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暖养更年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6:50:52

点击下载

作者:佟彤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女人暖养更年轻

女人暖养更年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女人暖养更年轻作者:佟彤排版:JINAN ENPUTDATA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0-01ISBN:9787553754888本书由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暖养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佟彤

几乎所有看过中医的人,都会被医生嘱咐“要忌生冷”“要保温”。古往今来,中医的治疗、调养大法中,“暖”是首先要遵循的健康主旨,器官、组织、细胞的功能都要以正常的体温为基础,这就需要暖,而暖来自人体的阳气。

中医视阳气为人体的太阳,一如明代中医张景岳所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真阳”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气,是它维护了生命的暖意。

中国人喜欢红色,喜欢人多凑在一起的热闹,喜欢吃热乎的火锅……都是因为阳气于我们这个民族的体质格外珍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需要温暖做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暖就是保护阳气,就是维护健康和生命。因为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是结构上的,不是外形上的,而是功能的有无、能量的有无。功能和能量加在一起,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失去了这份阳气,即便结构再完整、外形再完美,也是冰冷的死人。其间,阳气逐渐虚弱的状态,则是疾病。

生命的过程,是阳气从无到有再到无、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循环。这个过程中,很多生活细节如果是错误的,就会伤阳气,而维护生命、治病养生的过程,不管用什么办法,其实都是保护阳气,使之能温暖全身、令人生机勃勃的过程。

具体到女性,温暖是血液畅通不瘀滞,是阳气充足不畏寒,是生命力旺盛不早衰的关键,暖是女人健康、年轻的最基础前提。

老话说,“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其中暗示了医学的无奈:医学再发达,也不可能彻底治好因为积习已久带来的疾病,从西医的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肿瘤等各种慢性病,到中医的各种伤阳、阳虚状态,无一不是由生活方式的不规范、不健康引发的。这印证着一句现在人常说的话:“不作死不会死”,这个“作”,就是各种各样伤阳气的生活方式,它们可能已经是你的习惯,但健康就是在这样的习惯中失去的。

本书特意以时刻表的方式,从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眠,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伤阳的细节,讲述暖养的手段,无非是想以类似程序提醒的办法,帮助读者养成暖养的生活习惯,让每个人都过上不伤阳气的日子。因为只有这样,人才会健康年轻,生命和生活才会充满暖意。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的维系靠“真阳”,一如明代中医张景岳所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所谓“真阳”,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气。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就是阳气从无到有再到无、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循环。这个过程中,很多生活细节如果是错误的,就会伤阳气,而维护生命、治病养生的过程,不管用什么办法,其实都是保护阳气,使之能温暖全身、令人生机勃勃的过程。第一章阳气不伤,身体才暖一为什么有人会死在壮阳药上

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有个情节,巩俐扮演的那个皇后,被人在每天吃的中药里下了毒,那种毒药的名字叫“断肠草”。

这个情节虽然是电影虚构的,但是“断肠草”确实有。它是一种中药,叫乌头,和我们更加熟悉的附子是同一种植物,母根是乌头,附在边上的根就是附子。过量的乌头和附子可以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由此致人死亡。

从中国的正史到野史,除了这种因急性中毒致死的故事之外,更多的传说是说因为纵欲过度,长期服用“春药”而死。中国历史上的多位皇帝,还有后来的功夫明星李小龙,都有过这样的服药传说。

乌头和“春药”都是中医里的补阳药、壮阳药,比如魏晋时期就有的“五石散”也被视为“春药”、壮阳药的一种,里面用到了硫黄。硫黄是大热的温阳药,只用在阳气极度虚弱者身上,比如严重阳虚导致便秘时服用的“半硫丸”,用半夏和炮制过的硫黄配伍,治疗连排便功能都几乎丧失的人。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曾经写到,把硫黄埋在花下,那些要等到春天才开放的花,会在寒冷的冬季提前开放。就是因为硫黄太热,无论对早夭的人,还是早开的花,都是一种缺少善意的催化,由此也清楚地提醒人们:过度的补阳、壮阳不是好事,是会消耗精力甚至会缩短寿命的。

那么,中医说的阳气到底是什么?

打个比喻,人的生命就是一根燃烧的蜡烛,蜡烛上的火苗是阳,下面的蜡烛是阴。如果这个火苗熄灭了,就算蜡烛再长再粗,也没有价值了。这也就是生与死的区别,后者即便身体依旧五脏俱全,但火灭了,阳气尽了,也就没了生机。

如果蜡烛上的火苗烧得太旺、太快,底下的蜡烛很快被烧完了,这个生命虽然灿烂,看似茁壮,但是短暂,不能持久,服食壮阳药而早死的人就是这样。

这个规律早就被我们的先人观察到了,以至于民间有“破罐熬好罐”的说法,意思是,身体虚弱的人有时反比身体好的人活得长,特别是那些身体“特别好”的人。因为虚弱在某种程度上是生命的火苗烧得不够旺的结果,恰恰是这个结果,节约了他们的阳气。

因此,要想让生命之火燃烧得长久,就要爱惜这个火苗,既不能熄灭,又不能过旺,甚至要珍惜着、节省着用,因为它不仅是身体的火力,更是生命的活力。所以,中医对阳气有极高的评价:“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真阳,就是我们常说的阳气。

自然界的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所以太阳是“天之大宝”,人体的生命维持靠阳气,阳气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重要,是“人之大宝”。没有太阳之后世界的样子,和没有阳气之后人体的样子是一样的,就是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暖意,意味着死亡。

活人与死人的区别,不是结构上的,不是外形上的,而是功能的有无、能量的有无。功能和能量加在一起,就是中医所说的阳气,失去了这份阳气,即便结构再完整、外形再完美,也是冰冷的死人。

所以,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其实都是阳气从无到有再到无、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循环,而维护生命、治病养生的过程,不管用什么办法,其实都是保护阳气、使之能温暖全身的过程。

汉代的张仲景被称为中医“医圣”,他写的《伤寒论》,全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第一部临床经典,迄今仍是中医依照的理论准绳。这本书中涉及的病种不只是受寒引起的,而是全科的,所以才叫“杂病”。之所以之前还冠以“伤寒”,因为寒是直接伤阳气的,阳气受损后人会生各种病,甚至会死亡。医圣强调“伤寒”,其实就是强调保护阳气,而保护阳气也贯穿在中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调养之中。无论是阳气于生命,还是保护阳气于中医,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二什么是最伤阳气的

既然阳气如此重要,什么是最伤阳气的?

首先,就如《伤寒论》的名字一样,受凉本身是直接伤阳气的,衣、食、住、行,甚至用药等各个方面的大意都会导致受凉。据我观察,现代人最常见的伤阳原因有三点:一是对身体的保暖不足,二是饮食的寒凉,三是负面的情绪。

人活着,就要有热量,遇到低温时,为了保持身体的正常热量,身体会动用全部功能以便多产生热,只有这样才能抵御和对抗寒冷。这个加班产能、加倍提供热量的过程就是身体功能消耗的过程,久而久之,人就要被耗虚了。好比一根蜡烛的火苗,总是被风刮得忽暗忽明,它只能加劲儿燃烧,以保证火苗不灭。这样一来,蜡烛消耗得就快,遇到大风、寒流,可能真的就灭了。

饮食的寒凉和药物的寒凉会伤阳气。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必须达到体温的温度才开始被消化,否则生物酶是不会工作的。如果是寒冷的食物,身体就要多做功来把食物焐热,和抵御寒冷一样,长此以往就是对阳气的消耗。

不仅是食物,中医对性质苦寒的药物的使用向来十分慎重,甚至有“阴寒之邪直折阳气”之说。那些被大家用来去火的药物,比如黄连、黄芩、黄檗等,都不是可以久服之物。

除了这种对阳气的直接攻击,还有一种对阳气的消耗,几乎是隐形的,就是人为地过度拨亮火苗,人为地加快蜡烛的消耗,这样的人会处于亢奋之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火”。什么会导致“上火”呢?饮食不当会导致上火,想得太多、心思过重也会导致上火。这一点,我之前在《不上火的生活》(后改版为《不上火的好生活》)一书中讲到过。

饮食不当导致的上火,最典型的就是糖尿病,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第一大高发病。

之所以说糖尿病与饮食不当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吃进去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这些多出来的热量就会化火。在初期,一般是“胃火”,人会特别想喝水,甚至要喝冷水,如果不控制,继续发展,就开始消耗身体了。这个时候,人多会变瘦、怕热、烦躁,总之一派亢奋征象。中医辨证多属于阴虚,就是蜡烛的体量开始减少了,因为火苗过旺,蜡烛被烧短了、烧细了。如果任其发展,最后会导致肾病甚至尿毒症,到了这个阶段,就要出现严重的阳虚了,怕冷,虚弱,衰竭,身体不再温暖……整个走向,就是从火苗过旺,到加速蜡烛损耗,直到蜡烛提前烧完,火苗熄灭的路径。

不仅糖尿病,现代人的疾病多和饮食有关,饮食不当是很多疾病的诱因之一。

曾有一项实验,对大鼠从幼年开始减少其食量的46%,结果发现,限饲组雄鼠的预期寿命约增加25%,限饲组雌鼠的预期寿命约增加39%。实验进行至1000天时,不限饲组的雄鼠已无一存活,而限饲组的雄鼠有50%还活着;实验进行至1200天时,不限饲组的雌鼠已全部死亡,而限饲组的雌鼠尚存73%。

另一个最伤阳气的因素是情绪、情感的暗耗。通俗来讲,就是想得太多、心思太重,而且这样的情感多是负面的,思虑过多会让整个人显得阴郁、消极甚至冰冷。这一点,在历代医家的典籍中都有过记载。

大家熟悉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心血暗耗。按照中医理论,思虑过度是伤脾的,脾虚之后气血生化就失去了源泉,逐渐导致气血虚、阴虚,直至阳虚、阳气绝。好比蜡烛,白天亮着,到了晚上熄灭,这样就能节约能源。如果它除了白天亮,晚上也微微地燃着火苗,虽然亮度很小,几乎没有照明、温暖的效果,但是在一点点地、不知不觉中消耗蜡烛。那些心思重的人,肯定睡眠也不好,终日处于忧伤、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中,就像这种蜡烛一样,生命不断被暗耗。

如果从西医学上讲,这种负面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皮质是要监管全身功能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是受此影响最迅速的,后果也最严重。

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描写这种心血暗耗的人,这种人多是女性或文弱书生。如果是女性,肯定有月经紊乱的问题,比如《红楼梦》里的秦可卿和王熙凤,都是心重、烦心事多的人,秦可卿是停经,王熙凤是崩漏;如果是男性,一般都是感染上当时的传染病,比如肺结核。不仅如此,这些人无论男女都不会是胖子,消瘦羸弱是他们的共有体态,因为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是最敏感的,暗耗影响到了吸收能力。

上述这些伤阳因素,无论是直接的受凉、饮冷,还是极具隐蔽性的过食、过思、不阳光的心态,都是分散在每天的生活细节中的,因此不容易被意识到、被重视,也正因如此,它们对阳气的损伤是逐渐加大的,也是巨大的,甚至不能靠现代医疗来扭转。这个时候,人们会转过头来找中医,不单是因为中医能调整体质,更重要的是,中医其实是每个中国人都会选择的健康生活方式。老话说:“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其中暗示了医学的无奈:医学再发达,也不可能彻底治好因为积习已久带来的疾病,从西医的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肿瘤等各种慢性病,到中医的各种伤阳、阳虚状态,无一不是由生活方式的不规范、不健康引发的。古人说:“仁者寿。”意思是能长寿的人,在德行上一定是仁义的。所谓仁义,包括豁达的胸怀、淡定的情绪以及简单的生活,这个主旨贯穿在中医的所有养生经典中,也是历代长寿者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因为做到了这些,也就保住了身体的阳气。第二章想护阳暖身,中医应该成为生活方式一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

有个37年前的病例,当初的主治医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7月的一个下午,南方一家县医院的急诊科实习医生,接待了一个从农村来看病的小伙子。在查看了小伙子的白细胞检查单后,这位实习医生初步判断小伙子患的是白血病,于是告诉他:“你需要住院治疗。”

这个骑自行车来看病的小伙子并不太知道白血病的含义,但是他知道住院需要自备各种洗漱用具,于是,马上骑车回到离县城15千米远的家里,拿了住院用的被褥和暖水瓶,再骑到医院,一天之中他来回一共骑了45千米。

明确了白血病的诊断之后,住院第二天,小伙子就开始接受大剂量化疗,但是,刚刚化疗到第四天晚上,小伙子就去世了……今天,这位当初的实习医生已经是位全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每次提到这件事,他都心痛不已。因为无论是医学,还是当初身为医生的自己,几乎都没有帮到这个小伙子,他甚至想,如果当时小伙子不来住院、不化疗,也许……

2014年5月,在一向中规中矩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的开幕式上,一向低调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科院院士韩启德,给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

我在韩启德院士还在北京医科大学做院长时见过他,一个实力派的谦谦君子,到他给出这个结论时为止,他一直是国际病理学的泰斗级人物。给出他自己从事的医疗行业一个这么低得惊人的评价,韩先生肯定不是为了夺人眼球、引人关注,那只不过是他多年从医之后的结论和感受而已。

人们很早就发现,那些被切除了胰岛的狗,即便其他器官都正常,也会在两周内死亡,而糖尿病就是胰岛功能降低乃至丧失的结果,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发现了胰岛素。那是1921年,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的两个年轻人完成了生理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重大发现:两人提取到了可以用来治愈糖尿病的胰岛素。他们因此荣膺了两年后的诺贝尔医学奖。

应该说,再没有一种疾病能像糖尿病这样,不仅清楚地找到了症结,而且如此给力地弥补了导致症结的直接不足。和其他降糖药相比,胰岛素没有任何副作用,因为它是身体里本身就有的,也因此,胰岛素的使用可以不像其他降糖药那么顾及副作用和依赖性。医生甚至可以踏踏实实地告诉患者:“用吧,上不封顶……”意思就是不限量,多用也不会带来问题。

但是,直到今天,糖尿病依旧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大高发病,它为冠心病、脑中风、癌症等疾病提供着基础。在医学上,即便得了不疼不痒的糖尿病也被称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意思是,从你被诊断是糖尿病的那天起,医生就可以视同你已经得了冠心病,因为很少有糖尿病患者最终能逃脱患上冠心病这个命运。

既然糖尿病这个“万恶之源”已经找到了胰岛素这么好的治疗办法,为什么还是没能被控制住?原因只有一个,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是由生活细节决定的。虽然有了胰岛素,但如果吃得过多,运动过少,生活方式不改变,体重还会增加,仍旧可以诱发和加重糖尿病。也就是说,人类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最终还是赢过了医学的重大发现,这不仅为韩院士无奈的结论提供着证据,也让人不得不承认一个被念叨了几百年的老理儿:“治得了病,救不了命。”

回到韩院士前面的结论,在8%的医疗效果之外,真的对健康起决定性作用的那92%,是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等非医学因素,这些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二“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是个铁的事实“治得了病,救不了命”是句说了几代人的老话,惋惜的是那些最终没能被医学拯救的生命。其实,在“治得了病”前面还应该有“即使”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代,即便医学再发达,人们也还会死于疾病,因为决定疾病转归的不只是医学,也不只是身体条件,还有心理、性格,后者决定你的命。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之前因为慢性肝病出现了肝硬化,按理说,发现肝硬化时,他的肝脏功能还可以,还处在可以逆转的“代偿期”,他的经济状况也很好,对于肝硬化这种富贵病尚可维持治疗。如果他能一直按医嘱休养,多活几年甚至十几年没问题,但他还是很快就离世了。熟悉他的人都说,他的死是命定的,所谓“命”其实就是性格、个性,性格、个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人们才会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他特别好强,有很好的摄影技术,视摄影如命,身体稍微好点就要出去拍摄。摄影向来是非常耗体力的,在所有职业中,摄影师几乎是最短寿的一类,特别是从事风光摄影的人,一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环境危险,会遇到不测,另一个原因就是摄影太累,对身体的消耗巨大。肝病是所有慢性病中最需要休息的,因为只要活动,肝脏就要工作。医生甚至嘱咐慢性肝病患者平时多躺,躺的时候脚抬高,这样就等于给肝脏回输血。

翻山越岭拍风光的人,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不断的劳累加重了肝病,这个很有才华的摄影师的生命终止在五十几岁。

他的死让给他看过病的医生惋惜,因为像他那种身体状态,又维持了十年的大有人在,他们的病是相同的,治疗方法也是相同的,而且他比其他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条件都要好,但结局却不同,为什么?性格使然,命中注定。说得残酷点,就算躲过了一次病害,如果他秉性依旧,还会被另外的疾病命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所以才会说“治得了病,救不了命”,这个结论是在无奈时才下的。

我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在这个因果关系中,是有个大致路径的:性格决定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世界观、价值观,后者会渗透到每个生活细节中,包括吃什么饭,怎么吃饭,在什么心情下吃饭,以什么速度吃饭;做什么事,怎么做事,以什么速度、什么方式做事……以此类推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那么做,归根结底都是性格决定的。细节决定健康,我们的身体往往是被错误的、消耗性的细节一点点伤到的。

我们靠吃药打针治病的时候,无论哪种药物进入体内,都会有浓度的变化,只有保持在一定浓度,药物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现在好一点的药物可以制成“缓释”的,一点点地在体内崩解,为的就是尽可能地保证体内药物浓度的稳定。即便如此,一般一天或几天也就代谢干净了,药效也会从高到低,乃至消失。而生活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参与生活,影响生活,别看它微小,甚至不值一提,累积起来效果却是惊人的,它的细碎不过是在以化整为零的形式影响生命而已。三每天多吃一个饺子,一年就会胖出六斤

我认识一个患者,60多岁,因为年轻时抽烟很凶,后来得了支气管炎,由此演变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是眼下中国人高发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类似过去的“老慢支”的后期,这种人每次感冒都会加重,甚至会因此急性衰竭乃至死亡。这个患者就经历过几次,而且多是在冬天,因为受凉而感冒,又因为感冒而旧病复发。

为此,他变得特别怕冷,不敢外出,在家里也捂得厚厚的,结果因为过度保温,免疫力更低,稍微开下窗户都能让他大病一场。医生建议他在避免感冒的同时还要锻炼,特别是耐寒训练。

于是,他想出了个办法。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把白天穿的棉毛衫裤换成睡衣,之前因为怕着凉,这个程序都免了,每天脱了棉毛衫裤就赶紧钻进被子里。听了医生的建议,他决定试试,每天睡前把棉毛衫裤换成睡衣裤。一开始只换睡裤,一周后发现自己没因此冻感冒,于是增加到换睡衣,以前是天气好、室温足够高的时候才换,后来变成室温不高的时候也坚持换,他就在每天换睡衣裤的空当中一点点增加对寒冷的接触,这看似是个简单的程序,但他认真地坚持了下来,结果,那个冬天他居然没感冒。第二年,他开始用冷水洗手,逐渐变成用冷水洗脸……随着这个习惯的养成,每年冬天他感冒的次数明显减少,而且即便是感冒,程度也很轻,至少不会引起旧病复发。

他的这个经验让他的主治医生很吃惊,医生也没想到,坚持能有如此的力量。医生向其他容易感冒又怕感冒的患者推广,也屡屡生效。一个简单的耐寒训练,在很多人身上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一定要说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每天的坚持。在这种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身体的免疫功能逐渐强大起来,成了抵御疾病的有力屏障。

与这个例子相对应的是减肥的例子。

很多人总是减肥不成功,又找不到不成功的理由,没觉得比别人多吃什么,却还是总胖,为什么?其实,“物质不灭”的真理放在减肥这件事情上,更是绝对的铁律。总是胖的人,一定要认真计算一下每天真正的热量摄入,他们很可能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长的肉。

有人做了统计研究:十一粒花生米,一片多苏打饼干,半个饺子,八个开心果,如果每天你只是多吃其中一种,比如今天多吃一片多苏打饼干,明天多吃半个饺子,连续一年下来,假设你的运动量维持在原有水平上,就可以因此净增体重三斤。

三斤的体重看似不多,但是,每天一片多苏打饼干也不多呀,如果你再放松一点,每天多吃三片多,一年下来就会长九斤,这个分量就明显了。如果你身高一米六,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明显发胖了,问你的时候,估计你不会觉得每天多吃那三片苏打饼干是个值得在意的增肥细节。

有句话人们总念叨:“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就是力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都是由小组成的,大分散在每个小的细节中,抓住了细节就抓住了主干,特别是健康这件事。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一个婴儿由狼带大,他虽然是人,但却显现出狼的特质。按说,基因是非常顽强的,要想改变一个基因,要经过几代生命周期。但是,从小由狼带大的孩子和狼很像,就是因为狼的生活方式重新塑造了他,这种塑造是在每天一点一滴中完成的,积攒起来,力量大得惊人。

有句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这个形容只对了一半,“抽丝”的那半句是对的,因为从生病到康复的过程,是需要器官组织功能的逐渐恢复的。其实,病来的时候也不是如山倒那么迅速,之前都有个类似抽丝一样逐渐演化的过程。比如癌症,癌细胞长成明显的癌,有时候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这十几年间,长多大、长不长都和每天的生活细节有关。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他见过很多后悔莫及的癌症患者。其中有一个是很成功的收藏家,一辈子喜欢喝酒应酬,日夜颠倒,最后得了癌症。得了癌症之后,他开始回忆自己这一辈子,他算出来,患癌症前他一共喝了4万瓶啤酒、4万杯咖啡,吃了3650顿洋快餐,后来发现小便有问题,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膀胱癌晚期。

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已经发现,癌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起因主要是生活方式,基因因素不超过10%,生活方式因素占70%到80%。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才提出,发展中国家民众若改变生活方式,可控制60%到80%的慢性病。四古代的长寿者做了什么

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向死而生的,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走向死亡、接近死亡,只不过这个接近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短不同,命运也就不同。《黄帝内经》里这样说过,“上古之人”是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所谓“天年”,就是人的正常自然寿命,百岁应该也不是个虚数,很显然,在古代,肯定是有人活到了这个年岁的,作为中医“宪法”的《黄帝内经》才会记录在案。

古代的医疗条件可想而知,就算有中医护佑,对很多疾病,人们仍旧是束手无策的,这些长寿者做了什么能活得那么久?其实没什么神秘之处,办法也早就写在《黄帝内经》里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是,饮食起居和劳作都遵守自然规律,说白了,这不就是我们说滥了的规律生活吗?看似平常,但如果真能每天坚持如此,就可以出现奇迹。

换一个角度说,能坚持如此规律生活一辈子的人,一定是个自律的、宽容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在古代被称为“仁者”,而“仁者寿”也是古往今来的规律。他们之所以活得长,就是因为他们的好个性促使他们选择好的生活方式,好的生活方式又反过来帮助塑造他们的个性,一生都处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自然会长寿。

最近看了个消息,说北大哲学系是著名的“长寿系”,那个系里的哲学家或哲学研究者活过90岁的比例很高,而他们的生活没任何诀窍,无非是用恬淡虚无、顺其自然的哲理指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如果从中医角度看这些细节,他们都堪称无师自通的中医大师,他们肯定也不会参与到信不信中医的辩论中,这在他们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无论信与不信,中医都是中国人早晚会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中医的选择或归属甚至可能是生命的本能之事。五中医是中国人最终都会选择的生活方式

因为记者的身份,我经常接触、采访西医专家,他们很多都是顶级人物,但他们比普通人更相信中医。这种相信,不只是哲学层面上的,不只是觉得中医的治疗思想更合乎人性,他们更体会到,中医发端于中国传统文化,最能左右和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后者,在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恢复中,是比手术和药物治疗还要重要的环节。

阜外心脑血管病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吴永健,专门用支架治疗冠脉狭窄或堵塞的患者,他的病房和门诊永远人满为患。冠心病患者都觉得,只要找到吴永健,让他给自己做了支架,血管不堵了,人就进了“保险箱”。对此,吴永健始终不认同,他不仅反对多安支架,反对支架必须是进口的,而且强调,安支架只是冠心病治疗的开始,之后的运动、饮食干预比支架还要重要,否则,患者很快还会“二进宫”。

北京同仁医院的翟长斌医生,从近视眼手术引进中国就开始为患者做这个手术,各种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北京同仁医院都是同步的。近视眼患者大松了一口气:到最后不就是找翟医生拉一刀吗?但每次谈到近视眼治疗,翟医生始终强调的不是新技术,而是手术之后的用眼卫生习惯养成,如果不加注意,经他矫正过的视力仍旧可能下降。

这些医生虽然都有着西医的“绝技”,但谁也没举着救命大旗,大包大揽地把治愈疾病归于最新药物或最先进的手术,他们把患者康复乃至维护康复效果的希望寄托于治疗之后的生活维护,而中医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他们认同的。

人们吃中药时总会问医生有什么忌口,中医一般都是忌寒凉,忌辛辣,忌油腻。人们都觉得,这是中药需要忌,不忌这些寒凉、辛辣、油腻的东西,就会和药物打起来,起反应。

其实,中医的忌口不是针对药物的,而是针对身体的,是你的疾病状态、体质状态需要忌寒凉、油腻。比如你是个阳虚的人,医生给你开了黄芪、干姜驱寒,你一边吃着药,一边继续喝冰水、吃冰激凌,效果肯定不好。这些冰水、冰激凌其实是不会和黄芪、干姜犯冲的,之所以效果不好,是因为你的饮食加重了寒凉状态,温补的药物药力不及了。

也就是说,即便你到了不需要吃药的程度,这种忌口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彻底改善体质、消灭症状,才能以后也不吃药,而这个忌口的坚持就必须融合在细碎的生活里,变成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融合久了,习惯了,也就依从了,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生病是“三分治,七分养”。

因为无论是药物还是手术,其实都是“健康大厦”的“敲门砖”,门敲开了之后你能走多远,就靠自己的本事了。中医所做的事情,就是在你进门之后继续引导你走正道。

我们听过很多类似的例子,有的癌症患者被诊断为癌症之后,因为没钱或其他原因,自动离开医院,不开刀也不吃药,回家静候,结果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于是人们说这是“自愈”。在这个“自愈”的过程中,患者虽然不吃药,但大多会找个安静的地方,能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吃新鲜食物,放下生病前放不下的事情和心事,还可能会漫步田野山川……如果说这种人的起死回生是远离医药之后的“自愈”,不如说是接近了中医之后的康复,只不过此时的中医养生方式已经化作了他的生活方式,而“恬淡虚无,病安从来”这种观念,贯穿在中医诊疗的始终,甚至比一位名医的一个名方更有价值。

有一部美国电影叫《晃动摇篮的手》,大意是讲一个照看孩子的保姆最终颠覆了一个家庭。一个看似每天围着餐桌、婴儿床转,对大局无足轻重的人,却可以改变生活的根基,就是因为生活的细节和琐碎是最能有效改变生活品质乃至健康品质的,而很多疾病的罹患其实都来自生活细节,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导致的。

只可惜,这种对中医的回归,或者说从不信到信,往往都要等上了年纪,自己患病或看到别人的生命悲剧之后才会醒悟。而那些始终宣称不信中医的人,要么是错误地给中医定了位,要么是错误地给医学定了位。其实,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托付给任何一门单纯的技术,都是单薄而危险的,不管这门技术是最先进的手术,还是最传统的针灸,都是健康的“身外之物”。它们都不可能像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样,可以携带终生,也可以受益终生。像熬夜这样不健康的生活细节,常见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超出了身体的耐受程度,使疾病丛生,熬夜造成的后果也经常让医学无能为力。很多女性的不孕就是熬夜惹的祸!从西医讲,熬夜导致了内分泌紊乱,进而直接影响到卵巢功能,造成排卵不正常。从中医讲,熬夜最伤阳气,被熬夜剥夺的睡眠,原本是身体用来修复损耗、培植阳气的……从这个角度上说,按照一个健康的程序,过每天不伤阳气的日子,女人的生命和生活才能充满暖意。第三章暖女人养身时刻表6:30 a.m.起床早上6:30,是上班、上学的人惯常的起床时间,而且不分春夏秋冬。事实上,按照中医养生规律,每天的起床时间应该随四季变化而变化,能够跟着太阳走是最好的,就像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要讲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至少不以一味早起为目的,因为我们沉睡了一夜的阳气,需要借助初升的太阳一点点回暖。一中医养生不鼓励早起

正确的中医养生,不是一味地讲究早起。早起是勤劳的象征,有时也是因生活所迫。如果按照人体正常规律,一年四季的起床时间,都应以太阳出来的时间为准,就像天安门广场升旗的时间一样,用中医的语言形容是“以待日光”。就是说,等到太阳升起来之后再起床,因为到了这个时候,阳气才开始充盛,不至于因寒伤身。

夏天,太阳升起得早,适合早起,六点多就合适,不能睡到太阳照到屁股;冬天,太阳要到七八点钟才升起,那就最好晚起,能以太阳升起为标准的作息,才是最符合人体生理的。所谓“睡到自然醒”,不是说头一天晚上不睡、熬夜,等到第二天睡足了再起,而是说,在正常的作息前提下睡到自然醒,因为这样的自然醒是由身体本身调节的,是对身体功能的顺应和成全,这才是合乎健康规律的“自然醒”。

为什么“自然醒”是健康的?先要了解下面的知识:很多人听说过“开天眼”,打通“第三只眼”。人们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人确实是有类似“第三只眼”的结构。最早,生物学家在已经灭绝了的古代动物头骨上发现了一个洞,后来证实,这是“第三只眼”的眼眶。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蛙鱼龟蛇,甚至人类的祖先,都曾有过“第三只眼”,只不过随着生物的进化,“第三只眼”逐渐从颅骨外移到了脑内,这就是位于大脑中的一个红色的豆状结构——松果体。

尽管松果体深处颅腔内,几乎“与世隔绝”,不能直接观察外面五光十色的自然,但它仍旧保留着“第三只眼”的功能,能感受到光的信号,并做出反应。比如,我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会感到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睡眠减少,在细雨连绵的阴霾天气里,则会情绪低沉、郁郁寡欢、想睡觉,这都是松果体分泌的激素在调节我们的情绪。

这个“第三只眼”,还可以通过分泌让人入睡和觉醒的激素来调节我们的睡眠,这种激素叫“褪黑素”,又叫“松果体素”,也是被广告做滥了的“脑白金”的主要成分。

褪黑素一般在晚8点左右开始分泌,晚11点迅速升高,凌晨2~3点逐渐下降,早8点下降到最低点,这个分泌周期正好与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同步,通俗地讲,就是天黑了开始分泌,天亮了分泌减少。所以,我们要睡个好觉时,一般都会把窗帘拉上,而如果窗帘太薄,第二天很早我们就会被透过来的光线晃醒。事实上,这不是光线晃眼的问题,而是褪黑素的分泌唤醒了你。如果你的起居一直正常,人就会自然地按照这种入睡与觉醒规律“睡到自然醒”,这也正好符合中医养生讲究的以太阳为中心的“以待日光”。

作息时间不规律会有什么后果呢?如果单从眼前的感觉上,可能很难察觉到,因为影响健康的因素向来都是综合的,也是长期的,但是,研究者还是给出了令人警醒的结果:全盲的人的癌症罹患率比视力正常的人低,原因之一是盲人晚上不用开灯,他们的褪黑素的分泌不受影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谨慎地提示了熬夜与女性乳腺癌的关系(虽然谨慎,但说明已经发现了这方面的明显苗头),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夜班人员,包括护士、空乘人员等,她们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1.4~1.5倍,而导致乳腺癌发病率升高的罪魁就是褪黑素分泌的减少。

正常情况下,褪黑素白天几乎不分泌,只有到了夜间,天黑了,灯光暗了,才分泌增加。而对于夜班人群来说,明亮的灯光会抑制他们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护细胞不受氧化,而细胞的癌变则是氧化的结果,一旦褪黑素分泌得少,细胞被氧化致癌,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快。从中医的阳气上说,道理也很简单,熬夜以及过早起床,都是剥夺了阳气生成的时间,都是在伤阳气,属于阴邪的癌症自然多了肇事的机会。二起床时必有的三个“半分钟”

那个救命电话是早上6:40打给我的,一个出版社的老板,一向身心俱坚、不轻易言败,他在电话里气若游丝地对我说:“我可能要死了。”

要不是这人一贯品行可靠,生意规矩,与黑道无染,我肯定以为他被绑架了,因为那语气太吓人了:“我快要死了,天旋地转,睁不开眼睛,浑身冒汗……”

他血压不高,血糖正常,血管没堵——这三个能致命的指标正好在一个月前做了检查。“早上的闹铃一响,我腾地就起来了,然后就开始晕……”

清晨被惊醒、猛然起床、晕了两三分钟——这些症状凑一起,我马上意识到,很可能是“耳石症”。这个虽然不要命,但发作起来让人痛不欲生的病的起因,就是违背了中医养生的每天第一道工序——“广步于庭,披发缓行”。

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说的是春天的早上起来该干的事,不是急火火地跑步、爬山、挤地铁上班,而是在庭院里慢悠悠地散步,连头发都不扎紧,因为此时正是人体阳气缓缓恢复之时,阳气尚弱,所以需要扶助,需要引导,需要成全,此时的行动需要轻缓,如果违背就会出问题,“耳石症”就是后果之一。“耳石症”,是指我们的内耳里面,一个负责平衡的结构脱落下来了,因为这个结构看着像石头,所以得名“耳石”。这个“石头”一旦脱落,人就会因为失去平衡的调节而晕得厉害,看什么都转,要死要活的,很可怕。其实,越是这种可怕的、来势汹汹的症状越不要命,而且会在短时间缓解、恢复。“耳石症”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发作最多的时间,就是清晨起床。

和耳石症的不要命相比,清晨发作的很多疾病是会导致猝死的,因为清晨在西医里也被称为“魔鬼时间”。

2014年11月22日清晨,解放军309医院的我国著名微创脊柱内镜专家白一冰教授在家中去世!这不是偶然,之前,高秀敏、马季、王小波、梁左……这些名人无一例外都是在凌晨或清晨这段时间里发病离世的。

美国哈佛大学对4000名心脏病患者调查后发现,在一天中,清晨6至9时为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此时段发作的非致命性心脏病,比晚上11时发作的心脏病多3倍左右,这种现象被称为心血管事件的“晨峰现象”。

这是因为人体的交感神经负责调节心脏和其他脏器的活动,保证人体在面临突发情况时能够保持紧张状态,而副交感神经则可以抑制心脏兴奋,目的是保护机体、调整恢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联合作用,维持着人体的平衡。在清晨,交感神经的活动可增强一倍,心率波动会比较大,心肌耗氧量也会增加。

而此时,人体经过了一整夜的水分流失,清晨刚醒的时候还来不及补充,血液黏稠度是全天最高的。清晨又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人体受冷、血管收缩,再加上血压的升高,很容易引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是冬天,这个危险性就更大。最典型的是北欧人,他们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是清晨五六点钟,尤其是冬天雪后的早上。北欧的冬天多雪,人们早晨起来一看下雪了,都纷纷出来扫雪,而寒冷、劳累、清晨是世界公认的导致猝死的“三联征”。

这也是有些专家提出晨起服用降压药的理由,因为经过一晚睡眠,体内降压药已经代谢到谷底值,在没有降压药的保护下,如果突然起身活动,特别是在寒冷的环境中,身体很容易不适,所以这些专家提出:晨醒一杯水,晨醒一口药。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高血压的问题,虽然我们也很难达到“披发缓行”的境界,但是能做到不要每天都是被闹铃惊醒一定是有益身心的。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称:与“自然醒”相比,被闹钟叫醒的感觉非常糟糕,无异于酩酊大醉后的不适。

实验表明,人从睡眠状态到清醒,呼吸会从每分钟16次提高到每分钟24次,心跳加快10次,脑电波从每秒8次提高到每秒30次。倘若此时突然被闹钟搅扰,尤其是从深度睡眠中被惊醒,人的短期记忆力、认知能力,甚至计算能力都会受到显著影响,使人心慌、情绪低落等,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感觉头重脚轻。而日本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突然被闹铃惊醒的人比自然醒的人血压更高、心率更快。因此,相对从容地起床,而且在起床之后,做到“三个半分钟”,尽量保护初生的阳气,就显得尤为重要。暖女人这样做起床之后的三个半分钟●第一个半分钟:醒了之后,躺着别动,等半分钟。●第二个半分钟:坐起来别下床,坐在床上等半分钟。●第三个半分钟:坐在床边,脚垂在地上等半分钟。这个过程中,最好能按摩按摩手脚,这样可以减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压和心率不陡然增加,更利于各个器官系统在清晨这个危险时刻的平稳过渡。三清晨最容易发生和加重的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与一天中的其他时间相比,早上6~12点,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高出40%,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危险度高出29%,各种类型中风发生的危险度高出49%。所以,现在很多学者建议,将清晨高血压列入心脑血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哮喘 早上4~6点,哮喘的发作概率是其他时间的100倍,部分原因是人体在早上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较高,容易引起支气管变窄。此外,床上有不少灰尘、螨虫,人睡觉时难免和它们“亲密接触”,这也可能引发哮喘,所以,美国过敏学专家建议:起床后别立马叠被子,要让被子晒晒太阳,房间保持通风。如果是哮喘发作期的患者,可以在头一天晚上服用预防性药物。

牙疼 早上3~8点,牙疼在这段时间的发作概率是其他时间的两倍,这也许和肾上腺皮质醇夜间分泌降低、抗炎作用减弱有关,早上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牙疼效果较好,但不宜空腹服用,以免刺激肠胃。

偏头痛 早上4~9点,人的血压在这段时间会升高,头痛部位的血管会扩张,从而容易加重头痛。

痛风 痛风发作最有可能出现在深夜或清晨,因为夜间血液流动变缓、炎症加重,而身体内一种天然的抗炎物质皮质醇浓度往往在黎明时最低,所以早上痛风会恶化,很多人是起床还没下地就发现脚肿了,或者是被脚疼疼醒的。脱水会让痛风更容易发作,因此睡前饮用一杯水,可以冲淡血液的浓度,减轻发作程度。

咽喉痛 不论是由病毒还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痛,往往会在早上最为严重。主要是由于卧室中的空气过于干燥所引起,也有可能是因为鼻塞,不得不用嘴呼吸所致,使口腔更为干燥。所以,在卧室里放加湿器,增加空气中的湿度,是抵御早晨喉咙疼痛的最佳办法。

肌肉痛 很多肌肉疼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人体自备的“消炎药”皮质醇的含量在夜间降低有关,这种疼痛越卧床越糟糕,一般在站起身活动之后会缓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存在,还要想到一种病状,叫“晨僵”,不仅是肌肉僵硬疼痛,还会涉及关节,这种情况还要提防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问题。6:40 a.m.一天的第一杯水早上喝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血液黏稠度的适中和运行的顺畅,所以,喝什么不重要,喝最重要。更加重要的是,这第一杯水不能是冰水,即便是夏天,对于晨起刚刚萌芽的人体阳气来说,一杯冰水无异于当头一棒,长此以往,足以使你先变成“冰美人”,再变成“病美人”。一早上的第一杯水,该怎么喝

早上喝水,这基本上是尽人皆知的,而且花样多了,能上台面的至少有凉开水、盐水、蜂蜜水、柠檬水、茶水……总之讲究越来越多,这就把问题弄复杂了,早上喝水,重点是要喝够,而不是喝好,这个“好”就是水的质,它不如水的量重要。

之所以早上要喝水,主要是因为人睡了一夜,虽然你觉不出出汗,但是整个身体的皮肤每分每寸都在往外蒸发着水分,这在医学上叫作“无感蒸发”。“无感蒸发”的过程会带走身体大量的水分,所以,早上起来那一会儿,血液的浓度是最高的、最黏稠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要命的病,比如冠心病、脑中风等由于血栓而加重或者引发的病更多的是在清晨发作,简单地讲,就是水少了,血浓了。说严重点,早上起来喝水,其实是为了保命。

既然是保命,要冲淡血液,甚至冲开血栓,水就要喝够,不是喝一口两口,觉得嘴里不干了就了事,最好要一次喝够200毫升,基本上是一袋牛奶的量。特别是中老年人,包括更年期之后的女性,虽然她们可能才五十多岁,但是只要月经一停,原来在男性身上更高发的各种因血栓引起的疾病,对于她们已经“男女平等”了。

至于喝盐水估计是老讲究了,一是因为以前能用的消毒、灭菌药物很少,只能指望盐水来杀死口腔的细菌。但是,能杀死细菌的盐水,一定是非常咸、非常浓的,盐水的渗透压要高到一定程度。这个道理类似我们腌咸菜,腌上半天就要出水了,如果套用医学上的术语,这属于“高渗脱水”。盐水杀菌无非就是用很浓的盐,把细菌体内的水分腌出来而杀菌,这个办法显然不可取,特别是现在中国人吃得太多了,几乎要把高血压吃成新“国粹”了。

盐水中,唯一可以喝的是生理盐水,所谓生理盐水,就是盐水和人体细胞的渗透压是相等的,它的浓度只有0.9%。因为淡,因为等渗,无论是注射进去,还是喝进去,都不会使细胞脱水,而且因为等渗,可以很快被吸收。

如果一定要和白开水相比,生理盐水喝下去之后,不会像喝了等量的白开水那样多尿,因为白开水喝多了,血液稀了,身体的“抗利尿激素”会本能地减少分泌,小便因此就多了。而生理盐水是等渗的,没有冲稀血液的问题,所以不至于喝了就尿。这倒是提醒了那些总是喝了就尿又不可能马上找到厕所的人,如果是在外旅行,喝生理盐水可能会方便一些。

至于柠檬水、蜂蜜水,它们更大的价值在于好喝,能帮助你不太费劲地喝够200毫升。你别指望柠檬水很酸就能补充维生素C。柠檬之所以酸,不是维生素C的原因,而是因为它含有的柠檬酸,从补充维生素C的角度看,100克柠檬只含有22毫克维生素C,我们平时吃的维生素C,一片就是100毫克。蜂蜜润肠的效果也始终是打问号的,如果你喝了这个水,大便通畅了,很可能是喝水本身的问题,因为便秘的第一个原因是肠道缺水。

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不管是什么水,都以温水为好。保温,忌饮冷,是中医一贯的主张。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中国人不是阳气特别旺盛的体质,阳气需要时时珍惜,特别是早上,“平旦人气生”,人的阳气要等到太阳露出地平线,才开始逐渐旺盛,在这个时候你喝进一杯凉水,不管这凉水是什么质量的,都是给还在初升时期的阳气当头一棒。二你一天该喝多少水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每天平均需水量在2500毫升以上,其中1500~2000毫升来源于直接饮水,余下的则从食物中摄取。就算你再不喜欢喝水,每天不是通过喝汤喝果汁补充水分,直接喝进去的水也不能少于1500毫升。这已经是底线了。

身体是不是缺水,不是依靠感觉来判断的,总是不喝水的人,对缺水的耐受性很强,就算身体已经缺水了,他也未必知道,而很多问题就是缺水造成的。暂且不说重大疾病的慢性蓄积,光是女人关心的皮肤,好与不好,和皮肤是不是缺水就有直接关系。

因为人体的70%是水,任何一个组织器官,想要保证正常的运行,必须在水环境下进行,包括我们视为门面、决定容颜的皮肤。但是,和心、脑、肾等器官相比,皮肤还是相对次要的,所以,无论是气血的供应还是水的保证,一旦出现紧缺,身体会马上“舍车保帅”,皮肤就是第一个被舍弃的。所以,贫血或者气血虚弱时,心、脑、肾未必出现状况,皮肤和头发却先变得枯黄、憔悴、无光泽了,缺水也一样,不信你可以去问问那些皮肤很干燥、抹什么保湿剂都无效的人。她们要么是很少喝水,要么是不敢喝水,因为喝了就要去厕所。不管是哪种,都足以使皮肤长时间处于缺水状态,只不过前者是习惯问题,后者是身体的病态,需要纠正和治疗,在这种缺水状态扭转之前,皮肤的干燥是很难彻底改善的。

皮肤的湿润与否,不是由你抹什么保湿液、喷什么保湿水决定的。皮肤的第一大作用就是屏蔽外来异物,包括屏蔽水,否则,我们游一次泳、洗一次澡,还不就被水泡发了?既然如此,外在的保水或补水都是暂时的、短暂的,真的能使皮肤湿润并因为湿润而生机盎然的,一定是水分由里而外的蒸发,这在医学上称为“无感蒸发”。

在蒸发过程中,第一个受益的就是皮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一辈子没用过护肤品甚至脸都没认真洗过的男人,皮肤却比讲究了一辈子的女人要好的原因。因为他们的火力旺,又不缺水,他们的皮肤长期被“无感蒸发”带出的水滋润着,这种自带的“护肤品”,远比你喷的、涂抹的保湿剂、水润霜要作用持久。

很多人觉得护肤品有效,吸收好,是因为它们抹在脸上之后,能感到很快就干燥了,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是吸收掉了。事实上,80%的东西是被蒸发到周围的空气中去了,它产生的保湿效果,也不过是使干燥的空气少从你皮肤上掠夺掉一些水罢了,至于皮肤原本的缺水状态,很难指望护肤品来改变。所以,无论是好的皮肤,还是好的身体,都需要足够的水分做基础。而真正能判断你自己是不是缺水的指标,是看小便的颜色。正常的、不缺水的时候,小便应该是透明的、清亮的,最好是无色的,或者是淡淡的黄色,如果颜色变黄就说明已经缺水了,如果已经是深黄色,这个时候就要尽快补进250毫升的水才能扭转身体的缺水状况。三24小时喝水时刻表

6:30a.m. 经过一整夜的睡眠,身体已经缺水了,很多病在早上发生,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皮肤的老化憔悴都和缺水有直接关系,因此,起床之际要先喝下250毫升水,这样才能冲稀血液。

很多人都说此时喝水有排毒效果,这有点夸张,其实是补充足够的水之后,身体的各项功能恢复了,包括现在人们特别看重的排毒,是人体原本就有的正常代谢,只不过需要水的保证罢了。

8:30a.m.~9:00a.m. 这段时间正好是吃过早餐、赶到办公室,或者是各种家务告一段落,从睡眠到清醒再到忙碌。这段时间的精神是相对紧张的,如果又是干燥季节,水分的蒸发会很明显,敏感的人已经感到口干了,这个时候需要喝水,最好能达到250毫升。如果来得及,自制的各种“能量合剂”,或者各种维生素的补充,乃至一些需要长期服用的中药,都可以在此时喝了,如果有些药是要求一天吃两次的,这个时候应该吃第一次。

11:00a.m.~11:30a.m. 现代人的工作、生活环境都改善了,很少有因为热而缺水的情况,特别是待在空调房里,因为温度适宜,不觉得热也就不觉得渴了,很多人因此想不起喝水。事实上,空调环境中是最容易缺水的,最

典型的是坐飞机。医学上有个病症,叫“经济舱综合征”,因为人坐在经济舱里,空间很小,几个小时不活动,血液流动慢,因此特别容易形成血栓,并随血流堵在关键部位,比如肺动脉或者脑血管,这个综合征就致命了。很多人下了飞机突然发病,晕倒甚至不治,很多就是因为这个“经济舱综合征”。

血栓在形成过程中,机舱中的干燥空气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其实,机舱是很凉爽的,因为有空调,但凉爽的同时是干燥的,人体在这个环境中会不断缺水,血液不断地被浓缩,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如果家里或者办公环境也有空调,这个问题同样会出现,再加上久坐不动,虽然没坐飞机,但也会出现类似“经济舱综合征”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不管你身处的环境是不是炎热,及时补水都非常必要。

上午11点,距离午饭还有段时间,喝水正好不影响午餐。如果你坐的位子离饮水机或茶水间还有段距离,那就不要在桌子上准备水瓶,每次喝水都强迫自己到饮水机或茶水间那里去接,这样不仅喝水了,而且强制自己起身活动,让自己放松一下,及时纠正久坐的后患。

1:00p.m. 这个时候正好是吃完午餐,准备午休。首先,用水漱漱口,之后喝100毫升水,准备接下来的短暂午休。

吃东西之后漱口或刷牙是牙齿保护的必需环节,但清洁时间有讲究,不要马上进行,特别是刷牙,因为吃了东西之后,牙齿表面会自动地产生一层保护膜,这是身体的本能,为的就是保护牙齿不受腐蚀。吃完饭马上刷牙,会破坏这层膜,最好是饭后10分钟左右再漱口刷

牙,之后再喝进一杯水。如果午餐喝了很多的汤,这杯水可以少喝,否则要补充得多一点。

需要提示的是,因为社交的原因,很多人担心自己有口臭,身边备着漱口液,经常用来清洁口腔,这就需要注意漱口液的成分。如果只是单纯的清凉爽口成分,常用无妨。如果里面含有抗菌成分,这类漱口液就不适合常用。因为我们的口腔中有400多种细菌,它们都和我们和平共处,而且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如果总是用含有抗生素的漱口液漱口,这些细菌之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反倒容易引起或加重口腔溃疡等口腔问题。更重要的是,口臭未必都是牙齿、口腔的事,很多时候是因为胃中有热。西医也发现,胃里有幽门螺杆菌的人口臭很明显,而且会久治不愈,这种情况不是简单漱口能解决的。

3:00p.m. 这是下午最主要的补水时间,茶、咖啡或者药茶都可以在这时喝。因为加了味道,这次的水可以喝得多一点,而且可以把“茶歇”当作一次短暂的社交机会。

5:30p.m. 下班离开办公室前,再喝一杯水,一是为回家的晚餐做准备,二是可以应对一路上的消耗。如果你是个胖子,这个时候可以喝一杯不加牛奶不加糖的清咖啡,一来补水,二来提神。如果可能,借此多走几步,甚至可以走回家,闲置了一天的身体也有了运动的机会。现代人都抱怨工作累,但这个累主要是脑子累,身体多是安逸过度,这也是失眠、发胖的原因。如果能在上下班的路上运动运动,一来动了身,二来静了心。

10:00p.m. 确切地说,应该是在睡前一小时到半小时再喝上一杯水,这杯水一定要喝,否则接下来的一夜,你的身体无以应对“无感蒸发”,会导致第二天早上严重缺水。

很多人临睡前不喝水,一是怕起夜,二是怕第二天起来眼睛肿,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只靠不喝水就可以解决的,因为它们都属于病态,都需要纠正。如果仅仅以不喝水的办法将就着,肯定一边是缺水,一边是导致夜尿多、眼睛肿的问题持续存在,后者多是肾虚,是未老先衰的表现。暖女人要知道什么是无感蒸发“无感蒸发”是人体自身的功能,它不是出汗,通常你感觉不到,但是在身体的热力作用下,体内的水分无时无刻不向体外蒸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