,更有珍珠般撒落在海面的一个个岛屿,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塔院前面没有任何遮挡,一览众山小,令人心怀大舒。塔院露台上摆一张桌子,泡一壶福建的功夫茶,一边慢悠悠地品尝,一边海阔天空地神聊。定瓒法师爱好书法,空闲时潜心研究,常常龙飞凤舞一番,自得其乐。爱好书法的王先生也有兴而发,挥毫泼墨,留下几幅书法作品送给寺院,也留下一段佳话。这里悠闲的慢生活令人羡慕,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在这儿当个出家人,也是福分。宝陀讲寺一角

霞光从天边远处照耀过来,笼罩着整座塔院,我们怡然地享受着这份熙暖与温馨。我想:静观宇宙人生,人与世界相遇也好,相蚀也罢,皆应不辱使命。但人生还应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内心境界,展放愁眉,休争闲气。人若有颗悲悯之心在怀,便有无比安逸的情态,就能自己抚平浮躁的心灵。

有些地方,你去过多次,却找不到感觉;有的地方,你不经意邂逅,却一见如故,生生不忘,世世铭记于心。人与风景如此,人与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许,这就叫缘分吧。紫竹林中观世音

紫竹林是普陀山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圣境,是传说中的观音菩萨住地,正如人们常言:白莲台上弥陀佛,紫竹林中观世音。

我国古代名著《西游记》中有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多次遇到危难时刻,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万般无奈之下,一个筋斗来到普陀山南海观音住地紫竹林中求救兵,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总是有求必应,经常亲驾祥云除妖,为取真经功不可没。其神秘色彩,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人慕名而至。

紫竹林位于梅檀岭下的海岸边,依山面海,风光独特,历史文化渊源悠远。紫竹林窄窄的走道常常人满为患,一拨拨下来,一拨拨上去,川流不息,遇上大的节日,更是摩肩接踵。在寺院中,不少信徒在菩萨面前下跪、磕头、起立,周而复始,不觉其累,不厌其烦。求功名利禄、平安幸福;求化解烦恼、忧伤与苦闷;求指点迷津。进得院内,脚步会放轻,浮躁的心立马安静下来,足见观音菩萨的魅力。不肯去观音院

紫竹林多次重建。康熙题了“潮音洞”三字。蒋介石来过,在紫竹林下院不肯去观音院中徘徊许久,不知观音开示了什么,无奈“不肯去”也得去呀,他最终还是选择去了台湾。康有为题过“紫竹林”匾额,他还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出亡十六年,游遍四洲,来此小憩时已61岁,沧海桑田,自己在朝中已没有位置,更遑论振兴朝纲了。他叩问观音,寄托精神,排解心中的忧思,抚平心灵的隐痛,并写下诗句:“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仙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此墨宝现存普陀山博物馆。诗中看不出皈依归隐之志,却有反思寻求解脱之意。禁止舍身燃指碑

寺后有竹林,竹干皆紫色,在轻风中摇曳,似波浪起伏的一片紫色海洋。推窗见蓝色海洋,海天一色。朝观东海莲花洋日出,暮睹夕阳沉入海中,令人心旷神怡,烦恼尽消。院内人文景观遍地,有普陀第一庵之称的不肯去观音院、禁止舍身燃指碑、潮音洞、紫竹禅寺等,皆令人遐思神驰。

据传,观音菩萨在海对面小岛洛迦山修炼时,早就看中这块风水宝地,执意要在此坐道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当年,这地盘被一蛇王占据,观音向巨蟒借道场,它坚决不肯,观音见蛇王不讲理,就提出与它斗法,以输赢论英雄。紫竹林香道

观音:你有何神通令人信服?

蛇王:我的身子能将普陀山岛团团围住,吓死你。

观音:你若能围山一圈,我就不借,若不能围,请你让路。

蛇王爽快答应,表示绝不食言。随之,它摇身一变,现出又粗又长的千年巨蟒原形,慢慢绕起山来。观音见之,也随之施法将这座山慢慢扩大,蛇王不停地绕,观音不停地扩,蛇王一圈还没围到就无计可施了。

观音:你围不上一圈,还有什么话可说?

蛇王:真邪门了,平时随便能围的,愿意服输。又问:你有何神通显摆显摆,好让我彻底心服口服?

观音用手一指,岩石上立马长出紫竹来。蛇王见观音如此神通广大,只得乖乖让出地盘。观音将蛇王请到东福山住下。蛇类最怕日晒,观音摘朵白云终年罩在山顶,让其免受日晒之苦,彰显了慈悲为怀的菩萨心肠。至今,东福山顶白云依旧不散。

之后,观音就长住在此普度众生了。

不肯去观音院在紫竹林海边,此院为观音的中国情结树碑立传。院中立一块石碑,刻着“禁止舍身燃指”,是明朝万历年间官府所立。礁岩间的潮音洞半浸于海中,洞内通明如开天窗,潮水从远处奔腾而来,在洞中来回冲击,如无数蛟龙左冲右撞,互相搏杀,轰鸣如雷,无音不生,无奇不闻。从前,有个外来僧人到潮音洞旁朝拜,僧人在蜡烛用尽之后,就撕开身上棉衣,缠在指上,蘸烛油,点燃做功课,祈求观音显灵,却痛得僧人满地打滚,翻入潮音洞,众人不见其踪迹,皆以为淹死了。

不料,三日后,僧人奇迹般被莲花托出海面,不但没死,且毫发未伤。自此,不少信徒以为潮音洞中有观音的化身,争相仿效,跳入洞中朝拜,结果上演了许多人间悲剧。驻地一官员认为,此举违反佛家慈悲为怀的理念,于是立碑禁止。至清代,定海知县缪燧在碑旁建莫舍身亭,亲书《舍身戒》,苦口婆心,奉劝信徒,处事须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不崇尚迷信。现亭已毁,碑尚在,对现代信众仍起着警示的作用。

观音身处紫竹林,心怀天下慈悲情。潮音洞磐陀石

普陀梅岑山顶有一片开阔的平台,平台上有一块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泰山的巨石,名叫磐陀石。它是普陀山的地标,1999年和2002年,《普陀山磐陀石》曾两度作为国家邮票在全国发行,这在全国众多风景名胜中是不多见的。后来,普陀山在龙湾岗建造了露天观音大佛像,磐陀石的地标位置被大佛像替代,也有少数信徒“见异思迁”,与磐陀石渐行渐远,但它的神韵和魅力依然不减。

在我国沿海,类似磐陀石的奇石有三处,第一处是泉州碧玉球风动石,方圆形巨石与坪底接点仅数寸,人推而动,乃泉州八景之一;第二处是东山岛海边悬崖的铜山风动石,上石悬空似摇篮,风吹晃动却不坠落,以前,侵华日军曾用军舰系上钢索拉石下海,索崩断而石拖不下来,一时传为美谈;第三处便是磐陀石了,被誉为“千岛一石”。

这磐陀石是由上下两石叠垒而成,拾石梯而上,石顶部平坦,约可容30人站立。上石硕大沉重的身躯,压在下石上,两石间仅靠一个小小的支撑点支撑,看似有一丝缝隙,藕断丝连,乍觉上石悬空在下石之上,仿佛一阵狂风吹来,就能将上石吹落,令人担心。其实,无需杞人忧天,千万年来,它经受过无数次台风暴雨雷电的击打,始终笑傲山顶,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旧时,有人拿长线割过两石交接之处,以此证明两石并未相接,居然能拉过支点,至今仍有人尝试穿越,皆以失败告终。看来,凡事凡物,恐怕也要讲究个缘分,有缘之人能穿线而过,无缘之人则难以通达。

传说磐陀石上是观音大士说法处,偶有高僧大德在此打坐修禅,而一般僧人都不敢在石上打坐。

磐陀石上有明万历年间浙江总兵、抗倭名将侯继高题写的“磐陀石”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侯继高虽为舞刀弄枪的武将,但文采书法却毫不逊色,可以说是文武兼备之人。他著有《游补陀洛迦山记》、《日本风土记》等著作,佛顶山的“海天佛国”、枸杞岛的“山海奇观”等石刻书法皆出自他之手。

再仔细观察,发觉磐陀石的“石”字上多了一点,难道是将军误笔?显然不是。据传,侯将军在题字时,大石左右摇晃不止,似乎摇摇欲坠,他灵机一动,在石字上加了一点,巨石就稳住不动了,这一点起到了平衡的作用。这仅仅是个传说,若想解一点之谜,只有问他本人了。此外,石身上还有“金刚宝石”、“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题刻。旧时,不少信徒携铜板在石上磨光,佩在儿孙身上,有“祛灾“之灵。顶礼膜拜磐陀石

磐陀石是神奇的。站在西天或金刚宝石方位看过去,巨石犹如一位虔诚的信徒盘着腿在顶礼膜拜一样,最前面突出部分似人头颅,还有肩部、膝部,下拜时的上身与下身有明显的界缝,最后是有点撅起的臀部,人体各部分明显,惟妙惟肖,十分逼真。磐陀为梵文,汉译“磐陀石”也有礼拜石的意思。如此看来,这是“石与佛”的神奇结合。你想,“磐”即磐石,“陀”即佛陀,如此阐释,让人恍若觉得“磐陀石”凝聚了佛陀的法力。

可见,磐陀石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一块具有独特个性的灵石,与石相望,便有了不一样的观感,心有所感,心有所悟,此石犹显人文意味。如今有不少人站在巨石背上嬉戏,实则是不适宜的。

伫立石前,突然感到人是多么渺小,磐陀石已顶天立地千万年了,大自然是多么的亘古。人们与磐陀石比,即便百年人生,亦仅仅是个瞬间,而一代又一代更迭的人们,也只是大自然的“过客”而已,而与灵石偶遇,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个人生命的释怀,一种永恒的记忆。“磐陀夕照”是普陀十二景之一。夕阳下,它更显出无与伦比的壮丽,霞光映在石上,似涂了一层金箔,背后翠绿的青山变成黛色。远眺海面,海水泛金耀银,波光粼粼,山海相连,云海相接,山、海、云融为一体。晚归的鸥鸟仍在海面低翔,为生存辛勤觅食。晚霞像燃烧的火苗,风驰电掣般地从远方突奔而来,仿佛要把这周遭的一片翠绿点燃,令人物我两忘,心中不由升腾起朝圣般的情怀。

千年普陀的佛寺梵音,浩瀚海涛的天籁之声,雄浑西坠的霞光,轻纱般飘逸的清风,似潮水般一起涌来,横扫心头那纠缠不休的凡思俗念。

磐陀石兀立无语,静默中给人以许多禅示。西天香道

普陀山这个1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天佛国,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自然风光独特,游览景点众多。大多非休闲式深度游的外来客,往往时间有限,一般到普济、法雨、慧济三个大寺和露天南海观音大佛像及紫竹林转一圈,礼过佛,烧过香,就打道回府了。而免费的西天景区,许多人不知道,抑或因要爬一段山路,就望而却步,未能领略其幽静之深度,留下遗憾。

去西天,最好从普济禅寺附近西天入口处,闲庭信步慢悠悠地走,西天门至观音洞有1600多米石板铺筑的山道,偶有几块石板嵌莲花浮雕,显示西天佛国的圣洁寓意。沿途景观甚多,有千年古樟、心字石、达摩峰、梅福庵、灵佑洞、磐陀石、说法台、乌龟听法石、观音古洞等,尤其以象征“福、禄、寿”的三个古庵于一条香道上,甚为罕见。

所谓“福”的象征,即梅福庵。

依山而筑,规模不大,寺院的背后,还深藏着一个故事。相传西汉末年,江西南昌尉梅福,清明廉政,体恤百姓,多次上书朝廷,建议铲除奸臣,重用贤良,改革弊政。他的忠言逆耳,非但昏庸的皇上听不进,自己还受到奸臣排挤陷害。梅福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怒之下,出走南昌。直至王莽专政,他深感“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的抱负难以施展,红尘看破,为了避祸,便别妻易名,云游四方,至遇上普陀山,见此地绿树成荫,鸟鸣蝶舞,野果遍地,面朝大海,云天万里。真可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随之找了个有仙水的岩洞,随遇而安,隐居下来,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炼炉中丹。心字石

岁月悠悠,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炼丹不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一天,观音偶见鹤发童颜的梅福,扔下一句话飘然而去:避乱世求自保,何不为民除妖!

观音一语惊醒了梅福。他悄悄地走出炼丹洞,又云游四方施药济世,羽化仙去,不虚修炼一场。后人为纪念他,在炼丹处建起了梅福庵,至今仙水自涌,此庵喻为“福”的象征。

所谓“禄”的象征,即灵石禅院。

相传,1916年8月的一天,孙中山先生来到西天游览,将磐陀石取名为“灵石”,并在侯继高石刻题词的背面,镌刻了“灵石”二字。后经风雨和岁月磨打,现已不见了当年镌刻的字迹。于是,人们就在磐陀石边上建个灵石庵来纪念。因庵与孙中山有关,并视孙中山为掌管利禄的神灵,有人就把此庵喻为“禄”的象征。观音古洞

漫步西天香道,丛树林立,遮天蔽日,空气清新,环境十分幽静,除了鸟鸣蝉噪的天籁之声,以及不时在林中飘荡的佛教音乐,没有汽车喇叭惊恐的叫鸣,没有随处可见小贩的吆喝,没有城市的喧嚣之音,游人又不多,环绕着的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是一处典型的佛门静地。

所谓“寿”的象征,即观音古洞。

从磐陀石下行,行至路穷处,坐看云起时,到了西天佛界尽头,眼前的寺院叫观音古洞,筑在悬崖石壁间。乍一看,这寺就与众不同,一般寺院皆坐北朝南,而这个寺院却坐东朝西。原始的观音古洞不大,低头弯腰才可进入,供奉的观音佛像,雕得温柔慈爱,身材苗条,美貌不凡,虽历经千年岁月,仍栩栩青春,这在普陀山是独一无二的。这尊观音像属于普陀山最古老的菩萨石雕像,所以称此庵为“寿”的象征。

站在观音古洞的高处眺望,蓝天白云挂在头顶,海天空旷辽阔,海亦云,云亦海,直感觉自己也成了一座屹立的山峰,而远处在蔚蓝色海面航行的船只,则划出一条条洁白的航迹。朱家尖、观音大桥、沈家门东港历历在目,尽享视觉盛宴,使人心胸像天空、大海一样开阔。

这宁静香道中象征福、禄、寿的三个古庵,寄托着众多人的人生情怀,成为人生追求目标,拜一拜,祈求福禄寿齐全。正如佛经云:若心清净,所处之处,皆为净土;若心不净,所处之处,皆为秽土。

人生求福分也好,求功名也好,求长寿也好,皆无可厚非,但为人处世应有一颗正直、善良和悲悯之心,戒贪欲,懂舍弃,拥有一颗平常心。佛国南天门

坊间传说,天堂上有南天门,是仙人下凡的出入处。天上到底有没有此门,谁也不清楚,而在人间的海天佛国南端,确有一个南天门,虽然名气没普陀山四大寺院响亮,常常被不少游人遗忘,其实,它乃融合了自然与人文之妙的一处仙境。

有一次,我陪国家画院的两位画家去南天门,他们生于北方,对海尤为好奇,并且山海兼备的自然美景,正是国画的好题材,当然乐意去。我们从“普陀圣境”门楼下进入,经短姑圣迹、海岸牌坊之后,沿塘边海堤往前行。到了山脚,渐见石径通幽,台阶逶迤,时平时陡,古松怪石,丛树千隙,蓝天碧海,让人眼前豁然一亮。

南天门是大自然所赐的一块宝地,鬼斧神工镌雕而成。传说中的南天门是八仙在过海之前集聚之地,也是将普陀山易律为禅的始祖真歇禅师长期结茅修行之处。在康熙年间,朝廷调蓝理到定海任总兵,赐金千两,命其兼管普陀山佛地修复事宜。蓝理虽是武将,却颇有文才,精通书法,在修复南天门时还留下“山海大观”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弥足珍贵。

也许是普陀山名胜古迹太多的缘故,许多到过普陀山的游人多因步履匆匆,而省略了去南天门游玩。艺术家的眼光终究是独特的,在南天门,画家们感受到的是处处新奇。走走停停,拍拍摄摄,不捷不徐,饱览山海风光。岸边竖着一石碑,刻“新罗礁纪念碑”,它是为远处莲花洋上的新罗礁而立。经考证,此礁见证了中韩两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的交流史,至今,仍静静地守望在万顷波涛之中,护卫佛国的安宁。南天门

我们转过一小山丘,面临一海湾,海湾中波浪不时地来回穿梭,在平缓处喃喃絮语,海湾之上用岩石砌筑一桥,称“蓝桥”,又称“环龙桥”。其实,称“环龙桥”更贴切些,这桥就像龙一般地连岛盘旋,既古朴厚重,又活泼灵动,桥将脚下的路一直延伸到对面孤岛之上。

缓缓地漫步岛上,脚下波涛列阵。眼观云影波光,耳闻鸟语虫啾,清风爽爽,云随风移。如果没有桥相连,这儿就是普陀山南端的一座孤岛,落潮时勉强才可通行,因此,叫它孤绝处也在情理之中,从佛理来讲,似乎还含有一层深深的禅意。

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前方传来佛号声,只见海岸边巨石叠砌,天然的三石成门,上石横亘,石上镌“南天门”三个烫金大字,甚为醒目,左右石壁分别上书“龙”、“虎”二字,字迹行云流水,尽显龙腾虎跃之势。

石门内的宽广平台上,即见蓝理总兵“山海大观”的摩崖石刻字迹,他还题诗:“东西门既列,午阙可无开。海不扬波地,山偏尽日雷。钟鸣于斗静,帆动象龟来。何必燕然石,始称汉将才。”在山崖之间,建有大观蓬寺院,筑寺者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寺在崖中,崖在寺中,寺崖融为一体,巧妙至极。殿中供奉持莲花观音。壁上雕塑有八仙过海图,众仙飘飘洒洒,尽显逍遥遨游之神仙风范。

寺旁有狮子岩,沿石阶登上岩顶,上方便见两处奇特的天然水潭,潭水清澈,有“龙泉眼”“龙华大会”等摩崖石刻字迹,此时,有一女子面朝大海在石上打坐,看上去就像一尊佛瓷在那里,令人心生感动。

这儿与龙湾岗巅“南海观音铜立像”隔海相望,与短姑圣迹、海岸牌坊一湾相连。南面是茫茫的莲花大洋,头上是蓝天白云,海面波光粼粼,不远处的船儿隐隐绰绰,缓缓游动,驶向遥远的大海深处,诸多元素聚拢,更觉赏心悦目,令人遐思无限。

南天门云集海、沙、寺、岩四大景观,梵呗声声,涛声阵阵,景色宜人,难怪八仙要从这儿漂洋过海,难怪画家们流连忘返。

我想,天堂里的南天门只是个传说而已,而去一趟海天佛国的南天门,则可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人间的“海上仙境”!孤绝南天门海上卧佛

站在普陀山露天观音大佛像广场上,远眺东南方向,有一尊庄严的睡佛静静地仰躺在莲花洋海面上。睡佛的头、颈、胸、腿、脚轮廓分明,神奇美妙。千万年来,不论严寒酷暑,狂风淫雨,惊涛裂岸,他始终保持着如一姿态,从不为世界的纷扰变幻所左右。

这尊东海上的睡佛名叫洛迦山。从前,普陀山与洛迦山是两山合起来称谓的,梵语称“补怛洛迦”,明末以后,才将两山分别称之。传说,观音菩萨修炼的地方有三处,一处在观音故乡印度,自观音从印度请到中国以后,又分别在洛迦山和西藏的布达拉宫修炼,在洛迦山修炼得道后,就一脚跳到普陀山紫竹林传经送法,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去了。

难怪《华严经》上说:“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音自在。”唐玄奘《西域记》中也提到普陀洛迦山乃是观音大士修行地,如此看来,这儿堪称观音菩萨最古老的道场。因此,善男信女才有“不到洛迦不算朝完普陀”之说。

上千年来,我国民间多信仰观音菩萨,文人墨客概不例外,登上洛迦山的名人雅士也不在少数。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写过一首《观音大士赞》的诗:“南海海深幽绝处,碧绀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当年,他到过越州,是否登过洛迦山,没有记载,故此诗许是感怀之作。但宋代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恐怕是上过岛的。当年,他在时称明州府的宁波任鄞县知县,是典型的学者型官员。有一阵子舟山属鄞县管辖,作为地方长官,他视察洛迦山是理所当然的职责。他这样写洛迦山:“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役,暂此佛尘埃。”他若没有登岛,何来如此细腻的描绘?明代文坛怪杰屠隆曾受邀主纂《补陀山志》一书,足迹更是遍涉海天佛国,留下了《补陀洛迦山记》等文笔优美的游记。没有亲历的人,是不可能闭门臆想出这些来的。

普陀山与洛迦山似乎近在咫尺,其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在交通原始时代,从普陀山去洛迦山是乘竹筏,配上一条橹就出发了,如果风平浪静,那是谢天谢地了,但往往还要顾及潮涨潮落。若逆水行舟,则苦不堪言,竹筏忽左忽右,随波逐流,橹失其力,往往凌晨起程,日暮抵达也不足为奇。遇上大风大浪,即便是牧海高手,亦多视为畏途,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望洋兴叹!海上卧佛

四面环海的睡佛,周围珊瑚般的礁石嶙峋多姿,千奇百怪,洞幽岩秀,500多米的上山石阶路曲径通幽,古朴宁静。道路两旁林木一年四季葱茏,秀色天然,佛殿翘角隐没于绿荫竹丛,冬暖夏凉。

清末遗留的妙湛、圆通、自在、观觉四座茅棚,“文革”遭毁,现已修复扩展了大悲殿、伽蓝殿、大雄宝殿、土地祠等,尤以仿古的妙湛塔最为雄壮。全塔四面共雕罗汉518尊,以及六种形态的观音菩萨,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已成洛迦山的标志性建筑。远眺洛迦山

海拔不足百米的洛迦山,每当春夏之际,山巅常常云雾缭绕,时淡时浓,时隐时现,仿佛进入天庭仙境。南望白沙岛、朱家尖岛,只见浪花簇拥;北眺葫芦岛,山顶椭圆如球;西观普陀山,逶迤起伏,千步沙滩金光闪烁。

海上卧佛神采最灵动的是日出与落日之时。每当旭日从东海海面钻出来时,似乎经过一夜的沐浴,太阳变得更加鲜亮,万道金光洒在卧佛身上,神秘莫测;洒在海面,波光粼粼,扑朔迷离。每当夕阳坠落海平面之际,海天一色,云影波光一片通红,海与天似都处于醺然的状态,太阳摇摇晃晃地钻入海平线,犹将海水煮沸,美妙至极。

每当夜幕降临,山之东南的洛迦国际灯塔开始闪亮,此塔由英国人建造,旧时是普陀十二景之一,为舟山著名的洋鞍渔场及南来北往的中外船舶导航,一束束红白聚光穿透茫茫夜海,给海上的旅人以心灵的温暖。

清幽的小岛上无食宿提供,与普陀山有定期船班往来,一般皆是当日往返,短姑道头的交通船行程不足半小时即抵彼岸。常有善男信女从码头三步一拜上山礼佛,更有信徒自携露宿的帐篷,在此风吟浪啸的净地过夜,参禅悟道,不惧波涛礼佛以昭心诚,不怕孤独、无所畏惧的虔诚之心,令人叹服。

如今的洛迦山,每遇节假日已不再清净,常人满为患,故要限量入岛。穷人祈求致富,富人祈求更富,有难祈求消灾,无难祈求平安,这其中真正为道者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有一部分人乃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名利之客,只求菩萨照顾,不求自身精进修炼,更谈不上人生的立言、立德、立功,奉献社会。若海上卧佛有知,能不叹息!观音从洛迦山跳到紫竹林佛国四宝

被人们誉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山海风光旖旎,庙宇庵堂林立,历史文化遗存众多,而最享盛名的是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普陀鹅耳枥,合称“佛国四宝”。笔者一管之见,作了如下排列:

四宝中的“状元”当推元代多宝塔,它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遗存。

多宝塔位于普济寺海印池东端,距百步沙沙滩不远,是建于公元1334年的元代建筑。据传,当时“镇南王”四子帖木儿不花在普陀山游玩,有一天,他在普济寺附近突见海上狂风大作,惊涛裂岸,颇为纳闷,遂问寺中住持孚中法师。法师言,此系孽龙作怪,只有在孽龙咽喉处建一塔方可镇住。帖木儿不花闻言,以太子身份募捐数万白银,委托住持采购太湖石建造佛塔。之所以叫多宝塔,则取自《法华经》中“多宝佛塔”,也因帖木儿不花相当于太子,又称“太子塔”。筑塔后这一带从此太平。塔院能闻普济寺传来的钟声和百步沙传来的涛声,两音交融,颇为美妙,故有“宝塔闻钟”之美名,是旧时普陀十二景之一。

佛塔共五层,高18米,基座平台较宽,上三层四面雕佛像,造型别致,凝重古雅,经多次修葺,渐成藏传佛塔汉化范例。类似之塔全国也没几座,它是浙江现存的唯一一座元代佛塔,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佛像遭毁,塔院也荒草丛生,遭人遗弃。

近代政治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曾在塔院内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四字,遗迹早已不存。2003年国家文物局领导视察弃塔,愿依文物“修旧如旧”的标准,出资修复,但普陀山佛协力争自修。考虑宗教情感,最终由其出资自修,文物部门专业指导。兼顾宗教情感与文物修复原则,佛塔及塔院已重新修缮,2006年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普陀僧人

四宝中的“榜眼”当推原置于南京明代皇宫、清代原拆原建在普陀山的九龙藻井。

九龙藻井位于法雨寺九龙殿内。公元1699年,清政府为彻底清除明朝残余势力的影响,防其死灰复燃,在康熙皇帝南巡杭州时,召见了法雨寺住持性统法师,颁布了“拆金陵旧殿以赐”的御旨,将南京原朱元璋议事大厅九龙殿拆除,主要构件运至法雨寺作建寺院之用。

其中,最珍贵的就数“九龙殿”中雕刻的九条龙,现悉数装饰在法雨寺空旷的大雄宝殿藻顶。殿顶无梁无钉,抬头仰望,有一条龙盘踞中央位置,其余八条龙绕八根垂柱悬空扑来,九龙戏珠,在盘桓中飞舞,形象逼真生动,雕工精湛,堪称神来之笔,雕家一绝。九龙殿现已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四宝中的“探花”当推唐代名家画像、明代勒刻于碑的杨枝观音碑。

杨枝观音碑藏于法雨寺后侧的杨枝禅院内。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于公元1588年督师海疆,游历普陀,将收藏多年的唐代宰相、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的观音像勒石于碑。碑中观音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峨冠锦袍,端庄妙严,神貌逼真,十分传神,雕工细腻流畅,堪称艺术珍品。观音碑原置于普济寺内,后殿宇毁于兵火,碑遭劫。

至公元1608年,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又请杭州名匠阳雕阴刻,并专置于杨枝庵供奉。其后杨枝庵被焚,石碑再遭盗贼抢劫。船驶出不远,海上风暴骤起,盗贼迷航,触礁翻船,碑落南天门礁岩,巧被和尚发现运回,才劫后余生。到了“文革”期间,有信徒将碑用石灰封身,才免遭毁灭,得以保留至今。但碑石经不起如此折腾,现已出现裂缝。2007年,市文物部门携观音碑拓本去青田,邀请名家按原样再复制一尊,然绞尽脑汁,终无法达到原有的效果,留下遗憾。

阎立本人物画已是孤品,目前仅有故宫博物院藏品《步辇图》见诸于世,此画讲述了唐太宗接见西藏松赞干布使节的故事,而其存世的佛像画仅杨枝观音像一幅,足见其弥足珍贵了。现不少商家将此画制成各类工艺画,靠观音发家致富。

四宝中的末位系清代产物、民国发现的普陀鹅耳枥。

鹅耳枥位于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此树高10余米,是1930年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在游历慧济寺时,偶然发现的。其树枝一律双杈向上,双枝合一恰好90度,所以亦有人称其为“鸳鸯树”,后经林学家鉴定唤做“普陀鹅耳枥”。经专家研究认定,此树种由外埠僧人来普陀山朝拜时携入,在山上生存已有200多年历史,至今存活于世的,国内仅此一株,属濒危植物。多宝塔邵叶道 画

鹅耳枥长相平平,品种珍贵,有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树亦然。此树稀少的原因是雌雄花花期错位,授粉机会少,种子果壳坚硬,受孕概率极低,所以缺子少孙,以致处在灭绝境地。现鹅耳枥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值得欣慰的是,鹅耳枥人工繁殖已获成功。

佛国四宝,不仅印证了普陀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海天佛国增添色彩,也给后人带来不少福祉。普陀山寻佛记

孤悬于东海之滨的普陀山素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净地”之称,其以神秘、神圣、神奇享誉海内外。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供奉对象各有侧重:五台山是大智文殊菩萨,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九华山是大愿地藏菩萨,普陀山是大悲观音菩萨。名山中香火最鼎盛,人气最旺盛,名气最响亮的当属普陀山了,去年朝圣者已超550万,今年仅春节期间香客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每逢观音诞生、出家、成道三大朝圣盛典之日,这个面积仅12.5平方公里的小岛就显得人满岛重了。

普陀山绵延千年的佛事活动,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传奇故事更是迭出。大约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普陀山还是一个荒凉的孤岛,野无人烟,鲜有人问津。当时,日本有个叫慧锷的法师远涉重洋来我国游学,参拜各地佛教名山圣迹,在返回日本时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菩萨像回国供奉。途经普陀山莲花洋面时,海上突然刮起了大风,海面顿时长出数不清的铁莲花,阻挡了航船东行之路,一连多日如是。慧锷法师意识到观音不肯随他去日本,无奈,只得捧着观音像由着船漂到潮音洞附近岸边,安然泊下。于是,慧锷就将观音像请到岸边紫竹茂密的一张姓渔翁家供奉起来。渐渐地,附近的一些岛民也常来此烧香礼佛。后由于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灵异现象,妙音远播,于是名声大盛。前来烧香礼佛的人越来越多,小岛遂成我国最大的观音道场,这个原名叫梅岑岛的孤悬小岛改名为普陀山。

记得有一次,我陪上海客人去普陀山朝拜,客人对佛十分虔诚,一心要上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去。那儿有个慧济寺,主供奉释迦牟尼,因为释迦牟尼是佛教始祖。寻佛上山顶有三条道路可行,即乘索道,坐车,徒步,最便捷的办法当推乘索道,最艰难的办法是步行,择路往往比朝拜更为重要。客人断然弃索道而选择从香云路徒步登山。我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我们沿着清代砌筑的法雨寺后面山道的1088个台阶拾级而上,慢悠悠地攀爬。路边绿树蓊郁,野花簇簇,香草柔软;微风扑面,空气清新,景色宜人。香道行人不少,且心态各异。有的是纯粹的旅游观光客,眼中无佛,心中也无佛;有的是佛法修行者,不仅眼中有佛,心中也有佛;有的是世俗超脱者,心中有佛,眼中无佛;有的是玩世不恭者,眼中有佛,心中无佛。其中有两鬓斑白的老者,也有稚气十足的孩童,更有黄头发蓝眼睛的异国客。一路上,不时传来一阵阵美妙的佛教音乐,在习习清风中飘来荡去,使人的心境变得宁静,变得愉悦,仿佛不是在爬山,而是在林中散步一般闲适。当我们走到山的半道时,见到一位柔弱的年轻女子三步一拜,缓步朝山顶迈进。纤巧的手掌印,缀满了冷冷的石板路,如藏民朝圣般五体投地,神情是那般安详,那般旁若无人地投入,虔诚之心可见,仿佛在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令人感动。她究竟为什么祈求?旁人无法明了,我想,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在天有灵定会救助其脱离苦海而登彼岸的。海岸牌坊观音菩萨

我们抵达路旁一处叫香云寺的地方,客中一位王先生请香进殿礼佛,并请其随行的朋友杨先生也烧烧香。杨先生开玩笑说,何必破费那钱,不如买包香烟实在,执意不去。队伍继续向山顶进发,抬头见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刚健雄浑的“海天佛国”摩崖石刻,方知我们已登上了普陀山的最高峰。

佛顶山上视野开阔,四周是浩瀚的东海大洋,岛屿星罗棋布,海湾曲折多姿,海面上游弋的船舶到处可见,千步沙、朝阳阁、紫竹林、南海观音大佛像展现眼底,天风飘袂,凉意袭怀,令人心潮澎湃,叹为观止。有道是:“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山。”这话不假,不愧是佛选名山,观音到此不肯去。站在这儿,遥忆当年孙中山先生登上佛顶山时出现的奇景,发人遐思。

故事是这样的:1916年8月的一天,孙中山先生来普陀山,从香云路徒步登山礼佛,抵达佛顶山时,只见去慧济寺的道路两旁,幡旗飘舞,庄严嘹亮的法螺声响彻云霄,身披大红袈裟的众多僧人夹道迎候,山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光环,金光闪闪,映红了半边天。先生颇觉惊奇,停步问随从,众随从竟没有一人看到迎候的法师,听到响亮的法螺声。先生叹道:真是睹而不见,听而不闻啊!待诸多法师返入慧济寺后,先生才举步进寺。后问住持高僧,住持因不知先生到访,根本没安排法师迎接。住持释惑:孙先生非等闲之人,是观音特派众罗汉前来欢迎,且有缘遇上了佛光。想我辈尘世凡人,恐一生也难得有这般机缘的。

我们一行人进入深藏林屏以幽静称绝的慧济寺,寺院内香烟缭绕,香客摩肩接踵,却并不喧闹纷扰。烧了香,礼过佛,唯独杨先生自顾自抽烟,不来这一套,大家也习以为常。俗语云,信则有,不信则无嘛。没过多久,我们沿着山径小道原路返回,大家说说笑笑,一路哼着小曲,心情是相当好,脚步也仿佛轻松了许多。突然,不知谁“哎哟”一声喊叫,大家循声寻去,只见杨先生掉进了路边的一个坑里,摔得还不轻呢,不知是巧合还是真的被菩萨示惩了,别人都没事,偏偏就杨先生掉了进去。众人一起将他拉上来,他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于是,众人取笑道:你看你,见了佛你不但不拜,还出言不逊,佛不高兴了,捉弄你呢。此事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笑料。

海天佛国菩萨真有灵验吗?有人困惑,有人不以为然,有人顿悟。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云:“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佛学。”佛教不是迷信,佛的本意是觉者,是明了过去与未来的大智慧者。学佛就是学做人,人人皆可以成佛,人的困惑就在自己的心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放不下自己的只能是自己啊!

佛在人间!海天佛国

普陀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地球上最为诡异的北纬30度线穿岛而过,它与西藏的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古埃及金字群塔、百慕大三角在同一纬度线上。还有东面的洛迦山,狭长形的小岛,酷似观音静静地仰卧在海面上,大自然真可谓鬼斧神工。不能不说普陀山与佛是注定有缘的,其神秘不言而喻。

佛岛四面环海,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木葱郁,潮音不绝,12.5 平方公里的地盘,集海、山、寺、崖、洞、沙、石于一体,冬暖夏凉。此地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是供奉观音的道场,千百年来香火不绝,鼎盛时有4寺106庵,139茅棚,4600多僧人,可谓“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历代文人雅士留下大量珍贵诗文碑刻,唐宋元明清五朝近二十位帝王为求国泰民安,或亲临或遣内侍来普陀山朝拜观音,小岛素有“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之美誉。

我多次登山,身在灵山中,心在禅境里,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爬上云开天阔的佛顶山,天风挽着东海大洋的气息,在徐徐飘袂中,人似乎羽化而登仙,那感觉真是美妙至极。

美妙的还有普陀山的佛光。佛光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现象呢?我只听说过而已,只见过画家、摄影家绘画和拍摄的所谓佛光景象,但终究没有亲眼目睹,心中不无遗憾。关于普陀佛光的传奇故事可罗列长长的一串。

一说。公元1944年7月,8000余名日军侵扰普陀山,驻扎在海滩上,搅得岛上鸡犬不宁,黎民百姓避之不及,怨声载道。有天晚上,莲花洋上突然璀璨一片,波光如烛,日军怀疑美军太平洋舰队来袭,用探照灯扫视,什么也没有。海上的灯光似乎愈来愈密,日军慌忙开炮轰击,灯火却随海潮汹涌而来,光芒直照到岸上,却不上岸,吓得笃信佛教的日军以为骚扰佛岛,得罪了观音菩萨,纷纷跪地,乞求菩萨恕罪,随之撤离普陀山。一时民间传为佛佑普陀。海天佛国

二说。公元1995年,时任全山方丈的妙善法师,一心要在普陀山觅地建造观音大佛像,却找不到一处合适位置。有一天,法师勘踏至山南端龙湾岗岸边时,山坡上突现瑞云呵护的观音像。宝像顶现弥陀,菩萨庄严端立,善目慈眉,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神光四射,似在缥缈的云雾里闪烁,配以至高无上的气质,看上去极是庄美。法师心有灵犀一点通,此莫非是佛选地址?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法师决定在此建造南海观音露天大佛像。也怪,自大佛像耸立岸边以来,年年饱受台风之苦的舟山群岛,台风再也没有正面来袭过。于是,有人说,是观音菩萨的佛手把台风挡住了。

三说。公元1997年10月30日,普陀山“南海观音”大佛像隆重举行开光法会。那天,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台下来自国内外的5000多宾客云集在露天大佛像前,期待开光这一庄严时刻的到来。上午9时许,当主持人戒忍法师宣布法会开始时,阴暗的天空中突然洞开一扇亮晃晃的门户,门户的形状犹如一尊活灵活现的观音像。顿时,一道金光从洞开的门户直射露天观音大佛像,菩萨通体闪光耀金,熠熠生辉。现场的人们被这一奇特景观镇住了,眼疾手快的记者迅速按下相机的快门,更多的人则下跪礼拜。在众人惊疑未定之际,这扇门户又悄无声息地合拢,祥瑞不声不响地消失了,天气又恢复了常态。人们目睹了这一奇妙的现象,留在心里的是一个惊异的谜团……

四说。公元2003年农历九月十九这天,正是传说中的观音得道日。几天来一直大雨如注,到了晚上天骤然晴了,零时十五分左右,在洛迦山与紫竹林海面上空出现了一道佛光,酷似一尊脚踏莲座祥云的观音巨像,手托法轮,妙相端庄,伟岸大气,天衣飘然,神采灵动;一忽儿犹似手握净瓶,布洒甘露,普度众生。这一灵异奇观令许多香客仰望遥拜,历时2个多小时才消遁,令人久不释怀。

总的来说,佛来自人间,人靠修炼成佛。佛教从来都不屑于编造神话故事,但这类故事举不胜举,一时又难以说个明白。佛法难道真有这么大的伟力?佛的光芒难道真能照耀全人类?我辈不得而知,也许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从佛的眉宇间放射的吉祥之光,即佛光。也许所谓佛光只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海上荧光或海市蜃楼奇观,也许有些现象纯属偶然巧合,佛光瞬间即逝,神秘莫测,有待专家们论证破解。百步沙

普陀山一次次出现的幻象幻景,启迪人的禅思。我们在感受天地自然的神奇魅力之余,也体味着人生的渺小与无常,更相信未来的后人能运用智慧解疑释惑。

海天佛国,你是一座净化善男信女心灵的神秘殿堂。虔诚信徒定海区交通旅游图大桥两边是故乡

舟山跨海大桥是值得一游的。

十月,金秋的阳光宛若一匹巨幅的金色缎子,轻轻地覆盖在黄褐色的东海洋面上。我们迎着高悬的斜阳,穿梭在大桥上。车子沿着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一路开过去,50公里的路途,半个小时就登陆镇海。五桥相连的磅礴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舟山人为有这座大桥而自豪。大桥不仅结束了舟山五千年来与大陆隔绝的历史,也使海岛百万居民用梦想和憧憬构筑起来的希望之桥成为现实。

眺望大桥两边浩瀚的东海洋面,跳跃的思绪闪回到1999年不平凡的岁月。大桥动工之初,有人怀疑,有人反对,是啊,仅凭舟山年进几个亿的财力,怎能支撑起耗资百亿真金白银的浩大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有条件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咬定筑桥不放松,以惊人的胆略,恒久的耐力,拼搏创业,终获各方支持。大桥能有今天,确实来之不易,不知凝聚了多少领导和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

车子经过崭新的大桥一侧,诸客突然惊呼,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是西堠门大桥到了。我对西堠门并不陌生,记得有一年,在海军舰艇服役的我,有次乘舰艇逆水经过西堠门水道,全速前行仍感吃力。此处潮流湍急,落潮时流速之快,在舟山海域是少有的,普通民船无法抗衡其急流,常有船不小心被逼到岸边触礁沉没,连资深老渔民也只在潮平两岸阔时,才走这条航道,西堠门是个令人生畏的名字。今天,我们站在西堠门航道上俯视,仍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据大桥工程指挥部人士介绍,这是五座连桥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钢箱梁特大悬索桥,在两岸数百米高的索塔之间架两道平行钢缆,每缆用几万根5.25毫米高强度钢筋组合的圆钢索拉起,主跨1650米,可抗17级超强台风,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难怪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主席雅克·康伯尔特称舟山跨海大桥“代表中国的建桥水平”。舟山跨海大桥——金塘大桥

高耸的西堠门悬索桥身涂橘黄色,像龙一般向远方的山间腾跃。两岸青山苍翠欲滴,把大桥衬托得更加妩媚多姿,令人视觉愉悦,心潮澎湃。须臾,大桥便越过金塘岛街区,又窜入海洋。

道路两边秀色目不暇接,一座座与北仑港相望的大浦口集装箱码头,一家家遍地林立的螺杆企业,一片片盛产红心青皮、汁多味美金塘李的李树,还有大鹏岛一幢幢灰墙青瓦的古宅民居历历在目,似乎在向过往大桥的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繁华……

斯时,太阳已渐渐西坠,万道金光遍洒下来,大桥两边的海辽阔宁静,远岛如黛。挂在湛蓝天幕上的一朵朵云絮,倒映在海上,黄褐色的海面添了些青灰色彩,大大小小的航船在海上缓缓行驶。飞姿优雅的海鸥划过晚霞,一边谛听着潮声,一边在海上盘旋觅食,偶尔敛翅,以灵巧快捷的速度飞身入海,从海中捞起一条鱼儿,旋即又恢复了优雅的姿势,从容不迫,给寂寞的大海以点缀,使平静的海面增添了许多活力。海、岛、鸟、船同处一个画面,勾勒出一幅繁忙而和谐的东海风情图,真是妙不可言。

大桥两边20800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以及1390个岛屿就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故乡。舟山人对大海有说不尽的无奈,也有割不断的亲情。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海岛交通工具落后,面对这“非舟不相往来”的故乡,徒叹奈何,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走出过海岛,在岛上出生、劳作、养老,埋葬在岛上。不少年轻一代不甘心过着与他们祖父辈们一样的生活,盼望跳出令自己又爱又恨的海岛家园,向往大陆和城里的世界。他们深知,要跳出海岛主要有两条途径:考大学或参军。为此,莘莘学子“三更灯火五更鸡”,苦苦求读,目的就是走出海岛,改变命运。于是,便有了“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之说。有些年轻姑娘,宁嫁有缺陷的城里人,也不愿窝在海岛作渔家嫂。多少人饱含着热泪挥挥手,义无反顾地走出了海岛,一生少有几次回家。有的人干脆加入了我国风起云涌的廉价劳动力大军,靠打工改变命运。也有人既舍不得迁徙,也不愿被眼前的大海封锁,就在海岛和海岛之间,海岛与大陆之间来来往往地奔波,反反复复地折腾,乐此不疲。还有一些人不自艾自怨,不作冷月孤灯的感叹,利用海岛的环境特点,拓展海岛的生活空间,致力于改变海岛现状,天天做着与大陆对接的梦。大桥两边的岛屿村落

于是,舟山人在定海鸭蛋山与宁波白峰之间开辟了海峡汽车轮渡,缓解了人们进出海岛的迫切需求,但遇上台风天,轮渡也会停航,面对小小海峡,只能是“望洋兴叹”。若遇上大的节假日,去普陀山烧香拜佛的游客常常翻倍增加,此时,在两侧渡口,远方来的待渡车辆往往可以排几公里长的队,磨人的期待,也常常令好客的舟山人汗颜。

潮涨潮落,年复一年。在2009年的圣诞之夜,我们终于迎来了舟山的大桥时代,为五千年孤岛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车返舟山时,大桥两边已是灯火辉煌。千岛老街

从2008年起,我开始步行上下班,既为健身,又为低碳,亦宁心绪。于是,常常途经定海1000多米长的东西大街。这是老城区保存最完整的历史街道,沿街两边以清末民初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为主,也有以砖墙水泥砌筑的民国风貌建筑,高度多是一两层,二楼置有檐廊,是俯观街景的好地方。街面不宽,一般三四米左右,两旁布满各色店铺,有饰品店、服装店、文具店、药店、小吃店等,琳琅满目,繁色生香。一块块大石条或石板铺就的路面厚实凝重,步行在此,耳旁仿佛传来古老童谣:青石板,红石板,老侬爿,爿打爿。老街古色古香的风韵犹如一幅泛黄的古老画卷,慢慢地舒展开来,将我拉回历史的记忆里。

远在唐代时,定海已设县治建制。北宋景佑四年(1037),定海始筑土石城墙,呈现城市雏形。老城三面环山,西北角倚锁山(镇鳌山)的梯形布局,符合背山、面水、向阳三个吉地标志。明代洪武二年(1369),在距城墙一箭之地挖护城河,老城辟东南西北四门,置有吊桥,当外来入侵者攻城时,可将桥吊起,阻断入城通道。至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兵器的发展,吊桥防御功能尽失,才改建成固定桥梁。鸦片战争第二次定海保卫战中,英军从竹山登陆,翻过晓峰岭,绕城从锁山攻入定海城时,英人惊叹:简直是一座花园。民国末年,城墙渐渐废去,留下断墙残壁,后城墙土石被填入护城河。如今旧城墙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老城久负盛名的东西大街的一批老建筑。定海老街

在这悠长的老街西头,有一座“三观讲堂”及初建于五代的“祖印寺”,虽几经风雨,屡毁屡修,仍香火鼎盛。“祖印寺”最后一次由定海名人朱葆三集资重建,长期以来成为小城芸芸众生的精神文化支撑点。

文化是小城的灵魂,而小城的源头就是这条老街。老街独特的民居建筑及市井文化,是小城的历史瑰宝,也是城市之魂,庇护和滋养着一代代定海人。近百年来,它孕育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包括世界著名船王董浩云、工商巨擘朱葆三、煤炭大王刘鸿生、航运名人许廷佐、出租车大王周祥生、天津商界巨头刘显哉、原香港特首董建华、香港实业家安子介、著名散文作家何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等百余位之多,令人惊叹!诚然,我们不能让历史成为未来的包袱,但也不能让未来失去历史的根基。

1999年,著名导演谢晋为拍摄电影《鸦片战争》来定海选景,当他漫步在东西大街时感慨地说:我走过全国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么好的历史街区的城市非常少。他欲将其进行一些改造,作为拍摄清代广州街的主要外景地,基于当时政府财力困难,未能实现。而商业嗅觉灵敏的东阳人主动找上谢晋,在东阳横店仿建清代广州街,并免费提供拍摄,谢晋乐不可支。舟山人失去的,东阳人得到了。至今,横店影视城早已闻名全国。定海古城

舟山人陷入了反思。从2002年起,政府出资数百万元,采用经济补贴的办法,对东西大街两旁主要街面房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老街的活力始得渐渐恢复。虽然有些地段的历史风貌建筑乃至现代建筑依然不太入流,但毫无疑问,如今的东西大街已成为定海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街蜿蜒,温顺素雅,风情万种,不像某些暴发户似的高楼大厦,张扬而霸气,而老街两旁的一批百年老店、百年老宅依旧保持了低调的原状,如河流中的“中流砥柱”,默默承受着岁月流水的冲击,不改自己的秉性。徜徉在老街清洁的石条路上,心情舒畅,神清气爽,陶然忘我。沿街有名的“曹来发生煎”,历经几十年沧桑岁月,如今虽几易铺位,仍然红火如昔。昔日韩家“绿杨屯饭店”,蒋经国先生曾多次微服私顾,来店小酌,留下一段难忘的轶事。在东大街东端,建于民国初年青砖高墙的许毅住宅,更是个簇拥了不少岁月故事的地方。

许毅住宅真正的主人叫许维三,自小在汉口沙市经营美孚洋行,发财后在东大街购地建房,请人设计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让许家四房兄弟家室共享天伦之乐,自己每年夏天来定海度假。他多次续弦,57岁时又娶32岁的石姓老姑娘为妻,未孕。许维三70岁去世,石婆婆默默守着大院子。1976年红卫兵抄家,她被赶到柴房,滑倒去世时已83岁。许家旺财不旺丁,2002年许氏族人最后一个寡妇离世,留下空空大屋无嗣继承,遂成客栈。深宅大院静静地向来来往往的过客昭示着人生的苦乐与悲欢。

岁月无情,但东西大街的魅力依然,至今仍吸引着不少慕名访客。2007年,我陪清华大学美院教授、著名画家杜大恺去东西大街采风,他对老街青瓦灰墙、飞檐翘角的明清建筑赞不绝口,又是拍照,又是速写,这水墨画的好素材令其流连,到了用餐时间,仍迟迟不想离去。返京后他创作了包括老街题材在内的一批国画,北京奥运会期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一次画展,名动京城。

现在,从大街东端走过,一侧的一家小小修理铺里常传出二胡独奏的美妙音乐,修理师神情专注,怡然自得,纵情放歌也是他在忙碌间隙的一种休闲方式,唱的多是怀旧歌曲,令人心往神驰。有时,我被他飘逸的音色吸引,驻足欣赏片刻,歌声在沧桑幽深的东西大街飘来荡去,仿佛传得很远、很远……在东山顶上

定海这座小城三面环山,一面濒海,美丽而温馨,堪称海上花园城市。小城北翼有长岗山森林公园、海山公园,西翼有竹山公园,南翼有海滨公园,唯独城东没有公园。于是,有市政协委员提议,再建城东公园,于是东山公园规划始浮出水面。

一个深秋的双休日,我们去爬了一次东山。沿着庆丰宕口游步道至东山最高处的火龙岗峰,有一条新辟林间小道蜿蜒逶迤,450级台阶的水泥路容三四人并列前行。葱郁的杂树满山遍坡,林木森森,色彩由绿渐渐苍黄,一丛黄一丛绿,一丛淡一丛深。好些树树干高,树冠大,遮天蔽日。爬山的人三三两两,有的携着孩子,有的伴着朋友,也有特立独行的。沿途空气清新,略带甜味,偶然一阵秋风起,风掠过树梢,“哗啦啦”作响,在城里听多了喧闹之后,这久违的天籁之声,多么令人惬意。

面前一级级水泥台阶,如一排排硕大的琴键,人行走在键盘上,犹似在弹奏一支生命的进行曲。这情景,使我想起由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作词、谭晶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一歌,虽然,此东山顶与彼东山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地方,但这优美旋律却在耳边回荡: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心上……

哼着这首歌,脚步变得更加轻盈,更加快捷,枯燥乏味的登山步履也变得有趣活泼,给人增添了坚持到底的信心。秋风与鸟鸣,一阵阵,一声声,不时地飘来,仿佛是乐曲中的声韵,让人和着节律向上攀登,精神得到升华,人也不觉得累了。在东山俯视甬东

深秋的东山,显然有些憔悴,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盖在斜斜的山坡上,抹黄了林梢一片,有点淡定,有点颓唐,有点伤感,犹如中年男子说不出的落寞与惆怅,唯有这顽强而恒久的脚步,不让自己与岁月一起衰老。落叶渐渐飘零,纷纷扬扬,随意东西,散淡地在风中飘来荡去,犹如中年女子,脸额上留不住的粉黛纷纷脱落,挽也挽不住,深秋的岁月多么无情,又多么无奈。

路越往上越陡,渐近东山顶峰时,抬头看远去的路,疑是通往天庭,路的尽头是蓝天白云。人踩在琴键音符上的节奏变得缓慢而沉重,走得疲惫了,还可在路旁石凳上稍作憩息,在沿路栏杆上靠一会儿,继续向上攀爬时,人已浑身汗涔涔的。徒手尚且如此,修筑时大批建材运上山是多么不易。面对这兀立亿万年的巍巍东山,山自无语,人自多情,观照人生,人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但人又是多么伟大,使山下这几百年前荒芜的海湾滩涂变成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

不觉中,我们终于抵达东山顶上。环顾四周,定海城三面被青山环抱,中间的市区一览无遗。古老的小城变靓了,变高了,一幢幢高楼大厦与山比肩,一片繁华,马路上车流如织,传来奔流不息的声音。定海港众多锚泊的船儿,船头有规律地朝向一致,也颇为壮观。洁白鸥鸟在海空盘旋,偶尔传来一声声空灵的叫鸣。远处的修造船企业,吊杆林立,焊花飞溅,一派忙碌景象。南部诸岛星罗棋布,山连着水,水恋着山,山水缠绵,历历在目,一个个小岛像一个个哨兵护卫着这座小城的安宁。

而在东山顶的南端高坡,已建起了两幢山地别墅,别墅依山,面海,向阳,无疑是个吉地,推窗即能看见拔地而起的临城高层建筑,四季风景独揽,令人心旷神怡。眼底的凤凰岛更像一只海中凤凰,仰卧在东海海面,随时展翅欲飞。天气晴朗时,还能远眺六横、虾峙诸岛,这高屋建瓴的景点在舟山恐怕是极为罕见的。在东山远眺白雪覆盖的定海在东山上远眺新城

太阳西坠,山林树梢被涂上一层金色的余晖,层林尽染,极似一幅泼墨淡彩的中国画,令人目舒神驰。然而,我们已等不到暮色降落之后欣赏小城的另一番景致了。那满城灯火辉煌的夜景,海滨公园上空飞翔的一盏盏盛满放灯人心愿的天灯,在夜空中随风盘旋舞动,直到消失在茫茫夜空深处,观之定会让人陶醉。

遥想,当月亮从天边升起,一轮明月悬挂在海天之际,海面泛起粼粼波光,清冷的银辉洒满整个海域,亮晶晶的一片。船儿行驶在海面上,如同雪橇行驶在茫茫雪野,温馨的月光映着小城的夜晚,定然如诗如画。而海上的明月亿万年皆如此周而复始地朗照着,昨天是历史,明天是未知,今天则爱你现在的时光。

在深秋的东山顶上,一切愁绪与惆怅,随风飘去。飘然而至的是郭小川的诗: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西堠门的阳光

寒冬时节,我们从舟山跨海大桥册子匝道下来,须臾功夫,车子驶入西堠门大桥观光景区。这是刚刚新建的一处集休闲、度假、生态于一体的海岛景观,一期工程的停车、餐饮、观景设施初具规模,已对外开放营业了。

这个名不见经传唤做门头山的地方,过去是荒僻之地,杂树丛生,蛇鼠出没,渺无人烟。眼前的西堠门水道,两边皆山,这边是册子岛门头山,那边是金塘岛,两岛之间悬崖壁立,形成一条小小的天然海峡,是一个典型的处于风口浪尖的险隘。

海面上,一湾清冷的潮水涨涨落落,水流湍急,流向复杂多变,漩涡遍布,海水深邃无边,海浪喜怒无常,低沉时如细语吟哦,高亢时则穿云裂岸,阴森恐怖,是舟山海域的百慕大三角区。舟山有民谚云:船老大好当,西堠门难闯。西堠门仿佛是一条很难逾越的鸿沟,常有船舶在此航道处触礁搁浅,甚至沉没海底。遇上台风天,阴风怒号,浪涛咆哮如万马奔腾,卷起雪浪狠狠地撞击门头山,浪沫四溅,令人心生寒意。西堠门,实在是一个缺少阳光的阴冷之地。

岁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忽然有一天,一只报喜鸟从天外飞来,捎来一个重大消息,一条海上天路从西堠门上空横穿而过,大桥把册子与金塘连在一起,把舟山本岛与宁波大陆连在一起,西堠门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于是,人们萌生了开发这座世界第一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景观区的设想……

冬日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打在门头山上,我们沿着新辟的木质游步道缓缓地走。山道弯弯,游步道沿门头山岸边环岛开凿,长达2100米,沿途有米鱼垂钓区、滴水石穿火山岩、暗流涌动稻桶礁等景观,让你边赏海景,看波浪拍岸,听浪花呢喃,边观林木花草,闻小鸟歌唱。若有闲情逸致,你甚至可在海边放蟹笼捕捉螃蟹,运气好遇上愣头愣脑又经不住诱惑的螃蟹钻进笼子,还能让你美餐一顿呢!远眺西堠门

游步道像盘龙一般地依山势穿行,从海边山脚渐渐盘旋向上直至峰顶,有点像江西三清山的味道,但门头山没有三清山那么高耸陡峭,却比三清山多了观海妙境。游步道用钢骨水泥架设,在海浪打不着的路面铺木板,对山体生态几乎没有多少损伤,少量挡道的树木也被保留了下来。人在路上行,仿佛穿梭在森林中,空气清新纯净,如身处天然氧吧。一串串野果子挂在枝头,在绿色丛林中泛出一片火红,煞是可爱,一阵阵清香的气息飘逸而来,诱惑着人的嗅觉和味觉,勾起人们童年的记忆。

道路两旁的树木,有的葱郁,像无忧的青春少年,张扬着生命的激情,在寒冬中仍蓬勃向上;有的憔悴,垂下了树梢,像为生计辛勤劳作的中年人,未老先衰;有的脆弱,经不起严冬的考验,落叶缤纷,已是枯黄一片;也有年代久远的老树,不畏岁月的寒暑严酷,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与不屈的意志同大自然抗衡,活得健康挺拔,有滋有味。由树及人,人生的意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两者如拴在同一条生物链上,偶尔,见一棵耸立的树木倒了,也会产生莫名的忧伤。

沿途有不少观景平台,走得累了,可在平台上憩一憩,喝杯茶,十足的休闲情调,连“轻松时刻”的洗手间也设计得非常精致,巧妙地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

门头山最高顶是山顶会所,站在这海拔近百米高的平台上,视野开阔,四周没有比肩的山遮拦,令人滋生“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感怀。西边是雄伟壮丽的西堠门大桥,进出舟山的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北边是马目乡及灰鳖洋,沿海一个个海岛小村镶嵌在美丽的海湾一隅,远远望去,村庄变靓了,正从几十年来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渐渐嬗变成欧美风格,凸显海岛人的开放及对美的追求;东边是岑港,一座正在崛起的东海小镇,老塘山深水港塔吊林立;南边是浩瀚的东海横水洋,一艘艘船舶静静地泊在洋面上,北仑港依稀可辨,山海相连,仪态万千,可谓是洋洋大观。

山顶会所不仅仅可供喝茶、聊天、观景,还通过科技手段,在不打扰鸟类生活的前提下,清晰地观察远处灰鳖洋五峙山鸟岛中鸟类的生长、繁衍及日常生活等,让你犹作一次空中鸟瞰巡游。

天边金色的阳光穿过云隙洒下来,美丽的光柱充分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洒在平静如镜的辽阔海面上,波光粼粼,非常迷人。夕阳久久地沉睡着,远处的世界万籁俱寂,令人感受到奇异的心醉神迷。此刻,虽处隆冬季节,但寒冷的感觉已荡然无存。眼下,舟山正处于大开发与大发展的前夜,西堠门周边更是一片热土,二、三期的娱乐休闲及配套设施建设正处于筹划之中,灿烂的阳光朗照着舟山群岛这片美丽、富饶而又多彩的土地。

西堠门的阳光好暖人。册子岛观光平台冬天的茶人谷

在人们的印象中,舟山由散落大海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通常弹丸之地的岛屿难有大山的巍峨气势。但也有例外,寒冬时节,去了一趟位于定海双桥狭门的茶人谷,方知舟山还有如此雄伟的群山峡谷,令人眼界顿开。

车至狭门水库旁村落,一条溪流从上而下涓涓流淌,有村妇在溪边洗衣,经打听,告知茶人谷已不远了。沿着逶迤的山边小道向通幽处行驶,须臾功夫,眼前忽然开阔,寒气清新逼人,仿佛进入“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境界,狭门水库上方,竟然柳暗花明。这里有满坡的果园、农家酒庄和停车场,鱼塘边上还漂着孤舟,茶人谷到了。

据传,北宋末年某日,宋高宗赵构和随从臣子为避难,千里奔突,仓皇中隐藏于此狭门深山红梅寺中七天七夜。当地百姓认为皇帝是紫微星下凡,高宗走后,红梅寺成了神圣殿堂,幽深的峡谷也成了神秘的福地,但那段传奇故事随着寺院的消失而渐渐淡化。时至今日,在狭门一带街巷村边,偶尔还会有人讲起那遥远又模糊的往事。

谷下的村民郑先生独具慧眼,看中了长期受冷落的峡谷,五个兄弟姐妹一合计,搞起了承包经营,以种植千亩“海天香”茶叶为主,兼顾其他生意,竟也做得风生水起,在舟山已是小有名气。

山边有几幢建筑,白墙青瓦,与周边环境相吻合。两边群山耸立,虽够不上大气磅礴,却也令人仰视一番后,精神为之一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山上一片绿,一片黄,绿的是常青树,严寒酷暑不改色;黄的是落叶杉,即便枯萎了,也把最美的丽色呈献给人们。许是山中受外界干扰少的缘故吧,树林茂密,近乎原始状态,偶尔还有山鸡、獐子等野生动物出没。两山之间天然形成一条绚丽绵长的峡谷,谷中溪水潺潺,酷似一条白龙游动在山涧,这是舟山群岛最幽深的群山峡谷。

峡谷的平缓处有数十亩果园,种满了文旦、桃树、杨梅、柑橘等果树,即使寒冬季节,总有果子挂在枝丫,在微风中频频摇曳舞动,似在欢迎远道的旅人。一只只放山鸡、放山鹅在果园内悠闲地觅食,它们对一拨拨的外来客一点也不陌生,这一派宁静安逸的场景,多少有点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意境。

也许因为寒冬,游人罕至,只有几个民工在坡地植树护林,一片萧条景象。

四野悄然。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有一声没一声的,神秘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我们沿着蜿蜒的溪坑边漫步,溪水沿着乱石丛生的溪谷缓缓地流着,时而发出淙淙之声,野草在这乐声中生长,衰败,再生长,岁岁轮回。时而涟漪不生,平静的水面显得那么温情。溪水清澈见底,它发源于龙潭岩隙,消失于狭门水库。据说,以前溪中还出现过娃娃鱼,但更为玄妙的是,谷下狭门村一老者,患眼疾多年,常年喝溪水,用溪水洗眼,竟奇迹般康复,一时传为佳话,四乡八邻视为神山圣水。茶人谷茶人谷茶园

若是遇上大雨天,溪水就会暴涨,瀑布飞泻,从高处奔腾而下,像巨龙出涧。谷中流水昼夜不舍,高亢、热烈、轰轰隆隆地奔向下游水库,再流向更遥远的地方。偶有水草在溪水中频频点头,算是对溪流的热烈回应。溪边有一片养殖的鱼塘,溪流毫不吝啬地将其灌满,再继续向前,它随遇而安又不失本色,顺势而行又有自己的方向。

若是久旱不雨,溪水就变得细声细气,叮叮咚咚,可谓细水长流。而一年四季,鲜有断流,更为神奇。

溪边用竹木搭建了一些竹棚、竹屋、竹廊,树木间还拉起网兜,让游人休闲;竹屋内有竹桌、竹椅、竹凳,纯天然环保建筑工艺,独具风格。在这儿观落花流水,忆似水流年,叹人生苦短。耳旁仿佛听见孔子的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确有一番意趣。

愈往上走,山势愈陡,直至半山腰有一泓静静的清水龙潭,一阵轻风,唤起了粼粼涟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儿就是溪流的源头活水。再往上就要爬坡了,我们便就此止步了。

据谷主介绍,从龙潭再往上爬四十分钟崎岖山路就到大潭岗墩了。那儿有原生态千亩茶园,所产“海天香”茶,色泽翠绿,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曾被农业部评为无公害产品。更有明朝时被大火烧毁的红梅寺遗址,令人扼腕叹息。

从龙潭原路折返,坐在峡谷边,主人用溪水沏茶待客。“海天香”泡在杯中,嫩叶渐渐舒展,在水中打旋儿,一会儿扑鼻的醇香弥漫开来,随空气流淌,似乎整个山谷都充满了茶香,以此取名为“茶人谷”,真妙!“一叶海天香,沉浮悟人生”,广告语亦有深意。

在溪边闲坐喝茶聊天,听谷主娓娓道来茶人谷的未来。在远处高庵岗上,将建一幢四星级宾馆、高尔夫球场;峡谷内餐饮一律迁到狭门水库脚下,在那儿建停车场,游客通过水库游船直接进入山谷中,徒步登山休闲观景,至龙潭祈福、品茗看大型茶艺表演、欣赏木偶戏等。不久的将来,茶人谷作为原生态观光场所必受人们青睐。

可惜眼下正是寒冬,但不难想象,若在春暖花开季节来茶人谷,映山红、杜鹃花将遍布峡谷,千亩嫩绿春茶,层层叠叠,肥硕芽叶在清风中与连绵群山起起伏伏,频频摇曳,在薄雾中静悄悄地孕育,芬芳幽香,醉人心魄。

冬天的茶人谷,犹荡漾阵阵暖意。竹山之祭

竹山,位于定海城东南的晓峰岭,是舟山鸦片战争定海古战场遗址。竹山正门位于东边的广场,广场门口有四根高低错落的圆形断柱,乍看弹痕累累,残缺破损。柱上镌刻着一些碑文,记载着那段屈辱而悲壮的历史,断柱默默静立,如泣似诉。

我去竹山,是一个冬日的午后。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阳光。我沿着竹山蜿蜒陡峭的石阶路上坡,偶尔可见稀稀落落的游人。两旁有百将题词碑林,众多将军的墨宝汇集于此,也是竹山的一道风景。路边青山铺绿,杂树丛生,但也有树垂下了树梢,落光了叶子,忧伤地伸展着光秃秃的树枝,满地枯叶,有的已埋进了土壤,再也不能飘飞,亦无法喧嚣了。山林显得有点赤裸,充满寒意,唯有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颇为茂密,青葱依旧,它们一簇簇,一排排,搭着肩,挽着手,在萧萧寒风中唱着自己的歌,周而复始,使人恍惚感到这竹子就是英雄的化身。

走走停停,经傲骨亭,不觉已至竹山高峰。环顾四野,天地景物尽收眼底,一座美丽、温馨、繁华、和平的岛城已经崛起,观之令人胸怀大舒。

站在这儿,深感竹山战略地位之重要。你瞧,定海城南面濒海,东西北三面环山,与大陆隔海相望,是护卫沪、杭、甬的天然屏障,从军事上看无疑是个战略要地。竹山处在环城圈的最外沿,脚下便是汹涌澎湃的大海。在此处屯兵筑炮台,乃是扼守定海城的最佳选择。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

山顶平台有瞭望台,平台中间是三块用钢骨水泥浇铸、不锈钢板包装、高达22米直指苍天的城雕,象征三把宝剑。剑下一尊巨石,雕刻着当年定海保卫战中英勇捐躯的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的头像。我久久凝视着这座雕像,遐思无限,17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风云变幻仿佛浮现在眼前……

英政府对舟山群岛的觊觎之心长达一个多世纪,终于在1841年8月派出军舰和运输船36艘,载炮312门,士兵3500名,从英国本土来到中国。攻下厦门后,他们留下5艘军舰驻泊鼓浪屿。英军主力在海军司令巴克尔和陆军司令卧乌古两位少将的率领下,编队北上,进攻定海,企图夺取这座海防要塞,控制富裕的长三角地区,作为其进一步入侵中国的永久性基地。

此时,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裕谦率4000官兵驻守镇海,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渡海来舟山,与驻守定海的总兵葛云飞共同组织海岛防御,定海云集了5800余名清兵。葛云飞在定海城南筑外城,沿海岸筑土城一道,其余三面以山为城,构成防御阵地。三总兵分别负责一个方面的防务,葛云飞守东岳宫及土城,王锡朋守晓峰岭,郑国鸿守竹山门。抗英殉职三总兵

时至9月底,英军29艘舰船集结于舟山海域开始攻打定海。英军首攻竹山门不克,继攻晓峰岭,后又绕道攻东港浦,均遭到了清军的顽强抵抗。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五个昼夜,沿岸遍地横尸,惨不忍睹。由于海岛与大陆隔绝,兵员、弹药和粮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加之老天下雨,清军疲惫不堪。到第六天,天气骤变,定海城被大雾笼罩,东南西北不辨方向,英军凭借先进的装备,乘机兵分三路,对定海发起了总攻。

总兵王锡朋率部坚守晓峰岭,但岭上无大炮设防,遂用鸟枪、火铳、大刀、长矛与英军进行殊死搏斗,36岙上千百姓用犁锄、棍棒助阵,协力抗英。英军又不断地投入后续部队。清军在逆风中射击,古老的火枪难以发挥其战斗力,英军才得以登陆。王锡朋怒发冲冠,义愤填膺,率领部下奋力杀敌数十人,战乱中不幸遭敌炮击中,折股而亡。总兵郑国鸿获知王锡朋阵亡,也不顾一切地率部冲入敌阵,所向无敌,挡者披靡,后被英军包围,也在战斗中阵亡。两位总兵的牺牲,使清军处境更为险恶。葛云飞已处于多面受敌境地,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亲自发炮打击敌人,尔后又率200名士兵从东岳宫沿土城来竹山支援,与英军展开肉搏战。他身负几十处伤不下火线,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打死打伤英军数十人,后终因孤军奋战,力不能支,亦在英军炮火中壮烈牺牲。三总兵血染竹山门,定海城失陷。三总兵雕像

三总兵血战定海,宁死不屈,5800名将士为国捐躯,无一变节投降,其爱国赤诚气贯长虹,为人们千古传颂。史学界在战争发生160年后终于厘清了一个事实,以此战双方参战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伤亡之重,故近代中国人首次反侵略战争非广州三元里,而在舟山定海城。

在山顶平台北面,由乔石先生题字的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及馆后的“三忠祠”内,陈列着一件件遗物,其中当年英军随军医生爱德华的战地日记及绘制的战场实况,真实地再现了那场战争的态势,这是市文物工作者从美国一家图书馆中觅得的珍贵史料。

从竹山南边下来,山坡上到处是茂密的杂树,石砌的山路蜿蜒曲折。这儿有11穴当年参战阵亡的将士墓,墓穴非常简陋,墓园由一堆石头垒筑而成,石上长着青苔,坟墓为泥土覆盖,芳草萋萋,正面仅存一块墓碑。在一处墓穴前,有人摆放着一束洁白的菊花……

竹山海边残存的土城墙仍在,土炮台仍在,犹在向现代人诉说些什么。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竹山,寄托着舟山人民无限哀思。

竹山,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风雨东岳宫山

东岳宫山地处三面环山、面朝大海的定海城弧形绵长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就像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地处中国沿海18000公里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一样,战略地位显要,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扼守此关,掌控定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东岳宫山是精神之山。据《乾道四明志》记载,东岳宫坐落在“南门外关山之巅,宋元符三年(1100)四月兴建”。关山即东岳宫山。明隆庆年间,有个叫李诚的军官,估计也没见过多少世面,初见此山,欣喜不已,即刻“东南第一关”于崖壁,始称关山。清初设定海关。东岳宫山南北长约130米,海拔133米,面积近万平方米。旧时,山上建有一座道教宫观,沿山势岩壁筑寺院围墙,寺院面朝西南,前大殿供的就是东岳神,又称东岳大帝,也称泰山神,东岳宫由此得名。在道教及中国民众信仰中,东岳是群山之母,五岳之尊,是天地神灵居住的地方。传说它是治理天下之神,任何人在世时做了坏事,都逃不过东岳神的惩罚,常有善男信女从西南石阶路上山去烧香膜拜,祈求神灵保佑。

寺院建筑为明清风格,雕饰精美,飞檐斗角,巧夺天工,气势不凡。东岳宫经明清两代修缮扩建,鼎盛时占地规模达1000多平方米,在建宫以来的千年历史中,东岳宫曾一度成为好些定海人心中的精神领地。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神生日之际,定海仍有一些善男信女在山顶旧宫墙原址摆上几盒果品,焚香祭拜,祈求平安。东岳宫山

人们叩拜东岳神不稀罕,而流传久远的“大鲨朝拜东岳神”的传奇故事,也有许多人闻所未闻。据老定海人回忆,从前,每逢农历八月半前后,几百头甚至更多的巨鲨,黑压压地排成长龙,从岙山海面向定海港游来。它们忽上忽下,此起彼伏,在井然有序的行进中彰显其卓尔不群的气势和无与伦比的威严。它们时而跃出海面,又骤然跌落,似乎在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艺;时而仰首朝天,喷出水柱嬉戏玩耍,颇有些孩童的顽皮。当它们游到东岳宫附近海域时,就会跃出海面,犹如对着东岳宫朝拜,拜毕,又携着浪花渐渐远去,整个过程长达个把时辰。东岳宫拆毁后,这“龙兵过”的神奇现象再没出现。至于它是来朝拜东岳神,还是为了追逐鱼群从深海游来,抑或是像候鸟一样迁徙而来,至今仍是一个谜。

东岳宫山是沧桑之山。1840年6月,英军攻广州受挫,遂派军舰 转攻定海,7月2日抵定海港。定海知县姚怀祥获报后登英舰询问,英人命其立即投降、献城,遭姚拒绝。姚知县离舰回城,与时任定海总兵的张朝发急议,最后决定,张调城外各营及水师,在东岳宫山阻击英军,姚守城待战,闭塞四门,坚守城内。5日下午英军从道头登岸,清兵以弓箭毙敌两人,英舰炮击东岳宫及定海城,张负重伤,不治身亡。东岳宫山这个战略要塞被英军占领,城池处在英军炮口之下,姚孤掌难鸣。6日凌晨,英军登梯入城,姚负伤退出北门,投梵宫池殉职,定海城失陷。直至次年2月,清政府与英政府订立协议,英军才撤离定海。

但好景不长,清政府的幻想很快破灭,英军于1841年9月又卷土重来。此时,定海县已升为省直隶厅,沿海一带筑了土城,在东岳宫山兴建镇远城,设关山炮台,安装20多门旧炮,成为定海总兵葛云飞的抗英指挥所,与驻守竹山门的郑国鸿总兵炮台遥相呼应。9月26日,鸦片战争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打响,面对坚船利炮,守军三总兵及5800名将士英勇不屈,为国捐躯,血洒海疆。东岳宫山和定海城再度沦陷。定海被侵占4年零9个月之后,清政府以割让香港和巨额赔款为代价,定海复归。如今,在东岳宫山北山坡上,有一座当年留下的英军合葬墓,民间称此墓为“红毛坟”,有416名英军埋葬于此,野草萋萋,随风摇曳,如泣似诉。前几年,曾有一位研究那场战争的英军将士后裔自筹盘缠,不远万里从英国到定海寻访此墓,观后唏嘘不已。这侵略的佐证,让她陷入沉思。定海夕照

东岳宫山是希望之山。东岳宫山见证了定海两次被英军占领,一次被日军占领,还有多次的骚扰,它却仍然屹立在定海城弯弓似的海湾中心。如今,昔日部队把守的山顶只剩下旧炮台遗址及旧营房,靠南边海军信号台有守军驻防,当年周边筑宫的部分断墙残壁仍留在山崖边。站在山顶神圣的炮台遗址,原本一览无余的四周景色,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部分已被渐渐长高的楼宇大厦遮挡。昔日低矮破旧的房屋,也被幢幢亮丽的现代建筑代替。眼底熙熙攘攘盛极一时的道头,现辟为港务广场,成为居民娱乐休闲的一个场所。沿海两翼逶迤的海岸线清晰可见,海滨公园、千岛海鲜美食广场、五奎山五洲船厂尽收眼底;定海港中外船舶云集,穿梭如织,海上鸥鸟翱翔,一派繁忙、自由与和平的景象。

不错,东岳宫山见证了定海巨变,这是一本教科书。这块风水宝地若能恢复古炮台,改建成鸦片战争遗址公园,就既能警示后人,亦能供市民休闲。遗憾的是,如今山顶早已建起100多米高的电视发射塔,多少有点不协调。

东岳宫山,默默地守护着一方平安,有一种低调而温暖的美丽,安静而不张扬。每当夜幕降临,定海城的万家灯火就像一点点色彩明艳的星光,在清风朗月中闪烁。外滩周边则上演灯光秀,五色的电脑灯从五奎山、凤凰岛照射过来,在夜空中舞蹈。沿港路上,驰骋的汽车流光溢彩,一条条彩带缓缓飘过,渐渐远去,又一条条彩带飘逸而来,川流不息。定海港船灯璀璨,星光与灯光交相辉映,在晚潮的渔歌声中摇曳晃荡,乍觉疑似人间仙境,不禁叹道:好地方还数咱定海。

东岳宫山啊,你可以作证:国力弱,再险峻的关隘也形同虚设;国力强,再平庸的关隘也固若金汤。东岳宫山下定海一角烈士陵漫记

初冬时节,寒气逼人,心绪起伏不宁,犹堰塞湖需打开一个豁口,我们寻思去爬山。于是,以镇鳌山为起点,沿着龙峰山脊背向着最高峰的烈士纪念碑进发。冬日的山林显得有点儿冷清,满山遍坡的油松树高傲地挺立着。它们是山林中的树王,遮天蔽日,其他诸如枫树、柏树、樟树、竹子等等,好像只是为陪衬它们而存在的,看上去长得低矮而卑微。

一条洁净的水泥石阶路,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时而左拐,时而右折,像一条长龙朝着山林深处漫游而去,隐没在草木丛中。我们紧紧地尾随着它,人也湮没在林木丛中,不见了定海城的踪迹,只有城市的喧闹之声从遥远处传来,一阵又一阵,偶尔还有从远处飘来的越剧清唱之音,缠绵悠扬,在宁静的山谷中回荡。

沿路两旁是茂密的杂树乱草,满地落叶金灿灿的,像一条柔软的绒被,轻轻地覆盖在山坡野岭上。一阵风掠过,树梢像波浪一般地翻滚,树底下却风平浪静,偶尔有几片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风中飘忽打旋,游来荡去,一会儿就轻盈地落在路上。

林中几只小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地叫着,也许它们正在考虑到哪儿去觅食过冬,也许它们在对寒冬表示抗议呐喊。鸟儿的叫声,无疑给这静寂的山林增添了一点活力。

缓缓地向上爬去,偶遇几个市民在一块山地上耕种。闲聊中,我们深感民众对当前蔬菜的一些担忧,这也催热了市民自己租地种菜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