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通关题库·高级中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4:53:32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通关题库·高级中学

中公版·2016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分通关题库·高级中学试读:

紧扣考情 直击考点 提升能力

专项特训,真正实用高效的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是由国家建立考试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实行“国标、省考”的标准参照性考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已参加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改革试点省市的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不足三成。一方面显示了教师资格“国考”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准入标准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显示了广大考生没有真正转变观念积极备考,未能掌握通过考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教师资格考试,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发团队于2012年推出了具有实战意义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此后,图书研发人员联合一线师资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最新真题特点,分析命题规律与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帮助越来越多的考生提升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顺利通过了考试。本题库具有以下特色:

特色一 紧扣最新考情,直击核心考点

通过深入研究各科最新考试大纲,在囊括教师资格考试最新真题题型的基础上,从最基本、最重要的考点入手,将常考知识点糅合于各种不同题型中,做到创新求变,高度契合考试,从微观角度剖析教师资格考试之精髓,还原教师资格考试之全景。

特色二 把握命题趋势,重点难点点拨

题库训练是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考试规律的一种可靠途径。为了提升考生的学习效果,本书编者深入研究了近年来考试中的真题,并对每道真题进行了透彻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命题规律,帮助考生洞悉最新考情,把握命题趋势,梳理答题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特色三 精选海量试题,专项题型特训

本题库根据考试特点,以题型为纲,考点为线,按照考点知识体系编排了大量的预测试题,相信这样高质量的专项题型特训,将能切实地帮助广大考生准确把握题目特点及解题技巧,有效提升答题能力。第一篇单项选择题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考点归纳

在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单项选择题中,考查内容相对集中,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重要政治制度、农业耕作制度及商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观点。考试重点

在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中,西周的分封制、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中,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主要考查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部分,先秦时期各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古典文化具体表现形式是主要考查对象。考试难点

对单项选择题中的中国古代史试题进行解答,难点在于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材料内容,并根据材料内容将易错选项排除。这一难点就要求考生在认真分析材料内容的时候,明确出题者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将与题目要求相近的易混淆选项加以排除。历年真题回放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2013年上半年真题)A.刀耕火种B.男耕女织C.精耕细作D.千耦其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属于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反映了诸侯有勤王的义务,与其相关的制度是( )。(2013年上半年真题)A.分封制B.宗法制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答案】A。

3.唐诗句:“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句中的草市指的是( )。(2013年下半年真题)A.农村的民间集市B.城镇的商业市场C.买卖柴草的市场D.都城的花草市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地区,定期举行的集市被称为草市。

4.《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舍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今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反映的是宋代哪一社会现象?( )(2013年下半年真题)A.民间技术精湛B.都市生活丰富C.社会分工精细D.边境贸易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

5.“自封建变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提到的政治制度是( )。(2013年下半年真题)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④行省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

6.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成功塑造“智绝”“义绝”“奸绝”人物形象的是( )。(2013年下半年真题)A.《西游记》B.《三国演义》C.《红楼梦》D.《水浒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文学著作。《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智绝”“义绝”“奸绝”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为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7.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期,墨子思想中与这一时代趋势相关的主张是( )。(2014年上半年真题)A.兼爱B.非攻C.节用D.尚贤【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要求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墨家“尚贤”的主张正符合此时期的要求。

8.“东街南曲声婉扬,西街北曲声激昂。”这是元朝人描写当时街市演出景象的诗句,诗中的“曲”指的是( )。(2014年上半年真题)A.昆曲B.京剧C.杂剧D.词曲【答案】C。

9.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 )。(2014年下半年真题)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沿海外贸限制【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康熙年间废除海禁政策和取消沿海外贸限制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给予排除。根据材料“……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可知当时允许进行对外贸易。

10.《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引文中的“帝”指的是( )。(2015年上半年真题)A.黄帝B.炎帝C.帝喾D.帝舜【答案】A。解析:根据先秦史籍的记载和相关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并将其击败杀死。故本题选择A。

11.“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时期?( )(2015年上半年真题)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答案】C。解析: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内容中有一条就是普遍推行县制。他把全国合并为41个县,县的长官称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公元前3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因此本题答案选C。

12.下图中人物受到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是( )。(2015年上半年真题)A.远嫁呼韩邪单于,促成汉匈友好B.辅助孝文帝,促使鲜卑族汉化C.远嫁松赞干布,促进汉藏友好D.发明棉织机,传播棉纺织技术【答案】A。解析:图中的人物为西汉时期的王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本题选A。

13.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是( )。(2015年上半年真题)

①西晋  ②北魏  ③北周  ④元朝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掉了魏帝自立为帝,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为汉族政权。北魏和北周均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因此本题选D。

14.史书载:“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引文中的“我朝”指的是( )。(2015年上半年真题)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B。解析:宋朝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削弱武将势力,重用文臣,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因此本题选B。

15.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和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都是( )。(2015年上半年真题)A.巩固边防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皇权D.精简中央机构【答案】C。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两者都对于加强皇权有重要作用。因此本题选C。

16.学者在研究人类早期历史时经常使用“青铜时代”这个概念,我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是( )。(2015年下半年真题)A.夏商B.商周C.秦汉D.隋朝【答案】B。解析:先秦时期尤其是夏商西周时期都处于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使用的器具都是青铜制成,准确地说这仍是铜石并用的时代,日常器具仍是木、石、骨等材料。而且从出土的器具来看,青铜多用于礼器和武器。从出土数量来讲,以商和西周时期居多。

17.汉代耧车的功能是( )。(2015年下半年真题)A.垦荒B.播种C.脱粒D.运输【答案】B。解析: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用于播种的农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

18.为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而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2015年下半年真题)A.商王盘庚迁殷B.周平王东迁洛邑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D.明成祖迁都北京【答案】C。解析: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在位期间,为了稳固政权,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为减少变法阻力,于公元494年将都城迁至汉族核心地区中原洛阳。故答案选C。

19.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中“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指的是( )。(2015年下半年真题)A.设置市舶司B.选文臣掌军权C.设置理藩院D.选文官任知州【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措施,把A、C排除。“分治大藩”可知是剥夺地方的行政权,宋朝采取文人治国的方略,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这样地方政府权力就被委任给文官,一改前朝弊病,防止武将专权,把地方大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0.“将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颁布这一政策的清代皇帝是( )。(2015年下半年真题)A.顺治B.康熙C.雍正D.乾隆【答案】B。解析:清康熙皇帝于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考题分析与预测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史占据较大比重,考查部分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领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点相对固定,题目材料不断更新;农业耕作与商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各朝代出现的相关新变化为特点;思想文化除考查各时期重要思想观点外,对各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涉及。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师资格考试改革的全面进行这一实际情况,单项选择题中的中国古代史部分将会在延续上述情况的同时,考查范围更加细化,试题难度略有增加,题目中除了文字材料外,还可能会增加图片、表格等辅助性材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提高。预测试题

1.中国古代某选官制度,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度( )。A.最早替代了“世卿世禄”制度B.明确了士大夫为官的主要标准C.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2.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与西周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置刺史,其共同目的是( )。A.服务皇帝加强监察B.协助皇帝管理军务C.辅佐皇帝处理政务D.代替皇帝掌管律令

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D.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6.《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7.《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代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

8.汉武帝时,政府明文规定:地处京畿的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其意图是( )。A.预防地方官员结党营私B.加强国都的军事防御C.废除贵族血缘政治D.防止宗室势力威胁皇权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判断“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11.“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A.世袭制B.禅让制C.察举制D.科举制

12.“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13.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14.“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 )。A.通判B.中书门下C.枢密院D.三司

15.宋人王明清在其《玉照新志》中说:“(《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故钱次之……”材料主要说明了赵姓排首位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的皇权独尊B.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加强C.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D.封建思想文化专制的强化

16.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17.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A.中书省最高长官B.门下省最高长官C.尚书省最高长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18.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弱宰相的( )。A.人事权与司法权B.人事权与兵权C.司法权与财权D.兵权与财权

19.下图为我国古代某王朝都城内的主要中央官署分布图,该都城是( )。A.唐长安B.元大都C.明北京D.清京师

20.《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B.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C.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D.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

21.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22.“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 )。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

23.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B.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C.明朝六部有超越君权的权力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

24.《枢垣记略》卷14中记载:“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办理军政要务B.保守国家机密C.负责公文缮写D.参与大政决策

25.“(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26.《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27.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对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封建制确立作用最大的是( )。A.“令民为什伍”B.“燔诗书而明法令”C.“为田开阡陌封疆”D.“平斗桶权衡尺丈”

28.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29.《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30.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增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31.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下列图片说明了( )。A.水患治理的不断进步B.经营方式的个体化C.水利设施的广泛修筑D.灌溉工具的多样化

32.“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过天青(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33.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已经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34.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35.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内出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永乐元年(1403年)“命宝源局铸农器”。从上述史实中可以确认的是,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 )。A.支持了民生B.具有垄断性C.为皇室服务D.技艺水平高

36.《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7.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38.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39.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970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4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41.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制瓷B.冶金C.造纸D.织锦

42.《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43.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44.宋人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张乖崖任崇阳县令时,“尝逢村氓市菜一束出郭门。问之,则近郊农家。乖崖笞之四十,曰:‘尔有地而市菜,惰农也。’崇阳民闻之相尚力田”。材料中张乖崖的做法实质上是( )。A.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B.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C.杜绝农民从事商业活动D.维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45.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下列对“停滞于静止状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口多,消耗大,影响社会财富的积累  ②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③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  ④作者的结论是基于横向比较研究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46.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47.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制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农阶层衰退

48.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49.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50.“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51.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52.“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论语》B.《道德经》C.《墨子》D.《韩非子》

53.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思想统治地位D.南宋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54.“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55.史学界现在一般认为西汉早期我国就有了书写用纸。以下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是( )。A.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有明确记载B.历史学家通过众多文献资料考证得出C.电视连续剧《大汉天子》中出现了东方朔用纸写奏章的场景D.考古工作者在多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56.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57.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58.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59.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中指出:“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意味着整个儒家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统统可以从形而上的天理推出,天理世界的建立还实现了宇宙秩序合理性标准与社会行动合理性标准的统一。”材料主要反映出( )。A.官方理学实现了宇宙秩序、社会行动和儒家价值观的统一B.整个儒家道德伦理是形而上的天理的源头C.天理不具有超越道德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最终标准的意义D.理学在重建儒家信仰的同时放弃了对道德价值源头的思考

6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B.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61.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62.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孔子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63.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张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一修补主张( )。A.深入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削弱了明清的君主专制统治C.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革命运动D.体现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

64.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就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的审美愉悦。下列文学作品,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离骚》B.《子虚赋》C.《论语》D.《诗经》

65.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讲究“意在笔先”。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理论的是( )。A.“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B.“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C.“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D.“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66.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即使是局部病症,也往往着眼于全身进行治疗;中国的文艺作品强调“气象”“神韵”“格调”,文学家、艺术家在创作时注重“雄浑”和“自然”。这体现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注重整体思维B.强调主观能动C.凸显人性尊严D.追求灵动创新

67.“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68.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69.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

70.我国自行设计运行的系列“长征火箭”将“神舟”九号飞船顺利地送入太空,它与中国早期的“火箭”一样,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你可以查阅( )。A.《史记》B.《汉书》C.《新唐书》D.《清史稿》

71.《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不怿而有惭色……”材料表明汉初(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尚未确立B.规劝谏诤的政治传统开始出现C.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刚刚形成D.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全面推广

72.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

73.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之职;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他一生狂放不羁,及时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B.老庄哲学的影响C.韩非思想的影响D.墨家学说的影响

74.《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品都是( )。A.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B.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

75.“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可以看出当时选拔官吏的标准是德行、学识、才能。结合所学知识,以德行为选拔标准的是察举制,该制度明确士大夫为官的主要标准。所以答案选B。

2.【答案】C。解析:西周是奴隶制国家,直到秦朝封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才正式建立起来,排除A项和B项。西周的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分封制随井田制的崩溃而瓦解。但西汉初年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至汉武帝时基本崩溃,但经济基础并未发生变化,因此D项不正确。统治阶级实行的政治制度主观上都是为巩固自身统治而服务的,故正确答案为C项。

3.【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议定后由宰相上奏皇帝做出裁决。这种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时出现失误。故D符合题意。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御史的职责是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西汉的刺史是监督地方2000石的官员而设立的。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对官员起到监察作用。所以答案选A。

5.【答案】D。解析:为维护皇权权威和中央集权,经过西汉时期的削藩和打压,刘姓诸侯的实力受到严重削弱,C项错误。皇位接替时,太后则会依赖自己的亲族拥立新帝,巩固权位。故D项正确。皇帝亲政后通常借助内侍宦官夺取外戚权柄,A项错误;B项与汉代外戚干政的历史背景无直接联系,予以排除。

6.【答案】C。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当时的百姓参加生产的积极性很高,其原因是固定的土地税代替劳役地租,百姓可以专心从事生产获得更大收益,C项正确。题目未提到金属工具的使用,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正式废除井田制,排除B项;题目不能分析出D项。

7.【答案】C。解析:本题抓住材料中“推恩分子弟”“实分其国”等关键信息,其实质是通过弱化地方力量来达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偏离材料主旨,故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

8.【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禁止王室成员担任京畿地区文武官职,目的是防止宗室势力相互勾结,威胁皇权,故选D项。

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共同点是在贵族、门第所把持的政权向其他社会成员开辟一条道路,有利于打破贵族和门第高的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柄归中朝,政去两府”说明中朝不是独立的决策机构,也没有担任具体行政职务,故不能分享丞相的行政权,只是协助皇帝的内侍机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答案为D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的“主观性太强”可以排除A、D两项;由“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可以排除B项。汉代察举制下,由地方郡国官员推举人才,选官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任人唯亲,故选C项。

12.【答案】C。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科举制影响深远及存在时间久的特点,说明科举制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A。解析:钱穆先生评判古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应是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汉代与唐中前期实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行政效率较高;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行政效率变低;宋代在地方实行路、府、州、军、监多级管理体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符合材料中钱穆的观点。故选择A项。

14.【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的该机构主管国家赋税,“通管盐铁、度支、户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三司的职责,故选D项。

15.【答案】A。

16.【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为了控制相权,皇帝常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地位,所以便于控制。其实质是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17.【答案】D。解析:从题干看,北门学士表面是“入禁中撰书”。实际是“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结合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可以判断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答案为D项。

18.【答案】A。解析:材料中有关“吏房”“刑房”新机构设立的建议,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联系上下文应为人事权、司法权。

19.【答案】C。解析:“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都是明朝特有的机构,由此判断,答案为C项。

20.【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元朝行省设置,打破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差异,共同组成一个行政区,其本质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管辖,加强中央集权,答案为D项。

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的行省……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等信息,说明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故B项正确。

22.【答案】A。解析:明朝废除丞相,皇帝提拔地位较低的官员充当自己的顾问,后来成立内阁,其实质是加强皇权,因此并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全面。

23.【答案】B。

24.【答案】A。解析: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置了军机处,并结合材料中“为办理枢务”,可以看出,其主要职能是办理军政要务的。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5.【答案】C。解析:据题干材料“恭拟上谕”“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等信息,说明军机处密旨或者内外大臣的奏事,都通过密封速递,迅速传达执行或者上奏,说明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效率。

26.【答案】D。解析:土壤肥力有差别,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D项正确。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项指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题干材料都未能体现,故A、B、C三项错误。

27.【答案】C。解析:封建制度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分析选项,C项“为田开阡陌封疆”体现的是封建制度下土地生产关系的确立,所以应选C。选项A、B、D分别体现的是行政(也有军事考虑)、思想文化和度量衡方面的内容,与生产关系无关,可排除。

28.【答案】A。解析:题目所举的措施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制度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其影响绵延两千多年之久。B、C、D三项的意义不及A项。

29.【答案】B。解析:题目所引古文的大意是鲁国南部边境上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制作陶器,夏天耕种,把自己比作虞舜。由此可知吴虑采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维持生活。这说明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因此选B。土地私有制是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A项错误;C、D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30.【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型选择题,题目的关键信息是重本抑末,桓谭认为:“理国之道,举本业(农业),而抑末利(商贾)。”可知是主张实行重农抑商,B选项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后期,A选项不符合史实;桓谭建议重农抑商,D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

3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信息可知,戽斗、手摇翻车、脚踏翻车、高转筒车都是我国古代的灌溉工具,反映了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不断演进和多样化,故选D项。

3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古代农民靠天吃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下。此外,农民在温饱得到保障后不再扩大生产,说明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与保守性以及不思进取的心态。所以,B项符合题目要求。

33.【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手工业生产采取官营的方式,A项错误;标准化生产与秦统一全国的关系以及手工生产的垄断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D两项。材料反映出秦朝的手工业生产采用统一的标准进行生产,因此符合题意的答案为C项。

34.【答案】C。解析:商人获得较多社会财富,A项正确;在封建社会中,商人位于“士农工商”的最底层,B、D两项正确;而C项遭受全社会的鄙视过于绝对且范围太大,所以错误。故选C项。

35.【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明代官营手工业生产农具服务于农业生产。可见,古代官营手工业支持了民生。

36.【答案】B。

3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A、D两项最早出现在明朝;C项最早出现在唐朝。北宋中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正确选项是B项。

38.【答案】C。解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即17世纪初,该时期是中国的明末清初时期。而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北宋中期青花瓷没有出现;B项在时间上不符合题目要求;D项则晚于明末清初,与题意不符。

39.【答案】D。

40.【答案】B。解析:随着棉纺织技术的不断进步,棉花可以用来纺织出品质更佳、价格低廉的织物,所以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4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描述的是明朝时的花楼机,它是纺织工具。

42.【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唐朝坊市按时开闭,而宋代则“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说明宋代坊市界限早已被打破,B项正确;A、C、D三项题干无法反映。

4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两条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的史实,判断D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未涉及。

44.【答案】D。解析:从材料看,张乖崖的做法排斥民众间的商业买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体现,其实质是维护小农经济,故选D项。

45.【答案】C。解析:土地私有制的长期存在不是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原因,排除③;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一向……人民最多……”,①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排除,故选C。

46.【答案】B。解析:从魏墓出土的成套铁农具,说明当时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更加精细,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故本题选择B项。

47.【答案】D。解析: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导致自耕农阶层衰退,故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宋代土地兼并激烈,排除C项;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材料无法体现。

48.【答案】B。解析: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影响到西北地区,故选B项。

49.【答案】B。解析:由题目知:扬州之所以好,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富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A、D两项内容不符合明清强化重农抑商的事实,C项夸大了官员经商现象。

50.【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在广州的外商,只有在夏秋两季商业交易时才能居住在十三行,而到了冬季,由于商业交易停止,法令规定不准他们继续留在广州,而且,即使居住在十三行时,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充分反映了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51.【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及至西周文王和武王,他们都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礼制,并不因循守旧,也就是“不法古”,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正确。

52.【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说明是顺其自然的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符。《论语》是儒家思想经典之作,故A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故B项正确;《墨子》是墨家著作,体现不出材料的意思,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著作,主要介绍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

53.【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孟子提出来的,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B表述不准确,符合题意。

54.【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天人所同有也”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该学说由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所以答案应选D项。

55.【答案】D。解析: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对历史遗迹的考古挖掘最能证明历史的真实性,故选D;A、B两项属于文献资料,在没有实物佐证的情况下,属于可信度比较高的史料;C项属于影视作品,有艺术加工的可能,故排除A、B、C三项。

56.【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及条件二中三纲五常思想,可以判断这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故答案为A项。

57.【答案】B。解析:朱熹提倡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事物的不断探究,获得蕴含在事物内部的道理和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与科学无关,可排除。

5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理学与心学的分析比较。A、C两项只符合心学的观点,D项只符合理学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选B项。

59.【答案】A。

60.【答案】B。解析:从题干看,顾炎武主张少清谈,多关注现实事务,注意治理国家,实际是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答案选B项。

61.【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的教训中,对君主专制之害进行批判和反省。故本题选择A项。

62.【答案】A。解析:李贽是明末“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以传统儒学“异端”自居,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故选A项。

63.【答案】D。解析:早期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一改“八股取士”以来形成的思想被束缚的局面,体现传统思想文化的活跃。虽然思想家们提出一些修补封建制度的观点,但并不能削弱君主专制统治,也没能从本质上对该制度进行深入批判,A、B两项错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革命运动的思想来源于西方,C项错误。

64.【答案】A。

65.【答案】A。解析:题干意思是书法艺术讲究意境,抒发作者情感。A项反映了书法抒情的意境,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都是对书写手法的具体描述,但与题干无关。

66.【答案】A。解析:从局部到全体,无论中医诊断还是中国文艺作品的风格都体现整体性、自然和谐,故答案为A项。

67.【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绘画艺术要发展必须创新,以体现时代精神;二是绘画艺术要创新必须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否则就会失去创新的根基。薪火相传体现了对优秀传统遗产的继承,推陈出新体现了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创新,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68.【答案】D。解析: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本来画的是印度佛教故事,但画中的人物又皆着唐装,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69.【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说明绘画讲究有神有意,体现了中国绘画不以写物,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