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跃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5 07:36:01

点击下载

作者:闫肖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阶层跃迁

阶层跃迁试读:

推荐语

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却很少人有清晰的方向和坐标,而最悲催的故事不是不努力,而是在一个不会增长的基本面上做个体全力以赴的挣扎,从不抬头看路,并期待改变命运,这个基本面之一就是阶层。

在这本书中,肖锋老师对社会阶层做了深刻洞察,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做了指向,会帮你省去很多无效的勤奋。每个生活在现代中国社会的人都应该看一看,找到坐标,看到自己穿越阶层的机会。——《跃迁》作者、著名职业生涯发展专家 古典

1980年,署名“潘晓”、感叹“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的长信,成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30多年过去了,困惑还在,焦虑依然。如何用恰当的姿势奔跑逆袭,如何在阶层晋级路上打怪升级,大侠肖锋给你方法论。——财经郎眼主持人、功夫财经CEO 王牧笛

肖锋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往往一语中的给出异常冷静的判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肖锋作为我20年的师长和挚友,每当人生和事业处于转折期的时候,我都会找他聊聊——我可以很坦诚地说,此言不虚。人的一生之中,关键的时刻只有几次,走对了就会踏入一段坦途,走错了则磕磕绊绊。我很希望每一次都能够有肖锋这样的智者给予我指导,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读这本书。——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 三川玲、白滔滔

共和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不惑之年。40年来,的确有阶层跃迁现象,一批或一群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时代的际遇,完成了阶层向上的顺畅流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当前阶层流动的管道已变得狭窄,阶层跃迁的难度越来越大。但看完这本书,你会有更多思考。——前凤凰报社主持人、资深媒体人 杨锦麟

华为成功的根本就是奋斗者文化。你必须是一个奋斗者!用奋斗者的韧劲儿给这个陈旧的世界奋然一击。——华为消费者集团首席品牌官 张晓云

在一个逐步定型或固化的社会中,阶层跃升已经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而且,弄不好就会跌落下去。然而,人总是要奋斗,要努力的。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那些焦虑的年轻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序阶层晋级就是一生的长跑“男怕没钱,女怕变老。”10年前百度的大型调查“中国人最怕什么”的这个综合结果怕是现在还成立吧。如果用一个词来表征这个时代,“焦虑”是许多人的选择。“焦虑”在车上,在办公桌前,在电脑、手机上,在脸上。“焦虑”是新中产们或奔向新中产的“小白(领)”的时代表情。或者,表面虚假繁荣,内心焦虑。“娱乐”看似是“焦虑”的反义词,但实际却是:因为焦虑,所以娱乐。人们因何而焦虑?票子(钱)、房子、位子(职场)、孩子、身子(亚健康),我概括为“新五子登科”,可能还包括本子(婚恋)和脑子(认知升级)等。在公众号“功夫财经”上,人们提问最多的问题可归结为:第一,我要不要炒股?第二,我要不要买房?第三,我要不要买理财产品?第四,我要不要赚点儿外快?第五,我该不该跳槽?第六,我该不该进修?第七,我该不该生二胎?功夫财经的老师们好像智能机器人,什么都要精通。但再神的老师、再聪明的人工智能都解除不了你的焦虑。阶层固化了吗?没有什么阶层固化,阶层下滑的通道是永远敞开的。你不奔跑就不能留在原地,更别提晋级跃迁了。曾经,潘石屹的逆袭故事最能代表近40年中国的社会流动:一个甘肃天水的农家子弟,考入京城,南下创业,娶海归妻,终成国际富豪。难怪潘石屹为楼盘路演时,受到众土豪追捧。那就是人生榜样啊!由穷变富,由富及贵。人家潘石屹一辈子至少实现了三次阶层晋级。西方人不是说嘛,“三代造就一个贵族”。在中国,潘石屹在一代之中就完成了三次身份跃迁。中国压缩式的社会晋级运动可概括为:西方300年,中国30年。改革之初,一只大手一挥:“富起来!”于是万马奔腾,开启了40年伟大的阶层晋级运动。我称之为“同一条起跑线优势”:大家都一穷二白,看谁跑得快。今天,人们却抱怨起“寒门难再出贵子”了。怎么看阶层固化呢?一方面,你得承认,阶层固化与阶层流动本来就是历史的两个常态。从历史上看,常态的社会都是固化的、定型的,无论东西方社会。另一方面,仍不乏逆袭的奋斗故事,你不能为不努力找借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是由别人来决定的,不是别人评价你高你就高,评价你低你就低,而是自己努力到一个位置后,社会就会开始认可你。”这是“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张俊成说的。他目前是一家培训学校的校长。如果你总抱怨现在阶层晋级困难了,没的拼了,其实不是社会的上升通道关闭了,而是你选择停滞不前了。阶层固化缘于思维固化。过往炒股暴发、买房致富式的“批量造富运动”一去不复返了,但新的时代正在开启,全球化、城市化、互联网、人工智能……人们晋级或跃迁的机会和路径正在不断刷新。我们不妨看看天时、地利和人和三大因素。所谓“天时”,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这个全球化、国际化、互联网的时代,无所不被挟裹其中。其中,科技因素上升为主要因素,人工智能将社会人群重新洗牌,不是某类职业消失,而是一些人群沦为“无用阶层”。你必须跟着这个节奏奔跑,一场新的马拉松开始了。个人或企业永远不能跟趋势做对,“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谓“地利”,就是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有诸多发展红利。其中,个人跃迁就是中国发展红利之海中的一朵浪花。所谓“人和”,就是社会安定,没有大乱子。今天,地缘和血缘的关系虽日渐淡漠,但仍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中有很强的作用。而在一二线城市,人们的弱关系强于地缘和血缘的强关系。所以,要想实现阶层晋级就到一二线城市去吧,功成名就后再掉它个回马枪。人和,要求你从改变自己和改变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开始。关于个人跃迁,我总结为:短期看学校和专业,中期看认知、终身学习能力,长期看格局和性格,与人工智能的竞争和进化伴随始终。为什么不说人脉呢?因为人脉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你有认知有能力,人脉自然会聚拢过来。即使关系再硬,谁也不会永无休止地迁就一个傻瓜。按定义,阶层是指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的不同社会集团。同一阶层成员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具有相似性,不同阶层存在差异性。按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概括,决定阶层的主要有三要素:财富、权力和声望。当然,后人还加上了文化资本(衍生出所谓“鄙视链”)。传统看来,阶层跃迁有教育、市场和科技三大路径。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影响个人跃迁的路径或因素在不断刷新和细化中。注意了,以下是我们阶层晋级或个人跃迁的机会点。你既要寻求本土化价值,又要实现全球化价值。未来只有掌握东西方两种思维的人才能够胜出。你的大脑要兼容中庸之道和创新创意。你要将东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团队合作结合起来,将东方的仁义礼智信与西方的平等精神结合起来,将东方的诚信与西方的契约精神结合起来,将东方的敢为天下先与西方的创新、冒险精神结合起来。最终,你要认识到,再与国际接轨别人也把你看作东方人,你的黄皮肤、黑眼睛决定了别人怎么看你。所以,对本土文化要有一份“文化自觉与自尊”:你穿阿玛尼永远穿不过意大利人。在国际名利场上,让你闪亮的是唐装或中山装。买房、炒股、理财、创业……如何让资产增值、保值,让你跑过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和M?在“批量造富运动”过了2之后,还有哪些创富机会?有人说要捆绑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甚至捆绑一个泡沫,你就不会落下。但切记,盲目加杠杆会使风口变成陷阱,尤其在经济周期下行阶段。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相信创富机会还在不断刷新中。你还要掌握以下六种能力——设计感(design)、故事感(story)、交响(整合)能力(symphony)、同理心(empathy)、娱乐感(play)、探寻意义能力(meaning)。这是新时代必须具备的六种基本能力。高科技时代还要有高感性,你不只要锻炼科技能力,对最新应用敏感,还要对人性需求敏感,洞察人性的痛点,给予解决方案。未来属于左右脑开攻的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没办法,投胎是个技术活儿;婚姻也是个技术活儿,婚姻等于二次投胎。但你能选择婚姻,更能选择城市。在大城市创业,功成后回归中小城市,或者在两者之间穿梭也是可行的生活方式。你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选择大机构、小机构或创业,需要考虑个人因素,看你处在哪个人生阶段,也需要看机缘。你要有文化资本,这不仅决定你的穿着谈吐,还决定你的人脉。谈资比包包重要,你的谈资决定了你在什么圈层。你还要终身学习。教育就是发现偏好,培养偏好,发展偏好。你要在学习中发现你的偏好,培养你的偏好,并将你的偏好发展成一个饭碗。西方有句话:“you’re made of what you eat”(你即你所吃)。其实,“you’re made of what you read or do”——你读什么、怎么做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本书以社会阶层为主题,分为四大板块,即通论、阶层晋级路径分析、痛点解析、教育专题;以当今社会现象或人物为引子,对其进行社会学解析,提出问题并配合解决方案。阶层晋级需要建立学习型人格、行动型人格和合作型人格。有人会说:不如讲讲职场吧,比如“三分钟搞定老板(或客户)”;或讲讲理财吧,比如“如何快速掘得第一桶金”。这样晋级岂不是更直接?我的回答是:不如买张彩票吧。此外,我也反对“快速成功学”。马云的成功不可复制,马云的失败经验倒是可以借鉴。你知道走迷宫的诀窍是什么吗?就是反着走。当你正着走时,会有诸多选择:迷路,失败,焦虑。成功人士的成功学就是教你反着走,这当然要比讲失败和迷路容易多了。可回到你自己的现实中,你还会迷路、失败和焦虑。读书分享的效果有三层境界:最高境界是能帮人们解决问题,这是人们求之不得的;其次是能帮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线图,至少有解决问题的线索;再次就是没能解决问题,也没提供路线图,但能给人鼓劲儿,用好听点儿的词就是“赋能”——与其沉溺于舒适区,不如保留随时离开的能力。我欣慰地发现,有同学在群里说:“没听肖锋老师的讲座之前,人很焦虑,现在则添了动力。”说明我至少能给焦虑的你“赋能”。对不起,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阶层晋级就是一生的长跑。祝大家在路上遇见最好的自己!闫肖锋2018年2月3日第一讲“你属于哪个阶层?”——阶层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佚名泰坦尼克号上的社会分层

1912年4月15日清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轮——泰坦尼克号在其首航中沉没。在其三个小时的沉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除了船长誓与巨轮共存亡、乐队演奏到最终,维持着最后的职业尊严外,还有如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真相。

第一,在出逃过程中,乘客基本遵守了“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乘客中,有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

第二,社会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轮船的头等舱乘客主要是有钱人,二等舱乘客主要是中产阶层职员和商人,三等舱乘客主要是想移民去美国淘金的穷人。如果再按照社会阶层计算乘客生还率的话,可以发现三等舱中的乘客只有26%生还,二等舱的乘客生还率是44%,而头等舱是60%。也就是说,头等舱中的男乘客生还率比三等舱中的儿童生还率还要稍高一点。

因此,在泰坦尼克号上遵守的社会规范可能这样表述更准确一些:“头等舱及二等舱的妇女儿童优先。”泰坦尼克号的生还率生动地说明了什么叫社会阶层。

在所有社会中,稀缺资源都是不均等分配的,包括求生机会。而这个分配机制遵从某个社会等级序列。你属于中国哪个阶层

在网上,“你属于中国哪个阶层”的相关文章大多只是调侃,只是反映一种社会情绪。

其实,我们日常说话时不会这么问,一般会问“你是做什么职业的”,如果是关系近点儿的人则会问“你挣多少钱”(关于“你挣多少钱”的问法在南北方是有别的:广东人从来不问“你挣多少钱”,即使是同事多年也不会问;而北方人,哪怕只是在汽车站萍水相逢,都会随口问“干这工作一月能挣多少呀”)。

通常,我们不会直接问“你是哪个阶层的”,这有点儿冒犯的意思(就像以前调侃说“你说谁小资呢,你全家才小资呢”,现在则是“你说谁中产呢,你全家才中产呢”)。我们避讳提与“阶级”或“阶层”有关的称谓,因为这类词过去曾与“斗争”相连,现在则与鄙视链相关。

但社会阶层的内容,包括职业、财富、声望等,或许还涉及权力,无不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当谈婚论嫁时,双方父母见面,门当户对是绕不开的阶层攀比。在电视剧《欢乐颂》中,小白领找程序员、业务员找小老板、高管找“富二代”,也是和阶层相关。网友在弹幕上感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爹妈的意见,才代表残酷的社会现实。即使是“富二代”曲筱绡找赵医生,也是门当户对的:你家有金钱资本,我家有文化资本。赵医生在文化修养上压曲筱绡一头,真是“没文化,多可怕”。

阶层划分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制度。从王公贵族、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到改革开放前的“两阶级一阶层”,再到当今中国的十大阶层,阶层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我们都避讳直接谈它。阶层与阶级

那什么是阶层呢?阶层是指按照一定等级标准划分的不同社会集团。同一阶层成员之间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具有相似性,不同阶层成员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性。

阶层有以下几个特征:(1)同一阶层的人群具有类似的行为;(2)阶层的地位有高低之分;(3)阶层是权力、职业、财富、声望、教育等综合作用的结果;(4)阶层会发生流动,个人可以提升到较高阶层或下降到较低阶层。

通常阶层有五分法:上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下。“中产阶层”的称谓就来源于此。“阶层”与“阶级”的英文是同一个词,都是class。不过,阶级更具有意识形态的含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与阶级、阶层属于同一个范式,通常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阶层分析。

无疑,我们所处的阶层不但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会影响我们的观念和态度。除了阶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还会有多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位置,如儿子、父亲、医生、俱乐部会员、微博博主等,但阶层这个社会位置对你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是最大、最广泛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已经趋于定型。当前,几乎所有社会冲突都与分层问题有关,它涉及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当代中国的“阶层之惑”

社会阶层是个舶来概念,描绘的是西方社会结构的形态。在中国,阶层往往与家庭、家族,与单位、公司,与同学会等纠缠不清——我们是一个家庭的,或我们是一个单位的,或我们是一个班的,怎么就被划分为不同阶层了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型社会缓慢转型,这一过程远未终结。

阶层vs家庭:一个家庭中,老大参军当了干部,老二守着父母当农民,老三考上了大学远走他乡……这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分工模式。他们处于不同社会阶层吗?这家人肯定不认可。老大发达后会资助老三上大学,资助老二的孩子读书,还会定期寄钱回家。他们永远是一家人。同理,村里一个宗族的关系,也不好按阶层来划分。大家去看《白鹿原》就明白了。

阶层vs公司:一个公司中,大家有部门意识、团队意识,但很少有阶层意识。我问过华为的员工,华为人有阶层意识吗?回答是“不强”。华为人更多的是团队意识,一旦你的项目组失败了,组长和组员通通解散,重新起步,大家在同一条战舰上。

阶层vs同学会:一个大学班级,毕业多年之后再聚会,大家交换名片一聊,发现无论职务还是收入差距都拉大了。但在聚会时,在朋友圈里,大家还是以老同学相称。而在对待一些公共事件的态度、在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方面,都已悄然拉开了距离。意见不合,相互拉黑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同理,《欢乐颂》中22楼的五个角色,表面上是姐妹情,不分你我,但在关键时刻还是分出贫富高下、不同趣味,行为模式也大相径庭。况且,22楼只是人生的中转站,五姐妹迟早会分道扬镳,归入各自不同的社会分层中。但是,如果你定义她们,谁属于小白,谁属于中产,谁属于准富豪,她们肯定不认可。

以上就是中国的“阶层之惑”。社会正处于大转型之中,从身份社会转向阶层社会。晋级困境让阶层话题更扎心、更清醒、更现实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后有关社会逆袭的讨论,几乎抢了反腐的主题。甚至有人同情祁同伟、高小琴之流。

网文《谁都逃不掉!社会即将分层,你在第几层?》中说,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所谓“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死,而是我奋斗了18年,却依然无法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曾经,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近年来,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这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反而越贫穷的人越认同“读书无用论”。为什么?因为富贵和贫穷正在代际传递,富人的孩子成为富人的可能性大大高于穷人。20年前,一个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中,寒门子弟很多。而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教育不平等,其实是起点不平等,而起点决定了阶层晋级时,你是在快车道还是慢车道上。寒门学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是全社会之痛。20世纪80年代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四成以上的清华、北大学子出自寒门;90年代,清华、北大学子中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考上清华、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好在,近两年这种窘况有所改善,靠的是政策调节。

正因为阶层晋级困难,人们才对社会阶层的差异敏感起来。当然,阶层晋级的大门还是敞开的,只是途径变了,游戏规则变了,比如全球化和互联网制造出了新的机会。阶层划分的作用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要讲阶层划分了吧?那就是为了实现自我定位、自我升级,找到方向感,找到升级的路径和方法。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1)定位:首先你要明确自己所处的社会阶层,只有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机会点,才能制定策略。(2)预设:至少预设5年后自己应该达到的社会位置,然后朝这个方向努力。(3)制定路线:不敢说马上能找到解决方案,但至少要有一个路线图。

简单地讲,就是你在社会阶梯(social ladder)上的位置在哪里?怎么向上攀升?阶层晋级倡导的三种人格

关于富人思维已有诸多论述,在此归结一下。

一是具有时间成本意识。穷人珍惜金钱,富人珍惜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淘便宜货,表面上看是占了便宜,其实是买了最贵的东西,因为你在便宜商品上花费的时间成本是远超普通商品的。

二是培养自我增值意识。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天才,人的能力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尤其是职业类别不断迭代更新的今天,你需要培养至少两种职业能力。

三是构建自律意识。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7岁小孩,每7年再回访,最后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只有一个例外。而且,该片制作者还发现穷人的身材大多走形,能否自律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实现阶层晋级,除了要有思维,还要有所行动、能够自律,必须从人格锻造上去做准备。

简单地说,阶层晋级倡导以下三种人格。

第一,学习型人格。

当前,“迭代”是个热门词。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一次迭代就消灭一个产品类别、一个种群。

你当前的焦虑是,不但要比别人跑得快,还要比机器人更有创意。否则,等待你的恐怕不是阶层晋级而是阶层滑落。知识焦虑背后就是阶层焦虑,担心滑落的焦虑。

大学只有4年,但学习是终身制的。学习不是捧本书,更不是付费订阅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点对点的学习不能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学”是简单的学技能,而“习”则意味着要反复揣摩、思辨、求证。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便利性很容易得到,挑战的是我们“习”的能力。“习”的目的是“得道”,“得道”的目的是产生智慧,智慧是你把所有东西融会贯通之后的结果,这叫悟透。

我们还要跨界学习,要建立T型知识结构(一专多能),或π型知识结构(“斜杠青年”),甚至乐高式知识结构(不同知识的组合)。

第二,行动型人格。

不要过多抱怨阶层晋级有多困难,这样会让你失去行动的能力。

从东西方文明史看,阶层本来就是固化的时候多。只是西方用了三四百年才定型,而我们只用了三四十年。西方的阶层更迭用了几辈子,所谓“三代造就一个贵族”,而我们一代人就经历了几个身份的晋级。比如潘石屹,从一名甘肃天水的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国际富豪。不过,现在想复制老潘成功的难度太大了。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阶层晋级的方式和渠道拓宽了,例如全球化、互联网、城市化发展等。我们不妨改写一下马云的名言:不是社会上升通道关闭了,而是你选择停滞不前了,是你的思维固化了。你需要有所行动。

第三,合作型人格。

科技能轻易迭代,阶层则不会轻易迭代,社会结构更不会轻易迭代。我们必须看到,个人努力(自致性努力)还要受社会结构的限制。不改变社会现状,个人努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徒劳。首先,你需要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有清醒的认识。

阶层晋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面对晋级困境,人们痛恨什么呢?痛恨不公平,痛恨“拼爹”的环境,痛恨社会不再有活力、不再上进了。说好的共同富裕呢?

个人的自我升级、自我迭代,最终会推动社会变革,集合个人的努力就是在推动社会进步。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进步更像是一场“众包行动”,就像一次次《王者荣耀》,需要团队意识、团队合作,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倒那些坚硬的墙。/本讲小结/“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就生在罗马。”网上有诸多类似的调侃和抱怨。

你需要有一种不服输、不认命的态度。

在本书中,你能得到什么呢?得到方向,得到见解,然后有所行动。

你需要自我定位、预设,然后知道怎么办。未来5年,你在哪里?

你要试图建立三种人格:学习型人格、行动型人格和合作型人格。“对于一艘没有目标的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风。”以此共勉吧。

本书主要针对“小白中”(即大学毕业生、小白领、中产)。为什么主要针对“小白中”呢?因为太高阶的不用我们指点,太低阶的又够不着,我们只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不提供“短平快”捷径,也不存在“仙人指路”。我们只提供见解和认知,倡导建立学习型人格、行动型人格、合作型人格。希望你能通过本书,完成自我定位、预设目标,然后有所行动。第二讲“你在哪里?”——中国当代各阶层分析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威·詹姆斯房子能划分社会阶层吗

一套房子可以划分出同学间的不同阶层吗?甲、乙是一个班的同学,甲在10年前贷款买了房,如今资产超过500万元(当然是房产);而乙没买房,他周游世界,剩下的钱存入银行,现在存款只有50万元。同学聚会时,有人说:“你看,买不买房,就划分出中产与草根两个阶层吧。”

马云、马化腾、陈天桥当年都是凭50万元起家的,如今成为万人瞩目的人物,这也是当初不买房去创业导致的阶层差别。于是,有人(包括我)就以此鼓励年轻人创业。可如今,创业10年也抵不上北上广深的一套房。毕竟,世界上能有几个马云呀!

可是,你提前买房就能进入中产阶层了吗?阶层应该怎么划分?谁在划分中国的社会阶层

是汽车品牌划分阶层吗?本田汽车有则广告——“新锐,创领主流”,意思是今天你还不是主流,但你新锐,就一定是未来的主流。你要明白,这是本田在呼唤你成为新中产阶层呢!

是地产商划分阶层吗?在房地产领域,“高尚社区”“单身贵族公寓”“都市豪庭”之类的广告更是一度泛滥,逼得监管部门禁止了有关阶层诉求的刺激性广告,这分明是拉鄙视链嘛!你住“高尚社区”就高尚了吗?

曾有一则广告称“淑女要与绅士打交道”,画面上一位小男孩单膝跪地邀请一位小女孩跳舞。还有另一则三亚豪宅广告称“在山在海,境不同”,“在山”是人生奋斗后的清静,而“在海”则还要拼杀,是董事长与职业经理人的区别吗?

在中国台湾,我见过一个叫“将进酒”的楼盘。这楼盘的名字听起来很有文化气息吧?中国台湾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后的淡定阶段,而大陆则更渴望通过房产提升个人身份。比如,星河湾的奢华装修一度被人诟病,把家打扮成大堂,那不是给人住的,而是给人看的。但那又怎么样?还不是一度卖得很火。

是广告商划分阶层吗?无论你宣扬高调喧哗,还是低调奢华,无不在说阶层。明白人一望即知,阶层已渗透到广告的方方面面,只是说法更含蓄、更隐秘、更蛊惑。

综上来看,对于划分阶层的话题,通常商家会比学者表现得更积极,因为有利益驱动。

其实,媒体更热衷炒作阶层话题,什么土豪、中产、草根等,导致现在人们形成了“宝马车撞人,一定为富不仁”之类的刻板印象。

还是政治家说到阶层的时候比较谨慎。政治家会说满足各阶层的政治术语,不刻意区分人群,除非想搞阶级斗争。但特朗普是个特例,不惜撕裂美国。

最后,当然是社会学家划分阶层最中肯,最不受利益驱动。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陆学艺、周晓虹、李春龄等社会学家的阶层研究,你就知道学术界对阶层的划分与媒体、地产划分的区别了。社会阶层的划分

那么,阶层应该如何划分?划分指标是什么?通常,阶层是根据“地位三要素”来划分的,也就是3P标准:财富(property)、权力(power)、声望(prestige)。当然,还有文化资本序列,即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涵养,可以借此来评估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是一条人类社会的铁律,即有价值的物品的分配从来就是不平等的。

在所有社会中,人们一出生就面对着不平等——那些满足欲望的物品从来就是不平等分配的——可以是物质的(房子、金钱、黄金、新鲜食物等),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声望、尊重、名誉等)。一些人得到好东西的机会总会比另一些人多。

这些拥有特权的少数人是谁呢?在动物界,是体格强壮者,狼群和狮群按此组织起了等级序列。相比之下,人类特权的获得远不止是以纯粹的体力为基础。比如,一群猎人中的头领,通常是通过他的勇敢、年龄和个人力量赢得这个地位。在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中,个人特征和继承的权力、财富等共同决定着一个人的特权地位。

所谓社会分层,是一种根据获得有价物品的方式来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持久模式。社会分层理论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三维度指标最具代表性,即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

第一,财富和收入(经济地位)。

财富不仅包括货币,也包括物品、土地、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性劳动服务。与财富密切相关的是收入,即用人力或物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财富,是指一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全部财产。收入,则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货币获得量。当我们说一个人身家一千万时,是包括他所有动产和不动产:房屋、汽车、投资、银行账户以及口袋里的现金。当我们说这个人一年挣50万元时,我们只是说他一年的收入所得。

第二,权力(政治地位)。

社会学家用“权力”一词来指代个人或者群体控制或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合作。研究权力不但要了解谁行使它,而且要了解谁从中受益。

权力是最难衡量的。很多种形式的权力隐藏得非常深,甚至只有权力拥有者本人才深知其中奥妙。由于难以测量,又因为它与意识形态联系紧密,因此有关权力的问题(谁掌握权力、权力怎样运用等)在社会学中争论很大。真实的权力并不总是存在于我们想当然的地方。例如,在西方,有些城市的市长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决策实际是由许多幕后的工商业领袖做出的,这并不为普通人所知。

一个人的权力往往与其社会关系或人脉相关,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权力通常还表现为能通过人脉关系搞定事情或人。

第三,声望(社会地位)。

声望,即职业声望,是指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包括公众对其的接受程度与自己的名誉,自己所获得的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例如,美国社会中的医生(尤其是牙医)、法官、教授通常有较好的声望,在中国通常是人大委员、市长和科学家有较好的声望。

财富、权力和声望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财富有时能买到权力。例如,在西方政治中,当政的候选人通常很富有,肯尼迪兄弟、洛克菲勒的三任总裁,以及罗斯福家族就是富人获取政治权力的代表。反过来,权力通常又有助于获取财富,比如以权谋私。同样,金钱也可以买到声望。例如,当老洛克菲勒刚开始在石油上发大财的时候,公众对他嗤之以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运用巨额财富兴建博物馆、公园,建立基金会,投资慈善事业,不仅为自己也为他的继承人赢得了声望。当今中国十大阶层

有关中国阶层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是2000年左右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学艺带领的“阶层研究课题组”完成的。该研究划分出了中国十大阶层,其实就是十大职业阶层。这算是个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之后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如此大型的阶层研究了。

陆学艺课题组在2002年出版了第一份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4年出版了第二份研究成果——《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第一份研究成果的调查样本是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所收集的1.1万份抽样调查问卷,以及上千份对各阶层成员访谈的数据和资料;第二份研究成果的调查样本则是在全国12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73个区县收集的6193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16~70岁的人群。这两份阶层研究的主要成果,就是中国十大阶层(十大职业阶层)划分法。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的领导干部,包括中央及大中城市中处级以上、乡镇中科级及以上干部。他们掌握着当前中国社会最关键的资源——组织资源,也分享部分经济资源,同时还拥有较多的文化资源。虽然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仅占2.1%(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2.6%,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0.2%),但作用和影响巨大。二、经理人员阶层

经理人员阶层是指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领导干部、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管理人员、“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经理人员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占1.6%(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3.4%,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0.4%),具有很强的经济资源支配和调动能力。三、私营企业主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同时雇用他人劳动的人。私营企业主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占1%(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1.5%,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0.7%),主要是来自社会较低层的创业者,凭创富晋级中产阶层。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是指在各企事业单位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他们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水平,拥有最高的文化资源。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占4.6%(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8.6%,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1.9%),是中产阶层的核心群体,也是代表群体。五、办事人员阶层

办事人员阶层是指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文职人员。办事人员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占7.2%(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14.2%,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3.9%),是“准中产”或中产后备军。六、个体工商户阶层(包括流动商贩)

个体工商户阶层是指拥有一定量的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投入生产、流通、服务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并以此为生的人。个体工商户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占7.1%(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12.3%,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5.2%),目前流动商贩已沦为城市的弱势群体。七、商业服务人员阶层

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是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的受雇者或自雇者,以服务员和店员为主。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在全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占11.2%(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20.1%,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5.2%)。八、产业工人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是指在第二产业中的体力劳动者,其中农民工超过了国有企业的城镇工,达2.7亿人。这一阶层在城镇阶层结构中的比例为21.2%,在农村阶层所占比例为8.2%。九、农业劳动者阶层

农业劳动者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进行家庭经营,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职业,并以此为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农业劳动者阶层在全国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2.9%。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人群,他们几乎不占有任何资源。该阶层在全国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为4.8%(在城镇阶层结构中占10.2%,在农村阶层结构中占1.2%)。

对以上中国十大阶层划分法,我简要点评如下。

第一,通常社会学按权力、财富和声望来划分阶层。而在权力社会中,权力几乎无法刻画,一位村长没有行政级别,但你说他的权力有多大?由于统计手段不完备,在中国,财富无法准确衡量,尤其是灰色收入。应该说社科院版的十大阶层研究是以职业为主线,兼顾权力和财富得出的结论。

第二,总体上看,17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日益走向定型化。定型化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人们并不反对定型化,而是反对社会固化中的不平等现象,比如招生和招聘中的“拼爹”现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阶层是个敏感的研究领域,官方对中产阶层的称谓还只是笼统的“中等收入群体”,或只是在统战需要时,称为“新兴社会阶层”。

第三,从微观上看,阶层之间的流动还是频繁的,至少比西方定型社会要频繁。一位咖啡店员升迁到店长(从七级到五级),一位老师升迁到教务处主任再到校长(从四级到二级再到一级,校长的权力很大,属社会管理者阶层),其间伴随着个人权力、财富和声望的变动。

第四,这17年来,中产阶层的壮大是社会阶层变化的标志性现象。十大社会阶层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中产阶层的扩容,从2000年的11%,即9000多万人的规模,扩大到2017年的20%,即1.8亿人的规模(如果按中产家庭计算,则达到3.5亿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